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助ps3软破解和硬破解ps3和ps4的区别别

经典解疑文章——蓝光拷贝与1080P高清的区别
名词解释:BD-remux、BD-RE、BDRip、a720、HDTVRip等
网络上的高清片源很丰富,但对于一个刚接触高清的菜鸟来说,过于丰富的高清片源格式,有时并不是一件好事情。比如某一个片子,有所谓的Blu-ray&版本,有BDRip版本,还有杂七杂八的HDTV版,1080p版,容量则也有大有小,各个都号称自己是高清版,到底下哪个好?这里一并做一个名词解释,写给刚刚接触高清的朋友们看。
&&&&首先,我们要确认一个常识,即目前网络上的高清影片,主要是两大来源:
&&&&一、正式出版的蓝光影碟、HD&DVD影碟等高清影碟;
&&&&二、各国高清电视台的节目录像。
&&&&从这个前提出发,我们可以来解释一下这些名词了。
1、BD-remux、HD&DVD-remux
所谓的BD-remux,直译过来就是“蓝光影片——导出、再混合”格式。它的制作方法是,将原版蓝光碟的所有内容先通过软件拷贝出来,然后专门提出碟包中的正片文件,即某个m2ts文件,其容量通常在15GB以上。这个m2ts原始文件一般以0000X.m2ts命名,其中包含了视频、多条音轨、PGS字幕等内容。网络高清爱好者们拿到m2ts原始文件后,将其中的视频、音轨、字幕信息先剥离分开,然后单独合并视频和音轨,做成ts格式。这样制作后得到的版本,称为BD-remux版。
&&&&这是目前可以得到的除蓝光原版以外的最清晰、容量最大的高清影片格式。其画质、音质基本与蓝光原版的效果相同。因此也是最原汁原味的一种高清影片格式。
&&&&另外,除了BD-remux,网络上其实还有HDDVD-remux影片存在,这是因为在蓝光碟未成为高清影碟的绝对标准前,HDDVD也是一个主要的高清影片来源。只不过当HDDVD宣布停产后,这样的片子就逐渐被蓝光版所取代了(很多HDDVD独占影片后来都陆续发行了蓝光版)。
&&&&HDDVD-remux的制作原理、规格,与蓝光的BD-remux是相同的。
REMUX版本的特征如下:
大小:一般在15GB以上。
画质:由于其直接抽取自蓝光原版,因此最大限度的保留了原版的画质水准。
音轨:音轨通常保留原版的音轨,因此最大限度的保留了原版的音质水准。
&&&&有时制作者也会加入其他音轨,如国语配音版等。
适合用户:对音质画质要求较高的用户。推荐投影机、50英寸大电视用户使用。
这是verycd网站上的资源介绍。资源标题最后的[Blu-ray]字样以及17.7GB的超大容量,即标明它是BD-Remux版本。
网络传播的BD-Remux版本为了传播刻盘的需要,通常按DVD5规格分割成好几段(每段4.3GB),后缀名为ts。注意看影片文件名,[功夫熊猫].Kung.Fu.Panda.Blu-ray.REMUX.H264.1080P.TrueHD.DD51.SILUHD.disk1.ts,标明了该文件的版本(Blu-ray.REMUX)、视频编码(H264)、分辨率(1080P)、音轨(rueHD.DD51)、出品方(SILUHD)等信息。
2、BD-RE、BD-Rip
&&&&RE、Rip这两个词,就是“重新制作”、“压缩版”的意思。就是将蓝光原版影片进行压缩重新制作后,再发布的影片。
&&&&如果你之前接触过DVDRip,那应该很好理解BD-RE、BD-Rip这些的概念了。DVDRip是将DVD正片抽出,采用XVID\X264等编码重新压缩,使其容量从4-8GB压缩到700M-1.4GB,画面质量则保持原版的一半左右,因为容量缩小了许多,所以非常方便网络传播和存储。
BD-RE、BD-Rip也是如此,先把蓝光原版碟做成BD-Remux版本,然后再把BD-Remux版的ts文件利用X264编码(X264是一种类似H264的编码格式,也有极小量BD-Rip是采用XVID编码制作的)进行压缩制作,压缩到8.7GB、4.3GB甚至更小。
&&&&BD-RE一般视频采用X264编码,后缀名为mkv,容量4.3GB以上。分辨率720p或1080p。
&&&&BD-Rip一般采用X264或XVID编码,后缀名mkv或avi,容量4GB以下,分辨率通常低于720p。
&&&&关于BD-RE、BD-Rip的区别,没有官方的规定,因为其本身就是一种民间行为(BD-Remux也一样)。
下面列出的是根据国内著名高清影片制作、发布网站思路网(SILUHD)自己设定的规范,
提取自片源,思路不做任何的重编码
提取自原版片源(即蓝光或HDDVD),高清音轨
720p或1080p规格,重编码压缩画质,容量基本分为4.3GB、8.7GB等几种
提取自原版片源(即蓝光或HDDVD),标清音轨
重编码,接近720p,容量2GB以下
原版DD5.1、DTS或重编码的AAC音轨等
&&&&也就是说,虽然都是二次加工,但BD-RE的画质、音质都会比BD-Rip要好。
&&&&一般BD-RE的4.3GB的版本视频规格为720p或a1080,8.7GB的版本则是1080p规格。比起原版的容量,BD-RE通常只有原版的&1/3到1/6,画质则依然保持了高清的素质,对于普通用户而言也已经足够了,放到42寸大平板电视上,也完全可以接受。音轨则通常直接抽取了原版的&DTS或杜比5.1音轨,基本素质不错。
需要注意的是,虽然BD-RE压缩过后依然可以得到1080p分辨率,表面上似乎与原版的1080p是同等规格,但画质是绝对有下降的。原因就在于原版影片码率较高,而经X264编码之后,码率被降低了(码率低,所以容量得以减少),所以画质会变差,有些细节就会模糊掉——这里也说明了一个常识,分辨率只是决定影片清晰度的关键因素之一,另两个因素是编码格式和码率大小。
至于BD-Rip,简单理解,基本等同于DVDRip性质,单个文件压缩到700M左右,只是由于其原始片源采用蓝光片源,编码采用X264,视频规格为a720(垂直分辨率保持720线,播放器拉伸播放后基本接近720p分辨率。也有的BD-Rip,采用就是DVD规格的480p分辨率),所以画质会比一般的DVDRip好很多。音轨方面,为了压缩容量,有些BD-Rip甚至不用杜比5.1或DTS5.1音轨,而是重压缩AAC等容量更小的规格。
因此,BD-Rip它是REMUX、RE、RIP三种格式中画质、音质最差的,适合在显示器上观看,容量小,下载方便。
&&&&但是!
