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翰福音中,提到主所爱的门徒女主角,是指使徒彼得,对还是错

香港:+852-
海外:+86-21-
&&&热门城市&游记正文
天数:8 天
时间:11 月
人均:13800 元
作者去了这些地方:
以色列纪行七----彼得鱼和门徒彼得泛舟后的节目——到基布兹农庄餐厅品尝“彼得鱼”。彼得鱼实际是罗非鱼,俗称“非洲鲫鱼”的油炸菜品,味道说不上鲜美。因了耶稣圣迹“彼得鱼”已成为当地一道招徕食客的名菜。有趣的是,附近的达加尼亚基布兹是“基布兹之母”。1909年一批东欧犹太青年来到这块贫瘠沼泽,建立了类似集体农庄的生产组织,希伯来语称“基布兹”。如今全国基布兹总数300个,是以色列农业农业发展的主要模式,遗憾由于行程紧张未能专程参观。瞧当代那些苏联东欧集体农庄,以及我们的人民公社,早就无影无踪,这算不算社会主义在以色列的成功典范?彼得何人?《圣经》多次提到十二门徒,都是彼得先,卖主犹大垫底。圣经提到主所爱的三个使徒都是彼得先:彼得,雅各,约翰。彼得直爽可爱,热情冲动,算是门徒的发言人。基督徒可从他身上学不少功课。彼得原名西门巴约拿(《马太福音》16:17),是约拿的儿子西门。彼得是耶稣取的名,诨名,石头之意,形容彼得太准确了!彼得鱼神迹:新约《约翰福音》21:1-11载,耶稣在(加利利)海边向门徒显现。彼得此时已离开耶稣,和多马、拿但业以及西庇太两个儿子加上另两个门徒回加利利海打鱼去了。不过一整夜他们啥也没打着。黎明,耶稣站在岸上。这些人却不晓。耶稣让他们从船的右边撒下网,一网下去,鱼儿沉得网都拉不动。有人顿悟,高喊:是主!渔夫彼得立即穿上外衣跳下水奔耶稣而去!时岸上备好了炭火,火上烤着鱼和饼。彼得按耶稣吩咐,把满网大鱼拉上岸,圣经关于彼得鱼神迹的记载,鱼从无到有,到多得拉不动网,网还不破。《约翰福音》21接着记载饼和鱼的故事:耶稣招呼众人早餐,拿出饼和鱼给众人吃——这是复活后耶稣第三次显现。饭后,耶稣三次问西门彼得“你爱我吗?”,且三次要西门喂养“我的小羊”。弄得西门忧愁起来,说“主啊,你是无所不知的;你知道我爱你。”耶稣说:“我实实在在的告诉你,你年少的时候,自己束上带子,随意往来;但年老的时候,你要伸出手来,别人要把你束上,带你到不愿意去的地方。”这话是指彼得要怎样死,荣耀神。然后就对他说:“你跟从我吧!”就是这位石头彼得,虽非犹大般出卖耶稣,但也有鸡叫三次不认主的劣迹(后来我们走“鸡鸣堂”,就会讲到这个故事),主还是那么爱他信任他。新约这几段我读过几遍,今日有了感性认识。海边台阶今日铁栅栏护着,我能想象耶稣如何身着白袍立岸边,想象西门彼得是如何急切地向他奔去……我们读圣经时看到里面称为加利利海。其实这湖名称很多:阿拉伯人叫“太巴列()湖”,因湖西是著名太巴列()(Tiberias)市;犹太人则称“肯纳瑞特湖”,意思是竖琴,因湖形酷似竖琴,犹太立国君主大卫王,就是弹竖琴的高手。的神奇在于它四周的四个城市:太巴列城,与耶路撒冷(Jerusalem)、希伯伦(Hebron)、查法特()并称为犹太四大圣城,有深厚的历史底蕴。是一座山城,老城区与同高,低于海平面210米,新城区则高出海拔许多,这样同一座城高度差很大,人们站在城中的不同地方,均可以捕捉到的不同风光。我两个清晨都从阳台眺望湖水,都从酒店走到湖畔,湖水拍岸,岸边则是黑色玄武岩,能欣赏到变幻无穷的美景。紧挨着公路和酒店,就是渐次爬高的山坡,种植着干旱的负海拔低地特有水果植物,石榴橙子仙人掌椰枣等。称耶稣“第二故乡”,有诸如“传道收徒”、“五饼二鱼救众生”、“八福山上巧论道”等神迹。从大卫王时期的犹太人,到巴比伦人、波斯人、希腊人、罗马人、阿拉伯人等等,都曾是这块土地的主人,都留下了难以磨灭的文化烙印。新约四福音书读了几遍,实话,一直不甚了了。圣经后面的地图也查了几遍,也不甚了了。此次实地走访周边的圣迹,早就期待了,终梦成真。感恩。
耶稣行走水面地图(10美元从农庄的船上所购)
请输入评论内容!
彼得鱼和门徒彼得:以色列纪行七
你还可以输入 1000
我们正在为你喜爱的游记制作PDF中,
需要几分钟时间,请耐心等待。
发表任意一条游记/点评/回答
加利利湖旅游攻略指南? 携程攻略社区! 靠谱的旅游攻略平台,最佳的加利利湖自助游、自由行、自驾游、跟团旅线路,海量加利利湖旅游景点图片、游记、交通、美食、购物、住宿、娱乐、行程、指南等旅游攻略信息,了解更多加利利湖旅游信息就来携程旅游攻略。 以色列旅游攻略导航:加利利湖移动端旅游快速入口: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All rights reserved. | 圣经问答综合题
圣经记载6-7位马利亚,其中坐主脚前安静听道被主称赞的马利亚是哪一位马利亚?请说出她住的地名,以及她还做过一件什么美事,被主称赞?
(答案:是伯大尼的马利亚,她还用香膏抹主。经文:约12:1-8节)
主耶稣道成肉身时的名字“耶稣”是谁起的?
(答案:天使。经文:太1:21节)
主耶稣曾给西门起名彼得,他曾给两位门徒起名“雷子”,这两位门徒是谁?
