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武当护身符999.9眼镜纯金金顶武当护身符

金殿、铜殿、锡殿组成的天上的金顶紫禁城--&武当山(九)-
&&&&金殿、铜殿、锡殿组成的天上的金顶紫禁城--武当山(九)-
<img STYLE="TexT-ALiGn: DispLAY: block" NAME="image_operate_97388" src="/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real_src ="/mw690/001wYlX7ty6MTgIFdO28a&690" WIDTH="690" HEIGHT="343"
ALT="金殿、铜殿、锡殿组成的天上的金顶紫禁城--&武当山(九)-"
TITLE="金殿、铜殿、锡殿组成的天上的金顶紫禁城--&武当山(九)-" />
武当山主峰天柱峰顶上的金顶,是武当山的精华和象征,也是武当道教在皇室的扶持下走向鼎盛高峰的标志。武当山金顶就是武当山主峰天柱峰的极顶,海拔1612米,海拔虽然不高,但是一峰突兀,也显得十分险峻。山顶面积一因而很小,再修建上建筑显得小巧玲珑,且直入云端宛若仙境。金顶景区包括中观、黄龙洞、朝天宫、古神道上的一天门、二天门、三天门和太和宫的金殿、皇经堂、紫金城、朝拜殿,以及元代古铜殿等古代建筑。这里保存着大量的各朝代制造的像器、供器、法器等文物珍品。这些都是中国古代建筑和铸造工艺的灿烂明珠,是中华民族智慧和古代科技水平的历史见证,是无价之宝。
大岳太和宫建在众峰拱拥、直插云霄的武当最高峰&#8213;&#8213;天柱峰的绝顶上。天柱峰海拔1613米,被誉为“一柱擎天”,是武当山的最高胜境,无论是信士香客,还是游人墨客,只有登上顶峰,走进太和宫,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到了武当山。太和宫还有一个俗称,叫金顶。明永乐十年,也就是距今600百年前,由明成祖朱棣下令敕建,历时4年,在险峻陡峭的峰顶建成这雄传瑰丽的建筑群。建成后明成祖嘉封为“大岳太和山”,封这座建在绝顶上的皇家建筑为“大岳太和宫”。皇帝的嘉封使武当山的地位一跃而成为五岳之首。明嘉靖年间,太和宫又进行了扩建,使殿堂道房多达520间。而在那次扩建之后,这里的称谓有了变化,以金顶城墙为界,墙外面的称为“太和宫”,墙里面叫“紫金城”,又叫“金殿”,而事实上,它们原本就是一个整体。
太和宫整体建筑布局是依居天险、随山就势,充分利用其山形的自然起伏;在构筑上借其峻险而添其隆重,以达到肃穆庄严、大气滂溥的艺术效果,有着垂悬中的稳重和独步云天的威严。古人称之为“千层楼阁空中起,万叠云山足下环”,并说这是“补秦始汉武之遗……,历朝罕见”。来过武当山的世界遗产专家、空间学专家、建筑专家无不惊叹大岳太和宫反映出的建筑思想及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的高度统一,认为这是旷古之杰作,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二、&门票信息
金顶: 20元/人;
三、一柱擎天碑刻
是民国初年(1926年)湖北省教育厅厅长宗彝书。形容武当山天柱峰象一根撑天的柱子直插云霄。
李宗仁诗文碑刻
“为寻胜境武当游,步步崎岖云不休,四面烟峦归眼底,疏疏林叶万山秋”。是抗日将领李宗仁与其秘书李品仙手书之诗。当年李宗仁、李品仙带领中国杂牌军在台庄一战,歼灭了日本土肥原机械师团二万人。后来撤到襄阳、均县办干训团。此时他们有兴上武当,尽管山道崎岖而兴致却很高,站在金顶一望七十二峰云雾缭绕,尽收眼底,似抗日万众处于肃杀之秋,抗日锋火在燃烧,亦情亦景融为诗句。
地势险峻,洞中一木制房架,后因年久失修,自然毁坏。传说李时珍曾住洞中采药治病,因其治好很多香客的病,人称为金仙。
夏谷岁丁已四月既望,襄豫众匪,由竹房窜入武当金顶,会集兵马剿之,贼渠以下数百余人,悉就擒伏诛,时当重午,胜地肃请,喜而铭之,铭曰:"天柱峰高万丈,谁负险据其上,道魔慧生障,励我身,奋我交,数旬全扫荡,山有灵,顶无恙。
这段文字记载了清朝末期的历史,1851年,中国这块古老的土地上发生了一件实属罕见的农民起义--太平天国运动。它的起义口号是"绝对平均"这对于当时旧中国农民处于水深火热中无疑是一种强有力的吸引,起义的人数也急剧地增长,势力扩大到18个省份,当时,襄樊一个全国有名的捻军首领名叫高二先的人,他率领了十万农民起义军向统治阶级宣战,但是由于队伍内部存在种种问题,又加上武器装备落后,最后以失败而告终,虽然起义失败,但也给封建王朝以沉重地打击。
&四、朝圣门
<img STYLE="TexT-ALiGn: DispLAY: block" NAME="image_operate_56071" src="/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real_src ="/mw690/001wYlX7ty6MTg9k4Zsa2&690" WIDTH="690" HEIGHT="469"
ALT="金殿、铜殿、锡殿组成的天上的金顶紫禁城--&武当山(九)-"
