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问如何联立图新中式子母门效果图(5.1)和式子(5.2)?


看出人外
男人善于命令,女入善于求全;
男人很能使劲冲,女人很能拼命挤;
男人不擅妥协,女人不能善终;
男人是个完美主义者,女人总是鸡蛋里挑骨头;
他果断明快,她见缝插针;
他是策略型,她是操控型;
他展现领导能力,她总是掌控全局;
他专注投入,她难以自拔;
他很坚持,她很难搞;
他固若金汤,她刀枪不入;
当他想要有一番作为时,他会变得令人尊敬,受人景仰;
当她想要有一番作为时,她会变得难以亲近,不可理喻。
——芭芭拉·史翠珊(Barbra Streisand),“开玩笑”
语言是一种神奇的工具。这项天赋提供给人类一种其他动物无法媲美的沟通方式。如果没有了语言,我们可能会更加无知、信心不足并且感到孤立。
在这个章节中,我们将探索语言的本质,并看一看如何运用语言的长处和减少它的缺点。在简短说明语言的符号性质后,我们会看一下大多数误解的缘由。接着,我们会更深入理解各个主题的含义,并探索我们使用的语言是如何影响我们人际关系中互动的气氛。最后,我们会扩大我们的焦点,探讨语言的习惯是如何塑造整个文化的形态的。
5.1语言是符号
在自然界中,信号与事物的表征有直接的关联。举例来说,烟是有东西在燃烧的信号,发高烧则是生病的信号。这并非武断地陈述自然界信号与象征事物的关系,并没有人创造这样的关系,这样的对应关系独立存在于人类的判断中。
在人类的语言中,信号与事物表征间的联系并没有直接的关系。语言只是符号:宇词与想法或所提及的事情有着专断的关系。举例来说,“five”并没有特殊之处,这个字代表你手指的数日,但只是英语系国家的人同意这样表示。对于一个讲法文的人来说,“cinq”这个符号也是5的意思,而对于一个电脑程式设计师来说,“0101”表示与5相等的值。
甚至像大多数聋人所使用的“说话”方式——手语,也是一种符号本质,而不只是所谓的手势。因为沟通的形式是符号性的而非按照字面的,所以当聋人在跟人进行联系时,就形成了世界上数以百计各自独立的手语。包括:美式手语、英式子语、法式于语、丹麦式子语、中式于语,甚至澳洲原住民和玛雅的手语。
语言是符号的这项本质是一个恩赐,它使我们可以用许多方式沟通关
于观念、原因、过去、未来及现在的各种事物,而那不二定是其他方式可以达成的。如果没有了符号性的语言,一切都将成为不可能。也就是说,关于符号及事物表征中的间接关系所导致的问题,都只存在于圣经中巴别城的故事里。
如果用相同的方式使用符号,语言会变得更容易使用及了解。然而,你亲身的经验显示:事实并非如此。对你而言非常清楚的信息,却使其他人困惑或误解。你告诉你的发型设计师“头发修一点就好”,然后你非常惊讶地发现她的“一点”竟然是你的“很多”。当你针对女权主义的价值做激昂的辩论时,并没有领悟到你和其他人口中的“女权主义”竟然呈现完全不同的意义。诸如此类的误解提醒我们:意义不在字眼里,而在心眼里。
华盛顿特派员大卫·霍华德(David Howard)在上任时,引起了一阵的骚动,因为他使用“吝啬的”(niggardly,此字与Nigger〈黑鬼〉同音)一词来描述整体预算的趋势。然而,这个白人却被一些来自非洲裔的评论家控诉,引发了一场无法收拾的种族中伤。大卫·霍华德的拥护者指出,“吝啬”这个词,是从北欧语系衍生而来的,与种族中伤一点关联也没有。虽然争议最终平息,但它却说明了,人们在做宇词的联想时,无论正确与否,其所持的意义远远超过字典里的解释。
5.2语言的影响
语言不只是用来帮助我们在沟通中彼此了解的媒介,它也可以塑造我们对周遭世界的知觉,以及影响我们对他人所持的态度。
广义地说,沟通者所使用的语言,可以影响他们看待他人及周遭世界的方式。这个章节将描述语言是如何塑造整个文化的世界观,及当使用不同语言的人相遇时,会产生什么样的问题。甚至在使用同语言的沟通者中,我们用以描述人、事物、事件、观念的标签都可能会广泛地影响我们的知觉。
命名与认同
“名字含有什么意思?”朱丽叶夸张地问,如果罗密欧是个社会科学家的话,则他会回答“很多”。研究显示,名字不单是一种简单的辨识方式,它们形成了他人对我们的思考方式、我们看待我们自己的方式、及我们行动的方式。
不同名字有不同的内涵。在一项研究中,心理学家们要求大学生根据一千多个名字的可爱程度、看起来是主动或被动、阳性或阴性等来为这些名字评级。虽然有众多的名词,但回答却相当接近。迈克尔、约翰、温迪是受欢迎及主动的名字,且被评为在性别中拥有阳刚特质或阴柔特质;帕西法尔、伊萨多、阿尔弗雷德则较不受欢迎,且不容易看出其性别。其他研究指出名字拥有强烈的隐含意思。许多常用的名字通常被视为主动性、较强烈及优于较不常用的名字。名字的影响确实影响人们的第一印象,但在沟通者相互熟识后似乎影响力就降低了。
