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一个长方形框架拉成一个平行四边形的内角和是多少,周长不变?

五年级数学知识点五年级数学知识点1  1、计算异分母分数加减法时,要先通分,再按同分母分数加减法计算;计算结果能约分要约成最简分数,是假分数的要化为带分数;计算后要验算。  2、分母的最大公因数是1,分子都是1的分数相加,得数的分母是两个分母的积,分子是两个分母的和。分母的最大公因数是1,分子都是1的分数相减,得数的分母是两个分母的积,分子是两个分母的差。  3、分母分子相差越大,分数就越接近0;分子接近分母的一半,分数就接近2(1);分子分母越接近,分数就越接近1。  4、分数加、减法混合运算顺序与整数、小数加减混合运算顺序相同。没有小括号,从左往右,依次运算;有小括号,先算小括号里的算式。  5、整数加法的运算律,整数减法的运算性质同样可以在分数加、减法中运用,使计算简便。乘法分配律也适用分数的简便计算。  6、裂项公式(用于特殊的简便计算)  密铺  1、由线段围成的图形(三角形、长方形、正方形、梯形、平行四边形)能够密铺  2、由曲线围成的图形(圆)不能够密铺。五年级数学知识点2  图形变换的基本方式是平移、对称和旋转。  1、轴对称:如果一个图形沿着一条直线对折后两部分完全重合,这样的图形叫做轴对称图形,这条直线叫做对称轴。  (1)学过的轴对称平面图形:长(正)方形、圆形、等腰三角形、等边三角形、等腰梯形……  等腰三角形有1条对称轴,  等边三角形有3条对称轴,  长方形有2条对称轴,  正方形有4条对称轴,  等腰梯形有1条对称轴,  任意梯形和平行四边形不是轴对称图形。  (2)圆有无数条对称轴。  (3)对称点到对称轴的距离相等。  (4)轴对称图形的特征和性质:  ①对应点到对称轴的距离相等;  ②对应点的连线与对称轴垂直;  ③对称轴两边的图形大小、形状完全相同。  (5)对称图形包括轴对称图形和中心对称图形。平行四边形(除棱形)属于中心对称图形。  2、旋转:在平面内,一个图形绕着一个顶点旋转一定的角度得到另一个图形的变化较做旋转,定点O叫做旋转中心,旋转的角度叫做旋转角,原图形上的一点旋转后成为的另一点成为对应点。  (1)生活中的旋转:电风扇、车轮、纸风车  (2)旋转要明确绕点,角度和方向。  (3)长方形绕中点旋转180度与原来重合,正方形绕中点旋转90度与原来重合。等边三角形绕中点旋转120度与原来重合。  旋转的性质:  (1)图形的旋转是图形上的每一点在平面上绕某个固定点旋转固定角度的位置移动;  (2)其中对应点到旋转中心的距离相等;  (3)旋转前后图形的大小和形状没有改变;  (4)两组对应点非别与旋转中心的连线所成的角相等,都等于旋转角;  (5)旋转中心是唯一不动的点。  3、对称和旋转的画法:旋转要注意:顺时针、逆时针、度数五年级数学知识点3  1、小数除法的意义:已知两个因数的积与其中的一个因数,求另一个因数的运算。如:2.6÷1.3表示已知两个因数的积2.6与其中的一个因数1.3,求另一个因数的运算。  小数除法的计算方法:  计算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按整数除法的计算方法去除,商的小数点要和被除数的小数点对齐,整数部分不够除,商0,点上小数点,继续除;如果有余数,要添0再除。  计算除数是小数的除法,先把除数转化成整数,除数的小数点向右移动几位,被除数的小数点也要向右移动几位,位数不够时,在被除数的末尾用0补足,然后按照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进行计算。  2、取近似数的方法:  取近似数的方法有三种,①四舍五入法 ②进一法 ③去尾法  一般情况下,按要求取近似数时用四舍五入法,进一法、去尾法在解决实际问题的时候选择应用。  取商的近似数时,保留到哪一位,一定要除到那一位的下一位,然后用四舍五入的方法取近似数。没有要求时,除不尽的一般保留两位小数。  3、循环小数:一个数的小数部分,从某一位起,一个数字或者几个数字依次不断重复出现,这样的小数叫做循环小数。依次不断重复出现的数字,叫做这个循环小数的的循环节。  4、循环小数的表示方法:  一种是用省略号表示,要写出两个完整的循环节,后面标上省略号。如:0.3636…… 1.587587……  另一种是简写的方法:即只写出一组循环节,然后在循环节的第一个数字和最后一个数上面点上圆点。如:12.  5、有限小数:小数部分的位数是有限的小数,叫做有限小数。  6、无限小数:小数部分的位数是无限的小数,叫做无限小数。五年级数学知识点4  1、公式:长方形:周长=(长+宽)2【长=周长2-宽;宽=周长2-长】 字母公式:C=(a+b)2 面积=长宽 字母公式:S=ab 正方形:周长=边长4 字母公式:C=4a 面积=边长边长 字母公式:S=a 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底高 字母公式: S=ah 三角形的面积=底高2 【底=面积2高=面积2底】 字母公式: S=ah2 梯形的面积=(上底+下底)高2 字母公式: S=(a+b)h2 【上底=面积2高-下底,下底=面积2高-上底;高=面积2(上底+下底)】  2、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推导:剪拼、平移  3、三角形面积公式推导:旋转 平行四边形可以转化成一个长方形; 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可以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 长方形的长相当于平行四边形的底; 平行四边形的底相当于三角形的底; 长方形的宽相当于平行四边形的高; 平行四边形的高相当于三角形的高; 长方形的面积等于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等于三角形面积的2倍,因为长方形面积=长宽,所以平行四边形面积=底高。 因为平行四边形面积=底高,所以三角形面积=底高2  4、梯形面积公式推导:旋转  5、三角形、梯形的第二种推导方法老师已讲,自己看书 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可以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 知道就行。 平行四边形的底相当于梯形的上下底之和; 平行四边形的高相当于梯形的高;平行四边形面积等于梯形面积的2倍,因为平行四边形面积=底高,所以梯形面积=(上底+下底)高2  6、等底等高的平行四边形面积相等;等底等高的三角形面积相等;等底等高的平行四边形面积是三角形面积的2倍。  7、长方形框架拉成平行四边形,周长不变,面积变小。 30、组合图形:转化成已学的简单图形,通过加、减进行计算。五年级数学知识点5  1、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计算法则: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按照整数除法的法则去除,商的小数点要和被除数的小数点对齐;如果除到被除数的末尾仍有余数,就在余数后面添0再继续除。  2、除数是小数的小数除法计算法则:除数是小数的除法,先移动除数的小数点,使它变成整数;除数的小数点向右移动几位,被除数的小数点也向右移动几位(位数不够的,在被除数末尾用0补足),然后按照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进行计算。  3、在小数除法中的发现:  ①当除数大于1时,商小于被除数。如:3.55=0.7  ②当除数小于1时,商大于被除数。如:3.50.5=7  4、小数除法的验算方法:  ①商除数=被除数(通用)②被除数商=除数  5、商的近似数:根据要求要保留的小数位数,决定商要除出几位小数,再根据四舍五入法保留一定的小数位数,求出商的近似数。