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海权vs陆权对国家的影响

当前位置:
>>>进入近代社会以来,海权对一个国家的盛衰和文明兴替产生了不可估..
进入近代社会以来,海权对一个国家的盛衰和文明兴替产生了不可估量的影响。谁控制了海洋,谁就控制了世界。 材料一:英国蕾莱爵士直截了当地指出:“谁控制了海洋,谁就控制了世界贸易。谁控制了世界贸易,谁就可以控制世界财富,最后也就控制了世界。”&&&&&&&&&&&&&&&&&&&&&&&&&& ——摘自《太平洋上的较量》材料二:19世纪晚期英国海外贸易示意图:材料三:中日甲午战争时,慈禧太后命人向李鸿章问策,李怒曰:“总理度支(户部),平时请款辗驳诘,临事而问兵规。兵舰果可恃乎?……政府疑我跋扈,台谏参我贪婪,我再哓哓不已,今日尚有李鸿章乎?”……近代史上,欧美列强和日本均主要通过海上路线入侵中国……(1)根据材料一、二和所学知识,从控制海权的角度,概括英国为了达到“控制世界”所做出的努力。(4分)从文明史观的角度看,英国“控制世界”产生了哪些影响?(6分)(2)材料三中李鸿章认为甲午战争中国失败的原因是什么?(4分)近代前期,先进的中国人在加强海防建设方面做了怎样的探索?(6分)
题型:综合题难度:中档来源:不详
(1)努力:①鼓励海外贸易和海外拓殖(殖民),扩展国际市场;②鼓励海军的发展,建立起世界第一的海军力量;③先后打败西班牙、荷兰、法国取得海上霸权。(答到2点即可给4分。)影响:①冲击了各地区原有的区域文明;②传播了先进的工业文明(资本主义文明),有利于落后地区的发展;③加强了世界范围内各种文明的交流与融合。(各2分,共6分)(2)失败原因:军费不足;政府内讧(或:政府不团结)(各2分,共4分)探 索:①鸦片战争期间,林则徐积极仿制西方战舰,主张建设一支新式海军;②19世纪70年代中期洋务派开始筹划海防,到80年代中期,初步建成三支(北洋、南洋、福建)海军;③戊戌变法时期维新派主张添设海军。(各2分,共6分)略
马上分享给同学
据魔方格专家权威分析,试题“进入近代社会以来,海权对一个国家的盛衰和文明兴替产生了不可估..”主要考查你对&&“日不落帝国”,“海上马车夫”,世界市场的拓展(黑奴贸易)&&等考点的理解。关于这些考点的“档案”如下:
现在没空?点击收藏,以后再看。
因为篇幅有限,只列出部分考点,详细请访问。
“日不落帝国”“海上马车夫”世界市场的拓展(黑奴贸易)
&英国殖民帝国的崛起:1、原因:①物质基础:国内资本主义工业非常发达,是在海外殖民活动中取胜的主要原因。②根本原因: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后,先进的政治制度是取胜的根本原因。③武力后盾:建立了欧洲一支最强大的海军。④意识形态:宗教改革后,英国清教徒强烈的个人奋斗进取精神和思想文化意识的进步与解放,也是取胜的重要原因。 2、过程:①欧洲在近代早期,对外贸易往往是同海盗劫掠分不开的。英国海盗的掠夺行为得到了政府的鼓励。②17世纪,英国实力逐渐增强,为了夺取贸易优势和更多的殖民地,进行了一系列商业战争。③到18世纪下半叶,英国确立了海上霸主的地位,并且成为最大的殖民帝国。 3、手段:①政府支持海盗式掠夺,进行商业战争,建立商业公司进行商业活动和掠夺。②黑奴贸易结果:18世纪下半叶成为最大殖民帝国,殖民掠夺成为资本原始积累的重要来源。4、影响:①对世界:使得资本主义世界市场进一步扩大(市场扩大的途径;殖民扩张,掠夺、欺诈,商品输出) ②对殖民国:为西欧国家提供了广阔的商品市场和大量的资本原始积累,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③对殖民地:给殖民地人民带来了深取灾难 (黑奴贸易:欧洲一非洲一美洲一欧洲)
英国殖民扩张的条件:1、国内政治制度优势:17世纪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推翻了封建专制的君主制,为英国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制度的建立开辟了道路,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当时世界的要求。同封建专制统治相比,英国君主立宪制的资产阶级专政是进步的。2、依仗雄厚的经济实力:英国通过圏地运动和海外殖民掠夺,扩大原始积累,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17世纪英国是世界上贩卖奴隶的主要国家,罪恶的奴隶贸易,带来了巨额财富,使英国经济实力雄厚。3、强大的军事优势:为了争夺殖民霸主,l7世纪下半叶经过三次英荷战争,摧毁了荷兰的殖民优势。l8世纪,英法在欧洲发生多次战争,通过七年战争击败了法国,英国由此确立了世界殖民霸权地位。4、地理位置的优势:英国是一岛国,地处大西洋沿岸,位于世界贸易中心,便于经济贸易和海外冒险;有较强的海洋意识和海上优势。&荷兰殖民扩张概况:1、背景:①优越的地理位置和经商传统②新航路开辟的影响③荷兰摆脱西班牙殖民统治嬴得独立 2、时间:17世纪上半叶,取代西葡成为世界头号贸易强国 3、范围:西北欧的海域贸易以及对亚洲的远洋贸易和对西方“新大陆”的贸易 4、手段:殖民扩张与对外贸易紧密联系,组建大型商业公司是荷兰人在国际竞争中的重要手段。 5、影响:商贸发展带动了银行信贷业务发展,阿姆斯特丹在17世纪中叶成为国际金融中心,17世纪上半叶,荷兰取代西班牙和葡萄牙成为世界头号贸易强国,有“海上马车夫”之称。
荷兰殖民扩张迅速发展的原因: 1、地理位置优越,具有经商传统; 2、摆脱了西班牙的统治,国家较早的完成资产阶级革命; 3、新航路的开辟; 4、造船业发达。黑奴贸易:
开始于15世纪,欧洲殖民者把非洲的黑人贩卖到美洲充当奴隶,大量的非洲黑人就这样来到了美洲。西班牙和葡萄牙早期殖民扩张比较:
1、不同点:葡萄牙的殖民扩张方向是自西向东,殖民地主要在非洲、中亚、东亚等地,且主要是殖民据点,面积不大且较分散;西班牙的殖民扩张方向是自东向西,建立了对中南美洲的征服,面积大。前者建立了海上霸权,后者建立了陆上帝国,其对外扩张的方向与其所控制的航线密切相关。2、评价:①使殖民地人民陷入灾难,给殖民者带来巨额财富;②西、葡两国因把掠夺来的财富挥霍在奢侈享乐之上而日渐衰落下去;③从葡、西海外扩张和掠夺得到实惠的荷、英、法等国壮大起来,并同葡、西展开了争夺商业和殖民霸权的斗争。1588年,英国海军摧毁西班牙“无敌舰队”,西、葡逐渐丧失了殖民强国地位;④殖民掠夺,成为欧洲资本原始积累最强有力的手段之一;⑤西方殖民时代的开始,改变了世界形势和历史发展进程,欧洲人开始对美、亚、非洲进行政治控制和渗透,以及经济的掠夺和剥削。同时,殖民地区的文化和生活方式也发生了变化。 残酷的黑奴贸易:
1、参与:15—17世纪,葡萄牙、西班牙、荷兰支配。18世纪,英国成为奴隶贸易的主角。 2、影响:推动欧洲资本主义发展,也为美洲殖民地开发提供了劳动力\\\\严重破坏了非洲的社会经济。3、评价:①使殖民地人民陷入灾难,给殖民者带来巨额财富;②西、葡两国因把掠夺来的财富挥霍在奢侈享乐之上而日渐衰落下去;③从葡、西海外扩张和掠夺得到实惠的荷、英、法等国壮大起来,并同葡、西展开了争夺商业和殖民霸权的斗争。1588年,英国海军摧毁西班牙“无敌舰队”,西、葡逐渐丧失了殖民强国地位;④殖民掠夺,成为欧洲资本原始积累最强有力的手段之一;⑤西方殖民时代的开始,改变了世界形势和历史发展进程,欧洲人开始对美、亚、非洲进行政治控制和渗透,以及经济的掠夺和剥削。同时,殖民地区的文化和生活方式也发生了变化。
发现相似题
与“进入近代社会以来,海权对一个国家的盛衰和文明兴替产生了不可估..”考查相似的试题有:
262341131996121894215484125180209967如何理解海权对一个国家影响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文档贡献者贡献于
评价文档:
293页免费50页4下载券6页免费2页1下载券3页2下载券 3页4下载券1页免费1页免费2页免费2页2下载券
喜欢此文档的还喜欢50页4下载券2页1下载券3页免费3页免费3页2下载券
如何理解海权对一个国家影响|如​何​理​解​海​权​对​一​个​国​家​影​响
把文档贴到Blog、BBS或个人站等:
普通尺寸(450*500pix)
较大尺寸(630*500pix)
大小:14.90KB
登录百度文库,专享文档复制特权,财富值每天免费拿!
