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名网络工程师,你觉得最重要的能力是什么?

陆续接到一些询问,说成为网络工程师后,具体的工作内容是哪些?因为不了解工作的内容,初出道者很难在互联网行业内获得一份工作 ,因为没有工作,所以没有工作经验,没有工作经验自然不知道工作的内容,而因此还是很难获得一份工作。这明显是一份悖论,当前在 工作的人,100%是从没有工作经验开始的。因此只要转变一下思路,路子自然开阔,可以获取到大量的信息,做好充足的准备,找到 一份工作也是水到渠成的事情。有以下几点建议:
     一、在招聘启事上面的内容,都是不着边际的。在这个行业内混得好的老鸟,根本都达不到上面的任何要求,但是一样可以轻易获取这份 工作。而新手却因此找不到北,疲于奔命而无门可入。第一个建议:不要以为招聘启事上面的内容就是他们真正需要的。由有经验人士指 点,或者在你的身边有很多人同样在找一份工作,参照其中成功的案例,则可事半功倍。
     二、硬指标如×××、工作经验,其实都不是限制的必然因素,我认识很多人,并由具备其基本的要求,但仍然成功获取一份工作,甚 至进入著名的大企业,都是完全有可能的,因此障碍来自于自身认识和态度上的原因。第二个建议:肯努力工作,良好的职业道德才是企 业真正需要的,面试之前要问清楚自己到底能够为雇主带来什么,因此说服他给你一份工作。
     三、工作是由各种事情组成的,你的第一份工作90%是属于事务性质,只有10%和你的核心竞争力有关,指你的技能、专业、专长。 虽然你是一名网络工程师,但是老板一样会让你写《谁动了我的奶酪》的观后感,坐在办公室给客户打电话,要他们传一份需求过来,出 方案可能只是2小时,解决了所有技术细节,但是这个事情可能在数个月内,你便要不断和客户沟通,传递文件,写报告,向厂家询价这 类事情中度过。第三个建议:技术细节的问题不是你天天可以遇到,而且你有充足的时间去解决一个小问题。
     四、所谓有经验人士,假如他只是在重复做一样工作,那么三个月时间,你便可以完成其3-5年的积累,那个时候,我们开始设计AT M的网络,而早来的老工程师却只知道用DDN组网,他们几乎只能在局外观望,提不出任何建议,非常地被动。现在也是一样的道理, 后生可畏,保持自身技能、水平的不断增长,才是硬道理,不要迷信经验能够为你带来什么。第四个建议:会使用GSR和懂得GSR的 技术是两码事,大部分有经验人士,只是会使用GSR而已,而实际上,让你去使用,你也是会的。现在不是你在这上面花费太多时间的 时候。
     五、刚出来第一年可能很困难,第二年就会如鱼得水,三年、五年,要真正上层次。但是你现在只是要获得一份工作。第五个建议:不要 有任何抱怨,好好干!事实才能证明一切。

