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询一下,明目功的功效与作用维的作用机制是什么?

医生回答共1条医生回复因不能面诊,医生的建议仅供参考病情分析: 你好,维生素B12又叫钴胺素,该品主要用于治疗恶性贫血,与叶酸合用治疗其他巨幼细胞贫血、抗叶酸药引起的贫血及脂肪泻;亦用于某些神经系统疾患如神经炎、神经萎缩等,肝脏疾病如肝硬化、肝炎等,以及血液系统疾病如白细胞减少症、再生障碍性贫血等的治疗。过量的维生素B12会产生毒副作用。据报道注射过量的维生素B12可出现哮喘、荨麻疹、湿疹、面部浮肿、寒颤等过敏反应,也可能相发神经兴奋、心前区痛和心悸。维生素B12摄入过多还可导到叶酸的缺乏。指导意见:有些病人对该品有过敏反应,甚至过敏性休克,使用时应注意。建议遵医嘱。以上是对“维生素B12的功效与作用是什么?”这个问题的建议,希望对您有帮助,祝您健康!有用0相关问答松针又称松毛,即松树像针一样的叶子,松针主要入肝肾经,松针的作用如下:1、具有祛风止痛、活血化瘀、风湿痹痛、肢体麻木等功效;2、具有明目功效,松针富含维他命A,可治疗夜盲症;3、祛风止痒解毒,适用于风疹病人;4、治疗冻伤。松针可以内服,也可以外用,可以用开水冲洗,也可以捣碎后用松针汁涂抹。具体的使用方法要根据临床情况,在医生的面诊指导下进行。蒲公英非常适合用在各种热毒疾病方面,其中清肝热的效果非常的不错,对于治疗一些由于肝热所引起的严重发红、肿痛的情况,以及多种伤口感染后或者是化脓的疾病治疗效果也是非常不错的。一般来说,疏肝和胃丸的功效与作用是疏肝解郁,和胃止痛。具体分析如下:疏肝和胃丸是中成药,主要有香附、白芍、佛手、木香等成分,有疏肝解郁,和胃止痛等功效与作用,可以治疗情志不遂,肝气郁结,横逆犯胃,胃失和降所致的一系列以肝郁和胃脘不适为主的临床表现。治疗期间,患者应该规律作息,注意休息,避免熬夜,保持清淡饮食,可以多吃新鲜的蔬菜和水果,有利于身体健康。斑马豆的功效与作用如下:斑马豆子,俗称“肾豆”,它的外形酷似肾,浑身上下都是类似于肾的纹路,所以才有了这个名字。八宝中常含有斑马豆,这种豆类含有多种维生素,其中含有大量的淀粉和蛋白,而含有较少的脂肪,如果长期食用,可以起到补虚、强身、祛水肿、健脾益肾、增强免疫、抵御风湿等功效。可用于辅助治疗高血压、贫血、肥胖症、糖尿病、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等。肝炎草的功效与作用是清热利湿、清肝利胆等。肝炎草别名清叶胆、小青鱼胆等,是一种具有清热利湿、清肝利胆、治疗慢性肝炎的功效,临床试验表明,肝硬化、肝囊肿、酒精肝、晚期的肝硬化、早期肝癌等。可清肝利胆,主要可以用来拉着肝胆湿热,黄疸小便赤,胆胀肋痛。一般人都不知道这是什么。在农村地区,患有肝炎的人可以服用肝炎草。补肾强身胶囊的作用与功效有很多,具体分析如下:补肾强身胶囊是一种具有补肾、强身健体的中成药。腰膝酸软、头晕、耳鸣、视物昏花等是肾亏引起的身体虚弱的病症。还有心慌、气短、阳痿、早泄、宫冷、性欲降低等症状,可以服用补肾强身胶囊。如果患者晚上出现尿频、尿床等情况,可以服用补肾强身胶囊。在临床上需要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
relNode.imgName += sUrl.slice(sUrl.lastIndexOf('/') + 1) + '|';
relNode.ImgNum++;
}
function removePic(obj){
var index = $(obj).parent().index(),
tempArr = relNode.imgName.split('|');
$(obj).parent().remove();
relNode.ImgNum--;
tempArr.splice(index, 1);
relNode.imgName = tempArr.join('|');
}
function uploading(){
relNode.node.find('#uploadpic').hide();
relNode.node.find('.add_Picbtn').html('上传中...');
}
var addHtml = '\
\
\
请输入您的追问内容:\
\
\\
\
\
\
上传图片\\
\
提交追问\
\
\
\
';
$('.js-addask-btn').click(function(e){
var obv = $(this);
var Parent= obv.parents('.replay-time');
relNode.ImgNum = 0;
relNode.imgName = '';
relNode.node = obv.parents('.js-replay-item');
if(Parent.next('.js-addask-box').get(0)){
Parent.next('.js-addask-box').remove();
return;
}
$('.complain-box').remove();
if(obv.html()=='继续追问'){
alert('您已追问过,等医生回复后再次追问');
return;
}
Parent.after(addHtml);
})
$('.js-replay-item').on('click','.js-addask-box .js-quesAdd-btn',function(){
var obvAree = $(this).parents('.js-addask-box').siblings('.replay-time').find('.js-addask-btn');
var contentValue = $('.js-addask-box .js-quesAdd-text').val();
if( contentValue == ''){
alert('请输入您的追问内容');
return
}
$.ajax({
url: '//api.club.xywy.com/reply_taolun.php',
type: 'get',
dataType: 'jsonp',
data: {
rid: obvAree.attr('rel').split("&")[0].split("=")[1],
qid: obvAree.attr('rel').split("&")[1].split("=")[1],
quid: obvAree.attr('rel').split("&")[2].split("=")[1],
qrid: obvAree.attr('rel').split("&")[3].split("=")[1],
qtitle: obvAree.attr('rel').split("&")[4].split("=")[1],
images: relNode.imgName,
content: contentValue
},
success: function(data){
if (data.result == 1) {
alert(data.msg);
$('.js-addask-box').remove();
location.reload();
} else {
alert(data.msg);
}
}
});
})
}
第1篇:思政课课程论文范文一、对“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课程内容的思考
课程内容是课程改革的载体,课程内容的选择直接影响着课程改革的质量。以往我国研究生教育的课程内容常常难以处理好研究生课程与本科生课程的差异,过于关注课程内容的知识完整性与学科基础性,导致研究生课程成为本科生课程的简单延续,在注重知识传授的过程中,弱化了研究生课程的学科探索与科研训练的功能;与此相反,有些学校则忽视研究生课程建设,以和科研立项代替课程学习,或以协助导师完成课题研究、翻译外文资料等作为课程内容,忽视了研究生课程的学科理论深化的作用。针对当前研究生教育在课程内容建设方面存在的问题,根据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研究生培养目标及“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的课程特点,我们认为,“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课程内容的建构,一要充分反映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的理论创新和实践成果,特别是国内外最新的相关研究成果;二要坚持科学性、系统性的原则。围绕这一指导思想,在确定具体课程内容时,要有针对性地做到以下几点:首先,课程内容既要突出理论研究的重点问题,又要遵循学科知识结构的内在逻辑性;其次,课程内容的选择要体现专业培养目标,突出学科特色;最后,教学大纲和教材的编写要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实事求是、严肃认真的态度和精神。
二、对“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课程教学方式的思考
在研究生课程教学改革之中,课程教学方式的变革是提高课程教学质量的有效保证,再好的课程教学内容,如果没有科学的教学方式,也难以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以往我国研究生教育的课程教学方式存在很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例如:教学方式运用单一,“教师讲、学生听”的传统讲授式教学方法充斥课堂;教师习惯于专业知识的传递,虽然也会考虑学科知识的科学性和先进性,但忽视对学生智慧的启迪和思维的训练,也漠视学生应用学科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拒绝学生对教学过程的参与,不注重调动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学习主动性与积极性,导致学生难以建立起良好的学习态度和专业价值观。针对当前研究生教育在课程教学方式方面存在的问题,根据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研究生培养目标及“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的课程特点,我们认为,“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课程教学应改变原有单一、被动的“单向传递学科知识”的教学方式,建立和形成多样化的教学方式,以充分调动和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使学生能主动、富有个性地学习,并将“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课程教学方式具体确定为:主要采用系统讲授、研讨、师生问答、案例分析、行为体验等相结合的教学方式进行,通过系统的知识讲授,使学生掌握“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的基本理论,为其将来从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必要的理论准备。通过师生问答、研讨、案例分析等方式,培养学生融会贯通地掌握知识的能力和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教学过程中贯彻“双主体学导式”的教学理念,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启发学生独立思考,进行研究性学习。结合课程内容安排适当的社会实践活动,以增强研究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不断提高其综合素质。
