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问题639:我们如何理解哲学有指明自然科学的哲学的原理方向的能力?

1.哲学的基本问题及主要内容是什么? [答案要点] ,恩格斯说:“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思维和存在的关系是从多方面展开的,其中最重要的有两个方面:一是思维与存在谁是第一性的,是思维产生存在还是存在产生思维;二是思维与存在是否具有同一性,即思维能否正确反映存在。根据对第一方面的不同回答,哲学被分为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大阵营。根据对第二方面的不同回答,认识论可划分为可知论与不可知论两种基本观点。 2、列宁物质定义的基本思想是什么?[答案要点],列宁物质定义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理解:第一,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物质的根本特性是客观实在性。第二,物质是对一切可以从感觉上感知的事物的共同本质的抽象,它既包括一切可感知的自然事物,也包括可感知的人的感性活动即实践活动。第三,这种客观实在独立于我们的意识而存在,为我们的意识所反映。3、试述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及其方法论意义 。[答案要点]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可以表述为:世界是统一的,这种统一是多样性的统一,其统一的基础是物质。该原理是辩证唯物主义的理论基石,它包括了物质观、运动发展观、规律观和意识论。对于指导我们的实践具有重大的意义。首先,既然世界是不依赖我们的意识而独立存在的物质世界,这就要求我们在认识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必须从客观实际出发,而不能从主观想象出发。 其次,既然客观世界是在时空中运动、变化、发展的,这就要求我们从变化着的实际情况出发,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实事求是制定方针和政策。第三,既然客观世界有自己固有的规律,这就要求我们在实际工作中,按客观规律办事,正确发挥意识的能动性。
4、为什么说社会生活的本质是实践的?[答案要点],第一,实践是社会关系的发源地。实践内在地包含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其自身意识的三重关系,这些关系构成了人类社会最基本的关系。第二,实践构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三种基本类型的实践活动构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即社会的物质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并对象化为社会的经济、政治和观念三种基本结构,第三,实践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动力。社会发展主要是社会关系的变化以及社会结构的变迁,而社会关系、社会结构是人的实践活动的结果和实践得以进行的方式。因此,社会发展动力只能形成于人的实践之中。5、什么说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 [答案要点] ,对立统一规律揭示出,世界上任何事物以及事物之间都包含着矛盾性,事物矛盾双方又统一又斗争推动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对立统一规律的内涵体现在:矛盾双方的同一性与斗争性;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事物发展过程中的矛盾以及矛盾双方发展的不平衡性。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根本规律:首先,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普遍联系的实质内容和变化发展的内在动力。其次,对立统一规律是贯串辩证法其他规律和范畴的中心线索;第三,建立在对立统一规律基础之上的矛盾分析法是最根本的认识方法;最后,是否承认对立统一规律,是辩证法和形而上学两种世界观对立和斗争的焦点。 6、意识的能动性表现在哪些方面? [答案要点] ,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辩证唯物主义在肯定物质对意识的决定作用的前提下,又承认意识在实践的基础上有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动作用。意识的能动作用主要表现在:第一,目的性。意识反映世界是自觉的,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第二,创造性。意识不仅反映现象,而且反映事物的本质和规律;不仅能反映现存事物,而且能追溯过去、推测未来,具有创造性。第三,指导实践改造世界。意识可以能过“思维操作”实现对客观事物的超前的观念改造。这就是列宁所说的:“人的意识不仅反映客观世界,并且创造客观世界”。第四,意识还能控制人体生理活动。7、试述普遍联系观点的方法论意义 。[答案要点] ,唯物辩证法认为,联系具有普遍性,任何事物都不可能孤立地存在,总是与其他事物处于相互制约、相互影响、相互作用之中。这个观点的方法论意义主要有二:一是有助于我们树立条件论的思想。联系是普遍的,而具体事物的联系都是有条件的。随着条件的改变,联系的方式也要发生变化。“一切以时间、地点和条件为转移。”马克思主义者是条件论者。但又不唯条件,因为人的实践活动本身又在创造条件和改变条件。二是有助于我们树立整体性的思想。和系统论一样,唯物辩证法认为,从功能上看,整体常常大于部分之和。