     PS。顺便转两个帖子《华为的一天》和《年薪百万的财富品质》:要再问具体的工作内容,在找到一份工作之前,可能你认为要学非常 多的东西,而获得工作之后,你实际上就会花很多时间在上网、看报纸,浪费时间,这在于你的选择,而不是别人可以明确告诉你的,因 此告诉你自己,你只是要获得一份工作而已,刚刚开始而已,后面的路怎么走,好好
规划并且落到实处才是最重要的。
至今,我还没有发现过华为的任何广告;至今,我却感觉华为的名声比任何一个IT企业都响,并且都是好名声.为何会有这么好的事情 ,看看华为的一天吧!
       不出意外,8:30应该可以到达华为,到达之后首先需要买份报纸(我习惯看马路消息)--或或或.买好报纸,那就需要把自己的"护照"挂在胸前,否则 你是不能进华为的.找到坐位,准备看报纸.
       8:40--9:00看报纸,需要快点看,否则9点一到,那得赶紧把报纸藏起来.(以前我在公司,一般第一发应应该是打开浏览器 ,华为是不能随便上网的)
       9:00一到,我得用杯子去倒点水喝.搞定之后,那就需要老老实实的开始做事情了(我知道很多公司应该很多人还在上网状态中)
       9:00-12:30是不能随便做其他事情的,一定需要干活,否则小心有人要找你麻烦了.想想干3个半小时不休息一下,我想是没 有人能够忍受的,不过华为还是蛮多人可以忍受.当然为中间歇息,我是需要在工作一个小时之后去上上卫生间或干干其他什么的,当然 都需要正当.想想即使一个小时对着屏幕动都不动一下,是不是很累?!当然很累,不累的话,华为怎么给你那么高的工资!而一些印度 人偷懒更加绝,专一伙人跑到卫生间去聊天,好的华为的卫生间过不了多少时间就有人打扫,不然我是不敢想象这些印度人怎么受的了, 不过这或许和印度人本来就讲究卫生有关(我想).
       12:30 想想,再仔细的想想,世界上还有多少公司会12:30下班?在我印象中日本鬼子可以做出来的 ,但现实生活中华为是这样的.到了12:30,终于到了12:30,终于可以吃饭了,并且整整12:30我才敢抬起我的腿,准备 吃饭,印象中日本鬼子也是这样的,只是没有去考证.
       1:00回来,我要接着把早上没有看完的报纸,搜搜还有没有值得看的消息.我想很多公司肯定又是浏览器了,在华为没有的,我已经 说过了,不要去想了,死了这条心吧.差不多1点半了,总算把最无聊的报纸角落都扫描之后,我想我该午休了.
       2:00,呼噜呼噜,时间过得太快了,怎么就需要起来了,我还没有怎么睡的感觉呢.起来,我得洗洗,不然太难受了.这些都干完了 ,那么接下来做什么?那还用问吗,工作,肯定是工作.想想我以前工作的几家公司,没过半个小时我才不动呢!
      6:30下班时间比中午的12:30更加难于熬到, 但总算到了.想想6:30是个什么概念?6:30什么概念,我想起来我小时候在农村的生活,差不多6:30到7:30我的爸爸妈 妈就会从田里回来了,做好准备做饭,差不多到8点左右开始家中才有饭吃,印象中好象没有一次早于8点吃饭的.在华为我想如果不加 班的话,那么当然就准备回家吃饭了.到生产中心坐车回家,到生产中心大约等那么个10到20分钟,车子终于可以启动了,看看我的 手机,已经近6:45了,回到家半个小时左右
,大家7:15左右,如果再去买买菜的话,家中的小孩肯定有意见了.想 想这不就是我小时候农村的生活吗,终于可以体会我童年的生活了.当然想象是美好的.只是到了6:30之后,如果不是星期五或星期 六,我是不能回去的,加班,需要加班,不管你有没有事情,当然华为是不让我们申请加班的,申请的话,那可需要一笔可观的加班费, 不给申请,那就自愿了,自愿华为就不补偿了,我是自愿吗,我是不情愿的.
     7:00终究把晚饭给解决了.需不需要到外面走走呢,哎,还是算了,若大的一个地方就自己一个人晃来晃去的,多不好,所以晚饭刚 过,我又得回到工作的岗位,看我是多么的敬业呀.
年薪百万,在中国已经不是天方夜谭,仅仅在浩竹猎头公司的人才库中就有近千名拿这种年薪的顶级人才。是什么原因使这些不靠投机、 不靠继承家族产业的人坐上了年薪百万的职位呢?浩竹猎头公司首席执行经理王常江告诉记者,其实他们成功的最重要的因素在于他们拥 有足够好的财富品质,这是他们的资本。   
  在王常江看来,他们的财富品质中最基本的一条是“做人”,比如有爱心、强烈的责任感、诚信可靠等。这些人性中善的一面会影响 到企业的员工,会扩大企业的发展空间,使企业能为社会做更多有价值、有意义的事,而这些人也因此更容易得到应该的回报。& ;nbs p;
  尽管在猎寻CEO级人物时,重点是关注他们的专业经验,但在做背景调查中,所涉及的还有他们的为人处世、人际关系、适应能力 、精神状态等。王常江发现,年薪越高的人,他们身上出现的问题就越少,诚信度越高。为此他总结了8条年薪百万的财富品质。&am p;nb sp;
