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次当代科技革命命的特征:机械化指什么意思

原标题:第六次科技革命的三大“猜想”

  16世纪以来,世界科技大致发生了五次革命(两次科学革命和三次技术革命),包括近代物理学诞生、蒸汽机和机械革命、电力和运输革命、相对论和量子论革命、电子和信息革命等;世界经济大致发生了三次产业革命,包括机械化、电气化、自动化和信息化革命等。中国曾错失前四次科技革命的机遇,并在第五次科技革命中表现平平,收获不多。目前,第六次科技革命的核心专利争夺已经展开,第四产业革命的来临已进入倒计时,它们将决定一个民族的世界地位,将影响一个国家的兴衰成败。

  一、第六次科技革命的五大学科

  从人类文明和世界现代化的角度看,第六次科技革命将是一次“新生物学和再生革命”,将提供提高人类生活质量和满足精神生活需要的最新科技;它将是生命科学、信息科技和纳米科技的交叉融合(主要发生在交叉结合部),将是第三次科学革命、第四次技术革命和第四次产业革命的交叉融合。从科学角度看,它有可能是一次“新生物学革命”,涉及五大学科;从技术角度看,可能是一次“创生和再生革命”,涉及五项关键技术;从产业角度看,可能是一次“仿生和再生革命”,是一次“生物经济革命”。

  第六次科技革命主要涉及五大学科。

  1.整合和创生生物学:解释生命本质。16世纪以来,生物学发展的基本轨迹是从整体到分子。今天,我们正在揭开人体的全部遗传信息,已经认识了成千上万的生物体内的分子和细胞,以及各种组织和器官。如果把这些分子、细胞、组织、器官组装起来,能否“制造一个生命”?生物体与机器(技术)的多种组合,能否创造新的生命形式和新的物种?

  2.思维和神经生物学:解释人脑工作原理。人脑是思维的载体,神经系统是思维的工厂,它们都是如何工作的?人脑认知和创造性思维的机理,人脑信息加工、储存、提取和再现的机理等,非常有挑战性。

  3.生命和再生工程:生命体的工程化和产业化。对生命的操纵有违人类的现行伦理道德,但是,人类将逐渐具备操纵生命的能力。例如,操纵遗传物质、神经系统、生物节律、生物细胞、组织器官、生物生殖、生物性状和生命形式,实现生物和机器的组合等。

  4.信息仿生工程:人脑的信息仿生。人脑思维和动物信息处理的数字化模拟和仿真,实现信息和知识的无阻碍获取、现有信息传播渠道的整合等。模拟人脑的认知和思维原理,并行处理和整合各种类型的信号,逐步建立非线性推理功能(直觉),具有部分人类情感。

  5.纳米仿生工程:人体的躯体仿生。纳米仿生材料、纳米仿生器官、纳米仿生设计和制造等。纳米工程、信息工程和仿生工程的结合,为人类开创一个新的工作平台。

  二、第四次产业革命的五大技术

  第六次科技革命将引发和包含第四次产业革命,主要涉及五项技术。

  1.信息转换器技术:生物信息与电子信息的整合。信息转换器技术是实现人脑与电脑之间的直接信息交流和转换的技术。相关技术包括:人脑的信息获取技术、信息储存技术、信息传输技术、信息转换技术、信息分解技术、信息再现技术、信息生成技术、信息处理技术、人脑反向工程等。

  2.人格信息包技术:人脑的电子备份与虚拟再现。人格信息包技术是制造包含人脑的社会学和人格信息的信息包的信息仿生技术。相关技术包括:知识工程、人工智能、人性化软件、虚拟现实技术、虚拟人体技术、虚拟心理技术、虚拟思维技术、虚拟自主意识技术、虚拟人格技术等。

  3.仿生技术:人体的仿生备份和躯体仿真。仿生技术是仿制生物组织和行为的工程技术。相关技术包括:纳米仿生、信息仿生、智能仿生、仿生材料、仿生设计、仿生制造、仿生工程、仿真智能机器人、动物仿真、人体仿真、仿生组织和仿生器官(人造物质性的仿生组织和器官)等。

  4.创生技术:创造新的生命形态和生命功能。创生技术是人工有目的地合成生物组织、器官、肢体和生命体的工程技术。相关技术包括:合成生命、合成生物性的组织和器官、遗传工程、细胞反向工程、生物与非生物的耦合技术、生物与非生物的整合技术、生物与非生物信息的整合技术等。

  5.再生技术:生物体的体内和体外再生。再生技术是通过诱导或培养实现生物组织、器官和生命体的再生的工程技术。相关技术包括:生物组织和器官的体外再生、生物体的体外再生、人体组织和器官的体外再生、人体的体外再生、人造子宫、生物和人体组织和器官的体内诱导再生等。

  三、第六次科技革命的机会成本

  机会成本是一个经济学概念,指一种资源用于一个项目而放弃其他机会时所可能发生的最大损失,或开展某项业务而不得不放弃其他业务的最大代价。根据历史经验,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的机会成本,涉及国家的兴衰。对于没有抓住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机遇的国家而言,降级为发展中国家是他们付出的机会成本的代价,如葡萄牙和阿根廷等;对于抓住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机遇的国家而言,成为世界强国和发达国家是他们的净收益,如美国和英国等。

  目前,第五次科技革命和第三次产业革命尚未结束(约1945―2020年),还存在一些尾声机会,如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智能化制造(3D打印)和绿色能源等;第六次科技革命和第四次产业革命尚未发生,但核心专利争夺已经展开,技术前奏已经响起,它是一个先声机遇。

  中国是从第六次科技革命和第四次产业革命的战略机遇中获得净收益,还是付出机会成本的高额代价,就看我们的选择了。如果能够超前布局,抢占它的战略制高点,就有可能赢得主动,就有可能掌握它的核心专利,就有可能加速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作者系中国科学院中国现代化研究中心主任)

}

根据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它的变革推动着人类社会不断前行。科学技术的发展水平决定了在生产过程中各生产要素的组合关系确立生产关系的主要框架,并且通过阶级结构和阶级关系的变动影响着上层建筑的变化。因此,马克思把“科学首先看成是历史上的有力的杠杆,看成是最高意义上的革命力量”。人类历史就是通过此种方式演进,社会主义亦是如此。

