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以人类的祖先是由什么组成的呢?

    现代中国人的祖先在  现代中国人的祖先更可能在中国,而不是非洲。这是我国科学家用世界先进的地层年代测试方法,首次对埋藏柳江人头骨化石的地层进行年代测定后得出的结果。
   广西自然博物馆副研究员王研究员2004年10月8日透露,他的研究小组通过对柳江人洞的堆积物进行详细研究,采用铀系测年法,首次对柳江人头骨化石的出土地点进行了系统的地层年代测定,结果表明,柳江人可能生活在距今7万年至13万年之间或更早,而不是原先所认识的不超过3万年。
     这意味着,具有解剖学上现代人特征的柳江人-现代中国人的祖先,比人类学家原先所认识的要更早地生活在华南地区。这一结果使现代人“非洲起源”学说受到挑战。这一学说认为,现代中国人是3.5万年至8.9万年前从非洲迁移来的。
   王研究员说,他们所采用的测年方法,突破了以前同位素碳-14测定法最多只能测到3万年的局限,而把可检测的最远时间延长到数十万年,这种方法目前在第四纪研究中,已被公认为是一种最为成熟、可靠的新方法。
      1958年在广西柳州市附近的柳江县一个洞穴内出土的柳江人化石,包括一个基本完整的头骨和部分体骨、肢骨,是迄今为止东亚地区发现的少有的基本完整的现代人的化石之一。
  对它的年代测定有助于理解现代人类起源-这一国际学术界普遍争论的焦点问题。   王研究员说:“化石出土的地点现存8米多厚的堆积层,可分上、中、下3个单元层,我们在不同层面抽取钙板样品,在两个世界著名的铀系测年实验室-分别在南京师范大学和澳大利亚昆士兰大学进行测试,并进行地层学分析,发现原埋藏柳江人头骨化石的中层的年代介于距今7万年至13万年之间,或更早。
    ” 地球上最早出现古人类是在至少500万年前,之后先后演化成能人、直立人、早期智人等阶段,大约10万年前进化成晚期智人,现在在地球上生活的人类属于晚期智人,或称为解剖学上的现代人。
     尽管古人类起源于非洲在国际学术界的看法比较趋向一致,但对于现代人的起源问题却有激烈的争论。  去年5月,美国《科学》杂志刊登了由中外科学家组成的一个研究小组获得的最新研究成果,他们通过基因研究认为,东亚人的祖先不是四五十万年前的北京人,而是来源于非洲的现代人,他们于3.5万年至8.9万年前从非洲迁移到东亚地区。
    王研究员说:“用基因研究的结果推测人类进化过程,无论如何是间接的,而来自化石的证据却是直接的。  柳江人化石年代的测定,直接证明了在7万年至13万年前或更早,柳江人就已经在华南地区生活了,而不可能是在这之后才从非洲迁移来。
  ”   中国最早的古人类化石是170万年前的元谋人牙化石,在中国出土的各时期的古人类化石都有共同特征,如铲形门齿、长方形眼眶、脸较为扁平等,这表明至少170万年以来,中国人的进化过程是连续不断的。
     但由于东亚地区缺少5万年至10万年前的人类化石证据,使这种连续性出现了缺环。基因研究者因此认为,东亚地区的古人类在这个时期灭绝了,非洲现代人迁移亚洲并取代原住人群便“顺理成章”。
    王研究员说:“我们的新发现弥补了这一缺环。在不久的将来,包括年代学在内的对中国南方古人类遗址的系统综合研究,有望揭示现代人类在东亚出现的年代和演化模式。  ”  中科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研究员黄慰文说:“除人类化石证据外,在中国出土的旧石器工具,其打制技术主要继承了其祖先的技术,这也说明了现代中国人更可能起源于中国。
  ” 中科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研究员侯亚梅说:“过去由于东亚地区缺乏现代人的化石证据,使现代人‘非洲起源’说在国际学术界得到广泛认同。  柳江人化石的年代测定,使国际学术界重新把目光转向东亚。
  ”摘自《大众科技报》 关于犹太人的祖先 -----转帖,作者没找到-- 当75岁的忠仆亚伯兰被神选做神的子民那年, 神叫亚伯兰离开他的部族, 到神赐给他的恩地迦南, 迦南就是现今以色列那地方。
   当时和亚伯兰一起的有亚伯兰的侄子 罗得(Lot), 叔侄二个组成小牧群 与家族分离。   于是罗得和亚伯兰叔侄二人一起游牧到了迦南, 在天旱饥荒那一年他们一起游到埃及, 二人小族被埃及驱赶出境后, 他们又一起回到迦南, 那时叔侄二组牧群因为牛羊牲畜和人口增多, 土地不胜负荷, 因此叔侄二人就此分道扬标。
   亚伯兰的侄子罗得选择去了"所多玛", 所多玛 当时是一个小城。   当犹太人圣经的故事是真的, 据算那时 距离今日在大约3600年, 中国处于商朝时期。 根据现在的考古遗址评估, 当时在中东那个地方的古城, 大该是用不规则石头叠建的城墙和简陋房屋。
   在亚伯兰100岁那一年, 神发觉 所多玛城 的人太邪恶了, 完全不信神。 于是神派了两位使者去 所多玛城, 他们首先到了亚伯拉罕的侄子罗得的家, 神的使者对 罗得说, 这个城的人大邪恶了, 神准备把这个城的的人和物全新部毁灭, 你和你的家人, 子女在要毁灭 前跟随我离开这里。
     罗得有太太和两个未婚的女儿。 就此时, 全城的男人把罗得的家围起来, 对罗得大 叫: 罗得你家来了两个男人是谁呀, 把他交出来, 和我们狂欢性交吧。 罗得对他们说:男人和男人性交是 而不好的, 是邪恶的, 我有两个未婚处女, 你们娶她们做老婆吧。
   后来围屋的人散去。   神的使者见证了所多玛城人的邪恶, 到第二天一早, 神的使者带着罗得, 罗得的老婆, 和他两个女儿速速离开所多玛城。 出了城后, 神的使者对罗得家人说, 你们那个方向走吧, 走路时, 无论听到什麽异样声音, 千万勿回头观望。
   与此同时, 所多玛城被神发起神火, 烘烘燃烧, 烽火飞烟, 所多玛城被神火毁灭。   而罗得的老婆, 违背了 使者的指示, 回头望了一眼, 罗得的老婆立刻变成了一根石柱。
   所多玛城被毁后, 那地方已经荒凉, 除 了罗得父女三人外, 已经没有其他人。 于是罗得父女三人就住在山洞里, 罗得的女儿商量, 四维除父亲 外就没有其他男人了, 为家族的延续, 女儿就和父亲性交, 生下一代吧, 二女用酒把父亲灌醉, 和父亲性交, 她们之后各生了子。
     这一段圣经故事, 所传的讯息是: 同性性交是邪恶的, 神一定把这样的人, 这样的城市全体毁灭。 神的任 何述话不可违背的, 罗得的老婆违背神的旨意变成石柱, 这就是违背神意的下场。
   圣经认为同性是邪恶 的同时, 父女乱伦性交生子反而是正常的行为。 圣经故事, 除年岁肯定是乱吹, 和神无处不在是老作外, 一些史学家相信圣经故事的一些人物是真实存在, 只是被写圣经的人, 用神的名义神化而已。
     如果圣经 故事的人物是真的, 犹太人的祖先, 全都是乱伦和近亲繁殖的后代。 以色列国之父, 犹太人之父--亚伯拉 罕和他的妻子, 以色列国之母, 犹太人之母--撒莱, 二位是同父异母的兄妹关系, 二位结合在老年时才生 了一个儿子, 而亚伯拉罕的儿子又娶亚伯拉罕长兄的孙女做老婆, 亚伯拉罕的儿子拉罕长兄的孙 女结合生了二两个儿子, 其中一个儿子又娶了他妈妈的哥哥的两个女儿和他们的两女婢做妻妾, 这位娶 了四位舅表做妻妾的人叫雅各。
     雅各后来在神的意旨下改名叫 "以色列", 他的家族在天旱饥荒年, 带着 14位儿子举族游牧到埃及, 被埃及人捉了做奴隶。 当时距离今日在大约3500年。 "以色列"小族大该150人 入埃及被奴隶了四百年后, 繁生成一个比较大的族, 在大约距离今日大约3100年前时, 由"魔西"带全"以 色列"族人逃出埃及, 这就是圣经的"出埃及记"。
     当时中国处于商周交替时期。 结论:   说中国人是犹太人的祖先,正如说犹太人是中国人的祖先一样,也 是不严肃的,不科学的,也是不负责任的! 。

