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圈怎么吐槽《星际穿越吐槽文排行榜》

科学圈怎么吐槽《星际穿越》? | 科学人 | 果壳网 科技有意思
科学圈怎么吐槽《星际穿越》?
物理 天文 电影 Interstellar Nolan 科幻 Science Fiction Physics 新片 Cosmos
(编译)克里斯托弗·诺兰的新作《星际穿越》已经于11月7日在北美上映,11月12日登陆中国。这部片子的一个重大看点是,片中给出了有史以来最为真实的黑洞模拟,而创作这个模拟的人,则是著名物理学家基普·索恩(Kip Thorne)。按照索恩的说法,很多评论者也因此盛赞这是“最科学的科幻电影”。
不过,虽然黑洞本身的模拟有索恩坐镇,电影其他部分的科学就无懈可击了吗?显然,科学圈子并不这么认为,也没有被索恩这个“大牌”吓到。以下,就是来自科研界和科学传播界的吐槽。
警告:1.吐槽部分有中度剧透。2.即便不考虑剧透,先看吐槽也可能影响观影体验。
罗伯托·特罗塔(Roberto Trotta),天体物理学家,伦敦帝国学院高级讲师
“主要太空船永恒号(Endurance)的设定相当不错。绕轴旋转为漫长旅途提供重力,这很好。窗子的位置和光影旋转的关系,干得漂亮。但我要批评一点:看不见燃料箱。要进行星际太空旅行,你需要大量的燃料,飞船一大部分质量都应该被燃料占据才对,难以想象永恒号要用什么样的方式推进。这个问题在他们抵达土星的时候就非常明显了:怎么减速?你得在飞船前面装一个大火箭,和你开始用来加速的火箭一样大才行。就这么简单,不然你就会错过行星直接擦身而过。电影里那点儿反推火箭实在是太小了。
编者注:另一方面,如果船员人数这么少,大部分时间又都在冬眠,那么这艘船看起来好像也的确太大了……也许那些看起来是生活舱的其实是燃料舱?但这又带来另一个问题:燃料舱又不需要人造重力,干嘛摆在外圈浪费能量呢。
环形太空船是标准的长途旅行装备,不过考虑到燃料需求,这还是太小了。图片来源:Interstellar剧照
“此外,两年时间抵达土星在我看来似乎……短了一点儿。如果使用燃料效率最高的办法抵达,那么会花大约4.7年,还得是在行星排列在最佳位置的时候。‘新地平线’探测器的确只花了2年4个月就飞到了土星,但那是因为人家的目的地是冥王星,飞过土星不必减速。如果你想在土星停一下,花的时间就要多很多,因为你得踩刹车才能入轨。
编者注:理论上讲不减速倒是也可以,你可以高速一头直接撞进虫洞去(如果对驾驶精度足够自信),不过从画面上来看,他们在土星附近的速度还是太慢了。
“黑洞的视觉效果呈现——一团发光物质围绕着它,并逐渐被引力吞掉——是相当合理的。但是如果你进入了这个区域,那你要么会被灼热的伽马辐射杀死,要么会被引力撕开。离黑洞非常近的时候,你脚底的引力会比头顶的大很多,所以你会变成意大利面条——被撕扯成细细的一条物质。
掉进黑洞的2.5种死法。视频来源:胥瑞琦
“电影的数学外衣相当不错——比如,黑板上的公式真的是教科书上的广义相对论公式,科学极客看了肯定心中暗爽。后来剧本说这些公式会失效,因为科学家还不理解引力和量子机制如何共同作用,这也很公允。但是电影解决这个问题的办法不过是派一个机器人下到黑洞那边去送回‘量子数据’——就这么简单?这讲不通啊。听起来只是他们编出来用以推进剧情发展的,背后没有真的物理学。”
编者注:并且能靠秒针莫尔斯电码传递的数据量,也太少了吧……
虽然公式对了是好事儿,但是除了大学课堂上,应该没有别的场合需要把基本公式在黑板上写一遍了吧……图片来源:Interstellar剧照
菲尔·普莱特(Phil Plait),天文学家,著名天文博客“糟糕天文学”博主