因此我们在工作中要有全局观念。局部利益要服从整体利益。8、客观规律性与主观能动性的辩证关系。[答案要点],第一、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必须以承认规律的客观性为前提。规律是客观的,是不以任何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人们不能任意创造或消灭规律,人们只能去认识规律、利用规律。因此我们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不仅要尊重客观规律,而且,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上都依赖与一定的物质条件和物质手段。离开物质对意识的决定作用,只讲意识的能动性,或夸大意识的能动性作用会导致主观主义、盲动主义的错误,必然遭到客观规律的惩罚。人们对客观规律的认识越深刻,越正确,就越能有效地发挥主观能动作用。第二、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上,发挥主观能动性。人们通过自觉活动能够认识规律和利用规律,并在实践的基础上能够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因此,尊重事物发展的规律与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是辩证统一的。离开意识对物质的反作用,只讲物质对意识的决定作用,或否认意识的能动作用会导致思想僵化、保守主义的错误,必将一事无成。那种认为人在规律面前无能为力的宿命论观点和消极无为态度是错误的。9、永恒发展的观点的方法论意义。[答案要点],发展是具有前进性的运动,是事物由低级向高级、由简单向复杂、由无序向有序的上升运动,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唯物辩证法的发展观是我们认识和改造世界的一个重要原则,在理论和实践上都有重要的方法意义。第一,它要求我们用历史的观点认识问题,把一切事物都如实地看作是变化、发展的过程,只有这样,才能全面、正确地认识事物。第二,它要求我们研究新情况、总结新经验、解决新问题,在实践中不断地开拓创新、与时俱进。第三,“发展才是硬道理”,只有发展才能产生新事物,在社会历史领域,发展的本质是创新。我们要增强创新意识,积极进行理论创新、制度创新和科技创新,促进事物发展。10、举例说明什么是矛盾同一性。[答案要点],矛盾同一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依存、相互贯通,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的性质和趋势。它有两个方面的含义:①矛盾着的对立面相互依存,互为存在的前提,并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②矛盾的对立面之间相互贯通,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比如医生与患者、老师与学生之间对立面相互依存,互为存在的前提,并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相互贯通,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的关系就是矛盾同一性。例如,教师与学生;医生与患者矛盾双方相互依存、相互贯通。11、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辩证关系原理的方法论意义。[答案要点],任何事物都包含着矛盾,矛盾着的各个方面既对立,又统一;既相互斗争,又相互依存、相互渗透,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同一性要受斗争性的制约,矛盾双方的共存要靠斗争来实现。斗争性要受同一性的制约,同一性规定和制约着斗争的形式、规模和范围。了解同一性和斗争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对于我们自觉地利用矛盾的这两种力量推动事物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它说明事物的发展不仅表现为“相反相成”,而且表现为“相辅相成”。第一,这就要求我们要全面地把握事物矛盾的对立和统一两个方面,在分析和解决矛盾时,必须从对立中把握同一,从同一中把握对立。第二,割裂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辩证关系,通常会陷入形而上学的片面性:一是只承认同一性,否认斗争性,它在政治上一般会导致右的错误;另一种是只承认斗争性,否认同一性,它在政治上一般会导致“左”的错误。12、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原理及其方法论意义。[答案要点],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即一般和个别、绝对和相对的关系,一般只能通过个别而存在;任何个别都具有一般的本质或属性;一般和个别、普遍和特殊的区分是相对的,它们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任何事物都是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统一,是关于矛盾问题的精髓。承认矛盾普遍性是坚持彻底辩证法的前提,如果不研究矛盾的普遍性,就无法发现事物发展的一般原因。分析矛盾的特殊性是科学地认识事物的基础,也是正确地解决矛盾的关键,如果不研究矛盾的特殊性,就无从确定事物存在的特殊本质。