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年轻人忘了传统文化越来越关注传统文化?

2022-05-28 21:26 来源: 关山听风
原标题:为什么有些年轻人对传统文化了解太少?是教育的原因吗?
有些年轻人对传统文化了解太少,这种结论是正确的,因为并不是所有的年轻人都不了解传统文化,不了解只是一部分。
(县级传统工具展示)
分析这一部分年轻人对传统文化了解太少的原因,不能简单地归咎于教育。传统文化的内涵太丰富,毕竟中国有五千多年的文明,要全部进行了解,不是一朝一夕能做到的事,更不能单靠学校里的教育。从另一个角度讲,不仅是有些年轻人对传统文化了解太少,事实上,一些中老年人对传统文化了解也太少。传统文化有一个传承的问题,中老年人对传统文化了解都那么少,还去苛求年轻一代人吗?
(苗族传统服饰)
我这里就如何了解传统文化谈自己的认识。
一是要积极参与到传统文化活动中去。为什么中国的传统文化在农村传承得比较好,在城市人,特别是大城市传承得不理想,关键就是一个参与问题。就拿我自己的经历来说,从小到大,从书本上学到的传统文化,无非就是一些历史、文化、地理等知识,而大量的非物质文化则是从民间学来的,是从村里老一辈那里学来的。如正月舞龙灯、唱汉戏,又如清明扫墓、端午赛龙舟,必须要参与其中才知道这些活的具体流程和含义。又如唱地方民歌及民间技艺,你得去动口动手,跟着学习才能了解。本人从小开始就积极参与各种民俗活动,所以,今天才了解很多的传统文化。
(农家传统食品工艺)
二是现代媒体疏远传统文化。随着电视的发展,可以说对中国民间的传统文化是一次史无前例的打击。自从电视机普及到城乡各个角落以后,不管是大人和小孩子,一有空闲时间就守在电视机前面。而电视台播出的节目以娱乐至上,收视率至上,很少有传统文化的普及教育功能。后来,手机普通了,青少年迷上各种游戏,使青少年更加远离了中国民间的传统文化,也更不愿参加民间的民俗活动,眼睛盯着手机一刻也不能离开。本来这些新媒体的发展是让青少年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最好平台,但在做这些平台的人又有多少人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又有多少平台拿出一定的空间用来宣传普及中国传统文化?
(中国历史文化名村湖南大园古苗寨)
三普及宣传传统文化靠全社会形成共同合力。我入驻今日头条近两个月,一直在致力于发民族民俗文化的图文,没想到传统文化在今日头条也是大冷门,娱乐和生活领域才是大热门,最火的头条也是如此,让人无语。我发的传统文化图点击量少得可怜,推荐量也少得可怜,据说是机器在运算。由此可想而知,传统文化在各大新媒体的位置,这一点不想多说,毕竟没有谁会主动给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施舍,作为个人来说,努力了,做不下去可以不做。
(湘黔古驿道古桥梁)
总之,培养文化自信的年轻一代,不能简单而轻易地抛锅给教育,学校的教育不是万能的,教育有教育的任务,也不可能包办学生的学习一辈子。传承传统文化要靠整个社会,新媒体尤其要牺牲一些小利,做一些对中国传统文化有功德的事情。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
2021-06-30 17:09 来源: 搜狐城市-汕头
原标题:当传统文化遇上新时代主力军 如何让非遗更年轻
汕头所在的潮汕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资源丰富,民间文化艺术品种多样,仅汕头一市就有国家级非遗项目13项、省级非遗项目39项、市级非遗项目102项,涵盖民间文学、传统音乐、传统舞蹈、传统戏剧、曲艺、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传统美术、传统技艺、传统医药、民俗等。
