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顿主要研究哪些领域的学问?

以前从来没有想过会以这种方式正式开始写自己的数学博客。前不久打完了ACM省赛,需要总结的问题并不多,就是弱而已。这次省赛的B题,我们学校有人找到了一个规律,居然把答案套出来了。我一直在思考组合数学的方法去解决问题,最后失败了。有人告诉我,我们打铁是因为我们运气不好,没有找到规律。但是,我自己并不这么认为,有的题目做出来了可能是运气好,没做出来就是实力不够。失败不是因为上帝没有给我一闪而过的灵光,而是因为我自己没有做好准备。

不说太远了,来年我还会去打比赛。现在意识到了数学的重要性还来得及,恶补数学是必须的。

本来,我还想继续在人工智能上面下功夫,也就是把三门工程数学学完并加以应用。但是我改变了注意,对于计算机专业的人来说,离散数学,组合数学,数论太重要了。所以,之后的时间里我会写下很多相关的学习心得,以方便自己以后再回头查阅。

不得不说,数学有不少神秘的地方。为什么说它神秘,因为我们的数学有很多地方值得我们去深入的思考。这次,我想从牛顿的角度去出发,去思考为什么会有数学,为什么他晚年又有所谓的污点(研究炼金术,贤者之石)。

站在我们现在的角度去思考炼金术、占星术、神学都是迷信的,而数学则是科学的基石。

很难想像,会有人同时研究这些领域的知识。有不少人认为牛顿是早年研究了科学并且是当时最伟大的科学家之一,而到了晚年他开始相信耶稣,相信神创论。其实事实并非如此,牛顿一直都是基督教的信徒,牛顿在神学方面的著作比数学上面的要多得多。可以相信的是,牛顿一生都在遵循当年的主流思想,宗教。

科学和宗教并不是冲突的。用我们现在对科学的定义,什么是科学?科学就是具有可证伪性的学问。例如,我认为地球是圆的,这个命题就是可证伪的,你只需要搭上麦哲伦的船队就能知道是不是真的了。我认为世界上有神,这就 不是科学,没有人见过神我们也无法证明神不存在,这就是不可证伪的。因此,这不是科学,但是科学并不与之对立。

相反的是,牛顿对于科学的研究正是源于他自己对宗教独特的信仰。他认为宇宙是“不完全钟表宇宙”,上帝首先为这个世界定下了一套“规则”,所有的事物都按照这种“规则”行使。牛顿尝试去找到这种“规则”,他早已知道星球的运转是有自己的规则的(开普勒的三大定律),同时伽利略也早已发现了惯性定律(16世纪90年代)。这个时候牛顿希望用一种数学模型来描述这种椭圆运动,随后的故事大家都知道,《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正式出版。正如牛顿自己说的那一句话:

“如果说我看得远,那是因为我站在了巨人的肩上。”

正是他对神的痴迷,牛顿认为他找到了神维护世界秩序的法宝——万有引力,据观察,太阳系的行星都是以太阳为焦点运转的。

然而银河系中这么多的行星都在互相吸引,按理来说行星之间的吸引会导致它们撞到一起。如果放在现在,这一点对于一个科学理论是很致命的,准确的说这样就直接证伪了,但是当时牛顿并没有认为自己是错的,也很少有人会去认为他是错的。更不如说很多人认为这些不可解释的“错误”合情合理。因为上帝无处不在,他不断地在维护世界的平衡,他没有一劳永逸,也许每当星球要脱离轨道的时候上帝就会把它放回它应有的地方。

从这里就可以看出来,后来的微积分,也许是因为类似的目的才会产生吧。后来,牛顿花费了大量的时间在炼金术上,再无建树。大家都觉得这样让牛顿显得很可悲,认为炼金术毁了牛顿,认为神学让牛顿蒙蔽了双眼。但是事实正好相反,正是因为牛顿对神的热情致使他寻找着神的钥匙,在寻找的过程中他便做出了让后世的人为之震惊的壮举。这也是我喜欢牛顿最重要的一点,牛顿就像一个孩子,他喜欢收集贝壳,于是他在深海之中捞取他想要的贝壳,偶尔他捞到了一个发现里面有一颗珍珠,他爱极了他的珍珠。不只是他,神学家,科学家都喜欢这颗珍珠。只是,到了现在,人们已经不记得他获得这颗珍珠是因为他喜欢贝壳。以至于到最后牛顿继续捞贝壳再也没有找到过珍珠的时候,所有人都认为捞贝壳这件事情让牛顿玩物丧志。

现在你也许不会再问,为什么牛顿回去研究神学了吧?

到最后,我想聊聊,为什么我们学数学?也许可以很浅显的说,为了学更多只是,升官发财。也可以说的高尚一点,为了学习知识,知识使我进步,可以做一个对社会有贡献的人。

我那一年看《命运石之门》的时候,我感到了深深的震撼。一直到最近又出了《命运石之门0》我也看得感触颇深,有一句台词大意是“水里的鱼不知道有陆地,因为它们永远无法到达陆地——人类的领域,一旦它们尝试,就会被惩罚。就像人不能踏入四维的时空,那是神的领域,踏进去的人一定会被惩罚”。后来看到了费城实验的一些资料,说实验里面的人死的死疯的疯(真假性未知),让我不禁也如此的思考。

牛顿正是这样一个去踏足神的领域的人,猜测神的思想,寻找神的工具。他死的时候,头发里的汞含量已经不是人能承受的量了(不知道这是不是影响他后期没有在化学上建树的原因)。他研究数学,只是因为他心中有一种信仰,神的行为一定有迹可循。我在学习了离散数学之后也想象过,我们用 0 和 1 创造了如此复杂的计算机系统,软件、3D、VR,那么我们的世界会不会也只是由两种基础物质组成的呢?那我们会不会也是程序呢(@黑客帝国)?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世界观,我们对世界的组成和发展或许都有自己的看法,我们都可以去尝试寻找上帝的钥匙,虽然我们对钥匙的想像都不一样,但是我们的道路是一样的——学习数学。全体自然数之和为-1/12。10/3=3.33333,而3.=9.999999(这个问题我有自己的见解,但是这里不赘述)等等问题,都在刷新着我的世界观。但是对数学的学习的越深也让我越来越想看看这个世界到底是什么。我希望有更多的人来一起探索,这样再有人说出一些奇葩理论的时候,可能就不会被当成疯子了。

最后,用牛顿的话结尾:“我不知道在世人眼里我是什么样的人,但是在我自己看来,我不过像是在海边玩耍的孩子,为不时拣到一块比较光滑的卵石一只比较漂亮的贝壳而喜悦,而真理的大海在我面前,一点也没有被发现”。

}

《大班科学20篇教案飞行的秘密》这是优秀的幼儿园教案设计文章,希望可以对您的学习工作中带来帮助!

