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一法师慧语对现代人有何教诲呢?


· TA获得超过2.1万个赞

佛法的修学,我们第一个目标当然是了脱生死,超越轮回,这是一个大问题,正是佛在《法华经》上所讲的‘一大事因缘’。世尊在许多大乘经论上告诉我们,无论是理论或是方法,无不是以此为终极之目的。

可是佛法传到现在,依中国历史之记载,已经三千年了,外国人的记载也超过二千五百年了,法传了这么久,总免不了有流弊发生。现在是大乘经上常讲的‘末法时代’,五个五百年,也就是释迦牟尼佛灭度二千五百年之后,这个时代众生之根性,与古时候当然不相同,因此有许许多多的经论法门,不是不好,而是我们现代人修学,实在说呢,作不到啊。

依照大乘经的理论原则,无论修学那个法门,显教也好,密教也好,禅宗也好,教下也好,都需要断见思烦恼,才能够了脱生死。什么叫‘见思烦恼’?简单的说,‘见’就是指对于宇宙人生错误的见解、错误的看法,这叫‘见烦恼’。‘思’是指错误的思想、错误的想法,见思包括的范围太多、太多了。

佛在经论上将无量的见思烦恼归纳为十大类,这是为说法方便起见。这十大类的任何一频,说实实在在的话,现代人都断不了,一类都断不了,何况十大类呢?若是断不了烦恼,这一生的修学就不能成就啊!这不是某一个人的毛病,而是现代人的通病。

我们从倓虚大师的《念佛论》里可以看到,他老人家曾经非常感慨的说出,他一生当中所见到的、所听到的,参禅有得禅定的,但是已经很少、很少了;而参禅开悟的,不但一生没见过,听也没听说过,这是举一个例子来说。

参禅要是不能大彻大悟,明心见性,那不算成就;得禅定,定的功夫有浅深,功夫浅的生初禅、二禅;功夫深的生三禅、四禅;四禅天和四空天都没有离开天道,何况是得禅定的人已经是凤毛麟角了。这就是说明末法时期众生,本身烦恼习气很重,再加上环境的外缘不善,什么叫‘不善’?名闻利养、财色名食睡

的诱惑,内有烦恼,外有诱惑,你怎么能成就?

何况修学中,古大德所谓的‘不老实’,这句话份量很重、很重,意思很深很广,我们听了没在意,笑笑而已,没当一回事情,而不晓得这句话正是说中了我们的要害。

为什么不老实?不外乎二个原因,要是依佛经来说是善根浅薄,没有福报,要是以我们现代话来讲呢:

第一:我们对于经义未能真正了解。

第二:我们在世做人,苦头尚未吃够。

所以修学就不老实了,这是误了我们一生的大事。

那要怎样才能得到佛法殊胜的利益?如何修学,我们这一生才真正有成就?这是每位同修心目中所希求的。我们既然有这个愿望,这愿心是不是真的恳切呢?如果真有这个认识,真有一个恳切的愿心,那么此人就是佛经上所讲的‘觉悟的人’,他真的觉悟了。

如果我们还醉生梦死,过一天算一天,以这样的心态学佛,依旧是在无明迷惑之中,并没有觉悟,他修学功夫怎会得力?

这些年来,我们在讲习当中,诸位从录影带里听到,还有一些已经写成文字的,大家也都有看到,我们从那里入门呢?一定要从‘三福。六和’,‘六和’并不是专指出家人的道场,如果‘六和’是专指出家人的道场,那在家人怎能成就呢?

我们必须要晓得,‘六和’不分在家、出家,所以佛法是平等法,特别是净宗的法门,阿弥陀佛大慈大悲,能令九法界的一切众生平等成佛,所以在末法时期要想成就,只有这一门了。

念佛往生的人,站著走的,坐著走的,预知时至,没有病苦,我们确实亲眼看见,也时有所闻,这法门叫‘易行道’。修学这法门的基础还是‘三福。六和’,这‘三福。六和’,我想我们同修人人都能道得,都会说啊,做到了没有呢?没有做到,就没用处。

前几个星期,我在洛杉矶讲演,有一位同修来告诉我,他说他持经,我问他持什么经,他说他持《无量寿经》已经三千遍了,我就告诉他,你不是持经,他说那是什么?他每天都有读诵,我说你是读经,你读了三千遍,你没有持;他说什么叫‘持’呢?‘持’是做到,佛在经上讲的那些话,你做到没?你没有做到就叫‘读经’,连‘念经’都没有,‘念’是什么?你心上真有,你是有口无心,对不对?他说对。有口无心是读经,尚谈不上是‘念经’,你能够说‘持’吗?

