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51除以3列653除以5竖式计算算如下所示:


精选小学数学教案模板锦集9篇
  作为一位杰出的老师,时常需要用到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来参考自己需要的教案吧!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小学数学教案9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小学数学教案 篇1
  教学内容:
  练习十一1—3题,教材42页例1
  教学目标:
  1、掌握平均数的意义和求平均数的方法
  2、知道移多补少求平均数的方法
  3、会根据数据列出算式求平均数
  教学重点:
  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
  教学难点:
  正确计算平均数
  教具准备:
  课件,小黑板,统计表
  教学流程:
  一、导入
  拿8枝铅笔,指4名同学,要平均分怎样分?
  每人2枝,每人手中一样多,叫平均分。2是平均数
  二、学习交流
  1、出示例1、小红、小兰、小亮、小明收集矿泉水瓶统计图
  (1)从图中,你知道了什么信息?
  (2)他们四人怎样分才能一样多?
  (3)平均分后是多少个?
  2、课件展示统计图的变化过程
  (1)指名展示
  (2)这种方法叫什么?
  点拨:移多补少
  3、要求平均数,还可以怎样想?
  (1)要把4人收集的.矿泉水瓶平均分成4份,必须先求出什么?
  14+12+11+15=
  (2)平均分成4份,怎么办?
  52÷4=
  4、归纳
  要求平均数,可以先求出( )数,再平均分几份
  5、算一算你们小组的平均身高,交流展示求平均数的方法和过程
  6、算出各小组的平均体重,说说你们是怎么算的?
  三、交流展示
  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说清求平均数的方法和过程
  四、达标测评
  1、练习十一第2题
  (1)什么是最高温度?什么是最低温度
  (2)你知道了哪些信息?
  (3)填写统计表:本周温度记录
  (4)计算出一周平均最高温度和最低温度
  (5)说说你是怎么算的?
  2、测量小组跳远成绩,求平均数
  五、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活动,你有什么收获?
小学数学教案 篇2
  教学内容:
  课本第76页例7及练习十六第4、5、10题。
  教学目标:
  1、通过比一比活动,掌握万以内数的大小比较的方法,能够用正确的符号表示万以内数的大小。
  2、通过现实的素材,感受大数的的意义,加深学生对万以内数的认识。
  3、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1、通过比较、理解数位的意义和数的实际大小掌握学会比较10000以内数的大小。
  2、掌握万以内数的大小比较的方法,能够正确运用符号表示万以内数的大小关系。
  教学准备:计数器、教学挂图。
  教学过程:
  一、准备活动
  1、读一读,并说一说,各个数中的5在什么数位上,各表示什么?
  25710595791135
  2、填空
  ()个一是十。
  ()个十是一百,10个百是(),10个()是一万。
  八百七十二是由()个百、()个十、()个一组成的。
  8个千、4个十组成的数是()。
  3、在2287、650、80、285、651、79这几个数中:
  是两位数的有()是四位数的有()最大的数有()。最小的数有()。
  [设计意图]
  通过练习巩固学生对数的.组成、数位的认识以及千以内数的比较。
  二、学习情景的创设
  1、看挂图
  聪聪和妈妈一起去商场买电器,聪聪和妈妈看中了空调和电视机。售货员说空调的价格是由3一个千、四个百和三个十组成的。你知道空调的价格吗?
  2、引导学生猜出电视机的价格。售货员又告诉我们电视机的价格比1000少,又比500多,你还能猜出电视机的价格吗?
  教师根据学生的汇报提示学生多一些、多得多
  3、引导学生进行数的大小比较。
  4、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比一比万以内数的大小。
  板书:万以内数的大小比较
  [设计意图]
  通过猜价格的游戏激发学生比较数的大小的兴趣,同时创设生动、活泼的课堂氛围。
  三、教学互动活动
  (1)提示:想一想我们千以内不同数位大小数比较的方法。
  自主探究四位数和三位数的大小比较。
  出示1430和980的大小,同时说一说自己是怎么比的?
  引导学生用多种方法比较
  小组汇报结果1430大于980。因为1430是四位数,而980是三位数。四位数比三位数大。也就是不同数位的数比较,数位多的数就大。
  谁来说说聪聪和妈妈能买到什么电器?你是怎么想的?及时帮助学生理清思路,比较出数的大小。
  探究四位数与四位数的大小比较。
  出示课件,聪聪正在和另一个小朋友比赛谁读数的速度快,聪聪得了3864分,另外一个小朋友得了3529分。
  (2)小组进行讨论:怎样比较3864和3529的大小?
