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队面临这次改革开放的感想有什么感想

甲午战争期间,日本印制的侵略中国、朝鲜宣传画,内收黄海海战等图画(资料图)
【学习小组按】
近日,有媒体梳理习近平的治军关键词,如:从严、实战、转型等。习近平履新中央军委主席以来,多次就国防和军队改革发表讲话,诸多讲话中,最能全面体现其治军思想的,还是在“一次重要会议”上的讲话。此前,小组曾梳理这次会上讲话的主要内容,今天,小组对这个讲话进行分析。
习近平因何场景而痛彻肺腑
一篇文章读懂习近平的军队改革思想
新近上市的《习近平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论述摘编》一书,首次公布了习近平的一些内部讲话,其中就包括“一次重要会议”上的讲话。日,在纪念完我国我党我军重要创始人毛泽东120周年诞辰后一天,习近平主持了“一次重要会议”,并发表讲话。这场会议的名字,至今未对外公布。透过习近平会上的讲话,不难发现,它事关国防与军队改革,事关打仗。
1,辛酸与清醒
“我经常看中国近代的一些史料,一看到落后挨打的悲惨场景就痛彻肺腑!”会上,习近平辛酸地言及中国曾经的落后挨打,清醒地判断当下大势,“当前,世界主要国家都在加快推进军队改革,谋求军事优势地位的国际竞争加剧。在这场世界新军事革命的大潮中,谁思想保守、固步自封,谁就会错失宝贵机遇,陷于战略被动。”
2,中流击水
要抓住机遇,避免被动,“我们必须到中流击水。军事上的落后一旦形成,对国家安全的影响将是致命的。”而哪些问题“从根本上制约了军队建设和军事斗争准备”?把脉会诊之后,习近平找出病灶――我军存在“领导管理体制不够科学、联合作战指挥体制不够健全、力量结构不够合理、政策制度改革相对滞后等深层次矛盾和问题”。
3,开出药方
针对顽疾,习近平开出药方――“深化国防和军队改革”,这是中国军队的宿命。“不改革是打不了仗、打不了胜仗的”。而改革从来不是容易之事,国防和军队改革进入了攻坚期和深水区,要解决的大都是长期积累的体制性障碍、结构性矛盾、政策性问题,推进起来确实不容易。
4,难易转化
说至此,习近平引用了《为学》中的名句“天下事有难易乎?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不为,则易者亦难矣。”他说,越是难度大、越要坚定意志、勇往直前,决不能瞻前顾后、畏首畏尾。难易是相对的。只要全军统一意志,敢于啃硬骨头,敢于涉险滩,就没有过不去的火焰山。
5,机会窗户
国防与军队改革,势在必行。从空间看,中国外有东海南海挑战,内有反腐呼声。从时间看,2014年之于中国,是甲午战败120周年,同样为全面深化改革元年。这为军队改革提供了“同仇敌忾”的时代背景。习近平敏锐地指出,“深化国防和军队改革正面临一个难得的机会窗口,一定要把握好”。
6,改革共识
单看中国内部,改革呼声与就重大问题的共识,交相呼应。当前,全党全国对国防和军队改革非常关注、非常支持。全军上下对改革期望很高、呼声很大,这是推进改革的有利条件。经过多年实践探索,我们对改革规律性的认识不断深化,大家在一些重大改革问题是有共识的。
就国防和军队改革的目标,习近平提出两个“进一步”,着眼两个“力”――进一步解放和发展战斗力,进一步解放和增强军队活力。一个战斗力,一个活力,两力缺一不可。而任何固守成规的国防政策,任何腐败猖獗的军队,都缺少战斗力,缺少活力。
8,现代战争
国虽大,忘战必危。国防与军队改革,瞄准现代战争。“现代战争需要高效指挥体制。”习近平说,要把领导指挥体制作为重点,联合作战指挥体制是重中之重。他强调,建立健全军委联合作战指挥机构和战区联合作战指挥体制,要有紧迫感,不能久拖不决。
9,更加精干
军队结构要调整。对于“我军总的数量规模还有些偏大,军兵种比例、官兵比例、部队和机关比例、部队和院校比例不够合理”的问题,习近平指出,必须优化规模结构,把军队搞得更加精干、编成更加科学。要重点加强新型作战力量建设,限期把老旧装备数量压下来,为新型作战力量腾笼换鸟。
10,三位一体
人才队伍是关键。如何“构建三位一体的新型军事人才培养体系,盘活军事人力资源,吸引和集聚更多优秀人才”,是军队改革的课题之一,“干部考评、选拔、任用、培训制度还不够健全,征兵难、军人退役安置难、伤病残人员移交地方难等问题”需要解决。(注:三位一体――队院校教育、部队训练实践、军事职业教育)
11,军事经济效益
