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五次数学测试满分都是100分的有100名学生参加考试平均分是63分,到达95分就可以被评为数学之星,亮亮前四次数学测试的平均?

【精】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通常需要准备好一份教案,通过教案准备可以更好地根据具体情况对教学进程做适当的必要的调整。我们该怎么去写教案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1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学生在已有的知识基础上经历集合思想的形成过程,初步理解集合知识的意义。能结合具体情境体会用“韦恩图”解决有重叠部分的问题的价值,理解集合图中每部分的含义,能解决简单的有重叠部分的问题。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猜测、操作、交流等活动,学生在合作学习中感知集合图的形成过程,能用集合图分析生活中简单的有重复部分的问题。  (3)情感态度价值观:在解决实验问题的过程中感受选择解决问题策略的重要性,养成善于思考的良好习惯,体会数学的严谨性,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  集合思想方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  集合思想方法的形成过程。  教学准备:  “学习之星”和“劳动之星”的获奖奖励,“智慧星”和“守纪星”的获奖奖励,集合名称的磁板,获奖学生名字的卡片,课件。  教学过程:  一、脑筋急转弯导入新课师:今天这节课上老师会根据同学们的表现,评选出智慧星和守纪星。想要获得智慧星,那你课上需要积极动脑、认真思考。想要获得守纪星,那你课上就要认真听讲、坐姿端正、书写规范。看谁这节课既能获得智慧星又能获得守纪星。  谈话:同学们,你们玩过脑筋急转弯的游戏吗?想不想玩一玩?出示脑筋急转弯——理发师的困惑:  教师边讲解,边用课件播放声音。  师问:进来的怎么只有三个人呢?你们能帮理发师解决他的困惑吗?生:略师:在这里爸爸有双重身份,他既是孩子的爸爸又是爸爸的孩子。身份在这里重复了一次,所以只有3人。(板书:既??又??)像这样的问题,数学上称之为“重叠问题”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去研究这类问题。  二、集合圈的深入探究师:根据同学们上一周的表现,李老师评选出了7名学习之星和5名劳动之星,那你们知道一共有多少名同学获奖了吗?(12名)师:有不同意见吗?生:没有师:那你们想不想知道都有谁获奖了?(课件展示获奖学生名单)师:从这张光荣榜里,你发现了什么?生:xxx既获得了“学习之星”又获得了“劳动之星”。  师:你这个词用的真好,既??又??(板书)这样说我们就听得很明白了,谁还能像这位同学一样说说你的发现?生1:XXX既获得了“学习之星”又获得了“劳动之星”。  师:谁能把这两个同学的发现连起来说说?生2:  和都既获得了“学习之星”又获得了“劳动之星”。  师:你真会表达。下面请获奖的同学赶快到前面来,老师给大家颁奖。学习之星站到老师的右手边,劳动之星站到老师的左手边。你们俩应该站到哪儿?师:咦,我发现了一个问题,刚才我们明明算了12名同学获奖了,怎么才来了10个人呢?那两个人呢?(学生举手,迫不及待的回答问题。)你们有话想说,那好,你来说说?生:  和都既获得了“学习之星”又获得了“劳动之星”,所以他们两人在获奖名单里重复了。  师:哦,原来是这样。看来同学真是理解了这两个同学的位置了,那这两边呢?谁来说说右边同学的.获奖情况?生:右边同学获得了“学习之星”。  师:“学习之星”还有中间的两个同学呢,我们只描述这5个人的获奖情况。  生:这5个人单单只获得了“学习之星”。  师:那谁来说说左边这3位同学的获奖情况?生:左边这3位同学只获得了“劳动之星”。  师:真不错,这下我们弄清楚了。那老师开始颁奖了,左边的同学每人发一颗“学习之星”,右边的同学每人发一颗“劳动之星”,中间的同学每人既发一颗“学习之星”又发一颗“劳动之星”。(师边说边给学生发小星星)师:那刚开始我们算得有12名同学获奖了,在今天的这种获奖的情况下是不对的,你能用画图的方法表示出今天有10位同学获奖了吗?先听清要求:画图时,要画清同学们的获奖情况,还要让我们能直观的看出一共有多少名同学获奖了,注意老师已经把这些同学的名字编好了相应的序号(课件展示),不要写这些同学的名字了,我们只用序号来表示同学就可以了。  生:独立画图。  师:画好的同学可以小组相互交流一下,看看小伙伴们画的图有没有值得你借鉴的地方。(师巡视学生画的图,选择有代表性的图到前面投影。)师:老师选择了几位同学画的图,下面请这几位同学分别到前面来讲一讲他们画的图。  师:像这种重叠问题,我们可以用韦恩图来表示。它是英国的数学家韦恩在1881年发明的,后来人们为了纪念他把这个图叫作韦恩图,也叫集合圈。(板书:集合)师:下面就请同学们跟老师一起用集合圈的方式来画画图。(师边讲边在黑板上画集合圈)先画一个封闭的椭圆表示“学习之星”,画好之后贴上这个集合圈的名字是“学习之星”。接下来该画什么了?生:“劳动之星”的集合圈。  师:那“劳动之星”的集合圈我们应该画在什么位置呢?师:为什么要把“劳动之星”的集合圈有一部分画到“学习之星”的集合圈里面呢?生:因为有人既获得了“学习之星”又获得了“劳动之星”。  师:再画一个封闭的椭圆表示“劳动之星”。下面我们把这些获奖同学的名字贴在相应集合圈的位置里。  师:这个集合圈我们就算画好了,那集合圈的各部分表示什么呢?我们一起来看大屏幕。阴影部分表示什么?师:根据我们画的集合圈在小卷子上列出算式(生列算式)。  师:谁来说说你怎么列的算式,并给大家讲讲你为什么这样列算式?生:我列的算式是7+5-2=10(名),“7”表示7名“学习之星”,“5”表示5名“劳动之星”,减去“2”是因为有2名同学重复了。  师:你讲的真清楚,大家都听明白了吧。  师:谁还有不同的方法?你们看这个图我们相当于把这些获奖同学分了几部分?(3部分)哪三部分?分别是几人呢?那你会列算式了吗?三、问题拓展师:这个问题我算式弄清楚了,现在老师又有想法了,我们下周还要选出7名“学习之星”,5名“劳动之星”,你们帮老师想一想有可能有多少名同学会获奖吗(出示课件)?今天的获奖情况是有2名同学重复了,有10个同学获奖了。那下次获奖可能多少名同学重复呢?生:3名,1名。  师:最多有多少名同学重复获奖?生:5名。  师:为什么?生:因为“劳动之星”只有5人,所以最多只能有5人重复获奖了。  师:谁能按照一定的顺序把下周我们班获奖的重复情况都想全了,并说一说。  生:没有重复、重复1人、重复2人、重复3人、重复4人、重复5人(随着学生说,课件出示)。  师:那每种情况下有多少人获奖呢?分组做师:没有人重复获奖的情况。  生:7+5=12(人)师:那这个集合图该怎么画呢?生:画两个单独的圈,没有重复的部分。  师:(找学生说重复1人、重复3人、重复4人、重复5人的算式,并让学生说3/4清这样列式的原因。)那重复5人的时候,这个集合圈又该怎样画呢?生:“劳动之星”的圈都跑到“学习之星”的圈里去了(课件展示)。  师:那这个部分表示什么意思?有几人?(课件出示如下)学习之星生:这部分表示只获得了“劳动之星”,有2人。  师:我们来观察这些算式,你发现了什么?生:有几个人重复了,就去掉几人。  四、练习提升师:班里获奖同学的情况,我们都弄清楚了,真了不起,那今天没有获奖的同学呢?比如XXX,我想把他的名字也贴在黑板上,我应该贴在什么位置上。(贴在集合圈的外面)为什么啊?贴在外面表示什么呢?师:所以我们班里其他没有获奖的同学,都可以贴在获奖集合圈的外面。现在班里每位同学都找到了自己的位置,下面我们来帮同学们找到自己的位置。  这节课获得智慧星的有人,获得守纪星的有人,两项都获得的有人,两项都没有获得的有人,来上课的学生一共有多少人?师:请同学们,在小卷上独立完成,要求画出集合圈,并列算式。  五,生活中的重叠现象(出示课件)(1)奥运五环,环环重叠(2)看,这是圆圈的集合图(3)还有大自然中,一座座山峰重峦叠嶂(4)以及月食,也是因为重叠现象导致的(5)这是设计师笔下的建筑,也有重叠  六、课堂小结师:  今天我们学习了重叠问题,还用集合知识解决了不少问题,谁来说说你这节课的收获?  生1:我学会了画集合圈。  生2:我学会了重叠的问题可以用画集合圈的方法来解决。  生3:集合圈的画图方法能让我们很清楚得看清每个部分有多少人和一共有多少人。  师:你们的收获还真不少同学们,集合圈可以帮我们解决生活中有重复现象的问题以后这样的问题还有很多很多,就等着同学们去发现和解决。好,这节课就上到这里,下课。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2  教学准备  1.