作者:王丽荣单位:吉林大学第2篇:思政课课程论文范文
一、改变师生关系,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激发学生创新热情
良好的师生关系是培养创新能力不可缺少的前提。传统的师生关系是一种倡导师道尊严的不平等的关系,教师是教学活动的控制者、组织者、制定者和评判者,是知识的化身和权威,所以,教师在教学活动中是主动者、是支配者。而学生是来向老师求学的,理所应当听老师的话,服从老师的安排,学生在教学活动中只能是消极、被动的学习者和服从者。尤其在一些思想政治课上,教师高高在上,照本宣科,满堂灌,脱离学生实际,学生当然不喜欢,学习的积极性就低。如此教学,怎么能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呢?而新课改基于对课堂与教学一体化的认识,提出新课程需要相应的新的教学观,强调师生的互动关系,倡导主动的多样的学习方式,师生之间是一种平等的关系,塑造师生之间多种多样、多层面、多维度的沟通情景和沟通关系。学生的思想、意志、情感和行为方式应该得到同样的尊重,应给予学生足够的展示自己才华,表达自己思想和情感的机会。在教学中,学生不再是消极、被动的学习者和服从者,而是积极、主动的求知者。这样,学生的创新能力也就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得到培养。教师应本着以“学生发展为本”的原则,树立师生平等观念,注意与学生进行情感交融,才能创造一种平等、尊重、和谐、发展的师生关系,营造一个民主、活泼的课堂氛围。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创新热情、开拓学生思维,把课堂变成实现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心的素质教育的主阵地。
二、巧设疑问,鼓励参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哲学家波普尔认为:“正是问题激发我们去学习,去发展知识,去观察,去实践”。教学过程是一个设疑、质疑、解疑的过程。教师在课前要认真研究教材,精心设计问题,才能在课堂上提出学生感兴趣的问题来,所提问题应能与生活实践相联系,令人深思,给人启迪,能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要有思考价值的。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爱因斯坦说:“被放在首要位置的永远是独立思考和判断的总体能力的培养,而不是获取特定的知识。”导电塑料的开发,伽俐略的重力加速度理论的产生,超导体的发现,杂交水稻的培育成功,爱因斯坦相对论的提出……所有这些,无不是对既有观念的质疑,而获得成功的。因而,教师在教学中要巧妙设计疑问,让学生讨论,激励学生质疑,积极引导学生去探索学习。教师也要积极参与到讨论中去,以指导者、组织者、参与者、研究者的角色进行教学活动,引导学生大胆探索,各抒己见,畅所欲言。在讨论过程中,教师还要善于捕捉学生创造的火花,及时鼓励,及时引导。如:在教“商品的含义”时,教师可采用多角度、多层次的迂回式提问:①提到商品,同学们很快就想到了商店的食品、衣服、家电等。那么,这些商品是怎样来的呢?它们又到哪里去呢?②大自然中的阳光、空气是不是商品?为什么?③医院给病人输的氧气是不是商品?为什么?④你送给同学的生日礼物是不是商品?⑤劳动产品是不是商品,关键看什么?这种迂回式提问,能使学生的思维由浅到深,由窄到宽,由形象到抽象,使学生创造思维的敏捷性、发散性、聚合性、发现性和创新性等要素都得到了有效训练。
三、改变学习方式,鼓励学生求异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传统的学习方式过分突出和强调接受和掌握,冷落和贬低发现和探究,从而在实践中导致了对学生认识过程的极端处理,把学生学习书本知识变成仅仅是直接传授书本知识,学生学习成了纯粹被动接受、记忆的过程。这种学习窒息人的思维和智力,摧残人的学
习兴趣和热情。转变学习方式就是要改变这种方式,把学习过程之中的发现、探索、研究等认识活动突出出来,使学习过程更多的成为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
新课程改革,要求注重培养学生的批评意识和怀疑意识,鼓励学生对书本的质疑和对教师的超越,赞赏学生独特化与个性化的理解和表达。这就要求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对学生的好奇和求异加以引导和鼓励。没有求异就没有创造,求异往往成为创造的开始。所以在教学中教师要鼓励学生的求异,让学生知道没有绝对的真理,不要盲目崇拜什么专家,要敢于对权威、对理论、对教材、对教师、对学校提出质疑,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提出自己的设想,引导学生去探索、去质疑、去创新,从而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例如:在教学“一分为二”观点时,一个学生突然提出:“要求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对此怎么“一分为二”?这是个发散思维的火花,我让学生进行讨论、交流,从对这个求异思维的进一步讨论中,拓宽了学生的思维。又如:在教学“内外因辨证关系”时,我引用“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的成语,并结合“孟母三迁”的故事来加以论证,我把这说成“真理”。很快,学生中就有人提出了“近朱者不一定红,近墨者不一定黑”的观点,并说出了自己的理由,我对此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和鼓励。
四、关注社会,关注生活,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是培养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
基础教育课程纲要强调:“要继续重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培养。”可见,思想政治课教学中的“双基”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基础。教师应该重视“双基”的教学,而我们教学的目的不能停留在对知识的掌握上,而要用所学知识去观察、认识、分析、思考、解决现实生活社会中存在的问题,也就是说理论来源于生活实际,而理论又要反过来指导生活实际。创新来源于实践,所以要强调理论联系时政、联系生活、联系实际,引导学生学以致用,才能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师生在教学过程中,必须关心时事、关心生活、从实践中获得新知识、新信息。特别是要思考所学知识与当今国内外重大时事热点问题是否相结合。例如,讲到清除封建残留思想时,就要联系到生活中存在的迷信思想,以及邪教“法轮功”的危害等;讲到社会主义生产目的时,就要联系到党中央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重大意义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应用等;讲到维护祖国统一时,就要联系到台独分子破坏祖国统一的言行的危害等;讲正确对待挫折时,就应联系学生中遇到的学业、生活、人际关系中遇到的挫折等;在讲“消费者合法权益受法律保护”时,可拿出一些商品让学生当场鉴别真伪,如仿冒“两面针”牙膏、仿冒的“金嗓子”喉宝、仿冒的“双星”运动鞋等,这样学生非常感兴趣,不仅学到了法律知识,而且增长了生活常识与经验。教师再进一步引申到其他侵害消费者权益的事,让同学们谈买到假冒伪劣商品时的感受,最后引导回答提出解决办法等等。只有学以致用,才能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五、充分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第3篇:思政课课程论文范文
关键词: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诚信教育
1高职院校大学生诚信缺失的主要表现
1.1学习方面的学风不正学习动机不端正,学习不够刻苦,复印他人笔记、抄袭作业、参加考试夹带相关资料、人为地杜撰实验数据、写论文“移花接木”等情况时有发生,考试作弊现象屡禁不止。甚至有的学生在考试过后还采取请客、送礼等方式,要求老师提分、加分,或者要求老师为其隐瞒违纪作弊事实等。这些现象的存在影响了勤学苦练、实事求是学风的形成,不利于大学生诚信观念的培养,很大程度上也制约了高职院校教学质量的提高。
1.2生活方面的信用不足一些大学生社会公德意识不强,无视诚信为本、恪守信誉等做人的基本道德,日常生活中很大程度上存在着言而无信、违背社会公德等现象。国家为了解决贫困大学生的经济困难,千方百计向困难学生提供助学贷款,但是一些大学生不珍惜自己的个人信誉,辜负了政府的信任,不仅不积极偿还利息,到期也不偿还贷款本金,甚至于少数大学生在毕业后即无影无踪,使助学贷款成为呆账。
1.3求职方面的弄虚作假一些大学生在毕业时为了给自己的求职增加亮点,也给有关用人单位留下一个好的印象,采取伪造学习成绩、各种获奖证书、培训经历等方式,进行明目张胆的弄虚作假。在毕业生就业招聘会上出现了人人都是优秀学生干部、三好学生,个个都有一叠荣誉证书、一流的外语和计算机水平等情况,甚至还出现过一个班级里出现十几个“班长”的咄咄怪事。还有一些大学毕业生在择业时与用人单位签订了就业协议,却不履行就业协议书、合同规定的义务,更不愿意按章缴纳违约金,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毕业生人才市场的正常秩序和健康发展。
2学生诚信意识的形成的影响因素
2.1教师的诚信素养影响着学生诚信意识的形成由于目前高校间的校际竞争激烈,一些教师的教育价值观、职业道德、专业水平都出现了偏差,这些教师在教学上将经济利益最大化,尽可能地多上课、多兼职,不备课就给学生讲课,随意更改上课时间,把生活中的情绪带到课堂等等,这些教师教风不认真、学风浮躁、学术道德卑下,不能在诚信意识和行为上起到榜样和示范作用,存在着教书与育人相分离、理论与实践相矛盾、言传与身教相背离的现象,在学生中造成不良影响,使诚信教育成为流于形式的空洞说教。
2.2学校的德育方式、方法问题影响着学生诚信意识的形成诚信教育,主要通过道德教育。但长期以来,就学校的德育而言,多以说教和灌输的方式方法为主,存在着一定程度的抽象化、空洞化、形式化的弊端。教育方法枯燥、单一,流于形式,带有浓厚的政治色彩,尤其是不分对象、内容、场合的“命令式”、“填鸭式”的教育方法使认知教育和实践教育脱节,并且直接导致知行脱节,严重影响德育实效。
2.3学校内部管理体制问题影响着学生诚信意识的形成目前高职院校许多领域和部门存在着一定的漏洞,管理松散,约束机制不健全,特别是一些与学生联系比较密切的职能部门,由于缺乏监督机制,客观上为学生不讲诚信提供了可乘之机。学校为保障教学而制定了各种规章制度,但在执行过程中常常出现偏差,例如,在奖学金评定中的不实事求是,三好学生、优秀干部评选中的暗箱操作等现象,都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对大学生的正面诚信教育。
