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增长概念率平均从1993年开始一直到2009年平均年递增率都在多少

社科院:2009年农民工整体就业情况好于预期-文章-《三农中国》季刊-华中科技大学中国乡村治理研究中心
当前位置: &&
社科院:2009年农民工整体就业情况好于预期
& 18:23:06&&&作者:&&&来源:&&&点击:0&&&
】 评分等级:0
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所所长李培林日前表示,2009年农民工整体就业情况好于预期。
中国社会科学院于12月21日举行&2010年《社会蓝皮书》发布暨中国社会形势报告会&,会议将在对2009年的社会形势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对2010年的形势进行展望与预测。中国社会科学院荣誉学部委员,著名社会学家,蓝皮书主编陆学艺教授;中国社会学会会长,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所所长,蓝皮书主编李培林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副所长陈光金研究员;国家统计局科研所统计监测研究室主任吕庆唇淌诔鱿吮ǜ婊帷
李培林表示,从2009年的情况来看,重要的方面一个就是就业。就业方面,尽管从失业率来看,近三年以来处在最严重的时期,但是相比较去年年底我们在这里开2008年形势发布会的时候,实际发展的结果比当初的预想要好很多。一个是当时担心的三个情况现在看来都没有发生。第一个就是当时担心大量回乡的农民工在农村聚集,在农村产生大量的无业农民,对稳定农村形势产生影响。现在来看,春节过后的两三个月以后,我们调查组在下面的调查中反映,大概85%以上的农民工当时就已经返回到城市。也就是说,由于城乡收入之间较大的差距,即便是城镇农民工工资的下降,也不足以阻挡农民工返乡的就业冲动。另外,现在农民工正在进行转换,第二代农民工在整个农民工的队伍中的比重越来越大,而第二代农民工一般都没有农耕的经验,而且他们更多的接受了城市的文化。年轻人在农村生活一辈子的可能性变得越来越小,所以绝大多数农民工都返城。
李培林说,第二个没有预想到的是,农民工返城以后,在城市里形成无业农民工的聚集,对城市生活产生影响。现在来看,这个情况也没有发生。总的来说,尽管在年中的时候尚有一千多万农民工没有找到工作,但是随着下半年整个经济的转换,以及工作岗位的增加,农民工的就业情况越来越好。特别是在东部,东莞、深圳这些地方,甚至重新出现了农民工招工难的现象。尽管农民工的就业工资水平比起金融危机前有所下降,但是整个就业情况比我们当时预想的要好得多。
李培林表示,另外就是大学生的就业。大学生就业今年达到600多万,在整个金融危机之下,国有部门,特别是涉及到服务业部门招工骤然减少,所以当时担心大学生就业会成为严重的问题。根据国家教委公布的数字,在7、8月份大学生毕业时的整个就业签约率是74%。现在有民间专门调查大学生就业的研究公司,根据他们调查的数据,就业率比这个要低的多,只有50%多。但是你要到各个大学问,几乎大学自己公布的签约率比国家教委公布的都要高。但是现在我们看到,大学生就业心态还是比较积极、健康的,他们基本上没有依赖的心态,在积极的寻找工作。当然,就业市场在发生很大变化,一个是大学生初职就业工资在下降,另外,过去一些热门的专业,比如工商管理、外语、国际贸易,大概排在前10位失业率比较高的,相当一部分都是过去的热门专业,现在就业率比较低,特别是法律下降的比较快。这和前两年这些行业大规模的扩招、招生有关系。
总的来说,在学界对就业问题的严重性给予高度关注,政府这次提前做了大量的准备。国务院今年专门召开会议讨论大学生就业问题,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所以对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下的就业形势产生了较好的效果。(据中国网直播文字整理)
20091221930201020092010
2010720102009
200920092009
200920102010
GDP2010GDP10%302015GDP6%201038%201533%201048%2012201350%201553%
GDP3000GDPGDP19782000GDP400800202000202020GDP8003000GDP2003GDP10002006200020083000GDP40002020GDP3000
200937%43%
12200924%15%
20004000700011
2009200885%
6007874%50%10
200910%6%7%34
11.6585003000
2009200920096
197817.9%200845.7%1978176140030%197872%2008200840.8%10
40.8%10%15%45.7%60%45.7%2000245.7%
201120112012
200842009102011201220112012199620080.33%
21GDP2150%40%18%30%56%15%
20016200930
200815780.820002.59.9%2009191297310.5%2.12008476020002.16.4%9.2%1.8
200866.2%20005200851.2%200012.1200820001.6200838.9%20007.7
20088183200036621.257.8%192009198967615.1%22.02%6.9
200039.4%200837.9%1.5200049.1%200843.7%5.4200720082009
20081599200094.8%8.7%426020001.1610.11%20002502008199200082.3200777.6
20021.420082.720087.7
2000200832.420007.6200817.5%200010.528.6%200021.243.2%200015.5
20082320005.44.5%83%12.5%12.5%200898.4%79.1%62.9%
2008312.51978488.7%90%
197848.8%200835.3%197813.5
2008333.619935.320087.82.5
9019900.85%20080.727%0.123%1990199920002008
19911.0220080.5
责任编辑:
【】 【】 【】 【】 【】 【】
?请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其他各项有关法律法规。
?用户需对自己在使用本站服务过程中的行为承担法律责任(直接或间接导致的)。
?本站管理员有权保留或删除评论内容。中国经济增长的结构性分析——解析中国经济增长率与人们感觉不一致之谜,中国经济增..
