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家讲坛弟子规钱文忠钱文忠百家姓 有温姓吗?第几集

温姓_温姓起源_温姓名人_温姓家谱_温姓起名_百家姓大全_911查询
输入姓氏的汉字或拼音,如查找沈姓起源,输入沈或shen后点查询即可
& 温姓 温姓起源 温姓名人 温姓家谱 温姓起名上一个:  下一个:
来自一、姓氏源流温(Wēn)姓源出有五:1、出自姬姓,以封地名为氏。西周初年,周武王封他的儿子叔虞于唐,号唐叔虞。唐叔虞的后代被封于河内温(今河南省温县),其后代子孙遂以封地名命姓,称温姓。2、出自郄姓,亦以邑名为氏。据《广韵》、《万姓统谱》等所载,周初,苏忿生在周朝任司寇,被封在温。公元前650年,温国被北狄人攻灭,国君温子逃往卫国,称为温氏。后来晋国攻灭狄人,温就成为晋国大夫郄至的封邑。当时郄至在鄢陵之战中指挥晋军打败楚军,成为晋国执政大臣,郄氏一家三族权倾朝野,引起其他晋卿的嫉妒。晋厉公对郄氏专权不满,早就想找借口除掉国中的这些强宗大族。有一次,晋历公带着群臣打猎,郄至打着一头野猪,派人给历公送去,却被历公宠幸的寺人孟张夺去,郄至一怒之下射死孟张。晋历公对此大为恼火,说:“这家伙欺负到我头上来了!”决定除掉郄氏。这个消息被郄氏知道了,郄锜便主张先攻杀历公,郄至却认为宁可被杀也不能犯上作乱。结果历公纠合了一批与郄氏有怨仇的臣子灭掉了郄氏。郄至的子孙中有逃到国外的,以封邑命姓,称温姓。3、出自高阳氏,亦以邑名为氏。据《唐温侯碑》所载,颛顼高阳氏的后裔封于温邑,其后以封邑名为氏。4、回族中有温姓。源自明代融于回民族的苏禄国(今菲律宾苏禄岛)的苏禄东王巴都噶?叭哈利之子温喀刺及后裔。永乐十五年(1417年)苏禄东王巴都喀?叭哈剌率领包括家人在内计三百余人的庞大使团来燕京访问,因病逝世于山东省德州的北营村,留下次子温塔刺和三子安都鲁及王妃守墓并定居中国。因温安兄弟俩皆信仰伊斯兰教,风俗习惯又近同于回族,后便融入了回民族当中。其温塔刺取名子首音为姓(安都鲁亦同),遂产生了温姓。关于温(安)姓的来龙去脉,在温氏十六世孙温寿文于1934年编修的《温安家乘要录》中作了详细记载,颇具研究参考价值。此外,据薛文波《回回姓氏考》载,河北保定地区安、温两家回族‘有安温两家不分之说”,并‘自言其先世为蒙古人,来自蒙古安塔拉之温都鲁地区。其先世弟兄二人,采用汉姓,系按两地名之首育分安、温二姓。”依据这段‘自言”来看,如将其“蒙古地名”——“安塔拉”和“温都督”的首字一对换,这便是山东德州苏禄东王之子“安都鲁”。“温哈刺(塔拉)”。这显然不是巧合。再有,山东德州和河北保定均有“温安(安温)两家不分”、“其先世兄弟二人‘采用汉姓”’之共说,显然是同出一脉。“人名”与“地名”之别,只恐是另有原委。由此可断言,山东德州与河北保定的温安(安温)两姓应是同祖同宗。温姓回族主要分布在山东和河北地区。5、出自他族改姓:① 据《唐书》所载,唐代康居国(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北境至俄罗斯一部),国王姓温,后入中国,自成温姓。② 据《通志》所载,北魏叱温氏、温盆氏、温孤氏均改单姓温。③ 金时女真人温迪罕氏汉姓为温;据《唐书》所载,唐时彭城长史刘易从之子刘升流放岭表,免归,改姓温。④ 清满洲八旗姓温特赫氏、锡伯族温都尔氏汉姓为温。⑤ 今台湾土著、布依、土家、黎、壮、瑶等民族均有此姓。得姓始祖:温季。名郄至。其家族显赫,世代任高职于晋国。郄至在与楚进行的鄢陵之战中,出谋献策,身先士卒,为大败楚军立下汗马功劳,因此被封于温地,人称温季。不意功高震主,遭人猜忌,又恰逢晋厉公厨师孟张仗势抢夺温季之鹿被温季射杀,厉公以此为口实,派人去抓温季,有人透露消息给他,并劝他先行动手,杀厉公另立新君,温季不为所动,乃被厉公诛杀并殃及子孙,有子孙避逃国外,因他以死来表忠心,是古来少有之忠臣,其后子孙尊他为温姓得姓始祖。二、迁徙分布发源于河南的温姓,有一支于西周初年,迁到甘肃祁连山,并融入古康居国中,部分未能越葱岭者,遂留居于新疆南疆,建立温宿国(今温宿县)。西汉初,有恂侯温疥(乃温季之裔)有子名仁,仁子温何迁居太原祁县(今山西省祁县东南)。此后,温姓后裔以太原为繁衍中心,逐渐形成温姓太原郡望。元康四年(公元前66年),长安公士申请皇帝下诏,命温何孙温福回归故里。后温姓逐渐扩散到河北清河、枣强以及山东东平、高唐、临清、武城诸县,并发展成为温姓平原、清河郡望。晋永嘉之乱,温姓随晋室南迁,刘琨记室太原祁人温峤南迁后出镇洪城(今江西省南昌),子孙留居当地。唐末时,裔孙温九郎避黄巢之乱,迁闽南。另有温姓一百四十世温尚简,由河南洛阳迁江西石城皂角水定居,其曾孙南皋由石城迁福建宁化石壁乡,皋次子瑾名铜宝,其裔孙分布闽、粤、赣各地,故此三地温姓多奉铜宝为大始祖。此际,任虔州刺史的温厚宗迁居福建,其后裔分衍清流、长汀、石城、龙岩各地。