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知道: 天津市 柏坡吧家园 在哪

[西柏坡归来]光明日报张凌云:圣地西柏坡,英雄柏坡人
[西柏坡归来]光明日报张凌云:圣地西柏坡,英雄柏坡人
日 16:10:52
中国记协网
】 【】 【】&
光明日报张凌云在七届二中全会旧址前留影
光明日报张凌云在核桃地施肥
“寻根之旅”结束了,但它留给我的思想触动不会终结,对我的精神洗礼更不会终结。圣地西柏坡留给我的四个“惊叹”,注定要在心底烙下不可磨灭的印痕。
惊叹一:一个小村庄竟在中国革命史上震古烁今
党中央驻扎西柏坡虽然只有短短十个月,但这里是解放全中国的最后一个农村指挥所,指挥三大战役在此,开党的七届二中全会在此,中国命运定于此村,新中国从这里走来。在西柏坡这片红色热土上,还诞生了历久弥新的西柏坡精神。
置身于中央军委作战室,我被深深震撼。在这样一间大概60平米的平房里,三张桌子就分别是作战科、情报科、资料室三个核心部门,难以想象党中央、毛主席就是在这里指挥了辽沈、平津、淮海三大战役。就连在淮海战役中被俘的国民党将领黄维1975年参观西柏坡时,看到这么简陋的作战指挥室后,也感慨万分地说,“国民党当败”。
我们更难以想象,七届二中全会旧址原来就是中央工委自己建造的几间简陋的大伙房,然而就是这个面积只有110平米的会场,为党的工作重心从农村转移到城市,使中国由农业国逐渐转变为工业国,由新民主主义社会逐渐转变到社会主义社会,做了充分的准备和谋划。毛泽东还振聋发聩地提出“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坐在会场里,我们仿佛能够听到一种穿越时空的历史叮咛。
惊叹二:战争年代党的新闻事业竟能如此辉煌
那时的西柏坡不仅是政治中心,而且是红色新闻中心。共和国的新闻大厦在西柏坡建起了基本的构架。1948年人民日报在平山县里庄创刊,办报发行条件十分简陋,靠人背马驮投递到各解放区。新华社、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等进驻平山后也取得重大发展,记录了新中国解放事业的历程。日,胡愈之夫妇赴西柏坡参加中央聚餐,餐后受到毛主席的接见,交谈了半小时,毛泽东提到将来新中国要办一份给知识分子看的报纸(光明日报)。
在战争形势下,党中央仍十分重视对新闻工作者的教育和培训。1948年夏、秋之间,在西柏坡举办了华北记者团讲习班。刘少奇对华北记者团发表了讲话,全面总结党的新闻工作经验,提出了党报新闻工作者必须具备的素质——为人民服务的态度;马列主义的修养;政策和路线知识;做独立的艰苦的工作。刘少奇还对记者们说:“你们的笔,是人民的笔,你们是党和人民的耳目、喉舌……新闻工作的影响是很大的。中央就是依靠你们联系群众,指导各地党和政府工作的。”这些新闻思想,对于我们今天的新闻工作者而言,同样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惊叹三:西柏坡人民竟能如此甘于奉献和牺牲
抗日战争时期,西柏坡所在的平山县20万人,就有1.2万人参军,5000多人为国捐躯。1958年,国家修建岗南、黄壁庄水库,短短17个月,10万平山人全部搬迁,大部分搬到半山坡上,土地贫瘠,生活穷困,国家配给的猪饲料人也吃了。1996年,特大洪灾袭击华北,为保京津和下游群众安危,平山人再次牺牲利益,让洪水淹没自己的家园,10万群众返贫。1998年,石家庄把岗南水库定为省会饮用水源地,后来又作为北京市的备用水源地,平山取缔了网箱养鱼,关闭了200多家工矿企业,许多传统产业发展也受到限制,作出了巨大的牺牲,为的就是确保水质。这种顾全大局、甘于奉献的精神实在令人动容,西柏坡人民是英雄的人民。
惊叹四:我们的农村干部竟有这般的能力和品格
我一直觉得,要读懂国情,读懂社会,首先要读懂农民。在平山县核桃种植示范基地刘家会村,我们发现老乡是吃苦耐劳的,他们每天凌晨四点就起床下地干活,辛苦劳作;我们发现老乡是纯朴的,他们不会说什么漂亮话,但让你感觉舒服、踏实,天然的贴近。和老乡同吃、同住、同劳动的日子,“笔杆子”变成“泥腿子”,但我们去了“娇气”,接了“地气”,补了“底气”,更加深刻体会了“三贴近”的真谛,找准了新闻生涯的坐标。
支部书记霍海元,是一个有股子执拗劲的人。上世纪90年代他是全村第一个跑运输的,虽然辛苦,但收入可观。他笑称自己是被“骗”回村里当书记的,收入从几千元骤降至二三百元。他说既然当了书记,咱就要想方设法带着村民一起致富,把村里搞好。2001年他聘请河北农大和省林科院专家对核桃园进行规划设计,成立合作社,对核桃进行统一管理,统一销售,还注册了商标。核桃三年挂果,五年形成产量,亩产500多斤,亩收入8000多元,村民增收了,生活变好了。但霍海元还觉得远远不够,一个远大的目标和清晰的思路在他心里已经生根。当书记10多年来,由于成天忙于村里的事务,家务活和地里的农活全由他爱人于大娘一人承担。前些年,家人也不理解他,他说:跟你说句实话吧,我们两个成天吵架,已经习惯了,这在村里都是有名的。我们问他后悔放弃跑运输当书记吗,他没有什么豪言壮语——后悔啥?人一辈子稀里糊涂就过来了。去年他被评为石家庄市劳模。
有这样的带头人,农民兄弟的生活一定会更美好!