扫扫二维码,随身浏览文档
手机或平板扫扫即可继续访问
中国经济增长的结构性分析——解析中国经济增长率与人们感觉不一致之谜
举报该文档为侵权文档。
举报该文档含有违规或不良信息。
反馈该文档无法正常浏览。
举报该文档为重复文档。
推荐理由:
将文档分享至:
分享完整地址
文档地址:
粘贴到BBS或博客
flash地址:
支持嵌入FLASH地址的网站使用
html代码:
&embed src='/DocinViewer-4.swf' width='100%' height='600' type=application/x-shockwave-flash ALLOWFULLSCREEN='true' ALLOWSCRIPTACCESS='always'&&/embed&
450px*300px480px*400px650px*490px
支持嵌入HTML代码的网站使用
您的内容已经提交成功
您所提交的内容需要审核后才能发布,请您等待!
3秒自动关闭窗口文档贡献者
该文档贡献者很忙,什么也没留下。
下载此文档
正在努力加载中...
用经济智慧解读中国选择题
文档星级:
内容提示:用经济智慧解读中国选择题,选择,选择题,选择经济,用经济,智慧解读中国,中国经济,经济法选择题,中国梦 选择题
文档格式:DOCX|
浏览次数:563|
上传日期: 09:35:03|
下载积分:
该用户还上传了这些文档
官方公共微信
下载文档:用经济智慧解读中国选择题.DOCX您当前的位置:&&&
中国经济周期波动态势分析
日&&&&慧典市场研究报告网()
  一当前经济周期波动的态势&  2002年,中国经济增长率由前几年的7%以上至8%以下,回升到8.3%,从而进入新一轮经济周期。也有学者认为,中国新一轮经济周期可从2000年算起。2003年、2004年、2005年上半年,经济增长率均为9.5%。2005年全年,预计为9%或略高。这样,中国经济连续保持了三年9%~9.5%的适度高位平稳增长,这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的历史上还是从未有过的。&  我们对当前经济形势的总体判断是:中国经济正按宏观调控的预期目的运行。预期目的就是:适当地控速降温,使经济保持既较快又平稳的运行。进一步具体地说,中国经济正由2003年下半年至2004年上半年的局部过热和在适度增长区间(8%~10%)的上线区域运行(9.6%~9.9%),正在向适度增长区间的中线(9%左右)平稳地、合理地回归。从季度数据看,2003年第1季度到2004年第2季度,经济增长率分别为9.9%、6.7%、9.6%、9.9%、9.8%和9.6%。除去2003年第2季度抗击&非典&时为6.7%之外,其余均在9.6%~9.9%之间,这是在适度增长区间(8%~10%)的上线区域运行。而2004年第3季度到2005年第2季度,经济增长率分别为9.1%、9.5%、9.4%和9.5%,这是在向适度增长区间的中线(9%左右)平稳地、合理地回归。&  二对未来经济周期波动分析的理论起点&  克服经济的大幅起落,实现经济周期波动在适度高位的平滑化,是人们一直所盼望的。那么,在未来5~8年的中期内,中国经济周期波动将会出现什么新特点呢?根据我们的研究,总的看法是:未来5~8年,中国经济周期波动有可能出现两个新特点:一是在波动的位势上,有可能实现持续多年的适度高位运行,潜在经济增长率将在9%左右;二是在波动的幅度上,有可能实现进一步的平滑化,使经济波动保持在8%~10%的适度增长区间内。以上两个特点之所以说是&有可能&,一方面是因为其中包含着一定的客观因素,有着良好的发展机遇;另一方面是因为未来还存在着许多不确定性因素,还面临着许多新挑战。因此,我们不能盲目乐观,而要增强忧患意识,紧紧抓住机遇,妥善应对挑战。&  为展开分析未来中国经济周期波动的态势,我们先确立分析的理论起点。&  马克思曾经明确指出:在商品经济中,卖与买的脱节&包含着危机的可能性,但仅仅是可能性。这种可能性要发展为现实,必须有整整一系列的关系,从简单商品流通的观点来看,这些关系还根本不存在。&在马克思所说&整整一系列的关系&中,具有物质性和本源性的,是机器大工业的产生和发展。马克思把&经济周期&称为&现代工业特有的生活过程&。他指出:&现代工业这种独特的生活过程,我们在人类过去的任何时代都是看不到的,即使在资本主义生产的幼年时期也不可能出现。&马克思:《资本论》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75,第133、694页。马克思分析说,所使用的固定资本的价值量和寿命,以及与此相适应的每个特殊的投资部门的产业和产业资本的寿命,会发展为持续多年的寿命,&可以认为,大工业中最有决定意义的部门的这个生命周期现在平均为十年。但是这里的问题不在于确定的数字。&马克思:《资本论》第二卷,人民出版社,1975,第207页。马克思还说:&直到现在,这种周期的延续时间是十年或十一年,但绝不应该把这个数字看作是固定不变的。&马克思:《资本论》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75,第695页注1。&  在20世纪头30年,熊彼特提出了以技术创新为核心的自维持内生周期理论,试图同时解释经济的长期波动和中短期波动。