名称用以辨认身份的重要性,也会应用在团体中的成员里。一项调查显示,在美国,大多数比较喜欢“黑人”(black)这个标签的人,使用这个名称是因为它在整个大文化下的“接受度”和“认同”得到全体的同意。他们描述自己是爱国的,接受现状的,试图向大文化看齐。相较之下,报道指出使用“非裔美国人”(Afro-American)这个名称的人,对身份的认同大多出自少数民族的自尊心,且并不是那么有兴趣地向大文化看齐,而认为是在大文化之中传承自己的文化。
联盟关系
除了塑造-个人的身份之外,语言可以增进和表明与他人的一致性。研究指出,沟通者会被与他们说话方式相似的人所吸引。同样地,沟通者会想要和适应他们甚至有相同说话方式的人结盟。这里,说话方式包括字词的选用、说话速率、字数和断句,以及礼貌的程度。在俚语及说话习惯上,使用相同词汇的青少年显示出了语言一致性的原则。这相同的过程也在其他团体中运行着,从街头帮派到军事人员再到计程车司机之间。沟通研究学者称这个想与沟通者认同,并调适说话方式以与之相称的过程为聚敛现象。
沟通者在网络空间和面对面沟通都可以看到聚敛的现象,线上社群成员往往发展出共通的语言和对话模式,从他们增加用“我们”这个代名词就可以得知他们的交往更加亲密。MSN和电子邮件的使用者创造一些简短的代码来表示自己是网络一族,如果你知道什么是ROTFL,IMHO或JK的意思,那你可以算是他们的成员了。这些缩写字母的意思是:笑倒在地上打滚(Rolling on the floor laughing)、我的浅见(In my humble opinion)、开个玩笑(Just kidding)。有趣的是这些网友的网络语言已经渗透到日常生活对话,例如在表达自己的无奈或脱力感时说:“ORZ”。
当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人对彼此感到同等相当时,他们的语言会是相互
聚敛的。但当沟通者希望或需要被认同,他们则通常会去改变他们自己地说话方式来适应他人的方式,他们会试着说出“对的事”或以一种有助于相处的方式说话。我们可以从下列叙述看到这样的过程。当移民者想在新的文化中获得成功的回报时,他们会努力精通当地语言。同样地,想要获得晋升的员工,会想办法让自己的说话方式和他们的上司一样;他们的上司会采用像经理一样的说话方式,经理则会向董事长靠拢。
语言调适的原理同样也会反向运作。沟通者想要使他们自己与他人分离时,便会采取分化策略来强调他们与他人不同的方式。举例来说,一个民族的成员们,虽然说着流利的主流语言,但可能会使用他们自己的方言来作为显示团结的方式,这是一种“区隔他人”的策略。分化策略也可能在其他情况下运作。举例来说,青少年发展出专属于他们次文化的但语来凸显他们与成人的不同,并聚合跟他们相似的青少年。当然,沟通者最好小心何时要或何时不要用语言来聚合同侨。我们大多数都记得父母故意模仿青少年的口气说“酷毙了!”时是多么诡异尴尬。另一件要注意的事情是,当你不隶属该族群却故意使用该族群的用语,可能被视为做作或冒犯。分化策略的语言目标之一是要建立规范,指出谁有“权力”使用或谁不能使用某些特定语汇。
权力
沟通研究者辨识出一些语言形态,可以增强或缩减说话者对其他人的影响力。观察下列两种陈述的不同:
“老师,对不起。我实在不知道该怎么说,但我……嗯……我猜我没有办法及时完成这项工作。我有很紧急的私事,而且……这实在不可能在今天完成。我会在星期一把工作完成并将它摆在你的桌上,可以吗?”
“我不能准时完成这项工作。我有紧急的私事,而且这实在不可能在今天完成。我会在星期一的时候把工作完成并摆在你的桌上。”
不管教授接不接受这个借口,我们可以看出第二种陈述的音调比较有自信,而第一种陈述的音调比较愧疚及不确定。表5-1从我们刚才所读的陈述中整理出一些低权力的语言形态。许多研究显示出减少这些形态的说话者会被视为较有自信、活泼及有魅力。一项研究显示,单一形态的“低权力的语言形态”实际上也可以使一个人比较没有权威性,或更缺乏社交魅力。
具有权力性的语言也许在北美及欧洲文化里会得到想要的答案,但不见得到处都行得通。在日本,替对方保留颜面是很重要的,所以那里的沟通者会使用不是很清楚的术语,及有点闪烁其词而避免作直接答复的字词和修饰语来进行沟通。在大部分的日本句型中,动词是摆在句末的,因此句子中“行动”的部分可以被延缓。传统的墨西哥文化很重视协力合作,所以也使用有点闪烁其词而避免作直接答复的方式来缓和人际关系。墨西哥人不以很坚定的方式说话,来确保他们不会使他人感到不适。在韩国人的文化中,他们也喜欢“间接”的语言方式(例如“或许”、“可能”胜于直接的“一定”、“必然”)。
即使是在很看重强硬声明的文化中,太过权威的语言也会威吓或胁迫到他人。观察在同一个情况下两种不同的处理方式:
“对不起,我的小孩有点无法入睡,你介意把音乐关小声一点吗?”