(答案:西庇太的儿子雅各和约翰。经文:可3:17节)
第4题:旧约选择题
路得记中的“路得”,原来是哪一个民族的人?
A亚扪人 B摩押人 C非利士人
(答案:B摩押人。经文:路得记1:4节)
第5题:旧约题
路得原来的丈夫是玛伦,后来她又嫁给了谁为妻?生了儿子名叫什么?
(答案:波阿斯,儿子名叫:俄备得。 经文:路得记4:13节,4:17节)
施洗的约翰是主耶稣的开路先锋,他被害是因为指责权贵的罪恶。害他的两个主要人物,分别是谁?
(答案:希律王和希罗底,还有希罗底的女儿。经文:太14:1-12节。)这里的希律王是大希律的儿子希律安提帕。
为主耶稣受难时安葬的人是谁和谁?
(答案:亚利马太的约瑟,和尼哥底母。经文:约20:1-10)
“新约犹大书的作者,是加略人犹大”,对还是错。
(答案:错。加略人犹大没有写任何书。)
第9题:填空题
“有了信心,又要加上德行,有了德行,又要加上( ),有了( ),又要加上节制。
(答案:知识。经文:彼后1:5-6)
犹大书提到假师傅的特征时,用了四个比喻,下面哪一个比喻不是犹大书的:
A没有雨的云彩 B没有果子的树 C流荡的星 D披着羊皮的狼
(答案:D披着羊皮的狼。这是主耶稣提及的假师傅的特征。经文:犹大书12-13节)
第1题:填空题
“惟有你们是被拣选的族类,是有君尊的祭司,是( )的国度,是(  )的子民。要叫你们宣扬那召你们出黑暗、入奇妙光明者的美德。
(答案:圣洁、属神。经文:彼前2:9节)
第2题:判断题
埃塞俄比亚(旧译埃提阿伯)的太监接受主福音,是在耶路撒冷的会堂听道的时候。对还是错?
(答案:错。是在从耶路撒冷下迦萨的路上,旷野。经文:徒8:26-39)
有一位天使向马利亚宣告,她将怀孕生一个儿子,称为至高者的儿子。这位天使叫什么名字?
(答案:加百列。经文:路1:26-33节)
第4题:选择题
为主耶稣背十字架的古利奈人西门,有两个儿子,是信主的人。名叫什么?
A雅各和约翰 B巴拿巴和亚波罗 C亚舍拉和百基拉 D亚力山大和鲁孚
(答案:D亚力山大和鲁孚。经文:可15:21节)
第5题:旧约题
摩西十诫中的第五条诫命是什么?
(答案:当孝敬父母。经文:出20:12节)
第6题:旧约判断题
神颁赐旧约律法是在橄榄山上。对还是错?
(答案:错。在西奈山。经文:出19:20节)
主耶稣复活之后,曾有多少天之久向门徒显现?
(答案:40天。经文:徒1:3节)
约翰福音中,提到主所爱的门徒,是指使徒彼得,对还是错?
(答案:错。是使徒约翰。经文:约21:20节)
主耶稣复活向门徒显现的时候,最多一次向多少门徒显现?
(答案:500多弟兄。经文:哥林多前书15:6节)
第10题:判断题
主耶稣在世上的职业曾是加利利拿撒勒的渔夫。对还是错?
(答案:错。职业曾是木匠。经文:可6:3节)
第1题:判断题
主耶稣肉身的父母约瑟和马利亚都是大卫的后裔,对还是错?
(答案:对。经文:太1:6-16,路3:23-32)
主耶稣肉身的弟弟肯定有四位,他们的名字分别是:雅各、约西、西门、犹大。对还是错?
(答案:对。经文:太13:55节,可6:3节)
使徒保罗原是哪一座城市的人,他的老师名叫什么?
(答案:基利家的大数人-说大数人也对,老师迦玛列。经文:徒22:3节)
使徒保罗是属于哪一个支派的法利赛人?
(答案:便雅悯支派。经文:腓立比书3:5节)
第5题:选择题
圣经提及最多的果树中,以下哪一种不是?
A葡萄树 B无花果树
(答案:C苹果树)
第6题:旧约题
在以色列王亚哈的时代,最著名的先知是谁?
(答案:以利亚。经文:王上17:1节)
摩西的姐姐名叫什么?哥哥名叫什么?
(答案:姐姐米利暗。哥哥亚伦。经文:出15:20)
钉十字架时的那位强盗悔改的经历,记载在哪一卷福音书里?
(答案:路加福音,只有路加福音。经文:路23:39-43节)
第9题:选择题
新约圣经中,最短的只有一章的共有多少卷?
