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脊轩志翻译最后两段与前面的文字题旨情景是否和谐一致?为什么?

《项脊轩志》专题文汇
中国古代散文曾出现过三次高峰,即先秦时代的诸子散文和历史散文,唐朝中期及北宋八大家,清朝桐城派。总的讲,唐宋八大家之后,散文一直处于落潮状态。到明中叶出现了李梦阳、王世贞、李攀龙、何景明为首的前后七子复古运动,主张“文必秦汉”,认为文章一字一语都要以汉朝以前的为好。与此同时作为反对派而出现的以王慎忠、归有光为代表的唐宋派,他们着重学习唐宋散文的平正、通达,力求自然,不落俗套。在唐宋派中以归有光的创作成就为最高。
归有光江苏昆山人(),他主要生活在嘉靖、隆庆两朝。当时权奸当道、朝政腐败、倭寇侵临、民不聊生。目睹黑暗社会现实的归有光立志兴利除弊、救国安民。他怀着极大热情参加了科举考试,但屡遭挫折,直至花甲之年才考中三甲进士,除任长兴知县。“位卑不敢忘忧国”,他为官清廉,勤以政事,替百姓分忧,不向恶势力屈服。他在做官以前的漫长岁月里,主要在老家昆山。虽郁郁不得志,但仍以诗书自娱。
归有光作品编在《震川文集》里。由于长期寄居乡间,孤陋寡闻,至使作品题材狭窄,缺乏深广的社会内容,但也不乏佳作。王羲之曾评价说,以真切细腻的笔触,记述家庭生活琐事,蕴藉典雅,如清邈之色,一唱三叹,意趣感人。归有光曾批评主张散文复古的人说:“颇好剪纸染彩之花,遂不知树上有天然花也。”意思是说,用纸剪出来的,用颜色染上的花,当然不如树上之花开得有生气。归有光的一些优秀作品,多为树上天生之花,具有一种自然美。内容上,与日常生活相贴近,语淡情深;形式上素朴清淳,不饰雕琢而风韵超然。《项脊轩志》就是代表作之一。
《项脊轩志》也叫《项脊轩记》。“志”与“记”是同义,都是古代记事文体。“项脊轩”是归有光老家昆山的一个书斋,作者从15岁就在那里读书,直至到30多岁,因而对这书斋感情很深,为项作记以寄之。
“项脊轩,旧南阁子也。”开篇就紧扣题目,并点出“轩”的来历,旧名叫“南阁子”。接着文章从几个方面勾勒出项脊轩的旧貌:“室仅方丈,可容一人居。”说房间窄小,一丈见方,仅能供一个人居住。“百年老屋,尘泥渗漉。”这房子很古老,已有百年历史,陈旧破漏。“雨泽下注,每移案,顾视无可置者。”“下”,向下。“案”,书桌。这里上接前文,从晴天到雨天,从泥灰的渗漏到雨水下流。环顾四周,竟然无处放桌案。可见,这间陋室太小了,难以住人。“又北向,不能得日,日过午已昏。”前面写了房子的破、漏、小,这里又写房间昏暗。“北向”,朝向北。过了中午,室内就昏暗了。
这样一间破、漏、小又暗的房间,有什么值得留恋的,为什么要大书特书呢?这很值得玩味。
这间小房子只稍加修善,面貌就大不一样了。“余稍为修葺,使不上漏。”这是解决屋顶不漏雨的问题。注意本文“余、予、吾”三种第一人称的不同用法。“上”,从上面。“前壁四窗,垣墙周庭,以当南日,日影反照,室始洞然。”这是解决昏暗问题。“前”,在前面。“周”,围绕着。“当”,正对着。“反”,同返。“然”,词尾。这几句说,在庭院的四周砌上短墙,并在北墙开了四扇窗户,窗户面对着墙壁能让阳光反射进来,使室内显得开畅明亮。接着美悠房间。“又杂植兰、桂、竹、木于庭。旧时栏楯,亦遂增胜。”“杂”,错杂,交错之意。然后在院子里交错着种上兰花、桂树、竹子等花木,为旧时的栏杆也增添了光彩。“积书满架,偃仰啸歌,冥然兀坐,万籁有声。”房间修好了,环境美化了,作者不由自得其乐。“积书”,在《四部备要》里,是籍书,即书籍的倒写,书籍的意思。“满架”,看出作者好学不倦,书籍摆满了书架。“偃仰”,安居之样。“啸歌”,长啸高歌。看出主人十分得意。这是从动态入笔。“冥然”,安然无声、静而无声。“兀坐”,端坐。“万籁有声”,“籁”,窍孔。是说从许多小孔里传来的声音都能听得到。就像连根针掉在地上也能听得见一样,说明安静极了。这是从静态入笔。动静结合,相映成趣。“而庭阶寂寂,小鸟时来啄食,人至不去。”写庭院安静。啄食的小鸟竟然看见人来了也不飞走。“三五之夜,明月半墙,桂影斑驳,风移影动,珊珊可爱。”写十五的夜晚,明月照亮墙的半边,在月光的笼罩下,桂树的影子显得浓淡疏密参差、色彩相杂,树叶因风吹而动,摇曵的样子实在可爱。
这几句是写项脊轩经过修缮已成为优雅舒适的读书好地方,并进一步描绘了读书的情趣。屋里书架上堆满了书籍,有时伏首低吟,有时昂首高歌,有时又默默端坐桌前细细品味。小院子静悄悄的,只有小鸟时来啄食,人到跟前也不飞去。每当十五夜晚,皎洁的月光照亮了半壁院墙。桂树的影子或浓或淡,参差错落,微风徐来,婆娑摇曵,十分可爱。
