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宇宙有多大?

  现如今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类逐渐地把自己的目光从地球,太阳系,银河系放到了宇宙中。人类对宇宙充满了好奇与探索,可随着我们探索的深入之后,都会思考一个问题,宇宙到底有多大?

  宇宙是不是无限的,这似乎是个不解之谜。但我们是可以根据目前对于宇宙的发现来分析一下宇宙有多大。

  追求本源是科学探索的真谛——宇宙起源

  关于宇宙起源的问题,宇宙大爆炸理论是目前用来解释宇宙起源和演化的最佳理论。在1946年,美国物理学家伽莫夫正式提出大爆炸理论,该理论认为在最最开始的时候整个宇宙只是密度无限低的一个奇点。

  但在某种原因或作用下,这个奇点发生了大爆炸,从此宇宙瞬间产生,而且之后宇宙一直都在不断膨胀。虽然宇宙大爆炸理论是一个疯狂的理论,但也不乏证据支持:

  证据一:哈勃红移在地球上观察遥远的星系的时候,会发现几乎所有星系的光谱都存在红移现象,并且距离越远的星系,其红移量越大,呈正比关系,这说明几乎所有星系都在远离我们,而针对这个现象唯一的解释,就是宇宙在发生膨胀。

  证据二:宇宙微波背景辐射。

  根据大爆炸理论,宇宙大爆炸至今应该还残留着辐射,而在138亿年前,宇宙还处于高温下,后来又经过了138亿年的膨胀冷却,温度已经变低了,科学家也观测到了这个背景辐射,大约是2.7K,与理论吻合。

  证据三:宇宙元素丰度。在宇宙大爆炸发生后,大爆炸的部分能量转化为质量,主要是氢、氦元素,然后这些元素从轻元素逐渐聚变为重元素,是不可逆的一个过程,而宇宙元素丰度和宇宙大爆炸理论又完美吻合。

  其实除了这些理论,还有宇宙的年龄,各向同性、原初引力波等等,都可以用来支持宇宙大爆炸理论。138亿年前发生“奇点”大爆炸使空间扩张,宇宙空间不断膨胀,温度也相应下降,后来形成了我们现在的宇宙。

  我们都知道宇宙中有小行星、卫星、行星、恒星、星系这五种天体结构,但星系并不是我们宇宙中最大的天体结构,仅仅只能算得上是宇宙中的一个中等结构。

  其实宇宙中完整的结构应该是:陨石/小行星/彗星——卫星——行星——恒星——星系——星系团——超星系团——超星系团复合体——宇宙长城——全宇宙,从这个完整的宇宙结构来看,至少还存在着四个天体结构比星系还要大。

  在我们眼里银河系已经够大了,但比银河系高一级的本星系团的直径为1000万光年,而银河系的直径仅仅只有10万光年,相对于银河系来说本星系团很庞大,不过要再与其上一级进行比较,那就又是小巫见大巫了,这样一直比较下来,宇宙可能大的没有边际。

  根据人类现在的科技实力,科学家们对宇宙的观测发现,目前可观测宇宙的直径大约是930亿光年。

  顾名思义,人类所能够观测到的宇宙被称为可观测宇宙,而可观测宇宙与真实的宇宙不是一个概念,宇宙分为可观测宇宙和不可观测宇宙。还有一个误区,可观测宇宙也并不是说是已经看到的宇宙,这是从理论上说应该可以看到的宇宙。

  真正的宇宙有多大?

