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佑人生保险费率表的形成机制包括哪些

与 文章关键字:
相关的新闻
网友点击排行您现在的位置:
保险市场化概念股有哪些?保险市场化概念股价值解析
  市场化概念股有哪些?保险市场化概念股价值解析
  编者按:保监会主席项俊波26日在全国保险监管工作会议上表示,2014年,保险资金运用实现收益5358.8亿元,同比增长46.5%,创历史新高。2015年,保险资金运用将在保监会推动的三项重大改革中占有一席之地。在面临多重机会同时,保险资金运用风险需得到切实防范。
  养老险和健康险税优政策落地被纳入保监会2015年推动的工作重点之一。保监会将按要求启动个人税延商业养老保险试点,推动健康险税收政策尽快出台。车险、万能险、分红险等费率改革将稳步推进,巨灾保险、偿二代等政策将在2015年继续前行,未来5到10年将是保险业发展机遇期。
  险资运用将占一席之地
  项俊波表示,保险资金运用改革不断深化。市场化改革成效逐步显现,保险资金配置多元化格局基本形成,保险资金运用风险总体可控。
  会上披露的数据显示,2014年,保险资金投资收益率6.3%,综合收益率9.2%,比上年分别提高1.3和5.1个百分点,均创五年来最好水平。保险公司发起基础设施投资计划1.1万亿元,比年初增长56.8%。
  在保监会2015年推出的重大改革中,保险资金运用占有一席之地。项俊波表示,保监会将继续深化保险资金运用市场化改革。依托市场化运作机制,组建全行业的保险资产交易平台和资产托管中心,盘活保险资产存量,做大做强保险资产池。保险业还将围绕国家战略和民生领域,提升服务经济社会全局能力。在为国家重大战略服务方面,将加强对&一带一路&、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等重大战略问题研究,从风险保障、资金支持、公共治理等领域,引导行业积极开展保险服务。探索建立行业性战略、共保体等载体。
  资金运用风险成为保险业要关注的风险之一。项俊波表示,面对种种内外部条件约束,我们必须从资产和负债两端推动行业发展。从负债端看,国际经验表明,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在1000至10000美元之间,保险业将会经历加速发展阶段。当前我国人均GDP已达7500美元,居民在医疗健康、养老、休闲及个人保值增值等各方面的需求呈现出与传统业务不同的趋势。从资产端看,未来的保险资产管理,将在投资领域、投资地域和投资工具方面实现更多突破。重大项目和新兴投资双轮驱动,保险资产全球配置稳步推进,多元化资产管理工具广泛应用,将促进保险资产管理水平不断提升。
  在防范资金运用风险方面,项俊波表示,经济金融领域风险变化将更加直接地影响保险资金运用。比如,经济去杠杆化必然导致信用风险加大,固定收益类投资风险隐患将显著增加。地方政府进行债务甄别工作,导致地方融资平台风险变数加大。近一个时期,国际大宗商品价格和我国资本市场波动性增大,保险投资面临一定挑战。&在当前经济金融形势复杂的情况下,要重点关注高现金价值业务的资产负债匹配管理和一些公司的另类投资风险。要强化高现金价值业务的资本约束,做好重点公司现金流排查监测,切实防范可能出现的现金流风险。要针对信托、不动产、地方融资平台等领域,抓紧出台针对性措施,加强现场检查力度,防范风险隐患。&
  多项政策将持续推进
  在会议上,保险业在健康、养老、医疗服务中发挥的作用被多次提及。养老险和健康险税优政策落地被纳入保监会2015年推动的工作重点之一。项俊波表示,保监会将按照新国十条任务分解表的要求,以税优联合工作办公室为抓手,加强与相关部委的沟通协作,启动个人税延商业养老保险试点,推动健康险税收政策尽快出台。抓紧做好健康险、养老险相关监管制度、标准产品、业务流程和信息平台等配套建设,确保税优政策出台后尽快实施。
  大病保险将全面铺开。项俊波表示,目前,全国还有4个省市没有推进大病保险,有些省份开展了大病保险但没有做到地市全覆盖。要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快发展商业健康保险的若干意见》和六部委联合发文要求,不断提高大病保险保障面,争取全国各省份及各地市全覆盖。要修订大病保险业务管理制度,规范财务核算、招投标管理和市场准入退出等环节,确保大病保险依法合规开展。
  会议上的数据显示,2014年,与民生保障关系密切的年金保险同比增长77.2%,保障性较强的健康保险同比增长41.3%。保险业为全社会提供风险保障1114万亿元,同比增长25.5%,保险业赔款与给付7216.2亿元,同比增长16.2%,服务能力迈上一个大台阶。在完善社会保障方面,大病保险在27个省开展392个统筹项目,覆盖人口7亿人,参保群众保障水平普遍提高10&15个百分点。各类医疗保障经办服务人数达3.2亿。企业年金受托服务覆盖3.5万个企业的877万职工,受托管理资产3160亿元。2014年,保监会制定保险养老社区和住房反向抵押养老保险统计制度,完成创新业务统计体系建设。行业还研究提出保险信息管理平台、中介云平台、健康险平台等方案。
  保险业改革亮点纷呈
  保险业在2014年的改革亮点纷呈,相关政策在2015年继续推进。保险费率形成机制改革方面,万能保险费率市场化改革的方案已经国务院批准,商业车险条款费率管理制度改革方案已报国务院。项俊波表示,2015年,车险、万能险、分红险等费率改革将稳步推进。&经过近几年的准备,商业车险改革时机已基本成熟,示范条款修订、费率测算和新旧产品转换等准备工作已基本就绪。改革方案经国务院批准后,将先启动黑龙江等6个省市试点,条件成熟时在全国范围内推开。正式启动万能险费率改革,随后着手分红险费率改革,力争在今年年底前全面实现人身险费率市场化。&
  巨灾保险方面,保监会正推动其加快发展。最近,巨灾保险重点课题研究报告已上报国务院。按照建立巨灾保险制度&三步走&的规划,2015年开始进入&第二步&,重点是推进立法保障、建立核心机制。保监会争取将《地震巨灾保险条例》草案上报国务院,协调有关部门研究建立巨灾保险基金,并总结深圳、宁波试点情况,争取在云南、广东、四川、陕西等地区启动巨灾保险试点。
  偿二代方面,&保险业自2015年起进入偿二代过渡期,保险公司在过渡期内同时报送偿一代和偿二代数据,以偿一代作为监管标准。根据过渡期运行情况和行业准备情况,灵活、务实地开展新旧体系的正式切换。&   南方财富网微信号:southmoney
南方财富网声明:资讯来源于合作媒体及机构,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个股分析专区
48小时排行
概念股专区什么是保险费率监管
什么是保险费率监管
来源:网络
