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都可以遗传变异吗?

考研网快讯,据石河子大学研究生院消息,2014年石河子大学水生生物学考研大纲已发布,详情如下:石河子大学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生物化学》考试

  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加试科目
  《普通动物学》考试大纲
  1了解动物学的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发展史。系统掌握动物学的基本概念、各门及重要纲、重要目和重要科的主要特征、进步特征。
  2了解国家重点保护动物的种类和保护等级及保护对策。能够运用动物学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分析和解决有关理论和实际问题。
  Ⅱ.考试形式和试卷结构
  一、试卷满分及考试时间
  本试卷满分为100分,考试时间为180分钟。
  答题方式为闭卷、笔试。
  动物学基础占40%,无脊椎动物学占30%,脊椎动物学占30%。
  概念题10小题,每小题2.5分,共25分。
  单项选择题15小题,每小题1分,共15分。
  填空题30空,每空0.5分,共15分。
  简答题3小题,每小题5分,共15分。
  分析论述题3小题,每小题10分,共30分。
  刘凌云、郑光美主编。《普通动物学》(第四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1、生物的分界及动物在生物中的地位。
  2、动物的分类阶元、命名与现行分类系统。
  1、原生动物门的主要特征与分类。
  2、鞭毛虫纲、肉足纲、孢子虫纲、纤毛纲主要特征和重要类群以及它们的亲缘关系。
  三多细胞动物的起源
  1、多细胞动物起源于单细胞动物在胚胎学上的证据。
  2、初步掌握多细胞动物胚胎发育的六个重要阶段。
  1、侧生动物的概念。
  2、多孔动物的主要特征。
  1、腔肠动物门的主要特征。
  2、水螅纲、钵水母纲、珊瑚纲的特征与常见动物。
  1、扁形动物门的主要特征。
  2、真涡虫形态结构与生殖。
  3、吸虫纲、绦虫纲特征。
  1、哪些门属于原腔动物及各门共同特征。
  2、线虫动物门的主要特征及人蛔虫的形态结构。
  1、环节动物门的主要特征,分节和次生体腔的出现在动物演化上的重要意义。
  2、环节动物的分类依据、各纲特征及常见动物。
  1、软体动物门的主要特征
  2、瓣鳃纲、腹足纲、头足纲的主要特征
  1、节肢动物门的形态结构与生殖发育。
  2、日本沼虾与甲壳纲中其他有经济意义的动物。
  3、昆虫纲的特征代表动物形态结构与生态。昆虫习性与生殖发育。
  1、棘皮动物门的主要特征
  2、名词解释:原口动物、后口动物
  1、脊索动物门的共同特征。
  2、脊索动物门的分类依据与各亚门有代表性的动物。
  原口纲动物的原始及特化性特征。
  1、鱼纲的主要特征:鳞、体型、鳍、脊椎骨、脑神经、内耳的结构
  2、渗透压的调节。
  1、动物从水生到陆生的进化史及两栖纲的重要意义。
  2、两栖纲的主要特征。
  1、羊膜卵的主要特征及其在动物演化史上的意义。
  2、爬行纲的主要特征,重点掌握适应陆生的特征。
  1、鸟类适应飞翔的生活的主要特征。
  2、鸟类与爬行类相似的特征。
  1、哺乳类的进步性特征,结合各个器官系统的结构、功能加以归纳。
  2、胎生、哺乳对动物生存的意义。
  大学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复试科目
  《水生生物学》考试大纲