TITLE="金殿、铜殿、锡殿组成的天上的金顶紫禁城--&武当山(九)-" />
五、太和宫入口
太和宫:位于天柱峰南侧,占地面积8万平方米,现有古建筑20余栋,建筑面积2600多平方米,建于明代永乐十四年
(1416),时有殿堂道舍等建筑五百一十间;现仅存正殿、朝拜殿、钟鼓楼、铜殿等。
六、元代古铜殿:展转殿、转运殿、转身殿
武当山天柱峰太和宫转辗殿内有一座我国最早的古铜殿(《中国文物之最》一书作了肯定)它铸造于元朝大德十一年(1307)距今已六百八十二年了。位于天柱峰前小莲峰上。殿为铜铸仿木结构,悬山式顶,高2.4宽2.7深2.5米,略呈方形,结构严谨朴实,元代大德十一年(公元1307年)铸,高3米,阔2.8米,深2.4米,悬山式屋顶,全部构件为分件铸造,卯榫拼装,各铸件均有文字标明安装部位,格扇裙板上铸有“此殿于元大德十一年铸于武昌梅亭万氏作坊”,是中国现存最早的铜铸木结构建筑。正面角柱间使用四抹球状十字花隔扇,隔扇上置一横枋承托瓦顶。瓦底和隔扇均铸有铭文,铭文记载,元代武汉各地信士捐资铸殿事宜。殿通体榫卯,可拆可合。原在天柱峰极顶,明永乐年以规制弗称,转于小莲峰,置于1.3米高的雕花须弥石座上,外罩一砖瓦小殿叫转辗殿,殿内有真武大帝、金童、玉女、太乙、天罡银质金饰神象,造型古朴,体型健壮,面容饱满,衣纹线条自然流畅,有宋代雕塑之遗风。朝山信士来到这里都要朝拜,转运也就成了道教信仰的习俗。
  铜殿元代置放在天柱峰顶,也被称为金殿。在明永乐大修武当时,明成祖朱棣因其规模小而另铸了一座金殿,下旨将元代铜殿转运至小莲峰保存。
  这座铜殿完成于元大德十一年,在武昌铸造。脊高2、44米,面阔、进深均为2、165米。仿木结构,造型古朴凝重,瓦棱、檐牙、栋柱、门隔、窗棂、门限等诸形毕具。殿体镂刻有铭文,记述化缘道士姓名和各地捐资造殿信士的姓名及地址。
  原置天柱峰顶,明永乐十四年(1416年)建太和宫时,因其规模小,将铜殿及殿基石移置小莲峰顶,海拔1556.5米,建置峰顶。这座元代古铜殿是因为是从天柱峰转运下来的,所以叫转运殿。从字面上看,转运,有“时来运转”的意思。有意无意之中,武当金顶就又增加了一个神秘的景观,人们沿着铜殿转上一圈,据说能够解除厄运,转来好运、官运、财运等等人生运气。所以,来武当金顶的人,许多都愿意在这里转上一圈。
脊高2.44米,面阔2.615米,进深2.615米,悬山顶,铜逼真,古朴而凝重。殿体镂刻众多铭文,记述化缘道士人名,及众多募资造殿信士的地址、人名等事迹。殿基为浮雕琼花石须弥座。此殿为我国现存最早的一座铜殿。殿前有一座状似莲花的平台,称小莲峰,台上置一小铜殿,殿高2.9米,宽2.7米,进深2.6米,为元朝大德十二年(1307年)由湖北、河南等地的信徒损资铸造,为我国现存的时早一座铜殿,有很高的文物价值。
古铜殿内供奉的一组神像,是武当山各宫观祀像的典型排列,真武大帝居中,其它都是真武神团的主要成员。古铜殿内供奉的一组神像,是武当山各宫观祀像的典型排列,真武大帝居中,其它都是真武神团的主要成员。真武崇拜在宋代已形成比较完整的体系,出现并流行真武经典,系统记述真武的来历、修道、显化、职司等内容,使真武的履历规范化、神圣化。这组像中出现的天君像格外引人注目。真武神团中有三十六天君,传说真武得道升天后,元始天尊令他下凡收伏妖魔。真武以其神勇,收伏36种妖魔,因为他们都是天将下凡兴妖作怪,收伏后玉皇大帝就命他们侍从真武麾下,成为36天君,守候真武左右听凭调遣。
通过对武当山小铜殿图像解读,认为小铜殿通过建筑本身对三清神符号、南斗六星、北斗九星符号的忠实表现,及其鸱尾的特别形象,充分标示出其作为玄武大帝供奉场所的道教建筑特征。
七、皇经堂
从朝拜殿右折下,便是皇经堂,是道教设醮和早晚开坛功课的场所。
始建于明永乐年间,道光二十九年(1849年)重建。民国四年再次修茸殿堂三间,为砖木结构,硬山顶,抬梁式木构架。屋顶饰翠缘鱼琉璃瓦,前为廊后为檐,正面为全开式格扇门。面阔三间10.13米,进深9.2米,通高9.9米。额书“白玉京中”四个大字,刚劲有力,金碧辉煌。道家称天上有白玉京,是神仙的居处。又说“老子(太上老君)上处玉京,为神王之宗”。指诸神在皇经堂内,如同天上的白玉京中。左悬“道济群生”,右悬“浮佑下民”,廊壁有“松鹤”图。
也是武当山目前保存最完好的一处清代木雕作品。额坊隔扇门有木制浮雕的众多道教人物故事和珍禽神兽,雕工精细,形象生动。堂的门楣、门窗浮雕道教故事,堂上保存有多种木雕作法,装饰精美,富丽堂皇。工艺精湛。也是武当山目前保存最完好的一处清代木雕作品。
殿悬挂的金匾上书“生天立地”四个大字,是清道光皇帝亲笔御赐。
殿内供奉着主神是真武,两边侍从是金童玉女。左边供奉的是三清尊神,右边奉着观世音,道教称“慈航道人”,这是道教中全真教派三教合一的产物。殿内依次排列的还有灵官、吕洞宾及八仙。殿中供奉的神像有三清、玉皇、真武、观音、吕洞宾、灵官等,塑造精美,形象生动。皇经堂神龛中供奉荡魔天尊造像,这是真武大帝的另一种型像,寄托着人们惩恶扬善,荡涤天下恶魔的愿望和企盼。
武当山大型庙观都专门设有皇经堂,这里洁净,清幽而神圣,一般人是不可以随便进入的。这座皇经堂始于明代,清代多次修葺,至今还保留有明清两代的许多建筑工艺和作法,具有历史和研究价值。是道教设醮和早晚开坛功课的场所。