以上是文章的第一部分,介绍了项脊轩及庭院,着重讲了修补房间、整饬环境的情况。文章从轩内写到轩外,写了白天,写夜晚,情与景,人与声,动与静,光与影相互映衬,图画般再现了那清幽静谧的项脊轩和那在项脊轩中时而朗朗吟诵,时而冥然沉思的读书人。通过百年老屋破烂不堪与昂然新貌的对照,通过室内读书情境的描写、室外环境的烘托,表达了作者对项脊轩的喜爱,表现了他在斗室中读书的乐趣和悠然自得的心境。
文章第二部分峰回路转,仍以项脊轩为中心,记述了与项脊轩有关的人和事。
这部分落笔便写“然予居于此,多可喜,亦多可悲。”意思是我住在这里,有许多可喜的事,也有许多可悲的事。这是一个承上启下的转折过渡句。“多可喜”指第一部分悠然自得的读书生活,以及家庭乐事,如后面的吾妻“问古事,或凭几学书”等快乐事,这是承上。“亦多可悲”指下文回忆家庭生活中可悲之事,属启下。用“然”字(然而)转折,使文章气氛从读书、三五之夜的欢乐,一下子转到分家、丧母、亡妻上来,给全文定下了感伤的基调。
首先是封建大家庭的分崩离析。作者形象地描绘了分崩离析的衰败和混乱。“先是,庭中通南北为一,迨诸父异爨,内外多置小门墙,往往而是。”两个“是”字,第一个“是”,在此以前。第二个“是”,这样。“异爨”,分灶。“爨”,灶。这几句说,原先南北庭院是相通的,是一个整体,等到叔父、伯父们分家各起炉灶,里里外外就设了许多小门墙,到处都是这样。“东犬西吠”,省略了“西犬东吠”,是说东边的狗,西边的狗叫来叫去。
“客逾庖而宴,鸡栖于庁。”是说客人要穿过厨房去赴宴,而鸡居然栖在大庭里。这三句,作者把犬、客、鸡穿插在一起,就突出了这个大院里的嘈杂、混乱不堪。与那“万籁有声”“庭阶寂寂”形成鲜明对照。“庭中始为篙,已为墙,凡再变矣。”由于分家,庭院中先是用篱笆分开,继而改为竹墙。“凡”,总共。“再”,两次。这里说总共变化了两次。我们说在这吩吩嚷嚷之中,那美好的人或事就更显得清纯可贵,令人思念不已。于是归有光回忆起已故的母亲、祖母。
“家有老妪,尝居于此。妪,先大母婢也,乳二世,先妣抚之甚厚。”“老妪”,是已故祖母的婢女。有抚育两代人的功劳,所以已故的母亲待她很好。“先”,已死。“先妣”,已死的母亲。“厚”,深厚,指待遇好。”
归有光八岁丧母,幼年丧母是人生一大不幸。他通过一位曾经住过项脊轩的老婆婆的口,从侧面追述了母亲生前对子女们的关怀和疼爱。“室西连于中阁”,是说项脊轩的西部与内室相通,母亲曾到过此陋室。“妪每谓余曰:某所币母立于兹。”“每”,时常。“而”,同“尔”,都指人称代词“你”。“兹”,指这、这里的意思。这两句说,老婆婆常常深情地告诉我,这个地方就是你母亲站过的地方。“妪又曰:‘汝姊在吾怀,呱呱而泣。娘以指扣门扉曰:‘儿寒乎,欲食乎?’吾从板外相为应答……’语未毕,余泣,妪亦泣。”老婆婆又说:我抱着你姐姐,她一呱呱啼哭,你母亲就用手指敲打着门板问:孩子冷吗,想吃东西吗?我就隔着门板和她应答……老婆婆话还未说完,作者就哭了,老婆婆也哭了。我们看他们的伤心之状历历在目。
然后写对祖母的怀念,文章忆追了这样一件事:“余自束发,读书轩中。一日,大母过余曰:‘吾儿,久不见若影,何竟日默默在此,大类女郎也。’”“束发”,男孩从十五岁开始要把头发挽起来,盘在头顶,表示已长大成人。“经”,经过。“若”,你。“若影”,你的影子。“竟日”,终日、整天。这是一段祖母对作者说的话。这几句的意思是,我自从成年后,就一直在轩中读书。一天,祖母到项脊轩来看他时说:“孩子,好久没见到你的影子,怎么不声不响整天呆在这里,像个大姑娘似的。”“比去,以手阖门,自语曰:‘吾家读书久不效,儿之成,则可待乎!’顷之,持一象笏至,曰:‘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间执此以朝,他日汝当用之!’”这又是祖母的话。“去”,离开。“比去”,临走时。“成”,成功,成名之意。“象笏”,象牙制的手板。古时大臣上朝时手执此物,笏上记载事情以备忘。两个“此”字都指这象笏,看出祖母对这东西的重视。“执此以朝”,拿着它上朝。这里“朝”是动词,上朝的意思。“他日汝当用之”的“之”,代指象笏。看出祖母对孙儿登科成名寄予让着厚望。这几句是说,临走,她一边用手轻轻地关上门,还自言自语的说:“我们归家读书人已经好久没有取得功名、做官了,你这孩子总该有希望了吧!”不一会儿,她拿来一块象牙做的笏板对我说:“这是我祖父太常公在宣德年间拿着上朝用的,将来你会用得着它。”“瞻顾遗迹,如在昨日,令人长号不自禁。”祖母将珍藏多年老祖宗的东西给了他,可见这位老人对孙儿的爱惜之切,依重之深,希冀之大。可作者自己在科场上屡次失利,非常痛苦。看看这一切就好像发生在昨天一样,但祖母终于没能等到自己使用象笏的那一天就与世张辞了。想到祖母的疼爱和期待,也想到自己还没有成就功名,情不自禁地痛哭不止。
这部分还写了两件事:“轩东故尝为厨,人往,从轩前过,余扃牖而居,久之,能以足音辨人。”这是说作者在轩中呆久了,听到脚步声就能判别出是谁。“扃牖”
