拓跋焘为什么要灭佛皇帝的下场?只为巩固统治

2019-11-26 23:33
来源:
古人今事
“大觉”是“佛”,《后汉书·西域传》最早记载:西方有神,名曰佛。古代的神是具有超人能力的存在,天地万物的创造者和统治者,人间统治者服从于“神”,西方神即“东方神”。佛教是当今世界三大宗教之一,佛教的地位在中国历史、乃至世界历史都是比较高的,中国本土宗教道教远不及它。道教、佛教和儒教并列中国,儒教一代强过一代,鲜有衰败,因为这是中国统治者统治中国的基础和根本,动摇不得;道教和佛教则是你衰我涨、你强我弱的局面,两者似乎在较着劲,但是谁也没彻底压倒谁。佛教文化博大精深,从秦汉时期传入中国后的两千多年间,佛教兼容并包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儒家和本土宗教道教,佛教完成“去异国化,成中国化”,这样的转变并非一蹴而就和一帆风顺的,由于各方面的原因佛教屡次遭到浩劫。
唐朝初期尊道抑佛,武则天上台执政后大改大唐李姓皇族尊道教创始人老子为祖先的风格,开始压道扬佛。佛道之争延续千年。中国历史上,只有“灭佛”之举,而鲜有“灭道”之行,有也只是顺带。佛教经过多次“消灭”,却怎么灭都灭不掉,好比大火烧过的野草,春风一吹再次生长,迸发出勃勃的生机。灭佛不但是中国宗教史、中国佛教史的重大事件,也是中国古代史中的重大事件。北魏太武帝灭佛是最狠的以此,下令禁断佛教,还颁布“沙门无少长悉坑之”的诏书,这不仅是佛教和当时百姓的灾难,也是我华夏文明的大灾难。
中国自西汉始,封建社会的思想基石和统治基础都在”儒家“,作为西来文化的佛教思想理念与儒家伦理纲常相违背。例如儒家讲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佛教提倡“遁入空门,不问世事”。这种文化冲突背景下,佛教在中国大地上肯定是不会顺风顺水度过千年的。佛教有时与奉承儒家文化为信条的封建地主阶级产生利益冲突,佛教常常是取得一时之大胜,而后面临毁天灭地的灾害。“佛”在西汉时与道教中的黄老方术并列一体,或者说佛家依附道教黄老,热衷他们的仅有西域使臣商贾,士大夫阶层对其没多少感触,也不愿意去接近了解,随着时间的推移,佛教逐渐与中国传统文化思想、道德理念、习俗政治等等融合,开始变成“中国的佛教”,被百姓和士大夫所接纳。
魏晋南北朝是佛教发展的一个重要时期,历史渊源在晋篡魏统一天下,不少读书人士人逃避现实,开始好山乐水,不敢问政事不愿闻政事,佛教恰好给他们一片能够得到片刻安宁的精神天地,佛教从这时候开始真正影响中国文明。魏晋之后的南北朝,为后来隋唐佛教形成中国化奠定基础。当时南朝佛教崇尚玄学义理(魏晋士人影响),北朝佛教则重视宗教行为。佛教教义正是在这一段时间得到拓展发展,不再小家子气,而是囊括天地万物。佛教人士的民间行走让其思想逐步被中国百姓认可接纳、深入了解,士大夫阶层也因此逐渐靠近佛教。
佛教教义同时在影响着中国大地上的建筑,修寺造像积攒功德,追求下一世的幸福,大同云冈石窟与洛阳龙门石窟是最好例子,若不是心中有所图谋的利益,怎么会花费倾国之人力物力财力修建。北魏鲜卑族入主中原大地黄河流域,为巩固统治所以标榜华夏正朔,建立起儒家的伦理纲常秩序。北魏统治者拓跋氏因特别需要儒家文化巩固自己在黄河流域的统治,渐渐汉化,其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了解到佛教。由于北魏社会的极端分裂,统治者不满足于巨大的物质享受还需要弥补内心空虚,被统治者被压迫极深生活中没有丝毫乐趣和希望。这时佛教理念深深吸引着他们,让他们不再死气沉沉、充满绝望,而是信逢佛教,修善积德期待来世。