“你的音乐太大声使我的小孩睡不着。请你关小声一点。”
比较有礼貌而没有权威的方式,会比强硬陈述的效果来得好。这样的事实如何与具权力语言的研究相结合呢?答案在于立即效果和发展正向关系的两股张力的拿捏。如果你靠近极具权威的方向,在短时间内你可能会获得你想得到的东西,但可能会让你疏远其他人,长期下去会使你的人际关系产生危机。更进一步地说,太过权威的陈述有不尊重和优越感的意味,
就好像要对抗他人进而获得他们的臣服。
在一些情况下,礼貌且较不权威的说话方式会增强说话者所想表达的效果。举例来说,老板可能对他的秘书说“你介意再把这封信打一遍吗?”事实上,老板及秘书都知道这是一个命令而非请求,但是用疑问句的方式显得比较体谅些,也让这位秘书对老板的印象较好。这样既满意又合乎理性的目标结果似乎解释了为什么融合既权威又有礼貌的语言是最有效果的。
打岔性语言
不是所有的语言问题都来自误解。有时候,即使非常了解另一个人,但还是会产生冲突。当然,我们并不是要避免或消除所有的争议,但是删除三个语言上的不良习惯,可以减少不必要的沟通冲突,让你省下力气去对付那些无法避免的或是重大的议题。
事实与意见的混淆
事实性的陈述可以用对或错来证实。反之,意见性的陈述基本上以说话者的信念为主,这是无法被证实或否认的。从下列的例子中,可以看到事实性陈述与意见性陈述的差异。
这样把事实性的陈述和意见性的陈述摆在一起时,差别便显而易见。在每天的对话中,我们通常把我们的意见当作事实一样陈述,也因此我们引发了不必要的争论。例如:
“笨蛋才会这么说!”
“花这么多的钱在一双鞋上,实在是太浪费了!”
“在这个国家,除非你是白人,要不然不会有公平的待遇。”
留意一下,如果这些陈述前面加上“在我看来”或“我觉得”等修饰语,则陈述可以显得不那么具敌对性。本章后面会讨论“我”信息的重要性。
事实与推论的混淆把你的意见表示出来可以朝理性的和谐迈向一大步,但拥有这个习惯却不能保证可以解决所有语言的问题,我们会因事实性陈述和推论性陈述而感到困惑、引发问题。所谓推论性陈述,便是在一切都未定的情况下,就做出结论。
当我们把我们的推论当作事实时,争议便由此而生。
A:你为什么要对我生气?
B:我不是在气你。为什么你最近那么没有安全感?
A:我才不是没有安全感,是你有些吹毛求疵。
B:“吹毛求疵”,你这话是什么意思?我才没有吹毛求疵……
尽量不要去猜测他人的心思。我们可以用你在第三章所读过的察对知觉的技能,来辨识我们所观察到的行为(事实),并尽可能地做描述。在描述这一长串的想法后,问一下他人对你所描述的正确度做评论。
“当你不回我电话时(事实),我便会升起你在对我生气的念头(推论)。真的是这样吗?”
“你最近一直问我,我是不是还爱着你(事实),这让我猜想你很没有安全感(推论)。或许我最近的行为有些反常。你在想什么?(疑问)”
情绪性的语言
情绪性语言表面上在述说某事,但事实上它表明了说者对某事的态度。如果你认同你的朋友对一个艰涩主题的迂回说法,你可能会认为他是“机智的飞如果你不认同他的观点,你可能认为他”拐弯抹角“。不管这种态度好不好,都不过只是一种意见而非事实,而这样的不同是受到情绪性语言影响所造成的。芭芭拉·史翠珊对男人和女人讽刺性的描述(见本章章名页下方)可以说明情绪性语言是如何用赞许或丑化的词来形容同样一种行为。
你可以借由下列的例子来理解情绪性语言是何等的主观。
避免因情绪性字眼而产生争议的最佳方法,是用中性字眼来描述人、事物或想法,以及用之表示出你的观点。不说“我希望你戒掉这些性别歧视的评论”,而说“我不喜欢你用‘女孩’这个性别标签来称呼我们。”这种不带情绪性的陈述不但显得精确,被别人接受的可能性也更大。
语言的责任性
语言除了使得信息内容清楚或模糊的功能外,也反映出说话者对他或她的信念及感觉负责的意愿程度。接收或反对的回应向我们提供了很多关于说话者的资讯,同时也形成了一种关系气氛。
“这件事”的陈述
注意在每一种情况下句子的不同:
“你迟到的这件事,对我很困扰。”
“你迟到让我很担心。”
“看到你真是一件高兴的事。”
“我很高兴看到你。”
“这堂课很无聊。”
“我无精打采地在上课。”
正如其名,“这件事”的陈述用较不直接的字“这”来取代“我”这个人称代名词。相反的,使用“我”的语言清楚地辨识出,说话者是这个消息的来源。使用“这”陈述的沟通者会逃避对信息所有权的责任,而用一些无法辨识的来源取代之。这样的习惯不只是不精确,更重要的是这是一个无意识地想逃避立场的方式。你可以开始鉴别一下,在你的对话中增加具有直接性的“我”的语言,替代较不直接且有托词意味的“这”的陈述的效果。
“但是”的陈述
使用“X很好,但是Y……”(X-but-Y)的陈述可能会使人感到棍淆。我们来看“但是”的陈述是怎么说明这样的状况的。在句子中,要是出现“但是”这个词,会删除掉先前所表示的想法:
“你实在是个好人,但是我想我们再也不要见面了。”
“你为我们付出许多,但是我们还是必须让你离开。”
“这篇报告有许多不错的观点但是因为你迟交,所以我只能给D的成绩。”
这些使用“但是”的陈述就好像“心理学的兰明治”一样,把真实却又残酷的信息夹在令人较为愉快的观点里。这种方式也是一种保留颜面的策略,必要时可以使用。无论如何,当目标必须绝对清楚时,最好的承担责任的方式是一语道破,而不是用“但是”的陈述来分散注意力。
疑问句
一些疑问句是想获得资讯的诚恳请求,另一些问句则是为了避免成为宣告而做的一种语言手段。
“我们今天晚上要吃什么?”可能隐含有“我想出去吃”或“我想吃比萨”的意思。
“这堂课要用多少教科书?”背后可能隐含着“我怕选一堂要读很
多书的课。”
“你今天晚上要做什么事吗?”是一种较不具危险性的话,用来表示“我今晚想和你一块儿出去。”
“你爱我吗?”安全地取代了“我爱你”这句可能会很尴尬、极具亲密或威胁性的话。
有时表现得不那么直接是一种面对一个不容易应付的话题的机智方式。尽管在不是那么必要时使用,间接是一种避免替自己说话的方式。
使用“我”和“你”的语言
我们已经了解使用“我”这个字的陈述,是一种为信息负责的方式。使用“你”字的陈述相当的不同:它表达出对他人下论断。注意下列每一项“你”陈述,都隐含着对对方的抱怨:
“你把这个地方弄得一团乱!”