  1、了解水中生物的生命活动规律、分类系统中的地位及特征。认识水生生物与环境的关系。理解水生态系统的协同演变、调节控制和平衡发展。掌握水生生物形态分类的基本知识和常见种类的主要特征及研究方法。
  2、应用水生生物学的基本概念知识、原理和方法分析和解决有关理论和实际问题。
  Ⅱ.考试形式和试卷结构
  一、试卷满分及考试时间
  本试卷满分为100分,考试时间为120分钟。
  答题方式为闭卷、笔试。
  形态和分类部分占50%,淡水生态学部分占50%。
  名词解释8小题,每小题2.5分,共20分。
  单项选择题15小题,每小题1分,共15分。
  填空题30空,每空0.5分,共15分。
  简答题4小题,每小题5分,共20分。
  分析论述题3小题,每小题10分,共30分。
  1.赵文。《水生生物学》。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5年。
  2.何志辉。《淡水生态学》。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0年。
  第一部分:形态和分类
  1.掌握水生生物的定义、研究对象和内容、任务
  2.水生生物在渔业和水环境保护中的地位与作用
  3.水生生物学的产生及发展
  4.水生生物学的分支及应用领域
  1.藻类、浮游植物和着生藻类的定义
  2.藻类细胞构造特点
  3.藻类的经济意义及繁殖方法
  4.淡水九个藻门的主要特征及各门的常见种类特征。
  三、水生维管束植物
  1.沉水植物、挺水植物、漂浮植物、浮叶植物的生态特征及常见属的特征
  2.植物体的构造对水环境的适应
  3.不同层次和相同层次群丛的表示方法。
  1.原生动物、轮虫、枝角类和桡足类的主要特点、繁殖方式及常见属的特征
  2.浮游生物的共同特点
  3.浮游生物对浮游生活的适应机制
  1.底栖动物的主要特点
  2.底栖动物的生态分布
  3.底栖动物的繁殖方式
  4.常见底栖动物属的特征。
  1.河蟹、虾的基本构造
  2.河蟹、虾常见属的特征。
  七、水生生物资源调查
  1.生生物资源调查的主要方法
  2.水生生物资源调查步骤及室内整理
  第二部分:淡水生态学
  1.淡水生态学和淡水生态系统的定义、研究的对象
  2.水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3.水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
  1.光对水生生物生长、繁殖及生命过程的影响
  2.浮游生物昼夜垂直移动特征、原因及适应性的意义
  1.温度对水生生物生长、繁殖及新成代谢的影响
  2.周期性变温对水生生物的生命活动意义。
  1.溶解盐度对淡水生物生长、繁殖及新陈代谢的影响
  2.水的盐类成分的生态作用
  1.溶解气体对淡水生物生长、繁殖及新陈代谢的影响
  2.溶解气体过量对水生生物的危害
  六、其他非生物环境因子
  1.非生物环境因子的种类
  2.各种非生物环境因子对淡水生物生长、繁殖及新成代谢的影响
  1.水生生物种群的基本特征
  2.水生生物种群的数量动态规律
  3.水生生物种群的相互作用及动态调节规律
  4.测定种群次级生产量的方法
  1.群落的定义、类型及结构的特点
  2.水生生物群落的组成、结构及群落原理及应用
  1.生物量、生产量、收获量、周转率等基本概念的理解
  2.浮游植物、水草和底生藻类的种类和数量与渔业产量的关系
  1.饵料资源、饵料基础、供饵力等基本概念理解
  2.浮游动物、底栖动物种类和数量与渔业产量的关系
  十一、水体渔业生产力
  1.影响水体渔产力高低的因素
  2.水体渔产力的评估方法
  十二、水体污染的生物学问题
  1.水体污染的原因及对水生生物的影响
  2.水体人为富营养化的主要指标及与有机污染的联系
  3.应用水生生物学的观点指导人类的生产实践活动
  石河子大学硕士研究生入学复试科目
  《微生物学》考试大纲
  生物学专业微生物学方向
  沈萍主编《微生物学》(第二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
  周德庆主编《微生物学》(第三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年
  名词解释、填空题、判断题、简答题、论述题
  