在皇经堂前,生长着一棵桂花树,已有400年树龄,每年仲秋桂花盛开,一片金黄,清香四溢,荡满山谷,数里外就能闻到桂花的幽香,被称为“十里桂花香”,是复真观独特的自然景观。
皇经堂附近有天云楼、天鹤楼、天乙楼、天池楼等遗址。吊钟台上有口巨大铜钟,高1.7米,直径1.1米,双龙钮吊莲花式,上铸有铭文:“大明永乐十四年龙集丙申三月去日勒建大狱太和山青微宫。”
&八、万圣阁
殿的左前方有一座小殿堂为万圣阁,里面供奉着各路神仙。
跨进太和宫,一块高悬的“三教祖师”匾额跃入眼帘。道教的宫与佛教的寺其布局有相似之处。进门的右手为万圣阁,别看小小的万圣阁可是建于明朝永乐十四年。走进万圣阁,里面不仅小而昏暗,只有一盏油灯在照亮。见阁中供奉着真武大帝,以及圣父、圣母等诸神,所以称为万圣阁。我想:佛教寺庙供奉着三世佛祖,这里供奉着真武大帝,何为真武大帝?它的全称是真武荡魔大帝,为道教神仙中赫赫有名的玉京尊神。他是盘古之子,相传在玉帝退位后接任第三任天帝,生有炎黄二帝。因此,武当山为真武大帝的道场。所以旅游是了解中国文化和民俗的生动课堂。
九、朝拜殿
太和宫前有朝拜殿,周列石碑,有康熙皇帝敕“祝寿祈福文”、乾隆皇帝敕“豁免香税文”、道光皇帝敕“四楼轮换主持金顶文”等,还有1939年西北军将领方振武的诗刻《游天柱峰》碑。
朝拜殿于永乐年间敕建,清康熙后移太和宫,额书“大岳太和宫”,该殿砖石结构,歇山顶式,屋顶饰绿色琉璃瓦。殿内为卷拱式梁架,墙体下部为石雕须弥座,面阔进深为一间,均为8.13米,通高9.45米,殿内陈列真武帝君、金童、玉女和8尊从官神像。过去由于封建等级制度,武当山又称皇家庙观,紫禁城内只有七品以上官员和名人才能通过,朝山信士因不能进入紫禁城,只能在这里朝拜,故称“朝拜殿”。
殿门两旁置有两块铜碑,其一,为明世宗敕建雷坛设像记事碑,碑为嘉靖三十九年(1560年)二月立,为都察院左副都御史鄢卿书;赵成镌碑,碑文记载,在天柱峰北天门外建雷坛、造金像的事迹。其二,为明世宗遣臣致祭真武碑,碑通高1.8米,碑刻有二龙戏珠,下刻“御制”二字。碑边缕刻龙、云等图案。碑文为遣工部右侍郎陆杰祭北极佑圣真君。
&十、钟楼和鼓楼
&出万圣阁,见“三教祖师”匾额左右为钟楼和鼓楼,这和佛教寺庙是相似的。而这钟楼和鼓楼都是在明永乐14年而建,此钟为武当山保存最大、最漂亮的钟。钟楼、鼓楼体现了道教文化的“朝钟暮鼓”宗教生活,可谓是“晨钟暮鼓,警醒世间名利客”。
殿前两侧是钟楼和鼓楼,钟楼上悬挂着一口巨型铜钟,高1.57米,直径1.43米,为明永乐十三年(1415年)铸造,至今音质清彻,万山回应。钟响如雷,波及百里,与方圆百里的九宫九观遥相呼应。道人以钟板为号令进行着有序的修炼生活,俗称“晨钟暮鼓”。
咸丰七年四月,清将军巴杨阿,后补知府唐训方与延绥总兵龙泽厚合力围剿最后一支捻军—谷城义军。
义军只有千余人,他们誓不投降都愿为伸张正义而决战到底,于是冒死突围上了武当山。
唐训方部队到了南岩,不敢冒然进军,便借故摆下香案,向武当之神祷告一番。此时,乌鸦飞来寻求施舍,可是官兵们无意施舍,使乌鸦空喜了一场。乌鸦在空中看到突围后向金顶转移的捻军,于是便跟踪而去,这一下却给唐训方充当了向导。
捻军上山后,官兵追踪到一天门下,激战了两昼夜,都被捻军打垮下来,唐训方便下令又摆放香案向武当之神祷告说:“我们本来准备用五百捆竹杆点火,用火攻,又怕毁坏了胜迹,得罪了真武大帝。现在只得暂时退兵,引诱捻军下山。”
官兵撤退后,捻军为了筹粮,准备秘密下山,结果,在琼台与延绥总兵部队遭遇。被唐龙两军前后夹击,直败退到金顶紫禁城。
义军激战了三天三夜,官兵尸积如山。终因寡不敌众,大部战死,剩下的则跳下紫禁城绝壁,全部壮烈牺牲。至此,捻军起义失败。但他们为推翻腐朽的清王朝而浴血奋战、甘洒热血的英雄壮举,永载史册,与武当金顶相映成辉。
十一、正殿
正殿额题“大岳太和宫”,殿内仅存真武大帝铜铸像及四大元帅、水火二将、金童玉女等塑像,太和宫正殿供奉着真武大帝坐像,龛上有金童、玉女侍立两侧,龛下列侍邓伯文、杨戬、赵公明、温天君、马天君、水火二将军等神天尊像。殿门两侧各置铜碑一座,一是明代嘉靖二十九年(1550)敕建苍龙岭雷坛设金像之御碑,一是明代嘉靖三十一年(1552)遣工部左侍郎陆述等人致祭碑;殿门左右有两块铜碑,一碑为明嘉靖三十一年(1552年),遣工部左侍郎陆述等祭祀碑;一碑为明嘉靖三十九年(1560年),赐进士第嘉议大夫督警院左副都御史丰城剑泉鄢懋卿书写的“敕建大岳太和山天柱峰第一境北天门外苍龙岭新建三界混真雷坛神像记。”
殿前是朝拜殿,左右是钟鼓楼,钟楼内悬明代永乐十四年(1416)所铸造铜钟一口;殿前一岩,形如宝莲,故名“小莲峰”,上刻“一柱擎天”四字,并嵌有李宗仁游武当山之题诗碑刻,岩顶崇台之上置有铜殿一座,其高2.9米,宽2.7米,深2.6米,铸造于元代大德十一年(1307),原在天柱峰巅,明代永乐十四年(1416)移置于此,故名“转运殿”、“转展殿”。朝拜殿右下有清代改建的皇经堂。该宫整个建筑处于孤峰峻岭之上,殿字楼堂依山傍岩,结构精巧,布局巧妙,四周峰峦迭嶂,起伏连绵,烟树云海,气象万千。是武当山著名的道教宫观之一。
&&太和宫,又称大岳太和宫,位于紫禁城的南天门外,太和宫建于明永乐十四年(1416年),当时有殿堂房舍510间,是一组规模宏大、布局精巧的建筑群。左右分别建有钟、鼓楼,循阶右下为皇经堂。