“电影里NASA已经几十年没有拿到像样的资金了,他们怎么就能发射几十艘载人飞船呢?每艘恐怕花费得上千亿美元吧。而且不可思议的是,这些飞船都是从紧贴办公楼的一个地下竖井发射出来的。我们不清楚为啥飞船一定要载人而不能全自动操控,也不清楚为什么传回来的数据只能是低带宽的、没多少信息,在我看来这只是厚着脸皮拿出来的粗糙剧情道具,以便让库帕和他的船员不得不亲自去看一眼。
编者注:现实中NASA的经费大概只有电影里展现的零头……但是万一人家美国政府就是突然醒悟,在军队都没了的情况下还愿意全力支持太空事业呢?就算是美好理想吧。
“库帕成功驾驶飞船穿越了虫洞,在另一边他们发现了三个行星——不知怎么的它们围绕着一个黑洞。看到这里我长叹一口气。这些行星从哪里得到热量和光线啊?好像没有恒星不行吧。热量肯定不是来自黑洞本身的,因为接下来库帕(无可避免地)要下到黑洞里面去,他也没被烤熟。所以这些行星明明附近没有热源,不知怎么的却适宜居住。
“其中一颗行星距离黑洞很近,以至于出现了强烈的时间扭曲,表面一小时等于地球上七年。我认识的好几个天体物理学家都认为在这个距离上,黑洞的潮汐力应该足以摧毁行星,但实际数学推演的结果还不清楚。他们还在计算这个问题。
道理我都懂了,但行星为什么离黑洞那么近呢?图片来源:Interstellar剧照
“船员在这颗行星表面发现了周期性的滔天巨浪,大浪并没有得到解释,想来是黑洞引发的潮汐力吧——但是距离黑洞这么近,这颗行星恐怕早该被潮汐锁定了,一面永远面向黑洞。这意味着会有巨大的海水鼓包出现在正对黑洞和背向黑洞的两个方向,但是这俩鼓包相对行星表面是不会移动的,所以也不该有浪。”
罗伯特·奈耶(Robert Naeye),天文学家,《天空和望远镜》杂志总编
“科学方面我最大的意见是当船员抵达其他星系的时候。明明没有足够的燃料拜访所有行星,却要肉身亲自前往。这引发了船员之间的有趣讨论,因为他们要决定拜访哪颗行星、按照什么顺序。可是现实中,未来的宇航员会先架起望远镜,从远处研究行星大气。使用光谱学,他们能快速而高效低决定哪些星球的环境更适合人类居住。事实上,如果国会肯掏钱,NASA在接下来十年里就能在地球上建起这样一台望远镜——‘类地行星发现者’(TPF)。如果库帕的船员在太空船上架设一台类似望远镜,他们就不必浪费时间在头两个星球上了。当然,省去了登陆也就意味着失去了剧情最富戏剧性的几个瞬间……
“电影制作者花了很大的工夫渲染出科学上准确的黑洞,包括光的弯曲。但是他们好像忽略了多普勒效应和相对论性射束效应。吸积盘快速环绕着黑洞旋转,其中总会有些面向观察者飞来、另一些远离观察者而去,飞来的那些物质看起来应该更蓝也更亮才对。而且虽然电影展现了明亮的吸积盘,可是这些被吸过来的物质却没有显而易见的来源(比如附近的恒星)。”
吸积盘发出的光在我们看来其实是不对称的:因为灼热气体环绕黑洞的速度太快,所以假如图中气体俯视是逆时针旋转,那么左边的气体会向我们飞来,而右边的气体则会离我们而去。这张图只显示了相对论性射束效应(亮暗变化),没有显示多普勒效应(红蓝变化)。图片来源:Chris Reynolds
但总之,吐槽归吐槽,欣赏归欣赏。为了剧情,好莱坞商业片不可避免地要碰到科学的边界,它有了这么多吐槽之处也只是因为它涉及的科学内容太多了——毕竟,如天体物理学家尼尔·德格拉斯·泰森(Neil deGrasse Tyson)所说,它展现了最好的零重力、时间稀释和空间翘曲,更不用说虫洞和黑洞。或者,像罗伯托·特罗塔承认的一样,“这本来就是个难活儿啊!”(编辑:Calo)
文章题图:Interstellar剧照
<, The science of Interstellar: astrophysics, but not as we know it、
<, Interstellar Science、
<, Follow-Up: Interstellar Mea Culpa、
<, Interstellar: Science Fiction or Science Fantasy?