出自MBA智库百科()保险费率监管(InsuranceRateRegulation)目录1什么是保险费率监管[1]2保险费率监管的背景介绍[2]3保险费率监管的理论依据[2]4保险费率监管的三种模式[3]5保险费率监管的方法[4]6参考文献[编辑]什么是保险费率监管[1]保险费率监管又称费率监管,指保险监督管理部门依法对费率的合理性、公平性和适当性进行监管,为了实现保险费率不至于过高或过低,同一地区、同一险种、同一条款、同一费率,不同危险实行差别费率的监管目标。[编辑]保险费率监管的背景介绍[2]1980年我国全面恢复办理保险业务,当时只有中国人民保险公司一家,其条款和费率全部由人保公司统一制定和使用,并未受到监管。之后,随着新疆兵团保险公司、平安保险公司以及太平洋保险公司的相继成立,保险市场的竞争由局部逐步过渡到全国,保险公司之间的竞争日趋激烈。然而,保险公司的竞争主要表现为费率上的竞争,费率大战使得个别险种甚至出现了全行业的亏损。于是,中国人民银行于1991年4月下发了《关于对保险业务和机构进一步清理整顿和加强管理的通知》,1993年4月又颁发了《关于下发全国性保险条款及费率(国内保险部分)的通知》,试图以监管机关统一制定的条款和费率来限制恶性费率竞争。中国对保险费率的监管也从此进入了严格监管的阶段。这种对费率的严格监管在经济环境相对封闭、保险市场不成熟、保险市场不发达、消费者保险意识不强的条件下,起到了维护保险市场稳定发展、维持保险市场秩序、防止不正当竞争的作用。但是,随着我国经济改革和对外开放的不断深化,我国保险市场的市场化进程也在不断加快。传统的、带有强烈计划色彩的保险商品体制使得保险商品的价格无法真正反映市场信息,更无法真正调节保险市场的供求关系。僵化的价格体制越来越成为制约保险业进一步快速发展的瓶颈,费率监管在市场竞争的压力下显得越来越力不从心。自日保监会决定在广东进行机动车辆保险费率市场化的试点改革以来,关于放松对中国保险条款和费率监管的讨论一直非常热烈,“费率市场化”也成了保险界的热点话题。[编辑]保险费率监管的理论依据[2]规范经济学和实证经济学都试图说明为什么保险市场会存在监管。同其他行业一样,最早政府对保险市场实行监管,也是为了纠正市场失灵,这就是规范经济学中的“公共利益理论”。该理论认为,监管的目标是要实现经济效率最大化,包括防止和纠正市场失灵给消费者带来的重大利益损害。在实证经济学的“私人利益”监管理论中,监管的目的在于促进私人的利益。他们提出监管者们出于自身利益,热衷于监管活动,与他们追求政治支持最大化的目标是一致的。在这一理论中,监管者为了获得来自行业的资金以及其他支持,可能会表现出亲行业的偏见。相反,为了获得消费者(选民)的支持,可能会热衷于倾向于消费者的活动(如压制价格),即使长期效果是有害的。最著名的“私人利益”监管理论是所谓“监管占据理论”,该理论认为监管为被监管的行业所占据并为其利益服务。最后,还有所谓的“政治”监管理论。费率监管的“政治家理论”认为,监管者为了获取政治支持和考虑到自己将来的政治前途,往往关注公众对特定市场结果的不满情绪,并采用一些政治程序来使公众表达他们的政策倾向。如美国加州“103提案”就是政治选民活动的结果,选民们要求费率削减20%并进行冻结,从而使加州由竞争型费率转向费率的严格监管。该理论着重从消费者的角度来考虑费率监管的问题。因此,初看起来,费率监管是为了保护保险消费者的利益,使其免受恶性价格竞争带来的后果。但从国内外的实践来看,监管的直接目的都在于维护保险人的市场生存,防止恶性价格竞争导致的保险人利润下降,偿付能力不足等问题。在中国也是如此,特别是在保险市场发展初期,这种意在保护和培育市场的监管措施更是常见。其特点是把价格提高到公平价格水平之上,以维护费率的充足性和经营的安全性,同时因为严格的价格监管使价格僵化,不能很快地对市场上一些因素的变动做出反应。我们就从这两个方面来分析价格监管的效应。[编辑]保险费率监管的三种模式[3]各国都对保险费率有所管制,其目的是使费率适当、合理和公正。不同的国家采用不同的费率监管制度,但基本上可归为三类模式。综观这些模式可以发现,在政府监管的同时,都注意利用行业组织对市场费率的约束机制,避免保险监管当局陷入沉重的计算费率的技术性事务中。1.国家直接监管型国家保险监管部门以各种方式对保险费率的形成进行直接的干预和控制。这种管制大致可分为两类情况:一类是对具有均质性的险种如终身寿险,由于各企业销售的保险合同标准比较划一,监管机构对其规定统一的费率标准;另一类是对有较大差异性的险种如定期人寿保险和汽车保险,监管机构要求各企业按规定的类别和费率构成要素比例,依照企业相关的财务资料确这是一种较刻板的费率管制方式,在实践中遇到障碍,后来发展成为幅度管理制度,即由政府对保险费率设定上下限,具体的费率则由行业公会制定。例如在瑞士,在个人人寿保险中,保险监管当局制定出最低费率和参照费率,企业若没有提供足够的理由和统计证明,不能偏离最低费率和参照费率,而其精确的费率厘定则由行业公会的专门委员会进行计算,并经监管部门批准后,以法令形式公布执行。2.费率组织间接协调型保险监管机构本身不直接参与费率的制定,而是通过立法允许组成费率组织,由其依据平均损失率、管理费用和目标利润,厘定统一费率并要求会员执行,或公布建议费率作为会员公司自主确定费率的上下限和参照基准,由此实现对市场费率的一定程度的规范协调。3.自主确定费率型在英国、法国等国家及加拿大和美国的许多州实行完全自主的公开竞争型费率管理制度。在此制度下,各公司依据财务、统计资料,按费率构成要素自主确定费率,同业公会在市场费率形成和公司费率厘定中的作用是技术服务性的,仅限于提供风险统计数据、精算计算和咨询等服务。有的同业公会也厘定不具约束性的参考费率。也有的通过成员协商形成较一致的费率,但这种协商协议具有自愿基础上的行业垄断意味,是为了避免自残性竞争而形成的。[编辑]保险费率监管的方法[4]保险费率监管主要有以下几种方法:(1)事先批准。即保险费率及其厘定法则在使用前必须经保险监管部门批准。非经批准,不得使用。(2)先备案后实施。即保险公司在实施费率和费率厘定法则前一段时间,必须向保险监管部门备案,在此期间内保险监管部门发现有一些违法违规行为的,可予以制止或者要求保险公司修改。(3)先实施再备案。即保险公司可实施其所希望的任何费率,然后在若干期限内向监管部门备案,这样,监管部门有充分的时间审定该费率。(4)公开竞争。即保险公司在执行费率前无须上报监管部门同意。这只用于某些保险险种。(5)制定费率。有些特殊险种是由国家厘定费率,若保除公司不执行该费率.则不得经营该险种。就我国而言,趋向于对保险费率实施分类监管,即将费率分为法定费率、批准费率、备案费率和自由竞争费率4种,这样既维护费率的相对稳定,又允许适度的市场竞争,给予保险公司一定的自由生存空间。[编辑]参考文献↑刘金章,王晓炜主编.现代保险辞典.中国出版社,.1周海珍.保险费率监管效应分析.论丛.2008年3期↑申曙光.保险监管.中山大学出版社,2000↑孙国华,冯玉军主编.保险法律基础知识.中国金融出版社,2004来自&&0到:本条目相关文档逆向选择条件下保险费率监管的效应分析4页逆向选择条件下保险费率监管的效应分析4页更多相关文档本条目由以下用户参与贡献Zxe,鲈鱼,东风,HEHE林.页面分类:保险费率评论(共0条)提示:评论内容为网友针对条目&保险费率监管&展开的讨论,与本站观点立场无关。发表评论请文明上网,理性发言并遵守有关规定。
相关最新文章
由于人们各种经济活动越加频繁起来,迫切需要资金的周转,因此很多银行都会推出贷款业...