  汇报得出:
  因为3864大于3529。所以聪聪获得胜利,是先比较千位一样大,所以比较百位,3864的百位是8比3529的百位5大,所以3864大于3529。
  师生总结:
  比较万以内数的时候,先比数位,数位多的数大,数位一样从高位比起,最高位大的数就大。
  [设计意图]
  通过活动掌握万以内数位相同的数的比较大小的方法,同时培养学生的思维的能力和语言的表达能力。
  教后练习要求学生独立比较各组数的大小,并集体订正。
  (3)引导学生完成练习十六第5题。理解题意。独立比一比。
  汇报比较的结果。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出示:5850和8637239和70072133和31445488和5458
  独立比较,集体订正。
  [设计意图]
  在练习中巩固所学的知识。
  四、课外练习
  1、在里填上合适的数字。
  28□3○28677□0072406466□2□49413□2120142934□6315+7□+7
  20-205□-205
  2、找规律,填一填。
  (1)596、597、()、()、()
  (2)1720、1730、()、()、()
  (3)5000、5100、()、()、()
  (4)1360、2360、()、()、5360、()
  (5)2130、3240、()、()、6570、()
  (6)9999、8888、()、()、5555、()
  .
小学数学教案 篇3
  教学内容:教材第六册P88-89及练习二十一的第1、2题。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内容认识小数,知道以元为单位,以米为单位的小数的实际含义。
  2.知道十分之可以用一位小数表示,百分之几可以用两位小数表示。
  3.能识别小数,会读写小数。
  教学重点:认识小数。
  教学难点:知道十分之几可以用一位小数表示,百分之几可以用两位小数表示。
  教具、学具准备:主题图,投影片,商标标签。
  教学过程:
  一、引入小数
  1.出示文具标价牌。
  开学了,妈妈给小华买了一些文具。
  书包 45元 文具盒 18元 圆珠笔 3.50元
  铅笔 0.20元 橡皮 0.15元 本 3元
  (在黑板上依次贴出商品的标价牌。)
  2.区别整数与小数。
  请同学们仔细观察,你能不能把这些文具标价中的数分成两类?怎样分?
  根据学生的回答,移动黑板的上文具标价牌分成两类。
  书 包 45元 圆珠笔 0.50元
  文具盒 18元 铅 笔 0.20元
  本 3元 橡 皮 0.15元
  左边这组数45、18、3是我们以前学过的,都是整数。准还能举出其他整数的'例子?
  3.引入课题。
  右边这组数它们有一个什么特点?(数中间都有一个小圆点。)像这样的数叫做小数。(拿走黑板上三个整数标价牌。)今天我们就要学习一些关于小数的初步认识。
  板书:认识小数
  二、认识小数
  1.你会读小数吗?
  让学生试读文具标价的三个小数。
  2.认识以元为单位小数的实际含义。
  哪些同学已知道,它们分别表示多少钱?
  元 角 分
  3. 5 0 3元5角
  0. 2 0 2角
  0. 1 5 1角5分
  3.完成88页表格中的填空。
  4.你还在哪里见过小数?
  三、教学例1
  1.出示例1情景图。
  让学生说出图意和图中同学们提出的问题。
  2.引出以米为单位的一位小数。
  出示米尺:把1米平均分成10份,每份是多少分米?用分数表示是1/10米,还可以写成0.1米。
  3分米是几分之几米,还可以写成零点几米?
  3.引出以米为单位的两位小数。
  指着米尺问:把1米平均分成100份,每份是多少厘米?用分数表示是1/100米,还可以写成0.01米。
  3厘米是几分之几米,写成小数是多少米?18厘米呢?