六、考试内容及要求
  本《微生物学》考试大纲适用于石河子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生物学专业微生物学及相关专业的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微生物学是现代生物学的重要分支学科,是许 多学科专业的基础课程,主要内容包括微生物学的基本概念、微生物的生物多样性和系统学、微生物生理和代谢、微生物生态学、微生物遗传学、微生物免疫学及微 生物技术等。要求考生对微生物学的基本概念、专业词语、技术原理有较深的了解;系统掌握微生物的系统分类、细胞结构与功能、生理代谢、遗传变异、生态学和 免疫学的基本理论知识以及相关实验技术;并具有应用这些知识和技术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一)微生物学基本概念和意义
  2.微生物的多样性和重要类群
  3.微生物学的发展过程、重要事件和人物
  4.微生物的重要作用
  1.原核生物的定义、关键内涵及其与真核生物的本质差异
  2.原核微生物的细胞结构与功能
  3.原核生物的分类与鉴定
  4.原核生物的物种多样性:细菌(Bacteria)和古菌(Archaea)
  1.真核生物的定义、关键内涵及其与原核生物的本质差异
  2.真核微生物的细胞结构与功能
  3.真菌的主要类群:酵母菌、霉菌、担子菌
  (四)病毒和亚病毒
  1.病毒的特点和定义
  2.病毒的分类和命名
  3.病毒的宿主范围
  4.病毒的培养和纯化
  7.重要病毒生物学特性及研究方法
  (五)微生物生理和代谢
  1.微生物的必需营养和大量繁殖
  2.微生物的生长特点及测定
  3.有害微生物的控制
  4.微生物的能量代谢
  5.分解代谢和合成代谢
  7.独特合成代谢途径举例
  8.代谢调控与工业发酵
  (六)微生物生态学
  1.微生物生态学的概念
  2.自然界中微生物分布及生境多样性
  3.微生物与其他生物的关系
  4.微生物与自然界物质循环
  5.微生物在环境保护中的作用
  6.分子微生物生态学的基本方法和原理
  (七)微生物遗传、变异和育种
  1.微生物遗传的物质基础
  2.DNA结构、复制及变异
  3.微生物基因的表达及调控
  4.微生物变异和诱变育种
  5.基因重组和杂交育种
  6.基因工程原理及技术
  7.菌种的退化、复壮和保藏
  8.微生物基因组结构特点及功能基因组
  4.免疫学的实际意义
  1.分离、鉴定一种特定的微生物物种
  2.获得特定的微生物基因或代谢产物
  3.利用所知功能的微生物解决某个实际问题
  (一)微生物学基本概念和意义
  1.了解什么是微生物?微生物学的研究领域和相关学科。掌握微生物学中常用科学词语和名称。
  2.了解微生物的生物多样性概念,包括物种多样性、形态多样性、发育多样性、代谢及遗传多样性,微生物多样性是人类生存活动的重要生物资源。
  3.了解微生物学发展史是伴随人类文明和技术进步的漫长历程;微生物学的发展促进了人类的进步。
  4.了解微生物对生命科学基础理论研究的贡献,以及在医药、工业、农业、环境保护等的应用。(二)原核微生物
  1.了解什么是原核生物?什么是生物三域说,由谁提出及根据是什么?原核生物的系统进化理论。
  2.了解原核微生物的细胞结构,认识细胞壁、细胞膜、核区(异核体)、核糖体、内生孢子、鞭毛、分子伴侣等分子结构和功能性状,以及在微生物多样性研究中的意义。
  3.了解和掌握原核生物的现代分类体系与鉴定的基本程序和方法。包括革兰氏染色、形态观察、生理测定、生化活性分析、细胞化学分析、核酸(RNA/DNA)分析、蛋白质分析等表观和分子信息在分类鉴定中的综合应用。了解原核微生物的命名法规。
  4.了解和认识原核生物的物种多样性。了解细菌(Bacteria)、放线菌、蓝细菌和古菌的重要代表种群的基本特性和在生命现象研究中的意义。
  1.了解什么是真核生物?真核生物的主要类群。
  2.了解真核微生物的细胞结构与功能,比较真核细胞与原核细胞间的主要区别。
  3.了解和掌握真核微生物的分类与鉴定的基本方法。认识真核微生物的物种多样性。了解酵母菌、霉菌、担子菌的主要代表种群的生物学特征和实际意义。
  (四)病毒和亚病毒
  1.了解病毒的基本特点、病毒的结构、病毒大小以及病毒的寄主和种类。
  2.了解病毒的分类原理和命名原则。
  3.了解病毒侵入寄主细胞后复制周期所包括的吸附、穿入、脱壳、转录和翻译、组装及释放等主要环节。
  4.了解什么是亚病毒?亚病毒包括的类病毒、拟病毒、朊病毒等的特性。
  5.何谓噬菌体?何谓温和噬菌体、溶源噬菌体、λ噬菌体?
  6.了解目前国内外在主要病毒研究领域的研究状况和进展,如禽流感病毒,肝炎病毒与人类息息相关的类群。
  (五)微生物生理和代谢
  1.了解微生物六类营养要素;微生物的营养类型;培养基种类及配制原则。
  2.了解微生物生长的测定方法;熟悉典型生长曲线的意义;了解影响微生物生长的主要因素。
  3.了解控制有害微生物的主要措施及其意义;熟悉高温灭菌的主要方法;了解常用化学杀菌剂、抗生素、消毒剂和治疗剂种类和功效,以及其杀菌、抑菌原理。
  4.了解能量代谢中的生物氧化概念;熟悉生物氧化包括的呼吸、无氧呼吸和发酵三种类型及其意义。
  5.了解分解代谢的内容;何谓合成代谢?合成代谢和分解代谢的关联性。
  6.了解次生代谢,和次生代谢产物(包括抗生素和非抗生素生物活性物质)的重要性。
  7.举例说明自养微生物的CO2固定的4条途径:Calvin循环、乙酰-CoA途径、逆向TCA途径和羟基丙酸途径。了解何谓生物固氮?固氮微生物的种类。
  8.了解何谓代谢调控?了解工业发酵通过调节三类初级代谢途径而提高发酵效率的意义。
  (六)微生物生态学
  1.了解微生物生态学的概念、微生物生态系的结构和功能。
  2.了解自然界中微生物在土壤、水体、空气及其他基质中的广泛分布。何谓极端微生物?了解古菌(Archaea)的和极端微生物的关系。了解目前已知的极端生命条件。
  3.了解微生物间和微生物与其他生物间的五种主要关系类型。
  4.了解微生物在自然界碳、氮、硫、磷物质循环中的作用。
  5.了解何谓水体污染中的富营养化。解释何谓"水华"(WaterBloom)?何谓"赤潮"(RedTide)现象。何谓生物处理(Biotreatment)和生物整治(Bioremediation)?说明微生物在环境保护中的作用。
  6.初步了解16SrRNA等基因在分子微生物生态学中的重要意义,以及基于这类生物分子发展起来的分子微生物生态学的基本方法
  (七)微生物遗传变异和育种
  1.熟悉各类微生物(细菌、古菌、真核微生物、病毒等)的遗传特征。
  2.利用微生物的三个经典实验:转化实验、噬菌体感染实验和植物病毒的重组实验证明遗传变异的物质基础是核酸。了解遗传物质(DNA/RNA)在微生物细胞内的存在部位(核或核区、核糖体、质粒等)和功能特性。
  3.了解DNA的结构及与其功能(如复制、转录等)相适应的特点。
  4.清楚基因的概念,了解基因突变的特点及突变机制。能举例说明物理诱变、化学诱变在育种中的应用。
  5.了解微生物基因表达调控的相关元件及其功能,了解原核微生物基因表达调控的分子机制。
  7.熟悉谓基因工程(GeneErgineering)和相关技术术语。熟悉基因工程的基本操作步骤
  8.了解菌种保藏的基本方法。何谓菌种退化(Degeneration)。了解菌种复壮的措施。
  9.理解基因和基因组的概念;了解真核生物和原核生物在基因组结构、基因结构及遗传过程中的主要差别。
  1.了解什么是传染(Infection)及决定传染的基本因素
  2.了解什么是免疫?了解非特异性免疫的概念。
  3.了解特异性免疫的特点。理解什么是抗原?什么是抗体?以及免疫学中常用的基本词语和概念
  4.了解抗原-抗体反应的一般规律及免疫学的意义;抗原-抗体间的主要反应:凝集反应、沉淀反应、补体结合试验、中和反应,熟悉上述四种免疫反应的试验方法及原理。了解免疫制剂的种类及作用。
  (九)知识综合运用能力
  1.在给出前提条件下,能够设计简单的技术路线去获得所要求的微生物类群、基因或代谢产物;
  2.能够根据提供的现象,提出微生物所具有的功能假说或进化过程假说;
  3.利用所学知识,设计用某种微生物的功能去解决一个实际问题,如环境污染等。