,关闭窗户的意思。这是说,小阁子的东边,先前曾做过厨房。来往行人从窗前经过,时间长了他竟然能凭脚步声,分辨出是谁从房前经过。我们看,作者对这间小轩是多么熟悉,多么亲切,多么有感情。
另一件事是:“轩凡四遭火,得不焚,殆有神护者。”这是说,项脊轩曾四次遭火灾,却没被烧毁,大概是神灵在保护着吧!他产生这种感情,不能说是迷信,因他对这房子的感情太深之故。以上两件事可看作是对项脊轩的一段插叙。这是文章的第二部分,是回忆与项脊轩有关的人和事。
“项脊生曰”这一段是文章的第三部分,写作者所发的议论。“项脊生”是作者的自称。这部分是模仿《史记》“太史公曰”的笔法写的。先讲两件事:一件是秦代巴蜀地方一个名叫“清”的寡妇,她继承祖上的朱砂矿,获巨利为天下第一,后秦始皇造了女怀清台来表彰她。“蜀清守丹穴,利甲天下,其后秦始皇筑女怀清台。”“利甲天下”,“甲”,第一。今天还在用“桂林山水甲天下”。“守丹穴”,守住朱砂矿。第二件是诸葛亮出山建立功业。“刘玄德与曹操争天下,诸葛孔明起陇中。”“陇中”有两种解释:不管当山名“隆中”讲,还是当“陇亩”讲,都是说诸葛亮起于民间,当时这只是个无名小卒、平民百姓。下面是发议论:“方二人之昧昧于一隅也,世何足以知之”;“方”,当的意思。“二人”,指寡妇清和诸葛亮。“昧昧”,暗而不明。这里指不出名。“隅”,角,墙角。这是说,当这两个人偏居于某个角落,尚未出名时,世上的人怎么会知道他们吭?下面引出作者自己。“余区区叹败屋之中,方扬眉瞬目,谓有奇景;人知之者,其谓与坎井之蛙何异?”“区区”,小的意思。“瞬目”,眨眼。“扬眉瞬目”,与前面“偃仰啸歌”都是自以为乐,十分得意的样子。在这间小小的破屋里,竟能如此得意,可看出作者的自信,他希望自己能有所作为。“谓有奇景”,这里也能看出作者对陋室无比珍爱的感情。“坎井”,浅井。“坎井之蛙”,典出《庄子·秋水》,用井蛙的坐井观天,不知东海之广、天地之阔,讽刺世间浅陋的人。这里说,人家会讲自己和浅井之蛙没什么两杆。这是愤激之语,抒发了他自己因为地处乡间,不得施展抱负的不平之心。同时也能看出作者仿效古人发奋进取,虽身居破屋陋室但却有建功立业的志向。注意“项脊生曰”这段所表现的思想意义。作者将“处在败屋”中的自己,与“昧昧一隅”的蜀清和诸葛亮相比,虽然自嘲为井底之蛙,但真正的意思还是说,有朝一日,自己也会像显赫于秦皇帝时的蜀清和知遇于刘玄德的诸葛亮一样,腾达于一时。从而表现出远大志向和非凡的抱负。
《项脊轩志》的原文本来到此就结束了,是归有光在19岁时写的。
我们来统观一下这篇文章,主要是三部分:(1)写项脊轩本身,写作者读书之乐;(2)写与项脊轩有关的人和事,写作者不幸之感;(3)是作者发议论,抒发读书进取的宏大抱负。读了归有光的《项脊轩志》给我们的总印象是什么?
读文学作品,要善于发现问题,深入思索,才能由理解分析进入到鉴赏品位的境界。这印象不外,一是对亲人的怀念伤感;二是读书做官的志向。把这两方面放在天平上秤一秤,你会倾向于哪一边?多数人会认为是读书做官。我们说如果《项脊轩志》只写到这里,虽然不能不说是一篇好文章,但恐怕也成不了像现在这样感人的传世佳作。其奥妙在哪里?
奥妙就在于过了十多年后,作者又为《项脊轩志》续写了一段“补记”,记述了他与妻子共同生活及他对早夭妻子的眷恋。“余既为此志,后五年,吾妻来归。”把“补记”与前文连在了一起。有人认为,“补记”与前文合一,是刻书板时式没有隔开。笔者觉得这种偶然没隔开倒成人之美了。它为我们透视分析留下了余地。
归有光二十岁考中秀才,二十三岁与魏氏结婚。魏氏也出生于中下层仕宦家庭,两人感情极好。文章写到:“时至轩中,从余问古事,或凭几学书。”就是对幸福生活的描写。功名初就,恩爱新婚。但他们只共同生活了六年,妻子就去世了。“其后六年,吾妻死,室坏不修。”生活的甜果似乎还未来得及细细品味,归有光的悲痛之情是可想而知的。但此时的归有光已到了中年,虽悲痛,但不能像青年时说到母亲便哭泣,想起祖母便长号,在这里作者之用“室坏不修”四个字。这看似伤感,读起来却十分的沉重。在这里,我们可以体会到,作者的感情是深沉、含蓄、内在、委婉地。它不像山洪那样奔流直下,一泻千里,而像涓涓细流,缓缓流淌在字里行间。小小的阁子里,曾有祖母的期望,母亲的怜爱,更有妻子的柔情密语。祖母死了,母亲沒了,仅仅共处六年的妻子也亡了,一切都如梦如烟,去而不返。人心碎,情伤了,难以修补愈合;屋破损坏了,随它自去吧!“室坏不修”没有说悲,而悲的沉重;没有言情,却情深无限。写妻死后自己的寂寞悲凉,亦可见出悲。先喜后悲,越发令人惆怅伤痛,而悲喜之意与全文意脉是完全一致的。“补记”在形式上也承接全文,扣着项脊轩回忆伉俪生活。诸小妹语中提及“阁子”,又直接与篇首“项脊轩,旧南阁子也”相呼应。因此,这一段“补记”虽写于十多年以后,但它从内容到形式都与上文相统一,并不显得割裂。“其后二年,余久病无聊,乃使人复茸南阁子,其制稍异于前,然自后余多在外,不常居。”“补记”部分到此本来可以结束,作者却忽然添上了一笔、移情于物,将痛摧肝肠的哀思,借景物传出:“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作者从“树犹如此,人何以堪”翻出了新意,以静物显示动态,人亡物在,触木思人。借枇杷树的亭亭如盖妻亡至今岁月流逝的无情,而无情岁月足以映衬出作者通过回忆流露出的深情。不断逝去的岁月,无论如何也不会冲淡作者对昔日甜蜜的伉俪生活的记忆;相反,只能加深他的怀念。这里只写景,未著半句情语,而浓郁的悲情已从景语中溢出。不言情而情无限,言有尽而意无穷,真是情意缠绵,余韵悠然不尽。
