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实际经济周期理论推广工作中运用行为改变理论

态度改变三阶段理论在安全生产宣传教育工作中的运用教育,阶段,改变,安全态度的,安..
扫扫二维码,随身浏览文档
手机或平板扫扫即可继续访问
态度改变三阶段理论在安全生产宣传教育工作中的运用
举报该文档含有违规或不良信息。
反馈该文档无法正常浏览。
举报该文档为重复文档。
推荐理由:
将文档分享至:
分享完整地址
文档地址:
粘贴到BBS或博客
flash地址:
支持嵌入FLASH地址的网站使用
html代码:
&embed src='/DocinViewer-4.swf' width='100%' height='600' type=application/x-shockwave-flash ALLOWFULLSCREEN='true' ALLOWSCRIPTACCESS='always'&&/embed&
450px*300px480px*400px650px*490px
支持嵌入HTML代码的网站使用
您的内容已经提交成功
您所提交的内容需要审核后才能发布,请您等待!
3秒自动关闭窗口农业技术推广理论与方法试题及答案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评价文档:
35页1下载券2页免费63页7下载券3页¥2.0065页1下载券 4页1下载券5页免费5页免费5页4下载券23页免费
喜欢此文档的还喜欢2页免费10页1下载券6页免费16页免费5页2下载券
农业技术推广理论与方法试题及答案|
把文档贴到Blog、BBS或个人站等:
普通尺寸(450*500pix)
较大尺寸(630*500pix)
你可能喜欢如何做好新形势农技推广工作_百度知道
如何做好新形势农技推广工作
提问者采纳
近些年来,通过全县农技干部相互协作、共同努力,一大批农业实用技术、科学种植模式、新品种、新农药在我县得到推广应用,为提高农民科学种田水平,促进农民增收,做出了重大贡献,但在新形势下,农技推广工作与现代农业发展的要求、农民的生产需求相比,还存在着一些差距:一是知识更新较慢。体现在农技干部自身学习不够,参与系统专业培训机会少,对现代农业新技术的熟悉程度和操作能力不够,对一些新技术、新品种的接受和推广显得力不从心;二是在推广中对农民耐心引导不够。平常布置任务的多,下村找村组干部的多,深入到千家万户的少,围绕目标考核抓的多,耐心说服教育群众做的少,导致群众对农技推广工作认识上不来,缺乏信心;三是农技推广环境还不够好。
都说政策越来越来好,农民素质却无明显提高,许多农户“等、靠,要”思想严重,他们等技术上门、靠技术员帮着做、甚至伸手要生产物资,给新技术推广,示范园区建设带来难度。
一、进一步加强学习,提高自身政治素养和业务能力。
  加强学习,是完成上级交给的各项工作任务的根本保证,是提高工作能力和保障工作效率的前提,也是农技人员提高自身素质的主要途径。一是加强政治学习,提升政治素养,增强农技推广服务人员的大局观念和全心全意为“三农”服务的意识,爱岗敬业、听从指挥、尽职尽责、乐于奉献。二是加强业务学习,提高推广技能,农业技术推广工作要适应新形势、迎接新挑战,农技人员必须通过自学或培训掌握多项专业知识,不但要学好农技知识,学习发展现代农业需要的科学、技术与信息,还要学习各项惠农政策,只有提高为农业、农村、农民服务的水平,才能增强自身在市场竞争中的战斗力力。我们技术人员推广任何一项新技术,自己都要通过自学或参训学习,了解该项新技术的增产原理、详细的操作程序等,在实际推广时才能够做到会讲解、会指导、会排难、会现场示范,这样才能赢得群众的信任和支持,我们的新技术才能得以顺利普及和推广。  
二、进一步创新工作方法,提高服务效能  农技推广是将新知识、新技术、新技能用适当的方式传输给农民,并在生产中得到应用,从而提高产量、增加收入。农技推广把农民的需求与科学技术紧密接结合起来。农民对于高深的道理不懂,只需要实实在在的东西,传授的技术在短时间内见到效益,才能让他们对推广的技术感兴趣、有信心,才能让他们认识到科学技术在农业生产中的作用和地位。这就说明我们在实际推广工作中,不能局限于只办技术讲座、下发技术资料的传统做法,而要以示范为点,在田间现场面对面的向广大农户讲授先进技术要领,采取边操作边指导的方式,解答农户在生产过程中遇到的疑难问题,这样传授技术更贴近农民的实际需求,具体实用,针对性更强。每个生产环节和具体过程都向农户进行详细讲解,具体回答农户所提的问题,使农户懂得种地关键在细节,每个生产环节都须用心管理,才能获得优质高产。这样具体的现场讲解,使农户对配套技术理解的更深更透,百姓能一看就懂一用就灵,让农民在看得见摸得着中学到农业实用新技。  
三、进一步加强农技培训,提升农民科学种田水平。
  农技培训是提高农民科学文化素质和科技实际应用水平的主要途径,也只有提高了农民素质,才能主动、自愿地采纳我们推广的新技术、新方法。要做好新阶段的农民培训工作,我个人认为:一要改过去只在农闲培训为将培训工作贯穿到各个生产环节。针对每个生产环节的关键技术实时培训,同时培训与指导相结合,有针对性地为农民解答生产中存在的问题,从而提高了培训实效。二是丰富培训内容。在培训内容上,既要有农民进行农业结构调整急需的新技术,也要有市场信息和政策法规方面的知识,达到提高农民的技术水平和经营能力的目的。三是因人施教,提高培训效果。受劳动力转移影响,留守农村的劳动力大多是妇女和老人,他们的听力、记忆力都较差,文化水平低,对新技术的接受和理解能力较差,所以在组织农民培训时,要采取适当的方法,尽可能做到理论联系实际,鼓励他们从动手中学,从经验中学,农民之间互相学习,从而达到提高认识、种植技能的目的,我们可以请当地先进示范户“现身说法”讲经验,重要环节可以组织有关农民一起边操作边介绍此项技术带给自己的实惠,让农民亲自看到技术运用的方法和效果,用活生生的事实引导农民提高认识,更新观念,改变传统的种植方法。四是要努力做好说服教育工作,和农民交知心朋友,让广大农民从“等服务”向“要服务”转变,使群众不断增强接受新技术、应用新技术的自觉性,从而克服“等、靠、要”的不良倾向。  
四、进一步加大科技示范力度,以点带面,加快适用新技术的应用。
  农民的价值观较为现实,对新技术多持观望态度,一般都是等别人成功了自己再跟着用。即便是敢于作第一的人,也存在极大的顾虑,在新技术的采用上始终有所保留。我们只有通过培植文化水平较高,善于应用技术,对周边的农民有很强的示范、辐射作用的先进科技示范户,并帮助他们办高产高效示范园,让农民亲眼目睹了科技带来的实惠和依靠科技可以致富的事实,从而培养了学科学、用科学的自觉性和主动性。
总之,面对群众工作有许多的困难和问题。目前引导农民实现增产增收是我们一项重要工作任务,现代农业的发展需要一支高素质的农业科技推广队伍,我们只有不断加强学习,更新知识,提升政治素养、提高业务技能,以饱满的工作热情,更好地为现代农业发展出力,为新农村建设作出新的贡献。  
其他类似问题
农技推广的相关知识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您现在的位置:
[426]信息技术环境下职业教育推行研究性学习的对策研究
  当前,职业教育的重要性正被越来越多的人们广泛提及,政府主管部门更是把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放在实施科教兴国战略、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角度,予以高度的重视,这应该说是好事,因为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与经济社会生活的发展确实已经到了这样的程度,就是在高等教育日益大众化的今天,同样也需要数以亿计的面向经济建设主
战场,面向生产、服务第一线的应用型高素质的技术工人。《职业教育法》提出职业教育是国家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和劳动就业的重要途径。江泽民同志也曾指出:“新世纪我国第三步战略目标的实施靠什么?人才!我们既需要数以千万计的高级专门人才,更需要亿万高素质劳动者。”目前,国内素质教育方兴未艾,课程改革全面实施的信息化时代,职业教育如何适应时代发展步伐,迎接即将兴起的新一轮职业课程改革大潮?笔者所在的学校是一所国家重点技工学校,在十多年的教育教学经历中,深刻感受到职业教育改革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因此探讨信息技术条件下研究性学习在职业教育中的推广与应用这一论题具有较为重大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理应引起职业教育领域的广泛关注。
  第一部分:一个新命题的提出:挑战预示着机遇
  一、这一命题提出的原因:
  1、研究性学习成为高中阶段教育特别是普通高中教育关注的热点和焦点。
