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做地理做模型需要什么工具?

为落实“双减”政策,近日,一中实验学校初中地理组在作业设置上推陈出新,将地理知识和美术手工制作巧妙融合,给学生们布置了一项作业——动手制作地理模型。同学们用心思考,积极创作,充分利用身边的各种材料,完成了一件件惟妙惟肖的地理模型作品。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他们的作品吧!创意中国地图、世界地图同学们变废为宝,使用废弃纸箱、彩纸、米粒、橡皮泥等身边随处可见的材料制作出了创意中国地图,将中国和世界的全貌展现出来。地球仪模型同学们利用乒乓球、小药丸、矿泉水瓶盖、铁丝等材料,开动脑筋,制作出了一个个又可爱又有趣的地球仪模型,仿佛世界就在孩子们的掌握之中,作品真是创意十足!地形图模型、地形占比饼状图同学们利用纸板、卡纸、橡皮泥和彩笔,制作出了地形图模型,立体感十足,在视觉上为我们带来美的享受。日晷模型、圭表模型在老师讲解完日晷的相关知识后,学生们就动手制作了一个个精美的日晷模型,看着这些模型就好像懂得了古人对于时间的探求和思考。风向标模型形态各异的风向标模型,有的像竹蜻蜓,有的像风车,有的像箭矢,有的像罗盘,取材于日常生活,经过孩子们创意加工,就化腐朽为神奇。本次地理模型的制作活动,不仅激发了学生学习地理知识的兴趣,还提升了同学们的动手实践能力,丰富了学生的课余文化生活,对学生地理学科素养的提升有着重要意义。看过了孩子们的优秀作品,你喜欢哪一个呢?快来为心灵手巧的孩子们点赞吧!END撰稿|靳东晓摄影|武永亮编辑|王亚迪编审|游莉霞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地理学科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地理老师们在日常的教学中,可以利用地理模型制作等实践活动来进行教学,揭示地理现象的原理、规律及成因,激发同学们对地理学习的兴趣。通过学这些活动,既培养了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又丰富了课余文化生活,同学们体会到了学习的快乐,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掌握了知识,提高了成绩。地貌模型具有直观性和立体性的特点,能生动形象地反映地表形态。不仅让学生注重了等高线地形图的形成原理,在制作过程中,学生更注重构思与设计,探索获得知识的方法,体验知识形成的过程,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地理实践力。今天,我们一起来看看都有哪些地理模型呢?地貌模型制作世界洋流分布模型制作海蚀地貌模型制作褶皱模型制作地球仪模型制作太阳系八大行星模型制作大气的垂直分层模型制作立体农业模型制作喀斯特地貌模型制作我国山脉模型制作不同节气模型制作谭老师地理工作室综合整理都江堰水利工程模型制作火山构造模型制作你还带领学生制作过哪些地理相关的模型呢?欢迎来稿~《自然灾害与防治》一、自然灾害1、定义:自然灾害是指由于自然异常变化造成的人员伤亡、财产损失、社会失稳、资源破坏等现象或一系列事件。