  浩竹公司在猎寻中发现:教育背景并不是第一位被看好的,多数企业看中的是他们的业绩和实力;但越来越多的企业还要考察他们是 否有宗教信仰或者有良好的家教背景,让人信赖是他们取得相关成绩的支点。“很多人的成功是与家庭教育有关的。”王常江说,有着良 好家教的人,往往祖辈留下的家训中都会有做人要诚实守信、乐善好施等。   
  分析这些人,你会发现他们往往会有明确的价值观,内心明确知道什么是有价值的事;什么是该做的事,什么是不该做的事。他们有 相当强烈的规则意识,从对“职场进退”观上就可以看出他们的大局意识和整体利益感,他们决不会因为自己的个人喜好影响公司发展。 他们除了用金钱资助公益事业外,还热衷社会活动,比如对大学生的无偿讲座、对需要帮助者的义务职业辅导等。他们重视对下属培训的 同时,也会与时俱进,不断学习新东西,提升自己的实力。“从职业发展方向上看,他们会放弃自己不喜欢的工作机会,最明显的就是没 有从事自己所学的专业。”王常江说,对于自己喜欢的事情,哪怕是从头开始做,他们也会坚持不懈;他们做自己感兴趣的事情不会感到 太辛苦,也坚信自己只有努力才会实现成功。   
  当问到是不是年薪越高的人,心态越好时,王常江认为,总的来说会好一些,但也不全是。有的人民主一点,有的人比较专制;有的 人很温和,而有的人脾气却很暴躁……关键是他们找到了适合自己的产业、企业,因而更容易成功。   
  高薪是否和年龄、婚姻相关呢?王常江表示,目前快速发展的企业中年薪百万的往往在40岁上下,也有不少35岁以下。这个年龄 段的职业经理人相对“成熟度高,体力充沛,并且思想不陈旧,适合在更市场化一点的企业中谋事”。而在婚姻方面,不少年薪很高的人 家庭生活和美,尽管他们给家里的时间并不够多,但却能得到家人的理解和支持;也有一些年薪百万的单身贵族,他们往往是工作狂,没 有时间谈婚论嫁,这些人的工作精神令人叹服。   
  挣更多的钱有更大的能力  
  大卫怎么看也不像33岁的人。太过成熟与坚韧也许是他拥有120万年薪的必然所在。他说话利落,语句简短,绝不多说一句在他 看来没有用的话。交谈中你会强烈地感到大卫的真诚,他从不跑题,不会拐弯抹角地隐瞒自己的真实想法。“我的理想是做一名传教士” ,乍一听,可能认为这是大卫表达幽默的一种方式。可是他的眼神,透露出的坚定,使他又强调了一遍。“是对房地产的理念,改变了我   入房地产这一行,大卫理解为“命运的安排”。“我发现其实通过居住,可以改变一个社会的结构、形态,甚至可以改变一些社会的 权力结构时,这是真正吸引我的地方。”仔细想想,现在的职业与自己所学真的没什么关系。学外语出身的大卫,第一份实习工作是到三 峡大坝做翻译,当时他想,以后我再也不会去工地了。然而现在,跑工地成了他工作的主要部分。“年薪百万,很正常,是‘水到渠成’ 的事,是我们应该得到的,没有什么意外的感觉。”大卫认为自己是靠勤劳和还算不错的为人处事来创造利润的,但得到的还很不够,“ 我们创造的利润、价值,远远高于我们所得。”   
  从一开始的两千块钱到现在的百万年薪,大卫在这家房地产公司逐渐成长。谈到现在的生活,他反而说没有刚开始时的简单快乐;但 他仍然觉得很满足,因为现在有更大、更多的能力,承担更多社会责任和家庭责任,精神生活也更加充实。   
  令大卫至今难忘的挫折,是在刚开始独自承担项目时,由于定位错误,使一个原本很有前景的项目,不但做得没有预期的那么好,而 且还很烂。他说,我不能让那么信任我、投入那么多钱的股东失望。强烈的责任感,使大卫又花了一年半的时间,把这个项目做活过来; 并且现在成了苏州最好的项目。  
  大卫平时会去做义工,比如到农村学校教小孩子学计算机。他说,我们是很幸运的一个社会群体。我们有幸占用很多社会资源,有机 会赚到更多的钱,其实是我们占用了别人的资源。我们应该去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   
  大卫消除郁闷的方式是向老板发牢骚,他觉得这种方法很有效。他还特别喜欢用幽默的语言讨论严肃问题。至于说到性格,他认为自 己最大的特点是和善。也因此,他的负责态度,平等待人的作风得到了下属的尊敬。大卫很反对自己员工加班,而是要求他们尽量在工作 时间完成所要做的事情,目的是不让员工在这种高节奏中磨损。   
  至于今后的设想,大卫希望赚更多的钱,有更多的能力,做自己更愿意做的事。  
  权英曾受雇于一家大企业,年薪百万的经历,在他看来,却不如经营自己的公司快乐。他说那时自己每天平均睡眠不过4个小时。他 放弃了这份别人羡慕不已的高薪,原因是“不喜欢的工作,待遇多高都不想干了”。“我很清楚自己要什么,”他说,对自己的规划是一 件顶重要的事情,这关系一个人一生的轨迹。权英原来在兵工部门工作,优越的工作环境并没有使他安于现状。一次偶然做陪审员的经历 ,让他对法律着了迷。他开始上电大学法律,并随后获得了在当时为数不算多的律师资格证。之后,权英注册了一家律师事务所,并开始 零星地受理案件,这样,在80年代初的中国,他已经步入万元户的行列。   
