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冷与热”的社会正能量事例事例

国考冷与热
张家界在线 
日 20:22:48
  2015年国考网上报名时间已经过半,与往年相比,今年的这场&大战&似乎有点不同。在2.2万人招录计划创历史新高、降低招录门槛的前提下,报名人数却比不上去年同期。另一边,受八项规定、反腐风暴等政策影响,公务员隐性福利减少,一些地方的公务员陆续辞职,引发关注。难道公务员不再吃香了?(现代快报 10月20日)
  正所谓&萝卜青菜,各有所爱&。对于职业的选择也是这样。求职者在选择一项工作时,无非是综合考量薪酬待遇、工作环境和职业发展等这几项指标,从而做出选择。公务员工作稳定,待遇相对较好,社会地位也高,对于求职者自然有较强的吸引力,这一点无可厚非。但自从十八大以来,在持续加强的反腐风暴之下,在八项规定的铁律下,在抓虎拍蝇持续升温、作风改进不断加压下,公务员的隐性福利越来越少,而&紧箍咒&却越来越多,公务员已经不再是从前的金饭碗。从近几年特别是最近几次的公考报名情况来看,报考公务员的人数急剧下降,无论是社会在职人员还是即将毕业面临求职的大学生也不再把公务员作为职业首选。
  笔者认为,作为一项基础性制度,以最公平公正、公开透明的方式,把最适合的政治性人才招录进来,向来是公务员考试制度改革的目标所在。如果没有坚定的为人民服务的信念,即便碰上了公务员的饭碗早晚也会砸在手里。公务员就是一份普通职业,是一个服务性的职业,是为人民服务的公仆,应回归服务本位。只有坚持不懈地将改革推进下去,才能从源头上为公务员队伍建设把好关、守好岗。(文/冯程程)
[作者:冯程程]
[编辑:田慈孝]
[来源:张家界在线]
·····
·····
·····
·····
······
········
········
········从高考作文()看社会对青年的期望
&&&中青网――新闻中心――
青少年研究
从高考作文()看社会对青年的期望
&&青网搜索
&&专题推荐
&&热点新闻
从高考作文()看社会对青年的期望
欢迎订阅手机青年报,移动用户发送qnb到,每天资费不到一角钱。
  日上午高考语文考试,其作文题为话题作文,取自《韩非子》中的一则寓言故事“智子疑邻”,要求考生就“感情亲疏和对事物的认知”这个话题写一篇文章。选择一个古代的寓言故事作为21世纪的高考作文材料,这其中似乎暗示着今人,我们对自己需要重新反思些什么?或者思维方式?或者价值观念?或者某种民族素质?……
  我们回首建国以来高考作文的历史,可以发现每年的高考作文题目都与当时的、特定的时代背景紧密相联。20世纪50-70年代末,在激情与激进的社会大潮中,类似《大跃进中激动人心的一幕》、《我在这战斗的一年里》都记载了那个时代的一页;1978年5月,《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发表,多年禁锢的思想冲破牢笼,国家重心逐步从阶级斗争转移到经济建设上,于是20世纪80年代的高考作文,其视角更多的是关注经济建设过程中出现的种种社会问题,如《致光明日报编辑部的信(关于环境污染问题)》等;到了20世纪90年代,随着经济改革步伐的加快,中国开始步入一个体制变革、观念变革的新时代,此时的高考作文取材随之涉及和关注人们思想观念的冲击等,并对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提出了要求;进入21世纪,高考作文更倾向于自由和开放,题材上纷纷热衷于话题作文,但是在加大学生自由度的基础上,作文题目自身所承载的内涵也更为丰富,逐渐深入考察青少年作为一个人的素质和价值取向。这说明每年的高考作文,都是一定社会时代背景的体现,这种体现不管是具体还是抽象,不管是烙着一个时代的历史痕迹,还是印证那个时代所需要解决的重大社会课题,其宗旨都是在考作文的同时也考做人——就是让青少年与社会脉搏一同跳动!
  依此,我们按照四个阶段分析建国以来高考作文题目的时代背景及其对青年所提出的期望与要求(参见瞿凌云《新世纪三年来的作文命题述评》,《武汉晨报》,日)。
  第一阶段():特殊的历史烙印
  新中国的高考作文记录准确地说是从1951年开始的,一直到80年代末的改革开放,其作文题目绝大多数都有着较强的政治意义,以革命精神为中心,以歌颂新祖国、新风尚、新人物为主题。例如,1952年的高考作文题目是《记一件新人新事》、1953年是《写一个你所熟悉的革命干部》,这与当时新中国成立不久百废待兴的背景相照应;1956年《我生活在幸福的年代里》与人民翻身当家作主人,体验社会主义新中国生活的幸福相照应;再如1958年《大跃进中激动人心的一幕》、1959年《记一段有意义的生活》、1960年《我在劳动中受到了锻炼》、1961年《一位革命先辈的事迹鼓舞着我》都与全体中国人民大跃进中的革命劲头、精神风貌相照应;1965年《给越南人民的一封信》更是与当时中越两国国际关系的时代紧密相联。
  年,由于“文化大革命”中国的高考中断了11年。
  1977年的高考作文
  1977年是恢复高考的第一年。作文题目《我在这战斗的一年里》反应了这一年是中国历史上不平凡的一年,“四人帮”粉碎不久,拨乱反正刚刚开始。社会和人民期望中国的文化青年,用饱蘸激情的笔墨,抒写继往开来、拨乱反正历史,同时更期望中国青年能够勇敢面对百废待兴的局面,积极工作、敢于奋斗,施展自己的才华和抱负。
  当年的青年学子们没有让祖国失望,没有让全国人民失望,作为全国青年的先锋——清华学生首先喊出了肺腑之言:“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这一口号迅速得到全国青年的响应,形成了随后几年里青年最令人振奋的时代强音。这一口号好就好在面对现实,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沈杰博士认为:“77、78级(大学生)先读了社会这本无字的书,再读有字的书,有着很丰富的社会阅历,理解力和思考力很强;他们出身在经济很匮乏的年代,有很强的紧迫感,很懂得珍惜机会、珍惜时光。”“我们在精神的空白里填满了音乐的交响/我们在改革的大潮中探索着民主的理念。我们高举‘从我做起’的旗帜,我们用行动实现着‘从现在做起’的诺言。”
  当然,当年的青年学子们肩负承前启后的历史使命——承前已经做好了,而在启后这方面,也正是他们在承担的历史使命。每一代人都有对社会对历史的贡献和局限,放在更长远的历史长河里,彼时的青年对推进中国的发展是功不可没的,应该说他们是值得骄傲的一代(参见:《“文革”后我国首批大学生生存状况实录》,文章来源,大洋网)。
  1978年的高考作文
  1978年的高考作文要求青年学生阅读《速度问题是一个政治问题》一文,缩写成五六百字的短文。
  原文《速度问题是一个政治问题》的开头是:华主席在全国工业学大庆会议上曾经指出:“建设速度问题,不是一个单纯的经济问题,而是一个政治问题。特别是从国际阶级斗争的形势来看,这个问题的政治性质就更加尖锐。”余秋里同志在人大常委会全体会议上说:“怎么样能够把国民经济的增长速度搞得更快一些,这是全国上上下下普遍关心的一大问题。”
  该文的时代背景是:1976年冬季,华国锋和中央有关部门对农业机械化、粮食生产、石油、煤炭、钢、化工的生产,相继提出空浮的口号和脱离实际的高指标;日,《人民日报》发表社论,题为《抓纲治国推动国民经济新跃进》, “必须用政治统帅经济,用革命统帅生产,贯彻执行党的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使社会主义的生产发展得越多越好,越快越好。”日,华国锋召集国务院领导和有关部委负责人研究加快经济建设速度问题时,批评国家计委提出的工业增长速度“太保守”,强调“今后工业部门要开足马力,挽起袖子大干”,“明年的积累要加快”。 日,《人民日报》发表评论员文章《速度问题是一个政治问题》,对华国锋在此前召开的全国工业学大庆会议上提出的“建设速度问题,不是一个单纯的经济问题,而是一个政治问题”的观点进行了阐明。
