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网上看到不少人发的禅修心得体会体验,心动了,真的有这么好吗?

华兰从始至终都对明兰不错。好像从来就没有把明兰当庶女看过,做事周到体贴,明兰小娘卫氏死了后,还是华兰回去给大娘子建议厚葬了卫氏。而后,明兰感激大娘子这么多年,明兰的姨娘也是感激大娘子的。如何评价华兰呢?心里就真没有一点隔阂,算计吗?我觉得估计是有的,只不过华兰大气,做事看的远,也得亏她这样做了,后来明兰嫁给顾廷烨后,顾廷烨没少提拔华兰官人。所以,有时候想,与人为善就是与己为善,可根据我多年的经验,也不是全对。有的人你对她好,她不认为,她认为你应该,她的身份值到那里了。华兰是遇到了明兰,知恩图报,所以看起来华兰的好有了回应。好,很多时候是双向奔赴的。华兰也恨墨兰,因为墨兰自私,做事只顾自己,从来不顾及盛家其他姊妹,所以,她对墨兰就没有对明兰好。看来华兰是有选择的,是挑选后的好的。华兰看到她大姨母和秦大娘子在一起,就说:打就康家入了京,我就隔三差五的回去一次,还是次次都能看到姨妈在席上坐着。按理来说姨妈是华兰的亲姨母,华兰和姨母之间是有血缘关系的,理应向着自己的姨母说话,但华兰却向着明兰说话。除了华兰的官人在顾廷烨手底下为官,华兰需要为她官人打好这层关系以外,华兰其实是有着是非观的。她能看出来姨妈不是好人,是个搅死棒,明兰就相对来说比较好些,最起码明兰很多时候都不会主动害人。明兰这个人物的塑造虽然也是个狠人,和甄嬛一样,都狠心,但是,都有个特征,那就是从来不主动害人,而是被动防御。别人欺负自己的,她从来也不吃亏,会怼回去,会以牙还牙,会狠心的施计报复,但她们都从来不主动惹事和害人。明兰也知道康姨妈不是好人,但她不能在华兰面前说,她回答华兰:大娘子姐妹情深,这也难怪。这就是明兰的聪明之处,即便对康姨母有意见,也不会说,尤其不会对有着血缘关系的大姐姐华兰说,即便华兰明理,是个有正义感的人。这是谨慎的一种态度,值得我们学习。还有明兰从来都不是那种语言上厉害的人,她做事说话相对比较委婉,但实则厉害。华兰说:她往日数落你的那些话,你都给忘了吗?华兰明兰抱不平。明兰还装大尾巴羊:那不然怎么办呢?女儿家的厉害放在表面的,不见得顶事,还遭人诋毁。真正的厉害是那种不动声色把事做了的。}

「人生的最终的价值,在于觉醒和思考的能力,而不止在于生存。」
——亚里士多德
我们谈论和探究生活的真相,根据自己的经验,解释生命的意义和价值。面对遇到的问题和困境,也常陷入习惯的泥沼或欲望的深渊,无法自拔。
但正如 叔本华所言: 「生活就像一幅油画,要欣赏它的美,就必须站远一点。」有时我们需要历经风暴,才懂得欣赏阳光,对生活重新燃起热情。
今天特别讲述有关于生活的十二个真相,略显残酷却至关重要。愿你能有所领悟,从不同视角看待生活,由此开启无悔人生。
只有愿望与能力相匹配
才可能拥有理想的生活
或早或晚,我们终会离开世界
随着身边人相继离开,我们终会意识到:或早或晚,在生命的某一刻,我们也将离开尘世。这种死亡的不确定,既是恐惧,也是幸运。
乔布斯曾说:「记住你即将死去,是我一生中最重要的箴言。它帮我指明生命中重要的选择。几乎所有事,包括荣誉、骄傲以及对失败的恐惧,都会在死亡面前消失。而留下的,才是真正重要的东西。」
向死而生的意义是: 「当无限接近死亡,才能深切体会生的价值。」
知道自己时间有限,从临终的角度反思,能帮我们看清什么才是生命真正的价值所在。既然一无所有,那么再无理由不去追随内心,以更有意义的方式,重新构建生活。
正如尼采所言: 「对待生命不妨大胆一点,因为我们终究要失去它。」
没有努力的天赋,毫无价值
生命如同一场奇幻之旅,从开始就是残酷的竞争,包含着天赋、努力和幸运。而人生不过就是这三种力量,在不同的阶段不断上演。
成功是天赋、努力和幸运的三位一体。遗憾的是三者之中,唯有努力是可以主动掌控的。而在天赋基础上的努力,更有可能收获幸运。
所谓的成功,不是指赚多少钱,而是无论你从事什么行业,将一件事做到极致的成功。
天赋和幸运都有代价,必须用努力偿还。否则哪怕目标近在咫尺,如果没有持续努力,依然遥不可及。
如果说努力是基石,那么幸运和天赋都如同放大系数。能够强化和放大我们努力的结果,但终究无法弥补没有付出努力而带来的缺陷。
事实上,以绝大多数人努力的程度,根本达不到拼天赋的地步。
物质财富,并不能让你更幸福
我们一生都在追求财富的路上。拥有基本的财富是生存的基础,但超越基本的物质需求之上,财富的增长并不会显著提高幸福的感觉。
财富本应带来安宁和自由,带来超脱的独立和选择的权利。但也容易在追逐财富的过程中迷失自我,将物质追求凌驾与生活的意义之上。
所有依靠物质支撑的幸福,都会随物质的离去而烟消云散。因为幸福源于爱和归属感,唯有因心灵充实产生的精神愉悦,才是幸福的源泉。
因此与其向外寻求幸福,不如从内在开始,锤炼心智与情绪。因为金钱只会放大那些已经存在的东西,却无法创造出从未有过的东西。
总之,用财富去拥有买得到的东西固然很好,但千万不要在追逐过程中,丢失那些金钱买不到的东西。
付出时间,胜过付出金钱
时间、精力和金钱,是做事所需付出的成本。三者都是有限资源,所以要尽可能权衡考量,将它们用在对自己和世界真正有价值的事上。
三者当中,金钱可以再生,但时间和精力却一去不返。因此对于时间和精力的合理分配,要比如何分配和使用金钱,更值得深思熟虑。
与付出金钱相比,付出时间和精力,更可能在付出的过程当中,收获有价值的深度体验和情感联结,无论是自我成长还是关系的维系。