  1983年至1988年,正是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重要转型期,权英看到了双轨制条件下的挣钱机会,于是萌发了“下海”的念 头。由于他懂法,上级部门把下属公司交给他管理,结果一年时间就净挣了一百多万元。头一次拿了这么多钱,权英“睡不着觉”,不知 道如何分配。至今回忆起来,他说,“我并非欣喜若狂,这不是靠投机,而是靠我自己的智慧和知识得来的,没什么不安的。”& ;nbs p;
  但随后却有不测风云,由于其他人的猜忌,一气之下,他决定辞职。他开始自费学习大学课程;一边又由于胡乱地投机期货,使他从 百万元户变成负债200万元的穷光蛋。  
  这一次的打击对权英的影响是巨大的。他决定换个活法,开始静心总结从前的经验,并系统学习管理学方面的课程。 & amp; nbsp;
  权英年近50岁,因为在家采访,他穿着很随意。说话间,他不停地抽烟,谈到自己的财富理念,他有着很深的理解。“收入百万但 承担的责任反而更大了。对家庭的开支更大了,像对父母的赡养费,子女的教育费,自己的吃住等方面,都会不自觉地增加。同时社会对 自己的责任要求也更高,你需要更精心地策划自己的事业。”他说,“外界对我们有误解,以为都赚到年薪百万元了,应该满足了。其实 ,到了这个位置,你就好像整天上满发条不停旋转,一天不敢怠慢,必须不断创新,才后顾无忧。”权英正着手推广一个电力供暖设备, 很多人觉得在目前电力资源紧缺的状况下做这样一个项目,没有前途。权英不这样认为,他说,正是在这种资源匮乏的情况下,做这件事 才有意义,因为这套设备可以使国家电网利用率增加30%%,我们提供这种别人不去提供的产品和服务,才可能赚得比别人更高的薪水   喜欢周杰伦的《叶惠美》  
  如果在你印象中,富人是严肃的,呆板的,只知赚钱的,那你来跟Martin聊聊天吧。他是一个爱吃街边摊,会用牙刷吃泡面, 爱讲笑话,并且永远追赶时尚的人。  
  Martin来自台湾,在美国入了IT业,先后供职于两家国际顶尖IT公司,是市场营销高手。  
  上世纪90年代初,当Martin刚到中国大陆时,他被人误认为是职业旅行家。他总是习惯地背着个双肩大包在各地奔波。谈起 那段经历,他笑着说,是因为那时在重庆工作,当地天气多雾,飞机班次常常不固定。在美国规律的生活,使他对这种不确定的因素,感 到很没有安全感,所以从那时开始,他就把能用的东西都背在身上,以防意外发生。“我很喜欢那样的生活感觉,有点苦中作乐。”他自   作为职业经理人,Martin对自己最大的要求是要有高度的责任心,“做事情要全力以赴,具有职业道德”,同时还要有很强的 幽默感。他说:这是很重要的。“现今的年轻人过于浮躁,总是不安于现有的工作;想的不是把它做到最好,而是有什么机会跳槽”。对 于百万年薪,他说,这是靠自己一步步积累的结果。   
  Martin自己也有过一段不太成功的创业经历。那次创业前,他一直在一家国际知名的电脑硬件制造公司里任职,年薪也是百万 级的市场部主管。当时互联网在中国掀起热浪,Martin被卷入其中,他说:我是不安于现状的人,我当时告诉我的上级,“我要去 创业”,他们都以为我这快50岁的老头子出了问题(笑)。如今做回打工仔身份的他,对那段挫折看得很淡,他只是要求自己“从哪里 跌倒就要从哪里爬起来”,而极少感慨那段时光。他说,当老板和打工仔各有各的不同,各有各的乐趣所在,关键还要看个人的性格,从 而决定自己的位置所在。他强调说,成功不是偶然的,凡是成功的人都是有准备的。当然做自己有兴趣的事同样是个大前提。他特别喜欢 亲自参与公司的创新活动,看着自己的劳动成果得到业内和市场的认可,是他工作的最大动力。   
  书籍和音乐是Martin的“精神避难所”。他说,“我也有遭遇挫败的时候,我会听音乐、看书,当然也会偶尔唱两句。”Ma rtin在大学时曾组织过三人合唱组合,谈到这一段时光,他眼睛放光。   
  说起来,头发泛白的Martin居然也爱看《流星花园》,喜欢周杰伦将中西方融会的音乐形式,还会唱专辑《叶惠美》中的歌曲 。他还偏好欧洲中世纪和西藏的音乐。Martin喜欢混迹于人群中,体味民间特色。他对各国的风土人情很感兴趣,喜欢看各国人写 的游记。交谈中他尤其提到19世纪时一位法国女孩写的亲历西藏的书,书中详细描述了这位女孩是如何化装成当地老农妇的模样跟随喇 嘛,夜行进入西藏的过程,这些细节,Martin至今不能忘怀。   
  他对“吃”有自己理解。在北京的时候,他喜欢到各地×××府的办事处品尝正宗风味。他甚至会亲自下到地方市场,进行实际调查。 对于这些,他体验的只是其中的快乐,并不觉得苦。偶尔,也会找一些小借口:“我也是从基层做起的。”