教学目标  1 、用“综合--分析法”分析应用题的数量关系,确定解题思路。  2、能结合树状算图理解“综合--分析法”,培养学生有条理地思考问题。  3、让学生感受到在现实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2.教学重点/难点  能用“综合--分析法”分析数量关系,掌握分析复合应用题的基本方法。  结合树状算图,有条理地思考问题。  3.教学用具  教学课件  4.标签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口答:根据问题说出数量关系。  (1)复印机37分钟可复印多少张纸?  生1:工作效率×工作时间=工作量  (2)实际每月生产多少辆汽车?  生2:工作量÷工作时间=工作效率  (3)小巧从家到学校走了多少分钟?  生3:路程÷速度=时间  出示课题“应用(二)”  二、新课探究  探究一:  出示主题图和题目  (1)小丁丁从家到学校要走15分钟  示意图:  ①问:从题目中你知道了什么条件?  ②问:你可以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生1:从已知条件开始想,如果用同样的速度从学校到少年宫要走多少分钟?  出示:小丁丁家到学校的路程是1020米,需要走15分钟,平均每分钟走多少米?  生:1020÷15=68(米/分)  出示:小丁丁用同样的速度从学校到少年宫要走多少分钟?  师问:把已知条件和要求的问题结合起来思考,你会列式计算吗?  生:  816÷(1020÷15)  =816÷68  =12(分钟)  答:从学校到少年宫要走12分钟。  探究三:  小丁丁用同样的速度从少年宫回家要走多少分钟?  师问:你会解答吗?在小组里交流,并列式解答。(先讨论,再列式)  根据学生汇报出示:先汇报分析思考过程,再汇报算式  340÷(1020÷15)  =340÷68  =5(分钟)  答:小丁丁用同样的速度从少年宫回家走5分钟。  三、课内练习  练习一:  一只成年的大熊猫一周大约要吃140千克的鲜竹,照这样计算,一只成年的大熊猫一个月大约要吃多少千克的鲜竹?(一个月按31天计算)  生1:  140÷7×31  =20×31  =620(千克)  师问:你是怎么想的?  生2:一只大熊猫每天吃的`千克数×天数=一个月吃的千克数  练习二:  选择题:  (1)复印机5分钟复印了340张纸,照这样计算,复印2516张纸需复印多少分钟?算式是( )  A、2516÷(340÷5 )  B、340÷5×2516  C、(2516-340)÷5  问:你是怎么想的?选B或C问题可怎么改?  生1:我选(A)我是从问题想的。  工作总量÷工作效率=工作时间  (2)奶牛场每天生产牛奶2100升,如果每升牛奶可以卖3元,8月份生产的牛奶全部卖出后总共可以收入多少元?算式是( )  A、2100÷3×31  B、2100×3÷31  C、2100×3×31  问:你是怎么想的?  生2:我选(C)。我是从问题想的  单价×数量=总价  练习三:  根据条件提问题,并列式。  一辆汽车每小时行45千米,从甲地出发行了4小时后,离乙地还有135千米。  师:可以提出哪些问题呢?  生1:甲乙两地相距多少千米?45×4+135  生2:汽车从甲地到乙地共需几小时135÷45+4  师:这样列式,你是怎么想的?  课堂小结  四、本课小结  解答应用题先审清题意,然后可以从条件出发,也可以从问题出发,还可以把条件和问题结合起来思考。分析数量关系,再列式解答。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3  一、教材分析  这节课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万以内的数的读写,并掌握了万以内数的读写方法的基础上学习的。为以后学生在学习中接触大数,并计算大数奠定了知识基础。  二、学情分析  学生在三年级时已经会读写万以内的数,他们已经有了一定的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总结概括的能力,喜欢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过程中学习新知识,渴望获得成功的体验。  根据教材对教材的理解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我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  三、教学目标  1. 结合具体事例,经历认识数位表以及读、写亿以内数的过程。  2、认识亿以内的数为顺序,知道各个数位上的数字所表示的意义,能读、写亿以内的数。  3.对现实生活中与大数有关的事物感兴趣,体会大数在表达和交流信息中的作用,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能力以及总结概括的能力,树立学习数学的自信心。  四、重点、难点  本节课教学重点:亿以内数的读写法。  难点:亿以内数读写的方法。  五、教具、学具  在教学中我准备了如下的教具:多媒体课件(PPT)  六、教学、学法  这节课我运用的教法有:情境导入法、操作发现法、归纳总结法、  学法有:自主探究法、观察比较法、合作交流法  七、教学手段  ? 教学中借助电子白板展示例题、练习,大大提高了课堂效率,体现数学与信息技术的有效整合。  八、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首先从趣味读数导入,借助学生会读的典型数据,复习万以内数的读法。再联系生活,引入生活中的亿以内的数,让学生选择喜欢的信息读给大家听。 目的是让学生深切地感知数学来源于生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我安排了两个活动:  活动一:探究亿以内数的读法  我首先出示数位表,引导学生观察并交流数位表的分级特点以及个级和万级数位排列的特点。这一环节我的设计意图是:通过观察交流数位表,为读写亿以内的`数做好准备。  课堂上先引导学生利用数位表读数,初步体会亿以内数的读法;再让学生在没有数位表的情况下读数,使学生感受到分级的必要性;最后师生共同总结出亿以内数的读法。这样设计使每一位学生既深刻体会到了亿以内数的读法,同时又培养了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和归纳总结的能力。为了巩固亿以内的读法,我又设计了读数大比拼的游戏。这个环节的设计意图是:继续巩固亿以内数的读法,并体会到数学学习的乐趣。  此时,孩子们正处在成功的喜悦中,我继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进一步提出:这样的数怎样写呢?激起学生想继续探究的兴致,这样就自然的进入活动二的教学环节。  活动二:探究亿以内数的写法  首先提出活动要求:你能试着写出这些数吗?  在学生试写、小组讨论、全班交流的过程中,使学生掌握亿以内数的写法。这一环节的设计意图是:使学生亲身经历知识的产生、形成的过程,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为了让学生更好的掌握亿以内数的写法,我又设计了写数比赛。  这个活动的设计意图是:既能让好学生吃得饱,又能让差学生够得着。给了学生发挥自己潜能的机会,又在快乐中加强了对知识的理解,使学生轻松愉快的学习本节课的新知。  (三)发散思维,拓展延伸  以上教学环节使学生掌握了亿以内数的读写法,但学生仅仅会直接的读数和写数。为了让学生在掌握亿以内数读写法的基础上,又有所提高,我进一步设计了写数的游戏。  这一环节的设计,既让学生充分感受到数学学习的趣味性,又达到了培养学生逆向思维能力的目的。  (四)课堂小结,反思提升  这一环节让学生谈谈自己的收获和体会,引导学生从知识、过程、情感三方面进行总结。  整节课的教学设计充分发挥多媒体教学手段的优势,在直观教学中,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了学生观察、推理、总结的能力,发散了学生的思维。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4  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学质量的高低和有效的教案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下面要为大家分享的就是人教版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希望你会喜欢!  