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古镇党委书记七一讲话姜艳

纳溪区:打古镇书记讲党课
干部受教育_快报_新闻_泸州新闻网
纳溪区:打古镇书记讲党课
干部受教育
来源:泸州新闻网
近日,纳溪区打古镇党委书记以《适应新常态、主动新作为、实现新跨越》为题,为全镇160余名村社干部送上一堂精彩的党课。
课上认真分析了当前党建的重要性,并立足打古实际,对基层一线干部提出几点要求:一要提高为民服务意识,与群众交朋友,听取群众意见,密切党群干群关系。二要加强理论武装,树立法治观念,善于运用底线思维,服务好群众,树立正能量。三要围绕镇党委&113&发展思路,增强发展意思,切实增加群众收入。四要全力以赴推进城镇建设,突出做好城镇建设、产业发展、旅游开发、招商引资四篇文章。
通过书记讲党课,推动了基层干部转变观念、转变作风,更好的为群众服务。同时,提升了基层干部的理论水平,加强了基层干部的凝聚力和战斗力,取得的了良好效果。
责任编辑:潘婷
泸州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泸州日报、泸州晚报授权泸州新闻网,在互联网上使用、发布、交流所刊登的的新闻信息。未经协议授权,任何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复制发表本网稿件中标注"稿件来源:泸州新闻网(包括泸州日报、泸州晚报)"的稿件。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时,须注明"稿件来源:泸州新闻网"。违者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 2、未标注"稿件来源:泸州新闻网"的作品,为本网转载稿件,转载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丰富网络文化,此类稿件并不代表本网观点或证实其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稿件来源为"泸州新闻网"的,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在该事由发生之日起7日内进行。 邮箱
报网互动&&新闻报料
泸州新闻网报料平台&&随时随地报料 &&更多资讯&&
电话报料:
通讯员投稿邮箱:
- 友情链接 -
- 招聘信息 -
- 网站所刊登的新闻﹑信息和专题等资料, 均为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转载;已经授权,转载请注明来源:泸州新闻网
泸州日报:& 泸州晚报:& 泸州新闻网采编中心(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泸州新闻网广告热线:
投稿邮箱(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邮箱):& 网友群:& 通讯员群:& 媒介、频道合作:& 广告合作:
Copyright &
泸州新闻网 All Rights Reserved区质监局:积极帮扶打古苕粉发展 - Powered by yjtc
区质监局:积极帮扶打古苕粉发展
发布时间:   信息来源:纳溪区质监局   阅读次数:173   【字体:
】   【】   【】
  打古镇所特有的苕粉是纳溪最具特色的地方产品之一,其具有&晶莹剔透、滑而不腻、久煮不糊、口感滑润、香远益清&的特点,备受广大消费者喜爱。但因其沿袭多年来的手工制作方式,始终处于小作坊生产模式,如何有效帮扶苕粉产业规范发展,提升其特色经济效益成为地方政府和质监部门的重要工作之一。
  3月21日,区质监局党组副书记、副局长(主持工作)唐奎带领区域监管队工作人员深入打古镇苕粉加工企业,实地调研帮扶企业发展。唐局长一行在打古镇姜艳书记等陪同下走访了市普照山粉丝制造有限公司,仔细查看了生产加工各环节的质量控制和卫生状况。该公司现场负责人邓云彬详细介绍了打古苕粉发展历史、工艺流程、产品特色、产能等情况。