一年期人身意外伤害保险一年期人身意外伤害保险是指保险期限为1年的人身意外伤害保险...
什么是一般商业信用保险一般商业信用保险,又叫国内信用保险。它是指在商业活动中,作...
万能寿险(UniversalLifeInsurance)1什么是万能寿险2万能寿...
目录1什么是三元素法[1]2三元素法的计算公式[2]3参考文献4相关条目什么是...
热线电话(服务时间 09 : 00 - 21 : 00 )
Copyright (C) 2014 你我贷() 版权所有;杜绝借款犯罪,倡导合法借贷,信守借款合约
关注你我贷官方微信医疗保险制度_百度百科
关闭特色百科用户权威合作手机百科
收藏 查看&医疗保险制度
医疗保险制度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按照保险原则为解决居民防病治病问题而筹集、分配和使用的制度。它是居民医疗保健事业的有效,是构成制度的一种比较进步的制度,也是目前世界上应用相当普遍的一种卫生费用管理模式。内&&&&容筹集、分配和使用性&&&&质卫生费用管理模式
西方医疗保险国家制度的建立,大多是从起步的。始于1883年颁布的《劳工保险法》,其中规定某些中少于限额的工人应强制加入医疗保险会,基金会强制性征收工人和雇主应缴纳的。这一法令标志着作为一种强制性制度的产生。特别是 年世界性后,立法进入全面发展时期,这个时期的立法,不仅规定了医疗保险的对象、范围、待遇,而且对与医疗保险相关的医疗也进行了立法规范。目前,所有和许多都建立了制度。1988年,政府开始对机关事业单位的公费医疗制度和国有企业的劳保医疗制度进行改革。1998年,政府颁布了《关于建立城镇的决定》,开始在全国建立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1]
推进我国医疗保险制度建设的基本制度实行与个人账户相结合的模式。原则上实行地市级统筹。覆盖城镇所有用人单位及其职工;所有企业、、事业单位和其他单位及其职工必须履行缴纳基本医疗的义务。目前,用人单位的缴费比例为的6%左右,个人缴费比例为本人工资的2%。单位缴纳的费一部分用于建立,一部分划入个人账户;个人缴纳的基本医疗计入个人账户。和个人账户分别承担不同的医疗费用支付责任。主要用于支付住院和部分慢性病门诊治疗的费用,统筹基金设有起付标准、最高支付限额;个人账户主要用于支付一般门诊费用。
为保障参保职工享有基本的医疗并有效控制医疗费用的过快增长,政府加强了对医疗服务的管理,制定了目录、诊疗和医疗服务设施标准,对提供基本医疗保险服务的医疗机构、药店进行资格认定并允许参保职工进行选择。为配合制度改革,国家同时推动医疗机构和药品生产流通体制的改革。通过建立医疗机构之间的竞争机制和药品生产流通的,努力实现“用比较低廉的费用提供比较优质的医疗”的目标。
在之外,各地还普遍建立了互助制度,以解决最高支付限额之上的医疗费用。国家为公务员建立了医疗补助制度。有条件的企业可以为职工建立。国家还将逐步建立制度,为提供基本医疗保障。
的制度改革正稳步推进,基本医疗保险的覆盖范围不断扩大。到2001年底,全国97%的地市启动了改革,参加基本医疗保险的职工达7629万人。此外,公费医疗和其他形式的还覆盖了一亿多的,政府正在将这些人口逐步纳入到制度中。我国的制度主要分为三种,一是适用于企业职工的劳保医疗制度,二是适用于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的公费医疗制度,三是适用于农村居民的制度。
劳保医疗制度是根据日政务院公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保险条例》而建立起来的。该制度主要适用于和部分集体企业的职工。劳保医疗费用在1953年以前全部由企业负担;1953年改为根据分别按的5%~7%提取。1969年,财政部发布规定要求中央的奖励、费和医药卫生费实行合并提取办法,统一按照企业的11%提取的直接计入成本。劳保的主要内容包括:⑴职工医疗或非因工负报告团,所需诊费、手术费、住院费及普遍药费,均由企业负担,贵重药费、住院的膳食及就医路费由本人负担,如本人经济状况确有困难,可由项下酌予补助。⑵职工因病或非因工负伤停止工作医疗时,其停止工作医疗期间,连续在6个月以内者,按其本企业工龄的长短,由企业发给病假,数额为本人工资的60%~100%;停止工作边疆医疗时间在6个月以上的,改由项下按月给付救济费,数额为本人工资的40%~60%,直至能工作或确定为残废或死亡为止。⑶职工因病或非因工负伤医疗终结确定为残废,退职后,病伤假期或救济费停发,改由项下发给非因工负伤残废救济费,残废救济费的确定标准是:饮食起居需要人扶助者为本人工资的50%,饮食起居不需要人扶助者为本人工资的40%,至恢复劳动能力或死亡。时止。⑷职工供养的直系亲属患病时,得在企业医疗所、医院、特约医院或特约中西医师处免费诊治,手术费及普遍药费,由企业负担1/2。针对劳保医疗中企业和国家负担对重的情况,1966年4月劳动部和全国总工会颁发了《关于改进企业职工劳保医疗制度几个问题的通知》,对劳保医疗作了一些新规定,如规定职工患病和非因工负伤,在就诊所需的挂号费和出诊费均由职工个人负担;医疗时所需的贵重药品,由企业负担,但服用营养滋补药品的费用,应由职工负担等。
公费医疗制度是1952年6月政务院发布的《关于全国各级人民政府、党派、团体及所属单位的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实行公费医疗预防撒谎指示》建立起来的。公费医疗制度的实施范围包括各级国家机关、党派、人民团体以脱离文化、教育、科研、卫生、体育等事业单位的工作人员和革命残废军人、高等院校在校学生等。公费医疗的经费来源于国家与各级政府的财政预算拨款,由各级或财政部门统一管理和使用,从单位“公费医疗经费”中开支,实行专款专用。享受公费医疗人员门诊、住院所需的诊疗费、手术费、住院费、门诊费或住院中经工程师处方的药费,均由医药费拨付;但住院的膳食、就医路费由患病者本人负担,如实有困难的,得由机关给予补助,在行政经费内报销。
制度主要适用于农村地区,与劳保医疗和公费医疗不同的是,它并非是由国家立法强制建立的,也没有国家财政给予资金支持,而是在农村地区,通过集体和个人集资筹集医疗经费,为农民居民提供医疗保健的一种互助济制度。制度出现在20世纪50年代末期,普遍推行于60年代中期。1965年中央中央批转卫生部党委《关于把卫生工作重点放到农村的报告》,强调加强农村基层卫生保健工作,推动了的发展。到1965年底,全国已有山西、、江西等十多个省、、直辖市的一部分市县实行了制度,到1976年,全国已有90%的农民参加了合作制度。农村制度以为基础,以农民群众自愿参加为原则,合作医疗为集体出资和个人集资或集体投资和个人集资相结合的形式。以量入为出为原则,群众看病只需缴纳少量费用,大部分可从合作医疗中报销。因此,该制度受到了农民群众的普遍欢迎,成为家村事业的一项重要内容。但自70年代末以来,由于农村实行了,普遍采取了,使农村制度失去了原有的经济基础,导致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在全国各地几乎消亡。