一、教学内容  两种常见的数量关系P52——P53例4、例5  二、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认识单价、数量、总价以及速度、时间、路程的含义,在具体生活情境中理解和掌握这两组数量关系。  [2.认识这些常见的数量关系中各种不同数量的求法,会应用这些常见的数量关系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3.初步培养学生运用数学术语的能力和综合、抽象、概括的能力,渗透事物之间相互联系的观点。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使学生初步认识单价、数量、总价以及速度、时间、路程的含义,在具体生活情境中理解和掌握这两组数量关系。]  难点:初步培养学生运用数学术语的能力和综合、抽象、概括的能力,渗透事物之间相互联系的观点。  四、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授  谈话:同学们,这有一些物品的价格信息,请你来做售货员,算一算要花多少钱?(出示教材P52 例4)  (二)探索发现  1、教学例4  (1)篮球每个80元,买3个要多少钱?  (2)鱼每千克10元,买4千克要多少钱?  学生尝试列式解答,指名汇报并板书。  [师:说一说,这两道题的条件有什么共同的特点?都是求什么的问题?  总结:两道题都是讲的买商品的价钱问题,题中篮球每个80元、鱼每千克10元,这样的每一件商品的`价钱是单价(板书:单价),买3个、买4千克这样买的件数是数量(板书:数量),求一共用的钱是总价(板书:总价)。]  师:找一找,数学书的单价是多少?你还知道哪些物品的单价。  师:说一说第(1)题中篮球的单价、数量、总价各是多少,怎样求总价?(2)题呢?  [从上两题中你能发现单价、数量、总价之间的关系吗?生概括并板书  想一想如果知道总价、数量怎样求单价呢?生汇报  如果知道总价和单价又该怎样求数量呢?生汇报  总结:我们在识记这一组数量关系时,只要记住“单价×数量=总价”就可以根据乘法算式各部分之间的关系,就能想出“总价÷数量=单价”“总价÷单价=数量”]  2、教学例5  出示例题,独立解答  (1)一辆汽车每小时行70千米,4小时行多少千米?  (2)一人骑自行车每分钟行225米,10分钟行多少米?  学生尝试列式解答,指名汇报并板书。  师:说一说,这两道题的条件有什么共同的特点?都是求什么的问题?  [总结:两道题都是讲的行程问题,题中每小时行70千米、每分钟行225米,这样的在一个单位时间里行的路程,是速度(板书:速度),所用的4小时、10分钟是行走的时间(板书:时间),求出的280千米、2250米,这样的一共行的路是路程(板书:路程)。]  师:说一说第(1)题中汽车的速度、时间、路程各是多少,怎样求路程?(2)题呢?  [从上两题中你能发现速度、时间、路程之间的关系吗?生概括并板书。  想一想如果求速度,又该知道哪两个条件呢?怎样列式?生汇报  如果求时间,又该知道哪两个条件呢?怎样列式?生汇报]  总结:我们在识记这一组数量关系时,只要记住“速度×时间=路程”就可以根据乘法算式各部分之间的关系,就能想出“路程÷时间=速度”“路程÷速度=时间”  (三)巩固发散  教材P52-P53 做一做,指名汇报  (四)评价反馈  说一说你有什么收获。  (五)板书设计  两种常见的数量关系  单价×数量=总价 速度×时间=路程  总价÷数量=单价 路程÷时间=速度  总价÷单价=数量 路程÷速度=时间  [教学反思]  通过学习,学生初步认识单价、数量、总价以及速度、时间、路程的含义,并在具体生活情境中理解和掌握这两组数量关系。认识了这些常见的数量关系中各种不同数量的求法,会灵活应用这些常见的数量关系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5  一、学术条件分析  这个班有30名学生,包括13名女生。通过对上学期考试成绩的分析,学生对基础知识、概念、定义的把握比较牢固,口头计算、书面计算、表外计算比较擅长。少数学生粗心大意,不够灵活,应用能力不够强。大多数学生对数学感兴趣,接受能力强,学习态度端正;有些学生没有足够的意识及时完成作业,这使得学习数学变得困难。因此,在新学期,在纠正学生学习态度的同时,要加强学生学习数学的各种能力的培养,以提高学生的成绩。  少数学生意识不够,缺乏努力学习的精神,总想偷懒,作业马虎。今后首先要加强学习习惯的培养,比如课前自学,课后复习。在写作上,要不断提高自己的要求。只有让学生认真写,才能认真思考。其次,整数的计算在这学期占了很大一部分,所以培养他们的计算能力是关键。此外,培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也是本学期的重点,以便在教学中加强对数学数量关系的分析,让学生学会分析和考查问题,提高解题能力。最后,我们应该找到更多的方法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开心,愿意学习。努力提高自己的学习成绩。  二、教材分析  这本教材的主要单位是:升和毫升,二位或三位除以二位,简单期,观察对象,统计表和条形图(一),解题策略,可能性,整数初等算术,竖线和平行线,排序和复习。  四年级第一学期是第二学期的开始,是承前启后的关键学期。第一册教材在四年级第一阶段教学的基础上,不仅注重知识之间的逻辑关系,而且更加注重学生认知发展的阶段特征,实现两者的有机结合,实现教学目标。教材还是分四个领域: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实践与综合应用。你知道一些思维题,主要是让学生接触一些关于数学发展与人类进步关系的简单知识,认识到数学在人类历史发展中的作用和价值吗?同时教材有计划地安排了一个简单的循环和一个单元的解题策略,主要是引导学生观察分析两类事物数量的关系,总结归纳规律,从而培养推理判断能力,享受学习数学的乐趣。  这本书的重点是教学:二位数或三位数除以二位数,三步算初等算术,统计表和条形图,列出综合公式,用表格整理信息解决实际问题。  本书的教学难点:二、三位数除法试调商的方法,初等算术的运算顺序,点到线知识的实际应用,三视图对物体的想象和摆放,根据条形统计图的比较、分析和判断,升、毫升容量概念的形成。  本学期的教学目标(包括知识、技能和情感)  知识和技能:  1.体验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数与量的关系的过程,掌握必要的运算技巧进行计算  计算两三位数除以二位数和三步整数混合运算,探索寻找简单的规律。  2.通过研究相关物体和平面图形的形状、大小、场景、位置关系的过程,了解相关几何和平面图形的基本特征,发展空间的概念。  雕刻方案对整个学期的教学有指导作用。通过江苏教育出版社提供的四年级数学第一册教案,可以帮助老师们让教学井然有序!  [第3条]  一、学生情况分析:  经过三年的学习,学生已经具备了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和简单的抽象概括能力,养成了一些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了一些科学的学习方法,学会了独立思考和与他人交流、谈判、合作和交流的能力,学会了探索问题,能够根据具体情况提出合理的问题,正确解决问题。无论是理解问题的能力还是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都得到了提高,基础知识和技能都得到了很好的发挥。他们对数学学习兴趣浓厚,愿意参与学习活动,尤其是一些动手操作、合作学习和实践活动。因此,教学中应设计更多的活动,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合作交流,帮助学生积累参与数学学习活动的经验。  二、教材分析:  本教材包括以下内容:乘法、升降毫升、三角形、混合运算、平行四边形和梯形、求规律、算术规律、对称平移和旋转、倍数和因子、用计算器探索规律、解题策略、统计、用字母表示数字、整理和复习。  单元一:本单元以学生学习两位数乘以两位数为基础,主要讲授三位数乘以两位数的计算以及相应的口头计算和估算。一方面,学习这一部分有助于学生全面掌握整数乘法的计算方法,为以后进一步学习十进制乘法打下良好的基础;另一方面,也有利于学生认识到计算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增强在乘法解题过程中的应用意识。  雕刻要点:掌握三位数乘以两位数的计算方法,能够正确计算、口头计算和估算。教学难点:注意乘数中间为0,乘数末尾为0的乘法的灵活性。教学重点:掌握乘法的顺序,理解方法,正确计算。  第二单元:本单元的内容包括理解容量和以升、毫升为单位的容量单位。通过对体积、升、毫升的理解,学生可以初步感知生活中体积和容积的概念。