  我们谈到宇宙大小的时候,大已经不能用来形容宇宙了,而这个时候光年就有用处了。光年,看起来有点像时间单位,其实是一个长度单位,一般用来衡量天体间的距离。

  光年是表示宇宙在真空的情况下,光沿直线传播,在一年内所走过的距离,众所周知光速大约为每秒30万千米,那么1光年的距离就是0800米,即9.4607×10km。

  首先需要明白的是,从宇宙诞生到目前为止,或者一直到未来,宇宙都一直在发生膨胀,从来没有停过,并且宇宙的膨胀速度也远远超过了光速。

  在上世纪二十年代,科学家们对星系距离的测量和红移现象发现了宇宙正在膨胀。到了九十年代之后,我们知道了宇宙不仅仅是在膨胀,而且是在进行超光速膨胀。

  从科学的角度来说,“直径930亿光年的可观测直径”其实主要就是由宇宙空间超光速膨胀而引起的,这种宇宙空间本身的膨胀会带来空间内天体距离的不断增加,宇宙也会不断扩大。

  目前宇宙的膨胀速度大约为67.8(km/s)/Mpc,也就是在每相距百万秒差距(约326万光年)的距离上,因为宇宙膨胀所导致的相互退行速度为67.8km/s,即在每增加300万光年的距离上(或每过300万年),星系们远离地球的速度会增大67.8千米每秒。

  总而言之,按照宇宙大爆炸的理论,宇宙还会一直持续不断地扩大,我们可观测到的地方也并不是永恒不变的。遥远的未来,未来我们也将会观测到更大的宇宙。

  宇宙中还有一些不可见的部分,目前我们也无法掌握,但终有一天会揭开神秘的面纱。

}

网络视听许可证1908336 粤通管BBS【2009】第175号 穗公网监备案证号:3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粤)-非经营性- 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粤第735号粤网文[4

}

宇宙到底有多大?多少岁?

这是仰望星空的人常爱问的两大问题。

但刚开始接触宇宙学的人,很可能遭遇一种困惑:一方面得知宇宙年龄有138亿年,另一方面却被告知宇宙最大直径高达930亿光年,这不是自相矛盾吗?

因为按照这些人的理解,从宇宙大爆炸一直到现在138亿年,科学家们一定是找到了确切证据——大爆炸产生的光子,经过漫长的138亿年飞行,终于被我们发现了。(这就像考古学家发现了霸王龙化石,进而确定它们曾生活在6700万~6500万年前一样。)

但,与此同时,科学家又在斩钉截铁地告诉我们:宇宙最大直径竟有930亿光年,也就是说,以地球为中心的可观测宇宙半径有465亿光年。

这么看来,宇宙创世之初——大爆炸最早诞生的光子,飞到现在不是才138亿年吗?为什么科学家竟然会发现465亿光年之外的星体呢?就是说为什么能够发现飞行了465亿年的星光呢?

这不是再明显不过的自相矛盾嘛?!到底科学家集体发昏?还是另有真相?

这的确是个有趣又有料的好问题。科学家告诉我们这两个数据其实没毛病,有毛病的是我们理解有误,以及读书太少。

没耐心刷屏的,一句话告诉你答案,这是宇宙膨胀搞的鬼。

没看懂?那就看一个简单的比喻吧——

想象有一只蚂蚁,爬在一个不断膨胀的气球表面,相对于气球表面的爬行速度是匀速的1cm/s。10秒后,蚂蚁认为自己已经爬了10cm,但旁边的你,作为观测者用尺子测量发现,它爬过的这段距离已经超过了10cm,因为气球在膨胀!同样道理,代表宇宙年龄的光子,尽管飞行时间是138亿年,却能够跨过465亿光年。都是因为宇宙膨胀造成的!懂了吧。

但问题来了,这不是大大超过了光速吗?传说中的超光速真实存在吗?宇宙年龄和大小到底是怎样测量出来的?宇宙膨胀又是怎么测量的?