}

图片来源:《纽约时报》网站

  美国《纽约时报》网站9月18日刊登《人类比灵长类祖先聪明多少?》一文,作者为弗朗斯·德瓦尔。全文如下:

  上周获悉在南非一个洞穴的深处发现了早期人类的亲属时,我有很多疑问。显然,他们又挖出了一种灵长目动物,但属于哪一类呢?

  凭借化石的数量和它们的完整性,被称作“纳勒迪人”(Homo naledi)的这个惊人发现的确应该庆祝。它的髋部像南方古猿,大脑体积和猿类的相当,但脚和牙齿却表现出了典型的人属特点。

  这些史前骨骸表现出的复杂特征,搅乱了公认的人类起源理论。根据该理论,人类变成两条腿独立行走后迎来了技术、饮食变化和高智商。但这个新物种的身体部分停留在这一幕发生之前,另一部分却已经进化到了这一幕发生之后。叫它组合物种挺恰当的。

  但我们往往喜新厌旧,对待每一块化石都像是它必须要符合人类进化历程中的某个节点。未参与该研究的英国著名古人类学家克里斯·斯特林格(Chris Stringer)对BBC新闻(BBC News)表示:“我们看到,越来越多的动物物种表明,大自然是在尝试各种人类进化的方式,因而产生了几种不同类型的像人一样的动物,它们同时发源于非洲的不同地区。”

  这就有了一种惊人的目的论色彩,仿佛自然选择是在追求某些结果。但其实不是这样。它和河流想要注入大海没什么不同。

  新闻报道谈到了“新祖先”,甚至“新人种”,假想出一条向着我们延伸的梯子,但在调查自己的起源时,我们实际面临的是一堆杂乱的分支。我们没有充分的理由去把“纳勒迪人”放在那个产生了我们的分支上。这丝毫不会减少这项发现的意义。

  人类谱系中的每一个物种,都会让我们更了解自己,因为人猿总科动物(人类、猿类和介于这两之间的一切物种)在基因方面是极为接近的。我们经历的分歧过程远短于很多其他动物科的成员,如马科动物(马、斑马、驴)和犬科动物(狼、狗、豺)。如果不是人类的自我意识,分类学家很久以前就把所有人猿总科动物归为一个属了。

  标准的说法是,我们的祖先先是从猿进化成了南方古猿,后来又变得更加复杂和聪明,最终变成了我们现在的样子。但如果这些阶段在基因上是混在一起的怎么办?一些科学家已经声称发现了早期的人猿DNA混合。脱离了猿后,我们的祖先是不断回到猿那里去,就像灰熊和北极熊至今还偶尔会杂交繁殖那样?

