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在公共场合下看到小孩子给手游充值要不要提醒家长看好孩子?

2018年11月3日消息,说起熊孩子,总是让人头疼,今天就有市民陈先生就向我们反应,自己九岁的儿子竟然偷偷用妈妈的手机给游戏充钱,眨眼之间,3000多块钱就没了。

  陈先生告诉记者,自己小孩之前没这种情况,怎么像着魔了一样。

  孩子竟然会用大人的手机,给游戏充值,现在说起来,陈先生依然觉得不可思议。上个月的一天,陈先生一家开车回家,九岁的儿子瑞瑞独自坐在后座,拿着妈妈的手机玩游戏,尽管当时,手机短息提示音就不断响起,但陈先生夫妻俩都没太在意。

  等回到家,一查微信账单,陈先生才发现,瑞瑞竟然通过微信支付,给游戏充值了。由于瑞瑞早就知道妈妈的支付密码,因此操作起来轻而易举。

  微信账单显示,在不到半小时的时间里,瑞瑞总共充值了12笔,总金额为3190元,其中700块钱充值了腾讯公司的王者荣耀游戏,其余的2000多块都充值了一款叫做传奇来了的手游。

  瑞瑞说,他是今年暑假期间,迷上这两款游戏的,尽管充值的时候,十分害怕,但是他就是控制不住自己。

  事情发生后,陈先生也跟两家游戏公司取得了联系,王者荣耀答应退钱,可另一款游戏传奇来了的客服却一直联系不上。

  今天,抱着试试看的心态,陈先生再次拨打传奇来了的客服电话,没想到电话竟然通了,不过对方却表示自己是负责技术的,事情该怎么处理,他还要向领导汇报。

  律师提醒,儿童属于限制民事行为能力的人,他在使用父母的手机进行网络游戏的消费时,需要经过父母的确认和追认,如果没有经过确认和追认的,可以要求游戏平台返还相应的费用。

}

作者:人鱼妈妈(爸妈精读主笔)

最近,江苏南京11岁男童手游充值被父亲打了。男童报警求民警主持公道。

父亲拿出账本,称男童平时骗家长钱,仅3年就充值1.7万,学习成绩不好,还不写作业。

民警告诫男童不可沉迷游戏:“今天爸爸不打你,到社会上会被更多人打,打得更凶。”

沉迷游戏,还把警察叔叔都叫来了。

小隐隐于野,中隐隐于市,大隐隐于朝。超隐隐于网!

家有网瘾者,家长真的没有疏导孩子的方法了吗?

沉迷游戏的“小祖宗们”,我该怎么拯救你?

亚洲游戏市场数据分析机构Niko Partners公布了一组数据:2018年,我国手游玩家总数已经几乎达到6亿了,而这一数字仍在增长。其中,超7成未成年人玩网络游戏,超10%每天玩4小时以上。

沉迷游戏,已经成为让很多家长头疼的问题:学习成绩直线下降,拿家长的钱去充值,既花钱,又浪费时间,还不利于孩子成长。

更严重的,甚至因为玩游戏而丧失性命。

印度一位16岁男孩,连续玩PUBG游戏6个小时后,心博停止,医生抢救无效死亡。

为此,不少家长采用“围追堵截”的方式阻止孩子玩游戏,要么没收孩子手机,要么拔掉家里网线,甚至有家长还“杀”到孩子里的游戏群里。

前不久,一学生玩游戏被家长发现,家长一怒之下进入群聊内谴责群主并大闹一场,聊天视频被疯狂传播。家长认为群员导致孩子成绩下降,扬言“要报警”。

但“围追堵截”的方式并没有让孩子心服口服。

重庆一位妈妈就遇到了这样的难题:

他的儿子今年11岁,整个暑假都心心念念着玩游戏,该去补习不补习,暑假作业也不做。

妈妈劝说、训斥无效后,果断地没收了孩子的手机,没想到,孩子竟然离家出走了。临走前,还威胁妈妈“不让玩游戏,就不再回家!”

难道,孩子沉迷游戏,家长真的无计可施了吗?

张亮的小妙招:给孩子一个赢的机会

男模张亮的儿子天天,也是一个“游戏迷”。11岁多的天天像很多孩子一样特别喜欢玩游戏,每天都要玩“杀”上几局才过瘾,导致天天的成绩有些下滑。

但天天自己却说“长大了,要当职业选手。”

跟很多父母一样,看到孩子痴迷游戏、成绩下滑,张亮也很担忧,毕竟喜欢玩游戏的人很多,但是能够打职业电竞的人却很少。

“打职业电竞,是要有天赋的人,经过努力才可以做到的。”张亮告诉孩子。

没想到,孩子竟然说:“我就是那个有天赋的人。”

