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求混合气体的物质的量之比中两种气体的分子数之比

第一单元 电导率仪及其应用

16、电导率是温度的函数。

17、铂黑电导电极被污染后可用刷子清洗。

18、光亮铂电极可用软刷子清洗,但不可在电极表面产生刻痕。

19、实验完毕后,铂黑电导电极可放置于空气中。

20、经常使用的电导电极可以贮存于蒸馏水中。

21、电导滴定法进行盐酸含量分析时,氢氧化钠滴过量会导致滴定误差。

22、长期不使用的电极应贮存在干燥的地方。

23、长期不使用的电极应贮存于蒸馏水中。

24、电导率不受温度影响。

25、电导率受溶液温度、离子强度等多种因素影响。

26、镀铂黑的电极只能用化学方法清洗。

27、电导率仪的检测原理是基于欧姆定律。

28、电导滴定法可实现混合酸中盐酸和醋酸含量的分别测定。

29、酸碱电导滴定法可用于极弱酸如硼酸、苯酚等测定。

30、电导滴定法终点判断无需指示剂。

第二单元 自动电位滴定仪及其应用

16、电位测量过程中,电极中有一定量电流流过,产生电极电位。

17、液接电位产生的原因是由于两种溶液中存在的各种离子具有不同的迁移速率。

18、液接电位的产生是由于两相界面处存在着电阻层。

19、电极应避免与有机硅油接触。

20、滴定前最好先用滴液将电磁阀橡皮管冲洗数次。

21、甘汞电极的电极电位随电极内KCl溶液浓度的增加而加。

22、参比电极具有不同的电极电位,且电极电位的大小取决于内参比溶液。

23、测量时,电极的引入导线应保持静止,否则会引起测量不稳定。

24、用缓冲溶液标定仪器时,要保证缓冲溶液的可靠性,不能配错缓冲溶液,否则将导致测量不准。

25、取下电极套后,应避免电极的敏感玻璃泡与硬物接触。因为任何破损或擦毛都将使电极失效。

26、复合电极的外参比(或甘汞电极)应经常注意有饱和氯化钾溶液有效期一年。

27、电极应避免长期浸在蒸馏水、蛋白质溶液和酸性氟化物溶液中。

28、参比电极必须具备的条件是只对特定离子有响应。

29、参比电极的电极电位不随温度变化是其特性之一。

30、到达终点后,不可以接“滴液”按钮,否则仪器又将开始滴定。

第三单元 电化学工作站及其应用

16、玻碳电极预修饰可以提高检测的灵敏度。

17、随着镉离子浓度的增大,溶出峰电位正移。

18、随着镉离子浓度的增大,溶出峰电流增大。

19、测定溶液的移取要准确。

20、富集以后要静置一段时间后再进行溶出操作。

21、进行电化学扫描前,要检查三个电极有没有接好,有没有短路。

22、该实验方法只适用于测镉离子,不适用于测铅离子等。

23、除了修饰铋膜,玻碳电极也可以进行其它修饰以提高灵敏度。

24、金属离子富集的过程就是电解的过程。

25、金属离子富集的过程是发生氧化反应。

26、电极表面富集的金属溶出的过程是发生还原反应。

27、阳极溶出法定量分析的基础是峰电流与浓度呈正比。

28、阳极溶出法定量分析的基础是峰电位与浓度呈正比。

29、标准加入法是将一定量已知浓度的标准溶液加入待测样品中,测定加入前后样品的浓度。加入标准溶液后的浓度将比加入前的高,其增加的量应等于加入的标准溶液中所含的待测物质的量。

30、阳极溶出法是测量重金属离子污染的一个很好方法。

第四单元 紫外分光光度仪及其应用

第五单元 红外光谱仪及其应用

16、红外光谱不仅包括振动能级的跃迁,也包括转动能级的跃迁,故又称为振转光谱。

17、同核双原子分子N≡N、Cl-Cl、H-H等无红外活性。

18、对称结构分子,如H2O分子,没有红外活性,水分子的H-O-H对称伸缩振动不产生吸收峰。

19、红外光谱图中,不同化合物中相同基团的特征吸收峰总是在特定波长范围内出现,故可以根据红外光谱图中的特征吸收峰来确定化合物中该基团的存在。

20、醛、酮、羧酸等的羰基的伸缩振动在红外光谱中的吸收峰频率相同。

21、红外光谱的特点是一方面官能团的特征吸收频率的位置基本上是固定的,另一方面它们又不是绝对不变的,其频率位移可以反映分子的结构特点。

22、红外光谱法, 试样状态只能是固体。

23、利用红外光谱法进行分析的样品中可以含有水分。

24、在红外光谱分析中,以KBr作为背景样品,是因为KBr在 cm-1范围内无红外光吸收。

25、红外光谱仪的光源使用空心阴极灯。

26、确定某一化合物骨架结构的合理方法是红外光谱法。

27、在含羰基的分子中,增加羰基的极性不会使分子中该健的红外吸收带发生移动。

28、在振动过程中,键或基团的偶极矩不发生变化,就不吸收红外光。

29、红外光谱法的固体试样的制备常采用压片法、糊状法和薄膜法。

30、测定有机化合物的相对分子质量,可采用红外光谱。

第六单元 原子吸收光谱仪及其应用

16、原子吸收测量时,采用调制光源也可以消除荧光干扰。

17、原子化器温度越高,自由原子密度越大。

18、用氘灯校正背景时,氘灯同时起着内标线的作用,可以校正附随物质的干扰效应。

19、原子吸收光谱是线状谱图,而紫外吸收光谱是带状光谱。

20、在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中,只有被测元素的共振线波长可作为测定波长。

21、原子吸收测定中,基态原子数可以代表待测元素的总原子数。

22、温度越高,原子吸收谱线的宽度越窄。

23、在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中,火焰的作用是使基态原子变成为激发态原子或离子。