你可能喜欢您所在位置: &
&nbsp&&nbsp&nbsp&&nbsp
我国崛起过程中的海权战略研究.pdf44页
本文档一共被下载:
次 ,您可免费全文在线阅读后下载本文档
文档加载中...广告还剩秒
需要金币:150 &&
你可能关注的文档:
··········
··········
硕士学位论文
中国崛起过程中的海权战略研究
论文作者:薛峰
指导教师:赵长峰副教授
学科专业:国际关系
研究方向:国际关系理论与实践
华中师范大学政治学研究院
.硕士学位论交
华中师范大学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和使用授权说明
原创性声明
本人郑重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指导下,独立进行研究工作
所取得的研究成果。除文中已经标明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不包含任何其他个人或
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对本文的研究做出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己在
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明。本声明的法律结果由本人承担。
日期:为,,年歹月扣日
作老黼蛰肾
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学位论文作者完全了解华中师范大学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即:研
究生在校攻读学位期间论文工作的知识产权单位属华中师范大学。学校有权保留并
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电子版,允许学位论文被查阅和借阅;
学校可以公布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可以允许采用影印、缩印或其它复制手
段保存、汇编学位论文。保密的学位论文在解密后遵守此规定
保密论文注释:本学位论文属于保密,在??年解密后适用本授权书。
非保密论文注释:本学位论文不属于保密范围,适用本授权书。
储始擀 孙弛瓤瞎
日期:,,年乡月哆?日
日期:加,,年月歹,’日
本人已经认真阅读“高校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发布章程”,同意将本人的
学位论文提交“高校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中全文发布,并可按“章程”中的规
定享受相关权益。回意途塞堡銮卮溢卮旦圭生;旦二生;旦三生筮查
导师挑钐名薛
日期:矽,年朔二日摘要
本文研究中国海权的解构与建构问题。
海洋对于人
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大地和海洋是人类活动的舞台,其间交织上演着人类历史的活剧,世界霸权的争夺也在海陆之间展开。  从上古时代的希腊对波斯、迦太基对罗马,到中世纪的东罗马对阿拉伯、维京对欧陆,再到近现代的英国对法国、英国对德国、美国对苏联,海权和陆权的博弈贯穿了人类文明史,成为推动历史发展的强大动力。  到了在近现代,随着陆地的逐渐饱和以及技术的发展,人类对海洋的开发和依赖程度也成倍增加。远洋航海技术的成熟,将海洋从原来的天堑变为了通途,由世界的尽头成为了新世界的开端。  奥斯曼帝国的崛起终结了千年帝国东罗马的国祚,也终结了千年的欧洲中世纪时代,在文化和经济上引发了文艺复兴运动和近代化的历程。  当然更加现实的情况是,由于传统的经由东地中海沿岸同中东和远东地区进行贸易的商路被横亘在欧亚交界处的奥斯曼帝国阻断后,经济和军事的压力迫使欧洲国家不得不从海路上寻找新的贸易路线和生存空间,由此阴差阳错地开启了大航海时代和由之而来地理大发现,建立了全球殖民帝国。  海洋赋予了跨越国界和传统地理阻隔的沟通方式,伴随着充满扩张性的海腥味,西欧各国打开了一个新的世界格局。  当欧洲西部的海洋贸易、殖民和争霸如火如荼地展开后,欧洲的船舵开始从位于陆间的地中海的威尼斯人和热那亚人手里转移到了从大西洋向外洋探索冒险的西班牙人和葡萄牙人手中。  自此大西洋成为了欧洲列强的博弈场,先是大西洋沿岸的“海上马车夫”荷兰,继而是位于大西洋中的岛国“日不落帝国”英国,最后是位于大西洋彼岸的新大陆的美国先后主宰者这片海域,并由此控制着世界的主要海上通道,成为世界的海上霸主。  和这些海上强权在一个时间轴上的还有位于欧陆的陆上强国,法国、德国和俄国(苏联)对同时代的海上霸主发起了挑战,它们用自己的陆权和相配合的海洋战略与海上霸主们争夺欧洲乃至全世界的霸权。  陆权是成熟的称霸模式,以强大的陆上力量直接进攻或占领敌国领土,数千年来这一模式渐成各大帝国的称霸传统。  但是近现代海权的出现彻底颠覆了以往的陆权模式,海权是与海外殖民和远洋贸易相伴而生的,在殖民时代,谁掌握了制海权,便意味着谁占有了更多的殖民地和贸易及资源优势,如此便能使自己在列强争霸中处于绝对的优势地位。  相比陆军,海军更具主动性和攻击性。往小了说能够捍卫经济利益,保障本国的商船队和捕捞开采等海洋作业的安全,享用浩瀚海洋中的无穷资源;往大了说可以控制战略主动,退则御敌与国门之外,进则直接封锁敌国港口,进逼沿岸要地。用一句形象的话说就是:我的国防线,就是你的海岸线。  猛虎和鲨鱼究竟是如何互搏的,它们又是如何发挥自身的绝技反制对手的,一次次惊心动魄的海陆博弈背后都经历了怎样不为人知的巨变呢?
楼主发言:15次 发图:1张
  开业大吉
  来转转!
  秦教授,偶来顶贴,加油!
  努力,加油
  两个太监贴《经略江山--以战略视角透视历史图景》、《看破东周六百年(新版)》何时补上?!
  海洋的力量是深邃而神秘的,这一点正如漂浮在海面上的冰山,看似巍峨的冰山不过只是露出海面的十分之一而已,而海洋真正的力量也好似被它所隐藏的冰山一般。  海洋究竟蕴藏着怎样强大的力量,让小小的英伦三岛能够撬动欧洲和全世界?  英语是今日世界最具有统治性的语言,盎格鲁-撒克逊文化是当今世界主流文化,这样的软实力是建立在当年大英帝国全球霸权的硬实力基础上的。  大英帝国在其鼎盛时期,统治了4亿多人口,领土面积超过3300万平方千米,两项都占了当时世界人口和世界陆地总面积的四分之一强,是名符其实的“日不落帝国”,其世界霸权维持了一个世纪之久。  我们将这一切的辉煌聚焦到其始发点,大英帝国的主体,或者更确切地说本部,是不列颠岛,而其其余领土,除了北爱尔兰外,几乎都是海外殖民地。  大英帝国的主体,不列颠岛,虽然是欧洲第一大岛,但是其面积仅有219800平方公里,和其如日中天时的帝国总面积相比不及1/100,这样一个小小的支点是通过什么样的杠杆撬动欧洲和全世界的?  帮助大英帝国撬动世界的杠杆就是海洋。  海洋赋予了英国强大的海权,让它拥有了和横行于欧亚大陆的传统陆权强国争霸世界的资本。  海权和陆权,虽然他们争夺的是一个共同目标——世界霸权,但是它们各异的形态决定了各自争夺世界霸权的方式却是截然不同的。  传统的陆权凭借着强大的陆上武装力量,对周边的地区板块施加军事影响,通过直接的军事控制和羁縻来获得洲际范围的霸权。  而海权由于主要作用于远洋和近岸地区,所以并不采取和陆权一样的直接军事控制,而是依靠一边倒的海上军事优势来取得对海上主要贸易航线的控制和敌国港口及海上贸易的封锁,进而通过对国际经贸的影响来间接夺取世界霸权。  在国际货物运输中,海洋运输凭借其运力强大和成本低廉的优势成为主要的运输方式,一个多世纪以来,全球贸易运输量的80%以上是通过海上运输完成的。这其中,长期以来,美国的海运贸易量占其货物贸易总量的比例高达95%,而英国也有将近95%的对外贸易量是通过海港而到达国际市场的,即便是以陆权为主导概念的中国,目前海运贸易量也承担了其对外贸易量的85%的份额。
  控制了主要的贸易航线,便是掌握了世界性的战略物资和大宗货物的流向,直接控制了世界主要地区的资源命脉,也由于掌控了主要载体,而间接夺取了国际金融的主导权。  从领资本主义风气之先的威尼斯开始、到后来的荷兰、大英帝国、美国,世界资本主义和贸易金融中心都是当时的海上强权,我们就能对海权和依托于其上的贸易和金融霸权如何影响并控制世界的这一点有清楚的认识了。  陆权国家的称霸模式是军事化的,而海权国家的称霸模式则是商业化的。这一主导势力的差别,导致了陆权国家和海权国家完全不同的精神气质:前者的军事化氛围催生了兵营式的极权政治,进而配套形成了自上而下的扎根于理性主义的大陆法系;而后者的商业化气息则孵化了公司制的民主政治,与之相协调的则是诞生了自下而上脱胎于经验主义的英美法系。  制度和文化都是各国适应其生存环境的反应。大陆国家的有着漫长的陆地边界线相连,相互间处于一个零和博弈的状态,领土之争一触即发,很容易进入剑拔弩张的对峙局面,甚至爆发边境冲突。因此大陆国家,尤其是大国,国防安全的压力更容易让国家趋于极权,而极权模式对于外向称霸的有力支持反过来巩固和加强了国家的极权程度,整个国家形态是政府主导的理性主义框架。  相比之下,由于拥有海洋作为缓冲,海洋国家只要能够守住外围海域,便能在国际领土纠纷中独善其身,没有时时存在的边境国防压力。而岛国自身的物产局限性和海洋对于发展运输贸易的便利条件为商人集团的发展提供了温床,进而发展起强大的资产阶级和公司化的民主政体的产生,整个国家的形态也是资产阶级代议制民主的经验主义框架。  所以资产阶级诞生、资产阶级革命、资产阶级共和国建立以及工业革命都是诞生在以海洋贸易起家的威尼斯、荷兰和英国都是有着非常深刻的内在逻辑的。
  补充一下,上面更新的为  第一章 海洋的力量  第一节 海陆之别  下面是  第二节 海洋版图  第二节. 海洋版图  除了不一样的争霸方式外,海洋还赋予了海权国家什么硬实力来与陆权国家争霸?  我们将海陆霸权的差别放回到大英帝国的例子中去观察。英国就其本身来讲是一个岛国,纯粹的海洋国家。当大航海时代开启了全球海洋霸权的争夺后,英国在这方面的优势被放大到了极限,四处攻城略地,抢占海外殖民地。  这些遍布世界的殖民地通常都是各个海域的重要战略区位,如海峡、重要岛屿和港口等便于海上控制的领地,它们和本部以及彼此之间没有任何的陆路连接,都是远隔重洋的飞地组成了支离破碎的帝国版图。这样的帝国疆域形态让生于“中央之国”的我们倍感陌生。  但是从组织的角度来看,海洋国家和大陆国家版图上的区别反映了其内部结构上的差异。  对于大陆国家而言,“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是其统治的潜台词,国家内部土地的地理条件和经济条件的近似使国家内部在行政上和功能上趋于同质化,核心区外的统治区域不过是疆域和统治权的延伸。  在海洋国家这边,其海外属地更类似于跨国并购的分公司,隶属于本部母公司下服从生产经营调配的,其角色通常是提供原材料和市场,地理条件和经济条件的迥异令本土及各个殖民地之间有着明确的功能划分。  海洋国家对经济上的整合的重视高于政治上的整合,因此政治上民主氛围更浓郁,而经济上注重发挥市场的作用来充分调整经济关系,这导致了经济上的优化和强盛,反过来较弱的政治整合却也令国家更加松散而容易分裂。  但是争霸方式迥异也好,组织形式有别也罢,争夺世界霸权根本上还是依托一国的硬实力,即人口、资源、疆域面积等构成的力量基础。 海权国家结构再精妙,方式再机巧,没有足以和大陆国家相一致的硬实力基础,也是难以逐鹿天下的。
  顶一个
  爪!!!!!!!!!!!!!!!!!!!!!