  国家教育部2000年1月颁布的《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课程计划(试验修订稿)》中决定要在普通高级中学教学中开展研究性学习活动。教育部[2001]6号文件进一步印发了《普通高中“研究性学习”实施指南(试行)》(以下简称《指南》),其中将研究性学习定义为:“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从自然、社会和生活中选择和确定专题进行研究,并在研究过程中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这是我国高中课程改革的一项重大举措。响应这一号召,全国上下普通高中教育纷纷开设研究性课程及研究性探讨园地,特别是在江浙一带研究性学习如火如荼地推广。研究性学习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创新意识及能力的培养,但是在职业教育中是否适应推行研究性学习,如何开展研究性学习等问题都有待于进一步探讨。
  2、职业学校创新人才培养的目标呼唤研究性学习
  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是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转变教育思想,树立以全面素质为基础、以能力为本位的新观念,培养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要求相适应、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具有综合职业能力和创新意识,在生产、服务、技术和管理第一线工作的高素质的劳动者和中初级专门人才。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由此可见,提高民族的创新素质已成为教育的首要任务。只有明白了这一点才能使我们的教育承担起创新的使命,才会有让创新教育落实到每堂课的具体的想法和做法。而研究性学习打破传统教育的教师“教死书、死教书、教书死”和学生的“读书死、死读书、读书死”的陈腐状况,更加关心学生学习的过程,特别是关注培养思维能力(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它必将成为21世纪学校教育中教学形式的主要特征。
  3、 21世纪职业教育生存和发展的要求
  当前,我国职业教育面临着五大难题:一是生源危机。近年来“普高热、职教冷”的“生源大战”局面愈演愈烈,许多职业学校因为生源不足而关、停、并、转。“招生难”无疑给职业学校带来巨大的生存危机。二是生源状况差。由于职业学校较早推向市场,无分数线入学,很多职业学校的老师反映现在的职业生难教,文化基础太差。针对职业生这一特点,如何转变传统的教学方式,充分发挥个人潜能,是当前职业学校迫切要解决的问题。三是教学模式、办学模式单一。这严重制约了职业教育的发展。四是体系割裂。长期以来,职业教育作为一种后发的教育类型,在体系上应该说是不完善的,在整个教育体系中的作用和地位也不是很清晰。五是教学质量遭非议。长期以来脱离市场需求的教学模式引起职业学校教学质量遭非议,在社会上不能得到认同,学生反映学不到东西,学成后不能立刻上岗顶岗。这些因素都严重影响到职业教育的生存和发展,要解决它必须从根本上转变传统教育观念,适应市场,多形式办学,提高教学质量。研究性学习在职业学校的推广必将带来职业教育质和量的变化,改变社会对职业教育的偏见。
  4、 职业学校的学生学习方法及“教与学”之间存在着问题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一份报告中指出,“未来的文盲不是目不识丁的人,而是不会学习的人”而职业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及能力较差,未能摆脱教师推一下动一步的初中阶段学习方法,而进入职业学校后,因为专业需要开设的课程较多,进度较快,因而大部分职业生感到不适应,如何提高他们自主学习的意识和能力,完成初中教育方法职业教育的转化也必须纳入职业教育的研究课题上来。现在职业学校普遍存在着“教”与“学”脱离的现象,因为没有一个显性的教学评价来衡量,教师往往上完课就完成了任务,至于学生学到了什么?学了多少?是不是得到了提高,无从而知。这就必然导致恶性循环,直接影响着职业教育的发展,采取教学互动的研究性学习方式有利于改善职业学校这一问题。
  二、研究性学习(Project-based Learning)溯源及理论框架
  从研究性学习的渊源来看,自18世纪以来,“研究性学习”至少被大规模地倡导过三次:第一次发生于18世纪末到19世纪的欧洲,主要倡导者是卢梭、裴斯泰洛齐、福禄倍尔等人,第二次发生于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的美国,主要倡导者为杜威、克伯屈等进步主义者以及康茨、拉格等改造主义者,第三次发生于20世纪50年代末至70年代的美欧诸国以及亚洲的韩国、日本等国,主要倡导者为美国的布鲁纳、施瓦布、费尼克斯等人,20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各国的课程改革都把学习方式的转变视为重要内容。欧美诸国纷纷倡导"主题探究"与"设计学习"活动。日本在新课程体系中专设了"综合学习时间",进入新世纪,随着社会的发展以及素质教育观念的提出,教育领域对于研究性学习的理论及实践给予了极大的关注,并对它进行着系统性的研究。
  &&& 1、研究性学习的概念
  在我国目前的教育理论研究中,对“研究性学习”的概念有着不同的理解,或指一种学习方式,或指一种教学策略,或指一门专设课程。本课题所探讨的是作为学习方式的“研究性学习”。顾名思义,作为一种学习方式,“研究性学习”就是以类似科学研究的过程、方法和形式进行的学习。这里我们将“运用研究性学习方式进行的学习”简称为“研究性学习”。
  国家教育部《普通高中“研究性学习”实施指南(试行)》开头就将“研究性学习”定义为“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从自然、社会和生活中选择和确定专题进行研究,并在研究过程中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研究性学习是以“学会学习”为目标,以问题为载体,重视学习过程,重视知识的应用,最终达到多角度、全方位解决问题的一种学习方法。
  2、研究性学习的内涵
  研究性学习的定义首先表明了研究性学习是一种新型的师生关系,是在学校教育和集体教学的环境中进行的,它有别于个人在自学过程中自发的,个体的探究活动[2]。在学习过程中,学生需要的是“指导”和“帮助”,不仅仅是“传授”和“教导”。教师的主要职责是创设一种有利于研究性学习的情境和途径。
  其次表明了学习的基本形式。科学研究的本质是人类对未知世界的探究,在这种探究活动中,人们通过假设、想象、实证、逻辑等方式来认识世界、追求真理。在研究性学习过程中,学习者将模拟科学家的研究方法和研究过程,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如通过专题讨论、课题研究、方案设计、模拟体验、实验操作、社会调查等各种形式,探究与社会生活密切相关的各种现象和问题。因此,研究性学习的实质是学习者对科学研究的思维方式和研究方法的学习运用,通过这样一种基本形式和手段,培养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最后,它还表明了学习的基本内容。即除了学习教科书中的间接知识以外,学习者还要广泛地获取未经加工处理的第一手资料即真接知识。获取知识的目的是为了应用,并学会实际动手操作最终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
  研究性学习作为一种学习方式,它主要从学习者个体发展的需要和认识规律出发,提出了以“创造”为指向的学习形式及有关的学习内容。研究性学习并不是要取代已有的学习方式,而是一种以往的学习方式的必要的、有效的补充。
  3、研究性学习的特点
  (1)自主性: 研究性学习改变了以往学生被动接受的学习方式,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去探索、尝试,去谋求个体创造潜能的充分发挥。它将学生的需要、动机和兴趣置于核心地位,鼓励学生自主选择、主动探究。在规定的时间内,从选题、收集资料,到撰写报告、答辩、展示成果,都是学生自己做出决断。他们既有选择学习内容和方式的权利,又自学承担着实现学习目标的义务,从而真正确立了学习的主体地位。