(1)大班科学教案《降落伞的奥妙》含反思

我们班里男生居多,大部分男生对于飞行一类的事物都非常感兴趣,所以,根据我们班的实际情况,我设计了这个活动方案,能够引起小朋友们的兴趣,让他们学到降落伞能飞行的一些原理,从而学到更多的科学知识。
(1)、通过游戏引起幼儿对降落伞的兴趣,激发幼儿的探究欲望。
(2)、让幼儿初步了解伞面的大小对降落伞下降速度的影响。
(3)、培养幼儿动手操作能力,能合适的运用各种现成的材料设计并制作简易降落伞。
(4)、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5)、激发幼儿对科学活动的兴趣。
(1)、探究出降落伞下降的速度与伞面大小的关系。
(2)、 能独立设计制作出一个良好的降落伞。
(1)、多媒体文件:《跳伞》的视频、一段优美的乐曲等。
(2)、游戏材料:两个同样大小的橡皮泥小娃娃、 两个伞面大小不一样的自制降落伞
(3)、制作降落伞的材料工具:棉线、 不同大小的圆形塑料膜、剪刀若干把、双面胶、透明胶带若干卷、以及各种装饰材料
请幼儿看开飞机的视频,模仿飞机飞行进入活动室。教师鼓励幼儿想象根据音乐变化模仿飞机起飞、斜飞、平行飞、降落等飞行动作。
老师:“今天,老师给你们介绍两位好朋友,他们俩一个叫欢欢,一个叫乐乐,欢欢和乐乐喜欢跳伞运动,可是呢,每次他们一起跳伞的时候都是乐乐先到达地面的,欢欢和乐乐一直都找不到原因,小朋友们能帮忙他们吗?”
(1)、教师出示自己制作的大小不一的降落伞,并将橡皮泥娃娃栓在上面,开始示范降落,引导幼儿仔细观察说出两个伞有什么不一样及降落的速度
A、制作降落伞注意的地方:伞面的大小,伞面的材料,物体的大小,重物放置伞的中心点。
B、比赛部分:在指定的高处,举起双手撑开降落伞让其往下降,记录降落伞停留空中时间的长短。
C、讨论部分:讨论是什么原因,影响降落伞降下来的速度。
(2)、引导幼儿掌握伞面的大小与下降速度的关系,并且询问幼儿想不想自己动手制作一个呢?[本.文来源:快思老.师教案网]教师介绍制作降落伞的各种材料及示范制作降落伞方法,并在伞面进行装饰——教师需要留意幼儿穿线后把线的两端对齐,适时给予个别指导。
(3)、比赛——播放音乐,几位小朋友一组,进行比赛,看谁的降落伞最稳最慢落地,让孩子玩自己制作的降落伞。通过展示,各组进行交流,然后评价各组的设计。
小朋友上台展示、解说 -------你们组怎样操作的?怎样改变一个条件?怎样让别的条件保持不变?台下发现问题、补充、纠正。
(4)、在玩的过程中及时引发幼儿思考探索,掌握伞面越大,则下降速度越慢的规律,在生活中可以利用其他什么材料进行制作,并不断改进完善自己的制作。
今天我们研究降落伞,小朋友们都表现得非常好,可以说说你们的收获吗?
(1)、小朋友们回去查找降落伞的资料,说说降落伞的种类有多少。
(2)、小朋友们回去自己思考动手制作一个又漂亮又稳的降落伞好吗?
这节活动, 要求幼儿能自己想办法解决问题,为了使幼儿想出的办法能充分得以实施。材料的多样性符合了不同幼儿的需求,尊重了幼儿的个性,开发了幼儿的思维。
这节课的教学以科学探究为主,注重幼儿主体地位 ,幼儿在整个学习活动中,能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按照自己的方法从事各种探究活动,解决相关的实际问题,经历一个动手、动脑、动口的操作过程, 使不同层次的幼儿获得了不同的收获, 幼儿自我探索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了提高,动手能力和分析能力也相应得到了提高。
在交流过程中幼儿的语言概括能力,组织能力欠缺,没有很好的表达出来,幼儿学习积极性没有很好的激发出来,这与我的驾驭课堂的能力有很大的关系,在幼儿说不出问题的时候,没有恰当的给予引导,没有及时的给出答案,没有控制好教学尺度。
通过这次活动,使我受益匪浅,看到了自己的不足,学到了不少的经验,在以后的教学中,认真学习,不断更新教育理念,认真备课,精心设计教案,备幼儿,备教法、学法,努力提高幼儿的学习积极性,发挥幼儿的主体作用,培养幼儿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能力,充分拓展幼儿潜能,从而提高教学效果。

(2)大班科学公开课教案《怎样让纸飞起来》含反思

  1.能折叠纸飞机。
  2.观察纸飞机的飞行状况,能在比较中尝试改进纸飞机。
  3.能呈现自己的作品,并能欣赏别人的作品。
  4.学习客观的评价自己或别人的作品,从而获得愉快的情绪体验。
  人手一张长方形纸  折纸示意图
  1.让纸飞起来举起一张白纸,松手,白纸飘落下来。
  刚刚这张白纸怎么了?(飘下来了)你们有办法让这张纸飞起来吗?
  幼儿说说让纸飞起来的办法。
  1.出示折好的纸飞机这个是什么呀?(纸飞机)它有一个很帅的名字,叫做超音速飞机。你们想知道它是怎么折的吗?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学一学。
  2.看图折叠(讲解)一边折一边讲,告诉幼儿虚线、箭头表示折痕和折叠方向。
  3.出示折叠好的战斗机这个飞机跟刚刚的有什么不一样?(机翼不一样)这个飞机的折叠方法也是不一样的,请小朋友们看着图示自己叠一叠,看看谁能最快做好,而且能够飞得很远。
  1.小组试飞所有小朋友都已经折叠好了自己的飞机,现在我们一起来试飞,一组一组来,轮到试飞的小组就站到红线上,朝着蓝线飞,看看谁的飞机飞得最远。
  试飞飞机的时候手指捏住飞机底部,说完开始才可以飞出去。
  2.调整飞机刚刚有些小朋友的飞机飞得很远,有些小朋友的飞机才飞了一点点就掉下来了。有没有什么办法可以让我们的飞机飞得很远?(机头折尖,机翼撑平等)
  3.再次试飞我们再来试飞一次,看看谁的飞机现在飞得好。
  刚刚每一个小朋友都试飞了自己的飞机,谁能来说说,我们的飞机应该怎么折才能飞得更远?(折的时候机翼要平,机头要尖不能弯)
 在活动中,教师能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幼儿的兴趣设计的尝试性,操作性和探索性比较强的科学学习活动。整个活动内容新颖,有创意,组织的形式灵活,能随机应变。而且,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只是一个引导者与组织者,没有过多的示范讲解,使幼儿在活动中成为真正的主人。这次活动提高了幼儿的思维灵活性,动手操作能力,同时也培养了幼儿大胆探索,积极尝试的学习态度。

(3)大班科学优质课教案《火箭怎样升上太空》含反思

  1、指导幼儿在探索活动中发现有些物体是靠反冲作用在运动的。
  2、启发幼儿运用科学的思维方式推出火箭上天的基本原理。
  3、发展幼儿的观察力,动手能力和分析类推及判断能力。
  4、在活动中,让幼儿体验成功的喜悦。
  5、发展幼儿的观察力、想象力。 

  在探索活动中发现有些物体是靠反冲作用在运动的。

  启发幼儿运用科学的思维方式推断火箭上天的基本原理。

  1、幼儿人手1个气球,每组1个装有小口瓶子的木板自制船。
  2、火箭发射升空的图片1张。
  3、已学会画简单的火箭。

  1、教师指导幼儿实验,通过实验引出活动内容。
  操作方法:小朋友将装满气的气球松开口,气球向前飞去。
  引导发现:鼓励幼儿反复操作、观察,找出气球向前飞行的原理。
  幼儿讨论:什么力量使气球飞动起来了?
  教师指导幼儿小结:往后流动的气体形成气流,气体的反冲作用推动着气球往前飞。
  2、实验:小船是怎样前进的?
  操作方法:将小口瓶子装满水,盖好,然后把它装入木板船上的固定位置,要求瓶口朝后。把自制船放入水盆中后,拔掉瓶盖,船就前进了。
  引导发现:鼓励幼儿反复实验,重点观察船运动的方向和水流方向,找出船是靠什么力量前进的。
  幼儿讨论:船是靠什么力量前进的?生活中还能见到哪些物体是靠反作用运动的。
  3、通过实验,引出活动内容:
  出示火箭发射升空的图片,提问:小朋友,这是什么?通过刚才的实验你能说出什么办量推动这么大的火箭上天,而且使火箭的速度这么快?
  4、观察火箭结构与火箭发射升空的实况,运用实验发现进行合理判断。
  (1)教师指点火箭部分,逐一指导幼儿观察认识火箭顶舱,燃料箱,发动机和助推火箭。
  小结:火箭分上下两个部分,上半部顶舱装载人造卫星和各种空间探测器,下半部分由巨大的燃料箱和强大的发动机组成,旁边还有两个助推火箭。
  (2)引导幼儿观察火箭发射升空时的工作状况,并进行合理推断。
  提问:火箭的尾部有什么在燃烧?整个火箭是怎样啦?火焰是向什么方向喷射的?猜一猜,火箭是靠什么力量升入太空的?
  小结:火箭的燃料燃烧时有了巨大的火焰,巨大的火焰向后高速喷射,形成了强大气流,气流的反冲作用加上发动机的巨大力量就推动着火箭飞速前进,升入太空。