他指出:&我们称之为经济周期的这样一种波浪式运动是伴随工业变动的&,&有可能从历史上将每个经济周期与一个特定工业或少数几个工业联系起来,这个工业或这几个工业是在工业中处于领先地位,并且好像是运用这个火炬,到后来成为燎原之火,遍及于更加广阔的地面。&他说:&在每一个实例中,有可能指出造成经济上升波动和调整过程的个别工业和个别创新。&熊彼特:《经济发展理论》,中译本,商务印书馆,1991,第290、295、299页。熊彼特将技术创新与产业变动相结合,但在他的分析中,对于产业变动的原因以及经济周期波动的传导,只是单纯地在技术创新层面中去寻找,而没有与消费结构升级相联系,没有与需求制约、资源制约等约束条件相联系。&  年的大危机和大萧条之后,凯恩斯主义以刺激总需求为核心的宏观经济学诞生和发展起来。但在二战后,直至20世纪70年代的几十年中,传统的宏观经济学将经济的增长与周期、趋势与波动、长期与短期问题割裂开进行研究,即把经济的长期增长趋势与短期周期波动两者割裂开进行研究,对两者分别给予解释,分别分析两者各自的影响因素。这被称为传统的&两分法&研究。其中,研究经济增长理论的学者,着重研究经济的长期增长问题,而不考虑经济的短期波动,将决定经济长期增长的动力主要归为三大因素&&人口增长、资本积累、技术进步。而研究经济周期理论的学者,只分析去掉长期趋势后(称为&去趋&)的波动部分,而不研究趋势部分,不研究技术进步,将技术进步因素归入平滑的(线性的)、确定性的(非随机的)、外生的趋势项,假设它对经济波动不起作用。&  在经济周期理论研究中,在总体分析框架方面,已逐渐由&自维持周期模式&,即认为每次繁荣都包含下一次衰退的种子,而每次衰退又包含下一次繁荣的种子,转向&冲击&传导机制&分析框架,即把经济周期波动的形成归因于冲击因素与传导机制的作用。 所谓冲击因素是指,使经济运行偏离其正常轨道的推动或扰动力量。但是,对于冲击的类型或来源,各学派又有不同的认识。如凯恩斯主义和新凯恩斯主义强调总需求冲击(包括货币冲击);而货币主义强调货币冲击(名义冲击)的短期效应是经济波动的冲击源,认为在长期货币是中性的;理性预期学派强调经济波动源于未预见到的货币冲击,认为在理性预期下,无论是长期还是短期,货币都是中性的,这为后来实际经济周期学派强调&实际冲击&(即与名义冲击相对的实际因素的冲击)埋下了伏笔。从不同的角度,冲击还可分为正向冲击(推动经济增长的冲击)和反向冲击(阻碍经济增长的冲击)、持久冲击和暂时冲击、可预见冲击(或确定性冲击)和随机冲击、国内冲击和国际外部冲击等。所谓传导机制是指,具有一定结构特征的经济系统,对冲击做出反应的过程。这种反应可以是放大、或是缓冲、或是阻止冲击的作用。决定传导机制的因素主要包括经济系统的制度结构特征、产业结构特征、需求结构特征、资源结构特征等方面的因素。但不同的经济学家,对传导机制的确切性质,亦有不同的看法。&  20世纪80年代以后,现代经济周期理论试图把对经济的长期增长趋势与短期周期波动两者的研究由割裂走向整合,试图同时解释它们。实际经济周期学派在&冲击&传导机制&框架下,把技术冲击从原来对经济波动不起作用的长期趋势中拿了出来,作为形成经济波动的冲击源。这样,实际经济周期学派将经济波动的冲击因素归为供给面的技术冲击(实际冲击),这与凯恩斯主义和新凯恩斯主义强调总需求冲击不同,也与货币主义和理性预期学派分别强调货币冲击(名义冲击)的短期效应或未预见到的货币冲击不同。实际经济周期学派以技术冲击为核心,将形成经济波动的焦点集中在外生的、随机性的技术冲击上,认为在竞争经济条件下,技术冲击的动态影响是大多数宏观经济波动的原因。此后,内生增长理论发展起来,同样强调技术因素的重要性,并将技术进步内生化。这样,实际经济周期学派和内生增长理论又从不同角度回到了熊彼特理论。但实际经济周期学派没有将技术冲击与产业变动相联系,而是强调随机冲击;内生增长理论在技术进步的原因和经济周期波动的传导机制方面,与熊彼特一样,没有与消费结构升级相联系,没有考虑需求制约、资源制约等约束条件。这样,实际经济周期学派和内生增长理论并没有把长期增长趋势与短期周期波动两者很好地结合起来同时给予解释。&  为了分析未来中国经济周期波动的态势,我们从中国国情出发,根据马克思的论述,并综合借鉴熊彼特理论和现代经济周期理论的有关分析思路,着重阐明中国本轮经济周期冲击因素的特点,包括其类型特点、形成特点和作用特点。其类型特点是正向技术冲击,即以房地产和汽车为代表的产业结构升级;其形成特点是由消费结构升级所推动,而消费结构和产业结构的升级,又是中国人均收入水平提高和工业化、城镇化、市场化进程加快的结果;其作用特点是同时产生经济的长期增长趋势与短期周期波动,具体表现为高位增长与强幅波动的双重特点。这样,可将经济的长期增长趋势与短期周期波动统一起来进行分析,既可说明未来推动中国经济高位增长的一个重要客观因素(以房地产和汽车为代表的产业结构升级),又可说明为应对强幅波动的新挑战,防止经济的大起大落,仍需不断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  三正向技术冲击&  2002年中国经济增长进入新一轮周期。新一轮周期的经济推动力即正向技术冲击是以房地产和汽车为代表的产业结构升级,而产业结构升级又是由消费结构升级所推动的。消费结构升级的突出表现是:居民消费结构由满足温饱需求的&吃、穿、用&阶段,向满足小康需求的&住、行&阶段升级;由百元级的小型耐用消费品向千元级的中型耐用消费品升级之后,又向着万元级,特别是数十万元级的大型耐用消费品升级。