更多阅读:
(责任编辑:安全检查中...
请打开游览器的javascript,然后刷新游览器
浏览器安全检查中… .
还剩 5 秒&永远的柏坡精神
 来源:光明日报 周大明
革命圣地西柏坡矗立在河北平山县松柏苍翠的柏坡岭上。全国解放前夕,毛主席、党中央就是在这里指挥了震惊中外的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召开了全国土地会议和党的七届二中全会,迎来了中国革命胜利的曙光——新中国从这里走来。
大型现代评剧《西柏坡》就是以革命圣地西柏坡为历史文化背景,讴歌英雄的西柏坡人在20世纪60年代初期为确保京津石不遭水患,搬迁再建的坚苦卓绝的斗争意志和无私的牺牲精神。它以生动的历史事实,向世人揭示了社会主义建设时期西柏坡人的一段鲜为人知的英雄事迹。该剧写西柏坡人民在党中央毛主席的直接领导、关怀下,迅速成长和成熟,他们一次次地为革命事业牺牲自我、战胜敌人,同时也在不断地战胜自我,成为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坚强力量。西柏坡人特殊的革命经历和革命精神是中华儿女的骄傲,是我们生命的赞歌。柏坡精神就是中国革命精神。我们的生命将世世代代为之鼓舞,为之勃发,为之奉献。
燕赵人演柏坡戏,情融融心也融融。剧中所塑造的柏坡人,不仅是普通的中国农民,他们也是革命的战士,是人民的英雄。剧中的人物性格、特殊事件以及许多情节都感人至深。家园是老百姓的“窝”,故土难离,更何况西柏坡还是一个“粮窝子”。土地、粮食和房子是农民世世代代繁衍生息的根本,而西柏坡人为保大家甘愿牺牲小家。西柏坡的中央大院旧址就是矗立于人民群众心中的一座精神丰碑。它象征着民族情感和革命精神的凝聚、历练与召唤,象征着民族的理想和未来。当暴雨不期而至、大坝提前合龙、县拆迁队被阻的紧要关头,西柏坡人不念自家财产,自动组织起来抢迁中央大院。在与大自然的顽强搏斗中,守护着自己的精神家园。库水淹没了故居。为使西柏坡不从地图上消失,为使中央旧址永远彰显于天下,三倍于常住人口的农户执意返回西柏坡重建家园。口粮紧缺,他们没有向国家伸手。几个壮劳力夜闯十八盘去山西换粮,一斤麦子换三斤玉米来填肚子是当时政策不允许的“投机倒把”行为,西柏坡人为生活所迫,党中央决定从国库给库区移民每人三百斤粮,一半粗粮一半细粮。这在统购统销、口粮按比例供应的60年代已是破例,充分表现了党对西柏坡人民的特殊关爱。在生命遭受饥饿乃至死亡威胁的时刻,西柏坡人再次表现出了人性的高尚和伟大的牺牲精神。他们想到的是战争年代支前队,推的是满车的白馒头,一路上啃着自带的麸子饼。断了粮,大伙儿把裤腰带紧了又紧,忍着饿,馒头一个不少地送到了前线;想到的是姐妹们赤脚推车送军鞋……当村民们听到党中央为他们调拨来粮食的感人消息时,激动之情难以言表,他们异口同声地说:“光粗粮就行,光粗粮就行啊。”“有粮食吃,我们就可以干活,可以为再建中央旧址出力了。”那份朴实与执着,催人泪下,感人至深。
青年演员、梅花奖获得者袁淑梅在这部作品中成功地饰演了一号人物柏凤。袁淑梅表演古装戏和现代戏都拿手,这对于一个青年评剧演员来讲已经难能可贵,更可贵的是她的表演能够准确地表现人物性格。柏凤的人物塑造同样有着自己的演唱特点和形体造型特征,艺术形象大气、淳朴、鲜活、细腻,人物丰满而又简括。这与著名导演顾威的精湛艺术是分不开的,柏凤的艺术形象走出了戏曲行当的约束,突出了柏坡精神、柏坡人的情感和人物个性。坡生、山根、刚刚、英英、王嘎咕、赵丫丫的表演也有相当的艺术功力,人物把握有分寸。作为西柏坡群众形象,这些角色以不同年龄、不同经历和不同的生活境遇,表现了革命老区西柏坡人民的群体素质和在革命指引下的中国农民的雄浑、朴厚。
西柏坡在中国革命史上的历史地位是灿烂辉煌的,西柏坡人民在广大中国人民心中精心建造了这座丰碑。 
一周图片排行榜
俄罗斯黑帮老大狱中与"人权斗士"发生关系被拍
光明网版权所有}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柏坡吧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