宋时,厚宗裔孙元秋长子德带,次子德坤迁广东兴宁,季子德明徙江西兴国,四子德良迁上杭、连城。宋末时,九郎子孙分支再入粤东。六郎公徙居梅县,为松源乡开派祖;贵和公为五华开派祖;良彬公为梅县小用乡开派祖。明初,温姓作为洪洞大槐树迁民姓氏之一,被分迁于河南、河北、山东、江苏等地。嘉靖年间,念三郎由宁化迁广东廉江。至清代末叶,温姓已广布全国各地,并有渡海赴台,远播海外者。如今,温姓在全国分布广泛,尤以广东多此姓,约占全国汉族温姓人口的百分之二十九。温姓是当今中国姓氏排行第一百一十四位的姓氏,人口较多,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百分之零点一四。三、历史名人温 峤:太原祁(今山西省祁县)人,东晋名臣。博学能文,工书。咸和初为江州刺史,封始安郡公,累官至骠骑大将军,卒于平苏峻之乱,终年41岁。温 璋:大雅六世孙,唐代官吏。以父荫累官大理丞,擢邠宁节度使转京兆尹,为政严明,后为直谏贬振州司马。温日观:华亭(今上海市松江)人,宋末元初画家。僧人,法名子温。善草书,喜画葡萄,须梗枝叶,皆草书法,时人以温葡萄称之。传世《葡萄图》流入日本。温 新、温秀:河南洛阳人,明代官吏、诗人。兄温新官户部主事,精于诗;弟温新亦善诗,官知襄阳府同知。温 纯:陕西省三原人,明代名臣。官左都御史,倡诸大臣伏阶泣请皇帝罢矿税,清白奉公,肃百僚,振风纪,时称名臣。温 达:满洲镶黄旗人,清代宰相。历任陕西道御史、镶黄旗管旗大臣、内阁学士、户部侍郎、吏部尚书、文华殿大学士(宰相)等职,颇受康熙重用。温子升:后魏中军大将军。他博览百家,文章清婉。平熙初,对策高第,补御史。有文集35卷。被誉为“江左文人”之一。温彦宏、温彦博、温彦将(大雅、大临、大有):太原祁人,唐代名宦。兄弟三人,俱知名于当世。高祖时,彦宏参与机务,官吏部尚书,封黎国公;彦博初从幽州总管罗艺,后随罗艺降唐,曾被突厥所俘,囚于阴山苦寒之地,归后累官至尚书右仆射(宰相),封虞国公;彦将官至中书侍郎,封清河郡公。时称“一门三公”。温庭筠:太原祁人,温彦博裔孙,唐代词人和诗人。诗与李商隐齐名,时称温李。作赋八叉手而成,时称温八叉。精通音律,诗词风格浓艳,词藻华丽,多写闺情,乃花间派鼻祖。后人辑有《温庭筠诗集》及《金荃集》。温体仁:浙江省乌程(今湖州)人,明代宰相。进士及第,历任编修、礼部左侍郎、礼部尚书等职,崇祯四年(1631年)入阁,不久升为首辅。其为相八年,崇祯对其恩崇无比,而温对上一味迎合,对下严厉刻薄,几无政绩。温以燠:嘉应州(今广东省梅县)人,清代学者。文章诗词,均斐然可观。工书法,师颜真卿,瘦硬似柳公权。温文禾:归安(浙江省吴兴)人,道光十六年进士,官工部主事。山水宗黄公望,著墨淹润,神韵天然。有《辛夷花馆诗稿》。温生才:广东梅县人,民主革命烈士。1907年加入同盟会,后与李佐汉等组织暗杀团,决心刺杀清军水师提督李准,后误杀清广州副都统兼署广州将军孚琦,旋即被捕并被杀害,时年41岁。四、郡望堂号1、郡望平原郡:西汉时置郡。相当于现在山东省北部平原县一带。太原郡:战国时秦置郡,治所晋阳,在今山西省太原市。汲 郡:晋代时置。相当于现在河南省汲县一带。清河郡:汉高帝时置。相当于现在河北省清河至山东省临清一带。2、堂号三公堂:唐朝时,温大雅(温彦宏)为礼部尚书,封黎国公。其二弟大临(温彦博)为中书令,封虞国公。三弟大有(温彦将)为中书侍郎,封清河郡公。时称“一门三公”。此外,温姓的主要堂号还有:“太原堂”、“雅儒堂”、“梅香堂”、“预顺堂”等。五、宗族特征1、温姓源起繁杂,但无论出自何支,都为中华大家庭中一员,见面都可称五百年前是一家。2、温姓历代被载入史册的人不胜枚举,尤其令人注目的是唐代。此期温姓可谓名家辈出,群星璀璨。============================================================【温姓宗祠通用对联】〖温姓宗祠四言通用联〗九龙世泽;三彦家声。——佚名撰温姓宗祠通用联此联为温氏宗祠“三公堂”堂联。写秾艳调;具卿相才。——佚名撰温姓宗祠通用联上联典指唐代诗人温庭筠,寄住江东。每次考试时,都押官韵,作赋八叉手而成八韵,当时号称“温八叉”,多次考进士不中,仕途不得意,大中末年官方山尉,官至国子助教。其诗辞藻华丽;词多写闺情,风格秾艳,现存词六十多首,在唐代词人中数量最多,大都收入《花间集》。与李商隐齐名,并称“温李”。下联典指唐初并州祁人温彦宏、温彦博、温彦将三兄弟,隋代诗人恭道衡见到他们,说“三人都具有卿相才”。温彦宏隋代历官东宫学士、长安尉,因父亲去世而离职,隋末战乱,不再做官。唐高祖李渊镇守太原时,任他为记室参军,专门掌管文翰,武德年间官至工部尚书,太宗时官礼部尚书,封黎国公。著有《大唐创业起居注》。温彦博隋开皇末年对策高第,官文林郎、幽州总管罗艺的司马,后随罗艺归唐。曾以并州道行军长史在太谷与突厥作战,兵败被俘,因不肯说出唐兵多少、国内虚实,被囚禁在阴山苦寒之地。