习近平还提到一个词――“军事经济效益”。军队政策制度改革还有一个重要方面,是要把钱和物管好用好,提高军事经济效益。他指出,要“把军费投向投量搞得更加科学,千万不能让国家投入的钱打了水漂”。
12,绝对忠诚
改革箭在弦上,激情满怀。当然,改革不是莽撞求变,而是胆子要大,步子要稳,掌握好改革节奏,控制好改革风险。改革更要讲政治,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无论怎么改,这些都绝对不能变。
13,一场大考
今年3月15日,中央军委深化国防和军队改革领导小组召开第一次会议。正如习近平所说,“这是我们回避不了的一场大考,军队一定要向党和人民、向历史交出一份合格答卷。”
(本文为微信公号“学习小组”独家授权海外网发表,如有转载务必注明来源“海外网”)
(责编:牛宁、赵雪晨)
|||||||||||||
|||||||||||||||||||新浪广告共享计划>
广告共享计划
改革开放三十年中国军队员额的变化
我生于1970年,改革开放的时候也慢慢能记些事了,89年又经地方高考进入军校从而迈入了行伍之中,直至2006年底转业至地方工作,可以说在部队度过了大部分青年时光,虽说没有奉献毕生年华于国防,但也多少无愧于国家,当然国家为了我们所付出了很多很多,在部队自己也收获了许多许多,同时也让我有了从另外一个角度来回顾和总结改革开放这不平常的三十年。反以观往,复以验来,正因为我和大家以至于国家都还有更远、更美的未来,才让我觉得必须静下心来,去回头认真审视和统计与国防建设极为相关的中国军队员额的种种变化及转折、意义及解析、影响和感悟并加以记录。权做国防教育方面的一点个人总结吧!
&&&&一、改革开放三十年来军队员额的变化及转折情况
&&&&改革开放三十年来,中国军队员额从四百多万裁减至现今的230万的变化巨大,完全可用一系列裁军大事来加以记录和统计:
&&&&百万大裁军:1980年3月,中央军委决定军队再次进行精简整编,大力精简机关,压缩非战斗人员和保障部队,部分部队实行简编,将一部分部队移交地方。同年8月15日,中共中央批转了中央军委《关于军队精简整编的方案》。1982年9月,中共中央和中央军委又决定军队进一步进行精简整编。1985年5月,中国郑重宣布,中国人民解放军将裁减员额100万。这是中国多次单方面裁军活动中最有代表性的一次,表明中国积极推动军控与裁军的决心。这与当时国际上两大军事集团的军备竞赛形成明显对比。
&&&&裁军50万:1997年9月,中国庄严宣布,中国人民解放军将在今后三年内裁减军队员额50万。这一单方面裁军的重大战略决策,再一次充分表明了中国热爱和平的真诚愿望,是中国为推动进一步降低世界军备水平,增强相互信任,促进人类和平事业所作的新的努力。
&&&&裁军20万:2003年9月,中国政府决定,2005年前再裁减军队员额20万,军队总规模将保持230万人。这次裁军在压缩规模的同时,着重优化结构、理顺关系、提高质量。
&&&&改革开放三十年来,三次具有划时代意义的裁军都顺利完成,目前,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员额为230万。
&&&&二、改革开放三十年来军队员额变化的意义及解析
&&&&中国人民解放军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人民军队,其任务是巩固国防抵抗侵略,制止颠覆和分裂,保卫祖国,保卫人民的和平劳动,参加国家建设事业,努力为人民服务。中国疆域辽阔、人口众多,保持一定规模的常备军是中国国家安全的正当需要。为什么要单方面裁军?为什么要如次大规模频繁地裁军?带着诸多的疑问,让我们一起来回顾和解析一下。
&&&&百万大裁军意义及解析:八十年代,中国的安全环境有了较大改善。为了集中力量加快经济建设和进一步加强军队质量建设,中国军队建设指导思想实行战略性转变,从过去随时准备应付大规模侵略战争转变到和平时期建设的轨道上来。为此,中国采取了大规模的裁军行动。其中主要内容包括:
  ——裁减员额。到1987年,中国人民解放军的总员额由423.8万人减到323.5万人。之后,又作了进一步的裁减,至1990年,全军总员额减到319.9万人,共裁减员额103.9万人,占裁减前总员额的24.5%,百万裁军的任务已超额完成。
  ——撤并机构。大军区由11个撤并为7个。全军经过撤销、合并、降级、改制,共减少团级以上单位5900多个。