对于这部分“补记”,作者并不一定是为了文章的完美,而只不过是抒发对亡妻的怀念。因原文写了对祖母、母亲的怀念,那么过了若干年后将亡妻也写进里边,是情之必然,顺理成章。然而,客观上讲,加进了这“补记”部分,才使《项脊轩志》发生了连作者也意想不到的变化。前面说过给人印象主要是两方面:一是怀念亲人的伤感,二是读书做官的志向,很明显言志重于抒情。现在加上“补记”,像在天平上加了一个重重的砝码,使文章完全向着记人抒情的方向倾斜了。量变引起质变的飞跃,在读者心目中,《项脊轩志》记述作者发奋攻读,成就功名的心志淡化了,几乎完全被为文中所写的对祖母、对母亲、对妻子的怀念之情所感动,以致久久难以忘怀。
应该说,一篇作品的成功往往在许多方面。同时,一篇作品的成功,又往往有它独到的显示而形成它特有的魅力。“文学艺术是以个性为生命的”。作为归有光的代表作《项脊轩志》可以说典型地表现了归有光的作品的整体风格:
内容上密切同日常生活相联系,形式上素朴清淳,不饰雕琢而风韵超然。尤其突出的是,作者善于把内心深处长期积淀的情感,化浓重为清淡,琐细处做文章,平淡中见真情,即“淡中设色”。往往以日常生活细节为依托,略施白描点染,勾抹几笔,收到动人心弦,沁人心脾的强烈共鸣效果。
“淡中设色”首先表现在结构构思上。从全文布局看,先介绍项脊轩及其整修情况,继而追述与轩有关的人和事,再就项脊轩阐发感慨,末尾补干已也是记述妻子来轩中及此轩后来的变化。很明显,作者始终扣住项脊轩来行文。而文中那些不相连贯的生活琐事,看上去颇为平淡无奇,作者就是用项脊轩这根线把它们串起来了。作者从开头的“旧南阁子”一直写到庭院里“桂影”“珊珊可爱”。对一间破旧阴暗的小屋,大书特书,并不厌其烦地叙述整修小屋和美化室外环境的过程。从小、旧、破、暗到“稍为修葺”,虽琐细,却使人领略到作者“偃仰啸歌”于其中的乐趣和对阁子的深情。
其次,我们从生动的细节描写上,也能看到作者“淡中设色”的技巧,以及饱含的深情。
如写母亲的一段,“妪每谓予曰……吾从板外相为应答。”这是一个声情并茂、沁人肺腑的鏡头。项脊轩中老保母怀中的大姐呱呱啼哭,母亲闻声赶来,一边叩门引逗,一边问饥问寒,老保母随声应答着,尤其是“娘以指扣门扉曰:儿寒乎,欲食乎?”这一扣一问,把母亲生前对儿女难以言状的关怀、疼爱,描绘得淋漓尽致,催人肝肠。
又如写祖母一段,“一日,大母过余曰:……他日汝当用三!”这里描绘出一个完整的过程和动人的场面。先写祖母的话,在赞许中含着牵挂,责备中含有疼爱,颇具老人风趣。然后以手阖门、喃喃自语、送象笏等三个情节,把老祖母对孙子的爱惜、期待具体化了。通过三两句话、三两个动作,老祖母的言谈举止,音容笑貌,心理状态,慈爱之情,有血有肉、活灵活现地展现在人们面前。作者因仕途蹭蹬而深感有负祖母厚望的愧疚之情,也充分表现出来。
写妻子一段也有三个细节:问古事、学书法、转述小妹妹的问话。极普通的生活小事,在作者笔下却变得有情有味。写出了妻子的温良好学,表现出夫妻间的和乐美满,以及相亲相爱的情景。“庭有枇杷树……今已亭亭如盖矣。”话虽短,也很通俗,而且连一个字也没说对妻子的怀念,但它却给我们留下了深阔的想象空间:那棵亭亭玉立的枇杷树,那种树的影子,那到此搁笔眼含双泪,无声长叹的作者,让人隐隐约约似有所见。此时无声胜无声。一个细节,一句朴实无华的话语,万般深情,尽在其中。无疑,在细节的刻画中渗入浓挚的情感是本文的显著特色,也是本文能拨动读者心弦的原因所在。
归有光不愧为抒情能手,他曾被后人推为“明文第一”,不无道理。归有光为文追求“独出于胸臆”,强调文中之真情。他的一些优秀作品,特别是那些描写日常生活,抒发内心感情的抒情纪事散文,“不事雕饰而自有风味。”这正如钱基博所评价的那样:“此意境人人所有,此笔妙人人所无,而所以成震川之文,开韩柳欧苏未辟之意。”可以说归有光在古代散文发展中开辟了新的境界,他继承发展了唐宋古文运动的传统。
《项脊轩志》是归有光散文的杰作,它通过景物的描写,人事的叙述,含蓄地表达了作者人亡物在,三世变迁的感慨,以及怀念祖母、母亲和妻子的深厚感情,它随事曲折,感情深厚,情致妙肖,溢发出一种浓郁的阴柔美。