  (2)开放性:一方面是课题内容的开放。研究性学习的内容不限于特定的学科知识体系,还可以面向学生的学习生活和社会生活,研究、解决学生关注的自然、社会问题或学生感兴趣的其他问题。在同一课题下,研究视角的确定、研究目标的定位、切入口的选择,都可以因个人的兴趣、经验和需要而有所不同。二是研究资源的开放。由于要研究的问题(或专题、课题多来自学生的生活和现实世界,所以课程的实施大量地依赖教材、教师和校园以外的信息资源,要通过调查、访问、上网等多种渠道获得资料。三是组织形式的开放。每个学生都可以根据自己不同的特点自主选择,或个人独立研究,或组成研究小组集体攻关,成员的分工也可以随着研究阶段的不同而有所变化。四是研究时空的开放。可以在学校规定的课时内进行,也可以在课余时间进行,可以在校内进行,也可以在校外、家庭、社会进行,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一般地说,学生的研究性学习由课内延伸到课外,由校园扩展到社会,实现了课内与课外、学校与社会的有机联系。五是研究结果的开放。研究性学习允许不同的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并以自己熟悉的途径、方法去解决问题,允许不同的学生按各自的能力和所掌握的资料以各自的思维方式得出不同的结论,而不是追求结论的惟一化和标准化。成果的表现形式也是多种多样的,它可以是论文、调查报告,也可以是模型、图片、声像、多好媒体课件等。[3]
  (3)探究性:在研究性学生中,学生不是被动地记忆、理解教师传授的知识,而是敏锐地发现问题、主动地提出问题、积极地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探求结论。探究的结论不是通过教师传授或从书本上直接得到的,而是学生以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查资料、做实验、通过假设、求证,最终得出自己的结论。当然这种探究并不一定具备严格意义上的规范性和严谨性,它们大多只是科学研究的思理论与、研究方法和过程在教育中的具体运用。
  (4)实践性:研究性学习强调理论与社会、科学与生活实际的联系,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生活、接触社会生活实际、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并关注环境、现代科技对当代生活的影响以及与社会发展密切相关的重大问题,为学生了解社会,增强社会责任心提供了条件和可能。
  总之:正如研究者所指出的,“研究性学习是一种自主学习,教师不能包办代替;是一种体验学习,强调‘通过亲身实践获得直接经验’;是一种探究学习,要求‘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学生生活和社会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它必须面向生活,走出课堂,全员参与,实现对传统教学的教师中心、课堂中心、书本中心的‘三个超越’。”
  三、研究性学习的理论基础―新知识观
  知识观是人们对什么知识最有用和掌握什么样知识的根本看法,不同的知识观会形成不同的教学观、课程观,如传统知识观重视陈述性知识,这便产生了接受性教学。一种什么样的知识观需要研究性学习,或者说,研究性学习是建立在什么样的知识观的基础上的,这个的问题的思考对于深入开展研究性学习有重要的价值。
  传统知识观认为知识具有客观性、普遍性和中立性。所谓“客观性”是指知识陈述正确地反映了事物的本质属性和事物与事物之间的本质联系,与事物本身的属性及事物与事物之间的本来关系相符合;所谓“普遍性”是指“普遍的可证实性”以及建立在其上的“普遍的可接纳性”;所谓“中立性”,也称“价值中立”,即知识是纯粹经验和理智的产物,只与认识对象的客观属性和认识主体的认识能力有关,而不与认识主体的性别、种族以及所持的意识形态等等有关。在传统知识性质观的影响下,形成了以知识传授为基本特征的教育观。
  新知识观认为,认识对象并不是独立于认识主体的客观存在,缺乏认识主体的认识兴趣及其他许多与认识行为相关的条件,就不会有任何的认识对象。正是这种建立在一定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发展状况的基础上的对知识的价值需要,以及其他许多与认识行为有关的条件,使认识主体“选择”了认识对象,建构了认识对象。而认识活动也是以认识主体的“先有”、“先见”为基础的,这种“先在结构”决定和制约着认识主体在认识活动中进行着某种自觉或不自觉的选择和取舍,它不可能是对纯粹实体的纯粹“复写”和“描述”。从来不存在脱离社会历史和现实的认识主体,也从来不存在脱离社会历史和现实的认识活动、认识产品和对认识产品的辩护,它不可避免地要受到所在的文化传统和文化模式的制约,与一定文化体系中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语言符号乃至人生信仰不可分割。所以,新知识观认为“文化性”而非“客观性”才是所有知识的基本属性[6]。缘此,没有哪一种人类知识的客观性是绝对、纯粹而不需要进一步质疑的,任何一个时代的人们都需要对前人获得的种种知识进行新的审视、修正或抛弃,并发展出适合于自己这个时代需要的新知识。
  在传统知识性质观和现代教育观的支配下,教学的核心任务或基本任务就是正确、有效地传递和掌握课程知识,师生关系的基本性质就是知识的传递者与学习者之间的关系,教学的基本形式、教学原则、教学方法、教学评价的核心或最终目的也都归结于此、服务于此,学生被允许的活动范围也就限制在这个极其狭小的圈子里而不能越雷池半步,至于发展智力、培养能力、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等等都被看成是建立在课程知识的传递和掌握基础之上的,甚至被直接归结为对某种知识的掌握和应用。新知识观则揭示了长期被现代知识观所掩盖的文化性、情境性、价值性、建构性。在这种知识观下,为了形成知识,个体的学习方式就应发生一定的变化。显然,传统的教学方式是应该遭到摒弃的,研究性学习是新知识观在学习方式上的一种必然选择。要获得具有文化性的知识,知识掌握的主体必须参与社会生活,参与实践,把学生限制在课堂上,限定在教材上,他们得到的知识就缺乏鲜活的文化根基。研究性学习自始至终充满着学生的实践探究与社会体验,通过这种方式获得的知识必然富有文化性。研究性强调在知识掌握过程中的主体体验,它提倡在问题的调查研究中解决问题,因此,具有很强的情境性特点。知识的价值性是指个体对知识满足个体的一种属性,研究性学习是在使用与体验中获得知识的,因此,由此所获得知识的价值性是显而易见的。同时,知识的建构性也需要学生在学习当中进行探究,研究性学习就是这么一种充满了探究意味的学习方式。
  四、职业教育具有推行研究性学习的独特优势
  作为为生产、经营、管理一线培养初、中级技术人才的职业学校,开展研究性学习活动,不仅必要而且有其独特的优势:
  首先,职业学校的学生没有升学的压力,有充裕的时间保证。根据教育部2000年颁布的有关计划要求,研究性课题作为必修课已在10个省市的高中年级试行,这是我国普遍高中课程改革的重大突破。但研究性学习遭遇高考瓶颈,必将面临学生、家长、学校等方方面面的压力和挑战,能否打破这一瓶颈还是一个未知数。而对于职业学校的学生来说,情况就不一样了,他们没有升学的压力,有充裕的时间来保证研究性课程的学习。
  其次,职业学校研究性课题的选择可面向生产、经营、管理一线,具有较强的针对性。经过几年的学习,职业学校的学生掌握了一定的生产、经营、管理专业知识,而来自生产、经营、管理一线的研究性课题则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实用性,这就提高了研究性学习的价值和意义。
  另外,职业学校有较完备的实验实习设备,可为研究性学习提供必要条件。职业学校可以把现有的实验实习基地和设备作为研究性学习的支撑,为学生的研究性学习创造必要的物质条件,使之既成为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的阵地又成为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基地。
  第二部分:信息技术环境下职业教育中研究性学习的现状与分析
  基于研究性学习在职业教育中才刚刚开展,无论从理论上还是应用实践上,基本上还处于摸索阶段。为了更清楚地了解研究性学习在部分省市职业教育中的开展及对网络环境下开展研究性学习的认识、现状及需求,笔者通过走访及网络交流等形式了解了部分职业院校及部分中学开展研究性学习情况,同时进行了问卷调查及访谈,对信息技术环境下职业教育中研究性学习的开展及存在的问题提出有针对性的策略。为探讨和研究信息技术环境下研究性学习在我省职业教育中的推行奠定基础。
  一、问卷调查