  我们的谱系没有憧憬美好未来,反而对祖先那毛茸茸的怀抱恋恋不舍。然而,其他一些科学家将性排除在外,转而说起了谱系划分的不完整。不管怎样,我们遗传下来的东西都是密切交织在一起的。

  问题是,我们一直假定自己是从某一时刻起开始成为人类的。但要找到这个点,就如同在光谱中找到从桔色变成红色的那个精确的波长,是不太可能的事。关于这种转变,有一种典型的理论,即是一种智力上的突破——灵光一闪的奇迹——使我们骤然改变。但以我们对黑猩猩和其他高智商动物进行的50多年的研究,至少有一个收获是,人的认知和动物的认知之间那堵墙,就像是一块瑞士奶酪。

  除了语言能力,没有哪个声称人类独具某项技能的论断会在提出十年后依然坚挺。你能想到的所有技能——使用工具、制造工具、形成文化、分享食物、心智理论、计划、共情、推理——都已经在野生灵长目动物身上观察到。更进一步,许多还可以在严格控制的动物实验中演示出来。

  比如,我们知道猿类可以提前做计划。它们会携带工具长途跋涉到需要使用这些工具的地方,有时它们会用多达五种棍子和枝条来对付一个蜂巢,或翻找地下的蚂蚁。在实验室里,它们会制造工具以备将来使用。动物会不经由语言思考,就像我们大多数时候那样。

  不过,“纳勒迪人”的大脑体积较小并未让研究团队退缩,他们转而通过指出尸体放在洞穴内来突出它们人性的一面。但如果用这一点来表示只有人类才会哀悼死者,那我们就把自己和猿类的差别划分得太清晰了。

  猿类表现出会因为同伴死亡而深受影响,以至于完全陷入沉默,从旁观者那里寻求安慰,或陷入数天不吃东西的逃避状态。它们可能不会埋葬死去的同类,但它们似乎的确知道死了就不能再复生。长久地盯着死去的同伴——有时会给它们整理皮毛或试图让它们复活——之后,猿类会离开。

  因为不会长久待在同一个地方,所以它们没有理由掩盖或埋葬尸体。但如果是生活在一个洞穴里或在一个定居点,它们可能会注意到,尸体的腐肉会吸引食腐动物,有些还是难以对付的捕食者,比如鬣狗。猿类绝对有足够的智能来解决这个问题,要么把腐臭的尸体掩盖起来,要么把它们移到偏僻的地方。

  有些学者认为做出这样的行为需要它们具备来生的观念,这纯粹是猜测。我们根本不知道,“纳勒迪人”是以关切的心态埋葬尸体,还是粗暴地将它们抛入偏远洞穴处理掉。

  纳勒迪(naledi)和否定(denial)这两个词,字母相同,排序有异,这是一个诡异的巧合。我们花了太大的力气来否认自己是经过改变的猿类。发现这些化石的确是古生物学上的重大突破。为何不利用这次机会来超越人类中心说,承认我们所属的大家庭里各个成员的界限并没有那么分明?我们是一个组成非常丰富的群体,不仅从基因和解剖学上讲如此,在心智上也是如此。

}

  我们走进今天(10月1日)的特别板块《重返侏罗纪·云南禄丰恐龙化石科考发掘》。1938年,第一具由中国人自己挖掘、研究、装架的恐龙骨架——许氏禄丰龙,就来自云南禄丰。因此,禄丰被称为中国恐龙的故乡。禄丰的地下至今还埋藏着大量远古恐龙化石。最近,这里又有新的发现。云南禄丰市的村民在进行绿化作业时无意发现了两具因大雨冲刷显露出来的恐龙化石骨架,中科院和当地恐龙化石保护中心紧急启动了抢救性发掘工作。

  现在看到的就是云南禄丰恐龙国家地质公园。在这里,奔跑的动物、生长的植物,还有无处不在的微生物,各类生物和谐共存。世界的美由丰富的生命形态构成,多样的生物贯穿了整个地球的生命历程,生物多样性保护也成为共建地球生命共同体的重要内容。

  从今天(10月1日)开始到10月7日,每天的16时,我们将把目光聚焦到云南禄丰,随着恐龙化石科考发掘的脚步,重返侏罗纪,去探访那些生活在约2亿年前的史前动物。 

  紧急抢救性发掘正在进行中

  这次恐龙化石新发现共有1号、2号两处发掘现场。目前,1号发掘现场的一只恐龙的部分骨骼化石发掘工作基本结束,工作人员正在做最后搬移前的准备工作。化石很快将转移到化石修复中心进行修复。而2号发掘现场的另一具稍大的恐龙化石骨架发掘工作已经到了关键阶段。2号发掘现场的情况如何,先来连线正在恐龙化石2号发掘现场的总台央视记者朱慧容。

  其实现场的化石发掘工作已经持续了近一个月。在较早前,1号发掘现场的部分恐龙骨骼化石已经出土。我们的记者用延时拍摄的方式,记录下了这具化石骨架的挖掘过程,一起来看一下。

  欢迎来到“侏罗纪世界”