  点击【】查看更多考研大纲。

  考研信息数量巨大,整理过程中难免出错,欢迎广大研友指正。此外很多历史数据已无处查找,所以为保证考研信息的完整性,考研网真诚欢迎广大研友帮忙补充信息,可回复评论或发送内容至 。
  本文系考研网精心整理,转载请注明出处。

查看目标大学的更多信息

分数线、报录比、招生简章

}

知识梳理 一、变异的概念及类型 子代与亲代及子代之间存在差异的现象.包括不可遗传的变异和可遗传变异两大类.不可遗传变异,遗传物质没有改变,是由环境引起的变异.可遗传的变异足遗传物质改变而引起的变异,具体包括基因突变、基因重组和染色体变异三种类型.

  《生物的变异》这节课原本是测定花生果实的大小,但实验教师提供的是种子。因而只好用种子来做实验,当然从中也就发现果实与种子的区别还得强化。果真学生对花生果实与种子的区别还真模糊了。

  前两天备《生物的变异》这节课时我还无法很好的把握对探究活动的重点应。昨天听了另一位生物老师的课后,我发现学生无法提出问题,无法正确画出曲线图。因而如何组织学生提出问题成为今天要解决的关键点之一。

  我先对《生物的变异》的教材提供的材料做了分析,而后让学生围绕两个品种的花生种子大小与变异的关系提出问题。学生在讨论之后,依然把握得不好,从提出的问题来看,学生会将两个品种这个关键点给忘记了。如有的小组提出:我们为什么要测量种子的大小,我们测量种子的密度如何?当然也有同学提出:花生种子有大有小是变异的结果吗?

  学生所提出的问题得到我的肯定,但如何做好计划呢?还有的同学提出,我们可以探究两种不同种子的脂肪含量。对此我都给予肯定。我告诉学生,这些想法都是很好的。说明大家有动脑。但今天我们在测量大小要学生画曲线图。如何理解曲线图的作用,也是我们这个实验的重点。学生在讨论的过程中得出结论。认为问题要这样提为好:“两个品种的花生种子的大小存在变异吗?提出问题之后,大家开始动手实验。实验过程中,大家对量的控制基本不存在问题,我问过学生:为什么要用这么多的花生种子。学生都能回答出道理来。测量、统计之后,大家对如何画好曲线图存有疑义,不少同学举手提问。在指导之后,大家画得不错。

  这个实验所得出的结论我想应该包含不同品种之间的种子存在变异,同种品种不同个体之间也存在变异。

  1、智慧、思考性问题的提出。生物是一门具科学性、思考性、知识的学科,问题的提出要有思考性。初中的学生具有一定的逻辑分析能力,语言表达能力,他们也希望能够在智慧课堂中跳动思维、擦出思维的火花。一个很有思考性的问题的提出能很大程度上激发学生挑战的欲望、激发学生的思维,当知识对学生来说成了一种触动他的思想和情感,激发他去进行探索,使他产生需要而变成自己的东西时,才能说这是掌握知识。掌握一一这个词意味着对事实进行积极的思考,对事物、事实、现象抱研究的态度。

