苦恼,有份工作怀孕一个月的症状3500工资,他们说他们上班我就上班,他们还说都是26天,每天上十一个钟,做熟

工作才是最好的投资
经济衰退使我们认识到只有工作才是家庭财政稳定的真正来源。就在今年,人们从不屑于谈论工作、整天谈论及地产投资的发财梦里"醒"了过来,重新审视工作的价值--既然我们控制不了股市或者地产,不如控制我们可以控制的部分。于是这种被称为"工作财产"的东西,从来没有像此刻这样受到人们的投资重视。
我们先设定一群"大多数人",这个"大多数人"的概念是指刚毕业的大学生或者工作一两年的职场人。我们首先假定你生长于一个正常的家庭环境,父亲不是高级干部,也没有大笔遗产,你拿正常的工资过活,是个普通人。对于这样的人来说,通过工作来实现自己能力的提升、资源的聚合都是一个最好的投资,这种收益是你炒股票得不来的。
想象一下,假设你在股市5900点的时候买进了一支中石油的股票,或者在飙高的2007年花15000元每平方米的价格,在北京的东五环买了一套当时听起来还算"便宜"的房子做地产增值投资--我们按照今日的行情算一笔账,你还剩下多少?假如当时你把这笔投资中的20%放到了工作上,比如用于增强专业技能、人际关系维护,资源积累……那么在裁员潮汹涌的2009年,你的工作安全感增强了多少?
经济衰退使我们认识到只有工作才是家庭财政稳定的真正来源。就在今年,人们从不屑于谈论工作、整天谈论股票及地产投资的发财梦里"醒"了过来,重新审视工作的价值--既然我们控制不了股市或者地产行情,不如控制我们可以控制的部分。于是这种被我们称为"工作财产"的东西,从来没有哪一刻像此刻这样受到人们的投资重视。
工作好比定投
工作是一件相对来说按部就班的事情,职场上快速晋升这种故事很少,更多的工作人是从基点做起,不断增加经验和资历(即自己的价值),然后不断寻找好的机会,它是一个分期分阶段投入的行为,换回的是一个相对稳定的回报,所以工作更像是基金定投。
创业则好比是买股票,高风险的同时也可能有高回报,但是要注意,买股票这件事对大多老百姓来说是亏钱的,真正在股票市场赚钱的人很少,而且是有一定条件的,这和创业的感觉一致,所以说,创业有风险,投入需谨慎。而且创业好累,各方的关系都要照顾到,单纯的打工可以减少很多交流成本。
海外留学则有点像投资,遇到大牛市,会有一个稳定且丰厚的回报,但是在经济动荡的时候就容易全砸在手里,看着它被市场挤压到缩水贬值。
嫁人则有点像做艺术品投资,基本上是一锤子买卖,要么找到一块还没发光的金子,留着后期增值,比绩优股还绩优股,要么就买了块赝品,自己当宝贝,后来发现是假的,那就只能砸手里了呗。
为什么要提倡投资工作?
第一,它符合成本最小的道理,工作的固定成本最小,沉没成本最少。而且因为前期投入(工作学习经历)的成本利用率比较高--能做什么样的工作跟每个人的前期投入有很大关系,大概率上来说是正比,所以基本上投资工作,只要投资,就有收益,只是因为投资方法的不同而收益不同。第二,它的投资回报率最大,而且稳定,这具体表现在你获得的有形和无形资产上面。第三,工作的过程本身即相当于在持续追加投资,你在工作中学到的东西都能在合适的时机转化为新的资产。第四,工作是人和社会减少摩擦系数、积累有效资源的最好办法。
有了工作,你就有了在职场上跟别人等价交换的权利,因为其他人或机构在评估你的职场价值时,已经为你相应地增加了你所供职的工作平台的价值增值,哪怕是一个很小的公司,你也仍然具备这项增值条件。
我们拿"读书"、"创业"同"工作"做一个比较,先说读书,很明显这是一个沉没成本,必须到工作之后,这种前期的投入才可能有机会产生回报,且这种回报还是通过工作来体现的;第二个,创业相对来说风险大,而成功的概率却非常低,也就是说创业的投资回报率总体水平偏低,在这样的情况下,工作无疑是个稳扎稳打的投资行为。
什么是"工作财产"?
某种程度上,"工作财产"和"人力资本"的概念比较像,工作资产是个体通过人力资本投资形成的,存在于单独个体本身,它能够为其带来持续性的收入来源,工作资产的复利丰厚,基本上与投资幅度成正比。嫌这个描述太复杂了?好吧,一句话:"它表现为你在工作中展现出来的劳动价值及以此获得的收益。""工作财产"最大程度地决定了你在裁员潮袭来时处于什么位置。
《时代》杂志发表了一篇名为《10 ideas changing the world right now》(《10个正在改变世界的概念》)的文章,里面排在第一的就是"工作是你的新资产",这篇文章表明了一个观点:个体所拥有的工作资产在经济泡沫破裂时是最经得起考验的--至少比美元坚挺得多。
既然是资产,它一定包含两个方面:有形资产,通过工作我们实际获得的工资、奖金等等;无形资产,即用实物无法衡量的部分,比如工作中认识的重要的人,提升工作专业性的培训,公司里你的职位……无论是有形还是无形资产,都涉及一个最基本的问题:如何获得这种资产。并且,对于你已经获得的这部分"工作资产",应该如何去让它保值和增值。
工作财产的投资评估原则
工作作为一项投资,你需要在投资前做以下评估。
第一,它是否可以继续使你的专业能力增值,或者以低投入就可以培养你的专业能力。
第二,通常人们在选择工作的时候是一种"我想做什么"的心态,特别是80后--如果你把工作作为一项投资,那么你喜欢做什么跟你想做什么是不重要的,重要的是首先要知道你在这个场合或者平台上需要做什么,这是一个供求关系的问题。
第三,是否可以进行资源整合,因为没有一种资源比在工作中建立的联系更能有效。
第四,看长线,而不是短利,因为对于工作来说,永远不存在短利。第五,评估这项投资的规则你是否可以遵守,这就好比要交投名状。因为公司不是你的家,领导不是你爸妈,所以不能由着性子胡来,觉得犯错误也没关系,要确定自己能否承担投资失败的责任。
把钱花在工作上就是最好的投资
有个观点是"有钱好好用",意思是说把钱用在工作上就是一个很好的投资。投资不只是买基金、买股票、买房子,把它花在你的事业上,这才是一个合理的投资。钱跟过来后,心也就跟过来了,你的时间、资源也会无形中被投放在自己的工作上。
就算你只是个大多时候只需和自己人打交道的行政部门人员,也应该把金钱和时间放在跟同事的关系建立上,说难听点,哪怕是个基本上大门不出二门不迈的财务,也要学会多跟卖假发票的人打交道,这是很有用的投资行为。
现在的很多年轻人有个问题,公私不分。老觉得有些关系是给公司维护,不明白是给自己做。关系是你的,如果你让对方觉得跟你合作纯粹是因为公司,而不是为你,那就很失败,就没有利用好这个平台。要把工作当成是自己的生意来做,你要做自己的老板,不管身处什么职位,要把自己所有的资源都投进去,要进行足够的投资把事情的局面打开,会打工才能有回报。
举个例子,我认识一个售楼的姑娘,她会想办法自己花钱出席一些论坛或者公开活动,不一定是跟经济有关的,文化、历史、科学都会去,去了也不向人卖楼,她只是把自己放到这些圈子里面,久而久之,圈子里的人要买楼,首先就会想到她。
运用投资法则分析工作难题
投资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要把眼光放长远,不是炒短线、挣快钱。此外,投资的目的有三方面:第一,增强回报;第二,减低风险;第三,未雨绸缪。脑子有根投资的"筋",再来分析问题就会容易得多。
比如,遇到一个很麻烦的上司怎么办?其实很好办。第一,你要看这个上司的麻烦是他个人性格问题还是能力问题,如果是性格问题而不是能力问题,跟着他能学到东西,那你就要学会接受那种麻烦,因为要相信一点:上司肯定没有客户那么麻烦,你们至少还是站在同一个利益面;第二,如果是上司本身能力有问题,那你就要看这个部门有没有问题,如果这个部门蒸蒸日上,只是上司能力有问题,那就看是否可以调换到别的部门。如果不行,那就要用长线思维来考虑,判断上司在短期内是否会有职业方面的变化,然后再做相应的个人规划。总之,尽量把"投资风险"降到最低。
还有,如果你的上司和客户同时要求你做一件事,在时间不可以调和的情况下,一定要先把客户的事当回事,客户的抱怨也一定要注意。因为客户有可能跟你很久,尤其是销售,客户往往会跟着销售换公司,但是老板不会跟你很久。一定要学会评估一件事情的长期效果,而不是短期效果。
如何获得?"工作财产"?