       组织幼儿参观少儿科技馆,通过参观和工作人员的讲解肯定幼儿的探索热情,激励幼儿继续再学习、再探索的欲望。

       在整个活动中利用幼儿的好奇心引起他们的学习兴趣,并且达到了预期目标,效果非常好,甚至超过了预期效果。整个活动既让幼儿体验了实验成功时的快乐、增强了自信心,也知道了保护环境的必要性,同时也培养了幼儿的观察力及动手操作的能力,这个活动在中班开展是非常有意义和有必要的。

(4)大班下学期科学教案《认识鸽子》含反思

  1.认识鸽子的外形特征,简单的生活习性、成长过程及与人类的关系。
  2.通过活动,激发幼儿的探索欲望,产生热爱小动物的情感。
  3.体验解决问题的成就感。
  4.激发幼儿乐于探索科学实验的乐趣。

       鸽场饲养员阿姨一名。鸽笼五只,鸽子若干只放在活动室。有关鸽子的录象,各种饲料若干。红五星人手十颗,奖品若干。

  一、带幼儿进活动室,引导幼儿观察、了解鸽子的外形特征。
  教师:“小朋友看,这是什么小动物呀?(鸽子)鸽子是什么样子的呢?你们仔细地去看一看,然后跟小朋友相互说一说。”(幼儿自由分散观察,教师启发幼儿准确的表达)
  教育反思:类似这样的教育环节,如没有社区的支持合作,可能只靠一张图片,即使是实物,在数量上也有很大的限制性,而现在开放性的活动场景一目了然,让幼儿一开始就置身与惊奇、轻松、愉快的氛围之中,从而使幼儿积极、自然、主动地进入情境,以充分满足好奇心。

  二、介绍饲养员阿姨,了解游戏内容。
  1.教师:“这些可爱的鸽子是哪里来的呢?老师告诉你们,是我们南泉飞达鸽场的这一位饲养员阿姨送来的,掌声有请饲养员阿姨!”(阿姨和小朋友相互问好)
  教育反思:为了能更好地完成教育目标,更好地体现《纲要》中与社区密切的合作,充分利用有利条件,把饲养员阿姨请进课堂,是本活动的最大特色,能给幼儿一种意想不到的新奇和兴奋感,打破了以往传统的师与生之间的单一的教育模式。
  2.教师:“今天,老师又要和小朋友一起来玩‘智力大拼搏’的游戏了,今天游戏中的问题都是和鸽子有关的,所以,我们请阿姨来做裁判,看哪个小朋友最爱动脑筋,回答问题最好,得到的红星最多,他就是我们今天的无敌智多星!”
  3.教师:“小朋友游戏时一定要遵守游戏规则,特别是要回答对问题以后才能为自己添上红星,要做一个诚实的孩子。”“我们一起为自己加油好吗?我们的口号是‘无敌智多星,爱拼就会赢’,嘿!(手势)
  教育反思:《纲要》指出:幼儿园的教育活动,是教师以多种形式有目的、有计划地引导幼儿生动、活泼、主动的教育过程,活动内容的组织应充分考虑幼儿的学习特点,注重趣味性,活动性,寓教育于游戏之中。
  教师没把活动设计为过去心目中的“上课”,而是以幼儿最感兴趣的游戏形式,巧妙的将教育内容渗透于各个教育环节之中,使幼儿在游戏中自然的、轻松愉快的获得知识,同时以比赛的形式让幼儿觉得活动更有趣味,培养了幼儿的自信心和竞争意识,游戏规则的强调也是一种很好的情感教育。

  三、游戏,了解鸽子生活习性,成长过程及与人们的关系。
  1.教师:游戏开始,请小朋友猜一猜,小鸽子是哪里来的?(幼儿充分发挥想象猜测)
  教师:“究竟谁说对了呢?请看录象。”(看录象获取正确答案,答对的幼儿在自己拳头上添上一颗红五星)
  2.教师:“小鸽子是爸爸孵出来的还是妈妈孵出来的?或者是爸爸妈妈一起孵出来的呢?”(幼儿猜)“究竟谁猜的对呢?请饲养员阿姨告诉我们。”(阿姨简解正确答案,答对的幼儿为自己添上红五星。)
  3.教师:“你们小时侯是吃妈妈的奶长大的,那么鸽子小时侯是不是也吃鸽妈妈的奶长大的呢?”(幼儿猜后,请阿姨讲鸽妈妈怎样喂小鸽子的,并看具体录象。答对的幼儿添红星)
  教育反思:精心制作的录象直观、生动,让幼儿有身临其境的感觉,也是本教育活动取得成功的重要因素。想幼儿提出开放性问题,调动幼儿的主动性、积极性,唤起幼儿已有生活经验,激发幼儿好奇心,鼓励幼儿去探索、思考,获取知识,而不是让幼儿消极、被动地接受知识。
  4.教师:“现在我们继续看录象”(鸽子进食),“瞧!鸽子吃的多香啊!你们猜猜鸽子最爱吃什么?饲养员阿姨:“阿姨这里有好多饲料,有的是鸽子喜欢吃的,有的是鸽子不喜欢吃的,小朋友亲子喂一下,看看鸽子究竟最喜欢吃什么?然后再来告诉阿姨和老师。”(幼儿喂食,提醒幼儿轻轻地、小心地喂,别吓着鸽子。对的添上红星)

 一次科学活动的开始,应该来自幼儿已有的经验,一次科学活动的结束,并不是真正的结束,应使幼儿有进一步的探索可能,成为获取经验的开始。幼儿是学习的主人,所以我们老师要尽其所有、创设各种学习环境,让幼儿能够用眼看、用耳听、用嘴说、用脑思考,全身心地积极地投入到探究中去,给幼儿自由展现的空间。让幼儿在游戏中、快乐中获得知识,学得经验。

(5)大班科学教案《火箭升空》含反思

  探月卫星一次次成功发射,实现了深空探测“零”的突破。作为无数中国人智慧和力量的结晶,嫦娥一号奔月之成功,不但预告了中国载人登月成功的前景、科学技术更为精湛高超的前景,也预告了祖国进一步富强昌盛的前景、中国人对人类做出更大贡献的前景。身为中国人举国上下为之欢呼和沸腾,孩子们身边随处可以扑捉到人们为之骄傲和自豪的欢声笑语,报纸上、电视上、网上等等,来到幼儿园他们随时会将自己听到、看到‘嫦娥奔月’的新闻与老师、小伙伴滔滔不绝的说个不停,我便设计了《火箭升空》的活动,给孩子们提供更多延展的空间、交往沟通空间、表达体验的机会、充分感受参与活动的乐趣。

  1、通过观看火箭升空的过程,帮助幼儿了解探月的新闻。
  2、激发幼儿热爱祖国的情感,为我们祖国的科技进步而骄傲自豪。
  3、对科学活动感兴趣,能积极动手探索,寻找答案,感受探索的乐趣。
  4、充分体验“科学就在身边”,产生在生活中发现、探索和交流的兴趣。

  1、结合《火箭升空》的内容。活动前请家长与幼儿共同搜集制作亲子小报,为幼儿传递有关嫦娥奔月的新闻。
  2、课件《火箭升空》
  3、班级设计火箭升空墙面,将亲子小报和有关航空知识布置场景

  一、谈话讨论:火箭升空
  1、你们知道我们国家的火箭又一次发射成功的好消息吗?
  2、这架火箭的名称是什么?它是几月几日发射升空的?
  小结:10月24日18时05分,搭载着我国首颗探月卫星嫦娥一号的长征三号甲运载火箭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三号塔架点火发射。
  3、你还知道有关‘火箭升空’的什么知识?和大家分享一下吧!

