世界上最深的海洋蓝洞在哪个国家: 巴西,中国?

最近也在关注这个问题。题主说的是三沙市永乐环礁晋卿岛至石屿的礁盘中间,地理坐标为北纬16°31′30″,东经111°46′05″的蓝洞,被证实为世界上最深的海洋蓝洞,其深度达到了300.89米,并被正式命名为“永乐龙洞”。

“蓝洞”一词来自英语的“Blue Hole”的直译,是指发育于碳酸盐台地、海岸和岛屿,出露在地球表面,具有受潮汐影响的海水、淡水以及两者化学成分混合的水,在地表以及海面以下具有巨大深度并可以循其进入的充水的洞穴系统。

蓝洞可分为海洋蓝洞和内陆蓝洞,前者直接开口于海洋环境,通常有潮汐流的海水;后者出露于陆地表面,有受潮汐影响的海水、淡水和两者混合的水。多分布在热带及亚热带海洋或海岸环境中,是一种较为少见的地质景观。世界上开口最大的蓝洞是伯利兹的大蓝洞,深度最深的海洋蓝洞原本是巴哈马的迪恩斯蓝洞,但永乐龙洞的发现,取代了它世界最深海洋蓝洞的地位。

从形成过程来看,有三种不同类的地质作用均可形成蓝洞。

第一种是冰期海平面降低时,在出露水面的石灰岩(包括礁灰岩)岛屿上由地表水溶蚀形成喀斯特竖井,到间冰期海平面升高时,竖井充水,即可形成蓝洞。我们现在看到的位于海洋中的蓝洞多属于此种类型。

第二种是发生在离海洋尚有一段距离的陆地上,即在碳酸盐台地内部,并没有形成地表水系统,而是由流向海洋的地下水形成了洞穴系统,后来洞穴溯源发展,一些洞段顶部塌陷形成一系列深的充水的塌陷溶斗或天然井。墨西哥尤卡坦半岛上的蓝洞群就是此类蓝洞的典型代表。

第三种是在海岸边缘,由于地质构造运动等地质作用,地表产生了深的裂隙,裂隙充水后,最终发育成蓝洞。

三沙航迹研究所采用了水下机器人、声呐仪、海流计和自动水质分析仪等对永乐龙洞做了初步的科学探测。测得永乐龙洞的最大深度为300.89米,洞口与礁坪过渡边缘起算直径为130米。根据水下机器人多次探底以及声呐的测扫,大致可知永乐龙洞的剖面形状:大致为垂直洞穴,在160米深度之下有明显的北向转折和倾斜。

根据在永乐龙洞侧壁获取的岩芯分析,洞壁岩性主要为珊瑚和其他海洋生物残骸层积构成的生物礁。在永乐龙洞并未发现洞内水体与外海或潟湖相通,但发现有不同水层存在,水体基本静止。从深度约105米至洞底存在着一个溶解氧趋于0的近200米深的海水无氧环境。

目前,有关永乐龙洞的探测还是非常初步的,不知道在这个极限环境中,是否有古老的原始生物存在。除了永乐龙洞已知的支洞,又是否还有一些侧洞,支洞的洞口已经被漫长地质时间中生长的珊瑚礁所覆盖而无从找起。

以上内容均摘自于《中国国家地理》总第671期。有部分改动。以后有新的了解会抽空回来更新。

}

贵州广播电视台 版权所有 贵阳公安网监备案 GYBA-第2919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 241052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号

}

据中新社三沙7月24日电,经过专家的现场探查确认,三沙市政府24日下午正式命名西沙群岛永乐环礁的海洋蓝洞为“三沙永乐龙洞”(Sansha Yongle Blue Hole),其被证实为世界已知最深的海洋蓝洞,位于三沙市西沙群岛永乐环礁晋卿岛与石屿的礁盘中,深达300.89米,地址坐标为北纬16°31′30″、东经111°46′05″。

海洋蓝洞是地球罕见的自然地理现象,从海面上看蓝洞呈现出与周边水域不同的深蓝色,并在海底形成巨大的深洞,被科学家誉为“地球给人类保留宇宙秘密的最后遗产”。此前世界上已探明海洋蓝洞深度排名为:巴哈马长岛迪恩斯蓝洞(202米)、埃及哈达布蓝洞(130米)、洪都拉斯伯利兹大蓝洞(123米)、马耳他戈佐蓝洞(60米),西沙永乐蓝洞深度大幅刷新世界海洋蓝洞新纪录。

“三沙永乐龙洞”有着悠久的传说,海南渔民称此处是定海神针所在,孙悟空拔去定海神针做如意金箍棒,留下深不可测的龙洞;也有渔民说龙洞是南海的眼,藏有南海的镇海之宝。

2015年8月至2016年6月,西沙航迹研究所通过使用声呐旁扫设备、电子计数铅垂、深海海流仪、深海水质分析仪、水下机器人、水下摄影摄像设备等器材装备,采用科学器材探测与人工潜水观察测量相结合的方法,成功探明蓝洞深度和基本形态。中国工程院院士孟伟为组长的专家组认定该探查结果可信。

经过探查,西沙永乐蓝洞基本为垂直洞穴,蓝洞口径为130米,洞底直径约36米,尚未观测到蓝洞内与外海联通,洞内水体无明显流动。通过目测,洞内上层发现与周边海域相似的20多种鱼类和其他海洋生物。

三沙市政府指出,“三沙永乐龙洞”具有极高的科学研究价值和历史文化价值,是中国政府和人民长期坚持生态环境保护的真实见证。

美丽的三沙啊,你有幽遽的蓝!

300多米!网友们已经坐不住了!

网友们纷纷表示要大圣拿回金箍棒

听说前阵子有人要在南海兴风作浪?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世界已知最深的海洋蓝洞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