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年ps游戏谁知道这个游戏名字,以前我就叫他美国大兵,但是实际名字不知道?

哥大本科四年,说两句亲身体验。

先科普一下其他答案纠结的哥大的4个本科学院:

  • Columbia College (简称"CC"):(录取率6%左右,2015年27,000多人申请)认为自己才是哥大最正统的学生,也就是另一答题中有资格说自己是HYP之后排名第四的本科学府;
  • (简称"SEAS"):(录取率7%左右,2015年8,600多人申请)排名不如CC,但也是不错的学院,而且跟CC的学生统一orientation、一起住宿舍、统一所有校园活动,所以除了上课很少在一起之外,CC和SEAS的学生们基本都是生活在一起的,尤其是大一(必须住校园墙内临近的5栋宿舍),所以两个学校之间的学生之间关系非常融洽。另外,SEAS这几年越来越难进,从我入学时(2007年)的19%录取率降到了2015年的7%;
  • programs)是一个“提供传统的本科教育给非传统学生”的学院(如高中毕业后因为各种原因没有直接读本科,或在本科期间中断过一段时间回到学校继续的学生),不住CC/SEAS的宿舍,也很少在课外一起social(毕竟年龄不一样),所以基本上感觉不太像同一个学校的小伙伴;
  • Barnard College (简称"BC"):(录取率25%左右,2015年5,600多人申请)跟哥大的关系可能连Barnard校长自己都很难解释清楚。不同校园、不同宿舍,但经常和CC/SEAS一起social,所以学生之间关系融洽,但申请渠道完全分开,是所有哥大学院当中最纠结的(后面还有详解)。

另外,CC和SEAS在哥大基本上是统一管理的,官方数字很少将两所学校分开来看(如:),具体分开数据可以参考: 。

早在2009年,就有机构将“转学”、“申请Barnard”、“申请GS”作为较容易进入哥大本科的三条道路(见:),所以可以理解为什么一所崇尚多元、自由、包容的学府会存在那么根深的鄙视链。

研究生跟本科生之间也存在较大的区别。哥大有20000多名研究生、8000多名本科生。研究生分布于各个专属学院,包括商学院 (CBS)、法学院 (CLS)、教育学院 (TC)、新闻学院 (Journalism)、以及多个医学院等等。上述的四个本科学员中,只有SEAS有研究生学位,且人数高于本科生。

哥大的20个学院,包括本科和研究生

好了,科普完毕,接下来好好的聊一聊哥大的就读体验。

先说说没什么人了解的哥大历史。哥大创立于1754年,在大不列颠帝国国王乔治二世的皇家特许下成立,因此哥大的原名叫做“King's College”(国王学院),是纽约州成立的第一所大学、全美第五所高等教育机构,也是美国1776年“独立宣言”前创立的9大殖民学府之一。

美国独立战争后,为了与皇室撇清关系,哥大改名为“Columbia College”(哥伦比亚学院)。“哥伦比亚”一词源于发现美洲新大陆的哥伦布,是一个在独立战争后十分受欢迎的名词,象征着北美大陆新世界的独立。后来,哥伦比亚学院于1896年更名为“Columbia

申请一所学校最大的原因当然包括校友的去向,因为衡量一所学校的终极指标不是排名、教授、课程、资金,而是这所学校培养出来的人才

在过去262年里,哥大共培育了3位美国总统、26位国家元首、9位美国最高法院法官、43位诺贝尔奖获得者以及123位普利茨奖获得者。另有39为非校友的诺贝尔奖获得者与哥大有关联,多为哥大教授或研究人员。

我本科学的经济学,所以也一直比较关注金融行业的知名校友。除了以上耳熟能详的两位罗斯福总统巴菲特奥巴马,哥大在金融界知名的校友还包括前高盛董事长Stephen Friedman(Law'42)、前花旗银行CEO Vikram

从上面这些杰出校友的毕业院校中不难看出,尽管哥大在人们眼中可能是一个整体,但其实哥大校内各学院之间的关系颇为复杂,在专业领域也存在着非常大的差别。今天的哥大共有20所学院,包括3个直属本科学院(Columbia College【CC】, Fu Foundation School of Engineering and Applied

关于巴纳德,不仅是知乎这里三言两语说不清,就连哥大校园内部也是年年都有各种活动、论坛、讨论、文章想把哥大和巴纳德的关系理清楚(最近的一次在2016年4月5日,见:)。巴纳德学院曾在上个世纪七十年代和哥大进行了长达十余年的交涉,两者试图将巴纳德并入哥大,结果并没有成功,而也由于此,Columbia College直到1983年起才录取女性学生,晚于所有其他常春藤本科学府(同期时段哈佛和布朗分别合并了各自附近的女子学院 - Radcliff和Pembroke学院)。直到今日,巴纳德学院与哥大的关系依旧暧昧。