由于RE、RIP这样的规格都是网友自己制定的规格,所以,并没有标准性,在片源说明、标注时的混乱状况经常发生。毕竟,BD-RE、BD-Rip的区别只是思路网这样的网站自己做的一个区分规定,本身没有什么行业标准性可言,实际使用时,两者张冠李戴的情况非常普遍,这就需要大家自己去识别对待了(verycd上这种情况非常普遍)。
简单的判断,文件大小为4.3GB或8.7GB或更高,X264编码mkv后缀的,就是BD-RE。容量小于4GB,基本就属于BD-Rip了。
当然了,以上的简单判断,仅供参考——因为这两个格式都是山寨货,就不用分那么仔细啦。记住一个最关键的,容量越大,效果越好,就是了。(HDDVD-RE、HDDVD-Rip的情况与BD-RE、BD-Rip一样。)
RE规格的特点是,容量都较大,至少4.3GB。可以达到720p或1080p,音轨保留基本的杜比5.1或DTS&5.1。
Rip规格的特色是,接近于DVDRip的容量,2GB以下,分辨率a1080、a720或480p,音轨较弱,采用AAC居多。
3、a720、a1080
这是两种网友自行制作的“准高清”分辨率规格。
笼统的说,高清片源主要有1280&720、1920&1080两种分辨率差别。但网络传播为了减少视频容量、便于传播,就在这两种分辨率的基础上自行根据微软的开放式算法,弄出了两种新格式。
所谓a720,即垂直分辨率保持720像素,横向分辨率则采用960像素或更低的852像素,形成960&720、852&720规格,在播放时,利用播放器的横向扩展功能,实现接近720p的分辨率。据思路网介绍,这种格式主要采用在BDRip、HDDVDRip这些规格上(参看前文介绍)。&a1080的情况也类似,般包括1440&1080和1280&1080两种规格,通过播放时的横向扩展,实现接近1080P的清晰度。
&&&&它们是两种网友自行压制影片的规格。而相对而言,720p、1080i、1080p等则是行业官方规格。
&&&三者的关系类似于BD/BD-RE/BD-Rip的关系。
&&&HDTV的来源主要是各个网友收看高清节目时自行录制的录像,最简单的例子就是08北京奥运会的开幕式、09春节联欢晚会等的录像。
&&&因为原始录像通常容量很大,因此网络上传播的基本都是压缩过的HDTV-RE/HDTV-Rip规格。
&&&目前HDTV提供的片源种类,主要是美剧日剧综艺节目动画以及还未出蓝光版而仅在电视台播放过的高清版电影等。
蓝光和高清的区别
HDTV是什么?720P和1080P的区别是什么?HDMI数字信号接口是什么?Remux是什么?主流的编码格式有哪些?LPCM音轨有何特点?BD分区状况怎样?攒一台蓝光PC至少需要哪些软硬件?……如果不是互联网的普及,相信很多网友多难以迅速地发挥“拿来主义”的精神,借鉴别人的见解。因为仅凭市面中的产品,有多少人能够深悉其中奥妙并且玩转它呢?