北魏初期是给予佛教特别多的尊重的,不过也将佛教纳入国家管理范围内,可同时举行的措施是大大利于佛教发展的。北魏太祖道武帝亲下诏书:“夫佛法之兴,其来远矣。济益之功,冥及存没,神纵遗轨,信可依凭。其敕有司,于京城建饰容范,修正宫舍,令信向之徒,有所居止。”北魏对佛教的管理是宽松的,甚至不算一种管理,而是一种隐性提高、变相尊为国教。官府礼遇佛教僧人,协助修建寺院(帮助佛教徒有所礼佛的场所),加封任命出佛教领袖法果为道人统(又称沙门统,官职名)总摄僧徒。后来大兴灭佛的北魏太武帝拓跋焘即位之初对佛教也是支持政策的,统治阶层和佛教僧人的关系颇为融洽。但是过了不久,为什么又要大动干戈地去灭佛呢?这就涉及到一个十分现实的问题:佛教已经成为一个庞大的具有宗教、政治、经济性质的社会组织,一旦有不臣之心,上逼天下,下挟臣民,有很大的威胁和隐患。
王朝灭佛,其原因自然不可能是简单的一方面两方面,肯定是全方面的。北魏太武帝太平真君七年(446 年)少数民族政权开始灭佛。上文略微提到佛教之组织庞大,北魏太武帝不放心这把利刃不在自己手中。北魏灭佛的根本的原因就在拓跋焘担心佛教势力联合起义反叛势力威胁北魏王朝,这种担心不是无端放矢的,当时的起义军已经威胁到北魏政权,而且北魏鲜卑族统治者是外来者入住黄河流域的。一次偶然,发现长安种麦寺发现大量弓矢矛盾等兵器,还藏着各种各样的财富,与各地郡守富人关系匪浅,更有“沙门饮从官酒,与贵室女私行淫乱”。
三纲五常是封建王朝和王朝皇帝统治天下的理论基础,但是在抛弃人世间所有情感和义务的眼中佛教徒,这些什么都不是,“君为臣纲”是不可能被认可的,“孝道”和“宗族”是不存在的,这是非佛教信徒的统治者中万万不能接受的。儒家反佛教,中国本土宗教的道教也不例外,都是宗教,矛盾自然会被激化,而恰好太武帝也在反佛教。
此次灭佛不是突然开展,其实是有所前奏的,“寻以沙门众多,诏罢年五十以下者”,这是拓跋焘的第一次抑佛记载。佛门中人众多,已经严重影响到国家的正常运转,赋税源、兵卒源和徭役源不足。效果不太明显,八年后再次下诏不允许王公之下的官吏权贵蓄养僧人,违令者灭门杀僧,再次限制佛教徒人数。但是,成果没有他想象的那么斐然,即便他的诏令下的如此严苛凶残。
公元446年灭佛正式开始:诏诛长安沙门,禁破佛像,敕留台下四方令,一依长安行事。
此次灭佛就像打仗,还不是一个月两个月的,而是时间长达六年之久的,乃是中国佛教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废佛事件。上文原因处提及拓跋焘两次诏书限制僧人数量均没有多少成效,正式灭佛后他采取了更加严厉残暴的措施抵制佛教。佛教寺院无一例外被废除,其中的佛教经典和佛像全数捣毁,佛教僧人不论老幼一律坑杀埋于山中。少数的漏网之鱼得以逃生南方,还是北魏太子仁慈延迟宣布的诏书,才保留下一点火种,北魏境内僧人皆被杀之。“有司宣告征镇诸军、刺史,诸有佛图形像及胡经,尽皆击破焚烧,沙门无少长悉坑之。”那些寺庙外的佛门经书也不能放过,全部得焚毁。
北魏太武帝拓跋焘灭佛真就这么顺利吗?当然不是,诏令执行上有着些许阻碍,地方郡守富商不敢阻碍太多,中央监国太子拓跋晃屡次谏言“杀沙门之滥,又非图像之罪。今罢其道,杜诸寺门,世不修奉,土木丹青,自然毁灭。如是再三”,拓跋焘不听,但还是默许太子暗地里包庇一些佛教僧侣和经论。拓跋焘从开始的亲佛到后来的灭佛,有着信奉道教的因素,因而一步步对佛教的措施一步步严厉起来。
拓跋焘没有采取什么其他的措施,直接一刀切地举起屠刀,就好像一位行走江湖多年的决定刀客,面对强敌直接是单刀直入想一刀毙命,殊不知对方也是强者,内功强者,给自己留下隐疾。
北魏太武帝拓跋焘攻灭胡夏、北燕、北凉,征伐山胡,降伏鄯善、龟兹、粟特等西域诸国,驱逐吐谷浑,攻取刘宋河南重镇,统一中国北方,远逐柔然,饮马长江,国内厉行汉化改革等仁政,本是明君贤主、千古一帝的人物可是因为不分是否对错的全国灭佛,导致历史评价没有本应该的那么好。灭佛的确让国家强盛、社会安定、统治和谐,可是拓跋焘的做法过于残酷激烈,实在难以让人接受。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一的虞世南评价:俱有异人之姿,故能辟土擒敌,窥觎江外。然善战好杀,暴桀雄武,禀崆峒之气焉。至於安忍诛残,石季龙之俦也。