A3卷 B4卷 C5卷
(答案:B4卷,腓利门书,约翰二书、三书,犹大书)
第10题:填空题
“虚心的人有福了,因为(  )是他们的。……温柔的人有福了,因为他们必(   ),饥渴慕义的人有福了,因为他们必得(  )。”
(答案:天国,承受地土,饱足。经文:太5:3-6)
已投稿到:预备主来的日子
预备主来的日子
经文:彼得后书三章1—18节
本章讲论主再来,并促请信徒应防备那些讥诮主来的人,儆醒等侯主来。如此与第一章下半之论题衔接。第二章被放在一章下半与本章之间,更显出本书之主要内容,是要提醒信徒防备那些否认主再来的异端。所以使徒在见证基督再来之真确,又指斥假师傅的种种行事使信徒知所分辨之后,便进而劝勉信徒追求长进,等侯主来。
&一、防备讥诮主来的人(三1—7)
&&1、该纪念的事(三l—2)
在此彼得说这是他写给信徒的「第二封信」,暗示前书也是他所写,并且这两封信的受书人,可能都是同一班人;而这两封信都是为要「题醒」「激发」信徒的心。「题醒」是说他们并非原本不知道,但虽然知道,却由于人活在肉身中的软弱,很容易忘记主的道,又很容易受现实生活的困扰,罪恶的试探和诱惑,而对于属灵的事,感觉迟钝模糊,因此使徒要题醒他们,使他们对属灵的事,特别是关乎主再来的事,保持经常新鲜的记忆,不是迷惘模糊的情形。
基督徒对主再来之应许,应常有清醒的警觉,并且要时常留心思想,正加在本书的一章12节使徒已经说明:「你们虽然晓得这些事……,我却要将这些事常常题醒你们。」保罗写给罗马人的书信中也讲过类似的话:「弟兄们,我自己也深信你们是满有良善,充足了诸般的知识,也能彼此劝戒。但我稍微放胆写信给你们,是要题醒你们的记性,特因上帝所给我的恩典……,」(罗十五14—16)。
许多人在软弱或受试探时,并非不知道魔鬼的诡计,但虽然知道,却仍需要有人题醒;将他所已知的向他重复提起,他便会因此重新得力,可以胜过试探。当一个人要顺从魔鬼走一条罪恶的路时,在他旁边的人,若肯用爱心把一些虽然是很普通的真道拿来劝谏阻止他的话,也可能在他身上发生意外的效力。因为许多人在受试探时,不是不想拒绝试探,乃是心志不坚,属灵辨别力迷糊;一经有人题醒,便会清醒过来,确切地知道所作的事是错的,并且得着力量顺从圣灵的感动。这就像一个天秤,当善与恶两边的重量都相等的时候,你只要在善的一方面加上轻微的重量,他便会偏向真理的一方面,不至落在罪恶的陷阱中了。
我们每一个人都需要别人的题醒,并且应当常用主的话去题醒别的弟兄姊妹,正如使徒彼得,虽然已经写过一封信题醒信徒,却仍要再写。
「激发你们诚实的心」,「激发」的原文diegeiro ,有搅动之意。我们很容易因物质世界的诱惑与事务之繁忙,使我们爱主的心冷淡凝固,需要人用爱心来激发扰动,将爱火重新挑旺(参提后一6)。许多时候信徒的心灵会无故消沉、悲观、灰心、懈怠、松弛,便不想在属灵的事上求长进。在这种情形下很容易因试探而失败,所以我们必须常常亲近主,与弟兄姊妹有属灵的交通,使我们可以彼此等激发,在灵性上不至孤立无援。
&&& 「诚实」原文eilikrine ,是真纯的意思,英译本作Pure,有加谷物经过筛净之后,所余下的部份,乃是纯净无杂质的。此字新约仅用过两次,除此处外,另一处是在腓立比书一章10节亦译作「诚实」。我们的心应当单纯、清洁、诚实、无诡诈,良善而光明、不沾染罪恶;上帝的话就是要激发我们这样的心,使我们的心,更为纯洁。
本节中使徒提及信徒应当纪念的事有三:
A.「圣先知豫先所讲的话」
指旧约的豫言,亦即全旧约。豫书是旧约启示的中心,虽然旧约除了先知的豫言之外,还有许多关乎历史的记载,但那些历史都是豫表性的,豫指日后要来的基督,所以也含有豫言的成份。并且那些历史的写作,多半也是出于先知之手。所以本句——「圣先知豫先所讲的话」——应当是指全旧约说的。
B.「主救主的命令」
指主在世时亲自教训门徒的话。比方主耶稣在马太福音廿四及廿五章,曾多次吩咐门徒要儆醒,在约翰福音十一章34—35节中吩咐门徒要彼此相爱,在马可福音十六章14—16节中吩咐门徒要往普天下去传福音……等。但彼得在这里所指的不会是那样狭义地特指某项命令,而是指主耶稣在世时的一切训诲。
C.「使徒所传给你们的」
指众使徒所传的真道:特别是书信中的教训,亦包括彼得自己的书信在内。也就是从使徒行传至启示录的新约各卷。
所以这应当纪念的三件事,实际上就是指全部新旧约圣经。
在此使徒给我们看见,可似被列为圣经而具有上帝的话的权威,又为众信徒所当常常纪念,当作一种生活行事准则的言论是甚么?就是:旧约先知的话,主耶稣自己所讲的教训和使徒们所传的真道。除此之外,并无任何人的言论及「超然的启示」具有这三方面所有的权威。
本节亦显示旧约先知的豫言,主耶稣的命令,及使徒所传的真道,是有一贯性的,是出于同一位作者——上帝。所以它们是互相衔接,互相补充的。由此可见,关于主再来的真理绝非彼得个人别出心裁的道理,乃是旧约先知和主耶稣自己以及其他使徒所共同讲论的。
「纪念」不是记起,也不是记住一时便丢下了,乃是常常想念记住;即或从未忘记,仍需常常思想、怀想、谨记在心,这是基督徒对圣经的话应有的态度。
2.该知道的事(三3—7)
& A.该知道讥诮主来者的道理(三3—4)
在此一开头就说:「第一要紧的……」,表示主耶稣基督的再来之真理,在圣经全部真理中占十分重要的地位,若要防备异端的迷惑,「第一要紧的就」是要防备那些讥诮主再来的道理。魔鬼在这方面的诡计是:一方面使人不信主的再来,另一面又使那些信主再来的人,妄自推测计算主来的日子,因而闹出许多话柄,摇动人的信心,使主的名受毁谤,又给那些攻击基督教的人更多的借口。