太宗时被放还,官中书令(宰相),封虞国公,尽心政务,有关国家利害的事知无不言,后任尚书右仆射。温彦将隋代仁寿年间官羽林骑尉。唐高祖起兵时,任他为太原令,后随秦王李世民攻西河,官大将军府记室。武德初年官至中书侍郎,封清河郡公。才谐三子;诗美八叉。——佚名撰温姓宗祠通用联同上(上下联联释互易)。雅闻鹏举;明澈犀然。——佚名撰温姓宗祠通用联上联典指后魏·温子升,字鹏举,博览百家,文章清婉。下联典指晋·温峤,咸和初年为江州司马,镇武昌,后封始安郡公,朝议将以辅政,固辞还镇。至牛渚矶,水深不可测,世云其下多怪物,峤遂燃犀角而照之,须臾见水族覆火,奇形异状,意甚恶之,旋风中,至镇末旬而卒。-----------------------------------------------------------------〖温姓宗祠五言通用联〗三彦家声远;九龙世泽长。——佚名撰温姓宗祠通用联此联为温氏宗祠“三公堂”堂联。-----------------------------------------------------------------〖温姓宗祠七言通用联〗二美号西昆之体;三人皆卿相之才。——佚名撰温姓宗祠通用联上联典指唐代诗人温庭筠,与李商隐齐名,诗风为北宋“西昆体”诗人所尚。下联典指唐温彦宏、温彦博、温彦将三兄弟俱有才名。隋代诗人恭道衡见到他们,说“三人都具有卿相才”。玉镜台老奴得偶;枢密院学士有声。——佚名撰温姓宗祠通用联上联典指晋·温峤娶其姑之女,礼毕,女却扇笑曰:“我固疑是老奴。”下联典指宋·温仲舒官枢密直学士,与寇准齐名,人称“温寇”。--------------------------------------------------------------------------------【越南社会主义共和国庯宪市华裔温氏祖厝联】此支温氏华裔是由18世纪初从广东省潮洲移居到庯宪的。源出潮洲,南海支流经五世;地居温带,藤城德树自千秋。——佚名撰越南庯宪市华裔温氏祖厝联此联典出温姓华人家族的历史渊源。半月烟波,泛宅陶公宜小隐;宪南风物,寿人橘井久传家。——佚名撰越南庯宪市华裔温氏祖厝联此联典出温姓华人家族的职业属性。莶得华裔中出来,孔孟真传,轩歧妙谈;况当财界上理会,管商旧学,欧美新闻。——佚名撰越南庯宪市华裔温氏祖厝联此联典出温姓华人家族在西力东渐后,华人在生存方式上的积极应对。--------------------------------------------------------------------------------【中国人民解放军温姓开国将军生平简介】温玉成中将温玉成(),曾用名吴振兴。江西省兴国县人。1929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30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1932年转入中国共产党。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红3军第7师20团宣传员,兴国县警卫营干事,独立第12团总支书记、政治委员。红八军团第21师62团政治委员、军团直属队总支书记,红5军团骑兵团政治委员。参加中央苏区历次反“围剿”和长征。抗日战争时期,卢沟桥抗战爆发后,任新四军政治部组织部组织科科长,第3支队政治部组织科科长,江南人民抗日救国军第3纵队司令员。皖南事变后,任新四军第6师18旅政治委员,后任旅长兼政治委员,并兼苏中军区第l军分区司令员。参加1941年苏南反“清乡”斗争,开辟江(都)高(邮)宝(应)根据地的战斗。1943年12月赴延安中央党校学习。解放战争时期,任松江军区第一军分区司令员兼政治委员,东北野战军第145师师长兼政治委员,纵队副司令员,第四野战军41军副军长。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第四野战军41军军长。参加抗美援朝,任中国人民志愿军军长。回国后,中国人民解放军第20兵团军长兼政治委员,广州军区参谋长、副司令员,解放军副总参谋长兼北京卫戍区司令员,成都军区第一副司令员。是中共第九届中央委员。1955年被授予中将军衔。荣获二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荣获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二级国旗勋章(二枚)和一级国旗勋章、二级红心功勋章。1988年7月被中央军委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日因病在南京逝世,终年74岁。温先星少将温先星(),江西省石城县人。1932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193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红一军团第二师五团排长。