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道题第三问,都是哪些是已知半径求面积的题,谢谢


笑话的素材源于生活,为枯燥的生活添加一点乐趣。下面一篇是非常经典的“小学生笑话 8一12岁儿童笑话”笑话,希望你们喜欢哦,我们希望能给大家传递更多的快乐,更多的欢乐。笑段网温馨提示:本文总共3610字

1、姐姐家两个小孩,大的4岁从,小的5个月。

姐要下楼买菜,让我照看他俩一小会儿。

不久小家伙哭个不停,我抱起来给她唱歌,

刚唱两句,吐奶了,我措手不及,

让大的那个打电话叫她妈妈快点回来,

谁知她打通电话说“妈妈快回来,

舅舅唱歌把妹妹唱吐了”…

2、家有五岁女儿,昨晚她在看书我就过去问她:

“这个怎么读”她说“大小的大”

“爸爸你没事去看光头强吧我

作业还没写完没空教你字。”

3、地铁上,一个三岁半小姑娘,

抱住一穿短裙MM的大腿说:姐姐你腿真白!

MM羞红了脸,一节车厢的人都笑了,

这时那小姑娘冲我说:叔叔,

我说完了,下车带我吃肯德基。

4、我见过最极品的熊孩子是同事的儿子,十岁。

他爸爸打他时他不断鬼嚎:“雅蠛蝶!爸爸你好厉害!”

他家隔音不好,气得他老爸不敢再打他,赶他出门。

结果!他脱光衣服后把衣服藏起来,然后蹲在门口哭。

后来邻居看他爸的眼神都怪怪的,

他爸之后再也不敢打骂他了。

5、幼儿园里,老师问小明:

“小明,你的乳名是什么?”

小明好奇的问:“乳名是什么?”

老师说:“乳名就是你还在吃奶

的时候妈妈喊你的那个名字啊。”

小明想了想:“我记不起来了,

不过我知道我爸爸的乳名叫死鬼。”

6、晚上刘小可对爸爸说:

“爸爸,我要改名字叫刘不可!”

爸爸很纳闷问:“你叫刘小可很好听,

叫刘不可很难听,你为什么要改叫刘不可?”

刘小可说:“我叫刘不可以后会得到很多东西,

而叫刘小可得不到东西。”爸爸骂:“你做梦乱讲!”

刘小可说:“我没做梦乱讲,

我已经听见很多人说不可多得,

从来都没听见谁说小可多得!”

7、妈妈看见爸爸坐沙发已啃

了半盘瓜子就对爸爸说:

“还剩半盘瓜子我和小宝啃,你别啃了!”

爸爸却说:“我不知足。”

小宝大笑说:“爸爸很差,

这两天一直跟着我们一起看封神榜,

看姜子牙经常掐指神算,

说我也来算算,也学姜子牙得样子一算,

在上四天学就可以两天了。

儿子,神算啊,今星期一。

9、两岁的女儿在吃水果,

爸爸:“姑娘,给爸爸吃点。”

爸爸:“谢谢你,给爸爸吃点。”

女儿:“还没说请呢。”

爸爸:“谢谢你,请给爸爸吃点水果。”

女儿:“不给你吃,给妈妈吃!”

10、跟儿子去吃肯德基,

小朋友你妈妈要跟我跑了,你怎么办?

回头说道:我爸常说是狗屎糊

了眼睛才看上我妈的,你也是吗?

11、小宝问爷爷:“您刚才干么打电话叫

我爸爸来把我接回去?”

爷爷说:“我听说我们这里下午河水会涨上来,

会淹掉爷爷家的一楼,我叫你爸来先把你

带回家再来帮我把一楼的东西搬到二楼。”

小宝却说:“爷爷,我不回家,我有力气,

我要在这里和你们一起搬东西!”

爷爷大笑问:“你才四岁一点点力气会搬什么?”

小宝却说:“爷爷,我有力气,

我会搬床上的那盒清凉油!”

12、我女儿三岁多因病没去幼儿园多日,

提出明天一定要去幼儿园上学,

说出的理由让我笑喷了:老不上学,

以后怎么教育我自己的孩子呀。

13、试卷上有一道题,说劝小明别去网吧,

童鞋们答得千奇百怪。有一奇葩写道:

我已经去过了,今天不营业!”