「好讥诮的人」在犹大书18节也提到。他们被称为好讥诮者的缘故,因他们不信主亲口所应许的话说:「我若去为你们豫备了地方,就必再来接你们到我那里去:我在那里,叫你们也在那里」(约十四3)。和主耶稣受难前在大祭司面前所作见证:「然而我告诉你们,后来你们要看见人子,坐在那权能者的右边,驾着天上的云降临」(太廿六64)。在主耶稣升天后天使也说过类似的话:「加利利人哪,你们为甚么站着望天呢?这离开你们被接升天的耶稣,你们见祂怎样往天上去,祂还要怎样来」(徒一11)。
这等人既不相信主这么明白的应许,只看物质界的情形,便凭自己的意思讥诮那些等候主再来的人,称他们为愚昧落伍,而自以为聪明,其实这等人乃是「好讥诮的人」。
「随从自己的私悠出来讥诮说」,「私欲」在这里的意义是应用于对主的真理的叛逆方面。「私欲」不但会影响人的道德,也会影响人对于主的真道的观点和主张;人若没有信心或体贴肉体,顺从私欲行事,这样即使他在教会中占重要地位,甚至是一个传道人,他的言论和主张仍然很容易受到自己私欲的影响,就会凭自己的意思曲解圣经的真理,为自己的行为掩饰辩护,使人无法谴责他所行的事,反而觉得他也有根据。这样地体贴私欲来讲解圣经的结果,就会使那些原来属肉体、贪爱世界的信徒,在生活行事上,以他们的道理为根据和借口,而更加放胆地放纵自己了。
& 但这里使徒所说:「随自己私欲出来讥诮说」,是特别指那些对主再来的真理,凭着个人的偏见而批评、讲解。不论他们本身的行为如何,他们是否为自己的行为辩护,但他们这种凭自己的喜好来讲解主再来的豫言,结果便产生出各种的错误,并引起毁谤的话柄。
& &&「主要降临的应许在那里呢?因为从列祖睡了以来,万物与起初创造的时候仍是一样」;这就是那些讥诮主再来的人理论和根据。他们以为自从远古的历史以来,天然界并没有甚么特殊的现象,使人可以看出这世界将到了终结的日子。每日不是照常日出日落,阴雨晴明,四季轮转吗?社会上的人不是照常吃喝嫁娶、忙忙碌碌地尘活着吗?他们就凭着这等情形讥诮说:主要降临的应许在那里呢?由此看来从使徒时代开始到现在,那些讥诮主再来的人的理论,都是相似的;并且这类似的不信的表现,和挪亚洪水时代以及所多玛、蛾摩拉的人的不信也是十分雷同,他们讥诮上帝的审判怎么可能来临呢?但就在他们自己以为平安稳妥时,上帝的刑罚便来临了(参创十九14;来十一7;太廿四32—39;帖前五3 )。
今天许多信徒,正在抱着一种错误的观念,以为要等候某些事件应验之后,主耶稣才会来到。例如,最普通的观念以为福音还未传遍天下,所以主耶稣还不会来,其实这种观念并不正确。笔者在一九四三年时在西康一所专科学校读医科,全校只有三个基督徒,我们利用暑假机会作乡村布道工作,专门到偏僻的小村落布道,常常走十几里路才有几家村人,我们深信那些地方必然未听过福音,岂知有了好几处的人,都说他们曾听过福音,原来比我们早几十年曾经有一位传道人到西藏去传福音时,经过他们的地方,向他们传过福音。所以加果凭我们自己的想象以为福音未传递,主不会来,这种想法是十分危险的,我们恨本不能完全确知福音的踪迹曾走过甚么地方。
虽然「福音传遍天下,主耶稣才会来」,这观念出自马太福音廿四章14节;但马太福音廿四章所说:「这天国的福音,要传遍天下,对万民作见证,然后末期才来到」,这些话并非指现时代,乃是指后三年半的大灾期开始前的事;那将福音传遍天下的,将会是启示录十一章的那两个见证人。那时,基督已经降临到空中;无所谓儆醒等候了。所以我们所等候的其实是「外邦人的数目添满」(罗十一25),亦即上帝所定规应当得救的人的数目满足,那时基督就要再来;但谁人能够知道外邦人的数目甚么时候添满呢?只有主知道。这样我们只能随时等候主再来,并无任何明显的豫兆,可藉以估计主来的时日。我们应当留心使徒保罗的警告:「人正说平安稳妥的时候,灾祸忽然临到他们」(见帖前五3)。这句话虽然是针对那些直到主再来尚未信主的人说的,但它却说明了主再来的日子并无法估计,可能出乎人意料之外。所以信徒应当时刻儆醒豫备等候主来。
B.该知道天地的存废都因上帝的命令而定(三5—7)
「故意忘记」,即故意不去思想上帝的作为,故意不去留意那些足以证明有一位上帝的事。正如使徒保罗说:「上帝的事情,人所能知道的,原显明在人心里;因为上帝已经给他们显明。自从造天地以来,上帝的永能和神性是明明可知的,虽是眼不能见,但借着所造之物,就可以晓得,叫人无可推诿;因为他们虽然知道上帝,却不当作上帝荣耀祂,也不感谢祂;他们的思念变为虚妄,无知的心就昏暗了」(罗一19—20)。人的罪恶和骄傲,使人故意不去想到上帝和上帝的权能,因而成为对上帝的事愚顽无知的人。那些讥诮主再来和世代将有结局的人,也是这样。
&& &「从太古凭上帝的命有了天……」,天地乃是凭上帝的命令(话语)而有的。上帝说:「有就有;命立就立」(诗卅三9)。上帝创造这世界时,只不过凭祂口中所说的「要有……」便照祂所说的有了。既然这样,这天地若因「上帝的命」而消灭又有甚么希奇呢?其实今日宇宙所能维持正常的规律运行不息,也正是出于上帝的命令而得以保持现状的(参来一3)。
&& &「并从水而出藉水而成的地」,这一句英文译作and the earth standing out of the water and in thewater.中文新旧库译本译作「有地从水而出,藉水联结」;是则「从水而出」的意思并非是从水而造出地,乃是将水陆分开而成了地的意思,这样就和创世记一章中上帝将「天下的水」「聚在一处」而造成水陆的记载相合(创一9—10)。
这里的记载应与创世记一1—10的记载对照。按创一1已有了「地」,但那「地」是空虚混沌、渊面黑暗被水淹没的。注意,圣经在那里却未说那地是怎样来的,未说明上帝怎样造了天地。只告诉我们上帝在那已有而黑暗空虚的地上,造成我们现今居住的世界。
&& &「故此」——表明本节所讲的是根据上节所说的「地」,也就是上节所说:「从水而出藉水而成为的地」。
&&& 「当时的世界被水淹没,就消灭了」,这是这两节经文解释的重要关键。在乎所指的「当时的世界」是那一个世界?究竟是指创世纪一章1,2节那最初的世界?还是指创世纪6章—8章挪亚时代的世界?倘若是指挪亚时代,则这两节经文的意思是:
不但起初的时侯上帝曾藉分开水陆而造成今日的「地」,而且挪亚时代曾用水审判过这「地」。
但若是指创世纪一章1,2节的世界,那么这两节的意思是:
使徒是在追述上帝如何凭祂的命令分开水陆造成今日的天地,而且曾同样地凭祂的命今,用水审判了最初的世界(就是在现今的世界之前的世界)。
这末后的一种解释,是比较完满的,因为:
1、这解释与上下文的讨论相合,上文一直在讨论上帝最初的创造如:4节——「万物从起初创造的时候仍是一样」,5节——「从太古凭上帝的命有了天……」。
而下文7节所说:「但现今的天地,还是凭着那命存留」,显然也是指上帝在创世记一章中的命令,而绝不可能指挪亚时代,其实上下文均未提及挪亚的事。挪亚洪水并不是世界完全的毁灭,上帝并未在挪亚洪水之后有另一次的创造。挪亚洪水实际上只是对叛逆上帝的人的一次审判,把人类引进一个新的开端而已,并不是完全的毁灭。
2、这解释与创世记一章的记载相吻合。我们所住的这个世界是曾经受过一次大审判而被水淹没的。按创世纪一章1,2节说:「地是空虚混沌,渊面黑暗」,这正是受过审判被水淹没的情形,而不会是上帝起初创造的天地(创一1上)。全能而喜爱光明的上帝绝不会先行造出一个空虚黑暗的地,然后慢慢把它改好,除非那地曾经过破坏和审判。
& 所以便徒在这里所讲的,正好解释了创世纪一章1,2节的地为甚么会成了空虚混沌的,就是因为上帝曾经用水审判了当时的世代的缘故。
&&& 「但……」——表示以下所讲和上句的意思不同或相反。「但现在的天地,还是凭着那命存留」,这意思就是,虽然上帝曾用水淹没了起初的世界,但对于现今我们所居住的这个世界,上帝的审判尚未到,仍然同样是凭着上帝创造世界时的那些命令而存留,直到结局的日子来到。现今世界能以保持现状,天然界的各种规律能以正常地运行不息,都是因上帝的命令而保持的。
&& &「直留到不敬虔之人受审判遭沉沦的日子,用火焚烧。」本句指出「不敬虔之人」是必要受审判的。上帝已经为他定了一个「遭沉沦的日子」(参徒十七31),那日子也就是上帝要毁灭这世界的日子。使徒要提到这件事的意思是要说明主怎样审判了当时的世界,又必然会审判现今的世界,则主耶稣再来的应许自然是真确的了;因为主耶稣的再来和这世界未了时,不敬虔的人道沉沦,都是相继发生的事。若主耶稣尚未再次降临,则在主降临以后才来到的世界末日也就不能发生了。
由「用火焚烧」,可见将来上帝审判这世界所用的方法不再是水淹,乃是火烧。这可能因为上帝曾经与挪亚立约不再用洪水毁灭世界的缘故(创九11)。在使徒写这书信的时候,提到上帝要用火焚烧这个世界,是令人无法相信的;但现今由于核子弹的发明,这世界将会由火焚烧以致毁灭的结局,乃是十分可信的了。在此再一次证明圣经的话是出于上帝的启示,不是常人的智慧所能创作的。
本节亦助证上文第6节所说的「当时的世界」是指创世纪一章1—,2的世界,因为那里是讲到最初的世界的受审判,本节则论及现今的世界将受审判。使徒引用最初的世界的审判,以证明现今的世界亦必受审判是十分自然而合理的;因为它是同一性质的世界的结局;但如果第6节的「当时的世界」是指挪亚时代,则挪亚时代的审判就不同性质,因为挪亚时代的审判并非世界的一种最后「结局」,只不过像所多玛、蛾摩拉二城的毁灭一样,是要「作后世不敬虔人的鉴戒」而已(彼后二6)。
二、豫备主来的日子(三8—13)
本段的主要意思是解明主耶稣为甚么还未第二次降临,并劝勉信徒不可因主来的迟延而放松自己,应当时刻儆醒,等候仰望主的日子来到。这些劝勉反映当时信徒对于主耶稣再来的应许的迟延发生疑惑。当时的假师傅显然充份地利用这一点来摇动信徒的信心;直到今日,信徒仍会因为屡次听闻主快再来的警告,却末见主降临,因而对主再来的应许发生疑惑,甚至对整个信仰埋下不信的种子,因而给异端摇动他们信心的机会,生出各种有关主再来的错误道理。在此彼得的讲解可分为四点:
1.主看千年如一日(三8)
&&& 「有一件事你们不可忘记」,表示彼得在此所讲的信息,并非那些信徒所不知道,没有人可记住他们还未知道的事,是那些信徒忽略了所已经知道或听到的事。这不可忘记的事就是:「主看一日如千年,千年如一日。」这句话是引自诗篇九十4,摩西祈祷的时候说:「在你看来,千年如已过的昨日,又加夜间的一更。」但彼得将摩西祷告中所说的话,再加以推广,将反面的意思也表明出来。主不但有千年如一日,亦看一日如千年。表示主在时间方面,不像人类那样受一定时间次序的限制,不论是需要一千年才成功的事,或只需一日便可以成功的事,在祂都是一样的。祂在成就任何事情上并无时间方面的困虽。所以我们不能用我们对于时间的观念来推测上帝的作为,以为上帝必须在某一时间限制之内完成某等事件,否则便会太迟或无法完成祂的旨意。我们并没有上帝的能力,更不能用时间限制上帝的作为。
有解经者引用本节经文解释圣经中的日子,将圣经中某些日子解为一千年,这不会是使徒的本意。彼得绝无意思把这句话当作我们解释圣经中其他日子的原则,以为我们可以随便把这原则用于圣经所记的某些日子,而把那些「日」解为「千年」。这样必会发生许多错误和混乱的。
例如有人引用本节解释创世记一章中的六日就是六千年,我们撇开创世记一章的六日是否六千年的问题不谈,但这样的引用实在是「大胆」的,不稳当的。为甚么创世记一章之六日必须引用这节经文来解释?是否圣经中其他的日子也可以同样引用?引用圣经是要有需要引用的理由的,其实与其引用本节的日予,以解释创世记中的六日,无宁按本节的精义说明这位全能之上帝,可以将一个长时期才能成功的事,在一日之间成功,同时又能使祂一日之间所成功的,包含着需要有长时期累积才能成功的功效,以致人们去分析研究祂那一日所成功的事时,以为那是必须经过长久的年日才能造成的。
这又有甚么希奇呢?因为「主看一日如千年,千年如一日」;人们用自己的时间观点去推测这位超时间、超空间之上帝的作为,是何等愚昧和可笑呢?