  如果从国家疆域的角度来审视大英帝国,我们会发现能够用一种更加广义的眼光来理解海洋帝国的构造和布局,并进而看清海洋国家和大陆国家在硬实力上的对比。  从版图的角度来看,一国疆域内部由于山川等天谴的阻隔,往往被分割成多个独立单元,各个在经济上自成一体,在民族地区尤其如此。这些独立单元之间一般都是由阻隔它们的山脉、荒漠、湖泊之间的隘道或据点连接起来的通道沟通的,比如连接西域和中原的河西走廊、连接东北平原和华北平原的辽西走廊等。  同样的,海洋国家的本土和其海外属地之间由于海洋的分割看起来是脱离的,但是他们之间又是通过航线和之间的中转岛屿连接起来的,这两者和陆地版图上的隘道以及据点如出一辙。  之所以很多国家陆地疆域看起来是完整地连成一片的,是因为那些分割疆域的地理单元也被划入了版图中;而海洋国家的是由一目了然的海洋所分割的,因此看起来完全是支离破碎的一片。但实际上两者在内部的区域整合上并没有什么区别,倒是因为海洋有着更多的选择路径和物流运力,海洋国家的内部整体沟通运作效率反而更高。  国土板块的连接方式上海洋国家似乎并不居劣势,而在疆域的绝对面积上,大陆国家的优势其实也很有限。  在中国,辽阔的边疆地区的内蒙、新疆、青海、西藏在面积上超过了半壁江山,但是其间却大多为不宜居的荒漠和山脉所覆盖,在世界人口最多的中国,这四个面积最大的省份却是世界人口密度最低的地区之一。  同样的情况在其他陆域面积的大国也比比皆是,俄罗斯的西伯利亚面积超过1000万平方公里,超过世界上其他任何一个国家的陆地面积,但却仅有约4000万的人口,全部沿西伯利亚大铁路零星地分布在其最南端,而宽广辽阔的背部只有无尽的针叶林、苔原和永冻土层;  面积仅次于俄罗斯的加拿大完全就是北美版的西伯利亚,无论是面积、人口以及分布结构都和西伯利亚如出一辙;陆地面积第五大国巴西的主要发达地区和人口分布于其东部沿海地区,而内陆半数以上的面积为亚马逊雨林所覆盖,鲜有开发且难于利用;陆地面积第六大国澳大利亚除了海岸地区的少数区域外,几乎完全为沙漠所覆盖,人口几乎仅和中国一个大城市相当。  如果仅仅以陆地面积来评判一国硬实力的话,那么大陆国家的得分往往都是虚高的,因为世界主要陆地面积大国,除了美国之外,都几乎有一半以上的国土面积是不适宜居住或难以开发的荒地。  如果以国土面积来粗略估算一国的硬实力,这些地区要么从总面积中剔除,如果有人认为这些荒地可能是能源和资源的产地,比如盛产石油的西伯利亚和富有铁矿石的澳大利亚内陆沙漠,必须将之计入一国硬实力的总的估算中,那么海洋同样出产原油以及海产等经济资源,且具有不可替代的物流作用,所以也应当被计入硬实力的估算中,对应的海洋国家在疆域面积上甚至可以超出大陆国家很多。  目前60%以上的世界人口居住在距海岸100公里的地区,在中国,东部沿海地区是主要城市密集区,这一地带占14.2%的国土面积,却分布有44.74%的城市数和51.44%的城市人口。在人口资源方面,海洋国家的优势非常明显,世界上最典型的两个岛国英国和日本都是其所在地区人口密度最高的国家之一。  除了陆地在实际利用率上的折扣外,大陆上的各个国家历来为历史的和当时的领土纷争所造成的恩怨和冲突所累,彼此争斗难休,龃龉不绝。  而大陆上复杂的地形造就了完全不同的地理风貌和气候形态,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在这些各不相同的土地上生发了不同的民族和文明,经济上的差异往往让他们彼此之间格格不入,进而引发绵延数个世纪的民族仇怨。而且更可悲的是,这种基于地缘的天然矛盾难以随着时代的进步而改善。  在这些方面,海洋国家有着一目了然的先天优势。  由于海洋的阻隔,海洋国家边界分明,其本土不可能与其他国家有边界之争,加之海洋在其间所做的缓冲作用,让海洋国家可以超然地独立于大陆国家的争斗之外,并且可以游刃有余地利用它们之间的矛盾来取得最大程度的战略主动。  在防守无虞的同时,海洋却提供了海洋国家无比便利的进击渠道,它们的海军可以在敌国海岸线的任意一点发起进攻。攻则令敌猝不及防,退则使己高枕无忧。  真正的海洋岛国无需耗费资源进行几无经济效益的陆地防务,而可以将这些力量都投入到经营海洋上去,积极开拓海外领地,护卫商船、海洋作业和殖民地,获得源源不断的经济产出,以海权养国,相比之下,陆权则更多地在制造着国库损耗和邻里怨怼。  一切的外交归根到底都是服务于内政的,海洋国家的本土面积相对有限,空间封闭,地形单一,使得居于其上的民族比较单一,内部整合起来也相对容易,可以将内耗降到最低程度,集中力量一致对外。概括起来就是维稳成本低,且政治外向化,其经营的难度远小于情况复杂的大陆国家。
  继续围观
  楼主弄点图撒!
  通过这张图,大家可以对世界各地区的人口分布的发达程度有一目了然的认识  
  好贴要顶
  第三节. 旱海岛国  海洋国家如何利用海洋赋予它们的优势,真正做到四两拨千斤的呢?  在解读海洋国家和大陆国家的国家形态和硬实力对比这一点上,我们不妨游牧部落来作为一个特殊而有趣的实例,或许更能说明问题。  位于大漠戈壁的蒙古部落虽然是陆权的典型代表之一,但是从地域特点上来看,我们完全可以将之类比成海洋岛国。  大漠草原是一个地理条件而言单一而且面积辽阔的范围,在这样的自然条件下只有逐水草而居的游牧文明能够生存与繁衍,定居型的经济在其上完全无法立足,在与蒙古草原文明相邻定居文明区上,即便建立起强大的帝国,也无法在草原上扎根,实现真正的直属统治。  对于定居文明而言,大漠戈壁俨然如同难以涉足又无利可图的水域一样,因此中国在古代也称其为“旱海”。  因为空旷平坦,无险可守,适于长途奔袭,所以机动性是草原作战的决定性因素,轻装骑兵的野战于是成为了草原作战的主旋律,而在这一点上,全民皆兵的马背民族无疑占据着绝对的优势。正如同讨海为生的民族在海上的绝对优势一样。  与海洋民族类似,草原民族可以集中所有力量只发展单一的只适应各自的“海洋”的军种,无需像边缘地区民族那样既要发展陆军又要训练海军,不仅装备步兵还得准备骑兵,因而他们可以将自己的优势专业化且最大化。  蒙古骑兵之所以天下无敌,是因为他们的战斗状态和生产状态一致,所以运营成本低廉且专业化程度高,这同样也是海权国家能够“以海养国”的原因所在。想象一下汉武帝对匈奴的反击所亏空的国库和累及的人口,就能明白陆权国家要想在海上与海权国家直接抗衡所付出的可怕代价了。  居于草原上的蒙古部落,在其力量分裂孱弱的时期,往往会退缩到草原深处的漠北“岛屿”上,留下足够的缓冲地带以自保;而当他们处于全盛时期时,便会将势力布满整个草原,并且其相对贫瘠的资源和生存空间会像岛国大多数居住在岛国上的人们一样逼迫着他们四向出击,征服海外。  游牧民族的进攻可以在定居文明的任何一个定居点上发起,且机动性极强,随时可以变换地点,这令其对手防不胜防。战略上的主动性让游牧民族在战况有利的情况下能够持续推进战争进程,而在战势趋紧之时主动撤退,转入到自己占有绝对优势的空间中。游牧民族对定居文明的战略优势如今又在海权国家与陆权国家之间被成功翻版。  可当蒙古部落攻入到定居民族的生活区域时,也就是当他们“登陆”后,便会感觉到陌生感和不适应,于是他们通常会采用两个处理方法:要么劫掠一票,退回大漠草原,要么屠清城市,踏平农田,全部改造为牧场。  这种种的做法并不简单的是因为其恶劣的生存环境所造就的铁血无情的个性,更主要的是来源于其特殊的生存环境所赋予他们的生活模式,一旦进入农田或是城市,他们便仿佛是离开了水的鱼儿。而要找回安全感,只有游回水中或是让水淹没这片新领地。  当蒙古帝国处于巅峰的时候,他们的铁蹄踏遍了欧亚大陆,灭国无数,臣服天下,近一个世纪的扩张造就了亘古未有的大帝国。他们不仅占据了整个欧亚大草原,而且还在与草原相邻的各个定居文明区“登陆”并进行统治。但当他们“登陆”后不久,便纷纷遭遇到了水土不服的尴尬,他们要么被同化吸收,从此乖乖做了定居民,要么便被赶回草原,重新回到熟悉的“旱海”。  到了近代,热兵器的普及让游牧民族彻底失去了军事上的优势,主动进击成为了不可奢望的历史,蒙古民族被迫退回到了大漠戈壁的最深处,连其周边主要的缓冲地带都丧失殆尽,被彻底地打回了原型,生存在其崛起前的土地上。  情况类似的还有阿拉伯人,对他们来说,沙漠就是海洋,沙漠中的绿洲便是岛屿,骆驼就是他们的船只,在历史上,阿拉伯人都是在沙漠边沿进退。今天,阿拉伯国家基本上都是沙漠国家。  类似古代蒙古这样的游牧部落所组成的国家,如果以岛国的视角来定义它,那么其真正的领土便是隔壁深处为数不多的水草丰美的牧场外加外围广袤的戈壁海洋,但是反过来,如果我们以大陆国家的视角来定义很多岛国,尤其是如历史上强大的大英帝国或大日本帝国这样海权昌盛的岛国,那么其本土周边的大片辽阔海域也应当被视作其领土疆域。  所以海权国家在和陆权国家的对比中,全方面的优势弥补了其陆地面积上浅层的劣势。英国面对征服了几乎整个欧洲的德国,美国遇到面积两倍多于己的苏联,仍然能够应对甚至压倒对手的事实便是对此最好的注解。
  很多地缘家都把辽阔的平原看成是海洋,把坦克看成的船只,苏德在东欧平原上的坦克大战。
  平原和海洋最大不同在于人口和城镇密度的差别。海洋和沙漠因为人口集中在零星的岛屿和绿洲上,中间往往是巨大的无人区,所以才能进退自如、大进大出。就像刚过去的利比亚内战,双方经常会有一日内上百公里的进退,就是因为除了据点城镇以来就是无人区。而平原往往人口密集,有些地区还水网丘陵密布,所以城镇往往是一个紧挨一个、战斗也必须一个接一个的大,无法大张大阖的“跳跃式”作战。
  所以海权国家在和陆权国家的对比中,全方面的优势弥补了其陆地面积上浅层的劣势。英国面对征服了几乎整个欧洲的德国,美国遇到面积两倍多于己的苏联,仍然能够应对甚至压倒对手的事实便是对此最好的注解。  ....  商榷:  前面旱海的例子所形成的推理和逻辑,引出英国,美国的表现为佐证, 有点跳跃了。
  三分到手,低头猛走  
  不错,很形象  
  顶起来。
  来给秦兄顶帖,小弟各种事不断,好久不来,见谅。  秦兄好文,期待秦兄写出陆权海权博弈的大战略和大智慧、五百年来荷兰、大英帝国、美国先后称霸全球海洋的战略历程,支持秦兄,加油!