2.4高校扩招导致的就业压力影响着学生诚信意识的形成由于市场对高校扩招未能做出及时反映,导致就业压力加剧,一时间呈现虚假的“人才过剩”和片面的“学历高消费”。有些用人单位在招聘大学毕业生时,不能客观的实事求是,而是重学历、重证书、轻能力,专科生能做的事用本科生,本科生能做的事用研究生,不管是否需要,招个博士充门面。这些都促使大学生毕业时弄虚作假,努力粉饰自己,甚至铤而走险篡改个人资料。
3高职院校大学生诚信教育的培养方法策略
3.1与时俱进,创新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方式方法
3.1.1全面阐述诚信内涵,实现自律与他律的和谐统一诚信既是一个道德范畴,又是一个法律范畴,要将诚信在道德范畴与法律范畴的涵义向学生讲全、讲深、讲透。让学生真正明白,诚信不仅是一项道德的义务,更是一项法律义务。因此,既要通过道德的自律提倡诚信,又要通过法律的他律规范诚信。要通过各种方式和手段使学生把外在的诚信准则内化为自身所遵循的理念,并通过道德的自律,通过自我评价、自我监控、自我激励等来塑造自己的诚信形象。
3.1.2提高教师思想道德素质,实现言传与身教的和谐统一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身教重于言传。只有教师先做到身正行直,认真践行“八荣八耻”大学生们才能信服,才能为大学生树立诚信意识做出表率,才有资格教育大学生树立诚信意识。因此要把师德建设作为重点,进一步建立和完善教师职业道德和行为规范,引导教师履行《教师法》规定的职责和义务。
3.2鼓励诚信,完善大学生诚信教育的体制机制
3.2.1建立大学生诚信的档案管理机制对大学生的学习和日常生活行为中的诚信表现进行客观记录,建立大学生诚信档案,将其纳入大学生综合信息管理系统,实现学生诚信档案的电子化管理。大学生诚信档案的内容涉及面广泛,可以包括在校期间国家助学贷款还贷情况、学杂费交费情况、违反校规校纪情况、勤工助学情况等,要具有可操作性、针对性、学生参与性、教育性等特点,真实反映大学生在校期间的思想道德水平状况,便于学校和社会对大学生本人的了解。
3.2.2构建大学生诚信度评价机制结合大学生的诚信档案,学校应该成立相应的大学生诚信度的评估部门,构建大学生诚信度测评体系。测评体系要有测评内容和具体量化指标,测评的途径可通过学生自评、同学互评、老师评议和社会中介机构评议,从而把大学生诚信状况划分为不同的级别。逐步建立起大学生个人信用评价体系,引导大学生终身诚实守信,珍惜自己的信用,使个人信用如同自己的第二张身份证。
3.2.3建立大学生诚信的奖惩机制对诚信表现优秀的学生进行奖励,同时根据大学生诚信度测评的结果,将大学生的诚信情况作为评比三好学生、优秀学生干部和推荐优秀团员入党的重要标准;对于违反诚信规范的大学生,可以视其情况进行程度不同的处罚,使他们为自己的失信行为付出代价。守信者得到精神和物质的褒奖,失信者受到物质和精神双方面的惩罚,这样能促使大学生诚信行为的良性循环,逐渐形成守信光荣,失信可耻的浓厚氛围。
参考文献:
[1]刘志明.《诚信》.经济管理出版社,2006年4月.第4篇:思政课课程论文范文
关键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正当性;危机
一、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合法性问题的提出
国内学者对正当性的研究始于20 世纪 90 年代,上海交通大学胡伟教授在《合法性问题研究:政治学研究的新视角》 一文中第一次把韦伯的合法性概念介绍到中国来,此文认为合法性就是促使一些人对某种命令的“正当性”的认同,从而自觉服从这种命令的动机。在这里“合法性”与“正当性”就成了同义词。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正当性”的基本视野和维度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第一,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合意识形态性(本质属性,核心体现);第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合政治性(政治属性);第三,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合社会性;第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社会认同性。
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正当性危机透视
1.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正当性面临的诘难
第一,“思想政治理论课取消论”;
第二,“思政课非意识形态化”(非意识形态化,就是把意识形态和科学对立起来,认为一切意识形态理论都是出于阶级私立而对现实进行歪曲,因此没有科学性);
第三,“思政课自由选择论”;
第四,“思政课无用论”。
2.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合法性危机的原因分析
第一,对思想政治理论课自信心的缺乏(失语、失踪、失声);
学科中失语、教材中失踪、论坛上失声,出现的根本原因是自信心的不足,归根结蒂是文化自信心出了问题。对于一个民族而言,真正的自信是文化自信,我们的脑子不能总是装着别人的灵魂,我们应该有自己自主的灵魂。
第二,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权利主体的单一性;
第三,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价值诉求的片面化;
第四,西方外来文化的冲击。
3.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合法性危机的危害
第一,思政课教学实效性出现滑坡。学科中“失语”、教材中“失踪”、论坛上“失声”;
第二,思政课社会地位被边缘化。大多数群体在课程的生成过程中完全处于“失语状态”,诉求无法得到关注,使得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缺乏牢固的合法性社会根基,引发群众对思政课的消极抵制态度;
第三,思政课认同程度趋于降低。易走向摒弃灌输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为主流的思政课,代之以介绍多元化的世界文化、多元价值观思政课的歧途。
三、化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合法性危机的进路
1.以教学的实效性重构合法性
第一,合法性要建构在有效性的基础之上――方法、途径。首先在理论上论述有效性,推出有用,课程有用,有用导出合法;
第二,合法性要与社会的动态需求合拍――内容。注重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方法的多样化,建立开放型的教学模式,使课堂教学与课外实践相结合,鼓励学生投身社会实践(方法、途径);
第三,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应充分彰显对个体人的生存意义的关照。
2.以政府指导的权威性维护合法性。按照哈贝马斯的观点,只有政府才需要合法性,政府拥有合法性也就拥有了政府权威,相反政府指导的权威性也对合法性起到了维护和巩固的作用。
第一,坚持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导向,强化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地位。正确认识国家、社会意识形态对高校思政课发展的正向促进功能;
第二,采取有效措施,提升高校思政政治理论课的影响力;
第三,从党和政府长治久安的高度认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性(强调思想上重视,在建设过程中出现一手软一手硬,忽视精神文明)------政府对思政课合法性的强烈诉求;
3.以学科建设夯实合法性(学科支撑);
第一,高校思想政治理论发展应延承自身的内在逻辑性。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只有最大限度地遵循自身发展的内在逻辑性,并坚持对客观性与合理性的追求,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才能真正成为社会权力控制者的最有效的社会控制工具之一;
第二,构建多元权利主体共契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生成模式(国家层面的放权)。打破国家主导的权利分配格局,实现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多元权利主体共契;
第三,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供应制度的设计应秉持“以人为本”的原则。我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合法性的历程表明,只有当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生成充分关照了社会不同个体的生存性与发展性需求,国家政治统治权利对学校课程知识的合法化控制才具有稳固的社会性根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对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积极促进功能才能得到有效彰显;
4.借鉴外国成功经验助推合法性。这是阶级社会的普遍做法,外国也是政府强制推进,高度重视(书:中外思想政治教育比较、当代世界的思想政治教育)无一例外,各国都这样做,我们做很合理正常,与国际社会同步
第一,政府高度重视高校的意识形态和价值观教育。对青年学生灌输占统治地位阶级的、所谓主“流意识形态”为己任;在西方发达国家的大学,不但存在着向学生进行意识形态教育的西方式的“思政课”,并把其视为每个学生必修的“核心课程”;而且严格规定这些课程必须以灌输“西方核心价值观”为主;
第二,教学形式的灵活多样。采取多元化方式方法,提升高校思想政治理课的成效;注重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氛围和环境的综合效应,加强隐性教育与显性教育的结合;学校、家庭和社会要加强联系,形成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合力;充分发挥大众传媒的教育作用,尤其计算机网络的功能;思想政治理论课应与实践生活相结合,实现知行统一;
第三,教学内容的丰富多彩。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内容应更加贴近学生实际,效果才更加显著。
参考文献:
[1].系列重要讲话读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
[2].紧紧围绕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精神[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3]雷儒金.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改革研究[D].武汉大学,2012.