个人以为这是最恰当的。身为封建王朝的最高统治者,灭佛之举却是得做,但是“大兴杀戮”的理由,晚年的拓跋焘因此常常感到后悔。
参考文献:《中国佛教史》《北齐》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2021-06-02 15:17
来源:
带你观遍世界
佛教,一直都给人一种与世无争的印象。佛教的教义也是劝人向善。就是这样一个「温情脉脉」的教派,却在中国的历史上遭遇到了四次劫难,这四次劫难被后人合称「三武一宗灭佛」。
北魏太武帝灭佛
第一位提出灭佛的人是北魏太武帝拓跋焘。北魏的成立可以说是非常不易的。作为少数民族政权,其君主是鲜卑族拓跋氏。
拓跋氏在历经被秦灭国后,忍辱负重多年,最终抓住秦国淝水之战战败,国内混乱的时机,复国成功,并统一北方建立北魏。
拓跋焘在研究北魏的历史后决定增强军队建设,希望能将北魏建成一个全民皆兵的国家。但这时候,问题出现了,佛教徒不用服兵役。不仅不用服兵役佛教徒还不用交税。
你不来当兵就算,还占着国家的土地让国家养着你,这门儿都没有。于是在444年,拓跋焘下令「上自王公,下至庶人,一概禁止私养沙门,并限期交出私匿的沙门,若有隐瞒,诛灭全门」。
本来拓跋焘只是想让僧侣们去服兵役,没有想杀人。但紧接着一件事情的发生却让拓跋珪改变了想法——445年,杏城起义爆发。
446年,拓跋焘亲自率兵镇压起义,当拓跋焘带兵打到长安时,在一所寺院中发现了大量兵器及钱财。这时的拓跋焘彻底愤怒了。
前文讲到,北魏的建立十分不易,所以拓跋焘对皇权看的很重,不允许任何人冒犯皇权。这座寺庙里的发现让拓跋焘认定佛教与杏城起义有关,于是拓跋焘下令诛杀该寺所有僧众。
事后,拓跋焘又听从了身边的大臣的劝导,决心彻底灭佛并下令「诛戮长安的沙门,焚毁天下一切经像」。这便是第一次灭佛运动。
北周武帝灭佛
在经历了第一次灭佛运动后不到两百年,又一次的灭佛运动展开了序幕。而这次灭佛的决定者是北周武帝宇文邕。历史上宇文邕是一位明君,为什么他也要灭佛呢?这里面原因复杂,还牵扯出了儒释道三家的地位问题。
要说宇文邕本是当不上皇帝的,因为他不是长子,他是北周文帝宇文泰的第四个儿子。可是他的三个哥哥全被一个人杀死了,这个人就是他的堂哥宇文护。
宇文护本是北周文帝的侄子,文帝临终前让宇文护辅佐自己的儿子。没想到宇文护的野心颇大,只要皇帝小皇帝不按自己的心意办事,他就将其杀死。这一杀不要紧,一口气连杀了三个,不得已宇文邕当上了皇帝。
北周武帝
宇文邕在当上皇帝后,在567年有人上书,希望皇上能抑制一下佛教的传播。宇文邕本身是重视儒家思想的,于是便同意了这个提议。但宇文邕没有独断专行,而是十分民主地将道教、佛教里面的权威人士和大臣召集在一起,大家一起商议一下儒释道的排名问题。
然而这次会议并没有商议出结果。作为「顾命大臣」的宇文护是忠实的佛教支持者,他反对将佛教放在最后,直接导致这次会议以失败告终。
572年,宇文邕诛杀了宇文护,始掌朝政大权。573年,宇文邕又召集臣、道士、名僧进行第二次辩论。按照宇文邕的意思,希望儒教为先,道教为次,佛教为后。然而这次会议又没能如宇文邕所愿。
原因在于这次请来的高僧辩论水平太高,硬是揭穿了道教迷信方术和教义的虚妄,这使得本来还想维护道教的宇文邕只得作罢。已经两次会议还讨论不出结果,宇文邕很生气,后果很严重。
于是宇文邕也不打算维护道教了,直接下令「断佛、道二教,经像悉毁,罢沙门(即僧尼)道士,并令还民」。
同年六月宇文邕下令建立通道观,这通道观内饰儒释道三家的名流,任务是探寻三教的真意,弥合三教的分歧。这就是第二次灭佛运动。
唐武宗灭佛
而第三次灭佛运动竟然是发生在民风开放的唐朝,这次下令灭佛的是唐武宗。
掀起宗教热潮的是唐宪宗。唐宪宗曾敕迎佛骨(即所谓舍利)于凤翔法门寺,使得全国开始推崇佛教。他本人也比较有能力,控制住了社会局面,并没有因为佛教而出现社会矛盾。