因此,对于在乎的人和事,与其付出金钱,不如付出时间和精力。只有真正为自己和他人创造体验,才是内心幸福和自我实现的最佳方式。
取悦他人,不如取悦自己
尼采曾说:「不能听命于己者,终会受制于人。」
任何关系真诚就够了,没有必要委屈求全、取悦他人,更无需让世俗的评判成为焦虑的根源。因为丰富自己,比取悦他人更有价值。
任何人都无法让所有人满意。与其在意外界的评判,不如专注自身成长,将宝贵时间聚焦在值得追求的目标上,从向外求变成向内求。
当我们不因外界喧嚣而偏离轨道,也不因无意义的事情而浪费时间。尊重自我的感觉和内心的声音,将生活调到自己最舒适的频道,才清楚什么才是真正有价值的东西。
取悦他人,不如取悦自己。在自己的世界独善其身,在别人的世界顺其自然。你若盛开,蝴蝶自来。
接受差异,和而不同
所有内心强大的人都有两个共性: 不轻易比较,不随意评判。
人是复杂的高级动物。每个行为动机背后,都有深层的驱动因素,每个价值观念背后,都有不为人知的心路历程。因此世界才丰富而多元。
我们都带着过往经历的滤镜来看待世间万物,注定参差多态。你认为的真理未必是唯一的真理;你眼中的世界,也未必是真实的世界。
面对看似不可理喻的观点和行为,我们所能做的就是放弃评判,在求同存异的基础上包容和接纳。
世间没有绝对的是非对错,因此放弃所谓绝对正确的理念,面对差异,与其批判,不如宽容接受。和而不同,是更广阔的人生格局。
沉湎过去,不如构建未来
我们都倾向于花时间分析过去。事实上,所有过往都只意味着曾经的经历,除了丰富人生的阅历和体验,不过是你下一段旅途的起点。
发生的已发生,无法重启;失去的已失去,不会重来。 我们唯有放弃瞻前顾后,转换心态,及时止损,将往事清零,才可能轻装前行。
生活不在别处,脚下即是远方。我们即无法控制过去,也无法预测未来。而试图这样做,只会让我们远离唯一可以控制的事——现在。
此时此刻,是唯一重要的时间。所以从现在开始,不要浪费过多时间沉湎过去。而是以现在为原点,只有该过去的过去,该来的才会来。
拼劲全力,也未必得偿所愿
我们常对付出和收获存在执念: 总认为只要全力付出,就应该获得应有的回报,收获价值和意义。
但事实上,结果取决于很多因素,努力只是其中之一。很多时候即使拼尽所有,也依然得不到成功。
但无论任何时候,都不应该怀疑努力的价值。因为不是成功才有意义,而是 努力本身就是最大的意义。不是失败就毫无意义,而是并未竭尽全力,才是最大的遗憾。
比成功更重要的,是成长。无论我们想要靠努力最终得到什么,都是在不断的打磨中变成更好的自己。 所有努力都不会白费,它们终将汇成一束光,照亮我们前行的路。
过程比结果重要。所以尽力而为,怀抱最好的希望,接受最坏的结果——至少你收获了旅途中的成长。
命运无法选择,但态度可以
海德格尔曾说:「人是自由的,又是不自由的。他的生存在于选择,然而又面对无可选择的世界。」
我们在一系列选择中,构成自己生活的世界。因此重要的不是发生了什么,而是你如何去回应和面对。对生活的掌控,从调整态度开始。
态度是我们应对世界时惯用的思维模式。我们能够选择的不是发生的事件,而是回应的态度。它会直接决定生活以什么样的方式回报你。
放弃消极观念和负面情绪,尝试以更积极阳光的态度,用通往更好结果的方式做出反应。如果你期待不同的结果,请先选择不同的态度。
构建幸福,而非追求快乐
罗素曾说:「幸福并非似是而非的概念,而是真切实在的感觉。」有时,我们越是聚焦于表面的快乐,就越得不到内心更深层的幸福。
无论感官愉悦还是精神快乐,都能让我们感受到生之美妙。但快乐是轻松惬意的感受,稍纵即逝;幸福却是愉悦满足的状态,恬淡悠长。
获取快乐的方式很多,但都是碎片化的,往往转瞬即逝; 幸福则是把灵魂安放在适当的位置,需要深层的精神力量做支撑。快乐只需调动多巴胺,幸福却必须源自内心。
快乐是生理状态,幸福是生活状态。唯有将目标聚焦在更深刻的价值上,才能赋予人生真正的幸福。
世界没有什么会永恒不变
除了真理的信仰,变化是世界的本质,万事万物都处在变化之中,没有什么是永恒的。经历和情绪也是如此,无论身处何种境遇,都会随着时间而变化。
培根曾说:「幸福中并非没有忧虑和烦恼,逆境中也不乏慰藉和希望。」顺境逆境也会相互转化。
当你清楚一切都会随时间而转变,就能够学会不再深陷于境遇,执着于情绪,而是让体验成为你生活的一部分,坦然接受然后继续前进。
面对纷扰复杂的世界,学会用平常心面对一切,是一种境界。当我们理解: 永恒是变化的代名词,才能拥有超脱的心境和真正的自由。
真正的智者,都会在变幻莫测的世界中,寻求生命中唯一确定的真理与信仰。
生活无常,顺境逆境都有价值
尽管我们总期待幸运和顺遂,但真实的生活注定不可能是坦途,有顺境也有逆境,有巅峰也有低谷。
没人可以消除生活中的痛苦,却能在痛苦中找到意义。因此,智者无论顺境还是逆境,都能欣赏到独具特色的风景,悟到意义深邃的哲理。
正如别林斯基所言:「顺境的美德是节制,逆境的美德是坚韧,而后一种,是更为伟大的品德。」
所以无需因幸运而固步自封,或因厄运而一蹶不振。真正的强者,善于在顺境中找到阴影,在逆境中找到光明,时时校准前进的目标。
当你放弃只有幸福和顺利才有价值的想法时,就能够坦然接受生活的复杂性,并发掘其中的价值。在顺境中不浮躁,在逆境中不绝望。
主编:丹尼尔
ID:MRDANIEL777
本文部分来源于网络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 上下滑动 延伸阅读 -
如果格局决定了人生,那到底什么决定了格局?