14、说个刚刚发生的……

儿子来了一句,等我长大了,

如果有本事,以后酒有得你喝的,

没本事,有你罪受得…………汗……

15、儿子问爸爸:“爸爸,匈牙利著名作曲家、

钢琴家弗兰兹·李斯特姓什么?”

爸爸大骂儿子:“作曲家弗兰兹姓弗,

你都十岁了,这都不懂,越大越傻!”


}

问答时间:2020年7月9日

吴鲁加:知识星球创始人、CEO。资深互联网安全专家,安全技术网站”网络安全焦点“发起人和主要成员,1999 年进入信息安全行业,2015 年转型移动互联网。目前创业项目知识星球,是创作者连接用户、管理社群、知识变现的工具。

吴洪声(人称:奶罩):腾讯云中小企业产品中心总经理,DNSPod创始人,洋葱令牌创始人,网络安全专家,域名及DNS技术专家,知名个人站长,中欧国际工商学院校友。

吴洪声:我看到你的大学上的是文科专业,第一份工作也和互联网没有关系,所以我很好奇,当时是什么样机缘让你接触互联网和早期的极客群体,乃至于并成为其中的一员呢?

吴鲁加:1. 兴趣比较广泛,没有什么“行业边界”的意识,喜欢就去尝试了。当时刚刚了解到,居然“黑客”有可能可以沿着电话线就看到你电脑里的资料、照片,这种“超能力”对有好奇心的少年是挡不住的;

2. 社区的影响。当时和一帮朋友建了个安全网站“网络安全焦点”,在这个网站论坛里认识的朋友,有人带我进入安全行业教我怎么写方案做服务,有人跟我一起创业,有人从创业之初就给我各种帮助乃至投资——现在我最的好朋友里,仍有很多是当年的网友——所以有时候回想起来,现在做知识星球,可能也有当时的影子。

所以在一段时间的自学之后,就进入了网络安全行业工作。

吴洪声:你见过的中国最顶尖的黑客是什么样的?放在国际上来对比他们处于什么样的水平?分享一个你认为最精彩的黑客攻防故事吧?

吴鲁加:关于“顶尖黑客”:在我看来,比较熟悉的是腾讯的安全平台部、几个安全实验室、国内各大互联网公司、安全公司甚至包括一些创业企业的安全掌门人、研究员,都算是这个行业的翘楚——作为已经被拍到沙滩上的前浪,其实是不适合评判他们的。

关于国际水平评判:我的知识储备不足以支撑我做出合适、准确的判断。

关于精彩攻防故事——似乎只能讲公开发布过的故事——有一个曾经很吸引我的故事,还没入行前,不知道从哪里看到了一篇《布谷鸟的蛋》(也被译为《杜鹃蛋》)的简介,介绍了一起黑客攻击事件:一起因为 75 美分对账失败(嗯,对账就是这么重要,所以我们现在做知识星球,我请研发同事尽可能从多几个维度做对账,一旦对账出错,就表示财务上出问题,是第一优先级)——说回故事本身——作者-Cliff Stoll从一起很小金额的对账失败中发现了端倪,开始了他的追查。从一开始的毫无头绪,到捕捉到蛛丝马迹,到一步一步的给骇客布下陷阱。1987 年 6 月 21 日,骇客最后一次入侵,此后落网。在书中,Cliff Stoll 记录了探索过程中的一些事,比如他用打印机记录了攻击者的每一步操作——这样骇客就无法篡改日志。这个故事特别动人的地方在于,我第一次知道了什么是漏洞,什么是黑客,什么是系统管理员,什么是服务器,算是吸引我进入信息安全领域的一颗种子。

其实,故事不那么重要,我倒觉得,安全从业经历给了我非常大的帮助,比如:

1. 学习黑客攻防技术的过程,其实也是一种“思路的探索”——要攻进一个系统,先需要了解系统的方方面面,琢磨系统的设计师在设计这个功能的时候会怎么想,开发者在写某段代码的时候可能会怎么做——从正面全面了解,从反向找到夹缝和漏洞。这有可能就是所谓的“黑客思维”。(比如说,知识星球就是在微信、微博之间找到的一个细小的夹缝);

2. 更坚定地认为“跨界”并不那么困难,喜欢就应该尝试。

吴洪声:你在网络安全领域有十几年的从业经验,相信你也了解国内的网络安全企业的整体盈利能力普遍较弱,在前几年,中国整个网络安全产业的规模还不如美国一家网络安全公司,你认为这背后的原因是什么?有人说“网络安全是个概率生意,取决于买的人到底多害怕”,这句话你怎么看待?