作为哥大创始学院的哥伦比亚学院(Columbia College,简称“CC”)2015届的录取率仅有6.4%,在常春藤里排第二,仅次于哈佛(Harvard College)的6.2%。而CC的本科教育中最著名的就是近百年历史的Core Curriculum(核心课程),也是哥大最为引以为豪的综合教育体系。作为通识教育的典范,哥大的核心课程涵盖了文学、哲学、音乐、艺术、写作、科学、第二语言、体育锻炼等领域的全方位知识体系。

通识教育(Liberal Education)最早源自古希腊时期,柏拉图曾提出一系列作为一个“自由公民”应该接受的全面教育体系,后经过中世纪、文艺复兴时期的演变,直至近代的欧美教育体系中。今天,通识教育在欧美盛行,其目的旨在现代多元化的社会中,为受教育者提供通行于不同人群之间的知识和价值观。

哥大的核心课程中最重要的有两门课,分别是Literature Humanities (简称“Lit Hum”,文学人文学) 和Contemporary Civilization (也简称为“CC”,当代文明基础)。其它核心课程均在一个学期内修完,这两门课需要上两个学期,而且均是20人的小班教学。

CC的学生收到录取通知书后不久,便会收到一本邮寄过来的古希腊史诗《伊利亚特》。这是让每个CC学生自豪的一本书,证明自己是Columbia College而不是其他学院的。

虽然我在高中时期也读过莎士比亚、乔治·奥威尔、马克·吐温等作品,但真正接触西方古代文学经典还是在大一的Lit Hum上。从公元前1200年的《伊利亚特》到公元后1927年出版的《To the Lighthouse》,这门课绝对是对西方社会文化源头的最好入门。

Lit Hum里至今让我印象深刻有柏拉图的《The Symposium》和希罗多德(Herodotus)的《The Histories》。前者定义了“爱”,而后者定义了“幸福”(具体的展开说篇幅太长,有兴趣探讨的可以另起问答)。和许多核心课程当中的哲学论点一样,这些可能毕业后再也难打开的书籍奠定了许多CC学生的三观。

其实文学还算相对易读,Contemporary Civilization里西方哲学才真正进入到核心课程体系中最富有挑战的领域。

Hum中的文学作品打开了对人类历史理解的一扇门,当代人文基础这门课的文献才真正从根基上解析了人类是如何通过政治、经济、道德、宗教等元素,从一批简单的高智商哺乳动物,逐步建设起史无前例的人类社会(最近在读《人类简史》,所以对之前CC读过的东西多了几分感触)。从帕拉图的“洞穴之喻”探索什么是启迪、亚里士多德的伦理学探索什么是人生的目的,到亚当斯密眼中理性利己的人类所营造的繁荣社会、康德对经验主义和理性主义的结合,这门课上所引发的思考的深度和广度,都甩开了所有其他课程好几十条街

哥大核心课程的内容也会与时俱进,比如为应对全球化发展所添加的《古兰经》和Global Core(全球核心课程,即非源于西方文化的文学、哲学课程)。但与此同时,核心课程仍然有非常古板和倔强一面,比如哥大著名的Swim Test(游泳考试,在校内泳池里来回两趟即可),如果不能通过,即使所有学分都修够了也无法毕业。《不列颠百科全书》的主编Mortimer Adler就曾因为没能完成游泳考试而拿不到学士学位,直到60年后哥大给他补发荣誉学位。

哥大校内:自由、多元和PC

和其他藤校一样,课程仅仅是本科教育的一小部分,校园活动占据了大部分学生的课余时间。在本科期间,我参加过学生会、兄弟会,当过街舞社社长,创建过阿卡贝拉合唱团,休过学、创过业,还成立了一个非盈利组织(见:)。最高峰的时候,一周每晚的会都能排到十一二点。

本科期间典型的一周日历

很多美本的学生会有类似的calendar,其实大部分over-achiever无论上什么学校都会想方设法把自己的日程安排地满满的,所以不足为奇,也不算是哥大的什么特色,除了有很多活动是跟“纽约市”相关的罢了(比如在纽约Asia Society的活动、去MET博物馆参观、参加JP Morgan纽约总部的networking event等)。

而对于哥大校园文化最与众不同的还是在于进出这所大学的人。因为坐拥纽约市的地理优势,哥大校长Bollinger早在2003年就创办了一个World Leaders Forum(全球领袖论坛),每年邀请像克林顿、普京这种级别的世界领袖来校内对话。而我对哥大校园文化印象最深刻的一幕,正是我刚入学时,伊朗总统Ahmadinejad (内贾德) 应邀参加World Leaders

2007年9月,伊朗总统Ahmadinejad应邀来到哥大。美伊关系彼时异常紧张,因为Ahmadinejad否认Holocaust (犹太人大屠杀)、高调反对同性恋,甚至认为911事件乃是美国政府自导自演。