  刚才我们通过一个短片了解了1号发掘现场恐龙化石的出土过程,现在,已经打好包的化石正在陆续送往离发掘现场不远的禄丰恐龙博物馆进行修复工作。在禄丰恐龙博物馆里有一个庞大的恐龙矩阵,那里陈列的全部是在禄丰发掘修复的恐龙骨骼化石。这些修复完毕的珍贵恐龙化石,为我们展现了一个真正的侏罗纪世界。下面我们就跟随记者的镜头去那里看看。 

  恐龙:从诞生到灭绝

  看完了这么多的恐龙化石,我们再来简单了解一下恐龙从诞生到消失的历史。在距今大约2.5亿年前,地球进入三叠纪时期,现有化石证据显示,约2.3亿年前,陆地上出现了早期恐龙。到了三叠纪末期,发生了一次地球生物大灭绝事件,这次灭绝事件让许多四足动物消失于地球,却为恐龙提供了巨大的发展机会。距今约2亿年前,地球进入侏罗纪时期,恐龙一枝独秀,称霸陆地。在中国,出土了大量侏罗纪时期的恐龙化石,比如侏罗纪早期的禄丰龙、云南龙、金山龙、中国龙,中期的川街龙、时代龙,晚期的马门溪龙。约1.4亿年前,地球进入白垩纪时期,恐龙种类达到鼎盛时期。但是到了约6600万年前,发生了恐龙大灭绝事件,所有非鸟恐龙都在这次事件中灭绝,陆地霸主不复存在。

  1号发掘现场出土恐龙化石正在修复中

  回顾了恐龙的发展史,我们再把目光聚焦到这次新发掘出土的恐龙化石上。现在1号发掘现场出土的恐龙化石已经送到了修复现场。下面就跟随我们的镜头,进入到恐龙博物馆化石修复中心,去看看现场修复的情况。

  “化身为石”分几步?

  化石是我们现在研究恐龙的主要依据。科学家们通过化石来研究远古地理,探索地球气候变化、生物演进过程。但并不是所有的恐龙在死亡后,骨骼都能够变成化石。今天的《恐龙那些事儿》,让我们跟随沙画师的描绘,来看看到底是什么样的缘分,能让一只恐龙最终“化身为石”。

  在已经灭绝的生命中,恐龙是最令人着迷的生物类群之一。无数的科学家在全世界寻找它们的身影,尝试“破译”那些来自远古的密码。《探秘恐龙实验室》为您揭开恐龙研究那些事。今天我们带您看看在中国,科学家们是如何从无到有,一步步建立并丰富对中国恐龙的认识的。

  过去是未来的一把钥匙,通过对恐龙化石的研究,我们一步一步地接近对生命本质的理解。今天我们的恐龙探秘之旅先告一段落,明天(10月2日)我们继续《重返侏罗纪》。

为了能够更好地呈现科学发现的细节,也为了让您更能身临其境感受侏罗纪世界,我们在前方也特别搭建了沉浸式混合现实系统,在科考现场就能实时看到根据骨骼化石复原的恐龙模样,实现野外互动直播。一眼穿越亿万年。

  今天(10月2日),我们的恐龙化石挖掘工作进行到了第二天。最新情况是,我们对恐龙的颈椎部分进行了挖掘,但只发现了三块颈椎化石。我们来看一下,就是这里的三块颈椎。禄丰龙这类恐龙它的颈椎是很长的,现在我们只挖掘出其中的三节。我们通过虚拟模型来直观地感受一下。

现在大家可以看到禄丰龙这类的恐龙,它的颈椎应该有九块,但昨天到现在,我们能找到的颈椎部分的化石只有三块,也就是说这只恐龙的颈椎部分的缺失是比较多的。不仅是颈椎,目前的情况来看,头部的化石也没有找到。

来到现场,今天的挖掘作业扩大了颈椎、头骨部分的挖掘面积,在周围的土层中进行寻找。现场负责挖掘工作的依旧是中国科学院的科学家,以及禄丰市恐龙化石保护研究中心的工作人员。

  昨天,我们通过3D扫描以及虚拟系统,还原了这只恐龙生活的环境,一起来进入我们虚拟中的侏罗纪世界。当年的地球上还没有花,也没有草,有的是蕨类植物,还有松树、银杏。如果真的可以穿越到侏罗纪早期,那么给禄丰龙带去最好的礼物,可能就是我手上的松柏,它可能会是恐龙爱吃的食物。

但是今天看来,对于这只恐龙来说,这片家园也处处存在危险。比如它的天敌肉食恐龙就也生活在这里。

化石是时间的产物。当恐龙死后,身体中那些硬体组织经过几千万年甚至上亿年的沉积,“化身为石”。这些穿越了时空的石头,携带着生命的密码来到我们面前,帮助我们打开了一扇研究史前生命的窗口。那么,恐龙化石都分布在地球上哪些地方呢?我们就用沙画的形式带您去了解一下。

恐龙统治地球一亿六千多万年,所以世界上恐龙化石的分布非常广泛。有些地方比较集中,如北美的美国、加拿大,非洲的坦桑尼亚、南非,南美洲的阿根廷、巴西,亚洲的中国、蒙古国等。

中国是一个名副其实的恐龙大国,几乎所有的省份都出土过不同类型的恐龙化石。比如说中国西南的滇中(禄丰)和川南(自贡),东北的辽宁,西北的新疆、甘肃、内蒙古地区,东南的广东和华中的河南,华东的山东等地区,都留下了恐龙的痕迹。

这次进行恐龙化石挖掘的禄丰市是著名的恐龙之乡,1938年,中国古生物学家在这里首次发现了完整的恐龙化石,之后陆续挖掘出数十具恐龙化石。研究发现,禄丰及周边地区的侏罗纪红层中有24种恐龙。禄丰也是我国现有侏罗纪早期恐龙化石最多的地区。