吴鲁加:国内的信息安全投资,大量是合规需求(虽然新技术会拉动一部分新需求,但还是新政策的带动能力更强)。2015 年以前,合规主要是等保,那时网络安全占信息化支出比例很低(低于 2%)。在《国家网络空间安全战略》、《网络产品和服务安全审查办法(征求意见稿)》尤其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网络安全法》正式实施之后,需求增长比较快。

现在国内外安全公司的市值、营收、利润对比已经没有那么剧烈的差距了。

至于所谓“网络安全是个概率生意,取决于买的人到底多害怕”,其实将数字资产和金融资产做个对比,就很容易理解了:家徒四壁就不必请保镖装防盗门上监控,但对银行来说,光这样还不够,所以,安全措施首先与资产价值相关。

其次,漏洞客观存在,与“买的人多害怕”无关。至于出不出事,早先可能跟业务的价值相关,在勒索病毒出现后,很多是随机发生。

一句老话是“平时多流汗,战时少流血”,安全事故一定会发生,损失多大,取决于你做过多少准备。现实中的例子其实比比皆是:平时不备份,加上不打补丁、有弱口令、下载不安全程序运行等缘故,中了勒索病毒,数据被黑客加密,只能斥重金“赎票”,这样的事情网上一搜一大把。

吴洪声:中国的互联网看上去门派林立,但是在信息安全却很微妙,时常是是互通有无的。甚至流传一句话:信息安全三分靠技术,七分靠人脉,这种“团结”的氛围是怎么形成的?对公司和个人的好处与坏处分别是怎样的?

吴鲁加:之前看到过 Tombkeeper 拿信息安全领域和武侠小说中的武林做过类比,想来还是挺有趣的,比如:

- 武林中有游侠、大内高手、镖师、盗匪。信息安全领域有爱好者、网军、安全公司、网络罪犯;

- 侠以武犯禁。有许多网络与信息安全方面的法律法规进行约束。

至于所谓团结,可能包括这几个原因:

- 国内信息安全从业人员的数量有限,圈子就那么点大;

- 顶级安全研究员主要在几大互联网企业和安全公司,彼此业务交织,互有牵制;

- 安全本身属于不出事老板觉得“要你有啥用”,出了事老板还觉得“要你有啥用”的尴尬境地(尤其相对业务线而言),沟通和良性互动肯定好过互掐。

对公司:稳定压倒一切——就算曾经拿安全当“进攻武器”的搅局者,现在也很稳健了。对个人,稳了,可能就缺点激情,需要自驱力比较强,才能保持高速成长。

吴洪声:你曾经的创业经历都是和做 To B 的网络安全产品相关,后来是怎样想到要切换到To C的赛道,诞生知识星球这款产品的?

吴鲁加:从 iPhone 发布那时起,就很喜欢把玩手机,把玩手机里的 App。但是因为在经营着一家小公司,业务是 To B 的企业安全软件,分身乏术,一直没能往移动互联网方向转向。

2014 年底,跟股东腾讯、启明星辰商量,想要彻底转型。股东们很支持,腾讯在我们毫无移动互联网经验、没有移动开发和运营团队、没有方向的情况下,投资了 3000w。而启明星辰则是将此前我们的信息安全产品、团队收购接管,让我们可以全力学习、尝试新的方向。

刚开始试水移动互联网的时候,其实毫无头绪,所以我们做了好些不同的产品尝试,有阅后即焚的安全产品、有图片社交、有办公协作。

最早的“小密圈”这个名字,实际上是想做“加密云盘”的——因为我们有加密、安全的技术背景。不过还没启动就切换到“小圈子,更亲密”的方向了。契机是一次向 Tony( 张志东,前腾讯执行董事,CTO)请教时,Tony 提到:在公司内部既要实现畅所欲言,鼓励大家进行各种资料、文档的分享讨论,又要保证信息安全,两者兼顾非常困难。

那时觉得,“小密圈”这个名字,正可以用来做一个解决这种问题的产品——小且私密的圈子。

从知识星球(小密圈)的 Slogan 变迁,其实可以看出我们定位变化的历程:

做 V1(小圈子,更亲密),是因为我们在工作中使用微信群时,感受到了痛点:

* 没有内容沉淀:文件、图片、讨论等有价值的内容,除非专人整理,否则很快被湮没;

* 信息密度低:歪楼、表情包、红包、接龙……灵活的形态反而导致有价值的内容少。

这时我们觉得这是微信给我们留下的机会:一些人加群后的第一件事是免打扰——群干扰太大,需要更不喧嚣的产品。

V2(移动协作利器) 的时候,我们偏离了最初所想,往移动协作方向前进了,当时的同类产品是 Basecamp、Trello、Tower、Worktile、Teambition 他们。

到 V3(开心工作,安心分享) 时,考虑到做小团队共享,做社群的这群人的需求,又着重解决的问题是:

* 对手可能潜伏到群里挖人:怎么让一个群里的客户相互之间无法交流,只听我的?

这时候希望给企业里的项目团队,或者是创业公司用。

然后就到了 V4(高品质社群):

目标还是小团队共享时,知识星球一直不温不火——市场上替代品太多。后来跟大辉聊天时,他提到了「小道通讯」付费邮件列表,在管理时难受的细节:

* 支付与记录困难。订户可以通过微信或支付宝付款给大辉,但他需要做表格增删(有删除的,因为有可能有人闹着退订),颇耗精力;

* 邮件列表涉及多产品,相互间配合可能会出问题。比如有很多人抱怨某免费邮箱根本没收到邮件,一检查,发现被退订了——但用户根本没有执行过退订操作。深挖原因之后才恍然大悟:该邮箱注重安全,对邮件里的链接做安全检查。邮件列表提供商,注重用户体验,邮件里有个快速退订链接,点击后无需确认,立即退订。俩特性碰一起,谁也没错,但用户就是被退订了——于是又要重新通知他们换邮箱……一堆的麻烦事。

就在那时候,我们想到了可以试着调整知识星球的方向,作为连接头部 KOL 和订阅者的工具——为有创作能力、有粉丝、爱分享的人,提供一个工具

所以,非常感谢大辉,他带来了知识星球的点子,之后又带来了种子用户,帮着我们从零到一

* 内容创作者的付费渠道

* 内容创作者的粉丝管理工具

* 不用给手机和微信,就可以和 KOL 近距离交流

* 通过简单粗暴的「收费机制」,过滤掉喷子和键盘侠

* 对用户来说,可能可以亲近 KOL、可以获得知识、可以获得与有相同兴趣爱好的高质量用户连接的机会

那段话我翻译了一下,是:任何从事创作或艺术的人,例如艺术家、音乐家、摄影师、工匠、演员、动画师、设计师、作家等,只要能获得一千位铁杆粉丝,就足够生计无忧,自由创作。

吴洪声:之前你是做传统安全的,更多的是对甲方。后来转型做知识星球,变成了一个 2c 的产品了,面向的更多的是知识付费、流量创业者,这两种感受有什么不同?

吴鲁加:创业做 To B 的信息安全,面对的是 To B 传统业务都要面临的问题:渠道销售、大客户销售、定制开发、竞标、驻场服务、漫长的付款周期等等。

如果是 To B 的互联网安全业务——比如一些 SaaS 服务、安全接入 API 等等,就会和现在的 To C 业务有点像。

知识星球认为自己是“B2B2C”产品——我们为星主提供工具,星主使用我们的工具为他们的用户提供服务。

目前知识星球面向内容创作者,算是标准的互联网业务,我操心最多的是产品做得够不够好,用户够满意了吗,还有什么新需求/新价值是我们应该满足/提供的。

此前我们的北极星指标(产品的绝对核心指标,一旦确立就像北极星一样指引团队向同一个方向迈进,尽力提升该指标)设成“七日三活用户”,即:七天里有三天会打开知识星球的用户。在我们的认知里,这些才是社区的铁杆用户。

今年改成了“日活跃星球数量”,因此今年,我们从产品、运营上都会全力服务星主,尽可能帮助越来越多的星主度过创建初期的低迷时刻,这才能提升活跃星球数量。

所以我们会全力做好两件事:

1. 优化产品,让工具更好用;

2. 服务更到位——全员客服,找任何一位同事,都能提供服务。

吴洪声:关于知识星球(小密圈)的定位,你最早的时候说过:知识星球解决的问题有两个,一个是大量微信群、QQ群无法沉淀的内容;第二个就是帮助内容创作者和服务订阅者搭建连接的桥梁。但是今年肉眼可以看见,微信的许多”小动作“都在尝试解决这两个问题,市面上也有很多公司纷纷推出私域流量的运营工具,感觉竞争开始激烈了,你怎么看待这个问题?这会对你的产品方向上的决策带来什么影响?