在哥大校内游行的内贾德抗议者

从媒体、政客到哥大教授和学生们,都对邀请Ahmadinejad大加挞伐。但Bollinger校长是研究美国宪法的权威学者,这次邀请也正是要体现美国宪法第一修正案的“言论自由”精神。最后,Ahmadinejad如期而至,全校沸腾了,上千名学生坐在校园草坪上观看对话直播。尽管在对话过程当中,校长在言辞上丝毫没有客气,不断质问Ahmadinejad有关人权、政治方面的问题,但整个过程除了口头交锋之外别无干戈,非常顺利,即便是反对者们也都通过和平抗议表示对于言论自由的尊重。

而这仅仅是哥大作为一所世界级学府所必备的自由和多元氛围的冰山一角。

哥大本科生里只有39%的白人,其余全部是非裔美国人、拉丁裔人、亚洲人等少数民族,更有近20%的国际生,分别来自60多个国家。毫不夸张地说,哥大是纽约这个种族大熔炉的缩影,而这种多元文化和自由、包容的校风早已深入骨髓。早在上个世纪60年代,哥大便是非裔美国人民权运动的历史阵地,在女权运动中也扮演了重要角色。

哥大1968年的反战示威

今天,哥大最具前瞻性的政治问题包括LGBTQ人群的平等待遇、合法婚恋,如何解决全球可持续发展以及降低第三世界国家贫困人口等。哥大学生的多元背景、教育体系、以及对于社会话题的开放包容,都充分地将每一位走出哥大校园的CC学子培养成为可以在任何国家、任何领域发展的世界公民

由于这样多元、自由的环境,使得与弱势群体相关的敏感话题和言论都更被崇尚以中立的方式呈现。在西方,这种言论表达方式被称为“PC”(“Political Correct”或“政治正确”)。

今天对于“政治正确”一词也有很多负面评论,因为过分强调PC其实会降低沟通效率,也可能因无法自由表达偏见而使偏见加深。但相比不顾政治正确、互相伤害和诋毁的环境,拥有一定政治包容的中立言论才能更好地维护弱势群体权利,促进多元化社会的团结和融合。

无论是教育体系还是校园生活,对于在哥大整体读书体验影响最大的可能仍然是她的地理位置:纽约市。哥大的全名其实并不是Columbia University,而是Columbia University in the City of New York可以说,纽约是大部分人申请哥大的重要原因,也是哥大在地理位置上可以碾压其他藤校的巨大优势。

纽约是一个典型经过周密规划的方形矩阵城市,哥大位于114街,在曼哈顿北部,距离闹市区也就20分钟地铁。

从哥大西北角楼顶眺望整个曼哈顿

哥大本科基本上周五都没有课,因此常挂在我们嘴边的一句话就是 “Thursday is the new Friday”,社交活动从周四晚上就会开始,而一到周五,大批的学生就会坐1号地铁往南20分钟到中城区(Mid-town)看百老汇歌剧、去MET(大都会博物馆)和MoMa(现代艺术馆)看最新的展览、去Governor’s Island骑脚踏车。

还有些较早步入职场的人,会利用课外时间去华尔街投行、Madison Ave的广告公司(《广告狂人》的故事发源地)、第五大道的Fashion House实习。

纽约的繁华、多元也是一把双刃剑:它既赋予了哥大学生探索世界的无限可能,但也同时稀释了原本属于学术、社交、校园活动的时间和精力。因此,有很多人认为哥大在藤校中是一个人际关系相对冰冷的地方,因为大家都在忙自己的事情,并不会像其他藤校学生一样对学校本身有着过多的归属感和依赖性。

时代广场 = 艺术、文化、广告、娱乐、旅游、金融和所有一切的大杂烩

在这一点上,哥大倒是充分体现了“纽约人”我行我素的个性。自信的眼神、高冷的步伐、不耐烦的语气,都是纽约人的特征。在纽约,地铁上经常会留出空位,因为站着更能够显示出他们的个性和主见。无论是华尔街还是时代广场、报摊大叔还是餐厅服务生,大部分人为人处世的态度都是独立自主的,这也让许多无法独立的人难以适应。

我见过被父母一路呵护长大的学生,来到哥大后因为诱惑太多,整晚在外饮酒社交,无法很好地安排作息时间,结果一学期挂掉好几门课。我也见过和我同一年毕业的校友,平时不怎么去上课,也很少在图书馆里看到,每天参加很多社交活动,但最后拿着4.0的GPA直接考上法学院读JD。

可以看出,哥大读书的体验跟纽约这座拥有“宇宙中心”之称的国际大都市是分不开的。甚至可以说,整个曼哈顿都是哥大的校园。这里的文化、生活、娱乐、社交、职业……全人类在此刻所拥有最好的一切,都触手可及。

留学、海归的简历模板和教程: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我有你没有游戏的经历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