自莫尔撰写《乌托邦》之日起,可以说,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无不是在回应着生产力的巨大变革。15世纪末期,由于手工业的发展和新航路的开辟,英国毛纺织业的发展,开始出现“圈地运动”。此时,“圈地运动”虽然创造了大量的廉价劳动力,但是由于资本主义大工业还未建立,无产者还未以“阶级”的面貌出现,莫尔等空想社会主义者尚无法认识到无产阶级作为资本主义制度掘墓人的角色,在他们眼中社会主义也只是道德上的价值追求。到了18世纪60年代,以蒸汽机的发明和应用为标志的第一次科技革命开始在英国出现。

工业革命在推动生产力飞速发展的同时进一步加剧了社会矛盾

第一次工业革命使工厂代替手工工场,机器代替手工劳动,个体生产变为社会化大生产。从阶级关系来说,工业革命导致工业资产阶级和工业无产阶级形成和壮大起来,社会主要矛盾由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的矛盾,转变为资产阶级与地主阶级、贵族之间的矛盾,继而转化为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之间的矛盾。欧洲三大工人运动表明,无产阶级开始作为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由“自在的阶级”成为“自为的阶级”。

正是在此背景下,马克思主义诞生了。马克思主义在它刚刚诞生的时候,只是当时存在诸多社会主义流派中的一支。马克思主义之所以能够在19世纪中后期的社会主义运动中影响日益扩大并且占据主导地位,除了它自身的科学性之外,更是与当时工人阶级数量不断壮大有关。由于生产力的巨大发展,产业工人大量出现,而此时资本主义的野蛮发展和已经出现的资本主义周期性经济危机让无产阶级普遍倾向于暴力革命,工人运动逐渐由破坏工厂机器的经济斗争转向团结起来的武装斗争。革命的马克思主义自然容易被工人阶级接受。

第二次技术革命以电力的广泛应用为显著特征,人类历史从19世纪60年代起由蒸汽机时代跨入了电气时代。电力、内燃机等的广泛应用推动了电器制造、汽车、飞机、化工和钢铁业等行业的迅猛发展。重工业生产规模不断扩大,导致对资本的需求日益庞大,生产的社会化趋势日益加强。生产和资本高度集中最终产生了垄断,资本主义进入垄断资本主义阶段。

在此过程中,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和阶级关系出现新的变化。一方面,资本家愿意从其占有的剩余价值中拿出部分来改善工人阶级的生产和生活条件。工人阶级不仅能挣到养活自己和繁衍后代的工资,还可以积攒积蓄用于旅游休闲。资本主义看起来不再像之前那么野蛮,而且最重要的是工人阶级的旅游休闲支出促进了第三产业的发展和相关从业人员队伍的壮大。虽然此时第三产业还刚刚出现,但是却对此后的资本主义发展带来了至关重要的影响。 

另一方面,工人阶级队伍迅速发展壮大,与此前主要工作于手工业、小工厂不同,此时的工人工作在拥有成百上千雇员的大工厂中。工人更容易被组织起来,社会主义思想也更容易广泛传播。于是,工人阶级的政党如德国社会民主党、法国社会党、挪威工党、瑞典社会民主工党、奥地利社会民主工党等相继建立。全国性的、行业性的工会开始出现。工人阶级大规模的罢工、游行示威不仅成为可能,而且因能给资本家以巨大压力成为有效的斗争手段;工人阶级的选举权逐步扩大。合法罢工和议会斗争在维护和扩大工人阶级的权益方面取得显著成效。社会主义政党不仅逐渐有机会进入议会,而且获得的议席不断增加,有“和平夺权”之势。因此,西欧的社会主义运动逐渐改变传统的斗争形式,在社会民主党的领导下转向了和平合法的斗争。

1864年9月28日,英、法、德、意、波和瑞士等国的几百名工人代表在伦敦圣马丁堂举行集会,宣告成立国际工人协会。马克思参加了大会,并被选入协会的领导机构。

此外,第二次工业革命还改变了资本主义国家的力量对比,验证了列宁提出的帝国主义发展不平衡的规律。英国、法国等老牌资本主义国家实力开始下降,德国、美国和日本崛起,俄国成为帝国主义链条的薄弱环节。社会主义革命虽然未能在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成为现实,但是首先在经济不发达的俄国取得了胜利。十月革命开创了东方国家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新纪元。列宁在等待世界革命的过程中,经过曲折探索,确立了共产主义就等于苏维埃政权加全国电气化的社会主义建设思路。在20世纪三十年代形成的苏联模式虽然抛弃了列宁的社会主义建设思路,但是在工业化发展方面依然继续了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内容。与资本主义国家不同的是,苏联不是在经历长期的轻工业发展积累了充足的资本后开始重工业化的,而是通过政治力量将全国资源尤其是农产品通过计划命令的方式转移到重工业领域,来加速重工业的发展,以此达到“弯道超车”、快速工业化。依靠这种方式,苏联确实在短期内取得了重工业发展的显著成效,工业产值跃居世界第二、欧洲第一。但此种重重工业、轻农业和轻工业的发展模式,因其“根基不稳”,在之后的发展中出现了诸多弊端,最终在多种因素作用下宣告失败。