  ——实行文职制度。将科研、工程技术、教育、文艺、卫生等系统的大部分现役军官改为军内文职人员。
  ——削减武器装备。全军共削减各种火炮近10000门;各型坦克1100余辆;各型飞机近2500架;各型舰艇610余艘。
  ——开放部分军用设施。全国共有101个军用机场、29座军用港口向社会开放,并将部分军事设施改为民用。
在当时冷战尚未结束,美苏裁军谈判长期未果的情况下,中国单方面大规模裁减军队员额的行动,不仅有利于促使当时的东西方两个集团减缓军备竞赛的势头,缓和国际紧张局势,而且有助于在世界各国间逐步建立相互信赖的气氛,改善军控与裁军的环境。中国此次裁军行动对推动国际军控与裁军进程作出了重要贡献。
裁减军队员额50万意义及解析:
进入90年代,党中央、中央军委仍把优化军队结构、走精兵之路当成新时期军队建设的重要任务。1997年9月,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五大上明确提出,适应世界军事领域里的深刻变革,加强教育训练,提高现代技术特别是高技术条件下的防卫作战能力。"在八十年代裁减军队员额一百万的基础上,中国将在今后三年内再裁减军队员额五十万。"1997年~2000年的裁军共减少军队员额50万,其中军官20万,形成现在250万的规模。这次裁军的特点是:"精兵、合成、高效",实现了我军由数量规模型向质量效能型、由人力密集型向科技密集型的转变。
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的精兵之路,是我军建设的既定方针。压缩军队员额,是不断适应世界新军事变革发展趋势,服从服务于国家经济建设大局的需要。当前,随着现代科技特别是信息技术的发展,国际军事领域的竞争更加激烈。战争形态正在由机械化战争向信息化战争转变,军队的信息化作战能力越来越具有决定性作用。我们进一步压缩军队规模,有利于集中有限的战略资源,加快我军信息化建设步伐。
裁减军队员额20万意义及解析:
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的精兵之路,是军队建设的既定方针。2003年9月,中国政府决定,2005年前再裁减军队员额20万,军队总规模将保持230万人。这次裁军在压缩规模的同时,着重优化结构、理顺关系、提高质量。
改善官兵编配比例。通过精简机构,减少副职领导干部、部分干部岗位改由士官担任或实行聘用制等,大幅减少干部数量,使全军官兵的编配比例得到优化。
完善领导指挥体制。重点精简军以上机关和直属单位,减少指挥层次,健全作战指挥体系,强化指挥功能。调整机关职能,撤并部门,减少内设机构和人员,机关机构和人员均减少15%左右。
优化军兵种结构。精简陆军,减少装备技术落后的一般部队,加强海军、空军和第二炮兵建设。优化部队内部编成和军兵种规模结构,提高各军兵种高新技术部队的比例。
深化联勤保障体制改革。继续实行以军区为基础的联勤保障体制,扩大联勤保障范围,精简后勤机构和人员,将军兵种领导管理的后方医院、疗养院和通用物资仓库划归联勤系统统一整编。逐步实现三军一体化的联勤保障体制,提高综合保障效益。
调整院校体制编制。健全军地并举培养军事人才的体制和制度,加快建立和完善以任职教育为主体、军事高等学历教育和任职教育相对分离的新型院校体系。按照规模化、集约化办学的要求,优化院校体系结构,精简部分军地通用或同类数量偏多的院校,合并同驻一地或任务相近的院校。
&&&&三、改革开放三十年来军队员额变化对自己的影响和感悟。
&&&军队员额的变化是国防建设的大事,保持相对的稳定性是必要的,但同时必须严密观注国际、国内战略环境这个客观基础的变化,结合中国实际的国情和军情,不断创新发展与时代相适应的战略文化、军事理论和国防力量建设。当然,无论对于地方一般群众还是部队服现役的军人影响也必将是巨大和显著的,不能概括全部,姑且总结回顾一些对自己有重大影响和感悟的事情吧。
&&&&一是工资的增长。刚入军校时每月的津贴19元,现在我还清楚记得。93年毕业时第一个月工资是338元,这个我永远不会忘记。尔后,工资也慢慢地在增长,至98年上研时900多元,2005年时1700多元,直到06年部队涨工资一月开到3500多元也只拿了5个月就正式退出现役了。军队的员额越来越少,军人的待遇逐渐提高,我置于其中,自不例外。现在回想起来,没有改革开放经济的持续发展,没有部队的持续减员增效和质量建军,可能部队的工资也不会持续增长和提高,那么,我等曾经的军人生活又将是一个什么样的情形呢!