  《项脊轩志》的阴柔美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首先,是淡雅、柔和、幽寂,且各具特点的风景描写。
  《项脊轩志》描写了两幅风景画。第一幅是“小院风景图”,画面上兰桂飘香,修竹吐绿,“三五之夜,明月半墙,桂影斑驳,风移影动,珊珊可爱”,白天,则“日影反照”,外界“万籁有声”,小院却“庭阶寂寂,小鸟时来啄食,人至不去。”在这里,日影,月光,兰桂,竹木,雨泽,微风,动和静,有声和无声融为一体,给人以柔和,静谧,和谐,愉悦的美感。
  第二幅是“庭中枇杷图”,从远处看,枇杷树静静地屹立于庭中,有如自己思想中驱之不散的亡妻的魂灵;到近处看,它则高高耸立,如同一把撑开的巨伞。
  这两幅风景画有一个共同的特点:景美,境美,声虚,色淡,朦胧,静寂。虽然作者并不着意渲染,而是用大手笔轻轻淡淡地涂抹了一下,却情致毕现。欣赏着它,我们不会产生狂风怒吼、大雨滂沱那样的担心,也不会萌生“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的悲壮慨叹,萦绕在我们心中的是绵绵的,细细的,也是腻腻的情感,是柔柔的淡淡的心绪。
  其次,《项脊轩志》的阴柔美还表现在人物的描写和事件的叙述上。
  《项脊轩志》描写了三幅人物画。第一幅,画面上三个人:居于中闺的年轻少妇,隔壁的乳母和乳母怀里的婴儿。婴儿的“呱呱而泣”惊动了少妇,她起身来到隔壁门前,“以指叩门扉曰:‘儿寒乎?欲食乎?’”,乳母“从板外相为应答”。从这里,我们可以想象到产后的少妇虽瘦弱,但柔和,衣着朴素,面容慈祥,我们也似乎可以听到少妇柔柔的询问和静静的轻轻的叩门声。
  第二幅画,画面上有二个人,一个“束发读书轩中”的少年,一个是头发花白的老祖母。一天,祖母来到轩中,手抚少年的头,声音颤颤:“吾儿,久不见若影,何竟日默默在此,大类女郎也?”,离开时,开了门,沉思着,自语着:“吾家读书久不效,儿之成,则可待乎!”过了一会,又拿来一象笏,说:“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间执此以朝,他日汝当用之!”。第三幅画,画面上也是两个人——一对小夫妻。娇妻“时至轩中”,或询问古事,或倚桌读书;有时“归宁”,回来时转述诸小妹话:“闻姊家有阁子,且何谓阁子也?”。在这一片天地里,丈夫勤奋不辍,妻子贤惠,小鸟依人,小夫妻有说有笑,和和睦睦,恩恩爱爱。
  这三幅人物画有两个共同特点:一是写的都是安静温柔的女性,外面柔和,内心热烈;二是着重写她们的语音和神情。她们的语音细切、真挚,她们的音容笑貌焕发出一种浓郁的阴柔美。那一种疼爱孙子,关心幼儿,喜爱丈夫的柔情,洋溢在轻轻的话语里,流露在温和淡雅的表情中。而那女性的如丝的韧性和内心的热烈表露无遗。这三幅画面呈现出一种素淡、平衡、和谐的状态,这正是阴柔美的特点。
  同时,这篇散文所叙述的不是金戈铁马的斗争生活,也不是轰轰烈烈的重大事件,而是比较平和的家庭生活,个人生活。散文描写家庭的“三世变迁”,写家庭的纷乱,写“诸父异爨”,看似零乱,其实事件的叙述空空落落。“东犬西吠”,声音从虚空中来,门墙“往往而是”,境界自曲折中来,从而唤醒一种意外的独特的美,但决不是悲壮慷慨,而是一种失意纠结着的缠绵,是一种阴柔美
  《项脊轩志》在叙述事件时,时空总是不停地跳跃,但这些跳跃的事件是与项脊轩的兴衰有关的琐事,这些琐事牵系着作者的悲和喜,也牵系着读者的心绪,串成一种跳掷闪跃的整体美。这种美是纤柔的,深入人心的,它空空落落,宁静淡远,是阴柔美的极致。
  《项脊轩志》通过景物的描写,人事的叙述,抒发了作者长期积储的内心感慨。那种真挚的情感溶铸在景事之中,愈加使得文章情意纤秾,醇味盎然。
  作者在景事之后直接抒情曰:
  “然余居于此,多可喜,亦多可悲。”
  “语未毕,余泣,妪亦泣。”
  “瞻顾遗迹,如在昨日,令人长号不自禁。”
  这是一个年纪不大,但经历“三世变迁”的人的“悲”,“泣”,“长号”。祖母爱抚孙子,母亲探问幼儿,而娇妻侍读,娱乐自己,关心自己,激励自己,种种人间的真情陪伴着自己走过了很长的一段时光,这怎么不叫人“喜”呢!
  在一个曾经显赫,既已衰颓纷乱的封建家庭里,“诸父”无所作为,而女性则还坚韧,她们寻找着希望的托所。然而她们都相继逝去,人亡物在,又怎不叫人“悲”呢?
  归有光怀念她们,尤其是当自己还不很得志,还悒郁,还家祭无以告乃翁,而内心还坚决的时候。归有光怀念项脊轩,因为这是他的故居,这里曾经有他的亲人的足迹,因为这里曾经凝聚着作者人生的理想和追求。作者的回忆和缅怀是绵长的,也是优美的;情感是沉重的,也是坚定的。抒情中那种阴柔的美是独特的。
  这是《项脊轩志》阴柔美的第三个表现。
& 《项脊轩志》的奥妙究竟在哪里?