科学家们通过化石来研究恐龙,化石里蕴藏的不仅仅只是一条恐龙的信息,往往还是一个食物链的故事。今天的《如果恐龙会说话》,我们继续探访禄丰的恐龙博物馆,看看记者在那里有什么新发现。

在坡面较为显眼的一处,有这样的两具恐龙化石,它们纠缠在一起近两亿年,这在世界恐龙发掘史上极为罕见,但可并不是什么浪漫的场景。

让我们来认识一下两位主角。一只恐龙是身长17米的阿纳川街龙,它是植食恐龙,通俗点说是位素食者。另一只恐龙是身长8米的金时代龙,金时代龙可是不折不扣的肉食者。面对坡面上的化石,怎么能区分出两只恐龙呢?在化石的左侧,王涛带着记者,看出了端倪。

根据王涛的分析,两只恐龙的化石保存相当完整,应该不会是死后被地壳运动等外在力量作用的结果,那么,这究竟是怎样的死亡现场?在考古专家和雕塑艺术家的帮助下,我们尝试还原现场。 

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泥塑作品完成了。

庞大的素食者、相对矮小却凶猛的肉食者,它们之间究竟发生了什么?

  禄丰市恐龙化石保护研究中心主任 王涛:我的推断是当时川街龙正在吃植物,这条肉食龙就偷偷地跑到它后面来进攻,有可能是几条一起来,这一条正好在它的屁股附近进攻,那么,(阿纳川街龙)刚好倒地,就把这一条肉食龙压在下面去了。

  新发现恐龙化石 正在修复中

昨天,我们的化石修复现场已经开始对一只恐龙的脚爪进行修复。那么今天修复师们还会对恐龙的什么部位进行修复?今天又会有哪些来自远古的宝贝?

在恐龙化石三百多块骨骼中,脊柱这一组织是最大的骨骼群,大致分颈椎、背椎、荐椎(又称腰带骨,相当于人的骶骨),还有尾椎这几部分。王师傅在修的这个部分叫脉弧,基本上有尾椎的动物都有,所以这块儿应该是尾椎。

王师傅说肉食恐龙的脊椎和吃素恐龙的脊椎结构不一样,这个挺有意思的,真是这样吗?我们请恐龙专家,来自北京的中国地质大学邢立达博士为我们介绍一下。

邢立达博士介绍说,肉食恐龙的脖子确实结构非常复杂,有一些素食恐龙的脖子构造也不简单。禄丰龙是素食的恐龙,头小,脖子比较粗长,每一个颈椎椎体都是扁长的,这样的结构方便它脖子轻轻松松伸得很长够远处的植物。这种是中国龙的脖子,中国龙是肉食,头很大、很沉,它的脖子长得更圆更细,关节短,咬合紧密,可以让头部的撕咬更加有力。

经过科考论证,这具完整的恐龙化石来自侏罗纪早期,它不是肉食类,而是全新属种。杨钟健将这种恐龙命名为“许氏禄丰龙”,以此纪念给予他帮助的德国古生物学家许耐。全新属种恐龙的问世,让禄丰一举成名天下知。

1995年,已经轰动世界的禄丰再次迎来重大发现。继禄丰龙之后,来自侏罗纪中期的川街龙,偶然间被发现。

  6月14日,这是王涛日记中记录的准确日子,他们一行人来到化石现场,通过考察,发现这是一具前所未见的巨大的恐龙骨架,沉积的时代约为距今1.6亿年前的中侏罗纪时期。就这样,川街恐龙横空出世。挖掘发现,在450平方米范围内,恐龙化石个体就达10多具,并且体形巨大,超过20米。国内外媒体纷纷将这里称为“恐龙墓地”。

  80多年来,在禄丰已经出土了上百具完整和零散的恐龙骨骼化石,涵盖了侏罗纪早、中、晚三个时期,距今2亿年—1.4亿年,在禄丰研究记述命名的恐龙达13种。

走进今天(10月3日)的特别板块《重返侏罗纪·云南禄丰恐龙化石科考》。今天是云南禄丰恐龙化石科考的第三天,我们继续随着科考的脚步重返侏罗纪,去探访那些生活在2亿年前的史前动物。

  现场发现工作正在进行中

  我们先来关注2号科考现场。在昨天(10月2日)的科考工作中,工作人员仍然没有找到剩余的颈椎和头骨化石。今天2号科考现场的情况如何,颈椎、头骨缺失之谜,今天是否有新的线索?我们先来连线正在2号科考现场的总台央视记者朱慧容。

  跨越1.6亿年的演变

  2号现场的科考工作正在不断地推进,我们也静候佳音。每一个物种的演化都经历了漫长的岁月。从早期恐龙的诞生到最后一只恐龙的灭亡,恐龙的演化之路也是地球环境的变迁历史,今天的《恐龙那些事儿》,让我们跟随沙画师的描绘,重返那些遥远的岁月。 

  距今2.5亿到2亿年的三叠纪,地球上的气候开始变得干热,沼泽逐渐消失,裸子植物开始繁盛。陆地上的四足动物主要有两类,一类是兽孔类,它们孕育了包括我们人类所在的哺乳类动物;另一类是主龙类,它们包括了鳄类和鸟类的祖先。其中向鸟类方向演化的一支,后腿开始变得越来越发达,甚至能够两脚站立行走。这一支就演变成了包括翼龙和恐龙在内的鸟颈类。在经历了三叠纪到侏罗纪之交的一次大灭绝事件之后,恐龙种类开始不断增加,巨型化的蜥脚类恐龙开始出现。由于基本没有竞争对手,它们迅速占领了各个大陆,成为陆地霸主。进入白垩纪,恐龙又迎来了一次大发展,新的类群开始出现,集体狩猎的恐爪龙、大型肉食性的暴龙等,都发展到了最鼎盛的时期。白垩纪末期,地球生物再次遭遇重大的灭绝事件,所有恐龙都在这一时期灭亡了。