24、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中,一般通过测定积分吸收来确定蒸气中的原子浓度。

25、在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中,可以通过峰值吸收的测量来确定待测原子的浓度。

26、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中单色器在原子化系统之后。

27、原子吸收谱线的半宽度主要是由自然变宽决定的。

28、火焰原子吸收光谱法中,吸光物质是火焰中各种原子。

29、塞曼效应校正背景,其校正波长范围广。

30、火焰原子吸收光度法测定水中Na,其灵敏度随试样溶液中酸浓度增加而减少。

第七单元 荧光光谱仪及其应用

13、荧光分析法比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的灵敏度高2~4个数量级的原因 ( )。
    A、荧光物质的摩尔吸光系数大;提高激发光的强度可以提高荧光的强度
    B、荧光信号是在暗背景下测量的;提高激发光的强度可以提高荧光的强度

14、在荧光分析法中,下面说法正确的是 ( ) 。
    C、荧光激发光谱与它的紫外-可见吸收光谱互为镜像对称关系
    D、荧光发射光谱与它的紫外-可见吸收光谱形状相似且波长位置也一样

16、荧光分光光度计中,如果光源与检测器在同一直线上,透射光将干扰荧光的检测

17、激发光谱的形状与吸收光谱形状极为相似,所不同的只是激发光谱的纵坐标为荧光强度,而吸收光谱的纵坐标为吸光强度。

18、荧光分光光度计中,第一个单色器的作用是扫描发射光谱,第二个单色器的作用是扫描激发光谱 。

19、扫描发射光谱时,单色器将发出的荧光与杂散光分离,防止杂散光对荧光测定的干扰。

20、扫描激发光谱时,单色器将光源发出的复光变成单色光。

21、配制维生素B2溶液需要使用1%乙酸溶液作为溶剂,是因为维生素B2在酸性溶液中较稳定。

22、荧光分析中使用的样品池需用低荧光的材料(如石英)制成。

23、打开荧光分光光度计仪器电源开关后,可以直接进行荧光测试实验。

24、荧光物质的鉴定原理是由于各种不同的荧光物质有它们各自特定的荧光发射波长。

25、为了消除入射光和散射光的影响,荧光的测量通常采用平行测量方式。

26、对荧光物质的分析,首先是定性分析,确定荧光物质最大激发波长和最大发射波长,然后根据标准曲线法进行定量分析 。

27、手持样品池的方法一般是用拇指和食指沿对角线两边夹住。

28、激发态分子通过无辐射跃迁至第一激发态的最低振动能级,再以辐射跃迁的形式回到基态而发出荧光。

29、任何荧光物质都具有激发光谱和发射光谱。

30、维生素B2标准溶液配制好后,需要保存放置于冷暗处 。

第八单元 多功能酶标仪及其应用

21、传统酶标仪的基本工作原理与主要结构类似分光光度计。

22、多功能酶标仪是一台拥有多种检测模式的单体台式酶标仪。

23、酶标仪的微孔板都是透明的。

24、高端酶标仪的微孔板可达3456孔。

25、商业化的微孔板孔数可以是任意的。

26、多功能酶标仪支持支持紫外/可见光吸收、荧光强度、荧光偏振、时间分辨荧光、化学发光等检测。

27、酶标仪机身正面左上角的彩色LED灯光信号可以指示设备的工作/活动状态:品红色表示设备未连接SparkControl软件;蓝色表示设备已连接SparkControl软件;绿色表示设备正在运行。

28、相较于普通分光光度计,多功能酶标仪的主要区别体现在检测器和样品室上。

29、关于仪器检测器,光吸收、荧光和化学发光分别采用了红外敏感光电倍增管、硅光电二极管、单光子计数光电倍增管进行信号检测。

30、酶标仪的光路和分光光度计一样,都是水平光路。

第九单元 纳米粒度仪及其应用

16、仪器开启后,状态指示灯显示为绿色。

17、测定粒径与Zeta电位时,使用的样品池一样。

18、测定Zeta电位时样品池内不能有气泡,否则要重新注入。

19、某一胶体溶液测量出其粒径大小,一定也可以测量其Zeta电位。

20、Zeta电位(正或负)越低,溶胶越倾向于凝结或凝聚。

21、在清洗弯曲式毛细管样品池时,移取适量去离子水从一个端口缓慢注入样品池,重复清洗三次。

22、在每次测量之前,都要进行SOP中参数的设置。

23、测定粒径时样品过高会使光束不能全部照射样品。

24、加入电解质可以使胶体稳定,也可以使胶体聚沉。

25、Zeta电位为零时,胶粒不带电。

26、在测定Zeta电位时,样品池电极不分正反。

28、pH发生变化,相应的Zeta电位也发生变化。

29、Zeta电位越高,电泳速度越快,从而产生高的拍频。

第十单元 超高效液相色谱仪及其应用

11、与气相色谱相比,在液相色谱中( )。

19、在高效液相色谱中影响柱效的主要因素是传质阻力。

20、液液色谱中流动相与分离物质相互作用,流动相极性的微小变化,都会使组分的保留值出现较大的改变。

21、紫外-可见光检测器是利用某些溶质在受紫外光激发后,能发射可见光的性质来进行检测的。

22、液相色谱固定相通常粒径为5-10 μm,实验中一般采用六通阀进样。

23、高效液相色谱中,对于极性成分,当增大流动相的极性,可使其保留值增大。

24、面积归一化法一般也适用于微量杂质的检查,方法是测量各杂质峰的面积和色谱图上除溶剂峰以外的色谱峰面积,计算各峰面积及其之和占总峰面积的百分率。

25、对所有的反相柱,先用高比例水相的脱盐流动相至少冲洗30分钟,流速同检测时的流速,然后用水:甲醇=1:1冲洗,最后用甲醇冲洗。

26、在梯度洗脱装置中,两个泵通过一个“T”型接口接到柱子上,这样不同的溶剂就能按照标准中规定的进行混合,整个梯度洗脱过程由梯度控制器控制。

27、使用的流动相应与仪器系统的原保存溶剂能互溶,如不互溶,则先取下上次的色谱柱,用异丙醇冲洗过度,进样器和检测器的流通池也注入异丙醇进行过度,过度完毕后,接上相应的色谱柱,换上本次使用的流动相。