  又是太监贴。秦公公!
  好像一种说法是一支强大的陆军是自由之敌
  第二章. 海权的曙光  相对于陆地,海洋在人类的历史中扮演着第二生存空间的角色,因此海权的发展也是经历了漫长而曲折的过程,直到近代,在历史的危机下才渐臻成熟。  . 古典海权  在近代海权蓬勃兴起之前,上古时代的希腊、迦太基都曾以舰队称霸地中海一时,并在沿岸地区建立起一系列自己的殖民地,开创了地中海地区早期繁盛的商业文明,并为之后罗马整合全部地中海地区打好了基础;到了中世纪,北欧海盗维京人所刮起的诺曼狂飙几乎蹂躏了整个欧洲,从大西洋沿岸到北美海岸,从东欧的顿河平原到黑海和地中海地区,这群海上游牧民族外洋内河来去如风,并彻底改变了英法俄的统治阶级的血统。  这上述些古典时代的海权和同时代的波斯、罗马、东罗马、阿拉伯等以陆权为基础,兼顾海上力量的对手不同,相比之下它们几乎都是讨海为生的民族,海权来得非常纯粹。  但是通过比较我们可以看到,古典时代的海权,它的诞生其实是伴随着很大的无奈的。希腊地区、阿非利加/腓尼基以及斯堪的纳维亚半岛都是贫瘠之地,在古典时期的技术水平下生存条件堪忧,通过海陆向外拓展生存空间,以海上抢劫或是海洋贸易来维持生计,所以称其为讨海为生想必恰如其分。  所以从这一点来看,古典时代的海权相比陆权而言,其诞生于更为弱势的地理条件之下,而且由于缺乏近代航海技术所具备的建造-动力-导航等系统,当时的航行大多顺沿海岸或在风平浪静的陆间海航行,其主要舞台主要集中于地中海和黑海地区,影响范围相当有限。  古典时代海权和陆权最经典的碰撞莫过于迦太基(Carthage)共和国和罗马共和国之间的三次布匿战争。
  当时的罗马共和国执着于陆地扩张,这点和迦太基共和国热衷于建立海外殖民地形成了鲜明的陆权和海权意识的对照。  迦太基人遍布地中海的殖民地对罗马人的扩张和国防都构成了极大的威胁,布匿战争由此展开。  在陆战中,陆权起家的罗马当仁不让,若不是“战略之父”汉尼拔,迦太基在绵延一个多世纪的三次布匿战争的陆战中几乎呈现一边倒的颓败局面。  但是一旦战场转移到了海上,迦太基却展现出了其海权立国的优势所在,在初期牢牢把握住制海权,用起灵活快速的海军打得罗马人笨重的战船疲于奔命,难于应付。  不过罗马共和国雄厚的国力让罗马人迅速建立起一支堪与迦太基匹敌的全新舰队。  这支舰队在数量上足以挑战迦太基的海上霸主地位,而在战术上,罗马人总结了之前的失败经验,为了充分发挥自己的陆战优势,他们在船头安装了接舷吊桥,采取接近敌舰后迅速登陆敌舰的近身肉搏的典型陆战方式来料理对手。  这种俗称的“乌鸦船”配合罗马海军赤裸裸的陆战技法,其实质是驾着船的陆权,这让航海技术见长的迦太基大有秀才遇到兵的感觉,渐渐地在制海权方面也显出了颓势。公元前260-公元前241年间,罗马舰队三次击败迦太基舰队,最终从迦太基人手中夺取了地中海的制海权。  相比表面的海战对抗,真正逆转两国海上战略局势的,却是两国的立国之本。  地处北非沙漠和海角边缘的迦太基限于自然条件而以贸易立国,海权和国家经济命脉相连,这是纯粹意义上的海权,所以是以海权养国,国家是建立在海权基础上的。一旦开战,贸易自然受到严重影响,国家经济陷入危机,而海权一旦遭到威胁,国家命脉便危在旦夕。长此以往地持续消耗,国家必然濒临崩溃的边缘。  反观罗马,坐拥地中海地区气候和土地条件出众的亚平宁半岛,以农业为经济支柱,本质上是以陆权为核心的,而其的海权则是服务于其国防安全和对外争霸的,所以是以国养海权,海权是依附于国家之上的。持续的战争并不能撼动罗马的根基,其海军也能够依托稳固的农业经济更快地更新和添置,最终在长时间的消耗中拖垮迦太基。  难怪迦太基人最头疼的便是他们所说的“罗马如韭菜般的再生能力”,两国间最终的斗争结果是两种立国方式和海权陆权在古典时期对抗的真实写照:海权固然能够对陆权形成强有力的威胁和挑战,但是宥于时代条件的限制导致的外在条件和内在结构上的差距古典时期的海权只能作为配角的身份而存在。  时代和技术的进步总是喜欢将昔日配角推向历史的前台,不过这一切还都需要时间和机遇。
  果然,太监了!
  第二节. 黎明前的曙光  近代海权是由贸易而起的,贸易对远航和护航的需要催生了海权的发展,海权的发展促进了海外殖民地的开拓,殖民地的开拓带了了源源不断的基础资源、廉价劳动力和规模庞大的新兴市场,这三大要素从原料、生产和销售三个环节合力帮助资本主义完成了原始积累,带来了近代资本主义的兴盛。  新时代的先锋都是从旧时代的缝隙中萌芽的,当欧洲大陆还处于中世纪的蒙昧状态时,位于意大利地中海岸的威尼斯、热那亚、比萨和阿马尔菲等城市共和国便已经凭借着在欧洲大陆和穆斯林控制的西亚和北非之间作为海洋贸易中间商而变得富甲一方,并在之后领欧洲文艺复兴和资本主义风气之先。  在意大利这些近代海权萌芽的城市共和国中,最著名的便是威尼斯(Venice)共和国。由于地处亚得里亚海的最北部的泻湖,威尼斯共和国贫瘠狭小且有严重海侵的国土难以发展农业,却能够很好地兼顾海陆运输,在中世纪自然而然地成为了欧洲与黎凡特(Levant,地中海东部沿岸地区)的贸易中枢,变得富甲一方。  十字军东征开始后,威尼斯借着不仅通过运送十字军而获益匪浅,更是借着十字军东征之便,不断在海上趁机劫掠衰落中的东罗马帝国,并占据了爱琴海内的很多岛屿作为海外领土和贸易中转站,包括克里特岛、优卑亚岛和塞浦路斯岛等。随着贸易的需要和国力的发展,威尼斯共和国逐渐占据了达尔马提亚(巴尔干半岛西部沿海地区)的据点,最终形成了从威尼斯城到塞浦路斯岛的一条围绕着巴尔干半岛的贸易链条,贸易范围也扩张至整个地中海地区,成为了该地区的海上贸易霸主。  威尼斯共和国强大的海上贸易造就了著名的威尼斯商人和威尼斯水手,前者的代表是莎士比亚陛下的夏洛克,后者的代表则是马可?波罗,他们将东方的香料、宝石和丝绸从海上源源不断地运入西欧各地,并从中间谋取暴利。  利润丰厚的海上贸易一方面催生了威尼斯发达的造船业和航海业,以拓展和维护其海上贸易;另一方面贸易所带来的资本流入为城市手工业的发展和货币贸易提供了血液,并在此基础上发展起了金融业,出现了现代商业银行的雏形,中世纪的末期,现代资本主义在此萌芽了。  资本主义的发展和商人阶级的强大使威尼斯始终处于财阀集团的贵族共和统治之下。为了在文化领域伸张自己的政治力量,越来越多的艺术家开始受雇于财阀,成为其在文化领域的代言人,新的有别于传统宗教的艺术表现形式如雨后春笋般出现了,繁荣的经济使威尼斯成为了文艺复兴运动的先驱之一。  从国民经济、产业机构、政治格局和意识形态各方面看,威尼斯这个邻近中世纪宗教中心的弹丸之地却已经颇具现代资本主义国家的形态。强大的经济和海上力量让它在同法国、阿拉贡和神圣罗马帝国等庞然大物的对抗中屹立不倒,和意大利其他城邦的斗争更是不在话下。  凭借海权立国的威尼斯真正的威胁只能来自海上,从十五世纪起,咄咄逼人的奥斯曼帝国开始了在巴尔干半岛和东地中海地区的持续扩张,威尼斯共和在爱琴海中的岛屿被土耳其人占领,传统的贸易航线受到土耳其海军威胁,黎凡特地区的沿海贸易站被土耳其苏丹收归名下,至1517年埃及被奥斯曼军队占领为止,传统的东西方贸易通道完全被土耳其人控制。  1571年在失去了东部要地塞浦路斯岛后,不愿束手待毙的威尼斯人集结了神圣联盟与奥斯曼帝国进行了勒班陀战役。虽然威尼斯人在此役中获得了胜利,但一次侥幸的胜利根本阻挡不了在当时令整个欧洲胆颤的奥斯曼帝国的扩张步伐。到1669年,当克里特岛被土耳其占领,威尼斯彻底失去了地中海的海上霸权,共和国从此逐渐走向了衰落。
    威尼斯共和国
  原来我以为威尼斯等意大利城市共和国的衰落,是因为神圣罗马帝国和法兰西王国在意大利半岛的“意大利战争”摧毁的。  不是吗?