  由上述材料可以看出,该作文结合一定的时代背景期望青年人切实投入到如火如荼的社会主义建设当中去。“我们的伟大祖国,已进入一个新的历史发展时期。我们一定要把速度问题牢牢记在心坎上,落实在行动上,有了高速度的思想,才有高速度的行动。”青年角色担当的是一种加快社会主义革命建设的角色形象,“时间就是速度,我们要做时间的主人,用革命加拼命的精神,争时间,抢速度,大大加快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步伐”。
  第二阶段(年):社会问题的关注
  中国改革开放在20世纪70年代末拉开序幕,国家重心逐步从以阶级斗争为中心转移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上来,中国的经济建设进入了一个日新月异的时代。但是,随着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也出现了一系列社会问题,例如拜金主义、实用主义、个人主义、环境污染等等。由此,高考作文也反应和照应了这一时代特征,并要求青年学生能够认真地思考、积极地行动。
  1979年的高考作文
  1979年要求学生阅读文章《第二次考试》,改写成一篇《陈伊玲的故事》。
  《第二次考试》讲的是一个声乐专家苏林教授发现了一件奇怪的事情:陈伊玲在参加初试时成绩十分优异,声乐、视唱、练耳和乐理都列入优等,尤其是她的音色美丽、音域宽广,令人赞叹,而复试时却使人大失所望。在考试委员会对陈伊玲有两种意见的情况下(一种认为陈伊玲的声音极不稳定、扎实,很难造就;另一种则认为可以让她再试一次),苏林教授认为重要的是造成她先后两次声音悬殊的根本原因是什么。如果问题在于她对事业和生活的态度,尽管禀赋再好,也不能录取她,这是一切条件中的首要条件!苏林教授一向认为,要做一个真正为人民所爱戴的艺术家,首先要是一个高尚的人,一个各方面都能成为表率的人!这样一个自暴自弃的女孩子,是永远也不能成为有成就的歌唱家的!为了了解事实的真正原因,苏林教授第二天亲自找到了陈伊玲的家里,才知道“两三天前,因为台风造成电线走火,烧坏了不少房子。陈伊玲为了安置灾民,忙得整夜没睡,影响了嗓子。第二天刚好是她复试的日子,她说了声糟糕,还是去参加考试了。”
  当时我国改革开放伊始,实用主义思潮抬头,“有用即是真理”,当时流行的说法是“不讲原则,只讲效果”。实用主义的关键是不去看原则、范畴和必须的条件,而是去看最后的收获、效果和结局,这样就忽视了与人生观、价值观有关的问题。据有关记录资料,当时人们对社会主义、资本主义,对马列主义、对改革、对包括腐败在内的各种社会问题的看法上,很多人的答案是“说不清”,尤其是青年人无论在思想上还是在行动上,都能感受到一股短视的、庸俗的、自私的功利主义和实用主义,青少年由此产生的广泛困惑可见一斑。
  《第二次考试》中陈伊玲的故事告诉青年也教导青年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意义,世界观是人生的基石,它的影响是最深层次的。它的光芒会通过人生观、价值观折射到人们对国家、民族、社会、个人生活等所有问题的看法和态度上去。重在期望青年能够重视品质修养、不为名利、默默奉献,学习陈伊玲任劳任怨、不图名利、关爱他人、忘我奋斗的无私奉献精神;学习她刻苦钻研业务,勇于实践,富于创新,不断提高自身综合素质的敬业精神!
  1980年的高考作文
  1980年作文题是读《画蛋》有感。
  《画蛋》说的是文艺复兴时期的画家达·芬奇的故事。达芬奇(公元年)是意大利一位卓越的画家。他从小爱好绘画,父亲送他到当时意大利的名城佛罗伦萨,拜名画家佛罗基奥为师。老师不是先教他创作什么作品,而是要他从画蛋入手。他画了一个又一个,足足画了十几天。老师见他有些不耐烦了,就对他说,不要以为画蛋容易,要知道,一千个蛋当中从来没有两个是形状完全相同的;即使是同一个蛋,只要变换一个角度去看,形状也就不同了。比方说,把头抬高一点看,或者把眼睛放低一点看,这个蛋的椭圆形轮廓就会有差异。所以,要在画纸上把它完美地表现出来,非得下一番苦功不可。佛罗基奥还说:反复地练习画蛋,就是严格训练用眼睛细致地观察形象,用手准确地描绘形象;做到手眼一致,不论画什么就都能得心应手了。后来达芬奇用心学习素描,经过长期的艰苦的艺术实践,终于创作出许多不朽的名画,成为一代宗师。
  从此故事原型的内容来看,此年高考作文的宏观宗旨是期望青年学子能够以达·芬奇为榜样,向达·芬奇学习那种持之以恒的毅力、不厌其烦的耐心、扎扎实实的功底,因为对于一个处于长知识时期的青年来说,达·芬奇的“画蛋”精神比他的艺术成就更有意义。尤其是对于那些建功心切、急功近利的青年而言,此题目教育青年基本功的重要性,要想做好一项工作或学习一门技能,必须先得练好基本功,而这些基本功又必须认真耐心地去练习,不然就不会有真才实学。只有练好了基本功,才能逐步提高技能、技巧,最终达到奋斗目标。世界是处于运动和发展中的,人的知识也是无止境的,倘能科学地学习芬奇的“画蛋”精神,加上个人的努力,创造出比达·芬奇更为杰出的成就。
  1981年的高考作文
  1981年读《毁树容易种树难》。
  《毁树容易种树难》一文讲的是“杨树横着种可以活,倒着种也可以活,折断它再种仍然可以活。可是,十个人种杨树,只要有一个人毁它,就没有一棵活杨树了。种树的有十人之多,种的又是很容易活的杨树,却经不住一个人的毁它。原因是什么?毁树容易种树难。”
  文章短小精悍却包含着深刻的道理,读了发人深省。生活中也有许多与包含这道理相仿的事。唐太宗李世民曾经问他的臣子们创业与守成孰难。有的说创业艰难,有的说守成艰难,到底哪个更难?——创业艰难守业更难。回顾我国建国的历程,正如陈毅同志所写的:创业艰难百战多。无数先烈英雄抛头颅、洒热血,出生入死,浴血奋战,经过20多年漫长的岁月,才推翻群魔乱舞、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的黑暗世界,建立了光明的新中国——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以后,我们就加紧了经济建设,医治战争创伤,使国民经济飞速发展。但是,某些领导在胜利面前开始不谨慎了,致使10年的“文化大革命”被林彪、江青一伙钻了空子,造成10年浩劫,国民经济几乎濒临崩溃的边缘,无数革命先烈用鲜血换来的壮丽江山几乎毁于一旦。这就是“种树”与“毁树”。从这里我们看到了创业与守业这“种树”的艰难,看到了政权、国家崩溃这“毁树”的容易。此作文教育新时代的青年,应该从“毁树”的容易中吸取教训,不要重蹈“覆车之辙”。由此,青年一代应该更要努力地“种树”,即努力学习,为祖国为人民“种树”出力,给“树”浇水、施肥,使“树”快快成长,扎下深深的根,永葆青春。 
  1982年高考作文
  1982年的作文题目是“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说的是当年范仲淹贬到邓州后,身体很不好,这时,他接到昔日好友宗谅从岳州(今湖南岳阳)的来信,要他为重新修竣的岳阳楼作一篇记。范仲淹为了激励遭到贬黜的朋友们,便一口答应了宗谅的请求,就在邓州的花洲书院里挥毫撰写了著名的《岳阳楼记》。范仲淹用洗炼优美的文字描述了洞庭湖波澜壮阔的景色,并且借景抒情,劝勉失意志士不要因自己的不幸遭遇而忧伤,要“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摆脱个人得失,做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两句话,概括了范仲淹一生所追求的为人准则,是他忧国忧民思想的高度概括。从青年时代开始,范仲淹就立志做一个有益于天下的人。为官数十载,他在朝廷犯颜直谏,不怕因此获罪。他发动了庆历新政,这一政治改革,触及到北宋的政治、经济、军事制度的各个方面,虽然由于守旧势力的反对,改革失改,但范仲淹主持的这次新政却开创了北宋士大夫议政的风气,传播了改革思想,成为王安石熙宁变法的前奏。他在地方上每到一地,兴修水利,培养人才,保土安民,政绩斐然,真正做到了为官一任,造福一方。而在生活上,他治家严谨,十分俭朴,平时居家不吃两样荤菜,妻子儿女的衣食只求温饱,一直到晚年,都没建造一座像样的宅第,在死后入殓时,连件新衣服都没有。然而他喜欢将自己的钱财送给别人,待人亲热敦厚,乐于替人家办好事,当时的贤士,很多是在他的指导和荐拔下成长起来的。即使是乡野和街巷的平民百姓,也都能叫出他的名字。在他离任时,百姓常常拦住传旨使臣的路,要求朝廷让范仲淹继续留任。