01

你的天花板
只是别人的起点
年前参加了单位的面试。来的许多都是名校应届生,从清北、人大到北航,甚至还有个别复旦、南大的学生过来面试。
这些学生能本科考入这些名校,基本也都是同龄人中的学霸级别了。
然后,按照我们单位的尿性,进入面试的大部分除了成绩好,还得是“学生干部”“党员”“文笔好”……所以看简历,全都是非常优秀的年轻人,平均年龄大概也就二十二三岁。
在这群已经是非常优秀的人里,居然还有一个更突出的。
一个北大的年轻人,刚20岁不到,上学时要么年龄小,要么跳过级。
简历上看着非常清秀帅气,成绩也好的不得了,年年国家奖学金,大学期间发了核心,还是学生会主席,业余还要搞搞篮球队、话剧什么的。
大概就是德智体美全方位无死角发展吧,所以特别留意了下。
到了面试的时候,谈吐、气质、回答问题都无可挑剔,关键是非常从容大度,一副见惯大世面的样子,其表现给所有人都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
我们一个HR在现场悄声跟我说了一句很经典的评价:第一次为自己单位感到自卑,怕留不住这么优秀的人才,他就该直接去外交部当发言人的。
HR一语成谶。这个人最后没有来我们单位,因为对像他这样的年轻人而言,所追求的已经不是简单的“工资有多高”“有没有北京户口”“工作稳不稳定”之类的了……
他们想要的,是自己的能力得到充分发挥,是天花板足够高,是展现人生抱负、实现人生价值。
招聘结束后,一个在现场主持面试的高管说了一句话:从他一开口,我就知道我们单位最多也就是他的一个起点。
02

社会的真相是
越优秀的往往越优秀
如果我只是不断去强调渲染这群年轻人有多优秀,那大概也就跟“你见过最土豪的行为是什么”“你身边的富二代任性到什么程度”一样,除了炫耀,毫无意义。
我真正想说的,是一个这几年越来越明显的现象。
我在现场的时候,曾经无聊地把所有面试学生的简历翻了个遍,再对比了下他们的表现,发现这些名校毕业、表现优秀的年轻人,大部分家境都很好。他们的父母许多是省市公务员,是国企经理、学校教师,是公安局局长……
当然,也有不多的几个学生,老家在农村,父母都是务农,属于特别努力考上名校的“金凤凰”,虽然各方面也都很优秀,但对比来看,却会明显发现在情商、气质形象和眼界谈吐上的差距。
而那个表现最突出的年轻人,父亲是某省正厅级干部,母亲是大银行会计。
那天面试的人大概有好几十人,样本数并不算多,但趋势之明显,已足够让人震惊。
更令人震惊的是,早几年我进入单位时,同一批的还有不少家境不怎么样的,但这几年单位面试招人选人,家境好、学校好、自身优异的学生却越来越多。
这批人都是90后,正是经历了80年代改革初期的动荡,到90年代社会逐渐稳定后出生。
我们小时候,都看过比尔盖茨白手起家、爱因斯坦幼时白痴之类的鸡汤故事,但越大才越发现这个社会残酷的真相——越有钱的往往越有钱,越优秀的往往越优秀。
马云的儿子在上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柳传志的女儿从哈佛毕业先入高盛、然后执掌滴滴,即使任正非那只能考上专科的女儿(关于他女儿的学历,现在很难查出来,但如果早期就关注华为的话,应该是知道的),现在也是华为的CFO。至于王思聪……
上面这个现象,我最早在知乎分享过,那时候还是2016年初。
这几年,我并不是每年都去现场参与面试,但每次去,只要我去翻翻简历,就会发现进入面试的优秀大学生里,家庭条件差的人越来越少,近乎绝迹。
我想起,2010年前后网上还有人讨论“寒门再难出贵子”,2013年,人民日报都还在报道“北大农村学生所占比例从三成落至一成”,但再后来,关于这方面的新闻和报道却越来越少了。
现在我才知道,报道少了,并不是因为这样的事越来越少了,而是,已经明显到不是新闻了。
2017年的时候,北京的高考状元熊轩昂在接受采访的时候,说了一段石破天惊的话:
农村地区的孩子越来越难考上好学校,你像我这种,属于中产阶级家庭的(孩子),衣食无忧,家长也都是知识分子,而且还生在北京这种大城市,所以在教育资源上享受到这种得天独厚的条件,是很多外地孩子或农村孩子所完全享受不到的,这种东西决定了我在学习的时候,确实是能比他们走很多捷径。
现在的状元都是这种,通俗来讲,就是家里又好又厉害的这种。
从农村出来的刘强东,发迹以后,曾经给自己的母校人大捐了一大笔钱。
然后发现,其中的助学金根本没人领。
因为太少有人大的“优秀贫困大学生”,符合刘强东制定的“困难标准”了。
这种贫困优秀大学生越来越少的现象,这两年越来越多的被当成是“阶层固化”的证据来讨论。
但可惜,这并不是我今天要分享的关键。
这两年,我所在的部门以及相关的一些部门,进来了不少这样优秀的年轻人。
就像前面说的,他们的家庭越来越好、学历越来越高,各方面素质都很出众。
我既见证了他们那精彩的简历,也见证了他们在面试场上的似乎是与生俱来的自信。
03

那些家境优越,又很优秀的人
工作以后表现怎么样
很多人都很关心,这些家境优越、自身又很优秀的年轻人,工作以后表现怎么样。
下面,我来讲第二个现象。
和很多新人需要很长时间来适应新环境不同,他们几乎在工作开始不久就表现得特别从容,办事有条不紊,说话不卑不亢。
比如其中的一个男生,虽然工作时间不长,但做事极有主见,如果工作安排不合理一定会据理力争,而不会默默忍受;有时候工作出现了失误,也会大方承认。
从一开始,他就从来没有为房子、车子、女朋友之类的事情发愁过,和他交流时,聊得最多的除了全国各地的美食美景,就是北京政商圈的各种传闻轶事。
去年年底,我和他一起出差到外地。
很偏远,我们在那里没有分公司,接待什么都很成问题。
结果到了之后,他把一切都安排得井井有条,不仅下了飞机有公车接,住宿吃饭以及任务行程的衔接都特别好,各种游刃有余。
晚上吃饭的时候,我才知道,他的一个直系亲属正好在那个市里挂职当副手,于是小小地提供了下帮助。
我在看到他亲戚身上那种中层实权领导特有的从容、大度和威严感时,一下子就明白了为什么他刚参加工作,就是一副见惯世面、波澜不惊的样子。
而他之所以有这么优秀的亲戚,是因为他们家也属于中上阶层。
对比我刚参加工作时的战战兢兢、谨小慎微,那种遇到问题就焦虑紧张到失眠的状态,真的是第一次,深深地感觉到了巨大的差距。
04

你的格局从出生那一刻起
就被划定了下限
现在,我们越来越多的谈到一个词,“格局”。
所谓的格局,其实就是你所追求目标的高度,你眼界的广度,你思维的深度,以及你身上所体现出的从容大度。
我们越来越发现, 一个人的格局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他人生的起点和终点,上限与下限。
但 我更越来越发现,一个人的所谓“格局”,从他出生的那一刻起,很大程度上就已经被划定了起点,确定了下限。
就像我上面所讲的几个优秀的年轻人一样。
他们的家庭带给他们的教育,以及在成长过程中,不断给予他们的指导和帮助,已经让他们在初入社会时,就站在了比其他人更高的起点之上。
即使遇到天大的困难,其家庭以及这种家庭所织就的关系网,也能带给他们足够的应对底气。
在武理的陶同学自杀身亡后,有很多人质疑他为什么在面对导师压迫的时候那么怂,为什么在遇到困境的时候就这么想不开?
是啊,心眼太小了,情绪太敏感了,格局太低了,其实换个角度来看,一个导师而已,还能管得了你一辈子?