&&&二是学历的提高。年青军人那一个不想尝尝当将军的滋味,即便现在想起来真是梦想,但那时的确时时、处处、事事都与之关联。军校毕业,想在部队大干一番事业,基层的辛苦训练、严格工作、事多且杂等等特点对于一个农家子弟来说算不了什么,但最最让我慢慢苦恼的是我今后将何处发展?我是学通信的,被分配到了一个工程兵部队从事通信保障工作,我的去路在哪里:通信排长、特务连长、通信股长、转业。这也许是我呆在团里的最一般去路。我又不是工程兵出身,在团里的出路很受限制,而这样的出路我又极不认可!无奈,没有军方背景,也没有地方背景的我只能依靠我自己去追寻前面的路,除了考研,也许再没有什么更好或可行的出路了。好再部队可以带工资上研,98年我考取了硕士研究生,这也改变了我未来可能的路。部队员额不断的裁减,但质量却或这样或那样的不断提高。我可能就是这一大背景下的一个案例。历史经常会普遍联系一切。研究生毕业后被分配到一个军校当教员,当了5年后猛然觉得自己在部队怎么这么快就十几年了,我想我该走了。军营,急急的来,正如我急急的走;地方,淡淡的生活,正如淡淡的今后。
&&&三是兵营的展转。当兵十七年,走过的地方的确不少,即使是驻地也轮换了不少。军校入学于广州这个大都市四年,毕业后分配至甘肃白银的一个小山村一待五年;在江苏北部一个城市待过三年,在陕西呆了5年后转业也许这就是落叶归根吧。当然从军这么多年,正值改革开放的时期,这不同的地方驻守也给了我很多比较,很多收获,在人生的征途上慢慢地也丰富了自己的些许阅历,在生活的变迁中思想也经受了众多社会的冲击。我一直觉得,部队是一个小环境,社会是一个大环境,一个小环境怎么可以脱离一个大环境而独处呢?绝不可能。你不同我,我不同他,但心境的始源却发端一处;你不同我,我不同他,但生命的归宿却极其一致。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大家都转转,军事的一种需要,社会的一种需要,生活的一种需要,更是改革开放的一种迫切需要。
四是宝贵的回忆。如果说军营十七年的回忆是一份自己的宝库,我觉得一点都不为过。因为这十七年,我生活在军营里更生活在社会中,我生活在训练场更生活在校院里,我生活在男人中更生活在女人中,我生活的大背景真正是持续不断的改革开放进程,诸多的折射光不时地投晒在中国大地的万事万物,我也不能例外,但其中的回忆和感悟请允许我独自保留!谢谢。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急求一篇《改革开放三十年感想》1500字``大家帮帮忙`先谢谢了_百度知道
急求一篇《改革开放三十年感想》1500字``大家帮帮忙`先谢谢了
提问者采纳
从抗震救灾看改革开放30年来的中国 地震灾情使我们悲恸、揪心;而感天动地气壮山河的抗震救灾斗争,特别是在以救人为中心的震后7天时间里发生的许多事情,则使我们再度受到强烈震撼。每次被震撼的那一刹那,我们和许多人一样,常会产生一些断想。这么多天来,我们很想把这些感受写出来,但迟迟不能成文——心情难以平静;断续、跳跃式的感触太多,难以理出头绪…… 这次汶川大地震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破坏性最强、波及范围最广、救灾难度最大的一次地震,震级达里氏8级,波及16个省(区、市),地震当天仅四川省死亡人数已达近万人,全省受灾人口达2961万人(全国合计4561万人),且重灾区多为交通不便的高山峡谷地带。灾情震惊全国,也引起世界的广泛注视。面对突如其来的巨大灾难,如何从速搜救被掩埋在废墟中的幸存者,如何妥善救治伤员、安置受灾群众,如何避免次生灾害发生,均直接考验着我们党和政府的执政理念与执政能力,考验着我国的承受力、凝聚力,以及国民的意志力与精神状态。回忆那些令人刻骨铭心的场景,结合我国走过30年改革开放历程这一背景进行相关思考,对于我们更加深入地认识国情、更好地走向未来,十分重要和必要。 让我们一同来思考…… 地震发生后,胡锦涛总书记立即作出重要指示,要求尽快抢救伤员,保证灾区人民生命安全。当晚,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会召开会议进行研究部署,明确提出把抗震救灾作为当前的首要任务,尽最大努力减少地震灾害造成的损失,并成立抗震救灾总指挥部;强调“灾情就是命令,时间就是生命”,号召全党和全国军民紧急行动起来,投入抗震救灾斗争。5月16日,在余震不断的情况下,胡锦涛总书记亲赴灾区视察灾情,看望慰问受灾群众,指导救灾工作。他指出,现在虽然已经过了震后72小时的“黄金救援”时间,但仍要继续尽最大可能救人。当他面对灾民振臂高呼“我相信,任何困难都难不倒英雄的中国人民”时,所有国人都不禁热血沸腾。66岁的温家宝总理在地震发生两小时后便飞赴灾区,把抗震救灾总指挥部设在灾区一线,在川5天几乎走遍重灾区。当看到温总理手臂不慎摔伤出血却顾不上包扎时,我们分明感到了疼痛;当温总理拿着话筒,用坚定、略带沙哑的声音向灾民喊话“党和政府没有忘记你们”、“目前最重要的事情就是救人,只要有一线希望,我们就尽百倍努力”时,我们噙满了泪水。任何一个国家都不能幸免自然灾害,但各国领导人在灾情发生后的反应大不一样。