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风的命名方式怎么命名

台风的名字是怎么命名的

  在平凡的学习、工作、生活中,大家对台风都不陌生吧,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台风的名字是怎么命名的,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美国军方为了方便辨识台风,产生了给台风起名字的习惯。但是一开始,只使用女性的名字,因此遭到当时一些女权主义者的反对,于是在1979年加入男性名字。在20世纪初至中期,中国采用4位数字编号的方式给台风命名。编号的前两位为年份,后两位为该年份的台风顺序号,例如9312,就是指1993年第12号台风。日本同样也采取4位数字编号的方式给台风命名。因为每个国家对台风的命名各有不同,为了减少混乱,1981年,日本获委托,为每个西北太平洋及南海区域内的达到热带风暴强度的热带气旋编配一个国际编号,但仍容许其他地区继续自行给予编号。但是由于各国对于台风的评估有所不同,所以编号仍有差别。

  为此,世界气象组织的台风委员会2000年在东京开了个会,会议明确西北太平洋和南海的台风命名由沿岸的14个国家一起协商,而协商的结果就是台风命名表。

  命名表共有140个名字,分别由世界气象组织所属的亚太地区的柬埔寨、中国、朝鲜、香港、日本、老挝、澳门、马来西亚、密克罗尼西亚、菲律宾、韩国、泰国、美国以及越南等14个成员国和地区提供,每个国家或地区提供10个名字。这140个名字分成10组,每组的14个名字.按每个成员国英文名称的字母顺序依次排列,按顺序循环使用,即西北太平洋和南海热带气旋命名表,同时,保留原有热带气旋的编号。

  这些名字的'特点是:不超过9个字母、容易发音、在各成员语言中没有不好的意义、不会给各成员带来麻烦、不是商业机构的名字、选取的名字应得到全体成员的认可,如有任何一成员反对,这个名称就不能用作台风命名。

  台风名字能不能重复使用

  台风的名字不是有了台风才取的,台风的命名方法是事先制定一个命名表,然后按顺序年复一年地循环重复使用。命名表共有140个名字,分别由WMO(世界气象组织)所属的亚太地区的柬埔寨、中国、朝鲜、中国香港、日本、老挝、中国澳门、马来西亚、密克罗尼西亚联邦、菲律宾、韩国、泰国、美国以及越南等14个成员国和地区提供,每个国家或地区提供10个名字。这140个名字分成10组,每组的14个名字,按每个成员国英文名称的字母顺序依次排列,按顺序循环使用。

  此外,台风委员还规定:如果某个热带气旋(台风)给台风委员会成员造成了特别严重的损失,该成员可申请将该热带气旋使用的名字从命名表中除掉,并将该热带气旋使用的名字永远命名给该热带气旋(永久命名),其它热带气旋不再使用这个名字。同时补充一个新名字取而代之。例如2013年11月,由我国命名的2013年第30号台风“海燕”(超强台风级)登陆菲律宾,给当地造成重大经济损失及人员伤亡。为此,亚太经社会(ESCAP)/世界气象组织(WMO)台风委员会第46次届会根据相关规定,决定将“海燕”从台风委员会西太平洋和南海热带气旋命名表中删除,并要求我国提交新的台风名字以补空缺。

  在我国沿海地区,几乎每年夏秋两季都会或多或少地遭受台风的侵袭,因此而遭受的生命财产损失也不小。作为一种灾害性天气,可以说,提起台风,没有人会对它表示好感。然而,凡事都有两重性,台风是给人类带来了灾害,但假如没有台风,人类将更加遭殃。科学研究发现,台风对人类起码有如下几大好处:

  台风为人们带来了丰沛的淡水。台风给中国沿海、日本海沿岸、印度、东南亚和美国东南部带来大量的雨水。

  靠近赤道的热带、亚热带地区受日照时间最长,干热难忍,如果没有台风来驱散这些地区的热量,那里将会更热,地表沙荒将更加严重。同时寒带将会更冷,温带将会消失。我国将没有昆明这样的春城,也没有四季长青的广州,“北大仓”、内蒙古草原亦将不复存在。

  台风最高时速可达200公里以上,所到之处,摧枯拉朽。这巨大的能量可以直接给人类造成灾难,但也全凭着这巨大的能量流动使地球保持着热平衡,使人类安居乐业,生生不息。

  台风还能增加捕鱼产量。每当台风吹袭时翻江倒海,将江海底部的营养物质卷上来,鱼饵增多,吸引鱼群在水面附近聚集,渔获量自然提高。

【台风的名字是怎么命名的】相关文章:

}

1997年11月25日至12月1日,在中国香港召开的世界气象组织(WMO)台风委员会第30次会议决定,西北太平洋和南海的热带气旋应以亚洲风格的名称命名,并决定从2000年1月1日起使用新的命名方法。

台风的命名方法是事先做一个命名清单,然后按顺序年复一年地重复使用。命名名单共有140个名称,由世界气象组织的14个成员国和地区提供,每个国家或地区提供10个名称。这140个名称分为10组,每组14个名称,按照各成员国英文名称的字母顺序排列,依次循环使用,即西北太平洋和南海热带气旋命名法,同时保留原有的热带气旋编号。

每个名称不应超过9个字母;容易发音;每个成员的语言中没有不好的意思;不会给会员带来任何困难;不是商业组织的名称;所有成员都应认可选定的名称。如果有成员反对,这个名字不能作为台风的名字。

}

  我们常常听到气象台发出台风预警,说什么“纳沙”台风、“天秤”、“布拉万”双台风,那么大家知道这些台风的名字是怎么来的吗?不知道也不要紧,现在小编就来告诉您。

  西北太平洋地区是世界上台风活动最频繁的地区,每年登陆中国就有六、七个之多。以前,有关国家和地区对出没这里的热带风暴叫法不一,同一台风往往有几个称呼。中国按其发生的区域和时间先后进行四码编号,前两位为年份,后两位元为顺序号。设在日本东京的世界气象组织属下 的亚太区域专业气象台的台风中心,则以进入东经180度、赤道以北的先后顺序编号。美国关岛海军联合台风警报中心则用英美国家的人名命名,国际传媒在报导中也常用关岛的命名;还有一些国家或地区对影响本区的台风自行取名。如今,为了避免名称混乱在西北太平洋和南海海域采用一套统一的热带气旋命名表(西北太平洋和南海海域是指东经180度以西、赤道以北的太平洋洋面和南海海面)。世界气象组织(WMO)台风委员会所有成员以及环西北太平洋的WMO有关成员共同贡献了热带气旋命名表的名字。

  热带气旋命名表由世界气象组织台风委员会第31届会议讨论通过,相关的业务程序从2000年1月1日开始执行。命名表共有140个名字,分别来自柬埔寨、中国、朝鲜、中国香港、日本、老挝、澳门、马来西亚、密克罗尼西亚联邦、菲律宾、韩国、泰国、美国和越南,每个成员各贡献10个名字。

  命名表按顺序命名,循环使用。

  西北太平洋及南海海域热带气旋的命名有以下几个原则:每个英文名字不超过9个字母;容易发音;在各成员国语言中没有不好的意义;不会给各成员国带来任何困难;不是商业机构的名字;选取的名字应得到全体成员国的认可;中文译名由中国气象局、香港天文台和澳门地球物理暨气 象台协商统一确定。中国大陆提出的10个是:海葵、悟空、玉兔、海燕、风神、海神、杜鹃、电母、海马和海棠。

  世界气象组织区域专业气象中心(RSMC)-东京台风中心负责按照台风委员会确定的命名表在给达到热带风暴及其以上 强度的热带气旋编号的同时命名,热带气旋按预先确定的次序依次命名。热带气旋在整个生命史中保持名字不变;对通过国际日期变更线进入西北太平洋的热带气旋,维持美国中太平洋飓风中心原有命名不变;对从西向东越过国际日期变更线的热带气旋维持东京台风中心的命名。

  对造成特别严重灾害的热带气旋,台风委员会成员可以申请将该热带气旋使用的名字从命名列表中删去(此名字成为某个灾害特别严重的热带气旋的专有命名),也可以因为其他原因申请删除名字。每年的台风委员会届会将审议台风命名表,将用新的命名代替已删去的命名。

  2013台风命名表一览

  序号 名字来源 英文名 中文名

  6马来西亚Rumbia 温比亚

  7密克罗尼西亚Soulik苏力

  9韩国Jebi飞燕

  19中国澳门Wutip蝴蝶

  20马来西亚Sepat圣帕

  21密克罗尼西亚Fitow菲特

  22菲律宾Danas丹娜丝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台风的命名方式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