但这样说的人不知道,一个贫寒家庭的子弟,在背负全家期望的求学道路上究竟要面对多大的压力。
不敢懈怠、不敢出错、不敢顶撞、不敢出格、不敢退步,一个不慎就是万劫不复。
遇到问题的时候,他们不仅没有家庭可以提供帮助,而且根本不敢告诉家里,因为害怕让本就艰辛的父母再承担更多压力。
他们不是不想挥洒自如,不是不想从容淡定,不是不想拍案而起,欠缺的,只是那份天然的底气。
05

再好的关系
也要懂得分寸感
没错,就是分寸感,无论是朋友还是恋人,分寸感真的太重要了,可事实上人们很难做到这点,因为它包含了尊重和理解。
我最近在想一个问题:为什么,有的人走着走着就散了?
因为性格?因为喜好?
可能的东西太多,但是有些人一开始跟自己性格相合,喜好也相同,可还是走着走着就散了。
有一部分原因归结于三个字:分寸感。通俗一点讲就是没数儿。
分寸感这种事情太难掌握了。有的人无师自通,有的人勤能补拙,但最怕的是无药可救的那一类。
在刚过去的三八女神节,Susan给我讲了一件让她糟心的事。
那天她男朋友带她去了一家逼格很高的餐厅,也算是接风洗尘,她刚为了男朋友放弃了在家乡的工作,只身一人来到他在的城市。
男生定了一个可以看到海景的靠窗位子,完美的节日气氛,一切都是那么恰到好处。
终于结束了异地恋,Susan内心既兴奋又忐忑。
就坐之后,男生说:“这里美吧?在你家那小地方是不是从来没去过这么好的地方吃饭?”
这已经不是第一次从男生口中听到他开玩笑说自己是“小地方出来的人”。虽说平日里两人的相处模式就是互相调侃,但唯独这种玩笑Susan不能接受。
可男生还满脸笑意,完全没有顾忌Susan的感受。
也许在你看来不是过分的事,但偏偏就是别人心里最介意的点。
相互陪伴的人,最了解对方的脆弱点,应该学会去保护,而不是明知ta哪最痛还往上面插小刀。
无论朋友还是恋人,分寸感真的真的太重要。可事实上人们又往往不易做到这点。
分寸感是成熟的爱的标志。它懂得遵守人与人之间必要的距离。这个距离意味着对对方作为独立人格的尊重,包括尊重对方独处的权利。
大概一切想要长久的东西,都必须把握一点分寸感吧。越过了,怕终究是得不偿失的。
人生没有撤销键,如何才能维持长久的感情,维持感情的秘诀就在于这种分寸感。
有个词叫过犹不及。当过了那个界限,尊重没了,这种不对等的关系就变成了一种霸凌。
前几年,跟好朋友插科打诨地开玩笑。朋友说,你要是不答应我的要求,我就把吃饭时抓拍你的糗照发到朋友圈。我以为是玩笑也没当回事。
不一会儿我翻看朋友圈真的发了,但以为是分组可见,在国外旅游的我心情正好,就没在意。
过了一会再打开朋友圈竟然看到共同好友在下面点赞,立马火冒三丈。打越洋电话给朋友,极力压抑住怒火,要求朋友把糗照删了,不然朋友真的难做。
只要是因为你开的玩笑,导致别人生气了,你就应该反省道歉,而不是质疑别人为什么这么敏感。
换句话说,幽默感即分寸感,戳到痛处的玩笑从来都不是玩笑。
别人愿意忍让,是因为重视。但我们总不能因为别人这样忍让了,就变得越来越过分吧?
像电影《七月与安生》,再好的关系,没有了距离感,只能把对方推得更远,产生更大的隔阂。
熟悉的人不是用来随便对待的,熟悉的人才更应该好好珍惜。
刚刚好,其实才是最难把握的度,我们在与他人交往的过程中,常常因为没有掌控好分寸感,而带给对方或自己尴尬且不舒服的感觉。
分寸感是一种非常微妙的东西。生活中,那些被夸高情商的人,你仔细观察一下,其实都是能够巧妙掌握好分寸的人。
他们不一定多么热情,也不是刻意为之,可是他们知道如何说话和办事才能使别人感觉到舒服。
他们总是能够了解别人的敏感点,并知道如何避免触及这些地方。他们没有指手画脚的坏毛病,而是尊重别人的选择。
和这样的人在一起,有一种妥当的安全的被保护感。
分寸感是个好东西,希望你我都有。
06

走向更大的人生格局
有这三条路可以走
有一本书叫《格局逆袭》,在书的封面上,写着这么突出的几个大字:
有人靠天分逆袭,有人靠身份逆袭,如果你什么都没有,也许只有靠格局了。
但我的看法恰恰相反。我认为,所谓的天分和身份,其实本就是家庭给的,本就是决定了一个人格局的重要因素。
多数人,甚至都根本没有意识到,年轻的时候你之所以要过这种生活而不是那种生活,你之所以是这种气质而不是那种气质,之所以会这么想而不会那么想, 最根本的原因只有一个,就是你的原生家庭。
在我的朋友圈里,有一部分是老家的亲戚,他们经常分享的东西,套路都差不多:
“震惊!家里的酱油居然XXX”
“朋友圈疯传!马上就要被删的绝密XXX”
“狠心女人抛弃丈夫儿子,只因XXX”
偶尔带娃去游乐场或者周边的景区,就可以在朋友圈里晒几天了。
我有时候都难以想象,他们的孩子整天在“震惊”“疯传”“绝密”“感恩”之类的环境里长大,所思所想、所喜所好会不会也变成这样?