“你没有遵守你的承诺!”
“你有时候真的很残忍!”
有时候使用“你”字的陈述不一定要包含“你”这个人称代名词,不过也能隐含着相当坦白的陈述。
“这是一个很愚蠢的笑话!”(“你的笑话很愚蠢。”)
“不要这么爱挑毛病!”(“你太吹毛求疵。”)
“把自己管好就好了!”(“你太好管闲事了。”)
无论这个评论是坦白的或是意有所指的,都不难发现,使用“你”字的语言会激起他人的戒心。使用“你”字的陈述意味着,说话者有资格去评断他人,而这通常不是个好主意,因为即使这个评论是对的绝大多数人也不会接受。
使用“我”陈述提供一种比较精确、不那么挑拨的方式来表达不满。使用“我”字的陈述显示,说话者愿意为不满负起责任,并且并非以价值论断的方式在形容他或她对其他人行为的反应。一个完整使用“我”字的陈述包含有四个部分:
1.他人的行为。
2.你的诠释。
3.你的感受。
4.他人行为对你的后续影响。
这四个部分出现的顺序并不固定。在日常生活有不少使用“我”字的陈述例子。
“当你在我们的朋友面前谈论到我很差劲的成绩(行为)时,我觉得很丢脸(感受)。我很怕他们会认为我很笨(诠释)。这也是我昨天晚上这么激动的原因。(后续影响)”
“你今天早上没有准时来接我(行为),我因而上课迟到被教授唠叨(后续影晌)。好像我能否准时对你来说一点也不重要(诠释)。这就是我为什么那么生气的原因(感受)。”
“我觉得心灰意冷(后续影响),因为最近这几个星期你都没有花时间陪我(行为)。我不确定你是否在躲我,还是你只是太忙了(诠释)。我很困惑于你对我的感觉,我希望能获得进一步的解释。”
当被误会或可能会引发别人强烈的防卫之心时,在你使用“我”字的信息中最好包括这四个部分。在某些情况下,只要使用一或两个部分便可以了:
“我费了一番工夫才搞定这顿晚餐,但现在全都凉了。的确,我是在生气。”(这个行为很明显。)
“我很担心,因为你没有打电话给我。”(“担心”一词包含一种感受及一种后续影响。)
除非是以对的方式来传达,要不然即使是使用“我”字的最佳陈述,也发挥不了作用。如果你使用的字眼不带任何评判的意味,但是你的声调、面部表情和姿势全部都在传达着使用“你”字的信息,那么别人也会对你产生防卫。确认你言行一致的方式是,在开口前留意,你的目的在于解释他人行为对你的影响,而不是表现得像法官或评审委员一样。
有读者对于使用“我”信息的语言可能持保留的态度,解决这种质疑的最好方法就是找到解答。
虽然含有“我”字信息的语言有它的优点,但即使把“我”信息传达、表达到最完整、最彻底也不是都无往不利,就像”我“信息的提倡者作家托马斯·戈登(Thomas Gordon)说的“不管你用什么方式来陈述,都没有人会喜欢听到自己的行为会造成别人的困扰。”此外,“我”信息从大方向来看可能会有点自我中心,研究显示自私与自我中心的人、尤其是有“沟通自恋”倾向的人,经常都只用第一人称单数的“我”做沟通。因为这些理由,在运用“我”信息的语言时,最好是有节制地使用。
使用“我们”的语言
克服过度使用“我”字陈述的一种方式是,考虑用“我们”这个代名词。“我们”的陈述含有——陈述的议题是说者和听者所共同关心并负责的。思考一些例子:
“我们需要编列一下预算,这样才不会入不敷出。”
“我想我们有个难题,我们似乎一提到钱就会吵架。”
“我们好像没有把这个地方的整洁维持好,对吧?”
不难看到,“我们”的语言是如何形成有建设性的气氛的。除了让人感到亲近外,还有种“我们同在一起”的倾向,反映出沟通中人际关系的本质。使用第一人称复数形代名词,可以表示出和别人的密切程度、共通性及凝聚性。举例来说,使用“我们”语言的夫妻对婚姻的满意程度会比经常使用“我”和“你”的语言的夫妻来得高。
另一方面,“我们”的陈述也不一定都是恰当的。有时候,使用这样的称呼会很冒昧,因为听起来好像你们是对等的。不难想象,当你说“我们有问题了……”时,另一个人可能会说“也许是你有问题,但不要跟我说是我的问题!”