由此推动了产业结构的升级,直接推动了房地产和汽车产业的发展,进而又带动了各种相关产业,特别是基础产业的发展。这一发展态势符合发展中国家消费结构和产业结构升级的一般规律。从中国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的情况看,消费结构和产业结构的升级可以分为四个阶段:&  第1个阶段:70年代末~80年代初。这一阶段,有代表性的领先增长行业是手表、自行车、缝纫机和收音机,即被称为&三转一响&的&四大件&。如:手表年产量的增长率在年,由21%一路上升到29%,随后增势下降。自行车年产量的增长率在年,由11.2%一路上升到37.9%,随后增势下降。缝纫机年产量的增长率在年达20%~35%,随后出现负增长。&  第2个阶段:80年代中、后期。这一阶段,有代表性的领先增长行业让位于彩电、音箱、洗衣机、电冰箱,即被称为家用电器&新四大件&。如:彩电年产量在1982年上升到29万台,1984年突破100万台,1988年又突破1000万台;彩电年产量的增长率在年(除1986年外)达54%~225%,随后增势下降。家用电冰箱年产量在1982年上升到10万台,1985年突破100万台,1988年达758万台;家用电冰箱年产量的增长率在年达55%~190%,随后增势下降。&  第3个阶段:90年代初、中期。这一阶段,有代表性的领先增长的带头行业转向房地产和轿车。就房地产来说,因缺少房地产方面的较长的时间序列资料,这里以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中的房屋建筑施工面积为例,在年,从其绝对量看,每年平均以新增1.6亿平方米的规模增长;从其增长率看,每年平均增长9.5%,随后增势下降。轿车在1992年产量超过10万辆,年平均每年增长25%,随后增势下降。&  第4个阶段:21世纪初期。2002年起,房地产和轿车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时期。就房地产方面来说,仍以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中的房屋建筑施工面积为例,在年,从其绝对量看,每年平均以新增3.3亿平方米的规模增长;从其增长率看,每年平均增长10.7%。若以房地产开发投资中的房屋建筑施工面积来考察,年,则每年平均增长20%左右。房屋建筑施工面积轿车年产量在2002年突破100万辆,2003年又突破200万辆;其年产量增长率,2002年达55.2%,2003年又高达89.7%,2004年增速有所调整,为11.7%。与此同时,城市建设、IT产业等也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  从2002年起,以房地产和汽车为代表的消费结构和产业结构的升级,是中国人均收入水平提高和工业化、城镇化、市场化进程加快的结果。房地产和轿车在20世纪90年代初、中期曾有一个发展,但由于当时人均GDP水平还较低,尚处于400~700美元之间,所以只有一个初步的发展。2000年,中国人均GDP水平达到800多美元,2003年突破1000美元,这就进一步推动了房地产和汽车的发展。与此同时,90年代中、后期以来,城镇化进程出现一个加速之势,城镇化率(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到2004年上升到41.8%。此外,由福利分房到住宅商品化,以及消费信贷的启动等市场化的住房制度和金融制度改革,再加上1997年以来居民购买力的积蓄等,都推动了以房地产和汽车为代表的消费结构和产业结构的升级。&  四经济的增长与波动&  以房地产和汽车为代表的产业结构升级对经济增长与波动的作用具有两重性特点:一是高位增长,二是强幅波动。&  1. 高位增长&  以房地产和汽车为代表的产业结构升级对整个经济增长具有广泛的和持久的推动力。以房地产为例。房地产投资的周期较长,其产业关联度很高,所带动的产业链很长。在房地产投资与钢铁、水泥、有色金属、化工产品等原材料及电力之间,以及进一步与金属矿石、非金属矿石、煤炭、石油等矿产品之间,产生相互推动的产业循环。就汽车产业来说,与其直接相关的产业有合成材料工业、轮胎制造业、钢铁工业(以薄钢板和钢带等汽车用钢为主)、机械工业中的机床工业(特别是数控机床)、石油开采及加工业、仪器仪表产业等,此外还有围绕汽车发展起来的服务业群体,如高速公路、加油站、快餐、汽车修理等。&  同时,中国正处于人均GDP超过1000美元,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加快的时期,对房地产(特别是住宅)和汽车的潜在需求很大,会进一步促进它们的发展。从住宅的潜在需求看,据有关专家估算,王国刚执笔(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研究所住宅金融课题组):《提高供给能力,推进房地产市场健康发展》,2005。