2、判定条件:A、有自然异变作为诱因 B、有受到损害的人、财产、资源作为承受灾害的客体3、影响:A、人员伤亡 B、财产损失 C、自然资源与环境破坏二、主要的自然灾害1、热带气旋—-台风(属于气象灾害)2、寒潮(属于气象灾害)我国寒潮:3、干旱和旱灾(属于气象灾害)☆我国东部季风区灾情重:人口稠密、城市众多、经济发达。干旱发生的季节往往与当地作物生长发育季节相吻合,加重农牧业灾情。☆我国旱灾与涝灾的关系:在时间上交替和空间上交错出现,我国主要的旱涝交替区有黄河流域、海河流域、长江中下游和珠江流域。(这些现象与我国雨带的推移规律、季风气候有关)。4、沙尘暴(属于气象灾害)概念沙尘暴是沙暴和尘暴两者兼有的总称;是指强风把地面大量沙尘卷入空中、,使空气特别混浊,水平能见度低于1千米的天气现象。发生时间冬春季节形成的基本条件一是大风——形成沙尘暴的动力条件;二是地面的沙尘物质——形成沙尘暴的物质条件;三是不稳定的空气状态和局部地区的热力条件。形成的基本原因(答题用)(1)每年3—4月,华北地区受西伯利亚进退的冷空气影响,大风天气比较多。(2)此时草木初生,加之春旱对自然植被恢复的影响,植被不能完全覆盖地面。(3)此时地表面已经解冻,春季加速升温使地表干旱加速。干燥疏松的地面物质极易被大风扬起,形成沙尘暴天气。(高考答案:沙尘暴主要集中在(冬末和)春季(2、3、4、5月)。(地表)增温快、表土(地表)疏松(和植被稀疏),降水少,大风天气较多。)主要分布地区华北、西北、东北(干旱和半干旱地区较严重)危害明显降低能见度,影响交通和人体健康。防御措施保护森林草地,退耕还林、还草、还牧,严禁滥垦、滥伐、过牧,植树造林,恢复植被。5、洪涝(属于水文灾害)类型形成原因多发地区洪水特大地表径流不能被江河、湖库容纳,水位上涨而泛滥的现象,一般发生在以降水为主要补给的河流汛期。(从降水和地形和河流水系特点分析)江河的两岸,尤其是中下游地区是洪水的直接威胁区。涝渍洼地积水不能及时排除的现象多发生在蒸发弱、排水不畅的低湿洼地。两者联系洪水和涝渍往往接连发生,在低洼地区很难截然分开。从气候因素看,洪涝集中在中低纬度地区,主要是亚热带季风区、亚热带湿润气候区、温带海洋性气候区。☆我国洪水灾害:分布总的特点东部多,西部少;沿海多,内陆少;平原低地多,高原山地少;山脉东坡和南坡多,西坡和北坡少暴雨洪水特点影响我国范围最广、时间最长、危害最大的洪水灾害暴雨成因台风、锋面等天气系统带来的暴雨发生时间与暴雨的时空分布高度一致,东部季风区暴雨集中发生在每年4—9月,自南向北推移。分布地区东部季风区各大江河的中下游平原(从降水和地形和河流水系特点分析)我国长江中下游地区水文灾害多发的原因:自然因素:①(气候和水系方面)流经湿润地区,流量丰富;流域广,支流多,汛期长,河道弯曲。②(地形方面)以平原为主,地势低平,流速缓慢,中下游河道的调洪泄洪能力不足。人为因素:③上游滥伐森林,涵养水源功能下降④中游围湖造田、建垸,湖泊面积减少,调节能力下降⑤下游建筑物占据河道,人类活动进入洪水高风险区,放大了“灾情”。我国洪水类型比较:类型洪水来源主要分布地区发生时间暴雨洪水主要有台风、锋面等带来的暴雨东部季风区各大江河的中下游平原。暴雨的时空分布高度一致,在东部季风区,暴雨集中发生在每年的4—9月,自南向北推移。融雪洪水由积雪融水和冰川融水形成的洪水主要分布在我国西北和东北山区。受气温升高制约,融雪洪水一般发生在每年的4—5月,冰川融水形成的洪水主要发生在7~8月。冰凌洪水冰凌堵塞河道主要发生在黄河上游的宁夏、内蒙古河段和部分下游河段,其次发生在松花江部分河段。要发生在河流封冻和解冻的季节6、风暴潮(属于水文灾害,是我国最严重的海洋灾害)发生季节发生地区特点概念由于强烈大风扰动,引起海岸水面异常升高,海水漫溢上陆的现象。