吴鲁加:其实我并没有感受到什么竞争压力。在我看来,与其盯着竞争对手,不如服务好用户,我贴几条三季度的 OKR 里的 Kr:

- 分析 100 个星球的运作规律,包括但不限于他们的拉新、促活、续费方法,考虑在产品里优化

- 进行 100 位核心星主的详细调研

- 10 个新行业的 KOL 接触、沟通,并记录他们目前的行业特点、想法

- 给 100 个星主提供运营改进建议

- 持续召开“星球吐槽会”,持续优化用户吐槽最多的功能

- 客服系统改进,让用户方便找到我们,且我们有记录

在我看来,服务好这批用户,就能顺势而为,挖掘并满足他们的新需求——有些可能极其微小——但满足了他们的需求,他们有可能实现价值,知识星球也就有了更坚实的价值底蕴。

吴洪声:作为一名连续创业者,从72小时、侃图、小看板、到今天的知识星球,你的每次折腾的对象都迥然不同,你认为是什么在支撑你身上的这股“折腾劲儿”?即便你没有问题,那又是如何让产品技术团队们适应这种节奏的?

吴鲁加:这里有个误会,其实我是不折腾的。

在从纯 To B 的信息安全转向 To C 的移动互联网时,我们整个团队处于懵逼状态——一行移动端的代码都没写过,一个 APP 都没做过,甚至连互联网的产品原型图该怎么画都不知道。

所以我们当时“以战养战”,边打边学,同时做几个项目。当知识星球(小密圈)有起色后,我们陆续关闭了其他几个业务,攻其一点不及其余了。

至于“不折腾”,我可以简单提一嘴我们的“加班待遇”,规则不复杂:

- 加班由团队负责人统一安排;

- 加班一天,给一天工资加半天调休(这里面有些细节,比如三个晚上加班到 9:30 算一天等等)。

多琢磨,少折腾。同事们不在瞎指挥下疲于奔命,不反复,其实效率更高。

吴洪声:知识星球(小密圈)里,最让你印象深刻的星球主是谁?背后有什么样的故事吗?

吴鲁加:我在里曾经写过这样一个故事:

春节,她给我发了个红包,写了“新年快乐,谢谢你!”。我并不认识她——微信上加了几千位知识星球用户,没敢领。

我回:「不用客气,新年快乐」。

她打了长长一段话:“我教英语。以前想开培训班,一想到场地、招生、竞争就头疼。看到知识星球,建了圈子,在里面讲题、教写作文、解答任何英语相关的问题,我自己的学生免费(算第一批用户),他们觉得好,就推荐给朋友,现在有点人气了。”

我回:“真棒,加油,祝越做越好。有任何问题,随时找我”,还是没领红包。

她过了一会儿,发:“收了红包呗,一点心意,谢谢你们做了知识星球。两个多月,一万多,够给女儿买钢琴,我们都很高兴。”

我领了红包。我也很高兴,甚至比其他大咖在知识星球里收入几十万都高兴。

其实,知识星球里的近万个活跃星球,每个星主背后,都有故事。或许什么时候,可以出本书,请一些人讲讲自己的故事,应该很有趣——因为我深度接触过的星主,感觉他们每个人都是一座宝藏。

真是特别幸运,能够通过知识星球连接上他们 :)

吴洪声:现在有种说法是知识付费是虚假繁荣,是个ROI不高且很小众的圈子,只是在线教育走向成熟的中间过度形态,资本市场已经不看这个领域了,这种说法靠谱吗?如果在未来2年内,资本市场对知识付费领域都是观望态度,你打算怎么活下去?商业化的下一个目标是什么?