  威尼斯共和国以外,在亚平宁半岛西侧的热那亚共和国是地中海地区另一个强大的海权主体,相似的地理条件让两国走上了几乎完全一样的发展道路。1284年在梅洛里亚海战中决定性地战胜了邻近的竞争对手比萨共和国后,热那亚共和国控制了地中海中西北部利古里亚海域的科西嘉岛和撒丁岛等海上领土。  由于欧洲和黎凡特的海上贸易主要为更具地利优势的威尼斯人所垄断,热那亚人在这一东西方主要贸易通道所占据的份额相当有限,为了开拓自身的贸易市场,热那亚人大力发展伊比利亚半岛、北非和黑海沿岸的海上商贸,在地中海内构建了一张比威尼斯人要复杂得多的海上贸易网络。  热那亚人在海上的挑战威胁到了威尼斯共和国的地中海海权,两大海权强国持续不断的龃龉于1380年的基奥贾战争作了阶段性的了结,热那亚最终被实力更强的威尼斯重创。在紧接着的奥斯曼帝国的扩张中,热那亚共和国的黑海和爱琴海航路早早地被土耳其人所截断了,热那亚共和国的海权遭到空前的打击,经济基础受到了撼动,从此一蹶不振。  和威尼斯一样,热那亚这个以贸易立国的国家也是一个由贵族财阀集团主政的城市共和国,虽然海权和海上贸易收到了严重压抑,但是通过前者积累起来的原始资本在这片贸易热土上逐渐发展成为金融资本,过往的海上物流又以货币的形式重新流动了起来,为共和国带来源源的财富。  依靠给新兴的西班牙帝国和其统治者哈布斯堡皇室提供商业银行借贷,为其发动的美洲探险殖民活动提供金融血液,以此获取高额的风险投资回报,热那亚共和在十六世纪重新焕发了勃勃生机,并将自己的命运与这个日后的海上霸主牢牢地绑在了一起。  
  中世纪晚期,威尼斯和热那亚这样的城市共和国在欧洲南部的地中海地区以海权开创了一番天地,吹响了新时代的号角。而在欧洲北部的波罗的海地区,这片同样四面环陆的海域也孕育出了和地中海地区一样的凭借海权起家的商业城市。  在中世纪后期,神圣罗马帝国波罗的海南岸的港口城市,吕贝克、汉堡、科隆、不莱梅等,由于相互之间以及和西欧、东欧以及北欧间贸易的需要,逐渐形成了以法律纽带串联的海上商业联盟,被称为“汉萨同盟”(Hanse,德文意为“公所”或者“会馆”)。  随着贸易量的不断增加,14世纪中叶时,汉萨同盟已经逐步扩展至丹麦、瑞典、俄罗斯、芬兰等波罗的海东岸和北岸地区,甚至在波罗的海以外,北海沿岸的英格兰、佛兰德(今比利时)等地建立了汉萨城市和贸易站。  这一时期,汉萨同盟的庞大商船队在波罗的海中川流不息,并远及地中海沿岸,将南欧的农作物和其他经济作物源源不断地运入欧洲北部。贸易令汉萨同盟发展了经济和资本,这些波罗的海边的城市和地中海边的意大利城市共和国一样依靠海权和商贸成为了中世纪欧洲最耀眼的时代先锋。  统观这一时期的海权主体,基本都是以陆间海商贸城市集团为主要形式,它们是时代的产物,航海技术的限制和中世纪主流的封建统治及宗教观念让它们只能在远离大陆核心的陆间海边零星地发展壮大。强大的海上力量和重商主义的传统是它们近代海权萌芽期和早期资本主义,到此为止,它们都是体量很小的纯商业主体,资本主义在一开始就带有浓重的海洋基因。  但是随着地跨欧亚非三大洲的奥斯曼帝国的横空出世,封锁了整个地中海,并在海陆两线切断了欧洲与东方的传统商路,欧洲战战兢兢地被土耳其人压制在了欧亚大陆的最西端。从此依靠东西方贸易发家的地中海城市共和国衰落了,在欧洲内部进行流转的北方贸易也因无法满足整个欧洲的需求而逐渐呈现下滑趋势,欧洲的内海的海权伴随着贸易的颓势一起衰落了。  上帝关上了欧洲的一道门,欧洲人必须自己打开一扇窗。生存空间和生活物资的需要迫使欧洲将眼光转向了浩瀚汹涌的大西洋,寻求绕过穆斯林控制的中东而直接与东方联系。欧洲人在内海发展起来的造船和航海技术以及对商业资本贪婪的渴求现在帮助他们的冒险家和野心家扬起风帆载着欧洲驶向了一个未知的领域,从此开启了大航海时代的序幕。  
  写的不错
  挺好的,只是不知得看多少年啦,千万别烂尾楼啊
  近代海陆争霸
  。  
  先干活
留个爪  
  套话,空话,官话,太多,希望楼主语言更贴近人民群众,通俗。精炼。  
  航母航母  
  顶起先
  楼主太监了?  
  @sldsld-29 11:07:07  两个太监贴《经略江山--以战略视角透视历史图景》、《看破东周六百年(新版)》何时补上?!  -----------------------------  您真是明察秋毫阿。
  好贴啊
  @秦纵轩
10:01:00  大地和海洋是人类活动的舞台,其间交织上演着人类历史的活剧,世界霸权的争夺也在海陆之间展开。  从上古时代的希腊对波斯、迦太基对罗马,到中世纪的东罗马对阿拉伯、维京对欧陆,再到近现代的英国对法国、英国对德国、美国对苏联,海权和陆权的博弈贯穿了人类文明史,成为推动历史发展的强大动力。  到了在近现代,随着陆地的逐渐饱和以及技术的发展,人类对海洋的开发和依赖程度也成倍增加。远洋航海技术的成熟,...........  -----------------------------  顶雄文
  @sldsld-29 11:07:07  两个太监贴《经略江山--以战略视角透视历史图景》、《看破东周六百年(新版)》何时补上?!  -----------------------------  @延陵后人
14:52:20  您真是明察秋毫阿。  --------------------------  谢谢二位支持,会尽快补上的
  @秦纵轩
22:30:44  @sldsld-29 11:07:07  两个太监贴《经略江山--以战略视角透视历史图景》、《看破东周六百年(新版)》何时补上?!  -----------------------------  @延陵后人
14:52:20  您真是明察秋毫阿。......  -----------------------------  楼主辛苦。
  马克刘明···
  中国由陆权向海权发展。楼主写得好看。
  历史,科学,探索 群号
  留下脚印,大气魄写出好文章
  楼主说的太玄乎了,海洋中也是有关键点的。几个海峡一控制就足以确立霸权。以中国来说,东到台湾,南到马六甲足以。再伸展些,东到关岛,西到安达曼群岛,足以。
  @秦纵轩
00:59:51  如果从国家疆域的角度来审视大英帝国,我们会发现能够用一种更加广义的眼光来理解海洋帝国的构造和布局,并进而看清海洋国家和大陆国家在硬实力上的对比。  从版图的角度来看,一国疆域内部由于山川等天谴的阻隔,往往被分割成多个独立单元,各个在经济上自成一体,在民族地区尤其如此。这些独立单元之间一般都是由阻隔它们的山脉、荒漠、湖泊之间的隘道或据点连接起来的通道沟通的,比如连接西域和中原的河西走廊、连接东北平...........  -----------------------------  学习了!