全面地把握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不仅是理解和解决具体矛盾的出发点,而且是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论基础,是坚持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与各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哲学基础,也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哲学基础。13、辩证的否定观及其方法论意义。[答案要点],任何事物都包含肯定和否定两种因素,肯定是事物中保持其存在的因素,否定是事物中促使其灭亡的因素。当肯定方面居于主导地位时,事物处于量变状态;当否定方面上升到主导地位时,事物将发生质变,转化为他事物。辩证法所理解的否定具有以下特点:第一,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第二,否定是发展的环节和联系的环节;第三,否定的实质是扬弃。扬弃是新事物对旧事物既变革、又断承,既克服、又保留的关系。辩证的否定观既是世界观又是方法论,是观察和分析一切问题的方法论原则。它是我们坚信新生事物不可战胜的哲学依据,也是我们坚持原则坚定性和策略灵活性相统一的理论基础。
14、为什么说具体地分析具体是马克思主义活的灵魂?[答案要点],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指在矛盾普遍性原理的指导下,具体分析矛盾的特殊性,并找出解决矛盾的正确方法。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要求人们在做事、想问题时,要根据事情的不同情况采取不同措施,不能一概而论。①具体地分析具体是辩证方法论的基本原则,是辩证唯物主义的一条基本要求和重要原理,是我们在一切工作中必须严格遵守的基本方法,违背具体地分析具体情况的原则,也就从根本上违背了马克思主义哲学。②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人们正确认识事物的基础,只有从实际出发,具体地分析矛盾的特殊性,才有可能区分事物,认识事物发展的特殊规律;③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人们正确解决矛盾的关键,只有对具体情况具体分析,把握事物的特殊性,才能找到解决矛盾的正确方法。15.
试述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辩证关系的原理及其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指导意义。 [答案要点],(1)客观规律是指事物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主观能动性是指人类所特有的能动的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和作用。
(2)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是辩证的统一。尊重客观规律是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只有尊重客观规律,才能正确地认识世界和有效地改造世界。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是认识和利用客观规律的必要条件,只有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才能正确认识和利用客观规律。
(3)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必须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要有严肃的科学态度,按照客观规律办事,反对盲目蛮干。同时必须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解放思想,开拓进取,勇于创新,反对墨守成规。16、简述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答案要点],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实践是认识的来源。第二,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第三,实践是认识是不是具有真理性的标准。第四,实践是认识的最终目的。总之,实践是认识的起点,也是认识的归宿,是全部认识的基础。人的认识是从实践产生,为实践服务,随实践发展,并受实践检验的。认识依赖于实践,离开实践的认识是根本不可能的。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方法论意义:首先就要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树立实践的应有权威,尊重实践,一切从实际出发。17、简述认识对实践的反作用。[答案要点],马克思主义哲学十分重视认识对实践的反作用。认识活动及其成果具有相对独立性,遵循其特有的活动方式和发展规律,它一经形成,便能反作用于实践,这种反作用主要表现在对实践的指导作用:指导主体自觉地按照客观规律去从事改造世界的活动;对实践活动作出预测和规划;指导主体选择实现目的的最佳行为方式。人的实践活动不同于动物的本能活动,它是受意识支配的,实践的这种本质特性决定它不能离开认识的指导。认识反作用于实践有两种情况:一是正确的认识指导实践,会使实践顺利进行,达到预期的效果;二是当错误的认识指导实践时,就会对实践产生消极的乃至破坏性的作用,使实践失败。18、简述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答案要点],就认识的来源和基础而言,马克思主义哲学强调实践决定认识;就认识的功能和作用而言,马克思主义哲学强调以正确的认识和理论指导实践;就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而言,马克思主义哲学强调实践与认识的统一,强调二者的紧密结合和相互促进。