例如:要求保留一位小数的,商除到第二位小数可停下来;要求保留两位小数的,商除到第三位小数停下来如此类推。  6、循环小数问题:  A、小数部分的位数是有限的小数,叫做有限小数。如,0.37、1.4135等。  B、小数部分的位数是无限的小数,叫做无限小数。如5.37.145145等。  C、一个数的小数部分,从某位起,一个数字或者几个数字依次不断重复出现,这样的小数叫做循环小数。(如5.3 3.123235.7171)  D、一个循环小数的小数部分,依次不断重复的数字,叫做小数的循环节。(如5.333的循环节是3,4.6767的循环节是67,6.9258258的循环节是258)  E、用简便方法写循环小数的方法:  ①只写一个循环节,并在这个循环节的首位和末位上面记一个小圆点。  ②例如:只有一个数字循环节的,就在这个数字上面记一个小圆点,5.333写作5.3。有两位小数循环的,各  在这两位数字记上小圆点,7.4343写作7.43。有三位或以上小数循环的,各在首位和末位记上小数点,  10.732732写作10.732。  7、除法中的变化规律:①商不变性质:被除数和除数同时扩大或缩小相同的倍数( 0除外),商不变。②除数不变,被除数扩大,商随着扩大。 被除数不变,除数缩小,商扩大。 ③被除数不变,除数缩小,商扩大。五年级数学知识点6  一、小数乘法。  1、积与因数的关系:  一个数(0除外)乘大于1的数,积比原来的数大。  一个数(0除外)乘小于1的数,积比原来的数小。  2、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扩大(或缩小)几倍,积也扩大(或缩小)几倍。  一个因数扩大A倍,另一个因数扩大B倍,积就扩大AB倍  一个因数扩大几倍,另一个因数缩小相同的倍数,积不变。  二、小数除法  3、小数除以整数:  ①先按整数除法的方法去除;  ②商的小数点要和被除数的小数点对齐;  ③整数部分不够除,商0,点上小数点;  ④除到最后一位如果还有余数,要添0再除。  4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  5、小数除以小数:  6、循环小数:一个数的小数部分,从某一位起,一个数字或者几个数字依次不断重复出现,这样的小数叫做循环小数。  7、小数部分的位数是有限的小数,叫做有限小数。  8、小数部分的位数是无限的小数,叫做无限小数。  9、一个循环小数的小数部分,依次不断重复出现的数字,叫做这个循环小数的循环节。  三、  10、当被除数与除数同时扩大或缩小相同的倍数时,商不变。  当被除数扩大或缩小几倍,除数不变时,商也扩大或缩小相同的倍数。  当被除数不变,除数扩大或缩小几倍时,商缩小或扩大相同的倍数 。  11、当被除数(不为0)除以一个小于它的数时,商大于1。  当被除数(不为0)除以一个大于它的数时,商小于1。  当被除数(不为0)除以一个小于1的数时,商大于被除数。  当被除数(不为0)除以一个大于1的数时,商小于被除数。  12、求商的近似值:  用四舍五入法,  根据具体情况用去尾法取近似值。  用进一法取近似值。  四:倍数与因数  概念:五年级数学期末考试必备知识点  13、自然数a除以自然数b(b0)除得的商正好是整数,而没有余数,我们就说a能被b整除,或者说b能整除a。则a是b的倍数,b是a的因数。  如84=2,可以说8是4和2的倍数,2和4是8的因数。  14、因数和倍数是相互依存的关系,不能单独存在;一个数的因数的个数是有限个的,一个数的倍数有无数个,最大的因数和最小的倍数是它本身。  15、2的倍数特征:个位上是0、2、4、6、8的数都是2的倍数  16、5的倍数特征:个位上是0、5的数都是5的倍数  17、3或9 的的倍数特征:各个数位上的数字之和是3或9的倍数的数  18、11的倍数特征:一个数奇数位数字之和与偶数位数字之和相减(大数减小  小数)其差是11的倍数,那么这个整数就是11的倍数。  19一个较大的整数末三位数字所组成的三位数和末三位以前的数字组成的数之差(用大数减小数)是7、13、11的倍数,则这个数就是它们的倍数。  20:判断这个数是合数还是质数,我们先用2、3、5、9的倍数特征去判断,然后可以用7、11、13等较小的质数去试除  五、混合运算:  21小数的四则运算顺序跟整数是一样的。整数的运算定律,对小数也一样适用。  22乘法交换律:ab=ba  乘法结合律:a(bc)=(ab)c  乘法分配律:a(b+c)=ab +ac  减法的性质:a-b-c = a-(b+c)  除法的性质:abc = a(bc)  ac+bc=(a+b)c  ac-bc=(a-b)c  单位换算  23:大单位到小单位,乘进率。小单位到大单位,除以进率。  六、图形面积计算  24基本知识点:  平行四边形的底:面积高  平行四边形的高:面积底  三角形的底:面积2高  三角形的高:面积2底  梯形的高:面积2(上底+下底)  梯形的上底:面积2高-下底  梯形的下底:面积2高-上底  25、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  有关规律:  26、在平行四边形里画一个最大的三角形,这个三角形的面积等于这个平行四边形面积的一半。  27、 用细木条钉成一个长方形框架,如果把他拉成一个平行四边形,则它的周长不变,面积变小了,因为底不变,高变小了;  如果将平行四边形框架拉成一个长方形,则他们的.周长不变,面积变大了。  28、三角形和平行四边形面积相等,高相等,则三角形的底是平行四边形的2倍,平行四边形的底是三角形的一半。  29、三角形和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相等,底相等,则三角形的高是平行四边形的2倍,平行四边形的高是三角形的一半。  30、三角形和平行四边形等底等高,则三角形的面积是平行四边形的一半,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是三角形的2倍。  31平行四边形面积是与它等底等高的三角形的面积的2倍。  32、三角形面积是与它等底等高的平行四边形面积的一半。  33、同底等高的三角形的面积相等;、  34、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可以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  35、(顶层根数+底层根数)层数2  36、100以内的质数歌谣  二、三、五、七带十一  十三、十七记心里  十九、二三、二十九  三十一来三十七  四一、四三、四十七  各个都要牢牢记  五十三、五十九  六十一来六十七  七一、七三、七十九  八三、八九、九十七。  37、单位进率  ①长度单位:1千米=1000米 1米=10分米  1分米=10厘米 1厘米=10毫米  ②面积单位:1平方千米=100公顷 1公顷=10000平方米  1平方米=100平方分米 1平方分米=100平方厘米  ⑤时间单位:1世纪=100年 1年=12月 1日=24时  1时=60分 1分=60秒1时=3600秒五年级数学知识点7  1、表示相等关系的式子叫做等式。  2、含有未知数的等式是方程。  3、方程一定是等式;等式不一定是方程。等式>方程  4、等式两边同时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所得结果仍然是等式。这是等式的性质。  等式两边同时乘或除以同一个不等于0的数,所得结果仍然是等式。这也是等式的性质。  5、求方程中未知数的过程,叫做解方程。  解方程时常用的关系式:  一个加数=和-另一个加数减数=被减数-差被减数=减数+差  一个因数=积÷另一个因数除数=被除数÷商被除数=商×除数  注意:解完方程,要养成检验的好习惯。  6、五个连续的自然数(或连续的奇数,连续的偶数)的和,等于中间的一个数的5倍。