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金20132013感动中国人物事迹理由

论巴金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复旦大学》2008年博士论文
论巴金小说中的人物形象
【摘要】:
本文对巴金所有的小说创作从人物形象塑造的角度进行重新的解读和研究。认为巴金的小说主要塑造了四种类型的人物形象。一类是在《灭亡》、《爱情三部曲》等小说中塑造的一群面对信仰的人,其中有如暴雨般鲁莽的、杜大心式的信仰者、如浓雾般迷茫的、周如水式的信仰者、如电般灿烂的、佩珠式信仰者等人物形象。第二类是巴金在《激流三部曲》中刻画的一群在新旧时代之间的人物形象,其中有遗传了太多的封建文化的因子而在新时代到来之际只能默默凋零的如梅、枚等人物形象,也有如觉慧、曾树生、鸣风等勇敢而痛苦的叛逆者形象;以及新旧时代交接之际饱受双重人格煎熬的觉新等人物形象。第三类人物形象是巴金在抗战三部曲《火》、《雪》等小说中塑造的一群燃烧自己、照亮别人的人物形象。比如《雪》中的在黑暗中撒播火种的赵科员,如在《火》中,在抗战的战火中燃烧并奉献自己的文淑、王东、刘波等人物形象;比如在自己的教育和编辑岗位上默默放光指引大众的田惠世等人物形象。第四类人物形象是巴金在《人间三部曲》中塑造的一群无奈的小人物形象。如杨老三、杨木华、朱云标、曾树生与汪文宣。这些人物形象有些是受到封建遗毒的戕害,另一些则是受到恶劣环境的影响,无论如何挣扎求存,仍然找不到出路。
这些人物形象都非常典型地呈现了某一种特别的类型。巴金所塑造的这些人物形象,有很多是中国现代文学史绝无仅有的。尤其,巴金在小说中前所未有地塑造了无政府主义信仰者的群像,以及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个具有双重性格的、堪称经典的“觉新”形象。
本文的特别之处,在于从人物形象特征的角度指出了巴金对中国现代文学史的独特贡献。而我们在巴金所塑造的一系列人物形象当中,也可以清楚地解读到巴金的思想和关怀。从早期表现无政府主义信仰者,到之后抗战小说中,所表现出强烈的爱国意识,到后期关心新旧社会转折之交的小人物的命运。我们可以理解到巴金关怀国家和命运前途的良知。这是自屈原以来,一直到五四现实主义传统,一直到今天的精英知识分子,一代一代相传不息的知识分子精神。
【关键词】:
【学位授予单位】:复旦大学【学位级别】:博士【学位授予年份】:2008【分类号】:I207.42【目录】:
内容提要4-5
Abstract5-7
第一章 绪论7-16
第二章 一群面对信仰的人物形象——以《灭亡》、《爱情三部曲》等小说为例16-47
第一节 如暴雨般鲁莽的信仰者——杜大心式人物形象20-27
第二节 如浓雾般迷茫的信仰者——周如水式人物形象27-33
第三节 如闪电般灿烂的信仰者——李佩珠式人物形象33-37
第四节 小结37-47
第三章 一群在新旧时代之间的人物形象——以《激流三部曲》等小说为例47-69
第一节 柔弱的凋零者——梅表妹式人物形象48-53
第二节 勇敢的叛逆者——觉慧式为人物形象53-58
第三节 双重性格者——觉新式人物形象58-66
第四节 小结66-69
第四章 一群浴火燃烧的人物形象——以《雪》、《火》三部曲等小说为例69-91
第一节 在黑暗中播撒火种的人——赵科员式人物形象70-76
第二节 在战火中燃烧生命的人——刘波式人物形象76-80
第三节 在岗位上默默放光的人——田惠世式人物形象80-85
第四节 小结85-91
第五章 一群无奈的小人物形象——以《憩园》、《第四病室》、《寒夜》为例91-110
第一节 生存的无奈——以曾文宣等男性形象为例94-102
第二节 发展的无奈——以曾树生等女性形象为例102-107
第三节 小结107-110
第六章 结论110-118
参考文献118-126
后记126-128
欢迎:、、)
支持CAJ、PDF文件格式
【引证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刘芮娴;;[J];华章;2013年27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崔英姬;[D];吉林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王晓乐;[D];西北大学;2011年
陈若竹;[D];华中师范大学;2012年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刘福泉,王新玲;[J];保定师专学报;2000年01期
曾绍义;[J];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2期
赵洪善;[J];滨州师专学报;2002年03期
周芳芸;[J];成都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4期
唐志伟;[J];成都纺织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0年02期
林科吉;[J];渝西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04期