毛泽东说,理论与实践的统一,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最基本的原则。坚持主观和客观、认识和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是马克思主义的学风,是党的思想路线的重要内容。19、简述认识的过程。[答案要点],人类认识的发展是永无止境的,它表现为“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无限循环,往往要经过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再由理性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才能完成。首先是从实践中产生感性认识,然后能动地发展到理性认识,这是认识过程中的第一次飞跃。其次,从理性认识到实践的飞跃,是认识过程中更为重要的一次飞跃。从实践的角度看,实践需要理论的指导,否则就是盲目的实践。从认识的角度看,理性认识只有回到实践中去,才能得到检验、丰富和发展。理论只有在与实践的结合中才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即理性必须回到实践中去。与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第一次飞跃相比,理性认识向实践飞跃是认识过程中的第二次飞跃,更具有必要性和重要性。20、如何理解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 [答案要点] ,感性认识是人们在实践基础上,由感觉器官直接感受到的关于事物的现象、事物的外部联系、事物的各个方面的认识。理性认识是指人们借助抽象思维,在概括整理大量感性材料的基础上,达到关于事物的本质、全体、内部联系和事物自身规律性的认识。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有着密不可分的辩证联系。首先,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理性认识必须以感性认识为基础。坚持理性认识对感性认识的依赖关系,就是坚持了认识论的唯物论。其次,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和深化为理性认识、只有使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才能把握住事物的本质,满足实践的需要。坚持了这一点,就是坚持了认识论的辩证法。最后,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渗透,相互包含,二者的区分是相对的,人们不应当也不可能把它们截然分开。如果割裂二者的辩证统一关系,就会走向唯理论和经验论。在实际工作中就会犯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的错误。21、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的辩证关系及其意义。[答案要点] ,真理的绝对性是指真理的无条件性、无限性。真理的相对性即具有相对性的真理,是指真理的有条件性、有限性。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是辩证统一的。 第一,具有绝对性的真理和具有相对性的真理是相互渗透和相互包含的。一方面,相对之中有绝对,绝对寓于相对之中;真理的相对性之中,也包含着绝对性的颗粒。另一方面,绝对之中有相对,真理的绝对性通过相对性表现出来,无数具有相对性的真理之总和构成具有绝对性的真理。 第二,具有相对性的真理和具有绝对性的真理又是辩证转化的。人类认识是一个不断深化的过程,是从相对性真理走向绝对性真理、接近绝对性真理的过程。任何真理性的认识都是由相对性真理向绝对性真理转化过程中的一个环节。绝对性真理和相对性真理不是两个真理,而是同一个真理的两种不同属性。在这个问题上,我们必须反对割裂二者辩证关系的绝对主义和相对主义。我们实际工作中的教条主义、思想僵化,把马克思主义当成一种现成的公式,到处生搬硬套,是绝对主义的表现;否定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则,散布马克思主义“过时论”,是相对主义的表现。二者都是错误的。 22、为什么说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答案要点] ,实践之所以能够作为真理的检验标准,这是由真理的本性和实践的特点决定的。 首先,从真理的本性看,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的正确反映,它的本性在于主观和客观相符合。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既不能是思想理论本身,也不能是客观事物,而只能是把主观和客观联系起来的桥梁——社会实践。 其次,从实践的特点看,实践是人们改造世界的客观的物质性活动,具有直接现实性的特点。一般说来,如果在实践中达到了原来预想的结果,那么人的认识就被证实了,就可以称之为真理性的认识;如果失败了,并不是由于认识之外其他原因所引起的,那就是错误的认识。所以,实践的直接现实性的特点,是作为检验真理标准的主要根据,使它成为最公正的审判官,具有最高的权威。 23、简述真理和价值在实践中的辩证统一关系。 [答案要点] ,首先,成功的实践必然是以真理和价值的辩证统一为前提的。其次,价值的形成和实现以坚持真理为前提,而真理又必然是具有价值的。最后,真理和价值在实践和认识活动中是相互制约、相互引导、相互促进的。真理和价值的相互制约表现在:一方面,价值的实现有赖于对相关真理的把握,真理的发展水平制约着价值实现的程度;另一方面,真理在实践中被验证的过程,则有赖于价值在实践中被实现的状况。真理和价值的相互引导表现在:一方面,认识活动的指向是受价值追求的指向规定的;另一方面,真理的发展同时也影响了价值发展的方向和程度。