当下国潮兴起,给予了非遗一个重新绽放光彩的良好契机。对于非遗的年轻化传承——这是一个最好的时代。
潮阳英歌舞
但不可忽视的是,非遗的传承与保护,仍面临着三个方面的问题:一是传承人年龄老化,后继乏人。一些非遗技艺本身有着工序复杂、工艺繁复,耗时费力的特点,使得项目面临着“人走技失”的窘境。二是环境急速变化,非遗的载体与人文土壤正在悄然瓦解。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加速,原本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也在遭受着猛烈的时代冲击。尤其在很多年轻人看来,非遗的历史性对应的是“遗憾的过时”。三是生活改变,非遗很难成为下一代的文化需求。但非遗不是生硬的传递与承袭,而是应该具有创新与活力的活化和再生。
因此,让年轻人接触到非遗,使非遗在年轻热潮中活化,尤为重要。
近年来,为推动非遗保护实现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国家提出了“见人、见物、见生活”的保护目标和新理念,让非遗真正“从生活来,回到生活去”,融入现代生活,重新走进大众视野。汕头市委出台《关于我市加快人才发展的实施意见》,把非遗传承人纳入人才培养计划;汕头市政府出台《汕头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扶持办法》,鼓励和支持非遗项目保护单位、传承人和基地开展传习展示、传播交流、项目研讨等活动,为全市开展非遗保护传承工作提供了有力的政策保障和资金支持。这一切工作使得非遗的保护与传承在政策支持、体系建设、打造平台以及对外宣传等方面取得良好的工作成效,呈现出活起来、传下去的喜人局面。
嵌瓷屏画
非遗强调以人为核心的记忆、经验、精神,是以人为本的活态文化遗产。其发扬和传承,不仅需要社会认知,更需要社会的共同参与。而当下年轻人是社会参与的主体,他们追逐新潮流、新科技,也热爱精彩的传统文化——愿意在日常生活中身着汉服,也热衷购买精巧雅致的非遗工艺品。他们用自己的方式跟古老非遗对话,积极吸纳时代热点,以轻松有趣的新媒体为传播平台,不断刷新人们对非遗的定义,寻找着非遗传承、发展的新方式。
当非遗走近年轻人,传统就有了延续的希望;当年轻人走近非遗,成长将获文化的滋养。我们应该认识到,当年轻人爱上并乐于传承非遗,才能为非遗注入时代气息,才能在时代发展中与时俱进、经久不衰。因此,让非遗项目得到年轻人的认同与喜爱,打造非遗项目特色专业和课程,培育非遗项目特色人才,就成为很多地区的共识。
随着非遗活化实践不断深入,在探寻非遗向年轻创新转化的道路上,已经初步形成了“非遗+旅游”“非遗+校园”“非遗+影视”“非遗+创意”“非遗IP+品牌联合”等多元化“赋活”的新形式和新手段,非遗正以适合自己的姿势和方式,向年轻化、时尚化、市场化转型。
非遗的传承和发展,亟需要注入新鲜的血液。随着时代变化,非遗逐渐打破常规,与时下潮流结合。展览、直播、短视频等多种非遗传播形式逐渐“出圈”,越来越受年轻人追捧。
1、非遗+直播
2020年是直播井喷式发展的一年,新的技术手段,也催生新的传播方式。当非遗遇上直播,这种接地气的新形式,让传统与流行相互碰撞,非遗得以走进年轻人的生活。2020年5月,汕头市团委举办了一场助力亚青之让潮汕非遗文化“出圈”直播活动,邀请潮阳剪纸、工夫茶艺、潮式粿品等潮汕非遗项目的传承人到直播间展示,讲解和现场教学,让更多年轻人了解潮汕非遗、走进潮汕非遗、爱上潮汕非遗并最终加入到保护传承的队伍中来。
让潮汕非遗文化“出圈”直播活动
2、非遗+旅游
近年来,汕头市将非遗保护工作与旅游业发展结合起来,以文兴旅、以旅彰文,让非遗文化走出活态传承之路。