我举一句话,经上讲的,‘善护口业。不讥他过。’,你做到没有?他还算老实,摇摇头说:‘我没做到’,没有做到,你就是没有‘持’。大乘经论上,佛告诉我们‘受持读诵为人演说。’,‘受持’摆在第一,佛所讲的理论你懂了,方法你明白了,你能够把理论、方法在生活当中完全做到了,那才叫‘受持L。所以‘受持’和‘读经’是两桩事情,不能一概而论。

我教初学,开始要把经念三千遍,目的何在?教你把经典上的教训牢牢记住,必须在生活当中,在处事接物待人当中去做到,这叫‘受持’,那就有感应了。假如你没有照做,你来告诉我,你也有感应,我相不相信?我相信,我为什么相信?你的感应不是佛菩萨,你的感应是妖魔鬼怪。确实有感应,妖魔鬼怪加持你,帮助你增长贪嗔痴,帮助你造作恶业,帮助你赶快堕阿鼻地狱。

世尊在《楞严经》末后说我们学佛人有五十种阴魔,魔会加持,魔的力量、威神,我们也不能够小看他。你的心正、行正,就与佛菩萨感应道交;心邪、行邪,就与妖魔鬼怪感应道交。

社会很复杂,六道里的情形比我们现在更要复杂,一个人在这个时代,要想了生死出三界,的确不容易,但是也不能把它看得太难,把它看得太难,那也错误了。它的确有门径,有道路,这就一定要遵循佛陀的教诲,依教奉行。


· TA获得超过2.1万个赞

净土宗持名念佛法门,三根普被、利钝全收,适合所有的人修学哦!
佛陀说过:正法时期,持戒成就;像法时期,禅定成就;末法时期,念佛成就。
时值末法,正该念佛成就啊!

世尊曾开示:正法时期,持戒成就;像法时期,禅定成就;末法时期,念佛成就。
末法时期,亿亿人修行,罕一得道,唯依念佛,而得成就。

先从入门书籍和基本经典看起。对佛法具有了正确的知见,然后再选择适合自己的法门
不管选择哪个法门,念佛都是很必要的,有很多大禅师,密宗上师都念佛。像弘一法师是修律宗的,也勤恳念佛,最后留下“悲欣交集”四字而安然往生。

即佛法、教法。佛所说,而为世之准则者,称为法;此法既为众圣入道之通处,复为如来圣者游履之处,故称为门。大乘起信论义记卷中本(大四四·二五二中):‘轨生物解曰法,圣智通游曰门。’法界次第亦谓‘门谓能通’,故知门之一词,实为通入之义。其次,门者,亦含差别之意;以佛所说之法义有种种差别,故称‘如来开法门,闻者得笃信’、‘以种种法门,宣示佛道’。如是,法门一词既可作为佛所说教法之总称,而以‘不二法门’总括其教说之绝对性;亦可以‘八万四千法门’含摄其重重无尽之个别性,以应众生千差万别,重重无尽之烦恼;盖众生有八万四千烦恼,故佛乃为之说八万四千法门。
法门既可无尽无量,故以大海比喻其深广浩瀚,不可测量,称为法门海。唐译华严经卷二(大一○·七中):‘佛刹微尘法门海,一言演说尽无余。’准此,一切菩萨初发心时,即以‘法门无量誓愿学’一语为四弘誓愿中之一愿,而缘四圣谛中之道谛,以广学无尽之法门。〔增一阿含经卷十、维摩经卷八、法华经方便品、华严大疏卷二、摩诃止观卷一〕

参考资料: 《 佛学大词典 》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

导读:一、圆公大师曾为《地藏菩萨九华垂迹图》作序民国二十八年(1939)岁次己卯九月二十日为当代律祖弘一大师六十寿辰,先师圆公大师与闽南、菲岛及星洲学者,集资重印《地藏菩萨九华垂迹图》,并为作序:  “地藏菩萨与娑婆众生因缘最深。久远劫前,发宏誓愿,众生度尽,方证菩提。地狱未空,誓不成佛。愿重悲深,何可思议!夫菩萨大悲,视大地众生,皆同一子。而泥犁苦趣,尤加哀愍,专思救拔,悉令脱离。其婆心至...