参加了长征。抗日战争时期,任八路军115师第5支队连长、副营长,冀鲁豫军区第5支队营长,教导第3旅七团营长、副团长、团长。解放战争时期,任晋冀鲁豫军区第1纵队3旅副旅长,冀鲁豫军区第4军分区副司令员,晋冀鲁豫军区第8纵队22旅副旅长,第18兵团第60军178师副师长、师长。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师长兼四川军区绵阳军分区司令员,川西军区副参谋长,四川军区副参谋长,成都军区副参谋长,成都军区司令部顾问。是第四、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1955年被授予大校军衔,1961年晋升为少将军衔。荣获三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二级解放勋章。1988年7月被中央军委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日因病逝世,终年76岁。--------------------------------------------------------------------------------【中国人民解放军温姓姓当代将军生平简介】温宗仁上将温宗仁(1940.10-——),安徽省巢湖市人。1959年1月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1961年4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中国人民解放军南京军区装甲兵政治部组织处副处长、坦克团政治委员、坦克师政治部主任、坦克师政治委员、军政治部主任、集团军政治委员、南京军区政治部主任、兰州军区政治委员。2000年6月任军事科学院政治委员。是中国共产党第十四届中央候补委员、第十五、十六届中央委员。1988年9月被授予少将军衔。19999年1月晋升为中将军衔。2002年5月晋升为上将军衔。--------------------------------------------------------------------------------【近代民主革命温姓高级将领(领导人)、革命烈士生平简介】温生才烈士温生才(.15),字练生,广东省嘉应州(后改梅县,今为梅州市)人,近代民主革命烈士。出生于贫苦家庭,马来亚华工出身。14岁时被骗到南洋荷属殖民地种植烟草,三年后又被转卖到霹雳埠(今属马来西亚)锡矿做劳工。后曾一度回国投身行伍当兵。1903年前后再次到霹雳埠锡矿做工。1907年(光绪三十三年)加入中国同盟会。1909年秋与同业诸人在咖啡山开设广益学堂,讨论革命方略。1910年(宣统二年)广州新军起义前,曾拟谋刺杀广州将军增棋,因无炸药而作罢。1911年(宣统三年)3月下旬由香港再次到广州,在广九铁路当工人,并伺机谋刺副都统、兼属广州将军孚琦。4月8日在咨议局前麒麟阁门口,用手枪将清政府广州将军孚琦误认为李准,连发4枪将其击毙,离去途中被巡警逮捕。在审讯中从容声明:杀孚琦只是“为四万万同胞雪愤”。15日被押赴刑场,途中神色自若,毫无怯色,行至惠爱街一带时,对着人群大声喊道:“今日我代同胞报仇,各同胞务须发奋做人方好!”既而又说:“许多事归我一人担任,快死快生,再来击贼!” 遂壮烈牺牲,时年42岁。后移葬于广州黄花岗(原红花岗,后改今名),为红花岗四烈士之一。后有佚名撰题黄花岗四烈士墓志联云:生经白刃头方贵;死葬黄花骨亦香。附注:1912年(民国元年),陈炯明(时任广州都督)为陈敬岳、温生才(亦为支那暗杀团成员)的遗体,亦移葬于广州黄花岗上,并举行了一个隆重的改葬礼,参加典礼者逾万人。1918年,参议院议长林森发起募捐, 在四烈士原槁葬处建一合葬墓。1954年修建广州起义烈士陵园时,该墓地也进行了较大的重修。1963年公布为广州市文物保护单位。转自
别人正在查
(共21个) 站长工具:
(共12个) 交通出行:
(共11个) 休闲娱乐:
(共9个) 民俗文化:
(共15个) 学习应用:
(共25个) 身体健康:
(共12个) 占卜求签:
911查询官方微信关注 ww911cha第B10版:节目表&&&&
第B01版第B04版第B05版第B08版第B09版第B10版第B11版第B12版第B13版第B14版第B15版第B16版
《百家讲坛》:钱文忠解读百家姓