  文章真不错
  . 大航海时代  是怎样的机缘才让欧洲人踏出领先世界的一大步的?  欧洲位于欧亚大陆的西陲,从结构和体量上看,欧洲更像是欧亚大陆的一个边缘化的大半岛,但是正式这个远离欧亚大陆核心区的蛮荒落后的地带,却主宰整个欧亚大陆和世界近500年。  这样一个相对偏远闭塞的区位,加之相对较高的纬度,北部多降雨少日照的温带海洋气候和南部夏季干热,冬季多雨的地中海气候类型使植物在主要生长期或光照不足,或供水短缺,导致欧洲的整体物产不及东亚、南亚、美洲等主要温带地区,使得欧洲经济长期依赖对外贸易来补充,这一点对于历来强调自给自足的中国经济来说有着很大的不同,这一点也造就了欧洲的重商主义和基于商贸的契约精神。  在欧洲所有的对外贸易品中,最重要的莫过于解决生计问题香料贸易。中世纪欧洲由于农业条件的限制,不得不大力发展畜牧业以提供足够的食物。  但是一旦到了欧洲严寒而漫长的冬季,中世纪欧洲人的口粮就堪忧了。作物和牲畜的减产让很多欧洲人,尤其是欧洲北部的人们必须提前储备丰富的粮食以熬过整个冬天。  作为粮食保存和调味的香料由此成为了中世纪欧洲最重要的战略资源。肉桂,豆蔻、丁香、花椒等产自印度和东南亚等热带地区的香料随着源源不断的东西方贸易大量地进入欧洲。  稀缺的战略资源必然带来高额的利润,将沿途的倒手商贩们养得脑满肠肥,其中的佼佼者莫过于威尼斯和热那亚的商人。  但是奥斯曼帝国的横空出世彻底阻断了传统的东西方贸易,也切断了威尼斯人和热那亚人的财路。不过比他们更悲剧的人莫过于欧洲的百姓,香料贸易的中断让所有人的冬天变得极其艰难。而贵族们的日子也不好过,除了吃饭无味外,他们之前享受的象牙、宝石、丝绸等奢侈品现在也无法从印度和中国等地经过中东而进入他们的宫廷了。  生计的迫切和巨额利益的诱惑同时赤裸裸地呈现在了面前,大西洋的惊涛骇浪阻挡不了欧洲的冒险家们寻找新的贸易之路。
  第三章. 大航海时代  是怎样的机缘才让欧洲人踏出领先世界的一大步的?  欧洲位于欧亚大陆的西陲,从结构和体量上看,欧洲更像是欧亚大陆的一个边缘化的大半岛,但是正式这个远离欧亚大陆核心区的蛮荒落后的地带,却主宰整个欧亚大陆和世界近500年。  这样一个相对偏远闭塞的区位,加之相对较高的纬度,北部多降雨少日照的温带海洋气候和南部夏季干热,冬季多雨的地中海气候类型使植物在主要生长期或光照不足,或供水短缺,导致欧洲的整体物产不及东亚、南亚、美洲等主要温带地区,使得欧洲经济长期依赖对外贸易来补充,这一点对于历来强调自给自足的中国经济来说有着很大的不同,这一点也造就了欧洲的重商主义和基于商贸的契约精神。  在欧洲所有的对外贸易品中,最重要的莫过于解决生计问题香料贸易。中世纪欧洲由于农业条件的限制,不得不大力发展畜牧业以提供足够的食物。  但是一旦到了欧洲严寒而漫长的冬季,中世纪欧洲人的口粮就堪忧了。作物和牲畜的减产让很多欧洲人,尤其是欧洲北部的人们必须提前储备丰富的粮食以熬过整个冬天。  作为粮食保存和调味的香料由此成为了中世纪欧洲最重要的战略资源。肉桂,豆蔻、丁香、花椒等产自印度和东南亚等热带地区的香料随着源源不断的东西方贸易大量地进入欧洲。  稀缺的战略资源必然带来高额的利润,将沿途的倒手商贩们养得脑满肠肥,其中的佼佼者莫过于威尼斯和热那亚的商人。  但是奥斯曼帝国的横空出世彻底阻断了传统的东西方贸易,也切断了威尼斯人和热那亚人的财路。不过比他们更悲剧的人莫过于欧洲的百姓,香料贸易的中断让所有人的冬天变得极其艰难。而贵族们的日子也不好过,除了吃饭无味外,他们之前享受的象牙、宝石、丝绸等奢侈品现在也无法从印度和中国等地经过中东而进入他们的宫廷了。  生计的迫切和巨额利益的诱惑同时赤裸裸地呈现在了面前,大西洋的惊涛骇浪阻挡不了欧洲的冒险家们寻找新的贸易之路。
  @埃涅阿斯 64楼   楼主说的太玄乎了,海洋中也是有关键点的。几个海峡一控制就足以确立霸权。以中国来说,东到台湾,南到马六甲足以。再伸展些,东到关岛,西到安达曼群岛,足以。  -----------------------------  这些在后面会分析到的,开头只是主脉络理顺一下
  好好学习
  第三章. 西葡的冒险
  15世纪的航海冒险让西班牙和葡萄牙这两个欧洲的二流国家几乎一跃成为了世界的主宰,以至于时任教皇亚历山大六世亲自出面,为他们分割了整个地球。   第一节. 圣战的延续  是什么让位于欧洲边陲的西班牙和葡萄牙迈出了大航海时代的第一步,并崛起成为世界一等强国的呢?  西班牙和葡萄牙位于欧洲大陆最西南端的伊比利亚半岛上,在漫长的中世纪,这里都是欧洲抗击伊斯兰教扩张的前线,和欧洲其他地区在文化和地缘上有着很大的差别。  当土耳其人在地中海东岸强势崛起的同时,同为伊斯兰系统的摩尔人和阿拉伯人却在伊比利亚半岛且战且退。在以反抗穆斯林统治为号召的伊比利亚半岛收复失地运动(公元718年-1492年,西班牙语Reconquista)中,穆斯林势力由占据伊比利亚半岛大部逐渐被压缩至南部沿海的格拉纳达。  卡斯蒂利的伊莎贝拉一世与阿拉贡的斐迪南二世的联姻在1479年造就了统一的西班牙王国,并在13年后将盘踞在格拉纳达的穆斯林势力彻底赶出了伊比利亚半岛。  作为圣战的延续,西班牙和葡萄牙在本土收复失地后,有着强烈的向北非和其他地区扩张以巩固和扩大圣战成果的趋势,两牙不仅对邻近的穆斯林国家进行本土打击,同时需要从海路包抄对手,在敌后寻找潜在的同盟。  除了战略的需要,两牙的扩张还伴随着经济的需要。连年的圣战让伊比利亚地区经济要落后于欧洲其他地区,尤其在加工业领域,这一方面两牙长期依赖欧洲其他地区的对外贸易,因而对于海外资源和作为硬通货的贵金属以作为交易物的渴望非常强烈,这是造成两牙海外扩张的经济原因。  当然同穆斯林的长期斗争带给两牙还有很多积极的因素。经年累月的圣战让两牙有着超乎其他欧洲国家的宗教狂热,这一点在日后的两国的航海探险中格外重要。中世纪的航海家,无论是基督徒还是穆斯林,几乎都是虔诚的教徒,在那个毫无保障的航行条件和对海洋地理茫然无知的年代里,没有执着而顽强的信仰,是很难坚持完成绝大多数航行的。  在技术上,两牙从中世纪的远洋高手阿拉伯人那里学会了三角帆技术,并将之改进地更适合于外洋航行,而阿拉伯人手中的的希腊、罗马以及阿拉伯人自己编撰有关于北非、中东以及印度洋地区的地理文献对于两牙的远航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和北非穆斯林的长期战争和交往让两牙对于地中海对岸的北非以及更南的黑非洲分别有这直接和间接的认识和熟悉度,而这些经验是欧洲其他地区所鲜有的,这一点让葡萄牙在日后有更大的把握和信心去向南沿着非洲沿岸探索大西洋,并最终绕过了好望角而进入了印度洋。  可以说是伊斯兰世界一手造成了欧洲尤其是两牙开启大航海时代,不过除了这个重要外因以外,两牙自身的区位优势也是决定性的内因。位于伊比利亚半岛的两牙地处欧洲的最西南端,是地中海和大西洋连接的门户,与非洲大陆隔海相望。此地一直以来都是地中海贸易-欧洲北部贸易-北非贸易的十字路口,两牙在航海条件成熟后,因地制宜地有理由进行海上扩张。而在这时,更为弱小的葡萄牙却先走一步。
  神贴啊,不要太监,继续继续,一定大有可为
  第二节. 葡萄牙的探险  葡萄牙人凭借什么率先开启大航海时代?  伊比利亚半岛地处欧洲的西南边缘,而葡萄牙则居于伊比利亚半岛的西南边缘,可谓是欧洲最偏远的国家。地缘上的边缘化、陆地上被远比自己强大的邻国西班牙两面包围,葡萄牙要想生存和发展,只有通过海路。  边缘的区位虽然让葡萄牙在陆上的处境非常尴尬,但是另一方面在海上则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与国土面积相对而言的漫长海岸线,沿岸的岩壁地质和曲折的海岸线构成了天然深水良港,远离欧洲大陆的陆权纷争的位置让葡萄牙也能一心一意地发展航海。  这一切让葡萄牙早于西班牙开始了远洋探索,王子恩里克(Infante D. Henrique,1394年-1460年)早在1415年便远航至北非西海岸的加那利群岛附近,并相继发现了亚速尔群岛和佛得角群岛。在非洲西部沿海的发现给了葡萄牙王子沿着非洲大陆的海岸线一直探索可供贸易和殖民地区的野心,在前后30多年的航海历程中,他多次大胆地向大西洋南部深入,绕过西非的大陆突出部,驶入几内亚湾(Gulf of Guinea)。  黑非洲地区的象牙、黄金等物产让首次来到这里的葡萄牙人陷入了疯狂,习惯于武力解决问题的葡萄牙人回归到了野蛮的状态,在武装力量的保障下在几内亚湾沿岸设立了航海的中继站。  航海在这个技术水平仍旧十分落后的年代里是高风险高投入的活动,若不是国防战略的需要,当时的欧洲国家是很难有动力去启动航海的,尤其是远洋航行。而如果没有巨额的利益驱动,任何一个国家也不会有财力去长期支撑这样耗资庞大的航海行动,对于我们来说,想想当年波澜壮阔的郑和下西洋的最终结果就知道了。而要将当时最为珍贵的资源:人口,去大量投入航海并填充海外据点,可想而知这样的航海行动有多么可观的获利了。  在当时的航海技术条件下,木质的船身在长期的航行过程中很容易被海水腐蚀,需经常性地靠岸维修,有限的船体空间更是不断地需要从陆上获得淡水、食物和其他辎重的补给,因此在重要的航线上以海岸或岛屿建立相隔一定距离的港口中继站对于远洋航行来说是不可或缺的。  正因为如此,一旦一国在某一航线上取得先发优势,完成了沿线的港口中继站的建立,将之串连成一条完整的贸易航线,并且在经济上能够自给自足地维持这些中继站的运营成本,那么它将在一个很长的时间段内保有这条航线,因为敌国要想在航线上替代它,连跨出第一步的落脚点都没有,一旦离开本土港口将步履维艰,而该国却能通过中继站源源不断地提供远洋船队的补给,反过来也通过远洋船队加强对中继站的控制。  这样就不难理解,为什么即便在欧洲都微不足道的葡萄牙,能够在日后竞争激烈的欧洲殖民地争夺中始终保持着为数不少的殖民地,直到今天都全世界都还散落着不少葡语系的国家和地区。  这一航线-中继站相互加保障和加强的现象让后发的海外殖民帝国不得不采取差异化竞争的策略,直接地导致了新航线的开辟和新大陆的发现,客观上为地理大发现推波助澜。  直到19世纪,随着新一代的蒸汽铁甲战舰替代了古老的木质帆船后,远洋船队对于外海中继站的依赖才趋于减弱,到那个时候,全世界的殖民地将迎来新一轮的洗牌。
  第三节. 来自东方的财富  葡萄牙人是怎样一步一步地到达东方并成为东西海上商道的霸主的?  在西非站住脚并获得源源不断的利益后,葡萄牙人继续向非洲南部更远处延伸着自己掠夺财富的触手,同时也在探索通往东方的航线,梦想着早日到达这一财富的天堂。葡萄牙人沿途在安哥拉的罗安达建立了重要的殖民港口。1488年,葡萄牙航海家迪亚士 (Bartolomeu Dias,1451年-1500年)沿非洲西海岸一路向南,在绕过好望角(Cape of Good Hope)之后到达了非洲大陆最南端的莫塞尔湾(Mossel Bay),至此,葡萄牙人已将印度洋尽收眼底。  随着通往东方大门的打开,另一位葡萄牙宫廷官员,探险家瓦斯科?达伽马(Vasco da Gama,1469年-1524年)再接再厉,在绕过好望角进入印度洋之后,继续沿非洲大陆东海岸北上,沿途由南到北停靠非洲东海岸莫桑比克、坦桑尼亚的桑给巴尔、肯尼亚的蒙巴萨和马林迪,并通过当地熟悉印度洋季风的穆斯林航海家相助,跨越阿拉伯海,最终抵达了印度南部的果阿,成为历史上第一位从欧洲航海到印度的人,伴随着这一殊荣,丝绸之路和穆斯林对东西商路的垄断也告终结。  前往东方的航路的发现让葡萄牙人一发不可收,随着越来越多的印度的日用品和奢侈品进入葡萄牙,越来越多的葡萄牙人也来到了印度和东方,为了加强对东方的渗透,以及对穆斯林在印度洋上的统治权发起挑战,葡萄牙人先后在亚丁湾的索科特拉岛、波斯湾的霍尔木兹、印度的孟买等印度北沿自西向东建立连接非洲、中东和南亚次大陆的据点。  葡萄牙人狂热的圣战情结让他们在这一穆斯林世界包围的海域中变得尤为兴奋和活跃,这不仅仅是出于其意识形态的惯性,更是因为对穆斯林在这一地区海权的颠覆能够打击传统的地中海贸易线路,让自己逐步成为东西方的贸易垄断商,进而攫取巨额利益。  通过持续的海上作战,在印度获得稳定的落脚点后,葡萄牙人继续向东探索世界,从南亚次大陆南端向北进入孟加拉湾,在加尔各答设立据点;向东穿越马六甲海峡进入太平洋,并占据马六甲这一海峡的咽喉,进而分南北两路分别到达中国和东印度群岛,建立了澳门与东帝汶两个据点。
  不错的文章,思路开阔,文笔雄健。希望继续到底!