在展示了使用“我”及“我们”语言的优劣后,大家对这些在人际关系沟通中最有效用的代名词有什么想法呢?研究者发现“我/我们”的结合体(例如“我想我们……”或“我希望我们……”)被人接受的机会很高。因为对于任何一个代名词来说都会出现许多不适当的状况,结合代名词实在是一个很好的想法。如果你所使用的“我”字的语言没有反应出过度的自私,使用“你”字的语言展现出对他人的关怀而非评论,使用“我们”的语言来包括他人却又不代表他们的话,你可能接近了使用人称代名词最理想的境界。表5-2摘要出每一种语言类型的优缺点,并提供能顺利运用它们的建议。
5.3性别与语言
到目前为止,我们并没有讨论语言使用状况在性别上的差异。有些学者和研究者持有“男人从火星来,女人从金星来”的论点,主张男人和女人在说话上有极大的不同;另一些学者认为这些差异不大,而且多数不怎么重要。到底男人和女人在语言使用上,有何相似与相异处呢?
内容
虽然在性别中有多样的话题,但平均来说,男人和女人在话题的讨论范围上,有极大的不同。最早的话题研究始于七十年前。尽管至今男女的角色有所改变,许多研究成果却相当相似。这些研究探讨17岁到80岁的男人和女人与同性友人讨论时的话题。有些话题是男女皆有的:工作、电影和电视,这些话题在男女两性中都经常出现。
在同性成员的讨论中,男女对性及性伴侣的话题都有所保留。男人和女人在话题内容的差异性上比相似性还来得显著。女性朋友间会花比较多的时间在个人与家事的话题、关系问题、家庭、健康和生产的主题、体重、食物和穿着、男人和其他女人上进行讨论。男人比较愿意讨论音乐、时事、运动、事业和其他男人。男女同性均在的对话中论及人的外貌、性及约会的事。一项众所皆知的事是,女人比较有可能八卦关于密友和家庭的事。相对应的,男人花比较多的时间八卦关于运动人物和媒体人物的事。女人八卦的内容比男性的内容较不具有贬抑性。
这些差异在男女双方试着沟通时可能会带来挫败感。研究者报道,男人和女人在形容与另一方讨论的话题时,会以“肤浅的”来描述。女人可能会说“我希望和他讨论重要的事,像是我们如何和睦相处,而他只想讨论新闻或我们这个星期要做什么。”同样地,有些男人抱怨女人总是太过注意琐碎的事,也太把焦点放在情绪与感觉上。
沟通的理由
不管沟通者的性别为何,对话的目标都在于表现善意,表现出对另一个人的谈话内容的兴趣,使对方对整个谈话的内容感兴趣等。男人和女人达到目标的方式有所不同,虽然大多数的沟通者都想使他们的互动关系更好,但男人会比女人更强调对话的趣味。他们的对话会牵涉到许多的笑话和温厚的戏弄。相对地,女人的对话牵涉到感情、关系和私
人问题。事实上,研究沟通的学者朱莉娅·伍德(Julia Wood)明确指出:“对女人来说,关系的精髓在于谈话。”曾有一项针对女性团体的调查试图找出她们从与友人的对话中可获得怎样的满意程度,最常提及的中心看法是种同理的感觉,就如同有人所说的“知道你不是孤单的。”男人间的对话通常在叙述他们所喜欢的事,女人间的对话在叙述她们所需要的联系上。已婚夫妻的研究指出,妻子会比丈夫花较多比例的时间在沟通上,而这有助于维持双方的关系。
男性谈话的目的和女性相当的不同。男性比较有可能会使用语言来完成手边的工作,而非经营人际关系。这也解释了为什么男性比较不可能像女性一样会去揭露他们的脆弱,因为那有可能会被视作是无能。当有人在表示他的问题时,男性比较倾向于提供建议,如“这没有好担心的……”、“你需要做的是……”,而不是同理。男性除了会关心他们的事业外,也比女性更善于运用对话来施展控制力、保有他们的独立性,以及增加他们的阶层位置。这解释了为什么他们会易于主导对话,及压过对方。男性插嘴是为了要提供他的亲身经历或对事情的观点(女性也会插嘴,但她们通常是为了要表达支持,这与男性相当不同)。男性这种较劲式的对话其实非常有趣。男性通常将谈话视为一种游戏:当研究者询问男性在全是男性的谈话中他们喜欢什么部分时,最常听到的回答是自在。另一项常见的回答是欣赏对话的实用性价值以及解决问题的新方法。男性也提及喜欢幽默和敏捷,这些都是男性谈话的特色。
对话的形式
女性在对话的表现上比男性更加变化多端。举例来说,根据一项研究指出,女性在男女混杂的对话中的问题比男性多,而且是近乎三倍。其他的研究也指出在男女海杂的对话中,男性打断女性说话的次数胜过其他的谈话方式。男人也比女人更常用评断式的形容词(“读书是一件烦人的事”),更多的直接指导(“再多想一下”),更多跟自己有关的陈述(“我有很多事情要忙”)。女人比较常强调副词(“他真得很有趣”),情绪的陈述(“如果他是真的关心你……”),不确定动词(“这对我来说好像是……”),语带矛盾(“有点冷,不过,还好啦!”)这些差异显现出男人说话典型地倾向于直接、简洁和任务取向,相反的,女性说话比较典型的方式是间接的、详述的和关系取向的。