}

不久前和一技术大牛聊天,讨论一个好的网络工程师所需要的素质有那些, 最后得出的结论是

1. 扎实的网络基础知识

2. 强悍的动手能力 (配置设备或搭建模拟网络)

3. 现实中工作经验与常识 (与客户或运营商打交道,考虑对商业运营的影响等)

4. 能编写个性化程序自动化重复性的工作 <--_<-- 啊 ? 还需要学点编程。。。。

1. 很强的求知欲,能不断学习

2. 有预见性,关心最新技术动向

3. 创新,尝试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

写出来后一看其实范围还是挺宽的,好像放在哪个行业都行 (技术上改一下),哈哈。

不过就我个人来讲的话 这个动手能力需要好好加强。这个编程嘛,好多人说到python,我就自己搜索和朋友讨论,大家的对pytong评价都很高。然后从朋友那里借了本书过来〈python学习手册第四版〉,今天早上就在那翻,第一章描述python那叫一个上天入地 (图像处理,数值运算,机器人控制,软件开发,批处理等等)看的我是心潮澎湃啊,恨不能立马转行做程序猿去专攻python。感觉就好像学会python就如在dota里获得了一把圣剑,立马能攻击力提升200,杀怪gank无所不能。不过看看这六百多页的书,还是入门基础,不得不感慨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啊,骚年,啥也不说了,每天抽点时间学吧。

再跳回到网络上,最近遇到一些问题,也学到新知识需要总结下。先列个小提纲,以免过后忘了。

OK,明天看看能不能把NAT的实验在GNS3上模拟一下。顺便再看两眼Python,希望早日能学点东西来和大家分享。

}


大河云联创始人/CEO阿里巴巴集团 原首席网络架构师
从事网络规划、运维、研发工作近二十年。 曾在Cisco、中国电信等公司任职,是中国获得CCIE认证的最早的女工程师,对网络规划、运维和研发有非常丰富的经验。