  范仲淹的行动和思想,赢得身前身后几代人的敬仰。在今天,范仲淹的精神和思想仍闪耀着奋发向上的思想光辉,仍有着启发和教育意义。在革命年代里,为了打碎旧世界,建立新中国,拯救人民于水深火热之中,英雄人物更是数不胜数。李大钊同志,双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为革命英勇献身。鲁迅先生的一生,“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伟大领袖毛主席把毕生的精力献给了革命,为缔造我们的党、我们的军队,为了建立新中国,立下了丰功伟绩。敬爱的周总理,为人民披肝沥胆,鞠躬尽瘁,直到生命的最后一息。在革命的征途中,正因为有千千万万“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英雄人物,革命事业才兴旺发达,历史的车轮才能滚滚向前。
  80年代初,青年群体中,出现了少数人只顾个人的安逸享受,不顾国家的前途命运,他们一事当前,先为自己打算,斤斤计较个人得失。这些人鼠目寸光,心胸狭窄,与历史发展和社会主义建设潮流相背。而我们的国家正处在伟大的历史转折关头。实现“四化”,振兴中华,急需一大批有共产主义思想觉悟、有文化科学知识的专门人才。国家兴亡,匹夫有责。我们青年人应当担负起历史的重任,为国分忧,为民尽力,用青春的光和热换来祖国的繁荣昌盛、人民的幸福康乐。“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应当成为我们的座右铭。
  1983年的高考作文
  1983年的高考作文要求学生观察漫画《挖井》,然后就漫画内容写一篇议论文。
  漫画《挖井》描述的是一个人要挖井,但是在几个地方这个挖井的人,挖了几个深深浅浅的小洞没有见到水,就感叹“原来下面没有水。”其实地下有没有水呢?有!在他挖的任何一个地方在一定的深度都有水,为什么地下明明有水,而他却没有成功呢?他挖的深度远远没有达到地下藏水的那个深度。
  这个故事说明单单有理想和目标、害怕挫折、半途而废的人是不会成功的。这就是教育和期望青年人要有毅力,面对挫折时不能气妥,而是要有百折不挠的气概,要有锲而不舍的努力,要有坚持到底的恒心,要有持之以恒的毅力。此题目与当时青年群体中及社会中部分人空有理想和抱负却不具有耐心和毅力的情况相回应。任何时代的人尤其是青年人要想成功,仅有良好的愿望和远大的志向还远远不够,还必须要有锲而不舍的努力和挫而不折的精神,才能做一个对祖国、对人民、对社会有用的人。尤其是青年人在学习上要不怕困难和挫析、具备坚强持久的意志,进而靠意志战胜自己的弱点:一是应该做的事而做起来感到枯燥、乏味、劳累时,要战胜自己,要继续做下去,把它做好;二是不应该做的事而潜意识中产生一种冲动,要你去做,这时你要战胜自己,坚决不做;三是内心情感世界发生动荡时,要战胜自己,锁心猿,拴意马,让理智战胜感情,确保自己继续向理想的目标前进。
  1984年的高考作文
  1984年要求对中学生作文的态度发表看法。
  该年作文的原题目是:有的同学说“每逢作文,自己常常感到无话可说,只好东拼西凑,说一些空话套话,甚至编造一些材料。”有的老师说“每次学生作文,我都辛辛苦苦地批改、讲评,但是学生往往只看分数,不注意自己作文中存在的问题,所以提高不快。”请针对上面两段话所反映的情况,联系自己和周围同学的现状,以对中学生作文的看法为中心,写一篇800字左右的议论文,题目自定。要求做到观点明确,有所分析,有真情实感。
  中学时期,是一个人的成长时期,也是学习的黄金时期,如何在这一阶段努力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是一个值得重视的问题。俗话说:文如其人。文章像是心灵的一面窗户,透过它,可以看到不同的精神世界。一篇内容充实、催人奋发的好文章,与其作者的思想、情操应有密切的联系。很难想象,一个思想消沉、心灵空虚的人写出的文章会铿锵有力。罗曼·罗兰说得好:只有点燃自己心头的火,才能照亮他人的心。某些中学生之所以作文时“无话可说”,关键在于其思想境界不高,因此就难免要说空话、套话,甚至编造材料了。根据这些情况,教师应首先抓好学生的思想教育。记得刚上高中的时候,班上很少有人对作文感兴趣,写出的文章内容陈旧,缺乏生气。但是通过语文老师举办爱国主义讲座,进行人生意义的讨论,同学们渐渐打开了思路,从狭隘的自我中走出来,面对未来、人生,写出了一批较好的文章。一个人只有对生活有了明确的目标,将自己的一切无私地贡献给人类的时候,他才会感到充实,他的文章也才会有内容。
  这就暗示青年树立一个正确的人生观是重要的,充实自我是重要的,文以言志,文章是一个人精神世界的反应、内心情操的照耀。
  1985年的高考作文
  1985年提供材料:“澄溪中学附近有一家前进化工厂。工厂天天向外排放有毒的气体和废水。广大师生和附近居民长期处在被污染的环境中,身体健康受到损害,工作学习受到影响。几年来,学校多次向工厂提出意见,要求妥善解决污染问题。但厂方以生产任务繁重、技术力量薄弱和经费开支太大等为理由,一再拖延,至今未能解决。”要求学生就环境污染问题(以“澄溪中学学生会”的名义)写一封《给〈光明日报〉编辑部的信》。
  这一年的作文出题主要是考虑到当时的社会热点问题——工业革命后的环境问题。工业革命曾经给人类带来希望和欣喜,因为工业化的兴起,城市化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使人类的生活水平大为提高,例如:人口的死亡率不断下降,平均预期寿命不断提高,更多的人享受到城市生活的便利,更多的儿童能够进入学校接受更多的教育等等。然而,工业革命给人类带来的不仅仅是欣喜,还有诸多意想不到的后果,甚至埋下了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潜在威胁。当人类还在陶醉在工业革命的伟大胜利时,生态破坏和污染问题已经加速发展,特别是污染问题,随着工业化的不断深入而急剧蔓延,终于形成了大面积乃至全球性公害。西方国家首先步入工业化进程,最早享受到工业化带来的繁荣,也最早品尝到工业化带来的苦果。在工业发达国家,本世纪50-60年代开始,“公害事件”层出不穷,导致成千上万人生病,甚至有不少人在“公害事件”中丧生。其中,有八起事件引人注目,被称为“世界八大公害事件”(分别是-5日,比利时马斯河谷的——马斯河谷事件;-31日间,美国宾夕法尼亚州的多诺拉小镇——多诺拉事件;-8日——伦敦烟雾事件;洛杉矶光化学烟雾事件;日本——水俣事件、富山事件、四日事件、米糠油事件),从中我们可以窥见工业革命后环境问题的严重性。
  20世纪80年代中期,在不少发展中国家,也出现了与发达国家过去类似的情况。人们虽然从工业化中得到了一些物质利益,但是却破坏了大量宝贵的自然资源和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使发展中国家面临发展与环境的双重压力。当时在中国也在一定程度上出现了人类过度向自然界索取资源,招致无情报复,致使诸如“拉妮娜”、“厄尔尼诺”等现象日益频繁肆虐的事实。
  这一年的高考作文从宏观上警示青年,青年应该从我做起,从小事做起,反对环境污染,强化“地球村”意识(参见杨晓苏《全球化与本土化——二十一世纪中国青年思潮的两大走向》,《中国青年研究》,2000年第2期),保护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维护生态平衡。“地球——我们共同的家园”、“我们只有一个地球”的口号成为全人类更应该成为青年群体广泛的共识。因而,青年积极投身于保护环境,维护生态平衡的行动之中,成为“绿色环保”大军中的主要成员。