奇数个连续的自然数(或连续的奇数,连续的偶数)的和÷个数=中间数  7、4个连续的自然数(或连续的奇数,连续的偶数)的和,等于中间两个数或首尾两个数的和×个数÷2(高斯求和公式)  8、列方程解应用题的思路:  A、审题并弄懂题目的已知条件和所求问题。  B、理清题目的等量关系。  C、设未知数,一般是把所求的数用X表示。  D、根据等量关系列出方程E、解方程F、检验G、作答。五年级数学知识点8  在日常生活当中,一根拉紧的绳子、一根竹竿、人行横道线、都给人以直线的形象,而实际上的直线是两端都没有端点、可以向两端无限延伸、不可测量长度的。  直线的特点:没有端点,可以向两端无限延长。  直线(straightline)是几何学基本概念,是点在空间内沿相同或相反方向运动的轨迹。  从平面解析几何的角度来看,平面上的直线就是由直线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的一个二元一次方程所表示的图形。求两条直线的交点,只需把这两个二元一次方程联立求解,当这个联立方程组无解时,二直线平行;有无穷多解时,二直线重合;只有一解时,二直线相交于一点。常用直线与X轴正向的夹角(叫直线的倾斜角)或该角的正切(称直线的斜率)来表示平面上直线(对于X轴)的倾斜程度。可以通过斜率来判断两条直线是否互相平行或互相垂直,也可计算它们的交角。直线与某个坐标轴的交点在该坐标轴上的坐标,称为直线在该坐标轴上的截距。直线在平面上的位置,由它的斜率和一个截距完全确定。在空间,两个平面相交时,交线为一条直线。因此,在空间直角坐标系中,用两个表示平面的三元一次方程联立,作为它们相交所得直线的方程。空间直线的方向用一个与该直线平行的非零向量来表示,该向量称为这条直线的一个方向向量。直线在空间中的位置,由它经过的空间一点及它的一个方向向量完全确定。在欧几里得几何学中,直线只是一个直观的几何对象。在建立欧几里得几何学的公理体系时,直线与点、平面等都是不加定义的,它们之间的关系则由所给公理刻画。五年级数学知识点9  一、填空:24分  1、3.85立方米=()立方分米4升40毫升=()升  2、用一根长48厘米的铁丝焊成一个正方体框架(接头处不计)表面积是()平方厘米,体积是()立方厘米  3、在括号里填上适当的单位名称:  一块橡皮的体积大约是8()一个教室大约占地48()  一辆小汽车油箱容积是30()小明每步的长度约是60()  4、20以内的自然数中(包括20),奇数有()偶数有()  5、在14、6、15、24中()能整除(),()和()是互质数  6、能同时被2、3、5整除的最大两位数是(),把它分解质因数是()  7、5□中最大填()时这个数能被3整除,这个数的约数有()  8、如果a能被b整除,则a和b的最大公约数是(),a和b的最小公倍数是()  9、已知a=2×2×3×5b=2×5×7,a和b公有的质因数有(),它们的最大公约数是()  10、一根长2米的长方体钢材,沿横截面截成两段后,表面积增加0.6平方分米,这段长方体钢材的体积是()立方分米。  二、判断:5分  1、一个非0自然数不是质数,就是合数。()  2、一个数的倍数一定大于它的约数。()  3、两个质数的积一定是合数。()  4、一个长方体(不含正方体)最多有8条棱相等。()  5、大于2的偶数都是合数。()  三、选择:10分  1、自然数a除以自然数b,商是5,这两个自然数的最小公倍数是()  A.aB.bC.5  2、A=2×2×3B=2×3×5AB的最大公约数是()  A.6B.3C.2  3、正方体的棱长扩大3倍,体积扩大()  A.3倍B.9倍C.27倍  4、15与()是互质数  A.18B.28C.102  四、计算:24分  (1)用短除法求下面各组数的最大公约数(3个数的除外)和最小公倍数  16和2445和6026和39  10、15和4512、14和42  (2)递等式计算:  2.9×1.4+2×0.16200-(3.05+7.1)×18  30.8÷[14-(9.85+1.07)](2.44-1.8)÷0.4×20  五、应用题:37分第2题7分,其余每题6分  1、一段长方体钢材,长1.6米,横截面是边长4厘米的正方形。每立方厘米刚重7.8克,这块方钢重多少?  2、用铁皮做一个无盖的长方体油桶,长和宽都是4分米,高6分米,用铁皮多少平方分米?桶内放汽油,每升油重0.82千克,这个油桶可装汽油多少千克?  3、一块棱长是0.6米的正方体的钢坯,锻成横截面是0.09平方米的长方体钢材,锻成的钢材有多长?(用方程解答)  4、一个长方体玻璃缸,从里面量长40厘米,宽25厘米,缸内水深12厘米。把一块石头浸入水中后,水面升到16厘米,求石块的体积。  5、甲乙两地相距120千米,某人骑自行车,从甲地到乙地,去时用了5小时,回来时加快速度用了4小时,他往返一次平均每小时行多少千米?  6、要制作12节长方体的铁皮烟囱,每节长2米,宽4分米,高3分米,至少要用多少平方米的铁皮?  六、思考题:  把长8厘米,宽12厘米,高5厘米的木块锯成棱长2厘米的正方体木块。可锯多少块?五年级数学知识点10  第一单元小数乘法  1、小数乘整数:  @意义――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的简便运算。  如:1.5×3表示求3个1.5的和的简便运算(或1.5的3倍是多少)。 @计算方法:先把小数扩大成整数;按整数乘法的法则算出积;再看因数中一共有几位小数,就从积的右边起数出几位点上小数点。  2、小数乘小数:  @意义――就是求这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  如:1.5×0.8就是求1.5的十分之八是多少(或求1.5的1.8倍是多少)。 @计算方法:先把小数扩大成整数;按整数乘法的法则算出积;再看因数中一共有几位小数,就从积的右边起数出几位点上小数点。  注意:按整数算出积后,小数末尾的0要去掉,也就是把小数化简;位数不够时,要用0占位。  3、规律:  一个数(0除外)乘大于1的数,积比原来的数大;  一个数(0除外)乘小于1的数,积比原来的数小。  4、求近似数的方法一般有三种:  ⑴四舍五入法; ⑵进一法; ⑶去尾法  5、计算钱数,保留两位小数,表示计算到分;保留一位小数,表示计算到角。  6、小数四则运算顺序和运算定律跟整数是一样的。  7、运算定律和性质:  @ 加法:  加法交换律:a+b=b+a  加法结合律:(a+b)+c=a+(b+c)  @ 减法:  a-b-c=a-(b+c)  a-(b+c)=a-b-c  @ 乘法:  乘法交换律:a×b=b×a  乘法结合律:(a×b)×c=a×(b×c)  乘法分配律:(a+b)×c=a×c+b×c【(a-b)×c=a×c-b×c】  @ 除法:  a÷b÷c=a÷(b×c)  a÷(b×c) =a÷b÷c  第二单元位置  1、数对:由两个数组成,中间用逗号隔开,用括号括起来。括号里面的数由左至右分别为列数和行数,即“先列后行”。  2、作用:一组数对确定唯一 一个点的位置。经度和纬度就是这个原理。 例:在方格图(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用数对(3,5)表示(第三列,第五行)。 注:(1)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X轴上的坐标表示列,y轴上的坐标表示行。如:数对(3,2)表示第三列,第二行。  (2)数对(X,5)的行号不变,表示一条横线,(5,Y)的列号不变,表示一条竖线。(有一个数不确定,不能确定一个点)  2、图形左右平移行数不变;图形上下平移列数不变。  第三单元小数除法  1、小数除法的意义:已知两个因数的积与其中的一个因数,求另一个因数的运算。  如:0.6÷0.3表示已知两个因数的积0.6与其中的一个因数0.3,求另一个因数的运算。  2、小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方法:小数除以整数,按整数除法的方法去除。商的小数点要和被除数的小数点对齐。整数部分不够除,商0,点上小数点。如果有余数,要添0再除。  