  二、教师播放《火箭升空》课件
  观看嫦娥一号升空的过程,帮助幼儿了解探月新闻。

  三、请幼儿谈一谈观看课件后的感受
  教师小结:激发幼儿热爱祖国的情感,为我们祖国的科技进步而骄傲自豪.
  活动结束:幼儿自由结伴观看《火箭升空》的知识、亲子小报,幼儿间相互传递更多有关嫦娥奔月的新闻。

  《火箭升空》的活动深受幼儿喜欢。在活动开展期间孩子们够认真倾听、讨论、参与人们喜闻乐见的话题中。在亲子自制小报时,孩子与家长共同搜集图片信息积极主动,增进了亲子间的沟通交流;观看课件时,孩子们流露出认真专注的倾听状态,通过讨论交流获得同伴的经验;在话题讨论时气氛活跃,充分体现了孩子们参与讨论的积极和踊跃和轻松的交往氛围。

(6)大班科学公开课教案《参观飞机场》含反思

  “神州五号”载人飞船发射成功,是我国航天事业的一个里程碑,作为中国人,我们都为祖国的强盛而倍感自豪.爱国主义教育要从小抓起.我班在进行“神州五号”的教育活动中,幼儿对航母,飞机等产生了极大的兴趣,课后还一直追问有关问题.而作为教师我对此方面的知识也比较贫乏.于是我借助家长的有利资源,将幼儿带到军事飞机场由专业人士对幼儿进行正面系统的知识讲解,在满足幼儿探究欲望的同时,也开阔了幼儿的视野。

  1.认识战斗机,了解机场的设备,设施的作用及工作人员的工作性质.
  2.通过参观提问,培养幼儿的好奇心和探究精神.
  3.对人礼貌热情,遵守机场规则.
  4.能在情景中,通过实验完成对简单科学现象的探索和认知,乐于用自己的语言表达所发现的结果。
  5.培养幼儿动手操作能力,在活动中大胆创造并分享与同伴合作成功的体验。

  联系机场和车辆激发幼儿参与的欲望召开家长会。

  1.教师交待外出规则.
  2.由曾江说的爸爸介绍工作人员及其所负责的工作项目.
  3.参观机场硬件设备,了解其用途.
  4.参观图片展,初步了解建国以来我国空军发展的进程.
  5.参观各式飞机.幼儿提问,了解飞机的组成和各部分的作用.
  6.向工作人员告别.教师交待回园规则。

  幼儿园科学活动强调的是孩子借助于教师的指导和自身所从事的活动,对身边的事物进行操作和感知,不断发现问题并尝试解决问题的过程。让孩子在已知的基础上自主探索未知,在不断尝试中取得成功,最终获得知识。

(7)大班科学领域教案《制作吸管飞机》

  飞行是一门很奇妙的学问,它牵涉到力、气流、飞行器的构造等因素。在这次制作活动中,我们想通过纸、吸管等简单常见的材料,制作飞行器。看哪种飞行器能飞、飞得最远,并分析其原因。幼儿要想做出一个看似简单的飞机要经过多次的制作--试飞--推测--修改,这有助于发展幼儿动手动脑的能力,分析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幼儿在做中玩,玩中学,学中体验成功的喜悦。提高幼儿对科学活动的兴趣,自然地习得科学方法。

  1、设计、制作吸管飞机,并通过实验,观察、分析影响飞机飞行的因素。
  2、发展幼儿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喜欢科学探究活动,体验操作和成功的乐趣。
  4、发展幼儿的观察力、想象力。
  5、通过观察、交流与讨论等活动,感知周围事物的不断变化,知道一切都在变。

  1、经验准备:玩纸飞机,体会纸飞机滑翔的感觉。
  2、材料准备:吸管、大纸环(长18cm、宽2cm)、小纸环(长14cm,宽2cm)若干;剪刀、透明胶、双面胶、记录纸、笔等

  一、导入,引起幼儿兴趣
  1.师:小朋友,你们见过飞机吗?飞机是什么样子的?
  3.师:看来大家对飞机都有一些了解。今天,我就要请小朋友们自己做一架飞机。这里有吸管,大纸环、小纸环,用这些材料作一架什么样的飞机才能飞的很远呢,现在请小朋友动手试一试吧!

  1.幼儿尝试制作吸管飞机,教师了解幼儿制作情况。
  2.幼儿试验飞机性能,并尝试找出问题,改进设计。
  ①你的飞机是否能飞?飞得远吗?为什么?
  ②你的飞机怎样改进才会飞得更远呢?
  3.教师制作飞机,并与幼儿的飞机进行对比试验。
  ①为什么这架飞机飞得最远?
  ②你能用三个零件,制作一架飞得远的飞机吗?
  4.幼儿制作、试验新飞机。
  5.幼儿以图画的方式,记录制作方法、实验情况与实验结论。

  三、展示、分享经验
  1.幼儿展示飞机,分享实验结果。
  师:请小朋友们说一说你制作了什么样的飞机,它的飞行情况和你的发现。
  2.教师提出问题,引起幼儿思考。
  师:这里有几架飞机都是用一根吸管和二个纸环制作的,它们会飞得一样远吗?为什么?

  请幼儿试验用一根吸管和二个纸环制作的各式飞机,了解纸环位置与飞机飞行速度的关系,并尝试分析原因。

(8)大班下学期科学教案《竹蜻蜓》含反思

  1.探索对称图形的制作及竹蜻蜓飞行中的奥秘。
  2.看懂图示,尝试用对折、画剪、粘贴等方法制作竹蜻蜓。
  3.养成活动后收拾整理材料工具的习惯,体验成功的愉悦情绪。
  4.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5.体验解决问题的成就感。

  2.工具材料准备:剪刀、吸管、透明胶、人手一张画报纸(稍厚)、记号笔
  3.制作流程图七幅
  4.五角星(鼓励制作成功的幼儿用)

  (一)出示蝴蝶,认识左右对称师: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只美丽的蝴蝶,请大家仔细观察一下,它的翅膀有什么特点?

  (二)制作左右对称图形
  1.讨论制作左右对称图形的方法提问:你们会做左右对称的图形吗?应该怎么做呢?(幼儿讨论回答)
  2.幼儿尝试用画报纸制作左右对称图形
  3.出示图示,总结方法:纸儿长长边对边,中线起始图案画,沿着轮廓剪一剪,再给图形穿新衣!

  (三)制作"竹蜻蜓"
  1.出示范例"竹蜻蜓"提问:制作竹蜻蜓需要用到哪些材料和工具?
  2.幼儿看图示并理解提问:谁看懂了?有没有看不懂的地方?谁来帮助他?
  3.幼儿看图示制作,老师巡回指导

  (四)探索"竹蜻蜓"飞行的奥秘,激发幼儿探索的欲望。
  1.玩玩竹蜻蜓,探索竹蜻蜓飞行的奥秘提问:你的竹蜻蜓能成功飞行吗?你是怎么玩的?发现了什么?(为成功飞行及发现奥秘的幼儿贴五角星,表示鼓励)
  2.老师小结:告诉大家一个秘密,竹蜻蜓在我国已经流传了2000多年的历史,据说直升飞机的螺旋桨就是人们受到竹蜻蜓的启发后才制造出来的。看来这小小的玩具中还藏着大道理呢!