  一、圆公大师曾为《地藏菩萨九华垂迹图》作序

  民国二十八年(1939)岁次己卯九月二十日为当代律祖弘一大师六十寿辰,先师圆公大师与闽南、菲岛及星洲学者,集资重印《地藏菩萨九华垂迹图》,并为作序:

  “地藏菩萨与娑婆众生因缘最深。久远劫前,发宏誓愿,众生度尽,方证菩提。地狱未空,誓不成佛。愿重悲深,何可思议!夫菩萨大悲,视大地众生,皆同一子。而泥犁苦趣,尤加哀愍,专思救拔,悉令脱离。其婆心至德,岂言说譬喻所能及哉。诚不负忉利天宫,分身集会。世尊各各摩顶,嘱度众生,期预龙华闻法之使命也。我国九华山,向称菩萨道场,所有灵应事迹,不一而足。爰有卢世侯居士绘图十幅,弘一法师为题赞颂,流通今后,令见闻欢喜,各发菩提之心。奉菩萨为楷模,作众生之依怙。以菩萨之心为心,以菩萨之愿为愿,以菩萨之行为行,愿行成就,一一无非分身地藏。我佛世尊于常寂光中,摩顶摄受也。今岁弘一法师六十寿辰,闽南、菲岛、星洲缁素学者集资重印斯图,分发海内外,以为弘师寿,正所谓畅师之怀,果能人人阅斯图,人人学菩萨,何难化地狱为天堂转娑婆为极乐也哉,是为序。

  大哉地藏,誓愿宏深,十方尘刹,到处分身。九华垂迹,方便利生。灵应昭著,亘古亘今。

  卢君绘图,弘师制赞,相得益彰,人皆称叹。即此色尘,勿作珍玩,熏菩提种,诞登道岸”。此序文载于《圆瑛大师年谱》第192页。在193页中,还载有大师之同道一一弘一法师的简略事迹:

  “弘一(1880~1942),原籍浙江平湖人,生于天滓,俗名李叔同。早岁留学日本,学习西洋绘画和音乐。与欧阳予倩等创办话剧组织春柳社。回国后,在天津、浙江、南京各校任美术及音乐教师。与柳亚子等创办文美会,主编《文美》杂志。1918年依杭州虎跑寺了悟和尚出家,同年在灵隐寺,弘扬南山律,创设“南山律学院”,行归净土,誓志念佛,圆寂于泉州。其生平遵照印光法师的教诲,不收徒众,不作住持,不登高座,一领破衲,落落自在。遗著有《四分律比丘戒相表记》、《南山道祖略谱》、《在家律要》、《四分律含注戒本》讲义等。

  1942年9月10日,弘一大师圆寂于福建泉州。先师与转道、转物等师,代表闽南僧徒于温陵养老院设奠致祭。由先师撰祭文赞颂弘一律师的伟大功德。祭文云:

  “猗欤!佛日东举,光芒万丈。当丽中天,万类融融。迨将西沉,江山变色。及其没也,大地昏黑!

  呜呼!众与大师,亦此譬焉。师籍平湖,生于天津。英年博学,蜚声艺林,东渡留学,致力革命。主报沪上,海内推崇。执教苏杭,学子莘莘。善根宿植,时节顿萌。虎跑断发,人天归敬。灵隐受具,魔外震惊。新城研教,永嘉问津。五十以后,飞饧闽南。或泉或厦,足不暂停。阐教弘律,著作等身。书写经书,结缘万人。化缘已毕,舍我西行。

  呜呼,人天眼灭,苦海筏沉。孺失慈母,国殒千城。哀哀弟子,根浅福轻。茫茫前途,孰为依恁。伏愿,乘普贤愿,再来示现。广度群迷,同出苦轮。临当阍维,效纯陀供。愿其来格,用慰众情,尚飨。”