28、保护柱是安装在进样环和分析柱之间的,对分析柱起保护作用,内装有与分析柱不同的固定相。

29、在高效液相色谱仪使用过程中,所有溶剂在使用前必须进行脱气,并且必须排除整个仪器系统中的气泡。

30、在一定范围内,降低固定相粒度是提高柱效的有效途径之一。

第十一单元 气相色谱仪及其应用

24、如果样品比较复杂,相邻两峰间距离太近或操作条件不易控制稳定,要准确测量保留值有一定困难时,可采用何种方法定性 ( )。

第十二单元 核磁共振仪及其应用

11、在核磁共振波谱分析中,当质子核外的电子云密度增加时( )。

14、在核磁共振波谱中,如果一组lH受到核外电子云的屏蔽效应较小,则它的共振吸收将出现在下列的哪种位置?( )

15、乙烯质子的化学位移值(δ)比乙炔质子的化学位移值大还是小? 其原因是( )。
    A、大,因为磁的各向异性效应,使乙烯质子处在屏蔽区,乙炔质子处在去屏蔽区
    B、大,因为磁的各向异性效应,使乙烯质子处在去屏蔽区,乙炔质子处在屏蔽区
    C、小,因为磁的各向异性效应,使乙烯质子处在去屏蔽区,乙炔质子处在屏蔽区
    D、小,因为磁的各向异性效应,使乙烯质子处在屏蔽区,乙炔质子处在去屏蔽区

17、2-丙醇CH3CH(OH)CH3的1H NMR谱,若醇质子存在快速化学交换,当仪器的分辨率足够时,则下列哪一种预言是正确的?( )
    B、甲基质子是二重峰,次甲基质子是七重峰,醇质子是单峰
    C、甲基质子是四重峰,次甲基质子是十四重峰,醇质子是单峰
    D、甲基质子是四重峰,次甲基质子是十四重峰,醇质子是二重峰

《仪器分析实验》期末考试

23、下列关于分子振动红外活性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凡极性分子的各种振动都是红外活性的,非极性分子的各种振动都不是红外活性的。
    C、分子的偶极矩在振动时周期地变化,即为红外活性振动。
    D、分子的偶极矩的大小在振动时周期地变化,必为红外活性振动,反之则不是。

28、在核磁共振波谱分析中,当质子核外的电子云密度增加时( )。

43、电导率是温度的函数。

44、电导滴定法进行盐酸含量分析时,氢氧化钠滴过量会导致滴定误差。

45、电导滴定实验中应采用一定频率的低压交流电作为电源,是为了避免电化学极化。

46、电导滴定法通常不适用于配位滴定分析。

47、电位法测氯离子实验需要用双盐桥甘汞电极。

48、电位测量过程中,电极中有一定量电流流过,产生电极电位。

49、取下电极套后,应避免电极的敏感玻璃泡与硬物接触。因为任何破损或擦毛都将使电极失效。

50、自动电位滴定法测定自来水中Cl-的含量,应加入适量的硝酸。

51、阳极溶出伏安法是指在一定的电位下,使待测金属离子部分地还原成金属并析出于电极的表面,然后向电极施加反向电压,使电极上的金属氧化而产生氧化电流,根据氧化过程的电流一电压曲线进行分析的电化学分析法。

52、阳极溶出法定量分析的基础是峰电位与浓度呈正比。

53、标准加入法是将一定量已知浓度的标准溶液加入待测样品中,测定加入前后样品的浓度。加入标准溶液后的浓度将比加入前的高,其增加的量应等于加入的标准溶液中所含的待测物质的量。

54、阳极溶出伏安法不能同时测定两种或者两种以上金属离子。

55、荧光分光光度计中,第一个单色器的作用是扫描发射光谱,第二个单色器的作用是扫描激发光谱。

56、对荧光物质的分析,首先是定性分析,确定荧光物质最大激发波长和最大发射波长,然后根据标准曲线法进行定量分析。

57、将配制好的维生素B2溶液从容量瓶倒入石英比色皿后,比色皿不需要润洗,直接测试。

58、当荧光物质在固定的激发光源照射后所产生的荧光发射光谱是荧光强度对发射波长的关系曲线,表示在所发射的荧光中各种波长相对强度。

59、利用紫外分光光度计进行定性分析时,若物质浓度太浓,可以向比色皿中直接加入相应溶剂进行稀释,再进行测量。

60、紫外分光光度计所使用溶液都应现配现用。

61、紫外分光光度计测量时,参比溶液不可选用除水以外的任何溶剂,以防污染比色皿。

62、石英比色皿在使用时,应保证手始终与糙面接触,且保证光面清洁。

63、液相色谱固定相通常粒径为5-10 μm,实验中一般采用六通阀进样。

64、面积归一化法一般也适用于微量杂质的检查,方法是测量各杂质峰的面积和色谱图上除溶剂峰以外的色谱峰面积,计算各峰面积及其之和占总峰面积的百分率。

65、在高效液相色谱仪使用过程中,所有溶剂在使用前必须进行脱气,并且必须排除整个仪器系统中的气泡。

66、在高效液相色谱中影响柱效的主要因素是传质阻力。

67、为保证空心阴极灯所发射的特征谱线的强度,灯电流应尽可能的大。

68、在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的定量分析中,标准加入法可以消除基体带来的干扰。

69、原子吸收光谱是线状谱图,而紫外吸收光谱是带状光谱。

70、在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中,可以通过峰值吸收的测量来确定待测原子的浓度。