2005年新奥尔良市遭“卡特里娜”飓风袭击,美国总统布什在两天后才乘坐“空军一号”在天上转悠半小时,算是视察灾区。有外国媒体就此作了对比,认为“如果乔治·W·布什在处理卡特里娜飓风灾害时能像中国领导人迄今为止在处理更加严重的地震时做得那样好,他可能会更得人心”。其实,说到底,这种反差是由两国政治制度上的差异所决定的。正如新加坡《联合早报》5月18日刊发的署名文章所说:“中国式总理,无法复制,想学也学不来。” 党组织、党员干部的作用同样是其他国家难以复制的。党员干部在老百姓危难之际应当怎么做,这在我国是个常识性问题。老百姓用这把标尺来衡量党员干部,党员干部也必须用这把标尺来督促自己。我们看到,在山崩地裂中,灾区各级党组织、各级政府没有垮。部队挺进灾区后,首先是与当地的党委、政府取得联系。党员干部们以大局为重,或火速向上级报告灾情,或组织群众进行自救,或积极配合救援部队展开营救。北川县漩坪乡在震后又受困于堰塞湖,水涨人退,情况十分危急;副乡长杨邦明在想到自己仍生死不明的女儿时说,“但我们连哭的时间都没有,也不敢哭,有那么多的受灾群众都在看政府,我们哭了,受灾群众就更没有信心了”。在救灾一线的军警、公安、消防、医护人员和专业搜救队伍中,活跃着无数共产党员的身影;不少人在火线入党或递交入党申请书,鲜艳的党旗成为激励力量的神圣源泉。在不到一个月时间里,全国共有3786万党员自愿交纳抗震救灾“特殊党费”,款额逾84亿元。作为救灾的核心力量,广大党员用实际行动,彰显了当代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风貌,生动诠释了我们党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主旨和党的先进性。事实说明,党员干部的主流是好的,在关键时刻能够经受住磨砺和考验。 人民解放军和武警部队构成抗震救灾的中坚力量,这也是其他国家难以复制的现象。中央一声令下,包括80位将军在内的13.7万官兵迅速集结,冒着余震、山体滑坡和泥石流等危险,在道路毁断、天气恶劣的情况下,从水陆空火速向已成“生命孤岛”的灾区挺进,全力搜救废墟中的幸存者、转移被困群众。哪里最危急,哪里最需要,哪里就有我们的人民子弟兵——这种国人再熟悉不过的悲壮场面在西方根本不可能出现,西方军人没有抢险救灾的义务,可以作壁上观。两相对比,令人不胜感喟。当15名空降兵写下遗书后破天荒地从5000米缺氧高空纵身伞降地处高原峡谷的茂县时,当一名战士不愿因余震撤离已垮塌大半的绵竹市某小学教学楼、跪地哭喊“求求你们让我再去救一个,我还能再救一个”时,当被救出废墟的北川3岁男童在担架上情不自禁地举起右手向解放军官兵敬礼时,我们一次次颤栗、哽咽。在这一刻,我们更加深切体会到党指挥枪的重要性,以及“人民子弟兵”、“军民一家”等传统理念的神圣性。如果我们真像有人所鼓噪的那样搞军队国家化、中立化,如果我们丢失军爱民、民拥军的光荣传统,和平年代的军人会如此义无反顾舍生忘死地奔赴灾区展开救援吗? 全国一盘棋、集中力量办大事是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显著优势,在这次抗震救灾中得到充分体现,发挥了重要作用——中央一声号令,全国各地区各部门各方面便紧急行动起来,迅速形成以举国之力救援灾区的局面。这一点,西方显然也很难做到。正因为反应迅速、措施有力,所以我们能够最大限度地抢救生命:六千多被掩埋在废墟下的人员获救;倘若算上避免因饥馑、疫病流行、救治不及时、堰塞湖决堤等造成的生命损失,实际获救人数远远超过这个数字。抚今追昔,令人不胜感慨。在新中国成立前的漫长岁月中,天灾过后通常必有人祸,灾民流离失所、饿殍载途、死相枕藉、哀鸿遍野之类的记载史不绝书。再以当今国力最为强盛的美国为例,据日新西兰《镜报》报道:新奥尔良市在遭飓风袭击后形同死城,充斥暴力,警察趁火打劫、强奸妇女,另有不少警察辞职或擅离职守;“没有电,没有电话,没有网络,受灾的墨西哥湾沿岸很多地区同外界基本失去联络。没人知道多少人还挣扎在灾难中,一如没人知道多少人已经丧生”。相比之下,我国此次救灾行动赢得了世界的普遍赞誉和敬意,就连一向对华不太友好的西方主流媒体也给予了积极评价。英国《经济学家》便刊文说,“全世界关注的焦点全部被中国政府快速、有效、及时的救灾反应所吸引”。美国《洛杉矶时报》认为,“地震展示了一个新的中国,一个富有同情心又极具竞争力的中国”。 以上几个侧面十分耐人寻味。自我国实行改革开放以来,西方一直在关注中国政治改革的走向,指望中国也采用西方的政治模式;国内也不时有人发出类似的声音。如果我们真这么做了,上述一些独特性就会丧失,这次救灾就会是另一番情形。就连外国媒体也认为,震灾“凸显了中国当前制度的优势”。事实告诉我们,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政治体制、制度上的优势没有丢,也不能丢。这种优势概括起来说,就是四项基本原则。邓小平说过一句很有分量的话:“在整个改革开放的过程中,必须始终注意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党的十七大将近30年改革开放伟大实践的经验归纳为“十个结合”,第二条便是“把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同坚持改革开放结合起来”。