自20世纪三四十年代起,人类社会进入第三次科技革命时期。第三次科技革命以原子能、电子计算机、空间技术和生物工程的发明和应用为主要标志,涉及信息技术、新能源技术、新材料技术、生物技术、空间技术和海洋技术等诸多领域。随着新科技革命的兴起,世界各国的产业结构和经济结构急剧调整。在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农业机械化导致农民不断减少,采矿、冶金、炼钢、造船、建筑等传统工业成为夕阳产业。随着相关产业链转向发展中国家,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出现制造业的空心化,其国内的蓝领工人大量减少。与之相应,工人组织的规模和作用也出现萎缩。同时,中间阶级迅速崛起。科技人员、IT和互联网从业人员、金融行业从业者等白领阶层大量出现,而且管理科学的应用造成了企业的所有权与管理权相分离,经理人成为新的社会阶层。詹姆斯·伯纳姆等西方学者称之为“管理者革命”,甚至宣告在未来社会取代资本家的将不会是工人阶级,而是“知本家”、经理人。新阶层的大量出现又反过来促进了服务产业的发展。据统计,由于科技的广泛应用和第三产业的发展,相关行业从业者已经占就业人口的60%以上。与传统的蓝领工人相比,中间阶级较少加入工会组织,甚至普遍存在“政治冷漠”,在选举投票中也不会按照其“阶级”身份投票。甚至可以说,中间阶级并不是一个传统意义上的阶级,而是一个收入相似的大杂烩,由于性别、职业、兴趣爱好等的不同,他们并没有一致的阶级意识和阶级行动。传统的工人阶级、农民阶级的萎缩和中间阶级的兴起对西欧社会主义政党提出了新的挑战,因为前者在之前构成了社会主义政党的阶级基础、组织基础和选票来源,现在社会主义政党不得不改变自身的组织结构、意识形态、具体政策以迎合中间阶级的选举口味,向着全民党的方向发展。然而,工人阶级、农民阶级与中间阶级的诉求差异必然会导致作为全民党的社会主义政党“性格分裂”,难以左右逢源。这成为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社会民主党衰落的重要原因。

第三次科技革命带给苏东社会主义国家的冲击更大。第三次科技革命对科技创新和企业管理提出了新的要求,简单靠堆积资本的粗犷型发展方式已经难以适应新时代的要求。苏联尽管在航天、军工等领域可以与美国匹敌,但是科学技术的转化率极低,民用工业难以获得足够的资金进行科技研发,而航天、军工领域的科技则被限制应用于民用工业。更严重的是,苏联的科研管理体制、企业的管理体制官僚化严重,行政指标的完成率在科研单位和企业的经营活动中要远远重要于创新和效率。结果,苏联后期在科技研发方面远远落后于欧美国家,尤其是在工业产品的更新换代方面。由于科学研究与经济生产严重脱节,苏联的大部分工业在重复生产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旧产品,产品在国际市场逐渐无人问津。这不仅影响了经济的发展和民生的改善,也重创苏东国家的外汇创收能力。为了维持社会制度的运行,它们不得不向发达国家举债。逐渐高筑的债台最终造成了国内价格体系崩溃,恶性通货膨胀出现。这无疑是导致苏东剧变的一个重要原因。

当前,人类社会进入第四次科技革命时期。第四次科技革命以基因、量子信息技术、清洁能源等的广泛应用为标志。

在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科技进步带来了新的生产关系和阶级结构的变化。作为科学技术的主力军,科技创新型企业迅速发展,以前所未有的广度和深度深刻影响着人们生产和生活。同时,财富向少数创新型企业的高度集中,“苹果”、谷歌、亚马逊、脸书这些巨型科技公司的经济体量和影响力呈现指数级增长。截止2018年2月底,上述四家公司的市值已经接近3万亿美元,相当于整个法国的GDP,在标准普尔500指数的前50名中占了24%的份额。同时,机器替代劳动成为不可遏制的趋势,带来了严重的人口相对过剩和失业率高企。约瑟夫·熊彼特预言的“创造性破坏”不断实现。在熊彼特看来,“创造性破坏”是资本主义的本质性事实,每一次大规模的创新都淘汰旧的技术和生产体系,建立起新的生产体系,从而引发经济的周期性变化,导致金融危机和生产要素的重新分配。结构性失业是“创造性破坏”的直接结果。新的生产体系必然要求新的劳动力与之相适应,然而,劳动力市场的变化往往受制于从业者的知识结构、教育体系、工会的阻力等,具有滞后性,由此导致“结构性失业”。 

对此,马克思早在《资本论》中就有精辟论述:“科学、巨大的自然力、社会的群众性劳动都体现在机器体系中,并同机器体系一道构成‘主人’的权力。因此,当这位主人(在他的头脑中,机器和他对机器的垄断已经不可分割地结合在一起)同‘人手’发生冲突时,他就轻蔑地对他们说:工厂工人们应当牢牢记住,他们的劳动实际上是一种极低级的熟练劳动;没有一种劳动比它更容易学会,按质量来说比它报酬更高;没有一种劳动能通过对最无经验的人进行短期训练而在这样短的时间这样大量地得到。在生产事务中,主人的机器所起的作用,实际上比工人的劳动和技巧所起的作用重要得多,因为工人的劳动和技巧6个月就可以教完,并且任何一个雇农都可以学会。”第四次科技革命让机器对人工劳动的替代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进行。

“结构性失业”造成了中产阶级的“无产者化”现象。庞大的中产阶层曾经是资本主义制度的压舱石。如今,中产阶级的萎缩已经成为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普遍现象。有研究表明,全球“中产阶级”人数在下降,其收入和资产在缩水。似乎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揭示的社会日益分裂为两大对立阶级的现象再次出现,只是现在陷入无产阶级阵营的并非是小工业家、小商人和小食利者,手工业者和农民,而是中间阶级。

现代社会,“中产阶级”背负着巨大的生活压力

其实,上述变化不仅出现在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也出现在包括中国在内的社会主义国家、发展中国家,只要这些国家不想在新的科技革命中落伍。第四次科技革命确实导致一些不发达国家再次落伍,它们与发达国家的差距越来越大。“中心—边缘结构”的世界体系更加稳固。按照伊曼纽尔·沃勒斯坦的世界体系论,根据资本积累、技术以及劳动分工,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存在三重结构:中心、边缘以及介于二者之间的半边缘。中心国家是那些在世界体系中占据主导地位,依靠先进技术和工业产品控制支配其他国家的国家;边缘国家指那些不得不以出口自然资源和初级产品而受控于中心国家的国家;而半边缘国家指那些既可以某种程度上控制边缘国家,又在某种程度上受控于中心国家的国家。“中心—边缘结构”的世界体系自16世纪开始形成,中心国家、半边缘国家、边缘国家是基本固定的,少有边缘、半边缘国家晋升为中心国家的案例。第四次科技革命无疑让半边缘国家、边缘国家再次处于更加被动的位置。中国成为一个例外。中国通过移植苏联模式,建立了国家现代化的牢固根基;又在改革开放过程中调整了上层建筑和生产关系,释放了制度的优势,通过发挥先进社会主义制度+引进资本主义先进文明成果的方式,开辟了不同于资本主义国家的现代化新路。如今,中国在第四次科技革命的诸多领域正在由跟跑变为领跑。虽然其中存在诸多挑战和曲折,   