  恐龙从地球上消失已经6000多万年了,虽然恐龙“称霸地球”的时代已经离我们远去,但通过研究出土的恐龙化石,我们还是对这些曾经的地球霸主有了更多了解。今天的《如果恐龙会说话》,我们来研究研究恐龙的“进食指南”。 

  大部分恐龙是“素食主义者”

  作为地球上最为凶猛的大型动物之一,恐龙一般都有强壮的身躯和超强的咬合力,一副天生不好惹的样子。但你知道吗,肉食性恐龙仅占恐龙总数的35%,也就是说,大部分恐龙其实是“素食主义者”。

  除了姜驿元谋龙之外,禄丰龙、阿纳川街龙也都是吃素的,蕨类、松柏、银杏、棕榈等都是它们眼中的美食。

  根据科学家的推测,它们悠闲的生活,应该是这样的。

  这些体形巨大的家伙,为了维持新陈代谢必须不断把树叶往嘴里送,每天得吃掉上百公斤的食物,吃累了就在河边喝水,有时候还会吃石头帮助消化,在郁郁葱葱的禄丰盆地中惬意遨游。

  相比之下,吃肉的恐龙的牙齿和体形则完全不同。

  研究表明,肉食恐龙的生活,应该是这样的。

  小型的肉食恐龙喜欢吃小动物,如小的爬行类、昆虫或哺乳类。而对一般的大型肉食恐龙来说,他们的盘中餐则是梁龙、雷龙、马门溪龙和鸭嘴龙等植食恐龙的幼崽,弱肉强食的法则每天都在上演。

  1号科考现场出土恐龙化石正在修复中

  过去是打开未来的一把钥匙。我们在刚才的片子里复原了一些恐龙的生活场景,了解了它们的食谱。下面我们要去到化石修复中心,看看那里的化石修复工作有哪些进展,又有哪些有趣的发现。王溪你好,给我们介绍一下化石修复中心的情况。

  穿越一亿年 给恐龙做CT

  恐龙化石对于人类研究恐龙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但怎样更好地利用这些珍贵的化石可是一门学问。通过化石修复重建恐龙的外形是研究的重要一环。但找到化石之后,如何进一步探索恐龙的内部结构?过去,科学家为此不得不将化石磨掉,磨一层,画一层。如今,技术的进步,终于可以让他们在不破坏化石的同时复原内部结构。这是怎么做到的?今天的探秘恐龙实验室,继续带您一探究竟。

  当然,这只是CT扫描后比较初级的分析。这些原始数据还要经过进一步细致的梳理、分类和归纳,为科学家后续的研究提供广泛的基础数据支撑。  

  东方传奇:恐龙在中国

  从2亿年前到6600万年前,这是中国目前发现的恐龙化石的时间跨度。跨越一亿多年,从侏罗纪早期到白垩纪晚期,这些化石组成了近乎完整的恐龙演化史。近300个种类,也让中国成为目前世界上发现恐龙种类最多的国家。下面,就让我们通过数据,来看一看恐龙在中国的足迹。

  从山东半岛到天山之巅,从以生物多样性著称的云南到白山黑水的东北,恐龙的足迹曾经遍布整个中国。

  科学家们发现,大约80%的中国恐龙种类主要分布在这八个地方。这八大著名恐龙产地中,发现恐龙种类最多的要数辽宁。在这里,共发现了61种恐龙。在距今大约1.2亿年的中生代白垩纪早期,以今天的辽宁西部为中心,形成了热河生物群。在这里,有长着原始羽毛的恐龙——中华龙鸟,还发现了会用四个翅膀飞的恐龙——小盗龙;还有长相奇特的植食性恐龙——鹦鹉嘴龙。而在云南,虽然发现的恐龙种类并不是最多的,这里却是中国恐龙的故乡,因为在这里发现了中国已知最古老的恐龙。第一个由中国人自己发现、研究、装架的恐龙骨架——许氏禄丰龙,也来自这里。除此之外,科学家们还在河南发现了亚洲最大的恐龙——长约40米的巨型汝阳龙;在四川发现了可怕的巨型掠食者,体长8到11米的永川龙。

  如果给这些恐龙按照生活年代排个队,它们的分布是这样的:从侏罗纪早期到侏罗纪晚期,科学家们一共发现了106种恐龙。白垩纪,既是恐龙的巅峰时期,也是大灭绝的时期。由于距离现在的地质年代最近,人们发现的这一时期恐龙化石标本数量也最多。光是在白垩纪早期,中国就发现了103种恐龙;而到了白垩纪晚期,也许是和恐龙种群数量减少有关,也许是发现不够,这个时期发现的化石较前期少了,目前共发现了83种中国恐龙。

  形态各异的恐龙,为我们揭开了一个神秘的中生代世界面纱。而随着科学家的不断发现,关于恐龙,也许还会有更多令人意想不到的知识。

  走进今天(10月4日)的特别板块《重返侏罗纪·云南禄丰恐龙化石科考》。今天我们继续重返侏罗纪,去探访云南禄丰恐龙化石科考现场,尝试“破译”那些来自远古的密码。

  科考有序推进 尾椎化石基本露出

  目前2号科考现场的一具恐龙化石骨架的科考工作已经到了关键阶段。今天现场的情况如何,恐龙颈椎、头骨化石有没有找到,还有没有新的发现?来连线正在2号科考现场的总台央视记者赵曙光,给我们介绍一下现场的情况。

  恐龙头朝东方的秘密

  恐龙生活在距离我们2.3亿到6600万年前的中生代。如此遥远的时间,今天的人们只能通过珍贵的化石来研究它们。也正因为这样,它们留给我们非常多的未解之谜。今天的《如果恐龙会说话》,就来看看在恐龙之乡禄丰,有什么关于恐龙的谜题。

  恐龙到底是怎样灭绝的?