有耐心想知道「知其所以然」的,请看——

事实上,测定宇宙年龄,并不是像有人想当然的那样,跟发现霸王龙化石一样,科学家找到了宇宙大爆炸的最初影像资料。

按照大爆炸理论,这是不可能的。因为从宇宙大爆炸开始,大概30万年后,宇宙最早一批原子才开始诞生;大概35万年(也有称38万年的),光子才开始在宇宙中向四面八方传播,此时整个宇宙直径只有1亿光年。

这些最初的光子,一路飞越到现在,就是我们今天探测到的宇宙微波背景辐射,简称CMBR。可以说是宇宙大爆炸的余波,也可以说是「宇宙的第一束光」或者「婴儿宇宙快照」。

这样的话,只要测得CMBR越精确,确定的宇宙年龄也就越接近。

从最早美国两位工程师通过射电望远镜——意外发现,到1992年NASA发射宇宙背景探测者(COBE)——主动探测,再到2003年NASA发射第二代宇宙微波背景探测器(WMAP)和2009年欧空局ESA发射普朗克卫星——深度探测,再加上哈勃太空望远镜和一大波地面天文台的数据共享/互补对照……经过半个世纪的不断努力,最新测定的宇宙年龄——137.98±0.37亿年,一般简化成138亿年。

通常说的930亿光年,是指可观测宇宙的直径。

什么又是可观测宇宙?简单来说,就是以观测者为中心所能观测到的宇宙范围。言外之意,可观测宇宙只是整个大宇宙的一部分。从宇宙大尺度来说,不同观测者的可观测宇宙范围也不同。

以我们为例,人类目前的可观测宇宙其实是个球体——一个以465亿光年为半径的巨巨巨型球体。

球体外面是什么?可观测宇宙之外是什么?其实还是大宇宙的一部分,只不过是我们还没能力观测到。

目前已知的这个半径又是怎么来的?

其实,并不是我们观测到了距离地球465亿光年之外的星体。

▲目前为止人类观测最远的星系——GN-z11,根据哈勃望远镜的测定,它的年龄高达134亿年,距离我们大约320亿光年。此处——又一个年龄与距离高度不符,到底咋回事?等下你就懂了。

测量可观测宇宙半径465亿光年,其实,我们还是根据测定CMBR——宇宙微波背景辐射——粒子的红移量,得到了共动距离,大约是465亿光年,这就是可观测宇宙半径。

等等,红移量、共动距离又是什么?

先说距离,宇宙学中经常使用的有三种距离:光行距离、固有距离、共动距离。

光行距离最为我们大众所理解,就是用光飞行的时间来衡量距离。光行距离有一个前提就是不考虑宇宙膨胀。为了使用方便,光行距离派生出「光行时间」——光行这段距离所需的时间,有时也被称为「回溯时间」。事实上,宇宙年龄138亿年,也可以说是光行时,或者说回溯时间是138亿年。

再比如,我们说牛郎织女星相距16光年,也就是指它们之间的距离需要光飞行16年,光行距离16光年,光行时/回溯时间16年。

但如果考虑宇宙膨胀,前面说过的观测到最远星系——距离我们320亿光年,事实上就没那么简单了。因为在光行320亿年的这段时间里,整个宇宙是在不停地膨胀。所以,要想测定星体的真实距离,还需要考虑宇宙在这么长的时间里到底膨胀了多少?

再简单说下,宇宙膨胀——这是从大爆炸开始就从未消停地「宇宙大动作」。最早被大名鼎鼎的哈勃发现,建立了宇宙膨胀理论,形成了哈勃定律、哈勃常数、退行速率、红移量等等。如今已成为宇宙学最热门的研究领域之一,因为它决定了很多重要命题。在这里,你只要能理解这个比喻就好——

宇宙膨胀的道理,就像葡萄干面包一样,放进烤箱里烘烤时,面包会从小变大的膨胀,不管是面包表面还是里面的葡萄干,在这个膨胀过程里,都会相互远离。

现在,科学家对宇宙的观测结果正好与此吻合,所有星系都在远离我们!葡萄干都在相互远离!科学家把这种远离我们的宇宙膨胀速度,也叫退行速度,相对我们来说这些星系都在退行。

又因为这个速度是根据光谱红移现象测量的,所以引入一个「红移」概念。这个我们后面再说。

我们有了宇宙膨胀的概念后,你就能理解「共动距离」了。共动距离的「共动」,到底是谁跟谁共动?