  先师及转道、转物还领合寺僧众致挽联一副,上书:

  “应迹娑婆界内,退藏常寂光中。”

  这已是半个多世纪的事。弘一大师的严净毗尼,以《华严经》为境,以《四分律》为行,指归净土为果,给我留下深刻难忘的印象。

  先师是福建古田人,而我出生于福州。弘一大师晚年几乎大部分时间是在福建度过的,有非厦(门)即泉(州)的说法。以此因缘,先师与我对他是很亲切的。先师教弘台、贤,禅净双修;而弘公则以《华严经》为境、《四分律》为行,净土念佛为果。也就是说,他最尊重,研究的是《华严经》,修持弘扬的是《四分律》,崇信奉行的是念佛法门。值此大师诞生115周年之际,泉州将举办大师学术研讨会,以佛学思想为主,我想谈谈大师对律学的贡献,以有助于当前开展整顿的道风建设。

  二、以《四分律》为行,维护正法久住

  我国佛教律学,即《十诵律》、《四分律》、《摩诃僧只律》、《五分律》,到了唐代义净三藏留学印度四国,又译出《根本说一切有部律》,后人称为“新律”。弘一大师出家时初学新律,即《有部律》。曾撰《学有部律人门次第》一文,称赞义净博学强记,贯通律学精微,实“空前绝后”的中国大律师,还编写《根本说一切有部毗奈耶犯相摘记》、《自行钞》等文,阐述研习新律心得,可见他对新律曾用过苦功。后来因天津刻经处徐蔚如居士的劝告,改学《四分律》。因现存的四大律中,《十诵》、《僧只》、《五分》三律,后世研究的甚少,其注释今已无存。而《四分律》一枝独秀,注疏也多留存。唐道宣著有《四分律行事钞》、《四分律戒本疏》、《四分律羯磨疏》,称为南山三大部”。宋灵芝元照又撰“三记”解释道祖的三大部疏,即《行事钞资持记》、《戒本疏行宗记》、《羯磨疏济缘记》,世称“三疏”、“三记”。南宋时禅宗又盛,律宗乏人过问,这些唐宋诸家律学著述,悉皆散失。到了清初,只存《南山随机羯磨》一卷。明末藕益智旭因不见古代疏记,仅写出《毗尼事义集要》。直到晚清,由于海运畅通这些唐宋律学著作,才由日本传回中国。大师改宗旧律后,费了五年时间,精心构思,厘订原有戒律,制成表解,化繁为简,条理分别,并亲书细楷,影印手迹《四分律比丘戒相表记》,以后又有《南山律在家备览略编》,并圈点校道祖所撰的《四分律比丘含注戒本》、《四分律删补随机羯磨》、《四分律删繁补缺行事钞》以及灵芝元照的《三记》,全部手迹影印出版,为后世学律的佛弟子留下正确的范本。以上是《弘一大师全集》佛学卷的第一、二册。第三、四册为大师圈点的《四分律拾毗尼义钞》、《四分律比丘尼钞》等也依原来版式交排翻印。他认为正法能否久住,在于《四分律》能否实践。在《余弘律之因缘中》,他写道:

  “初出家时,即读《梵网合注》,续读《灵峰宗论》,乃发起学律之愿。受戒时,随时参读《传戒正范》及《毗尼事义集要》。庚申之春,自日本请得古版南山,灵芝三大部,计八十余册。辛酉之春,始编《戒相表记》。六月,第一次草稿乃讫。以后屡经修改,手抄数次。

  是年阅读,得见义净三藏所译有部律及《南海寄归南法传》,深为赞叹,谓较旧律为善。故《四分律戒相表记》第一、二次草稿中,屡引义净之说以纠正南山。其后自悟,轻谤古德,有所未可,遂涂抹之.经多次修改,乃成最后之定本。以后虽未敢滂毁南山,但由于三大部虽未用心穷研,故即专习有部律。二年之中《有部犯相摘记》一卷,《.自行抄》一卷。

  其时徐蔚如居土创刻经处于天津,专刻南山律书。费资数万金。历时十余年,乃渐次完成。徐居士始闻余宗有部而轻南山,尝规劝之。认为吾国千余年来秉承南山一宗,今欲弘律,宜仍其贯,未可更张,余因是有兼学南山之意。尔后此意渐次增进,至辛未二月十五日乃于佛前发愿,弃舍有部,专学“南山”,并随力弘扬,以减昔年轻谤之罪。