引用圣经解释圣经诚然是好的,但必须留心所引用的经文是否可以作为其他经文的解释,若是盲目引用,或牵强附会,就比不引用经文更坏。因为,它不但将一处经文作错误的解释,还将所引用的另一处经文作错误的引用,结果,使人对圣经的认识发生更大的混乱。许多异端道理也都强调「以经解经」,但却不照正意引用经文。末世基督徒实在应当「慎思明辨」(参林前十四29),切勿囫圃吞枣,不分黑白,才不致被「异教之风摇动,飘来飘去」了(弗四14)。
2.主迟来的缘故(三9 )
「主所应许的尚未成就」,这里所说的应许,不是指一般的应许,乃是特别指有关主要再来的应许,如约翰福音十四章3节、路加福音廿一27—28节、路加福音廿二29—30节等类的事。这些应许所以未立即成就,并非因祂耽延,乃是因祂的宽容。
注意:「其实不是耽延,乃是宽容你们」,使徒这两句话有为主耶稣辩护的意思。不要以为主再来的应许迟迟未实现是主那方面的耽延,其实不是主那方面误事耽延或失信,乃是主要「宽容你们,不愿一人沉沦,乃愿人人都悔改」。
主耶稣未能快来对这世界施行审判之故,并非不愿照祂的应许快快实现祂所说过的话,乃是由于主的慈爱心肠,不愿那么快收回人人都可以悔改的机会,乃愿每一个应得救的都早日悔改归主的缘故。
&&& 「不愿有一人沉沦,乃愿人人都悔改」,这句话显然不足对基督徒说的。但注意:「乃是宽容你们」的「你们」,却当是指受书人——信徒,而不是指未信的人,因使徒在书信的开端已经说明:「写信给那因我们的上帝和救主耶稣基督之义,与我们同得一样宝贵信心的人」。这样,难道信徒还未确定是否得救,未知会否沉沦吗?不然彼得把这两句话「乃是宽容你们」和「不愿一人沉沦……」——合在一起说,便具有双重意义:一方面说出上帝对罪人的心意是愿意每一个人都能悔改,不愿一人沉沦,所以基督徒应当体会主的心,趁主未来之前,尽量引领沉沦在罪中的人悔改归向上帝;另一方面也说出,上帝不但宽容罪人,让他们仍有机会悔改,其实更是宽容基督徒,使他们仍有可以引领罪人悔改的机会,不至空手见主。
所以本节的主要用意,是以信徒为对象;使徒警告信徒不可怪责主耽延未来,而以为主的应许不可信,其实乃是主宽容他们自己,仍给他们事奉主,为主尽忠的机会。信徒应当赶快趁主耽延的时机,洁净自己,热心救人,以免辜负了主「不愿一人沉沦,乃愿人人都悔改」的心意。
3.主来像「贼」(三10上)
这句话在圣经中已提及多次(参太廿四43;帖前五2;启三3;十六15)。为甚么使徒说主的日子像贼来到一样?在此应注意「日子」二字,而不应注重「贼」字,彼得讲这比喻的重点是取意于时间方面的难以预料。「贼」的来临,不论在甚么时侯,总是选择最难被人料知的时间,以便使人难以防备。照样,主耶稣再来的日子,也是人所无法逆料或豫算得来的。
关于这一点,主自己在世时已讲得十分明白。祂说:「但那日子、那时辰,没有人知道,连天上的使者也不知道,子也不知道,惟独父知道」(太廿四36)。所以任何人,用任何方法去计算主来的「日子」或「时辰」,都必然是错误的,不论人们宣称如何得着超然的灵感与启示,但它们若与圣经的明文相冲突的,就显明是错误的。
总之,基督徒对于主再来的态度,应当保持时刻准备好的状态,以等侯那随时会再来的主。
4.主来与世界末日(三10下—12)
&&& 「那日」是指世界的末日,因下文所说的是关乎世界的最后结局的事;所以这「那日」与10节首句的「主的日子」不同。「主的日子」是指主耶稣的第二次降临,这就从「要像贼来到一样」(对照太廿四43)便可以肯定。但本节中的「那日」却是指旧天地的最后毁灭,因为下文明明的说都要被烈火销化(参启廿15;廿一1)。
按事情发生的次序来说:主的第二次降临,离开世界的最后结局最少还有一千年的间隔(启廿6 —15)。但彼得在这里是概括地豫指未可见的将来的事,所以在时间的程序方面是笼统说的。正如我们在回溯以往的历史时,在时间方面常是按整个时期来说,我们曾把几百年甚至几千年的事放在一起说。照样,「主的日子」和「那日」虽然同属末后一段时期的事,却是彼此相差了一千年。
&& &「天必大有响声」,这句话似乎表示那使这世界上一切「有形质的都要被烈火销化」的,可能是由于一种猛烈的爆炸而引起的焚烧。「大有响声」暗示那种爆炸是属于类似现今核子弹爆炸而引起的威力,或更甚于现今人类所有最具威力的武器的某种天煞的爆炸,也可能是直接出于上帝超然的能力所发出的毁灭力量,正如上帝毁灭了所多玛,蛾摩拉那样。
&&& 「这一切既都……你们为人该……」,使徒指明这世界的最后结局,将必毁灭而归于无有;其目的却不是要引起信徒的悲观的人生观,乃是鼓励他们;既知道这物质的世界的虚空和最终结局,就当热心地为那永存的灵界的事物,积极进取,行事为人竭力追求圣洁和敬虔,以求在永世之中有真实的「财富」和荣耀。所以基督徒的轻看世界,绝不是一种消极的道理,乃是以轻看世界的精神,努力从事于那些可以存留到永世的事物;这就是基督徒的世界观。
&& &「切切仰望上帝的日子来到」,这「上帝的日子」似乎是指世界被火焚烧之后,一个新的天地将要开始的那日子(启廿一1)。在那新天新地中,上帝要亲自与人同住,并将一切更新(启廿一3—5)。