类型台风风暴潮多在夏秋季节(台风鼎盛时期)凡受台风影响的沿岸地区均可能发生来势猛、速度快、强度大、破坏力强温带风暴潮春秋季节中纬度沿海地区,以欧洲北海沿岸、美国东海岸以及我国的北方海区沿岸为多。增水过程相对平缓主要危害不仅毁坏船只,而且破坏房屋、农田、海堤以及码头、港口等工程设施,并造成不同程度的人员伤亡。受灾体的价值越高,造成的损失越大。我国主要分布地区广泛发生在辽东湾到北部湾沿海。东南沿海主要为台风风暴潮,其中长江口、钱塘江口、珠江三角洲、台湾、海南等地受灾最为严重。注:除风暴潮之外,海啸、海浪、海冰、赤潮等造成的灾害也都属于海洋灾害。7、咸潮分布咸潮多发生在沿海(或河口)地区,以冬季最为严重形成原因自然原因: ①冬季降水少,气候干旱,河流正处枯水期,流量较小;②气候变暖,海平面上升;(气候)③ 地势地平,河汊纵横;(地形)④朔望月天文大潮加剧了咸潮。(天文)人为原因:①人类生产、生活用水增多;②下游无序采沙,使河床降低等。危害① 对人体健康造成危害;② 造成地下水和土壤内的盐度升高,危害到当地的植物生存;③ 对企业生产造成威胁,生产设备容易氧化、腐蚀,锅炉容易积垢;防治措施从长远看,防治咸潮可采取的措施:加强监测,建立预警机制;采取调水以淡压咸;对河流水资源及河道泥沙等加强统一调度、统一管理,提高流域水资源的调配能力,制定骨干水库枯季调度管理办法;节约用水等。8、地震(属于地质灾害)概念和形成岩层断裂或错位,释放积聚的能量,并以地震波的形式向四周传播,使地面发生震动特点范围广、频度高、强度大、危害大基本概念①震源:地球内部岩层破裂引起震动的地方。②震中:地面正对着震源的那一点。③震源深度:震源到地面的垂直距离。④震中距:地面上任何一点到震中的直线距离。⑤等震线:把地面破坏程度相似的各点连接起来的曲线。震级震级(“里氏震级”):表示地震的大小(地震中释放的能量多少)。注意:A、它与地震释放的能量多少有关(震级每增加一级,能量增加30倍)。B、一次地震只有一个震级(因为一次地震释放多少能量是一定的)。C、一般而言,5级以上的地震会造成破坏,7级以上的地震会造成重大损害。烈度烈度:表示地震时地面受到的影响和破坏程度。注意:一次地震,可以有多个烈度。影响烈度大小的因素:震级、震源深浅、震中距、地质构造、地面建筑…分布规律板块与板块的交界处地壳不稳定,是地震易发区;板块内部大大小小的断层活动带也是地震的主要发生地带两大地震带环太平洋地带(最主要最强烈);地中海一—喜马拉雅地带我国地震分布特点西多东少(以105oE为界)。多发区:青藏、新疆、华北和台湾(遵循活动性断裂带分布)。灾情特点因震死亡人数减少(原因:科技进步,防震、抗震设施建设逐步完善,抗震能力提高),经济损失加重(原因:经济飞速发展,单位面积上的资产密度加大)我国灾情特点:东重西轻(原因:东部人口、建筑物以及城市等密集,经济发达,资产密度大;西部人烟稀少)9、滑坡和泥石流(属于地质灾害)滑坡泥石流概念是山地斜坡上不稳定的岩体与土体,在重力作用下沿一定滑动面整体向下滑动的地质现象。是山区沟谷中由暴雨、冰雪融水等激发的、含有大量泥沙石块的特殊洪流。特点具有广泛和相对集中的特点发生条件一般发生在岩体比较破碎、地势起伏较大、植被覆盖较差的地区。山地丘陵区和工程建设频繁的地区,都是滑坡多发区。(1)自然因素:(地质)构造复杂,构造运动强烈、多地震,易诱发滑坡和泥石流;(地貌)类型多变,地势起伏大,斜坡多,易发生滑坡;(气象)降水多,尤其是山区多暴雨、久雨天气,极易发生泥石流;(2)人为因素,如开垦、开矿等,会诱发或加剧滑坡和泥石流。