[4]张雪飞.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1.第5篇:思政课课程论文范文
关键词:思想政治理论课;评估指标;指标选取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4)14-0137-02
一、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评估指标体系构建的价值取向
(一)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评估的意义
按照国家教育部的要求,各高校都要开设思想政治理论课,这也是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重要组成部分。思想政治理论课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当代大学生进行“三观”教育的主要手段之一,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进行评估,是课程评估的一个组成部分。课程评估也称课程评价,钟启泉教授在《课程设计基础》一书中明确提出,“所谓课程评价,就是以一定的方法途径对课程计划、活动以及结果等有关问题的价值或特点做出判断的过程。”[1]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一种课程体系,对它的评估评价,要按照科学的原理和过程进行。同时,对其评估也具有重要的意义。加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评估,有利于增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课程建设,有利于增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水平,有利于增加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薄弱环节的提升,从而整体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在高等教育中的效能,发挥其“生命线”的作用。
(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现状及评估指标的选取
通过典型问卷调查,对于开放式和非开放式问题的回收和整理。基本可以看出,在被问卷调查的高校都开设了思想政治理论课,问卷显示,被调查的同学大部分表示思想政治理论课对自己有一定的帮助,所在学校也基本按照教育部的要求开设了思想政治理论课,班级规模、授课时间、授课课时等基本能符合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的要求。同时,大部分同学表示,在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中,存在内容单一、形式简单的问题。百分之九十以上的同学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践教学内容充满期待和渴望,希望能有更多的实践教学内容。显然目前多数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不能满足学生的期望,有很大的提升空间。通过问卷也反映出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教学形式单一,部分学校的多媒体适用不充分,考试形式单一。基于以上问题,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评估的指标选取中应重点突出,增加这些方面的指标设置。提升对教学实效性指标的选取,和实践课程指标的选取。“价值”是客体对于主体需要的满足。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价值在于学生对它的认同与践行,真正使学生能入脑、入心,终身受益。因此,为体现其价值取向,思想政治理论课评估指标选取应侧重教学指标,以提升实效性。
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评估指标体系构建的原则
(一)科学性与应用性相结合
科学性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评估指标构建的最基本原则,主要体现在理论原则的科学、评价方法的科学等方面。使其理论基础合理,操作方法科学。构建思想政治理论课评估指标时应注意遵循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课程性质和教学规律,结合时代背景和党中央相关要求,明确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价值取向,并根据教学目标制定科学合理的评价标准。评估指标以科学性为基础,但是以应用为目标,注重指标选取的可操作性,从而也在应用层面提升指标的科学性[2]。
(二)全面性与针对性相结合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评估指标体系应具有全面性,指标选取时应该涵盖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各环节,涵盖对其整体的要求和课程的全部进程。对其要有全面的把握和控制,通过评估指标的全面选取,不使评估过程有遗漏,不留死角,也具有模版效应,能够普遍适用。同时,思想政治理论课也具有个性的特征,指标的选择也应考虑到各学校的实际情况和特殊情况。比如,按照教育部的要求,对于不同层次的学校在思想政治理论课要求也是不同的,本科院校和专科院校有区别,在评估指标的设置和构建上都要有针对性,从而提升可信度。同时,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一类课程,有其自身的规律和进行的过程,在不同的环节应该有所侧重,按照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价值取向,对其评估的侧重,调整指标的选取和构建,以促进其整体的提升。
(三)独立性与可比性相结合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高等教育的一部分,也是必修课程。但是,与其他学科和专业课程相比,它也存在一定的特殊性。为了保证其在高等教育中的合适位置,评估指标的选取要与其他学科评估和课程评估的指标相区别,使其具有独立性,可以进行独立的评估活动,获得独立的评估的结果。同时,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评估过程,也要有一定可比性,通过具体指标的衡量,能查找出各学校的不同差距,和在运行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达到找差距和促提高的目标[3]。
三、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评估指标体系的分析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评估指标的选取和指标体系的构建,遵循科学的原则,按照通用的层次分析法,将主体指标分解成一个具有分级模块结构的指标集合,即树型结构的指标集合。每一个指标集都是由若干个子集组成,而每一个子集又是由更小的子集组成,直至最后不能再分解的指标。逐级确定指标,形成一级指标、二级指标和三级指标统一的指标体系。
(一)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评估一级指标的选取与分析
按照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运行的一般过程和规律,选取评估的一级指标。因此,一级指标包括队伍建设情况、学科建设情况、课程设置情况、教学情况、实践条件和课程特色与创新。按照教育部的要求各高校要基于思想政治理论课足够的重视,建立思想政治理论课领导小组,教师有一定的师生比等,这些是队伍建设这个指标中所重点考量的内容,从整体上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有个把握。学科建设指标评估的是在有一定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基础上,对于科学研究的考核,是对课程质量的把握,尤其是在思想政治理论课研究生培养领域。课程设置指标主要评估的是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的定位与设计。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有自身的发展过程,教育部05方案以后,课程进行整合设置,既具有整体性,各个课程也具有各自的侧重,但是对其课程的整体性和每门课程的衔接,是要达到对思想政治理论课设课目的有重要的影响。教学情况指标是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要功能和作用的评估,按照教学的一般规律,对教学的准备、教学运行、教学管理和教学效果等指标进行评估,以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核心功能和作用。实践条件指标评估的是实践课情况,实践课是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目前高校在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行过程中可提升空间较大的内容,具体的指标也要符合实践课运行的一般规律。课程特色与创新指标主要评估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特色与创新能力,是指标体系具有全面性的同时也就有针对性。
(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评估二三级指标的选取与分析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评估的二级指标选取在一级指标的指导作用下进行,分担评估目标,使评估更加具体可行。一级指标队伍建设评估中,分解为队伍数量和队伍质量两个二级指标。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师队伍和人员基础是课程建设的关键,教师队伍的数量是前提,质量是保证,注重师生比的平衡、专任教师的比例,并且注重教师队伍的质量提升,评估队伍的层级合理性和可持续性。一级指标学科建设评估中,分解为科学研究、人才培养质量和学科声誉等二级指标。科学研究是学科建设的支柱,具有代表性的学术论文和科研奖项可以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学术水平。二级指标人才培养质量只要针对思想政治理论课中的关于研究生教育的评估,提升研究生学术水平对整个课程建设也具有作用。二级指标学科声誉侧重评估学科的社会影响力和社会贡献作用。一级指标课程设置分解为课程定位和课程衔接二级指标,确保课程的整体开设能力和各门课程的衔接,重点课程及内容突出,减少重复内容。一级指标教学情况最能体现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价值取向,分解为教学准备、教学运行、教学效果、教学管理和教学研究与成果二级指标,教学准备指标是对于授课教师的备课情况、教材和辅助教材的应用情况和教学文件的编写进行考核;教学运行指标是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考核,全面把握教学的运行过程,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实效性;教学效果指标是对教学结果的衡量,学生的学习质量和社会反响等内容;教学管理指标是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要管理部门管理能力的考核,评估其制度的建设和落实的情况,以及奖惩机制有助于提升思想政治理论可的整体水平;教学研究与教学成果指标考核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教学研究论文、研究项目和研究成果。一级指标实践条件分解为实践课准备、实践课运行和实践课效果二级指标,实践课的指标评估针对性很强,教育部没有统一的标准,各高校一般都采取了不同的实践方式,对其进行考核侧重运行的合理性,实践课准备主要考核学时安排、基地建设和目标的制定;实践课运行侧重考核实践课的人员配备、内容指向和保障措施;实践课效果主要考核学生的评价情况和反馈意见,体现实践课评估指标的有效性。
三级指标的选取是对思想政治理论课二级指标的分解,其选取以能体现上级指标评估内容为原则,具有可操作性。在选取是侧重可量化、可计算、可比较的指标。比如,二级指标队伍质量指标可分解为教师年龄结构、教师学历结构、教师职称结构和教师培训等三级指标,通过比例计算可以得出具体的实际情况。具体三级指标选取已在二级指标分析中提及,不在累述。在具体的评估实践中,亦可选取观测点进行补充,实现量化结果。
参考文献:
[1] 钟启泉,李雁冰.课程设计基础[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98.第6篇:思政课课程论文范文
关键词:思想政治理论课 实践教学 课程化 标准化
一.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课程化建设的必要性
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课程化的改革思路与实践探索其出发点和目的都是为了让广大青年学生真心喜欢和最终受益。除此之外,课程化探索还要破解更为直接的、现实的教学问题,为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规范化、标准化建设探索构建新模式。
1.落实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建设标准化的需要