  当整个东方都展现在葡萄牙人面前时,他们所渴望的香料以及其他东方的奇珍异宝也不在那么遥远而神秘。东南亚的香料和犀角、印度的象牙和珠宝、中国的丝绸茶叶和瓷器激发了葡萄牙探险家们各种巧取豪夺的欲望。面对弱小而分散的南洋诸岛,葡萄牙人采取了直接的武力殖民和掠夺的方式获取香料等物资;而在强大而统一的中国面前,葡萄牙人只能采取平等的通商来获取他们想要的一切,不过土地贫瘠且手工业落后的葡萄牙没有什么商品能够引起富庶的***大国的兴趣,在很长时间内,中国和欧洲殖民列强的贸易多是西方各国以金银等硬通货来完成的,这使双边贸易长时间处于中国的顺差状态,因此一直保持者相对较低的贸易总量,直到一种颠覆性产品的大规模贸易开始后;在情况介于中国和东南亚之间的,庞大且内部结构复杂的印度,葡萄牙人则采取了更为灵活而复杂的手段获取想要的商品,传统的以货易货、通过分化拉拢后的特许经营以及极端情况下的殖民抢掠应有尽有,这也是日后英法等殖民帝国在印度进行殖民统治的雏形。  无论采取何种手段,葡萄牙人的船还是前赴后继地满载着东方的财宝回到了欧洲,让欧洲人真实触摸到了东方的惊人财富。  不过葡萄牙的国力和人口(150万人口,16世纪初)让他们在东方的殖民行动只够支撑其以据点的形式而存在,典型的如澳门和东帝汶,这与后期其他深入内陆的殖民帝国相去甚远。而葡萄牙落后的工商业又让它很难以大规模的商业贸易形式与殖民地建立大范围的经济联系,所以葡萄牙人虽然是最早来到亚洲的欧洲殖民者,但是其在亚洲的势力却几乎是所有欧洲殖民帝国中最微不足道的。正因为上述两大原因,葡萄牙所能施加的影响程度、范围以及时间跨度最大的殖民地只能是距离其最近,相对最为落后的非洲西海岸的安哥拉,以及几乎与其在非洲大陆位置对称的,位于非洲东海岸的莫桑比克。  尽管有着如此众多的先天不足,葡萄牙人仍然凭借先发优势,在16世纪控制了跨越半个地球的商业航线,在亚洲尽力阻断阿拉伯人同印度和印度尼西亚的商业往来,从而打破了阿拉伯人和意大利商人对东西商贸的传统垄断,这直接导致了自十五世纪末到十六世纪初的短短20年间,传统的地中海航线的香料贸易量萎缩了将近75%。  与此形成鲜明对照的是,同期葡萄牙人输入欧洲的香料总量提高了近10倍,其增加的份额几乎正是地中海航线所萎缩的部分。可以说东西方贸易已经从传统的地中海内洋航线向着大西洋-印度洋的外洋航行发生了质的倾斜。而欧洲暴利的香料贸易收入也大量地从威尼斯人的口袋转移到了葡萄牙人的口袋中。当然,亚洲其他的物资贸易也逃不过葡萄牙人的法眼。  可以想象葡萄牙这样一个在欧洲长期不入流的小国通过航海获得了如此巨大的成功,欧洲其他强国怎能不眼红心痒,蠢蠢欲动,首当其冲便是葡萄牙那强大的邻居西班牙。
  第四节:南辕北辙  西班牙人如何阴差阳错地发现了美洲?  最为伊比利亚半岛主体的西班牙,无论是其对穆斯林势力的驱逐还是内部的整合上都要比偏僻狭小的葡萄牙难度更大,完成的时间也更晚,等到1492统一后的西班牙决定性地实现了全境的光复后,葡萄牙人已经在非洲沿岸通往亚洲的核心据点站稳了脚跟,并且持续不断地在亚洲渗透。  虽然拥有更大的体量和更强的国力,但是航海方面的先发优势所带来的对航线的牢固控制及丰富的航海经验让西班牙难以从正面去和葡萄牙人争夺东方的香料及其他财富。  走别人的路别人不让你走,那敢问自己的路在何方?  从希腊时代起,欧洲人便能够接受地球是圆的一说,到了15世纪,这一观点更是被普遍接受,但问题是这一观点在这近2000年间对于欧洲人来说永远仅只是一个观点而已。  不过地有多大产,人有多大胆,观点往往都是在利益的信念驱使下成为现实的,克里斯托弗?哥伦布(Christopher Columbus ) ,这位西方最富盛名的冒险家,血管里奔腾着热那亚人勇敢而疯狂的血液,对于财富投机性的执着让他决心不走寻常路,要另辟蹊径到达马可波罗笔下的东方。  通过自己对日向及曲率的计算,以及长期航海经验的支持,哥伦布大胆地估算从欧洲大陆最西端出航,仅需向西航行4600公里便能驶抵日本和中国,但这位疯狂航海家的计算结果显然是被其强烈的期望所引导了,欧洲大陆到达这两地的真实的距离是哥伦布估值的4倍以上,这其中还不包括因为美洲大陆的阻隔所需绕行的航程。
  高风险高投入的航海行动需要设备齐全的船只、丰富的物资储备、精密昂贵的仪器以及为数众多敢于冒险且技术精良的专业航海人员和便于展开海上及陆上防御和攻击的武装人员,这一切对于资金和人力资源整合的要求远比现在开办一所中型公司的要求高的多,在当时个人要实现远洋探险的抱负,要么是恩里克王子这般的王室贵族,要么就是达伽马那样宫廷背景的高级官员。对于哥伦布这样的个体户来说,不借助于外力支持,他更多的只能在脑海中探索东方。  这样巨额的投资,除了王室外,就只能来自于富商巨贾了,这其中首当其冲的就是威尼斯和热那亚的银行家们。但问题是个人投资永远都是财务性质的投资,也就是单纯的逐利,重视风险的规避和回收的周期,在没有打开局面之前,精明的银行家是不可能单独投资未知领域的航海探险这种高风险长周期的项目的。  既然单纯的个人投资者不靠谱,那就只能求助于王室了,和个人投资者不同的是,航海探险开疆拓土以及国防安全的重要作用让王室作为战略投资者,可以获得的预期收益远高于个体的财务投资者。  抱着这个希望,哥伦布首先求见了当时航海第一强国葡萄牙,主动请缨要求帮助葡萄牙开拓西向到达东方的航线,进而为其实现从两个方向合围地球,垄断全世界的航线的伟大愿景。  在航海经验丰富的葡萄牙人面前,哥伦布显然是个班门弄斧的菜鸟,其对西向到达东方距离的错误估算让葡萄牙人对其付之一笑,新航线未知的风险和看似无谓的投入同现航线高效的运营和稳定的收入形成强烈反差,热那亚人毫无意外地铩羽而归。  心中的狂热让哥伦布相继又求助了英法王室,和葡萄牙人截然相反的是,对于远洋航行尚所知甚少的英法两国对哥伦布所许下的宏伟愿景视若诳语。  不过不同于葡萄牙,也与英法有所区别,西班牙对于航海地理的把握属于一知半解的状态,这一点和哥伦布情况相同,不过这并不重要,最关键的在于西班牙实实在在需要另一条航路进入东方,而哥伦布则是当时能实现这一可能的第一人选。  能够互取所需的双方一旦走到一起,合作通常一拍即合,日,西班牙女王伊莎贝拉资助哥伦布,授予其递交给印度和君主的国书【这其中还有西班牙请求中国配合其侧击穆斯林的内容,西班牙的海上冒险是带有浓重的宗教和军事色彩的。】,以排水量130吨的圣玛丽亚号为旗舰,率领其余两艘帆船从西班牙巴罗斯港出发,向西启航。在经过了70个昼夜的执着的航行后,北回归线附件的东北信风带将他们西送了4000多公里后,日凌晨,哥伦布的终于发现了陆地。  哥伦布在今天的巴哈马群岛登陆,但是他自以为到了印度,并将居于其上的土著成为印第安人(Indian),即意为印度人。
  第五节. 神奇的股份制公司  是什么力量驱动欧洲走进现代?  哥伦布的出航是西方历史上真正意义的风险投资的开始,随着之后远洋探险的逐步成熟和规模化,各国王室为了争夺更多海外利益,竞相和跨国银行家集团合作,形成了由王室授权,银行家以股份的形式投资,专业水手及武装人员运作,在发现并获得回报后按照契约比例分成的成熟远洋探险模式。  这套模式想必大家或多或少都会觉得熟悉,没错,这和我现代股份制公司的结构如出一辙,这其中王室、银行家和水手对应的角色分别是现在的政府(工商局)、股东和职业经理人团队。社会结构分散的欧洲社会更进一步的发展,三种的角色功能化为监事、董事和高管,在此结构模型的基础上,西方社会孕育了司法、立法和行政三权分立的运作体系。  从这一点上来说,西方社会,尤其是海洋基因占据主导的西欧的根本结构,其实就是一个商业体,权威、资本和技术三者相对独立存在,相互制约,相互交易,波澜壮阔的大航海时代则是它成熟的契机。  股份制公司是西方近代最重要的发明,没有之一,它对于西方进入工业时代的资本主义起到的作用超过其他任何发明。因为不同于其他在操作层面提高效率和实现功能的技术发明,股份制公司是提供了在社会层面整合经济资源和人力资源的制度发明,它因人们渴求个体力所不能及的巨大利润而产生,为实现这一目标而运作。通过契约,社会可以将毫无关系的人们统和在共同的利益框架下形成合力,以未来的预期作为整合更多社会资源的手段,其组织效果和发挥功能是传统的社会组织所无法比拟的。相比之下,西方工业文明所诞生的科学发现和技术发明,几乎都是这一过程的副产品和实现手段而已,双方的因果关系无需赘述。  股份制公司的诞生源自于人们原始的逐利本能,而其运行则依赖于契约精神。如果说商业传统是契约孕育精神的天然土壤,那么结构更加分裂的社会则是商业传统的温床。政治和经济的分裂,让个体和组织之间有更多的可能和必要平等地进行贸易。  在这里,西方社会显然完成了两个从低到高的自循环,从个体到公司,再从公司到国家,我们可以对西方社会的基本模型自上而下有个概略的认识。  说到这里,我们再回头从驱动原因、组织形式、原始基础和发展结构上对比中国和欧洲社会,就能够解释为什么中国的郑和下西洋和西方的大航海探险在目的、形式、组织等方面完全迥异,至于最终的结果,开展时期更早、官方支持更强、出航规模更庞大郑和下西洋行动为何跟西方的大航海探险相去甚远,除了地理上的原因外,便是社会结构性差异的结果。陆权思维的古代中国,自上而下和西欧商业社会是有着本质区别的,权威、资本和技术几乎都集中于政府的权威社会的运作通常是命令式的,而非市场商业化的。