&&& 「那日被火烧……」,原文的「天」ouranoi是多数式的。这样所谓「天」的意思不是单指地球上的人所见的「天」,乃是指全宇宙,或包括若干星球。这样,将来更新的天地,并非仅限于地球,也可能是整个宇宙的更新。
基督徒应当切切仰望上帝的日子的来临。认识这世界的虚空和短暂,就是我们爱慕、等候、切望属天的祝福和进步的力量和理由了。反之,信徒既已知道这世界的虚空和只是暂时的存在,而仍贪图这至暂至轻的快乐,忽略了天上的福气,便是无知而愚顽的人了。
& &&「有形质的」,原文stoixeia英文译作elements ,即「元素」或「原质」,有人以为这可能是暗指原子弹。但按全句的意思,这里不是说这「有形质的」要怎样去毁灭别的,乃是说它将要如何被毁灭。是有形质的都要被镕化,却不是有形质去使别的物质镕化。无论如何,这说明了将有一种彻底的毁灭,会临到这世界;其毁灭之程度,甚至最小的单位也不存在。
5.主来与新天新地(三13)
这应许在旧约先知书中曾提及。「看哪,我造新天新地,从前的事不再被纪念,也不再追想。「耶和华说:我所要造的新天新地,怎样在我面前长存,你们的后裔和你们的名字,也必照样长存」(赛六五17;六六22)。
按启示录廿一章1节在白色大宝座审判之后,这旧天地就要过去,另有新天新地将要出现。在新天新地中一切都是「义」的,没有罪恶和痛苦的存在。那时,上帝的应许便完全实现了。
新天新地之「天」原文是多数式,即「诸天」之意。本节「我们照祂的应许」与第4节「主要降临的应许在那里呢」成强烈的对比。不接受基督为救主的人,无法「照主的应许」逃避最后的审判,也没有进入新天新地的盼望;但基督徒既是相信且以主的应许为根据的人,就当「照祂的应许」盼望新天新地的来临。使那可怕的世界末日不是成为我们的末日和灾祸,乃是照着主所应许的盼望真正实现。让我们不听人的话,乃是照主的应许等候主的降临罢。
&&& 「有义居在其中」,这「义」一方面可以指上帝的义,或一切承受了上帝的义的人(腓三9),亦直接指耶稣基督本身,因基督就是「那义者」(徒七52;约壹二1;三7)。新天新地的最大特点是有基督住在其中,成为新天新地的中心(参启廿一22—27)。
三、最后的劝勉——结语 ( 三14—18)
使徒彼得在反复讲解基督再来的真确并反驳假师傅及异端的错误道理与虚妄的行事之后,便开始结束本书的教训。在他的结语中,劝勉信徒五件事:
1.劝勉信徒追求圣洁(三14)
&& &「……你们既盼望这些事」——「盼望」这字的原文是prosdokontes,其字根prosdoko有等候及寻求的意思。在新约圣经中共享过十三次,有许多次都是译作「等候」(太十一3;路一21;七19,20;八40;徒十24),有两次译作「想不到」(参太廿四50;路十二46),另有两次译作「指望」(路三15;徒三5),又有一次译作「悬望」(徒廿七33),「想」(徒廿八6)及一次译作「盼望」。所以,所谓「盼望这些事」就是等候,想望,寻求这些事的意思。信徒既然盼望等候上文所说有关主的再来,并照主的应许住在新天新地……这一切的事。这样,我们应当有怎样的行事生活,与我们心中的盼望相配合?应当「殷勤」。这是本书第三次提及殷勤。第一章有两次,即第5节及第10m节,这是本书喜欢用的字。
&& &「使自己没有玷污,无可指摘,安然见主。」——本句说明所当殷勤的是甚么事,就是追求在灵性生命上长进圣洁,有完美之见证,不给人有毁谤的把柄,在生活行为上不留污点,使主的名受辱,这样就可以坦然无惧地安然见主了。
2.劝勉信徒要以主的忍耐为得救的因由(三15上)
本句中的「得救」是名词,「长久忍耐」是指上文主耶稣对这罪恶世界的容忍,并未立即降临且立即拖行审判而说。使徒的意思是:我们不可因为主还未照祂的应许再来,而怀疑主应许的真确。反倒要以主这样的「长久忍耐」宽容这邪恶的世代,仍然留给他们有悔改的机会,看为是一种「拯救」,因为主的迟延忍耐,乃是世人可以得救的根本原因,否则,世人早应灭亡了。
3.劝勉信徒勿强解经文(三15下—16)
& &&「就如我们所亲爱的兄弟保罗,照着所赐给他的智彗,写了信给你们。」彼得称保罗为所亲爱的兄弟,显示他与保罗之间并无任何成见。证明他尊重保罗从上帝所得的启示,认为保罗所写的书信,乃是照上帝所赐给他的智慧而写的;换言之,是由上帝的灵所默示的。所以使徒彼得在这里的话证明了保罗的书信具有圣经的权威。
注意彼得曾受保罗当众责备(加二14—15 )。彼得身为教会领袖,其传道资历比保罗更高,曾有三年多的时间,跟随主耶稣的左右,且在十二使徒中居领导地位;但他受了保罗的责备之后,并未存记在心,却反在自己所写的书信中,证明保罗所写的书信是从上帝启示的。彼得这种态度,表现他有顺服真理的心,在自己有错失时,愿意谦卑地接受弟兄的规劝或责备,并不凭血气或存偏见,恶意攻击自己所不喜欢的人。他乃是存善良的心,喜欢其他被主使用的人受信徒的尊重。