在未来20年(到2025年左右),现有城镇家庭(1.55亿户)以每户100平方米计算,需要住宅155亿平方米,而目前城镇住宅存量为90亿平方米,两者差距为65亿平方米,20年内每年需要建设住宅3.25亿平方米;如果加上未来20年城镇人口以每年0.8个百分点增加,到时城镇家庭约2.61亿户,以每户100平方米计算,需要住宅260亿平方米,与目前城镇住宅存量90亿平方米相比,缺口达170亿平方米,20年内每年需要建设的住宅上升为8.5亿平方米;如果再加上城镇拆迁、危房改造等,则每年需要建设的住宅应在10亿平方米左右。而近几年,全国城镇每年新建住宅面积只有5亿~6亿平方米,远不能满足需要。&  从轿车的潜在需求看,据有关专家估算,〔美〕 福格尔(Fogel, R. W.):《全球经济增长及其对中国经济的影响》,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简报》2001年第47 期。美国 年对轿车的收入弹性为2.6,如果今后中国的人均收入以每年6%的速度增长,同时中国收入增长对轿车需求的弹性也和美国上述时期相同的话,到2015年,中国每年将购置1000万辆轿车,而目前中国轿车的生产能力只有每年150万辆(年的平均产量)。这就意味着,在未来15年中,中国轿车的生产能力需要增加6倍。如果中国年均6%的经济增长能够持续到2024年,轿车收入弹性不变的话,到时中国对轿车的需求将达到4500万辆,相当于目前全球轿车保有量和购买量。&  总之,从房地产和汽车这两个产业自身的产业链特点及未来潜在需求看,蕴涵着较为持久的经济增长潜力。&  2.强幅波动&  需要引起我们重视的是,以房地产和汽车为代表的产业结构升级对整个经济具有高位增长作用的同时,它们还具有强幅波动的特点。这是因为以房地产和汽车为代表的产业结构升级这一技术冲击因素,在其传导过程中会具有放大效应或过度扩张效应,随后会遇到各种因素的制约,如需求制约,特别是资源制约等。&  房地产和汽车的投资与生产在其传导过程中之所以会具有放大效应或过度扩张效应,是因为:其一,产业内的独立循环。房地产和汽车的产业关联度很高,在其投资和生产过程中,与原材料、能源、矿产品等投资和生产之间所产生的相互推动的产业循环,具有产业内相对独立的内部循环性。在这个相对独立的内部循环中,会形成&面多加水,水多加面&的滚动扩张。其二,需求的夸大。房地产和汽车的投资与生产不仅是根据其现期需求,而且是根据其预期需求进行的。在其现期需求和预期需求中,甚至还会包含投机需求。在其需求旺盛的情况下,市场会充满乐观的预期,由此,对房地产和汽车的实际需求会被夸大。这时,在高价格、高利润的驱使下,会进一步推动房地产和汽车的投资与生产的盲目过度扩张。其三,金融的推波助澜。在市场前景看好的情况下,金融企业为获取自身的赢利,会从金融角度支持房地产和汽车,以及与它们相关产业的投资和生产的过度扩张。&  这种过度扩张,随后会遇到各种因素的制约,主要是:&  其一,需求制约。对房地产和汽车的有购买力的实际需求,是与人们一定的高收入水平、一定的收入积累、一定的信贷支持和自身负债能力,以及一定的相配套的基础设施条件(诸如社区服务设施、道路、停车场等)为基础的。在一定时期内,人们的收入水平、收入积累和负债能力是有限的;金融企业从其自身获利出发,对经济风向的变动最为敏感,信贷条件是最易变化的;同时,相关的基础设施条件也不是一下子能满足的。因此,对房地产和汽车的购买热潮具有一定的阶段性,而不可能像中国20世纪80年代对百元级、千元级的小型和中型耐用消费品的购买那样一浪紧接一浪排浪式进行。而一旦房地产和汽车的需求发生阶段性变化,将造成房地产和汽车在短期内的产能过剩,导致其投资与生产的剧烈波动,同时也带动各相关产业的连锁波动,形成&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局面。美国20世纪20年代房地产和汽车的大发展,及其后年的大危机和大萧条,最好的说明了这一问题。参见刘树成:《把握宏观调控的来龙去脉》,《中国经济前景分析&&2005年春季报告》,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  其二,资源制约。房地产和汽车的投资与生产的扩张,产生了对各种原材料、能源、矿产资源和土地资源等的高消耗,还有相应的对环境的高污染。这其中有许多资源对一国或一个地区来说是稀缺资源,同时也是不可再生资源。当其中某种重要资源的供给缺乏弹性或完全无弹性时,整个产业链的运转将难以进行。当国内资源不支撑而需要依靠进口的情况下,大量的进口将会使国际收支状况恶化,同样会阻止国内经济增长。在各种资源当中,特别是土地资源,涉及农业和粮食问题。对于中国这样一个人口大国来说,房地产投资和整个投资规模的过快增长所造成的土地资源的过度占用,是难以承受的。除各种自然资源外,房地产和汽车的投资与生产的扩张,以及所带动的整个投资规模的过快增长,还使用了大量的信贷资金资源。据专家估计,中国每年房地产开发投资中,大量资金来自银行信贷,包括房地产开发企业从银行直接得到的房地产开发贷款、流动资金贷款,以及通过卖&期房&而间接得到的居民购房消费贷款。这就容易积累银行的潜在金融风险。&  总的看,在市场经济下,在消费结构由&吃、穿、用&向&住、行&升级,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加快的时期,即一般所说的工业化中期,是经济波动幅度最大的时期。参见刘树成:《中国经济周期波动的新阶段》,上海远东出版社,1996。