你可能感兴趣
果壳网主编,科学松鼠会成员
先剧个透,一会儿去看。。。另外,严重不同意11楼的见解。因为如果是这样的话,根本没有必要祭起索恩这样的大杀器。索恩的到来,目的就是让电影尽可能(在保持剧情顺畅的情况下)严谨。不可否认,这里提到的一些,确实有点过高要求的,比如飞船的燃料箱。但既然都这样认真地去描绘一个黑洞了,却忽略了诸如多普勒效应这样的问题,确实是很遗憾的。。。顺便说一句,在可能具有科学噱头的影视剧作品中,使用真正的科学顾问,这个在好莱坞是一个越来越明显的趋势了,连《阿凡达》这样的电影,潘多拉的动植物系统,都是请正经科学家考量过的。。。在这一点上,导演和制作方的要求可比有些观众(粉丝)强多了。。。
看完吐吐槽就好了,毕竟电影是娱乐的,不必较真。就跟我玩wow的时候老爹站后面看,我的狮鹫就那么扇翅膀悬停在空中,他就说翅膀这么小怎么可能这样子悬停在空中。只是娱乐的东西,不必较真。顺便说一下,我爸是学物理的。
好期待的电影(的盗版 ( ‘ ? ’●)?)来自
显示所有评论
全部评论(131)
沙沙沙发!稳稳坐下来自
超声波无损检测员
穿越有意思~
好期待的电影(的盗版 ( ‘ ? ’●)?)来自
我知道每次大片guokr从来都不会缺席的~
话说星战7快开拍了,这电影满身可都是槽点,不知这帮geek该如何吐,会不会都懒得说直接说个ridiculous就了事??
正是由于这些”槽点“的存在才让电影变的轻松和有趣,而不是像科学那样严肃而枯燥。
电影嘛,看看就好了。做人呢,太认真会很辛苦的。累不累,自己下点泡面吃吧。
别太自大了,拍出积吸盘才不是因为这样符合事实呢,这是因为不给加个炫目的背景,你真的要叫观众看黑夜里的乌鸦么?
电影吗,放松一下,不少大片里面总是有吐槽点。
看完吐吐槽就好了,毕竟电影是娱乐的,不必较真。就跟我玩wow的时候老爹站后面看,我的狮鹫就那么扇翅膀悬停在空中,他就说翅膀这么小怎么可能这样子悬停在空中。只是娱乐的东西,不必较真。顺便说一下,我爸是学物理的。
这玩意自称是史上最硬科幻,但是... ...你要卖给我蛋炒饭没关系,你要卖给我鱼子酱没关系,但是你要卖给我伪装成鱼子酱的蛋炒饭就很!有!关!系!了!
但是说实话蛋炒饭挺好吃的... ...