  将制作的"竹蜻蜓"投放在科学操作区,鼓励幼儿继续探索发现它飞行的更多奥秘,并相互交流探讨,进一步激发幼儿观察、思考、探索的兴趣。
  活动建议:平时可以在区域活动中提供一些看图示制作的材料供幼儿操作,提高幼儿的动手能力及看图示制作的本领,为此活动打下基础;建议没有制作经验的幼儿可以分两次活动进行,第一次活动练习剪对称图形制作竹蜻蜓的翅膀及装饰不同花纹,第二次活动进行吸管及翅膀的粘合和探索飞行的奥秘。

  生态课堂的理念让我们清醒地认识到:幼儿的发展不仅要全面化、个性化,更应是可持续、终身的发展。此活动始终以幼儿的自主学习为主,通过观察、讨论、图示、制作、探索等方法与手段,让幼儿在动手操作、做做玩玩中自主获得相关的经验与技能,幼儿学得有趣,教师指导方法得体,充分体现了师幼角色的和谐生态关系:即课堂的主人是孩子而不是老师,把课堂更多的时空让位给孩子,让孩子真正地走到台前,在有限的时间内得到长足的发展。

(9)大班教案《认识火箭》含反思

  1、通过教学活动让幼儿初步认识火箭的外形结构特征及作用。
  2、让幼儿初步了解火箭发射升空后的几个变化步骤。
  3、激发幼儿对科学方面的学习兴趣。
  4、幼儿能积极的回答问题,增强幼儿的口头表达能力。
  5、在交流活动中能注意倾听并尊重同伴的讲话。

  1、重点认识火箭的外形结构特征和作用。
  2、难点是了解火箭起飞后的变化。

  1、前经验的准备(让幼儿和家长一起上网查阅关于火箭的一系列相关知识,并收集图片、文字和制作火箭模型)。
  2、火箭发射的动画课件,火箭模型,发射后的每一个变化步骤的图片,字卡。
  3、准备太阳、地球、月亮模型和椭圆形飞行路线图。
  4、走线音乐《星空》,歌舞《小小宇航员》。游戏音乐《星球大战》

  1、 猜谜语导入。
  师:今天老师想请小朋友来猜一个谜语,看看谁最聪明能猜出谜底来。 一 个东西长又长,呼哧一下向上冲,地球引力挡不住,转眼就会到太空。(火箭)
  2、关于火箭的相关知识的自由谈话。
  师:前段时间老师叫小朋友和爸爸妈妈一起上网了解火箭的知识,请你们把了解到的知识和大家分享一下好吗?(教师根据小朋友的回答出示相应的图片,并加以解说)
  3、利用火箭模型了解认识火箭的外形特征和作用。
  A、教师出示一个火箭模型,让幼儿观察后提问。
  师:这是什么?它的外形有什么特征?(这是火箭,身体长长的,圆圆的,头尖尖的,下面有支架)
  B、教师由下往上介绍火箭的每一个部位的结构(助推器----一级火箭----二级火箭---整流罩---火箭头),配上字卡。
  C、请个别小朋友进行火箭模型的分拆和组合的操作。
  4、讨论了解火箭的用途。
  师提问:火箭是用来干什么的?
  幼讨论后回答::“火箭能飞上天”;“我爸爸说火箭能把人造卫星送上天”;“我爸爸说火箭还能把飞船送上天”……(教师利用人造卫星、宇宙飞船、空间站、宇航员的模型加深幼儿的认知兴趣和印象)
  教师小结----火箭运载这些东西到哪里去的(太空)对了,火箭现在是唯一一个可以把物品运载到太空的运载体,就像一辆车一样,不同的是,火箭是把物品运载到太空上去的,火箭厉害吗?(厉害)火箭是一个国家的骄傲,一个国家有自己的火箭,就是一个了不起的国家,我们中国就是一个了不起的国家。
  5、观看火箭发射升空的视频,了解火箭发射后的几个变化步骤。教师利用图片和模型加深幼儿印象。
  教师:火箭是怎么发射到太空的呢?我们来看一段视频
  火箭起飞后的变化步骤:助推器分离---一级火箭分离---整流罩分离---二级火箭分离----飞船展开太阳能帆板。
  师:刚才小朋友看了火箭发射的视频,你能告诉我火箭起飞后有什么变化吗?首先第一步是什么变化?(教师根据小朋友的回答出示相应的图片和模型并作解释)
  6、歌舞《小小宇航员》。
  7、游戏《小小火箭飞上天》。
  师:小朋友和爸爸妈妈在家里做了一枚小火箭带来幼儿园,今天我们就带着我们的小火箭一起飞到天上去好不好?
  介绍游戏玩法:幼儿拿着自己的小火箭蹲下来,念儿歌(小火箭,真厉害,一飞飞到蓝天上,开始发射了,10、9、8、7、6、5、4、3、2、1,发射)幼儿垂直把火箭举到头顶,然后绕地球飞行,再随自己的意愿飞到太阳或月亮的轨道飞行。
  8、活动延伸——科学实验游戏《火箭飞上天》。

  我们在现实生活中根本没有见过火箭,只是在电视、电脑上见过并了解过一些相关的信息,我们对火箭这一航天工具充满好奇,又向往了解;所以,在全国人民都在共同关注神八和天宫一号对接成功的航天喜讯时,我抓住这个教育契机,组织了本次教学活动。
  1、本次活动完全体现了孩子的主导地位,利用孩子对火箭的兴趣和关注,由孩子和家长一起上网查阅收集相关信息,提供教学活动资料,制作活动教具,让孩子在说说、看看、玩玩的活动中懂得了许多火箭方面的知识。
  2、本次活动采用了多媒体课件、模型、图片等直观教学手段,减轻教学活动难度,孩子的学习情绪高涨,学习过程非常的感兴趣,所以,在活动结束后,我安排了延伸活动科学实验游戏《火箭飞上天》,来满足小朋友的认知需要。
  3、本次活动很好的营造孩子学习科学的氛围,激发孩子学习科学的兴趣,热爱科学的情感。注重孩子探究知识的过程和方法,培养了孩子的自信心、主动性、创造性和责任感。
  4、在组织本次活动之前,先组织认识太空的太阳系八大行星的相关知识作为铺垫,可能对本次活动会有很大的帮助。

(10)大班教案《火箭上天》含反思

  1、通过活动萌发幼儿探索实验的兴趣,激发幼儿对科学现象的好奇心。
  2、培养幼儿尝试用记录的方法表达自己的发现。
  3、通过实验知道气流冲击力的大小影响火箭上升的高度,发展幼儿通过多次实验结果得出结论的论证能力。
  4、在活动中,让幼儿体验成功的喜悦。
  5、培养幼儿手眼协调的能力。

  根据《纲要》中科学教育的指导思想和幼儿的已有经验水平,我认为本次活动的重点是“通过实验知道气流冲击力的大小影响火箭上升的高度”,在活动中,让幼儿带着好奇心去探索研究,在动手操作中去了解气流的冲击力对火箭升空的高度的影响。
  根据《纲要》中科学教育的指导思想和幼儿的已有经验水平,我认为本次活动的重点是 “发展幼儿会把自己的实验结果进行记录的能力”。在经过幼儿动手实验后,通过讲解介绍记录表的使用,帮助幼儿记录自己的预测及实验结果,使活动的重难点得以有效的突破。