1.&最基本的高清知识
1)HDTV相关知识
HDTV是什么?从字面是理解是High&Definition&TV,也就是高清电视。可以作两层意思理解,一层是作硬件理解,也就是高清电视机。常见的是液晶和等离子电视,也包括一部分高端的投影机。一般要分辨率达到720P标准以上的才能称为“高清电视”,而FULLHD必须是p;另一层理解是作软件理解,也就是高清电视机播放的内容,即达到&HDTV标准的高清电影和连续剧等等。它的来源一般有两类,一类是国外开播的高清电视台所播放的节目;另一类是近几年打的火热的HD-DVD(已退出)和蓝光。
2)720P、1080I和1080P
720P、1080i和1080P是指HDTV的标准,可以用在硬件上也可以用在软件上。比如我们可以说这个液晶电视是720P的,也可以说这个HDTV电影是720P的。这三个标准的含义如下:720P指分辨率为的逐行信号,1080i是指分辨率为的隔行信号,1080P是指分辨率为1920&x&1080的逐行信号。
3)Blu-ray和HD&DVD
当今的传统DVD,是用红色激光读写数据,仅可可以容纳4.7G或8.5G的信息,但是人们希望有更高容量的新产品可以存储更多的数据,比如高分辨率的影像产品。因此,便出现了新的格式,即HD&DVD和Blu-ray,它们均采用波长更短的蓝激光读写数据,信息可以更为密集地存储于一张光碟之上,容量达到了15G(单面单层)/30G(单面双层)和25G(单面单层)/50G(单面双层),是两种不同的高清碟片格式。
4)HD&DVD和Blu-ray碟的区别
这两种下一代DVD具有单层和双层两种格式,HD&DVD有15G和30G;Blu-ray有25G和50G。其中Blue-ray是索尼等公司研发倡导的标准,HD&DVD是东芝等公司研发倡导的标准。这两者虽然都有大的容量,但分属不同阵营,所受到的支持也不一样,给人最大的区别便是内容——比如某大片的所属方站在BD这边,那么HD&DVD格式便不会有这部电影,反之亦然。不过随着HD的退出,目前不再会有新的HD&DVD影碟出现。想看新片的高清版,基本只有通过BD版或者网络渠道了。
2、HDMI、REMUX、编码格式、音轨
1)什么是HDMI数字信号接口
HDMI(High-Definition&Multimedia&Interface)又被称为高清晰度多媒体接口,是首个支持在单线缆上传输,不经过压缩的全数字高清晰度、多声道音频和智能格式与控制命令数据的数字接口。HDMI接口是由Silicon&Image美国晶像公司倡导,联合索尼、日立、松下、飞利浦、汤姆逊、东芝等八家消费类电子制造商联合成立的工作组共同开发的。它最早的接口规范HDMI1.0于2002年12月公布,而07年6月发布的HDMI1.3规范则将带宽和速率都提升了2倍以上,达到了340MHz的带宽和10.2Gbps速率,以满足最新的1440P/WAXGA分辨率的要求。
一般情况下,HDMI连接由一对信号源和接受器组成,有时候一个系统中也可以包含多个HDMI输入或者输出设备。每个HDMI信号输入接口都可以依据标准接收连接器的信息,同样信号输出接口也会携带所有的信号信息。HDMI数据线和接收器包括三个不同的TMDS数据信息通道和一个时钟通道,这些通道支持视频、音频数据和附加信息,视频、音频数据和附加信息通过三个通道传送到接收器上,而视频的像素时钟则通过TMDS时钟通道传送,接收器接受这个频率参数之后,再还原另外三个数据信息通道传递过来的信息。
2)什么是REMUX
Remux即re-multiplex&,它的意思是无损的提取出HD-DVD&和&BluRay-DVD里面的视频数据和音频数据,封装到我们熟悉的TS或者AVI文件中。现在国内高清网站提供下载的基本都是Remux。
Remux和Rip、Re有什么区别?&Rip、Re都是把原始的高清数据进行压缩和重编码,从1080P压缩到720P,20G左右的片子压缩到了4.3G。可在19、20、22寸的宽屏上看,但是上到大尺寸高分辨率的显示设备就能明显的看出区别了。大屏幕的朋友还是建议购买原始编码的Remux。&
在视频和音频上,Remux和原版的高清数据光盘是100%没有区别的。因为音频和视频没有进行任何的重编码工作。唯一有区别的地方是在菜单文件和花絮上,Remux有的只是正品部分,不会有HD-DVD以及BluRay-DVD所带的播放菜单,这正是许多人所不喜的。
和原版的HD-DVD以及BluRay-DVD相比,Remux比较方便普通高清爱好者。它无损的提取出了高清数据光盘里面的视频和音频文件,并且封装在了我们熟悉的TS格式的文件中,还方便了我们给电影添加中文字幕,中文音轨。它刻成DVD盘后,可以直接播放,这所需的成本是很低的,不过换盘比较麻烦,因为一部20G左右的影片至少得刻5张DVD-R。
3)主流编码格式
视频编码领域有两个比较重要的国际性组织,国际电信联盟&(ITU)&主要致力于电信应用方面标准的开发,而国际标准化组织&(ISO)&主要针对消费类应用。ITU研发的视频方面的标准以H.26x系列为主,在视频电话等领域用得较多。ISO组织的MPEG-X系列标准则更为普通用户熟知。&
在DVD时代ITU和ISO就合作过,第一次合作的成品在ITU角度被称为H.262,在更为普通用户熟悉的ISO角度被称为MPEG2。在以DVD为存储介质的视频时代,MPEG2成为了主流编码规范。&