中国现在正值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加快时期,客观上说,正是经济波动幅度加大的时期。&  综合以上分析,在未来5~8年的中期内,中国经济的高位增长包含着一定的客观因素,以房地产和汽车为代表的产业结构升级对整个经济增长具有广泛的和持久的推动力;但是,与此同时所具有的强幅波动特点,却是对经济平稳运行的一种新挑战。为了既保持经济的适度高位增长,又避免强幅波动,必须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决不能以为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加快就可以自然而然地使经济快速而平稳地增长。&  五不断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  1.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科学发展观是我们党在新世纪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指导思想的新发展,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推进现代化建设始终要坚持的重要指导思想。我们一定要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充分利用体制和制度手段、法律法规手段,大力促进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向节约型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大力促进以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为中心环节的产业和产品的结构调整,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切实把经济社会发展转入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轨道。以房地产和汽车为代表的消费结构和产业结构的升级,是今后一段较长时期内经济增长的重要推动力,但房地产和汽车业的发展不仅要&量需而行&,而且要&量力而行&,也就是说要充分考虑资源的可承受度,有阶段、有节奏地推进。&  2.把握好潜在经济增长率与适度经济增长区间&  潜在经济增长率与适度经济增长区间的测算和把握,是正确分析经济波动态势和实施宏观调控的重要基础。所谓潜在经济增长率是指,在一定时期内,在各种资源正常限度地充分利用,且不引发严重通货膨胀的情况下,所能达到的经济增长率。潜在经济增长率表明一定时期内经济增长的长期趋势。现实的经济运行围绕潜在经济增长率上下波动。如果现实的经济增长率过高地超过了潜在经济增长率,则各种资源供给的瓶颈制约就会非常严重,经济运行就会绷得很紧,产业结构失衡,引发严重的通货膨胀,经济快速增长难以为继;反之,若现实的经济增长率过低地低于潜在经济增长率,则失业问题不好解决,有可能带来通货紧缩,企业经营困难,国家财政收入减少,各项社会事业也难以得到发展。现实的经济增长率可在一定的适当的幅度内围绕潜在经济增长率上下波动,既不引起资源的严重制约,也不引起资源的严重闲置,物价总水平保持在社会可承受的范围内,这一波动幅度可称为适度经济增长区间。&  经济学家们普遍认为,确切地判定潜在经济增长率是一个困难的问题。不同的测算方法,所得出的结果不尽相同。同时,一定时期内潜在经济增长率的把握也还需要参考各种实际情况的变化。因此,潜在经济增长率不单纯是一个测算问题,其中也含有经验把握问题。就潜在经济增长率的测算来说,一般有三种方法:HP滤波法、生产函数法、菲利普斯曲线法。&  (1) HP滤波法。这是在宏观经济分析中用来得到经济时间序列的长期趋势而广泛使用的一种方法。我们用HP滤波法,对年中国GDP增长率进行平滑(由于采用的是年度数据,推荐使用的取值为100),由此得到趋势增长率为一条曲线,其范围大体在8%~10%之间。我们可以将这一区间视为以9%为中线的适度经济增长区间。&  (2) 生产函数法。运用该方法估算潜在增长率,面临以下问题:很多进入生产函数的变量,并不能找到现成的数据,而需要进行估算,比如资本存量、就业人口、人力资本等,对这些变量的估算本身就存在很大争议,因此结果也就很不一样。现有两个较有代表性的运用生产函数法估算GDP年均增长率的例子。一是林毅夫等(2003)的估计结果是林毅夫、郭国栋、李莉、孙希芳、王海琛:《中国经济的长期增长与展望》,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讨论稿,2003。:年为8.56%,年为7.08%;二是王小鲁等(2000)的估计结果是王小鲁、樊纲主编:《中国经济增长的可持续性》,经济科学出版社出版,2000。:年为6.58%,年为6.21%。这两个结果相差较多。有鉴于此,本文没有使用这一方法进行估算。&  (3) 菲利普斯曲线法。根据菲利普斯曲线方程,我们可以建立通货膨胀率与GDP增长率之间的关系。