其实是测量宇宙距离的量天尺,跟宇宙膨胀一起共动——共同膨胀。这种想象出来的量天尺,测量出的距离就是共动距离,也有叫同移距离的。这就意味着,测出来的仍是膨胀前的数值,所以,共动距离是一个固定值。

可观测宇宙半径为465亿光年,就属于共动距离。为什么此处要采用共动距离呢?

其实,这正是科学的严谨说法。你想想,宇宙时时刻刻都在加速膨胀,而且膨胀速度很惊人,越来越多的星系在远离我们,最终变成不可观测。所以,对于这种动态的宇宙来说,最妥当的说法就是采用共动距离——这个固定值,描述可观测宇宙的尺度,和宇宙一起膨胀,不随时间变化,更适合描述这个加速膨胀的宇宙大小——半径465亿光年的巨型球体。

跟共动距离概念——正好相反的是「固有距离」,一种随宇宙膨胀而变化的距离,相当于使用一把固定不变的量天尺,去测量膨胀中的宇宙距离。也就是说,这是一个随时间变化而变化的数值,当然这是一个理想值。

尽管固有距离实际上无法测量,但在科学家眼里却是一种最接近真实距离的概念。于是,科学家找到一种替代方案,这就是红移量。

所谓红移,就是光子辐射的波长,随着宇宙膨胀会被拉长,从光谱蓝色的短波移动到红色的长波,因而形成了红移现象。

红移是一个很直接的量,因为直接观测,就能得出数值。

一束光的红移,就是遥远星光的观测波长—真实波长,再与真实波长的比值。

▲图右是遥远的星系在可见光波段的光谱,与图左太阳的光谱比较,可以看见谱线)朝红色的方向移动,即波长增加(频率降低)。

请记住,红移量是我们谈论宇宙尺度、星体距离时,唯一能够明确的测量值,而其它比如光行距离、共动距离、回溯时间,都是派生出来的量。至于这些量之间是如何换算的,要涉及到一堆数学公式,还是就此略过。

对我们来说,最简单最有用的就是一张对照表——回溯时间、光行距离、共动距离、红移量、膨胀速度之间关系的对照表,足够用了。

我们可以很清晰查到:当宇宙年龄是138亿年(回溯时间)时,所对应的共动距离是465亿光年,红移量是100。

再比如,最远星系GN-z11的回溯时间,即星系年龄134亿年,对应的共动距离就是320亿光年。而这些数值也都是通过测量——从这个星系发出光子的红移量换算出来的。

我们懂得了回溯时间、共动距离、红移量之间的关系,是不是一下子豁然开朗了不少?

最关键的问题来了:宇宙回溯时间/光行时间是138亿年,共动距离却是465亿光年,这不是大大超过了光速吗?不是正好说明因宇宙膨胀造成的超光速现象吗?

可以肯定的是,我们还没有发现任何「超光速的光」。光的最高限速还是30万公里/小时,无法自我突破或者借助外力超越。

至于说,宇宙第一束光——宇宙微波背景辐射,在138亿年里跨越了465亿光年,大大超过了137亿年的光行距离。读懂上面我所说的,其实就该弄懂了——绝不是宇宙第一束光超越了光速,而是宇宙加速膨胀使得第一束光看起来好像超光速,这不过是我们作为观测者,看到的一种观察效应。

细心的人从上面那张表也会发现,第二栏v/c退行速度与光速比值最大就是1,不管现在还是未来,都没有大于1,并不存在超光速的现象。

这就像我上面列举「蚂蚁爬气球」的栗子,蚂蚁还是以自己的速度爬行,但在气球膨胀作用下,观测者却测出了大大超过蚂蚁的爬行速度和爬行距离。但是,我们并不能就此得出结论:这只蚂蚁变成了超级蚂蚁,竟然超越了蚂蚁界的最高速度。

总之,我们大可不必担心/期望可观测宇宙存在超光速的光,作为本宇宙的最快信使——光信使已经是最高限了,这是由宇宙法则决定的。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太空有多大宇宙有多大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