  笔者设计了教师问卷和学生问卷,目的是为了具体了解部分职业学校网络环境下研究性学习开展的情况和存在的问题,从而阐述研究性学习在职业教育中的应用策略。笔者编制了信息技术环境下研究性学习在职业教育中的开展情况的调查问卷,设计包括网络技术、学校、学生、活动开展及存在的问题等六个方面,并对部分我市职业学校的老师和学生发放问卷并进行了调查分析。
  二、统计结果与分析
  1、信息技术环境层面的基本情况调查
  良好的信息技术是对研究性学习开展活动的一个重要的支持和条件,在一个充分完善的网络环境下,师生可以较好地开展获取信息、评价信息和使用信息的活动,并利用网络技术进行交流学习,从而培养合作精神和得出研究成果。对于我省部分职业学校的信息技术环境的调查主要从其基本设施的拥有情况、互联网、图书资料以及校园网等情况进行调查,相关的调查表如下:
  表1:基本信息技术环境情况调查表
多媒体机房
各种教学资源
校内图书馆
校园闭路系统
  表2:学校拥有电脑情况调查表
  表3:学校电脑满足师生学习情况调查表
  通过上述各表的总体分析可知调查的职业学校均具备有一定的信息技术条件,在此基础上开展研究性学习具有可能性,表1反映出100%的学校拥有校内图书馆,85.6%的学校拥有自己的多媒体机房,53.4%的学校有各种幻灯、录音、录像和光盘等教学资源,还有25.8%的学校拥有闭路电视系统。在这种信息技术环境下,为师生开展研究性学习提供了便利的条件,师生可以充分利用校园信息技术条件来查询需要的研究资料和信息,可以利用多媒体计算机和网络进行交流和表达。
  在对问卷进行再分析时,发现在职业学校开展研究性学习还存在着以下几个问题:
  (1)信息技术环境总体水平较好,但两级分化比较严重
  调查中发现,职业学校都拥有了一定的信息技术环境,相对于普通中学而言总体水平较好,调查中在已开展了研究性学习活动的学校A、B达到了在信息技术环境下开展研究性学习的要求配置,硬件设施的最低配置是交互式多媒体计算机机房(交互式多媒体计算机机房应配有高配置的电脑、投影仪、录像机、高性能DVD、无线话筒、电子教鞭等的局域网)。但与此同时,两级分化现象严重。
  (2)学校校园网建设急需加强和改进
  信息网络化是信息技术环境的一个重要的特征,也是研究性学习活动开展的必备条件。在研究性学习过程中,学生要运用信息工具如计算机的基本操作:文字、表格处理;各种教学软件的使用;Internet的浏览、收发电子邮件、搜索、下载资料等。因此信息技术环境下研究性学习开展得如何,是否具备较好的校园网环境是一个至关重要的因素。关于校园网的调查情况,只是A\B两所学校有校园网且和Internet相连,其中B学校还只是间断地由电话线上网,其余三所学校均无校园网或正在筹建中,对于学校的校园网的使用,只有2.4%的教师表示学校的校园网能很好地满足教学的需要,可见校园网的运行和使用状况值得引起我们的深思。
  (3)硬件急需升级和改造,软件数量短缺
  在进一步的分析时发现,在已开展过研究性学习活动的个别职业学校中,教师均认为当前软件数量不够,质量不好为信息技术环境中存在的主要问题,而在未开展的其他学校中教师除了反映上述问题外,均认为其学校硬件档次低、功能不全、现有数量不够等等因素均成为困扰师生开展研究性学习的主要因素。由于其硬件档次低(部分学校中除数量与师生比明显不足外,大部分学校的机房还是无盘的,其中有的学校还在用奔以下的电脑作为教学用计算机),有些电脑连起码的教学软件都无法安装,不能满足学生进行相关的信息资料的收集。因而职业学校中对硬件升级和扩充软件的数量是进行信息技术环境下研究性学习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
  2、学校管理层面的基本情况调查
  (1)对信息技术环境的管理
  信息技术环境对研究性学习有着重要的支撑作用,学校对于信息技术环境管理的合理与否将对研究性学习活动的开展起着重要的影响作用。只有合理充分地管理和利用各种信息技术环境,才能有效地开展研究性学习活动。
  在问卷调查中发现职业学校基本上都是在课余时间开放各类信息技术环境(含多媒体教室、机房、资料室、图书馆等),例如有42%的学校机房一天当中只有晚上开放2个小时,25%的学校机房开放的时间也只有4小时一天。在进一步分析中发现,越是信息技术环境差的学校对学生开放信息技术环境的时间就越少,然而研究性学习活动的开展过程就是学生发现问题再通过查询相关信息去解决问题的过程。查询信息的过程也是启发学生思维,发展其创新精神的过程。各种信息技术环境有限的开放时间对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活动的帮助是有限的。在调查中还发现,虽然有25.8%的学校拥有学校闭路电视系统,但是组织师生经常收看教学节目的学校几乎是零,未能充分地管理和利用起来,对师生开展研究性学习的帮助也是微乎其微的。在与部分职业学校的信息技术教师的交谈中还了解中他们对学校管理不善的意见:“学校的资料室和图书馆,还有电脑室(课件制作室)等除了完成必要的教学任务外,对师生而言,几乎是一种摆设,只是上级领导检查工作的展品”“学校的计算机课时压力大,等安排完必须的教学任务外,也没有多少时间可以对师生开放了”。
  (2)对研究性学习活动的管理
  首先:对研究性学习活动认识及重视程度
  研究性学习活动的开展是一个系统的过程,活动开展得成功与否取决于校方领导及教育工作者的思想重视程度。只有具备科学地认识到了其对于职业教育改革中的重要作用,才能指导研究性学习成功地开展下去。[15]在调查的职业学校中,不论是已开展的还是正在筹备开展的学校对于研究性学习的实施纲要都没有制定,只有部分单项的研究性学习活动的提纲或教案。在访谈中发现多数职业学校的教师对于研究性学习活动没有充分地理解和重视,对其在教学改革中的重要性也没有认识。
  其次:学校对于师生组织信息技术技能及研究性学习的培训情况
  在信息技术环境下开展研究性学习,前提条件是师生能熟练地掌握各种信息技术工具,充分利用其来进行信息的采集、归纳和整理。所以学校对于师生进行信息技术处理能力的培训就显得重要。但在调查中发现只有A学校经常性地组织师资的计算机培训,其他学校只是偶尔组织或是不组织。交谈中了解到由于时间、资金以及人力设施等方面因素的限制使得很多职业学校不能很好地开展师生信息技术培训,但是职业学校的师生对于信息技术培训却是十分企盼的。
  研究性学习对于大部分职业学校而言还是新生事物。学校有必要对师生开展相关研究性学习一系列培训,介绍其相关定义、目标、内涵、类型、程序等方面的内容,只有这样才可以帮助师生理解研究性学习的精髓,才能很好地推进研究性学习在职业教育中的应用。
  3、教师层面的基本情况调查
  (1)对于各种信息技术在研究性学习中的作用的认识及其操作能力的调查
  表4:信息技术在研究性学习中的作用调查表(老师)
帮助作用最大
帮助作用较大
帮助作用一般
计算机网络技术
现代通讯技术
现代印刷技术
  通过上表的分析可知,在研究性学习活动中,对教师帮助最大的信息技术是计算机网络技术,其次是现代印刷技术、现代通讯技术,在调查中还得知,教师们对信息技术选择的程度,主要取决于哪项技术能较为快捷地帮助师生收集信息、获取信息以及加工信息。
  在调查中,询问老师是否认为有必要用网络来支持研究性学习活动的开展时,有89%的教师认为“十分有必要”,1.2%的教师认为“没有必要”,而9.8%的教师认为“要视研究性学习的课题而定”。结果显示老师普遍认为网络技术对研究性学习活动的开展是必要的也是必需的。然而在问及教师是否使用网络时,只有35.3%的人选择了“使用网络”。在使用网络的教师中,他们利用网络主要从事的事情依次是:收发邮件、浏览新闻、学习专业知识等。上述结果分析可得,尽管大部分教师意识到了信息技术对于开展研究性学习活动所给予的巨大支撑作用,但教师在此方面的操作技能还十分欠缺,对于网络的运用尚未形成鲜明的专业特征,网络还只是作为娱乐休闲的工具。因此急需对教师进行相关计算机网络知识的培训,尤其是要对教师普及相关计算机搜索引擎功能的操作培训。
  (2)教师对自身在研究性学习过程中的角色的认识调查
  表5:教师对自身在研究性学习过程中的角色认识调查表
  调查结果分析可得:大多数的教师认为自身在研究性学习过程中主要扮演的是组织者、评价者和监控者的角色,除去这些身份外,他们也要对学生在开展研究性学习过程中给予一定的指导和帮助,与学生共同开展研究性课题的研讨活动。进一步分析可知,大部分的教师仍然没有完全摆脱传统的知识传授者和学术权威的形象,这种意识将妨碍研究性学习活动的开展,也同时说明在研究性学习活动开展的前期准备工作中,对教师的相关培训没有开展充分和深入,今后职业学校在这方面的工作还要加强。
  (3)教师对研究性学习活动作用的认识
  表6:教师对研究性学习活动作用的认识调查表
  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
  增长师生的知识
  培养学生的协作技能
  促进教师专业技能
  不确定其作用
  会影响学生考试成绩
  增加师生负担
  百分比