&&&&茅&庞&熊&&&&生活中姓茅的人不是太多,那么在历史上茅姓都有哪些名人?茅姓不大,但是,就是我一再强调的,不厌其烦强调的,每个姓氏都有了不起的人物。庞大的庞,作为姓氏的时候应该怎么念?庞姓很有意思,今天谁要读lóng,那你是读白字啊,你还不认识这个字是庞啊?庞(páng)大,谁也不会读庞(lóng)大,对不?但是,读姓的时候还真不一定,古音就读lóng,这个字,不念páng,就读lóng,今天都念páng。熊姓是一个非常古老的姓氏,那熊姓里边最有名的是谁啊?最有名的,跟咱们后来中国人的历史记忆关系最大的?别急,大家一般想不到,因为大家一般不说他姓熊,大家都说他叫楚庄王。敬请关注百家讲坛系列节目《钱文忠解读百家姓》第二部,第十三集《茅&庞&熊》。&&&&纪&舒&屈&&&&是念纪(jì)晓岚还是纪(jǐ)晓岚?很多朋友会把它读成第四声,jì,但实际上这个姓,只能读第三声,jǐ。老舍先生姓舒,本名舒庆春。出乎不少人的意料,我们可能认识姓舒的不太多,不多的,但舒可不是小姓,这个很有意思的。除了屈原,屈姓还出了哪些名人?一个屈原就够屈姓骄傲了。但是又岂止一个屈原?敬请关注百家讲坛系列节目《钱文忠解读百家姓》第二部,第十四集《纪&舒&屈》。&&&&播出时间:CCTV-10&3月15日-16日12:40
<INPUT type=checkbox value=0 name=titlecheckbox sourceid="SourcePh" style="display:none">
(C) 版权所有 扬子晚报 合作伙伴:[百家讲坛]百家姓(第一部)文字版[1]- 钱文忠解读百家姓 &#8211; 武享吧
| §§ §§ §§ §§
§武林风§
§昆仑决§
[百家讲坛]百家姓(第一部)文字版[1]- 钱文忠解读百家姓
《百家姓》赵、钱、孙、李
上一讲,我们为大家介绍了中国姓氏文化的历史起源,尽管努力使用了最简单的非学术语言,但是,还是给人相当复杂的感觉。其实,复杂的背后往往隐藏着有趣的故事,需要我们一步一步地去接近。
我们必须再三强调这么两点:一,中国姓氏文化源远流长,每一种姓都包含其独特的、丰富的文化内涵。它开枝散叶、生生不息,蕴育出优秀的中华儿女,而且每一种姓都有其代表人物,姓的出现有早晚,但绝对没有贫、富、贵、贱、高、低之分。二,我们讲的是中华民族的姓氏文化,所以关注的是用汉字写下来的姓,当然包括兄弟民族的姓,无论这些民族今天还存在,或者已经在历史的长河里消融了。
还是像上一讲哪样,让我们一起先来回答几个问题吧。
一,《百家姓》记录了所有的姓吗?中华民族到底有多少个姓?
答案:《百家姓》通行本四字一句,共一百四十二句,五百六十八个字,是“三百千”里最短的一部了。原收集中文姓氏411个,后增504个,其中单姓444个,复姓60个。在中华民族大家庭中,姓氏何止504个,就是仅仅汉族姓也不止这个数。中国人到底有多少姓?老实说,我看是说不清楚的了。明代陈士元编的《姓镌》共收单姓、复姓3625个。1978年,有关部门通过户籍和邮电部门对七大城市汉字姓氏的使用情况进行了调查,所得的姓氏总数是2587个。其中,北京市2250个,上海市1640个,沈阳市1270个,武汉市1574个,重庆市1245个,成都市1631个,广州市1802个。1984年,人民邮电出版社出版的《中国姓氏汇编》(阎福卿等编)共收集单姓、复姓5730个。而台湾学者王素存著的《中华姓府》收集到的古今汉字姓氏却多达7720个。但这还不是确切的数字。根据1996年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出版的《中华姓氏大辞典》(袁义达、杜若甫编著),我国古今各民族用汉字记录的姓氏一共有11969个。何况,现代中国人使用的汉字姓氏还有待我们进一步去调查发现,尤其是那些还保持着汉唐古音的交通闭塞地区,以及由于文字障碍的数民族地区,肯定还有很多姓氏埋没在民间。比如“死”、“毒”、“蹦”就都是姓。
二,常见的中华姓氏大多是一个字的,复姓基本是两个字的,《百家姓》记载的也是如此。那么,是不是就是这样了?还有没有更长的呢?
答案:有,有的是,我们现在知道的姓三字、四字、五字、六字、七字、八字的都有,最长竟然是九个字!据《中华姓氏大辞典》(袁义达、杜若甫编著),我国古今各民族用汉字记录的姓氏一共有11969个,其中单字姓氏5327个,双字姓4329个,三字姓1615个,四字姓569个,五字姓96个,六字姓22个,七字姓7个,八字姓3个,九字姓1个,此外还有异译、异体字姓氏3136个。
三字姓: 树洛干、树若干、独孤浑、奚什卢、奚斗卢、破六韩、破多兰、破落那、莫多娄、宿六斤、扈地干、斛瑟罗、莫胡卢、莫那娄、嗢石兰、壹斗春、普六茹、普陋茹、渴烛浑
四字姓: 爱新觉罗、叶赫那拉、胡古口引
五字姓 :忽神忙兀歹
九字姓:爨邯汕寺武穆云籍鞲
大家一看就明白了,这些都不是汉族姓。特别需要注意的是,这些姓很难念,极其容易念错,有的究竟怎么念,现在也未必知道了;这些姓中有些随着民族融合已经改称一个字的汉姓了。顺便在这里说一下,实际上,汉族主要是靠文化来认同的,血缘实在复杂。恐怕我们找不到任何一个汉姓,以它为姓的人都是汉族,而没有兄弟民族的血缘。我敢说找不到。中华民族是一个名符其实的大家庭。从姓氏上也完全可以看出来。
三,人的姓会改变吗?可以改变吗?