随着互联网普及和带宽不断增大,视频的获取模式已经不止光存储介质一种,网络获取越来越成为主流模式之一。网络传输的引入带来了“流媒体”这样的新概念,MPEG2规范中的TS传输模式虽然具备这样的技术特点,但技术框架的限制使得ISO组织不得不用MPEG4规范来应付来势汹汹的网络时代。在ITU方面,H.262的后继H.263/H.263+/H.263++也相继登场。&在蓝光存储介质时代,ITU与ISO再次联手制定了新标准,联合视频小组&(JVT)制定的新标准在ITU方面被称为H.264,在ISO方面被称为MPEG4-Part&10或MPEG4高级视频编解码AVC。同时,这个标准也被蓝光存储介质时代的两种主流产品HD&DVD和Blue-Ray&Disk认定为标准编码方案。换言之,H.264/AVC规范在蓝光存储时代的地位,和H.262/MPEG2规范在DVD时代(红光存储)的地位是相似的。&
在涉及到软件的所有领域,微软都是一个不可忽视存在,在解码器方面也是如此。微软的WMV&HD就是与ITU/ISO体系相对独立的一个体系和产品,在Windows平台上WMV&HD凭借着操作系统的优势很快切入了市场。在消费市场上,微软在2001年研发出Windows&Media&9系列技术后,以此技术为基础而开发出VC-9的视频压缩算法,两者在经过长期的发展之后,终于在最近几年正式转化为高清编码标准,改造并包装为VC-1规范,获得蓝光/HDDVD高清影片的采用,同样成为了HD&DVD和Blue-Ray&Disk认定为标准编码方案,与H.264/AVC规范平分秋色。

音轨的超凡魅力
对于影视发烧友来说,LPCM不是新鲜东西。&早在采用红色激光的DVD时代,就有很多碟片配置了LPCM音轨,但无一例外的,都是LPCM2.01536Kbps(48khz,16bit),原因很简单,扣除视频的容量以后,DVD碟片已经无法承载LPCM&5.1了。因为只有2.0声道,DVD碟也都是音乐会类型。由于LPCM的出色表现,它仍然成为Hi-Fi发烧友竞相追逐的目标,毕竟Hi-Fi是以立体声为主的。但对于影视发烧友来说,5.1声道是必须的,LPCM不提供这样的可能,因此只能退而求其次,选择1536K码率的全码DTS5.1音轨。DTS是一种有损的音频压缩编码方式,由于码率很高,还是能够相当接近原始音频信号的。
到了高清时代,采用蓝色激光的HD&DVD和Blu-ray标准开始逐渐取代DVD。容量有了成倍的提高,原来DVD的4.7GB(单层)/8.5GB(双层)进步到了15GB/30GB(HDDVD)和25G/50GB(Blu-ray)。更高分辨率的视频和更高规格的音频也都纷纷出笼。LPCM的5.1、7.1声道,20/24bit采样精度,96khz/192khz采样频率也成为可能。由于Blu-ray&在容量上的优势,目前LPCM5.1/7.1主要还是出现在Blu-ray标题上。
至于LPCM5.1和AC35.1、DTS&5.1的对比,由于LPCM&5.1高出数倍的码率,胜出是毫无悬念的。借用国内著名的家电论坛一位资深发烧友的评价,“从DD/DTS5.1切换到LPCM5.1音轨后,整个人差点从椅子中跳了起来,所有的声音元素像调准了镜头焦点似的一下子就凸现出来,含混的低频变得清脆而富有层次,力度和动态空前地扩展了,连音量也仿佛给拧大了几个db似的,效果变化之大,是当初不敢想象的。比较过这两种不同效果之后,相信听力正常的人都会选择LPCM而不再理会DD/DTS&了”。
5)LPCM5.1/7.1音轨的解码和输出&
事实上,LPCM音轨不需要任何音频解码器,&因为它就是无压缩的原始音频数据采样,只需要直接送到DAC数模转换即可转换为模拟信号。这方面的处理是非常简单的,但它的超高码率却给传输带来了很大的困扰。目前,有两种方式可以充分发挥LPCM5.1/7.1的威力。
其一,是采用HDMI&1.3接口来传输LPCM&5.1/7.1信号。这种方式是以数字形式传输音频信号到功放,不仅需要支持HDMI1.3输入的功放,还需要播放设备也能够支持HDMI1.3输出。对于Blu-ray播放机,比如PS3,这个不是问题。但对于HTPC来&说,令人遗憾,目前市场上还没有这样的接口卡可用。AMD/ATI最近推出的HD2X00系列显卡,内置音频输出能力,但也支持到HDMI1.2而已。
其二,可采用6或8根RCA线来传输LPCM5.1/7.1,这种方式是以模拟形式传输音频信号到功放。市面上大多数的声卡和功放都能满足这个要求。但是,由于采用模拟方式,对于声卡和线材的品质的要求非常高,如果使用主板集成声卡和几元几十元的线材,不要指望有太好的表现。但这并不能否定LPCM。就算是传统的DTS音轨,如果你用10元钱的耳机,效果很差,难道能说DTS没实用价值,不如去听MP3么?
另外,还有一种折衷的方式可以部分品味一下LPCM5.1/7.1。传统的SPDIF输出(光纤或同轴),可以数字方式传输640KAC3&5.1或1536K&DTS5.1信号。如果你暂时不准备升级到HDMI1.3(对于&HTPC用户,目前根本没有选择),而6或8根模拟线也很难布线,一种临时的折衷方案就是,利用软件或硬件,把LPCM5.1/7.1动态实时重编码为AC3.5.1&640K,&然后通过SPDIF输出。1536K&DTS也是一种选择,但由于DTS高昂的专利费,目前几乎没有什么软件或硬件具有重编码为DTS的功能。在HTPC上最常用的软件就是ac3filter。这种方式被很多发烧友采用,因为它不仅可以让你享受到比以前有一定提高的音效(LPCM重编码到640KAC3,效果肯定胜出以前DVD的448KAC3的,而和1536KDTS孰优孰劣,也是有相当争议的),还保留了将来升级到HDMI1.3以后完整发挥LPCM威力的选择。
3、一台蓝光PC必须的硬件软件
1)双核处理器;
2)至少512MB的内存;
3)至少256MB的显存;
4)显卡和显示器均支持HDCP;
5)Blu-ray光驱;