  分析上述结果,发现研究性学习这种新型的学习方式在职业学校教师中已部分被接受和使用,活动的开展过程中也渐渐显示出研究性学习比较传统的教学、思维方式的先进之处,扩充了师生的知识面,有利用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为学生提供了更多的与人协作工作和学习的机会。可见,在部分已开展了研究性学习的职业学校中教师们对研究性学习活动的积极作用基本上有全新的认识。
  (4)教师对自身在辅导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过程中的作用的认识
  表7:教师认为对学生的辅导中会做得较好的部分调查表
帮助确定课题
给予知识辅导
研究方法点拨
情感支持鼓励
小组管理协调
  从上表中可知,大多数的职业教师认为自己在帮助学生确定研究性学习的课题方面做得会比较好,超过一半的教师认为自己在对学生进行知识上的辅导(68%),对研究小组的管理与协调也会起到很大的帮助作用(59.2%)。在进一步分析问卷中发现由于研究性学习在职业学校还只是刚刚起步,教师普遍认识到自己的知识不足,学生还不能完全自主地确定课题,教师的帮助很必要,由于长期传统的教学模式的影响,职业学校的教师只有不断地通过实践,才能
感悟到“授之以渔,而非授之以鱼”的真正含义,才能实现教师角色从“知识 的传授者”向“学习者的同行者”的转变,才能真正改变现在职业学校教与学的矛盾。
  (5)教师对研究性学习活动中存在的困难的认识和期望
  表8:职业学校的教师认为妨碍研究性学习活动的主要因素调查表
  资金不足
  没有必要
  没有时间
  条件不支持
  无专家指导
  信息资源缺乏
  学生基础太差
  受传统教学方法影响
  百分比
  统计中数据显示,妨碍职业学校开展研究性学习活动的原因,主要是学校资金不足、条件跟不上;教师课时量太多,没有时间;学生的基础较差;传统的教学方法的影响等。主要的原因还是学校的各种条件设施目前还无法满足研究性学习的需要,其次是教师的课时量太大,研究活动受到时间的限制,再次是普遍认为职业的学生基础较差,也困扰着职业学校开展研究性学习,最后还有传统的教学方法、教育观念没有转变过来,认为没有必要开展此类活动。
  在职业学校推行研究性学习,必须注重上述内容的完善和转变,从思想上转变对职校生的看法,完善资源环境建设及管理制度,课时分配的改革也迫在眉睫。
  4、学生层面的基本情况调查
  学生是研究性学习的主体,是研究性学习开展成败的关健所在,对学生的综合调查将可以了解到研究性学习活动在职业学生中开展的优势与弊端,了解活动开展的现状以促进以后职业教育工作的完善与改进。
  (1)学生信息技术能力的掌握情况以及资料搜集途径
  研究性学习是一个考察学生综合能力运用的学习过程,在信息技术环境下,学生必须要熟练掌握各种信息技术能力,并用此进行信息的采集、整理和归纳。
  表9:职业学生计算机操作能力调查表
  文字处理
  演示文本
  网络检索
  网页制作
  表格制作
  百分比
  职业学校的学生由于专业不同,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基本操作能力普遍较高,其它专业的学生对于文字处理、表格制作的操作能力较好,但对于专业软件的操作能力缺乏,从表中可以看出,职业学生过半数能进行网络检索,进行搜集、整理资料,并用文字及表格制作出研究论文。在已开展的学校普遍对学生进行过信息技能的培训,因此较其他未开展的学校,已开展的职业学校的学生在此方面的能力较高。
  表10:职业生搜集信息途径调查表
  校图省图
  录音光盘
  校内因特网
  询问教师
  走访专家
  百分比
  从上表可知,学生搜集信息的途径主要还是依靠询问教师,通过计算机网络技术来收集、整理资料进行研究,还有部分通过查阅校内或省级图书馆的资料来开展研究活动,与此同时,由于绝大多数的职业学校都是住宿制学校,因此,不方便使用省级图书资料这一途径去收集信息,校内因特网就尤为重要。
  在询问学生进行资料收集时是否会找专家指导时,学生普遍认为这种途径较为困难,一方面是学生不知道通过何等途径找到专家,另一方面是因为学生在进行此类活动时还存在着一定的害羞心理,不愿意用这种方式收集资料。
  进一步调查分析得知,学生上网从事的活动与教师不同,学生浏览新闻的较少,上网聊天和进行网上游戏的比例较高,这给学生的思想、心理、行为等带来了较大的影响,也给德育工作、心理辅导、思想政治工作等带来了较大的冲击。学生的上网地址大多来自好友相告、网站推荐、网页链接,对于一些专业的搜索引擎的地址掌握较少,这也说明学生上网查询信息带有较大的随意性,盲目性,同时也说明他们目前还缺少通过网络搜寻和查找信息的能力。
  (2)学生对参与研究性学习的主观认识和感受
  由于未开展活动的学校还未对学生开展有关研究性学习活动的相关培训,学生对此方面内容一无所知。因此,问卷只是调查了已开展过的少数职业学校。
  调查中了解到,职业学生对“研究”这种新型的学习方式和思维方式,高达96.5%的学生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在原有单调的课程框架和呆板的学习方式长期的约束和压抑下,学生的学习早已失去了应有的尊严与快乐,他们感受到的只不过是负担与责任。而“研究”有望改变这一局面。
  表11:研究性学习给职业学生带来的快乐与收获情况调查表
学会研究的方法
与人共同工作
  通过研究性学习活动能提高职业学生自主学习及与他人协作学习的能力,上表显示这样的目标与正是学生所乐意接受和企盼的。在活动过程中,学生们获得了知识、研究的方法及与同学老师协作工作的经历,说明活动的开展在职业学校收到了一定的成效。在学习组织的形式上,职业学生大多赞同小组协作(有96.1%的学生选择了赞同)其原因主要是能“学会合作”和“加深同学间的友谊”。这也可能与“独生子女”和职业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不高以及青少年渴望人际交往和沟通有关。
  对教师在研究性学习活动中所应起到的作用的调查中,75.4%的学生选择了“方法的指导”,23.3%的学生选择了“传授知识”,10.5%的学生选择的是“情感的交流”,而还有2%的学生坦言“没有帮助”。在综合教师和学生问卷,发现教师作用的期望有差异,相对而言,教师侧重知识的辅导,但学生却希望得到更多的方法点拨和情感的交流。
  关于研究性学习作用的认识,学生们反映较为一致,普遍认为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95.6%),有利于增长知识(88.6%),培养学生的协作技能(98.5%)以及可以利用研究性学习的方法去学习和工作(65.3%),还有8.9%的学生不能确定研究性学习活动的作用。学生在具体的学习过程中真遇到的困惑依次是:“撰写课题报告”46.3%),“有关研究资料太少”(32.2%),“不知如何定题”(13.1%)“找不到专家辅导”(8.4%),这些问题为教师的辅导策略提供了部分依据。
  从职业学生的角度寻找影响研究性学习活动开展的因素,主要是因为“支持研究性学习活动开展的环境较差”(46.8%),“找不到好的课题及导师指导”(42.6%)以及“没有时间进行”
(8.6%)等。在今后的开展活动中,研究性学习时间课时的分配如何与正规教学合理地结合,这是一个值得深入思考的问题。
  三、 总结分析
  1、职业学校推行研究性学习存在的问题:
  (1)资金短缺& 信息技术环境落后
  在对未开展活动的职业学校的调查中发现资金短缺是职业学校推行研究性学习的首要因素。进一步分析发现,近年来由于高中教育的扩招和职业教育招生的萎缩,各职业学校生源剧减,学校的经济效益都有一定的下降,导致其对信息技术环境的投入不足;国家对于职业教育的扶持力量不够,使得大部分职业学校必须要自寻发展出路,走向市场,扩大招生量,因而大部分精力和资金用于招生就业,对于学校内部教学质量的提高重视不足,对于教育教学设备的投入欠缺。由于资金问题的限制,最直接地导致了职业学校计算机硬、软件信息技术环境跟不上研究性学习活动的需要,表现为:硬件数量不足(个别学校只拥有一个电脑50台的学生用的多媒体教室)、设备老化现象严重等。软件方面表现为:质量不高、数量不足、品种单一
这些与研究性学习活动所需配套信息技术环境相差甚远。图书资料方面表现为虽然大部分学校都建有自己的校级图书馆和资料室,但其中的图书和资料寥寥无几、形同虚设,且图书的类型多重文轻理,尤其相关地理、生物、物理、化学等的资料相当缺乏。
  (2)职业学校教师及学生相关研究性学习活动的理论素养贫乏