3、除数是小数的除法的计算方法:先将除数和被除数扩大相同的倍数,使除数变成整数,再按“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的法则进行计算。  注意:如果被除数的位数不够,在被除数的末尾用0补足。  4、在实际应用中,小数除法所  得的商也可以根据需要用“四舍五入”法保留一定的小数位数,求出商的近似数。  5、除法中的变化规律:  ①商不变:被除数和除数同时扩大或缩小相同的倍数(0除外),商不变。 ②除数不变,被除数扩大,商随着扩大。  ③被除数不变,除数缩小,商扩大。  6、循环小数:一个数的小数部分,从某一位起,一个数字或者几个数字依次不断重复出现,这样的小数叫做循环小数。  @ 循环节:一个循环小数的小数部分,依次不断重复出现的数字。如  6.3232的循环节是32.  7、小数部分的位数是有限的小数,叫做有限小数。小数部分的位数是无限的小数,叫做无限小数。  第四单元可能性  1、有些事件的发生是确定的,有些是不确定的。 可能  可能性不可能(确定)  一定  2、事件发生的机会(或概率)有大小。  大数量多  小数量少【五年级数学知识点】相关文章:五年级数学的知识点03-02数学五年级下册知识点10-27人教版数学五年级知识点02-01五年级数学方程知识点03-02五年级数学的知识点解析02-20五年级期末的数学知识点11-14五年级册数学复习知识点11-23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知识点12-07苏教版数学五年级下册知识点10-26}
《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数学教学反思(通用10篇)  作为一名到岗不久的老师,我们要在教学中快速成长,通过教学反思能很快的发现自己的讲课缺点,来参考自己需要的教学反思吧!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数学教学反思,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数学教学反思 篇1  在《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一课的教学中,通过让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究,让学生经历了知识的形成过程。这节课我设立的教学目标是:  (1)使学生通过探索、理解和掌握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会计算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2)通过操作,观察和比较的活动初步认识转化的方法,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概括、推导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反思这节课,我总结了一些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具体概括为以下几点:  一、可取之处:  1、注重数学学习方法的渗透在数学教学中,要注重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要让学生了解或理解一些数学的基本思想,学会掌握一些研究数学的基本方法,从而获得独立思考的自学能力。我在这节课中,先让学生回忆长方形的面积是怎样求的?引出你能求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吗?做到用“旧知”引“新知”,把“旧知”迁移到“新知,有利于有能力的同学向转化的方法靠拢。重视转化思想的渗透,通过自主探究和合作学习解决实际问题。通过把不熟悉的图形转化成我们熟悉的图形来计算它的面积,这在数学学习中是一种好的方法。让学生进一步理解转化思想的好处。为学生解决关键性问题――把平行四边形转化为长方形奠定了数学思想方法的基础。我有意识的引导学生多种方法剪拼,想突破平行四边形高有无数条,拼法也有无数种,可是没有达到预想的效果。在充分动手操作的基础上采用小组合作的方法比较平行四边形和长方形长和宽的关系,推导出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  2?充分给足学生自主探索的时间。  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掌握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并能正确运用公式解决实际生活问题。教学难点是把平行四边形转化已学过的基本图形,通过找关系推导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所以我在本课设计了让学生自己动手剪,移,拼,把平行四边形转化成一个长方形,接着小组合作完成推到过程:长方形的面积与原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相等,长方形的长相当于平行四边形的底,长方形的宽相当于平行四边形的高,因为长方形的面积=长×宽,所以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底×高。学生通过亲自动手实践,实现新旧图形的转化,有利于学生主动构建新的认知结构,使知识的掌握更长久、牢固。同时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确立,边操作边思考,边观察边寻思,从中有所悟。  二、还需要改进的地方:  1、在进行把平行四边形转化为长方形时,让学生理解长方形的长、宽分别和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相等是学生推导平行四边形公式的关键,其中有两个学生到演示台上展示剪拼的方法的时候,说发现他们的面积相等,而我只强调了拼后的面积相等这个概念,为什么面积相等?这个关键的问题我却没有追问,由于担心时间不够也省了,忽视了学生在动手操作中,即将探究出的知识薄而未发,这样就使得学生的操作只停留到了表面,而没有在操作的过程深层次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正因为在这个关键问题上疏忽,导致了学生对平行四边形面积推导过程茫然的'情况。  2、学生在剪拼时,只注重结果,没有适时归纳过程。让学生理解只要沿着平行四边形的一条高剪下,都可以拼成一长方形。这一环节处理层次不够清晰,导致时间过长。虽然本节课能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主导,但后半部分的教学还存在着不敢放手现象。例如,平行四边形不但可已转化成长方形,如果是一个菱形(也就是四边相等的平行四边形),通过割补、平移是可以转化成正方形的,因为担心自己不能很好的把握课堂节奏,完不成教学任务,所以这节课我只处理了将平行四边形转化成长方形的一种情况,这样就限制了学生的思维,没有给学生思维的空间和机会。所以我在讲梯形和三角形的面积时便吸取了这次的经验教训。给学生思维的空间和机会,让他们从众多的方法中找到最适合自己的,加深学生对新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教学是一门有着缺憾的艺术。我相信做为教者的我们,往往在执教后,都会留下或多或少的遗憾,只要我们用心思考,不断改进,我们的课堂就会更加精彩。  《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数学教学反思 篇2  平行四边形这个内容是学生在认识了三角形、长方形、正方形后又一个对平面图形的认识。在上本节课之前我让学生每个同学用木条分别制作一个长方形和三角形本节课就是利用学生自制的长方形拉成一个新的图形导入的,学生的兴趣一下字就被激发起来了。