当工作成为我们养家糊口的唯一收入来源时,我们对工作的态度是不是会改变?这种改变迫使我们发问--如何更快更好地获得工作资产?
《职场》杂志提出了自己的观点,一个被我们称之为"4+4=3"的模型,即通过人的四个内在积累:"兴趣、技能、价值观、个性风格"和四个外在因素:"职业机会、工作生活经历、学习经历、遇到的重要的人"相互作用,这八个因素最后会通过"自我认知、同理心、审时度势"这三方面表现出来。《职场》认为,这个"4+4=3"的模型将会决定你的工作资产,以及你在职场上可以成为谁。
四内因、四外因通过一定比例勾兑在一起之后表现出来的3方面,即是影响我们工作资产的三大要素。第一,自我认知--明白我是谁。我的职场核心竞争力是什么,我能做什么,我希望在什么领域获得长久发展,并且清楚我在这个领域工作是否有优势。第二,同理心--能够换位思考,明白对方是谁。了解对方的优势在哪里,对方要达到的目的是什么,对方的顾虑是什么,对方和我之间有什么优势互补。第三,审时度势--明白大环境。除了知己知彼之外,还要明白大环境的变化和走向,公司的大环境如何,大多数人的意见和观点是什么,从社会环境来说,这是趋势还是过时,等等。
事到如今,工作还是一个你不值得谈论的话题吗?关于"工作资产"这么重要的人生探索,越早开始越好,因为我们花了很久的时间才明白这很重要。
PART I THEORY 工作投资论
"4+4=3"预估工作资产
文/马新莉 王舒婧
重申一遍,《职场》提出的"4+4=3"理论,是指人的四个内因"兴趣、技能、价值观、个性风格",加上四个外在因素"职业机会、工作生活经历、学习经历、遇到的重要的人",这八个因素最后会通过"自我认知、同理心、审时度势"这三点表现出来,该模式将会决定你在职场上可以成为谁。
"一个人的职业生涯真的需要规划吗?在目前就业形势严峻的状况下,规划有用吗?如何厘清工作这项资产中的关键因素?我们的建议是盘点你四个方面的'财产':技能(提供给人的是发展路径而不是外界的评价)、兴趣(提供给人的是意愿或者动机,而不是测试的分值)、价值观(提供给人的是创造和表达,而不是社会地位。价值观给人带来目标感,这种目标感是存在,而不是期待)、个性风格(提供给人的是基因和经历带来的交织,而不是道德修养)。另外,你还要时刻关注四个外在因素:职业机会、工作生活经历、学习经历和生活中重要的人。"
"四个方面的内在积累加上四个外在因素,最终形成了一个人在职业生涯会自觉不自觉表现出来的自我认知、同理心、审时度势。而这三种能力决定了一个人在职业生涯中快乐不快乐,顺利不顺利,成功不成功。这就是所谓的'不是你是谁,而是什么使你成为你是谁。'"写下这两段话的是《职场》副总编辑王立鹏,也正是这段话促成了《职场》对"工作资产模型"的思考--正如同资产会表现为有形资产和无形资产一样,工作资产的获得也需要通过有形的外在因素和无形的内在积累来获得,这是"输入端",之后它需要通过"对自己、他人以及环境的理解"来表达,这是"输出端"。
百家争鸣"4+4=3"
安永会计师事务所合伙人、人力资源总监黄文认为"4+4=3"这个模型是一个很新的看待个人职业发展或者说工作资产的角度。"它提到了个人职业发展的一些很重要的因素,当然这八个因素在你遇到不同情况时各自需要的比例不一样,这就是所谓的表现出来的'审时度势'和'自我认知'。比如在经济繁荣时期,那么也许'技能'的重要性要大过'职业机会',假设技能需要80%的比重的话,'职业机会'只需要20%,因为那个时期机会本来就很多。"
"但是处在经济衰退期就不一样了,重要的因素变成了'技能'和'工作生活经历',必须通过工作去积累更多的经历,因为无论跳槽和晋升都没有原来方便,应该想的是怎么来充实自己,让自己有更好的职场竞争力,别不切实际地满大街找贵人。"黄文说。
对于"4+4=3"的工作投资理论,《一个外企女白领的日记》的作者绝望沧海的看法是"从四个内在因素来说,重要性从高到低依次是'技能>价值观>个性风格>兴趣',之所以把兴趣放在最末,是觉得把兴趣做职业还是比较幼稚的。我是做财务的,还是财务真正自由,以后谈理想吧。而四个外在因素的排序是'遇到重要的人>职业机会>工作经历>学习经历',不过在我看来,遇到重要的人其实也是一种职业机会,可以提携自己少走弯路。"
她认为自我认知其实很难,大家好像都容易走极端,要不就是高估,要不就是受了挫折后极端的不自信,"其实评估自己职业能力的最好方法,就是明白你和别人相比,有什么不可替代性。"而关于同理心她则认为,做下属的时候要知道领导布置的任务是什么意图,就不会自作主张做出没用的东西。做上司的要激励下属也一样,要知道对方的诉求,才能有的放矢。
"审时度势也是很主观的东西,需要一个人做理性的判断。"你所处的位置决定你能获得信息的数量和质量。但是多跟领导沟通是有好处的,特别是直系领导,领导欣赏你的话,就会提携你。
"4+4=3"解剖学
到底"4+4=3"模型有没有用?拿它分析两个人物就明白啦。我们从职场小说中挑出了《杜拉拉升职记》和《丁约翰的打拼》的主角,且看解剖结论。
学历:第二工业大学机械英语专业大学毕业、EMBA
从业经历:历经国企的班组长、办公室副主任、外贸科科长、公司驻美国办办首席代表到500强企业高级销售经理,最后自己创业。
"4+4=3"综合评估:综合评分:19.5分。通过丁约翰的职场之路可以看出,纵横职场,外因比内因表现得更重要,但是决定你在职场上能走多远的,终归是内因。丁约翰的价值观有问题是他一生最大的败笔。
四内因分析
技能 单项评分:★★★
他英语很好,他说在外企混,英语是核心竞争力。此外,文笔、销售能力、沟通能力、获取信息的能力、战略眼光、政治嗅觉,还有综观全局的能力还都不错。
兴趣 单项评分:★☆
丁约翰对权力和钱力的追逐可谓"不遗余力",在这种欲望的强烈驱使下,他几乎可以运用各种手段渡过工作中的"困局",除此之外,他能歌善舞,还会弹吉他,这些小爱好又为他的兴趣产生了沟通上的助力。
价值观 单项评分:0
属于靠本能驱使的类型,劣根性实足,搞办公室政治,潜规则女同事,用阴谋阳谋陷害可能成为自己上升阻碍的人,他信奉"权力是最好的春药",在丁约翰的概念里几乎没有道德两个字,只有利益两个字。他最后被其潜规则过的女性的丈夫杀害,也是由此。
个性 风格单项评分:★
丁约翰最信奉"捣糨糊"的本领,所谓"捣糨糊"就是"上面无泡沫,下面不粘底,中间不结块",他属于坚决务虚、决不务实的一个人。
四外因分析
职业机会 单项评分:★★★★
非常擅于抓住职业机会,管理上级的能力一流,他的原则是"低调做人,高调做事,因为低调才能和同事保持良好的关系,但自己做的事情要让老板们知道",这样老板在有机会的时候就会首先想到你。此外,他在"偷窥"事件后还明白了一个道理,要将领导和自己绑在一条船上,这样如果自己犯了事,领导也会投鼠忌器。
工作生活经历 单项评分:★★★