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课程化建设的本质,就是在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在现行的学科体制下实现最优的教学秩序。其主要目的就是建立课程秩序,通过建立相对独立的实践教学课程,可以杜绝实践教学设置的盲目性。由于实践教学在地位上所显示出的依附性,实践教学环节虽然受到重视但是在环节设置上却是五花八门,更为严重的问题就在于实践教学的课程要件的缺失。比如没有教学大纲、没有教学用书、没有教案,实践环节实施过程中指导教师主观因素较强,根据老师的喜好设置实践教学的内容,而不是根据人才培养目标进行设计教学内容。这就使得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环节的教学效果无法得到有效保障,进而形成了实践教学流于形式、地位下降的恶性循环。建立标准的目的是提供依据、建立秩序。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课程化建设就是实践教学建设标准的具体化、课程化和标准化,二者本质上具有一致性。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课程化无论在形式上还是在技术上都完全符合并且物化了《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标准》中关于实践教学的建设标准。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课程化建设,就是为了实现党和国家关于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改革意见和政策的转化。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进行课程化的编制是提升实践教学实效性的有效途径。
2.实现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实施规范化的需要
如果说标准化是课程化的核心,那么规范化就是课程化组织实施的关键。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课程化建设可以有效范实践教学的实施环节。对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进行课程编制,建立起了规范统一的课程实施要件;通过课时设置保障学分,有了课时的量化,也就保障了课时经费的投入;通过课程设置进入课程表,又保证了教师进行教学活动的有形化和学生的课程的参与度,同时又使得整个实践环节具备了课程教学的可督导化。
3.实现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资源最优化的需要
现有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环节多是根据各门思想政治理论课而单独设置。此种设置模式造成的问题有:第一,出现不同课程之间的实践教学学时少而分散,难以保证实践内容的系统性和深入性。第二,实践教学内容往往出现同质化的现象,造成了四门思想政治理论课在实践环节中缺乏与本课程相呼应的针对性。第三,实践教学形式重复设置,缺乏专业、年级等因素的差异性。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课程化建设通过对现有的教学资源进行梳理归类、重组整合,设立既有集中学时和学分,又有分类分层教学内容的综合实践课程可有效规避这些课程资源无序开发和使用,实现实践教学资源最优化。
二.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课程化的课程编制思路
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课程化编制,就是将实践教学环节按照课程结构进行架构,拟定教学计划,制定课程标准,明确课程学时、学分,编写教学用书、规范教学方法,完善考评机制,依据“独立设置、独立运行、独立考核”的原则,并通过课程驱动,导学结合,践履体验,素养提升的基本思路组织实施课程教育教学活动。
1.设置“思想政治理论课综合实践课”,实现课程独立化
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形势与政策》的课程实践学时及其相对应的学分进行抽调整合,组合成为“思想政治理论课综合实践课”,如此就打破了各门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内容上的局限性,把实践教学环节从理论教学环节中分离出来,构成一个独立的、有机的课程体系,从而避免了实践教学在各门思想政治理论课理论教学中的分散性和从属性。然后根据“思想政治理论课综合实践课”的总学时计算出相对应的学分,并确定该课程的课程类型为公共必修课纳入学校人才培养方案和学籍管理。
2.制定思想政治理论课综合实践课的课程标准,实现课程标准化
制定思想政治理论课综合实践课的课程标准是课程化建设的前提。课程标准同意规制课程性质、教材使用、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资源和教师任职条件的教学指导性文件。课程标准是教学的主要依据。根据思想政治理论课人才培养目标的规定,结合学校办学理念、人文环境等因素,制定出可行的实践教学课程标准与课程教学计划,为开展实践教学工作提供依据,从而能够有效避免实践教学开展过程中的随意性和散漫性。
3.设计思想政治理论课综合实践课的教学内容,实现课程稳定化
教学内容的合理设计是实现教学目的、完成教学基本要求的关键。通过整合、优化各门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践教学内容,编制实践教学教材(指导手册),实现教学内容规范化化,保证实践教学活动有本可依。思想政治理论课综合实践课的教学内容应该作为全面素质教育整体来进行科学的选择与设计。实践教学的实施目的主要是为了拓展和验证理论教学的教学成果,因此实践教学内容的确定一是要注意与理论教学内容相切合,因此教学内容的选材既要涵盖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所有课程内容,又可以回映该课程设置的教学目标。使学生在知识、方法、能力、兴趣、态度等方面得到全面的训练。
4.选择思想政治理论课综合实践课的教学形式,实现课程教学多样化
根据实践教学目标所对应的教学内容,对实践教学内容进行分类,如分为研究性课程、技能性课程和服务性课程。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合理选择实践形式。对于研究性课程其教学目标主要是为了深化理论教学知识的认识,因此采用项目化教学形式较为适宜。技能型课程的教学目标主要是进行思维训练,通过训练帮助学生掌握分析、理解社会现象的能力和创新能力,因此适宜采用赛化的教学模式。服务性课程的教学目标主要是通过学生通过志愿服务和参与公益活动。此类课程内容适宜采用分散实践教学和集中实践相结合的形式。
5.优化思想政治理论课综合实践课的考核模式,实现成绩评价的立体化
思想政治理论课综合实践课的考核形式应立体式对大学生的实践效果进行评价。第一,评价标准上,实行成绩评定标准量化。根据实践内容和形式的难易程度、所提供的实践材料、活动参与程度以及实际表现,制定量化标准,进而保障成绩评价的客观性和公正性。第二,评价方式上,实行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的统一。任课教师应该加强学生在实践过程中的监控和督导。通过其所提供的图片、教师的电话、网络问询和实地督查等方式强化过程的评价。第三,评价手段上,实行教师评价、团队评价相互结合的方式。“思想政治理论课综合实践”课程成绩评定的主体包括任课教师评价和学生团队自评,团队自评主要根据小组成员参与实践教学活动的主动性、积极性及贡献大小,由小组长组织本团队成员进行评价。
三.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课程化的组织与实施
课程的组织与实施是验证课程建设效果的重要步骤。缺乏规范而又科学的组织实施机制和程序保障“思想政治理论课综合实践”难以有效的独立运行。
1.教学计划与教学安排
思想政治理论课综合实践课的教学任务由教务处下达,课程可以安排集中安排在全部理论教学的结束后的第五学期,也可分散安排在与理论教学同时进行的前四个学期。班级编排、任课教师的选派由马克思主义学院承担,编排完毕,进入教务系统,形成课表。思想政治理论课综合实践课的任课老师每学期应提供基本的教学文件,如指导教案、指导进度表、指导日志等。
2.建立教学运行制度
第一,专题指导制度。可以依据学科、专业的特点进行班级编排,对接一个由2-4人组成的实践教学专题指导教师团队。在指导教师团队中,依据每位教师的专业背景和实践专长专门负责自己承担的某个实践专题的教学任务,巡回指导。
第二,专题教研制度。定期召开“思想政治理论课综合实践课”教研会,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综合实践课”进行集体备课,说课交流、集体研讨授课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第三,专项督查制度。为了保证实践教学有序运行,学校教学督导和学院督导应定期开展实践教学的专项督查活动,把实践教学质量监控落到实处。突出教学过程督查,对实践教学的各实施环节进行专门督导。
3.建立协同管理机制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取得实效的重中之重在于以创新驱动发展,而协同创新又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效果提升重要动力。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课程的有效运行应采用整合性协同的育人模式,即立足于马克思主义整体性方法理论,有效整合思想政治教育资源,按照大思政课观念,实现全过程育人、全课程育人。整合性协同开展实践教学就是要形成高校党委统一领导,教务处具体管理督导,学生处、团委参与配合,马克思主义学院具体承担的耦合机制,形成协作团队,整合教育空间系统,各个教育主体做到与独立的实践课程同向同行,形成系统叠加的非线性效用。
参考文献
[1]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N].人民日报,2016年12月09日01版。
[2]教育部社会科学司.普通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文献选编(1949-2008),[C]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3][苏]巴班斯基.教学教育过程最优引――方法论原理[M].赵维贤,丁酉成译校,人民教育出版社,1985年版。
[4]施良方.课程理论――课程的基础、原理与问题[M].1996年版。第7篇:思政课课程论文范文
今天,我们在这里专题召开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研讨会,参加会议的有学校党政领导、相关职能部门负责人和各下属学院党总支书记及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代表,这充分说明了学校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高度重视。学校非常重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特别是近三年来,在学习贯彻落实中央16号文件精神的过程中,我们牢牢把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基本规律,紧紧抓住大学生成长成才主要目标,坚持“三贴近”原则,注重“三结合”方法,创新理念,创新机制,创新载体,努力构建“一体化育人”机制,取得了明显成效。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也上了一个新的台阶:学科建设思路进一步明确,精品课程、重点课程建设成效显著,教学方式方法逐步改进,科研水平和能力进一步提高,师资队伍建设得到进一步加强,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评价满意率高。思想政治理论课在引导大学生坚定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社会主义的信念,增强对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信心、对党和政府的信任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这次会议的主要任务就是进一步深入贯彻落实中央16号文件精神、省教育工委〔20*〕4号文件精神和学校党建与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精神,进一步统一思想、提高认识,研究探讨新时期新阶段如何进一步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为全面提高我校人才培养质量提供坚强的思想政治保证。
一、充分认识新时期新阶段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性