为避免伪回归,我们先对样本期年间的通货膨胀率(以居民消费价格CPI上涨率表示CPI从1985年才公布,1985年以前的以商品零售价格指数来代替。)与GDP增长率分别进行单位根检验,均为平稳变量。于是,可以用最小二乘法进行回归。可得回归方程:CPI = 1.006&CPI(-1) - 0.412&CPI(-2) + 0.966&GDP - 6.558(6.3891)(&2.6316) (3.4179)(&2.1478)R2=0.71调整R2=0.67DW=2.04F=17.13方程中,为简化起见,以CPI代表居民消费价格上涨率,CPI(-1) 代表滞后一期的居民消费价格上涨率,CPI(-2) 代表滞后两期的居民消费价格上涨率,GDP代表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上式括号内数字为t统计量。计量结果是令人满意的。回归方程的经济含义:其一,CPI上涨率受其自身的影响。滞后一期(即上期)CPI上涨率变动1个单位,导致当期CPI上涨率同向变动1个单位,这很符合适应性预期假说;同时,滞后两期CPI上涨率变动1个单位,导致当期CPI上涨率反向变动0.41个单位。综合起来,过去一期和两期CPI上涨率的变动1个单位,导致当期CPI上涨率同向变动近0.6个单位。其二,CPI上涨率受GDP增长率的影响。GDP增长率变动1个单位,导致当期CPI上涨率变动0.97个单位。反映出CPI上涨率变动与GDP增长率变动的一致性。正因为如此,我们就可以用CPI上涨率来衡量经济是否过热,即GDP的增长是否过快。根据这个回归方程,可以算出不同稳态通货膨胀率水平下的GDP增长率(见表1)。所谓稳态,是指增长率保持不变。稳态通货膨胀率,即没有加速通货膨胀。根据经验,社会可承受的通货膨胀率水平在5%以下,相对应的GDP增长率为8.9%。&  综合上述分析,HP滤波法得出以9%为中线的适度经济增长区间8%~10%,生产函数法(林毅夫等的估计)得出的潜在经济增长率为8.56%,菲利普斯曲线法得出的潜在经济增长率为8.9%。如果我们以简单的平均递增法来计算年GDP增长率的年均递增速度,则为9.4%。以上HP滤波法计算的样本期是年,生产函数法(林毅夫等的估计)预测的时间段是年,菲利普斯曲线法的样本期是年。从改革开放以来的实践经验看,特别是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情况看,当经济增长越过9%时,就会出现局部过热,引起煤电油运和重要原材料的供给紧张;当经济增长冲出10%时,就会出现总体过热和严重的通货膨胀,导致经济的大幅起落;而当经济增长低于8%时,就会出现通货紧缩,就业压力明显增大。根据以上各种计算和实践经验,特别是以房地产和汽车为代表的产业结构升级对整个经济增长具有广泛的和持久的推动力,再考虑到资源约束,一定时期内有购买力的需求约束等因素,在未来5~8年的中期内,潜在经济增长率可把握在9%,适度增长区间可把握在8%~10%。&  但是,若从未来的更长时期看,潜在经济增长率有可能会有所降低。这是因为:一者,消费需求的高质量化。随着人均收入的提高,消费需求将从&量&的提高上升到&质&的提高。对一般消费品的需求不再是&从无到有&、&从少到多&,而是&从有到好&、&从多到高&。这在客观上将会抑制未来一般消费品生产的增长速度。二者,资源约束的强化。随着前期经济的长时间高位增长,资源约束会越来越强,在客观上就要求加快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不断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提高整个经济增长质量。三者,投资预算约束的硬化。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和经济市场化的推进,必然会使企业的软预算约束不断地&硬化&,企业需要为自己的投资行为真正负起责任。同时,在开放经济条件下,也为防止外部风险,需要不断矫正资源配置中的种种扭曲,如要素价格的扭曲、政府的隐性担保等。这些都会抑制投资冲动,减少投资的盲目扩张。四者,人口的老龄化。随着2013年之后中国开始逐步进入人口老龄化阶段,劳动年龄人口减少,老龄人口增加,这一方面会使整个国民储蓄下降,另一方面是老年抚养比上升,都会影响经济增长度放缓。&  3.谨防新一轮经济过热和防范国际外部冲击&  在前面对经济周期波动的冲击因素进行分类时指出,冲击还可分为持久冲击和暂时冲击。以房地产和汽车为代表的产业结构升级这一正向技术冲击,属于持久冲击。现在,要指出的是,就近期的一至三年看,还存在着可能出现的、较大的正向暂时冲击。目前,从GDP增长率的季度数据看,中国经济正由2003年下半年至2004年上半年的局部过热和在适度增长区间(8%~10%)的上线区域运行(9.6%~9.9%),向适度增长区间的中线(9%左右)回归,经济增长的位势并不低。就近期的一至三年看,有几件&大事&,如2006年开始实行第十一个五年规划,年党政换届,2008年奥运会等,所有这些因素集中起来有可能推动经济增长的新一轮&大起&。以&换届&来说,改革开放以来,经济波动的几次&大起&,如1983年GDP增长率上升到10.9%,年GDP增长率分别高达11.6%和11.3%,年GDP增长率分别高达14.2%和13.5%,也都含有&换届&因素的影响。