明朝孙应鳌有《太和宫》一诗,描绘了这里层峦迭嶂,气象万千的瑰丽神奇景象:
天柱开金阙,虹染缀玉墀;势雄中汉表,气浑太初时。
日月抵双壁,神灵肃万仪;名山游历遍,谁似此山奇。
十二、紫禁城
亦名红城,又名皇城,因金殿在上而得名。建于永乐十七年(公元1419年),永乐十五年(1417年)遣隆平候等督建。圣旨:“武当山古名太和山,又名大岳,今名为大岳太和山,大顶金殿,名大岳太和宫,钦此。”嗣后,在永乐十七年又下一道敕建紫禁城圣旨,敕隆平候张信、驸马都尉沐昕:“今大岳太和山顶砌造四周墙垣,其山本身不要分毫修动;其墙务在随地势,高则不论丈尺,便人过不去为止;务要坚固壮实,万万年与天地同其久远,故敕”。整个城墙周长344.43米,高因依山就势数丈不等。南城门基厚2.4米,城墙顶厚1.26米,金城占地面积34443平方米。均用石条砌成,每块石条重达这千余斤。该墙利用古代建筑中的力学收分方法而砌。从里看往外倾斜,从外看往里倾斜,历经600年它确捍然不动。
延天柱峰环绕,周长345米,墙基厚2.4米,墙厚1.8米,城墙最高处达10米,用条石依岩砌筑,每块条石重达500多千克,按中国天堂的模式建有东、南、西、北四座石雕仿木结构的城楼象征天门。该石雕建筑在悬崖徒壁之上,设计巧妙,施工难度大,是明代科学与艺术相结合的产物。山顶仿照北京紫禁城也修建有一座小型的紫禁城,城墙宽大、古朴、浑厚,全长1.5公里,极具沧桑感。
武当山紫禁城始建于永乐十七年(公元1419年),永乐皇帝给自己的驸马沐昕下达了修建“紫金城”的圣旨。于是,数十万能工巧匠汇集于人迹罕至的崇山峻岭之中,在摩天接云的悬崖峭壁上开始了营建巍峨宫观的浩大工程。
武当山紫禁城仿照北京故宫“紫禁城”的规制来体现皇权,设东西南北四座天门,以渲染天庭仙界的威严;而东西北三座天门假作实封,只有南天门可通行;因为在道教信徒眼中,南天门是神与人沟通的地方,南天门下设鬼门、神门和人门,其中鬼门假作不通,高大庄严的神门是皇家的专用通道,平日只有人门可正常通行。四周设有东、西、南、北四座天门,全是青石雕制,造型庄严,象征天阙。工程浩大而艰巨,描绘了古代劳动人民的创造智慧,全城东、西、南、北四座天门只有南天门可通,其它三门均为妆饰。南天门处设有三座门,中为神门,只有斋醮大典时才能启用。右边是鬼门,无门可开。左边是人门,凡进入紫禁城朝拜者,均从这里经过。人门内中线石墁有一鱼纹。内设有一机关,设定机关启开时间,凡在这里失足者被认为是有过之人。
方振武碑文
方振武,位吉鸿昌的部下,是一名抗日将领。他诗文:“万丈雄山势欲奔,峰高五岳接天门,秦皇汉武封禅日,不受虚荣亦自尊”。前两句描绘武当云海有万马奔腾之势,其山之誉不在五岳而超出五岳。封禅是指祭祀天地,指秦始皇、汉武帝当年在泰山祭祀时,武当山还名声不扬。“不受虚荣亦自尊”,其语双关。其一,反映了作者因极力主张抗日而受蒋介石的歧视、排斥和放逐。其二,诗中自言其志地表达了坚定的抗日气节,掷地有声,虽英雄无用武之地,但愿寄托于武当山的神威。方振武将军的孙子陈方安先生是香港原内政部部长,现居香港。
进入紫禁城后,树立的多通石碑彰显武当山在明朝时期的地位,因为石碑上记载的是每个明朝皇帝登基元年派遣部级大臣(礼部侍郎、太常寺寺丞、平江伯、定西侯等等)前来武当山祭拜真武大帝的事情。
十二、灵官殿--锡殿
建于明代。依岩建造的小石殿,殿内置锡制小殿。殿内锡制灵官像于1975年被吴某盗走砸毁,后吴某依法判刑。进入紫金城南天门拾级而上,是金顶灵官殿长廊。这里幽暗阴森,石冷袭人,加之道旁耸立着灵官使用的硕大钢鞭,令不轨之人胆战心惊。灵官,在道教神系中,是镇守山门、监坛护法之神,司掌天上人间纠察之职。设置在登临金殿之前的灵官殿,对来者进行最后的精神洗礼,具有特殊意义。武当山金顶灵官殿,为明代制造的一座锡金属殿。也许是由于地型的限制,金顶的灵官殿只是依岩建置的小石殿。石殿内安放一座锡制小殿,明代制造。这座仿木结构的殿堂式建筑,类似模型,小巧精致,通体用锡金属制作,是武当山目前发现的唯一的一件锡制文物,非常珍贵。其冶炼铸技术十分成熟,艺术造型同样值得称道,是中国十五世纪应用锡金属的见证。这是武当山目前发现的唯一一件锡制文物,非常珍贵。
其墙上壁画上画有一手持铁鞭的王灵官在此护法,它和佛教寺庙中的韦陀菩萨一样称为护法神。
殿门横联是道光十八年拾眩“北极通枢”,是指金殿供奉着北极玄天上帝,凡过往信士都要经过灵官爷的识别检验。入殿口放置数根重达百余斤的钢鞭,是灵官爷的刑具;道教称灵官爷有三只眼,能识人间善恶,且铁面无私。过去,在信士中有过之人,欲钢鞭吓得魂飞魄散,有楹联文证:上联天知地知未有不知,下联善报恶报迟早要报,横联善恶分明。
灵官,在道教神系中,是镇守山门、监坛护法之神,司掌天上人间纠察之职。设置在登临金殿之前的灵官殿,对来者进行最后的精神洗礼,具有特殊意义。
灵官殿外六块圣旨碑的来历
殿内陈列有6块历代皇帝在武当山举行斋醮活动的记事碑。第一块碑记洪熙元年二月,仁宗皇帝遣礼部侍郎胡莹致祭于真武神。胡莹,在永乐年间受朱棣秘旨,在鄂、川、滇一带查证建文皇帝的下落。常有锦衣卫在武当山一带活动。据史载,胡莹在一次上朝前,与永乐皇帝耳语了几句话,朱棣表现得十分兴奋,当朝宣布胡任礼部侍郎。大臣们猜测,都认为是有关建文皇帝下落的结案,但结案如何,谁也无法知道。第二块碑记载,宣德元年,宣宗皇帝遣太常寺丞袁正安致祭于北极真武之神。第三块碑刻记载,正统元年英宗皇帝遣平江北左镇致祭于北极真武之神。第四块碑记载,天顺元年英宗皇帝遣定西候蒋琬致祭。第五块碑记载,景泰元年,景帝朱祁钰遣翰林院侍讲徐瑾之祭。第六块碑记载,成化元年宽宗皇帝遣沈瑶致祭。