而另一部分,是我的同事、朋友、领导以及工作里有交集的人,他们很少发朋友圈,我只能从为数不多的内容里去窥探他们的生活。
其中有一个会时不时晒娃。
他的小孩儿还在上小学,已经多次参加过央视的节目录制,作为小助演上台了。业余时间里,父母会带他出国旅游,送他去上击剑课,演讲课,一对一的英语外教课……
他在三四年级时,所见到的东西、所学到的东西,足以让我咋舌。
同样的00后,同样成长在新时代,但这种家庭背景的巨大不同,却为他们今后的人生划下了深深的鸿沟。
要想突破原生家庭的束缚,跨越这巨大的鸿沟,走向更大的人生格局。在我看来,大概只有三条路可走:
第一, 不断地读书和学习。
“腹有诗书气自华”的前提是,你读的得是“诗书”而不是种马小说。我在之前写毛泽东的时候,曾经提到过,他一个来自湘潭农家的普通孩子,之所以能有如此超越世人的识见与志向,首先归功于年轻时孜孜不倦地学习与看书。
而他看的是什么书呢?研究哲学的,比如《伦理学》;研究历史的,比如《御批历代通鉴辑览》;研究社会的,比如《盛世危言》;研究时事的,比如《新民丛报》……
总结来看,这些书根本的东西是两样:“知识”与“规律”。知识,是人类文明积累下来的宝贵经验,而规律则教给人如何去发现经验、总结经验、运用经验。
在这些人类文明留下的宝贵财富面前,你读到的每一句话,都将是引导你改变人生格局的力量。
那个高考状元说的好:知识不一定能够改变命运,但是你没有知识是一定改变不了命运的。
除非你命好,不用改变。
第二,不断地经历和爬升。
我在写青年毛泽东如何度过假期的时候,除了读书,还写了两条:“行万里路、交万千友”。
虽然一个普通的家庭,带给一个人眼界和思维上的提升很有限,但认识的人多了、经历的故事多了,想法乃至习性也会发生很大的变化。
只是,不管是交际也好,经历也好,都不要只是在同一个层级、同一个圈子里打转,原地高抬腿,看起来每一下都很用力,实际上却毫无进步。
人生应该像爬楼梯,每一层的螺旋上升,都会面临新的环境,结识新的朋友,而这又会反过来帮助你继续上升。
第三,不断的总结和反思。
一个人最怕的是,人生早已设限,却不自知。
你以为你整天抱怨只是因为工作不顺,你以为情绪失控只是因为那天你心情不好,你以为爱情离你而去只是因为没钱,你以为买不起房只是因为房价太高,你以为摩拜创始人套现15亿只是因为运气好……
所有的自以为是里,都包含着人生失败的种子。
事实上,当你对每一段人生进行总结反思,对每一个看起来自然而然却又难以理解的现象进行分解、剖析的时候,都能得出很多新的、有价值的东西来——特别是,你和同道好友一起分析的时候。
每一次的总结和反思,只要足够深刻、足够深入骨髓,乃至触及灵魂和价值观,都可以是一次浴火重生。
是的,我花了那么多篇幅来说明,一个人的格局大部分是由家庭决定,不是为了让大家自暴自弃,而是为了让大家在反思中,能有更加清醒的认识,更加坚决的斗志,更加旺盛的斗志,以及更加努力的继续奋斗。
人生的格局并非一成不变,但你只有自觉、清醒地走出去了改变的第一步,才有可能迎来水到渠成的第二步。
每一个情绪稳定的人背后,都是高情商和大格局
情绪,是一个人的底层操作系统,我们要学会和自己的情绪相处,了解和管理好自己的情绪。高情商者,善于了解和管理情绪,低情商者,往往为情绪所控。
不仅个体有情商,组织也有情商。高情商组织,氛围好、战斗力强、效率高,当然,组织是否高情商,决定于组织的领导者。要提升组织情商,关键在于发展企业家和核心管理者的领导力。
在朋友圈看到这样一个故事:
湖畔大学学员向阿里巴巴永久合伙人蔡崇信提问:过去这么多年,最让你难过的事情是什么?
他的回答大意是:你是问难过的事情,还是难处理的?好像没什么难过的事,倒是经历了一些难处理的事……
仔细琢磨这句话:没有难过的,没有抱怨的,所有的事情,如果发生了,只是冷静地面对,最多是难处理而已,不会有太大的情绪起伏。
正如稻盛和夫所说: 成功不要无谓的情绪。阿里巴巴能如此成功,蔡崇信是马云感谢的第一人,他如此冷静成熟的性格,让人震撼。
一个人最大的本事,是能控制自己的情绪。深以为然。
危机时刻的情绪控制能力
是一个人的顶级实力
今日头条创始人张一鸣身上,有一种类似于“机器人”般的理性和克制。
据张一鸣的室友梁汝波说,从上大学到现在,他从来没见过张一鸣有打鸡血的状态,“不过分兴奋,也不过分沮丧”,他的情绪只在这两条线之间波动。哪怕是遇到不舒服的事情,张一鸣也很克制,很难从他身上看出消极情绪。
大学时期,张一鸣去帮一个女同乡修电脑,回来后兴奋地告诉梁汝波,他看上了那宿舍的一个女孩,决定要追。接着又去修了几次电脑,和女孩聊BBS 后约出来表白,结果张一鸣被毫不留情地拒绝了,女孩“连好人卡都没发”。
「就感觉这件事跟你说了一下而已,然后你有不同意见,我们接着来,用现在的话来说也挺奇葩的」。梁汝波本想安慰张一鸣,但张一鸣反而觉得无所谓。
印象更深的是2014年,今日头条确认获得1亿美元 C 轮融资后,有媒体起诉头条侵犯版权,《新京报》也发表社论跟进。一时之间,侵权问题被推向舆论顶峰。
张一鸣告诉《人物》杂志,当自己在公司高管群里看到《新京报》的社论时,「第一反应是委屈。你看我这边给你在带流量,我也没有赚你们什么钱,未来你们需要的话,大家可以谈用什么样的方式来解决。」
于是他主动找到“极客公园”创始人张鹏,希望传统媒体出身的张鹏,能帮自己解答疑惑。
其实当时张一鸣内心有不少情绪,但据梁汝波回忆,张一鸣表面上看不出有什么情绪波动,他只是“迅速召集全公司能帮的上忙的人开会,商量谁可以做些什么”。并且在纷争之后,张一鸣开始深度学习,了解版权相关的事宜。
接触过张一鸣的人,都觉得他太理性,高兴和沮丧都不轻易示人。一些跟随他多年的下属和同事甚至认为,这位80后 CEO 多少有些「缺乏情趣」。
著名产品人梁宁曾说:情绪,是一个人的底层操作系统。驱动一个人的,正是他的情绪,他的底层操作系统。
面对危机时刻的情绪控制能力,是一个人的顶级实力。情绪稳定的背后,是实力,也是格局。
真正优秀的人
早已戒掉了情绪
前几天,和一个创业3年的学姐吃饭,席间我问她:你最喜欢什么样的员工?她说: 情绪稳定的。
我很诧异:能力、态度这些居然不是首要衡量因素?学姐不否认,同时讲了一个故事:
去年有一个211大学的女生来应聘,业务能力很强,唯独有一点不太满意:女生提到上家公司时,一直在抱怨。但考虑到女生的业务水平,学姐最终还是把她留下了。
刚开始,女孩确实表现出了不错的业务能力。但渐渐地,大家开始和她保持距离了,她的工作产出也变得不稳定。
学姐找到部门负责人了解情况,这才知道,自己担心的问题还是发生了。这个女孩时不时地会和其他同事抱怨,抱怨公司,抱怨领导,抱怨客户,对小事很敏感,容易陷入各种情绪中,也就不可避免地影响了工作效率。
比如,她打印文档的时候,同事让她顺便多打印一份,她就觉得这不是自己分内的工作而多次提起;她在会议上提了一个建议没有被采纳,而同事的建议被采纳了,她在执行时就有点敷衍……
听到这里,我忍不住问:那后来呢?你把她开除了?