  2、学会联系实际生活,学以致用,解决实际问题。如有字苹果等活动。

  3、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的意识增强。科学探究是生物学科认识自然世界的基本方法之一,也是新课程理念的教学之一。如何对学生进行科学探究的培养是考验一个教师的专业素养的具体体现。比如利用大小花生的不同来说明其能量的不同,说明变异是普遍存在的。

  4、培养学生快乐学习,体验中愉快学习的意识增强。在教学中,教师善于研究学生、了解学生,根据学生的生活经验来预设教学情景,让学生能很快的学习到知识。故作为教师的引导能力是非常重要的,能够做到启而有发才能达到教学的效果,增加学生学习的自信心,让学生学的轻松愉快。

  5、不足之处:教学中,要注意语言表达的准确性,如结果和结论的差异,不要混为一谈。同时,教学中实验的安排不够合理,有点虎头蛇尾的感觉,应该进一步加强学习和研究。

  《第二章生物的遗传和变异》内容较难,大多数学生掌握不好。它理论性较强,难度大,以前的老师也觉察到了。所以我在本章的教学过程中重视讲解法的作用,对于一些学生难于探究的问题,我多借助讲解法的优势,并结合画图的方式进行讲述。

  我优选了基础训练一部分题目,精讲精练,然后在布置一部分题目加深巩固。特别是孟德尔定律的显隐性性状,以及后代中出现的几率,这部分题目最难。还有根据表格来判断后代的显隐性性状和后代出现的几率,学生就是掌握的不好。在课堂上我提出的问题让学生来解决,然后展开讨论,遇到不同的答案先不急于确定,让学生多提出不同的意见,最后学生实在没有了,我再公布答案,这样答对的学生更有自信,打错的学生思维也得到了锻炼,加深了印象,这需要老师给予鼓励,不论是正确还是错误。理越辩越明嘛。一部分同学上课回答不好老师提出的问题,我也给与鼓励,让他考虑一番再作答,对于故意不学习的给予适当的批评,希望他改正学习态度。对于上课中遇到冷场时,要反思是不是给予的题目较难,并找到课本上相应的内容再来理解一番;对于讨论的较热烈的场面要加以保护吧,在争论中知识掌握的更扎实,牢固。如果讨论中完不成课我看也值,简单的地方加快节奏,调整一下教材内容。

  通过对这部分复习,学生首先在基础知识方面有所加深,促进了学生能力的发展,读图能力,图解能力,教学内容突出了以学生为主体,设计还算合理。就是因为教材内容难,教师还是参与了讲解,学生的主体地位落实的不好,希望以后继续努力.

  这节课上完后,学生反映实验很容易理解,于是整节课的气氛比较轻松和开心,达到了设计本实验最初的目的。在带着学生一起探究实验数据的规律的时候,学生通过将数据规律与实际的遗传现象相结合,理解常见的一些遗传现象。

  有人说,“教学是一种不完美的艺术”,真的,无论你课前花多少时间去准备,投入多少精力,总是没有“准备已经很充分了”的感觉,因为你不知道,课上,可能还会出现什么样的意外情况;而且,一节课上下来,总是还会感到有太多的遗憾。

  上完这次课后,我的第一个感触就是,教师应该专门学习一些表演技巧,并且加强语言表达的训练。这样会使课堂更加有吸引力,能增加课堂上师生之间更好地交流。在课堂上,语言表达和语气的变化对教学效果至关重要。在适当的时候,适当加重语气或者是放慢速度,可以更好地让学生意识到重点所在,从而引起关注和思考。而在这方面,我本人存在很多的不足,这是日后需要继续努力的方向之一。

  在任何一个实验过程中,都会用到相应的科学实验方法,让学生在实验过程中学会和体会这些方法,比单纯地告诉学生要有效的多,并且更易帮助学生建立起方法意识。在需要自己去设计实验的时候,就自然会想到选择科学的方法。这个实验中,针对遗传过程的复杂性,主要介绍并运用了“创设理想条件”的方法。但是这节课下来,发现学生对于理想条件的创设印象并不深刻。后来我想了想,其实还可以这么上:先带着学生做实验,实验完成后,请同学们对该实验进行评判,找实验的漏洞。当同学们越找越复杂的时候,再将“创设理想条件”这个实验方法使用出来,学生可能就会印象更深刻了。

  另外,在讲课中,教师不失时机地反问学生提出的问题,可以引起学生的思考,这样,将一些问题交给学生去解决,真正起到一个引导者的作用,引导学生思考,引导学生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引导学生体会各种科学研究方法的好处。而在试讲的过程中,经过听课老师的提示,发现自己对学生还是不够信任,有时会着急想把知识解释给学生听,其实也在无形中培养了学生的惰性,对学生的积极思考是不利的。

  查有梁教授在“高效教学的20项思考”中提出了“有效提问”的问题,他说:“提出一个好的问题后,要让学生思考问题,让学生处于‘愤悱’状态。”那么,怎样的问题才能让学生处于“愤悱”状态,有效提问应该具有怎样的特点?如何进行有效提问?我在教学实践中对此进行了一些探讨,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在“生物的变异”一节教学中,在学生预习基础上,我首先提出了如下问题:

  ①填空:表现型_______基因型______环境条件。

  [联系新旧知识的提问,难度不大,学生基本能正确回答。抓住学生注意力。]

  ②给出资料:甘蓝在北京和在拉萨种植,叶球质量不同;太空椒和普通青椒果实质量不同。提问:变异的类型有哪几种?