吴鲁加:知识付费早已有之,书、情报(舆情、竞争情报、威胁情报)、服务(理财、健康、法律)……这些都是为知识、信息、服务付费。书是低价格,卖给大量用户。各种情报信息或者服务,是高价格,卖给少量用户。

知识付费只是新瓶装旧酒,将原有业务以互联网技术与形式包装呈现——因为引入了互联网技术,在以下方面有了变化:

* 传播能力与传播范围;

* 价格(因为量大,价格可以低);

* 触达和连接用户的能力;

因此在 2017 年,知识付费行业有了较大的发展。

分析目前知识付费行业里存在的主要问题,至少有以下几方面:

* 需求不足。知识付费或许不足以支撑一个行业——老用户可能沉淀了大量未读内容,新用户增长乏力;

* 内容质量良莠不齐;

* 优质内容的持续供给不易;

* 社群形态的产品,氛围引导不易。UGC 内容的创作生产过程中,因为专业能力不够,可能有导向偏差,信息安全问题突出;

* 很多商家、作者使用裂变营销,但这种营销方法后患很多,从政策角度、支付平台、知识付费平台角度都不提倡;

* “坏人”会利用各种平台进行跨平台传播。举个例子:盗版传播者创建微信群收费和聊天,然后创建知识星球,在里面发布在百度云的链接内容,加大了审核难度。

既然知识付费只是“新瓶装旧酒”,回过头来看原来的“酒”的需求情况:

* 原有内容(比如电子书、付费新闻、付费长文章):受众没有发生根本变化;

* 新内容(比如“有声书”、“拆书”等新形态):因为门槛降低,带来了一批新用户,但不够多,从根本上增长可能乏力;

* 服务(理财、健康、法律、情报等):偏向高价低频类型的服务,用户通常在特定时期购买,复购率较低。

所以我倾向于认为,需求没有发生本质变化,因此知识付费行业只是回归理性。

但行好事 莫问前程。对知识星球而言,我曾经在写过一段话:

知识星球是创作者连接铁杆粉丝,沉淀优质内容,实现知识变现的社群工具。

凯文凯利的理念,知识星球提供了工具。

在一次演讲中,amazon 的贝索斯说过:

人们经常问我:未来10年什么会被改变?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从来没有人问我:未来10年,什么不会变?在零售业,我们知道客户想要低价,这一点未来10年不会变。他们想要更快捷的配送,他们想要更多的选择。

我们做社区,也希望能找到十年不变的东西。经过长时间的思考和讨论,我们认为,通过内容连接人,至少这件事,十年不会变。

- 我们相信,知识创造价值,所以我们希望知识星球能承载沉淀这些有价值的知识;

- 我们相信,连接创造价值,所以我们希望知识星球提供的能力能帮助大家更好地相互连接。

知识星球团队里,我们希望维护的价值观,或者说——在意的一些关键词有:

- 用户:有用户才有知识星球,所以任何时候我们都应该认真听取用户的反馈,及时改进;

- 事实:数据真实,案例真实,对团队内或是对外,都给真实信息;

- 信任:内部信息尽可能透明,做出承诺尽可能达成,彼此信任,才有机会更高效;

- 积极:有主人翁精神,看到团队/项目的机会或问题,不等不忍,发起讨论或尝试。

我们想保持这样的价值观做知识社区,为“通过内容连接人”这件事提供好工具。

吴洪声:你做过的项目中,使用过DNSPod和腾讯云的服务吗?感想如何?近期我们复活了Discuz!这个社区产品,你认为这个产品应该在哪些领域发挥价值?咱们会有哪些合作点,能谈谈你的看法吗?

吴鲁加:从有 DNSPod 起,我公司里所有涉及域名的业务都用 DNSPod 提供的服务了——在我的认知里,没有比它更简单而且稳定可靠的 DNS 服务了。

腾讯云的服务里,我们有使用云主机、云通信、短信服务、云智服等等。

十几年前,我就是 Discuz! 的忠实用户,现在其实我在意的是 Discuz! 可能开放出什么能力给第三方,让我们在上面玩出更多花样。

吴洪声:传统的个人站长,主要是利用内容和流量起家。现在不管知识付费、公众号等,其实也是内容和流量创业者,和传统的个人站长,在获取流量和流量转化变现上,其实也没有太大的差别。只是现在的流量创业者,他们和之前的个人站长相比,在技术上的能力可能稍微欠缺。如果说把这个群体定义为“新站长”,你会有什么样的看法?