  1986年的高考作文
  1986 年全国考题“树木·森林·气候”。
  该年作文以“一棵树不能改变气候,只有森林才能改变气候,而形成一片森林又需要一定的条件。如果温度湿度适宜,树木就迅速生长起来,形成茂密的森林。大片森林的出现,会使气候变得更好”为材料,要求学生从现实生活中选择一个有意义的话题,用上述现象作比喻,发表自己的见解。作一篇不少于600字的议论文。             
  可以看出,该作文出题意图上不仅仅是让青年考生知道树木——森林——气候之间的关系,更重要的是要透过表层信息,去挖掘深层的隐含信息。“树木·森林·气候”,从结构看,三个名词为并列关系;从内在的有机联系看,为相互影响、相互促成的关系。它们的关系为:树木——森林——气候,森林是核心。森林由树木组成,形成森林以后,就会影响气候;气候改善了,产生反馈效应:保护了森林,也会使树木生长更快。再联系社会实际,可以挖掘出它的隐含信息,即个人——集体——社会。优秀的个人,组成优秀的集体、优秀的组织,组成文明的社会。社会风气好,产生反馈效应,会出现更多的先进集体,先进集体又促使个人的健康成长。这样就把标题的内在含义、比喻意义挖掘出来了。
  在80年代中期,青少年群体当中出现了一定程度的集体主义弱化现象(参见纪秋发《北京市青少年道德状况调查报告》,《中国青年研究》,2000年第2期)。具体表现为在处理个人与他人的关系上“自我优先,兼顾他人”。进一步说就是青少年更强调自我的利益,同时又尽量地兼顾和不损害他人的利益,甚至在一定的情况下会出现选择利己主义的倾向。集体主义是社会主义道德的基本原则和价值导向。在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中,青少年应当以集体主义作为自己的人生价值观的基础,指导自己以国家利益、社会利益、民族利益为中心,追求高尚的道德目标,抵制极端个人主义和低级庸俗的文化思潮的侵蚀,从而使自己成为社会需要的“四有”新人。
  1987年的高考作文
  1987年高考作文是材料作文。作文提供的材料是育民小学决定请一位教练进行游泳理论指导,而不少学生家长认为在水里泡大的孩子不需要专门训练,学校认为游泳必须有理论指导和严格训练,后来育民小学学生经过科学训练,学生游泳水平有了明显提高。要求学生结合以上材料,就理论对实践的指导意义这个问题写一篇短文。
  该年作文的着力点放在理论与实践的关系上,更确切地说是放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与国际国内重大问题的结合上,放在改革开放过程中的重点难点问题上,放在学生所关心的现实问题上,引导和期望学生正确分析形势,认真思考问题,认识到理论学习、掌握和应用的重要性上,由此体会到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从而自觉地学习和掌握科学理论,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为将来投身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努力学好知识,掌握本领。
  1988年的高考作文
  1988年命题作文“习惯”
  人生活在这个世界上,总要做许多事情。比如学习、工作、与人交往等等,这些事情都需要有很多活动构成。在活动的过程中,人总是要去“做”、去“动”,光躺在床上是没有办法完成各项任务的。既然要活动,就需要很多技能性的、习惯性的行为。而习惯性是非常重要的,1978年,75位诺贝尔奖获得者在巴黎聚会。有人问其中一位:“你在哪所大学、哪所实验室里学到了你认为最重要的东西呢?”出人意料,这位白发苍苍的学者回答说:“是在幼儿园。”又问:“在幼儿园里学到了什么呢?”学者答:“把自己的东西分一半给小伙伴们;不是自己的东西不要拿;东西要放整齐,饭前要洗手,午饭后要休息;做了错事要表示歉意;学习要多思考,要仔细观察大自然。从根本上说,我学到的全部东西就是这些。”这位学者的回答,代表了与会科学家的普遍看法。把科学家们的普遍看法概括起来,就是他们认为终生所学到的最主要的东西,是幼儿园老师给他们培养的良好习惯。英国唯物主义哲学家、现代实验科学的始祖、科学归纳法的奠基人培根,一生成就斐然。他在谈到习惯时深有感触地说:“习惯真是一种顽强而巨大的力量,它可以主宰人的一生,因此,人从幼年起就应该通过教育培养一种良好的习惯。”
  在我国20世纪80年代的中后期,随着时代的进步、社会的发展,青少年成长条件好了,容易滋长出一些不好的习惯。比如过去穷人家的孩子,即使不培养节俭的习惯,他也能自然形成,因为他没有浪费的环境。习惯与工作、学习的关系、与当前的国情都有很重要的关系,如果不注意培养好习惯,可能素质教育的目标会落空的。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曾经做过“城市独生子女人格发展与教育”的研究,那是全国首次进行的大规模的独生子女人格研究。其人格研究包括五个方面:第一是开放性,具体包括:具有想象、情感丰富、审美、求异创造、智慧等;第二是责任心,具体包括:胜任工作、公正、有条理、尽职、成就、自律、谨慎克制等;第三是外倾性,具体包括:热情、社交、果断、活跃、冒险、乐观等;第四是宜人性,具体包括:信任、直率、利他、依从、谦虚、移情等;第五是情绪稳定性,具体包括:焦虑、敌对、压抑、自我意识、冲动、脆弱等。从这五个方面就可以看出来,其中许多因素是和人的习惯有关系的。
  有关研究发现,一些学习成绩非常优秀的孩子,在进入大学或者到了梦寐以求的工作岗位以后,却屡屡出现问题。比如,有的人没有办法适应集体生活,乱翻别人的东西、不能顾全大局,还有的人在公共场合随意乱扔废纸、随地吐痰等,也有的人人际关系很糟糕,甚至为了竞争而自杀或杀人。这些应该说都是人格不健康导致的,也是从小没有培养起好习惯造成的。
  该年作文出题的宏观主旨是期望青年人能够形成良好的学习和生活习惯。良好的学习习惯的形成,对青少年的社会化发展有举足轻重的影响,其中显著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可以通过生物钟、通过条件反射自动提醒你自觉地去做应该做的事。二是可以发挥下意识的作用。世界上著名的“铁娘子”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在谈及习惯时说:“有时事务太忙,我也可能感到吃不消,但生活的秘诀实际上在于把90%的生活变成习惯,这样你就可以习惯成自然了。毕竟你想都不用想就去刷牙,这是习惯。”撒切尔所说的“想都不用想”,实际上就是受习惯支配着的下意识在发挥作用。三是可以调动潜意识为学习服务。潜意识的特点是直接受人的情感和需要支配,受情景因素的影响。大多数学生都有这样的体验:心里已经清醒地意识到,嘴上也在说:贪玩儿不利于学习,今后不再贪玩儿了,可是鬼使神差地又贪玩儿了。为什么会这样?这实际是潜意识在支配他,是他的潜意识中有一种强烈的玩儿的渴望。一个养成了良好学习习惯的人,他对学习有一种亲合心理,他从心底里把学习当成了第一需要,当成了乐趣,不学习便难受(参见Copyright @ 1999 - 2002 CYCRC。 All Rights Reserved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
  1989年的高考作文