但是自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中国确实摆脱了积贫积弱的边缘国家的状态。

然而,智能科技对于人工的替代无论是在中国,还是在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或是在发展中国家都客观存在,都将是对已有社会结构乃至社会制度(无论是社会主义制度,还是资本主义制度)的巨大挑战。科技带来了生产力的巨大发展,也带来了更加野蛮的“机器吃人”。在20世纪,中国之所以能够避免“野蛮资本主义”,西欧之所以建立了福利国家,根本在于国家在劳动和资本之间起到了有效的平衡和调控作用。进入21世纪,新自由主义盛行,目前的制度框架更易于资本与技术的结合,形成对于劳动者的优势。抑制智能科技,带来的是国家竞争力的下降;任由智能科技野蛮成长,带来的是失业和社会公正性的退化。科学技术没有制度属性,不存在只属于资本主义的科学技术,也不存在只属于社会主义的科学技术,不加限制的科技必然带来“创造性破坏”。对此,马克思早就意识到,大工业“把科学作为一种独立的生产能力与劳动分离开来,并迫使它为资本服务”。市场经济正是科技与资本结合的最佳场所。然而,创造极少数富可敌国的高科技寡头和绝大多数的贫困人口肯定不是人类的理想追求。如何通过制度设计让科技技术的发展带来更多的社会公正,而不是“创造性破坏”,这对包括中国在内的所有国家来说都是新的挑战。

(作者系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副教授,本文原载于《北京大学校报》第1571期,转载请注明)

}

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和全国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工作会议要求,根据《中共中央办公厅关于在全国开展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工作的意见》、《北京市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工作实施意见》精神,参照《全国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教学大纲》,在充分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制定本教学大纲,并将根据新的形势和任务的要求适时调整和充实教学内容。

本教学大纲的制定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认真落实市第十次党代会精神,紧紧围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主题,以增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保持和发展农村党员先进性,提高农村党员干部推动发展、服务群众、凝聚人心、促进和谐的能力和本领,培养有知识、讲道德、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为重点,结合农村各项事业建设需要和农村党员干部及广大农民的学习需求,力求做到贴近农业、农村和农民工作的实际。

本教学大纲是规划建设教学资源的依据;是制作开发计算机课件、电视节目和广播节目等多种教学媒体资源的依据;是建设北京市现代远程教育中心资源库及辅助教学网站的依据;是制定教学计划的依据。大纲的内容比较宽泛,涉及农村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党的建设等各个方面,各区县应依据本大纲,结合本地实际,制定出适合本区县需要的教学计划。

本教学大纲的适用对象为农村党员干部、农民及其他农村从业人员。

通过教育和培训,使农村基层党组织的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进一步增强,实现领导班子好、党员干部队伍好、工作机制好、小康建设业绩好、农民群众反映好的目标,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充分发挥领导核心和战斗堡垒作用;使广大农村基层干部执行政策的能力、加快发展的能力、服务群众的能力、依法办事的能力、科学管理的能力和解决自身问题的能力进一步提高,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充分发挥骨干带头作用;使广大农村党员学习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的坚定性进一步增强,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的自觉性进一步增强,带头致富、带领群众共同致富的本领进一步增强,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充分发挥先锋模范作用;使广大农民群众的科学文化素质和思想道德素质进一步增强,应用先进适用技术和经营管理知识增收致富的本领进一步提高,让越来越多的农民成为有知识、讲道德、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充分发挥主体作用。

资源传播:在市农科院建立市级前端播出平台,市级平台接收中央通过卫星和辅助网站播出的教学节目,实现与全国远程办中心资源库和辅助教学网站的互连互通;采取计算机宽带网络传输、接收和应用为主,有线电视网络、卫星传输为辅的模式,实现市、区县、乡镇、村四级连接;通过乡镇、村的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终端接收、播放、存储和回放远程教育节目。

教学媒体:可采用计算机教学课件、VCDDVDCD、文字教材等多种媒体形式实施教学;各类媒体呈现的教学内容要通俗易懂,寓教于乐,使群众喜闻乐见。在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中心资源库存储的节目,未经版权所用人许可,任何单位或个人均不得复制、刻录发行。

支持服务:通过辅助教学中心网站、中心资源库、各区县辅助教学平台,以及教学管理服务系统等进行远程教学支持服务。

学习组织:郊区各级党组织根据党的建设需要,结合本地农业、农村和农民工作的实际,有针对性地选择教学内容,通过点播、集中收看、面授辅导、现场示范等形式组织学习,并跟踪教学过程,及时向市远程教育办公室反馈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

马克思主义原理ABC(基本概念、原理)

辩证唯物主义基本原理和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与人类历史发展的一般规律

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理与社会主义的历史实践

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社会主义制度建立、建设道路的探索

邓小平理论与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2、“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最新成果,是我们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时代背景和实践基础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科学内涵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贯彻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根本要求