  让学生把答案填在课本上。
  4.小组讨论
  王东身高1米30厘米,写成小数是( )米。
  全班交流,写成1.30米和1.3米都对的。
  5.学生类推:完成89页的“做一做”。
  四、课堂练习
  完成练习二十一的第1、2题。
  板书设计:
  元 角 分
  3. 5 0 3元5角
  0. 2 0 2角
  0. 1 5 1角5分
小学数学教案 篇4
  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22、23页
  教学目标:
  1、结合“动物聚会”的具体情境,能够说出相同数连加与乘法之间的关系。
  2、结合具体情境,能够说出一个乘法算式表示的意义,体会到同一个乘法算式在不同的情境中所表示的意义有所不同。
  评价方案设计:
  1、目标1达成的评价方案
  通过学生对“想一想,连一连”的做题情况进行评价。
  2、目标2达成的评价方案
  通过学生对“3×6还能解决生活中的哪些问题”的回答情况进行评价。。
  教学重点:
  在具体的情境中理解乘法的表示意义,能够列出乘法版式进行计算,体会乘法的简单应用。
  教学难点:
  体验、比较和区分似“3个6”和“6个3”的不同含义。
  教学过程:
  一、故事引入
  教师边叙述美丽的童话故事边出示主题图:秋天到了,勤劳的小动物们都带着自己的劳动成果,庆祝共同的丰收,它们喜气洋洋地欢聚在一起。(板书:动物聚会)
  二、问题探究
  1、教师启发:你能提出什么乘法问题?
  要求
  A、独立观察主题图,思考问题;
  B、小组内交流: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并解释算式的意义。
  2、小组汇报
  一共有多少只小鸟?
  3×3=9(只)
  表示:每根树枝上有3只小鸟,3根树枝上有3个3只。
  要求
  A、求加数相同的'和可以用乘法算式表示;
  B、明确乘法算式中4和2的含义:2表示每架飞机上有2个人,4表示有四架飞机;
  C、知道乘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乘数、乘数和积。会读、写乘法算式;
  D、乘法算式中两个乘数调换位置,积不变。
  活动(一):火车上坐了多少人?
  4+4+4+4+4+4=24(人)
  4×6=24(人)或6×4=24(人)
  要求:(与活动一相同)
  活动(二):划船的有多少人?
  3+3+3=9(人)
  3×3=9(人)或3×3=9(人)
  要求:(与活动一相同)
  活动(三):坐在椅子上的有多少人?
  1+2+3=6(人)
  质疑:
  A、上面的求和算式能用乘法表示吗?为什么?(加数不同,不能用乘法表示)
  B、怎么调位置坐,才能用乘法表示?
  ①
  3+3=6(人)
  3×2=6(人)或2×3=6(人)[空一张椅子,每张椅子坐3人]
  ②
  2+2+2=6(人)
  2×3=6(人)或3×2=6(人)[每张椅子坐2人]
  三、巩固应用
  完成“试一试”中的第1、2题。
  要求
  1、独立读题、列式计算;
  2、学生交流每个乘法算式中各个乘数的意义;
  3、汇报,订正答案。
  四、小结:今天,我们学会了什么?
  学生交流后教师结题:知道了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可以用乘法表示,用乘法表示比用加法表示更简;学会了乘法算式的读写法。认识了乘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
小学数学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1、使同学在实际情境中,正确计算100以内两位数加两位数的进位加法。
  2、在观察中培养同学的创新意识,训练同学思维的灵活性,在操作、讨论、交流中培养同学自主探究的能力,得出多样化的算法。
  3、培养同学的合作意识和学习兴趣,使同学想学、乐学、会学。
  4、对同学进行爱家乡的教育,并培养同学的环保意识。
  教学重点、难点:
  正确计算100以内两位数加两位数的进位加法。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指名口答:
  5+8=
  9+4=
  7+9=
  6+7=
  6+6=
  4+7=
  8+5=
  8+8=
  6+44=
  36-5=
  45+30=
  75-40=
  48-3=
  57+3=
  69-6=
  34+5=
  2、竖式计算:
  23+35=
  42+34=
  41+56=
  34+15=
  先让同学独立完成,然后指名说说笔算加法要注意什么?
  二、新授:
  1、过渡:有两个小朋友,课余时间喜欢集邮,请看(课件出示主题图)
  根据这两个条件提一个加法问题,用算式解答
  2、研讨算法
  同学回答师板书:34+16=
  这是一个两位数加两位数,怎么计算?让同学考虑指名回答。
  画小棒,竖式计算。根据同学的`回答相机板书和课件出示小棒图和竖式
  3 4
  +1 6
  3、小结算法:
  相机板书:(1)相同数位对齐。
  (2)从个位加起
  (3)个位相加满十,向十位进一。
  4、试一试:
  5、想想做做1
  三、巩固练习:
  1、五一节有没有出去玩?(课件出示照片)这里是哪里?(九滨广场)
  我们宜兴山青水秀,人杰地灵。这里有几张是杨老师去游玩时拍下来的照片。以后假期里到森林公园、宜园去领略一下我们家乡的自然风光,顺便拍一些照片留作纪念。你们瞧,两个小朋友正在拍照了,这上面告诉了我们什么信息?怎么解决?