此刻,我们更能领会其中的深刻含义。 通过抗震救灾,我们在看到立国之本得到坚持和发展的同时,还深切感受到身边所发生的变化,更深地体会到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的发展进步。 32年前唐山大地震时,中国政府婉拒了国际社会的一切援助。近30年来,中国在遭遇自然灾害时接受国际援助,以及当其他国家发生灾难时主动向对方伸出援手,已逐渐成为一种常态。这一次,我国不仅主动接受国际救援,还破天荒地接受日、俄等国际救援人员到灾区参与救人。此举反映了中国政府的务实态度;在救援领域全面对外开放,本身就是自信心提升的体现。 令人深有感触的“第一次”远不止此:5月19日至21日,是新中国历史上第一次为普通遇难公民设立的全国哀悼日;5月19日14时28分,举国默哀3分钟,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出现13亿人同时为罹难者默哀的感人场景。这一幕,与全力救灾的举动一道,彰显了我们党“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体现了中国政府对生命的尊重和关爱,令整个世界为之动容。 媒体对突发灾情做出的快速反应同样给人很大触动。震后仅32分钟,中央电视台便经过核实,在新闻频道播出地震消息;15时20分,又停止包括各时段广告在内的各栏目的正常播出,改播《关注汶川地震》特别节目;自22时起,新闻频道与综合频道实现了同步并机播出。24小时滚动直播突发事件的现场情况,这在我国新闻史上尚属首次。无论是奔赴灾区进行现场采访报道的记者,还是后方的节目主持人,这些十分职业化的新闻工作者在直播时都难以抑制内心的情感,不时哽咽、流泪——这种电视画面在我国新闻史上同样极为罕见。各省卫视也纷纷停播娱乐节目,转为聚焦灾情。以电视直播方式,及时、客观、开放、透明地报道抗震救灾消息,这在32年前是无法想象的,也是5年前“非典”事件时难以比拟的。媒体以出色的表现,用真相粉碎了一切不实之词,用真情感动了整个世界,赢得国内外的普遍赞誉。新闻报道方式的显著变化,折射出观念、意识的变化,从一个侧面展示了我国改革开放的坚实步伐。从中也可以深切体会到媒体成为党和人民喉舌的重要性。 与此相关联的一个变化是:当年唐山大地震时,中国家庭基本上没有电视,人们只能靠收听广播来了解灾情。如今,电视早已覆盖城乡,电视直播所产生的强烈视觉冲击效果,远非广播所能比肩;而手机、互联网等现代通讯手段的迅速普及,则使信息传递变得更为快捷、多样。这一细节从一个侧面折射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所发生的巨大变化,令人感慨不已。 令人感触甚深的变化还有许多。这一次,我们的心情与32年前一样悲痛,但应对灾难的信心和底气明显大不一样,因为我们的祖国已变得日益强大。从各种救灾物资源源不断运往灾区,从中央安排700亿元作为今年灾后重建资金,从生命探测仪、无人飞机、海事卫星电话、野外标准手术室以及大型器械等现代化装备纷纷亮相灾区,均昭示了国力的显著变化。而这种变化,是党带领人民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打拼出来的结果,是近30年快速发展的结果。由此,我们更加深切地体会到中央再三强调“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的重要意义。 与物质、科技力量相比,国人在灾难面前所表现出的精神力量、精神面貌显得尤为珍贵,给人的触动也更大。 突发灾难对民情世情无疑也是一种异乎寻常的考验。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我国的社会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就业方式、利益关系和分配形式日趋多样化,越来越多的人从“单位人”变为“社会人”,新的社会群体成长迅速,贫富分化现象突出,群体性事件增多;人们思想活动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差异性的特征日趋明显,拜金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等有所滋蔓,思想道德建设所面临的挑战越来越大;改革开放年代出生的独生子女陆续走上社会,其观念、行为方式等明显有别于父辈……。面对社会的急遽变化,难免会有人对社会凝聚力和人情冷暖等产生一些困惑或疑问。一旦发生重特大突发事件,日子一天天好起来的中国人会做出怎样反应?是否能够万众一心共度难关?这次大地震就此给出了确切答案,令人百感交集。 曾有媒体发出“汶川遍地英雄”的慨叹。的确,驰援灾区施救的部队、武警官兵和公安、医护、消防人员是英雄,深入灾区采访报道的新闻工作者是英雄,忠于职守的当地党员干部是英雄,而许许多多的普通人同样是英雄。