春雨;[J];当代矿工;2003年11期
春雨;[J];当代矿工;2003年12期
陈思和;[J];当代作家评论;2004年05期
范伟;[J];东方论坛.青岛大学学报;2001年03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陈东;;[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年02期
孙斐娟;;[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2年02期
李光辉;;[J];安徽电气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年04期
曹书文;;[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5期
臧晴;;[J];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11年01期
程崇仁;;[J];安徽史学;2008年03期
曹蓝田;王道阳;;[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7年04期
程敏;;[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2年02期
吴俊峰;;[J];安徽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年04期
陈旭;崔景明;;[J];安徽农学通报;2006年1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丁帆;;[A];“辛亥百年与四川小说创作”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当代文坛》2011年增刊)[C];2011年
任南南;;[A];这就是我们的文学生活——《当代文坛》三十年评论精选(上)[C];2012年
白云;;[A];创新思想·科学发展·构建和谐——黑龙江省首届社会科学学术年会优秀论文集上册[C];2008年
王艳秀;;[A];繁荣学术 服务龙江——黑龙江省第二届社会科学学术年会优秀论文集(上册)[C];2010年
徐晓海;;[A];2011年中国社会学年会——“社会稳定与社会管理机制创新”论坛论文集[C];2011年
李鹏;;[A];地方政府发展研究(第七辑2011)[C];2012年
李鹏;;[A];2011广东社会科学学术年会——地方政府职能与社会公共管理论文集[C];2011年
刘雪华;;[A];中国行政管理学会2011年年会暨“加强行政管理研究,推动政府体制改革”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苏宇;;[A];第四届全国公法学博士生论坛论文集[C];2009年
孔志国;;[A];2005中国制度经济学年会精选论文(第二部分)[C];2005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杨建营;[D];上海体育学院;2010年
苏勇;[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胡雪梅;[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黄芳;[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张雪艳;[D];陕西师范大学;2010年
张映芹;[D];陕西师范大学;2010年
夏桂平;[D];华南理工大学;2010年
袁日新;[D];辽宁大学;2010年
田庆军;[D];辽宁大学;2010年
李振;[D];南开大学;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陈志科;[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杜国宏;[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朱汉明;[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刘跃华;[D];河北大学;2007年
王国涛;[D];山东科技大学;2010年
杜哲涛;[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胡骏军;[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周磊;[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赵俊杰;[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高凡凡;[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同被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许德;[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年05期