教材首先让学生知道容量和单位升容量,然后是单位毫升容量。  刻字要点:了解容量及其单位升、毫升。  雕刻的困难:容量的测量和估计。  雕刻的关键;联系实际,加强练习,感受升和毫升的实际意义和应用。  第三单元:本单元主要讲授三角形的理解。这部分理解是空间与图形领域的重要内容之一。通过学习,一方面可以加深学生对三角形的理解,另一方面可以积累一些理解图形的经验和方法。  雕刻要点:感受、发现和掌握三角形的基本特征。  雕刻难点:画出三角形指定底部的高度,画出指定的三角形。  刻字的关键: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实验等探索活动,自我感知相关规律。第四单元:本单元主要讲授三步计算的混合运算,教材分为三个层次。让学生结合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理解并掌握三步混合运算的顺序,认识括号,从而正确计算三步混合运算;让学生体验认识和理解混合运算序列的过程,进一步积累数学学习的经验,感受知识之间的联系,用三步计算法解决相关实际问题;让学生进一步了解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对自我探索产生兴趣,获得发现数学结论的成功经验,培养认真严谨的学习习惯和做人做事的责任感。  雕刻要点:掌握三步混操作的顺序。  刻印难点:在掌握操作顺序的基础上进行纠正。精通计算。  雕刻的'关键:培养学生认真严谨的学习习惯。  第五单元:本单元的内容是学生掌握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的特点。以及对平行度和相交度的初步了解,进一步了解平行四边形和梯形,掌握它们的基本特征。  雕刻要点:掌握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特点。  平行四边形和梯形高度的理解、测量和绘制。  雕刻的关键:加强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的训练,结合生活实践学平行四边形和梯形。  第六单元:本单元主要安排学生学习简单搭配和简单排列数及组合数。  雕刻要点:掌握活动中排列数和组合数的规律,找出方法。  雕刻的关键:让学生自主探索,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七单元:本单元讲授乘法分布规律,用乘法分布规律进行简单运算。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加法和乘法的交换定律和组合定律,并使用这些运算定律进行简单运算。进一步学习乘法和分布规律,不仅有助于学生整体理解整数范围内的运算规律,而且有助于学生灵活解决计算问题,提高计算能力。  刻字要点:在解题过程中发现并理解乘除规律。  雕刻的难点:我可以应用乘法和分布规律,使一些计算简单而熟练。教学重点:引导学生积极探索、发现、总结规律。  第八单元:本单元的内容是进一步了解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学会在正方形纸上平移旋转简单图形,发展空间概念,在学生已经初步感知生活中的对称、平移和旋转现象的基础上,可以在正方形纸上画出简单的轴对称图形。  雕刻要点:了解轴对称图形的特点,平移和旋转。  雕刻难点:可以在方形纸上平移旋转图形90度。  雕刻的关键:加强学生在操作和活动中对知识的掌握,在学习过程中产生兴趣和感受美。  第九单元:本单元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倍数与因子,2、5或3的倍数的特征,偶数与奇数,素数与合数。  刻印要点:倍数、因子、奇数、偶数、合数、质数的含义。  刻印难点:在掌握含义的基础上做出各种判断,了解每一种自然数的特点。教学重点:运用分析、比较、归纳、猜想等方法进行探究,加强学生交流,感受数学,体验数学。  第十单元:本单元主要用计算器探究积的变化规律和商的常数规律。教学重点:利用计算器帮助学生探索和发现运算规律。  刻字难点:学生被除数和除数以0结尾的简单算法。教学重点:让学生自主探索,用自己的话总结发现的规律。单元11:本单元进一步教如何用画图和列表的策略解决问题。  刻印要点:让学生在探索问题解决方案的过程中,感受到通过绘制和列举策略来整理信息的必要性,增强使用策略的意识,提高使用策略的水平。  刻字难点:让学生在不同的问题情境中运用策略解决有个性的问题。教学重点:学会通过绘制线段和列表来解决与行程计算相关的实际问题。第十二单元:本单元主要教授简单的折线统计图,让学生根据实际问题的需要选择条形统计图或折线统计图来表示数据。  刻印要点:了解统计图,了解统计图的功能。  刻印难点:根据实际问题中数据的特点,选择合适的统计图来表示数据。教学重点:引导学生设计统计活动,体验统计过程,增强统计概念。  三、教学措施:  1.激发学生从现实生活中寻找数学,将数学与现实生活紧密结合。  2.采用直观生动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3.加强实践活动,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增强能力,培养良好的品德和学习习惯。  5.注重团队互助精神的培养,增强集体意识。  6.加强上下指导,提高学习质量。  四、课表  乘法8小时  7小时(升和毫升)  三角形7课时  混合运行8小时  平行四边形和梯形4课时  找一个4小时的规则  操作法7课时  对称,平移,旋转6小时  将9个课时相乘并相乘  用计算器探索法律6小时  图书馆5课时解题策略  统计7课时  用字母数6个课时  组织和复习10个课时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6  圆的初步认识  教学内容:小学数学新教材四年级第一学期(试用本)P74~76。  教学目标:  ⒈从生活中感知圆,并抽象出圆。  ⒉通过不同办法画圆,建立圆的初步概念并认识圆心、半径。  ⒊认识圆规并会用圆规按要求画圆。  ⒋通过认识圆、画圆和欣赏圆,感受圆的美。  教学重点:通过各种学习活动,认识圆并建立圆的初步概念,认识圆心、半径。  教学难点:用圆规画圆。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1。(出示PPT)提问:在这些物体中,你都发现了哪个图形?  2。揭题:生活中我们到处都可以见到圆形。今天我们就来认识圆  (贴:圆的初步认识)  二、探究新知  1、尝试用简单工具画圆。  (1)你会画圆吗?你准备怎样画圆?  问:工人师傅是怎样画圆的?  也就是工人师傅把绳子的一端固定在一点上,另一端绕着固定点旋转一周就画成一个圆。  问:请同学们想象一下,如果这根绳子用女同学的橡皮筋行吗?为什么?  根据学生回答师说也就是绳子的长度要相等  (2)学生尝试画圆。  你会像工人师傅那样的方法画圆吗?  要求:老师给你们准备了图钉和短线,同桌两人合作,一人先画,一人帮忙,开始!  展示学生作品  小结:原来一定要拉紧这根绳子。没拉紧绳子,也就是长度不相等。  (3)老师画圆  老师也来画画看,你有什么要提醒我的?  (4)认识圆心和半径  认识半径:绳子的长度在圆中有个名字,我们叫它半径。  用英文字母r来表示。  问:我们画圆是不是只要定好半径就可以了?  认识圆心:这个固定点叫做圆心用英文字母O来表示。  提问:这个圆中有几条半径?  小结:一个圆中有无数条半径  2.认识圆规,学会用圆规画圆  (1)认识圆规  刚才我们小组合作才画了一个圆,用绳子控制不好,效率比较低。聪明的工人师傅发明了这个工具来画圆,它叫圆规。  (2)尝试用圆规画圆  下面请你用这个圆规来画画看,想想画的时候要注意什么?  学生自己尝试画  圆规的两只脚有什么作用?  小结:我们用圆规画圆时首先要定圆心,也就是把圆心固定好;还要确定长度,也就是半径的长度不能有变化;最后绕着圆心旋转一周。  三.巩固练习  1、画圆  (1)随机选取两位学生的'作品提问:  小结:原来半径不一样圆的大小也不一样。  (2)现在老师规定好半径的大小为2厘米,你会画吗?  请你画一个半径是2厘米的圆,标上圆心和半径  交流:你是怎么画的?  2.画一个半径为3cm的圆,标上圆心和半径。  3.接下来,老师请你在刚刚画的那个圆上,或者圆的边上任意画圆,看谁画得又快又好!。  展示学生作品,如果涂上颜色的话会更漂亮  4.让我们一起来欣赏圆组成的美丽图案(出示媒体)  四.小结  今天你学习了新知识有什么收获?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7  第3单元角的度量  第4课时画角  【教学内容】:教材第43页例3。  