  [学生思考并归纳,前者是环境条件改变而引起的变异,后者是遗传物质改变而引起的变异。]

  ③不同变异类型分别由何种原因引起?结果如何?

  通过连续三问,架设了新旧知识之间的桥梁,引起了学生对新知识的兴趣,引导学生对“可遗传变异”的进一步探索,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我认为问题的设置是有效的。那么,有效的课堂提问应该具有怎样的特点呢?我认为,有效的课堂提问既要做到“六要”,又要避免“五不”。

  1、有效的课堂提问应该做到“六要”。

  1.1明确提问目的。问在困难处,问得其所,从而使学生加深对教材重、难点知识的理解、掌握。

  1.2分析提问对象。问题因人而易,讲求变通。

  1.3创设良好的问题情景。提出的问题,讲究感情色彩,创造出一种新鲜的能激发学生求知欲望的情境,使学生原有知识经验和接受的新信息相互冲突而产生心理失衡,从而使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火花得到迸发。这样的提问特别能打动学生的心。教师要做好提问前的铺垫。教师要善于调动学生回答问题的好奇心和积极性,而不是将问题“强加”于人。

  1.4语言温和多鼓励。语气委婉而带有引导、鼓励性。冰冷的面孔、不耐烦的语调只会令学生紧张不安,厌烦抵触,此时再简单的问题都有可能答错。学生答题之后,教师一定要及时给予鼓励性评价,而不管他或她答对与否或答对多少。

  1.5设置的问题要做到:

  1.5.1巧设“坡度”。问题要由易到难、由简到繁、由浅入深、由形象到抽象,层层递进,这样才能使学生的思维由“未知区”向“最近发展区”最后向“已知区”转化,然后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巧设“坡度”也是启发式教学的重要形式。

  1.5.2讲求角度。选好角度、巧于设疑、善于引导,是防止提问过死的门径。在设计提问时,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作多角度的设计,并依据教学目标和学生实际选择最佳角度。查教授所的‘愤悱’状态,也就是问在学生“应发而未发”之前,问在“似懂非懂”之处,问在“学生无疑有疑”之间,这是问的艺术。

  1.5.3注重启发。在学生答问中教师应循循善诱,循着学生的思维,因势利导。

  1.6问题的处理要做到

  1.6.1提问要面向全班。问题一经提出,要给予考虑时间,在全班学生都思考的基础上,再抽个别学生回答,并引导全班进行评议。要避免先指名后提问,或提问“偏爱”的做法。提问时,教师的语速要放慢,问题要说得简明,尊重学生,保证学生的思维顺畅。

  1.6.2要鼓励学生多角度思考回答。在提问过程中,就同一内容,学生回答的角度、思路及语言表达彼此之间不尽相同,与老师之间也不相同。此时教师要在辨析学生答案正确性的同时,灵活迅速地接受其中有益信息,相应调整自己预先设计好的答案。切忌“削足适履”,将自己的答案定为唯一标准,不分青红皂白搞一刀切,以致于限制了学生的思维,也限制了自身的发展。

  1.6.3要给学生充分思考时间。

  2、有效的课堂提问还要避免“五不”。

  2.1不要过滥。提问过多,教学的重点、难点难于突出。专家指出,单一的课堂提问,在越高的年级使用应该减少一些。也就是说,在高年级使用单一的课堂提问弊大于利。根据心理学原理,学生的“注意力”和“兴奋点”不可能持续较长或很长时间。据观察,学生一节课只能集中25~30分钟左右。所以我们应该把一节课中最需要问的内容精心设计成二三个问题并设置一定的情景,加以提问,让学生有兴趣地参与思考、讨论。问题解决了,这节课就完成了,教学目的也就达到了。因此教师的提问次数应保持在一定的范围内。

  2.2不能过散。教师的提问事先应有所准备。不要临时想到什么就问什么,这不利于对知识的系统理解与整体把握。教师提问要有一定的逻辑顺序。

  2.3不能过泛。较大的问题,应化大为小,设计阶梯,逐步发问。

  2.4不要过难。考虑学生的年龄特点和知识的掌握水平。

  2.5不能过简。常见过简提问的表现形式有:一是填空式的提问,书上将答案写得很清楚,学生答问只需现摘就可以了。二是选择式的提问,教师提出的是“对不对”、“是不是”之类的问题,学生答问只需择其一即能回答。过简的问题,起不到激发学生积极思考的作用,教学中宜少用或不用。