  火箭升空的课件,人手一个小火箭(纸制圆锥体),可乐瓶、瓶盖、笔、实验记录表

  1、 观看图像,感知火箭的的形状
  “小朋友,我们国家最近成功发射了什么卫星啊?”(嫦娥一号)“你们真棒,那让我们再看看火箭升空的景象吧!”(播放火箭升空的视频课件)我们身为中国人是多么骄傲啊!
  小朋友,我们看到火箭发射前出现什么了啊?(火)火箭正是靠燃烧时产生的巨大推动力飞上天空的。
  那火箭什么形状的?(长长的、圆圆的、一节一节的,头是尖尖的),这个形状是为了减少空气的阻力,从而使火箭升得更高。
  2、了解火箭的用途
  “那你们知道火箭上天是干什么的么?”其实他们跟飞机一样都是一种航天工具,在里面装载着卫星或者是乘坐者宇航员叔叔的载人飞船,到太空中去探索宇宙的秘密,你们说棒不棒啊?希望我们小朋友也从小学习本领长大了当一名宇航员或者研究火箭的科学家,好么?”
  3、实验:火箭如何升空
  (1)火箭非常神奇,那今天就请小朋友来当小小火箭发射手,让我们自己的小火箭升上天好不好?
  (2)教师出示用纸做的圆锥形小火箭“小朋友这就是我们的小火箭了,你们看它是什么做的?(彩纸) 那我们怎么让它升上天空呢?老师想了个好方法,来利用饮料瓶来帮助他升天, 你们看好么?”(出示饮料瓶)我们的小筐子就是发射场,现在请小朋友每人从发射场拿一个小火箭, 玩玩这个小火箭看看能不能升上天好么?(幼儿自由玩,教师随即观察引导)
  (3)提问?你是怎么玩的?在玩的过程中你的火箭怎么了?(有的火箭能升空,有的不能,因为瓶盖给拧紧了)
  小朋友刚才说了,有的没成功有的成功?你们觉得是什么原因?(因为没盖瓶盖的饮料瓶在挤压时空气形成冲击力,才使小火箭升上天)
  4、实验:怎么样让火箭升得更高?
  (1)我们知道了火箭是有了气流的冲击力才能升得高,那谁能想想方法到底怎么样就升高了呢?
  幼儿自由玩,教师观察指导,提问:“你们都是怎么玩得?”
  (2)老师这里有一张实验记录,上面选取了小朋友的两种玩法:用单手捏和双手拍着让火箭升天,你们说那种方法会让小火箭飞得更高呢?(猜想回答)(预测记录)
  我们来进行三次实验,每次都尝试两种不同的方法看看到底那种方法更高一些,然后我们在高的那个方法栏上打上 “对勾”每实验一次就记录一次,现在请把小火箭从发射场里请出来进行实验吧!(幼儿边实验边记录,教师巡回观察指导)
  (3)交流实验记录,“你们说说自己进行了几次实验?每次结果都是一样的么?最终你得出了什么结果?” (你们试验的结果和你们预测的结果一样吗?哪种方法火箭升得高?)
  5、小结:“我们知道了火箭是靠着气流的冲击力升上天空的,冲击力越大火箭升得越高, 老师这里有一个可乐瓶套着一个气球)假如这个气球就是火箭,我们来看看单手和双手拍时气球的变化” 所以我们说火箭是靠着气流的冲击力升天的,冲击力大火箭升得高,冲击力小火箭升得低, 现在就让我们一起走到室外,看看还有什么方法能让我们的小火箭到底能升多高,好么?

  前段时间嫦娥一号卫星的成功发射,是我们每个中国人的骄傲,孩子们也用不同的方式表达着自己对嫦娥1号的关心,选择《火箭升空》的内容,符合了《纲要》中:“幼儿的科学活动应密切联系幼儿的实际生活”的要求。而活动中我充分给与幼儿探索实验的机会,通过引导幼儿预测、探索、记录、验证等方式,培养了幼儿探索纪录的能力。所以选材上是比较合适的,在活动中幼儿兴趣始终都很高昂,充分投入到活动当中进行实验,到底如何才能让自己的火箭升空上天,还升的比别人更高呢?
  2、 主要成功点:
  1)在活动开始利用多媒体课件吸引幼儿注意力,激发他们对火箭上天的好奇心,在通过层次清楚、环环相扣的问题及适当的小实验来帮助幼儿解决问题,体现了皮亚杰的认知理论,教师充分尊重了幼儿学科学的特点,重视幼儿学科学的过程,在教学过程中体现了“幼儿在前,教师在后,尝试在前,指导在后,操作在前,结论在后”,以幼儿主动探索为活动的主要内容。
  在教师有目的的引导下,幼儿三次具有递进性的探索活动:小火箭上天的原因——小火箭如何上天——那种方法让小火箭升得更高,充分调动了幼儿主动探索的积极性,使教师的主导和幼儿的主体相互统一,有机结合,这一点恰恰符合了《纲要》中科学教育的要求:“学习科学的过程应该是幼儿主动探索的过程,教师要让幼儿运用感官、亲自动手、动脑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3、 幼儿产生兴趣的原因及新收获:
  爱玩是孩子的天性,让孩子做小小火箭发射手来动手操作引起了幼儿对活动的兴趣,教师的启发性提问:“如何让小火箭升得更高”为幼儿的操作活动增加了挑战性,点燃了幼儿进一步探索欲望,一步步引导幼儿通过探索、交流的过程了解了冲击力的大小影响了火箭上天的高度,在这个过程中,幼儿的动手及与同伴交流表达的能力得到了发展。
  作为一名在幼教战线工作了一年半的新兵,我在教育活动中也存在了不少的问题
  (1)教师提问的技巧性还须提高
  活动过程中教师的暗示性提问、选择性提问过多,没有让幼儿充分表达自己的发现和想法,多一些开放性提问、启发性提问,如果把
  在幼儿填实验记录表时,我发现有的幼儿的预测和最后实验结果是不同的,可并没有具体提问到她的实验过程究竟是如何发现的,致使幼儿丧失了一个学习的机会,知道在科学实验中预测和事实不一定就是一致的,有相悖的情况出现,出现了我们就要通过反复实验来得到认证,从而获得真正的结论。
  (2)教师有效的观察、指导幼儿的能力有待于提高
  在幼儿探索的环节中,教师的观察及有效指导是十分关键的,教师应根据目标指导幼儿探索的过程,避免远离目标无意义的探索。

(11)大班教案《火箭为什么能上天》含反思

1、让幼儿在探索中了解火箭升天的基本原理,感受科学的神奇。
2、引导幼儿在简单的操作中,初步了解物体的反作用力,体会操作的乐趣。
3、培养幼儿的动手操作能力,激发幼儿的科学兴趣和探究欲望。
4、能学会用轮流的方式谈话,体会与同伴交流、讨论的乐趣。
5、教育幼儿养成做事认真,不马虎的好习惯。

神七升天实录、气球若干、放烟花图片、穿天猴(鞭炮的一种)两个。

一、观看升天 扣人心弦
1、 师生一起观看“神州七号”升天的动人场面,认真观察神七的外形特点和发射方法。
2、 自由讨论问题“火箭为什么能上天?”
(分析:导入开门见山,通过观看神七升天,让幼儿又自主性的提出了这个问题,更加激发了幼儿主动探究的兴趣。)

二、探索原理 动手操作
教师展示放烟花图片,让幼儿观察,提出问题:
过新年时,小朋友知道烟花是怎样飞上天的吗?
教师户外燃放穿天猴,请幼儿观察穿天猴升天现象。
一起说一说:“此现象和火箭升天有什么相似的地方吗?”
给幼儿每人一个气球,引导幼儿吹上气,把口捏紧朝下,然后快速松手,气球会发生什么现象?(气球会一边向后喷气,一边向天空飞去。)
师:“气球吹的大和气球吹的小,快速松手后,它们飞的一样高吗?”
“当气球喷完气后会怎样呢?”
(分析:选择幼儿生活感兴趣、常见的类似火箭升天的现象让幼儿观察,拉进了幼儿与科学的距离,让幼儿觉得科学并不遥远,非常亲切。操作气球飞天,简单易行,让幼儿看小现象,懂大道理。)