我们一般认为,姓是老祖宗留下来的,爷爷奶奶或者爸爸妈妈起的,怎么可以改呢?通常情况下当然如此,然而,在历史上和现实中,改姓的情况相当普遍,有自愿的,有不自愿的;有主动的,有被迫的;有荣耀的,有悲哀的;等等,不一而足。大致上可以分下面这么些种情况。
1,因避祸、避仇、避讳、避嫌所改的姓氏。
桂:出于炅氏。汉代炅横有四个儿子。家中有难,四子逃避,其中一于避居到幽州。改姓为桂。
田:春秋时,陈厉公子陈完避祸外逃,不愿意以国名为氏,改姓为“田”。明代燕王朱棣以讨黄子澄等为名起兵,推翻建文帝。黄子澄的后人因避祸而改姓田。
同:出于司马氏。西汉时司马迁因言获罪,二子为避祸出逃。长子取“马”加两点为“冯”,次子取“司”加一竖为“同”。骆宾王的后代有改姓“钱”的。
2,帝王赐姓氏。
金:被尊为西方大帝的少昊,因五行说中的西方属金而称金天氏,其后人有以金为姓的。汉武帝时,匈奴休盾王之于归顺汉朝,汉武帝赐其姓金。
刘:由于刘邦建立汉朝,刘姓成为中国的大姓。汉高祖因项伯有昔日相助之功,便赐项伯改姓为“刘”。
郑:出于姬姓。周厉王的小儿子友封于郑,其后人有的以国名为姓。明代太监马三宝有功,被永乐帝赐姓为郑,马三宝因此改姓换名为“郑和”。
3,少数民族改为汉姓。
元:春秋时,卫国大夫元亘之后以元为姓。另北魏孝文帝推行鲜卑族的汉化,令鲜卑族改穿汉服,改说汉话,并改换“拓跋氏”为“元氏。”
少数民族以汉姓的人物中,还有著名的李克用、李存勖父子。李克用系沙陀族首领朱耶赤心之子,曾率沙陀闻助唐击败黄巢长安,任河东节度使,又进封为晋王。唐末,李存勖起兵,建后唐王朝。
4,汉族人改为少数民族姓氏。
辽、夏、金、元时代,汉族人改换为少数民族姓的为数也不少。
5,部分少数民族的姓氏。
满族有穆昆组织,产生于姓氏社会,是构成满族社会的基层血缘组织。穆昆由一个或数个家庭组成。同一个穆昆中,只有一个姓氏;同宗的几个穆昆,则冠以几个汉姓。如乌雅氏的五个穆昆,分别以吴、穆、包、黄、邵为姓氏;宁古塔氏的四个穆昆,以刘、宁为姓;喜塔喇氏的一支穆昆(居今新宾县永陵镇)以图为姓,居盛京的穆昆以祝为姓。
壮族经父系计算世系,子女随父姓。女儿出像后,须加双姓,即夫姓在前、父姓在后。如:其夫姓莫,其父姓罗,她便称为“莫罗氏”。此称,与汉族旧习俗相同。
6,因为避讳改姓。这类例子不少,这里只举一个,清朝雍正皇帝为了表明对儒学的尊崇,就曾经下令“丘”姓犯了孔子的名讳,必须改成“邱”。
7,因入赘、过继、收养改姓。这就实在太多了。
此外,还有其他特殊的情况,这里就不讲了。
四,每个姓都是独自起源的吗?
答案:显然不是。某些姓氏虽然在字面上不同,实际上部分姓是从某姓衍生出来的,比如姚姓,据2004年在湖南零陵召开的全球华人公祭舜帝大会上的最新统计,由姚姓衍生出的姓氏达60个之多,如陈、王、胡、孙、虞、田、袁、车、陆等姓氏,流布于世界40多个国家和地区。繁姓同根,异氏同源,是一家亲。
五,姓的读法都照该汉字的一般发音读吗?
答案:一般来说是,但是在称呼别人的姓时,千万小心,最好问问,免得读错。今天日本还有这个习惯,中国好像基本没有了。由于汉字有许多多音字及古音有变等,所以一些姓氏很容易被读错。如万俟,音为Moqi(莫其),常有人误读为“万寿”。区:音为ōu(欧)常有人读为“区”(qū)。
黑:音为hè(贺),常有人误读为“黑”(hēi)。
盖:音为gě(葛),常有人读为“盖”(gài)。
查:本是检查、考查的意思,念chá,但作为姓氏要念zhā,著名武侠小说家金庸先生的本名便是查良镛。
教: 指传授、教授之意时念jiāo,但作为姓氏时要念jiào。
任: 本是信任、担任、任何之意,念rèn。作为姓氏时念rén,代表人物有老一辈革命家任弼时同志。
缪: 本是修缮的意思,如用在“未雨绸缪”时念móu,但作为姓氏时念miào,代表人物有清末著名宫廷女画家缪素筠。
单: 本是不复杂、独一的意思,念dān,但是作为姓氏时念shàn,三国时期著名谋士徐庶化名就为单福。隋朝名将单雄信。
乐: 是一个多音字,念lè或者yuè,作为姓氏时念yuè,代表人物有战国后期著名军事家乐毅。
员: 又写成“贠”,本意是成员,读yuán,但作为姓氏时念yùn.仇 :读作 qíu (仇读作chóu时为"讎"的简体字,与读作 qíu时不同字)
华 :作姓氏时应读作huà ,代表人物华佗 。
尉迟:其中的尉应读作yù 。等等等等,实在太多了。
  好了,啰嗦了一大通,不过,这也是必须的。现在,让我们一起来读百家姓吧!