1.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是进一步深入贯彻落实中央16号文件精神的重要举措。中共中央、国务院20*年16号文件把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列为一项重大而紧迫的战略任务,其别强调了要发挥课堂教学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主导作用。为全面贯彻落实中央16文件精神,20*年初,、教育部发出《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20*年,省委宣传部、省教育工委、省教育厅发出《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的实施意见》。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是进一步深入贯彻落实中央16号文件精神的重要举措。中央和省的一系列重大部署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学科建设、课程体系、教材编写、教学方法的创新、教师队伍建设等都提出了新思路、新要求。新课程方案是其中的一项重要内容。新方案充分体现了新世纪新阶段党对大学生理论武装工作的综合性、整体性要求。新课程方案的提出为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奠定了基础,也为我们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指明了方向、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2.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是我校进一步深化本科教学改革的需要。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加快教育教学改革,是党和国家在新时期发展高等教育的重要战略部署。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是本科教学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学校“十五”规划的提前完成,我校教学型综合性大学的框架基本形成,全日制在校学生数已发展到约12500人,上课校区由1个扩大到3个,本科专业增加到41个。学生数、专业数的快速发展向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提出了新的挑战,如何在教师队伍数量和水平都有提高但与学生人数的增长相比仍不能满足的条件下,在学生身心特点和认知特征发生较大变化的情况下,在课程和教材发生重大调整的状况下,在学校走内涵式发展的背景下,继续保持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优势,进一步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质量和水平,就需要我们切实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
3.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是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进一步激励大学生成长成才的需要。思想道德素质是人的素质的灵魂,人才质量的好坏、理想信念的坚定与否都直接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息息相关。因此,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就必须首先要进一步提高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就必须以实施新课程方案和本科教学改革为契机,全面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着力解决学科建设比较薄弱、教学方法和手段相对单一,课程建设不协调,教学发展水平不均衡,教学研究和科学研究水平不相称,理论教育说服力、吸引力、感染力不够等问题,努力提高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切实加强对大学生成长成才的引导,把我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提高到一个新水平。
二、求真务实,统筹资源,协调发展,重点建设,切实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水平
1.高度重视,精心组织,严格按照中央要求实施新课程设置方案。要进一步提高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施新课程设置方案的认识,明确责任,狠抓落实。严格按照《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实施方案(教社政〔20*〕5号)和《中共*省委宣传部中共*省委教育工作委员会*省教育厅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的实施意见》(浙教工委〔20*〕4号)文件的要求,设置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课程和学分。本科各专业开设“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和“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4门必修课,另外,开设“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等选修课。专科各专业开设“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和“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2门必修课。逐步完善课程体系,加强对各学院、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指导和检查,确保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课程设置、学时安排等符合中央和省教育工委的要求。
要根据新时期新阶段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结合中央的规定和学校的实际,加强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的针对性。积极探索形势与政策教育的长效机制,建立和完善形势与政策教育的教学保障机制。要严格按照相关规定把“形势与政策”课列入教学计划,按平均每学期16周,每周1学时计算,本科生以2学分、专科生以1学分计入学生学籍档案。宣传部、教务处等主管部门和各教学单位要加强对“形势与政策”课教学的指导、组织和管理,围绕教学目标,制定大纲,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为骨干,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为主体,努力形成专兼职结合的、校内校外结合的教学队伍,分年级有计划地逐步推进。教学主管部门要合理计算形势与政策教育的教学工作量,学校也将提供必要的经费,不断形成合力加强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的良好氛围。
2.凝练方向,提升水平,大力推进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学科建设。学科建设是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基础。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所依托的学科是我国特有的一门政治性、科学性和实践性很强的学科——马克思主义,只能加强,不能削弱。学校批准建设马克思主义一级学科,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研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为推进党的思想理论建设和巩固马克思主义在高等学校教育教学中的指导地位,为加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培养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提供有力的学科支撑。
宣传部、科技处、法商学院要加强对马克思主义学科建设的指导,规划和引导学科建设与发展。要不断总结学科发展经验,进一步整合资源,进一步凝练学科方向,进一步突出自身在省内外的比较优势,紧密结合学校发展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实际,探索马克思主义学科发展的规律,努力建设一个定位科学、特色鲜明、结构合理、有所作为的在省内有地位在国内有特色的马克思主义学科体系。学校将充分考虑马克思主义学科建设的重要性和特殊性,重点建设,优先发展,切实使马克思主义学科建在前列、建在实处、建出成效。
3.协调发展,重点推进,着力实施思想政治理论课精品课程和重点课程建设工程。课程建设是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的基本和主要环节。要以省级精品课程《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为重点,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建设的层次和水平,努力将《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建设成为省级品牌精品课程和部级精品课程,逐步将其它3门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校级精品课程或校重点课程建设。要充分发挥《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网络课程的辐射和影响作用,大力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网络课程建设,要积极探索网络课程教育教学和发展的规律,努力形成资源共享、层次多样、主题鲜明的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网络体系。要以4门必修课程为主,以相关选修课程为辅,逐步完善课程设置,形成结构合理、功能互补、相对稳定的课程体系,全方位、多形式地开展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
4.以生为本,创新理念,切实改进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的方式和方法。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勇于实践,不断探索,彻底改变“满堂灌”的说教式教学方式,积极采用能够增强师生互动的启发式、参与式、案例式、研究式教学,既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又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建立新型师生关系,使教学以理服人,以情感人,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感染力。
要精心设计和组织教学活动,不断优化教学手段。要进一步提高课件制作水平,建立资源共享的教学资料数据库,大力推进多媒体和网络技术的广泛应用,实现教学手段现代化。要加强集体备课,加强对学生思想政治状况的调查了解。要加强对教育教学的研究,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改项目要作为校级教育教学研究课题的一个重要方面。定期评选思想政治理论课“精彩一课”和优秀教案、优秀课件。要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导师制建设,充分发挥教学能力强、学生满意率高的教师的示范带动作用,着力增强青年教师的教学能力和教学水平,整体上全面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水平。
要加强社会实践及基地建设。思想政治理论课所有课程都要加强实践环节。我们要转变教育教学理念,树立大实践观,积极探索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实践育人的长效机制,建立和完善包括实践经费在内的实践教学的保障机制。既要贯彻落实中央的精神,又要密切结合学校的实际,大胆探索具有时代特征和自身特色的实践教学形式,不断提高大学生明是非、知荣辱的能力和水平。要建立基地拓展机制,宣传部、教务处、学生处、团委等职能部门要积极主动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供广阔的社会实践空间和有效的社会实践基地,各学院要有一批相对稳定的社会实践基地,并将社会实践基地建设与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教学实习基地、科研推广基地、就业创业基地建设有机地结合起来,不断丰富基地建设内涵,建立师生社会实践联动和考核机制,将师生参与情况作为评奖评优和业绩考核等方面的重要依据。
要改进和完善考试方法。采取多种方式,逐步推进考教分离,综合考核学生对所学内容的理解和实际表现。要加强对学生的学习过程、日常表现和应用能力的考核,力求全面、客观反映大学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和道德品质。
5.统筹建设,合理定位,努力造就一支高素质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质量和水平,关键在教师。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不断提高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提高科研能力和教学水平,做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做教书育人的表率,做大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要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加强思想道德修养,增强社会责任感,不断完善知识结构,提高教育教学能力。