<img STYLE="TexT-ALiGn: DispLAY: block" NAME="image_operate_04774" src="/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real_src ="/mw690/001wYlX7ty6MTk0tvxge2&690" WIDTH="690" HEIGHT="1035"
ALT="金殿、铜殿、锡殿组成的天上的金顶紫禁城--&武当山(九)-"
TITLE="金殿、铜殿、锡殿组成的天上的金顶紫禁城--&武当山(九)-" />
从以上碑刻记载中可以看出武当山的政治地位,明朝历代皇帝都在登基之年(即元年)朝拜、致祭真武大帝。尤其是英宗皇帝,两次任帝都是元年致祭。由此可见,君权神授的思想,在明朝时期影响极深。
十三、九链蹬
走出灵官殿,接下来的道路十分险峻,是通往建在武当绝顶的金殿的道路,是十分陡峭的石阶,游人几乎是眼睛看着前面人的脚后跟登山。有一条镶嵌在悬崖峭壁上的迂回九曲石作蹬道,俗称“九链蹬”。始建于明永乐十四年,嘉靖年间曾作局部维修,整个建筑设计巧妙,布局精美,气势恢宏,造型典雅,颇有摧人奋进、勇攀高峰的感觉。“九”在道教中称为天数,穿过九链蹬就到了武当山的顶峰,俗称“金顶”,是真武大帝坐镇的地方。到实地一看,果然不及华山险,华山苍龙岭的道路建在如鲤鱼背的一道石梁上,石阶都是在山石上直接凿出来的,仅容半脚宽,两侧只有铁链可以抓扶;武当山的这段险路两边还有正规的石栏做保护,且石阶是用条石修筑上去的,很正规。
十四、“金顶”
亦称大岳太和宫,是永乐皇帝加封。太和宫,地处海拔1612米的武当山天柱峰的顶端,故又称“金顶”。来到金顶仿佛置身于仙景,天柱之巅约160平方米,金殿置中,后有圣父、圣母殿;左有签房,右是印房。其布局合理,主次分明,错落有致。
14.1、金殿:
建于明永乐十四年(1416年),明代铜铸仿木结构宫殿式建筑,位于天柱峰顶端的石筑平台正中,面积约160
平方米,朝向为东偏南8°。
金顶上的金殿是一座铜铸的鎏金殿,采用最高规格的庑殿顶形制,仿照北京紫禁城太和殿建造的。朱棣时命名武当山为大岳太和山,所以金殿被命名为大岳太和宫(当时北京紫禁城现在的太和殿还叫奉天殿,清朝时才改叫太和殿的),金殿所有的构件均为铜铸,在山下铸好后运到山顶上组合而成的,榫铆拼焊,连接精密,浑然一体,毫无铸凿之痕,虽经历五百余年风霜雪雨和雷电的侵袭,至今仍金碧辉煌,绚丽如初,是中国古代建筑和铸造工艺杰作。殿为铜铸,通体鎏以赤金,在封建社会“金”代表皇权。这里充分体现了皇权的至高无上。殿顶鎏金,整个金殿的建造用了20万斤铜和2000斤黄金。重檐庑殿式屋顶,脊饰龙、凤、狮子、海马、天马等飞禽走兽。殿面宽与进深均为三间,阔4.4米,深3.15米,高5.54米。
四周立柱12根,柱上叠架、额、枋及重翘重昂与单翘重昂斗拱,分别承托上、下檐部,构成重檐底殿式屋顶。正脊两端铸龙对峙。四壁于立柱之间装四抹头格扇门,四壁用隔扇门装饰,额枋施线刻旋子图案。殿内顶部作平棋天花,铸浅雕流云纹样,线条柔和流畅。地面以紫色石纹墁地,洗磨光洁,显得富丽堂皇。屋顶采用“推山”做法为特点。
殿内于后壁屏风前设神坛,塑真武大帝坐像,左侍金童捧册,右侍玉女端宝,水火二将,执旗捧剑拱卫两厢。坛下玄武一尊,为金婉合体。坛前设香案,置供器。神坛上方高悬馏金匠额,上铸清圣祖爱新觉罗·玄烨手迹“金光妙相”四字。殿外檐际,悬盘龙斗边馏金牌额,上竖铸“金殿”二字。殿体各部分件采用失蜡法铸造,遍体馏金,无论瓦作、木作构件,结构严谨,合缝精密,虽经五百多年的严寒酷暑,至今仍辉煌如初,显示我国铸造工业发展的高度水平,堪称现存古建筑和铸造工艺中的一颗灿烂明珠。
金殿的造型恰似北京故宫太和殿的造型。朱棣将“太和”二字用于武当山,名为大岳太和山,大顶金殿命名为大岳太和宫,意为天下太平之意。北京故宫的金銮殿下有一“奉天殿”,即奉上天之意,北京奉天殿与武当山大岳太和宫同为一体,意味着朱棣座镇的江山稳固,不仅达到了“君权神授”的政治目的,而且也符合道教所追求的“天人合一”的思想境界。金殿是在京城铸造的,途径运河至长江到汉江运至武当山。为确保金殿安装工程,明永乐十四年九月初九日敕教督何浚护送金殿船兵:“今命尔护送金殿船只至武当山,沿途船只务要小心谨慎,遇天道晴朗,风水顺行即行,船上要十分清洁,不许做饭。”
据先辈传云:均州城朝武街汉江码头金匠场,即是当年堆置从船上起坡并试组装之地,故名“金匠场”。华中理工大学高级建筑师张良臬教授在徐州(江苏省)时亲自拜读了一处刻石:明永乐十四年节(1416年)何睿奉圣旨护运金殿经过徐州时停留,何睿刻石以记志:“金殿及神像在北京铸造,奉圣旨护送到武当山,途经徐州时因故驻足。此刻石至今留存,在徐州的运河之畔,为今天研究金殿提供了实物佐证。
金殿是用数以千计的铜制构件榫卯安装而成,工艺精密技术已是之极,无论这里风雷雨电,殿内长明灯一闪不闪。相传是殿内一颗避风珠的作用,其实不然,用现代科学物理现象解释,就是空气不能对流的缘故。古代铸造家们已将冷缩的系数计算的精确致极。