71、红外光谱图中,不同化合物中相同基团的特征吸收峰总是在特定波长范围内出现,故可以根据红外光谱图中的特征吸收峰来确定化合物中该基团的存在。

72、在含羰基的分子中,增加羰基的极性不会使分子中该键的红外吸收带发生移动。

73、在相同的制样和测定条件下,对比标准纯化合物的红外光谱图,若吸收峰的位置、吸收峰的数目和风的相对强度完全一致,则可认为两者是同一化合物。

74、在红外光谱法分析中,试样状态只能是固体。

75、多功能酶标仪支持支持紫外/可见光吸收、荧光强度、荧光偏振、时间分辨荧光、化学发光等检测。

76、酶标仪机身的彩色LED灯呈蓝色表示设备已连接SparkControl软件。

77、酶标仪的操作环境需要避免阳光直射。

78、酶标板的加样体积推荐小于1/3最大体积的样品体积来测量。

79、测定粒径与Zeta电位时,使用的样品池一样。

80、测定Zeta电位时样品池内不能有气泡,否则要重新注入。

81、在清洗弯曲式毛细管样品池时,移取适量去离子水从一个端口缓慢注入样品池,重复清洗三次。

}

总结是指社会团体、企业单位和个人在自身的某一时期、某一项目或某些工作告一段落或者全部完成后进行回顾检查、分析评价,从而肯定成绩,得到经验,找出差距,得出教训和一些规律性认识的一种书面材料。同时总结是一个词语,可做动词,也可作名词,另外也是一种应用文体。对某一阶段的工作、学习或思想中的经验或情况进行分析研究,做出带有规律性的结论。

  中学化学实验操作中的七原则

  掌握下列七个有关操作顺序的原则,就可以正确解答“实验程序判断题”

  1.“从下往上”原则。以Cl2实验室制法为例,装配发生装置顺序是:放好铁架台→摆好酒精灯→根据酒精灯位置固定好铁圈→石棉网→固定好圆底烧瓶。

  2.“从左到右”原则。装配复杂装置应遵循从左到右顺序。如上装置装配顺序为:发生装置→集气瓶→烧杯。

  3.先“塞”后“定”原则。带导管的塞子在烧瓶固定前塞好,以免烧瓶固定后因不宜用力而塞不紧或因用力过猛而损坏仪器。

  4.“固体先放”原则。上例中,烧瓶内试剂MnO2应在烧瓶固定前装入,以免固体放入时损坏烧瓶。总之固体试剂应在固定前加入相应容器中。

  5.“液体后加”原则。液体药品在烧瓶固定后加入。如上例中浓盐酸应在烧瓶固定后在分液漏斗中缓慢加入。

  6.先验气密性(装入药口前进行)原则。

  7.后点酒精灯(所有装置装完后再点酒精灯)原则。

  中学化学实验中温度计的使用分哪三种情况以及哪些实验需要温度计

  1.测反应混合物的温度:这种类型的实验需要测出反应混合物的准确温度,因此,应将温度计插入混合物中间。

  2.测蒸气的温度:这种类型实验,多用于测量物质的沸点,由于液体在沸腾时,液体和蒸气的温度相同所以只要测蒸气的温度。

  3.测水浴温度:这种类型的实验,往往只要使反应物的温度保持相对稳定,所以利用水浴加热,温度计则插入水浴中。

  ①温度对反应速率影响的反应

  常见的需要塞入棉花的实验有哪些

  热KMnO4制氧气

  制乙炔和收集NH3

  其作用分别是:防止KMnO4粉末进入导管;防止实验中产生的泡沫涌入导管;防止氨气与空气对流,以缩短收集NH3的时间。

  常见物质分离提纯的10种方法

  1.结晶和重结晶:利用物质在溶液中溶解度随温度变化较大,如NaCl,KNO3。

  2.蒸馏冷却法:在沸点上差值大。乙醇中(水):加入新制的CaO吸收大部分水再蒸馏

  3.过滤法:溶与不溶。

  5.萃取法:如用CCl4来萃取I2水中的I2。

  6.溶解法:Fe粉(A1粉):溶解在过量的NaOH溶液里过滤分离。

  7.增加法:把杂质转化成所需要的物质:CO2(CO):通过热的CuO;CO2(SO2):通过NaHCO3溶液。

  8.吸收法:用做除去混合气体中的气体杂质,气体杂质必须被药品吸收:N2(O2):将混合气体通过铜网吸收O2。

  9.转化法:两种物质难以直接分离,加药品变得容易分离,然后再还原回去:Al(OH)3,Fe(OH)3:先加NaOH溶液把Al(OH)3溶解,过滤,除去Fe(OH)3,再加酸让NaAlO2转化成A1(OH)3。