  1989:材料作文(你的好朋友XX是某重点中学高三年级里中上水平的学生,他对历史特别感兴趣,从高一开始,就立志报考某重点大学历史系。现在毕业在即,班主任李老师动员他报考一般院校,认为这样录取的把握比较大。他父母认为学历史“出路”窄,由于他外语成绩很好,所以坚决主张他去报考外经、外贸专业,将来容易找到工作,待遇也比较优厚。他为此感到困惑和苦恼,给你写了一封信,想听听你的意见。)“致青年同学的一封信”(关于报考志愿的困惑和苦恼),要求学生以写回信的名义,就填报高考志愿的问题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作文(参见纪秋发《北京市青少年道德状况调查报告》,《青年研究》,2000年第2期)。
  随着改革开放的发展和深入,人们的就业领域和门路也越来越广泛,职业选择的价值取向也渐趋多元化。家长在孩子职业选择方面的价值取向是强调高收入和职业的发展前景,教师是强调在院校层次的选择上要以被录取的把握性为准。在近80年代末的招生中,有的学校(专业)报考人数过于集中,有的学校(专业)第一志愿在同批录取控制分数线以上的人数为计划招生人数的2倍、3倍乃至4倍、5倍之多,“撞车”现象严重;而有的学校某些专业却很少有人或无人填报。据专家分析,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很多,主要是一些考生和家长对高等学校的专业设置情况、毕业生的就业率以及社会对各类人才的需求缺乏了解,同时更重要的是考生对自己的潜能和优势也缺乏了解。
  可以说,该年作文材料中学生与家长之间的差异是表现在是选择“冷门专业”还是选择“热门专业”。不可否认专业和就业的直接联系,一些专业由于就业前景看好,填报的人多,就形成了热门专业;反之,则形成了冷门专业。其实“热”与“冷”是相对的,首先社会经济的发展和需求导致的就业形势是不断变化的,今天的热门专业明天可能是冷门专业。从最初的数理化热到后来的外语外贸热,再到后来的财会热、管理热、政法热,到目前的计算机热、通信、电子热、就反映了专业在顺应市场经济、实现资源合理配置的要求而不断进行冷热变化;其次,冷与热的相对还反映在许多热门专业是建立在冷门专业基础之上的,学好这些冷门专业转入热门专业是非常容易的,如学好数学专业转入计算机、电子信息、经济类等专业并无太大困难,而且还大有益处。因此考生要以全面、发展的眼光来认识、选择专业,结合自己的兴趣特长、也考虑国家、社会发展的需要正确分析和处理“冷”与“热”的关系。
  综上所述该年的作文出题旨在教育和期望青年在报考志愿时,认真听取父母的意见,与父母反复认真地讨论是完全必要的。但不要完全依赖父母,青少年对自我价值、自我发展的需求一定要与社会、国家发展的需要紧密结合起来,只有这样才能树立正确、科学的职业价值观,才能培养良好的职业道德。
  第三阶段():紧扣时代发展潮流,回应体制、观念变革
  1990年的高考作文
  1990年作文以一个小故事为材料:一对孪生小姑娘走进玫瑰园,不多久,其中一个小姑娘跑来对母亲说:“妈妈,这里是个坏地方!”“为什么呢,我的孩子?”“因为这里的每朵花下面都有刺。”不一会儿,另一个小姑娘跑来对母亲说:“妈妈,这里是个好地方!”“为什么呢?我的孩子?”“因为这里的每丛刺上面都有花。”听了两个孩子的话,望着那个被刺破指头的孩子,母亲陷入了沉思。要求学生根据所提供的材料,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议论文。
  80年代末,我国经济进入治理整顿和深化改革时期,改革开放带来的一些“糟粕”成了社会上议论的焦点。该作文题以对玫瑰“刺”与“花”的不同看法,要求写一篇议论文,有极强的暗喻之意。伴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西方发达国家特别是美国进一步在全球范围内,利用互联网、媒体、影视节目、书籍等各种工具,宣传自己的价值观、生活方式和西方文化。美国最大的出口产品,既不是其高新技术产品,也不是军火,而是流行文化。可以说这是美国向其他国家,尤其是社会主义国家进行文化渗透的最具威力的“糖衣炮弹”。在新的世纪,西方国家的媒体会加大进行文化渗透的力度,社会主义国家将面临着西方国家日趋严重的文化冲击,对此,我们必须保持高度的警觉。既要积极拓展对外开放的空间,大胆吸收发达国家创造的一切优秀文明成果,又要防止、抵御其消极文化糟粕,为社会主义社会的全面协调发展创造一个良好的、积极向上的文化氛围。
  所以,该年作文出题旨在教育和期望青年人面对异质文化(所谓的异质文化泛指与中华文化具有质的差异的外来文化),应该坚持“两点论”,有选择地吸纳外来文明成果。事实上,中华文化从严格意义上来说,也从来不只具有单一的文化渊源,在几千年历史中它兼收并蓄,融会了诸多文化体系的精华,才形成今天博大精深的内涵和超凡的文化整合能力。文化的多样性是现代社会的显著征徽,经过改革开放二十年风风雨雨的历史进程,青年对异质文化特别是西方文化有了相当的了解,与此同时,也为他们能够确认本民族文化中的积极成分创造了契机。经过社会转型期最初的混沌状态,中国青年应该懂得,吸纳异质文化与弘扬民族优良特征,不但不矛盾,而且还是民族振兴的正确选择。青年人要能较为冷静地进行对比、评价,保持对异质文化的检视与甄别,吸纳其中优秀、健康的成分,实现与世界的沟通和融合(参见杨晓苏《全球化与本土化——21世纪中国青年思潮的两大走向》,《中国青年研究》,2000年第2期)。
  1991年的高考作文
  1991年要求学生选择“近墨者黑”或者是“近墨者未必黑”为题写一篇参与辩论的发言稿。
  中国有句俗语,叫做“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意思是说,经常与好的事物和人接触,就会逐渐向好的方向发展,反之亦然。这句话说明的是人与环境的关系。其内容强调的是社会环境对学生成长的影响是不可忽视的。从这个意义上讲,该年作文期望青年人应该尽量选择利于学习和生活的环境。
  社会是一个大熔炉,既有健康向上、积极的一面,也存在腐朽堕落的丑恶一面。出淤泥而不染,濯清莲而不妖的荷花告诉人们近墨者未必黑,其强调的是青少年自己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中应该发挥主观能动性,抵制甚至是改造社会环境。
  结合上述两点,该年作文宏观来看是期望青年人能够辩证地看待和处理问题,“黑”与“不黑”关键在于一个人的品质与修养如何。如果一个青年能胸怀大志,时刻想着祖国和人民的利益,无论他处在怎样一种环境中,他都能始终保持做人的本色,不会“变质”。相反,如果他考虑的是个人私利,胸无大志,那么,一旦环境变化了,他就会变“黑”,甚至不惜出卖祖国和人民的利益。所以,对于每一个青年人来说,都要加强自身的思想品德修养,树立远大的志向,胸怀祖国和人民,自觉地抵制腐朽思想的侵蚀,在改革开放的大潮中真正做到“近墨而不黑”。
  1992年的高考作文
  阅读下面材料,写一篇故事的续编和一篇议论文,其材料如下:
  春雨潇潇,路灯朦胧。我独自站在候车亭下避雨。
  “哐啷”一声,一个穿运动鞋的小青年,把丢弃在路旁的一个大玻璃罐当作足球盘带着,这一脚使大了劲,玻璃罐滚到候车亭前,裂成了好几瓣,流出了一摊黑糊糊的东西。“玩也不看地方,玩出这损人的事。”我心里暗暗责备他。他大概也没想到这样的后果,吃惊地看看自己的“杰作”,低着头走了。雨大了,一辆自行车急驰而来,后轮轧上碎玻璃,“扑哧”,全瘪了。从车上跳下了一位穿红雨衣的姑娘,嘴里嘟囔着“大家都沾点光吧”,顺脚朝玻璃罐底一踢,玻璃更碎更散了。“红雨衣”抬头发现我在摇头,可能也意识到自己做得不妥,赶紧用鞋把大块的玻璃片归拢到一旁,然后才推着自行车匆匆离开。
  雨小了。一对撑伞的男女挨着呢喃着走过来,高跟鞋偏偏踩到拢到一旁的碎玻璃上,脚一滑,漂亮的鞋子沾上了黑糊糊的东西:“唉,真缺德,中国人的公德心呀……”
  “当心牢骚太多长白头发。”那男的一边为她擦鞋子一边笑着说。伞下的一对低声说着话渐渐远去,我不知道他们是不是还在谈论着刚才的话题。但是,“高跟鞋”的那句话却仿佛刺了我一下。君子动口不如动手。雨停了。我回家拿了扫帚和铲子,又回到原地一看:碎玻璃已被打扫得干干净净,不留意连那摊黑糊糊的痕迹也看不出来了。我开始是发愣,随后才不恍然大悟:“运动鞋”、“红雨衣”和伞下的一对,他们都有可能回来。那么,到底是他们之中的谁清理了这个地方呢?