但随后的唐穆宗、唐敬宗、唐文宗就不行了,他们依旧依旧推崇佛教,但朝廷腐败,朋党斗争,国势日衰。不仅如此,佛教的兴盛还使得僧尼之数继续上升,寺院经济持续发展,大大削弱了政府的实力。而且很有许多罪犯为逃避法律选择出家,这让寺庙成了藏污纳垢之地。
等到唐武宗的时候,国力大不如前,842年,唐武宗不得已下令灭佛:「僧尼中的犯罪者和违戒者还俗,并没收其全部财产,充入两税徭役」。
844年,唐武宗再次下令,「敕令毁拆天下凡房屋不满二百间,没有敕额的一切寺院、兰若、佛堂等,命其僧尼全部还俗。」
可以看出,唐武宗的灭佛还是有针对性的,并没有「一竿子打死」。只是要求犯罪和违反戒律的僧人还俗接受应有的惩戒,拆除的寺院也都是规模较小僧人较少的。可以说唐武宗的灭佛更加人性化。
后周世宗灭佛
最后一次灭佛运动发生在后周。后周世宗柴荣个人没有任何宗教的爱好,这次的灭佛更像是为了经济。
后周时期,战争不断,后周的政权也在风雨飘摇中。柴荣登基后,国家经济状况很差,根本无力支持后周南征北战和稳固政权。于是柴荣想到了寺庙。
公元955年,柴荣下诏开始禁佛。其中规定:不许私度僧尼,不许无侍者的出家,出家必须考试和国家批准,禁止烧身焚指等修行方式,收缴不经官府核准的寺院和财产,收缴民间的铜金佛菩萨像。
柴荣这次灭佛较前三次相比更为仁慈。柴荣没有对僧人大开杀戒,只是将寺院的土地收归国有。那些收集上来的铜器也都被从新铸造成铜钱,用于流通并恢复国家经济。这次灭佛运动被世称一宗法难。
后周世宗
三武一宗灭佛运动的起因多是为了巩固皇权,增强国力。灭佛运动的规模也是越来越小。其中很有意思的一点,在每一次灭佛运动后,下一任皇帝都会再一次扶持佛教,恢复佛教的地位。一句话,神权必须服从王权,宗教必须为封建统治服务。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是辛弃疾词《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的一句,所谓“佛狸祠”是指北魏太武帝拓跋焘建立的行宫,因为拓跋焘小名叫佛狸(bì lí ),所以叫佛狸祠。要说到拓跋焘,还真不简单,这个15岁做皇帝的少年天子,刚一上位就励精图治,使得北魏国力空前鼎盛。北魏时期,北方很乱,胡夏、北燕、北凉、几个小国家,整天你争我夺,乱成一锅粥,拓跋焘决意扫平战乱,一统北方。登基没几年,18岁的拓跋焘亲率大军攻打胡夏,他天生就是个优秀的军事统帅,兼而赏罚分明,个人勇武,常常亲冒矢石,带头冲锋,所以一年之后就打到了胡夏的国度——统万城。眼见胡夏军死守城池,拓跋焘以少数骑兵示弱,诱敌出城后,又用一支劲旅偷袭敌后,主力军合围,大败胡夏,生擒胡夏国主赫连昌。三年之后,拓跋焘再征胡夏,尽夺关中之地,胡夏名存实亡。此后八年,北魏在拓跋焘的带领下,又相继使北燕、北凉臣服,十六国乱世局面就此结束,北方诸胡除柔然和吐谷浑外,尽被北魏统一。至此,北魏开始和南方的刘宋王朝划江而治,南北朝对峙形势开始。柔然一直是北魏的大患,拓跋焘从十二岁开始,先后七次征讨柔然,一直到449年大败柔然,收其民畜百万,柔然可汗跑的远远的,北方才算宁静。这是自汉武帝重创匈奴后,北方对游牧民族的再次胜利。总体来说,拓跋焘是个雄才大略的雄主,在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方面都有着不俗的成就,但由于常年战争,所以民怨四起,而且晚年经常冲动杀人,刑罚国重,还曾下诏灭佛,因此北魏几经混乱。拓跋焘身边有个太监,叫宗爱,跟当时的太子拓跋晃不和。拓跋晃为政精明,有贤主之风,但被宗爱的谗言挑拨,加上权力的冲突,拓跋焘杀了不少人,拓跋晃忧愤而死。拓跋焘事后知道自己犯了错,宗爱害怕事发被杀,于公元452年,弑杀拓跋焘,立拓跋余为帝,半年之后,又杀掉拓跋余。拓跋濬即位后,宗爱被灭三族。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哪个朝代灭佛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