【教学目标】:  让学生掌握画角的方法,会用量角器画指定度数的角。  【重点难点】:  重点:掌握画指定度数角的方法。  难点:对准相应的刻度画角。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用一副三角尺画出下面的角,说一说你是怎样画的。  30° 90°  2.你能画出任意度数的角吗?  教师引出课题。  (板书:画角)  二、自主探究  教学例3。出示例3。  1.怎样画一个60°的角?  组织学生在小组中讨论,相互发表意见,并动手试一试。  指名说一说画角的方法、步骤。  2.用课件演示画角的方法和步骤,师生共同归纳:  板书:  (1)画一条射线,使量角器的中心和射线的端点重合,0°刻度线和射线重合。  (2)在量角器60°刻度线的地方点一个点。  (3)以画出的`射线的端点为端点,通过刚画的一点,再画一条射线。  (4)让学生试着画出60°的角。  想一想:量角器上两处都标了60°,这个点应点在哪里呢?为什么?  学生在画角的过程中,引导学生动脑筋想一想,并相互交流。使学生明确:如果与量角器0°刻度线重合的那条边向右就在内圈60°刻度处点上点;如果是向左,就在外圈60°刻度处点上点。  3.画一个100°的角。  指一名学生板演,其他同学独立画一画,然后集体订正。  三、实践应用  1.教材第43页“做一做”第2题。  先让学生用量角器画出这些角,并在小组中相互交流,比一比谁画得好。  2.教材“练习七”第5题。  先量一量∠1和∠2有多大,把角的度数写在角上,再用量角器画出与∠1和∠2同样大的角。画完后,同桌互相验证,看谁画得标准。  3.教材“练习七”第6题。  小组内议一议,再说一说这些角用三角尺怎样画的。教师归纳,再让学生独立拼一拼、画一画,然后用量角器检验。  四、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又学到了什么本领?  【教学反思】:  让学生通过自学,动手操作,主动去发现找到画角的方法,进一步巩固了角的有关知识,培养了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及分析推理能力。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8  设计理念: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xx年版)》指出,解决问题要让学生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能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解决问题,密切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增强学生的应用意识,形成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策略,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培养简单的数据分析能力和运算能力,发展统计观念。  教材分析:  新《数学课程标准》中将“统计与概率”安排为一个重要的学习领域,强调发展学生的统计观念。本单元正是在此基础上,向学生介绍统计的初步知识的。本课则是在学生初步认识统计后进行教学的,它包含两部分,即理解平均数的含义和求平均的方法。平均数的知识为今后进一步学习统计数据的分析和整理打下基础,新教材明显地加重了对平均数意义理解的份量,突出了平均数的统计学意义,既平均数反映了一组数据的整体水平。本节课从实际生活出发,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平均数的意义。在统计中,引导学生从数据处理分析的角度把握求平均数的方法,体会平均数的意义,用平均数进行比较,描述分析一组数据的状况和特征,感受平均数的应用价值。  学情分析:  用平均数表示一组数据的情况,又直观、简明的特点,在日常生活中经常用到,如平均速度、平均身高、平均体重、平均成绩等。对于这些名词术语,学生经常听到,并不陌生,但其真正含义、在统计中的作用以及计算方法,学生却并不明白。由于学生已经具备平均分的基础知识,但是平均数是一个虚拟的数字,只能代表这一组数据的整体水平,和平均分还是不一样的,所以应着重让学生理解平均数的意义,在此基础上学生能容易列出算式进行计算。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平均数的含义,会解释平均数的实际意义,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  2、能从现实生活中发现问题,并根据需要收集有用的信息,培养学生的策略意识和应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通过小组学习活动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创新品质,体验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促进学生个性和谐发展。  教学重难点:  理解平均数的意义,掌握求平均数的计算方法是教学的重点。而“平均数”又和过去学过的“平均分”的意义不同,正确理解平均数的实际意义和应用就是教学的难点。  教法:  引导法、直观演示法、设疑激趣法、讨论法学法:观察法、比较法、发现法和讨论法、小组合作探究、汇报展示  教学过程设计: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从孩子们喜欢的拍球(乒乓球)游戏入手,把全班同学分为男生、女生两大组进行比赛,让孩子们自己设计比赛的规则,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  通过孩子自己想出的比赛方法,能真正把课堂的主动权交给孩子。  二、解决问题,探求新知1、感受平均数产生的需要学生可能会想出选代表来参赛,我们先在男、女生中各选择一名代表来参赛,此时,在规定的10秒时间内决出胜负,哪一个队获胜了,老师就想方设法去激将另一只代表队,逼着他们再去添加补充比赛规则,如:两队再各增加3名队员来比一比拍球总数谁更多?如果哪一个队获胜了,老师就乘机去安慰弱者,加入到弱者队,这样弱者队拍球总数就会增加,就可能会反败为胜。这样另一队就会觉得比赛不公平,两个队的人数不一样,人多的队拍球总数就可能会多。矛盾就这样又一次的被激化了,孩子们就会在比两队的总数不公平的时候慢慢地想到比两队的平均数。这时,我们这节课的课题就会被很自然的.引出来了。  2、探索求平均数的方法平均数既然可以决出两队的胜负,那我们到底怎样才能求出他们两队各自的平均数呢?请同学们以四人小组为单位,集思广益,一起来探究一下求平均数的方法有哪些?在小组合作之前,告知学生可以借助老师准备的学习单。学习单上有条形统计图,可引导学生先画出条形统计图,再去想办法求每队的平均数。通过小组合作中同学间的讨论交流,让学生学会与他人交往,表达自己的想法,倾听他人的意见,分享同伴的成功,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  3、理解平均数的意义平均数求出来后,我继续引导学生:这个平均数代表什么呢?我们该怎么认识理解这个数?我们求出来的平均数和这组数据中的数有关系吗?有怎样的关系呢?通过4个问题引发学生进一步积极的思考,从而得出平均数并不是一个实实在在的数,它代表的是一组数据的总体水平,它会比这组数据中最小的数大一些,比最大的数小一些,会在他们中间。在这个教学环节中,平均数的意义是比较抽象、难以理解的,为此,我会将平均数和我们在之前学习除法运算时所学到的平均分进行对比教学,进而突破本节课的重难点。  4、沟通平均数与生活的联系通过学生对平均数的认识来例举生活中那些时候会用到平均数,从而使学生进一步感受平均数与社会生活的密切联系。  三、联系实际,拓展应用通过“小明过河会有危险吗”、“少儿歌手比赛算平均分”、“打把游戏”的生活情境问题,使学生们的思维得到碰撞,更进一步的体会到在现实生活中,数学知识应用要灵活,在考虑数学因素的同时,更要全面分析、考虑其他的相关因素,从而做出准确的选择和判断。  四、板书设计:  平均数不一样多移多补少一样多524=13先求和再均分:总量总分数=平均数平均数代表的是一组数据的总体水平,它比最大的数小,比最小的数大板书是教学知识点的浓缩再现,梳理整合本节课我拟通过以下简洁的板书突出重点,促进增强学生对重难点知识的理解识记。  五、作业:课后拓展延伸。  让同学们调查全班同学的身高及体重,算出平均身高和平均体重。  这个作业的设计,既可以巩固新学知识,有助于学生进一步理解平均数的意义,掌握平均数的计算方法,学会计算简单的平均数,又可以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及收集信息的能力。