哺光仪可以长期使用吗真的有用吗?为什么一天只能用2次?

发现孩子开始近视了,很多家长都被打个措手不及,以至于“病急乱投医”,什么近视防控的方法都想试试。据专家研究,日常生活中所接收的红光不足,是儿童青少年近视率猛增的原因之一!因此,保证孩子有充足的户外活动时间是防控近视的关键。但孩子学业压力过大,没时间通过户外活动进行近视防控,于是,寻找“精简版”近视防控措施的重任就落在了家长们的身上——OK镜、哺光仪……纷纷进入家长们的视野。到底哪种方法才有效呢?市面上针对这些近视防控措施的评价不一:有人称哺光仪是新型骗局;也有人说哺光仪真的是“近视神器”……家长们再一次陷入了选择困难症……今天,普莱诺睛灵就带家长们理性看待传说中的“近视防控神器”哺光仪。什么是哺光仪哺光仪,“近视弱视综合治疗仪”的俗称,发出的是特定波长的红光,一种对眼睛无害的半导体激光,同时也是自然日光中的组成之一。哺光仪的工作原理是通过对孩子眼部的照射,将光线以特定方式照射在视网膜上,1次3分钟,1天最多2次,每次须间隔4个小时以上,在短时间内有效补充眼睛的光照时间。有研究认为,哺光仪有可能改善眼底的血液循环,促使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分泌多巴胺,增加脉络膜厚度,拉升巩膜含氧量,从而加固巩膜而达到抑制眼轴非正常增长的效果,抑制近视的产生和发展。(图片来源:搜狐网)哺光仪真的可以防控近视?哺光仪作为一种新兴的近视治疗手段,对短期内的近视防控确实有一定的效果,但缺乏足够的临床数据来验证它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可能存在的副作用也需要时间检验。(图片来自网络)就其工作原理来看,即便哺光仪能精准模拟日光光波,但它仍不能替代阳光对眼睛的的作用。为什么呢?鼓励儿童进行户外运动,每天接受2小时以上的自然光线刺激被认为是目前防控近视最重要的方法之一!阳光在孩子的健康成长过程中是不可替代的,使用哺光仪只能代替日光照射的某些作用,却不能代替全部。例如,日光对眼部发育的调节更加符合人体自然生长规律,人眼的调节力会在适应户外环境的光线明暗变换和远近距离中增强,从而起到防控近视的作用,这一点是哺光仪做不到的。同时很多让孩子用过或正在使用哺光仪的家长们发现,当孩子使用一段时间的哺光仪后,眼轴确实缩短了。这是否意味着哺光仪真的可以治疗近视,使得近视可逆呢?当然不是!眼轴缩短≠近视可逆一般来说,眼轴长度是指眼球前后径的长度,即从前面的角膜到眼底的视网膜的距离。(图片来源:www.163.com)如果使用了哺光仪,其在促进眼后极部脉络膜充足供血,增加血液携氧量时,会出现短暂的脉络膜增厚,这种增厚现象并不是永久的,增厚的脉络膜会向内推压视网膜的色素上皮层,因此测量时才会发现眼轴缩短了。(图片来源:百度知道)脉络膜是一层位于视网膜和巩膜之间、具有弹性的棕色薄膜,其中有很多血管。它增厚的实质是血管充血,血管内的血红蛋白数量增多,携氧量增加,巩膜供氧也会随之增加。这对控制近视来说,确实是有一定的作用的。但是,脉络膜的增厚只是暂时的,眼轴也只是暂时性的缩短,如果停止使用哺光仪,眼轴很快就会恢复如常!哺光仪的适用及慎用人群适用人群近视度数不到600度的孩子近视度数大于600度就是高度近视了,高度近视者未来可能患有黄斑病变的几率比普通人要大,而哺光仪的光波有加重黄斑病变的可能性!户外运动特别少的孩子哺光仪通过对视网膜后极部进行光营养补给,从而解决青少年儿童户外活动少、光照不足的问题。如果生活中孩子能正常进行户外活动,那就没必要再使用哺光仪了。慎用人群有光过敏史的人;青光眼、高眼压症、眼底视网膜异常病变者如眼底黄斑存在病变或损伤、白内障或其他眼内异常者;白化病,银屑病,肾病综合症,系统性红斑狼疮等免疫系统及免疫异常者和多动症者。所以,家长们需要理性看待哺光仪!不要抱着“治疗近视神器”的希望去使用哺光仪。在目前哺光仪的有效性、安全性、副作用仍旧存疑的情况下,建议家长们选择更安全且行之有效的近视防控措施:为孩子营造健康的室内光环境、带孩子去户外沐浴阳光、定期进行眼部检查……同时,家长们如果想要尝试使用哺光仪,切记在专业眼科医生的指导下使用!}