  2、好的环境需要我们来呵护,请看,一位游客正在扔垃圾呢!
  那两个小朋友正在浇花呢!告诉我们什么?要我们求什么?
  3、那些小朋友在干吗呢?告诉了我们什么?你会提加法问题吗?怎么解决?
  (捡废电池)
小学数学教案 篇6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掌握求相遇时间应用题的结构特点,并能正确解答求相遇时间的应用题.
  2.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培养学生大胆尝试,勇于探索的精神.
  教学重点
  1.找到与求路程应用题的内在联系.
  2.正确分析解答求相遇时间的应用题.
  教学难点
  掌握求相遇时间应用题的解题思路.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一)出示复习题
  小东和小英同时从两地出发,相对走来.小东每分走50米,小英每分走40米.经过3分钟两人相遇.两地相距多远?
  1.画图,列式解答.
  2.订正答案
  3.小组讨论:试着改编一道求相遇时间应用题.
  二、探究新知
  例4.两地相距270米.小东和小英同时从两地出发,相对走来.小东每分走50米,小英每分走40米,经过几分两人相遇?
  1.讨论:复习题的线段图该怎样改一改.并试着画一画.
  2.联系复习题的解法,尝试解答
  3.订正思路
  想法一:两人相遇时,所走的路程是270米.几分走270米,就是几分相遇.
  270(50+40).
  想法二:根据复习题速度和相遇时间=路程,依据乘法的因积关系可得:
  相遇时间=路程速度和.
  三、反馈调节
  两人同时从相距6400米的两地相向而行.一个人骑摩托车每分行600米,另一人骑自行车每分行200米,经过几分两人相遇?
  1.学生独立分析解答.
  2.订正答案.
  3.质疑:对于求相遇时间应用题还有什么问题?
  4.教师提问
  (1)要求相遇时间题目中需告诉我们哪些条件?
  (2)例4与复习题之间有什么联系?又有什么区别?
  四、巩固练习
  (一)从北京到沈阳的铁路长738千米.两列火车从两地同时相对开出,北京开出的火车,平均每小时行59千米;沈阳开出的'火车,平均每小时行64千米.两车开出后几小时相遇?
  (二)两艘军舰同时从相距948千米的两个港口对开.一艘军舰每小时行38千米.另一艘军舰每小时行41千米.经过几小时两艘军舰可以相遇?
  教师提问:怎样验证结果是否正确?
  (三)两个工程队合开一条670米的隧道,同时各从一端开凿.第一队每天开12.6米,
  第二队每天开14.2米.这个隧道要用多少天才能打通?打通时两队各开凿多少米?
  (四)长沙到广州的铁路长726千米.一列货车从长沙开往广州,每小时行69千米.这
  列货车开出后开往广州,每小时行69千米.这列货车开出后1小时,一列客车从广州出发开往长沙,每小时行77千米.再过几小时两车相遇?
  五、课后小结
  我们今天所学的相遇问题与以前学习的行程问题有什么主要联系和区别?通过学习你有什么体会?
小学数学教案 篇7
  教学内容:
  苏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六年级上册第44~46页例2、例3,,练一练,第47~48页练习七第5~8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探索整数除以分数计算方法的过程,理解并掌握整数除以分数的计算方法,能正确计算整数除以分数
  的试题。
  2.使学生在探索整数除以分数计算方法的.过程中,进一步理解分数除法的意义,体会数学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
  教学重点:
  掌握整数除以分数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
  理解整数除以分数与相应乘法的相等关系。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口算:
  2.揭题:整数除以分数。
  二、教学例2
  1.提问:幼儿园李老师把4个同样大小的橙子分给小朋友。
  继续提问:如果每人吃1个,可以分给几个小朋友?
  2.出示第(2)题,指名读题,口头列式。
  问:解答这个问题,为什么也是用除法计算?
  出示挂图,请根据图的意思想一想:可以怎样计算?
  先让学生分组讨论,再组织全班交流:
  把4个橙子每个分成一份,可分成几份?
  板书:=4×2
  看到这个等式,你能想到什么?
  3.出示第(3)题。
  (1)学生读题,列式。
  (2)你能在图中分一分,再想出计算结果吗?让学生操作后明确:
  (3)出示:
  提问:从这两个式子中,你又想到了什么?