  “赵钱孙李,周吴郑王”
  “赵”:源于嬴姓,形成于西周。嬴姓祖先叫伯益,有后代十三世孙叫造父,为特别爱玩的周穆王驾车。造父驾驶技术了得,在陪同出巡和征战的过程中,车开得又快又好,据说曾经驾了八匹千里马拉的车,一天一夜跑了上千里,这就立了功。周穆王将赵城(今山西赵城县南)封赏给了他,其后代就以赵为姓了。另外,赵宋王朝曾经赐李姓、穆姓、隆姓、宇文姓的一些人为赵姓。很早就有少数民族用这个姓了,汉代的赵安稽是匈奴人,唐朝的赵曳天是南蛮人,五代的赵国珍是今天广西、贵州一带的蛮人,蒙古族要术甲氏也改姓赵了。壮族、瑶族中都有赵姓。可见,这《百家姓》第一姓的来源也绝对不单纯。到战国七雄赵国灭亡的时候,赵姓已经在山西、河北、河南、山东等地都有分布了。秦初,秦始皇派赵公辅掌管西戎地区,居住在天水。几乎同时,赵王赵迁流放到今天的湖北房县,进入湖北。后来赵佗建立南越国,赵姓进入两广。赵姓南迁始于三国时期。赵匡胤建立宋朝,赵姓人口空前发展。赵构建立南宋,赵氏乃大规模进入江南地区。大概同时,赵姓在东北也有所发展。宋以后,赵姓遍布全国。据最新的统计,赵是当代中国人口排行第八的姓氏,总人口约2600万,占全国人口的2.06%。主要分布在黄河沿岸和东北。
 “钱”。真高兴,那么快就讲到我自己的姓了,感谢《百家姓》的作者。关于钱姓的起源,相对算很单纯的了,反正真是和钱有关。据《史记-楚世家》记载,五帝之一颛顼有个曾孙叫陆终,他的妻子居然怀孕三年,剖腹产,一胎六子,老三是著名寿星彭祖。据《世本》“姓篯,民铿,在商为守藏史,在周为柱下史,年八百岁。”他的后代彭孚在西周的时候担任钱府上士,专门负责管钱。一说,后代去掉“篯”字之竹字头,以钱为姓;一说就以彭孚的官职为姓。如此看来,钱姓起源于今天陕西西安附近,这是没有问题的。而且钱姓氏从彭姓分出来的,所以根据老辈说,钱彭一家,要遇难相帮、互不通婚的。钱姓逐渐南迁,秦朝御史大夫钱产的子孙已经居住在今天江苏北部的下邳。西汉,徐州一带的钱林为了躲避王莽专政,弃官隐居在今浙江长兴;钱逊也是为了避王莽之乱,迁居今天浙江湖州。唐初,钱氏已经参与开发今天的福建漳州。五代,钱鏐建立吴越国,有子数十人,分派江浙各地为官,后代纳土归宋,因此子孙没有遭受杀戮,得以保全,在太湖流域繁衍。因此钱氏有“吴越堂”。宋朝以后,钱姓发展到今天的广东、四川、安徽、湖南等地。这个说法大致不错,我家老祠堂有联就是“吴越家声远,彭城世泽长”。一直到今天,江浙一带,特别是太湖流域的钱氏家族组织还很严密,字行辈分排列清楚,主要家谱有序清晰。比如,钱学森先生是吴越王之后33世,钱穆先生也是33世,我则是吴越王之后第35世,但是分属各支房头。钱氏里面也有其他姓氏改入,比如前面提到过的骆姓。我这一支还有钱陶不通婚的规矩。满族里有钱姓,明清时期西南少数民族里也有,如哈尼族也有钱姓。今天钱姓在当代中国人口里排行96位,总人口约220万,约占全国人口0.18%,实在是个小姓了,主要分布在江、浙、皖。
 “孙”。孙姓来源比较多。1,出自子姓,是商汤后裔著名忠臣比干之后,比干子姓。比干被商纣王害死,比干子孙避祸,王族子孙,乃改子为孙姓。2,出自姬姓,周文王姬昌的后代,其第八子康叔是卫国(今河南濮阳)国君,他的九世孙叫惠孙,惠孙的孙子以祖字作氏,名孙乙。这样,他的子孙就姓孙了。3,出自妫姓,舜帝后裔中的妫姓被周武王封在陈国(今河南淮阳)。春秋时,陈国公子避祸齐国,他的一个后代有功,被齐景公封在乐安(今山东博兴县北),并赐姓孙。后齐国内乱,孙姓子孙奔吴国,一直住在富春。孙武就是这一支山东孙氏的后人。4,出自芈姓,春秋时期楚国令尹孙叔敖之后。孙叔敖开发水利,深得楚人拥护,子孙以为荣耀,一部分以孙叔为姓,一部分以孙为姓。5,中国著名思想家荀子之后。西汉宣帝刘询,避讳同音的荀字,诏令荀姓改孙姓,后来,有些改回荀姓,有的就没有改,一直姓孙。6,改自复姓夏侯,见于《汉书》夏侯婴“曾孙颇尚主,主随外家姓,号孙公主,故滕公子孙又有孙氏。”