在这种情况下,张亮并没有选择打骂的方式来对待孩子,而是决定给孩子一个机会。

“好,那我跟你玩上五局,如果你能赢上三次,我就答应培养你。”

结果,天天在前三局就全输了,自己乖乖回屋写作业了。

禁止意味着引诱,压抑反而是强化。

在古希腊神话故事中,有位叫潘多拉的姑娘从万神之神宙斯那里,得到一个神秘的小匣子,宙斯严令禁止她打开,这激发了姑娘的猎奇和冒险心理,一种急欲探求盒子秘密的心理,使她终于将它打开,于是灾祸由此飞出,充满人间。

潘多拉姑娘的心理正应一句俄罗斯谚语:“禁果格外甜”,也就是所谓“禁果效应”。

“围追堵截”,并不能挡住玩游戏的“洪水猛兽”,反而会激发孩子更多的兴趣。

“心平气和的引导,是家庭教育唯一正确的方式。专横、愤怒、叫喊、央告、恳求,只会让你远离初衷。”著名教育家马卡连柯曾如是说。

就像治水一样,唯有疏导,才能真正地治理。

游戏和学习,真的只能取一舍一?

玩游戏和学习,真的是“鱼与熊掌”不可兼得?

对于网络原住民的孩子而言,游戏和学习,有没有双赢的做法?

《送孩子去常春藤——20位常春藤妈妈的教育手记》一书中,有一位叫“石卫”的妈妈,她的孩子被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录取。

这位妈妈一直是儿子玩游戏的支持者,遇到知识性强的游戏,妈妈还会鼓励孩子去玩。

孩子在上小学的时候爱玩一款叫《文明》的游戏,是关于欧洲各国战争的。过了不久,妈妈突然发现,广播中提到的国家,孩子竟然能够说出大致位置和周边国家情况,这对于一个只拥有小学知识范畴的孩子来说,着实不可思议。

后来,身为大学教授的外公又送给孩子一部新游戏《三国》,孩子在四五年级的时候就把有关“三国”的画册、小学生读本、《三国演义》等等读物看了个遍,顺带着三国前后的历史也弄明白了。

柏拉图曾说:“初期教育应是一种娱乐,这样才更容易发现一个人天生的爱好。”

家长若能坦然接受游戏,并为孩子挑选适合他们玩的游戏,将游戏作为寓教于乐的工具,这对于孩子的成长与学习来说,未尝不是一件好事。

唤醒孩子潜能,玩游戏也可以很专业

美国人类潜能开发研究所所长格伦·多曼曾说:“每个儿童出生时就有的潜在智能,比达芬奇使用的还要大的多。”

只是,小小的“达芬奇”们,需要家长耐心的陪伴和用心的引导。

和很多爸妈在外工作的家庭类似,PaPa游戏菌的儿子Hans,幼儿园时期接触最多的是奶奶和iPad。

每次无暇顾及时,PaPa就会把iPad扔给Hans。4岁时,Hans已经开始在iPad上玩一些儿童教育软件,类似看图识字、口算之类,也有《植物大战僵尸》这样的游戏。

6岁时,Hans的眼睛出了点问题:近视,后天的;散光,遗传的。

于是,奶奶对孩子实施了“三不准”:“不准看电视,不准对电脑,不准玩游戏。”

但光堵不疏没有用啊,总得让孩子有事可做。

于是,PaPa 就和他的孩子联手设计了一套属于他们父子俩的桌游——《魔灵传奇》。

六岁的Hans不仅参与了卡牌设计,甚至还亲自拿着彩色铅笔,一张张地亲手绘制牌面,脸上写满了专注。

《沉睡皇后》这款游戏,其实是由一位6岁的以色列小女孩Miranda Evarts创作的。

有一天晚上,Miranda Evarts翻来覆去睡不着,便想出了这个游戏。

醒来后,她把构想分享给家人,在父母和姐姐的帮助下,设计了一个在打盹贵族的异想世界,风靡全球。

著名思想家圣西门曾说:“只有有天才的人才能发现天才的幼芽,发展这些幼芽,并善意地给予他们以必要的援助。”

孩子们用事实证明了:天下无不是的孩子,只有不会教的家长。

陪伴孩子,一起建立游戏规则

华盛顿曾说:“如果自由流于放纵,魔鬼就会乘机侵入。”

疏通与引导,并不是无节制地放纵。

任何一个孩子,在7岁以前,都不具备足够的自我激励和自我控制能力,他们没有清晰的时间概念,不明白什么是正确的,不会意识到什么时候该停止游戏。所有这些行为在孩子身上都是随机而不可控的。