他们对新的图形“平行四边形”很有兴趣。因此利用这个热度让他们对自己手中的新图形进行观察,看一看,比一比,哪个小组找到新图形的特征多。平行四边形的特征在孩子们激烈的讨论中出来了。然后让他们把平行四边形和三角形进行对比,进一步认识他们之间的不同之处。对平行四边形的特点有更加深刻的认识,也对平行四边形和三角形的用途有了新的认识。本节课的'优点就是在于学生能够积极主动的参与到课堂学习当中,让他们在与同伴合作与交流的过程中真正地掌握了数学知识,同时也学会了学习数学的方法。这样的课堂学生的参与面积很广,热情很高,就连我们平时不爱说话的郝立荣同学,在这节课上竟然站了起来,说出了自己的发现,发表了小组的意见。他们在这个过程中体验到了学习数学的乐趣,因此课堂的效率也大大的提高了。  美中不足之处就是:注重了学生的参与度,时间却也浪费了许多,因此课堂上的内容涉及的不是很多,在练习这个环节上就显的很仓促,没有做什么练习,下课的铃声就响了。所以只能在下一节课上进行练习了。  《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数学教学反思 篇3  一、 对教材的理解方面:  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是学生在学习了长方形、正方形面积和平行四边形的初步认识,会画平行四边形的高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教材以主题图中的的两个花坛比较大小,一个是长方形、一个是平行四边形,长方形面积学生已经会算,而平行四边形的花坛面积不会计算从而使学生产生疑问,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从而引出课题进行本节课的教学。教材通过两种方法来推导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第一种是用数方格的方法,第二种是采用画-剪-拼,把平行四边形转化成我们已经学过的长方形的方法。  二、教学目标方面:  1、使学生通过探索,理解掌握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会计算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2、通过操作、观察、比较活动,初步认识转化的方法,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概括、推导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本节课,我个人认为这个平行四边形面积推导的过程是本节课的教学重点也是难点,通过学生动手操作,用割补的方法把一个平行四边形转化为一个长方形,找出两个图形之间的联系,推导出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  三、在教学设计方面:  本节课我的设计思路是这样的  1、 通过主题图,我要完成这些任务:长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的复习,长方形、平行四边形面积的比较,使学生产生疑问,从而引出课题、激发兴趣。  2、 让学生提出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公式的猜想。  3、 通过数方格,填表,对学生产生暗示,知道这个平行四边形的具体的面积。  4、 用剪-拼,动手操作,转化的方法,让学生观察与长方形的关系,底=长 高=宽,平行四边形面积=长方形面积,再结合数方格的时候的暗示,推导出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  5、 小结同学的猜想,进一步明确面积计算公式,用字母表示公式。  6、 应用公式,求平行四边形面积。  我认为教学成功的关键在于学生是通过自主探究得到了知识,获得了发展。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创设生活情境,激发探究欲望  小学数学内容来源于生活实际,它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创设与学生的生活环境和知识背景密切相关的又是学生感兴趣的学习情境有利于让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数学活动中去。上述教学片断中,教师带领学生进行实地考察幼儿园建筑工地,看到了平行四边形来源于生活实际,也体会到了计算它的面积的用处,这就使学生对学习的内容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和亲切感,激发起他们强烈的求知欲望,使学生能以饱满的热情投身于新知识的探究之中。  (二)重视学生的自主探索和合作学习  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上述这个教学片断中,对传统的平行四边形面积的教学方法作了大胆改进。为学生解决关键性问题――把平行四边形转化为长方形奠定了数学思想方法的基础。这一设计意图在教学中得到了较好的体现,课后调查发现全班有近一半的同学想到了把平行四边形转化成已经学过的图形这一方法。接着教师鼓励学生用自已的思维方式大胆地提出猜想,由于受长方形面积公式的干扰,大多数同学认为:平行四边形面积等于两条相邻边的乘积。对于学生的猜想,教师均给予鼓励。因为虽然第一个猜想的结果是错误的,但就猜想本身而言却是合理的,而创新思维的火花往往在猜想的瞬间被点燃,不同的猜想结果又激发起学生进行验证的需要,需要同学们作进一步的探索。令人惊喜的是,有的同学竟能发现两种猜想有矛盾之处,这是我所料始不及的,仔细想想,这虽出乎意料之外,却又在情理之中。因为老师为学生创设了一种民主、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给了学生充分的思考问题的时间与空间,在这样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始终是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指导者、合作者,在这样的课堂学习中学生乐想、善思、敢说,他们可以自由地思考、猜想、实践、验证……在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索的基础上组织学生进行合作交流这是本节课的重点环节,教师在放手让学生从自己的思维实际出发,给学生以独立思考时间的基础上让学生进行交流是十分必要的。由于学生的学习活动是独立自主的,因此面对同样的问题学生会出现不同的思维方式,让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进行合作交流能满足学生展示自己的心理需要,同时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能够使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问题 ,能够对自己和他人的观点进行反思与批判,在合作交流中互相启发、互相激励、共同发展。上面的教学片断中,学生之所以能想到用割补法将平行四边形转化为长方形,正是通过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相互启发才得到"灵感"的,而平行四边形转化成长方形的各种方法正是集体智慧的结晶。学生只有在相互讨论,各种不同观点相互碰撞的过程中才能迸发出创造性思维的`火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才能不断得到增强。  (三) 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问题是数学的心脏,能给学生的思维以方向和动力,不善于发现、提出和解决问题的学生是不可能具有创新精神的。要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首先教师要精心设计具有探索性的问题,教师的提问切忌太多、太小、太直,那种答案显而易见的一问一答式的问题要尽量减少。上述教学片断中,为了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究,我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你能想什么办法自己去发现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呢?"这一问题的指向不在于公式本身,而在于发现公式的方法,这样学生的思维方向自然聚焦在探究的方法上,于是学生就开始思索、实践、猜想,并积极探求猜想的依据。当学生初步用数方格的方法验证自己的猜想后,我又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这个公式能运用于所有的平行四边形吗?”这个问题把学生引向了深入,这不仅使学生再次激发起探究的欲望,使学生对知识理解得更深刻,同时更是一种科学态度的教育。其次,要积极鼓励学生敢于提出问题。教师对学生产生的问题意识要倍加呵护与尊重,师生之间应保持平等、和谐、民主的人际关系,消除学生的紧张感,让学生充分披露灵性,展示个性。在上述教学片断中,我积极的鼓励学生进行大胆的猜想,提出自己的问题。于是,“平行四边形面积该怎样求?是等于两条邻边乘积还是等于底乘高?”“该怎样来验证自己的猜想呢?”“怎样用数方格来数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怎样用转化的方法把平行四边形转化成长方形呢?”……这些问题在学生的头脑中自然产生,学生在独立思考、相互交流、相互评价的过程中感受到自己是学习的主人,满足了学生自尊、交流和成功的心理需求,从而以积极的姿态投入到数学学习之中。  (四)初步体验科学探究的方法  科学探究的方法是创新能力的必要基础,是每个公民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纵观这个片断的教学过程,初步体现了“提出问题――大胆猜测――反复验证――总结规律――灵活运用”这一科学探究的方法,让学生通过自身的实践活动对科学探究的方法有了初步的了解,体验到知识的产生都经历了曲折艰苦的创新过程。而现有的教材较多地呈现了知识的结论,很少反映知识的产生过程。因此,我在进行教学时对教材进行了重组,在把握教材内涵的基础上,把教材的知识结论变成学生主动参与、探究问题、发现规律的创新过程,培养了学生科学探究的精神,不仅使学生的智慧、能力得到发展,而且获得了深层次的情感体验。  《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数学教学反思 篇4  一、课前思考  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是在学生学习了长方形的面积和平行四边形认识的基础上教学的,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推导方法的掌握,对学习后面三角形、梯形面积公式具有重要的作用,所以运用转化的思想进行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的推导是本节课的重点。  为了上好这节课,我上网查阅了不同的课例,基本分为两种:  第一种(即教材的安排):  1、创设情境让学生想办法求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数方格、割补法)  2、从中总结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  3、练习总结  第二种:  1、结合情境先让学生猜想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  2、验证猜想,得出结论  3、巩固练习  如果是第一种的话,上起来应该很轻松,水到渠成,但是对于提前学过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的孩子来说似乎缺少了学习的兴趣,对于其他孩子而言思考也不够深度。而且通过对学生的调查发现没有提前学过的孩子会认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方法和长方形的一样,也是长宽(即底边邻边),而如果选用第一种教学方式的话,课堂上根本不会出现这种方法。  而如果我选用第二种教学方式的话,在孩子猜想的过程中会把所有的想法说出来,然后逐一验证,最后确定正确的计算方法,最主要是让学生知其所以然,错的为什么是错的,对的为什么是对的,让学生通过这样的方式既掌握了平行四边形的计算公式,又学会了研究问题的方法,同时也激发起了那些未教先知的孩子的积极性。但是这样上课的话没有第一种方式轻松,会有许多的预设,但是这样的课堂才是真实的孩子动脑筋思考的课堂,才是以学生为主体课堂,才是让学生的学习能力得到提升的课堂,这才是最重要的,最终确定思路。  二、教学尝试(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教学片断)  导入新课。  1、出示长方形框架  师:这是什么图形?  生:长方形  师:你会求它的面积吗?  2、教师拉动框架变形成一个平行四边形  师:这是什么图形(平行四边形)  师: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怎么求?  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看法(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底边长邻边长 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底高)并板书  找底边邻边的孩子说说自己的想法,同时板书他的思考过程  师:我觉得他说的挺有道理的,他运用了转化的思想把平行四边形拉成了长方形。  师:他们俩谁说的`对呢?  3、教师继续把平行四边形框架越拉越扁,使学生慢慢对自己的想法产生怀疑。  师:你有什么想说的?  生:在拉动的过程中,面积变小了  生:在拉动的过程中,底边和邻边都没有变,但是面积变小了  生:周长也没有变  生说一说  师:把平行四边形拉成长方形,虽然底边等于长,邻边等于宽,但是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不等于长方形的面积,所以能不能用底边邻边来计算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生:不能  师:刚才这个同学的猜想是错误的,但是我们仍然要把掌声送给他,因为他运用了转化的思想来解决这个问题,只不过在转化的过程中面积发生了变化。另外在学习的过程中,猜想是一种常用的解决问题的方法,但是猜想之后一定要有验证。  师:那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到底该怎样求呢?  生: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底高  师:这个猜想对吗?还有待验证  生动手验证  三、教学反思  成功之处:  1、在数学教学中,要让学生了解或理解一些数学的基本思想,学会掌握一些研究数学问题的基本方法,从而获得独立思考的自学能力。我在这节课中,以数学知识教学为载体,渗透转化的数学思想方法,发展学生主动获取知识的能力。