果壳网主编,科学松鼠会成员
先剧个透,一会儿去看。。。另外,严重不同意11楼的见解。因为如果是这样的话,根本没有必要祭起索恩这样的大杀器。索恩的到来,目的就是让电影尽可能(在保持剧情顺畅的情况下)严谨。不可否认,这里提到的一些,确实有点过高要求的,比如飞船的燃料箱。但既然都这样认真地去描绘一个黑洞了,却忽略了诸如多普勒效应这样的问题,确实是很遗憾的。。。顺便说一句,在可能具有科学噱头的影视剧作品中,使用真正的科学顾问,这个在好莱坞是一个越来越明显的趋势了,连《阿凡达》这样的电影,潘多拉的动植物系统,都是请正经科学家考量过的。。。在这一点上,导演和制作方的要求可比有些观众(粉丝)强多了。。。
引用 的话:这玩意自称是史上最硬科幻,但是... ...你要卖给我蛋炒饭没关系,你要卖给我鱼子酱没关系,但是你要卖给我伪装成鱼子酱的蛋炒饭就很!有!关!系!了!伪装鱼子酱,好有难度_(:з」∠)_
哎 何必自黑呢? 科学是什么科学家最清楚 不是吗
马克,看完电影再看
引用 的话:伪装鱼子酱,好有难度_(:з」∠)_不要在意细节... ...
引用 的话:正是由于这些”槽点“的存在才让电影变的轻松和有趣,而不是像科...
我认为,假定有一个真黑洞并且可以给天文家们看(不明确告知他们它是真的)他们也会吐槽这个黑洞有多假......
果壳网主编,科学松鼠会成员
引用 的话:我认为,假定有一个真黑洞并且可以给天文家们看(不明确告知他们它是真的)他们也会吐槽这个黑洞有多假......相信我。别说是天文学家,就是一个深度爱好者都能识别的。。。
引用文章内容:他们能快速而高效低决定哪些星球的环境更适合人类居住---好像应该是“高效地决定”吧?原谅我的强迫症…………
引用 的话:相信我。别说是天文学家,就是一个深度爱好者都能识别的。。。额,我还是觉得,真正的黑洞会让人大吃一惊的...不会是霍金及天文爱好者想象中的样子的~
引用 的话:看完吐吐槽就好了,毕竟电影是娱乐的,不必较真。就跟我玩wow的时候老爹站后面看,我的狮鹫就那么扇翅膀悬停在空中,他就说翅膀这么小怎么可能这样子悬停在空中。只是娱乐的东西,不必较真。顺便说一下,我爸是学...同感,以前玩的时候我最想吐槽的就是在水里还能发大火球,射箭,开枪,放闪电链不会把自己电死。
平面美术指导,DIY爱好者
电影里NASA已经几十年没有拿到像样的资金了,他们怎么就能发射几十艘载人飞船呢?每艘恐怕花费得上千亿美元吧。而且不可思议的是,这些飞船都是从紧贴办公楼的一个地下竖井发射出来的。 经费这事要认真想,这片子就没法推进了呀wwww
第一个吐槽我觉得还需要商议。他设想的星际飞船是工质型的?如果是无工质型,反物质或者可控核聚驱动的飞船应该不需要非常庞大的燃料箱吧?
科学家们欢乐吐槽中!巨浪 海啸
:有可能由地震等地质变化产生。
看样子是工质型飞船?
根据资料,Endurance用的是磁等离子体推进器和托卡马克式核聚变堆,RCS还是联氨。根据我浅薄的理解(来自KSP),等离子推进器主要就是耗电,燃料消耗非常小(相对来说),至于减速,大概可以靠土星的重力减少燃料消耗(?)
引用 的话:电影嘛,看看就好了。做人呢,太认真会很辛苦的。累不累,自己下...中国电影人都跟你一个想法,所以才拍出来一堆垃圾
显示所有评论
(C)2013果壳网&京ICP备号-2&京公网安备科学家如何吐槽《星际穿越》中的科学问题?