  教学实践证明,在课堂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是课堂教学成败的关键。设疑是现代目标教学中一种切实可行的方法。它发挥了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作用,能够培养学生发现、探索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学生特点等设置恰当、合理、生动的问题,正是教学艺术性的体现。

  教学本身就是一门艺术,课堂提问的艺术性,只是其中一朵小浪花。以上论述仅是“管中窥豹,略见一斑”,不足以揭其全貌,又难免显肤浅,就此作为引玉之砖,切盼广大同仁指正。

  我在这节课的执教中,基本上体现了自己备课时的一些想法,学生在自己的认知水平和接受程度内对“变异”这一生物现象有了一些初步的认识,同时学生的观察、推测、收集证据等能力也有了不同程度的提高。

  在教学中,我首先采用通过出示同学父母的照片,让学生猜猜这是我们哪位同学的父母,让学生一下子兴奋起来。与此同时也回顾了我们的身体特征会遗传。同时也引出了一些典型的特征,如:“有耳垂和无耳垂”等。“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本课开课部分的设计不仅能瞬间激发学生的兴趣而且又解决了“对典型特征的认识”。

  接着我采用先让学生找找与父母间的不同、与同学间的不同,统计班级同学的特征差异,当学生在一定的探究活动中获得了足够的感性事实信息后,我就在相应的环节穿插引导学生“通过以上的比较和对数据的分析,你发现了什么现象?”,“从刚才的活动中,你又发现了什么?”从而使学生通过自己的观察、大量事实信息的交流、碰撞,让学生信服地概括出:人与人具有不同的特征,植物同一物种之间具有不同的特征,动物也是如此这样一个具体的概念。

  当学生研讨综合,概括出具体感念后,我则对学生刚刚形成的具体概念进行分析小结,帮助学生尽快地把事实概念转化成科学概念:这个环节是非常必要的,

  教学始终是一种不完美的艺术,课前我虽然做了很多准备,但是本课依然存在很多的遗憾。这些遗憾将成为我以后教学中努力的方向:首先,我在备课中应该“备语言”,加强语言表达的训练,教师语言表达会直接影响到课堂的进程。其次,在概括具体概念的环节,我应该更加相信学生,给学生足够的交流、碰撞时间。

  (1).描述生物的变异现象。

  (2).举例说出生物的变异有遗传的变异和不能遗传的变异。

  (3).说明变异的意义。

  (4).举例说出转基因技术及其应用。

  运用生物变异的知识,初步学会分析生物的变异现象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通过学校”变异在生产实践上的应”和转基因技术的知识的内容,对学生进行生命科学价值观的教育,关注生物技术的发展对未来人类的影响。

  2.通过对具体变异现象的分析,了解变异的类型以及不同类型的变异产生的原因,使学生对遗传物质在生物的遗传、变异中的作用有较全面的了解和认识。同时,通过遗传与变异的相互关系进行辩证观点的教育。

  3.了解变异在人类生产活动中的实践意义。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变异的类型及其意义,转基因技术及其应用。

  难点:遗传的变异。

  在上一节的学习中,我们曾经讨论过人的上眼睑的遗传问题。这节课我们首先从人的上眼睑的遗传问题开始我们新的问题的.研究。

  有一对夫妇,他们有两个孩子。爸爸、妈妈的上眼睑是双眼皮。两个孩子,一个孩子为双眼皮,另一个孩子为单眼皮。即双眼皮的孩子继承了父母双亲的性状,这种现象叫做遗传。另一个孩子的上眼睑与双亲不同,是不是也叫做遗传?若是遗传,为什么与父母的性状不相同?若不是,叫做什么?

  与遗传现象伴随存在的另一种生命现象就是变异。

  二、课题:第二节生物的变异

  (一)变异的现象与概念

  在自然界中,与遗传现象一样,变异现象是普遍存在的。

  提问,讨论:在我们周围,可以看到哪些现象是变异现象?根据同学们讨论,什么叫做变异?请做一个小结。

  变异:生物的亲代与子代之间、子代与子代个体之间在性状上的差异称为变异。或生物在生殖过程中,在上下代之间、子代之间表现出的性状差异。

  提问:比较遗传和变异两个概念,两个概念有什么共同点,有什么差异?

  生物的遗传和变异都是通过生物的生殖过程实现的。在生物的生殖过程中,上下代之间的相似性为遗传。但是生物的后代不会也不可能完全与祖先一样。后代在继承亲代特征的主要特点时还会产生一定的差异,这些差异称为变异。所以,我们所说的变异是在遗传的基础上的变异,变异是在一定范围内的变化。小猫与大猫的样子有所不同,但是小猫仍旧是猫,并没有变为其他生物。

  提出问题:为什么说变异是在遗传的基础上的变异?这种说法是否有根据?

  1.外界环境的影响:

  在我们观察到的变异中,有些是由于外界环境的影响产生的。在我们刚才提出的变异现象中,哪些是属于这一类?

  提问,讨论:同一品种的小麦种在不同的田里,小麦的麦穗有大穗、小穗,产生大穗、小穗的原因可能是什么?你如何证明这些差异是由于环境影响造成的?将大穗和小穗上的种子收获后分别种到田里,它们的后代会如何?