1992年,西欧五国专家考察武当山时称赞:武当山金殿是世界掌上明珠,那么武当山金殿是国宝,其他地方有金殿吗?有。但都是仿武当山金殿制作的。据《中国美术全集&建筑艺术编&宗教建筑》记:“金殿发源于武当山,现存最早的金殿铸于大德十年(1307),此外云南昆明太和宫曾于明万历三十年(1602年)仿武当山铸造金殿,明末移往宾川鸡足山,今毁。现存金殿为康熙十年(1671)吴三桂仿建。此外,苏州玄妙观和山东泰山碧霞洞各有一座明代铜亭,也都是仿武当山的铜亭,碧霞洞的铜亭今移置岱庙。上述的金殿和铜亭,与武当山现存的两座殿和数座鎏金铜亭相差甚远。
武当山元、明两座金殿于日列入国家第一批文物保护单位,武当山文物保管所于同年应运而生。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武当山古建筑群正式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两座金殿在武当山古建筑史中占据了重要地位。
明永乐十四年(1416年)铸武当山金殿
永乐十年(1412年)六月,明成祖下令大规模营建武当山道教宫观。当时,隆平侯张信奏言,武当山大顶上出现了五色彩云,并由道士张宇清绘《武当瑞应图》送京。明成祖出示百官,相互传看。礼部尚书吕震率群臣致贺,明成祖遂敕谕群臣:
武当创建宫观,上资皇考、皇妣之福,下祈福生灵,如岁丰人康,此朕素愿。今兹祯应,盖皇考、皇妣之福,而山川效灵所致。于是,命隆平侯张信、附马都尉沐昕和工部侍郎郭进等,率军匠和民夫30余万。大规模营建武当山道教宫观。大顶上原来由元代铸的铜殿,不惜花巨资将其拆迁至小莲峰,而重新铸造金殿及镏金铜像,披发跣足,形象逼真。据传,真武帝君铜像就是按照明成祖的相貌和体态铸造的。
这项营建工程于永乐十六年(1418年)十二月竣工,施工近6年,花费白银百余万两。宫观建成后,明成祖赐名为“太岳太和山”。山有72峰,36岩,24涧,峰最高者称为“天柱”,而以紫霄峰景观最壮丽。明成祖还选道士200人供洒扫,赐田277顷,连同田上耕户一起赐予宫观,以供食需。另外又挑选道士任自垣等90人为提点,秩正六品,“分主官观,严祀事”。经这次营建,“凡为殿观、门庑、享堂、厨库千五百余楹”,明成祖还亲制碑文以纪其事。
武当山金殿&
明代铜铸仿木结构宫殿式建筑,位於天柱峰顶端,建在面积约160平方米的石筑平台之上,台前倚岩筑古栏磴道、迂回九曲,名“九连磴道”。建於明永乐十四年(1416年),嘉靖三十一年(1552年)曾局部修整殿基,石栏石阶,增设殿外朱漆木栅。清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及民国三年(1914年),先后增建两届更衣室及殿后之父母殿等砖木结构的附属建筑。1956年湖北省人民委员会公布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61年金殿经国务院核定分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2年安装避雷设备。
1994年12月17日联全国教科文组织将武当山石建筑群列为世界文化遗产名录。武当山金殿居平台正中,朝向为东偏南8度。殿之面阔与进深均为三间,阔4.4米,深3.15米,高5.54米。四周立柱12根,下奠宝装花柱础,柱上叠架额、枋及重翘重昂与单翘重昂斗模木共分别承托上、下檐部,构成重檐庑殿式屋顶。全为铜铸金,耗用精铜十万斤,黄金三百公斤。它是一座四坡重檐枋木庑殿台阁式建筑,上檐斗拱为四抄双下昂七铺作,下檐斗拱为三抄双下昂六铺作,重檐叠脊,翼角飞举。外面即使山风呼啸,殿内蜡烛的火苗也纹丝不动;大雪眼看要飘入殿内,到了门口就被顶了出来。传说这是因殿内藻井上县挂的镏金明珠“避风仙珠”镇住了山风,风吹不进殿内,使得殿内的神灯长期不灭。其实这全是因为金殿密不透风,空气形不成对流而造成的,可见其工艺之精湛,铆榫之严密。殿内中供真武大帝铜像重达2万斤。正脊两端铸龙吻对峙;垂脊圆和,翼角舒展,其上饰仙人和龙、凤、狮子、海马、天马等灵禽瑞兽,顺序排列。四壁于立柱之间满装四抹头隔扇,明间正中两扇铸门轴纳于户抠,可以开合。额枋施线刻错金旋子彩画图案,工艺精细;殿内顶部作平棋天花,铸浅刻流云纹样,线条柔和流畅;地面以紫色纹石墁地,洗磨光洁。殿中堂设神像,亦为铜铸镏金,后壁屏风之前,置真武大帝坐像,披发跣足,着袍衬铠,体态丰润,英姿魁伟;左侍金童捧册,右侍玉女端宝。拘谨恭顺,娴雅俊逸;水火二将,执旗捧剑,拱卫两厢,勇武威严。铜案下置玄武一尊,为龟蛇合体。坛前设香案,置供器。后壁上方,高悬鎏金匾额一方,上铸“金光妙相”四字,系清圣祖爱新觉罗玄烨手迹。殿外檐际立悬盘龙斗边鎏金牌额,其上竖铸“金殿”二字。殿外铜栅栅柱,由铜片包护,其上线刻云龙蟠绕,亦颇精致。殿体各部分件铸造,遍体鎏金,无论瓦作,木作构件,均按宫式法制仿铸。榫卯拼装,结构严谨,合缝精密,毫无铸凿之痕。虽近六百年的严寒酷暑,风雨雷电侵蚀,至今仍辉煌如初。殿下台基殿前露台,为精琢石材叠砌,平面略为“凸”字,露台前端左右两侧分列金钟、玉磬二亭宝鼎式焚帛炉,为嘉靖年间增设,台周绕以石雕莲花望柱钩栏,正面设石阶御路。