从电影角度讲,《星际穿越》呈现了非常“诺兰风”的视觉奇观和感人的情感线,同时还不忘再次探讨了一把人性的黑暗面,可说是一部有较高观赏性的大制作影片。但其中占有很大戏份的硬科幻部分的合理性引发了很大争议,比如天文学家、科普作者、科普书籍《来自天空的死亡!》(Death
From the Skies!)作者、探索频道节目“菲尔·普莱特的糟糕宇宙”(Phil Plait's Bad
Universe)主持人、科学博客“糟糕天文学”(Bad Astronomy)博主菲尔·普莱特(Phil
Plait)便在其博文中大肆吐槽了片中出现的科学错误,内容涵盖了剧情设定与黑洞理论、相对论的相悖,以及其情节和人物对话的不科学性。
《星际穿越》
普莱特认为,正是片中出现的大量科学知识方面的错误将其原本不错的情节和坚实可靠的概念搞得支离破碎,阻挡了该片成为一部真正的神作。普莱特不否认片中的视觉特效确实令人惊艳,但人物对话中充斥着过分明显的伏笔、蹩脚的哲学观和急于故作深刻的意图,情节中也包含着大量对推进情节和增强影片可信度并无意义的混乱细节。但让作为科学家的普莱特最不满的,当然还是科学的部分。
以下会摘录普莱特对于片中与科学理论相关的一些错误的吐槽内容。以下内容会涉及大量剧透,剧透对于本片的观影感受无疑会是致命打击(诺兰本人也很在意这一点),所以还没观看本片并打算去看的各位请切勿继续观看。
情节中的错误
想要非常精炼地概括本片的故事不太容易,主要情节是在某个未详细说明的未来时间点,世界陷入生态灾难,粮食短缺,人口锐减。马修·麦康纳(Matthew
McConaughey)所扮演的前NASA宇航员与工程师库珀由于航天业的衰落而不得不为了一家人挣扎求存,而聪明敏感的小女儿墨菲不断声称自己的房间存在着试图与她沟通的幽灵(ghost),库珀也渐渐发现这些来自幽灵的信息真实存在,并按其指引来到了NASA的秘密基地,并遭遇前同事布兰德教授,还被告知在半个世纪前,人类在土星附近发现了某种“重力异常”(gravitational
anomaly):一个疑似由外星生物或是由借助重力现象与墨菲沟通的生命体放置的虫洞。已监测到的可供人类居住的星球有12个,12名人类科学家被分别派去对这些行星进行探索。一个星系中有3个潜在的宜居行星,而库珀面临着是否要亲自驾驶飞船穿越虫洞以寻找哪个行星的条件最适宜作为地球的替代品,从而实现地球人类的迁移计划,否则人类可能于不久后遭遇灭绝的厄运。
依照普莱特的观点,影片到这里就已经开始崩坏了,无论从故事角度还是科学角度。举例说明,片中的NASA在数十年前就已经遭遇政府撤资面临解散,但依旧具备向地外发射12架装备了科学家小组的宇宙飞船,要知道每一架这样的飞船都要花费数千亿美元(而且也解释不清这些飞船是如何通过片中隐藏在NASA会议室隔壁的地下飞船发射井发射升空的)。为什么片中被派往外星的飞船机组人员一定要是人类而非全部是机器人,这一点并没有清晰合理的解释,同时为什么只有低带宽的数据被传送回地球也很可疑(因为这样阻碍了更多行星细节数据的获取),在普莱特看来,这样笨拙的情节设置只是为了使得库珀等人“不得不亲自飞过去看一看”。
片中库珀成功驾驶飞船穿越虫洞的景象堪称壮丽,甚至借用了《时间的皱纹》(A Wrinkle in
Time)一书中对于虫洞运行原理的解释,但当一行人找到他们的目标星系时,影片并没有解释清楚为什么3颗行星围绕着一个黑洞进行轨道运行。行星的光和热从哪里来呢?——需要有一颗恒星。黑洞本身不可能产生热,因为片中库珀本人还进入了黑洞内部且没有被烧焦,所以尽管这3颗行星的附近根本没有热能来源,它们还是莫名其妙地“适合人类居住”。