三、渗透科学 小小牛顿
1、总结现象,找出原理。
师生共同总结现象,找出原理。让孩子感受到有一种相反的力量使气球飞上了天,即反作用力。教师用简单易懂的语言给孩子们讲解火箭上天的基本原理:把气球充满气,当你手一松,它就会一边向后喷气,一边向前飞去,这和火箭飞行的道理一样,火箭飞行就是因为火箭里有燃料,当燃料燃烧时,猛地向后喷出大量的气体,同是产生巨大的反作用力,使火箭向前高速飞行。
2、自制火箭,简单演示。
提出质疑:为什么我们演示的气球没了气就落下来了,而火箭却能飞到月球上去呢?
播放火箭升天现象,师生仔细观看火箭在升天过程中的脱节现象,为了得到更进一步的认识,教师演示自制小火箭脱节飞行。
总结原理:要想火箭飞的高,就需要多级火箭.当第一级火箭燃料烧完后,自动掉下来,同时点燃第二级火箭,这时,火箭的重量轻了,火箭的速度也加快了.如果火箭前面装的是人造卫星,用多级火箭就能把人造卫星送到天上去。
(分析:探索环节过后,最重要最关键的就是总结过程,使幼儿有一个正确的认识。进一步观看火箭升天录像和演示自制小火箭,使幼儿对升天原理有了更确切的了解。)

四、自制火箭 体验成功
请幼儿边说儿歌边操作把圆形彩纸制作椎体,用透明胶粘贴在已吹好的气球上,玩游戏《我的火箭上蓝天》。

五、活动延伸 情感升华
请幼儿穿上自制的宇航服,拿着小火箭,一起进行歌表演《我和星星打点话》,激发幼儿对奇妙太空的向往以及探索科学的兴趣!
(分析:在科学活动中加入了艺术成分,使科学教育和美术、音乐教学有机整合在一起,是有效合理的结合,幼儿在优美的情景表演中,尽情的进行科学探索,促进了多方面能力的发展。)

儿童是天生的科学家,他们有着无穷无尽的好奇。结合国家大事“神七升天”,带着幼儿提出的问题,我选择了这节具有时代气息的综合活动。整节活动的设计充分考虑了幼儿的年龄特点,充满了游戏的愉悦性,真正体现了“玩中学”。
幼儿通过简单的气球吹气操作,使幼儿简单了解了牛顿第三定律——作用力与反作用力,即火箭升天的基本原理。再通过观察录像和自制小火箭操作,使幼儿得到了进一步认识。探究是无止境的,在短短的一次活动中,或许不能让幼儿的探究能力有很大提高,也不能获取有关航天的所有知识,但如果能让幼儿体验到科学探究的乐趣,并且想继续探究下去,就达到了科学教育的目的!

(12)大班教案《火箭升空》含反思

  1、通过观看火箭升空的过程,帮助幼儿了解探月的新闻。
  2、激发幼儿热爱祖国的情感,为我们祖国的科技进步而骄傲自豪。
  3、培养幼儿观察能力及动手操作能力。
  4、养成敢想敢做、勤学、乐学的良好素质。

  1、结合《火箭升空》的内容。(教案出自:快思教案网)活动前请家长与幼儿共同搜集制作亲子小报,为幼儿传递有关嫦娥奔月的新闻。
  2、课件《火箭升空》
  3、班级设计火箭升空墙面,将亲子小报和有关航空知识布置场景

  一、谈话讨论:火箭升空
  1、你们知道我们国家的火箭又一次发射成功的好消息吗?
  2、这架火箭的名称是什么?它是几月几日发射升空的?
  小结:10月24日18时05分,搭载着我国首颗探月卫星嫦娥一号的长征三号甲运载火箭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三号塔架点火发射。
  3、你还知道有关‘火箭升空’的什么知识?和大家分享一下吧!

  二、教师播放《火箭升空》课件
  观看嫦娥一号升空的过程,帮助幼儿了解探月新闻。

  三、请幼儿谈一谈观看课件后的感受
  教师小结:激发幼儿热爱祖国的情感,为我们祖国的科技进步而骄傲自豪.
  活动结束:幼儿自由结伴观看《火箭升空》的知识、亲子小报,幼儿间相互传递更多有关嫦娥奔月的新闻。

  《火箭升空》的活动深受幼儿喜欢。在活动开展期间孩子们够认真倾听、讨论、参与人们喜闻乐见的话题中。在亲子自制小报时,孩子与家长共同搜集图片信息积极主动,增进了亲子间的沟通交流;观看课件时,孩子们流露出认真专注的倾听状态,通过讨论交流获得同伴的经验;在话题讨论时气氛活跃,充分体现了孩子们参与讨论的积极和踊跃和轻松的交往氛围。

(13)大班教案《有趣的风》含反思

  1、激发幼儿的探索欲望,乐意参与探索风的游戏。
  2、让幼儿初步了解风是怎样形成的,并认识风的一些用途和危害。
  3、能在集体面前大胆发言,积极想象,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4、养成敢想敢做、勤学、乐学的良好素质。

  初步了解风的形成,认识风的一些用途和危害。

  1、纸箱、塑料袋、气球、扇子、书本、硬纸片、吸管、羽毛等。
  3、 有关风的用途及危害图片

  1、初步认识风是由空气流动形成的。
  (1)运用魔术箱和塑料袋证明空气的存在,并且就在我们的周围。
  (2)出示2个充满气的气球,把其中1个松开口后吹到一幼儿的头发上,请幼儿说说观察到了什么,引出“风”。通过对比,引导幼儿说出:流动的空气形成了风,不动的空气不是风。
  (3)教师小结:空气流动形成风。
  2、尝试制造人造风。
  (1)出示风车,告诉幼儿它们都想和风做游戏,但是教室没有风,怎么办?
  (2)幼儿自由选择制造风的材料,尝试用各种材料制造风。
  (3)教师小结人造风的方法,并鼓励幼儿想出更多的方法。
  3、幼儿观看图片,了解风在生活中的一些用途和危害,引导幼儿辨证地看待事物。
  4、游戏:羽毛飞起来了。让幼儿运用人造风的一些方法制造风,人鸡毛飘得又高又远。

  新《纲要》指出:幼儿科学教育是科学启蒙教育,重在激发幼儿的认识兴趣好和探索欲望以及尽量为幼儿创设条件,运用各种感官,动手动脑,探究问题,解决问题从而体验发现的乐趣。 我设计的这节科学探究活动,一开始就利用魔术箱变魔术这一孩子感兴趣的现象深深吸引住了孩子的眼球,激发了幼儿参与活动的兴趣,使幼儿“无心”的好奇转化成了“有意”的求知动力,促使幼儿对科学活动的探索欲望。
  活动中,教师首先紧紧围绕活动目标,设计了具有观察性、开放性和层次性的提问,如在活动的对于环节中,把塑料袋变鼓,使幼儿感知到我们的周围有空气,把充满气的气球松口吹到幼儿的头发上,让幼儿通过观察,对比,知道了流动的空气形成了风,不动的空气不是风。活动就这样把幼儿引入到科学的氛围之中诱发了幼儿的积极思维。其次,《纲要》中强调:“教师应提供丰富的可操作的材料,为每个幼儿都能运用多种感官、多种方式进行探索提供活动的条件。”活动中,幼儿通过 “做中学”活动的重要环节,选择材料制造人造风,让风车转起来,在动手、交流与表达中获取知识,并在此过程中习得学习的方法。最后,生成新的问题:怎样让羽毛飞起来?引领幼儿再次深入地进行探索,给幼儿留出探索的余地和延伸的空间。整个活动,给予幼儿 较宽松的氛围,教师只是充当了活动中的支持者,鼓励者,合作者,引导者,用心倾听幼儿的表述,并及时的梳理与小结。幼儿始终是主体,他们通过观察、动手、探究,梳理出新的知识经验使他们在实践中增长才干。当然,在幼儿的科学活动中,我们应该加强对幼儿思维能力的培养,增强他们的独立性、探索性,使幼儿把学习任务放到完整的环节中去完成,真正掌握科学知识,走进科学,也让科学之光,能照亮孩子成长之路。