时空分布规律时间上:具有突发性,雨季更易发生。(与降水相对一致的季节变化)空间上:主要发生在我国山区(从太行山到秦岭,经鄂西、四川、云南到藏东一带滑坡发育密度极大。青藏高原以东的第二阶梯,特别是西南地区为我国滑坡和泥石流重灾区。)西南地区地质灾害多发的原因:①地质构造复杂,构造运动强烈,多地震,诱发滑坡和泥石流;②地貌类型多变,地势起伏大,大斜坡多,易发生滑坡;③降水多,尤其是山区多暴雨、久雨天气,极易发生泥石流;④人为因素,不合理的工程建设,如开垦、开矿等,诱发或加剧滑坡和泥石流。相同点①主要发生在山区②主要由重力作用③人类活动可诱发④破坏力极强⑤由外力作用导致⑥突发性不同点①运动物质的体积大小不同 ②泥石流形成必须有水的参与危害破坏或掩埋坡上和坡下的农田、建筑物和道路,造成人员伤亡。泥石流往往在很短的时间内,流出数十万乃至数百万立方米的物质,堵塞江河,摧毁城镇和村庄,破坏森林、农田、道路,对人民的生命财产、生产活动以及环境造成很大的危害。10、生物灾害:病害、虫害和鼠害(蝗灾与鼠害——两种最广泛的生物灾害)蝗灾:蝗灾与旱涝的关系旱灾与蝗灾常链性发生,在干旱少雨年份,河湖水位降低,退水区域特别适宜雌蝗产卵,使蝗虫数量激增。若前期干旱少雨,利于雌蝗产卵,后期多雨又利于蝗虫幼虫成长,蝗灾就会爆发。危害是最严重的爆发性生物灾害。其中,危害最严重、成灾率最高的是飞蝗,俗称“蚂蚱”。对农、林和牧业的破坏具有毁灭性。防治措施农药灭虫、投放天敌、人工诱捕☆鼠害:重灾区农田、牧场及森林危害害鼠啃食植株,在地下打洞,危害植物根系,使农业减产,森林草地遭到破坏。 (中国)老鼠不仅糟蹋粮食、破坏草原和危害林木,而且传播疾病,危害人体健康。我国鼠害发生面积广、种类多、危害大,对农、林、牧业造成的损失相当严重。虫、鼠害的特点繁殖快、适应能力强造成虫害和鼠害流行的因素①适宜繁殖的气候条件、②自然或人为因素造成的天敌减少等,防治措施农药灭鼠、投放天敌、人工诱捕病害类型常见的农作物病害有:稻瘟病、小麦锈病、棉花枯萎病、烟草炭疽病等。常见的森林病害有:杨树烂皮病、松疱锈病、溶叶病、泡桐丛枝病等。病害发生的原因:A.气候变异等造成的不良环境使得作物对病害抗性降低。B.外来病原体入侵也是病害流行的主要原因。危害病害使农作物、树木染病从而枯萎甚至死株,导致大面积农田、森林被毁坏。不仅造成农作物大面积减产,甚至绝收;还导致农产品大批量变质,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我国农作物病虫害特点种类多,危害大,灾情东部重于西部。对农作物危害最大的几种病虫害及其分布①小麦锈病(包括条锈、叶锈和秆锈)——是中国发生范围最广、危害最严重的一类小麦病害,在各麦区均有发生。②水稻病害:主要分布在秦岭-淮河以南的水稻产区③棉铃虫:广泛分布于我国的棉花产区(黄河流域和新疆棉产区最严重)防治措施农药灭虫、投放天敌、人工诱捕、加强检疫,阻止有害生物进入国门虫害常见的农作物虫害有蝗虫、黏虫、水稻螟、棉铃虫等。其中危害最大的是蝗虫。常见的森林虫害松材线虫、松毛虫、杨树蛀干害虫、泡桐大袋蛾等。其中松材线虫是世界上最具危险性的森林虫害,被列为国际、国内重大检疫对象。森林病虫害的危害导致林木生长量减少,森林枯死,不仅对我国森林工业造成极大损失,而且对森林生态功能造成严重破坏。我国农作物病虫害特点种类多,危害大,灾情东部重于西部。我国主要森林害虫松毛虫。