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死追顶念佛是藏传的吗?

何谓『人生』?『人生』一词,消极方面为针对向来佛法之流弊,人生亦可谓『生人』。向来之佛法,可分为『死的佛教』与『鬼的佛教』。向来学佛法的,以为只要死的时候死得好,同时也要死了以后好……

还有说:佛法重在离开人世的精神;但死后不灭的精神,具体说即为灵魂,更具体说,则为神鬼……。然吾人以为若要死得好,只要生得好;若要做好鬼,只要做好人,所以与其重『死鬼』,不如重『人生』。……此所以对向来死鬼的佛教而讲人生的佛教也。

于1929年发表〈人生佛教开题〉

本文转载:公众号--《西有文化》

原文标题:《星云大师的念佛修持方法及其体证(一)》

自太虚大师以「人生佛教」对治「死的佛教」、「鬼的佛教」之后,人间佛教的倡导者,在大陆的大德如赵朴初先生()、净慧长老()……等;在台湾的大德如印顺导师()、星云大师(1927- )……等,皆一再强调这样的观点,例如赵朴初先生曾说:

我以为在我们信奉的教义中应提倡人间佛教思想。它的基本内容包括五戒、十善、四摄、六度等自利利他的广大行愿。《增一阿含经》说『诸佛世尊,皆出人间。』揭示了佛陀重视人间的根本精神

这是赵先生在1983年12月5日于中国佛教协会第四届理事会第二次会议的发言报告,在这篇〈中国佛教协会三十年〉的报告里明确提出「应当提倡一种思想,发扬三个传统。」这里的「一种思想」就是「人间佛教」思想。他又说:

只有利他才能自利,这就是菩萨以救度众生为自救的辩证目的,这就是佛教无常观的世界观和菩萨行的人生观的具体实践,这也是人间佛教的理论基础。

在在表示推动菩萨行的人间佛教是当今佛教的重要指导方针。另外,柏林禅寺的净慧长老说:

现在海内外都在讲人间佛教,落实人间佛教可以说有很多途径、有很多方法。实践人间净土是来落实人间佛教;大力地提倡佛教的伦理道德、戒律思想,也是落实人间佛教。

净慧长老毕生提倡「生活禅」,他指出:

生活禅与人间佛教有什么联系?从禅宗修行及实践的角度来讲,我觉得生活禅的理念就是在实践上来落实人间佛教……它和人间佛教是不一不二的。

佛教是宗教,有五趣说,如不能重视人间,那末如重视鬼、畜一边,会变为着重于鬼与死亡的,近为鬼教。如着重羡慕那天神(仙、鬼)一边,即使修行学佛,也会成为着重于神与永生(长寿、长生)的,近于神教。神、鬼的可分而不可分,即会变成又神又鬼的,神化、巫化了的佛教。……

所以特提『人间』二字来对治他;这不但对治了偏于死亡与鬼,同时也对治了偏于神与永生。真正的佛教,是人间的,惟有人间的佛教,才能表现出佛法的真义。所以,我们应该继承『人生佛教』的真义,来发扬人间的佛教。

印顺导师并对传统佛教所论述的彼岸世界,不甚容受,非常强调佛教的人间性。

整个契理契机的佛教都是人间佛教;人间佛教也即是佛教的全部,因为『人成即佛成』,佛陀都是以人为对象说教,并未以畜生、鬼道为所缘对象。

人间佛教就是佛陀本来的教示;佛陀本来的教化就是人间佛教。佛陀当初说法四十九年,他不是对鬼神传教,也没有对畜生、地狱说法,完全是针对人间而说;对人所说的佛法,当然叫做『人间佛教』。

可见,由重生死大事转为重现实人生,由重出世转为重人世,由追求彼岸净土转为建设人间净土,由依靠他力转为依靠自力。方立天教授()指出,虽然人间佛教在中国佛教上成为第二个重大创新,但诸多问题仍有待逐一、缜密地推衍,使其完善、成熟,面向人间、改良社会、改善世界,达致真正实效。