因为女人都通过对话来追求社会需求,女人经常使用陈述来向他人表现支持、显示同等地位及让对话持续的努力。因为有这些目标在,传统上被认为属于女性的对话通常都会含有同情及同理的陈述——“我觉得那根本就是我”、“我也有相同的遭遇”——也就是很正常的事情了。女人也倾向会去问问题来请他人分享资讯“你觉得怎么样?”“你下一步会怎么做?”女性看重经营关系,这也解释了为什么女性的谈话通常有点缺乏效率和犹豫不决。“这只是我的想法……”和较为明确的“我的观点是……”相较之下,前者显得较不可能去妨碍另一名对话中的伙伴。
接纳话题对女性来说不一定是个缺点。一项研究显示,女性这种试探性的方式,事实上会比运用较强硬言词的男性来得更有说服力。另一方面,这种试探性的说话方式在说服女性上却没有那么好的效果。这项研究建议,在谈话方式上愿意并能够比较灵活的女性,能更好地说服其他女性和男性——只要听众不是男女相混。
非性别因素
虽然男女生在说话方式上有所差异,但其实性别和语言的使用之间的关系并不是非常清楚。许多回顾研究发现,女人和男人在沟通方式上的相同点多于相异点。举例来说,一项超过1200份研究报告的分析指出,只有1%的沟通行为的不一致是由性别差异所造成的。男女性言词在一些方面没有显著的差异,如:不敬词语的使用、修饰语的使用(如“我猜”或“这只是我看法”)、附加问句和口语的流畅性。某一项现在正在进行的研究指出,在同一职位上的男女性主管,形式风格一样,且同样是有效率的。
最近正兴起的研究发现,在解释两性言词上的相似点和相异点方面有明显矛盾之处。研究显示:其他影响语言使用的因素和性别比起来有过之而无不及。社会哲学就扮演了特定的角色,主张女权主义的妻子说话的时间会比另一半来得久;而没有主张女权思想的妻子说的话比另一半少。在对话方式上,解决问题的取向也扮演了一项角色,说话者合作或竞争的取向比性别更具有影响力。说话者的职业也会影响说话方式,举例来说,男老师对学生的说话方式,跟父亲在家的说话方式相比,更近似于女老师。
对于女性使用“较不强硬”语言的情况,可能有两个解释。第一个解释牵涉到她们在整个社会中的历史角色,较不强硬的言词相对反映出女性缺乏权力。加果这个解释可以成立,那男女在语言权力程度的差异是可以缩减的。第二个同样在为女性使用较不强硬的语言做诉求的解释,来自于朱莉娅·伍德和黛博拉·塔南(Deborah Tannen)等学者,她们指出不强硬的言词的确在权力上占下风,但它获得在听者与说者之间建立密切关系的机会。因为女性一直以来都很在乎是否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所以也造就了女性说话比较不强硬这个典型。
另一项可以对男女个体的说话方式产生强有力影响的,是他们的性别角色认同。回忆一下在第三章的性别特征:男子气概的、女性特质的和两性特征兼具的。这些性别类型不一定跟着性别出现,所以有“具有男子气概的女性”、“具有女性特质的男性”和兼具传统上男性和女性特征的沟通者。这些性别类型比生理上的性别更能影响沟通者的形态。举例来说,一项研究显示,具有男子气概性别特征的受试者比具有女性特质或两性特征兼具的受试者更明显地使用支配的语言F具有女性特质的受试者比两性特征兼具的受试者表现出较多的顺从和对等行为,而这两种对象在顺从性和对等性上,均表现得比那些具有男子气概的受试者来得明显。在男同性恋和女同性恋关系里,两人之间的沟通风格反映出权力的差异,例如,谁赚比较多钱,这比生理性别更影响沟通。
我们对于女性与男性说话方式的异同要做出什么结论呢?虽然男性与女性的说话模式有所不同,但是可能并没有像畅销书上所说的那么严重,有些可能跟生理性别因素毫无关系。以务实一点的角度来看,不管沟通差异来自生理、性别、文化或个人因素,面对沟通风格差异的最佳策略是将其视为挑战和机会,我们要正视沟通差异的重要性,但是不要夸大或以此来污蔑对方。
5.4语言与文化
任何一个想翻译语言的人都明白,要传达出相同的含义是件不简单的事。有时粗率翻译的结果是会闹出笑话的。举例来说,一家名为Pet的美国乳制品制造业者在不知情的状况下到法语区销售他们的产品,却不知道“Pet”这个词法语的意思是“放屁”。无独有偶,一家美国汽水的代理商提供免费的Fresca汽水试喝,却被墨西哥的顾客取笑,因为在墨西哥的但语中“Fresca”这个字代表“女同性恋”。
即使在翻译时用对了字,对于外地人或外国人来说,也经常无法使用
正确的语言进行沟通。举例来说,日本的保险公司会提醒他们的被保险人,在美国旅游碰到交通事故时要避免使用具有他们文化性的“抱歉”或“对不起”的话。在日本,道歉是表达善意和维持社会和谐的一项传统,即使一个人表示歉意,并不代表他真的出差错了。相反的,在美国道歉被视作是承认错误,所以这也造成了日本观光客阴错阳差地为交通事故负起责任。
翻译实在很困难,而这只是不同文化成员们中沟通差异的一小部分。语言在使用方式上的差异和语言所产生的世界观,使得跨文化的沟通成为一项具挑战性的任务。