  1、根据所提供的材料加以设想,写一篇记叙文,记叙他们中的谁又怎样回来清理这个地方。
  2、选择所提供材料中的一个或几个人物(包括“我”的思想行为),进行分析,展开议论,写一篇议论文。
  该年作文广泛的背景是社会公德意识的普遍淡薄。在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进程中,人们的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正在发生变化。人们对市场经济的效益原则、等价交换原则谈论多了,而对精神文明、道德力量的作用谈得少了。在利润原则、竞争原则同传统的价值原则产生矛盾时,一些人对个人利益的渴望和追求不断膨胀,就做出违背社会公德、唯利是图、损人利己的事情。对此,有关专家分析指出:在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过程中出现的一些不道德甚至违法现象,恰恰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内在的、本质的要求相悖。较高的道德水准也是一种生产力,可以大大改善人们的心态和环境(包括投资环境),从而促进经济发展。90年代初国民道德素质滑坡现象令人担忧,一些不良思想文化观念的“沙尘暴”,正侵蚀着中华民族的精神和心灵。在一些国家公职人员中,腐败和渎职现象严重;在一些经济活动中,市场秩序混乱,失信欺诈现象屡见不鲜;一向被视为净土的科学界和教育界,也时时出现弄虚作假的行为;更令人痛心的是,一些青少年道德水准下降,甚至走上违法犯罪的歧途。
  邪不压正,社会才稳定、安宁。一旦正不压邪,那我们如何生存?一位青年学者一针见血地指出,如果人人自危,贪生怕死,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甚至事本关己也高高挂起,那么邪恶必然变本加厉,愈加猖獗。只有大家都大义凛然,全社会才能正气浩荡,邪恶才不会横行无忌。
  实现社会道德重建需要两个因素的作用,一个是硬的——由政府和法律所代表的硬性机制,它能对超越一定限度的不道德行为进行惩罚,并使遵守和维护道德的行为不至于付出太大代价。另一个是软的——社会中的价值观念,它不以功利作为衡量标准,具有神圣性,这种力量看起来很软弱,一旦发挥出作用,就会相当大。用法律形式对扬善者予以奖励,可使道德行为具有现代特征,实际上体现了国家和社会对道德行为价值的一种肯定。然而把解决道德问题完全交由法律来承担,反映了教育的无能,它将导致全社会对道德教育的放松甚至放弃。
  该年作文题目旨在教导青年:要想得到,先要付出。不能一味期望别人做雷锋、当英雄,而自己坐享其成。如果人人都这样想这样做,那么社会生态就必然一片荒芜,谁都难以生存。因此,提高全民的道德水准,优化社会风气,亟需“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
  1993年的高考作文
  根据下述材料,按要求作文:
  某中学高三(1)班学生小张因病缺课两个月,他担心影响高考,请同班好友小王帮他补课。后来,小张的学习成绩跟了上来。小张的母亲很感激小王,尽管家里不富裕,但还是托人给小王捎来了二百元作为报酬。小王收到钱后感到很为难,他找班主任谈了自己的看法。班上的同学知道这件事后,产生了各种议论。在班会上,大家围绕这件事以及与此有关的一些问题各抒己见,展开了热烈的讨论。假设你是该班的一名成员,请你在参加了讨论会并和小王交谈后,给校广播室写一篇全面反映这件事和班上同学各种看法的广播稿。
  该年作文的背景是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受商品大潮的冲击,人们的思想与传统观念发生很大变化,以“帮同学补课该不该收取报酬”的角度入题,以期指导青少年正确处理“金钱”和“道德”的矛盾与统一关系。再如该年高考语文上海卷、六省市新高考卷等试卷上的大作文题(机遇到来的偶然性与存在的必然性,梧桐树的老皮与新皮的对立统一等)无一不具有明显的辩证思维导向,要求遵循辩证法原则加以分析阐释,这就希望和要求青年人具有辩证思维能力,能够变换角度去认识事物、分析论理,也只有这样文章才严谨而有深度。
  1994年的高考作文
  1994年命题作文《尝试》。
  早在1992年的春天,邓小平南巡,在深圳、珠海、上海发表谈话,其谈话的精神在于“基本路线要管一百年”,中国改革开放的“胆子再大一点,步子再快一点”,于是中国的改革事业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即把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作为中国下一步改革开放的目标。到1994年,中国国有企业尝试进一步改革,不少机关干部丢掉“铁饭碗”,“下海”经商,许多人涌向南方寻找发展机会,其中年轻人占据主流。
  该年高考作文以“尝试”为题,意在告诉青年人要关注社会主义改革中尝试的重要意义,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没有固定的道路右走,没有固定的现成的经验可以借鉴,所有的只有中国人民的斗志,中国人民自己的勇敢,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大业要中国人民自己去“尝试”——一步步摸着石头过河,然后再从尝试中积累经验。从这个意义上讲,尝试是一种必要的准备。每一个人终生最开始的尝试是说话、走路,倘若终生你永远不尝试说第一句话、不尝试迈出自己的第一步,又怎能有后来的口若悬河,又怎能有日后的健步如飞!一个人是这样,一个国家也是这样,一个民族和社会也是这样!