&——兼与顾农先生商榷
&&&&明代归有光的《项脊轩志》自流传开来就受到读者和学者的青睐,尤其清代桐城派大师姚鼐一言九鼎,说是“太仆最胜之文”。其“胜”处,人们一致认为是外述家常琐事而内抒悲情愁绪。但论起写家常琐事,文坛好多大家也是以述家常琐事来抒情明理,也各有所长。所以这个观点总觉得太空泛,不能使人心服口服。后来又有学者从文学发展史的角度论之,但专业性太强,一般非古代散文研究者,还是如在雾里,不得而解。
&&&&最近笔者读到顾农先生的文章《〈项脊轩志〉的奥妙》(见《古典文学知识》2001年第6期)才怦然心动。顾先生的研究是从文本入手,提出文章的奥妙处就在于补文部分:“一旦加上补文以后,情形就变了,情绪曲线既一低到底,文章的命意也就发生了奇迹般的变化。”
接着他又指出这种奇迹般的变化是“由青年时代进入中年,由大喜大悲充满信心到渐趋平淡而骨里远非平静”。关于后者我的看法刚刚相反,我认为归有光在《项脊轩志》(未删节)中表现的由青年时代进入中年时期的奇迹般的变化是由旧文中青年时代肤浅的“小喜、小悲、小志和缺乏信心”的人生经验升华为补文中中年时期独到的“大喜、大悲、大志和充满信心”的人生领悟。试论述以下,请教于顾农先生。
&&&&第一、“喜”:“小喜”与“大喜”
&&&&文章第一段直接破题,写了在修补一新的项脊轩里读书的喜悦心情。这种喜悦由项脊轩的破旧、阴暗,到修补后,“使不上漏”的无尘无雨,可以“借书满架”;“前辟四窗,垣墙周庭”后,“室始洞然”,可以“偃仰啸歌”;“杂植兰桂竹木于庭”后,“万籁有声”、“庭阶寂寂,小鸟时来啄食”、“三五之夜,明月半墙,桂影斑驳,风移影动”,可以在这方“胜”境中“冥然兀坐”。像这种因外部环境的改变而感受到的喜悦,仅仅属于“小喜”而已,并非顾农先生所说的“大喜”。
&&&&而真正的“大喜”在补文中,即“后五年,吾妻来归”之后在项脊轩里弥漫着夫妻之间和谐欢爱的读书生活。如作者在读书时妻子“时至轩中,从余问古事,或凭几学书”,像这种小俩口举案齐眉的读书生活才是发自内心的真正的喜悦。又如妻子回娘家后向诸小妹介绍丈夫的读书小轩一事,亦足见作者在妻子心目中的地位,也有力的说明了与妻子共轩读书才是归有光人生的“大喜”所在。这种“喜”乃是充满着纯真感情的人性之喜、人情之喜,相比于旧文中由书房外部环境的改变而感受到的喜悦来说,不是顾先生所说的“渐趋平淡”,而是由“小喜”升华为“大喜”。
&&&&第二、“悲”:“小悲”与“大悲”
&&&&本文第二段以承上启下的过渡句进入“悲”的描述。旧文中的“悲”作者写了三个方面:
&&&&一是家族之悲。原来一个“庭中通南北为一”的和谐兴旺的偌大家族现在却是“诸父异爨,内外多置小门,墙往往而是”等一派零乱离析的局面,的确是归家家族在走向衰败。但对于“九岁能属文,弱冠尽通五经、三史诸书”(《归有光传》)的归有光来说,面对家族的变故,他不会不明白世情常理的变化莫测而坠落其中哀叹一生,必会无奈地面对现实、接受现实。再说,此时他为下辈,家族中的一切,上有“诸父”在,他尚无说话的权力,更多何况亦未发生过什么伤害他的事情。所以,我认为归有光此时此刻的“悲”,只能算是人生经历中的“小悲”。
&&&&二是丧母之悲。母亲去世时,归有光还年幼无知,他在《先妣事略》中写到“正德八年五月二十三日,孺人卒。诸儿见家人泣,则随之泣,然犹以为母寝也”。懂事以后,有关母亲的事还是得知于“先太母婢”。即使有“悲”,也只是“妪每谓余”时“余泣”。事实上也是,由于对母亲印象的模糊,真正的切腑之悲,恐怕也无以生出。可见,此时之“悲”亦为“小悲”。
&&&&三是辜负祖母之悲。归有光自十五岁束发起就在项脊轩中默默地“有志于学”,祖母拿出其先祖曾经上朝用过的象牙笏板送给他说:“他日汝当用之”。祖母把振兴归家家族的一切希望寄托在归有光的身上,但是几年过去了,归有光连一个官学都没考上(注:明代学制规定十五岁以下的学生在私立公助的社学读书,十五岁以上的学生可以考取公立的官学读书,即取得秀才资格,再参加乡试、会试、殿试的考试),直到写作本文时还是被官学破格录取为“补学官弟子”(见《先妣事略》)。现在,面对祖母的遗物,他觉得对不起祖母,辜负了她老人家的殷切期望。这时他愧疚得“长号”大哭。不过,虽然现在科场不顺利,但他也才十八九岁,来日还方长;更何况刚被官学破格录取为“补学官弟子”,更鼓足了他了却祖母心愿的干劲。因此,他此时的辜负祖母之“悲”,乃一时之悲,亦属“小悲”类。这一点从课文中删去的“项脊生曰”一段就可以了解到他当时的心理。
&&&&而真正的“大悲”在补文中,即“其后六年,吾妻死”,与归有光恩爱六年的妻子的去世,才是他一生中最悲伤的事。他一下子被闪落到生命的低谷,“泣”无泪,“长号”无声,只是那粘稠的苦水一滴一滴地流往那寸肠欲断的心底。其表现为:
&&&&一是“室坏不修”。心爱的书房坏了,却再也提不起原先修补的兴趣。即使“借书满架”,再也没有什么心情“偃仰啸歌”了;“万籁”再怎么“有声”他也无法“冥然兀坐”了;“桂影斑驳,风移影动”的月下景色还是那么“珊珊可爱”,可他灰色的心里一点也视而不见了。这一切都是因为妻子死了。