自2003年起,开始试点,2012年是新农合制度实施十周年。十年来,在各级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和正确领导下,有关部门通力合作,农民群众积极参与,新农合制度建设扎实推进,取得了显著成效。
一是实现全面覆盖,参合率稳定在较高水平。新农合制度自2003年开始试点,到2008年实现了全面覆盖,参合人口数从试点初期的0.8亿,逐年稳步增长,截至2012年6月底,参合人口达到8.12亿人,参合率达到95%以上。
二是筹资水平不断提高,保障能力逐步增强。新农合人均筹资水平由2003年的30元提高到2012年的300元左右。2012年,新农合政策范围内住院费用报销比例进一步提高到75%左右,最高支付限额提高到全国农民人均纯收入的8倍以上,且不低于6万。
三是确立了较为完善的符合中国国情的制度框架和运行机制。新农合建立了由政府领导,卫生部门主管,相关部门配合,经办机构运作,医疗机构服务,农民群众参与、费用补偿公开的管理运行机制;明确了以家庭为单位自愿参加,个人缴费、集体扶持和政府资助相结合的筹资机制;形成了以住院大额费用补偿为主,并逐步向门诊统筹和重大疾病扩展的统筹补偿模式,2011年在90%以上的地区开展了门诊统筹,参合农民受益范围更加广泛;建立了参合农民在统筹区域内自主就医、即时结报的补偿办法,2011年,已有超过2/3的省(区、市)实现新农合省市级定点医疗机构即时结报;建立了基金封闭运行机制和多方参与的监管机制;深入推进支付方式改革,2011年已有超过80%的地区开展了不同形式的支付方式改革,新农合制度合理有效控制医药费用的作用开始显现;积极推进商业保险机构参与经办新农合服务工作,探索“管办分开、政事分开”的新农合管理运行机制。
今后一个阶段,结合中央深化医改的总体部署,卫生部将重点推进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一是稳步提高新农合筹资标准,到2015年,新农合政府补助标准将提高到每人每年360元以上,个人缴费标准适当提高,并逐步探索建立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筹资机制。
二是加强新农合精细化管理,严格基金使用管理,加强对定点医疗机构的监管;全面推行新农合省市级定点医疗机构和村卫生室的即时结报工作,逐步推行省外异地结报;加快新农合信息化建设。
三是推进提高重大疾病医疗保障水平试点工作,将儿童白血病、肺癌等20种疾病纳入保障范围。贯彻落实六部委《关于开展城乡居民大病保险工作的指导意见》,做好大病保险与新农合大病保障工作的衔接,优先将这20种重大疾病纳入大病保险范围。
四是加快推进新农合支付方式改革,用总额预付、按病种、按单元、按人头等支付方式替代按项目付费,控制费用,规范医疗服务行为,提高基金绩效。
五是加快推进委托有资质的商业保险机构参与新农合经办服务工作,扩大商业保险机构经办新农合的规模,建立新农合管理、经办、监管相对分离的管理运行机制。
六是认真总结新农合制度实施10年来的经验,推动《新农合管理条例》及早出台,尽快将新农合纳入法制化管理轨道。
实践证明,新农合制度符合农村实际,是现阶段农村居民基本医疗保障制度的重要实现形式。十年来,新农合制度从无到有,由小到大,对保障农民健康发挥了重要作用。作为新农合制度的主管部门,卫生部门将会同有关部门继续扎实推动新农合制度发展,促进农村居民健康水平稳步提高。[2]自1921年8月成立开始,人在为劳动大众争取基本的方面进行了不懈的努力,就医疗保险问题提出了一系列议案。在革命根据地和,颁布了涉及内容的诸多具体规定。1949年,成立,随着建设的迅速展开,全国统一的制度开始启动。我国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在年老、或者的情况下,有从国家和社会获得物质帮助的权利。国家发展为公民享受这些权利所需要的、社会救济和医疗卫生事业。”1951年初,《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保险条例》正式颁布。1953年,国家又对《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保险条例》进行了修改,于1953年1 月颁布了《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保险条例若干修正的决定》,同时公布了修正后的条例,从而使劳保医疗制度得以建立。1952年6月,政务院颁布了《关于全国人民政府、党派、团体及所属事业单位的国家工作人员实行公费医疗预防措施》,公费制度开始在全国实行。我国起源于40年代陕甘宁边区的“医药合作社”。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随着的结束,农村互助合作风起云涌,不少地方由群众自愿筹资成立了医疗互助组织,如保健所、医疗所。1956年,全国人大一届三次会议通过了《高级农村合作社示范章程》,对合作社的社员因公负伤或因公致病的医疗给予了明确规定。不久,全国普遍出现了以为基础,集体与个人相结合,具有互助互济性质的农村。至此,我国以公费医疗、劳保医疗、农村为主要内容的制度基本形成。
自1994年国务院决定在江苏镇江、江西九江试点开始,我国拉开了从计划经济下与体系向市场经济下体系转变的改革历程,逐步建立起包括制度、制度和制度在内的三大医保制度,初步构成了覆盖全体国民的医保体系。在覆盖对象的划分上,制度是1998年为国有企业改革解困而出台的一项配套措施,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这是自然的考虑,但也在客观上造成该制度覆盖面较为狭窄,仅限于城镇正规就业职工;2003年出台的制度的覆盖对象是广大农村居民;2007年出台的制度的覆盖对象为不属于职工医保制度覆范围的学生、少年儿童和其他非从业城镇居民,从制度设计的初衷来看,三大医保制度各自的覆盖范围应当是清晰的,然而随着我国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调整、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加快,使得三大险种的覆盖对象之间开始出现不同程度的交叉,尤其对农民工、失地农民和城镇灵活就业人员等特殊人群应当纳入哪种制度范围缺乏明确的规定,各地做法不一。[3]概括地讲,我国制度的基本特征可以概括为:
1.医疗的非市场性。现代企业对于紧缺的配置主要表现为计划方式、市场方式和介于两者之间的计划与市场结合的方式。制度作为一项基本的,它是时代发展的产物,反映一定历史阶段的社会关系和生产力发展水平,与一定时期社会、政治和经济发展政策取向紧密相联。我国制度产生于新民主主义时期,并在以为特征的社会主义时期获得了迅速发展,突出反映了医疗经济的性质。国家运用计划手段对医疗资源进行高度集中管理,以单一的行政手段对医疗资源的、、分配、消费等各个环节实行统一计划,医疗经济所有权、、使用权整体合一,对医疗卫生资源的分配和负责,实际上谁都可以不负责,医疗卫生资源消费缺乏必要的约束。不但形成了畸形的药品、医疗卫生,而且导致了非理性医疗消费,造成了医疗分配领域的平均主义和,带来资源的巨大浪费。
2.同一制度的平均主义与不同制度的差异性。我国具有独特的板块结构,这种板块结构表现为全民保健、公费医疗、劳保医疗、。除全民保健具有普遍外,公费医疗覆盖机关、事业单位,劳保医疗覆盖城镇职工及其家属、子女,覆盖农村居民。制度按照单位和居民的不同身份,分为公费医疗制度、劳保医疗制度和农村制度。由于它们资金来源渠道不同、享受待遇的对象不同,范围不一样,这种必然出现不少问题:其一,强化了职工或居民身份界限,阻碍了的优化配置和人才的合理流动;其二,就分制度而言,平均主义非常严重,浪费惊人;其三,各医疗保险分制度之间,由于按或身份享受待遇,保健程度迥然不同。
3.。制度按各分制度特点确定不同的资金来源渠道。公费医疗全部由包下来,职工就医,除挂号费外,所有费用均由财政负担,个人不需支付费用。劳保医疗由企业提取,在费用中开支,由企业自行管理,实际上是。农村费用,由集体与个人共同负责,局限性很大。正是由于这种资金管理办法,使我国医疗保险制度大致分为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和农村居民两大分制度,这种制度恰恰是与我国相一致的,体现了我国城乡社会结构的特点和经济发展水平。我国制度的建立,促进了我国医疗保健事业的快速发展,对于保障城乡居民身体健康,提高人民身体素质发挥了积极作用。主要表现在:我国医疗卫生事业迅速发展,规模不断扩大,医疗设施不断完善。新建立以后,逐步建成了一个包括各级各类卫生机构,各种卫生人员组成的、遍布城乡的医疗卫生网。 1990年,全国卫生机构已有20.9万个,比1949年增长55.9倍;医院床位262.4万张,增加31.8倍;专业389.8万人,增加6.7倍。全国拥有乡卫生院47749个,有86.2%的村建立了医疗站和卫生所。全国乡村有医院病床150.2万张,医务人员123.2万人。在,平均每一个医生负担人口数为649人,而每一个医生的平均负担人口数为2390人。全国医院病床为78.6%,其中大型医院为 95%以上,每一个医生每天负担门诊病人4.8人,住院患者1.9人。人均寿命延长,健康水平提高。据,人口平均预期寿命已从解放前的35岁提高到1988年的70岁,超过世界中等国家水平。人口死亡率从解放前高达33‰下降到7‰以下,成为世界上死亡率最低的国家之一。婴儿死亡率降至30‰左右,已接近高收入国家水平。人口的体质特别是青少年的身体发育状况,也比有很大提高。 1979年同30年代末相比,15岁的男孩平均身高增加1.8厘米,平均体重增加2.1公斤;15岁的女孩身高增加1.3厘米,体重增加1公斤。从 1979年至今,人民的体质又有了明显的提高,的预防能力显著增强,诊治技术不断进步。由于制定了预防计划,建立了预防网络,各种传染病、地方病的发病率大幅度下降。法定传染病发病率在1949年高达2万/10万,1978年降为2364人/10万。1992 年持续下降到235.11人/10万。与此同时,的医治能力也明显提高,发达国家能治愈的疾病我国也可治愈。因不同病因致死的死亡率排列顺序与发达国家相似,由于心血管、癌症这两项世界尚未攻克的医学难题而致死的死亡率排在第一和第二位。而像肺结核这样的在解放前位于死因前列的已被战胜,退居次要位置。但是,我们也应当看到,我国仍存在不少问题,有些问题还非常严重,甚至到了制约经济体制改革顺利推进的程度。这些问题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1、“以药养医”是目前我国医改所面临的最核心的问题
政府对医疗机构投入资金不足、供给能力弱,又将医疗机构推入市场让其自身适应市场、自负盈亏,这样的做法导致了绝大多数医院不得不选择“以药养医”这种方式来维持医院的正常收入和运行。久而久之,“以药养医”这种方式就变成了医院在市场经济之中追求利益最大化的工具,医疗机构丧失了其公益性的性质,群众看病时的负担越来越重。其实问题的根源就在于政府对医疗机构的投入不够。在2011年,中国GDP总额为47.16万亿元。据财政部发布的《2011年公共财政收支情况》,财政收入为103740亿元,其中医疗卫生支出6367亿元,仅占GDP总额的1.35%,比许多国家的医疗投入比例都低。  而且这6367亿元也并不是全花在对每个老百姓的医疗服务上,去除卫生部门三公消费、基建等其他项目外,用在全国百姓和医疗机构身上的,就只剩下20%左右。这使得大多数省份的财政补助占公立医院收入的比例都不到5%,甚至还有低于2%的,这样也迫使医院不得不从药品、器材之中获得资金来维持正常运转。  2、医保政策的公平性和多样性有待提高
由于诸多历史性的原因和地区制度差别而形成的医保差别对待依然存在,不同人群和不同地区的医疗水平存在着很大的差距,仍有部分人员由于各种原因未参加医疗保险。各地医保中心都有针对各自地区的政策,造成各地区医保病种、报销比例都存在差异,全国各地区各种险种也缺乏统筹规定和有效的相互衔接。因此,这种全国性的制度的公平性还有待提高。随着社会发展,就业形式呈现多样化,医疗保险的险种需求的多样性逐渐显露出不足。并且参保人员转移工作和地区出现的医保衔接困难、“一卡通”措施不完善的现象,也暴露出对于医保政策多样性的需求。  3、医保政策管理制度不够健全
由于我国各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不同,医疗保险政策分别实行以省、市、县各级分级管理或者以行业统筹为主的分割管理。医保基金共济能力差,无法做到顺利应用于全国。基本医疗保险基金、补充医疗保险基金、大额商业保险基金在应用衔接上缺少协调性,多种医疗保险基金无法最有效地发挥功能。医保资金涉及政府、医疗保险中心、参保人员和医院等环节。时常发生医患关系紧张,参保单位缴纳医疗保险基金不足、参保群众套取个人医保账户资金、骗取医保基金、医疗机构和医药代表的暗箱操作等现象也经常出现。因此,国家需要制定强有力的规定来统筹协调医保资金的使用,以保证我国全民医保事业的可持续发展。  4、医保基金风险的可控性需要加强