  三、教学例3
  1.出示题目,让学生读题列式。
  2.请根据每米剪一段,在图上分一分,看看结果是多少。
  3.想一想:可以怎么算,为什么?
  板书:
  4.归纳和总结:想一想,整数除以分数可以怎么算?
  先在小组中说一说,再全班交流。
  四、练习
  1.做“练一连”第1题。
  先让学生各自在书上独立填写,再指名交流。
  提问:整数除以分数可以怎样计算?
  2.做“练一连”第2题。
  各自练习,并指名板演,练习后评议交流。
  提醒学生:把分数除法转化成分数乘法后,能约分的可以先约分,再计算。
  3.做练习七第5题。
  先让学生看图想商是几,再计算。比较看图得出的结果与计算得出的结果是否一致。
  4.做练习七第7题。
  先计算,再比较:每组中上、下两题有什么联系?
  五、作业:练习七第6题和第8题。
  六、全课总结:这节课学习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
小学数学教案 篇8
  教学目标:
  1、进一步巩固24时记时法的表示方法,及24时记时法简单的时间计算。
  2、培养学生自己的观察比较能力,能通过小组合作制作出一张属于自己的周末一天的.安排,并通过相互交流,让学生从中受到珍惜时间、合理利用时间的教育。
  教学重点:体会24时记时法在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难点:合理安排作息时间。
  教学对策:结合具体的生活情境。
  教学过程设计:
  一、复习旧知。
  1、4:00是下午()时
  16:00是下午()时
  18:30是下午()时()分
  2、晚上8时睡觉,第二天6时起床。她睡了()小时。
  二、实践活动。
  1、出示小华周末一天的生活安排
  2、学生分组讨论:从小华的作息时间表中,你了解到哪些信息?
  3、根据这些信息,你可以提出哪些问题?
  4、师从中选择出具有代表性的一些问题,如:做家务用了多少时间?做作业用了多少时间?到新华书店购书呢?
  小组围绕问题进行讨论解决。使学生从中得到更多的启示。
  ○白天14小时,晚上睡觉10小时。
  午睡1小时10分。
  ○学习2小时,航模制作1小时30分。
  购书1小时20分。
  ○锻炼、做家务1小时。
  ○娱乐:4小时40分。
  ○每顿饭化费的时间均半小时。
  5、让学生说说小华这样子安排有些什么好处?或者你认为他在哪些地方安排得很好的?好在哪里?
  6、指导学生说说安排周末的时候:要合理,科学,充实而有意义。
  三、那么你会安排你自己的周末吗?
  如果让你安排你觉得该注意些什么地方?学生自由说说。
  学生自己动手制作:
  1、每个学生拿一张纸,自己动手制作自己的周末。
  2、制作完后再让学生交流一下自己的周末时间安排表,说说好在哪里?也可以让学生在小组里说说。
  师可以针对学生的各别情况进行评比,鼓励一些安排得特别好的学生。
  板书设计:周末一天的安排
  ○白天14小时,晚上睡觉10小时。
  午睡1小时10分。
  ○学习2小时,航模制作1小时30分
  购书1小时20分。
  ○锻炼、做家务1小时。
  ○娱乐:4小时40分。
  ○每顿饭化费的时间均半小时。
  课后反思:(略)
小学数学教案 篇9
  总时:4时 使用人:
  备时间:第十五周 上时间:第十六周
  第3时: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掌握中位数、众数的概念,会求出一组数据的中位数与众数;能结合具体情境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三者的区别,能初步选择恰当的数据代表对数据作出自己 的正确评判。
  过程与方法:通过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区分刻画“平均水平”的三个数据代表,让学生获得一定的评判能力,进一步发展其数学应用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将知识的学习放在解决问题的情境中,通过数据分析与处理,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求真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求出一组数据的中位数、众数
  教学难点:利用平均数、中位数、众数解决问题
  教学过程
  第一环节:情境引入 (5分钟,学生小组合作探究)
  内容:在当今信息时代,信息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人们经常要求一些信息“用数据说话”,所以对数据作出恰当的评判是很重要的。下面请看一例:
  某次数学考试,小英得了78分。全班共32人,其他同学的成绩为1个100分,4个90分,22个80分,2个62分,1个30分,1个25分。
  小英计算出全班的平均 分为77.4分,所以小英告诉妈妈说,自己这次数学成绩在班上处于“中上水平”。小英对妈妈说的.情况属实吗?你对此有何看法?