每当雷雨交加,金殿周围,雷声震天,电闪撕地,无数盆大的火球在金殿四周滚动激荡,使人惊心动魄。相传,这是天帝唯恐敬香的信士染脏了金顶;又怕有人偷走金殿内的宝贝,便派雷公师来洗炼金殿。一为保持金殿清洁,二是把金殿内的宝贝炼得更加结实,三是为警告图谋不轨的小人。其实,雷电本是一种自然现象,“雷火炼殿”现象则是因为金殿屹立在天柱峰之巅,是一座庞大的导电体。武当山重峦叠嶂,受热不匀,气候多变。异常混乱的风向使云层之间摩擦频繁而带大量电荷。很多带电积雨云都向金顶运动,当达一定距离时,云层与金殿上的尖角之间形成了巨大的电位差,使得空气电离,被拉上电弧,这就是闪电。同时,强大的电弧使周围的空气剧烈膨胀而爆炸,于是电弧发生变形而形成火球,并发出雷鸣。这就是“雷火炼殿”奇观产生的原因。同神话传说的正相反,“雷火炼殿”对金殿是有害无益的。金殿脊坡上,至今还留有许多被雷电烧灼的小黑点,其玉石殿基及周围的古建筑,也曾多次被雷电击坏。为确保金殿的安全,现在金殿已安装了避雷网,“雷火炼殿”的现象也随之消失。
武当山金殿须弥座巨石之谜被解&
据新华社2001年8月17日电,武当山金顶——千古之谜——金殿须弥座的石材、出地及两块巨石是如何搬上海拔1612米的武当之巅的系列问题,近日被专家破解。须弥座为精凿石材叠砌而成,以整块紫色纹石墁地,洗磨光洁,被称为“玉石座”。对其出处、文物专家多次考证,均不得其果。2001年,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建筑地质学家陈安泽教授受建设部委托,对武当山进行考察时,对金顶段弥座石质进行了考证。他断定,此“玉石”为竹叶状化石三叶虫化石。那么,巨大的化石是如何被运上金顶的?陈安泽对被雷电击破的露台裂纹进行测试后称,正殿及殿前露台两块“巨石”,其实是两块被镂空底部状如鼓形的“空石”,是古人在修建时借助山体的凸体,用石灰掺糯米汁粘连上去的。他说,须弥座基座为成块化石叠砌而成,正好将殿内和前露台两块面积分别为3.8平方米、6.4平方米的“巨石”包在里面,这是古人制造神秘和神权至上的一种建筑手段。陈安泽说,化石缕雕石栏,作古建筑材料尚属罕见,它的文物价值和意义远远超过了玉石本身的价值。
三叶虫化石、竹叶状化石是在靠近浅海或泻湖区动荡的环境中形成的。我国华北地区、寒武纪、奥陶纪、石炭岩深积发育较好,可做建筑材料。
明成祖于永乐十四年(1416年)九月九日,在《敕都督何浚》中令:“今令尔护送金殿船只至南京,沿途船只务要小心谨慎,遇天道晴明,风水顺利即行,船上要十分整理清洁。故敕。”
以上事实说明武当山金殿策划、设计、铸造、加工等当时在北京完成,由运河往南京溯长江,汉水运至武当山顶组装而成的。
金顶上有三大奇观,一是金殿的基座。金殿的基座是一个一层的崇台,殿前形成一个平台,供善男信女跪拜祈祷,这个崇台是用五亿年前的三叶虫化石建造的,花纹异常华美,据说在花纹里还可以找到三叶虫的化石呢。
第二奇观是金殿内真武大帝铜像面前的长明灯,无论山顶上风吹雨打,火焰一动不动,垂直向上,而且数百年未曾熄灭过。我是亲眼看见里面的长明灯的火焰是纹丝不动的,由于就在真武大帝面前,拍照是不敬的,便没有留下照片。传说长明灯火焰纹丝不动是因为殿内顶部的藻井的龙口内含避风珠,更为科学的解释是金殿只在前面开有一小门,其它三面墙均无门窗,加之金殿榫铆结构精细,所以空气在室内不流动,因而长明灯可以纹丝不动。我觉得还和金殿唯一的门前的悬崖形状有关,因为烟台蓬莱阁也有一个殿,叫避风亭,外面刮多大的风里面都没有任何风丝,除了也是三面不透风一面开门外,也和门外悬崖的凹形形状有关,凹形会把风导向反方向。
第三奇观是金殿西北角最后一根铜柱上嵌有一块金砖。据说是当年鎏金工艺剩余的黄金,为防人私分,便铸成金砖嵌入铜柱中。
金殿为全金属结构,又处在武当山最高峰,据说雷雨时节,雷电劈中金殿形成火球,四散溅开,环绕金殿飘飞,光芒耀眼,几十里外都能看到,但是火球却始终无法毁坏金殿,因为整个金殿本身就是一个大避雷针,而且经过雷电洗礼,金殿上的锈迹污垢反而被烧去,所以至今金殿仍然光鲜如初。每年夏季雷雨季节,武当山就会出现雷击金殿的奇观。适时,一声声天崩地裂的巨响震耳欲聋,雷电划破长空,如利剑直劈金殿。刹那间,金光万道,直射云霄,其景惊心动魄,神奇壮观。而金殿历经600年雷电炼击,至今仍金光灿灿。
殿内上方悬挂着“金光妙相”金匾,是清代康熙皇帝亲书,意思说殿内铜铸鎏金的金光灿烂的真武大帝玄妙的神像。
宋时因避赵玄郎讳,改玄武为真武,道教称真武大帝像。高1.86米,铜铸鎏金饰,着袍衬铠,披发跣足,丰姿魁伟,面貌丰润慈祥,颇有胸怀大志的帝王之像。自明代以来,名人墨客顶礼膜拜,被拥戴为“四大名山皆拱揖,五方玄岳共朝宗”的英明方神。"孙悟空保师父唐僧西天取经途中,唐僧到黄眉妖变的小雷音寺拜佛,被妖怪捉住......孙悟空无计可施,忽然想起北方真武荡魔天尊,驾起筋斗云,来到武当山,一天门、二天门、三天门,却至太和宫外,要见师相......祖师下殿迎到太和宫......行者便将西天取经,路遭险难,特来拜求师相一助力之事都一五一十说了。祖师道:"我当年威镇北方,统摄真武之位,剪伐天下妖邪,乃奉玉帝敕旨,后又披发跣足,踏腾蛇龟,领五雷神将......今日静享武当山,安逸太和殿,一向海岳平宁,今蒙大圣下降不得不行......我谅着那西路上纵有妖邪,也不为大害,今着龟、蛇二将并五雷神龙,与你相助力......"