口语沟通的形式
使用语言不只是选取一组特定的字词来传达一个概念,每一种语言都有其与众不同的方式。像是正式或非正式、精确或模糊、简洁或详尽等情况,都是达成沟通的重要成分。当沟通者试图将口语的说话方式应用在另一个不同的文化中时,问题可能就此产生。
口语形式会在直接程度上有所变化。人类学家爱德华·霍尔分析出两种针对语言使用的不同文化方式。低语境敏感文化在使用语言时,通常着重于尽可能清楚及合理地表达思考、感觉和想法。在这其中的沟通者,会去寻找说话时字词的含义。相反的,高语境敏感文化着重使用语言来维持社会的和谐。高语境敏感的沟通者会不想把话说得很清楚而冒犯他人,所以需要学着发现信息中真正想传达的含义:说话者非口语的行为、人际关系的渊源和一般社会的习惯主导着人与人的互动关系。表5-3摘要出一些低语境敏感和高语境敏感文化在使用语言上的主要差异。
北美文化是属于在低语境敏感文化。在美国和加拿大的居民重视有话直说,对拐弯抹角会很不耐烦。相反的,大多数亚洲和和中东的文化属于高语境敏感文化。举例来说,在很多亚洲文化中,维持和谐是很重要的,如果有可能会威胁到对方的颜面时,沟通者会避免把话说很清楚。也因此,比起美国人,韩国人和日本人比较难以面对不想要的请求,也很难清楚地表达“不”。他们会以迂回的方式来表示,如“我很同意你的看法,但是……”或“我很同情你……”
像这样直接与间接的冲突,可能会加重以色列人和巴勒斯坦人之间的问题。说话直率、属于低语境敏感的以色列人注重把话说明白,而属于高语境敏感的阿拉伯人强调缓和的互动关系。不难想象文化方式产生的冲突会在以色列和巴勒斯坦间引发多少误会和冲突。以色列人觉得巴勒斯坦人不可捉摸,而巴勒斯坦人认为以色列人感觉迟钝且直言不讳。当你以“我可能没办法”来婉拒一个你不愿意的请求时,你和另一个人都会明了这个决定不在你可以掌握的范围之内。当你的意图想明确地呈现时,你可能会说“我不想跟你们混在一起”。正如第九章说的那样——如果我们常在表示推辞的话,那是因为我们想遮掩我们真实的感受和想法。
清楚和模糊的程度是另一种的语言形式,它可以跨文化做变化,不管是详尽复杂的方式,还是简洁的方式。举例来说,说阿拉伯语的人在使用语言时,通常会比说英语的多数沟通者来得丰富且具有含义。激烈的主张和夸张的言谈,是阿拉伯语一个常见的特征,但在听在说英语人的耳里,会觉得很荒谬。这种相对立场的语言方式会导致来自不同背景的人产生误会。就像一名观察者所呈现的:
首先,阿拉伯人认为他们不得不在所有的沟通上过度坚持,是因为其他的人希望他(或她)这么做。如果阿拉伯人只是正确地说明他的意思而非被期望的那样时,其他的阿拉伯人会觉得他(或她)意有所指。举例来说,当访客对主人的盛情款待表示够了时,简单的一句“不要”是不够的。访客为了要表达他(或她)真的已经足够了,他必须不断的重复“不要”好几次,并且再加上像是“以主之名”或“我发誓”等的宣誓。再者,阿拉伯人通常不了解其他人——特别是外国人——会清楚地指称他们所说的事,即使他们的语言非常的简单。对阿拉伯人来说,“不”可能是间接地表达同意,或者表示出对妖艳女人的赞赏。另一方面,一个简单的同意,也有可能是伪善政治家的拒绝。
对于着重寂静的文化来说,简洁表达几乎就是沟通的极限。例如,在多数美国的原住民文化中,处理暧昧的社会情况时,他们最喜欢的方式是保持沉默。当你对比沉默和美式主流文化里的多话时,你可以轻易地想到,当阿帕契族或那瓦伙族的印第安人与北欧裔英语系美国人初次相遇时,彼此会觉得是多么地不自在。
除了上述直接与间接、详尽与简洁等的差异外,第三种存在于文化间语言的差异则牵涉到正式与非正式用语。人际关系以非正式取向为特征的例子包括美国、加拿大、澳洲以及北欧的国家,这与亚洲和非洲国家有所不同,亚非地区的人会慎重运用恰当语言。所谓的慎重运用恰当语言主要是强调所用的语言要合乎自己的身份,而不是要仔细考虑文法的精准。举例来说,在韩国,语言反应儒家亲疏远近的阶层体系。因此,他们会有针对不同性别、不同的社会地位、交情深浅程度、不同形式的社交场合所使用的语汇。例如,和老朋友,或和知道这个人但不是很熟的人,或和完全不认识的人谈话,则正式的程度也会有所不同。在韩国,一个辨识是否有学识涵养人的特征,在于他是否会根据不同的人际关系来使用语言。将这些差异和即使面对陌生人也会表现随性友善的北美人对照时,不难了解韩国人为什么会将美国的沟通者视为庸俗粗野的,而美国人认为韩国的沟通者是拘谨、不友善的。
语言与世界观
不同的语言形式是很重要,但仍有更多差异将种种的语言划分开来。大约在一百五十年前,一些理论学家已经提出了语言相对主义的概念,指出一个文化的世界观是被属于这个文化的语言使用者所塑造和反映出来的。语言相对主义最著名的例子,便是我们仅仅称作“雪”的现象,因纽特人却有大量的词汇去描述它(据估计有17到100个词用以描绘雪的一切)。不同的名称被用来描述不同的现象,像是强劲的大风雪、冰雪和飘雪。这个例子说明了语言相对主义是如何运作的。在极地的生存需求让因纽特人在对温带居民所不重要的地方发展了大量区分辨别,而在产生区分辨别后,说话者可能会以与广泛词汇相搭配的方式来看这个世界。