  引导学生展开讨论,作出评判:
  平均数是我们常用的一个数据代表,但是在这里,利用平均数把倒数第五的成绩 说成处于班级的“中上水平”显然是不属实的。原因是全班的平均分受到了两个极端数据30分和25分的影响,利用平均数反应问题就出现了偏差。
  怎样说明这个问题呢?我们需要学习新的数据代表―中位数与众数。
  第二环节:合作探究(20分钟,教师点拨,学生合作解决,全 班交流)
  内容:问题:某公司员工的月工资如下:
  员 工经理副经理职员A 职员B职员C职员D职员E职员F杂工G
  月工资/元6000 400017001300120011001100110050 0
  经理说:我公司员工收入很高,月平均工资为20xx元。
  职 员C说:我的工资是1200元,在公司算中等收入。
  职员D说:我们好几个人工资都是1100元。
  一位应聘者心里在琢磨:这个公司员工收入到底怎样呢?
  你怎样看待该公司员工的收入?
  学生四人小组讨论,交流自己的看法,教师对表现积极的学生予以鼓励。
  在学生讨论交流的基础上,教师进行点拨:
  上述问题中,经理、职员C、职员D从不同的角度描述了该公司的收入情况:
  (1)月平均工资20xx元,指所有员工工资的平均数是20xx元,但只有正副经理的工资比平均工资高,是他两人的工资把平均工资“拉”高了。
  (2)职员C的工资是1200元,恰好居于所有员工工资的“正中间”(恰有4人的工资比他高,有4人的工资比他低),我们称1200元是这组数据的中位数。
  (3)9个员工中有3个人的工资为1100元,出现的次数最多,我们称1100元是这组数据的众数。
  议一议:你认为用哪个数据表示该公司员工收入的平均水平更合适?
  让学生讨论,充分发表不同的观点,然后 归纳起:用中位数1200元或众数1100元表示该公司 员工收入的平均水平更合适些,因为平均数20xx元受到了极端值的影响。
  结合上述问题的探究,引入中位数、众数的概念:
  一般地,n个数据按大小顺序排列,处于最中间位置的一个数据(或最中间两
  个数据的平均数)叫做这组数据的中位数。
  一组数据中出现次数最多的那个数据叫做这组数据的众数。
  教师指出:平均数、中位数、众数都是数据的代表,它们刻画了一组数据的“平均水平”。
  让学生用中位数、众数的概念回头望,解释引例中小英的数学成绩的问题。
  第三环节:运用提高(10分钟,学生独立完成,全班交流)
  内容:1. 对于一组数据:3,3,2,3,6,3,10,3,6,3,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这组数据的众数是3;
  B. 这组数据的众数与中位数的数值不等;
  C. 这组数据的中位数与平均数的数值相等;
  D. 这组数据的平均数与众数的数值相等。
  答案:A
  2. 20xx―20xx赛季上海东方大鲨鱼篮球队队员身高的中位数、众数分别是多少?(本213页)
  3.(1)你前所调查的50名男同学所穿运动鞋尺码的平均数、中位数、众数分别是多少?
  (2)你认为学校商店应多进哪种尺码的男式运动鞋?
  第四环节:堂小结(5分钟, 学生思考问题,回顾)
  内容:议一议: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有哪些特征?
  学生讨论交流,师生共同特征:
  1. 用平均数作为 一组数据的代表,比较可靠和稳定,它与这组数据中的每一个数都有关系,对这组数据所包含的信息的反映最为充分,因此在现实生活中较为常用,但它容易受极端值的影响。
  2. 用中位数作为一组数据的代表,可靠性比较差,它不能充分利用所有数据的信息,但它不受极端值的影响,当一组数据中有个别数据变动较大时,可用它描述这组数据的“集中趋势”。
  3. 用众数作为一组数据的代表,可靠性也比较差,其大小只与这组数据中的部分数据有关,但它不受极端值的影响。当一组数据中某些数据多次重复出现时,众数往往是人们尤为关心的一种统计量。
  要根据不同的实际需要,确定是用平均数、中位数还是众数映数据的平均水平。
  第五环节:布置作业
  本习题8.3。
}

上传人:嘎**
认证信息
认证类型:个人认证
认证主体:白**(实名认证)
IP属地:河南
IP属地:河南 文档编号:245258990 上传时间:2023-02-25 格式:PPT 页数:12 大小:651KB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653除以5竖式计算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