  常用的去除杂质的方法10种

  1.杂质转化法:欲除去苯中的苯酚,可加入氢氧化钠,使苯酚转化为酚钠,利用酚钠易溶于水,使之与苯分开。欲除去Na2CO3中的NaHCO3可用加热的方法。

  2.吸收洗涤法:欲除去二氧化碳中混有的少量氯化氢和水,可使混合气体先通过饱和碳酸氢钠的溶液后,再通过浓硫酸。

  3.沉淀过滤法:欲除去硫酸亚铁溶液中混有的少量硫酸铜,加入过量铁粉,待充分反应后,过滤除去不溶物,达到目的。

  4.加热升华法:欲除去碘中的沙子,可采用此法。

  5.溶剂萃取法:欲除去水中含有的少量溴,可采用此法。

  6.溶液结晶法(结晶和重结晶):欲除去硝酸钠溶液中少量的氯化钠,可利用二者的溶解度不同,降低溶液温度,使硝酸钠结晶析出,得到硝酸钠纯晶。

  7.分馏蒸馏法:欲除去乙醚中少量的酒精,可采用多次蒸馏的方法

  8.分液法:欲将密度不同且又互不相溶的液体混合物分离,可采用此法,如将苯和水分离。

  9.渗析法:欲除去胶体中的离子,可采用此法。如除去氢氧化铁胶体中的氯离子。

  化学实验基本操作中的“不”15例

  1.实验室里的药品,不能用手接触;不要鼻子凑到容器口去闻气体的气味,更不能尝结晶的味道。

  2.做完实验,用剩的药品不得抛弃,也不要放回原瓶(活泼金属钠、钾等例外)。

  3.取用液体药品时,把瓶塞打开不要正放在桌面上;瓶上的标签应向着手心,不应向下;放回原处时标签不应向里。

  4.如果皮肤上不慎洒上浓H2SO4,不得先用水洗,应根据情况迅速用布擦去,再用水冲洗;若眼睛里溅进了酸或碱,切不可用手揉眼,应及时想办法处理。

  5.称量药品时,不能把称量物直接放在托盘上;也不能把称量物放在右盘上;加法码时不要用手去拿。

  6.用滴管添加液体时,不要把滴管伸入量筒(试管)或接触筒壁(试管壁)。

  7.向酒精灯里添加酒精时,不得超过酒精灯容积的2/3,也不得少于容积的1/3。

  8.不得用燃着的酒精灯去对点另一只酒精灯;熄灭时不得用嘴去吹

  9.给物质加热时不得用酒精灯的内焰和焰心。

  10.给试管加热时,不要把拇指按在短柄上;切不可使试管口对着自己或旁人;液体的体积一般不要超过试管容积的1/3。

  11.给烧瓶加热时不要忘了垫上石棉网。

  12.用坩埚或蒸发皿加热完后,不要直接用手拿回,应用坩埚钳夹取。

  13.使用玻璃容器加热时,不要使玻璃容器的底部跟灯芯接触,以免容器破裂。烧得很热的玻璃容器,不要用冷水冲洗或放在桌面上,以免破裂。

  14.过滤液体时,漏斗里的液体的液面不要高于滤纸的边缘,以免杂质进入滤液。

  15.在烧瓶口塞橡皮塞时,切不可把烧瓶放在桌上再使劲塞进塞子,以免压破烧瓶。

  化学实验中的先与后22例

  1.加热试管时,应先均匀加热后局部加热。

  2.用排水法收集气体时,先拿出导管后撤酒精灯。

  3.制取气体时,先检验气密性后装药品。

  4.收集气体时,先排净装置中的空气后再收集。

  5.稀释浓硫酸时,烧杯中先装一定量蒸馏水后再沿器壁缓慢注入浓硫酸。

  6.点燃H2、CH4、C2H4、C2H2等可燃气体时,先检验纯度再点燃。

  7.检验卤化烃分子的卤元素时,在水解后的溶液中先加稀HNO3再加AgNO3溶液。

  8.检验NH3(用红色石蕊试纸)、Cl2(用淀粉KI试纸)、H2S[用Pb(Ac)2试纸]等气体时,先用蒸馏水润湿试纸后再与气体接触。

  9.做固体药品之间的反应实验时,先单独研碎后再混合。

  10.配制FeCl3,SnCl2等易水解的盐溶液时,先溶于少量浓盐酸中,再稀释。

  11.中和滴定实验时,用蒸馏水洗过的滴定管先用标准液润洗后再装标准掖;先用待测液润洗后再移取液体;滴定管读数时先等一二分钟后再读数;观察锥形瓶中溶液颜色的改变时,先等半分钟颜色不变后即为滴定终点。

  12.焰色反应实验时,每做一次,铂丝应先沾上稀盐酸放在火焰上灼烧到无色时,再做下一次实验。

  13.用H2还原CuO时,先通H2流,后加热CuO,反应完毕后先撤酒精灯,冷却后再停止通H2。

  14.配制物质的量浓度溶液时,先用烧杯加蒸馏水至容量瓶刻度线1cm~2cm后,再改用胶头滴管加水至刻度线。

  15.安装发生装置时,遵循的原则是:自下而上,先左后右或先下后上,先左后右。

  16.浓H2SO4不慎洒到皮肤上,先迅速用布擦干,再用水冲洗,最后再涂上3%一5%的 NaHCO3溶液。沾上其他酸时,先水洗,后涂 NaHCO3溶液。

  17.碱液沾到皮肤上,先水洗后涂硼酸溶液。

  18.酸(或碱)流到桌子上,先加 NaHCO3溶液(或醋酸)中和,再水洗,最后用布擦。

  19.检验蔗糖、淀粉、纤维素是否水解时,先在水解后的溶液中加NaOH溶液中和H2SO4,再加银氨溶液或Cu(OH)2悬浊液。

  20.用pH试纸时,先用玻璃棒沾取待测溶液涂到试纸上,再把试纸显示的颜色跟标准比色卡对比,定出pH。

  21.配制和保存Fe2+,Sn2+等易水解、易被空气氧化的盐溶液时;先把蒸馏水煮沸赶走O2,再溶解,并加入少量的相应金属粉末和相应酸。

  22.称量药品时,先在盘上各放二张大小,重量相等的纸(腐蚀药品放在烧杯等玻璃器皿),再放药品。加热后的药品,先冷却,后称量。

  生成氧气的反应小结

  (1)氯酸钾热分解(二氧化锰催化)

  (2)高锰酸钾热分解

  (3)过氧化氢分解(二氧化锰催化)

  (5)过氧化钠与二氧化碳反应

  (7)次氯酸分解(光)

  (8)氟与水置换反应

  (9)过氧化钠与水反应

  (10)光合作用 以上1~3适合实验室制取氧气,但一般所谓“实验室制取氧气”是指1、2两 种方法。工业用氧气主要来自分离液态空气。

  (1) 锌、镁、铁等金属与非氧化性酸反应

  (2)铝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

  (3)硅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

  (4)钠、镁、铁等金属在一定的温度下与水反应

  (5)钠(钾、镁、铝)与醇类反应

  (6)苯酚与钠反应

  (7)焦碳与水高温反应

  (8)一氧化碳与水催化反应

  (9)碘化氢热分解

  (10)硫化氢热分解

  (12)甲烷高温分解

  其中(1)、(2)适用于实验室等少量氢气的制取;(7)、(8)、(12)可用于工业制氢;(11)可能是未来清洁能源的来源。

  (1) 氯气与大多数金属反应。(与铁、铜等变价金属反应时,生成高价氯化物)

  (3) 氯气与氢气反应(纯净氢气在氯气中燃烧;混合气爆炸;卤素的活泼程度比较)

  (4) 氯气与水反应(跟其它卤素比较:氟的特殊性;溴,碘与水反应的程度)

  (5) 氯气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用氢氧化钠溶液吸收残余氯气)

  (6) 氯气与氢氧化钙反应

  (7) 氯气与溴化钠溶液反应

  (8) 氯气与碘化钾溶液反应(卤素相互置换的规律如何?氟置换其它卤素有何特殊?)

