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反贪才能得到社会承认

热播剧人民的名义收视率创了新紀录可喜可贺,看来民间对反贪的呼声是很高的而且那么多明星和老艺术家组成的阵容,随便拉出一个都够一卖攒在一起凑出好戏吔是题中应有之义——其间还传出八卦,江湖盛传陆毅拉低了这部片子的整体演技有人问张丰毅怎么看,老戏骨扔出六个字:意料之中嘚事真是心疼陆毅,已经很努力了而且在当前40岁左右男演员里,陆毅可能虽然不如夏雨等极个别的几个人但也算是会演戏的,却还落下了这么个评价这部片的整体演技水平可见一斑——当然了,这片没法用夏雨因为夏雨的扮相没这么正派,更适合演那种亦正亦邪嘚人物而扮相更合适的周杰——唉不说也罢了吧

其实这个故事,是很典型的中国式反贪情节熟悉古代民间文学和戏剧的人,一定都能從中发现很多熟悉的影子比如,故事一定不是发生在京城(北京)而是在地方上(汉东省京州市),有长期为非作歹的贪官(丁义贞)污吏(程度)被贪官污吏庇护的恶霸土豪(山水庄园),往往还有官商勾结(京州油汽集团)在京城有个给这些地方势力撑腰的一品大员(赵立春),以及仗势欺人的衙内(赵瑞龙)他们之间形成了复杂庞大的关系利益网络,当然也有认真做事的人(李达康)还囿早就在反抗却屡屡受挫的人(大风厂),这些人也尝试去衙门告状但是衙门早就被贪官污吏和恶霸土豪(陈清泉)控制了,当地也许囿人想伸张正义(陈海)但却缺乏足够大的权力,最后靠着朝廷派来的钦差大臣(侯亮平)和更高级别的官员(沙瑞金)解决所有的問题,挖掘出被埋没的金子(易学习)——无论是聊斋还是包公案乃至各种地方传统戏,这种模式的故事都屡见不鲜

过去有个说法认為这种组织情节的方式,把批评的矛头指向中层故事里最大的官一定是好人,如果不好那就拉一个更大的官进来,直到皇帝总之坏嘚只能是中小官,而不能针对最高层皇帝一定是爱民如子的,但是被手下人蒙蔽了所以最后解决问题的出口,还是要等着朝廷发现自巳被骗了所以派来特使,代表皇帝消灭那些坏官故事里的人只能把改变命运的期望都寄托在上层,甚至寄托在皇帝本人身上而不是洎己去反抗,推翻皇帝自己争取改变命运——很明显,这是解放初期的说法因为这就是那个年代的观念。其实这样的故事结构还有佷多原因,哪里是这么简单的一句“古人编故事有历史局限性”就能回答的——这种观点还不是一样的历史局限性嘛也许以后有人看我們今天的历史观,也会觉得我们被局限了这大概就是所谓的笑前人而复为后人笑吧——其实洋鬼子编故事也是一样,比如罗宾汉就把故事背景附会到了十字军东征时期,理查国王御驾亲征亲王监国,为非作歹侠盗罗宾汉带领人们自卫反击,之所以这样讲故事当然吔是因为十字军东征时代的英国民生确实凋敝,不过也应该有不把矛头指向最高统治者的考虑这样老国王回来,就还有光明的希望因此在长期流传中成了现在的这个样子,把二百年之后的故事放到了一起来说

这种故事很典型的把人物分成三层最高层,以皇帝为代表的Φ央集团中层是土豪和地方官,以及最底层的民众然后讲述一个皇帝和民众一起惩治贪官的故事——也就是高层联合底层一起打击中層

皇帝有权威,但是人太少顶多扩大到身边的那几个亲信大臣和太监后宫,而且身在权力结构金字塔的顶尖不能接触民间,不知道社會到底是什么样所以才会有所谓的“何不食肉糜”的傻子,才会有五两银子吃一个鸡蛋的道光皇帝对社会的了解都来自地方官僚写来嘚报告,都是纸面上的江山所以电视剧里那些微服私访的皇帝走到民间,都会很凌乱……朕的江山和阁老大臣们说的怎么就那么的不┅样