  在调研过程中,唐局长提出苕粉产业的发展一要抓好质量控制,质量是关键,一定要持续稳定的保证打古苕粉的优良品质;二要搞好品牌推广,产品做大做强离不开品牌建设,结合实际情况积极开展省名牌创建、地理保护标志产品申报等工作;三要做好标准化工作,重点在原种选育、规范种植、生产加工过程都应形成规范可行的标准化要求。唐局长表示,区质监局将积极协助打古镇党委、政府,认真组织帮扶打古苕粉产业发展,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做出积极努力。
↑ 上一条:
↓ 下一条:
Copyright(C) 2012  纳溪区政府公众信息网 All Rights Reserved
泸州市纳溪区质量技术监督局 主办 管理 维护 版权所有 未经许可 不得复制
如果您在本页面发现错误,请先用鼠标选择出错的内容,然后同时按下"CTRL"与"ENTER"键,将错误通知我们,谢谢您的大力支持。泸州市纳溪区打古镇:“1+N”帮扶大力培养乡土人才
地方网站 |
主  办:泸州广播电视报•酒城新报
投稿邮箱:
 信息热线:<SPAN style="FONT-WEIGHT: COLOR: #ff56000(泸州、宜宾) <SPAN style="FONT-WEIGHT: COLOR: #ff53000(自贡、内江)
你的位置-->内容页
打古镇:“1+N”帮扶大力培养乡土人才
&&&&&&&&&&★★★
【字体: 】
泸州市纳溪区打古镇:“1+N”帮扶大力培养乡土人才
文章来源: 更新日期: 18:00:22
&&& “蒋师傅,今年你种了好多亩红苕?”“种了30来亩。”“希望今后你们做粉一定要越做越好,保证品质,做响做亮‘普照山’品牌……”这是近6月2日泸州市纳溪区打古镇党委书记杨志敏走访“普照山”手功苕粉工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蒋良国时的开场对话。
&&& 实施“1+N”帮扶工程是党和政府落实惠民生、助民富的重要举措,在具体落实这一工程的过程中,打古镇创新帮扶思维、增添帮扶举措、增加帮扶对象。除对各村(社区)困难户实行全覆盖的帮扶外,还将特色产业大户中的乡土人才也纳入帮扶对象,落实专门的镇干部为他们提供致富信息、技术资料,解决他们在产业发展过程中遇到和各种困难和问题等。在具体确实帮扶对象时,打古镇针对打造“中国手功苕粉之乡”急需红苕种植、苕粉生产这一特色产业发展乡土人才的实际,在松林村、兴连村等“手功苕粉”产业发展重点村确实29户发展大户作为帮扶对象,特别注重“手功苕粉”生产乡土人才的培养,由镇党委书记杨志敏、镇长姜艳等镇领导和干部联系帮扶,对他们进行精品意识、品牌意识的培养,解决他们在生产、生活中遇到的资金、技术等实际困难和问题,以及在产业发展中遇到的困惑等,帮助他们做强做大特色产业,努力为打造“中国手功苕粉之乡”作出应有的贡献,并从不断做强做大的“手功苕粉”产业发展中获利致富。此次杨志敏书记专程走访“普照山”这一品牌手功苕粉工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蒋良国,就是了解其在“手功苕粉”产业发展过程中是否有需要资金帮助等困难和问题,并与之交心、谈心,共同探讨“普照山”手功苕粉产业的发展,希望蒋良国能够不断钻研技术,进一步将“普照山”这一品牌手功苕粉的工艺做得更好、更精!努力使苕粉品质越来越好,打造精品!并开门收徒,培养更多的乡土人才,努力为做强做大“普照山”手功苕粉产业,打造“中国手功苕粉之乡”做好自己应有的努力。
&&& 据统计,目前,打古镇在“普照山”手功苕粉生产方面懂技术、头脑精、会管理的乡土人才78名。并随着苕粉产业的不断发展壮大,打古镇党委、政府培养乡土人才的力度也不断加大,象蒋良国这样开门收徒的“非遗传承人”也越来越多,苕粉生产的乡土人才也会越来越多。(完)泸州市纳溪区打古镇党政办& 刘吉勇
编辑:黄孝蓉 &&&&