2019年初,汕头在小公园国平路启动建设“潮汕文艺人才一条街”,挑选设立了王芝文(陶瓷微书)、陈建全(微雕)、黄荣浩(玉雕)、何汉林(木雕)、陈树泽(抽纱)、许遵英(剪纸)、许少雄(嵌瓷)等7个大师工作室。让小公园成为展示潮汕非遗文化的窗口,向来自各地的游客展示潮汕文化艺术的丰硕成就和深厚底蕴。
去年12月,广东推出首批3条非遗主题旅游路线,汕头南澳岛、汕头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馆、老妈宫戏台、汕头老街小公园四处景点入选。
而在今年5月,汕头首家非遗体验馆也正式开馆,该馆是潮汕地区首个沉浸式城市非遗文化体验空间。馆内不仅设置了潮州木雕、潮剧盔头制作技艺、印章镌刻技艺、瓶内画、汕头剪纸、金漆画、鮀浦石雕、潮阳剪纸、珠绣、潮绣等非遗作品展示,还提供非遗体验区让游客近距离观看和体验非遗技艺,处处体现着非遗“见人见物见生活”的保护理念,也为非遗文化传承开启了一种全新的方式。
汕头市非遗体验馆
3、非遗+校园
如何唤醒大众的文化自觉,以期人人都能积极参与到非遗的传承与保护中?秉承着非遗从娃娃抓起的理念,汕头市积极推进“非遗进校园”“非遗进课堂”系列活动,组织工夫茶、剪纸、潮州歌册等非遗项目传承人进校园现场展示教学百余次,并定期举办“非遗讲坛”活动。
非遗进校园的开展,不仅在孩子们心中种下热爱非遗的种子,更为继承和创新发展潮汕非遗培育了丰厚的土壤。汕头市文化馆有关负责人表示,让学生从小就充分认识非遗文化,喜欢上非遗文化,才能对中国源远流长的文化产生兴趣,被其吸引,从而引发对中国博大精深的文化的自信。
为让广大学子零距离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汕头大学淑德书院与陈小燕剪纸艺术中心、裕虹抽纱刺绣馆、枫溪手拉壶工作室、凤凰茶文化博物馆、潮州嵌瓷博物馆、凤凰单丛茶助农平台合作,成立潮汕非物质文化遗产实践基地,非遗传承中传统的师带徒制度得以延续。非遗的多样性和创造性在年轻一代身上得到更好体现。
非遗进校园
4、非遗+创意
近些年,“IP经济”频出爆款,持续火热。从依托故宫这个超级“IP”衍生出的《上新了·故宫》,到敦煌“飞天”被引入手游《王者荣耀》,非遗的传承与弘扬日益注重IP化、创新化。而要“创新”,自然离不开年轻人这一关键群体。汕头非遗也积极搭上IP快车,建设了非遗聚集区。聚集区内设立了非遗项目展示展演平台、非遗项目传习研发平台、非遗项目市场推广平台等三大平台和一个少儿非遗项目体验和智力游乐园。这是一次集政策理念、运行机制和营销方式的全方位创新,整合资源、凝聚关注、植入产业、放大文化,激发了非遗传承发展的内生活力。
同时,汕头市还积极加快非遗数据库建设,推动全市非遗项目数字化保护,挖掘乡村非遗资源。越来越多的非遗正与,融入年轻人熟悉的领域。
“现代潮剧,既要让老一辈看着可亲可敬,也要满足年轻人的审美需求。”《红军阿姆》导演卢昂认为,在创作中,剧团需要将最有特点的潮剧元素放大,并用现代的声光电技术对舞台进行重新包装,让观众对潮剧感兴趣,想看、爱看。
不仅是潮剧,众多非遗项目的传承都面临着保留传统精髓与创新形式的平衡问题。非遗项目要想获得更好传承,既需要外部社会多方面的支持,也离不开自我创新。不断挖掘非遗新内涵,发现同时代发展相贴合的内容,才能让非遗更具时代活力,才能吸引更多年轻人加入进来,成为非遗传承的新生力量。非遗的未来不应是摆在博物馆里冷冰冰的展示,而是走出玻璃柜,走进人们的日常生活。我们期待在未来见证非遗传承的更多可能,期待非遗一直“热”下去。
参考资料:
中国发展网:《汕头市非遗保护传承“活起来、传下去”打造粤东文化中心》
汕头日报:《非遗保护如何走出“人走艺失”困境?汕头市探索非遗走向大众化路径》
羊城晚报:《「潮人文脉」探索文化传承发展新模式,汕头首家非遗体验馆开馆》
汕头橄榄台:《助力非遗传承 弘扬匠心精神》
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年轻人忘了传统文化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