于红池;;[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0年10期
冯静;;[J];安康学院学报;2009年01期
邓狄荣;[J];安庆师院社会科学学报;1991年02期
马怀强;[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3期
曹禧修;[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年02期
杜云南;;[J];北方论丛;2009年04期
洪瑀钦;[J];吉林师范学院学报;1999年02期
郭志刚;;[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2期
王冬梅;;[J];承德民族师专学报;2008年01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叶永胜;[D];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
季桂起;[D];南京师范大学;2006年
楚爱华;[D];曲阜师范大学;2007年
宋向红;[D];厦门大学;2008年
张舟子;[D];河南大学;2009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张开荣;[D];西南师范大学;2001年
李永东;[D];湖南师范大学;2002年
田悦芳;[D];河北师范大学;2003年
倪海燕;[D];西南师范大学;2004年
马晓丽;[D];西南师范大学;2004年
刘媛;[D];扬州大学;2005年
杨贤美;[D];湖南师范大学;2005年
陈然;[D];福建师范大学;2005年
郝君峰;[D];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06年
唐靓;[D];华中师范大学;2006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马怀强;[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3期
刘艳;[J];东方论坛.青岛大学学报;1995年02期
碧帆;;[J];读书;1958年18期
曾绍义;[J];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06期
刘世楚;[J];湖北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年04期
宋桂珍;[J];齐齐哈尔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0年01期
肖向明;[J];求索;2004年03期
周芳芸;[J];四川师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82年04期
,李双;[J];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9年02期
王兆胜;[J];山东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1990年02期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J];中文自修;1996年09期
周莎白,熊雪林;[J];江汉大学学报;2000年04期
刘福泉;王新玲;;[J];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06年01期
周立民;;[J];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06年02期
丹晨;[J];社会科学;1990年03期
潘超青;[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02期
栾梅健;;[J];文学评论;2006年01期
黎民;;[J];现代中文学刊;2010年03期
丁柏铨;周晓扬;;[J];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1987年01期
小兀;;[J];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1988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何玉茹;;[A];中国小说研究[C];2003年
杨友今;;[A];纪念姚雪垠百年诞辰学术研讨会暨中国新文学学会第26届年会论文集[C];2010年
汪雨涛;;[A];江西省文艺学会2003年年会论文集[C];2003年