并不存在的行星
片中的3颗行星里有一颗(Miller的行星)以非常近的距离绕黑洞(片中名称为Gargantua,即卡冈都亚,拉伯雷的代表作《巨人传》中的贪食巨人)进行轨道运行,这距离近到会产生很强的相对论效应(relativistic
effects),与远距离的观察相比,在接近黑洞时时间会变慢(这是真的),所以这颗行星上的一小时相当于地球上的七年。于是问题就来了:要达到如此巨大的时间膨胀(time
dilation),大约60,000倍,需要紧贴着黑洞表面运行,注意,一定是要“紧贴着”才行,实际上差不多是“漂”在黑洞表面上。但基于黑洞扭曲空间的方式,绕黑洞表面运动的稳定轨道的最小值必须至少是黑洞本身大小的3倍。在这样的距离上,钟表是会比地球走得慢一点,但这个幅度不会超过20%。
换句话说,对于一颗拥有片中所说的巨大时间膨胀的行星而言,它距离黑洞表面太近以至于根本无法形成稳定轨道,只能“咻!”的一下被吸进黑洞里了。
当然,作为科学家普莱特本人也认为这么说是不够严谨的,他的这套理论仅当“卡冈都亚”是非旋转式黑洞(nonrotating black
hole)时才成立。而当黑洞快速旋转时情况就有很大不同了,高速旋转着的黑洞周围的时空都会发生很大改变,是有可能产生如片中所述之巨大的时间膨胀,并沿如此近的稳定轨道运行的,所以也并非完全不可能。只是片中似乎并未阐明“卡冈都亚”的性质。如果依照电影中对该黑洞的描述来假设,卡冈都亚大概是一个恒星质量黑洞(stellar-mass
hole),那么它的质量应大约是太阳质量的10倍。但只有当这个黑洞的质量是太阳质量的一亿倍,即超大质量黑洞(supermassive
hole),这种黑洞是存在于星系的中心的,我们的银河系中就有,但银河系中的这个只有太阳质量的430万倍),电影中出现的情况才是可能的。
另外,片中的巨浪也是有问题的。该行星的一侧比另一侧距离黑洞表面要近得多,而我们知道引力会随着距离而改变,距离引力源越远,受到的引力就越小。贯穿该行星直径从其一端到达另一端,黑洞对行星的引力的变化将会是非常巨大的,这种变化所产生的潮汐力会由于接近黑洞而大到足以拉伸扭曲这颗行星,应该是足以将其撕碎并汽化的程度。所以,即便这颗行星不会因为稳定轨道的问题掉入黑洞,也会被巨大的潮汐力压成气体形态。从两边说,主角们登上的都是一颗“不可能行星”。
然而在电影中,3位探索者登上该行星后发现其表面被大量的水覆盖,并定期产生巨大、横扫整个星球表面的潮汐。片中完全没有针对这一点做出解释,所以普莱特假设这种现象是由于黑洞产生的,但他本人发现这种假设也是解释不通的。如此接近黑洞而未被汽化的行星应该是被潮汐力锁定的,永远有一面朝着黑洞。应该会有巨大的指向或避开黑洞方向的潮汐隆起,但不应该是在行星表面来回进行相对运动,也就是说,不应该有浪出现。
潮汐是由黑洞的质量和旋转、行星与黑洞的距离以及行星的大小决定的。普莱特已经征求了一些天体物理学家的意见,他们都认为卡冈都亚产生的潮汐力应该足够摧毁这颗行星了,但这其中的数学原理还不够清晰,截至本文完成时科学家们还在试图用数学证据支持这一点,所以普莱特关于潮汐力的观点是否完全正确尚待考证,普莱特只能说他认为是这样的。但介于在卡冈都亚的性质问题尚有不清晰之处,普莱特认为他关于潮汐力的观点尚有被推翻的可能。
一个恒星质量黑洞(左边)具有强大的引力,正在把气体从右侧的伴星表面吸走
在影片高潮处,库珀亲自进入了黑洞内部,在这一幕里我们可以看到黑洞外环绕着一个环形的物质,这可能就是“吸积盘”(accretion