经济的大起大落,要害在于&大起&。为了防止年经济的&大起&,以及避免随后年可能出现的&大落&,我们必须保持清醒的头脑,防患于未然,特别是防止各地借机追求政绩,大兴土木,大上项目。如果能够较好地调控年可能出现的&大起&,那么就能为21世纪第二个十年的经济平稳增长创造良好的条件。&  许多国家的经验表明,在国内经济发展态势良好和经济波动趋于平稳的情况下,防止国际外部冲击的负面影响是一个值得高度重视的问题。从外贸看,目前,中国的外贸依存度(进出口总额占GDP的比重)已经很高,由1978年的不到10%(9.8%),上升到1990年的30%,又上升到2000年的44%,2004年高达70%。在出口方面,我们将面临越来越多的国际贸易摩擦问题;在进口方面,将面临国际上石油、矿产品、粮食等重要战略资源的价格与供给保障问题。因此,需要对外贸的高度依赖进行必要的调整,在促进进出口继续适度增长的同时,要注意防止外贸冲击对经济增长和波动所可能产生的负面影响。贸易增长应由关注贸易顺差转向贸易平衡,由关注贸易额转向提高贸易质量、增强国际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从外资看,今后,外资流入除采用FDI(海外直接投资)形式之外,更多地将采用非FDI形式。非FDI资本最为重要的特征,就是其&流动性&非常强。对投资者来讲,流动性强易于规避风险;但对于流入国来讲,受资本流动冲击的可能性增大。因此,我们在对外开放中,应加紧完善针对非FDI的监控体系,防止非FDI的大进大出对宏观经济和金融稳定的冲击。&  4.不断深化经济体制改革&  通过深化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消除影响经济平稳较快增长的体制性机制性障碍。一方面,要继续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和使民营企业健康发展,使政府更多地运用经济手段和法律手段所进行的宏观调控具有较好的微观基础;另一方面,要不断推进政府自身改革,推进政府职能转变。要树立正确的政绩观,转变发展观念,创新发展模式,提高发展质量,防止盲目攀比和片面追求经济增长速度。同时,通过深化改革,使宏观调控规范化、制度化、法制化。在什么情况下转换宏观调控的方向,在什么情况下加大宏观调控的力度,在什么情况下采取什么相应的调控措施,以及在规范市场准入和强化市场监管等方面,都应该建立和健全明确的政策规则,以增加宏观调控的透明度,使社会各方面都能有一个正确的预期,从而产生较好的调控效果。&  在政府的宏观调控中,是要&政策规则&,还是要&相机抉择&,在国际学术界,从20世纪60年代起,至今,也一直存在着争论。在宏观调控中,所谓相机抉择,是指政策制定者根据经济周期波动不同阶段中经济运行的不同态势,机动灵活地采取逆向调节政策。其目的是熨平经济波动,保持宏观经济运行的稳定性。这被比喻为&逆经济风向而行事&的政策。这是20世纪60年代,在美国,由凯恩斯主义者提出的宏观调控政策。但是,后来在实际政策制定中,这种反周期的相机抉择政策演变为不受任何约束的、任意的&纯粹&相机抉择政策。比如,在美国,在任的执政政府事先承诺要采取降低通货膨胀的政策,但后来在总统大选中,为了赢得大选,改而采取扩张性货币政策,以刺激生产和扩大就业;而在大选之后,通货膨胀显现出来,政府为了治理通货膨胀又改为采取紧缩性货币政策。这种纯粹的相机抉择政策,产生了政策的&时间不一致性&问题,人为地制造和加剧了经济波动,丧失了公众对政策制定者的信任。政策制定者事先承诺要做什么,与其后来实际上做了什么之间的不一致性,被称作政策的&时间不一致性&问题。在政策的&时间不一致性&情况下,当局政策的不确定性导致了市场参与者行为与预期的不确定性,而市场参与者行为与预期的不确定性又进一步影响了当局政策的不确定性。这样,市场参与者与当局之间形成了博弈,严重影响了宏观调控的效果。针对相机抉择政策所带来的问题,美国学术界提出要制定一种&政策规则&,以限制宏观调控政策的任意使用。所谓政策规则,是指政策制定者在决定宏观调控政策时应遵循的一种事先确定的规则。然而,在实际政策制定中,因为经济形势是不断变化的,不可能按照一个不变的规则行事。因此,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在货币政策的制定和操作中,实际上不同程度地采用了政策规则和相机抉择的方法,也就是把一定的政策规则与相机抉择相结合,避免相机抉择的任意性和政策的时间不一致性,增强决策的透明度和可预见性。&  目前,在中国宏观调控中,采取的是&双稳健&政策,即稳健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这是一种松紧适度的中性调控政策。在执行中,并不排除根据经济形势的具体变化或针对新出现的某些问题,而进行必要的调整或微调。但这种调整或微调也不宜频繁。总的说,在经济形势没有发生大的变化时,应注意保持宏观调控基本政策的相对稳定。
报告标题:
本文地址:
相关研究报告
热点报告研究
手机扫描二维码区域}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索洛经济增长模型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