学姐笑着摇头说:我不但没开除她,前不久还给她加薪了。
其实她的能力是有目共睹的,我不忍心看她因为情绪问题而影响未来的职业发展,所以我及时指出了她的问题。而她也意识到了情绪问题带来的困扰,自己去读了不少情绪管理的书。从那以后,很少听到她抱怨什么,慢慢就成为部门的骨干员工了。
聊天最后,学姐给我提了一个建议: 不要和经常带有负面情绪的人,走得太近。
情绪是最容易传染的。领导的情绪会传染给员工,员工的情绪会传染给客户,客户的情绪会反过来传染领导和员工。没有收拾残局的能力,就不要让情绪影响自己。有时候,阻碍我们的不是能力问题,而是我们的情绪问题。
真正优秀的人,早已戒掉了情绪。因为情绪解决不了任何问题,而戒掉情绪,减少精力消耗,聚焦工作和生活,才是你最应该关注的。最怕你情绪大于本事,专注于情绪而非目的。
90%的沟通问题
都是情绪问题
世界上伤害人最多的武器是什么?不是原子弹,而是人们日常使用的语言。
自媒体人艾小羊说过一个故事:
她有一个做儿童教育的朋友。有一天朋友13岁的女儿说:“我想自杀。”很多家长听到这样的话,都会有很大的情绪起伏。
没想到朋友淡定地回答:“活着确实辛苦。不过,青少年自杀是要上社会新闻的。大家都会猜测我们虐待你,是狠心又愚蠢的狼妈虎爸。
爸爸说不定连工作都得丢,毕竟我是老师。唉,又没办法跟人解释,我只是尊重女儿的选择,这是教育工作者应该做的……”
他认真的可怜样儿把女儿逗笑了。后来女儿说,觉得自己的父母很牛。她同桌也跟父母说过生活太苦,要自杀这样的话,父母发疯似地骂他,他妈边哭边打了她一个耳光。
朋友告诉艾小羊, 真正成功的家庭教育,是孩子即使到了青春期,还愿意跟父母好好说话。两对父母两种不同的情绪背后,体现了两个家庭价值观的差异,也对两个孩子的心理产生了完全不同的影响。
朋友的女儿现在18岁,跟他无话不谈。而女儿同桌在和父母表达自己内心的情绪后,再也不敢和父母说心里话,两代人的隔阂随着孩子长大越来越深。
《好好说话2》里,周玄毅讲到一个沟通技巧: 在聊天时,少问“为什么”,多问“怎么了”。因为这两种表达包含的情绪是不一样的。
他说,“为什么”容易显得有负面态度,倒不一定真有,但潜台词是:我不懂,你有义务给我解释,会给对方构成压力。
而“怎么了”的潜台词是:我虽然不懂,但认同你的观点,你没义务跟我解释,但我想多听你说几句。
哈佛大学心理学教授丹尼尔·戈尔曼说: 情商,就是情绪管理的能力。
所谓情商高,指的是一个人既能控制自己的情绪,不让情绪控制自己,又能用得体的沟通方式让别人舒服,控制别人的情绪。
就像有人说的那样:与人沟通,70%是情绪,30%是内容。
怎样更好地管理情绪?
村上春树在《舞!舞!舞!》说: 你要做一个不动声色的大人了。不准情绪化,不准偷偷想念,不准回头看。
小时候,我们很容易把喜怒哀乐放在脸上。但长大后发现,所谓成长就是把哭声调成静音的过程,生活和职场都不是可以肆意释放情绪的舞台,成年人的情绪要可控,要自己消化。
那么,我们如何更好地控制情绪?
1、延迟判断,转换成积极正向的表达
当你产生愤怒、沮丧、悲观等负面情绪时,首先不要轻易对人或事下判断,定结论。因为在不冷静的时候,你的判断更多带有主观色彩。相反,你把这些情绪转换成更为积极的表达方式,就会渐渐冷静下来。
自媒体人梁爽分享过一个心得:
工作场合中,把“我能怎么办”改成“我来想办法”;
两性相处中,把“又怎么了”改成“怎么了怎么了”;
朋友聊天中,把“为什么”改成“怎么了”。
试一试,你会发现,很多情绪不知不觉就消散了。
2、转移注意力,换一种方式发泄情绪
所有负面情绪,宜疏不宜堵,如果不发泄,累积久了就会以极端的方式爆发出来,所以能换一种方式发泄的,一定不能憋着。很多商界大佬在面对巨大压力时,都会发展自己的兴趣爱好来转移注意力。比如雷军喜欢滑雪,周鸿祎喜欢射击,张朝阳喜欢跑步。
罗辑思维联合创始人脱不花就曾说过: 多参加打球、逛街、饭局、旅行,少参加茶会、禅修、面壁,不要给自己机会沉浸在自怨自怜伤春悲秋的情绪里。
当你不得不发泄负面情绪时,不妨让自己停下来,在工作和生活之间,留出一段恰当的距离,创造一段独属于自己的时间,去做一件自己喜欢的事情来转移注意力,是很好的缓冲与休整。
3、冷静下来后梳理问题,思考情绪问题产生的根源
当你通过转换表达方式或转移注意力缓解了负面情绪后,一定不要忘了最重要的一步: 寻找情绪问题的源头,并寻找解决方案。
心理学中有一个著名的 “脱困四问”,回答以下4个问题,有助于理清思路:
1)Emotion:我在什么情绪之中?强烈程度打几分?(找出情绪类别)
2)Event:因为发生了什么事?不带情绪化语言,客观真实地描述当时发生的事情,发现自己的表述有主观化倾向,请返回第一步,继续处理自己的情绪。(挖掘情绪背后的事实)
3)Target:我的初心是什么?我原本想要什么?(找到期望与结果之间的差距)
4)Action:下一步,我准备怎么做?我能为此做些什么?(行动改变)
下一次,当你心里的情绪火山即将喷发时,不妨先给自己3秒钟深呼吸,然后按照延迟判断—转移注意力—寻找情绪根源的顺序试一试。
车和家创始人李想曾说: 不少朋友不清楚什么是情商。这个情不是感情的情,而是情绪的情,尤其是关键时刻对于自我情绪的控制能力,以及关键时刻做出理性选择的能力。
情绪稳定,是成年人最大的本事,能控制情绪的人,也能更从容地控制人生。
韩寒有一句话说: 听过很多大道理,依然过不好这一生。愿你能懂得很多大道理,也能控制好自己的小情绪。别让情绪,成为你前行路上的绊脚石。
Reference:
1、《人物》封面故事
张一鸣 人机进化论 by 葛佳男 @人物
2、领跑者张一鸣:我当然想做龙头 by 张茜 @中国青年报
3、很多父母,都输在三观太正:99%的家庭都在犯同样的错 by艾小羊 @我是艾小羊
4、情商高的人都懂:换一种说法,就是换一种活法 by梁爽 @哪梁爽哪喜庆
☆ 【红馆】致力于 “ 好文 ” 推送,并对文中观点保持中立,所发内容仅供学习、交流之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或机构所有,若涉及版权问题,烦请留言联系。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只需点标题下“家教智慧博览”关注即可!精彩资源免费送1、免费领