如果这个过程,家长能够参与其中,并陪伴孩子一起建立有趣而有序的规则,那么,结果会让你收到意外的惊喜。

1、尊重孩子,与孩子一起设定规则。

找一个恰当的时机,与孩子郑重地召开一次“家庭会议”,讨论每周之内孩子可以多长时间玩游戏,并按照分配出来的时长,计算每天玩游戏的时间。

2、信守承诺,兑现延迟奖励。

如果孩子在规定时间内做到了规定的游戏时长,那么家长应该给予孩子一定的延迟奖励。

这个奖励可以是家长和孩子共同商量出来的,并且对孩子有一定吸引力的奖励。

每天定时提醒,每周予以兑现,每月予以奖励,不断激发孩子自控的热情。

避开游戏,用更有趣的事情填满孩子的课余时间。

最有效的控制方法就是转移注意力,让孩子不要总是看着游戏,想起游戏。

在此期间,家长可以带着孩子外出踏青、踢球运动、走亲访友等,多陪伴孩子,让孩子忙碌起来,感受到生活的乐趣。

需要提醒家长的一点是:在这件事上,家长自己要有自控力,严格执行计划,否则,给孩子留下一个“计划就是用来打破的”印象,反而削弱孩子的自控力。

作者简介:人鱼妈妈,富书专栏作者,80后辣妈,专注育儿领域创作,生孩子是一种本能,养孩子是一门艺术,痴迷于研究育儿艺术的文字创作者。本文首发爸妈精读,真正的教育就是拼爹拼妈,富书2018重磅推出新书《好好生活》,版权归富书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侵权必究

}

孩子不好好上网课学习,老是拿着手机玩!

那你要妥善保管好支付密码了!我听说有熊孩子背着家长用手机玩游戏,还在游戏中充值4000余元…

遇到这种情况该如何处理?这钱能否要回来?

怎么回事?4000余元不翼而飞

市民曹先生发现,3月5日和6日他的账户分别有两笔资金到账,对比前后两天银行发来的余额短信,他才发现仅相隔一天,账户里居然少了近千元。

让曹先生困惑的是,这两天他并没有这么多的消费,钱究竟去哪了?在查询支付账单后,曹先生才得知,2月15日至3月6日,他有20多笔苹果公司扣款记录,共计支出4000余元。

在曹先生的询问下,12岁的儿子终于承认,他在玩一款腾讯公司旗下名为“和平精英”的游戏,并在游戏中充值,充值后还立即删除了银行短信通知。

原来,曹先生的儿子在家上网课,为了让儿子完成课堂作业,曹先生为儿子提供手机,并告知手机解锁密码。他万万没想到儿子竟然会在房间里玩游戏,还为了玩游戏充了这么多钱。


如何处理?相关公司回应

为了追回这些钱款,曹先生于3月6日电话联系腾讯公司客服,对方表示,如果想要申诉退款,必须联系苹果公司

曹先生当即联系苹果公司客服,并填写退款申请,直至目前,曹先生只收到5笔小额充值退款,约200元,其他充值钱款暂未退还。

未成年人在家长不知情的情况下充值,

腾讯互娱公关部门相关负责人表示,曹先生使用的是苹果手机,消费是通过苹果ID进行的,因此他们建议曹先生先向苹果公司申请退款。

如果苹果公司同意,就可以全额退款,如果苹果公司拒绝,曹先生可以再与腾讯客服联系,但腾讯公司只能按分成比例退回充值钱款的七成。

温馨提醒!家长应管好密码

如何避免该类事件发生?

家长作为监护人,应注意避免让未成年人轻易接触到手机等设备,并保管好自己的支付密码,限制、监督孩子玩手机、玩游戏的时间和内容。

此外,家长可与孩子制订学习计划,采用正向激励机制,多听听孩子的意见和建议,发挥孩子的主观能动性,适时引导。

家长还可在家中组织一些健康向上的家庭游戏,既营造和谐的家庭氛围,又能改进亲子关系。

律师说法!家长可这样做

针对曹先生遭遇的情况,

我们来听听律师怎么说的吧~

福建瀛坤律师事务所 陈海云律师

《民法总则》将未成年人区分为8周岁以下的无民事行为能力人和8周岁以上的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以此区别法律效力。

陈海云表示,未满8周岁的孩子在游戏中充值,如果家长不认可该行为,则属于无效行为,可以要求退还。8a周岁以上的孩子在游戏里充值,应当根据具体的充值金额、孩子的年龄和智力情况进行分析,如果是大额充值,也可以要求退还。

此外,根据相关规定,“同一网络游戏企业所提供的游戏付费服务,8周岁以上未满16周岁的用户,单次充值金额不得超过50元,每月充值金额累计不得超过200元”。

律师也呼吁网络游戏企业

采取更有效的措施限制未成年人使用

民事行为能力不符的付费服务

稿件来源:厦门日报记者 张玉榕

编辑:张宁 审核:许伟伟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小孩游戏充值怎么退回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