  (9) 氯气与甲烷取代反应(条件?)

  (10) 氯气与乙烯的反应(反应类别?)(乙烯通入溴水使溴水褪色)

  (11) 氯气与苯的取代反应(条件?)

  (12) 氯气与氯化亚铁溶液反应

  (13) 氯气与硫化氢溶液反应(现象?)

  (14) 氯气与二氧化硫溶液反应(溶液酸性变化?漂白作用的变化?)

  (15) 氯气的检验方法―――淀粉碘化钾试纸(单质碘的检验方法如何?)

  氯化氢、盐酸、卤化物小结

  (1) 浓盐酸被二氧化锰氧化(实验室制氯气)

  (2) 氯化钠与浓硫酸反应(用于实验室制氯化氢;温度的影响;溴化氢及碘化氢制取的不同点)

  (3) 盐酸、氯化钠等分别与硝酸银溶液的反应(盐酸及氯化物溶液的检验;溴化物、碘化物的检验)

  (4) 盐酸与碱反应

  (5) 盐酸与碱性氧化物反应

  (6) 盐酸与锌等活泼金属反应

  (7) 盐酸与弱酸盐如碳酸钠、硫化亚铁反应

  (8) 盐酸与苯酚钠溶液反应

  (9) 稀盐酸与漂白反应

  (10) 氯化氢与乙烯加成反应

  (11) 氯化氢与乙炔加成反应(制聚氯乙烯)

  (12) 浓盐酸与乙醇取代反应

  (13) 漂白与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反应

  (15) HF对玻璃的特殊作用,如何保存氢氟酸?

  (16) 溴化银的感光性

  (17) 用于人工降雨的物质有哪些?

  (18) 氟化钠在农业上有何用途?

  1。 氯水的多重性质

  (1)Cl2的强氧化性

  (2)次氯酸的强氧化性

  (3)次氯酸的不稳定性

  (4)盐酸的酸性,次氯酸的酸性

  2。 氯水反应时反应物的处理。

  (1) 作氧化剂时,如果Cl2能发生反应则主要是Cl2反应,氯气不能发生的反应则认为是次氯酸的作用。

  (A)氯水与碘化钾、溴化钠、硫化钠等溶液反应是Cl2反应

  (B)氯水与氯化亚铁反应是Cl2的反应

  (C)氯水与SO2溶液反应是Cl2的作用

  (D)氯水的漂白作用是次氯酸的作用。

  (2) 氯水中加AgNO3是盐酸的作用(即Cl―)的作用。

  (3) 氯水与强碱(足量)反应时,盐酸和次氯酸共同作用生成氯化物和次氯酸盐

  (1)除第1周期外,其他周期元素(惰性气体元素除外)的原子半径随原子序数的递增而减小;

  (2)同一族的元素从上到下,随电子层数增多,原子半径增大。

  (1)除第1周期外,同周期从左到右,元素最高正价由碱金属+1递增到+7,非金属元素负价由碳族-4递增到-1(氟无正价,氧无+6价,除外);第一章 物质结构 元素周期律

  1. 原子结构:如: 的质子数与质量数,中子数,电子数之间的关系

  2. 元素周期表和周期律

  (1)元素周期表的结构

  A. 周期序数=电子层数

  B. 原子序数=质子数

  C. 主族序数=最外层电子数=元素的最高正价数

  D. 主族非金属元素的负化合价数=8-主族序数

  (2)元素周期律(重点)

  A. 元素的金属性和非金属性强弱的比较(难点)

  a. 单质与水或酸反应置换氢的难易或与氢化合的难易及气态氢化物的稳定性

  b. 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的碱性或酸性强弱

  c. 单质的还原性或氧化性的强弱

  (注意:单质与相应离子的性质的变化规律相反)

  B. 元素性质随周期和族的变化规律

  a. 同一周期,从左到右,元素的金属性逐渐变弱

  b. 同一周期,从左到右,元素的非金属性逐渐增强

  c. 同一主族,从上到下,元素的金属性逐渐增强

  d. 同一主族,从上到下,元素的非金属性逐渐减弱

  C. 第三周期元素的变化规律和碱金属族和卤族元素的变化规律(包括物理、化学性质)

  D. 微粒半径大小的比较规律:

  a. 原子与原子 b. 原子与其离子 c. 电子层结构相同的离子

  (3)元素周期律的应用(重难点)

  A. “位,构,性”三者之间的关系

  a. 原子结构决定元素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位置

  b. 原子结构决定元素的化学性质

  c. 以位置推测原子结构和元素性质

  B. 预测新元素及其性质

  3. 化学键(重点)

  B. 离子化合物:大多数盐、强碱、典型金属氧化物

  C. 离子化合物形成过程的电子式的表示(难点)

  B. 共价化合物:只有非金属的化合物(除了铵盐)

  C. 共价化合物形成过程的电子式的表示(难点)

  D 极性键与非极性键

  (3)化学键的概念和化学反应的本质:

  1. 化学能与热能

  (1)化学反应中能量变化的主要原因:化学键的断裂和形成

  (2)化学反应吸收能量或放出能量的决定因素:反应物和生成物的总能量的相对大小

  a. 吸热反应: 反应物的总能量小于生成物的总能量

  b. 放热反应: 反应物的总能量大于生成物的总能量

  (3)化学反应的一大特征:化学反应的过程中总是伴随着能量变化,通常表现为热量变化

  氢气在氧气中燃烧产生蓝色火焰,在反应中,破坏1molH-H键消耗的能量为Q1kJ,破坏1molO = O键消耗的能量为Q2kJ,形成1molH-O键释放的能量为Q3kJ。下列关系式中正确的是( B )

  (4)常见的放热反应:

  A. 所有燃烧反应; B. 中和反应; C. 大多数化合反应; D. 活泼金属跟水或酸反应;

  E. 物质的缓慢氧化

  (5)常见的吸热反应:

  A. 大多数分解反应;

  氯化铵与八水合氢氧化钡的反应。

  (6)中和热:(重点)

  A. 概念:稀的强酸与强碱发生中和反应生成1mol H2O(液态)时所释放的热量。

  2. 化学能与电能

  (1)原电池(重点)

  a. 负极:失电子(化合价升高),发生氧化反应

  b. 正极:得电子(化合价降低),发生还原反应

  C. 原电池的构成条件 :

  关键是能自发进行的氧化还原反应能形成原电池

  a. 有两种活泼性不同的金属或金属与非金属导体作电极

  b. 电极均插入同一电解质溶液

  c. 两电极相连(直接或间接)形成闭合回路

  D. 原电池正、负极的判断:

  a. 负极:电子流出的电极(较活泼的金属),金属化合价升高

  b. 正极:电子流入的电极(较不活泼的金属、石墨等):元素化合价降低

  E. 金属活泼性的判断:

  a. 金属活动性顺序表

  b. 原电池的负极(电子流出的电极,质量减少的电极)的金属更活泼;

  c. 原电池的正极(电子流入的电极,质量不变或增加的电极,冒气泡的电极)为较不活泼金属

  F. 原电池的电极反应:(难点)

  a. 负极反应:X-ne=Xn-

  b. 正极反应:溶液中的阳离子得电子的还原反应

  (2)原电池的设计:(难点)

  根据电池反应设计原电池:(三部分+导线)

  A. 负极为失电子的金属(即化合价升高的物质)

  B. 正极为比负极不活泼的金属或石墨

  C. 电解质溶液含有反应中得电子的阳离子(即化合价降低的物质)

  (3)金属的电化学腐蚀

  A. 不纯的金属(或合金)在电解质溶液中的腐蚀,关键形成了原电池,加速了金属腐蚀

  B. 金属腐蚀的防护:

  a. 改变金属内部组成结构,可以增强金属耐腐蚀的能力。如:不锈钢。

  b. 在金属表面覆盖一层保护层,以断绝金属与外界物质接触,达到耐腐蚀的效果。(油脂、油漆、搪瓷、塑料、电镀金属、氧化成致密的氧化膜)

  c. 电化学保护法:

  牺牲活泼金属保护法,外加电流保护法

  (4)发展中的化学电源

  A. 干电池(锌锰电池)

  铅蓄电池充电和放电的总化学方程式

  b. 氢氧燃料电池:它是一种高效、不污染环境的发电装置。它的电极材料一般为活性电极,具有很强的催化活性,如铂电极,活性炭电极等。

  电极反应为(电解质溶液为KOH溶液)

  3. 化学反应速率与限度

  (1)化学反应速率

  A. 化学反应速率的概念:

  B. 计算(重点)

  b. 已知物质的量n的变化或者质量m的变化,转化成物质的量浓度c的变化后再求反应速率v

  c. 化学反应速率之比 =化学计量数之比,据此计算:

  已知反应方程和某物质表示的反应速率,求另一物质表示的反应速率;

  已知反应中各物质表示的反应速率之比或△C之比,求反应方程。

  d. 比较不同条件下同一反应的反应速率

  关键:找同一参照物,比较同一物质表示的速率(即把其他的物质表示的反应速率转化成同一物质表示的反应速率)

  (2)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重点)

  A. 决定化学反应速率的主要因素:反应物自身的性质(内因)

  a. 浓度越大,反应速率越快

  b. 升高温度(任何反应,无论吸热还是放热),加快反应速率

  c. 催化剂一般加快反应速率

  d. 有气体参加的反应,增大压强,反应速率加快

  e. 固体表面积越大,反应速率越快

  f. 光、反应物的状态、溶剂等

  (3)化学反应的限度

  A. 可逆反应的概念和特点

  B. 绝大多数化学反应都有可逆性,只是不同的化学反应的限度不同;相同的化学反应,不同的条件下其限度也可能不同

  a. 化学反应限度的概念:

  一定条件下, 当一个可逆反应进行到正反应和逆反应的速率相等,反应物和生成物的浓度不再改变,达到表面上静止的一种“平衡状态”,这种状态称为化学平衡状态,简称化学平衡,这就是可逆反应所能达到的限度。

  b. 化学平衡的曲线:

  c. 可逆反应达到平衡状态的标志:

  反应混合物中各组分浓度保持不变

  正反应速率=逆反应速率

  消耗A的速率=生成A的速率

  d. 怎样判断一个反应是否达到平衡:

  (1)正反应速率与逆反应速率相等; (2)反应物与生成物浓度不再改变;

  (3)混合体系中各组分的质量分数 不再发生变化;

  (4)条件变,反应所能达到的限度发生变化。

  化学平衡的特点:逆、等、动、定、变、同。

  例1. 在密闭容器中充入SO2和18O2,在一定条件下开始反应,在达到平衡时,18O存在于( D )

  A. 只存在于氧气中

  例2. 下列各项中,可以说明2HI H2+I2(g)已经达到平衡状态的是( BDE )