虽然如此,依然有人对因纽特人会对“雪”使用如此多的字词而感到怀疑,但也有其他支持语言相对主义原则的例子。例如,双语说话者在转换语言时,思考方式也会随之改变。在一项研究中,法裔的美国人被要求去诠释一系列的图片。当他们以法语描述时,比用英文描述得更浪漫及富有感情。同样地,香港的学生也被要求完成一项有关价值观的测验,结果使用广东话会比使用英文表达出更多中国传统的价值观。在以色列,阿拉伯人和犹太人的学生在使用自己的母语时会比使用英语这个中立的语言看到更多他们自己族群与其他人之间的差异。这样的例子显示出,语言塑造文化认同的威力-一有时候会更好,有时候会更糟。语言的影响在生活中很早就开始了。以英语为母语的父母亲通常用“bad”来指称孩子们恶作剧的玩笑,而用以来说明他们撒野的行为在有些方面是很不道德的,他们会说“Be good!”。另一方面,以法语为母语的父母比较有可能会说“Soissage!”——意即“聪明点”,表现出了“恶作剧是很愚蠢的”的意味。瑞典人会纠正这样的行为,并说“Varsnall”,意思是“友善点”、“对人仁慈些”。相反的,德国人会下指令“Seiarting!”.字面的意思是“做符合你身份的事”,换句话说,做出这样的行为会让人觉得你像3岁小孩。
语言决定论最令人熟知的宣言,便是萨皮尔—沃尔夫假说,这是由爱德华·萨皮尔(Edward Sapir)和本雅明·沃尔夫(Beniamin Whorf)所提出的。根据萨皮尔的理论,沃尔夫注意到,霍皮族(美国原住民)所使用的语言呈现一种对现实的观点,而不同于其他令人熟知的方言。例如,霍皮族的语言并没有将名词和动词作区分,因此,使用这样语言的人描述的世界是不断进展着的。在英文中,我们会使用名词来描述人或物体是固定状态还是持续状态,霍皮族会以动词的观点来看待他们,所以是不断地在变化。根据这样的道理,用英文来呈现世界时,就会像是照相机所拍的快照,而霍皮族语言在呈现世界时,会比较像是摄影机的影片。
虽然很少证据支持这样极端的想法,不过对来自不同语言背景的说话者来说,看待世界的方式不可能会相同。比较中肯的观点是语言相对主义——语言会在感觉知觉上发挥强大的影响力,而这似乎令人信服。就如同一位学者所说“关于语言间的差异我们所能讨论的空间并不多,但如果讨论语言间的关系,则比较容易。”一些语言所使用的名称在英文中是找不出同义字的,比如以下这些:
Nemawashi(日语):指一个非正式的过程,就是在下决定前想将牵扯到这个议题的所有人给弄清楚。
Lagniappe(法语/克里奥耳语):指在协议中的额外收获,而这收获并非是合约中所期望的。
Lao(汉语——“老”):这是用以称呼年纪大的人的敬语,足以显示他们对家族及社会的影响力。
Dharma(梵语):指如何去发掘每个人的独特处、生活中的理想路径与知识。
Koyaanisquatsi(霍皮族语):指自然界是处在平衡状态的,疯狂的生活方式是需要另一种新的生活方式来平衡的。
像上述的字不仅存在着,并且也成了日常生活的一部分,而它们所呈现的概念也易于了解。但是如果没有了像这样的字,每一个所列出的概念也有可能想象出来。因此,如果有“老”的观念,说话者是有可能会以敬重的态度来对待长者,而那些很熟悉“Lagniappe”的人会变得比较慷慨大方。尽管这些字存在着差异,但使用这些语言的人并不会就因此遵守某种原理原则。虽然语言能塑造思想及行为,但它不具有绝对的支配性。
5.5摘要
语言是个很棒的工具,但同时却也是许多人与人之间问题的来源。
语言同时反应及塑造了使用者的看法。用来指称人们的名称会影响人们被对待的方式。用以指称说话者的名称及他们使用的语言,则反映出说话者吸引听众兴趣的程度。语言的形态也反应和塑造出说话者被接纳的本领。
性别与语言的关系也会让人感到困惑。男人与女人说话的方式存在着许多的差异:谈话的内容、沟通的理由及沟通的形式等方面。职业、社会心理、问题解决的趋向也都影响着语言的使用,而心理性别角色比生物性别更具有影响力。
语言通常塑造并反映出文化观,低语境敏感文化会尽可能直接清楚、不含糊地表达感受及想法,高语境敏感文化为了要促进社会和谐会避免将话说得太具体。有些文化比较重视简洁有力地使用语言,而有些文化认为语言应该要详尽。在一些社会里,正式程度显得很重要,而在另一些社会里比较看重非正式的用法。
(未完待续,关注书虫子,做思想体操)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新中式子母门效果图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