  研究性学习活动是一种新型的思维和教学方式,它反映了学生接受性学习方式的更新,整个活动表现出综合性、实践性、开放性和创新性的特点,师生关系也由师长权威型变成师生合作型,这是一套全新的理论。[8]它对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角色、观念、知识结构、教学行为等都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因此要求教师要树立起全新的教育理念,调整原有的教学模式、方法及手段。只有教师的观念变了,才能引导学生研究性学习正确有效地开展。然而在对还未开展活动的学校教师的调查访谈中发现,教师仍然没有摆脱传统知识传授者和权威者的形象,笔者在问卷中进一步分析发现,在未开展活动的职业学校教师在答“是否愿意参加学习相关研究性学习的培训活动”时,98%的教师居然选择的是“不愿意”,具体原因是为“没有时间”、“工作量太重”、“没有必要”、“不感兴趣”等。具体表现在:学校缺乏对师生相关研究性学习理论的培训与没有专家的指点;对于上级下发的相关研究性学习的文件,师生只能通过自学或学校墙报的形式来了解和理解;校领导班子的理论素养不高,访谈中,一位校领导居然将研究性学习活动错误地与“第二课堂活动”相提并论;高理论修养的教师群没有形成。
  (3)教师的业务能力、科研水平有待提高
  研究性学习这种新型的学习方式也同样要求有新型的教师。传统的教师将教材中的教学内容传输给学生,但研究性学习的综合性、广泛性、开放性则要求教师要在教学中以更高的层面和更广阔的视角把握教材,并根据学生研究性学习活动中所涉及课题的内容和学生发展的需要做出新的构思和处理。同时,为了更有效地辅导学生开展活动,教师必须具备除本专业外的其他学科的更多的知识以及还要具备一定的信息技术能力。由于教师工作量较为繁重以及还没有完全转变观念更新意识,很多教师既不具备一定的信息技术操作能力,也不具备一定的科研能力,许多教师认为掌握信息技术能力是教信息技术课教师的事情。他们仍然停留在“教好课本中的知识就是好老师”的传统的对教师角色的定位上,这样的教师带领和组织学生开展的研究性学习活动将取得不了实质效果。因此其相对研究性学习活动的业务能力、对活动的科研水平有待提高。
  2、 研究性学习在职业教育中推行将取得的收益
  (1)学生在研究性学习活动中的收益
  ?知识、技能方面
  首先,培养了学生获取、评价、处理和分析信息等多方面的探索和实践的能力。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在关于教育系统采用新的信息和传播技术的辩论中明确表示:“毫无疑问,个人获取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对于自己进入职业界和融入社会及文化环境都将是个决定性的因素。因此,特别是为了避免社会不平等现象的加剧,教育系统应能培养所有学生驾驱和掌握这些技术。”1999年的全国教育工作会议提出:要培养学生搜集、处理、分析、利用信息的能力。在研究性学习过程中,学生在确定课题、进行研究、表达交流、评价等阶段都需要掌握这些方面的能力。活动的实施过程使学生们逐渐了解到从什么地方、如何搜集有效的信息;然后进行客观地判断与评价与选择即处理信息的过程;然后分析、利用信息并表达出自己的研究成果的过程。相比较活动开展前后学生在这些能力的掌握情况,都有所提高。调查中发现活动开展前学生们不知道或者只知道1~2种途径查询信息,活动开展后他们大多能列举出三种以上可以获取资料、信息和数据的途径。X同学说:“通过‘研究’,我基本会利用图书馆及互联网查资料了,这些东西以前都没有试过。”B中学的Z教师说:“大多数学生现在基本上掌握了调查问卷、实验报告、访谈笔录的撰写方式。”通过研究性学习,学生在此方面的能力有所提高。
  其次,转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培养了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研究性学习改变了传统的教师通过指定教材对单向灌输知识的学习模式。研究性学习中涉及的课题也冲破了原有知识的序列,要求学生综合利用所学知识,在开放的自然、社会、生活中去探索和研究。学生具体研究的过程实际上就是综合运用知识进行比较、分析、判断、演绎、归纳、想象和创造的过程。例如有所学校的学生选择了“赣江水污染的危害及防止”,这个课题的研究过程就要求学生要具有地理知识、化学知识和医学知识,学生变传统的被动的学习方式为主动的学习方式,通过研究性学习活动学到了许多教材和书本上没有的知识,同时也大大提高了他们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再次,培养了学生创新精神、科学的精神和研究的实践能力。在研究性学习的活动过程中,学生逐渐掌握了发散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的思考方式,敢于大胆创新探索,同时在研究体验的过程中,学生了解了科学研究的繁琐和艰辛,培养了他们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研究中所涉及的实验过程的设计、调查问卷的编制以及访谈中所必须的技巧等的具体实践程序也提高了学生的研究能力。参与“菜刀上的力学知识”的研究课题组的G同学说:“这个研究题目我以前就很感兴趣,这次活动让我的很多设想通过实验得到了证实,我更加喜欢在生活中发现问题和大胆假设了,有想法才有实践嘛!”研究性学习活动培养了学生们的创新精神、科学精神和实践能力。这种精神和能力也有利于学生自学能力、自我评价能力的形成,促使学生以研究的态度去看待问题、解决问题,促进学生个人的可持续发展。
  ?情感方面
  首先,增强学生与他人交往、协同工作的能力。研究性学习活动一个重要的目标就是要培养具有合作精神和团队意识的人材。通过活动,学生与他人交往和协作的能力明显提高。B学校的M同学在访谈谈到:“以前我们大都不具备和人合作的能力,而参加课题后,很多的事情要大家一起协作完成,所以增强了大家相互交往、协同工作的能力。”在研究的过程中,还培养了学生们集体克服困难,相互帮助鼓励支持的团结协作的精神,增强了学生间的友谊。
  其次,增强了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通过课题研究,学生普遍学会了关心社会、关心他人,拓宽了视野,增强了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参与课题“废旧电池的回收与利用”的同学们在研究感想中写道:“我们知道作为一篇学生的小论文,它实在解决不了什么问题,但我们想告诉大家:保护环境,要从我做起,从身边的每一件小事做起。”
  再次,培养了学生敢于面对困难、战胜挫折的心理素质。研究过程是一个复杂和系统的过程,其中必定遇到许多意想不到的困难和挫折,为了得到客观科学的研究成果,学生必须具备克服困难和战胜挫折的意志品质。研究性学习活动从选择、搜集资料、制定研究计划、实施具体研究计划到最后汇总结果都需要学生自主完成,其开放性和自主性给课题带来了一定的困难,学生必须要有一定的思想准备,勇于面对困难并积极思考解决。
  (2)教师在研究性学习活动中的收益
  ?更新了教师的现代教育教学观念和意识
  研究性学习中,师不一定是师,生不一定是生,这种新型的师生关系将拓宽师生思维的自由度。教师良好的认知方式将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的认知方式,因此对教师的知识水平突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只有不断更新自我知识、提高自身能力才能适应活动的要求。
  ?提高了教师的业务能力和素质
  传统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只需进行教材的讲解就完成了教学任务,而研究性学习活动是一种综合性很强的活动,教师除了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授课方式外,还必须思考创新教学方式与方法,知识的复合性、无序性要求教师要设计出合理可行的模式对学生进行启发和指导,不断地进行教学科研工作,提高自身业务能力和素质也是教师们的呼声之一。研究性学习过程促进了教师的业务能力和素质的提高。[13]
  (3)学校在研究性学习活动中的收益
  ?加快了学校教学设施的完善和更新,为学校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研究性学习活动对于各种环境和支持条件的要求较高,为了保证研究性学习活动的开展,各级教育管理和学校必须对学校的设施加大投入,这也符合职业教育的特点,更加有利于学生实践能力的提高,这些设施的投入为学校的发展奠定了基础,成为职业教育发展的良好的契机。
  ?推动了学校各种管理体制、激励机制的改革
  研究性学习是一种新型的思维、学习与教学方式,促使学校必须制定出一套与之相对应的切实可行的管理体制,只有这样才能推动研究性学习活动的深入开展与实施。这些措施都将推动活动开展的同时也使学校的管理水平上了一个台阶。
  ?推动了职业学校教育教学改革,改变职业学校年年招生难的问题
  研究性学习给职业学校将带来一个全新的教育教学思维,对于培养技能型人才带来突破,有效地解决职业学校教与学的矛盾,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教师教学的热情,提高教学质量,强化职业学校内涵,为从根本上改变职业学校年年招生难的问题寻找了一个突破点。