&&&&二是“其后两年,余久卧病无聊”。妻子死后连续两年,他卧病不起,生活中没有人间亲情的温慰,思想上没有人间亲情的润泽,周围的一切都是那么的枯燥乏味,那么的百无聊赖。虽然后来随着时间的推移,他的悲伤的情绪有所缓解,还使人修补了书房,“然自后余多在外,不常居”,他再也无法在里面生活下去,只得躲走他乡,离开这个撕碎他肝肠的伤心地。
&&&&可见,妻子的死对他的打击是如何之大。由此我认为妻子的死才是他人生中最大的伤悲和最大的痛苦,即“大悲”。所以并非顾农先生所说的外面“平淡而骨里远非平静”,而是外面和骨里皆不平淡不平静。
&&&&第三、“志”:“小志”与“大志”或“信心”:“缺乏信心”与“充满信心”
&&&&归有光在旧文的结尾以蜀清和诸葛亮为例,说明当一个人未被世人赏识,在没有名气之前,也是过着默默无闻的生活,和他现在的处境一样,于是他在文中自比道“余区区处败屋中,方扬眉瞬目,谓有奇景”,是说自己现在虽然默默无闻,但有朝一日也会像蜀清和诸葛亮一样扬名于天下,一洗归氏家族的衰败,恢复归氏家族的名望,告慰于祖母的在天之灵。但是这种志向“还未能摆脱封建世家子弟追逐功名、重振家业的那种俗套”(顾农语),科举还是他整个生命中唯一的目的和动力,五彩缤纷的生活也被他简陋为“科举”两个字(由他能以非凡的毅力违背婚俗,直到二十三岁时才步入洞房花烛夜,也可见他对科举仕途的追求简直达到了某种痴迷的程度)。所以面对广阔的生活,他的单一的“科举”上——“扬眉瞬目”的志向,也仅仅是“小志”罢了。
&&&&或者就算在科场上金榜齐名是他年青时的“大志”吧,可立下了“大志”后在文章落尾时又自我动摇了:“人知之者,其谓与坎井之蛙何异”,他以“坎井之蛙”自嘲自己,说明他对自己刚刚立下的“大志”,还是缺乏一种坚定的信心。试想这种动摇了的“大志”能叫“大志”吗?能像顾农先生所说的是对未来“充满信心”吗?所以我认为旧文中的归有光对他的未来不是“充满信心”,而是“缺乏信心”。自然,这种“缺乏信心“的“大志”实际上也只能算是“小志”。
&&&&而真正的“大志”和对未来“充满信心”或像顾农先生说的“趋向平淡而骨里远非平静”就在补文的最后一段:“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
&&&&归有光自躲开既令他“大喜”又令他“大悲”的项脊轩之后,常年游学在外。但在外面他始终思念的还是他的妻子,对妻子的那份感情,已成刻骨铭心的记忆。于是他游学几年后又回到了这个充满人生五味的精神家园——项脊轩。
&&&&虽然家园里,人去楼空,但院里的一棵“亭亭如盖”的枇杷树在惊喜中掠去了他脸上的酸楚,他久涸的心田飘来了春风细雨。这棵树是他妻子死的那年亲手栽植的。没想到,才几年时间就已经长得如此清秀迷人了。此时此刻,当他看到“亭亭如盖”的枇杷树就仿佛又看到了他那美丽、清纯、可爱的妻子一样,在他的眼前又映现出一个清新、和谐、欢快、温馨的人生境界。
&&&&这棵“亭亭如盖”的枇杷树成了归有光精神家园里最靓丽的象征,在这里他终于追寻到了那份久违的温情。同样,这棵“亭亭如盖”的枇杷树又何尝不是归有光未来人生前景的预示呢?
&&&&他离家几年,外面五彩的世界拓宽了他的视野和心境,丰富了他人生的阅历,也使他能从命运的坎坷、考场的落第、妻子的去世等一系列遭际中挣脱出来,尤其在这次回家中,这棵“亭亭如盖”的枇杷树启悟了迷惘的他,使他才真正地明白了人生的意义,那就是除了不懈地追求科场金榜齐名之外,还要眷恋和珍惜那纯真的人性和无私的亲情。这样,他的人生追求相比较于青年时代单一的“科举”追求,那才是真正的“大志”。从此,他的人生意识才貌似“平淡”而内心的志向却更远大更坚定,这时候的他,才真正是对未来“充满信心”,才是“骨里远非平静”。
&&&&总之,归有光的《项脊轩志》的奥妙之处离不了补文,补文的出现使文章的境界大变。当旧文和补文连缀一片,我们发觉青年时代的归有光与时过十几年饱经世故的归有光简直是判若两人。不过,也恰好展示了归有光成长的心理轨迹:由小喜到大喜、由小悲到大悲、由小志到大志、由缺乏信心到充满信心。在这之中,作者的感情在升华,追求在升华,思想在升华,人生的境界也在升华,他最终成为一个有血有肉,有乐有悲,有志有信心的一代刊于史传的名人。
&《项脊轩志》赏析
&&&&《项脊轩志》是一篇出色的抒情散文。作者:“借一阁以记三代之遗迹。”(清人梅曾亮语)睹物怀人,悼亡念存,随事曲折,娓娓细谈,笔意极清淡,而感情极深至。情,使这篇文章不事雕饰,而自然动人。纵观全文,以项脊轩起,以项脊轩结,用一间旧屋作线索,将人物,事件联系在一起。粗看,作者似乎是信手而书,无拘无束,漫无章法,实则经过精心的提炼和严密的构思。内有身世之感和思亲之情贯串,外有项脊轩的变迁绾合,虽然全文所写的都是日常生活小事,追念的人又分属三代,(祖母、母亲和妻子)但读起来却没有一点散漫琐碎的感觉,反而显得非常凝炼和集中。&
&&&&一、结构“关”情。&