范道济;;[A];水浒争鸣[第六辑]——2000年水浒学会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0年
王晓明;;[A];《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30年精编:作家作品研究卷(下)[C];2009年
周韵;;[A];外国文学论集——世纪末的探索与思考[C];1997年
卢学英;;[A];中国小说研究[C];2003年
宋晓庚;卢东;;[A];龙江春秋——黑水文化论集之六[C];2009年
雷达;;[A];中国小说研究[C];2003年
李国平;;[A];2003年中国小说排行榜[C];2004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胡殷红;[N];文艺报;2006年
邢晓芳;[N];文汇报;2001年
谭伟平等;[N];文艺报;2005年
任志茜;[N];中国图书商报;2006年
刘川鄂;[N];文艺报;2007年
于锋(天水);[N];天水日报;2005年
陆梅;[N];文学报;2003年
江湖;[N];文艺报;2005年
李生滨;[N];文艺报;2007年
刘秀娟;[N];文艺报;2007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严丽珍;[D];复旦大学;2008年
张喜田;[D];复旦大学;2005年
翟永明;[D];山东大学;2005年
李长虹;[D];吉林大学;2007年
邢楠;[D];东北师范大学;2009年
卢军;[D];山东大学;2005年
朱振武;[D];苏州大学;2002年
刘惠卿;[D];陕西师范大学;2006年
佟金丹;[D];山东大学;2008年
解孝娟;[D];山东大学;2008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宋荣;[D];华中师范大学;2005年
刘卫玲;[D];西北大学;2009年
段淑芳;[D];扬州大学;2009年
阮航;[D];华中科技大学;2008年
尹淼;[D];山东大学;2009年
荣莉;[D];暨南大学;2006年
刘栋;[D];辽宁师范大学;2007年
何竞;[D];四川大学;2007年
曹卫军;[D];华中师范大学;2007年
王明波;[D];天津师范大学;2008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400-819-9993
《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社有限公司
同方知网数字出版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地址:北京清华大学 84-48信箱 知识超市公司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 新出发京批字第直0595号
订购热线:400-819-82499
服务热线:010--
在线咨询:
传真:010-
京公网安备74号相关热词搜索:
频道总排行
频道本月排行巴金_百度百科
关闭特色百科用户权威合作手机百科
收藏 查看&巴金[bā jīn]
巴金(日—日),原名李尧棠,另有笔名有佩竿、极乐、黑浪、春风等,字芾甘。汉族,人,祖籍浙江嘉兴。中国作家、翻译家、社会活动家、无党派爱国民主人士。巴金1904年11月生在四川成都一个封建官僚家庭里,五四运动后,巴金深受新潮思想的影响,并在这种思想的影响下开始了他个人的反封建斗争。1923年巴金离家赴上海、南京等地求学,从此开始了他长达半个世纪的文学创作生涯。巴金在文革后撰写的《》,内容朴实、感情真挚,充满着作者的忏悔和自省,巴金因此被誉为“二十世纪中国文学的良心”。
纠错 关闭纠错
国&&&&籍民&&&&族出生地四川出生日期日职&&&&业作家、翻译家毕业院校南京东南大学附中代表作品《》、《》、《》字芾甘笔&&&&名鸣希、Bakin、马拉、吞风等
日,出生于四川成都。
1920年,考入成都外语专门学校。读书期间,在“五四’新潮思想影响下,加入进步青年组织“均社”。
1923年,离成都去上海、南京求学。
1925年,8月,毕业于南京东南大学附中,准备报考北京大学,因病于上海休养。9月,参加发起无政府主义组织上海民众社并出版《民众》半月刊。本时期翻译克鲁泡特金的一些著作。
1927年1月,赴法国巴黎求学。在法期间,一方面大量阅读西方哲学和文学作品;另一方面,时时关心着中国,开始写作《》。[1]
1928年12月,回上海。从事文学编辑与创作。[2]
1933年,任《文学季刊》编委
1934年,赴日本旅行。
1935年,8月,从日本回国。主持上海文化生活出版社编务,主编《文化生活丛刊》、《文学丛刊》、《文学生活小丛刊》等。[2]
1937年,抗战全面爆发任《》编委,与茅盾共同主编《呐喊》(后改名《烽火》)杂志。
1938年,2月,写完《春》。3月,参加文协,被选为理事。
1940年七月始,辗转于昆明、重庆、成都、桂林、贵阳等地,从事抗日文化宣传活动。
1944年5月,与萧珊在贵阳结婚。[3]
1945年,于重庆作《第四病室》。11月返回上海。
1949年7月,参加第一次文代会,当选为文联委员。