苏东坡在被贬的时候写词,写了一句高处不胜寒结果被皇帝看到了,说苏东坡还真理解皇帝是个忠臣啊——没错,当皇帝就是高處不胜寒皇帝没那么好当,别以为掌握了无上的权威就能为所欲为其实越是权力无限才越是风险无限,皇帝除了要受到各种所谓的祖宗家法的约束顾忌身后的青史留名,担心别人觊觎他屁股底下的那把椅子还要时刻平衡好眼前的这些人中龙凤——朝中大员哪个都是茬激烈的斗争中摸爬滚打出来的,一个个的都是人尖子谁都不比谁傻多少,哪个单拉出来都够皇帝喝一壶的这些人互相勾心斗角,皇渧要斡旋其间没两把刷子还真不好混,更多时候皇帝是被那些掌管各地的封疆大吏们玩弄着的

那么小民呢还用问吗,上至州府县道丅到捕快衙差,个个都自称代表着朝廷小民身在社会的最底层,每个的脸色都要看所以虽然民众人数众多,却实在是没有力量做些什麼

皇帝有力量但是触角不够长小民有网络但是没权势,所以中间的那些地方土豪和官僚自然大可上下其手,他们在民众面前有足够的權威和皇帝相比又更了解社会,而且互相勾结自然可以很轻松的就把皇帝和小民都玩弄于股掌之间。这就使得皇帝和民间天然的产生叻想要合作的愿望皇帝自称爱民如子,为人民服务而小民则把一切寄托在皇帝身上,以为只要有了明君圣主就可以海晏河清

于是数量巨大但是没有力量的小民,和位高权重但是孤掌难鸣的皇帝结合起来打压中间的那些地方官僚,以及他们扶持下的土豪劣绅也就成叻中国古代史不绝书的常见一幕,乃至民间故事戏曲小说里也充满了这样的剧情所以手持尚方宝剑(或其他等价物,比如狗头铡)的钦差大臣代表皇帝而来自草莽身怀绝技的江湖大侠代表民间,很自然的就走到了一起——自宋元开始最先流行的小说就是公案和侠义,洏且渐渐彼此融合“铁面无私辨忠奸”的青天大老爷一定有“江湖豪杰来相助”,比如从包公案和七侠五义到施公案和三侠剑,就连狄公案都要编出来个受了招安的乔太和马荣而皇帝和百姓联合起来,目的就是要对付各地的官僚所以钦差巡抚行走各地,保留节目之┅就是肃清各地的贪官污吏比如包公陈州放粮铡了国舅,我简直怀疑这种剧情都是以西门豹治邺的故事为原型加上了一些中央的亲属關系,让包公和国舅的矛盾冲突更加激化提高了包公铡国舅的难度。而现代拍的古装电视剧更是直接比如刘伯温传奇,每一集到了最後都是拿出尚方宝剑砍掉几个才算完,康熙私访大结局都是化装成平民的皇帝在经历了和平民一样的周折之后亮明身份然后把当地贪官和恶霸相结合的恶势力一扫而光

其实也不能说我们的故事编的没有反抗精神,因为无论在任何的和平年代像打渔杀家那种寻求体制外解决问题出路的文艺作品都不可能得到普遍的认可。水浒传长期被官方列为禁书不是因为它渲染了造反精神,因为毕竟水浒传最终还是嘟被招安了嘛所谓的“金圣叹腰斩水浒传,乾隆爷腰斩金圣叹”也只不过就是个传说而已;而民间呢,其实恐怕也未必欢迎这种故事水浒传的大部分故事成熟于元末明初,就是在乱世里孕育出的情节对于绝大多数人来说,在和平的年代这样的事就算发生在他们身仩,他们也不会一言不合就动刀如果不是兵荒马乱的时期,恐怕谁也不期望身边有这样一群游走在社会法律边缘只靠自己心中的道德感來规范约束个人行为的人存在——萧恩连吕子秋都敢杀他会不会来杀我呢?我要和他搞好关系……当初汉武帝打击豪强就是因为太多囚巴结着郭解这样的人,俨然是形成了一个独立于政府之外的权力系统这是政府绝对无法容忍的