同时让学生再次感悟平均数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9  教学内容:国土面积  教学目标:  1.通过教学活动,认识有些数据改写单位的必要性。  2.掌握数据改写的方法。  3.引导学生关注较大数据的实际意义。  教学重点:体会某些数据改写单位的必要性,能用万、亿为单位表示大数。  教学难点: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解决问题。  1.教学时师可以出示一组改写的实例,让学生比较、讨论同样的数据为什么要用不同的方法表示?以让学生体验到数据改写的必要性,体会数据单位的改写是为了数据记录的方便。  2.出示一幅中国地图,并逐步引出一些各省市国土的面积,让学生读一读。  (1)将上面的数按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  (2)如果要记录方便,这些数据可以怎样进行改写?  (3)可能学生会改写成以“百”、“千”、或“万”作单位,只要学生能改写得正确,教师都应充分地肯定。  (4)将一些改写成以“万”作单位的数据放在一起,让学生观察这些数据改写中的基本特点,从中发现改写的基本方法。  3.对改写成以“亿”作单位的数,也可以让学生自己在改写中逐步发现改写的方法。  二、实践练习。  第10页“练一练”中第1题,数据单位的改写是实际生活中记录方便的需要,可以多选择一些实际生活中的实例,而不要将数据单位的改写成为单纯的为改写而改写的局面。  练习本题时,先请学生说一说我国西部各省市的情况以及它们的地理位置,然后出示具体的各地区土地面积,在学生读一读的基础上再请学生改写成以“万”作单位。收集一些西部地区的其他信息,以供学生间互相进行改写。  第2题,在练习“海洋资源”时,先让学生了解一些海洋的知识,特别是我国海洋的区域等。接着出示有关的数据,让学生读一读。然后讨论这些数据如何进行改写?在此基础上,学生会体会到这些数据改写成以“亿”作单位比较方便。  板书设计:  大数的改写  为了读数、写数方便,有时需要把整万、整亿数  写成以“万”或“亿”为单位的数。  9600000=960万  10000000000=100亿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10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西师版)四年级上册第79、80页上的例2、例3,议一议及相应的课堂活动,练习十五第3~6题。  【教学目标】  1.以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自主迁移出因数中间、末尾有零的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乘法。  2.掌握行程问题中的基本数量关系,感受数学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培养学生迁移类推能力和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教具学具准备】多媒体课件、视频展示台。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计算下面各题。20×40=18×20=16×50=240×3=105×3=208×2=301×2=209×4=  学生可能有的用口算,有的用笔算,如果用笔算的可进行板演。  教师:我们已经学习了三位数乘两位数中间、末尾没有零的笔算,那么中间、末尾有零的又该怎样计算呢?今天我们继续研究三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  板书课题。  二、进行新课  1.教学例2。  (多媒体课件出示例2情景图)  (1)学生独立思考,解答,抽一个学生板演。  (2)汇报思考过程及结果,在视频展台上展出学生计算的竖式,可能有以下两种:24024 0×30000×3 072 00720  7200  (3)讨论:这道题和我们前面研究的.三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有什么不同?以上两种算法哪种更简便?这道题为什么可以这样来计算?  学生讨论,教师给予必要的指导,重点围绕竖式的简便写法进行讨论。如果学生探讨有困难,则可用以下的教学设计。  教师:第二个竖式把240和30分成两个部分,一部分是24乘3,另一部分是两个0,24×3和240×30的结果一样吗?  学生:不一样。  教师:哪一个算式的乘积小?  学生:24×3  教师:算一算24×3的结果。  学生算出24×3=72。  教师引导学生说出72与7200相比,缩小了100倍,为了保持积的大小不变,我们把积扩大了100倍。  配合学生的回答,教师作如下板书:教师:谁能完整地说一说这个计算过程?  学生:略  教师:你认为末尾有0的乘法怎样计算比较简便?  引导学生归纳出:因数末尾有0的乘法,先把0前面的数相乘,乘完后,看因数末尾一共有多少个0,就在乘积的末尾添上几个0。  (4)及时巩固,算一算课堂活动的第2小题的前两小题:230×40,380×87。  2.教学例3。
多媒体课件出示例3题目。  (1)根据题意,学生列式:108×18。  (2)引导学生观察算式有什么特征?  学生:因数中间有0  (3)学生独立思考  计算,抽一学生板演。  教师巡视,重点围绕竖式的书写,从而归纳出中间有0的三位数乘两位数笔算的方法、要点。  3.结合两个例题,小结行程问题中的基本数量关系。  教师:在这两个题目中,王师傅每分行240m和列车平均每时行108km都叫做什么?  学生:速度  教师:30分和8时都叫做什么?  学生:时间  教师:要求路程,你发现了怎样的数量关系?  师生共同归纳得出:速度×时间=路程。  [点评:这个教学片段主要展示学生以已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自主迁移出因数中间、末尾有零的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乘法,并归纳出行程问题中的基本数量关系。这个过程主要由“发现、探索、小结”三个环节构成。这三个环节层层相扣,体现了学生探索新算法的全过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较好地体现了新课程理念。]  4.课堂活动。  (1)怎样用竖式计算34×386?  学生按书中的程序计算完成后,通过两个竖式的对比,讨论得出:三位数和两位数相乘的时候,为了计算简便,我们更习惯于把位数多的因数写在上面。  (2)完成课堂活动第2题的后面两个小题:65×408,207×20。  三、巩固练习  学生独立完成练习十五第3题,教师巡视指导。  四、课堂小结(略)  五、课堂作业  练习十五第4~6题。  (本案例由袁登维提供,由彭承志点评)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11  教学内容:  角的计算  教学目标:  1.能进行简单的角的加减法计算。  2.在独立探索中掌握角的加减计算方法。  3.在学习活动中发展空间观念,积累对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能进行简单的`角的加减法计算。  教学难点:能进行简单的角的加减法计算。  教学具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1、测量∠1的度数并说说你是怎样量角的?  2、今天这节课我们来学习角的计算。揭示课题:角的计算。  新课探索  探究一  已知∠1=45度,∠2=90度,求∠AOB=?  请你们试着做在课堂练习本上。  说说你是怎么想的?  指导书写格式。  小结:∠AOB是由∠1和∠2组成的,所以要求∠AOB的度数只要用∠1的度数加上∠2的度数。  练习:书P73/1练习  已知∠1=650,∠2=150,求∠AOB=?  已知∠3= ∠ 1+ ∠ 2, ∠ 1=180,∠2=720,求∠3=?  探究二  已知∠AOB=63度, ∠1=30度,
求∠2=?  (1)请你们试着做在课堂练习本上。  (2)说说你是怎么想的?  小结:∠AOB是由∠1和∠2组成的,所以要求∠2的度数只要用∠AOB的度数减去∠1的度数。  已知∠AOB=1520  已知∠AOB=1520 ,∠1=700,求:∠2 =?  已知  已知∠3= ∠ 1+ ∠ 2, ∠3=800 ,∠2=500,求∠ 1 =?  课内练习  1、练习一 填空  (1)若∠AOB+600 =平角,则∠AOB=( )度;若周角-∠1=600 ,则∠1=( ) 度。  (2)从12时10分到12时20分,分针转了(