真理和价值的相互促进表现在:一方面,真理的发展促进价值的实现;另一方面,价值的实现又推动着真理的发展。坚持真理尺度和价值尺度的辩证统一,要求我们在实践中必须坚持和弘扬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坚持既崇尚理性,又调动情感、意志等非理性因素和精神体验来展示和表现人的本质和人的追求。 24、有人说“一切历史都是思想史”,这种观点对吗?为什么?[答案要点] ,这种观点是错误的。历史是人的有意义有目的的活动,思想因素在历史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人类历史包含思想史,研究思想史对于深人认识人类历史及其发展有重要意义。唯物史观认为,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历史首先是物质资料生产发展的历史,是人民群众实践活动的历史,因此,恩格斯说:劳动发展史是理解全部社会发展史的“钥匙”。劳动在人类社会的产生和形成中起了决定作用。劳动是人类的第一个历史活动。生产劳动创造了人类社会,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物质基础,是人类全部社会关系的物质根源,它孕育着社会有机体未来发展的一切萌芽。把一切历史归结为思想史的观点本质上是唯心史观。
25、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答案要点] ,(1)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主要表现在:第一,社会存在是社会意识内容的客观来源。第二,社会意识是人们社会物质交往的产物。第三,社会存在的发展决定着社会意识的变化和发展。(2)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并反作用于社会存在。社会意识是社会物质生活过程及其条件的主观反映,但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并反作用于社会存在:第一,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发展的不平衡性。第二,社会意识内部各种形式之间的互相影响且各自具有历史继承性。第三,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26、为什么说生产方式是社会历史的决定力量?[答案要点] ,生产方式就是劳动者和劳动资料结合的特殊方式,包括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两个方面。生产力是生产方式的物质内容,生产关系是生产方式的社会形式。人类社会物质性的特殊标志就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所体现的物质性,并最终体现在作为物质力量的生产力上。生产方式是社会历史的决定力量:第一,物质生产活动及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是人类其他一切活动的首要前提。第二,物质生产活动及生产方式决定着社会的结构、性质和面貌,制约着人们的经济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等全部社会生活。第三,物质生产活动及生产方式的变化发展决定整个社会历史的变化发展,决定着社会形态从低级向高级的更替和发展。27、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发展状况规律的内容与意义。[答案要点] ,(1)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规律的基本内容:第一、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及其发展变化的方向;第二、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能动反作用,当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时生产关系回推动生产力发展,相反会阻碍生产力发展;第三、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构成矛盾运动。(2)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发展状况规律的意义:第一,它是我们理解社会历史的钥匙。第二,揭示了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历史必然性,启发人们看到生产的社会化、经济全球化与社会主义最终实现的历史联系。第三,它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始终保持自己先进性质的根本要求和制定路线、方针、政策的最根本的客观依据。28、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发展状况规律的内容和意义。[答案要点] ,(1)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发展状况规律的基本内容: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产生、性质和发展变化的方向,上层建筑的反作用取决于和服务于经济基础的性质和要求;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构成矛盾运动。(2)正确认识这一规律的方法论意义:第一,它是我们观察和研究社会历史的一把钥匙。第二,它是无产阶级政党制定路线、方针、政策的重要根据。