6)支持H.264硬件加速的ATI/NVIDIA/Intel图形处理器;
7)支持Dolby&True&HD以及5.1环绕声道音频设备;
8)PoeerDVD或相关播放软件。
菜鸟玩转HDPC
● HDTV主流视频解码
说起编码,我们不得不连带的说的就是“封装格式”,一般这两个词汇是同时出现的。下面让我们来给大家讲解一下什么叫作“封装格式”吧。
所谓“封装格式”,简称MCF、多媒体容器,是一个开放及自由把资料存放的格式。简单地说就是将已经编码压缩好的视频轨和音频轨按照一定格式放到一个文件夹中。开发承诺用户可以自由的使用这种格式和经这种格式所开发的软件;又不会在这种格式普及时变成一个商业的科研项目。打开封装的这个文件可以看成是这种特定的文件夹只能用特定的软件打开,可以是一一对应的关系,也有类似于Photoshop这种兼容通吃得大量图形格式的专业软件,比如说影音播放中常用的终极插件集合——终极解码。.vob、.evo、.ts、.mkv结尾的视频文件都是常见的封装格式。
网上经常可以看到高清电影的文件名会有一长串,比如:“The&Golden&Compass&2007&BD.VC1-Remux.1080P.DTSHDMA7.1”,现在分解他的含义:“The&Golden&Compass&2007”是篇名,“BD.VC1-Remux”说明片源出自于蓝光光盘,VC-1编码。
  Remux是无损地提取出HD&DVD和蓝光DVD里视频数据和音频数据的意思,在视频和音频上,Remux和原版的高清数据光盘是100%没有区别的,音频和视频没有进行任何的重编码工作。唯一有区别在菜单文件上,Remux有的只是正品部分,HD&DVD和蓝光DVD的播放菜单被删除了。“1080P”的意思就是高清视频分辨率是逐行扫描,这是高清视频分辨率中最高等级的,另外还有1080i、720P和720i这几种高清分辨率。“DTSHD&MA7.1”意思是DTS-HD&High&Resolution、DTS-HD&Master&Audio,其中DTS-HD&Master&Audio规格最高:最高24.5Mbps,7.1声道输出。
大致了解了这些代号,现在我们来说视频解码技术了,主要编码方式有MPEG-2、H.264、VC-1三种,这也是蓝光DVD和HD&DVD所采用的主要编码方式
● 三大编码格式解析
★ MPEG-2编码格式
MPEG-2:一个比较古老的编码形式,由动态图像专业组织(Moving&Pictureures&Experts&Group)于1994年推出的压缩标准,以实现视/音频服务与应用互操作的可能性。图像压缩的原理是利用了图像中的脸肿特性;空间相关性和时间相关性。
这两种相关性,使得图像中存在大量的冗余信息去除,只保留少量非相关信息进行传输,就可以大大节省传输频带。MPEG-2的音频编码可提供左/右/中及两个环绕声道,以及一个加重低音声道和多达7个伴音声道。MPEG-2诞生后被广泛应用于DVD作载体的影片中,因为压缩比高,所以当时的电脑硬件播放DVD都比较吃紧。
随着ATI的3D&RAGEⅡ的发布,宣告了硬件加速MPEG-2时代的开始。“硬件加速DVD”是一个当时很时髦的概念,就像现在的“硬件高清”一样。因为MPEG-2所能提供的传输率在3-10Mb/s间,无法胜任现在HDTV的需要(现在一般的VC-1码率都要在30Mb/s以上,H.264因为本身编码复杂度要高于VC-1,码率更高),所以MPEG-2很少在如今的高清电影中出现。
当初索尼宣布蓝光DVD仅支持MPEG-2的想法现在看来真是比较奇怪,不过当时没有比它更适合的格式:压缩比高,体积在可接受范围。后来MPEG组织与时俱进创造了MPEG-4&AVC编码,也就是现在的H.264编码,因此MPEG-2编码逐渐在高清影片中淡出。MPEG-2仅出现于早期的蓝光DVD和HD&DVD电影中。
★ H.264编码格式
H.264:又称为MPEG-4&AVC。为什么会有两个名字?H.264是ITU-T(国际电联)的命名,MPEG-4&AVC是ISO/IEC(国际标准化组织)的命名,同时H.264也是这两个组织共同组成的联合视频组(JVT,Joint&Video&Team)开发的标准。
H.264最大的优势是具有很高的数据压缩比率,在同等图像质量条件下,H.264的压缩比是MPEG-2的2倍以上,是MPEG-4的1.5:2倍。这样才能实现H.264的部分功能。
这种编码功能有诸多限制,比如封装只能“mkv、720P”等。因为它的出现,我们可以享受更多体积更小,画质差别在可接受范围对硬件要求较低的高清影片。
★ VC-1编码格式
VC-1:高清编码怎么能够少了微软这个重量级人物?微软是一个不会错过任何机会称霸全球的公司,很多领域都有涉足,视频编码也不例外。VC-1其实是Windows&Media&Video&9所衍生出来的。
从压缩比上来看,H.264的压缩比率更高一些,也就是同样的视频,通过H.264编码算法压缩出来的视频容量要比VC-1的更小,但是VC-1格式的视频在解码计算方面更少一些。微软原先计划是用WMV-HD做为编码标准推向高清市场,可是因为WMV-HD不能实现多声道的数字输出,压缩比上面也逊色于H.264,所以微软推出了改进版VC-1对抗H.264。
三种编码中,MPEG-2的权益金最少,对硬件要求最低。H.264与VC-1的授权费用近似,但是因为H.264是两个组织共同开发的,所以价格比较稳定,就算要提价也要经过一段时间的商议。微软是最让人提心吊胆的公司,虽然他们现在的定价相对比较合理,但是谁知道以后会有什么情况发生呢?哪天微软一不开心,擅自提价,运营商根本无法保证自己的权益。微软这样的做法历史上也不是没有出现过......