  当然,我们并不能把尝试当作真理。任何人也绝对不会一辈子甘心咿呀学语、几十年情愿按照孩提时代的样子,圈在学步滚轴车里蹒跚!看问题必须把全面作为前提。
  1995年的高考作文
  阅读寓言诗《鸟的评说》,完成32、33题。
  麻雀说燕子是怕冷的懦夫;燕子说黄鹂徒有一身美丽的装束;黄鹂说百灵声音悦耳动机不纯;百灵说最无原则的要算那鹦鹉;鹦鹉说喜鹊生就一副奴颜媚骨;喜鹊说苍鹰好高骛远;苍鹰说麻雀寸光鼠目……
  33。根据《鸟的评说》,自选角度,自拟题目,联系生活实际,展开议论,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议论文。
  从上述材料来看,文中群鸟一个共同的毛病是攻其一点,不及其余。麻雀虽然不能“远走高飞”,但他“不怕寒冷,坚守岗位”的优点值得肯定;燕子虽说“怕冷”,但他能“抓住机遇,扬长避短,面向世界”的思想值得借鉴;即使鹦鹉是“人云亦云”吧,但它努力学习“外语”。嘴灵舌便,能为人类传递信息,也有一技之长嘛。
  该年高考作文的出题宗旨意在告诉青年人一个道理,“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尺有所短,寸有所长”,希望青年人在对待人和事物分析时,要善于进行辩证地看待,要一分为二。由此引申开去,该题目还有意教育青年在人际交往中,首先要尊重他人,包括尊重他人的缺陷,首先是应该看到别人的优点,哪些值得自己去学习。即使是看到别人的缺陷,也应该以此为鉴,反省自己有无这方面的不足,有则改之,无则加勉。
  1996年的高考作文
  关于给六指做整形手术的两幅漫画《给六指做整形手术》和《截错了》的比较,并说“在一次漫画欣赏会上,对这两幅漫画,有人说这幅好,有人说我喜欢那幅”,要求学生结合自己的看法写一篇题为“我更喜欢……”的议论文。
  两幅漫画《给六指做整形手术》和《截错了》,前者是把完好的给“整”掉,留下了本该“整”掉的第六指,后者是截掉了健康的右腿,却保留了不得不截肢的左腿。表面上,这两幅画都是讲医疗事故,其实是在讽刺现实生活中种种不负责任的现象。
  随着改革开放速度的加快,国内一些人当中滋生了崇洋媚外、急功近利、不负责任、盲干蛮干的思想和现象,有关报道说某工厂引进设备,有关人员一再提醒要慎重,可身居要位的领导却手臂一挥,“果断”地说:“后果由我承担!”于是,大刀阔斧,去旧更新。不想,引进之物却因种种原因而置之无用,相反,原本可用的却被“截去了”。事后,那人却若无其事地说:“就算交学费吧,以后注意。”还有报道说有的单位和企业打着引进外资的名义,举外债购进所谓的先进的、国际水平的“洋货”,可要么买回来的产品无法使用,要么是别人已经淘汰很久的过时品,有的甚至是买回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制造”的设备……事后,领导却大言不惭地说:损失了X万,可以吸取教训,改革嘛,总要付出代价的!
  所以该年作文题目的用意在于,希望青年能够从漫画《截错了》当中对那些不肯承担责任、毫无责任心的人的嘴脸刻画,由此及彼,由物及人,乃至整个社会,一只手给截去了一只拇指,还只仅仅给个人带来不便,带来隐痛。然而,扩展到整个社会呢?如果这么多的马大哈占据要职,那玩忽职守给社会、国家将带来多大损失! 
  1997年的高考作文
  1997年要求学生阅读材料,然后根据材料,自选角度,自拟题目,联系实际,写一篇议论文。
  材料1:小新背双腿瘫痪的同学小牧到1公里外的学校上学,从小学五年级到现在高中一年级,一背就是6年,1000多个日子。
  材料2:某杂志社作调查:“你对同学最赞赏的品质是什么?”调查结果,排在第一位的是“乐于助人”。
  材料3:某单位在一些青少年中作不记名问卷调查:“你如果遇到别人碰上麻烦事时会怎样对待?”回答“悄悄走开”的人不少。
  一般来说,在社会经济、政治沿惯性发展的稳定时期,社会道德环境相对稳定,此时人们的道德观念道德水平也相对成熟。而在20世纪90年代的中期,我国正处在从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型时期,市场机制又深深地刺激了人们对自身利益的关注和追求,尤其是对物质生活及个人需要的追求,加之现实生活中经济利益的多元化和利益差别的扩大,旧的社会保障制度的消失,新的社会保障体系尚在建立之中,社会犯罪率的上升,社会治安的恶化等一系列客观存在的变化,都影响着人们原有的道德观念,使之趋于不稳定,社会道德环境波动性较强,人们的道德观念、道德自觉性也会因此而发生摇摆、动荡和偏离,道德对社会调节作用的减弱,甚至在一定程度上出现了比较严重的道德滑坡现象,原来的道德观念和道德舆论的一统性和影响力度变得相对弱化和分散,人际关系出现冷漠化趋势,利他行为逐步淡化,见义勇为的现象越来越少,相反见死不救、袖手旁观的现象层出不穷。 
  该年的高考作文选择上述三则材料作为考题,意在教导和期望青年人明白,社会道德是一个社会协调发展的必备要素,而且,人人可以谈自己讲道德,但不一定能够人人实践,这就要求青年一代能够使自我作为道德主体跨入自律的境界,从根本上提高文化和思想道德修养,使自我作为道德主体的道德认识上升到理性的高度。当然,培养和完善人自身的内部道德控制机制,提高人们的道德信念和道德觉悟,在任何时期都是重要的目标,绝对不能忽视这个根本。
  1998年的高考作文
  现今中学生的心理承受力差异较大,有的像鸡蛋壳那样脆弱,有的却很坚韧。那么你是怎样的呢?从后面两个题目中,选择一个适合你的情况的题目,举出实例,写一篇关于你自己的心理承受力的文章。其中一个题目是《坚韧——我追求的品格》,另一个题目是《战胜脆弱》。
  在20世纪90年代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中国青少年一代的素质、能力问题成为社会关注和舆论的焦点,一方面是有种种新闻报道各种独生子女青少年因为自我生活能力差、独立意识不强所引发的问题案例,另一方面是中国青少年与日本等国青少年进行夏令营活动中出现了中国青少年及其家长的行为不如人意的情况,并被媒体大做宣传,青年人的脆弱一时成了热门话题。根据社会心理学的“挫折-侵犯”理论,当青少年在经受了种种挫折后,总会有所反应:能正确对待者会“化悲痛为力量”,努力克服障碍和困难去取得意想不到的成功;而意志薄弱和人格畸形者则会从此颓废或铤而走险,坠向深渊。其中的铤而走险者会对他人和社会产生不利行为或进行侵犯攻击,形成了与社会主流文化相悖的反社会文化。这种反文化行为虽属消极亚文化,但是它所表现出的行为和观念已构成对社会、对青年健康的威胁,是一种特殊的性质恶劣的消极文化。它不仅表现为心理承受能力差,而且表现为情绪化、缺乏恒心、太敏感、过于自卑、太紧张、缺乏信心和勇气等。
  该年的高考作文选择战胜脆弱为主题,意在告诉青年人要明白脆弱心理是一种不良的心理机制。心理脆弱,承受能力差,会严重制约青年一代塑造健康的心灵、创造成功的人生。某种意义上说,它是成功的大敌。因此,希望青年人必须战胜脆弱心理,必须具备挫折意识,要有在困难挫折面前不动摇,不灰心的勇气,具有胜不骄、败不馁的坚忍不拔的心理和意志,只有具备了健康的心理机制,才能走向成功。
  1999年的高考作文
  1999年给出一篇关于移植的材料,要求学生以“假如记忆可以移植”为作文内容的范围,写一篇文章。其材料是“随着人体器官移植获得越来越多的成功,科学家又对记忆移植进行了研究。据报载,国外有些科学家在小动物身上移植记忆已获得成功。他们的研究表明:进入大脑的信息经过编码贮存在一种化学物质里,转移这种化学物质,记忆便也随之转移。当然,人的记忆移植要比动物复杂得多,也许永远不会成功,但也有科学家相信,将来是能够做到的。假如人的记忆可以移植的话,它将引发你想些什么呢?”
  当克隆技术在全世界炒得沸沸扬扬时,1999年的“假如记忆可以移植”横空出世,从一个新的角度对青少年学生的想象力和创新意识提出了较高的要求;作为考生的青年人,无论是谈移植革命家、科学家、文学家、运动员的记忆还是给失忆者、植物人恢复记忆,抑可进行记忆利弊谈;以及编述科幻式的有趣新颖的故事,都是可以的,但都不能离开关注历史,关注人生的积极态度。
  2000年的高考作文
  2000年要求阅读下面的材料,以“答案是丰富多彩的”为话题写一篇文章。
  在一次鼓励创新的报告会上,有位学者出了一道题:三角形、圆形、半圆和不规则的椭圆,四个图形符号中,哪一个与其他三个类型不同?有人说圆形,因为圆形是惟一没有角的图形;也有人说三角形,它是惟一由直线构成的;又有人说半圆形也正确,它是惟一由直线和曲线组成的;最后有人说,第四个图形也可以,因为它是惟一非对称性的图形。看来,由于标准和角度的不同,这四个图形都可以作为正确答案。的确,世界是千变万化的,疑问是层出不穷的,答案是丰富多彩的。在生活中,看问题的角度、对问题的理解、解决问题的方法以及问题的答案不止一个的事例很多。你有这样的经历、体验、见闻和认识吗?