党员干部要做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表率

科学发展观形成的客观基础

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

改革开放的伟大历史进程和宝贵经验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

党的十七大关于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等方面的重大部署

以改革创新精神加强党的建设的目标任务

5、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

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要求

农村基层党组织执政能力建设的指导思想、目标要求和主要任务

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的重大意义

党的先进性的科学内涵和时代特征

保持农村党员先进性的实现途径

中央和市委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长效机制文件

中国共产党是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

党的组织原则和组织制度

乡镇党委、村党组织的地位及职责任务

村党组织与村委会及其他村级组织的关系

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的主要方法

创新农村基层党组织设置的原则和方法

农村党的建设“三级联创”活动

机关党组织的设置、地位、职责任务以及与党组、工委的关系

党组指导机关党组织工作的主要内容和方法

加强机关党组织建设的内容和方法

街道、社区党组织的设置、地位和职责任务

社区党组织与社区居委会及其他社区组织的关系

加强街道社区党组织建设的内容和方法

(4)国有企业党组织建设

国有企业党组织的设置、地位和职责任务

发挥国有企业党组织政治核心作用的途径和方法

高等学校党组织的地位和职责任务

高等学校党组织发挥作用的途径和方法

中小学校党组织的地位和职责任务

中小学校党组织发挥作用的途径和方法

(6)新经济和新社会组织党组织建设

新经济组织和新社会组织的概念

新经济和新社会组织党组织的设置、地位和职责任务

新经济和新社会组织党组织发挥作用的途径和方法

(7)基层党建工作创新

新的形势和任务对基层党组织提出了新要求

基层党建工作创新的总体要求、基本原则和主要任务

新阶段基层党组织的职责和任务

基层党建工作创新的基本思路、基本内容和主要方法

发展党员工作概述(做好党员发展工作的重要意义,新形势下发展党员工作的指导思想、工作方针和基本要求)

确定入党积极分子的程序和要求

入党积极分子培养、教育、考察的内容和方法

确定发展对象的程序和要求

接收预备党员的程序和要求

对预备党员教育考察的基本方法

预备党员转正的程序和要求

党员教育概述(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主要任务)

中央和市委关于党员经常性教育的要求

党员教育计划和主题党日活动的设计和实施

党员管理概述(新形势下做好党员管理的重要意义,当前党员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加强党员管理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主要任务)

民主评议党员的内容、程序和方法

党的组织生活的含义、内容和形式

党员发挥先锋模范作用的载体

(5)党员的激励、关怀和帮扶

3、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

(1)乡镇党委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

乡镇党委领导班子建设的总体要求

乡镇党委工作规则和制度

科级干部选拔的程序和要求

乡镇干部教育培训的主要内容和方法

乡镇党委换届选举的主要程序和要求

(2)村级党组织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

村级领导班子建设的总体要求

村级领导班子建设的主要制度

村级干部选拔的途径和方法

村级干部职责管理的内容和方法

村级干部教育培训的内容和方式

村级后备干部的选拔、培养和使用

村党组织换届选举的主要程序和要求

领导素质和领导形象培养的方法途径

领导艺术的内容和提升领导艺术的方法

决策的基本程序和主要方法

怎样做一名合格的乡镇党委书记

怎样做一名合格的乡镇长

怎样做一名合格的村党组织书记

怎样做一名合格的村委会主任

1、加强党的作风建设的重要意义

2、党的作风建设的内容和方法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作风建设的内容和方法

密切联系群众的工作作风建设的内容和方法

民主集中制的领导作风建设的内容和方法

艰苦奋斗的生活作风建设的内容和方法

理论与实践相统一的马克思主义学风建设的内容和方法

3、胡锦涛总书记在中央纪委第七次全会上重要讲话的背景、主要内容和意义

1、加强党的制度建设的重要意义、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2、党的制度建设的主要内容

3、乡镇党委制度建设的主要内容

4、村党组织制度建设的主要内容

5、中央关于党的建设的重要文件

6、市委关于党的建设的重要文件

㈤党的纪律和反腐倡廉建设

1、党的纪律的主要内容和基本要求

2、对党员进行纪律处分的种类、内容和程序

3、农村党风廉政建设的内容和方法

4、党的基层民主建设的指导思想、主要内容和目标任务

1、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

2、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制度

3、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与民主协商制度

4、各级人民代表的法律地位、权利和义务

5、我国的选举制度和公民的选举权利

1、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2、我们党关于社会主义时期民族问题的基本观点和政策

4、全面贯彻落实民族政策和法律法规的问题

6、我们党关于社会主义时期宗教问题的基本观点和政策

7、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的问题

㈢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

乡镇政府与村委会的关系

街道社区机构设置与职能

街道办事处与社区居委会的关系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村民自治制度概述

村民委员会组织法的主要内容

党的领导、农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村的关系

民主选举制度(村委会换届选举的主要程序和要求)

民主决策制度(民主决策的形式、内容和程序,民主决策的执行)

民主管理制度(村民自治章程和村规民约的制定、修订和履行,村级财务管理、村务管理人员选用、印章使用管理、村级档案管理、民主参政议政等制度)

民主监督制度(村务公开的内容、形式和程序,村级干部民主评议制度,村级干部勤政廉政双述制度,村级财务审计制度,群众意见受理制度)

三、农村经济发展与改革

1、农村基本经济制度、经营制度和分配制度

2、郊区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

3、郊区农村经济发展的特点和面临的任务

5、郊区城市化和工业化

6、统筹城乡协调发展和促进城乡一体化

㈡北京市农村经济发展的战略选择

1、北京市各区县的功能定位

城市功能拓展区的农村经济发展战略

城市发展新区的农村经济发展战略

生态涵养发展区的农村经济发展战略

农业在北京市的地位与作用

都市型现代农业功能的开发(生态屏障功能、保障供给与富裕农民的功能、观光休闲功能、农业生物多样性的涵养功能)

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的模式选择与农业结构调整

奥运资源的深度开发利用与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

绿色农产品和有机农产品发展的基本要求和主要方法

农业标准化生产与农业产业化经营

资源节约型产业发展的背景、模式和趋势

环境友好型产业发展的背景、模式和趋势

循环经济发展的背景、模式和趋势

乡村旅游产业发展的背景、模式和趋势

农村休闲度假产业发展的背景、模式和趋势

会议会展产业发展的背景、模式和趋势

餐饮服务产业发展的背景、模式和趋势

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背景、模式和趋势

农村连锁超市发展的背景、模式和趋势

农产品配送业发展的背景、模式和趋势

农村便利店发展的背景、模式和趋势

山区经济发展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山区经济发展的基本条件

山区经济发展的基本方式

6、实施“211”行动计划

摸清“两张底牌”,搞好“两个”支撑,搭建“一个平台”