从小小的车间职工做到最后在行业内几乎可以和最具竞争力的外企对抗的公司总裁,应该说他的工作生活经历很丰富,对职业发展有帮助。不过这其中有些经历,是他靠篡改简历得来的,所以只能算及格。
学习经历 单项评分:★★★
大学毕业后进行过EMBA升造,他去学习的原因是一方面可以给自己的履历镀金,另一方面,那是人脉积累最好的圈子。
遇到的重要的人 单项评分:★★★★
他最大的特点就是能够抓住一切他希望成为他的"贵人"的人,他能把昨天的敌人变成今天的贵人,比如他在搞垮竞争对手的企业后被自己供职的企业"过河拆桥",他却能用尽各种手段最终说服被他搞垮的人和他一起工作、互称"兄弟"。
"三个综合表现"
丁约翰的"审时度势"能力非常强,知道什么环境该做什么事情、如何利用环境来为他服务,同时,他也有着很好的"同理心",知道对方需要他做什么,但是丁约翰的"自我认知"能力非常差,这跟他混乱的价值观和只靠"本能"行事的个性风格有很密切的关系。
年龄:30出头。
外貌:身高165cm,腿长,姿色中上,肤色偏黑。
现任职务:DB中国区人事行政经理
从业经历:历经国企民企和港台企业的洗礼后,在工作的第四年进入了500强企业。
"4+4=3"综合评估:综合评分为23分,技能和工作经历两方面是她的"看家"优势,"自我认知"能力很强,同理心和审时度势的能力还有上升空间。没有明确的兴趣则是她的一个弱点。
四内因分析
技能 单项评分:★★★★☆
英语良好,除此之外,有很强的技能再造能力。具体表现为可以快速适应职位需要做出相应的技能调整,比如在任职行政主管期间,在上司对她有意无意的"打压"下,杜拉拉能够通过找供应商教她如何执行企业的装修项目来完成自己的工作,完善自己的工作技能。再比如,在其晋升为人事经理后,招聘经理和薪酬经理有意不让杜拉拉介入他们的工作领域,因此对HR应该知道的内容和经验非常保留,但杜拉拉仍然能通过各种途径让自己习得该岗位技能。
兴趣 单项评分:☆
杜拉拉最大的兴趣来自于解决下一个工作内容中的障碍和难题,她的兴趣几乎都表现为强烈的事业心,至于她是否"喜欢"什么,实在很难评估。
价值观 单项评分:★★★☆
相信必须高付出才能有回报,为了完成工作任务,不计较付出多少。本质上排斥"办公室政治",但也有人的本能劣根性,比如不会在贴近领导的地方安插一个能力很强的下属,担心抢了自己风头。她所定义的好公司必须满足三点,"收入、环境、未来",她认为如果一起工作的同事是一些素质高、又专业的人,能让自己在工作中更有愉悦和成就感,这就是一种无形的福利。
个性风格 单项评分:★★★
做事清晰有条理,喜欢系统地分析问题,并找出背后的原因。为人谨慎,自我保护意识强,相对比较严肃古板。做事踏实,考虑工作问题比较周详。
是个天生的勤快人,有活儿干就兴奋。大学毕业分配到国营单位那会儿,她就成天找活儿干,惹得同科室那帮习惯于看报喝茶的同事一致讨厌她。
四外因分析
职业机会 单项评分:★★☆
比较能抓住职业机会,这要归功于她强烈的事业心,懂得不放过任何一个机会。杜拉拉就像一把随时拉满的弓,只要有箭,就能随时射出去。在她的上司不愿意给予她相应的职位时,会用巧妙的"越级"方式向更高层表达她的意愿,当然,这建立在她圆满完成任务的前提下。不过值得一提的是,越级这种方式,实在有些冒险。
工作生活经历 单项评分:★★★★
杜拉拉最大的特色之一,就是能在工作中学会工作。从公司小小的销售助理到广州办行政主管,再到人事行政经理,每一步都得来不易,因此也大为丰富了她的工作生活经历。
学习经历单项评分:★★
某知名大学毕业,学历对于500强企业来说算是"姿色平平",主要还是靠业绩说话。
遇到的重要的人单项评分:★★★
中国区总裁何好德、人力资源总监李斯特、大客户部总监王伟,他们三个都可以算是杜拉拉的贵人,不过这三个人中,第一个是一个能看见下属的用功和努力,并会给予积极反馈和激励的亲民型领导,第二个是即将退休,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和稀泥"型领导,第三个有能力但自视甚高。为何他们三位都可以在不同程度上成为杜拉拉的贵人,最根本的原因还是来自于杜拉拉本身,因为她的确在非常认真地工作,这是遇到贵人的前提。
"三个综合表现"
杜拉拉的"自我认知"最明确,她知道自己要什么,并且知道如何去实现这个想法,她会经常为自己分析在工作中遇到的问题,比如她会问自己"干了活还受气该怎么办",然后总结经验,要把工作任务和安排做成清晰简明的表格发送给上司,让他知道自己做了什么,同时尽量本着不给老板找麻烦的原则来协调困难,但是又要让老板了解困难的背景,最后,不要等着让老板来问你任务执行的结果。除此之外,"审时度势"和"同理心"表现一般,还有上升空间。应该说优点是知道要和上司建立一致性,并且知道在找高层谈话时要先想好主题是什么,别讲太多,要注意时间,而且要考虑在谈话中老板可能会问哪些问题--这具备一定的审时度势和同理心。但是在另一方面,比如在做办公场所装修的时候,为什么她的搬迁计划一度难以推行,就是因为她没有考虑到人员对座位的安排存在意见,把大客户部总监的位置安排在大门口,让人以为那是位英俊的男前台。
PART II THEORY 工作投资论
在《职场》杂志所做的"职场小说大热,你身边是否有'丁约翰'或'杜拉拉'?"网络调查中发现,有超过四成受访者看职场小说是因为有用,可以学到混迹职场的经验和教训-小说来自作者的经验,所以我们为你找来了《杜拉拉升职记》、《一个外企女白领的日记》和《思科9年》的作者,讲述他们真实的工作经验。
经验讲述人/老晖 《思科9年》作者
投资工作,享受回报
不谈回报,何来的价值?价值可不是一场无止境追逐回报却永远不享受收获的拉力赛。
"这就是一个普通销售经历的事情,每个销售都会碰到,可能没有人把这些变成文字,我只是记录了自己一段重要的经历,这里面的人和事值得我回忆。"老晖说。思科9年之痒过了以后,对于老晖的职业回报,与其说是享受,不如说是接受。现在的他正享受着澳洲的阳光、咸湿的海风,每天以接妻儿下学为乐,享受着之前辛苦9年所得到的工作的投资回报。
"职场"就是"人场"
在思科待了9年,老晖发出自己的感叹,"职场,其实就是一堆人场,职位不也是人给的、人做的?'职'字当头,让人反而不重视人了,应该从人的角度来看职业,让自己活得舒展自然一点。"当初从工程师转做销售的老晖的确达到了让自己增值、赚更多的钱的目的,这个霸道的目的性或许让另外一种驱动力显得模糊,正如老晖自己所说,"我是一个见到新鲜玩意儿一定要拆开看的人,虽然我对当年单纯的工程师工作缅怀不已,但是如果有机会,我还是会转做销售。"也许在那个时候,转做销售无论是从心理还是从物质上都是一个让老晖舒展的方式。