在「他一切的书上也都讲论这事」,这里的「这事」大概是指上文所论有关主再来的事;保罗所写的书信,虽然不是每封信都是专门讲论主的再来,但毫无疑问的,他的书信中是常常提到主的再来的(例如罗八23—24;林前三10—16;四1—5;十五51—54;林后四14—18;五10;弗四30;腓三20—21;西三4,24—25;提前六14—16;提后四6—8;多二11—13……),而帖撒罗尼迦前后书更是完全以基督的再来为中心信息的。所以在保罗的书信中,只有腓利门书未明提将来的审判及主再来的事,但其中的教训实亦包含信徒准备迎见基督的精神了。所以彼得说:「他一切的信上也都讲论这事」。
当然彼得所说的一切书信是指当时已通行各教会之保罗书信。按保罗所写的书信,最早的是豫言书,即帖撒罗尼迦前后书,其次是教义书如加拉太书、罗马书、哥林多前后书等,再次是监狱书信如以弗所书、腓立比书、歌罗西书、腓利门书等;较本书更迟的是教牧书,即提摩太前后书及提多书等。按时间之先后而论,豫言书既写得最早,通行之范围谅必最广。正与彼得说:「他一切的信中也讲论这事」相合。况且彼得在本节中的重点不在「讲论这事」,乃在「照着所赐给他的智慧」,证明保罗的讲论是出于上帝的智慧。
「信中有些难明的」,这些难明白的是指保罗书信中的那些地方,无法断定;但大概也是关乎主再来方面的。当时可能有人强解保罗的书信,像随便讲解其他经书一样,所以彼得在此用了十分严重的话说;「那无学问不坚固的人强解,加强解别的经书一样,就自取沉沦。」警告那些随便用己意强解圣经的人。
&&& 「就自取沉伦」,暗示使徒所注重警告的大概是关乎救恩方面的基本要道。基督的再来,是救恩要道中重要的一环;因为基督若不会再来,我们的得救便只有一半。这等人既然凭自己的意思讲解关乎救赎的道理,以至自己走差了路,结果便自取沉沦;又为自己加增许多罪人,使许多人随着他们走入歧途。信徒应以他们为警戒;若对圣经难明之处,有所不明,宁愿存着客观、等待、继续寻求明白的态度,也不可随私意强解,以免自己走错了,也将别人陷于错误中。
4.劝勉信徒应慎防谬解圣经的人(三17)
&& &「亲爱的弟兄阿,你们既然知道这些事,就当防备。」上节彼得说那些强解圣经的人,是自取沉沦,本节提醒信徒应防备这等人,以免受他们的影响。主耶稣在世上时,也常豫先将可能发生的事指示门徒。例如关于有假先知,假基督起来显神迹等类的事,主明明地对门徒说祂是豫先提醒他们防备——「看哪!凡事我都豫先告诉你们了」(可十三23)。在此彼得亦豫先将那些强解圣经的人的错谬豫告信徒,使他们在心灵上有准备,以防备人的错误。其实若我们不是豫先知道有假师傅谬解圣经的道理,固然很容易不加提防地受了迷惑,接受了他们的教训,但我们仍当注意,纵然知道了有这种危险,受了主耶稣和使徒的提醒,若不时刻儆醒谦卑,在真道上长进,或因看见各种不同的异端混杂难分,或因教会申有关圣经真理的讲解意见不一,因而以为厌烦,疏于戒备,便可能从自己坚固的地步坠落了;我们应当持守自己所信的,并继续在主的话语上追求更深切的认识,好叫我们能在主的真道上坚定不移。
5.劝勉信徒应在恩典和知识上长进(三18)
&& &「你们却要在我们主救主耶稣基督的恩典和知识上有长进。」使徒在上节只不过消极方面劝告信徒防备传错误真理的人,不要被人诱惑;本节则从积极方面,在主救主耶稣基督的恩典和知识上有长进。
& 「恩典」乃是白白的赐与。上帝多赐恩典,我们就多蒙恩;上帝若不多施恩,我们怎样多蒙恩?但彼得却要信徒在「恩典」上长进,其实使徒的意思是要信徒在接受主的恩典上有长进,在支取主的恩典方面更为老练,在信心的查里和谦卑的深度上有长进。使我们能更多地领悟上帝的恩典,更多得着主的恩典,更不因为多蒙恩而骄傲,更知道如何倚靠上帝的恩典,和对于上帝的恩典有更迫切需要的感觉。这「恩典」是我们认识上帝并在生命上长大所必需的。
&&& 「知识」指对真理和对上帝的认识方面。属灵的经历和真理的知识应当并行前进,然后才能在真道上坚固。真理的知识要有属灵的经历才有价值,而不至于变成一种属「头脑」的理论;属灵的经历亦需要真理的知识,才能保持在正常的轨道中,不至受情绪的影响或人的情感所表现的各种现象所支配,以致走出上帝旨意之外。
主耶稣所给的恩典,并不是使人可以懒惰取巧,真理的知识也不是让人因而骄傲自足,它们乃是叫我们互相配合地在上帝的引导中长进。这就是彼得对信徒的劝勉,却也是一项「祝福」。
&&& 「愿荣耀归给祂,从今直到永远。阿们。」这一切恩典和知识的长进都有一个中心,并不是为使任何人(包括那在恩典和知识中长进的人自己)得着荣耀,乃是要使荣耀归与上帝。使徒这样地写信劝勉信徒,也不是为他自己的成功,或使他在属灵方面的成就与地位,保留在信徒心中,受他们的尊重,乃是要上帝得着荣耀,又使信徒为着那可以存到永远荣耀中的事而生活。
&& &「从今直到永远」,这是「荣耀归给祂」的一个不变的「定律」,从今直到永远之中,并无任何的间隔,可以让荣耀归给别的人。「荣耀」应当不断地归给祂,没有任何理由会因人属肉体的侵占而间断,祂是唯一可以不断承受荣耀而不会骄傲的一位。从今直到永远地将荣耀给祂,是我们等候祂的再临应有的态度。
□ 本书版权所有---基督复临安息日会}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约翰福音14章讲章主题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