医疗保险基金是医保制度的主要组成部分。基金的安全可控性是我国医保政策实施成功的前提和关键。我国已经步入老龄化社会,特有的年龄结构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医保的筹资和收入,老龄化趋势直接导致了医保基金支出的负担并且提高了基金的风险性。特殊类型疾病、老年慢性病、长期住院护理等费用的增加会危及医保基金的可控性。与此同时,随着科学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在医疗领域也随之出现越来越多的新药品、新技术、新治疗手段。这些新技术方法的出现会直接导致医疗费用的增加,使得医保基金支出风险大大增加。  医保中心、参保群众和医疗机构组成了三个互相关联的利益主体。参保群众追求医疗服务的最优化,医疗机构追求获得利益的最大化。医保基金也因此存在着不断增长的支出风险。参保群众和医院套取医保基金、医务人员获得药品回扣、诱导患者过度医疗消费等违法现象也时有发生。
5、资源分布不合理,费用负担苦乐不均。医疗保险各分制度板块结构的特点,使政府在分配医疗保险资源上受到很大限制,医疗卫生设施部门间、行业间、城乡间的差别巨大,、北京、广州等中心城市集中了全国最优秀的医药人才、最先进的诊疗设备,经济医疗设施远远满足不了需要。机关、事业单位以及企业举办的医疗机构,其医疗卫生资源供过于求,利用率低下,浪费严重。而农村的医疗卫生资源严重短缺,供不应求,看病难、吃药难的问题非常普遍,农村这种缺医少药的问题,使一些地方的防病、防疫能力不断下降。以医院床位为例,占全国总人口75%以上,1995年,城市医院病床占全国医院床位的52.3%,农村占47.7%,城乡医疗设施分布极不平衡。我国是由劳动者所处的的性质决定的,医疗费用主要由劳动者所在单位进行核算。由于本单位供款、职工年龄结构、身体素质、概率等差异,使单位或企业之间医疗费用负担畸轻畸重,甚至出现医疗费用不堪重负的现象,影响了的生产和,使企业生存、发展环境恶化,造成企业规则和的扭曲。
6、医疗费用急剧膨胀,“”现象严重。我国城镇职工医疗属直接免费型保障,只需支付微额挂号费,就可直接进入消费领域,参与资源的分配,其消费的数额不受限制,这就容易出现小病大治、无病也治、开大方、开人情方、一人看病全家吃药的现象。据有关部门估计,不合理的医疗费用支出约占全部医疗费用的20.3%。1978年,全国职工医疗费用27亿元,1997年增加到 774亿元,增长28倍,年递增约19%,而同期财政只增长6.6倍,年递增约11%,职工医疗费用远远高于同期财政的增长速度。医疗消费的无节制,导致少数地方医患相互、道德沦丧的情况。有的人到医院开药,到药店。有的处方竟能开出电视机、洗衣机等生活日用品。有的地方在医院旁边总有林林总总的药品小店。我国医疗费用急剧膨胀的原因,除由于药品、医疗卫生管理体制不顺而造成的以药补医以及医药生产成本上升和药品销售不规范的因素外,上述人为因素不能不引起我们的思考和警惕。针对我国现行医疗保险制度体系中基本医疗保障理论体系及实践构架设置、区域医疗卫生事业可持续性发展、建立“医保宏观经济模型”和“微观过程控制模型”、进一步完善我国医保定额补偿办法等制度的创新问题进行了思考论述。
中国医疗保险制度体系在十年改革砺炼中日趋完善。针对我国现行医保制度体系中基本医疗保障理论体系及实践构架设置、区域医疗卫生事业可持续性发展、建立“医保宏观经济模型”和“微观过程控制模型”、进一步完善我国医保定额补偿办法等制度的创新问题进行了思考论述,以期引起共鸣、增进发展、造福人民。
1 关于基本医疗保障理论体系及区域实践构架设置
基本医疗保障理论体系和区域实践构架设置是中国医保制度系统的基础工程,也是中国十多年医改始终未解的难题。“三圈理论”(见图1)从经济学角度将医疗费用划分为“投入、有效、必需”三层次,并分别相对应于“医疗行为、有效行为、准确行为”,从理论上清晰地将基本医疗和医保范围界定在医疗“准确行为”所致的“必需费用”核心区域内;图中溢出黄色区域的蓝色部分是医疗“有效行为”所致的“有效费用”,在区域医保经费不足的情况下,该部分费用可以纳入个人、单位、企业或各商业保险的支付范畴;图中溢出蓝色区域的灰色部分是医疗“无效行为”所致的“无效费用”,也是医保重点管理并尽力控制消减的部分。“三圈理论”的成立,使我国区域基本医疗保障范畴的实践构架设置成为了可能:首先,对基本“医疗路径”进行科学界定,并对相应费用进行划分;其次,对区域内各类医疗机构现行医保费用的“三圈”构成进行统计分析;其后,制定出区域基本医疗保障范畴的实践构架;最后,在医保管理中实践应用、检验改进、不断完善。
2 关于区域医疗卫生事业可持续发展
我国区域医保经济“病源数×保障水平&医保筹资总额”的失衡问题,是中国10年医改及当前医保制度创新关注的焦点。在区域病源数和医保筹资总额相对恒定的状态下,医保经费超控必然使当地各定点医疗机构承担医保超标部分的经费支付,面临较大的经营风险。长此以往,必将严重影响当地医疗机构的生存、发展,从而直接对区域医疗卫生事业的可持续性发展造成不可逆性的负面效应,最终将直接损害到地区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影响该地区人民的健康。中央和各地政府及其职能机构应充分重视这一现象的远期负面效应,深入实际、求真务实,量入而出,切实摸清我国及区域资源配置的优化水平和实际程度?“以收定支”保障尺度与实际支付的差距?我国各级各类医疗机构诊治疾病CD率(%)及专科病种的相关差异?树立可持续性的科学发展观,有效平衡社会、政府、企业、医院、病人等多维经济利益,力争从制度上保证“病源数×保障水平≈医保筹资总额”的中国区域卫生经济的相对均衡。
3 关于“医保宏观经济模型”和“微观过程控制模型”的建立
加强对微观医保经费使用过程的科学管理和控制,是均衡卫生需求与供给落差最根本的制度方式。应在区域“医保宏观经济模型”的基础上,将“微观过程控制模型”设置列入区域医保制度研究的重要内容。政府和职能机构应积极牵头,投入必需研究经费、利用现有构架成果、集中微观经管人才、组织课题研究小组,争取尽快完成模型构架的临床验证,并在实际应用中完善提高。真正建立起保证有限医保经费合理使用、效价更大化的科学工具和有效方法。
4 关于进一步完善中国医保定额补偿制度