当老晖还是工程师时,销售的诱惑不仅是更好的回报,同时也有更高的新鲜感和自由度;当老晖成为一名老销售之后,新鲜感消失了,继而认同感变淡了,"到了后来,哪怕是接到大单都没有以前那样的兴奋劲了",自由度感觉也变成了失重空间里的没着没落。不同职业的人都要面对同样的问题,从新鞋磨出的水泡到水泡变成的茧子,也许我们总归有一天避免不了职业倦怠感--如果你真的开始长期存在这种感觉,那么也许你的中场休息时间到了,该适时享受投资工作的回报。
有"出场"就有"入场"
大抵事物有进口就有出口,所以老晖在9年之后决定去享受片刻的悠闲时光,或许一个人在一场紧张与忙碌的职业之后,正如一场炫目的表演或者饕餮的盛宴之后,有点感官疲劳,"这个时候,一个人有了一些经历,有了一段心情,有一个说得过去的理由,碰上一个景气待定的年景,休整也好,静心也罢,都是无不可的选择。"老晖说。
不过,出场过后,总有"入场",身在澳洲的老晖学着小沈阳打趣说,现在的苦恼是人活着,钱没了。在接受上一场职业带来的回报的同时,老晖在谋划下一场的继续。对于下一步的职业打算,老晖提供了很多种可能性,可能跟朋友做点小生意,可能顺水推舟做个职业作家……
在《职场》杂志向他发出约稿邀请时,老晖换了从长计议的口气,"这也是我一直以来的一个梦想,不过,这个梦想好像不怎么挣钱。"一份能够养家的职业才是他需要的,文字对于他来说仅仅是兴趣,或者是享受职业回报的一种手段。"什么活儿你把它当成吃饭的营生了,恐怕就不好玩了。或许有一天我还会回去做销售,一切都有可能。反正不管怎样,适时地享受一下之前努力工作的回报也挺好。"
经验讲述人李可《杜拉拉升职记》作者
人的一生都是在出售自己
对于个体来说,你有什么和公司交换决定了你值多少钱。工作好比下棋,又好比炒股,要想好下一步,找到合适的机会"出售"自己。
其实职场和炒股票一样,翻开一张历史走势图,山高水长,一目了然;但单看着分时走势图,也许就很茫然。我们要像理解大自然一样,去理解职场中的法则和规律,了解其中的阴晴圆缺,我们就能获得勇气和坦然,才能找到合适的职场机会把自己"售卖"出去。我提两点"出售"自己的经验。
借鉴经验,让投入产出最大化
我们要借鉴明智的经验,来帮助我们的投入产出最大化。对于刚毕业的人我想说的经验是,你有什么和公司交换决定了你值多少钱。馅饼不会从天上掉下来。
引起他人的兴趣和注意当然是你的第一步,但这好比下棋又好比炒股,你要想好下一步。对下一步的准备,决定了你是否在起跑线上赢了第一步。比如在校园招聘的时候,我注意到有的应届生提问题是就自己真正关心的问题在发问,而有的问题则纯粹是来个语不惊人死不休,那你引起了用人单位的注意又有什么用呢?也就是说,提问当然要引起招聘者的注意比较好,但引起注意只是第一步,引起什么样的注意才是重点,否则还不如不提问。
对于已经有一些工作经验的人而言,很多时候人与人之间的聪明程度差异不是那么大,但有一个足够的耐心,这就让你比其他人容易成功。
比如很多时候我们存钱节约不能给我们的生活带来根本的改变,但是没有更好的办法和机会的时候,你就得先这么做,这叫耐心。耐心这个东西对现代人来说是很有用的,可以减少焦虑,又可以增强信心。
把抽象复杂的东西量化、规律化
美国人或许有很多缺点,但我个人认为他们在流程方面还是比较专业的,不少东西值得借鉴。举一个例子,做菜放调料,咱们中国人是这么说的,盐少许,味精少许,花椒若干。老外会对少许若干这样的词感到迷惘,他们的说法是盐多少克,糖多少克。这样就量化了,对烹调没有经验的人,会觉得操作更容易。
把抽象复杂的东西量化、规律化,从而化难为易,使得经验不是足够丰富的人,以及虽然有一定经验但判断仍不够清晰的人,在较短时间内提高水平和能力,这就是专业技巧的力量。
经验讲述人绝望沧海《一个外企女白领的日记》作者
与其预估收益,不如预估损失
工作不是你自己怎么看自己,而且要用更现实的眼光去看"别人认为你能做什么"。
绝望沧海自己的职业规划,简直就是一套合格的财务报表,没有半点随性和马虎。本科毕业她就定好了自己的职业路线,比如从500强起步,然后第二份工作目标不是钱,是权,再跳槽就做经理,最后在35岁之前成为CFO。
像做财报一样做职业规划
事实上她一直都顺利地按部就班:没毕业就去了500强里排一百多名的一家公司做财务总监助理,当时她是班上第一个找到工作的。两年后跳槽去另一家企业做主管,仍然是500强,半年以后辞职,直接考了MBA,然后找到现在的工作,开始半工半读。"我对自己的要求是上了一个台阶后就只能上、不能下了,但是也不是无止境,做到CFO就可以了。我自己知道没创业的天分,只适合做辅助性工作。现在离35岁还有几年,职业发展到我这里最重要的是机遇了,如果有机会,一定会抓住。"
稍有点阅历的人,都爱谈"得知道自己想要什么"。绝望沧海眼里的这个"想要"很客观。她并不认为一定要在职场打拼才算成功,如果你想要的是家庭幸福,你一样可以为自己制订职场规划,比如找一份稳定的工作。大多数人都想要家庭事业双丰收,好像贪心了点,事实上比较难两全,机遇会帮你取舍、你正好碰到个心仪的对象,要结婚,那么机遇就帮你选择了家庭为重;你碰到个很好的工作机会,要力求表现,可能你就会放弃要一个孩子。
在去年之前,绝望沧海一直是追求事业发展胜过家庭的,所以她制订了清晰的规划,要在职场步步提升。最初几年在500强混一个出身,多学习,多积累,钱是不重要的。越是算计清楚得失,就越会主动在年轻的时候肯"吃亏"。做小员工的时候,她觉得自己就是比较积极肯干的那种。做过通宵,都没去申请加班补贴,别人不爱干的推给她,她都做了,因为以前没做过,想积累经验。"年轻的时候吃亏没什么,何况付出的只是时间,实际上你却可以学很多东西。"
后来在事业上的机会,她基本上都把握到了。"很典型的一次是我们走了一个和我平级的同事,我把他的事情接手过来了,等于管的领域宽了一倍,虽然薪水没加多少,但权力大了不少,对我自己以后的发展是很有好处的,因为我又多了解了一个领域。这个机会算是自己争取来的,因为我拒绝了老板再招人的提议,最后双赢,老板也省了钱。一时的得失不算什么,一开始总归是忙的,后来就顺了。"
"如果因为要承担多一点工作就去谈加薪,不如做了以后再谈,至少对我的老板来说,这种方式比较合理,先做,事实上忙不过来了,谈减负加薪都有理有据,前提是这多出来的工作对你的职业发展有利。"
不过有趣的是,这个从文字上看来对事业像计算机一样精准把握的女子,却在去年选择了生孩子。"如果没有生小孩,或许我现在的事业已经更进一步了。我相信工作以后还有机会,但生孩子错过了不知道又是多少年。虽然有点遗憾,不过要是时机不对,再诱人也吃不进口。"
看清现实,预估损失
一个管理者比一个员工优秀的不一定是专业知识,而是判断,判断机会、判断得失、判断是非。绝望沧海说自己因为是做财务的,比较喜欢预估损失,不会预估收益。兴趣不是择业的完全导向,转行需要决心和做输的准备。不要太以自我为中心,而是把自己融入到这个社会里去。
如果你认可了以上这个指导原则,那么再看绝望沧海给出的这套面试"胜经",很可能会无往而不利。去参加面试的职场新人,如何才能打动面试官,让他觉得你正好是要找的那类不可替代的员工呢?