农产品区域布局及主导产业发展

调整农业结构,发展唯一性特色农产品

1、农村经济管理的原则和方法

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管理

农村土地承包合同的格式和内容

农村土地承包合同的签订和履行

农村土地承包合同的变更和解除

违反农村土地承包合同的责任

农村土地承包合同纠纷的处理

农村集体资源性资产管理

农村集体经营性资产管理

农村集体非经营性资产管理

农村集体资产流失的查处和责任承担

农村会计委派(选聘)、代理

农村经济效益核算的特点

提高农村经济效益的途径与措施

农村集体经济发展概述(农村集体经济发展面临的问题、发展农村集体经济的重大意义、发展农村集体经济应遵循的原则、发展农村集体经济的主要做法和成功经验等)

7、农村个体、私营经济发展

农村个体、私营经济发展概述

个体工商户经营管理基本知识(个体工商户的开办和登记,个体工商户的税收、用工制度,个体工商户的经营技巧等)

私营企业经营管理基础知识(私营企业的种类,私营企业的注册、合并和撤销,私营企业的税收制度、用工制度,私营企业经营管理知识等)

民俗旅游户经营管理基本知识(民俗旅游户的开办和登记,民俗旅游安全常识,民俗旅游经营技巧等)

外出务工经商需要注意的事项

农村储蓄(储蓄的种类与利息、办理储蓄应注意的事项)

农村贷款(贷款的种类、利息和对象,办理贷款应注意的事项)

金融风险的规避与金融诈骗的防范

农村保险(保险的种类、保费和保险责任,如何办理各类保险,如何理赔)

㈣农村经济制度和经济组织创新

1、乡村集体经济产权制度改革

乡村集体经济产权制度改革的意义

乡村集体经济产权制度改革的目标、方向和原则

乡村集体经济产权制度改革的主要形式和程序

乡村集体资产处置与股份量化

新型集体经济组织的运行机制

2、农村集体土地经营权流转改革

农村集体土地经营权流转的条件、流转的程序和流转的形式

3、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

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概述

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重大意义

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类型

组建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条件和程序

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经营管理

1、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的类型和职能

2、国家和北京市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发展概况

㈥农村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

1、人力资源的概念、特征和意义

2、农村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的意义

3、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现状与问题

4、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方法和途径

5、农村实用人才培养的主要任务和基本方法

1、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深刻背景和重大意义

2、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科学内涵和主要特征

3、农村和谐发展面临的主要矛盾

4、构建农村和谐社会的主要任务和主要方法

5、中共北京市委、北京市人民政府关于建设和谐社区和谐村镇的若干意见

㈡农村社会公共事业建设

3、农村文化体育事业建设

村庄建设规划的编制、实施和监督管理

农村基础设施的规划、设计、施工和管理

农户住宅、农村厂房、种植大棚、饲养性建筑、农产品仓库等的选址、设计、施工和验收

2、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建设

我国社会保障体系的组成(社会保险、社会福利、社会救助、优抚安置、住房保障等)

针对农民的社会保障制度(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农村养老保险制度、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农村社会救助制度)

3、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

农产品产销服务体系建设的主要内容和基本方法

农业科技推广体系建设的主要内容和基本方法

农村就业服务体系建设的主要内容和基本方法

农村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主要内容和基本方法

农民生活服务体系建设的主要内容和基本方法

农村信息化服务体系建设的主要内容和基本方法

1、农村社区治安综合管理

农村社区治安综合管理的原则、内容和方法

违反社会治安管理行为的处罚

外来流动人口管理的内容和方法

封建迷信活动的表现形式和危害

易燃易爆物品的管理规定和方法

2、农村社会矛盾的排查和调处

农村社会矛盾的表现形式和排查的基本方法

农村社会矛盾调处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主要方法

3、自然灾害和突发事件的防范与处置

(1)自然灾害的防范与处置

山地滑坡和泥石流的预防与应对

(2)突发事件的防范与处置

水污染事故的预防与应对

烟花爆竹爆燃事故的预防与应对

各种集会和活动拥挤踩踏事故的预防与应对

建筑工地意外伤害事故的预防与应对

道理交通事故的预防与应对

中国人口发展历程和趋势

人口与经济社会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

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的发展历史

我国的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的主要成就和基本经验

(2)计划生育技术服务与生殖保健

性病、艾滋病的预防知识

人口和计划生育宣传教育的基本内容

新型生育文化和科学、文明、进步的婚育观念

农村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机制

城市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机制

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工作机制

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目标

1、农村家庭与个人卫生

村级基本医疗卫生服务项目

2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

常见传染性疾病(如艾滋病、结核病、传染性非典型肺炎等)的预防、家庭护理与康复

常见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心脑血管疾病、肿瘤等)的预防、家庭护理与康复

4儿童计划免疫小常识

5、意外伤害与急救常识

其他意外伤害 (交通事故、溺水、触电、中暑、晒伤、蛇蝎咬伤、狗咬伤、烫伤、冻伤等)

食物的贮存、加工、烹调与营养的关系

碘缺乏疾病、地方性氟砷中毒、血吸虫病、克山病、大骨节病等

铅、汞、苯等慢性中毒、矽肺等

常用术语 (适应症、不良反应、副作用、禁忌症等)

防止药物滥用(激素、抗菌素等)

药品分类 (口服药、外用药等)

处方药与非处方药⑥农村家庭小药箱

安全卫生饮水及污水处理

农村环境卫生整治 (基础卫生设施建设、改厕、粪便垃圾处理)

消除四害(老鼠、苍蝇、蚊子、蟑螂)

2、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4、农村和谐文化建设和文明风尚培育

5、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与思想道德建设

1、农村文化建设的内涵和北京农村文化的特点

2、农村文化的社会功能

3、农村文化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社会建设的关系

4、农村先进文化建设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目标任务

5、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开发

1、艺术欣赏(入门知识、经典节目等)

3、文化艺术(音乐、舞蹈、戏剧、曲艺、摄影、文学)

1科普法制化、社会化和制度化

科普工作进入制度化、法治化的新阶段

科普对象、内容、组织管理、社会责任

科普工作的重要资源(组织资源、设施资源等)

生命科学领域(生命系统的构成层次,生物的基本构造、生命活动的基本过程,人类健康与环境的相互关系等)

物质科学领域(物质的基本性质,常见的物质运动形态,物质运动及其相互作用的基本概念和原理等)