常发区:海拔低于400米、平均气温25℃以上的地区偶发区 海拔400~500米、气温在10~25℃的地区导致森林病虫害多发的人为原因主要是大量单一的人工林替代了种类多样性丰富的原始森林,使森林对有害生物的自控能力降低。防治措施农药灭虫、投放天敌、人工诱捕、加强检疫,阻止有害生物进入国门水华和赤潮(1)时空分布特点及变化:①水华主要分布在内陆湖泊区,部分河段也有发生;赤潮主要发生在海湾地区,尤其南方海湾地区更易发生。②主要发生在热量充足的夏秋季节。③变化:目前我国赤潮的发展趋势是赤潮范围扩大,持续时间增长,赤潮种类增多,赤潮发生从明显的季节性转向全年化。(2)成因及形成条件:①纬度较低,水温高;②大量氮、磷等营养物质的排放;③静水环境。三、我国自然灾害多发的地理背景:(一)自然背景:(1)气候背景:①我国东部濒临太平洋,面对世界上最大的台风源区(西北太平洋台风区)。②位于最大的季风气候区,受强大的季风环流控制,降水时空分布极为不均。③气候复杂多变,气候不稳定性强。(2)地形地质背景:①地形复杂多样,西高东低,起伏较大,以山地丘陵为主。②太平洋板块俯冲,印度洋板块碰撞,地壳运动活跃。③处在环太平洋地震带和地中海-喜马拉雅地震带之间。(3)生物背景:地域辽阔,气候多样,土壤和植被类型多样,滋生和繁殖了多种多种的有害生物。(二)人文背景:(1)过度利用,生态环境脆弱:我国是一个历史悠久,人口众多的农业大国,长期积累的对自然的过度利用,形成了脆弱的生态环境。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造成的破坏效应往往以各种灾害的形式表现出来。(2)承受能力和抵御能力差:社会经济系统对自然灾害的承受能力和防御能力低下。(3)人口和经济密集区和灾害多发区重合:人口和经济密度高度集中在灾害多发、易损的东部地区,这种地理分布的不平衡性在很大程度上加剧了自然灾害的严重性。四、部分自然灾害的防御措施:防灾和减灾的措施1、建立和完善自然灾害监测系统做好灾前预警、灾中跟踪、灾后评估以及提出减灾决策方案2、灾前防御工程防御措施:①改变地表环境,防止或减轻自然灾害的强度②可以阻隔或控制灾害与人口、财产等的直接相遇③可以改变财物等的特性,提高抗灾性能,减少灾害损失。非工程防御措施:建立健全减灾规划和防灾法律,加强减灾管理和公众减灾教育。3、救援和救助灾前准备:1.灾前准备的核心任务:储备救灾物资 2.灾前准备涉及的两个方面:一是救灾物资的种类和数量、二是救灾物资的储备地点3.承担救灾任务的主要人员灾中应急:维护交通(最关键)、通信系统的安全,确保救灾通信的疏畅,确保抢险救灾人员、物资输送和灾民疏散的畅通灾后恢复:修复重建生命线(供水、供电和通信)和生产线(农业、工业、商业和服务业);恢复生活、生产秩序。自救和互救教育公众树立防灾减灾意识,培训公众学会逃生途径,掌握自救和互救的方法掌握常见的自然灾害自救和互救方法我国在实践中总结出的防灾减灾模式是:对付灾害应当采取“以防为主,防抗救相结合”的方针。“防-抗-救”的含义即“预防”、“抗灾”、“救灾和重建”。下列防御措施对自然灾害应该是通用的:1.防灾:①加强灾害的研究,建立灾情监测网络及预警系统。②加强防灾减灾的宣传教育,提高公众防灾减灾意识。2.抗灾:③加强灾害的管理,建立健全减灾工作的政策法规体系。④开展减灾工程的建设,提高灾区的承灾能力。3.救灾和重建:⑤建立健全救灾指挥机构,编制突发性灾害应急预案。⑥建立机动完善的救援体系。⑦建立健全全社会的灾害保险工作,积极组织灾后重建工作。