哺光仪对于近视治疗真的有用吗?我们先了解哺光仪用于近视治疗的原理:哺光仪是利用特殊的低强度红光,短时间内补充青少年儿童在户外活动光照的不足的影响,使变薄的脉络膜恢复到正常的厚度;为巩膜提供充足的氧气,改善了眼底的血液循环,促进多巴胺分泌,控制眼轴的过度增长,从而控制近视度数。对于它的有效性,其实我是持怀疑态度的,因为在现在的传统医学里公认的是近视不可逆的。根据国家卫健委综合监督局在2019年4月3日发布的《关于进一步规范儿童青少年近视矫正工作切实加强监管的通知》中也有明确指出:从事儿童青少年近视矫正的机构或个人必须严格依法执业、依法经营,不得在开展近视矫正对外宣传中使用“康复”“恢复”“降低度数”“近视治愈”“近视克星”等表述误导近视儿童青少年和家长。为了研究其有效性和安全性,我查阅了大量文献资料,再此给大家简单分享一下:哺光仪用于近视治疗的来龙去脉。哺光仪最早于2008年用于弱视的训练和治疗,后来偶然发现它可以阻止和延缓眼轴的增长,从2015年某品牌哺光仪才开始用于近视的预防和治疗上来。到2017年哺光仪才陆续进入各大三甲医院进行临床研究,截止到21年已经有超过14家医院开展相关研究,其中包括北京同仁医院,中山眼科医院,湘雅医院,北京儿童医院等等。低强度红光就是一种半导体激光,说到激光或许大家会谈虎色变!第一次听说将低强度激光用于治疗近视时,我的反应是:厂家不靠谱,忽悠人。用这种激光能用来治疗近视和弱视吗?它安全吗?带着众多疑问我又查阅了大量的研究论文报道。其中包括早期的动物试用研究,和后期的临床试验如在2008年5月,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就在眼视光学杂志上发表过半导体激光对动物安全性试验研究报告。该研究通过对 90 只体重为100~150g的豚鼠,分成4组,用复方托品卡胺滴眼液扩瞳,2%水合氯醛腹腔注射麻醉后,通过发射波长为635 nm,光斑直径 5mm,功率为2 mW,3 mW、4 mW.5 mW 四种功率分别对4组豚鼠每天照射1-2次,为期30天。该研究结论:3mW功率范围内的激光照射比较安全,4-5mW时对眼睛有损害。这一结论在2010年7月,发表于第三军医大大学学报也被证实这一观点。所以后期所有的哺光仪所使用的都为低于3mW功率,但由于随着使用时间的延长,发现部分哺光仪功率的稳定性存在变化,当功率变大时会对眼底造成一定的伤害。我猜测或许正是这个原因,导致目前我国截止到现在,通过注册医疗器械的哺光仪品牌寥寥无几。但是,这里低于3mW功率的普光仪就就得安全吗?再次我仍然持怀疑态度,因为前者试验数量为90例,试验天数为30天;后者试验数量更少,仅有45例,试验天数同样为30天,两者研究均存在数量较少,试验时间较短等问题。所以如果如果现在就认为它是安全的有点为时过早。于是我又查看了一下近几年低强度激光对于临床研究案例报道。如发表在实用中西医结合临床2018年10月第18卷第10期的一篇论文研究中提到该研究将 2017 年3 月~2018 年 3 月的近视少年,儿童按年龄段分为 3~8 岁组和 9~15 岁组。在 3~8 岁组里接受哺光仪治疗的近视患者 30 例(60 只眼)作为 3~8 岁组治疗组;未接受哺光仪治疗的近视患者 30 例(60 只眼)作为 3~8 岁组对照组。在 9~15 岁组里接受哺光仪治疗的近视患者 30例(60 只眼)作为9~15岁组治疗组;未接受哺光仪治疗的近视患者 30 例(60 只眼)作为9~15岁组对照组。分别训练和观察半年后,对治疗效果进行比较。结果:半年后,3~8 岁组中:治疗组屈光度平均增长 0.05 D,眼轴平均增长 0.06 mm;对照组屈光度平均增长 0.87 D,眼轴平均增长 0.30 mm.9~15 岁组中:治疗组屈光度平均减少 0.16 D,眼轴平均减少 0.02 mm;对照组屈光度平均增长0.73 D,眼轴平均增加 0.2 mm。又如宜昌华夏眼科医院发表的为期2年的研究统计再如南昌大学于21年1月28日发表的为期6个月的研究统计以及何明光教授团队,于2021年12月1日发表在国际眼科学最具权威的专业性期刊《Ophthalmology》上关于哺光仪的为期1年的研究统计从这几个近几年的临床研究统计中均提到:低强度红光可控制儿童近视进展。且未发现明显严重并发症。宗上所诉,哺光仪对于青少年儿童近视防控效果已经是毋庸置疑的,短期内的使用其风险性较小,更长时间的长期使用仍需要更多的研究统计。}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哺光仪可以长期使用吗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