上一篇文章: 下一篇文章:&四川在线泸州频道消息(李科 记者 蔡惠兰)“今天,我们到这里来就是听问题的,各位老乡有什么问题尽管提,我们一定想办法解决。”王元斌对参加院坝会的村民拉着家常。6月10日,打古镇党委书记王元斌进村入户深入白云村“解民情、访民忧。”
“既然这样,我先说!”白云村九社的王全友抢着发言,“这些年,党委政府非常关心我们白云的发展,既修了新村,又硬化了村道,我们村可以说是翻天覆地。但是,随着发展的加速,一些问题也急需解决。”王全友建议到,一是水电气还需完善,有些社气和水还没有家家入户;二是有了新村,也还缺乏产业,没有产业,新村也发展不起来;三是有些社财务公开还不是很规范。
王元斌一边听着群众的倾述,一边仔细的用随身携带的笔记本记着群众提的问题。
王得兵、王洪良、谢荣贵等30余名白云村的群众也踊跃发言,向党委政府提出中肯的建议。
“欢迎你们随时走我办公室来交流,大门永远为你们敞开。”王元斌深情的说,你们要发展的心情,我很理解,关键是要思想解放,抓住机遇,树立大局意识,产业才会发展起来,白云村甚至是打古镇才会真正的富裕起来。
登录四川在线通行证
新闻24小时排行三问古镇保护与开发·重庆日报数字报
第013版:特别关注
&&&&&&&&&&
三问古镇保护与开发
本报记者 彭瑜
年轻的长寿古镇一角。
(长寿古镇供图)
《闯关东》剧组在江津白沙码头拍摄。
(江津区委宣传部供图)
龙潭古镇石板街。
通讯员 喻朝刚 摄
江津塘河古镇全景。
通讯员 郑江黎 摄
核心 提示 古镇见证着地域文化的延续,是珍贵的文化遗产。而今,它作为一种旅游资源催生了古镇经济。 目前,我市有16个国家级历史文化名镇和28个市级历史文化名镇。我们该如何保护传承这些古镇的历史文化,同时又发展好古镇经济?日前,记者奔赴我市各地古镇一探究竟—— 1问 地产围城,古镇如何突围 酉阳土家族苗族自治县的龙潭古镇有2200多年历史,然而古镇的保护与开发一直写在文件里。 去年9月,作为桃花源5A景区的主要“操盘手”,龙潭镇党委书记熊伟又负责龙潭古镇的保护与开发。 熊伟不负重托,去年11月,古镇旅游景区建设正式启动;去年12月,龙潭又抱回4A级旅游景区授牌;今年9月28日古镇开街…… “名不副实。”面对成绩,熊伟却这样形容龙潭古镇。 熊伟这话不是谦虚,站在山巅眺望龙潭全景,古镇已被钢筋水泥建筑包围,古建筑群里间或耸立着砖瓦房,巴掌大块地儿却成了“麻花脸”。 同在酉阳,因兴建乌江彭水电站,龚滩古镇整体搬迁,从规划、设计到复建,一条街、一间屋的布局、大小都原样照建;每一块砖、每一片瓦都是编号还原。 “复建工程让古镇得到了极大的保护。”龚滩镇党委宣传委员冉启胜称,古镇的川主庙、冉家大院、石板街,以及150余堵风火墙、200多座四合院、50多座吊脚楼,不但受到了保护,还得以修缮和提升。 然而,乌江对岸的船夫牛会义却更喜欢夜幕下的龚滩。他告诉记者,白天放眼一望,首先看到的是新场镇的白色水泥建筑,而古镇正好在它的“胯下”。老牛认为,这一抹亮色正好成了古镇的“败笔”。 “龚滩这样整体复建的古镇也难逃现代建筑的侵扰。”一位游客称,在很多古镇,钢筋水泥已步步紧逼古建筑,所谓的古木楼、石板路、风火墙等已被肢解得支离破碎,不少古镇与新兴场镇已彼此混杂。 熊伟坦言,因为缺乏有效规划和保护,在城镇化推进过程中,古建筑破损、破坏、拆建的现象严重,古镇地盘在逐渐萎缩。 如何坚守古镇最后的地盘?熊伟在龙潭的第一个动作就是“圈地”行动——在古镇四周安置四块保护碑,划定核心景区,控制建设区和环境协调区,明确古镇的保护范围,也就是先把古镇圈起来,然后再来保护、规范和开发。 如果说千百年的古镇在城市化进程中变得有些落寞,而长寿古镇800亩全然一新的明清建筑群,无疑会让游客眼睛一亮——这里有着“小桥流水人家”的风情,全无“古道西风瘦马”的萧瑟。 然而,当人们惊叹新古镇做出旧味道时,长寿古镇的周围却同样耸立起一幢幢钢筋水泥建筑来:保利来了,金科来了,东海等地产商也来了。 “在800亩古镇开发项目外,我们还有1200亩旅游地产项目。”长寿古镇开发公司营销策划部的负责人介绍,耗资近10亿元的古镇是不挣钱的,投资商的盈利点就在住宅上。她告诉记者,长寿古镇走的就是“旅游+地产”的模式。 可以预见,在不久的将来,长寿古镇也将被地产所包围!地产围城真是古镇的宿命?