曾任阿里巴巴集团首席网络架构师,也是集团技术保障部的架构委员会主席,她是阿里云网络基础架构的奠基人,也曾主导了中国最大规模的数据中心SDN网络的实践。

她曾受邀登上全球开放网络峰会(ONS)主会场进行主题演讲。

我的身份是一名网工,我做了十几年的网络工程师。入行就是网络工程师,创业仍然是在做网络的事情。

为什么在前几年,很少有人讲网络运维这件事?因为在软件工程师的眼里,网络是一条线,在运营商眼里网络是一朵云,有幸的是我在思科待了小十年,在阿里待了6年,运营商也待过,每个角色都做过,现在自己创业。

所以我把自己所理解的网络的昨天、今天、明天,以及为什么网络突然变重要了,网络运维为什么被大家提及并变得很重要做一个梳理,当然这也是我个人的理解

图片里我是举了几个关键时间节点来梳理近十年网络架构的变迁。在2007年的时候,中国互联网起来了,这是一张2007年阿里巴巴B2B的网络拓扑图。它是一张过去真实的拓扑图。

那时候,网络工程师就是个网管

大家可以看到那个时候网络非常非常简单,当时网络圈对于互联网公司的网络工程师的理解就是一个网管。我在2009年加入阿里巴巴,之前在思科工作,思科同事说:“你最多待三个月,那个公司什么都没有,你就是一个网管。”

其实回过头来看,这也不是件很奇怪的事情,在2007年的时候,互联网公司的网络很简单,网络工程师就是一个网管的能力要求。基本技能是懂得生成树、懂得静态路由,懂得 OSPF 就不错了,高级点技能是写个脚本、刷个 ACL。

网络架构和运维配置、设备选型都是由设备厂家工程师做的,比如这张拓扑就是典型思科的三层网络架构。在2007年,互联网公司的网络现状是很挫。

但是那时候运营商很牛逼,运营商的网络核心网络架构分为超级核心、普通核心,有大区,有省网,省网下面有本地网,有接入网。

那时候我们用的设备是图片里这样的集群,当时我第一次到互联网公司看到一个分布式计算,看到Hadoop的时候我就很困惑,这个技术在思科2004、2005年我们搞的的集群式路由器 CRS 不就是这样吗?

那时候,运营商的网络工程师真的很厉害

用在中国电信核心区的集群路由器的样子就是这张照片。所以2007年作为一名运营商的网络工程师感觉很厉害,技术要求也不一样,工程师不但必须要懂ISIS、BGP、MPLS,要非常非常熟练 QOS、HQOS、Traffic Engineering 等等,2007年网络界工程师的高级技能懂点芯片、Serdes 等等这些很硬的知识。

那个时代作为一名运营商的工程师会经常向设备厂商提出来你给我做什么什么,我们的流量模型是什么什么样子,我们网络需要要做什么什么,这是2007年的时候。

那时候运营商的网络工程师会认为 NOC 和 TAC 工程师是很厉害的技术工种,而互联网公司的网络工程师只是一名网管。在思科工作时,我们很尊重电信集团 NOC 的人,他们真的很厉害,被称为网络工程师

此时,网络运维不再叫做网管了

在2012年情况发生了哪些变化,在2012年,互联网公司的数据中心网络演进成这样,这时候互联网公司的网络运维不再被称为网管而是被称为“互联网公司网络架构师、网络工程师”, 请注意称呼的改变一定是有外因的。

基本技能也潜移默化地发生改变, 精通 BGP,要懂,深谙硬件行业趋势,需要懂一些系统知识甚至会要求有能力写些代码。

大家看到5年发生了一个巨变,这个巨变是什么带来的呢?是服务器的增长带来的。服务器在哪儿呢?服务器在互联网公司,所以互联网公司的网络发生了变化,那它也会带来一个工种的变化,即网管变网工。

再看一下2014年运营商网络的情况,还是一个 NOC。工程师有什么技能变化呢?我列不出来技能的变化。“我有一张网、两张网、三张网”,“我要运维的网元越来越多”,“我们的人越来越少”,个人技能变化不大。理由是什么呢?