孙姓发源于今天的河南濮阳和山东博兴一带。春秋末年,今河南境内的姬姓孙氏北迁晋国。战国时,今山东境内妫姓孙氏有很大发展,秦汉之后,成为孙姓主干,逐渐迁徙到今山西、浙江、湖北境内。三国孙吴的建立,更是孙姓历史中的重大事件。到了魏晋南北朝,孙姓发展迅猛,名门大族很多。唐朝,河南的孙姓多有进入福建的,先是到的漳州。有一支孙姓世代居住在河南陈留,唐僖宗时,黄巢起义爆发,这一支本来就出过节度使等高官,这时出了一位文武双全的孙俐,被选为将,率兵在闽、越、江右一带作战,因功受封东平侯,于是居住在今天的江西宁都一带。其后代迁居到福建、广东。康熙中,迁到广东中山翠亨村,出了孙中山先生。唐宋以后,孙姓就基本遍布大江南北了。同样,孙姓中也有兄弟民族,晚的不说,北魏孝文帝改革,迁都洛阳,鲜卑族有一支姓拔拔的,就改姓孙了。孙姓今天排行第12位,约有1800万人,占全国人口1.44%,是一个大姓。
  “李”。这可是当今中国第一大姓,人口约9200万,占全国人口7.38%!算进旅居海外的,要超过1亿了!相应的,李姓的来源也实在复杂。1,最浪漫的一种说法,出自嬴姓。根据《唐书-宰相世系表》,颛顼帝高阳氏之后皋陶氏在尧、舜时任理官,主管刑狱之事,皋陶之后伯益被赐姓嬴。子孙几代担任理官,遂以理为姓。商纣王时,理征因为直谏,被商纣王处死。其子理利贞出奔逃难,在将要饿死的时候,采食李子活命。据说,一来为了感谢李子的救命之恩,一来也为了改姓避难,所以改理姓为李姓。2,没有李子什么事情,据《姓氏考略》,周以前无李姓,见于史籍的最早姓李的是老子李耳。他是理利贞的后裔,理、李音通,便以李为姓。李姓始于李耳。3,春秋时代赵国将领武安君有个后代叫李左车,他的后代以李为姓。4,改姓,这是李姓来源复杂的重要原因之一。三国时,诸葛亮平哀牢夷,就赐了赵、张、杨、李等姓给当地的民族。鲜卑族叱李氏,汉化改为李姓,这就是洛阳李姓。北魏代北有叱李氏、高护氏,随孝文帝入中原,都改成李氏。5,赐姓,这也是李姓来源复杂的重要原因之一,比如唐朝的开国元勋中就有徐、安、杜、郭、麻、鲜于等十六个姓,被赐以国姓李。6,除了上述这些兄弟外,不少民族,比如朝鲜族,本身就有李姓。李姓发源于今天河南鹿邑一带。据《新唐书》,李利贞之子李昌祖任陈国大夫,居苦县。其后代分出两支,一支到陇西(今甘肃临洮),后分三十九房;一支到赵郡(今河北邯郸西南),后分东、南、西三组。西汉时,李姓有迁往山东的、江西的。东汉时,有迁往西南的,其中不乏融入白、苗、壮、彝等民族的。三国开始,李姓更广泛地分布,到了唐朝,更是遍布各地了。举一个例子,唐宣宗时,“牛李党争”中李派首领李德裕被贬到崖州(今海南琼山西南),有些子孙就留在那里了,成了海南岛上李姓的始祖。宋代“靖康之变”后,中原人大规模南迁,李姓自然也开始南下。特别需要强调的是,在历史上,李姓建立的政权最多,称帝王的就有60多人。有趣的是,避讳制度当然起于周,但唐时盛行。因为和李同音,段成式《酉阳杂俎》记载,唐朝法律规定,鲤鱼不许叫鲤鱼,也不许吃,抓到了要放生,售卖鲤鱼者重打60大板。顺便也说一件不那么雅的事情,因为唐太祖李渊的父亲叫李虎,就不许说和“虎”同音的字。江南有一种便器叫马子、马桶,在汉朝的时候本来叫“虎子”,不许叫,由虎改马了。 
>> 固定链接:
>> 郑重声明:本文由发布,所有内容仅代表个人观点。版权归和共有,欢迎转载, 但未经作者同意必须保留此段声明,并给出文章连接,否则保留追究法律责任的权利! 如果本文侵犯了您的权益,请留言。
■阅读本篇■文章的童鞋还浏览过以下内容:
【上一篇】【下一篇】
分类最新文章
分类最新文章}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百家讲坛全集钱文忠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