)度。  2、练习二
下面都是用两块三角板组成的角,算一算它们各是多少度?  3、练习三 计算下列角的度数。  如下图,已知∠1=650 ,求∠2的度数。  如上右图,已知∠1=600 ,求∠2的度数。  本课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会了进行简单的角的加减法计算。  课后作业  完成练习册  板书设计:
角的计算  解:∠  解:∠AOB= ∠1+ ∠2  =450+ 900  =1350  解:∠2 =∠AOB- ∠1  =630-300  =330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12  一、激趣引入  教师:同学们,看!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什么好玩的玩具?(每只手拿出一个溜溜球)  学生:溜溜球。  教师:想来玩玩吗?  学生:想。抽两个学生上台玩溜溜球。  教师:(问玩溜溜球的同学)你发现了什么?  学生1:溜溜球的绳子很有弹性,可以伸很长很长。  学生2:在玩的时候线总是直的。  教师:这节课我们就用溜溜球来研究线段、直线和射线。  (板书课题)  [点评:玩具“溜溜球”与线段、直线和射线都有相通之处,体现了生活中的数学;用“溜溜球”引入新课,既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体现“在玩中学”和“在学中玩”的思想,还能让学生从中获得价值体验。]  二、教学新课  1.发现线段、直线和射线。  教师:溜溜球真顽皮,一跳就跳到了我们的纸上,(课件显示两个点)变成了两个点。你们能用一条直直的线把这两个点连在一起吗?  学生:能。  教师:但请注意,开动脑筋,尽量想出和别人不同的连法。请拿出你的卡片在小组里一边讨论,一边连。  教师巡视指导,学生操作后交到讲台上。估计学生操作的结果大概有四种情况:图4 3  [点评:这个教学片断体现了数学内容的抽象过程,体现了现实生活与数学知识的紧密联系,这样有利于学生理解数学与现实生活的紧密联系]  2.认识线段、直线和射线。  教师:同学们连线的结果大概分为三类。我们先研究第1类。(拿出一张学生连成的线段放在视频展示合上)像这样连的同学请举手。  相应的学生举手。  教师:我们把它画到黑板上。(教师在黑板上画线段)你是怎样画出来的呢?  引导学生说出:是从1个点出发画一条直直的线到第2个点。  教师:(课件根据学生的意思再演示一遍)是这样吗?  学生:是。  课件出示图4?4:图4?4比较一下  教师:这4条线段中哪一条线最短?  学生:第①条线最短。  教师:对,在两个点之间可以画很多线。但只有我们画出来的这条线最短。在数学上,这条线叫“线段”。  (板书:线段)线段两端的点叫“端点”。  (课件闪烁端点)  教师:你能量出这条线段的长度吗?  学生:能。请一个学生到视频展示台上量。  教师:通过量,我们知道线段是可以量出长度的。我们接着看第2类。  (拿出学生画出的直线放在视频展示台上)像这样画的举手.  相应的学生举手。  (把直线画在黑板上)  教师:你是怎样画出来的呢?  引导学生说出:是把线段的两端延长后得到的。  教师:这条线段的两端还能延长吗?  学生 :能。  教师:对,还能延长。(课件再无限延长两端)这样无限延长后,就成了一条“直线”。  (板书:直线)  教师:教师刚才我们量出了线段的长。你能量出直线的长吗?  学生:不能。教师:为什么?  学生:因为直线是可以无限延长的,是无限长的。  教师:同学们开动脑筋一画,就画出了线段和直线。我们接着看第3类。看还画出了什么?  (拿出学生画出的'两条不同方向的射线)像这样画的举手。  相应的学生举手。  (把射线画到黑板上)  教师:你又是怎样画出来的呢?  引导学生说出:是把线段的一端无限延长得到的。  教师:(课件根据学生的意思再演示一遍)是这样吗?  学生:是。  教师:线段的一端无限延长后就是“射线”。  (板书:射线)  教师:你能找出生活中的射线吗?  学生回答(略)  教师:认识了线段、直线和射线,你知道它们之间有什么区别吗?  学生讨论后回答。……  [点评:从学生探究出的表象出发分类研究线段、直线和射线,从一般到特殊,结构明显、层次清晰,学生容易理解。学生成为参与研究的主体,更能体验成功的喜悦和学习数学的快乐。]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13  教学目标:  1、掌握整十数除整十数,整十数除几百几十数的口算方法和除数是两位数除法的估算。  2、灵活运用“四舍五入”法进行除法的估算。  3、通过解决实际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掌握口算方法,并能正确口算。  教学难点:灵活运用:“四舍五入”法进行估算。  教学准备:课件、导学案  教学过程:  一、引入(一分钟计时口算)  口算卡:  50×9= 60÷20= 40×8= 80÷40=  300×3= 120÷30= 20×3= 180÷60=  60×4= 240÷40= 80×5= 420÷60=  50×9= 240÷60= 6÷2= 400÷80=  24÷6= 720÷90= 40÷8= 359÷40≈  90÷3= 220÷18≈ 80÷4= 80÷38≈  60÷5= 62÷20≈  二、谈话:  师:今天我们学习什么?  生:口算除法。  师:你们怎么知道?  生:看屏幕上知道的。  师:你们真善于观察,老师希望大家继续发扬这个优点,并且通过合作、交流共同完成本节课的学习。  三、1号学案:  知识点一:整十数除整十数的口算(自学 限时5分钟)  1、请打开书78页,看图理解题意:  要求80个气球可以分给几个班,也就是求:( )里面有几个( )。  所以用( )法计算,列式是( )  2、研究口算方法:  方法一:算除法想乘法  因为20×( )=80 所以80÷20=( )  方法二:利用表内除法计算:  因为8÷2=( ) 所以80÷20=( )  3、请你完整的列式解答  时间差不多啦,你完成了吗?看看你的同桌,如果两人都完成,交流你们的`学习结果,如有困难,先求助同桌再四人小组合作。  没有问题请总结归纳:  整十数除整十数的计算方法是:①  ②  师:有问题吗?说说你们的意见吧  知识点二: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估算(5分钟哦,你能行!)  83÷20≈ 80÷19≈  想:观察发现,( )接近( ),所以在计算83÷20≈时,可以把( )用“四舍五入法”看成( ),因为( )÷( )=( ) ,所以83÷20≈( )  同理,( )接近( ),所以在计算80÷19≈时,可以把( )用“四舍五入法”看成(),因为( )÷( )=( ) ,所以80÷19≈( )  小结: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估算时,把算式中不是( )的数用“ ”法估算成( )数,再进行口算。  很简单吧,同桌看看你们的答案一样吧!“小结”看黑板,和老师的一样吗?  没问题就试试看,你会算吗?(选择其中一竖行,同桌两人口述,要说明你的口算理由啊!)  60÷30= 90÷30= 80÷40=  61÷30≈ 92÷30≈ 80÷38≈  2号学案:(请你按照1号学案方法自学下面内容)  一、整十数除几百几十数的口算  打开书79页(2),快速完成(只说不写)  1、理解题意,要求 就是求 。  2、口算方法:⑴算( )法想( )法  因为 所以 。  ⑵利用( )计算  因为 所以 。  3、完整解答。  师生汇报  二、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估算  计算122÷30≈ 和120÷28≈时(同桌俩人各选一个,照下面的样子说明你的计算方法)  我选择( ),我观察发现:( )接近( ),所以在估算 时,可以把( )用“四舍五入法”看成( ),因为( )÷( )=( ) ,所以( )  比较1号、2号学案,你来总结:(总结完成后看看我的和你的一样吗?)  1、整十数除整十数(或几百几十数)的口算方法是:⑴  ⑵  2、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估算方法是:一般把算式中不是( )的数用“ ”法估算成( )数,再进行口算。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14  教学内容:  上教版四年级第一学期P74~75  教学目标:  1、经历主动探索、操作画圆等活动,理解圆的本质特征。  2、初步学会用圆规画圆。认识圆心、半径并知道其作用。  