  恐龙王朝纵跨了三叠纪、侏罗纪、白垩纪,它们曾经是地球的“霸主”。恐龙灭绝的原因也一直引人猜想,流传着不少的学说,下面我们通过一个短片来了解一下。

  恐龙灭绝发生在6600万年前的中生代白垩纪与新生代古近纪之间。除了恐龙之外,很多种植物与无脊椎动物,也在这次事件中灭绝了。但哺乳动物和鸟类却存活下来了,并演化成为新生代的优势动物。

  大部分专家学者认为,这次灭绝源于一次小行星撞击事件。撞击爆炸腾起遮天蔽日的烟尘,挡住阳光,大量植物枯死,全球气温下降,素食恐龙大量饿死,肉食恐龙也因为食物枯竭而全部死亡。当然,也有证据显示,在白垩纪末期,全球火山活动活跃,大量火山烟尘和酸性气体喷射到空中。光照大量减少,空气酸化,地表植物迅速消亡,生态系统崩溃,最终导致恐龙灭亡。也有研究显示,许多恐龙类群在灭绝事件发生前就已经进入自身演化的衰败期,因为不适应环境而自己灭亡。

  化石里的秘密 显微镜告诉你

  通过这些珍贵的恐龙骨骼化石,除了能还原出恐龙的体貌特征外,科学家们还能从中解码出哪些信息?带着这样的疑问,我们今天继续带您探秘恐龙实验室。

  期待随着科考工作的不断进行,恐龙这种史前生物的神秘面纱也能逐渐揭开。今天的云南禄丰恐龙化石科考先告一段落,欢迎明天继续收看《重返侏罗纪》。

  欢迎走进今天(10月5日)的特别板块《重返侏罗纪·云南禄丰恐龙化石科考》。今天是云南禄丰恐龙化石科考的第五天,我们继续随着科考的脚步,重返侏罗纪,去探访那些生活在约2亿年前的史前动物。

  2号科考现场工作进入“啃硬骨头”阶段

  先来关注2号科考现场。在昨天(10月4日)的工作中,恐龙化石的尾椎部分已经逐渐显露出来,我们也通过专家的介绍,了解了恐龙尾巴的作用。今天现场工作进入了“啃硬骨头”阶段,会有什么样有趣的发现呢,马上来连线总台央视记者赵曙光。

  侏罗纪时期禄丰地理环境大猜想

  细心的朋友可以从现场的画面看到,我们科考现场的地表颜色有些不同寻常,这是为什么呢?下面跟随我们的镜头,一起去寻找答案。 

  探秘中科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

  在前两天的节目中,我们为大家介绍了恐龙的食谱。肉食恐龙的主要食物是素食恐龙,素食恐龙则主要以蕨类、松柏、银杏、棕榈等植物为食。今天,我们的记者将要带大家去到中科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实地看一看那些来自恐龙时代的植物。

  恐龙化石修复工作进入攻坚阶段

  看完了恐龙爱吃的食物,我们再把目光转向修复现场。昨天的报道中,恐龙化石修复师向我们介绍了如何给头骨缺失的恐龙配一个人造头骨,今天修复工作进入攻坚阶段,修复师要从“头”到“尾”,修复又细又脆的恐龙化石的脉弧部分。攻坚的难点是什么,技艺高超的化石修复师又是如何一一化解的,来连线正在前方的总台央视记者张艺瑾。

  澄江动物化石群:揭秘寒武纪“生命大爆发”

  1号科考现场发现的恐龙化石已经历经了数亿年悠长的岁月,看到这些化石,除了感叹,我们还不禁发问,生命的源头到底在多久之前呢。接下来,我们要去到距离现在5.3亿年的寒武纪,这是地球生命史的一个里程碑。生命在海洋出现了大爆发,地球上的“生命大接力”由此拉开大幕。在云南澄江,就有这样的一个地方,这里有世界已知生物多样性最高的寒武纪早期生物群,200多种海洋生物化石,见证了生命最初的大爆发,一起去看一下。

  罗平生物群:见证生命的涅槃

  沿着时间线继续向前,我们就从寒武纪来到了距离现在大约2.5亿年的二叠纪末期。这是古生代与中生代交汇的地方。生命之树在海洋里爆发以后,一路生长。然而到了这个时期,频繁的地壳运动造成了史上最严重的物种大灭绝,几乎将所有生命现象从地球上彻底抹掉。