定额补偿是我国当前医保补偿制度的主要形式和重要组成。10年医改医保定额补偿制度虽在不断实践探索中趋向完善,但多数区域医保定额经济补偿制度100%依据年头制定的预算指标及部分软性考核结果,其弊端明显:一是预算定额指标制定过程的科学方法豁缺和人为因素影响;二是年头预算与实际市场动态运行差异,在经济学意义上存有明显的不确定性;三是忽略了“诊治疾病CD率(%)”和“患者自费比例(%)”等影响超标补偿的关键因素;四是负面导向了小病加收、大病推诿、增加自付、转嫁风险等不规范医疗行为。因此,进一步根据各地实际,完善区域医保定额补偿制度办法势在必行:一是要进一步完善年度预算定额和考核指标的科学性,增加客观成分和可操作性;二是要逐步建立“疾病分型”加“病种×疾病分型”的立体交叉综合管理系统;三是要在现行补偿依据中增设“诊治疾病CD率(%)”和“患者自费比例(%)”等关键因素,并分别确定相应权重,见表1。从而使医保补偿制度更加科学、合理、全面,正向引导性更强,更充分体现公开、公平、公正原则,促进区域医疗市场机制的建立健全,保证中国医保的健康发展。
[4]中国医改,对各级医疗机构的全员素质和微观管理者的决策水平、应变能力、知识层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使其知识力、判断力、说服力、行动力、宽容力、忍耐力得到了全面的检验和磨砺。各级医疗机构在面对风险压力的同时,也赢得了机遇、注入了活力。积极有效地制度创新,是当前中国医疗卫生保障事业迈入世界平台、不断科学发展的关键所在。在一定时期,一定历史阶段,医疗保险是适应时代要求的,而当社会进步与经济发展进入另一个更高层次时,原有的、传统的医疗保险便已不再符合社会经济发展要求了,表现出其自身的滞后性,这种滞后性弄不好就可能成为社会经济发展的阻力。所以,医疗保险制度改革说到底就是研究和解决医疗保险体系、规模、结构、实现形式如何与现代社会相适应的问题。我国经过20多年的改革,已进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时期,医疗保险制度改革必须依据社会主义基本的政治、、民族习俗和文化传统的特定要求,根据市场经济一般规律,正确处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医疗保险特殊与一般的关系,既体现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又符合市场经济运行方式,对传统医疗保险制度进行改革。1998年 12月,《国务院关于建立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的决定》,为推进我国医疗保险制度改革提出了总体思路和具体目标,构画了明确的体制框架,为我国推进医疗保险制度改革提供了科学的指导。
1.建立合理的基本医疗保险准入与保障水平。传统的双轨制医疗保险弊端甚多,其中最大的缺陷是严格的准入标准,对的职业、单位所有制性质有明确限制。改革传统医疗保险制度就是要变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双轨制为单轨制,降低准入标准,建立城镇职工统一的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实现广覆盖。该制度可以表述如下:根据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内在要求,构建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障安全机制,把城镇所有的劳动者都纳入这种安全网内,防止城镇职工由于基本医疗得不到满足,而影响劳动力的生产和再生产,从而使市场经济运行产生大的震荡。的界定标准应当是财政、企业和个人的承受能力,在现实需要与可能的情况下,改革的政策选择必须是解决城镇职工最基本的医疗需求。这完全是由我国社会状况和经济发展水平所决定的,符合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特征。我国医疗保险事业发展的历史告诉我们,医疗需求是劳动者的一种基本生存条件,国家必须为他们提供这种需求,这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而这种医疗保险制度应当建筑在打破原有的所有制、单位壁垒的基础之上,并以建立统一的医疗保险制度为目标。但是,就当前我国的实际而言,受现阶段各方面财务制约,它只能是基本的,满足程度也只能是基本的,即低水平、广覆盖、保证基本医疗需求。
2.选择科学的基本医疗保险基金模式。基金是医疗保险的核心,基金模式的确定是医疗保险制度改革成败的关键。我国医疗保险基金模式的选择集世界各国和本国改革经验之大成,在强调义务的基础上,把个人责任与挂起钩来,它既是,同时又是约束。体现了社会医疗保险互助互济的“”,有利于在一定社会范围内实现医疗保险基金的统筹调剂,均衡医疗费用负担,分散医疗风险,实现社会公平。个人账户,则体现了个人所应承担的责任,有利于增强职工个人的健康投资意识,促使职工年轻、健康时为年老、多病时积累医疗保险基金,以建立起纵向的个人积累保障机制;同时,个人账户归个人所有,提高了个人的责任感,促使职工个人在医疗消费中自我约束,强化了费用支出的制约机制。基本医疗保险基金实行社会统筹和个人帐户相结合,实现了医疗保险基金横向互济功能与个人纵向积累保障作用的结合,兼顾了公平与效率,有利于分散医疗风险。近年来各地改革实践也充分证明了这一点。根据规定,职工基本医疗保险费由用人单位和职工共同缴纳。用人单位缴费率应控制在职工工资总额的6%左右,职工缴费率一般为本人工资收入的2%。随着经济的发展,用人单位和职工缴费率可作相应调整。基本医疗保险实行社会统筹和个人账户相结合,个人缴费全部划入个人账户,单位缴费按30%左右划入个人账户,其余部分建立统筹基金。个人账户的和归个人所有,可以结转使用和继承。统筹基金和个人账户要明确各自的支付范围,分开管理,目的是明确各自的责任,避免统筹基金个人账户。要制定统筹基金的起付标准和最高支付限额,起付标准原则上控制在当地职工年平均工资的10%左右,最高支付限额原则上控制在当地职工年平均工资的4倍左右。起付标准以下的医疗费用,从个人账中支付或由个人自付。起付标准以上、最高支付限额以下的医疗费用,主要从统筹基金中支付,个人也要负担一定比例。超过最高支付限额的医疗费用,可以通过等途径解决。
3.实现有效的基本医疗保险管理。社会化是基本医疗保险制度改革的根本原则。它打破了传统医疗保险条块分割、分散管理、分散决策的格局,理顺了基本,使城镇职工在统一的基本医疗保险制度中消除所有制和职业差异造成的待遇上的不公平、不合理现象。实现基本医疗社会化管理,必须建立政、事分开,执行与监督分立的体制,政府的主要任务是、和政策引导,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具体负责基金收缴、管理和待遇支付。由政府、群众团体、职工个人组成的监督机构对社会保险经办机构的行为实行有效监督。基本医疗保险社会化还包括基本医疗服务的社会化、待遇支付的社会化以及较高质量的等方面。