  小结:田中小麦的大穗和小穗的变异是由环境变化引起的,这种变异一般是不能遗传的。

  提问:什么因素引起的变异可以传递给后代?我们再来看看另一种情况。

  2.遗传物质的变化:

  提问,讨论:一个孩子单眼皮。但是,他的父母是双眼皮,这种变异是怎样产生的?这种变异是否可以传递给后代呢?

  我们从上一节的学习中已经知道,若这个孩子是单眼皮,他的双眼皮的父母的基因组成一定是Aa、Aa。孩子与父母的性状不同,是因为在生殖过程中父母传给了他决定单眼皮的基因。也就是说,他的遗传物质组成与父母有了差异,因此产生了与父母不同的性状。他的这种性状可以是通过生殖过程传递给他的后代。

  小结:这种变异是由遗传物质变化引起的,这种变异是可以遗传的。

  根据以上变异的原因,我们将变异分为两类:

  遗传的变异:变异由遗传物质决定;

  不遗传的变异:变异由外界环境影响引起。

  请同学们再分析两个例子:

  (1)某对色觉正常的夫妇生了一个色盲的儿子。

  (2)某兄弟二人,哥哥长期在室外工作,弟弟长期在室内工作。哥哥与弟弟相比脸色较黑。哪一种变异可以遗传?为什么?

  提出问题:是否由环境影响引起的变异都是不能遗传的变异?

  一些环境因素也可能使遗传物质发生改变。若环境影响引起了遗传物质的改变,这样产生的变异是可以传递给后代的。根据这一原理,人类可以利用一些特殊环境因素使遗传物质改变而制造出能遗传的变异为人类所用。

  所以,遗传物质是遗传和变异这一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

  遗传:是指亲子间的相似性。

  变异:是指子代和亲代个体间的差异。

  一 基因控制生物的性状

  1. 生物的性状:生物的形态结构特征、生理特征、行为方式.

  2. 相对性状:同一种生物同一性状的不同表现形式。

  3. 基因控制生物的性状。例:转基因超级鼠和小鼠。

  4. 生物遗传下来的是基因而不是性状。

  二 基因在亲子代间的传递

  1.基因:是染色体上具有控制生物性状的DNA 的片段。

  2.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呈双螺旋结构。

  3.染色体 :细胞核内能被碱性染料染成深色的物质。

  4.基因经精子或卵细胞传递。精子和卵细胞是基因在亲子间传递的“桥梁”。

  每一种生物细胞内的染色体的形态和数目都是一定的。

  在生物的体细胞中染色体是成对存在的,基因也是成对存在的,分别位于成对的染色体上。

  在形成精子或卵细胞的细胞分裂中,染色体都要减少一半。

  三 基因的显性和隐性

  1. 相对性状有显性性状和隐性性状。杂交一代中表现的是显性性状。

  2. 隐性性状基因组成为:dd。显性性状基因组称为:DD或 Dd

  3. 我国婚姻法规定:直系血亲和三代以内的旁系血亲之间禁止结婚.

  4. 如果一个家族中曾经有过某种遗传病,或是携带有致病基因,其后代携带该致病基因的可能性就大.如果有血缘关系的后代之间再婚配生育,这种病的机会就会增加.

  1. 每个正常人的体细胞中都有23对染色体.

  (男:44条常染色体+X 女:44条常染色体+XX)

  2. 其中22对男女都一样,叫常染色体,有一对男女不一样,叫性染色体.男性为X,女性为XX.

  3. 生男生女机会均等,为1:1

  1.生物性状的变异是普遍存在的。变异首先决定于遗传物质基础的不同,其次与环境也有关系。因此有可遗传的变异和不遗传的变异。

  2.人类应用遗传变异原理培育新品种例子:人工选择、杂交育种、太空育种(基因突变)

  1、举例说出生物的变异现象。

  2、区别可遗传的变异和不可遗传的变异。

  3、举例说明变异对生物生存和进化的意义。

  4、尝试一种研究生物的方法-调查法,并对所获信息进行分析处理。

  在丰富多彩的世界里,亲代与子代之间以及子代的个体之间存在着或多或少的差异,这就是生物的变异现象。生物由于变异才能适应变化的环境,不断进化发展,自然界才变得丰富多彩。本节课是在前四节已经了解了遗传的一些相关知识之后,来了解有关生物变异的一些知识。本节的中心话题有三个:一是生物界中普遍存在着变异现象;二是可遗传的变异和不可遗传的变异现象;三是变异对生物生存和发展的意义。

  对于初二学生,虽对生物界中存在的变异现象有所耳闻,但到底什么是变异,原因何在,有何意义还是模糊不清的,而且本节的知识相对来说比较抽象,难于理解。因此本节教学就要充分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愉快地参与调查活动,体验探究过程,感悟结果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变异和遗传有什么区别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