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病除灾抄什么抄写好的经文怎么处理?

正月十六走百灵,老传统“6做3忌”要记住,寓意去病除灾人安康。大家好,我是,今天要跟大家分享正月十六有那些风俗习惯。

正月就是元月,取一元复始、万象更新之意,正月是新的一年第一个月,在这一个月中是很多神仙的诞辰、也是人们祈福、计划一年新启程的重要月份,因此风俗习惯和禁忌特别多,就想图个好彩头能一年顺顺利利大丰收。

很多人以为正月十六年就过完了,其实还没有,老话说“正月里都是年”,这一个月承载了人们对新的一年满满的期盼,有些地方还会延续正月十五元宵节的热闹,有“十五十六人看灯”的说法,所以说正月十六也是个重要的日子。

“十六夜,炸麻花,扛笆斗,舞火把,撩人骂,送牛桩,老老少少乐哈哈。”这首传统的民谣生动地描绘了人们在欢度正月十六的场景。

那么,正月十六还有民风习俗,吃什么节日美食,有那些禁忌呢?正月十六走百灵,老传统“6做3忌”要记住,寓意去病除灾人安康。

这在鲁西南一些地方有“走出门庭,心灵手灵”的说法,这个时候年味已远,早春来临,庄稼人正处农忙咋闲时候,在家窝了一个冬,是时候该出来踏踏青,健健身,活动活动身体了,以前会去孔庙、孟庙、曾庙去烧香祈福许愿,这些景点收费后,百姓就改成攀岭登山望景了。

在北方一些地区也有“烤百灵”的习俗,就是用柏树枝,玉米桔梗,和百灵等,在自家院子里围坐点火烤火,祈求来年的去病除灾身体好。

“跑百病”是一些中原地区习俗,形式跟走百灵差不多,到了正月十六这天,人们吃过早饭就会锁上门,和家人一起逛庙会过去城郊踏青。古人认为,春光乍泄,空气清新,正是出游好时节,正月十六这一游,身心畅快,在游玩的路上“百病”消散,时来运转,日子越过越好人健康。

牛桩就是栓牛的木桩,农村长大的孩子应该见的多,正月十六送牛桩的习俗由来已久,是一种求子的习俗,要由8个不同姓氏的人去偷男孩多、人缘好的人家牛桩,然后用红纸包上送给邀请的主家,说一些早生贵子的吉利话,这8个人在人家孩子没生前要守口如瓶,生之后主家要去被偷人家报喜,双方小孩互认对方为干爹,干娘,结成亲戚。

相传在蓬莱农历十六这天,是海神天后的生辰,民间百姓以传统节日庆贺,到了这天人们从四面八方赶赴蓬莱阁天后宫,焚香祭拜,求签祈愿,捐香火钱等,本地老百姓也会组织唱戏、扭秧歌等活动,过来游玩的人可以欣赏戏曲和秧歌,也可以在附近游览名胜古迹,当然,现在很多地方都有庙会,主要是为了让人们图个喜庆热闹。

正月十六有一项习俗是舞火把,这天人们舞完火把回家后,就会炸麻花,寓意就是“炸老鼠眼”,让老鼠看不见,就不会影响农民庄稼,希望能有个丰收年。其实炸麻花在习俗中是指用玉米或大米放锅里炒,炒的时候就会有炸响的声音,所以有“炸老鼠眼”的说法。

元宵节中俗话说“上灯园子落灯面”,正月十六后,人们就要开始落灯了,在传统中这天就要吃蒜苗,为什么是蒜面呢?

老话说“一年之计在于春”,蒜有算计的含义,意思就是一年的计划都在这天算计好,吃蒜面就是求盼新的一年的计划能顺顺利利完成。

正月里剃头是很多地方人的忌讳,传说对舅舅不利。其实这是以前清朝时期要明朝留下的人剃发留辫子,那些留下的人就用正月不剃头的形式来表达“思旧”之情,只是后来传着传着就变了,后来虽然很多知道这个原因,但是中国人讲究好口彩,认为“思旧”与“死舅”谐音,所以还是比较忌讳正月剃头。

记得小时候提着外公外婆送的灯笼要玩三天,从正月十四到十六,到了十六晚上玩完后灯笼就不能留着,要与别的小孩灯笼互碰,灯笼烧着后就让它烧,烧的越旺寓意新的一年越红火,在习俗中叫“碰灯”,象征着辞旧迎新,灯笼接好所有福气,烧完灯笼有留住福气的寓意,来年再用新灯笼继续接福气。

正月十六传统习俗是走百灵、跑百病,这天大家都会出门踏青,把不好的留在游玩途中,祈求无病无灾,这一天如果走亲访友,认为会把不好病灾留在别人家里,所以这一天忌走亲访友。

正月是一年的开头之月,有很多的风俗忌讳,虽然让人约束,但是也正因如此,才有节日的气氛和意义,也表达了人们对美好追求,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传统陋习我们可以不留,好的需要传承下去,可以不去做,但是了解也是好的。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抄写好的经文怎么处理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