小学初中高中全套班会课课件(共28类,1800多个主题)2、免费领 风靡全球的《爱探险的朵拉》原版动画片全8季+原版绘本+4部电影版!高效培养孩子英语天赋3、免费领 !小学1-6年级《语数外》全套完整教学课程,名师讲解,并送作文教程4、免费领!史上最适合学英语的58部英语动画片(含视频+剧本台词+音频)5、免费领小学生全套必背古诗文(音频),孩子背古诗更方便!6、免费领
小学1-6年级《学而思》奥数完整教材,价值上万元的全套课程!7、免费领
史上最全1800集《巧虎》全集(含大陆版),学拼音+学数学+学自然拼读8、前300名免费领取!小学生必背古诗80首赏析+朗诵音频。9、免费领
迪士尼百年经典动画109部,就这么送给你~10、免费领 《吴姐姐讲历史故事》音频 1000集,令孩子着迷的中国通史故事!11、免费领
《唐诗宋词小状元》动画学习视频,孩子学前加分必备,传承文化,培养气质!12、免费领取!数学思维动画片资源《科学小子西德》中英文、《米奇妙妙屋屋》、《数学城小兄妹》13、免费领 成语故事大全(视频160集+音频406集)寓教于乐,快快收藏!作者
桌子来源
桌子的生活观(ID:zzdshg)“现在的年轻人,太容易被摧毁了。”—小读前几天在网上看到一句话:到百度去搜索关键词“毁掉的年轻人”,可以看到,他们有的毁于“花呗”、有的毁于“混日子”、有的毁于“仪式感”...这样的毁灭,是对超前消费的渴求,对手机的欲罢不能,对垃圾食品的过量摄入......但是归根结底,这些所谓摧毁年轻人的,实际上是他们本身的欲望。当能力还无法匹配自己内心的消费欲望去年的一个调查让许多年轻人羞愧:中国年轻一代(35岁以下)近6成没有存款。如果按照平均算的话,中国90后平均存款只有800元,太惨了,而00后的存款是他们的2倍多,有1840元。既然他们没有存款,那么他们在朋友圈分享的精致生活又是如何凭空出现的呢?答案自然是借,但不是向父母、朋友借,而是网络上的各种贷款平台。截止2018年底,中国有2243万人在网贷平台借过钱,这些网贷平台累计借出8亿多人民币。前些日子,有一个扎心的新闻,一位21岁的女孩因为在网贷平台上负债十几万而跳楼自杀。她的父亲知道真相后奔溃了,看着女儿的尸体泣不成声。一直念叨着:你说孩子当时得有多大勇气才能从这跳下去。在女儿的遗物中,父亲发现了女儿手写的账单,那是她每个月需要还各个贷款平台的钱,而最终她的支付宝上面只剩下7块钱,银行卡里面只剩1块钱。而最开始,她不过只借了三千块钱而已,因为还不上,所以只能从另一个网贷平台继续借。这些贷款看似美好利息却颇高,于是越欠越多,这些年她已经还了八万,但还欠十几万,最后她心灰意冷,放弃了生的希望。21岁,正是最富朝气的年纪,她的未来本该有无限可能,可是却突然戛然而止。然而这并不是个例,每年因为网贷而自杀的年轻人,数不胜数。他们就是被自己内心可怕的消费欲望,一步步拖入命运的沼泽。很多人觉得,一个五六千块的新手机或者电脑,分期下来每个月也就几百块,早买到早享受,真的很难找到理由拒绝。但这样的欲望操控之下,隐藏的却是内心巨大的空洞。一旦第一次尝到了甜头,就会有第二次、第三次,想买的东西一直不断的出现。那个空洞永远也填不满,而积蓄依旧是零,工资也没有涨,最后不得不走上绝境。为什么有人会去裸贷?会为了钱而出卖自己的身体?归根结底,是情况步步紧逼,他们已经走到绝境了。当能力还无法匹配自己内心欲望的时候,就不得不付出更多和魔鬼交易,最后被魔鬼逼死。超前消费的情况下,其实是按捺不住的炫耀欲望。当下轻奢、小资的生活方式的流行,让许多年轻人争先恐后的在朋友圈里炫耀起自己精致的生活。即使宿舍唯一整洁的地方只剩下床单,也要秀出自己一顿加上了滤镜的经典Ins风早餐。即便杂乱无章的桌面已经摆不下几瓶化妆品,也要用滤镜营造出北欧贵族梳妆台的气氛。还有在朋友面前,总是要时不时展示自己的名牌包包,名牌化妆品,名牌衣服,可是最终为欲望买单的还是自己。玩物丧志,被毁掉的不是物,而是人。不是戒不掉快乐,而是戒不掉内心成瘾有人说,年轻人的快乐很简单,只要给他们一部连着WiFi的手机就够了。刷到凌晨两三点的抖音或微博、一追就停不下来的肥皂剧、一玩就停不下来的王者和吃鸡,我们总是说看完这集就是最后一集,玩完这把游戏就最后一把,可是最后一集又一集,一把又一把,内心成瘾。之前在网上看到过好几个触目惊心的新闻:湖南的朱先生,视网膜中央动脉阻塞,引起眼睛失明,而致病的原因是他对着手机玩了一夜的‘找你妹’游戏。印度小伙,家里连续玩6小时的吃鸡游戏猝死,家人痛哭求禁此类游戏。28岁的重庆小伙小王,辞了工作,每天窝在家里没日没夜的玩手机,一年多来经常熬到凌晨五点。不规律的作息让身体向他发出警告,他开始胸闷、不停地出汗,但他却毫不在意,仍然我行我素,根本没把这些问题当回事。代价很快就到来了,突发的心肌梗死差点要了他的命。医生说,这样恐怖的病情,以前只会发生在45岁以上的中老年人人群中。可最近几年,心肌梗死的发病却越来越趋向年轻化,这与人们长期沉迷手机、不规律的作息是息息相关的。在中国,每年熬夜猝死的人有55万,其中90%以上都是年轻人。很多时候我们总是说,熬夜加班会猝死,可是现实的情况是,根据大数据显示,这些人大部分根本不是因为工作熬夜,而是因为玩手机、玩游戏内心成瘾,欲罢不能地一晚又一晚地熬着最长的夜。熬着最长的夜,敷着最贵的面膜;熬夜打着游戏,不忘点个宵夜;凌晨3点转发遥远城市有人猝死的新闻,可是却不知自己也在危险的边缘,这是很多人的生存现状。《依恋心理》有这样的一句话,趣味不分高低贵贱,但一定有消耗和补充型两种。刷手机、玩游戏这样的趣味,被称作消耗性趣味,它所能带来的乐趣方便快捷,但却可能仅仅持续一瞬,就像一个罐头,开盖以后快速吃完就什么都没有了。偶尔玩玩可以,但是不懂得控制自己的欲望,把零食变成了主餐就是消耗自己的健康,整个人坠入在这样的快乐里面。而补充型趣味,有时可能只是你身边的一些小事,比如坚持晨跑,又比如读完一整本书,一个学习计划。