首先能有面试机会,说明你简历里有关键词符合了企业的要求,在去面试前,你得自己琢磨这些关键词是什么,某份工作经历还是别的什么,面试官一定会围绕他感兴趣的关键词提问的,来考核你是不是他需要的人,如果你初出校门,没有经验可以说,那么人家给你面试机会,看重的又会是什么。很可能是这份工作需要培训,新人没有负担,学起来更容易上手,那么你在面试时突出一下自己乐于学习就很对路了。
虽然绝望沧海只在外企待过,但是有一点,她很有自信放之四海而皆准,那就是在职场里做人和做事一样重要。都要知道领导永远都是对的,如何去爱戴自己的领导是重要一课,小职员才会觉得自己和领导的区别只是自己没有上位机会而已。下属的功力是要一步步修炼的,应该有一种积极向上的态度,自己要知道奋斗,才能好好经营自己的事业。
PART III WAYS 工作保值术
投资工作最基本的一点:你得保住你的工作。如果换成眼下的语境来解读,那就是如何才能不被裁员潮波及到。《丁约翰的打拼》作者柴志强以及《一个外企女白领的日记》作者绝望沧海以《职场》拟好的一个关于裁员故事的开头各写了一篇短篇小说,一个站在员工角度,一个站在管理层角度。
下属篇:我的职场你的团
文/绝望沧海 《一个外企女白领的日记》作者
James满怀心事地走回自己座位,刚刚在大厦楼道里和同事抽烟放风的时候听说了一个Bad News,企业要进行大规模裁员,听说自己的这个部门要裁掉将近三分之一。James来到这家公司不过3年,他有些忧心忡忡。
假如收到粉色便笺条(Pink Slip,解雇通知书),按照N+1的规则,他可以拿到4个月的工资,不大不小的一沓人民币,然后收拾自己的东西滚蛋;假如这轮没被淘汰,一个人得干一个半人的活,还得感恩戴德、任劳任怨。最走运自然是左手捏着新Offer,右手拿着遣散费。而倒霉的话,花光了这沓Money还没找到下家,终于得如老姑娘嫁人般拉下脸来不挑不拣,而即使如此,你肯嫁了人家还不见得要娶,工作没着落,生存都成问题。罢罢罢,这世道有份工作又能待得住就已经算自己本事。累死累活算什么,无所事事才真的会等米下锅。
这Bad News很快从Manager嘴里出来,字正腔圆。人是要裁的,补贴会按照N+1给的,名单没出来之前这工作仍然是要继续的。
James是个理性的人,理性的人通常都很现实,从来不高估自己,也从来不听天由命,事在人为,为了保住工作,他得做点什么。
裁员众生相
剑悬在头上,人人自危,而至少这提名权握在Manager手里。想走的人自然无所谓,但想留的人,都开始各显神通。
正在专心打字的Lisa是Manager的助理,对裁员最处之泰然的就是她,据说她的老公很有来头,家境殷实,拿点补偿金回家做少奶奶对她来说自然无妨。可James没找到个有钱的岳丈,底气不足,没法子洒脱。
Ken是个新人,学历不高,专业也不对口,但硬是在没有人头预算的情况下昂首加入,身后没人是不可能的。背靠大树尚且好乘凉,有挤进来的本事就更应该有待得住的手段。这不,他已经去Manager那里亮明身份了,免得被冤杀,知道自己没有Performance,那么有人脉也得先用上。
杨是个前辈,在公司八年了,无功也有劳在裁员的时候可不是理由,能给公司带来多少价值才是重点;资历高高,不代表忠心耿耿,遣散费是贵了点,但这毕竟是一锤子的买卖,能割掉个毒瘤流点血算什么。可人家居然早有准备,一个月前就开始报名学起了英语,奔四的人了,还在进修,Manager点名表扬加肯定,到现在James才意识到杨走这步的深意,绝对是高瞻远瞩再加未雨绸缪,高!实在是高!
正在讲电话的是Lucy,一个曾经自视很高的剩女,如今已经放下身段,努力和同事打成一片,未尝不是因为这要裁员的消息,表现出多一点团队合作意识总归有利无弊。不想听天由命,就得找几条后路,做个备份抓在手里也好,进可攻退可守的。这还算务实的,只是这种事悄悄地进行就好了,都被James看到几回了,这未免太张扬了吧?被人告了密就等着收遣散费吧。
Maggie是个绝对的美女,正站在窗口透气,人人都当她是花瓶,放着可以养眼是首要的,做做杂事那是帮衬。小小文员,收入低微,裁了她跟捏死只蚂蚁似的,可人家一个月前就穿起了防辐射服公开宣布孕妇身份,是凑巧还是故意现在都不重要了,重要的是行刑前获颁免死金牌,刀下留人恰到好处。女人啊,永远比男人多条路啊,James是学不来的。
空着的位置是鲁的,他是个能人,所谓能人,能力强的同时通常少不了要有点个性,得罪的人不少,连Manager也不放在眼里。但人家手里正做着几个大项目,整天忙得人影都看不见,连这个重要通知都还不一定知道。挟技自重,虽然比较招老板嫉恨,但的确管用。James也只有佩服的份儿,他的不可替代性可没鲁这么强,要挟不了老板。
角落里兢兢业业的Martin,老实本分,跟个沙僧似的,从来不提要求,唯Manager之命是从,人家也不是真傻,每天第一个来最后一个走的,周末加班更是家常便饭,做给谁看呢?家里没家底,公司里没门路,自己没过人之能,勤快点总做得到。这也算是一条积极的出路。
Lewis是个和自己差不多资历的兄弟,这厮比自己强的地方就是逢迎起Manager来,连脸都可以不要。现在Bad News宣布了,他还不加紧去摇尾巴才怪。
拍马屁的事,James虽然不齿,暗地里隐隐却还是羡慕的,等工作没了,扮清高有什么用,只恨自己找不到个合适的时机去套近乎,总不能冒冒失失去Manager的office,赌咒发誓说"我是你的人"。
平时不烧香,有事拜菩萨,这菩萨就不会有求必应那么灵验。这个样子表忠心太势利了,反而不讨好。
James,行动代号?"001"
出牌的路数其实也不外乎这几种,怀孕是学不来的,潇洒是需要家底的,自重是需要功力的,其他的才是可以参考借鉴的。没有人脉,积累点群众基础也是好的。为大家端茶送水只是表面功夫积累人气,多进言怎么帮公司开支节流才招领导喜欢,关键是做些能突显自己价值的事。
懒散的旧习惯是立刻要收起来的,早点改总比不改好,勤力点的人领导喜欢;拍马屁技艺不精反而自讨没趣,和领导站得近点,别发出不同的声音总归轻而易举;有多余的时间不如充充电,本事总是自己的,这里用不到,将来找工作还多个筹码。
再怎么拽,这时候也得审时度势学会忍耐,别不知死活去提什么"合理"要求;可以去的公司职位还是要悄悄找起来的,明目张胆的是万万不能的;再有就是多个朋友多条路,朋友间多通通气,彼此帮忙介绍介绍,没准哪天自己落难还会有朋友出手相助……
James的行动开始了。
上司篇:你的职场我的团
文/柴志强 《丁约翰的打拼》作者
James满怀心事地走回自己座位,刚刚在大厦楼道里和同事抽烟放风的时候听说了一个Bad News,企业要进行大规模裁员,听说自己的这个部门要裁掉将近三分之一。James来到这家公司不过3年,他有些忧心忡忡。
James今年已经40岁了,属于外企中最危险的年龄。在这个年龄段,你若没有坐上经理的位置,很容易被薪水比你低、冲劲比你足的年轻人替代。即使你坐上了经理这个位置,这也是一个火山口。你只能每天都保持高昂的斗志,因为老板一旦发现你松懈了,就会随时找一个比你更能带领团队往前冲的人代替你。
在加入这家美资公司之前,他一直就职于一个欧洲的公司,工作一直比较稳定。三年前,猎头开始接触他。猎头给他描绘了一个非常美好的未来。
这家美资公司是前硅谷高管创立的,有多家风险投资争着给钱。公司的发展已经度过了种子期、初创期,现在进入了发展期。现在公司正在做第三轮融资,多家PE(Private Equity)私募股权投资者都在争着投钱,因为上市的曙光就在前面。
James最后成功应聘。他成了这家公司中国区的销售总监,工资虽然不高,税前3万元,才和他过去的薪水持平,但公司许诺了期权,根据可参考的已经上市公司的股价计算,若公司成功上市,James将成为一个千万富翁。
回家和老婆一商量,老婆Jessica极力鼓动他跳槽。因为Jessica其实也是个爱花钱的主,James虽然现在薪水也很高,但无法满足Jessica的欲望。
Jessica一直吵着要住别墅,但以目前James的收入显然满足不了她。因此她举双脚赞成James跳槽,因为人生不搏不精彩。
James本来想等股票上市套现后,再满足老婆的别墅梦。没想到,一过试用期,Jessica就把此事提上了议程。
于是每到周末他们就打完鸡血一样,驾驶着新买的本田雅阁流连于各大别墅区,售楼小姐个个都是眼尖的人物。一见客户是驾驶着中级车,都纷纷迎了出来,这个搬椅子,那个拿饮料和纸巾。
就这样不久之后,他们就卖了市里的房子,买了别墅,月供2万元。
Jessica给James算了一笔账,"现在我们虽然月供吃力一点,但等你股票一抛,就能把欠银行的钱都还上。而且我们买的是独幢别墅,国家现在已经不批独幢别墅的地了,早买早升值。"老婆枕头风一吹,James心一热,就买了。
没想到买了房,后期的支出也很大。别墅要装修的呀!咱不能寒碜!要地暖,要中央空调,要健身房、要AV视听室。
James本来说,有中央空调了,就不要地暖了,这叫重复投资。
Jessica一瞪眼,说,"你这个巴子!地暖舒服,空调干燥。"平日里Jessica一直泡的是那个叫篱笆的论坛,学了许多装修的知识。
签完购房合同的那天,James在一个叫安家的论坛上说了自己购房的经历。
一个ID叫苦命的人上来就是一板砖,说"根据我推算的苦命定理,房价必跌!谢国忠( )现在也在运用苦命定理。"苦命还想说下去,一个叫"雪山"的人上来一脚把苦命踹了下去,说"苦命,你违反版规,人肉了人家。封你嘴。"
完事后,雪山悄悄地短信James,问道,"兄弟,装修找了没有?"