● 蓝光DVD和HD&DVD
很多人都认为蓝光DVD和HD&DVD就是“高清电影”,其实这种想法是错误的。蓝光DVD和HD&DVD其实只是个“载体”,就像硬盘、软盘、优盘一样。如果优盘的传输速度和容量可以满足“高清电影”的播放需求,它也可能成为载体出现。
我们可以看到索尼和微软都推出了支持蓝光DVD和HD&DVD的游戏机,说明了这两种载体还可以做为游戏工具使用。它们的真正目的只是为了存放大容量数据,视频文件的存放只是其中的应用之一。当然,这也是一项主要应用。
为什么载体不能是硬盘呢?因为体积过大,使用方式过于复杂,来回拷片源还需要时间。如果是为了存放片源的话还是建议购买大容量的硬盘进行存放。对于光盘来说只要有读取的装置就可以使用,易用性好、成本易控制是其最大的特点。加上蓝光DVD和HD&DVD还有对其中的内容进行加密的功能,所以受到了各大电影、游戏厂商的亲睐。可事实并非他们想象的那样:2006年12月,一位名叫muslix64的黑客通过软件手段绕过了AACS加密系统,直接拷贝出HD&DVD光盘上的电影,宣告了HD&DVD的破解;过了几天,蓝光DVD也被破解。
随后就像我们看到的那样:Remux的“高清影片”网上到处流传。索尼意识到蓝光破解后,随即发布了BD+系统。BD+系统是由松下、索尼和20世纪福克斯公司共同开发的,号称比AACS的安全性高4倍。BD+系统于2007年6月29日正式发布,当时宣称10年内无人能破解。当年10月2日首部采用BD+保护系统的高清电影《神奇四侠2》上市;2008年3月BD+被破解。。。
蓝光DVD和HD&DVD之间的战争,最终以2008年2月19日东芝宣布撤出HD&DVD及其相关业&务,并终止开发和生产所有HD&DVD播放机、录像机、电脑光驱、笔记本光驱和其周边产品而告终。索尼虽然赢得了胜利,但是付出的代价也非常惨痛。
● 硬解码和软解码
既然VC-1和H.264都有高压缩比,那么解码对于节目的播放就比较重要了。目前HTPC平台上解码方式有两种:硬解码和软解码。
软解码其实是相对硬解码来说的:就是只依靠CPU来进行影片的解码工作。CPU软解由于多种解码器和播放器的支持,可以对影片后期输出进行多种画质补偿,简单易用、兼容性好,将来如果出现新的解码也能直接胜任。但是软解需要消耗大量的CPU资源,系统负荷高。如果用户想在后台运行其它程序,往往会导致CPU资源不够,播放和执行程序无法运行。
而硬解码可以通过相关的芯片完成。需要指出的是,硬解码的实施未必一定是显卡设备。显卡的两大巨头认为视频解码历来应该是GPU/VPU的任务,所以在他们的产品中加入了硬解码功能。因为H.264和VC-1的压缩比非常高,要播放视频/音频节目必须要经过一个“解码→还原数据→输出”的过程,这个过程可以通过CPU来完成。一般认为应为CPU的通用性,而解码设备一般无法轻易更改算法,所以CPU解码的适用性更好些。这点就不用多说了,那么画质效果如何呢?有很多人认为硬解码的画质不如软解码,N卡的画质不如A卡,这是真的吗?本文将彻底探析究竟。我们先来看看软解码和硬解码对于硬件的要求吧。
各种高清音频解码表
如此庞大的体积我们需要对它进行压缩:用特定的算法进行压缩,期间的音质有可能下降,最终目的是为了能够减小体积,达到更加方便传输的目的。大名鼎鼎的mp3格式就是我们最常听到的音频编码格式。除此以外还有OGG、WMA、RA、APE等等。他们各自有它们的特点,这里不再解释了。历史翻过一页,音频媒介从CD发展到了DVD。。。
二、DVD主流音效
DVD时代,因为媒介的容量暴增,我们的影音又提高了一个层次:DTS、AC3、THX等音效技术经常出现在DVD封面上,下面我们来解释一下这些技术。
DTS是“Digital&Theatre&System”的缩写。DTS总公司是一家专业从事音频编码解码,提供相关解决方案的公司,他推出了多种声场技术,其中DTS&Digital&Surround是最广为流传的一种,属于5.1声道系统,这就是我们经常可以在DVD封面上看到的“DTS”。
在电影院中,DTS技术是采取声音和图像分开播放的方法:DTS音轨在CD光盘上进行播放,用一种特殊的设备使得音频和视频同步。因为传统的胶片上无法容纳DTS巨大的数据流,这点有别于AC-3来的更好些。DTS技术开发出来以后,一在电影界公布,马上受到大导演斯皮尔伯格和环球影业公司的高度重视。并率先在大型科幻电影“侏罗纪公园”中尝试采用DTS技术......目前,几乎所有的5.1声道环绕声处理器都使用了DTS的解码技术。
  世界范围内也有超过3亿台消费电子产品使用了DTS技术并通过了认证。不要以为DTS只是针对家庭影院,我们也能够在汽车音响、个人电脑、游戏机、数字电视等产品上看到DTS的标志。
对于DVD这种媒介来说,虽然DVD-5格式的容量有4.3G之多,但是对于DTS还略显的不足:DTS的最大编码流量与PCM相同,也就是每秒=1536kbits,这样算来,一张150分钟的5.1声道的DTS音频文件就要1.6875G,大约是一张DVD-5容量的40%!为了能够装入一张DVD-5的盘片中,厂商经常会删减些花絮、语言、制作特辑等来满足容量的需求,或者采用双层DVD-9来容纳这么庞大的数据。
DTS(Digital&Theatre&System&数字化影院系统)是美国另外一家非常有实力的数字音频格式制定公司,总公司位于洛杉矶,公司主要分为两大部分:一部分是以电影音乐的录音现场及电影院的编、解码为主的专业用“数字影院系统”,另一部分是以家庭用解码器的开发及DVD/LD/CD等套装软件为主的消费电子用“DTS技术”两大部份。
全称是Dolby&Surround&Audio&Coding-3,是日本先锋公司与美国的杜比实验室合作研制成功一种崭新的环绕声制式。
1997年初,杜比实验室已正式将AC-3环绕声改称为杜比数码环绕声(Dolby&Surround&Digital),简称为Dolby&Digital。与DTS不同的是,AC-3音轨数据存储于电影胶片上的齿孔与齿孔之间,因为容量限制,所以将一些耳朵听不到的音频内容删除了。音频的采样率也不可能很大,细节方面单调平淡。
AC-3采用6只喇叭的输出模式,除了超重低音部分外,其余皆是全频段立体声(48kHz/16bit)。AC-3可以与现有的其他种类音响系统很好地兼容,是DVD影片所使用的标准声音格式。
THX认证主要是为家用视听器材提供完整的品质规范。这并非是一种认证。是著名的“星球大战”电影的导演:乔治卢卡斯设立的一种认证机制。涵盖家庭剧院器材、影片录音室还有电脑、游戏等,所以我么可以在玩一些游戏的时候看到这个标志,比如极品飞车之地下狂飙。
THX基本上来说是对于器材及环境的一个要求,也算是一个后级处理而已,得到THX的认证,代表着其音效表现有一定的水准。THX与DTS和AC-3是不矛盾的:有了DTS和AC-3的音效,加上THX的器材环境认证,效果更上一层楼。不过高昂的认证费用......