孙行者拜谢了祖师,即同龟、蛇、龙神各带精锐之兵,复转西方之界,打败了黄眉妖,疏通了西天取经的路障。
据史书记载:吴承恩是江苏淮安人,科举屡试不第,嘉靖四十五年(公元1566年)才做官,任浙江长兴县丞,晚年来湖北,曾在设于蕲州的荆王府做过"纪善官"。蕲州距武当山不远,书中所写人物和地名,如果不身临其地,是写不出此景的。由此不难看出他曾多次登临武当山,考察山川地名,把有关武当山各种神话传说搜集整理,写进了《西游记》,较详细地记载和保留了武当山的传说,才使我们今日能一饱眼福。
关于真武神像的来历有两种说法:一曰明永乐皇帝朱棣之像。相传明初,明成祖朱棣靖难之役登上皇位后,皇亲贵族有些不服,但又不敢言怒,只好大家都信奉道教;朱棣得知后,并与军师姚广孝生计,决定在武当山大兴土木,遣工部侍郎郭进、隆平候张信、驸马教尉沐昕,日役30万军民夫匠,建造了规模宏大的宫观庙宇,并在全国诏告画家,绘画武当山主神真武像。来者七十一名被杀。轮到第七十二名,是高丽族姓姬的画家,姬画匠赴京前便就没打算回来,已将后事安排妥当。执事太监引见时,朱棣正在沐浴,听说画匠已到,使穿上浴衣出来接见,画匠叩拜皇上时,朱棣说了声“请抬起头来看”,并会意地向画匠点了点头。那聪明的姬画匠,已在第二天早时将画像献给了皇上,朱棣看了欣然大笑,当即朱笔御批交工匠赶制铸造。这位姬画匠被封为皇宫画师,得了高官厚禄。原来这画像就是姬画匠作叩拜时,朱棣皇帝的披发跣足的英姿。武当山宫观主神均是真武像,从此朱棣就不愁谁不拜在我的脚下。二曰元代吴兴赴,字道子,所画。
据明“山志”记载:元代大文学家虞集在《嘉庆图序》中叙述:“……真武像,吴兴赴公子昂(元代大画家、书法家)写其梦中所见者,而上清羽士方壶子之所临也”。他接着详述赵子昂在“神明气清静处真独乃梦:天人披鬓,跣足、玄衣、宝剑、坐临岩谷”对他说“你善绘事,追步顾陆,凡吾真仪,子善记录,审而传之……”言毕冉冉而升,梦亦遂觉。明月当户,香彩遍屋,取炎亟写神运,掌握分毫无失。就这样,赵子昂半夜梦醒,画了第一幅梦中所见真武大帝之像,传给了上清道士(画家)方壶子,方壶子临摩了数十幅广传各宫观,真武神像即如此之妙传天下。
亦名玄武,置金殿内真武神像,前御案下,长0.53米,宽0.34米,高0.49米,为铜铸鎏金饰。玄武为北方之神,龟水族也,水属北,其龟黑色故曰“玄”,龟有甲传捍御,故曰作为“北方之神”,主要主水之职。
在金顶之上可以看到远处的丹江口水库,山下的南岩宫、太和宫等景观。站在金顶之上,远眺四方,一览众山小,72座奇峰峻岭,在雄伟起伏的山峦中,烘托出天柱峰的气势磅礡,天造地设出“七十二峰朝大顶”,万山来朝的奇观。加上主峰周围环绕的二十四洞涧跌珠扬波,雄险的三十六岩猿攀鹤栖,十一山洞云飘雾绕,三潭、九泉、十池、九井以及十石九台等景象奇观,构成一幅瑰丽多彩的天然画卷。
金顶奇观主要有七十二峰朝大顶,武当云海,武当日出,天造玄武,飞蚁来潮,金殿倒影,雷火炼殿、怒海奔潮,空中悬松、雀不漫顶、海马吐雾等。
八百里武当秀丽风光尽收眼底,群峰起伏犹如大海的波涛奔涌在静止的瞬间,众峰拱拥,八方朝拜的景观神奇地渲染着神权的威严和皇权的至高无上。同时,还能领略到很多奇异的自然天象奇观和流传着许多神话故事。
可以说,武当山金顶无论是对游人还是对香客都有着强烈的吸引力。随着旅游事业的发展,来武当山金顶的游客连年递增。站在金顶,会有一种无形的震撼使人惊心动魄,崇敬虔诚之心油然而生。
<img STYLE="TexT-ALiGn: DispLAY: block" NAME="image_operate_3696" src="/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real_src ="/mw690/001wYlX7ty6MTjFn1sA28&690" WIDTH="690" HEIGHT="460"
ALT="金殿、铜殿、锡殿组成的天上的金顶紫禁城--&武当山(九)-"
TITLE="金殿、铜殿、锡殿组成的天上的金顶紫禁城--&武当山(九)-" />
14.2、左右配殿
14.3、&&父母殿
绕到金殿后面,有一父母殿。它建于康熙四十二年,供奉真武大帝父母即静乐国王明真大帝和善胜皇后,讲诉着武当山道教中的精髓:道、德和孝道。
父母殿楹联
上联:芝检荷神庥,前当惠佑椿庭,龙钟幸予恩荣宴;下联:箕畴完老福,从此声添鳌艺,戴德弥深叩感忱。芝检,芝,芝兰。检,检署。芝兰之室,比喻有助于做善事的环境《孔子家语六本》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荷:荷戴,位置不变建筑的自重。庥:庥同休。旧称吉祥之意,以上指真武父母殿是助人为善吉祥的神明休息的地方。椿庭:指父亲,或父母。引伸自《庄子逍遥游》“古有大椿者,以八千岁为春&秋”。上联第二句是说:父母殿,作为真武报答安置父母的场所。末句龙钟指其老父母。恩荣宴,见《道藏》“天宫家庆”,说的是真武被封为玉虚师相玄天上帝的同时,其父亦封为净乐天君明真大帝,母封为善胜天后,琼真上仙,全家团园共宴。下联:箕畴,箕,箕宿,星官之名,畴,地盘,头句意思是,父母安居在星宿所居的天宫得老来之福。第二句,鳌艺,指女娲断鳌足立四极天柱,整句意思是说:圣父圣母从此给武当天柱增了声誉。未句:说真武父母对众生真情实意广布恩德。此中有典故见《道藏》“谷岩修果”文中说:三月三日真武生日那天,真武要去参见父母,向他们呈述人间善恶的人和事。父母出于慈悲之怀,对恶人惩处,从轻发落;对求福行善之人则加倍赐福添寿。所以三月三这日来武当山敬香的人特别多。
十五、回转后山蹬道
看了这些景观,可能大家很想知道朱棣为什么要耗资万计修建武当山?古有“北建故宫,南修武当”之说。武当山地处秦巴山脉之顶端,古往今来都为军事要塞。三国时,诸葛亮就是建议刘备从这里入川的。从历史原因是上分析,朱棣靖难之役,夺了侄儿朱允文的皇位,一是朱允文不知去向,同时政治上需要稳定,有人说朱允文逃到了海外,也有人说朱允文到武当山出家了,更有人禀报皇上说在云南某个寺庙,众说纷纭。可是无论朱允文走到哪里都是朱棣的一个祸患。朱棣意决大修武当,并派密臣胡以寻找张三丰为由四处打听。日役使三十万军民夫匠修建武当,一者可说太平盛世,大兴土木;二者形成了在华中腹地的一个军事重镇。二是宋元以来武当山就是中原地区道教活动中心,中国自古就有得中原者得天下之说,武当山的道教兴盛,满足了中原地区人民宗教信仰的愿望,君权神授也就顺理成章了。
十六、下山索道&
有关湖北旅游景点的文章随时更新,详见:
博主在湖北之行,详细景点如下: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武当金顶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