1950年后任平明出版社总编辑,上海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副主席,中国作家协会上海分会主席。
1950年,7月,当选为上海文联副主席。11月,他参加了第二次。后又五次访问。
1957年7月,任《收获》主编。同年始编《巴金文集》14卷本,至1961年编定后出版。
1966年8月,中国作协上海分会贴出攻击巴金的大字报,不久巴金即遭批判,被关进“牛棚”。1967年5月,《》发表署名文章,巴金被点名批判。随后在上海奉贤县“五七干校”劳动两年半。
1972年,妻子萧珊病逝。
1977年,任1983年中国作家协会主席。[4]
1983年任副主席,中国作家协会主席。2003年3月在中国政协十届一次会议上当选为第十届全国政协副主席。
1984年5月,作为世界七大文化名人之一,应邀参加了在日本东京召开的第四十七届国际笔会大会。[1]
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出版了《》之《》、《》等作品。
90年代后出版随笔集《》,编辑出版了《巴金全集》(二十六卷)等。
2003年11月,中国授予巴金“人民作家”称号。
日在上海逝世,享年101岁。[4] 1936年,巴金与上海爱国女学校学生陈蕴珍(萧珊)结识。陈当时是巴金作品的喜爱者,两人由通信讨论作品开始认识。1938年7月,萧珊高中毕业后追随巴金来到广州。直到1944年,已经40岁的巴金才在桂林花溪与萧珊结婚,两人的婚礼极其简朴,没有任何仪式也一桌宴席。1945年,抗战胜利,女儿出生。
文革期间巴金受到残酷的迫害,萧珊也因为与巴金的关系受到非人的待遇。1972年7月萧珊因患癌症住院,而巴金在干校劳动不被允许探望,于是萧珊只得独自在医院接受治疗,半个月后含冤长辞人世。在萧珊去世的3年之后,巴金才获许把萧珊的骨灰捧回,巴金将妻子的骨灰放在自己的枕边,每夜与之共眠,一直到2005年,巴金去世。[5-6]幼年多病的巴金从来没有读过大学。14岁时,他好不容易得到祖父同意进入英语补习学校念书,刚刚一个月,就因病辍学。1925年,他到北京准备考北京大学,但是体检时发现患有肺病,无奈与北大失之交臂。因此在巴金的作品中,常常有主人公患肺病或其他疾病的描写,并且因患病而发生情绪、思想的变化,《灭亡》中的杜大心等就是如此。写《》时正是巴金治疗肺病与休养的关键时期,主人公杜大心也就因患有肺病而萌生暗杀军阀以解脱痛苦的念头。[7]1936年,巴金以《家》而成为青年之心中偶像,追求他的人很多。有一个女高中生给他写的信最多,他们通信达半年之久,却从未见面。最后,还是女孩在信中提出:“笔谈如此和谐,为什么就不能面谈呢?”女孩主动寄了张照片给巴金,然后他们约在一家咖啡馆见面。经过8年的恋爱长跑,年届不惑的巴金与这个名叫萧珊的女孩结为连理。比巴金小13岁的萧珊是第一个也是惟一一个让巴金动情的女人。[7]巴金爱书,在文化圈内是出了名的。1949年上海解放前夕,巴金一家生活已很拮据了,但是省吃俭用,他还是要买书。一天,一向依着他的萧珊实在忍不住对他说:“家里已经没有什么钱了。”不知道家里到底有没有钱,日子能不能过下去的巴金说道:“钱,就是用来买书的。都不买书,写书人怎么活法?”第二天,他又带着孩子们去逛书店了。[7]巴金虽闻名海内外,但“巴金”两字的由来却不是每个人都知道的,而且经常被人误解来源,猜测这两个字来自于巴枯宁和克鲁泡特金,其实不然。巴金在日致前苏联作家彼得罗夫的信中对自己的名字作了注解:“一九二八年八月我写好《灭亡》要在原稿上署名,我想找两个笔画较少的字。我当时正在翻译克鲁泡特金的《伦理学》,我看到了‘金’字,就在稿本上写下来。在这时候我得到了一个朋友自杀的消息,这个朋友姓巴,我和他在法国Cha-teau-Thierry同住了一个不长的时期。他就是我在《死去的太阳》序文中所说的‘我的一个朋友又在项热投水自杀’的那个中国留学生。我们并不是知己朋友,但是在外国,人多么重视友情。我当时想到他,我就在‘金’字上面加了一个‘巴’字。从此‘巴金’就成了我的名字。”[8-10]《灭亡》《小说月报》第20卷第1期,上海开明书店1929年10月初版
《家》上海开明书店1933年5月初版
《春》上海开明书店1938年8月版
《秋》上海开明书店1940年9月初版
《》:《雾》上海良友图书公司1936年1月版
《雨》上海良友图书公司1933年1月初版
《电》上海良友图书公司1935年3月初版
《憩园》重庆文化生活出版社1944年初版
《第四病室》上海晨光出版公司1946年版
《寒夜》上海晨光出版公司1947年3月初版
《》上海开明书店1931年初版
《海底梦》上海新中国书局1932年8月初版
《春天里的秋天》上海开明书店1932年10月初版
《沙丁》上海开明书店1933年1月初版
《萌芽》上海现代书局1933年9月初版
《新生》上海开明书店1936年11月版
《利娜》重庆文化生活出版社1940年8月初版
《抗战三部曲》:《火》之一至之三,上海开明书店1940年12月一1945年7月版[11][12][13]《复仇集》上海新中国书局1931年8月初版、《光明集》上海新中国书局1932年12月版
《电椅集》上海新中国书局1933年2月初版、《抹布集》北京星云堂书店1933年4Yl初版
《将军集》上海生活书店1934年8月初版、《沉默集》上海生活书店1934年10月初版