  生命的接力在这里断裂,又用了多久,涅槃重生呢?2007年,我国科学家在云南罗平发现了一个鱼化石,逐渐解开了这个答案。

  从寒武纪生命大爆发起,地球生物的演化就一刻不停。从海洋生物的繁盛,到延续上亿年的登陆运动。长时间的演化后,在中生代,恐龙成为陆地上真正的霸主,地球进入海陆空全面发展的爬行动物演化时代。生命的大接力一场又一场,直到20万年前,人类登场。如此渺小,却又如此幸运,我们成为地球生命大接力中的一环,也正是这一场场接力中的每一个生命,组成了这多姿多彩、丰富多样的世界。今天的节目先告一段落, 明天,我们继续《重返侏罗纪》。

  走进今天(10月6日)的特别板块《重返侏罗纪·云南禄丰恐龙化石科考》。前几天的节目中我们介绍了很多有关恐龙的小知识,比如恐龙也会得“颈椎病”,禄丰龙的尾巴和袋鼠不一样,不能当“凳子”。今天还有哪些有趣的新发现,继续把目光投向云南禄丰恐龙国家地质公园,随着科考的脚步重返侏罗纪,探寻恐龙的秘密。

  2号科考现场恐龙骨架已显现整体面貌

  关注2号科考现场。现场工作已经进入了关键阶段,继昨天发现了恐龙的荐椎之后,今天的科考现场会有什么样的进展,马上来连线总台央视记者赵曙光。来给我们介绍一下科考现场的情况。

  1号科考现场出土恐龙化石修复接近尾声

  目前2号科考现场的恐龙化石骨架,整体面貌已经显现,那之前出土的1号科考现场的恐龙化石修复工作进行到哪一阶段了?来连线正在恐龙化石修复中心的总台央视记者张艺瑾。

  修复完整的恐龙依然是一副骨架。如果能再给它加上肌肉和皮肤,配上当年的植物和山水,相信我们的这具恐龙一定会更容易被大家记住。这就离不开实验室里一群最浪漫的人。今天的探秘恐龙实验室,就带您看看科学绘画师是如何为我们还原这些消失的朋友的。 

  如果恐龙会说话,它会说些什么?沉睡亿万年的骨骼化石里,藏着什么样的秘密?在禄丰的恐龙博物馆里,有一个恐龙方阵,这里陈列着侏罗纪时期禄丰盆地生活过的各种恐龙化石。大部分骨骼的保存都很完整,这些来自一亿多年前的化石,跨越时空,为今天的我们讲述远古的故事。“如果恐龙会说话”,就让我们跟随这些化石,穿越时空隧道,去往距离现在2亿到1.45亿年的侏罗纪时代,看看那里上演着怎样的故事。

  侏罗纪恐龙的故事埋藏在时间长河中,等待着我们拨开层层迷雾。也希望对于史前生命的探寻,能帮助我们理解生命的起源与意义。云南禄丰恐龙化石科考先告一段落,明天,我们继续《重返侏罗纪》。

  继续走进今天(10月7日)的特别板块《重返侏罗纪·云南禄丰恐龙化石科考》。今天是云南禄丰恐龙化石科考直播的最后一天,我们继续跟随科考工作人员,一起去寻找那些远古的生物,重返侏罗纪。

  现场科考结束 后续研究工作即将展开

  首先来关注2号科考现场。经过将近一周的工作,恐龙骨架已显现整体面貌,现场科考工作已经告一段落,后续工作如何推进,马上来连线正在2号科考现场的总台央视记者赵曙光。来给我们介绍一下你了解的情况。

  向科考人员 科学家们致敬

  感谢赵曙光发回的报道,也要感谢这段时间一直在科考现场的工作人员和科学家。当大家通过我们的镜头,以恐龙为窗口,了解人类出现之前的世界时,也要向这背后的科考人员、科学家们致敬。正是他们,找到了那把打开时空之门的钥匙,让我们能够了解地球生命演化的过去、现在和未来。

  现场的科考已经告一段落,但我们对它的科学研究之旅才刚刚启程。也许有一天,人类可以更好地读懂那些跨越了两亿年时空留下来的信息。

  国庆假期,央视新闻频道《重返侏罗纪》特别节目播出后,妙趣横生的野外化石科考和化石修复之旅,以及节目中栩栩如生的恐龙虚拟影像,酷炫有趣的AR呈现,引发了孩子们对恐龙的热情。

  3D扫描打印 还原禄丰恐龙

  在这次恐龙化石科考中,现场作业的除了科考工作人员,还有对恐龙化石进行实时数字扫描的工作人员。通过实时数字扫描,我们得到了一只数据准确的3D禄丰龙,并且将它打印了出来。

  3D打印禄丰恐龙进入生物多样性大会展厅

  除了仍然留在科考现场的报道团队之外,我们的另一路记者,提前离开了云南禄丰,他们目的地是设在昆明的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公约》缔约方大会第十五次会议的会场。11日大会就要开幕了,现在筹备工作如何,在提前探馆的同时,我们的记者还带去了一件展品。是什么呢?一起来看。

  38亿年前,地球上出现了最早的生物。自此以后,生命之源,点滴成涓。纵跨数十亿年的时间,地球生物的演化一刻不停,从海洋生物的繁盛,到恐龙称霸陆地,再到20万年前,人类登场。生命的繁衍,积小流而成江海,最终浩浩荡荡,奔流向前。 

  生生不息的生命大接力贯穿了数十亿年地球的生命历程,这一场场接力当中的每一个生命,共同组成了这多姿多彩、丰富多样的世界,保护生物多样性也成为构建地球生命共同体的重要内容。 

  国庆七天假期,非常感谢您陪伴我们《重返侏罗纪》,与恐龙同行,探访云南禄丰的恐龙科考现场。接下来,我们继续通过一组精彩画面,再来回顾一下这七天的奇幻之旅。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我们的祖先是什么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