装修前前后后花了要小半年,Jessica又给自己买了车,借口是"别墅区出行不方便",她买了辆Cross Polo。虽然这车不实惠,配件贵,但Jessica还委屈地对James说,"本来想买Mini的,但还是替你省点钱吧!"
James瞪着眼睛说,"Mini啊!That's a BMW!"
这样一折腾,James家现金已经全部用光了,好在这几年公司发展迅速,年终奖金都是6个月的,他们的小日子倒也过得去,生活质量也没有下降。
CDS的泡沫炸了
大洋的那边美国佬开始了金融创新。他们发明了一个玩意叫CDS(Credit Default Swap,信用违约掉期合约)。CDS的泡沫越吹越大,最后造成了次贷危机。你肯定要问,CDS是他们发明的,难道他们不知道控制风险吗?这事和你这么一解释就明白了。一个贪婪的人,给狗喂了有毒的狗粮,狗吃了没事。他一冲动,就把狗吃了。没想到,毒素在狗的体内积攒了很久,这时候小宇宙爆发,于是贪婪的人被毒死了。
次贷危机对James公司所处的行业冲击很大,订单一下子就没有了。而本来说好要继续投入的投资者也一下子捂紧了钱袋,他们说他们的钱都给一个叫麦道夫的老头给坑了。
这下子公司的现金流发生了问题。于是裁员似乎成了公司最佳的解决方法。
这次有传说,James的部门要一下子裁掉三分之一。James的团队是他一手打造出来的,许多人都是追随他过来的老部下。
裁员,先选贵的,再选对的
James想,如果HR让我上交裁员名单,我写谁?
是Jerry吗?Jerry是个新招聘的人,是个刺头。但大凡刺头都是恃才自傲的人,虽然来了没多久,经济形势也不好,但他却为公司带来了不少订单。
是Linda吗?Linda其实是办公室多余的人,平日里做点行政,现在业务不多了,这点活完全有人能够接下来。但是这个Linda追随他多年,过去他是销售员的时候,Linda是他的销售助理。这么多年,就是养条狗,都有感情了。
是Michael吗?Michael虽然追随他只有三年,但一直对他忠心耿耿。Michael虽然业务能力一般,但他有一个特长,他是公司里的"包打听",公司里的小道消息,哪怕是总部里的小道消息,他都是第一个知道。依靠Michael的小道消息,James化解了好几次职场危机。
果然,第二天人事部门就悄悄通知各部门的领导拟定裁员名单。
James斟酌了半天,把Linda的名字加了上去,和另外的几个人凑足了三分之一的名单。哦!对了,实际上没有三分之一,他们部门一共10个人,三分之一要3.33个人,James的名单上只有三个人。他想先凑三个人上去,因为根据他的经验,很快就有第二轮的裁员危机。
现在他唯一要做的就是保持团队的战斗力,这样把业绩做上去,他才有和公司谈判的资本,有了谈判的资本,他也有了在公司生存下去的资本。
桌上的电话铃响了,总经理丁约翰要他去谈话。
James去了。
丁约翰开门见山的说起了他裁员名单不够三分之一这件事,James还想解释几句,丁约翰笑呵呵地提起笔,当着James的面,把他的名字加了上去。James一下子愣了。
丁约翰心里嘀咕,砍掉你一个人,老子能省下多少钱啊!老子当初组建这个团队的时候,原则就是除了我之外,任何人都能替代。走个销售总监有啥了不起,老子亲自带团队,这样老子就更加不可替代了。
James返回办公室的时候,就发现自己的电脑已经打不开了。
第二天,已经失业的James还是假装照常去上班。他不敢和Jessica说自己已经失业了,否则她就要闹了,她一闹起来,是不会消停的。他把车开到地铁口,自己坐地铁进了城。
他算了算,靠着他的小金库,还能支持三个月。在这三个月里,他一定要重新找到一份工作。
当他走进上海书城,一本书封面上的一行字深深吸引了他,上面写着:
像当场要离开一样准备好,像永远要留下来一样去打拼。
保值工作8件事
故事的中心思想只有一个:职场没有怀才不遇这件事,只有没搞懂游戏规则的人。
1.不要过度表现聪明
曾经招过一个很积极的小姑娘。工作很努力,交给她的都完成得很快,然后会很主动过来要求新任务。她很有思想,会自己去思考公司的流程哪里有问题,然后会提笔过来跟我讨论。
很理解她想表现,想做一点事情的动机,但还是要觉得这样的表现很幼稚、很不成熟。永远不要把别人当傻子,永远不要把自己看得太聪明,你能够看出来的弊端,很多人都会看得出来,是以前别人不说还是别人已经说了没有用,她并没有好好去考虑过。
给她去理一本账,找出一些"错误"过来跟我说也就罢了,以前做这本账的人就在边上,一句话就把人家得罪了。这个下属后来果然因为人际问题处理不好黯然离场,我也有点感慨,但是相信这对她是好事,经此一役,应该有所得吧。现在还常常怀念起她来,因为后来招的人再也没有她那么认真求表现的了。敢得罪人也是因为想好好工作,这点人人都知道,只是当时觉得不舒服。
--摘自《一个外企女白领的日记》
2.不仅用心,还要有心
乔莉解释道:"赛思是中国最好的外企之一,我做了一年前台,学到了很多东西,可是我不能永远做一个前台。"程轶群有些意外,他微微一笑:"说说你在前台学到了什么?""赛思公司一共有5大部门,不算中国其他地方,北京销售部16个人、市场部10个人、财务部8个人、人事部9个人、技术部40个人、研究院32个人,后勤服务6个人,人事、财务、后勤都是管理公司、为其他员工服务的,技术与研究员是为了支持公司的销售与市场,市场部是花钱的,为了公司的产品与品牌,那么算起来,公司挣钱就是靠销售部门,也就是说,16个人要负担公司所有的经济,我觉得他们很了不起。"程轶群心中不禁讶然,通过一张前台联系单,这个小姑娘便琢磨出这些问题,看来是个有心人。
--摘自《浮沉》
3.没搞清游戏规则之前,将温顺进行到底
现在的问题是,杜拉拉不能正确地做出判断,到底哪些问题该请示,哪些问题该自己做决定;在公司政策许可范围内,到底哪些事情的处理只要符合政策就行,哪些又该特别按照玫瑰(拉拉上司)前辈的专业经验来处理。
有时候她请示多了,玫瑰就不耐烦起来:"拉拉,我很忙的,你是广州办的主管,你要有自己的决定嘛。"拉拉于是自己去做决定,结果一报上去,玫瑰骂人的电话又到了。拉拉能做的只有咬死一条:在没有搞清游戏规则之前,将温顺进行到底。
在和玫瑰建立一致性之外,认真研究了玫瑰主要控制的方面,找出规律后,拉拉就明白了哪些事情要向玫瑰请示并且一定要按玫瑰的意思去做,只要玫瑰的主意不会让自己犯错并成为替罪羊,她便决不多嘴,坚决执行;哪些事情是玫瑰不关心的、没有价值的小事,拉拉就自己处理好而不去烦玫瑰;还有些事情是玫瑰要牢牢抓在手里,但是拉拉可以提供自己的建议的,拉拉就积极提供些善意的信息,供玫瑰做决定时参考用。几个回合下来,拉拉就基本不再接到玫瑰那些令她惴惴不安的电话了。
--摘自《杜拉拉升职记》
4.别和上司谈公正
作为职场新人的赫连娜一上来就接手了一个品牌的活动,原来的上司升职去了上海,现在的上司琳达喜欢的是另一个同事,自然就会厚此薄彼。不光是赫连娜的E组异常忙碌,其他组也是一样,靳晓思负责的3个品牌都要做明年春夏的发布,莎娜负责的两个品牌要接洽续约问题,还有一个品牌要做会员活动,大家都忙得六亲不认。
琳达倒是没有完全做甩手掌柜,她管赫连娜要进度报告要得很紧,虽然没有什么指点,但是这样的督促让赫连娜的工作时间安排得还算合理。其实赫连娜也明白,琳达不会给自己过多的指点,虽然有时看到琳达对靳晓思非常耐心的指导,心里会有不平,但是别和上司谈公正这一职场定律早就深入她的心了,她只有加倍努力,早日得到琳达的认可才行。
--摘自《不认输:赫连娜职场蜕变计》
5.做你应该做的事,而不只是上司交代做的事
沈飞说:"'不要只做上司让你做的事,更要做你应该做的事',这句话对我很是受用,也就是说,作为一个聪明的员工,不要只做上司让你做的事情,更要做你应该做的事情。做上司让你做的事情,按时完成上司对你布置的任务,你只能成为一个听话的员工,但你仅仅停留在合格阶段。老板更喜欢什么样的员工呢?不仅要听话、有思想、有创造力,最主要的是能够为公司带来价值。"赫连娜的心里受到很大震撼,同时也有所感悟,自己的价值又在哪里呢?