3、培养学生的观察、操作、抽象、概括等能力,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  教学重、难点:  理解圆的本质特征。  教具准备:  圆规、课件、三角尺  学具准备:  圆规、直尺、A4纸、正方形纸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丰富表象,初步感知圆的形成过程。  1、寻宝游戏:  师:小胖得到一张纸条,宝物藏在距离小胖3米远的地方。请你在这张纸上点上一个点,这个点就是小胖,这个宝物在哪儿呢?在纸上表示出你的想法,纸上1cm表示1m,请你表示出距离小胖3m远的宝物可能所在的位置。  揭题:带着这个问题走进我们今天的学习,齐读课题。(板书:圆的认识)  2、对比认识:  师:图形不同他们的特点也不一样,所以确定他们大小所需要的数据也不一样,我们今天学习什么?圆的大小究竟是谁确定的呢?  二、尝试画圆,揭示圆的本质特征。  1、认识圆心,半径  师:请你在空白纸上,画出3个圆,可以同样大,也可以画3个大小不一,边画边体会,圆的大小有谁确定?  师:要画出大小一样的圆,有什么窍门,怎么样保证画出的圆的大小完全相同?  (能不能说得更具体一点)  师:只要保证圆规两脚的距离不变,画出的圆大小就一样的,同意吗?  师:要想画出大小不同的圆,有什么窍门?  师:圆规开口的两个脚或者两个针尖的距离不一样。  师:这样看来,圆的大小是谁确定的呢?  师:圆规开口的大小决定圆的大小。  师:我们就以这个圆为例,针尖在这里,圆规两脚的距离,指的是从哪儿到哪儿的距离?(书空)  师:你能用一条线段把他表示出来吗?(呈现作品  师:像这样,一端在圆的中心,一端在圆上的线段,数学中把他叫做什么?  师:中间这个点叫圆心,用字母0表示,连接圆心0与圆上某一点的线段叫做(半径),用字母r。  师:找到圆心O,标上半径r。  总结:现在看来,圆的大小是由半径决定的,半径越长,圆越大,半径越短,圆越小。  2、探究圆的有无数条,半径都相等  师:小组讨论,看看那个小组认识最深刻,方法最多元。  师:先解决第一问题,半径真有无数条吗?  师:圆的半径有无数条都相等,都相等吗?拿出理由啦,没有理由的都只能成为猜想。  师总结:得出结论了圆的半径有无数条,同一个圆里面半径都相等。  3、深化对比  真因为这样,200多年前,我们伟大的思想家墨子,说了“圆,一中同长也”  ,一中指,同长呢?正因为一中同长,虽然有无数条半径,但只要几条就能知道圆的大小?  师:难道以前的这些图形不是一中同长吗?  4、认识直径  师:在圆里面,除了半径能决定圆的大小,还有一条线段也能决定圆的大小,找一个圆画出心目中的直径。  展示作品:直径  师:是不是圆里面的随便画一条就是直径?怎样的线段是直径?用自己的话概括一下?  师:穿过圆心,两个端点在圆上。  半径有无数条,长度相等,猜猜直径有什么特点?  师:直径有无数条我们就不在研究了,和我们刚才的半径无数条的想法差不多,那为什么直径的`长度都相等呢?除了测量你有什么更好的办法来说明?  师:同一个圆里面,直径是半径的2倍。  想圆猜物。  师:那我就来点线索,当我线索出来的时候,第一独立思考,第二,同桌前后迅速碰撞,猜一猜我带的是什么?  半径:15cm  师:仔细观察这个钟面,你在这个钟面上,你找到圆了吗?他指完了,还有别的圆的,你可以继续补充?  师:哪根针转出的圆大?  说明圆的大小和什么有关?  圆的大小和半径有关,既然圆的大小和半径有关。谁决定了圆的位置?  师:他在没有圆的地方,他发现了3个动态的圆,这就是数学的洞察力。  直径:135cm  师:数据太大了,我再给点提示。  师:全球最大的摩天轮,知道在哪儿吗?伦敦眼,杨老师为了上好这节课,专门跑了一趟伦敦,拍了张照片我就回来了。话说那天去啊,杨老师和杨老师的朋友一起去的,他知道杨老师是数学老师,就给杨老师出了一道题,他说我们俩这次做摩天轮分开来坐,而且坐得越远越好,他蹭蹭蹭的爬上去了,你猜我在哪儿?  师:谁能用数学的语言描述一下,我究竟坐在那儿?  原来我在直径的那里,他在直径的那里。  师:当我们把这些线段连起来,圆里面发现了许多的线段,仔细发现,哪条线段最长?(直径最长:原来小小的游戏里面,蕴含着朴素的道理,直径是一个圆里面最长的线段)  总结回顾  师:最后,千金难买回头看,距离小胖3米的宝物为什么是圆呢?又真的是圆吗?  师:你能说说球和圆有什么区别?  学习到这儿,我们的数学课将要结束了,杨老师希望在座所有的同学都能拥有一双数学的眼睛,你会在生活中发现更多的圆,了解更多圆的奥秘。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15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借助情景认识线段,射线,直线  情感目标: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技能目标:在活动中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  重点:认识直线、线段、射线  难点:体会直线、射线、线段的区别与联系。  教学过程:  谈话引入  同学们,看看老师手里拿的是什么?(一根线)  生活中,到处有线存在,你能否说说在哪里看到线的存在。  (多媒体演示:各种线,引出有限和无限)  创设情境,感知直线、射线、线段  认识线段  演示:将红外线手电筒的光线射到墙壁上。  问:墙壁上的亮点与灯泡之间的光线大约有多长?用手势表示一下。  请你们画一画这条线大约的长度。  这个长度是固定的吗?如何来表示这条线长度的固定性呢?  小结:科学家想到要把这条线堵住,截住,就用两个端点,把它固定住。像这样的线就是我们已学过的线段。谁来说说线段的特点.  认识射线  演示:将手电筒的光线射向天空,你看到线了吗?  用手势表示一下你看到的线?  请你再一次画一画这条线。  怎样表示这条线是向一边无限延长的呢?  为什么不在另一边画端点?  师:像这样的线叫射线。  射线有什么特点?  练习:把线段怎样改变可以得到一条射线?  (引出:一条线段,将它的一端无限的延长,所形成的图形叫射线)  能否在射线上找到一条线段?  线段与射线有什么关系?  认识直线  刚才把一条线段额一端无限延长,可得到一条射线。如把线段的两端无限延长,结果是什么?  (引出将一条线段的两端无限延长,所形成的图形叫直线)  1.说说直线有什么特点。  练习:能否在直线上找到一条线段和射线?  说说射线、线段和直线的.关系?  师:今天这节课我们认识了线段射线直线,他们有什么区别?  长度(无限或有限)端点度量与直线的关系  线段  射线  直线  巩固练习  下面哪些线是线段、射线、直线  2、判断  一条直线长5厘米。  线段是直线的一部分。  黑板的边长是一条射线。  线段有两个端点,射线没有端点。  射线比直线短。  数一数,下列共有几条线段  总结:今天学习后,对线你们有什么新的认识?  板书  长度(无限或有限)端点度量与直线的关系  线段  不可延长两个端点可以度量是直线的一部分  射线  一端可无限延长一个端点不可度量是直线的一部分  直线  两端可无限延长无端点不可度量是一条直线【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相关文章: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06-16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范文04-10人教版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01-13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热门】03-10【热门】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03-10【推荐】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03-12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荐】03-13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热】03-13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精】03-13【荐】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03-13}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有100名学生参加考试平均分是63分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