第三,它对于我们进行社会主义政治体制改革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第四,它是我们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自觉实行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方针的客观依据。29、为什么说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答案要点]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人类社会的不断进步和发展,社会形态的依次更替,是由以社会基本矛盾为根本动力的动力系统推动的。第一,社会的发展总是从生产力的变化开始,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必然要求变革生产关系。第二,生产关系即经济基础变革的客观要求,又导致上层建筑的变革。第三,新的上层建筑的建立,保证了新的生产关系的形成和发展,从而使生产力获得解放。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这种循环往复的过程,形成了社会形态由低级到高级不断进化和变革的历史。30、为什么说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答案要点] ,在社会基本矛盾中,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这是因为:第一,物质生产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前提和基础。第二,物质生产是从事其他活动的基础,是一切社会关系存在、发展的最终根源。第三,物质生产力的发展是社会进步的根本内容。是“社会进步的最高标准”。第四,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并最终决定上层建筑,不断推动社会形态的更替。31、试用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反作用说明提高我国社会主义社会文化“软实力”的重要意义。[答案要点] , l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但社会意识又有其自身特有的发展规律,具有相对独立性。最突出的表现即在于它对社会存在产生重大的反作用。先进的、革命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发展起推动和促进作用;落后的、反动的社会意识对社会的发展起延缓和阻碍的作用。2) 提高我国社会主义社会文化“软实力”,就是要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我国现代化建设提供强大的精神支持和智力保障。我国现代化建设已进入了一个关键时期,物质文明建设已经达到了比较高的水平,这时精神文明的作用就日益凸显出来。根据社会意识对社会存。3)在的反作用原理,我们必须大力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丰富广大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提高他们的精神文化素质创造一个良好的文化环境,进一步激发广大人民群众从事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热情,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为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作出更大的贡献。 32、如何理解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坚持这一原理对于我国经济体制改革有什么重要意义? [答案要点],(1)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力的性质和状况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和状况;生产力的发展决定生产关系的变革和方向;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2)生产关系的反作用。适合生产力的生产关系促进生产力的发展;不适合生产力的生产关系阻碍生产力的发展;生产关系反作用的性质取决于它是否适合生产力。
(3)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相互作用的矛盾运动构成了“基本适合——不适合——基本适合”的矛盾运动过程。(4)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最基本规律。这一规律指出了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必要性和根本目的,我国的生产力是相对落后的、多层次的,我国的生产关系应当适合生产力的这种状况:确立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完善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进一步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根本目的是为了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提高综合国力,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33、试用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关系的原理,说明走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重要意义。 [答案要点],(1)矛盾的普遍性是指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存在于一切事物发展对程的始终。矛盾的特殊性是指具体事物的矛盾及每一矛盾的各个方面都有其特点。