--摘自《不认输:赫连娜职场蜕变计》
6.认可要及时
王宏把表格送去给李斯特,李斯特一看马上说:"嗯?王宏,不对呀,头衔不要加'助理'。我们要给拉拉的是'正经理'头衔。"王宏闹了个大红脸,勉强争辩道:"李斯特,会不会一下升得太快了?先让拉拉做一段'助理经理',也好多个职业上升空间,能鞭策她更加努力进步。等过个一年半载的,要是她干得好,您可以再拿'正经理'的头衔来激励她。"
李斯特连连摇头说:"认可要及时。认可不及时,鼓励不及时,乃用人管理之大忌。在她最想要的时候给她,才能起到最好的作用,等到她都皮了,你再给她,就不会有现在给的激励效果好了。"
--摘自《杜拉拉升职记》
7."有才"不一定就能玩转职场
有一个桀骜不驯的同事,不同部门,级别略低于我,他是属于那种有才但不懂钻营的人,特别不得老板欢心。其实我们作为校友,私交尚可,只是工作上他确实给了我不少麻烦,什么事我的属下都搞不定他,都需要我去沟通。后来他自己一件事处理得有失偏颇,捅到老板那里,和一个小员工PK,输了关键的一场,没过多久自己找了个方向就离职了。现在想想,当时我还是有机会救他的,可是因为利益陷在里面,为了自保,我只能袖手旁观。一个"杨修"式的人才,恃才傲物,并不适应职场的风云变幻。性格是天生的,路是自己选的,掉进水里不要怪别人不救你,想想自己为什么平时不去学游泳。
--摘自《一个外企女白领的日记》
8.越级上访是职场大忌
越级上访,一直是职场大忌。一百个越级上访,有一个成功就不错了。越级上访的时机选择是相当重要的。只有老板的老板对手下不满意的时候,越级上访才有可能成功。但这种信息,有几个属下能知道?
记住,老板的老板和你的关注点永远是不一样的。一百个人中只有一个人知道老板的老板关注的是啥,另外九十九个人都会傻乎乎地掉入"越级上访的陷阱"。与其承受越级上访的高风险,还不如管理好现在的老板。
--摘自《丁约翰的打拼》
整理/王梓 马新莉 王珊珊
(此部分摘录除《一个外企女白领的日记》由中国友谊出版公司出版外,其余书籍皆由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
PART IV WAYS 工作增值术
2009 你潜我浮谈工作
文/王珊珊 马新莉 杨澍 王梓
我们投资股市,是希望资本增值赚大钱,这种心情和我们投资工作是一个道理,没有人投资工作是为了降职减薪。So,当我们谈论"工作投资增值术"的时候应该想到些什么?观察家陆新之、《一个外企女白领的日记》的作者绝望沧海、《思科9年》的作者老晖、《浮沉》作者崔曼莉,将给你答案。
STAFFERS:在2009年要如何对"工作财产"进行增值?
崔曼莉:要看能不能维持现有的职位,或者谋得更好的职位,如果在二者都不能达到的情况下,可能意味着你要去换血,去充电。当然充电不是盲目的,要根据自己现有的情况,做好一个职业规划,在规划中去学习和充电,让自己在未来有更好的竞争能力。我有日常学习的习惯,平常也都会和同事做一些工作上的讨论。要在危机当中寻找机会,而不是惶惶不可终日,其实危机总是存在的,在环境好的时候也会有,如果看不到,一定很麻烦。
增值我认为要做好四点:
第一,要有信誉。有信誉的人就能够得到有效的人脉积累,如果你做了一件没有信誉的事情,别人会传播的,同理,好事亦然。这个信誉里还包括有慷慨的成分在里面。
第二,要认真做事。认真做事非常重要,有很多人都急于去建立人脉,而不是把手上的工作做好。为老板分忧解难就是把手上的工作做好,难道人只能凭借一些可喜的语言,去欣赏一个人或者说让你留在老板的身边?那不如让你离开公司,我们做个好朋友,心理闷的时候,找你聊聊天。我认为好的老板和好的下属都是能够担待的人,这个担待表现在职场上就是做好你手上的事情。作为下属,我能百分之百地完成老板交给我的工作,那我就为老板分忧解难了。
第三,换位思考。换位思考就是对事不对人,如果一个人不会换位思考,很容易让自己在这样的关系中处于一个不利的地位,理解他人,理解万岁,理解都达到了万岁的地步,可见理解有多重要。还有对失败的理解,也在你的理解里,不能够理解失败,怎么会获取成功呢?
第四,要懂得拒绝。不看眼前利益。做生意最难的不是怎么赚到这笔钱,而是当这笔钱放到眼前时,我要想想,我要不要它。难的不是接受而是拒绝,也许我看到更长远的利益,会拒绝眼前的利益。能够拒绝的人才能收益更多。障碍不是困难,有的是好的机会、大的利益,所有美好的东西都会成为障碍。所以要排除困难,首先要学会拒绝诱惑。
这些方面都做到了,那就什么都不足惧了。
陆新之:2009年是个最好的调整心态的机会,要客观估值,对自己的市场价格要重新定估,这是其一。第二,要让自己"多功能",比如你是记者,但你还会算命看相,这就增值了;或者你是销售,但你还懂得技术维护,这也是增值--你可以不做,但是一定要懂,要能进行业务混搭。第三,搞清楚你的上下游的需求,做对整个组织和系统都更有利的事情。
老晖:找到一个可以让自己的原有储备发挥更大价值的领域--比如从工程师转行去做一个拥有技术背景的销售。2002年时,我开始思考作为一个31岁的工程师的未来,记得当年我一个同事跟我说,在思科做销售相当于是在股市中玩短线,可以快进快出赚了就跑;而做工程师就相当于玩长线,等着分红配股。我属于屡屡在股市遭受挫折那种人,所以觉得既然长线看来前途并不乐观,那是不是可以考虑玩玩短线?
STAFFERS:2009年,有形和无形这两种工作财产,哪种最好挣,哪种最该挣?
陆新之:现在属于缺钱的时候,你真的想在钱的问题上实际得到多少并不容易,但是你可以赚资源,所谓的低位介入,买的是机会,买的是资源,买的是一个未来的期权,2009年是一个适合播种的年份,应该赚无形的财产更多一点。
我觉得在这个时候,最好收割的无形财产是"信任",你可以适时把你的客户、同事对你这个人的正向价值部分积累起来,说白了就是一个可以"收买人心"的年份,就像当年孟尝君对他那些门客那样,以后会有用,人总是在最困难的时候最容易亲近。
崔曼莉:2009年应该挣哪种钱-我不认为这个问题有年限的限制,其实无形的钱和有形的钱都不好挣,都需要我们去努力、我认为工作经验,人脉关系,包括权力、职场的声望,这些无形的"钱"最终都会转换成为有行的货币,这个转换最终也是对无形价值最终的肯定。
STAFFERS:如何客观评估自己的工作财产,并预防贬值?