  昔佛灭后九百年,北天竺有无著、天亲兄弟二人。天亲光学小乘而谤大乘,后闻长兄无著示诲,忏悔执小之非,欲断舌谢其罪。无著云:汝既以舌诽谤大乘,更以此舌赞叹大乘可也。于是天亲遂造五百部大乘论。余今亦尔,愿尽力专学南山律宗,弘扬赞叹,以续往失。此余由新律家而变为旧律家之因缘,亦即余发愿弘扬南山律之因缘也。”

  可见弘一大师对学律毫无成见,从善如流。1931年他于上虞法界寺佛前发专弘南山律誓愿后,不久在慈溪五磊寺筹办“南山律学院”,学制三年,讲授南山三大部,惜因缘没有成熟而告吹。但他矢志不移,1933年曾集合学僧十余人于泉州开元寺讲授律学,改称“南山律学苑”,并亲书一联明志。

  上联是:“南山律学,已八百年湮没无传,何幸遗编犹存东土;”

  下联是:“晋水僧园,有十余众承习不绝,能令正法再住世间。”文以载道,言以明志。可见他弘律志愿坚定不移。

  菲律宾大乘信愿寺现任住持瑞今法师在《亲近弘一大师学律和办学因缘》一文中说:“1933年正月,大师在福建厦门妙释寺开讲《四分律含注戒本》时曾说:“余出家受戒时未能如法,准以律仪,实未得戒,本不能弘扬比丘戒律。但昔寸既虚承受戒之名,其后又随力修学,粗知大意,愿以一隙之明,与诸师互相研习。甚愿得有精进律仪之五比丘出现,能令正法久住于世间,则余弘律之责任即竞。故余于讲律时,不欲聚集多众,但愿得数人发宏律之愿,肩荷南山之道统,以此为毕生之事业者,余将尽己棉力,誓余身命而启导之,此次在本寺讲律,实可谓余弘律之第一步也。余业重福轻,断不敢再希望大规模之事业,惟冀诸师奋力兴起,肩荷南山一宗,广传世间,高树法幢,此则余所祝祷者也。”苦口婆心,恳切至诚,溢于言表,令人感动。

  三、“戒是无上菩提本”,以严持净戒纪念大师

  《华严经》说:“戒是无上菩提本,应当具足持净戒,若能坚持于禁戒,是则如来所赞叹”。戒是获得无上正等正觉大菩提的根本,根本不固,一切难成。《佛遗教经》中世尊教导说:“汝等比丘于我灭后,当珍重尊敬波罗提木叉。”波罗提木叉就是戒律,又译为别解脱或处处解脱。七众佛弟子所受的戒律,能防非止恶,各别解脱身口七支恶业,所以名别解脱。世尊又说:“如暗遇明,如贫得宝,当知此则是汝等大师,若我住世无异此也。。这是佛陀最后的教诫,指出戒律是正顺解脱的恨本,持戒则等于佛住世,戒就是佛弟子的大师。我们纪念弘一大师是纪念他的平凡,不是纪念他的煊染,因为煊染的纪念,往往不是真心的纪念。大师出家后,以实践躬行为主,身教重于言教,既没有高竖法幢,广收徒众;又不曾发起什么佛教组织,担任会长等要职。他并不是故意要做平凡,因为他修的是律宗,自然就这样平凡了,如果稍微煊染一点时,极容易违犯比丘戒律。“佛灭度后,比丘当以戒为师”,犯戒便是自己取消比丘的资格,纵使获得较高的荣誉,也是无补于破戒的。

  马一浮居士在大师示寂时挽诗云:“高行头陀重,遗风艺苑思。自知心是佛,常以戒为师。三界犹星翳,全身总律仪。只今无缝塔,可有不萌枝。”如实地描述了大师的一生。泉州弘一大师诞辰115周年纪念暨学术研讨会筹委会来信征文,我写了以上管见,敬请各方大德教正。

  佛历2539年岁次乙亥小暑于上海圆明讲堂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弘一法师慧语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