大班科学20篇教案飞行的秘密这篇文章共53450字。

:  一、教师安排及课程安排方面:  在本学年度我园面临一种比较棘手的工作难度局面,因为前期的三位代课老师在本学期开始时被分配调往和静县就职,所以幼儿园置身于汉语教师少

:  活动目标 :  1、能运用多种感官感知棒棒糖、棉花糖和跳跳糖的颜色、形状、味道、软硬等特征。  2、乐意交流自己的发现,体验与同伴品尝糖果的快乐情感。  活动准备:

}

姜汉卿(左一)和他在亚利桑那州立大学的团队成员在研制折叠电池。 受访者供图

近日,西湖大学二号楼再迎新团队入驻,来自美国亚利桑那州立大学的教授姜汉卿及其团队正式加盟西湖大学工学院。

就在加入西湖大学前夕,基于将“硬薄膜与软基底结合,探索了该结构在大变形时的后屈曲特性,并将其应用在很多领域”的开拓性贡献,姜汉卿刚刚获得美国机械工程师协会颁发的伍斯特·里德·华纳奖章。

该奖项于1930年首度颁发,每年仅颁给一位对工程文献有杰出贡献的科学家,现代应用力学之父铁木辛柯也曾获得该奖章。

实际上,姜汉卿的贡献远不止这一个领域。他是一名善于跨界创新的“高手”。

姜汉卿2001年博士毕业于清华大学力学系,2006年进入美国亚利桑那州立大学,2016年获得正教授职位。他出身于固体力学领域,师从清华力学泰斗、中国科学院院士黄克智,之后从力学研究跨界到材料学研究,主要从事柔性电子与软/硬异质性材料研究。

这样一位脑洞大开的创新者,会给人们带来怎样的惊喜?

2012年,姜汉卿在学术休假期间拜访了一位数学领域的朋友,正巧那位朋友在研究折纸,看似与力学无关,却犹如掉落在牛顿头上的苹果,瞬间激发了姜汉卿的灵感。“如果把折纸艺术运用到柔性电子材料中,把这种材料折叠成很小一块,却能展开到很大的面积,会发生怎样有趣的事?”

很快,他的研究团队将注意力集中在如何在机械超材料领域引入折纸概念的研究工作上。所谓机械超材料是指并非自然形成,而是人为构造的材料结构,材料的性能不依赖于材料的分子结构或者晶体结构本身,主要依赖于其精巧的构型里面的结构细节。

通过学习折纸与剪纸艺术,他们将构造锂电池需要的封装材料、电极材料及隔膜切割成相同形状但不同大小的图案,然后堆叠在一起进行整体封装,封装后通过折纸中采用的旋转和折叠方式最终成型。如此一来,它便可以在面积上实现十几倍的反复拉伸、弯曲和扭转,同时电池容量和输出功率保持不变。

这样的折叠电池非常适合集成在智能穿戴设备狭小且形状不规则的空间中,可以用于智能手环、柔性手机、心率追踪器等各种需要柔性拉伸的可穿戴电子产品,在缩小电池空间的同时,大幅度延长使用时间。

第二个天马行空的故事也来自于我们的日常生活。

很多人知道,给手机充电时,因为使用不当或者服役时间过长,有时候电池会膨胀发生变形,甚至爆炸。对此,人们的选择往往是换电池,或者换手机。而出身于力学领域的姜汉卿,却看到了不一样的问题:有变形就一定有力学问题。

事实上,这正是锂金属电池技术的一大壁垒。锂金属在用作电池的阳极或负极时,表面会生长出针状物,出现不可控的锂枝晶,引起有害的副反应而降低能量密度,严重时会导致电极短路,进而引发火灾或爆炸。

当众多科学家试图从材料或电化学的角度来解决这个问题时,姜汉卿和他的研究团队却另辟蹊径,从机械工程的角度来寻找解决方案。

城市路面的水泥地,隔一段距离就会留一条缝隙,因为水泥的膨胀系数比较大。天热的时候,没有空隙的水泥膨胀后会断裂,导致路面破碎。

如果在水泥块之间加个木条呢?水泥受热膨胀时就会挤压木条,而不会轻易断裂。

姜汉卿团队借鉴这个方法,用三维聚二甲基硅氧烷层作为电池中锂金属阳极的基体材料,有效地抑制锂枝晶的形成,从而大大地延长电池寿命,减少安全隐患。

这不仅对锂离子电池和锂空气电池有意义,对其他金属阳极电池也有很大的意义。因为几乎所有用作电池阳极的金属都会产生枝状晶体,比如锌、钠和铝电池等。

“可以吃的储能器件”,这算得上姜汉卿最妙趣横生的研究之一。

柔性电子材料的出现,让可穿戴和可植入的电子设备逐渐走进人们生活当中,给人们带来极大的便利。如果电子设备可以“吃进去”,那会发生哪些我们意想不到的应用场景?

姜汉卿脑洞大开,利用生活中可以食用并且还具有电子性能的食材,比如海苔、芝士、食用金银箔,制作出了可以食用的超级电容器。

这样的超级电容器可以吃,还可以被消化,那么就可以用来为一些微小的仪器设备供电,用于检测人体内部的生理状态,避免侵入式检查给患者带来的痛苦和不适。

比如,胃食管反流就是困扰许多人的疾病之一。大部分医生都是根据经验给药,剂量并不精准。姜汉卿利用可食用电子材料开发了一款酸碱度胶囊,患者只要服用胶囊使其进入胃部,便可以实时监测胃酸并通过无线电信号反馈。一段时间以后,它便会被胃酸消化掉。

如果有更多这样的电子器件以恰当的方式植入或进入人体,未来实时诊疗电子器件就可能大有作为,人类对于自身的认识也将被无限扩展。

姜汉卿到西湖大学报到的那天,杭州正是阴雨蒙蒙,但他却意兴盎然。在解除隔离后,他立即赶赴学校,背着行囊跟着助理,去一个个办公室“串门”。

在此之前,他已经提前加入工学院的PI(课题组组长)群,隔离期间就在群里找人聊天,发现很多可能的合作机会,以期做更多、更有意思的学科交叉研究。

比如折叠电池,加入西湖大学后,他想把这种材料与机器人结合起来。“机器人有非常坚硬的工业机器人,也有非常柔软的硅胶机器人。而折纸有很好的性能,这个材料可能很软,但是折叠完之后可能会变得很硬,基于折纸结构的机器人就可以随时调节软硬程度。”

另外一个学科融合的方向是把力学和数据科学结合起来。与姜汉卿一起回国的其亚利桑那州立大学团队中的博士后研究员吴玲玲认为,将力学与数据科学交叉融合,将是未来机械超材料的重要研究方向。

在姜汉卿眼里,学问有很多种做法,每个领域都有各自的特点,没有高低之分,只跟兴趣有关。“有人愿意做非常深入、细致的工作;也有人喜欢跨多个领域开展比较开放性的工作,我偏重于后者。”回到国内,他更想充分发挥国内的平台优势,从科学研究的兴趣发源,到产品化工程落地,实现从实验室到百姓家庭的完整过程。

但不管如何跨界,有一个原则不会变,就是姜汉卿经常对学生说的,要做最好的研究,不要只想着针对某个问题发文章。“科研需要创新,要有societal impact(社会影响),要对这个社会真正有贡献。”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牛顿的主要贡献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