4.构造低、高效率的药品、医疗卫生配套系统。药品生产医疗机构分布和诊治效率直接关系到医疗成本的高低,进而直接关系到医疗保险制度的改革。据有关报刊报道,1978年以来,我国医药经济以年约18%左右的速度持续增长。其增长速度居国内各行业之首,也高于世界发达国家中的主要制药国。从药品生产看,截至1997年,全国药品生产企业已达6391家,其中包括1700多家,共生产 1350多种原料药、4000多种制剂和8000多种中成药。在6000多家药品生产企业中,符合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GMP)要求的有300多家企业(车间),其中取得GMP证书的仅有59家企业、38个车间和13个品种。我国药品生产企业规模小、企业数量多、重复多、技术水平低、差,产品没有特色,品种雷同,产品少,低水平问题十分严重。以诺氟沙星为例,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全国生产诺氟沙星的企业有828家,其中有的省竟多达75家。从情况看,截至1998年底,我国药品批发企业已达 16519家,企业已达6万多家。而美国的药品批发企业仅有13家,其中5家批发企业经营额占全国经营总额的85%。法国药品批发企业也只有13家,其中最大的一家占全国经营总额的45%。从使用情况看,1998年,我国县及县以上医院有15219家,乡镇及街道卫生院51535家,个体诊所125264家。再加上疗养院、专科防治所、妇幼保健站(所)、卫生保健站(所)、医务室等,全国各类医疗机构共达309007家,从业人员527万多人。1997年全国卫生部门综合医院为4045家,总收入为821.78亿元。药品收入423.94亿元,占总收入的51.59%。其中门诊收入中的药品收入占61.36%,住院收入中的药品收入占49.69%。医疗单位全年销售药品差价收入165.6亿元,药品经营企业销售让利和约80亿元,合计为245.6亿元。据卫生部门统计,1997 年我国药品消耗为838亿元,人均药品消耗66.51元,其中城市人均175元,农村人均25元左右。而同期中等发达国家人均药品消耗为40至50,西欧国家约为160美元,美国则超过300美元。
我国医疗卫生体制几十年一贯制,已经在许多方面不能适应医疗保险制度改革的需要。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结构失衡,医疗卫生资源过度集中于大城市,在城市过度集中在大医院,而贴近职工生活、方便职工就医、服务成本低廉的社区医疗服务不发达,职工的小伤小病,也需要去大医院。医疗卫生资源的不合理布局,增加了医疗服务的成本,这是造成医疗保险基金浪费的一个重要原因。医药服务结构不合理,药品服务在医疗服务中的比重过大。一些医疗机构片面追求,把服务的重点放在提供药品服务和高精尖的大型设备检查上,不合理检查、不合理用药现象严重,这是增加医疗保险基金支出的另一个重要原因;同时药品流通体制的混乱,高、高,对不合理使用药品产生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医疗机构内部不健全,存在大量冗员,增加了的,也直接导致了医疗成本的上升,这种较高的医疗成本最终又转化为医疗保险基金支出,使医疗保险财务预算约束持续软化。因此,药品生产、销售体制、卫生体制的改革必须与医疗制度改革配套进行,围绕医疗保险制度改革,理顺药品生产、销售以及卫生管理体制,适时制定基本医疗保险定点医院、定点药店、基本医疗保险药品目录、诊疗项目、服务设施标准,规范药品市场和医疗行为。这是优化医疗资源配置、降低医疗成本、减少医疗资源浪费,保证医疗保险制度改革顺利进行的重要环节。
5.积极稳妥地建立补充医疗保险制度。《国务院关于建立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的决定》,其目标是建立保障城镇职工基本医疗需求的社会医疗保险制度。这种基本医疗需求用最高支付限额进行了数量界定,超出这个数量界定的医疗需求就不是基本需求,它只能通过商业保险等途径解决。从理论上讲,基本医疗保险具有普遍性,即在全社会普遍推行,旨在保障劳动者身体健康的基本需求,政府通过立法在全社会强制实施。是在基本医疗保险保障职工基本的医疗需求之外,用人单位或个人根据自身的特点和,适当增加医疗项目,选择更加先进的治疗技术。其保险水平可高可低,项目可多可少,保险形式灵活多样。目前,有些地方进行了一些尝试。江苏镇江市规定,每个参保职工和退休人员,每人每年由个人缴纳30元,作为大额医疗费用的统筹基金。医疗费用超过最高支付限额3万元以上、10 万元以下的部分,个人不再支付,由参保单位支付20%,统筹基金支付80%。10万元以上的部分,个人支付10%,参保单位支付90%。这种模式的特点是补充医疗保险直接由社会保险经办机构管理,风险亦由社会保险经办机构、用人单位和个人共同承担。厦门市规定,每人每年从个人账户中提取18元,从社会统筹基金中提取6元,向投保。医疗费用超过最高支付限额4万元以上部分,由个人支付10%,保险公司支付90%,年最高支付限额为15万元。这种模式的特点是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征缴费用,然后向保险公司再投保,风险由保险公司和个人承担。南京市总工会举办的职工康福互助,实际上也是一种补充性医疗保险。其特点是由群众组织自办,以互助共济为宗旨,不以为目的,职工自愿参加,缴费标准、保险项目、待遇水平自主确定。
上述补充医疗保险模式都有其优点和缺陷,需要在改革过程中不断补充和完善。基本医疗保险是医疗保险制度的基本内容,是该制度的核心,补充医疗保险也是医疗保险制度的重要内容。在推行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的过程中,应当根据医疗需求的多样性特点,积极开展多层次、灵活多样的补充医疗保障,增强职工抵御大病风险的能力,满足其更高层次的医疗消费需求,从而真正建立以基本医疗保险为主导,以商业保险等途径为补充,体现我国现阶段特点的医疗保险体系,同时,积极研究和探寻农村居民医疗保险的具体实现形式和途径。
新手上路我有疑问投诉建议参考资料 查看}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金佑人生保险费率表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