(一)地震(滑坡、泥石流等)灾害的防御:①加强地震的科学研究,建立地震监测网络及预警系统。②加强地震灾害的宣传教育,提高公众防灾、减灾意识。③加强地震的管理,建立健全减灾工作的政策法规体系。④开展地震减灾工程的建设,提高灾区的承灾能力。⑤建立健全救灾指挥机构,编制突发性地震灾害应急预案。⑥建立机动完善的救援体系。⑦建立健全全社会的灾害保险工作,积极组织灾后重建工作。(二)台风、寒潮、沙尘暴、风暴潮等的气象灾害防御:①加强台风灾害的科学研究,建立灾情监测网络及预警系统。②加强台风灾害的宣传教育,提高公众防灾、减灾意识。③加强气象灾害的管理,建立健全减灾工作的政策法规体系。④开展减灾工程的建设,提高灾区的承灾能力。⑤建立健全救灾指挥机构,编制突发性地质灾害应急预案。⑥建立机动完善的救援体系。⑦建立健全全社会的灾害保险工作,积极组织灾后重建工作。(三)蝗灾.鼠灾等的生物灾害防御:①加强蝗灾的科学研究,建立灾情监测网络及预警系统。②加强蝗灾的宣传教育,提高公众防灾、减灾意识。③加强蝗灾的管理,建立健全减灾工作的政策法规体系。④开展减灾工程的建设,提高灾区的承灾能力。⑤建立健全抢险救灾指挥机构,编制突发性蝗灾应急预案。⑥建立机动完善的救援体系。⑦建立健全的灾害保险工作,积极组织灾后重建工作。五、部分灾害的工程措施洪灾:①植树种草,涵养水源,保持水土②修建水库,拦蓄洪水③修建分洪、蓄洪工程④退耕还湖,提高蓄洪能力⑤疏浚河道,裁弯取直,提高泄洪能力。⑥加固堤坝⑦开挖入海新河,提高泄洪能力(针对海河、淮河)旱灾:①植树种草,涵养水源,改善气候②修建水库,跨流域调水,调节降水的时空分布不均③开挖机井,抽取地下水④防治水污染,充分利用水资源⑤培育、种植旱生作物(针对旱作农业区)⑥修建梯田,平整土地,增加水分入渗(针对旱作农业区)沙尘暴:①退耕还林、还草②合理载畜量,推广轮牧③植树种草,建立防护林④工程固沙风暴潮:①修建、加固沿海塘坝②建设、恢复海防林③保护沿海堡礁滑坡:①植树种草,做好滑坡区的绿化工程②退耕还林、还草,恢复生态环境③设置滑坡体外截水沟④钢筋混凝土抗滑桩或钢筋桩作为阻滑支撑工程泥石流:①植树种草,做好泥石流区的绿化工程②退耕还林、还草,恢复生态环境③修筑排导槽,疏导泥石流物质到特定位置等蝗灾:1.农业防治:①兴修水利,做到旱涝无灾②在荒滩坑荒种植,改变蝗虫的栖息环境,减少蝗灾发生环境的面积③植树造林,改变蝗灾区的小气候,减少蝗虫产卵繁殖的场所2.生物措施:④保护或者饲养蝗虫的天敌(青蛙.白翅浮鸥等)⑤大面积施用蝗虫微孢子虫3.药剂防治:⑥人工或者飞机大面积喷洒药剂灭蝗水华和赤潮:①建设污水处理设备,达标排放,治理水污染②解决水产养殖的自身污染,减缓水体的富营养化③发展生态农业,减少化肥的使用④使用无磷洗涤剂五.部分自然灾害的有利影响:1.沙尘暴的有利影响:①促进了黄土高原的形成;②提供凝结核,利于成云致雨;③送入大海利于海洋生物的生长;④凝结核呈碱性,缓解酸雨现象;⑤形成“阳伞效应”,抑制全球变暖。2.台风:①带来大量降雨,缓解东部地区旱情;②缓解长江流域的伏旱天气。3.寒潮①低温天气有效杀灭害虫和病菌;②带来大量降雪,利于农作物越冬、生长;③提供风能。4.火山:①形成矿产资源;②火山灰利于形成肥沃的土壤,③火山粉尘形成阳伞效应,抑制全球变暖综合自匠心地理等}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做模型需要什么工具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