《神·鬼·人》上海文化生活出版社1935年12月版、《沦落集》上海商务印书馆1936年3月初版
《发的故事》上海文化生活出版社1937年2月版、《》上海文化生活出版社1937年3月初版
《小人小事》成都文化生活出版社1943年6月初版、《》上海文化生活出版社1945年12月版
《英雄的故事》上海平明出版社1953年9月初版、《明珠与玉姬》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1957年4月版
《李大海》作家出版社1961年12月初版[11][12][13]《海行》、《旅途随笔》、《》、《点滴》
《生之忏悔》、《忆》、《短简》、《控诉》
《梦与醉》、《旅途通讯》、《感想》、《黑土》
《无题》、《龙·虎·狗》、《废园外》、《旅途杂记》
《怀念》、《静夜的悲剧》、《纳粹杀人工厂——奥斯威辛》
《华沙城的节日》、《生活在英雄们的中间》、《保卫和平的人们》
《大欢乐的日子》、《谈契诃夫》、《一场挽救生命的战斗》、《友谊集》
《赞歌集》、《倾吐不尽的感情》、《贤良桥畔》、《大寨行》
《爝火集》、《创作回忆录》《序跋集》、《怀念集》、《家书—— 巴金萧珊书信集》
《再思录》、《》[11][12][13]《薇娜》上海开明书店1928年6月初月初版
《为了知识与自由的缘故》上海新宇宙书店1929年10月初版
《骷髅的跳舞》上海开明书店1930年版
《丹东之死》上海开明书店1930年7月版、《草原故事》上海马来亚书店1931年4月初版
《秋天里的春天》上海开明书店1932年10月初版、《过客之花》上海开明书店1933年6月初版
《门槛》上海文化生活出版社1936年5月初版、《叛逆者之歌》平社出版部初版本
《夜未央》(上海文化生活出版社1937年3月初版)、《迟开的蔷薇》重庆文化生活出版社1943年1月初版
《父与子》上海文化生活出版社1943年7月初版、《处女地》重庆文化生活出版社1944年初版
《快乐王子》上海文化生活出版社1948年3月初版、《笑》(上海文化生活出版社1948年6月初版)
《六人》上海文化生活出版社1949年9月初版、《红花》上海出版公司1950年11月初版
《癞蛤蟆与玫瑰花》上海出版公司1952年1月初版、《木木》上海平民出版社1952年初版
《屠格涅夫中短篇小说集》人民文学出版社1959年6月初版[11][12]《蒲宁与巴布林》上海平民出版社1949年12月初版
《狱中与逃狱》广州革新书局1927年5月初版
《我的生活故事》上海文化生活出版社1941年8月初版
《地底下的俄罗斯》上海启智书店1929年8月初版
《我的自传》上海启明书店1930年4月初版
《俄国虚无主义运动史话》上海文化生活出版社1936年8月初版
《狱中记》上海文化生活出版社1939年4月初版
《一个家庭的戏剧》人民文学出版社1962年版
《狱中十二年》上海文化生活出版社1949年l2月初版
《回忆契诃夫》上海平民出版社1950年1月初版
《回忆托尔斯泰》上海平民出版社1950年4月初版
《回忆屠格涅夫》上海平民出版社1950年8月初版
《回忆录选》人民文学出版社1959年5月初版
《往事与随想》上海译文出版社1979年10月初版[11][12][13]《怎样建设真正自由平等的社会》1921年4月《半月》17号
《再论无产阶级专政》《时事新报·学灯》1925年12fl 21日
《列宁论》《时事新报·学灯)日
《马克思主义卖淫妇》《时事新报·学灯)日
《芝加哥的惨剧》旧金山平社1926年5月初版
《革命的先驱》上海自由书店1928年5月初版
《断头台上》上海自由书店1929年1月初版
《俄罗斯十女杰》上海太平洋书店1930年10月初版
《从资本主义到安那其主义》上海自由书店1930年7月初版
《俄国社会运动史话》上海文化生活出版社1935年9月初版[11][12][13] 《面包略取》上海自由书店1927年1月初版
《面包与自由》上海平民书店1940年8月初版
《人生哲学:其起源及其发展》上海自由书店年初版
《伦理学的起源和发展》重庆文化生活出版社1941年6月初版
《蒲鲁东底人生哲学》上海自由书店1929年初版
《告青年》上海平明书店1938年6月初版
《万人的安乐》上海平明书店1938年5月初版
《西班牙的血》上海平明书店1938年7月初版
《西班牙的黎明》上海平明书店1938年7月初版
《西班牙的曙光》上海平明书店1939年3月初版
《西班牙的斗争》上海平明书店1938年4月初版、《战士杜鲁底》上海平明书店1938年8月初版
《西班牙》上海平明书店初版、《一个国际志愿兵的日记》上海平明书店1939年4月初版
《西班牙的日记》上海平明书店1939年4月初版、《巴塞罗那的五月事变》上海平明书店1939年4月初版[11][12][13]《文化生活丛刊》(1935年一1952年)、《文学丛刊》(1935年一1949年)
《文季丛书》(1939年一1951年)、《文学小丛刊》(1939年一1948年1
《自由月刊》(1929年1月一4月)、《时代前》(1931年1月一7月)
《文学季刊》(1934年4期)、《文季月刊》(1936年6月一12月)
《文丛》(1937年一1939年)、《烽火》(1937年一1938年)
《》(1953年一1956年)、《》(1960年一1963年)