(2)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是辩证的统一。第一,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是相互联结的。普遍性存在于特殊性之中,特殊性中包含着普遍性。第二,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3)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统一的原理,是把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与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走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重要理论依据。我们既要坚持社会主义的根本制度和基本原则,又必须注意中国的特点,从中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一实际出发,走自己的路。只有这们,才能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推向前进 。34、人民群众在历史中的地位和作用。[答案要点]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社会发展的历史从根本上说是生产发展的历史,是作为物质资料生产者的人民群众所创造的历史。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体,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是历史的创造者。人民群众是指推动历史前进的大多数人群。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作用突出地表现在: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是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是实现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人民群众也是实现自身利益的根本力量。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活动不是随心所欲的,要受历史条件的制约。35.商品的价值有两个源泉,即生产资料和劳动力的价值,这种说法对吗?[答案要点] ,此观点错误。价值是凝聚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抽象劳动是形成价值的实体,劳动是价值创造的唯一源泉。物质元素仅仅是价值创造的物质条件,它不创造任何价值。使用价值有两个源泉,即生产资料和人的劳动。如果认为商品的价值也有两个源泉,即生产资料和劳动者,从认识上讲,这是混淆了使用价值和价值这两者不同的属性,进而也混淆了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我们说价值的实体是人类抽象劳动,价值的唯一源泉是劳动。不承认劳动是价值的唯一源泉,是企图掩盖资产阶级利用其对生产资料的占有而无偿占有别人劳动这种剥削的实质。 36.马克思的劳动二重性学说意义。[答案要点] ,马克思的劳动二重性学说是对政治经济学的重大贡献,是理解政治经济学的枢纽。第一、劳动二重性论证了抽象劳动创造价值,从根本上论证了价值的本质。第二、劳动二重性理论为剩余价值理论奠定了科学基础。第三、劳动二重性理论还为一系列理论提供了科学依据。 37.价值规律的作用是什么 。[答案要点] ,价值规律的积极作用表现在:第一,自发地调节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社会各部门之间的分配,从而调节生产和流通,使生产和销售、供给和需求保持大体平衡;第二,促使商品生产者改进技术,改善经营管理提高劳动生产率;第三,促使商品生产者展开竞争,从而起到自动调节社会资源配置的作用。 但是,价值规律的调节即市场机制有其自身弱点和消极面:可能引起商品生产者的两极分化;可能导致垄断阻碍技术的进步;可能出现比例失调的状况,造成社会资源的浪费。38.如何理解“劳动是财富之父,土地是财富之母。”[答案要点] ,财富的物质内容是使用价值。财富是所有生产要素共同创造的。在财富生产中,劳动、资本、土地、技术等都是不可缺少的,马克思肯定各种生产要素在财富生产中的同等重要性,他说:劳动并不是它所生产的使用价值即物质财富的唯一源泉。正如威廉·配第所说,“劳动是财富之父,土地是财富之母。”财富是由各种生产要素共同生产的,这就为生产要素的所有者共同参与财富分配提供了经济依据。具体劳动和各种生产要素共同构成了使用价值的源泉。 39.如何理解劳动力的使用价值是其价值的源泉,并且是大于它自身价值的源泉。 [答案要点] ,一般商品在消费过程中,随着使用价值的消失,它的价值也会消失,或者转移到新产品中去。劳动力商品则不同,劳动力的使用价值就是进行生产劳动的能力,它的使用和消费就是劳动,而劳动能形成价值,因此劳动力商品使用价值的特点在于它是剩余价值的源泉。剩余价值的本质就是雇佣工人创造的价值中超过劳动力价值以上的而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部分,它的源泉是雇佣工人的剩余劳动。剩余价值是在使用劳动力的生产过程中产生的,整个过程的关键在于劳动力具有特殊的使用价值,能创造出大于自身价值更大的价值,劳动力的使用能为其购买者创造剩余价值。价值增殖的秘密就在这里。 40.