“门票经济不再是古镇旅游收入的主要来源。”熊伟也称,依托古镇开发地产,现在成了古镇经济的重要抓手。
2问 文化传承,这张牌如何打 漫步在万盛青年镇大街上,你看不到多少石板街、古建筑,但你不能因为镇名叫青年镇,就以为它很年轻。其实,青年镇已有1371年历史,是唐朝荣懿县城所在地。 “有其神,无其形。”青年镇的历史、文化多是写在了纸上。镇长李则友称,古镇转型打造4A级旅游文化名镇,要复建古荣懿县城,“既传承文化,又发展旅游。” 青年镇打出的文化牌引起了浙江、香港等地投资商的极大兴趣,纷纷要求参与建设。 传承历史文化、发展古镇旅游,打文化这张牌能否实现双赢?记者在龚滩古镇的冉家大院受到启发—— “不卖吃的,不卖穿的,也不卖玩的,卖的是文化!”冉家大院主人冉德光介绍,在这里,你可以看到纤夫踩过的纤夫石,背夫用过的木油桶,土司老爷抽过的长烟杆,土家女人操作的织布机…… 每天,39岁的冉德光用他蹩脚的普通话,向每位游客讲起土家文化、土司文化、纤夫文化等。一张门票卖10元,这个不足20平方米的小院子,一年给他赚回了4万元的收入。 “传承了文化,赚回了钞票。”尝到甜头,冉德光还研制出土司老爷爱吃的豆腐鱼,创办了自己的土司鱼府,“餐馆也要做出文化味。” 发展古镇经济,打好文化牌,先得保护好文化的载体。江津区白沙镇党委书记李雪称,打文化牌不仅是让游客来古镇走走看看、吃吃喝喝,而且要让有着历史、文化印迹的载体实现价值最大化。 “十里老街、百年风云、千载文脉。”白沙古镇有1000多年历史,抗战文化遗址达30余处,陈独秀、冯玉祥、黄炎培等先后流寓白沙,而庙会祭祀、川剧座唱、烧酒酿制等也异常活跃,当地的黑石山风景区半世纪前就入选美国《世界风景名胜辞典》,特别是依山而建的古建筑群,堪称中国的山地建筑文化博物馆。
坐拥丰富的建筑文化、抗战文化、名人文化、民俗文化和生态文化,白沙古镇选择了采撷最具特色的抗战文化,发展影视经济。 “借影视保护文物,托遗址发展影视。”李雪透露,白沙瞄准抗战剧的巨大市场,加大抗战遗址的抢救性保护维修,推进老重庆影视基地建设,朝天门、解放碑、重庆老街等解放前的模样在这里得以重现。 2006年以来,《重庆谍战》、《母亲、母亲》等50多部影视剧在此取景,同时催生了千余人的群众演员队伍,使白沙也成为重庆最大的群众演员基地。据透露,《母亲、母亲》该剧带给当地群众收入达2500万元。 “影视不只带来收入,更会带来游客。”李雪希望,通过保护好文化遗址,迎来影视剧拍摄,从而吸引更多游客。 吃着碗里的,盯着锅里的。白沙的文化牌打得风生水起。 3问 同一出戏,咋唱好各的调 去年,中国古城与文化研究院院长林鹏接受中国新闻网记者采访时称,全国共有2800多座已开发或正在开发的古城镇,数量居全球第一,但真正能被人记住的不超过8个。 “逛街购物、喝茶吃饭、参观表演……”林鹏一语中的,旅游资源、开发模式和经营策略的同质化导致古镇千城一面。 在江津,白沙、塘河与中山同为国家级历史文化名镇,白沙与塘河相距仅16公里,而两镇到中山不到50公里。 三镇毗邻而居,是否也难逃同质化“通病”? 记者采访发现,它们虽同演古镇戏,但各唱各的调儿。 近年来,塘河古镇也有30余部影视剧前来取景拍摄,但相比影视,这里更注重“售卖”塘河的幽静—— 绿树掩映下,塘河波澜不惊,古镇被簇拥在群山之间,宛如一幅江南水乡的古镇画卷,静静地等待游客的到来…… “一小时柔软时光。”塘河距离江津城区仅40公里,距重庆主城78公里,距四川泸州80公里。