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是几何图形面积计算第一次运用转化思想方法推导得出的。因此,本节课让学生形象直观地明白什么是转化,深刻理解转化的本质,就显得尤为重要。对于转化思想,本节课不再是渗透的朦朦胧胧,而是把这种学习方法明朗化,让转化本领成为学生思维的主角,并当作学习的一个重点让学生掌握。  2、以探索解决问题为主线,运用大胆猜想,小心求证的数学学习方法,培养学生探索精神和探究能力。这节课,采用先让学生大胆猜测,再进行小心求证的教学思路,我有意识地把经历猜想与验证蕴涵在探究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的数学活动中,当学生对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获得两个合理的猜想后,教师不做否定,而是要求学生对自己的想法进行检验,学生通过教师的直观演示、思维顿悟自己发现错误的原因,这不但让学生对知识理解更透彻,印象更深刻,而且让学生经历了探索解决问题的研究过程。  不足之处:  在对第二种猜想进行验证的时候,有的孩子受第一种验证方法(拉的方法)的影响,不知道该怎样去验证,还有的孩子对于验证这种好像不太理解,因为平时学生获取知识基本上都是水到渠成型的,而对于先猜想再验证的学习方法接触的少,所以学生不知道该怎样进行,如果让他们想办法求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他们都会,但是换一种说法让他们去验证就不知道怎么做了,说明孩子这方面的能力还有待提高,在今后的教学中,应该多重视这方面能力的培养,还应该注重多渗透一些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学习能力,让学生能够全面发展。  《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数学教学反思 篇5  认识“平行四边形”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的内容。按照新课改的理念,我在教学这一知识时,重点调整了师生之间的课堂角色,当好向导,尽量让孩子自己去操作、发现、归纳、表达,整堂课学生学习热情高涨,生动活泼,充满童趣。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学得积极主动,不仅参与面广,热情高,而且培养了学生独立探讨问题的能力和全面观察问题的思维方式。反思整个教学过程我认为教学的精彩之处在于有效地引导了学生在活动中享受到学习的乐趣,体验到学习的成功,从而大大提高了教学效果。  1、在自主活动中享受学习的乐趣,喜欢数学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首先让学生自己选择解决问题的方法,并让他们了解到同一个问题可以有不同的解决方法,让每个学生都有观察、操作、分析、思考的机会,提供给学生一个广泛的、自由的活动空间。当学生通过动手动脑,在探索中初步发现平行四边形的特征,产生一种直觉而又朦胧的感性认识时,我引导学生说一说他们的发现,把自己的发现用语言表达出来。如提问引导“拉一拉、看一看,这个长方形框架发生了什么变化?”。学生发现了长方形框架的形状、角、名称都有了变化。这些发现,对于小学生来说则是他们利用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在独立操作、独立观察、测量、思考以及相互讨论的基础上得出的“新发现”,这就是他们的'创造。教学到这里,我接着引导他们去验证,对“全新发现”作出积极的评价。通过说一说,让学生不仅深刻理解平行四边形的特征,使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而且进一步激发学生探索、研究的欲望,通过大胆尝试、探索,感受数学的乐趣,激起学习的热情。  2、在探索发现中体验成功的喜悦,拥有自信  本节课的教学,我力图通过适当的引导,启发学生自己去主动探索和发现知识,在此过程中体验成功的喜悦,增强学习知识的自信心。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平行四边形的特征是学生自己动手、动脑,探索和发现获得的,而不是我教给他们的。我先让学生“拉一拉――看一看――说一说”来感知平行四边形的特征,然后以一句提问“是不是所有的平行四边形都有这样的特征呢?”为学生创设了继续探索的空间,接着,学生通过折一折、量一量、比一比去发现平行四边形边角的关系,通过“画一画、剪一剪”加深对平行四边形特征的理解。纵观这堂课,学生的表现力和创造力得以充分发挥,成就感和自信心得到良好的培养。  让学生快乐地学数学,自信地学数学,是每个小学数学教师的光荣使命!也是一项需要付出创造性劳动的教学任务!我应该为此继续努力!  《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数学教学反思 篇6  “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礼记.学记》中的一句话很精辟地说出了老师教学中的处境。通过教学实践与反馈,不断完善教学方式,方可达到教学相长的效果。  上了《认识平行四边形》这一课,我想对自己的教学做以下几点反思,以求在知困时能自强。  一、有限的时间里如何追求课堂的高效?  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只有充分把握了学情、教材,才能设计高效的教学环节。否则哪怕读透了教材,不根据学情来设计,也只会白白浪费时间。  为了执教四上《认识平行四边形》这节课,我看了大量的资料,反复分析了教材。觉得教学重点是用格子图去验证平行四边形对边平行来认识边的特征,因为操作不方便,花了不少时间,学生还是弄不明白。事实上学生已经通过观察知道对边平行,只需要再延长对边看其是否相交就可以了领悟了。两次试教的不成功,反映出课前调查的重要性。  根据课前测,学生对于平行四边形有一定生活经验,知道对边平行,也能借助格子图画平行四边形,但对高的认识与画高则认识不足,对于易变形的特点也很肤浅。因此,完全没必要把简单的教得如此复杂,只要花时间在教学难点“画高”上即可。  每次教之前,问问自己学生已经会了什么,还不会什么,就可以少走冤枉路了。  二、如何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俗话说“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一个有趣的导入可以让学生瞬间进入学习状态中。原先我设计以长方形的特征导入,看似一脉相承,因为讲完长方形的特征又要研究平行四边形的特征,试教下来,学生兴致却不高。分析原因,他们对于长方形太熟悉了,不能激发思考。怎么办呢?  正苦于没有更好的办法时,高人指点:何不设计一个猜图形的`游戏,既复习了旧知,又顺利引入平行四边形?于是,一个“我说你猜”的游戏就出现在教学设计中。甚至上完课后,学生还意犹未尽:这节课好有趣啊!  我想到一位名师说过的一句话:学生最受不了的就是:“猜猜看?”孩子的好奇心是与生俱来的。教师只要利用得当,好奇心完全可以成为学生学习的助推器!  三、如何让小组合作学习形式不再形式化?  小班教学,外加这节课操作活动多,小组合作自然成了这节课优先考虑的学习方式。然而,在试教中小组合作也是问题频出。以第一次合作“平行四边形边的特征”为例,其中有一步操作:量出平行四边形每边的长度。结果学生只量出了两个数据。分析原因,要求不够明确,应改为量出四条边的长度。一个看似很好的学习方式,如果没有精心设计,只成为一种热闹的形式,让学生在忙乱中迷失了自己。  四、如何在数学教学中体现出人情味?  数学课如何上得更有数学味、更有趣是大家所追求的,但少有关注人情味。其实我的想法是老师可以用自己的语言把课堂串起来,让学生感受到温暖。比如展示学生的画高错例时,我提了一个要求:在你指出作品的不足之处前,先来夸夸别人作品的优点,至少说出一个来。