绝望沧海:优秀的人和一般的人的区别集中体现在判断力上。同样做几件事,哪件需要先做,哪件不需要做,哪件可以答应下来不做,哪件答不答应都要做,搞清这个先后顺序就是一个判断能力,没经验是不行的。
评估自己的工作财产,最重要的是你和别人有什么不同,也就是自己的不可替代性,更可以说是和老板的谈判力,不可替代性越高,谈判力也就越高。这个不可替代性就是职场的无形资产,比如,人脉和客户资源、统筹大局的能力、执行力,这些在招聘面试时是看不出来的,要相处一段才行。当然,现在的企业,每个人其实都可以被替代,只是替代的成本高低而已。有的事情,可能大家都可以去处理,但是你能做到最好,这就是你的优异之处。
至于贬值的问题,我是做财务的,非常重视自己的口碑。因为做到财务经理了,这个圈子其实已经很窄,你是不是专业很容易被传开去,一个职业经理人做事情不专业,就是对声誉最大的贬值。
而对于普通员工来说,最大的贬值是频繁跳槽。几乎没有理由可以解释频繁的跳槽,每次都是遇人不淑,只能说明自己没有眼光。如果你解释成是因为家庭变故、追随爱情等等,这些理由都太苍白了,基层员工供大于求,人家自然要选稳定的。
关于工作资产增值的"金科玉律"
不管成与败,都要和老板站在同一阵线,共生共荣,这样他才会为你分担责任,分化职场的风险。
低调做人,高调做事。因为低调才能和同事保持良好的关系,但自己做的事情当然要让老板们知道。
在职场中,站队是个永恒的莫测选择,因为职场的风云本来就是莫测的。站队的选择,就是职场的一个转折点。
不要每天头都高高地抬着,前面若有人给你挖个坑,就会掉下去,而且是脸先着地的。
新人入职,往往犯的错误就是整天在年轻人中扎堆,其实多结识一些单位里的老同志,有意无意地了解一些办公室中的背景,对自己以后的发展还是有益的。但有时候老人们的话,也有可能话中有话,这只有自己把握了。
吃小亏占大便宜。对别人好,别人也会对你好,肯帮你办事,你的消息也最灵通。
别总提自己的过去,公司在意的是员工能给公司带来什么附加值。
世界上没有怀才不遇这件事,职场也绝对有"职场垃圾",但垃圾都是放错了位置的人才。
打拼职场切莫"太傻太天真"
生活中有阳光和黑暗,若我们"太傻太天真",最后吃亏的还是自己。我希望能为读者提供一个最真实的职场环境中的"险恶"部分,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至少要了解这些职场"陷阱",才有可能减少成长道路上摔跤的机会,才能让工作的财产增值。
文/柴志强 《丁约翰的打拼》作者
《丁约翰的打拼》里虽然写了许多负面的案例,但我的目的绝不是教人学坏。我们体验黑暗,是因为我们憧憬光明。下面我试图从招聘陷阱、入职陷阱、成长陷阱和离职陷阱来说说职场里可能存在的"坑",知道了才好规避。
比较低级的有"招工陷阱"。现在许多企业的招聘都是外包的,于是几个人成立一家人才中介公司,号称服务于甲方。当甲方有职位开放的时候,人才中介公司就把这个职位长期挂在招聘网站上。每天自然有人通过Email投递简历。
拿到简历后,一个电话把求职者叫过来,对他们说,"我们是猎头,能帮助你找工作,请先和我们签署一份人才中介服务合同,并付若干资料登记费,我们今后将不断地向你提供面试的机会。若帮助你应聘成功,请将第一个月工资的60%给我们。"绝大多数急于找工作的人都会答应的,乖乖地掏钱。
绝大多数情况下,他们手头上没有这么多开放的职位,于是当求职者交完资料登记费后,他们就故作样子打几个电话,然后说,对不起,你来得不巧,这个职位昨天被其他公司推荐的人应聘成功,不过不要紧,我们会继续向你推荐其他职位--这些人才中介公司可能还有许多战略伙伴,他们会让合作伙伴安排他们去面试。之后,这些"用工单位"便以种种理由称面试者不合格,不能录用。
有的公司在员工入职后会以试工试用的方式来降低用人成本。试用期工资设置极低,"录用"后待遇诱人,不过他们绝不会正式录用,不是在试用期内找个理由开除,就是试用期满解聘,让求职者有苦说不出。
其次,劳动合同上也可能存在陷阱。比如在合同上模糊岗位名称--一律写"管理"岗位,那么管1000人也是管理岗位,厕所保洁管理员也是管理岗位--在劳动合同上挖的陷阱其实为其今后效益下滑时的减薪埋下伏笔。
不想做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兵,可每个老板都头疼太想做将军的士兵,于是就有了成长的陷阱。成长的陷阱一方面会来自"办公室里的老人",办公室的老人会表面和你友好,却在暗地里打你小报告。因为新人给了老人压力,老人将竭尽所能,在老板面前体现出自己的价值。等新人犯了错误,或者被逼离开,老人们会说,看,还是我对公司忠心耿耿!这种情况似乎在国企比较多。在外企,许多不能晋升到经理层的老人被解雇的可能性很大,所以从某种程度上讲,他们或许更急不可待地要在领导面前表现出自己的价值。
成长陷阱的另一个来源则是"上司",上司的用人原则是永远要利己的,因此下属的能力绝不是他首先考虑的因素。但不幸的是有些新人锋芒太露,让老板感到威胁,这样老板会竭尽所能压制他,不给他出头的机会。甚至直接把他打入角落,因为这个人"给他点阳光就灿烂"。
有些时候,老板对有些事情自己也没把握,他会让新人直接处理,这时候就有陷阱了。做得好就是老板的功劳,做得不好,就是新人的罪过。新人们要明白,职场上没有绝对的公正可言,许多事情不需要整个明白,只要不是原则性的问题,一定要担待下来,这样将来还有翻身的机会;否则的话,就会"死"得很难看。有时候新人甚至可以化被动为主动,犯错后主动承认,而且要让全公司都知道。这样老板就觉得这个人是个能用之材,反而会出面保他下来。总结一下,与老板有关的职场陷阱有:"争做出头鸟,让老板不爽""让上司靠边站,直接越级汇报"。
如何破局?
识破"招聘陷阱"其实很简单,记住一个原则就可以了:天上绝对不会掉馅饼。如果看到一家公司的招聘广告,从总经理到底层员工都在招,十有八九不是一个好公司。而"入职陷阱"则复杂得多,许多陷阱都是阳谋,所以签署任何文件我们都要非常小心。HR说得再好,也要落实在纸面上。
职场上求生存,你得知道一些潜规则:
1.这社会总有心理阴暗的人,切记不可对人无条件地不设防,搞不好你就会得罪了在公司里不能得罪的人,自己却浑然不知。而且不要有"此处不留爷,自有留爷处"的想法,这是很幼稚的,"江湖凶险"无处不在。
2.工作中多做事,少说话,即使说话也要圆润些,不要直来直去。多学,多看,多想,少说,要有城府。
3.落实在纸面上的东西,要多说好事,即使不得不反映一些事情,也要提前通知涉及到的当事方,让其做好应对。多个朋友多条路,或许下次,他也会帮助你躲过一劫。
4.老板布置的任务,你得学会说:好!没问题!就算有问题,你也不能当面反驳,要学会进行私下沟通。
5.千万不要挡住别人的道,做损人不利己的事情。
若想在职场上进一步发展,则要:
1.学会管理自己。我们要有清晰的职业定位,了解自己的优势、做事方式、价值观。在这基础上,建立自己的人脉、人情账户,最好能让老板欠你人情。
2.要树立个人的行事风格、个人原则,也就是说建立自己的品牌,这样即使提拔你的老板离开了,你也能生存下去,因为你已经完成自己的职场定位。
3.我们要先做人,后做事,偶尔作作秀。我们要实干,更要会往自己脸上贴金。知道母鸡下完蛋之后,为何"咯咯咯"叫?因为它也在管理主人。在职场上,我们要扬己之长,避己之短。
4.有猎头来挖你,不要急着高兴,多问问这个职位为何开放,原来的人为何离职,这样或许能避开一些跳槽的陷阱。
老柴今天阴暗了些,谈了些最极端情况下有可能发生的事情。这种事情就像长期资本管理公司的精英们对雷曼兄弟公司曾经进行的风险模型测算,大体上只有六十亿分之一的倒闭概率,但是这个小概率事件还是发生了--我们可不要亲历这种小概率事件。
态度决定一切,只要有一个心智成熟的内心,职场之路其实是很坦荡的。
(本文来源:职场
作者:王舒婧)
网易声明:网易转载上述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不表明证实其描述或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更多相关搜索:
无跟贴,不新闻! 匿名
网易通行证:密码:
网易公司版权所有}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一个月上班多少天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