对于家庭HTPC来说,音频和视频同样重要。如何花费最少的钱达到最佳的效果,是我们DIYER追求的终极目标。好的音效离不开好的硬件,我们要通过硬件才能欣赏到好的音质。
对于电脑来说,要组建家庭影院也不是很困难,只要有一块具有DTS和AC-3解码功能的声卡即可。我们知道要实现DTS/AC-3解码有三种方式:一是通过DVD播放软件来解码(Powerdvd等软件),二是通过硬件解码,三是通过外部的解码器进行解码(功放,外置解码器或者有些具有独立解码功能的音箱)。我们这里要说说硬件解码。
HTPC上要实现DVD级的家庭影院效果队硬件的要求其实并不高:只需要一块支持DTS/AC-3的声卡(音效芯片),5.1以上的音箱即可。作为音频解码输出的主要硬件,这里我们来说说声卡。
华硕XonarD2
作为IT大厂华硕推出的第一块独立声卡,XonarD2无疑给声卡市场注入了一针强心剂。而华硕对高清音频的前瞻性,也自然让XonarD2具备Dolby&Digital、DTS等一众相关音效。
创新Audigy2&ZS
在发布之初,创新Audigy2&ZS就以“唯一24bit&ADVANCED&HD声卡系列、唯一能够播放DVD-Audio的声卡系列、唯一获得THX标准认证的声卡系列、唯一经过Dolby认证,支持Dolby&Digital&EX&7.1声卡系列”等众多荣誉为一身的声卡品牌。
而EAX&ADVANCED&HD&4.0等附加音效集成,更是让从来以音效著称的创新凭借该款产品再度印证了自己的实力。
★ 板载音效芯片
在2004年INTEL在推出915/925芯片组的时候,把High&Definition&Audio(简称HD&Audio)的音频规范引入整个构架来替代沿用已久的AC97规范。尤其是INTEL在HD&Audio规范中加入对Digital&Surround&EX、Digital&Prologic&llx、Digital&Virtual&Speraker、DTS、DTS&ES&24/96、DTS&Neo6等音频编码的支持,让我们消费者不多花费就能获得这些功能。
现在几乎所有的主板都有HD&Audio芯片:以REALTEK的ALC880系列芯片和Cmedia的CMI9880系列芯片最为常见。不过板载的音效芯片还是要依靠CPU参与计算,高负荷状态下的输出质量和和声卡还是无法相比的。不过对于音质要求不高的消费者,板载的音效芯片还是比较适用的。
★ 连接线材
对于HTPC与平板电视连接,音频方面我们推荐同轴/光纤直接连接功放。希望大家在选购主板的时候购买配套至少一种上述接口的主板,对于独立声卡来说也应该购买一块带此类接口的子卡。
SPDIF输出/输入接口
光纤和同轴都属于SPDIF输出/输入接口。虽然接口样子和信号传输载体不同:同轴接口之间依然采用电信号方式传输,而光纤接口之间则采用光信号传输。相对来说光纤对信号的损失更小,传输速度和距离,信号损失等参数也更佳。如果不经功放由声卡连接音箱还是和一般电脑连接方式一样。
三、HDTV主流音效
曾几何时,HDTV这个名词伴随“高清”“蓝光DVD”“HD&DVD”频频出现在我们的耳边。这无疑是一种强烈的视觉冲击:的分辨率展现给我们一个更加真实的世界。我们不赞叹:如今的电影真的太清晰了,连演员的皮肤细节都可以看得非常清楚。音频也逐步跟上,在DVD时代就不得也无法重用的PCM,如今因为有了巨大容量保证,每每出现在我们熟悉的电影中。那么进入HDTV时代,主流的音效有些什么呢?让我们一同了解一下。
高清主流音频解码表
PCM是一种无压缩无损的编码,比DVD所用的AC-3及DTS更接近原音。前文已经提及了一些关于PCM编码的基础知识。我们这里要说的是HDTV时代,PCM有什么特别的变化呢?