  ?更好地推动了职业学校走“产学结合”之路,为探索多形式办法提供了依据。
  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决定了职业教育必须与社会生产有效地结合起来,走“产学结合”之路。这也是职业学校管理者们积极寻求之路,研究性学习方法的产生为这一发展道路提供了依据,积极“走出去”,带领职业生走向社会,更好地使教育教学与社会产业结合,为产业发展服务,这样培养的学生才能更快地融入社会、投入到生产服务一线。
& 第四部分 信息技术环境下职业学校推行研究性学习的对策研究
  通过以上信息技术环境下职业学校研究性学习的现状调查与分析,为了能成功地在职业教育中推行研究性学习活动,笔者提出以下的意见和建议:
  一、 信息技术环境下职业教育推行研究性学习的发展对策
  1、 加强硬软设施条件建设,充分利用可利用资源,完善信息技术环境
  针对当前职业学校普遍存在的信息技术条件落后,不能在短时间内健全和完善的现状,可以考虑以下做法:
  (1)开展活动的学校与未开展活动的学校共同争取、现有资源共享。在现有学校的各种信息技术条件都不可能完全到位的情况下,各个学校应该客观分析自身条件,发挥优势改变劣势,与其他兄弟学校共享自身优势资源,并在兄弟学校中寻找弥补自身缺陷的资源和条件。具体做法可以是:由上级主管部门劳动厅职培处或职教处对各职业学校的资源进行统一清理登记和盘查。在掌握基本信息的情况下,按照各种技术条件资源优劣对种学校进行分组。每个组中的每个学校都拥有自身较强的资源条件,然后就此方面实现校际间的充分资源共享,并对此方面进行不断地加强和完善,使各个学校分别成为拥有自身特色资源的开展研究性学习的基地。在资源建设方面,各个学校可以集中精力就自身特色资源进行建设。
  (2)各个职业学校应主动跟周边单位及相关行业搞好关系,争取它们对学校开展研究性学习给予理解和支持,例如:将学校可以设为某教育软件销售商的软件试验与示范点,获得销售商的一定投资用以建设信息技术环境;同时,研究性学习活动的实施不仅是教育部门和学校的事情,应当是学校、家庭、社会共同构建的立体教育模式,应动员起一切社会和家庭力量,争取家长的理解和支持,同时很多的学生家长以其自身的专业知识和实践经验也完全可以成为学生课题的导师,为学生投入搭建起一个完善的信息化学习环境。
  (3)职业学校自身也应加大资金投入,加快校园网等硬件的建设,征订一些必要的学习杂志,建设科技楼、图书馆和阅览室、实验室、校园网和教师电子备课室等,让校内的学习资源丰富起来,为研究性学习创造条件。
  2、 加强师资培训,提高教师质量,适应研究性学习活动需要
  信息技术环境下研究性学习活动的开展对教师的素质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不但要求教师要及时了解学生开展研究活动的情况,在掌握一定的知识和信息技能的情况下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指导、点拨与督促,还要求教师能协调课题组之间的研究性活动,帮助课题组学生建立和谐的协作性学习关系,引导学生通过交流研讨,学会客观地分析和辩证地思考。这些诸多的要求使得教师的质量高低成为直接影响研究性学习实施的一个重要因素。从前面的问卷分析可得,教师在此方面的能力还较为薄弱,调查中有47.7%的教师认为自己在对学生开展活动中对其进行辅导时力不从心。因此急需对教师开展培训,不断提高教师的质量,以适应研究性学习活动的需要。在对教师进行培训时,主要应突出以下重点;首先,转变教师观念。教师教育思想观念的更新是研究性学习教师的重要内容,通过培训应该使教师真正理解研究性学习的内涵、目标、内容、组织实施和评价等,让教师了解到在研究性学习过程中,学生的主体性地位,在学习过程中对重过程、重应用、重体验以及研究性学习全员参与等特点。教师的观念转变了,才能对研究性学习进行有效的指导。其次,提高教师的指导技能。在研究性学习中,教师必须先做课题研究的主动参与者和探索者,然后才能成为学生的有力促进者和高级指导者。很多教师一开始对研究性学习有力不从心的感觉,主要因为他们 在科研方面的经验不够,能力不强。学校除了要加强对教师在研究性学习操作过程技能的培训外,还要加强对教师有关信息技术能力的培训,教师对其熟练掌握的情况下才能对学生进行信息技术环境下研究性学习过程的有力指导。第三,培养教师的合作意识。合作的意识和能力是现代人所应具备的基本素质。研究性学习的过程正是人际沟通与合作的过程,涉及师生之间、老师之间的合作。研究性学习使得教育进入一个空前民主化的阶段,要求教师和学生之间构建平等、民主、合作式的新型师生关系。研究性学习中老师以平等的身份参与学生的研究是教师指导好学习过程的重要前提和条件,与此同时,教师的个体作用终究有限,只有发挥教师群体的智慧才能实现知识互补。因此,教师也要学会与其他教师相互联合、共同协作、相互帮助,施展集体的教学智慧,创造性地开展对学生的指导工作。
  3、 培养学生认知能力,自觉能力与创造力,提高研究性学习活动的质量
  学生是研究性学习活动的主体,是活动开展的成败与否的关健。信息技术环境下研究性学习活动的开展,要求学生必须要具备:信息技术操作能力、认知能力以及创造力,进一步提高研究性学习活动的质量,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1)培养学生用科学的学习方法进行研究,让学生理解并遵循学习过程的基本客观规律,如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等。调查发现,由于职业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征,学生们容易较快地对一个课题的事物产生兴趣,一旦遇到困难和挫折就容易丧失兴趣,如B学校的一组同学曾经先后选取了4个课题都没有坚持完成研究,后来在教师的耐心指导下,分析组内身强体壮同学的学习特征,并根据此在活动中科学具体分工,他们才最终完成了课题的研究过程。因此要教会学生学会自我评价、客观检验、自我调节和持之以恒等。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挖掘其学习的潜力,要保护好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其求知欲。好奇心、求知欲、自信心与创造力的发展紧密相关,互相制约。培养学生正确的自我认知能力将促进学生探索精神和行动的发展。
  (2)采取各种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源动力”、启发学生的创造性。如引导学生向具有创造性的人学习。一方面教师应有计划、有目的地组织学生和有创造性的人接触,如访问高校的知名学者、企业家等,听取他们关于创造性活动的报告,阅读有关这类化合物的传遍和创造发明故事,另一方面,教师要勇于革新教学方法,创造教具、设计实验,对学生进行强有力的创造感染,使学生创造力得到有效培养。创造条件,引导学生积极参加创造性活动,如有益的课外活动小组,科技小组、文艺小组、课外阅读兴趣小组等,使学生在活动中培养兴趣、发展能力,只有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源动力”、启发好学生的创造性,培养好学生的创造力才能对研究性学习活动的开展打好铺垫,最终提高研究性学习活动的质量。
  4、完善研究性学习活动配套措施 建立强大支撑平台
  (1)职业学校要对已有的人、财、物进行重组,同时注重开发利用各方面的教育资源,争取家长和社会方面的理解、支持和参与。
  (2)相关上级教育管理部门要对职业学校实施研究性学习活动实行统筹规划,并加强监督。对于学校从事研究性学习活动探索的具体情况,包括学校研究性学习活动的课时落实、相关的投入、制度建设等方面,应该有专门的机构或小组进行评价,及时反馈目前的情况、并提出建设性的建议。
  (3)制定相应的政策,鼓励教师积极投身于研究性学习活动的实践工作。学校可以在资源配置上给予一定的倾斜,比如结构工资、奖金、评优等,鼓励更多的教师参与研究性学习活动的探索与实践。还要保证教师有基本的从事研究性学习开发与研究的时间,条件允许,可以将教师所用时间计入工作量。使他们在实施研究性学习活动过程中可以不断地得到进步与自我认可,强化他们的动机意识。
  (4)各所学校要做好资料(包括文字、照片、录音、活动记录等)的积累、整理、保存工作,认真收集每一次相关活动资料及活动记录,以便从资料的前后积累中总结出一些规律性的东西,为以后的工作做铺垫。
  5、开发基础课的研究性学习课题,结合专业开展研究性学习活动