disk):一种由即将落入黑洞的物质所形成的扁平的、旋涡状的碟形结构。由于其裹挟的巨大力量,吸积盘的温度非常高,大概会高达数百万度,因此在数百万光年之外,仍然可以看到其灿烂夺目的光芒。同时,吸积盘中喷薄而出的辐射会将任何普通物质完全摧毁。而在影片中,库珀却能够奇异地穿梭飞舞于其中。事实上,他的飞船应该分分钟就被加热到非常高的温度,然后库珀本人就会化作一道非常纤细而扁平的亚原子粒子流。
而且,我们没有看到吸积盘的运动,片中它仿如静电一般,实际上,吸积盘应该是围绕着黑洞疯狂旋转的,而且由于之前提到的巨浪的原因,库珀本人在进入黑洞的一瞬间也有可能被撕成碎片。
对话的问题
或许有些人觉得这太吹毛求疵了?但在普莱特看来,影片让他如此抓狂的原因恰恰是因为科学的严谨对于本片的故事太重要了,“这就是一部彻头彻尾的关于黑洞的电影”。但事实上,片中关于黑洞的部分在大学教科书和维基百科页面上都不见踪影。片中关于时间膨胀、虫洞、甚至是最后的时间穿梭的概念都并不算新鲜,绝大部分都可以在其他科幻作品中找到踪迹,可以想见诺兰是为了故事本身而有意对这些方面进行了一定程度的忽略。但即便忽视科学背景的问题,片中的人物塑造也是有些缺乏深度的,有几处人物对话也有些不对劲。
如库珀和安妮·海瑟薇扮演的布莱德博士之间有一场关于爱的对话,布莱德博士说爱是“来自更高维度世界的一种制品”(love is an
artifact of a higher dimension)并且“能超越时间与空间的界限”(transcends the
limits of time and
space),好像是一种物理力量一样——此处暗指对于全篇情节至关重要的引力,引力在片中确实跨越了维度、时间与空间。但此处的台词着实显得太过生硬粗暴。而随后马特·达蒙所扮演的反面角色在谈论父母对子女的爱时说道“我们的进化还没有超越那道简单的屏障”(Our
evolution has yet to transcend that simple
barrier),可是对话中有人提到这个吗?这种没头没尾硬插进来的台词实在有些“太想故作深刻”了,使得原本应该理智的科学家显得有几分傻气。另外,片中多处出现了对《2001太空漫游》等科幻经典剧作的致敬,但有些致敬镜头和情节有些过分明显,进而显得生硬和近乎照搬,对于这样一部作品,致敬当然可以,但应该处理得更加明智和巧妙。
当然会有很多人对普莱特的批评不以为然,这可能在于他们认为普莱特仅仅由于《星际穿越》的硬科幻的理论支持不够站得住脚就讨厌这部电影,对此普莱特坚称他不喜欢这部电影其实是因为故事讲得不够好,他不喜欢这个故事以这样一种笨手笨脚、用力过猛的方式讲出来,并且片中一些对话被认为是“高度可疑的”。他认为自己其实也没有那么较真,如果故事讲得足够好,他可以完全忽略不够科学的成分,比如《奇异博士》、《星际迷航》等作品。同样,他也很喜欢去年大热的太空科幻题材电影《地心引力》(Gravity),尽管其中同样存在对于情节至关重要的“不科学”错误。
脱离了好故事的严谨科学,仅仅是维基百科词条而已;而不够严谨科学的好故事依旧还是个好故事。总而言之:尽管关于卡冈都亚黑洞附近行星时间膨胀有错误的吐槽不够严谨(普莱特本人也在博客中道过歉),但《星际穿越》作为一部硬科幻大作确实存在不少不科学之处,而且严谨地说,该片在创新力和讲故事的完整度方面,都还有一些没能达到水准的地方。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星际穿越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