地球科学领域(地球、太阳系和宇宙的基本情况及其运动变化规律,人类生存的地球环境中各自然要素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关系等)

自然资源管理(国情基本知识,自然资源状况知识,生态环境保护知识,可持续发展战略知识,防灾减灾知识等)

日常生活和生产中的科学常识(气象知识,衣食住行的学问,自我保健知识,安全生产知识等)

重大的科学发现、科学研究过程与著名科学家简介

3当代科学技术成就与现代农业科技革命

4科学技术与社会发展

崇尚科学与健康文明的生活

1、传统文化(地方戏、曲艺等)

2、民族文化(音乐舞蹈等)

1、粮食作物(小麦、玉米、薯类、豆类等)

2、油料作物(花生、芝麻等)

3、园艺作物(花卉、蔬菜、果树、草坪等)

2、观赏性水生动植物养殖技术

1、果品贮藏保鲜加工技术

5、作物加工机械化技术

3、手工制作(编织、刺绣、剪纸、结艺等)

4、服务技能(营业员、医院护工、保育员、烹饪、服装裁剪、美容美发、保健按摩等)

5、餐饮旅游服务(餐饮、宾馆、导游、导购等)

6、社区服务(保安、物业管理、绿化维护、房屋维修与保养、给排水管道与设备维修、供暖供气设备及管道维修、供电与照明线路与设备维修等)

7、家政服务(家居保洁、家庭服务、家庭护理等)

9、加工制造(电动缝纫、电子操作、玩具制作等)

10、机动车保养与维修

计算机的基本组成及基本工作原理

计算机硬件各组成部件的功能

计算机开机和关机的操作

Windows XP 系统桌面、窗口的组成元素和功能

设置文件夹、文件的属性

创建、复制、粘贴等文件操作和磁盘操作

设置控制面板中的输入法、鼠标属性、日期/时间、显示设置、添加新硬件、添加/删除程序和电源选项等

3、办公自动化软件使用

互联网基本知识(构成、应用、协议、域名、接入方法等)

IE浏览器界面及基本操作

信息的搜索、浏览、保存、下载

电子信箱的申请以及电子邮件的接收、发送、管理

5、远程教育相关软硬件使用和维护

有线电视系统的安装、使用

数字机顶盒的调试和使用

远程教育终端设备的连接与日常管理

各级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网站栏目及资源运用

1、宪法(宪法在法律制度中的地位、我国公民基本权利和义务、我国的国旗、国歌、国徽和首都等)

2、民事法律制度(自然人与法人、人格权、所有权、物权、债权、合同、侵权和违约的民事责任、诉讼时效、劳动法律制度等)

3、行政法律制度(行政处罚法、行政复议法、行政诉讼法、国家赔偿法、环境与资源保护制度、社会保障制度等)

4、经济法律制度(公司法、税法)

5、刑事法律制度(犯罪、犯罪构成、正当防卫、紧急避险、共同犯罪、刑罚、累犯、自首、数罪并罚、危害公共安全罪、破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罪、侵犯公民人身权利、民主权利罪、侵犯财产罪、妨害社会管理秩序罪等)

6、其他有关法律制度(义务教育法、婚姻法及婚姻登记条例、妇女权益保障法、未成年人保护法、人口与计划生育法、继承法、传染病防治法、安全生产等)

1、农业基本法律制度(农业法、农村土地承包法、农业技术推广法等)

2、农村市场主体法律制度(农民专业合作社法、乡镇企业法等)

3、农村市场行为法律制度(合同法、担保法、植物新品种保护条例、知识产权保护法、农民承担费用和劳务管理条例、乡村集体所有制企业条例、农村合作经济内部审计暂行规定、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证管理办法、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办法等)

4、农业自然资源法律制度(农用土地法律制度、草原法、渔业法、水法、、食用菌菌种管理办法等)

5、农业环境保护法律制度(环境保护法、水土保持法、土地管理法、防洪法、基本农田保护法等)

6、林业法律制度(森林法及实施条例、野生动物保护法及实施条例、防沙治沙法、退耕还林条例、森林防火条例、自然保护区条例、森林病虫害防治条例、占用征用林地审核审批管理办法等)

7、农业生产安全法律制度(种子法、农药和兽药管理法律制度、动物防疫法、植物检疫条例、无公害农产品管理办法、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管理条例等)

㈢国家发展农业农村经济和社会事业的政策

1、中央关于“三农”的一号文件

2008年中央“一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切实加强农业基础建设进一步促进农业发展农民增收的若干意见》

2007年中央“一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积极发展现代农业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

2006年中央“一号文件”

2005年中央“一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工作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若干政策的意见》

2004年“中央一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农民增加收入若干政策的意见》

4、农产品流通与市场建设

5、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政策

6、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

8、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政策

9、农民承担费用和劳务管理政策

11、农村金融体制改革

13、农业和农村科技政策

14、农村卫生改革和发展政策(公共卫生体系建设、乡镇卫生院建设、乡村医生管理与培训、新型合作医疗制度等)

15、人口和计划生育政策

16、农村教育综合改革和发展政策

㈣北京市促进农村各项事业发展的法规和政策

中共北京市委、北京市人民政府关于推进郊区城市化促进农民增收的意见

中共北京市委、北京市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工作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加快郊区城市化进程的意见

中共北京市委、北京市人民政府关于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意见

中共北京市委、北京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都市型现代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意见

中共北京市委、北京市人民政府关于切实加强农业农村基础建设进一步促进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的若干意见

中共北京市委办公厅、北京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动员和引导社会力量参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意见

北京市农村集体资产管理条例

北京市基本农田保护条例

北京市农业承包合同条例

北京市农民负担管理条例

北京市农村集体经济审计条例

北京市农村股份合作企业暂行条例

北京市农村集体所有荒山荒滩租赁条例

北京市乡村集体企业承包经营条例

北京市农业联产承包合同纠风仲裁办法

北京市农业机械管理条例

北京市家畜家禽检疫条例

北京市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技术推广法》办法

北京市人民政府关于郊区城镇和农村地区建设规划的若干条例

北京市建设征地补偿安置办法

城市街道办事处组织条例

北京市街道办事处工作规定

北京市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居民委员会组织法》办法

北京市居民委员会选举办法

北京市农村工作委员会关于2006年银农合作的意见

北京市人民政府办公厅转发市农委关于建立北京市政策性农业保险制度方案(试行)的通知

北京市人民政府关于推进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改革工作的实施意见

中共北京市委、北京市人民政府关于认真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切实做好减轻农民负担工作的决定》的通知