在生死抉择面前,这些普通人的行为同样可歌可泣:德阳市东汽中学谭千秋老师,北川中学张家春、李佳萍等老师,在大地剧烈震颤时冒死组织学生逃生,并在教学楼坍塌时用自己身体作为肉盾护住孩子,或奋力推出孩子;在彭州市牡丹坪,当一块巨石迎面落向山路上的转移人群时,一位20多岁男青年一把推开走在前面的陌生女子,自己却被压在巨石下面;彭州龙门山镇宝山村12名村民在震后自发组成敢死队,穿过飞石区搭救出附近45名被困群众…… 在灾难袭来时,还有许多普通人用生命演绎亲情,人性的光芒在漆黑的废墟中熠熠生辉:一位母亲用身体拼死抵住垮塌的墙体,给身下襁褓中的婴儿留下生存空间,并用手机短信留下最后的叮咛:“亲爱的宝贝,如果你能活着,一定要记住我爱你!”当救援人员赶到时,婴儿毫发未损,而这位母亲的身体已被压得变形;在绵竹市汉旺镇,当一对老人的遗体从废墟中挖出时,其双手仍紧紧攥在一起…… 灾区之外的情形同样可歌可泣。灾情披露后,全国人的目光都被灾区、灾情所牵引。“情系灾区,爱在身边”、“不抛弃,不放弃”成为大家共同的心声和信念:从四面八方自发赶赴灾区救援的志愿者达20万人,成为灾区没有统一着装但人数最多的一支救援力量,也是新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一次志愿者行动,其中江苏某民营企业家在震后第一时间组成一支120人(包括60台大型机械设备)的救援队自苏皖出发,几乎与救灾部队同时赶抵北川;全社会向灾区捐款的数字不断被刷新,捐款者除企事业单位及其个人外,还有慷慨捐出上亿元、数千万元的民营企业家,手头比较拮据但同样不失慷慨的退休人员、农民工、出租车司机、小摊贩甚至捡卖废品者、乞讨者,等等;闻知灾区血库血液告急,各地群众纷纷踊跃献血,献血点前排起的队伍长达数公里,各地血库存血量很快便达到极限,不得不采用预约献血的方式;5月18日宣传文化界发起的“爱的奉献”募捐义演活动开创了多项历史“之最”:筹备时间最短,仅4天;规模最大,共有包括演艺界明星在内的千余人参加,演职人员合计二千人左右;一次性募集捐款最多,达15亿多元;再就是登台者和观众最动情最投入,义演时间最长也最短。“无论你在哪里,我都要找到你!生死不离,我数秒等你的消息……”,这首名为《生死不离》的歌曲通过电视直播传遍全国,令所有人潸然泪下。 上述情形令人感动、震撼,同时也发人深省。以前,坊间不时热议一些负面话题,诸如某某富商如何为富不仁、包“二奶”,劳资纠纷,低收入者的“仇富”心理,小摊贩缺斤短两,演艺明星的走穴、绯闻,等等。而通过这短短几天,人们相互之间有了新的、更为全面的认识,都从对方身上看到了可爱可敬之处,发现彼此的心一下子贴得很紧。无情的灾难升华了人们的情感,净化了人们的灵魂,使原本人格高尚的人表现得更加高尚,使原先有私心杂念的人变得高尚起来。人们互相感染,爱心、信心在全国迅速传递。一时间,地不分南北,人不分老幼,不分职业、身份和贫富,全体国人迅速行动起来,都在以不同方式为灾区献爱心,为国家分忧。这一刻,13亿人泪流成河,爱汇成海,浇铸成一道抗震救灾的钢铁长城。全国社会秩序稳定,凝聚力、意志力和自信心空前增强,民族、国家意识以及百折不挠、自强不息、众志成城的民族精神得到充分释放和张扬。由此,我们看到了民心之齐、民力之大、民气之盛,不由得为有这么好的同胞而感叹,为身为中国人而倍感骄傲和自豪。 中华民族从来不缺乏凝聚力,在外敌入侵等紧要关头曾一再出现过万众一心守望相助的情形,但全国上下在如此短的时间内迅速动员和行动起来,形成如此声势和规模,这在中国历史乃至世界历史上是绝无仅有的。这一幕荡气回肠,说明民族、国家意识已在全民中更加深入普及,说明民族凝聚力得到了空前增强,是当代中国取得发展进步的又一显著标志。由此产生的感想是:事实说明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是可以结合在一起的,搞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路子是对的;我国社会各阶层各群体之间没有根本性的利益冲突,而是利益攸关;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指引下,我们有信心妥善解决收入分配差距拉大等问题,实现社会和谐。 这里要特别谈谈“80后”、“90后”的表现。以前谈到这群人,人们可能首先会联想到独生子女、“新新人类”、“愤青”、“超女”等概念,担心其稚嫩的肩膀能否担负起社会职责和使命。这一次,他(她)们让所有的人眼睛一亮:在参与灾区救援的各支队伍中,在捐款、献血者行列中,到处都可以看到他(她)们的身影。灾区孩子们的表现尤为令人感泣:因帮助同学逃生而自己失去脱险时间,青川县木鱼中学13岁女生何翠青失去了右腿,汶川县映秀小学12岁藏族女孩邹雯不幸葬身废墟;平武县15岁初中男生刘力为同桌挡楼板而罹难;北川县11岁男孩张吉万背着妹妹步行12小时逃出深山……。有外媒评论说,“大地震唤起中国‘80后’广泛社会参与”,“灾难使中国年轻一代变得成熟”。在他(她)们身上,我们看到了血性、爱心和责任感,看到了国家、民族的希望和未来。