吴鲁加:我的观点不太一样,我认为现在的内容创作者——或者你提到的流量创业者,他们并不欠缺技术能力,而是当下的环境,不再需要他们去攒机器、上架、装 Linux、学 MySQL——各种云服务已经足够成熟(就像你们新的 Discuz!Q一样,一键就能安装部署了)。

在我看来,技术的“底座”和内容的创造这两件事已经是 各自独立的了。这对于新站长们是一件很好的事情。他们可以借力于大平台的能力或工具,而将精力和时间专注于内容的创造和打磨,流量的获取和变现。

所以说到底,我们提供的都是一种基础的服务。去帮助广大内容创作者更好的完成内容承载、用户运营、商业变现,打私域流量生态的闭环。

我也相信,只有生态机制的健全和基本能力的完善,未来才会涌现更多优秀的“新站长”。他们区别于头部的流量巨鳄,他们小微,却有力量。

如果你去认真了解过中国经济改革的历史,你能看到,每个关键的节点,都有无数小微个体汇聚而成的磅礴大势推动。所以无论知识星球也好,Discuz!Q也好,我认为我们都应该有一种成为“驱动”的使命感,去成为广大内容创作者,创业者,开发者的“底座”。不仅是KOL ,还要让”普通人“能过自己分享的内容让自己过得更好点。扬名要扬千代名,谋利要谋万世利,像我前面说的,有人在知识星期分享两个月,赚了一万多,给自己女儿买了钢琴。我就很开心,别人用了你的服务,让自己家人生活更滋润了,他们快乐,我也很快乐。

不知不觉,DNSPod十问这个栏目,已经做了第八期。本来这个栏目叫洪声十问,一期十个问题。然而细心的读者可以发现,问题逐渐变为十一问,十二问。因为在实际采访过程中我发现,十个问题的答案不足以将嘉宾思考上的高度展示给大众。

此外,这个栏目受邀嘉宾的领域也在逐渐的扩大,从域名圈,站长圈到程序员圈,创业者圈。作为有着丰富行业经验的大拿们,他们在这个栏目留下了他们的真知灼见。大家可以比如易名中国金小刚说的:“别想着持有对社会有不良影响的域名,这是一个底线。”比如CSDN创始人蒋涛说的:“对于一个技术驱动的公司而言,不断更换新人并不是好事,技术要有一个积累的过程,应该鼓励这些技术人去提升,对技术人员的回报或薪酬、等级要相应地跟管理平行。”

未来我们希望这个栏目的影响力会覆盖更加多元的受众。把更多正确的理念去对外传递。所以也欢迎各位在评论区留下你想看到我对话哪位嘉宾,还有你想问的问题,我们邀请你共同成为“吴洪声十问”栏目的提问者,发声者。

腾讯云中小企业产品中心

腾讯云中小企业产品中心(简称SMB),作为腾讯云体系中唯一专业服务于8000万中小企业的业务线,致力于为中小微企业提供全面完善贴心的数字化解决方案。产品线覆盖了企业客户从创业起步期、规范治理期、规模化增长期、战略升级期等全生命周期,针对性的解决企业的信息化、数字化、智能化的生产力升级需求。本中心还拥有两大独立腾讯子品牌:DNSPod与Discuz!,在过去15年间,为超过500万企业级客户提供了强大、优质、稳定的IT服务。

  SMB团队成员大多都有过创业经历,有获得过知名VC数千万投资的,有被一线互联网巨头以数千万全资收购的,也有开设数十家分公司后技术转型而失败倒闭的,我们成功过,也失败过,我们深知创办企业的难处与痛点,深刻的理解中小企业该如何敏捷起步、规范治理、规模化增长与数字化升级发展,我们会用自己踩坑的经验给出最适合你的答案。

  腾讯云中小企业产品中心,助力中小企业数字化升级的好伙伴。

责任编辑:张洁 张琪瑶

扫描阿D二维码邀您加入DNSPod交流群

}

该第三题写到后面该怎么写,能否给我过程,会不会是我前面的过程是否有问题。如果有问题,请告诉我这个题的详细过程及思路。谢谢老师。

网校学员村里第**在学习时提出了此问题,已有1人帮助了TA。

同学你好,该知识点来自沪江网校的课程,想要更系统的学习,欢迎进入课程学习。不仅可以和更多的同学一起学习,而且还有老师、助教随时的学习指导和知识点解答哦。

版权申明:知识和讨论来自课程:的学员和老师,如果想了解更多,可以报名参加课程学习。所有知识讨论内容,版权归作者及沪江网校所有。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已知半径求面积的题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