学生心领神会,马上说出一堆优点,然后说道:我建议这位同学在画高时要注意标出它的高与底,作品的主人也笑眯眯地接受了别人的意见。数学也需要关注说话的艺术,让这门真正的艺术走进每个人的生活吗?这是个值得思考的问题,我们不妨效法数学王子张齐华对于数学课堂语言极致追求。  教学是一门遗憾的艺术,思考并实践之后或许仍有许多不足,但我觉得遗憾会变得越来越少。做为一名普通的教师,思考维护了我们的尊严,我愿继续探索教学中的点点滴滴,如同小孩在海滩上捡起美丽的贝壳,自得其乐!  《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数学教学反思 篇7  认识图是培养学生空间观念的重要载体,如何运用操作,计算,变换,简单推理等多种手段认识图形,是教好这门知识的关键。让学生通过量一量,画一画,比一比,看一看等数学方法来让学生发现平行四边形的特点。  第一、以学生原有的知识内容为基础构建新的知识。在课的导入方面,是先让学生回顾旧知识,认识长方形的`特点,在长方形图形的基础上,平移两个角的顶点位置,使长方形变成一个平行四边形,然后让学生猜测这是什么图形,并从中观察这个新的图形??平行四边形"边"有什么特点 "角"有什么特点 边的特点 你还发现其它什么特点 通过实践活动的",建构新的知识。让学生自己去挖掘新知识!  第二、以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为辅的地位。让学生自己在数学实践活动中,理解和应用数学的知识,思想和方法,去寻求平形四边形的特点。比如在学生活动中, 学生主动去量平行四边形的边长,去画边长,去剪角的大小等通过这些有意义的活动去发现"对边相等",对角等.但是在让学生去探讨平行四边形的不稳定性时做的还不够,没有让学生在和三角形对比的情况下得出平行四边形的不稳定性。  《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数学教学反思 篇8  今天上了一节失败的课,因为预计要讲完两个例题,只讲完了一个,而且孩子动手实践的并不充分。总结一下原因:  1、课前的引课部分太长。课前的引课部分我提出了一个问题“我们认识过平行四边形,生活中你在哪里见过平行四边形?”,孩子们想到的是并不多,而且有的孩子说出来了,没有大屏幕的演示,其他同学也没法感同身受,因此我就要细化的解释,导致我引课部分过长。  2、动手操作能力太差。平行四边形的特点孩子们找的.很准,可是动手操作验证却并不顺利。孩子们不知道自己该做什么,于是我马上细化的分工,可是效果还是不好。究其原因,是平时的教学中让孩子们动手操作验证的太少了,这方面的能力太差了,我要反思。  3、上课时间控制的不好。这个问题已经困扰了我太久了,有的环节处理的很拖沓,以后我要更加的注意。  《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数学教学反思 篇9  感谢学校给我上这么一节课的机会,在选题时,我选了《认识平行四边形》这一节课。从而进行了备课!备课后,我的师傅xx老师对我进行了细心的指导,不管是课件还是教案上都进行了大幅度的修改。第二天时,我进行了试教,发现还存在些问题。就通过存在的问题进行了评课,我的师傅对我相当负责。我直到凌晨一点才将课件、教案修改完。这也说明了我的准备不够充分,如果我早点给师傅看教案,认真仔细的在研究这节课,是不是会上的比这次好了?我相信肯定是的!所以不管作什么事情,我们都要早点准备好。  在上完《认识平行四边形》这一节后,我也发现了这一节还存在的问题,结合教研室专家谭老师对我进行的评课,我进行了反思。  1、在课件的第一页,标题出示的不完整,同时课件里面还有两个错别字。上课前应该信心的.检查一遍,数学是严谨的,不能太随便。  2、一节课只要40分钟,很宝贵。要节约课堂上的每一分每一秒,学习任务单应该上课前就发给学生,让学生放在抽屉里。而不是上课时再发,这样浪费了一定的时间。  3、数学来源于生活,在导入时,可以从生活中的一张图抽出平行四边形,从而让学生自己说一说什么是平行四边形,并强调一组对边,到底是是那条边与那条边。  4、在画垂线的时候,应该强调尺子要如何摆放,规范作图。  5、板书要完整,概念性的东西应该让学生多读多说。  6、在播放微课后,要让学生回顾所听到的知识。  7、课件出示垂线的时候有一条有错误,顺序不对。再可以出示延长线的这一种!  8、在画高时,一定要强调过底对边一点所作的垂线。  听了教研专家谭老师给我评课,我的收获很大。知道自己哪里还存在问题,知道自己哪里还要加油努力,同时我也会朝着这个方向前进。  《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数学教学反思 篇10  1.灵活处理教材  对于本节课的知识,不能机械地照搬教材内容,而应该对教材内容进行再加工,灵活运用,使教材内容得到升华。在学生已经对矩形相关知识非常了解的情况下,可以加大课程中的教学容量,加深对学生的要求,把关注学生能力的培养提到首位,达到本节课所要完成的真正目标。  2.分层次教学  对于不同层次的学生,在课堂上的要求要有所不同,一味的提高难度满足有能力的学生和降低难度适应困难学生都不是明智的做法,在教学中选择因材施教,使每个学生都有所得才是课堂教学效果的关键。在同一题目中,通过一题多问或者一题多解等形式,可以使优生有所突破,也可以让学困生受到关注,获得解题的成就感,这就对我们的`备课和选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3.充分给学生以时间和空间  课堂是学生展示自己的一个舞台,在课堂教学中,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和空间展示自己,不仅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积极性,更有利于教师发现学生的独到见解和新思维、新想法,同时还能让教师发现学生存在的问题,这对于课堂教学是非常有利的。  4.应当注意的问题  几何教学有时对学生想象能力要求比较高,有些学生在这方面很有优势,而有一些学生可能要差一点,课堂教学不能过急;此外,几何教学中要合理把握学生的课堂兴奋点,合理安排时间,力图让学生在注意力最集中时完成最重要的知识内容,还要注意的是,不要让思维活跃的学生的回答掩盖了其他学生的疑问,应该争取关注每一个学生。【《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数学教学反思】相关文章:数学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教学反思09-28数学《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教学反思10-19数学《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教学反思15篇12-06数学《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教学反思(15篇)12-08数学《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教学反思精选15篇12-18数学《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教学反思(合集15篇)12-09数学《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教学反思通用15篇12-11平行四边形面积的教学反思09-11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教学反思04-14}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平行四边形的内角和是多少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