本文基此问题意识,拟就星云大师对念佛方法的阐述,以及他在念佛法门上的体证,作出分析。以大师的念佛方法及体证作为研究对象,主要原因在于星云大师曾经自述:

回想我刚出家的时候,长老法师们常和我说:「你要好好修行,赶紧去了生脱死啊!」当时我才十二岁,在佛学院里读书,他们的话虽然听来语重心长,却在我方寸中起了一个很大的问号:「为什么不鼓励我多闻熏习,将来弘法利生,反而要我赶快了生脱死呢?」

后来,我在课余时充当知宾,遇到一些信徒来到佛门,经常说:「三界如火宅,娑婆如苦海,我要赶快脱离啊!」我更觉得纳闷:「人间的责任都还没有完成,却急着要去脱离,这样的人生观不是很奇怪吗?」

大师还指出,过去每次听到佛教徒劝人:

你要赶快念佛,发愿往生西方极乐净土。

为什么要立愿往生他方净土,而不发心在人间建设净土呢?

所谓「身安则道隆」,经典中所描述的净土内容,如地平广正、水鸟说法、亭台楼阁,衣食无缺等等,无非都是依照人们的欲望而建立的方便,可见净土佛国的十方诸佛都具足了「人间佛教的性格」。

大师对于未能肩负人间责任便急于了脱生死的观念,不以为然。从这两段话看来,主要批评传统佛教鼓励众生赶紧发愿念佛,往生西方极乐净土,以便了生脱死。相反的,认为应该发心在人间建设净土,这种思想应该受到太虚大师的影响,太虚大师曾说:

佛法上所明净土之义,不必定在人间以外,即人间亦可改造成净土。虽人世有烦恼生死、痛苦斗争等危险,但若有适当方法而改造之,故可在人间建设净土也。

星云大师十二岁,于年纪轻轻之时便具有佛教的人间性格,可见这种性格是与生俱有,大师特为指出他早年便希望深入研习佛法,以作为弘法利生的依据,强烈对比出一心想藉由念佛而了生脱死的心态,二者的内涵是非常不同。后者被人所垢病的问题在于急于求证,而偏向于小乘自了汉的行径。例如如印顺导师亦曾说:

生活中国虽素称大乘教区,而行持却倾向于小乘,急急的了生死,求禅悟(虚大师称之为:思想是大乘,行为是小乘),结果青年与佛教,愈隔愈远。

星云大师没有放弃人间责任,他担负起种种的人间事务。但这里有一个有趣而值得探究的问题,他早年是透过念佛修持而有所体证,他的修持内涵充分体现了他的核心思想,理解大师修持经验与他弘倡建立「人间净土」有必然关系,因为度众的功夫与力道皆由修练的体证而来,这是本文极为简单的问题意识。

二、论念佛法门的修持方法

华严宗五祖宗密大师(780-814)将念佛方法归纳为称名、观像、观想及实相等四种,他说:

种归类大抵被净土行者沿用。其中「观想」与「观像」两种方法,在《观经》十六种观法中的第七「华座观」、第八「像想观」、第九「真身观」(佛身观)、第十「观世音观」及第十一「大势至观」是相似行法,故在上述四种方法里可简化成实相念佛、观想念法及持名念佛等三种。星云大师对这三种方法有如下见解:

净土的修持法门很多,可大致分为三类:

修持此三种法门,皆可生于净土。其中「实相念佛」,即是入第一义心,观佛法身实相,所得三昧,是真如三昧,亦名「一行三昧」。这一法门,本来属于禅宗,但因禅心所显的境界,便是净土,因此亦摄于净土法中。此法非上上根器,不能悟入,故中下两根,便不能普及,所以在净土法中,很少有人提倡,而归禅门去提倡。

其次是「观想念佛」,这是依照《观无量寿经》中,对于阿弥陀佛极乐国的依正庄严,作十六种观法,观行若得纯熟,则开目闭目皆是极乐,马上可转此娑婆为净土,即身便能畅游极乐,功效之大,不可言喻,修此法所得之三昧,为般舟三昧,亦名佛立三昧。只是这种观法微细深玄,有五种难成:

三者、无善巧方便则难成;

四者、认识不深刻则难成;

五者、精力不足则难成。

若要根利、心细、聪巧,还要印象深刻、精神强旺,实在不容易,因此,这种法门也不能普及,亦属难行门。

再次就是「持名念佛」,持名比上述二种念法容易得多,不论上中下根机,皆能念佛,若能念到一心不乱,便能得三昧,所得三昧是为念佛三昧。持名念佛法,经过二千多年来,佛门大德不断提倡和实行的结果,已成为最普遍、最深入民间的佛法。持名念佛的方法,因念佛时的环境和心境,以及念佛人的根器不同,念法也有种种的不同。

关于上述这一长段引文,我们分成三点来加以说明。

实相念佛属于禅法,而禅定的修持是共法,只是在中国形成禅宗,因而把实相念佛归属至禅门。此外,禅心所显的境界便是净土,亦摄于净土法中,实相念佛在证验的境界,即禅即净,亦是禅净一致的境界。实相念佛是一切法门的通途妙行,因为实相乃「法身理体,圆离生、灭、断、常、空、有等相,而为一切诸相之本」,由是可说实相念佛是佛教各宗派的共通教法。但是这种修持方法不容易,印光大师()曾说:

念实相佛,说之似易,修之证之,实为难中之难。非再来大士,孰能即生亲证。

因此印光大师不主张、也不赞同凡夫直接从实相的修证入手。星云大师所述意见,与此相同,认为「此法非上上根器,不能悟入」,这是值得注意的地方。他从持名念佛而有所体证,因而鼓励信众依持名念佛而修,不赞同直接由「实相念佛」下手。

星云大师说「实相念佛」即是入第一义心,所得三昧,是真如三昧,亦名「一行三昧」,这是依据《文殊师利所说摩诃般若波罗蜜经》的「一行三昧」而说的,禅宗的四祖道信大师(580-651)、五祖弘忍大师(602-675)即以持名念佛而得「一行三昧」,将「持名念佛」作为禅修的方便法,禅宗祖师没有求生西方极乐净土的想望,但是以念佛作为方便法而证悟。

后来六祖惠能大师(638-713)亦常提「一行三昧」,星云大师主要依《六祖坛经》的教示而阐述「一行三昧」,在他的《六祖坛经讲话》里论及「一行三昧」之处甚多。可见大师说「实相念佛」这个法门「本来属于禅宗」,应该是从四祖道信、五祖弘忍所创的东山法门至六祖惠能的意见,而引出这样的看法。

大师以《观无量寿佛经》的十六种观行阐述「观想念佛」,这是净土法门依据的经典及所行的常法,不过,有三点值得注意:

1.大师说「修此法所得之三昧,为般舟三昧,亦名佛立三昧」,连结《观经》的观想法至《般舟三昧经》常行而无休息,以九十日为一期的念佛法,虽然在体证上有见佛的同等境界呈现,即见十方三世诸佛悉在眼前,但二者的修持方式不同。这是应该要注意的地方。

2.大师说「这种观法微细深玄」,近似善导大师(613-681?)所云:「众生障重,境细心麁,识扬神飞,观难成就也。是以大圣悲怜,直劝专称名字,正由称名易故,相续即生。」善导大师的说法常被后来弘扬净土法门的古德引用,以告诫须小心从事「观想念佛」的修持。

3.大师说「观想念佛」不易修成,有五种难成的原因,根钝、心粗、无善巧方便、认识不深刻、精力不足。这样的见解是综合了古代祖师大德的说法,而归纳出来的心得。

大师强调「持名念佛」比上述二种念法容易得多,能普被三根,这说法是古代弘传净土法门的大德的一贯见解,大师所提出的说法没有超出其外。不过,他强调须注重环境、心境以及念佛人的根器等种种不同因素,故「持名念佛」可使用不同形式来操持,他举出九种:

1.高声念:念时声音洪大,其效用可治昏沉,提起精神,扫除杂念。

2.默念:口不出声,但在心里明明白白,适用于公共场所或旅游。

3.金刚念:声调在高声与默念之间,一句句口念分明,耳听分明,心想分明,佛声能在身口意中不散失。

4.追顶念:字句紧急,一声追一声,中间毫无空隙,杂念无从生起。

5.觉照念:一念念回光返照,向于自性。

6.观想念:一面念佛,一面观想佛身相好,佛国庄严。

7.礼拜念:拜佛念佛同时进行。

8.记数念:以念珠记念佛次数。

9.十口气念:以尽一口气为度,用追顶法念佛,当出气已促,再吸一口气,方能续念,名为一口气,如是十次,故名为十口气念。

这九种持名念佛的方法,值得说明的是,第五种的「觉照念」,念念返观心源,与莲池大师()倡导的「体究念佛」相似,这是于能念所念上返观,「体察究审,鞫其根源。体究之极,于自本心,忽然契合。」归属于理持法,「属慧门摄,兼得定故。」相对于第一至四种,是归属于事持法,即以持名、忆念佛德或想好光明,以获得一心。

此一心属「事一心」,对于空性的道理尚未彻达,只得信力而未得慧力,还无法破妄。另外,第九种「十口气念」则是慈云遵式(964-1032)所倡导的「十念法门」。

星云大师特别提出此九种念佛法,有其深意。尤其对于修持念佛法门的心态,有鞭辟入里的教导,他提出四点:

一、他认为念佛要「欢欢喜喜的念」,他说:

念佛目的在求生西方极乐世界,我们要观想此去极乐世界,莲华化生,不再受生老病死的痛苦;住的是黄金铺地、七宝装饰的亭台楼阁;相处的人是诸上善人等大善知识,可以互相切磋请教,并能亲聆弥陀说法。人生还有比此更快乐的事吗?

如此观想,心中的法喜越深,嘴里就不知不觉地『阿弥陀佛、阿弥陀佛……』绵绵不断地持念佛号。要念到手之舞之、足之蹈之,发出至心的微笑。像这样念得心念纯净、热情洋溢,必能收到极大的效果。

可见,「带着愉快的心情念佛,要念得很欢喜,念到像手舞足蹈,发出至心的微笑。」才能收到念佛成效。欢喜念佛的心境是「念念不离佛号,把一声『阿弥陀佛』念到一切时、一切处,走到哪里都能欢喜自在。」大师指出这种「欢欢喜喜的念」是「如历净土」的情境,念佛行者在念佛的当下即已亲临极乐净土,这是具有无比的信心及决定心。

二、大师认为念佛要「悲悲切切的念」,他说:

世俗的痛苦,莫过于死别。我们念佛也要如此,彷佛自己亲爱的人死了,以极度哀伤悲泣的音调,称念『阿弥陀佛!阿弥陀佛!』好比失去依怙的孤儿,找寻依靠一般,悲切地称念佛名。如果仔细思考自己从无始以来,沉沦在生死大海之中,头出头没,永无出期,遍历轮回之苦,或牛胎马腹,或披毛戴角,或地狱饿鬼,火汤血池,刀山剑树,受尽无量的痛苦,什么时候才能出离呢?

思忆及此,怎不悲痛欲泣?在痛苦的深渊里,只有仰赖阿弥陀佛慈悲救拔,才能脱离苦海,跻登极乐国土,又怎能不感激而涕零呢?如此悲悲切切的念佛,我们的心便很容易和阿弥陀佛的心相应。

从悲切的心态下手,容易和阿弥陀佛相应,这跟《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里教示的「母子相忆」的比喻,有异曲同工之处,因而大师指出这种「悲悲切切的念」是「如子忆母」的情境。因而,念佛行者须「把阿弥陀佛当作自己的母亲,能把一句句的佛号念得像是对他哭诉,甚至涕泪悲泣,就很容易和阿弥陀佛相应了。」众生常有依恃之心,孤苦无依地在苦海轮回,内心吶喊,真诚渴望,是众生最原始的一种渴求,这种渴求一旦真切,便能去除我执,步步趋近无我,逼显出真如本性。