如何理解资本不是一种物,而是一种以物为媒介的人和人之间的社会关系? [答案要点] ,资本是自行增殖的价值,是能够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在现实生活中,资本总是表现为一定的物,例如货币、机器设备、商品等,但这些物本身并不是资本,只有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下,这些物被用来从事以获得剩余价值为目的的生产活动,也就是成为带来剩余价值的手段时,它才成为资本。所以马克思强调指出,资本的本质不是物,而是在物的外壳掩盖下的一种社会生产关系,即资本主义剥削关系。 41.如何理解剩余价值的产生,既不在流通领域,又离不开流通领域。 [答案要点] ,剩余价值是在生产过程中产生,它是由雇佣工人创造的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超过劳动力价值以上的那部分价值。剩余价值不能在流通领域中产生,因为在商品流通过程中,等价交换只是价值形式的变换,不等价交换只是对既定的总价值量的重新分配,都不能产生剩余价值。剩余价值的产生又离不开流通领域。只有在流通领域中商品生产者之间才能发生关系,货币才能转化为资本。资本家不把货币投人流通,购买劳动力商品,剩余价值无法产生;凝结了劳动者剩余劳动的商品不在市场上销售出去,剩余价值也不可能实现。 42.如何理解剩余价值转化为利润,价值就转化为生产价格?[答案要点] ,在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中,不仅耗费的资本在发生作用,全部预付资本都在发挥作用,这样剩余价值就表现为全部预付资本的增加额。当剩余价值被看作是全部预付资本的增加值时,剩余价值就转化为利润。既然利润是预付资本的增加值,等量资本获得等量利润就成为资本的必然要求,于是在竞争过程中,利润转化为平均利润,资本家按预付资本的比例分配利润。这样,商品就不能按价值进行销售,而必然按生产成本加平均利润的价格即生产价格出售,价值转化为生产价格。可见,生产价格的形成以平均利润率的形成为前提。43.经济危机的本质及具体表现。[答案要点],经济危机是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过程中周期爆发的生产相对过剩的危机。在马克思主义看来,经济危机的根本原因在于资本主义制度本身,在于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生产的社会化与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形式之间的矛盾”。生产与消费的矛盾以及生产的无政府状态,作为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具体表现是彼此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正是它们的结合,才不可避免地使资本主义社会再生产周期地遭到破坏,引起生产过剩的经济危机。经济危机所暴露的生产过剩,并不是生产出来的商品真正超过实际需要。要使现有的人口都能够富裕地生活,充分满足他们的物质、文化生活的需要,生活资料并不是生产得太多了,而是生产得太少了。但是,相对于有支付能力的需求而言,又的确是生产得太多了。主要表现是:商品大量过剩,销售停滞;生产大幅度下降,企业开工不足甚至倒闭,失业工人剧增;企业资金周转不灵,银根紧缺,利率上升,信用制度受到严重破坏,银行纷纷宣布破产等。44.如何理解资本主义意识形态是为资本主义经济基础服务的。 [答案要点] ,资产阶级在取得革命胜利后,为了建立政治统治的需要,资产阶级开始建构资产阶级国家的意识形态,资本主义意识形态是资本主义社会条件下观念上层建筑,是为资本主义社会形态的经济基础服务的。列宁说:“所有一切压迫阶级,为了维持自己的统治,都需要两种社会职能:一种是刽子手的职能,另一种是牧师的职能。”“牧师的使命是安慰被压迫者,给他们描绘一幅在保存阶级统治的条件下减少痛苦和牺牲的前景。”45.为什么说垄断资本主义占统治地位的是金融资本?[答案要点] ,(l)工业资本的集中和垄断促进银行资本的集中和垄断。大公司既有大量闲置资本为大银行提供充足存款来源,又能获得大银行的贷款。大银行能筹集大量货币资本,迅速增强实力,加剧兼并中小银行,走向垄断。(2)银行垄断资本与工业垄断资本通过股权结合、人事结合的途径相互渗透融合为一种新型资本,即金融资本。46.垄断价格是垄断资本家凭借垄断地位制定的,因而否定了价值规律,这种说法对吗? [答案要点] ,此观点错误。垄断价格的制定仍然要受到客观经济条件的制约。垄断价格虽与价值有较大偏离,但从全社会看垄断部门和非垄断部门的市场价格总量是在社会产品的价值总量基础上进行调节的。而且,垄断价格制定仍会受到市场需求、供给和成本三因素的制约。因此,社会产品价值总量仍是垄断价格变动的轴心。 47.经济全球化是不可逆转的客观历史进程。 [答案要点] ,经济全球化是世界经济发展到高级阶段出现的一种现象,是伴随着科技和社会生产达到更高水平,各国经济相互依赖、相互渗透大大加强,阻碍生产要素在全球自由流通的各种壁垒不断削减,规范生产要素在全球自由流通的国际规则逐步形成而出现的一种客观历史进程。早在150多年前,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就科学预见到了“地方的和民族的自给自足和闭关自守状态,被各民族的各方面的互相往来和各方面的互相依赖所代替”的趋势。冷战结束后,经济全球化加速发展,成为不可逆转的事实,不以任何人、任何国家的意志为转移。任何国家都只有积极参与,趋利避害,才能求得自身更好的发展。 48.为什么说资本主义国家有了经济计划就但并不能能从根本上克服生产无政府状态? [答案要点] ,资本主义经济计划是建立在私营企业有充分自主权的基础之上的,公司决策所依据的还是利润率,而不是国家计划。国家计划对私营公司没有行政约束力。虽然国家可以运用经济杠杆把私营公司引导到国家计划的轨道上来,而且也能取得一定的成效。但是,由于没有改变资本主义私有制这一经济基础,不能改变私人资本追求高额利润这一经济运行的根本目的,因此就不可能从根本上解决整个社会经济运行的无政府状态。}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自然科学的哲学的原理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