&&&&文章先写轩的狭小、破漏与昏暗,继而写经过修葺之后的优美、宁静与恬适。轩内积书,轩外花木;白日小鸟,月夜挂影;构成了一种和谐清雅的小天地氛围。而居于这小天地中心的,正是作者自己。他的清贫的生活,高洁的志趣,怡悦的心境,于不知不觉中自然而然的显露出来。“多可喜,亦多可悲”几个字,承上启下,思路陡转。“喜”字应上文,但“悲”从何而来?一是大家庭的分崩离析,表现了作者对家庭衰败的哀痛。二是母亲对子女无微不至的关怀,表现了作者对母亲的怀念。三是祖母对作者的牵挂、赞许和期盼,含蓄地表达了怀才不遇、功名未成、辜负了亲人的抚育和期望的无限沉痛的心情。最后两节,补记亡妻在轩中的生活片断和轩在以后的变迁,抒发了作者怀念妻子的真挚情意。平淡的文字,唱出了深沉的人生哀歌。&
&&&&全文自首至尾,处处紧扣“项脊轩”来发挥,把各不相连的琐事缀合起来,抒发了一以贯之的深挚情感。&
&&&&二、细节“撩”情。&
&&&&善于从日常生活中选取那些感受最深的细节和场面,表现人物的风貌,寄托内心的感情,是归文的一大特色。如写修葺后的南阁子,图书满架,小鸟时来,明月半墙,桂影斑驳,把作者的偃仰啸歌、怡然自得的情绪充分表现了出来。环境固然清幽、谧静,充满诗意,然而作者更为怀念的是自己的亲人。作者写祖母、写母亲、写妻子,只是通过一两件和她们有关联的事来叙述。笔墨不多,事情不大,只留下人物的一些身影,但人物的音容笑貌跃然纸上。&
&&&&如写母亲听到大姐“呱呱而泣”时,用手指轻轻叩打南阁子的门扉说:“儿寒乎?欲食乎?”极普通的动作描写,极平常的生活话语,生动地描写了母亲对孩子的慈爱之情,读来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倍感真切。“语未毕,余泣,妪亦泣”,悲戚的感情是很自然的生发的。林纾曾说:“震川之述老妪语,至琐细,至无关紧要,然自少失母之儿读之,匪不流涕矣。”(《古文辞类纂选本、〈项脊轩志〉评语》这个评价是很恰当的。&
&&&&再如写祖母的一段文字,简洁细腻,绘声传神,“大类女郎”,“儿之成,则可待乎”一两句话;“比去,以手阖门”,“顷之,持一象笏至”一两个动作,把老年人对孙子的牵挂、赞许、鞭策的复杂感情,描绘的惟妙惟肖。写亡妻,只说:“时至轩中,从余问古事,或凭几学书。”寥寥数笔,绘出了夫妻之间的一片深情。末尾,作者把极深的悲痛寄寓一棵枇杷树。“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枇杷树本来是无思想感情的静物,但把它的种植时间与妻子逝世之年联系起来,移情于物;在“亭亭如盖”四个字的前面加上“今已”这个时间词,表明时光在推移,静物也显示着动态。树长,人亡!物是,人非!光阴易逝,情意难忘。由于想念人而触及与人有一定关系的物,便更添了对人的思念;再由对物的联想,又引发对往事的伤怀。于是托物寄情,物我交融,进一步把思念之情深化了。只说树在生长,不说人在思念,它所产生的艺术效果则是:不言情而情无限,言有尽而意无穷。&
&&&&三、质朴“增”情。&
&&&&文章动情的另一个原因是语言质朴,不加藻饰。作者不大张声势,不故作惊人之笔,甚至也不采用色彩强烈的词藻来作恣意的渲染,而只是运用明净、流畅的语言,平平常常地叙事,老老实实地回忆。但通俗自然之中蕴含着丰富的表现力,浅显明白的文字却能使景物如画,人物毕肖。如写老妪叙述母亲之事,寥寥数语,老妪的神情、母亲的慈爱无不尽现纸上。祖母爱怜的言辞、离去时的喃喃自语、以手阖扉以及持象笏的动作等,也都是通过通俗平淡的语言变现出来的,但平淡的文字,道出了人间的亲情。此外,妻婚后来轩的往事,从娘家回来后转述的诸小妹语,亭亭如盖的枇杷树等细节,无一不是平时如话中露真情。正所谓“所为抒写怀抱之文,温润典丽,如清庙之瑟,一唱三叹。无意于感人,而欢愉惨恻之思,溢于言语之外”(王锡爵《归公墓志铭》)含而不露,以情动人,不去刻意追求强烈的效果,却取得了很好的效果,这确实是归有光散文的一个显著特色。&
&&&&四、叠字“助”情。&
&&&&和一般叠词一样,本文的叠词也是为了增加形象性和音乐美。如用“寂寂”来烘托环境之清静,用“往往”来渲染门墙之杂乱,用“呱呱”来描摹小儿的哭声,用“默默”来状写作者攻读之刻苦。又如写月下之树随风摇曳,用“姗姗”;写枇杷树高高耸立,用“亭亭”。用叠词,摹声更为真切,状物更为细致,写景更为生动。而且读起来,音节和谐,更富美感。&
&&&&但短短一篇散文(全文不到800字),作者为何六用叠词,单纯是为了状物、写景、绘情?显然难于令人信服。“随物以宛转”,“与心而徘徊”,刘勰老先生可谓一语中的。写物关情,情景交融,这才是本文多处用叠词的真实用意。如“寂寂”一词,既强调环境的清幽、静谧,又充满了对“项脊轩”的生活的怀念;“往往”一词既强调门墙到处都是,语言中又流露出作者对分家后出现的杂乱现象的不满和对家族衰敗的哀痛。再如“亭亭”一词,既使人想到树木高高耸立,又使人想到人之亭亭玉立,在这一笔中间,寄寓了作者对亡人的感慨和惆怅,读来富有余味。&
&&&&黑格尔说:“在艺术里,感性的东西是经过心灵净化了,而心灵的东西也借感性化而显现出来了。”课文中的叠词用法这说明了这一点。
转自http://chengdekun9898./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项脊轩志知识点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