中共北京市委、北京市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深化农村经济体制改革落实农村经济政策若干问题的通知》

中共北京市委、北京市人民政府《关于郊区农村费税改革试点工作的意见》

北京市农村工作委员会、北京市农业局、北京市园林绿化局关于北京市农业产业布局的指导意见

北京市食品安全委员会关于进一步完善北京蔬菜市场准入制度的意见

北京市人民政府办公厅转发市农委关于发展本市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意见的通知

北京市人民政府转发国务院关于加强农村集体资产管理工作文件的通知

中共北京市委农工委、市政府农办《关于建立北京市农村集体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机制的意见》

中共北京市委农工委、北京市政府农办关于《北京市农村集体土地征用占用收入管理使用办法》

中共北京市委农工委、北京市政府农办关于印发《北京市农村集体土地承包费收取使用管理办法》的通知

北京市农村工作委员会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集体经济审计工作的意见

北京市撤制村队集体资产处置办法

5、基础设施与环境建设

北京市农村工作委员会、北京市环境保护局关于继续开展“环境优美乡镇”和“生态文明村”创建活动的通知

北京市人民政府办公厅转发市水务局等部门关于建立本市农村水务建设管理新机制意见的通知

北京市人民政府办公厅转发市交通委关于北京市乡村公路管理养护体制改革实施意见的通知

中共北京市委、北京市人民政府关于推进北京市农村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建设工作的若干意见

北京市人民政府办公厅转发市政府体改办等部门关于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实施意见的通知

北京市人民政府办公厅转发市卫生局等部门关于调整和完善本市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筹资标准和补偿政策意见的通知

北京市人民政府办公厅转发市卫生局等部门《关于建立健全乡村医生社会养老保险制度与基本待遇保障机制的意见》

北京市文化局关于印发<北京市文化局关于对深入京郊边、少地区进行公益性演出实施经费补贴的暂行办法>的通知

北京市人民政府批转市民政局关于建立本市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调整机制意见的通知

北京市教育委员会、北京市财政局关于进一步完善义务教育阶段“两免一补”政策的通知

北京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北京市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行办法的通知

7、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

中共北京市办公厅、北京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在农村普遍实行村务公开和民主管理制度的通知》

中共北京市委农工委、市政府农办、市民政局关于《北京市村务公开民主管理工作暂行规定》

中共北京市委农工委、北京市农村工作委员会关于加强农村实用人才队伍建设的意见

中共北京市委组织部、中共北京市委农工委关于20062010年全市农村基层干部培训教育规划

关于推进北京市农村劳动力培训与就业工作的意见

北京市人民政府办公厅转发市民政局《关于提高征地超转人员生活补助费标准请示的通知》

北京市人民政府办公厅转发市国土房管局关于解决本市各项工程建设托欠占地补偿款问题意见的通知

北京市人民政府办公厅转发市农委关于2002年本市减轻农民负担工作意见的通知

中共北京市委农工委、北京市农委《关于农村管理信息化工作的实施意见》

中共北京市纪检委、市委农工委、市监察局、市农委关于印发《北京市实施〈关于对涉及农民负担案(事)件责任追究制度的暂行办法〉的意见》

北京市民政局、北京市土地管理局、中国建设银行北京市分行《关于提高建设征地农转居中超转人员生活补助费接收标准的通知》

北京市土地管理局关于实施《北京市建设征地农转工人员安置办法》有关问题的规定

八、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基础知识

㈠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

1、坚持公有制为主体,走共同富裕的道路

2、公有制实现形式可以而且应该多样化

3、大胆探索农村集体经济的实现形式

4、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5、坚持公有制为主体与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不是对立的

6、混合所有制是公有制实现形式的新探索

7、发展非公有制经济为农村经济发展注入新活力

㈡商品和商品经济基本知识

4、商品的价值量由什么决定

5、商品的价格怎样确定

6、商品市场的特点和威力

㈢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含义、特征和作用

1、市场经济是老百姓自主创业的经济

2、市场经济的“无形”之手

3、计划经济的“功”与“过”

4、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相貌特征”

5、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神奇功力”

6、诚信是市场经济的灵魂

7、市场经济是法治经济

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

1、市场经济有规律可循

4、用好“看不见的手”

6、生产要素市场的妙用

2、农产品市场分析基础

5、农产品新兴流通业态(连锁经营、配送、电子商务等)

6、农产品信息收集方法及渠道

7、信息分析、市场预测的一般方法

8、农产品分级分类与包装

10、耐储农产品的经营

11、世界贸易组织与北京农业

1、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典型

2、基层党建工作创新典型

3、先进基层党组织和优秀党员干部典型

4、农村党员干部带头致富和带领群众致富典型

6、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典型

1、乡村产权制度改革典型

2、农民土地使用权流转典型

3、农村集体资产经营管理典型

4、农村集体经济发展典型

5、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典型

6、农村实用人才的培养典型

7、农村科技致富带头人和农村经纪人典型

8、都市型现代农业典型(观光农业、休闲农业)

9、示范推广普及农村新技术新品种典型

10、发展精品特色农业和绿色、有机农业典型

11、开发农产品市场与流通典型

12、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典型

13、农村劳动力转移典型

14、通过信息服务致富的典型

15、国外农业发展的典型

㈢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的典型

1、农村文化体育事业发展典型

2、农民思想道德建设典型

3、文明村镇和文明户建设典型

4、农民科学文化素质提高典型

1、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典型

2、农村环境综合治理典型

3、农村社会保障事业建设典型

4、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典型

1、农产品市场监测预警信息

2、农业生产投入品市场行情信息

农业生产资料市场行情信息

3、农产品质量安全与市场准入信息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新技术革命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