三、大师认为念佛要「空空虚虚的念」,他说:

我们生存的世界,是多么的虚妄不实,我们的身体,是四大五蕴假合而成,唯有一句阿弥陀佛才是究竟的归宿。『阿弥陀佛!阿弥陀佛!』要心无罣碍,一心称念佛号,念到头也没了,手足也没了,天地粉碎了,世界不存在了,悠悠扬扬、飘飘渺渺,只有一句阿弥陀佛,如游丝般充塞于整个宇宙虚空。

这里「心无罣碍」、「一心称念」的结果,即能去除手足身体、天地空间的执着,例如星云大师说:

『阿弥陀佛』之意是没有空间的限制及时间的影响,每个人都有一个自性的佛,将一句『阿弥陀佛』念熟念热,届时就会感受到佛的庇佑感应,而非虚无不可及。

亦即去除我执,达到「『天也空来地也空,你也空来我也空』,眼、耳、鼻、舌、身,都不晓得在哪里了,空诸所有,佛菩萨自然会现前」的境界,大师所说的「唯有一句阿弥陀佛才是究竟的归宿」,其义在此。

换言之,这种「空空虚虚的念」是「如入法界」的情境,念佛心态须如此,才能证得一心不乱,证入空性,下文有关「修证体验」一节,将进一步阐述大师所证的境界。

四、大师认为念佛要「诚诚恳恳的念」,他说:

一想到阿弥陀佛的慈悲,无边的愿力,摄受十方一切众生,不禁油然生起虔诚的恭敬心,唯愿在您无量光明照耀下,一切众生早日得度。我们要以如此虔诚恭敬的心,至诚恳切地称念佛号,顶礼圣像,藉此也可加速消除业障,增长福慧,所谓『礼佛一拜,福增无量;念佛一声,罪灭河沙。』

由于至诚恳切,而能广大圆融。这是发决定之心,速证一心不乱的修持要方。星云大师依据实修经验,曾教导信众:

要把一句『阿弥陀佛』念熟、念热,念到全身发热冒汗,像烧热水把水烧开一样,能念到这种地步,自然有感应。

念佛达至念熟、念热而发汗,在净土法门的二祖善导即有此情况,据史传记载:

每入室长跪念佛,非力竭不休。虽时寒氷,亦须流汗,出则为人演说净土法门。三十余年,不暂睡眠,般舟行道,方等礼佛,护持戒品,纤毫不犯。

这即是至诚恳切的表现,大师指出这种「诚诚恳恳的念」是「如见弥陀」的情境。

念佛法门虽说是易行道,但要成就,诚属不易。我们平时口念「阿弥陀佛」四个字,颇觉容易,但星云大师说:

念佛,千万不可存着这样的心理:『那还不简单,只要不断地念下去,不就行了吗?』如果我们念佛时杂念纷飞,念得不纯熟,念得不恳切,即使念一辈子的佛,也不能与一句『阿弥陀佛』的圣号心心相印。

真是一语道破,今人念佛恐怕早已陷入大师所说的情况而不自知,因而念佛数十年仍未见任何消息。

上述四种念佛心态是星云大师所创之说,初学者选择与自己相应的方式,必能彰显念佛成效。一如大师自言:「星云则主张在不同的心境也可以有不同的念佛方式来修持」,根机各异之众生,及情境各别之时处,皆能自由自在地择机、择法而用,大开善巧方便之门。

此外,尤须注意的是,星云大师表示:

阿弥陀佛就是真理。念『阿弥陀佛』,就是为了和真理相应,为了能超越对待的时间、空间,超越人我是非,超越一切,最终得到解脱。这就是念佛的意义。

净土行者对此教说,应三致意焉。这样的修持理念亦进一层联系到建立「人间净土」与往生「弥陀净土」的关系。

现任香港中文大学人间佛教研究中心主任

本公号原创文章欢迎转发朋友圈微信群

本文由禅基地编辑组整理,内容不代表本公众号观点,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念佛方法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