镇党委书记李艳称,塘河更愿意成为城里人洗心养肺、净化心灵的地方,让城里人累了、倦了,想休闲了,就选择去塘河。 而中山古镇,更多人因为刘国江、徐朝清凄美的爱情故事记住了它。 11月3日是徐朝清去世一周年的日子。这天,十几对情侣再次爬上6000级石梯,朝圣这块“人间真爱地”。 “爱情文化已成为古镇魅力之源。”游客黎江称,他就是因为“爱情天梯”踏上了去中山的旅途。 近年来,中山因此大打“爱情牌”,还推出浪漫爱情宴,让食客真切感受舌尖上的古镇爱情味道。 突出差异化,才可能规避同质化。山野间的白沙、塘河和中山古镇如此,深处闹市的磁器口古镇也如此—— 1997年,陈昌银还是一个从合川乡下到主城打工的“棒棒”。很难想像,他的命运会因古镇而改变——8年后,陈昌银在磁器口经营的“陈麻花”年利润百余万元,并荣获重庆市名优特产。 “赢在扎根磁器口。”只念过小学,陈昌银为啥能成功?重庆大学经济学教授刘雨认为,除去“陈麻花”自身品质,重要的是实现了与磁器口古镇的“嫁接”。
陈昌银的成功也是磁器口的成功,更是古镇保护与商业开发结合模式的成功。 磁器口汇聚巴渝文化、宗教文化、红岩文化、沙磁文化、民俗文化等于一体,而古镇的“吃文化”无疑发挥到了极致。 “游览磁器口,美食少不了。”古镇的“操盘手”盯准了大都市庞大的游客群,做足“吃”文章,磁器口不再只有毛血旺、千张皮、椒盐花生“三宝”,榨菜、抽丝、制糖、捏面人等都留在了游客心中。 新闻圆桌会>>> 分层保护开发 打造重庆的古镇代表 对于古镇的保护与开发,专家怎么看?各地古镇负责人有何想法?记者就此采访了旅游策划专家、市旅游局顾问李永明,市社科院文史研究所研究员邓平,龙潭镇党委书记熊伟和白沙镇党委书记李雪。 记者:古镇应保护与开发并重,这一点上我市做得如何? 李永明:古镇数量多,但个体不强,在保护、挖掘、修复、提升等方面做得还不够,缺乏做得很好、具有震撼力的代表性古镇。 记者:主要原因是什么? 邓平:除了古镇的先天性条件外,投入不足很关键,这与当地整个经济发展水平有关。 李雪:白沙老街80%属于私有财产,地方政府无力承担古镇建设的所有资金,而投资商追求经济利益最大化与古镇居民利益和文物保护的矛盾,以致市场化道路步履维艰。 熊伟:古镇投入太大,但地方财力又有限,国家、市级层面应该在政策和资金上有更大的支持。 记者:“旅游+地产”的模式能否化解这个难题?对于地产围城,你们怎么看? 李永明:对古镇的保护与开发,政府财政不可能大包大揽,市场化运作是必然选择。古镇项目回报率低、盈利少,依托景区发展地产,既保护了古镇,又保证了投资商利益,这种思路应予以肯定。 邓平:地产围城不可怕,关键是要明确古镇的保护范畴,同时注重风貌、造型、景观,甚至色调的相协调,不能将地产与古镇生硬地拼凑,甚至挤压古镇空间。 记者:我市古镇开发之路如何走? 李永明:开发的前提是保护,其次不能过分放大古镇价值,个个都打古镇牌,有必要对古镇的文物价值、旅游潜质、区位优势、辐射能力等进行综合评估、区别对待,分层次保护开发,在全国范围内打造推出重庆的古镇代表。
对此文章发表评论
您对这篇文章的满意度
非常满意基本满意不太满意很不满意不做评价}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姜艳嫱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