图片来源于互联网,我们看一下中国两大T的骨干网,中国电信有一张 ChinaNet,有一张 CN2, 还有国家级的 DCI,可是这三张网为什么不能在一起呢?反正就是“我有一张网、两张网、三张网”,网多力量大。

中国电信是多张网来适应多种业务要求,中国移动和中国联通是不是好一点?CU 也差不多,有169、A网和B网。

之前我看到联通A网在做 SDN 的事情,中国电信也早几个月发布了2025网络重构,说明大家都是意识到,反正不发展就等死。无论主动还是被动的,变化都是好事。

从大概 2007年—2014年,我觉得运营商真的没变化,网络运维自己就是一个 NOC,没有什么核心的变化,因为没有什么外因推动运营商网络必须发生改变。

互联网公司服务器变了,网络架构必须变,任何厂家都不能告诉我们网络长成什么样,因为他不知道我们有多少服务器、多少应用。OEM 设备厂家的核心技术能力是设备端口密度、散热、软件 Feature。

网路架构要如何匹配成本、规模、应用性能发展到需要“用户”自己设计,于是这5年来,互联网公司的网络工程师从网管变成了一名网工。

在今天:我们背负巨大压力

远远超过我们的网络架构

再看看现在,当网络变成下图这样时,我们还能是一名网管吗,还能是一名网工吗?当然不能!

这是 Facebook 和 Google 的网络拓扑,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如何做网络运维?你能一根根线去数有多少条链路吗?线上产生丢包、线上发现流量不对称,你怎么去查?业务告警、应用变慢了,如何定位问题?

网工写了那么多故障预案,但发生故障时应该用哪个预案?可能对我们来说, Facebook 和 Google 的规模和技术超前我们八年不止。

今天的 BAT 网络架构虽然没有这么复杂也不会太简单,如果今天 BAT 在网络规模、运维遇到问题,可能再过两、三年其他的公司也会面临这样的问题。

既然我们今天已经知道了未来两年内要遇到的网络运维的问题,那为什么我们今天不去改变呢。

所以,在今天这个时间点,我们可以享受技术的红利,但是我们是不是也要为我们自己的工种,网络工程师的工种做一点事情。

最苦逼的网络运维团队的状况是这样的,如果不出故障,那么今年绩效中等或稍微好一点,出了事老板经常就知道了一个网络运维工程师的存在,说明这名网工今年总出故障;老板不知道你就是安全的。为了让老板认识,我们付出的代价很高。

当然也有好的例子,比如大概在几年前,淘宝运维团队每年的1月1号的凌晨老板会发一封邮件,表扬今年的变更王, 变更王一般就是新进来的小伙子,过一年变成老头,因为他一年需要变更200多次,每次都是凌晨。

我负责一线运维时,我的手机短信半夜不停地响,甚至养成手机不响不习惯,感觉肯定出大事了,漏短信了或者是报警没发出来。这就是我们这些运维工程师的生活,我是觉得变更这件事情在互联网公司是尤其严重。

可能运营商好一点,运营商 NOC 变更不是非常频繁,还有花钱请一些驻厂工程师、厂家工程师做些一线运维的工作。可是互联网公司的运维工程师没有办法,要为生产负责。

如果我们今天不去改变运维的话,那我们的血、泪、白头发全是为机器做服务了。

网工是一个很厉害的专业工种,上次我开过一个玩笑,如果让某云在北京一个Region 整网脱网,要么地震了,要么是网络工程师作变更了。只可能这两件事儿才能让一个 Region 能够脱网。一条命令可以让一个 Region 脱网。

大家可以看到上图,如果找一些论据来证明过去的悲惨经历,大家可以看到的是,在所有的故障原因里面,敲错命令行是排第二的,硬件的问题是排第一的。

这意味着网络运维是一个非常高危的工种,那怎么解决网络运维非常高危的问题呢,一定要把命令行消灭掉。不然的话一年200多天的变更,还是半夜去操作,你怎么变更都会有故障。

在明天:我们是一名网络架构师

我希望未来的网络工程师可以说我是一名网络架构师,我们很骄傲地说我是一名架构师,不是网管也不是网工。

一个网络架构师具备什么样的能力?