当你去做这些事的时候,你会逐渐发现其中蕴含的乐趣,而且探索越深,它们反馈给你的乐趣也就越多,就像一片可以无限撷取的海洋。这样的快乐不会消耗你,而是源源不断给你补充养分。多做补充型趣味,少做消耗性趣味,你的人生就会越来越神清气爽。这一届年轻人,用生命在吃微博上一位医生曾经分享过一个这样的故事:在医院里,他总是能遇见各种各样奇葩的因为暴饮暴食导致疾病的病人。其中,一个连吃30个糯米饼导致肠子被完全堵死的病人令他印象深刻。他于是决定用这个病例去教导其他病人不能暴饮暴食,结果往往听到的第一个问题是:“什么牌子的糯米饼这么好吃?”不得不说,这届年轻人,真是用生命在吃。你一定见过在喜茶和鲍师傅门店前排起的浩浩荡荡的长龙,在网红营销和从众心理的驱使下,年轻人们对奶茶和肉松面包这样的“热量炸弹”毫无抵抗力。还有目前餐饮业的“第一网红”,每年小龙虾一上市,年轻人们立刻趋之若鹜,推杯换盏之间嚼上几口虾肉,畅快淋漓。但代价也是残酷的,肥胖成了年轻人最严重的问题。许多年轻人也发现自己逐渐增长的腰围,他们到处寻求减肥的方法和食谱,在微博和朋友圈立满flag:不瘦20斤就不换微信头像!然后就没有然后了,接下来的事情,他们根本不会发在朋友圈里:“办公室里的零食不吃的话会坏掉。”“今晚要加班,明天再去健身房吧。”“这粥一点味道都没有,还是喊朋友出去吃火锅吧,就这一次,明天绝对好好减肥。”别说减肥了,不增重已经谢天谢地了。然而,减肥如果成了奢望之后,“肥宅快乐”文化就会盛行。可乐变成了“肥宅快乐水”,炸鸡变成了“肥宅快乐鸡”,奶茶变成了“肥宅快乐茶”,猫变成了“肥宅快乐兽”......含糖量高、重油重盐,这些食物无一例外都能够刺激味觉,令人感到舒适解压、欲罢不能,通过这些食物,习惯了压抑年轻人能从中感受到片刻的安全与自由。快节奏的现代生活让很多青年人成为了“积极废人”,他们一面犯着懒,一面又因为自己的犯懒而恐慌。心态虽然积极向上,却是个行动上的矮子。一边说着压力过大,一边却只是毫无节制地靠着可乐炸鸡续命,用奶茶洗涤灵魂。可洗涤完灵魂之后,生活依然要继续,但习惯了偷懒的身体,真的就很难再振作起来了。昨天桌子看了一篇刷爆朋友圈的文章,是一个医生讲述的猝死。里面讲到了一个很震惊的概念,就是很多人看着好好的,身体也健康,为什么会猝死?但猝死并不是血管一点点堵塞,而是你的血管突然一个火山爆发,很迅速、彻底地把你的血管堵死。很多年轻人,还没有送到医院就没了,死亡的时间非常非常快。那么,猝死和什么相关呢?和我们以上说的熬夜、饮食、情绪都有很大的关系。睡觉其实是让我们免疫力在恢复,但如果你一直在熬夜,免疫力就很难得到好的修复。同样,过甜、过咸、过油腻,肥胖、压力等等原因,都是猝死的重要病因。而另外一个令人震惊的情况就是,很多严重动脉粥样化的老人,还活得好好地,身体很健康,根本不会猝死。所以,这样情况也进而证明了,猝死真的和生活方式有很大的关系,而不是年龄。很多年轻人仗着自己的身体好,作死地糟蹋自己的身体,无限地放纵自己的欲望,可是现实最终会让你付出惨重的代价。这世界诱惑很多,无论是消费欲、享乐欲,还是食欲,都是人类与生俱来的,欲望本身并没有错。但只要是欲望,如果不加以节制,就会有将一个人吞噬的力量。我们有太多的人,喜欢投下硬币就能得到饮料的自动贩卖机式快乐,却不愿意把硬币投进积蓄罐来换取一个美好的将来。理性消费和合理规划,不要被虚荣心冲昏头脑;摈弃虚拟世界的美好,多去看看外面真实的世界;注意膳食和运动,拒绝成为自暴自弃的“肥宅”;克制欲望,才是适合年轻人的朝气蓬勃的生活方式。你觉得什么最毁人?欢迎在留言区一起聊聊注:图文来源于网络,若涉及版权问题敬请原作者联系我们,我们及时予以致歉/删除。推荐阅读:最全最实用的学习资料
1、语文必考题目,看到就是赚!国学常识50题(含答案),为孩子留着!
2、139句名言,不怕孩子写作文没素材,纯干货快收藏!
3、小学1-6年级知识汇总170题,替孩子存下吧,很难找到的!
4、一带一路50道选择题,中考、高考、期末考试必备!
5、一带一路考点,事关中考、高考、期末考!这个太重要了!
6、连老师都说:“不得不看!”——史上最全语文文学常识,赶快替孩子收藏吧!
7、小学语文100组“屡考屡错”的形近字,老师建议人手一份!
8、哪位妈妈收的,这么齐全!为了孩子赶紧存下吧!太有用了
9、1~9年级,100本给孩子看的好书(图文并茂),家长替孩子收藏吧~
10、小学到高中都有用!中国文学常识“知识库”!太全了!
11、周末陪孩子一起看这30部纪录片,胜过所有动画片和电视剧!
12、最牛语文老师:“加减乘除”巧记成语,令家长拍手叫绝!
13、《小学生必背古诗70首》,轻轻松松全唱会!(完整版)
14、100个常被误用的成语,千万别让孩子在考试中用错了!
15、小学语文100个常用俗语,有解释,有例句
16、太强了,104个汉字多音字一句话总结!给孩子留着!
17、人民日报公布一批易错字,看到第一个就不敢说话了...
18、让人爆笑的280个成语之最!有趣又好记!给孩子留着···
19、收藏!小学1-6年级语文常识、名言名句、成语、谚语、歇后语大汇总!
20、国学常识200题(含答案),不给孩子收下来,你就亏了!
21、春天,送你100首关于春天的古诗,附赏析(为孩子收藏)
22、近十年中考最易出错的500个词,果断收藏!
23、中国历史上高水平的40首诗词(收藏)
24、关掉垃圾动画片,最值得和孩子一起欣赏的40部有营养电影
25、常跟孩子“绕口令”,孩子聪明又伶俐!100首,请收好!
26、世界上最快的数学计算法,为了孩子必须存下!
27、小学数学顺口溜,超轻松记忆(推荐收藏)
28、牛!最好最新的小学拼音学习法,家长在家这样教真不比老师差!
29、 小学语文修改病句总攻略!孩子看了想丢分都难!
30、把反义词做成对歌,好记又有趣!(推荐收藏)}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禅修心得体会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