《》(1957年一20o5年)[11][12][13]就题材而论,巴金的长篇小说以描写家庭生活为主,并且带有强烈的自传性。他的短篇小说则题材多样,涉及范围相当之广。在巴金的作品中,家即社会,家庭是构成社会机体的细胞,家庭生活是社会生活的缩影。巴金的创作实践表明,他最喜欢通过描写家庭生活情景来反映社会生活的状况及其发展变化。其中尤以他的《激流三部曲》和《寒夜》为著。《激流》通过描写高公馆的由盛转衰及其分崩离析,反映了封建大家庭逐渐没落的过程,表现了封建专制制度必然崩溃的历史趋势,讴歌了青年们的觉醒和反抗。同时高公馆的生活也是以作者自己早期的家庭生活为原型而书写,带有强烈的自传性质。《寒夜》通过描写汪家的解体过程揭露了当时大后方社会的黑暗。作者着重表现的是小家庭内部的矛盾冲突,比如婆媳争吵,夫妻失和等,通过对日常生活的真实 、细致的描绘表明,汪家悲剧的根源在于国民党政府的黑暗、腐败。这部作品又一次体现了巴金创作的特色,把家庭当作社会的缩影来描写 以家庭生活画面来折射出时代的风云变幻。除此之外巴金在《某夫妇》、《猪与鸡》、《团圆》等短篇小说中也有对这一题材的优秀运用。[12][14]
巴金的短篇小说题材丰富多样,但总体也可归结为六类,其一,书写外国人生活的作品,这类作品集中在《复仇集》、《电椅集》中,《光明集》里也有一部分作品。这类作品描写了许多外国人的故事,塑造了许多栩栩如生的外国人形象。其二,反映农民 工人 知识分子 小公务员 革命者等各阶层人民的苦难生活以及他们的反抗斗争。其三,是收在《长生塔》中的四篇童话,即《》、《塔的秘密》、《隐身珠》、《能言树》作者借助童话这种艺术形式来表达自己对社会现实的看法。其四,是收在《沉默集(二)》 中的三篇历史题材的小说,即《马拉的死》、《丹东的悲哀》、《罗伯斯底尔的秘密》。这三篇作品反映了法国大革命时期的社会生活,总结了那段历史的教训。其五,描写 40 年代小人物的日常生活,表现了他们的不幸遭遇,收在《》、《小人小事》等集子中,其中的某些作品体现了巴金创作风格的转变。其六,反映志愿军生活,即表现战争题材的作品,收集在《英雄的故事》、《明珠和玉姬》、《》等小说集中。这些作品是巴金小说创作的最后一批成果,是老作家对新中国文学事业的重要贡献。[12][14]
另外,巴金的中长篇小说的题材也具有多样性,《》、《新生》、《爱情三部曲》、《》等作品是反映青年革命者生活的,《激流》三部曲、《》等则是表现封建大家庭生活的作品。《砂丁》、《萌芽》是反映矿工生活和斗争的中篇小说,《》、《寒夜》反映了国统区小市民、小公务员的悲惨生活,《火三部曲》是描写各阶层人民抗日活动的长篇小说。总之,巴金小说的题材是具有多样性的,是丰富多彩的,他的小说反映了中国现代杜会各个阶层的生活状况,表现了现代社会发展的历史进程。[14]巴金的语言风格特征明显,总体来说他的语言是热烈、明快、朴素的,然而就情感对语言的影响,又可分为前后两期来看待。前期以青春激情的抒情语言风格著称,感染性极强,故而巴金前期以《》为代表的小说受到青年人的热烈追捧;而以小说《》为节点的后期作品语言则开始由热转冷,笔调变得深沉、悲哀和忧郁,到了《寒夜》则将这种悲剧式的语言艺术提炼到了巅峰状态。巴金前期作品语言的气势和节奏激越奔肆,一泻千里,无法以迁回婉转,含蓄凝炼对其加以规范;热烈酣畅,平白真率才是其方圆。这种显示着“语句和生命是进合为一的”语言,具有强烈的感染力。它“象一团火似的燃烧着,也使别人燃烧”。然而巴金也绝非只是一味任情纵笔、狂放无羁以至流于粗糙简滥。在具体驾驭这种平白率真、热烈酣畅的文字时,巴金注重随情绪的起伏变化和延伸发展来安排句法的构造、修辞方式的搭配和音节的长短相间,让语言在热烈明快中自然跌宕成抑扬顿挫的节奏和旋律,产生一种流畅回环的音乐美感。如作品《》中:“我抬起发热的脸,去看蔚蓝的天,去迎自由的风。我的眼里却装满一对大眼睛和两道长眉。那对大眼睛里充满着爱情,春天的爱情,南方的爱情。”这一句并没有使用整齐的韵脚,也不讲究声调的平仄搭配,咏玩味间却给人一种抑扬有致,明快优美的音乐享受。这种富于音乐美的语言,是巴金语言抒情风格的重要特征。[15][12]
从《》开始,巴金则逐渐把感情“隐藏”起来,放在文字之外,情节以内,不再像前期的《激流》一般直接吐露内心的情感,而是转而开始大量运用冷性色彩词隐晦、冷静的表露自己的情感,做到动人而不致“引人注目”,以《》为例,整部小说所用的色彩词汇除了灰黑,就是昏黄、惨白,从心理上给我们以沉重的压抑感,加重了对作品的悲剧感受。而晦暗的语言色调作品语言的旋律迟缓,音调低沉,从而与作品的题材和抒情内容达到高度的统一,使得作品的悲剧感顿生,调子也更加悲哀、忧郁。[15][16][12]巴金文学思想的核心为:真与善。这两点之间,“真”是巴金文学思想的生命,是核心,“善”是巴金文学思想的基点,是价值。巴金文学思想中的善是人的绝对自由追求的价值观,这主要得益于他早期所接触的思想。无政府主义思想提倡个体之间的自助关系,关注个体的自由和平等。而巴金处女作的《灭亡》则把他反专制的憎和对人类的爱的这两面作了非常青春激情的表述,而后的《家》则更为直接的体现了他对限制个人自由的封建的主义的无情的控诉。后期,《火》三部曲、《第四病室》、《憩园》、《寒夜》,都体现了对40年代中国社会黑暗的揭露与批判。《火》对抗战的直接描写,《第四病室》对社会底层黑暗的揭露,《憩园》对不平等社会的反思,《寒夜》对社会黑暗的控诉。到了晚期的巴金对于“善”的思考则更加带有更明确的社会内涵,这个内涵,主要是通过对文化大革命的反思来体现,即反对文化专制、反对长官意志、反对粉饰现实、忏悔自己精神上的软弱,认为整个民族都应该忏悔和反思。于是他也响亮地提出,要建立文革博物馆。[12][17]