首先是成本的问题,网络架构师必须考虑整体成本而不是局部成本。前段时间我在微信上跟人讨论万兆光和电问题,表现为 AOC 这个产业的存在,我认为万兆光电之争没有绝对的对和错。

与使用公司的体量和业务架构有关、跟产业时间点有关。我们不能说 Google 现在全部是光,国内的万兆网络就要选择光。

从网工的角度来说,一根 AOC 的线不贵;一个服务器的工程师说,一个网卡光口比电口便宜50块人民币,但是作为一名架构师同时需要考虑布线的成本、库存的成本、供应链的成本是什么,都要综合考量。

作为一个架构师要去想整体成本是什么,而不是只关心自己本专业覆盖的成本。所以我列了整体成本和局部最优,架构师是考虑整体成本的最优,只有一个网管和网工才会考虑局部最优。

第二个是说用新技术颠覆成本还是躺在技术红利上的Cost Down。前面教主说了,我们软件写不过美国人,因为编译器是他们写的,编程语言是他们发明的,也就是说某些技术红利 Google 和 Facebook 先享受了,我们该如何看待和享受技术红利?

我认为技术团队应该不是让采购不停地讨价还价,让采购压榨市场供应链,让我们国家的每个人都很苦逼。我觉得做工程师要有情怀,要做一些颠覆性质的技术创新,以技术颠覆成本,而不是躺在那儿享受技术的伪红利,这是我对网络架构师的看法。

一种关于运维复杂度的情怀

还有一种情怀,关于运维复杂度和情怀,工程师很容易陷入技能情怀里,将简单的事情做复杂。我自己每年也会反思,做架构师是很纠结的事,有些技术选择是猜的而不是有什么理论模型。在这里面的选择要放弃一些情怀,不要将简单的事做复杂。

我还发现一个特点,所有的互联网公司都有一个神一样的运维工程师存在,所有的拓扑都在他脑子里,所有的IP地址都在他的脑子里。我觉得在未来的网络里不要神一样的运维工程师的存在,让机器去做重复和大规模的工作。

我觉得今天是应用在驱动改变,那作为一名网络架构师,应该考虑业务驱动改变。应用驱动业务,业务驱动基础设施

举个例子,在过去是厂家有什么、芯片有什么,我们就用什么。当我们面临发生Silence drop的时候,就会有芯片的厂家说他们的芯片有一个功能,可以告诉你什么时候丢包。通常再需要写个Tools来可视化“哪里丢包了”。

可是我们换位思考芯片发生 Silence Drop 是什么触发的?如果是芯片集成度的问题是不是下一代就能解决它,再反推在现在的时间点如何做技术取舍后的workaround,如今的运维团队里面有非常多的工具,这些工具使用频率低也没有人维护,作为网络架构师,需要从根本上思考如何解决本质问题。

还有一个期望,整个网络设备的上线、运维、配制管理是否可以像服务器一样?其实不是的,这不是语言的问题,是系统开放性的问题。

当然这也是一个期望,可能需要推动用户驱动厂家开放,而不是等厂家主动说它如何开放,如果网络的上线、变更等等跟服务器一致,将会是多节省成本。

最后,现在大家都在讲SDN,但是我很担心一件事情没有想清楚,会不会有一天网络运维团队运维的不是几百台路由器而是万把台服务器;一个网络运维团队运维的是一大堆服务器,这是一直比较困扰我的东西。我是坚定地站在 SDN、NFV 阵营的,但是 NFV 的运维形态如何?

再引用下 Google 的一句话“要么发展,要么死”,也引申下今天的主题,我们要重新定义运维,而不是运维向运营转型

我不太相信一个运维团队说“我从成本中心变成效益中心、运营中心。”


我认为运维是为运营服务的,所有运维得想怎样解放自己。

看Kitty (庞俊英)的文章,总能引发诸多思考,下面这篇文章,是之前高效运维社区发表的一篇,阅读人数突破一万,敬请欣赏: 《》

在12月16-17日两天,以“DevOps 2.0:重塑运维价值”为主题的 GOPS2016 · 北京站将在国际会议中心举办,汇集国内一大批运维界牛人,包括 Googlebaidu阿里腾讯京东等讲师齐登台,带来50多场时间更加持久的培训式演讲。

而且有机会见到本文的作者--庞俊英(Kitty),你可以当面膜拜大神!oRZ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工程师是干什么的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