  貌似深刻,实则肤浅;近代国家之间的争霸远远不是海陆这么简单,这只是表象。
  第六节. 划分世界  西葡两国是如何划分在全世界的势力范围的?  在1492年发现了“印度”后,名噪一时的哥伦布从1493年到1502年的10年间又先后3次从西班牙出发向西探索中国和日本。但是信风把他带到的中美洲及加勒比海地区的岛屿和美洲大陆沿岸地区并没有让他找到传说中中国、日本和印度发达的文明和富庶的土地,取而代之的只有一群依旧处于石器时代的陌生人种。  但是执着的哥伦布仍然认定这里就是他所要寻找的东方,只不过他所接触到的只是东方最为偏僻的地区,真正的心脏地带还有待他寻找。错误的判断导致了虽然他发现了美洲很多地区,但仍然没有找到他心中的东方核心区,也错过很多本该属于他名下的发现。哥伦布到死都认定自己到达的是东方,而不是什么新大陆, 以至于美洲(America)都是由1500年到达那里的另一位意大利航海家亚美利哥?韦斯普奇(Americus Vespucius )的名字命名的。当然可以令哥伦布聊表欣慰的是,他最初发现的并坚称是印度的美洲地区现在被称为西印度群岛,  不过哥伦布所做的一切对于西班牙王室来说已经够本了,因为他们有了继续向西去拓展的目标和动力。  在这个中世纪思想仍然兴盛的时代,宗教对于西葡两国的意识形态影响是第一位的。在他们眼中,作为基督教堡垒的前线国家,它们当仁不让有权力占领异教徒的土地并统治不信主的异教徒们。  作为新时代的“海上十字军东征”,教皇是理索当然的主要关注者,为了体现自身的法统地位,帮助海上殖民帝国坐实其占领的异教徒领土,1454年,教皇尼古拉五世(Nicola V )颁布敕书,宣布葡萄牙人在非洲海岸发现的领土归属葡萄牙。这样的敕令无疑更加激励了西葡两国的海上拓殖运动,也为之后的殖民时代的”先发现归属原则“首开先例。  但是西葡两国在家门口的北非沿岸一直摩擦不断,在葡萄牙人发现发现东方航线和哥伦布发现美洲后,这种摩擦的态势势必急剧升级。  为了避免两国对外拓殖的动力引发基督教世界的内耗,并将之最大化地引导为”新十字军东征“的正能量,教皇亚历山大六世(Alexander VI, )主动出面调解两国在对外殖民上的矛盾,在哥伦布发现美洲大陆的次年,日,在大西洋中部亚速尔群岛和佛得角群岛以西约5500公里的位置,教皇划出了一条纵贯北极和南极经线,史称教皇子午线(Papal Meridian)。  教皇规定,该线以西的世界属于西班牙的势力范围;而该线以东则归属于葡萄牙人。根据这条分割线,除了格林兰到东部外,美洲及太平洋各岛都归西班牙所有;而亚洲、非洲则划入葡萄牙的领域。  教皇子午线等于是以法律的形式定下了西班牙和葡萄牙各自对于东西航线开拓的结果。相比发现后就获得的美洲的西班牙,葡萄牙对于东方的所有权是建立在牢固的有效控制的基础之上的,对此葡萄牙人当然非常不满,并要求教廷重新划分两国势力范围。  这一争执所秉持的有效控制原则,在19世纪的殖民时代高峰期,全世界无主之地已经开发殆尽的时代被用于替代了原先的最初发现原则,并将西方列强对全世界的暴力争夺推向白热化阶段。  迫于葡萄牙的强烈反应,西葡两国在经过反复的博弈后,于1494签订了《托德西利亚斯条约》(The Treaty of Todd Cilliers 1494),将原先的分界线再向西移约1500公里,调整后了的分界线将南美洲东海岸的突出部划入葡萄牙的势力范围,这就是为什么今天在普遍使用西班牙语的拉丁美洲,巴西作为唯一的葡语国家特立独行地存在其间的原因。  教皇帮助两国划分的世界,也等于是给两国指明了各自的拓展方向,在世界尚未探索殆尽之时,通过协议让两国分头开拓,以实现基督教最大化的传播。为了能够在条约框架下到达东方,西班牙沿着哥伦布努力的方向进行了不断的尝试,有趣的是,哥伦布的夙愿最终是由葡萄牙人麦哲伦(Ferdinand Magellan
)在1519年—1521年与他的船员们实现了环球航行后实现的。  在损失了包括麦哲伦在内的大部分人员后,他们不仅为西班牙运回了可观的香料,而且还第一次证明了地球是圆的假说。
  西班牙通过西行进入东方,很快在《托德西利亚斯条约》框架内和葡萄牙发生了冲突,并且以武力占据了菲律宾。【Philipines 意为西班牙王子费利佩的土地。】  经过前后近10年的口头博弈和武力讹诈,1529年,西葡两国在教廷再次的斡旋和调解下,缔结了《萨拉哥撒新约》(Sara Gesa New Testament 1529),在摩鹿加群岛(即香料群岛)以东17°再划一条经线,该线以西归属葡萄牙,以东则属于西班牙,和之前的教皇子午线一起,将世界实实在在划分成了两个部分,成为欧洲殖民时代的标志性开端。    《托德西利亚斯条约》所划分的世界,白色地区归属葡萄牙,灰黑色地区归属西班牙  以教宗的身份直接介入世俗政权对外部世界的征服,教廷的目的不仅仅希望欧洲基督徒们最大化地向外输出基督教。就如同当年的十字军东征一样,在对异教徒宣战的表面下,是教廷尊王攘夷的算盘。在教廷的威望逐步走弱的16世纪,教皇为西葡两国划分世界的做法无疑是在奖励这两个最忠诚的天主教国家,这样既能借着两大海上霸主的力量狐假虎威,又能给正在经历内部深刻的宗教经济政治变革的西北欧国家树立一个正面的示范。
  第七节 . 殖民新大陆  新大陆对欧洲和世界意味着什么?  在教廷为西葡两国彻底分割了世界后,在西班牙的势力范围内,除了菲律宾以外,西班牙在东方的收获仅限于几个太平洋上的孤零小岛,国力更强的西班牙之所以愿意现在的划分方式,是因为在当时人们还直至甚少的美洲,有着辽阔领土和预计可观的资源有待开发。  西班牙人征服美洲的经历残忍而不可思议,首先是冒险家科尔特斯(Hernando Cortes )于1521年率领800名西班牙士兵,通过劫持首领、联合受压迫部落的方式,以粗陋的火器最终征服了人口400万左右的位于今天墨西哥南部的,尚未进入铁器时代的阿兹特克帝国(Azteca Empire 14世纪-1521);而另一位西班牙殖民冒险家皮萨罗(Francisco Pizarro )仅依靠区区170名西班牙士兵,以和科尔特斯如出一辙的手法于1535年征服了人口近600万,疆域覆盖今天秘鲁大部的印加帝国(Inca Empire 11世纪-1535)。  西班牙初期在美洲的殖民活动主要位于今天中美洲和南美洲北部,环绕墨西哥湾和加勒比海地区,这一地区两大帝国戏剧性般的覆灭为西班牙提供了大量现成的开发过的土地,要政府中美洲地峡附近地区和加勒比海岛屿等其他在政治上更松散,人口上更稀疏、技术上更落后的地区,对于西班牙来说就更不在话下,在短短的20年间,这些地方便如秋风扫落叶般被尽数收入囊中。  这其中,拜“生物武器”所赐,长期生存与与世隔绝的新大陆的印第安人,面对西班牙人所携带的瘟疫和其他传染病完全没有免疫力,大量人口不战而亡,直接成全了西班牙人的胜利。  为了对所获得的美洲殖民地进行有效的管制,西班牙王室设立了“西印度事务委员会”,主管美洲殖民事务,职责范围包括殖民地的立法、司法、行政、军事、财政和宗教各方面。
  写的比我深刻全面,学习了!~
  @sldsld5473
11:07:07  两个太监贴《经略江山--以战略视角透视
图景》、《看破东周六百年(新版)》何时补上?!  -----------------------------  @延陵后人
14:52:20  您真是明察秋毫阿。  --------------------------  @秦纵轩 57楼
22:30:44  谢谢二位支持,会尽快补上的  -----------------------------
请遵守言论规则,不得违反国家法律法规同时转发到微博}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海权与国家力量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