PCM的比特率,从14-bit发展到16-bit、18-bit、20-bit甚至24-bit;采样率从44.1kHz发展到192kHz。如此高采样率和高采样精度以及高达7.1的声道输出使得PCM编码音频所占据的空间越来越多,而且要求的输出带宽也越来越高。
传统的同轴/光纤的SPDIF端口已经无法满足如此庞大的数据流。如果采用同轴/光纤接口,最多只能支持两声道输出。想要7.1声道输出PCM只能采用HDMI接口或者IEEE&1394接口,以后者的输出方式比较少见。
2、Dolby&TrueHD
Dolby&TrueHD是杜比实验室专门为HDTV开发的新一代无损压缩音频编码。TrueHD可以支持HD&DVD格式下多达八个全频带无损声道,其中包括环绕声,采样率高达192kHz。
此外,该技术不仅能应用于5.1环绕声,还能支持7.1环绕声。PCM采用的是静态码率,而Dolby&TrueHD则采用的是先进的动态码率:当需要表现大量声效时,码率变大,反之减小。Dolby&TrueHD在蓝光DVD中最高码率为18Mbps。
DTS总是喜欢和杜比实验室对着来:当杜比实验室发布了Dolby&Digital&Plus后,DTS公司也宣布了其最新研发的DTS-HD。DTS-HD并不是一个音轨格式,它包含有损压缩DTS-HD&High&Resolution&Audio和无损压缩DTS-HD&Master&Audio,两者都支持7.1音轨。前者在蓝光DVD中最高码率为6M,后者则可以达到28M。因为DTS-HD&High&Resolution&Audio是有损压缩技术,为了空间牺牲了音质。DTS-HD&Master&Audio是无损压缩技术,与Dolby&TrueHD一样,也是采用了动态码率技术。
4、DTS-HD&High&Resolution&Audio&
DTS-HD&Master&Audio是DTS标准中最顶级的音频格式,是真正意义上的无损压缩编码,具有超高的可变比特率,在蓝光光盘上可达24.5Mbps(非常恐怖的音频流),支持7.1独立声道,和杜比TrueHD一样,能带来与录音母带一致的96kHz/24bit数码环绕声效,同样需要HDMI接口传输。
5、DTS-HD&Master&Audio
DTS-HD&Master&Audio&在蓝光光盘上可达24.5Mbps
DTS&CD,是一种采用DTS编码的多声道音频载体,存储方式与一般的音乐CD相同,都是16bit量化、44.1kHz采样频率(但普通CD为PCM采样信号),这种CD目前已经很普遍,很多唱片公司都发行过此类CD。
6、Dolby&Digital&Plus(DD+)
  Dolby&Digital&Plus技术是专为所有的高清节目与媒体所设计的下一代音频技术,是一种有损压缩技术。从参数和应用领域来看,都像是Dolby&Digital的一个加强版,与之前所有家庭影院完全兼容。
从市场定位上来看,Dolby&Digital&Plus对应DTS-HD&High&Resolution&Audio,Dolby&TrueHD对应DTS-HD&Master&Audio。两家公司都有满足不同需求的产品。
● HDTV&硬件篇
目前能够通过HTPC享受HDTV的视频和音频有两种方式:
一是主板上的HDMI输出至高清功放,然后通过高清功放分离出视频和音频分别输出至显示器和音箱。
二是视频通过HDMI直接输出至带HDMI的显示器,音频通过HDMI直接输出至高清功放,此时高清功放置完成音频输出的功能。有读者会问:音频使用HDMI输出,有这样的设备吗?
  目前来看显卡的确可以做到视频和音频同时使用HDMI接口输出,但是似乎不支持高清音频,如何实现呢?下面我们一起了解下HDTV组建中的一些部分硬件产品,供大家参考一些主流的HTPC硬件产品。
作为世界上第一块、基于创新X-Fi芯片的第三方声卡“Auzentech&X-Fi&Prelude&7.1”,是新加坡创新公司首次开放授权给第三方厂家而来的产物。
在CES&2008,这家公司展出了该声卡的一张子卡:支持HDMI&1.3输出,支持8声道DTS-HD、Dolby&Digital&Plus、Dolby&True&HD、Dolby&Digital、DVD-Audio、LPCM&8-channel输出,这是个疯狂的创新。我们可以用HDMI直接输出到“高清功放”(带HDMI的功放,有别于传统功放),然后通过功放输出音频,这样我们就可以体会高清音频带给我们的震撼了。不过这块声卡售价不菲啊~!
在整合芯片领域AMD凭借着780G一直可以说是独领风骚,因为其HD3000系列整合显示芯片非常强劲,可是对于NVIDIA&MCP78来说大家了解可能就少了,MSI&K9N2GM-FIH基于MCP78芯片组设计,能够支持输出高清音频:可回放DTS-HD和Dolby&TrueHD。DTS-HD以7.1声道为起点,最高支持32声道环绕声回放,码率可达1.5Mbps以上,采样率8-192KHz(16/24bit),配合相应的播放软件就可以做到HDMI一线输出“高清视频音频”。
对于AMD的HD2000系列和HD3000系列来说,内部集成的数字声卡只支持DTS和AC-3,高清音频解码方面就老芯片来说还不支持。NVIDIA无疑在这个时候打响了高清音频的第一枪。
上述我们讲述了基本的解码知识,而涉及到的硬件也多为声卡相关产品。不过从上面我们也可以看出,时至今日,即使是板载芯片也能完成高清音频的输出任务。而在解码并输出+回放的整个听音环节,回放设备成为了瓶颈,有碍我们进一步获得高清影音的体现。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ps3软破和硬破的区别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