要按照专兼职结合的原则,建立以专职为主、兼职为辅的教师队伍。要按照学生人数以及教学任务,不断优化和充实队伍结构。要制定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任职资格标准,实行准入制度,完善激励和保障机制。专任思想政治工作干部和辅导员有条件的可承担一定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任务。要拓宽教师来源渠道,吸引和鼓励相关专业课的教师承担一定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任务,促进专业课教师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之间的交流。要聘请理论研究单位和实际工作部门的专家学者和领导干部开设专题讲座。
要建立和完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培训体系,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采取脱产进修、攻读学位、名师指导、社会考察、国内外学术交流等措施,着力培养品牌教授、中青年学术带头人、教学带头人和优秀青年骨干教师。要积极支持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通过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开展形式多样的教研活动。要在职务聘任、职称评聘、科研立项、国内外学习进修和物质待遇等方面要充分考虑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工作的特点,在政策上予以扶持保证,真正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全面和谐健康发展创造有利的条件。
三、进一步健全和完善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工作机制
1.要建立健全党委统一领导、党政群齐抓共管、有关部门各负其责、全体师生员工大力支持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形成全校共同关心支持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强大合力。各党总支(直属支部),各部门、下属学院要从战略和全局的高度,充分认识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重大意义,把“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人”这一重大课题始终摆在重要位置,切实加强学习,认真贯彻落实,并切实负起责任,严格执行思想政治理论课新课程方案。
2.要建立和完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评估体系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教学工作业绩考核体系。要严格按照《*省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标准》建立和完善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评估体系。要坚持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坚持重在激励的原则,认真执行《*省高等学校教师教学工作业绩考核指导性意见》,分层次和分类别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教学业绩进行科学全面的考核,切实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效果,促进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健康和谐发展。第8篇:思政课课程论文范文
[关键词]地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地域文化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3115(2016)12-0072-03
地域文化是在特定的自然环境、历史背景和独有的文化积淀下形成的一种亚文化,是地域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地方高校是依靠地方财政供养、主要面向所属地域招生的高校,生源地方化是其重要特征。我国历史悠久,地域辽阔,民族众多,形成了丰富多彩而又各具特色的地域文化,共同构成了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地域文化资源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取之不尽的宝藏和财富,为人才培养提供强有力的思想宝库、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在地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开发利用地域文化资源,“能使教育者与被教育者置身于其中、身临其境而具有不可替代的‘地域氛围’和近距离的‘亲和力’以及教育上的方便,成为一种富有潜力和特色的优势教育资源”。因此,充分挖掘和利用地域文化中的优质教育资源,将其转化为地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资源并运用于教学实践,对于提高教学效果具有重要价值。
一、有利于促进地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建设
作为教育的核心或心脏,课程是实现诸多教育理念的基本途径。“无论是哪一层次的课程建设,都应在现代教育理念的指导下,按照‘五个一流’的要求,即一流教师队伍、一流教学内容、一流教学方法、一流教材、一流教学管理,从教师队伍建设、教学内容建设、教学方法和手段建设、教材建设、实验建设、机制建设六个方面进行不断的改革和建设”。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既是一门需要借助教材之外资源才能完美实施的课程,又是一门需要教师创造性地组织实施教学的课程,更是一门需要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让学生主动参与、发挥其自主学习能力的课程。地域文化资源蕴涵着丰富的课程资源,地方高校通过挖掘其中蕴涵的优质教育资源,并将其转化为课程资源,可以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针对性和感染力,促进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建设。
(一)能够优化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的创新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改革的核心所在,目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由和教育部统一组织编写,其内容具有科学性、权威性和严肃性,体现了大学生成长的规律和时代精神,与教学需求基本趋于一致。但由于是全国统编教材,存在着如下不足:一是教材内容主要着眼于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共性发展,地方性特征发展不足;二是教材内容中理论性内容偏多,感性素材不足;三是教材内容存在着与社会生活脱节现象,生活性和现实感不强。地域文化资源具有地方性特征突出、感性素材丰富、生活性和现实性强烈等特点,正好可以弥补统编教材内容方面存在的不足。“对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来说,无论是显性还是隐性作用,地域文化都是作为一种教育资源而客观存在的,它丰富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地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在创造性使用统编教材时,要结合学生思想实际和当地社会实际,对地域文化资源进行提炼和梳理,形成教学读本和案例,使地域文化资源中的精华上升到理论教学的高度,使地域文化资源与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理论教学相衔接,实现教学内容和素材的进一步充实、丰富和优化。地域文化所具有的生活性、开放性和分散性特征,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现实化提供了广阔空间和多样化途径,而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所具有的理论性、封闭性和集中性,又为区域文化提供了历史的、辩证的理性思维和系统融会的现实机制。所以说,思想政治理论与区域文化虽同属社会意识形态范畴,但二者功能释放的方式与特征存在着很大差异,而这种差异互动又客观地形成了二者之间的功能互补。
(二)能够丰富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方式方法
目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普遍表现为理论性的、抽象化的和宏大叙事式的,又是远景性的概念描述和逻辑阐释,普遍存在“一本讲义、一支粉笔、一块黑板”的简单单一教学方式,而大学生更需要的是具体和感性的知识,这种供需之间的矛盾是导致大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不满的―个重要原因。地域文化资源是特定区域内存在的物质实体和精神实体,它们具有看得见、摸得着、体验得到的特征。因此,地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过程中,把地域文化资源运用到课堂教学中,能够改变长期以来理论脱离实际的状况,增加课堂教学的活跃气氛和感染力,使理论知识和学生实际、社会实际紧密地结合起来。为此,既要立足主渠道又要实施多渠道,既要立足校内课堂又要走向社会课堂。主渠道就是思想政治课课堂教学,主渠道教学要根据教学内容特点,采取诸如讲授式、展示式、研讨式、音像式、参与式等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还可借助电影、电视、多媒体、课件等现代科技手段,把地域文化资源展示出来,使学生受到感染和冲击。多渠道就是课堂教学之外的其他渠道,是主渠道的深化和延伸,可选择走出校门,组织学生通过社会调查、参观工厂农村、采访先进人物等方式开展教学。通过这些丰富多彩的教学方式方法,可以丰富和拓展思想政治教育课的教学空间,改进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式方法,更好满足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需求。
(三)能够拓展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践教学资源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实践活动,必须坚持理论和实践的统一。由于课程内容具有较强的抽象性,教师必须将抽象的理论与鲜活的社会现实和学生有限的社会体验结合起来,帮助学生解决现实中的困惑和思想上的疑虑,而这一过程必须以增强学生实践体验为基本途径,使学生在实践体验中产生心灵上的共鸣。也就是说,实践教学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环节。
全国统编教材提供的只是理论骨架,其血肉需要用丰富的实践资源去构建,地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可以通过开发利用地域文化资源实现实践教学的创新。首先,地域文化资源的丰富内容和思想价值,是地方高校创新思想政治理论实践课教学的先决条件。地域文化资源可开发成为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课程资源,为实践教学提供广阔的体验阵地,为深化、细化和拓展思想政治理论实践课教学提供依托。其次,地方高校利用这些实践资源具有地域优势。地方高校利用地域文化资源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实践教学具有人、财、物等方面的便利,可本着“就近取材”的原则进行教育化的开发,缩短课程与学生之间的距离。最后,地域文化资源能够促进知识向行动的转化。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不仅要对学生进行知识构建,更要把理论知识上升为学生的价值观,外化为学生的自觉行动。要实现这一点,最好的方法是参加社会实践,在实践中增长知识,进行验证理论和形成新的理论观点。
地方高校利用地域文化资源创新思想政治理论实践课教学模式的主要途径是加强学校和地方的合作,创建与课程教学相适应的实践教学基地,将丰富的实物史料转化为思想政治教育的生动教材,为学生社会实践提供坚实广阔的平台,实现思想政治理论课由课堂内向课堂外的拓展,由小课堂向大课堂的转变。让学生通过亲身体验和熏陶,感受地域文化的氛围和底蕴,使学生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沉思,从中得到做人成才的启迪,最终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这样既可吸引学生的眼球,又可叫醒他们的耳朵,还可震撼他们的心灵,真正实现思想政治理论入耳入脑,改变长期以来“上课记笔记,考前背笔记,考后扔笔记”的现状,从而增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二、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在高校素质教育中发挥着特殊作用,是其他课程无法比拟的。地域文化具有鲜明的地域性、典型性、直观性和生动性等优势,地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活动中发掘利用这些地域文化资源,对于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具有重要作用。