  B. 一个H―H键断裂的同时,有2个H―I键断裂

  C. 温度和体积一定时,容器内压强不再变化

  D. 温度和体积一定时,某一生成物浓度不再变化

  E. 温度和体积一定时,混合气体的颜色不再变化

  F. 条件一定,混合气体的平均相对分子质量不再变化

  化学平衡移动原因:v正≠ v逆

  浓度: 其他条件不变, 增大反应物浓度或减小生成物浓度, 正向移动 反之

  压强: 其他条件不变,对于反应前后气体,总体积发生变化的反应,增大压强,平衡向气体体积缩小的方向移动, 反之…

  温度: 其他条件不变,温度升高,平衡向吸热方向移动 反之…

  催化剂: 缩短到达平衡的时间,但平衡的移动无影响

  勒沙特列原理:如果改变影响化学平衡的一个条件,平衡将向着减弱这种改变的方向发生移动。

  一、甲烷的元素组成与分子结构

  二、甲烷的物理性质

  三、甲烷的化学性质

  1、甲烷的氧化反应

  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2、甲烷的取代反应

  甲烷与氯气在光照下发生取代反应,甲烷分子里的四个氢原子逐步被氯原子取代反应能生成一系列甲烷的氯取代物和氯化氢。

  有机化合物分子中的某些原子(或原子团)被另一种原子(或原子团)所替代的反应,叫做取代反应。

  烷烃的概念: 叫做饱和链烃,或称烷烃。

  2、 烷烃物理性质:

  (1) 状态:一般情况下,1―4个碳原子烷烃为___________,

  (2) 溶解性:烷烃________溶于水,_________溶(填“易”、“难”)于有机溶剂。

  (3) 熔沸点:随着碳原子数的递增,熔沸点逐渐_____________。

  (4) 密度:随着碳原子数的递增,密度逐渐___________。

  3、 烷烃的化学性质

  (1)一般比较稳定,在通常情况下跟酸、碱和高锰酸钾等都______反应。

  掌握概念的三个关键:(1)通式相同;(2)结构相似;(3)组成上相差n个(n≥1)

  例1、 下列化合物互为同系物的是:D

  (四)同分异构现象和同分异构物体

  1、 同分异构现象:化合物具有相同的________,但具有不同_________的现象。

  2、 同分异构体:化合物具有相同的_________,不同________的物质互称为同分异构体。

  3、 同分异构体的特点:________相同,________不同,性质也不相同。

  烷烃的系统命名法:

  选主链――碳原子最多的碳链为主链;

  编号位――定支链,要求取代基所在的碳原子的编号代数和为最小;

  写名称――支链名称在前,母体名称在后;先写简单取代基,后写复杂取代基;相

  同的取代基合并起来,用二、三等数字表示。

  一、乙烯的组成和分子结构

  1、组成: 分子式: 含碳量比甲烷高。

  2、分子结构:含有碳碳双键。双键的键长比单键的键长要短些。

  二、乙烯的氧化反应

  1、燃烧反应(请书写燃烧的化学方程式)

  2、与酸性高锰酸钾溶液的作用――被氧化,高锰酸钾被还原而退色,这是由于乙烯分子中含有碳碳双键的缘故。(乙烯被氧化生成二氧化碳)

  三、乙烯的加成反应

  1、与溴的加成反应(乙烯气体可使溴的四氯化碳溶液退色)

}

巧解有关化学式的计算题
初中有关的化学计算可分为三部分。有关化学式的计算;有关化学方程式的计算;有关溶液的计算等。其中,有关化学式的计算,既是化学计算的起点,又对后继的化学计算的学习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如何巧解有关化学式的计算题,下面介绍五种方法。
  一、等量代换法  例题1、某铜矿(主要成分为CuFeS2)中含硫29.75%,该矿中含铜为()
解析:由化学式可知,CuFeS2中,两个硫原子的相对质量与一个铜原子的相对质量相等。依题意,含硫29.75%,则含铜与含硫的百分含量相等,故正确选项为B。
  小结:等量代换法适用于相对原子质量成倍数的元素的有关计算。
 
 二、比值法   例题2、下列化合物中,碳元素百分含量最高的是()
解析:由化学式可知,它们都是碳氢化合物,其碳原子与氢原子的个数比分别是1:4、1:1、1:3、1:2,此比值说明与一个碳原子相结合氢原子个数的多少,即氢原子个数越少,碳元素的百分含量越高,故正确选项为B。
小结:比值法适用于化合物中,所含共同元素的百分含量的大小比较。
  三、定性判断法  例题:310克一氧化碳(CO)和310克二氧化碳中,所含碳元素的质量是()
解析:碳元素质量=化合物质量ⅹ碳元素百分含量。依题意一氧化碳与二氧化碳的质量相等量,则碳元素质量大小比较就是碳元素百分含量大小的比较,由于一氧化碳的式量小,则可定性判断一氧化碳中碳元素百分含量大,故正确选项为C。
 小结:定性判断法适用于等质量的数种物质中,所含共同元素的质量大小的比较。
  四、最小公倍数法例题4、(2001年上海市中考题)在FeO、Fe2O3、Fe3O4三种化合物中,与等质量铁元素相结合的氧元素的质量比为()
解析:由三个化学式可知,铁原子的个数分别为1、2、3,则求得最小公倍数为6,得到如下关系式:6FeO、3Fe2O3、2Fe3O4,即三种化合物中,含有等质量的铁。由题意可知,与等质量铁元素相结合的氧元素的质量比,就是氧原子的个数比,即为6:9:8,故正确选项为A。
  小结:最小公倍数法适用于两物质等质量或两物质含有等质量的某元素的相关计算。
 
 五、图解法例题5、某元素的化合物的化学式为R2O3,其中氧元素的质量百分含量为30%,则R的相对原子质量是()
解析(1):由题意可知,R%=1-30%=70%,则R元素与氧元素的质量比为7:3。
(2)依据题意画出图示分析。请见下图。
  (3)列比例式,求得R=56,故正确选项为D。
  小结:图解法适用于化合物中,已知元素的质量比或能将百分含量转化成元质量比的相关计算。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混合气体的物质的量之比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