  研究性学习方式将有助于改变传统的学生学习行为和方式。职业学生由于文化基础不高,基础课程对于他们缺乏吸引力,把研究性学习方式引入基础课教学,将有助于教师课堂教学方式的改变,最终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如德育课程中以学生关注的身边发生的事件做为课题由学生自己去探索收集信息,得出结论,最终实现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而结合专业进行研究性学习活动,不仅可以增强学生对专业的兴趣,同时可以使专业课教师的教学方法得以改变。
  在专业教学中实施研究性学习活动还有利于改变教师知识面狭窄、参与能力弱的状况。一方面,将在一定程度上避免教师因知识面狭窄而难以对学生进行综合指导的不利局面。另一方面,也将有助于促使教师花时间扩充本专业的知识。
  在目前学科课程占主导地位的情况下,学科课程与活动课程整合,是实施研究性学习的一项基本策略。学科课程要逐步向研究化方向发展,为研究性学习奠定基础;研究性学习活动的相关专题的研究可以深化到学科课程的相关内容,拓展学科课程的视野。既然学生可以自由选择研究专题,那么也可以将教材交给学生去研究;用一定比例的时间让学生自主学习教材,然后就学生感兴趣的相关内容展开专题研究,这将使目前的学科教学大为改观。并有可能接触到学界权威研究成果,与相关专家对话,这种形式比教案参考书要丰富得多、深刻得多。
  6、加强信息技术环境下研究性学习资源的开发
  为了更好地开展研究性学习活动,资源的开发和涉及是教师的一个关健任务。信息技术环境下,集约化的丰富的共享资源是研究性学习实施的坚实基础,但资源的积累和开发是一个发展的过程,不能一蹴而就。各校在开展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中,也有必要发动教师、学生、家长和其他社会力量,共同开发资源和积累资源。信息技术环境下,信息资源最重要的形式之一就是互联网络,特别是万维网(www)这个巨大的全球资源。它采用超文本、超媒体链接方式提供了极其丰富的学习资源。[24]有了它强大的资源支持,学习者可以利用各种著名的“搜索引擎”如雅虎、搜狐、GOOGLE等,搜索某个课题的各方面内容,设计到大量的网站、数据库、期刊、分类新闻、论坛、电子邮件等。然而,为了更好地开发和利用网络资源教师和学生需要努力从这种包罗万象的“泛资源”中,构建能有效支持研究性学习活动的“相关资源”,围绕不同的研究性学习的专题记录和积累不同的网站、网页链接将不断进行更新。在调查和了解到各类学习资源后,需要将这些信息记录和组织起来,供学校长期开展研究性学习使用。可以采用资源登记表和建立资源档案等方式来记录信息,利用计算机和校园网形成各样的资源数据库。在具有较好的网络条件的学校,还可以考虑在其区域范围内构建更大的共享资源数据库,形成集成化的学习资源中心,包括围绕学生的研究专题组建的专题资源库,演示型或交互型学习软件库、课件库和知识资源库,演示型和交互型学习软件库、课件库和知识素材库等等,实现交互式的导师指导和分布式的学习。采取各种措施,包括政策激励措施,鼓励向学习资源中心和资源数据库不断提供资源,形成“资源自增长”的机制。然而这些活动的开展都要求学校能按照前面所涉及的指定好相关支持研究性学习活动的配套措施,如:对师生实行无限制的各种信息技术环境的开放等。只有充分利用好各种信息技术环境,开发和应用好各种信息资源,才能开展好信息技术环境下的研究性学习活动。
  二、信息技术环境下职业教育推行研究性学习的实践初探
  基于信息技术的研究性学习过程,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从自身的学习和社会生活的经历、以及自然界和人类自身的发展中选取研究专题,运用信息技术手段以及探究方式主动获取信息、分析信息、加工信息、协作学习解决问题的过程,它着重培养学生的信息能力,使学生学会获取知识的方法和技能。
  笔者在借鉴了部分已开展过研究性学习活动的部分省外职业学校实施方案及部分中学的研究性学习的指导大纲及实施方案后,进行综合概括,总结出以下基于信息技术环境下的研究性学习在职业教育中的实施方案,供参考:
  第一阶段:研究性学习活动准备阶段
  在这个阶段中包括学校组织对师生的相关研究性学习活动的理论培训,以及在信息技术条件下开展研究性学习所必须的相关信息技术技能的培训,充分调动师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了解学生的特长、分析学生的学习兴趣与需求。与此同时,分析本校所具备的特色和传统优势,结合各种自然资源与人文资源,结合学生特点,引导启发学生提出问题,确定研究主题。具体做法可以是:在组织对师生的研究性学习理论培训的时候可使用PowerPoint演示文本的形式对师生进行讲解,这样简洁明了的形式使得师生更易接受和理解;在对学生进行完相关信息技能的培训后,可以给出一定的时间,让学生充分实践这些信息技术手段,例如让学生学会使用BBS,在BBS上留言进行在线交流,这样的做法一方面可以培养学生学会利用信息技术进行交流的习惯;另一方面可以调动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
  在对研究性学习相关理论和信息技术的培训后,再启发学生自主的选题,并帮助学生组成研究性学习小组。在选题方面,应根据职业学生的特点,可以将研究性的课题向具有本校特色可与职业学生各专业知识及就业方面有关的课题上靠拢,例如“校园文化建设”、“校园绿化方案”“学校学生消费调查”等贴近学生学习和生活的课题,具有一定的现实教育意义。另外如“水火箭的制作方法”、“南昌市劳动力市场的调查”“电子报警器的制作发明”等等动手性较强的课题,以引发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的兴趣。
  第二阶段:研究性学习活动的实践阶段
  本阶段包括对所选择的课题在教师的指导下所进行的可行性和科学性论证,在得到充分的论证后,组内的成员明确课题研究方向,共同设计课题研究方案、撰写开题报告,并将开题报告以PowerPoint的形式向教师和其他同学汇报,师生进行课题研究方案的综合评审。
  通过评审的开题报告将正式进行实施阶段。实施阶段中包含进行问题情境阶段、实践体验阶段、表达交流阶段,其中运用各种信息技术手段,充分利用各种信息技术环境开展充分和深入的研究。小组开展讨论,教师负责监控和指导。与此同时,指导教师之间也可以组织相关课题组之间的交流,推动课题研究开展在整个活动过程中,学生需要定期与指导教师进行各种交流,包括当面指导、上交课题研究进程报告或利用电子邮件或BBS等方式向教师求助,教师了解并指导和评价每个学生的活动情况,提供有针对性的指导,并认真填写相应的指导意见表和日常考核表。在实践活动阶段,学生还应随时记载研究的情况与在实践中的各种感想与心得体会,为以后的自我评价准备材料。
  第三阶段:研究性学习活动总结与展示阶段
  在此阶段学生通过一段时间的资料收集与调研后,利用各种信息技术手段对所收集到的信息进行分类、归纳、整理和提炼,确定总结的内容,选择最合适、最能反映研究成果的形式。以课题组为单位,在指导教师组织下,各小组将研究成果进行展示交流,同学对各组成果进行评价,提出改进意见,在展示中可以使用PowerPoint演示,还可以借助其他辅助手段,如展板、投影、录像、实物、照片等等;学生上交个人总结,描述个人参与活动的工作和贡献;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根据课题组评议进行调整并完成研究报告的撰写,做答辩前的准备;答辩时,学生可以选择演示文本、网页等信息技术呈现方式来展示研究过程的成果。经过答辩,进行评价阶段:学生根据评价表自评,并呈交“工作记录”,小组之间展开互评,并将学生的评价结果以分数的形式量化,做出最后的成绩评价。
总之,随着我国职业教育事业的发展,职业教育已占据整个高中段教育的“半壁江山”,要巩固和发展职业教育事业关键在于教学质量的提高,而教学质量的提高关键在于教师的教学方法、学生的学习方法。将研究性学习这种崭新的学习理念和思维方式引入职业教育,必将使之注入新的活力,研究性学习注重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自主学习的能力,通过对传统的教与学的转变,师生共同建立起平等、民主、教学相长的教与学的过程,能有效地提高学生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从而培养出符合新世纪发展要求的新型复合型技术人才,从而促进国家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对于职业教育而言,研究性学习是一种新生的事物,需要师生不断地探索和实践。
稿件来源:
中国劳动力市场信息网监测中心
12-2610-3110-3110-3110-3110-3110-3110-31}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理论联系实际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