(一)有助于学生“三观”和国家意识的形成
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途径。地域文化资源运用到地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学过程,可以引导学生把握其审美意义和道德价值,促使学生了解和喜爱地域文化的优秀成分,培养他们热爱乡土和热爱祖国的美好情操,激发他们为建设家乡和建设祖国做贡献的志向,进而形成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国家意识是人们在历史进程中形成的对国家的态度、情感、认知,也是人们的信念、习俗、价值认同的复合存在形式。国家文化包含着不同地域的文化,不同地域的人们对地域文化的认知和认同,有助于他们对国家的态度、情感和认知的形成。国家意识的形成和地域文化传承是一致的,这与中国传统“家国同构”的社会政治理念相符合。“家国同构”是儒家文化赖以存在的社会基础,古人“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个人理想的层层递进,就反映了“家”、“宗族”与“国”之间的这种同质联系。因此,对于中国国民而言,爱家乡,进而爱国家是水到渠成的事情。
(二)有助于学生人文素质的提高
人文素质是指社会中的人建立在人文科学知识之上,通过对人类优秀文化吸纳,受人类优秀文化熏陶所反映出来的精神风貌和内在气质的综合体现。加强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是提升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塑造大学生完美人格的基础,有利于促进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提高。人文素质教育是多方面的,而地域文化具有独特的文化教育功能,是进行人文素质教育的天然教材,在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中担当着不可低估的角色,对于塑造大学生的人文形象具有重要意义。在地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中引入地域文化的优秀内容,不仅可以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人文性、生动性、实践性,还可以提高受教育者的文化品位、审美情趣和品德修养。换言之,优秀的地域文化可以通过思想政治教育课程教育平台,把学生喜闻乐见的地域文化作为文化素质教育的重要素材和切入点,发挥其在学生素质教育中的作用,使学生从身边的生活得到文化的熏陶,增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实效性。
(三)有助于学生研究性学习能力的培养
《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指出:“教学方式和方法要符合教育教学规律和学生学习特点,提倡启发式、参与式、研究式教学。”从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主体来说,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包括教与学两个方面,仅仅局限于教师开发利用教学资源、改进教学手段与教学方式方法、重组教学环节等方面是远远不够的。研究性教学不仅要求教师要实施研究性教学,还包含促进学生学习方式向研究性学习转变。所谓研究性学习,是指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从自然界、社会生活中选择和确定专题进行研究,并在研究过程中主动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地域文化资源的开发过程将为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提供平台,学生在研究性学习中使知识和能力有机融合。地域文化资源或来源于学生身边的事情,或来自于自己的家乡,或来自于自己学习的周边环境,大多具体、直观、形象生动,能够使学生身临其境,并具有亲近感,容易引起学生的好奇和探究兴趣与欲望。学生可在老师的指导下去搜集地域文化资源,将学习过程处于可依托性和具体感知性中,促进学生探究问题并形成学习能力,运用所学的理论去分析和解决现实问题,实现由接受性学习向研究性学习转变。
三、有利于推动地域文化与校园文化的融汇共进
地域文化与地方高校办学具有十分密切的联系,一方面,地域文化孕育和滋养地方高校办学特色,对校园文化建设提供强有力的精神指导和文化资源;另一方面,地方高校的办学定位之一就是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服务,对地域文化的传承便是其地方服务功能的重要体现。地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过程中,通过对地域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为校园文化与地域文化之间搭建了桥梁,对推进地域文化校园文化的融汇共进发挥重要作用。
(一)有利于地方高校的校园文化建设
高校校园文化属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社会主体文化的一个子系统。地方高校与区域社会有着天然的联系,校园文化与区域文化相关度较高,由于长期处于特定的地方文化氛围中,不可避免地受到所在地域历史沿革、文化渊源、地理环境的影响,自然而然地带有所在地域文化的种种特性。作为地方高校,其生源主要来源于本地域,长期积累的地域文化以生物遗传和社会遗传的形式世代延续,深深融入学生的思想意识和行为规范之中,内化为文化心理和性格,并进而约束着他们的思维观念、思维方式、价值取向、道德情操、生活方式,他们的地域文化印记更为明显。地方高校通过思想政治理论课开发利用地域文化资源,可以有效地推动富有地域文化特色且乐于为学生接受的校园文化精神的培育,增强校园文化的育人功能的发挥。第9篇:思政课课程论文范文
关键词:课程思政;影视专业;影视艺术
概论
从思政课程到课程思政,是构建全面育人课程体系的全新思路,是追求教育价值的崭新格局。影视传媒类专业的“课程思政”因专业特殊性应引起特别的关注,准传媒人的思政素质直接关乎国家形象的展示,牵动着大众文化的发展进程。而高等学校影视传媒类专业的学生主观上普遍偏重专业技能学习,忽视文化积累,思辨能力有待提高;另一方面,影视类专业学生热衷于网络文化、流行文化等,对新潮思想多有涉猎,更需要坚定的理想信念作为人生引领。因此,引导影视传媒类学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已成为专业教师协同育人的关键任务。“影视艺术概论”是高校影视传媒类专业在大一、大二普遍开设的课程。它是帮助学生认识影视文化、建立影视思维的第一站,从“起点”入手,整合思政元素,搭建全过程育人的专业课桥梁,在影视传媒类专业的课程思政建设中具有较强的可行性和必要性。
一、明确“影视艺术概论”专业课程育人目标
课程思政要求课堂发挥好育人“主渠道”作用,在知识传授中实现价值引领。因此,专业课要从解决教育“首要问题”的高度出发,把握课程特征,制定课程育人目标,落实好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在影视传媒类专业课程体系中,“影视艺术概论”侧重对影视艺术的基本特点、规律、现象等进行理论上的概括总结,在专业培养的任务上承担着构筑影视基本观的基础性作用。从课程性质出发,该课程的思政建设应围绕一个中心展开,即树立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影视观念。围绕这一中心,课程思政可以从两个维度铺开:从影视理论来说,重点是培养使命意识、坚定理想信念,即搞清楚人民需要什么样的创作者;从影视创作实践来说,侧重于端正指导思想、明确创作方向,即弄明白时代需要什么样的媒体作品。概括而言,“影视艺术概论”课程思政的育人目标一是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二是提升学生的审美价值观与文化感知力。
二、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与知识体系教育的有效统一
相较于思政课程来说,课程思政是一种隐性的思政教育。2017年12月教育部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指出,要“大力推动以‘课程思政’为目标的课堂教学改革,梳理各门专业课程所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和所承载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融入课堂教学各环节,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与知识体系教育的有效统一”①。专业教师可以充分挖掘课程蕴含的德育资源,合理运用教学手段,将思政元素贯穿于专业教育的全过程。以“影视艺术概论”为例,该课程涵盖影视史、影视理论、影视创作方法论三个方面的内容。从三方面出发,都能挖掘到课程思政的有益资源,实现思政教育与知识教育的有效统一。在讲授影视史时,可以“以史为鉴”,致力于国情教育与主流价值熏陶,帮助学生端正创作的目的。2014年,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强调:“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是长期而艰巨的伟大事业。伟大事业需要伟大精神。实现这个伟大事业,文艺的作用不可替代,文艺工作者大有可为。广大文艺工作者要从这样的高度认识文艺的地位和作用,认识自己所担负的历史使命和责任。”②以此为指导,教师可以从影视史中挖掘育人元素为学生指明创作方向。例如,从法国的“新浪潮”运动和意大利“新现实主义”流派入手,引导学生思考二者产生的原因,从而得出二者都是电影创作者反抗文化压迫、立足社会现实的艺术尝试的结论,并引申至20世纪30年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体现了抗日救国使命意识的“左翼电影运动”。从这些电影史流派中引入思政教育的讨论:时代需要什么样的影视作品,可以使学生端正创作目的,认识历史使命。在影视理论的视听语言教学环节,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影视艺术特有的“直观性”和“临场感”,调动学生感官认知,实现从感化到内化的思政教育过程。从视听作品的欣赏与解读出发,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了解先进人物,可以起到智育加德育的良好效果。在影视创作方法论部分,可以选择学生普遍感兴趣的动画影视,从认识“中国好故事”出发,带领学生了解中国动画电影的沉浮历程,探索国际传播的核心要义———“讲好中国故事”。从中国动画先驱万氏兄弟和亚洲第一部动画长片《铁扇公主》说起,帮助学生树立文化自信,明确“要使中国动画事业具有无限的生命力,必须在自己民族传统土壤里生根”③。再论及《大闹天宫》等具有世界影响力的优秀作品,其艺术核心便是运用中国元素、弘扬传统文化、讲好中国故事。在讲到90年代中国动画遭受日漫冲击和近几年中国动画电影回归传统文化时,可以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如何从影视艺术角度提升中华文化影响力,指引学生深刻体悟“讲好中国故事”的必要性。
三、聚焦时事热点,把握德育时机
影视传媒类专业学生性格开朗、善于表达、关注时事。课程思政要把握学生学习特点,在教学案例的选择上尽可能贴近时事热点,用学生感兴趣的内容与形式让思政教育“入脑入心”。例如在新中国成立70周年之际,选择《我和我的祖国》等优秀影视作品作为视听语言的案例。在主旋律节目形式多样、深受年轻人欢迎的当下,积极引导学生讨论艺术创作的底线原则与价值坚守,用民主平等的互动教学吸引学生参与,可以提高课堂“抬头率”。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用合作教学法分组进行选题策划,鼓励学生用影视作品展现家乡大美风貌,培养协作精神。在万众一心抗击疫情的特殊时期,更可以借助网络授课的平台优势,引导学生观看和自主创作“战疫”主题的网络视听作品。在新形势的媒体环境中,课程思政改革除了要加强课堂建设,还需强化网络教育建设,拓宽育人阵地。
四、构建全面覆盖、类型丰富、相互支撑的课程体系
2019年8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中指出:“发挥所有课程育人功能,构建全面覆盖、类型丰富、层次递进、相互支撑的课程体系,使各类课程与思政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④影视传媒专业的课程思政改革承担着立足时代、贴近民生、关切现实、创新创造、传播正能量的使命。在加强课堂育人的同时,建设课堂内外、线上线下多时空的全面育人体系势在必行。鼓励学生通过组建新媒体互动平台、开通社团微信公众号等形式进行作品成果展示展览,致力于新闻纪实与创意内容的生产,强调产品思维与交互设计,践行当代传媒人的初心与使命。}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明目功的功效与作用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