巴金的真实观则更为直白的体现于他的作品之中。因为巴金不同于茅盾等作家完成作品时所具有的系统性和理论性,故而他的作品唯求“真”,以“真”动人,以“真”取胜。在巴金前期的创作中,他致力于青年对家长的对抗情绪的感受,作家的真实就在于对这种感受的发掘和提炼,正如他在《激流·总序》中所说的,我有了生命以来,在这个世界上虽然仅仅二十几个寒。”“这其间我也曾看见了不少的东西,知道了不少的事情。我的周围是无边的黑暗,但是我并不孤独,并不绝望。我无论在什么地方总看见那一股生活的激流在动荡,在创造它自己的道路,通过乱石碎山中间。”作家以其二十多岁的青年的眼睛所看到的生活的激流,所感觉到的爱恨痛苦,通过巴金式的真实的感受体现在里面,这就是青年的真实感受。在这里,违反这生活的激流的就是假的,适应这生活的激流的就是真的,就会被巴金体现在《激流》三部曲中。巴金后期创作,这种真实观发生了一个变化,这个变化在于其理性选择的加入,即对40年代中国社会的思索及对这种思索的感受。《》是其中的一个典范。《寒夜》的深刻性在于其真实性,这种真实可以说是残酷的真实,即以好人对好人的残忍来体现出生活的真实,制造了好人与好人之间的悲剧。[12][17]巴金葬礼 胡锦涛敬献花圈冰心:巴金是“一位最可爱可佩的作家”他的可佩之处,就是他为人的‘真诚’……”
:“巴金的伟大,在于敢否定自己。”
:“巴金是一个有热情的有进步思想的作家,在屈指可数的好作家之列的作家。”
:“一件是太偏爱读法国革命史,一件是你太容易受身边一点现象耗费感情。前者增加你的迷信,后者增加你的痛苦……你感情太热,理性与感情对立时,却被感情常常占了胜利……”[18]
:“他说,人活着,说的和做的要一致,这是达不到的,达不到也要这样做,这个社会才能变得光明。”[19]:“巴金是中国伟大的作家。”
:“他是我们的一面旗帜,也是榜样。”
:“我觉得,假若巴金不认识萧乾,巴金还是巴金,但假若萧乾不认识巴金,就不一样了。”[19]
:“巴老是我国当代文学巨匠,他的道德和文章,都是当代作家的一面旗帜。”
:“他是一位伟大的文学家,他的正直、光辉,包括他提议建文革纪念馆,让整个民族反思、自省,都让我们敬佩。我要向巴老学习,做一个有良知的作家,学习他是一种精神的星火传承。”
草婴:“巴老最热烈的感情,就是对劳动人民最真挚的爱,特别是对下层人民深深的同情。”[19]
1983年,法国总统来我国访问,又亲自在上海展览馆宴会厅授予巴金法兰西共和国荣誉勋章,认为他“是当代世界伟大的作家之一”,他的“自由、开放与宏博的思想已使他成为本世纪伟大的见证人之一”。1984年10月获香港中文大学荣誉文学博士[3]1982年意大利“但丁国际奖”[1]
1983年法国“荣誉军团勋章”[1]
1984年香港中文大学荣誉文学博士学位[1]
1985年美国文学艺术研究院外国名誉院士称号[1]
1990年前苏联“人民友谊勋章”、日本福冈“亚洲文化奖特别奖”[1]
1993年亚洲华文作家文艺基金会“资深作家敬慰奖”[1]
1998年上海文学艺术奖杰出贡献奖[1]
2003年国务院授予“人民作家”荣誉称号[1]半个世纪以来,巴金以自己的言论和艺术创作热情地参与中国现代文化建设。主要表现在:在“文学的目的就是为了使人变得更好”的思想指导下,创作了一系列具有叛逆性格和奴性人格的艺术典型以“立人”,从“说真话”到“写真实”以一贯之于他的全部人生经历和创作活动中,他多次强调“我说我写作如同在生活,又说作品的最高境界是写作同生活的一致,是作家同人的一致,主要的意思是不说谎。”同时巴金还贡献了以“两个一致”的典型化方法和“比较象活人”的性格真实的现实主义美学理论;追求真实,在《随想录》中一遍遍地虔诚而痛苦地忏悔,剖析自己的灵魂,猛烈地批判封建伦理道德、深挖国人灵魂中的奴性,以人格的魅力参与现代伦理文化的建设。他所提供的带有强烈主观性、抒情性的中、长篇小说,与、的客观性、写实性的中、长篇小说一起,构成了现代文学第二个十年中、长篇小说的艺术高峰,而巴金小说所创造的“青年世界”是 30 年代艺术画廊中最具有吸引力的一部分,巴金也因此为扩大现代文学的影响,做出了不可替代的卓越贡献。[12][20]巴金成都故居坐落于四川省成都正通顺街98号,是一所深宅大院,又称李家院子。1904 年巴金出生在这里。除有两年随父亲去外,巴金在这里居住到十九岁,在此度过了他的少年和青年时代,1923年春天,巴金离开这里去南京读书。这座故居是小说《家》中高公馆的原型。1971年因故成都故居被拆除。2013年。成都市政府在原址设立“巴金故居原址”供旅游人士参观。 上海113号是巴金在上海最后的寓所,也是巴金先生在上海定居住得最长久的地方,这座小楼始建于1923年,曾为苏联商务代表处,从1955年起,巴金和女儿李小林一家就住在这幢三层小洋楼里,庭院里种满了白玉兰,巴金在此楼居住了40多年。[21]
新手上路我有疑问投诉建议参考资料 查看}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2013中国经济年度人物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