  通常,人们看问题的角度不一样,引出的答案就不一样。比如,教师在判断一个学生是“优等生”、“中等生”还是“差生”时,他衡量的依据可能仅仅是考试成绩。在排分榜上位于前几名的当然就是好学生,总是落后的那几名当然是差生,其余的居中。这种分法,完全是出于教师的职业习惯和职业要求使然,尤其是作为毕业班的教师,只认一点,不计其余,他已经没工夫去考虑因材施教等等问题,而是尽快分出三六九等,给好生吃小灶,将差生扔一边,再从中游的学生中拼力拔上来几个,以保证学校当年的高考升学率。然而,结果怎样呢?“好生”也许会以高分考上北大、清华,差生或许高考落榜,走上自谋职业之路,然而,不是有许多分数高的“好学生”,智商为150,情商却几近于0吗?
  应该说该年的高考作文与社会发展潮流是紧密相关的,在跨世纪、跨千年的2000年,中国和世界各国都在议论着现代性、后现代性、后现代主义之类的话题;主体多样性、多元化成为一股历史潮流,对个性的张扬达到了一个高潮。同时,国内部分高校当中不少成绩优异起码是高中时成绩优异的大学生出现了一系列的问题,比如心理障碍、精神病、甚至是自杀;相反的是,有许多没上过大学的“中学时代的差生”最后通过自己在社会上的奋斗挣扎而取得了成功。在进入成年社会以后,人们再衡量一个人是否是“成功人士”的标准,就不再是分数、学历、学位了,而是看你取得的人生实绩如何,看你的社会地位、经济实力、家庭生活情况、个人品貌修养等等,正如材料中所言,人生成功的道路和答案是丰富多彩的。社会期望着青年能够明白这个道理,并在实践中履行。
  第四阶段():关注素质和价值取向
  2001年的高考作文
  2001年高考作文题选择的是一则寓言。讲的是一个初踏社会的青年,在健康、美貌、诚信、才华、金钱、荣誉、地位七个选择中,必须要扔掉一个,最后青年人扔掉了诚信。
  在20世纪末和进入到21世纪的时候,社会上假冒伪劣、坑蒙拐骗、贪赃枉法已经成为一种危害力极大的病毒,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给个人、家庭、社会带来极大的损害。这种病毒的发作,使社会上弥漫着一股不诚信的气候,导致了严重的诚信危机,甚至出现了杀熟(欺诈熟人)的风气,它标志着社会诚信降到了最低限度。
  新世纪第一次高考作文以诚信为题,意在教化和指导青年人“为人以诚,待人以信”,这不但是社会的规范,也应该是人的内在品质和要求。诚信的本意是真诚、诚实和真诚无欺,诚信在中国古代是作为五常(仁仪礼智信)之一提出来的,它强调了诚信是为人最基本的准则和条件。诚信,不仅是社会生活对人的必然要求,同时也是一个人获得社会认可的前提条件。正如一个新闻报道所说的“市场竞争的压力从某种程度上加剧了欺诈风,社会上不讲信用的人越来越多,不诚实的作风也正在腐蚀孩子的心灵。这次作文题对孩子进行了一次很好的诚信教育。” 2001年的这个考题,可以说是对青年学子人生价值观的一次检阅。
  一位多年从事中学教育的高级教师在谈到该年的高考作文时表示,青年学生的诚实守信问题已经越来越严重,讲假话、考试舞弊等现象就是最直接的表现。这次高考作文题,既是对学生写作水平的检测,更是对他们道德意识的考察和教育。 
  2002年的高考作文
  2002年的高考作文大意是:有一位登山者,途中遇到暴风雪,半途上碰着一个已冻僵的人,在“救人”还是“独个继续前行”的“心灵选择”上,登山者最后选择了“救人”。
  青年时代时时都站在人生的岔路口,无数次面对这样或那样的抉择:爱与恨、悲与喜、苦与乐、得与失……我们犹豫、踌躇、举棋不定、左右为难。对于跨世纪的一代人来说,将来会面对更多的诱惑。正因为如此,青年学生必须从小就树立一切为了他人的崇高信念。做出牺牲自己的选择,才可能成为一个完整的人。“生,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身而取义者也。”在几千年前的孟子面对心灵的选择,毅然发出了舍生取义的呐喊,是心灵的选择激发出了先哲的思想火花,这将是一条亘古不变的古训。
  该年的高考作文用最真实的东西向青年人阐明了一个道理:做出正确的抉择,便是促你走向成功的关键。“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心灵是一个人的根,人们的观念在心灵深处徘徊而升华;心灵是一个人的灵魂,人们的举动因为心灵这个灵魂辗转而改变。面对人生的一次次选择,青年人应始终保持一种纯洁高尚的心灵、一种炽热温暖的心灵、一种坚毅不屈的心灵,青年人要像那位登山者一样,伸出援助之手,用身心去温暖他人,做出正确的选择。舍弃自私,选择高尚;舍弃奸诈,选择诚信;舍弃小我而完成大我……
  2003年的高考作文
  2003年为话题作文,取自《韩非子》中的一则寓言故事“智子疑邻”,要求考生就“感情亲疏和对事物的认知”这个话题写一篇文章。
  《智子疑邻》,语出《韩非子》,曾编入初中语文教材,是一则浅显易懂、知者甚众的寓言故事。就成人考生而言,一见便会生出似曾相识之感。对应届或往届高中毕业生来说,则浅显易懂、生动形象。而对社会来说,则具有深刻的理性思考意义因为,这道高考试题切中了中国当代社会评价性心理方面的一个热点:评价的非客观性,这种对事物不作任何调查和研究就乱加怀疑和指责的行为,其深层次的原因就是存在着本位主义和个人主义思想。从两千多年前的《智子疑邻》,到鲁迅笔下的《阿Q正传》,鞭策的程度虽然不同,但所指向的,都是评价的非客观性这一民族心理痼疾。遗憾的是,两千前多年后的今天,这一民族心理痼疾非但没有得到有效的针砭,反而演变成为一个盲点。
  2003高考作文题的重要意义之一,就在于把这一盲点翻成了亮点。怎样有效的针砭民族心理痼疾,应该是当代青年关注的重要内容,当代社会关注的重要内容。高考试题继承了关注社会、关注人生的传统,进一步将思考的方向引向思维方式、心理、情感因素层次,必将使民族心理痼疾这一盲点再度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引起不仅仅是考生而是全社会的深入思考,从而使我们的民族更加走向成熟。
  从“诚信”、“心灵的选择”到“智子疑邻”,高考作文似乎考核的不仅仅是学生语言表达能力,更是在考核学生对自然、对社会、对人生认识的辩证思考能力,考核学生的价值观,或者考核学生是否具备某种特别的素质。因而,总的来说,近三年的高考作文命题意向,不仅是“写作性”的,也是“思辨性”的,当然更是带有“价值色彩”的。或者从某种角度来说,高考作文的命题,不仅仅只是针对考生个人的,似乎更是针对整个社会的,或者是针对整个民族素质等问题而提出的重大社会课题。
  在素质教育越来越深入人心的今天,高考作文的出题越来越注重学生的能力与素养,其中的人文素养愈受重视,它强调对人的尊严、价值、命运的维护和关切,强调和期望学生去感受生活,以积极健康的情感和正确的价值观去关爱生命,希望青年学生注重从生活中悟出生命的真谛、人生的哲理。
  作者:刘成斌(浙江师范大学法政学院教师、社会学硕士)
青少年研究
更多&&的精彩内容
 如果您在我网站发现错误,请先标出来错误,然后同时点击“CTRL”与“ENTER”按钮,将错误通知我们。
&&相关新闻: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5108号}

我要回帖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