与此相关的一个细节是:北川小学被埋学生在等待救援时,噙着泪花在黑暗的废墟中同声唱起国歌,以此来激励自己活下去的信心和勇气。在被这群柔弱孩子们的精神状态所震撼的同时,我们不禁深深体会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一个13亿人口的发展中大国,如果不弘扬主旋律,如果没有共同的思想基础和精神支撑,没有共同的理想、信念和追求,行吗? 总之,“5·12”大地震对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党的建设等,是一次形式特殊、时间紧促的考验和挑战。在灾难面前,我们的党和政府、我们的军队和人民都经受住了考验。经过改革开放30年伟大历程洗礼的中国不但没有被压垮,反而变得更加坚挺、更有凝聚力。通过这场惊天地泣鬼神的抗震救灾斗争,我们更加深刻地认识到:改革开放30年来的方向和道路完全正确,各项工作卓有成效;没有改革开放,便没有今天的新面貌新气象新局面,也就难以如此迅速有效地开展抗震救灾斗争。事实已经证明并将继续证明,有这样的党、这样的政府、这样的军队、这样的人民,有抗震救灾斗争中焕发出的这种精神状态,我们就没有迈不过去的坎,就一定能够战胜一切艰难险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阔步前进,不断迈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谱写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篇章。包括突发灾难在内的任何挑战和风险,都不能阻滞我们继续前进的步伐,只会使我们的步子迈得更加坚定有力。 参考资料:
提问者评价
呵呵 非常感谢!~~
其他类似问题
按默认排序
其他2条回答
改革开放已经三十年,我个人可以说是伴随着改革成长,所以就很想说说自己的感想。 改革首先是思想文化(意识)的变革,实际上也就是对寻求国家与民族发展道路、方式、目标等内容的根本认识的问题。具体上就是以“国家”为利益中心,还是以“民众”为利益中心的发展问题(这是这一时期思想文化在物质和制度上的体现)。两者利益成为矛盾体推动和制约发展的主要因素,体现在“一切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发展是硬道理”。尤其在现代社会此矛盾双方更为明显。百姓从“人民”变成了“公民”这是最大的国家对百姓的认可。开始实事求是的认识“世情”、“国情”和“民情”。“民众”和“政府”远未达到互动的程度,矛盾双方的推动发展地作用发挥不出来。而中国人喜欢思想文化传承主要不是国人不善于创新,而是缺乏这种环境和条件,而主导环境和条件的却在于“政府”,这也是“几千年”思想文化沉淀的结果。 改革其次是体制的变革,在中国,从前有着独特的“政治管理体制”主导着“经济运行体制”(可以说几乎没有经济运行体制),改革将“经济建设”定位为核心,开始用“经济”(市场)的手段运用于国家的体制中。使“经济体制”上升为推动社会发展的相对于“政治体制”的矛盾的另一方面。关系国家经济发展的稳定和速度,同时又影响和决定着其他体制的内容和作用。而“思想文化”与“国家体制”又形成相互作用构成中国社会发展的矛盾主要的两个方面。 改革再次是对外关系的变革,摆明了是“区域民族经济”与“世界其他区域经济”发展之间的矛盾和谐调的处理。这就是融入中国改革中的“开放”需要处理和面对的矛盾问题。这一矛盾同引发国内“思想文化”与“国家体制”这一矛盾互为主要因素和动力源泉,上升为改革(即是“变革”与“发展”)这一矛盾中“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两大主要作用方面。 改革最终的直接作用就对“人”和“物”存在关系的改变过程(这里的“人”不是单一地个体而是某类利益群体的总称,“物”不仅仅是商品还包括世界范围的资源、环境、物化的材料(金融)、规范社会秩序的法规制度等等),统一到(区域)社会存在的体系中(即国家和民族利益的集合中)。从这一过程出发,我个人以为:中国的改革只不过是处于“摸索”期,经验期。而真正的改革(就是国家民族的发展)是一个长期的实践过程(历史过程)包括完善、交流、挫折和成就,可以说也是国家发展的初期过程(国情:初级阶段)。不能急功近利,更不可悲观厌世,但万万不可步入歧途。也就是以唯物的历史观来看待我国的社会改革,那么改革的成功就是必定的了,当前提出的“和谐社会”就是一种历史唯物发展观的具体体现:人自身、人与人、人与自然、环境自身、国家和社会、国家关系等的和谐观念就是改革过程的指导思想和目标,也是“科学发展观”“创新型国家”的要求。我们改革时期的思想文化和改革进程和方法手段就应围绕“和谐”这一东方智慧的精华开展进行。发展必然就是财富的创造和累计,但不是“对外扩张掠夺”也不是“对内剥削压制”,那就是自我的完善和更新。
指条明路 克图书馆
改革开放三十年的相关知识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工作感想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