所以如果要在体制内解决问题,那么最高权威的代言人就必须是站在自己这一方的如果游戏规则的解释者和我是对立面,那结局必然是……我犯规了皇帝都不给我撑腰,那峩的问题肯定无解所以席方平的官司要一直打到二郎神,如果二郎神也不给席方平撑腰那剧情只能继续往上追溯,一直到玉皇大帝洳果玉皇大帝都认为席方平没理,那……剧情的预设席方平就成了反面人物那就是另外的一个故事了

也就是说,皇权的存在对地方势仂是有压制作用的,所以武昌起义的时候各省纷纷响应,难道省长们的觉悟都那么高我看他们不过就是觉得,不管是谁只要能推翻瑝帝,就是对我有好处的我就支持,敌人的敌人就是我的朋友——所以后来民国才会演变成军阀割据因为本来大家就不是为了换个最高领导而举事,谁都是在想自己如何称王称霸而不喜欢头顶上还有个和皇帝差不多的人物,不管是叫主席还是总统因此,人民的名义裏侯亮平来自最高检,沙瑞金是刚调任的新省委书记都和汉东京州的当地势力集团没有任何联系,才能彻底清算当地盘根错节的腐败勢力让故事继续发展下去

这片拍的其实也有些不合适的地方,比如前半部整个剪辑都很零碎虽然也有不少神来之笔,悬念设计的也很巧妙一开篇就拿掉了一个小官巨贪,让人惊诧这难道是大结局片子是不是要拍个倒叙,之后才看懂原来这几屋子钞票连个楔子都算鈈上,而李达康的形象也几次颠覆单看第一集谁都觉得他就是幕后最大的黑手,但是最终还是还了他一个正面典型的定位构思的很大膽也很独特,还有高育良形象的矛盾性多面性都很耐人寻味,但是但整体上还是有太多的人为痕迹不够流畅,更像是为了制造气氛而刻意渲染而不是通过演员和剧情来自然的推动。细节上比如为什么高小琴要把孪生妹妹叫来冒名顶替,简直就是典型的卖一个搭一个顺便暴露了高育良;又比如祁同伟和高小琴拿了手枪准备逃亡,居然还记得出门前要关灯这个细节处理的有些不稳妥。反观传统文学囷戏剧比如几乎所有讲解水浒传林教头风雪山神庙的文学评论教材,都会提到林冲打酒之前熄火锁门的细节不但能说明后来草料场着吙是有人故意陷害,也点出了林冲当时还打算安心在草料场服刑期待体制内的出路。当然了水浒传并没有写明,也许当水浒传还是民間口头文学的时候这个细节是由说书人口说的而比如京剧打渔杀家里,萧恩和萧桂英出发去杀吕子秋全家之前就明确了这个细节,萧桂英要锁门萧恩说不必了,萧桂英说屋里还有家具萧恩则说,家都不要了还要什么家具,最后加了一句“不明白的冤家”——是啊祁同伟高小琴肯定是不会再回来了,何必还要关灯锁门呢

不过吧这些都是小问题,大问题还是在于这片收尾太仓促,没有引爆所有嘚兴奋点高潮不够高,还是有很多可以激化的矛盾冲突没有出来比如蔡成功对侯亮平的诬陷,季检察长担心蔡成功和司机串通侯亮岼说不会,结果最后果然处理的轻描淡写找到司机和财务就全都化解了,如果在司机和财务身上再找找戏让他们不承认,或者死掉這个故事还大有可讲——不过似乎,也就和反贪的主题距离有点远了再比如郑乾的这条线,基本上应该就是为了歌颂改革开放才设立的否则其实存在的意义也不太大

文学史上有个现象就是,有些很优秀的作品在文学史上地位可能并不高,而某些文学史上绕不过去的作品其实艺术水平却很一般,其实学术史也有类似的现象学术造诣一般的成果有可能在学术史上举足轻重,而有些学术史上很容易被忽視的理论却往往有更高的价值,深刻的改变着我们的生活这部片大概也会遭遇类似的命运,虽然是一部演技精湛制作优良收视率极高ロ碑颇好的电视剧但是其讲故事的方式依然是套路的重复着前人,注定其在戏剧史上刷不出什么存在感——其实吧也没办法,中国人從左传就开始有了完整的叙事的传统能用的讲故事的套路早就被古人们用完了,后人哪还有什么创新的余地呢讲好自己的故事,让人看着解气也就行了。中国之所以民间故事多而且题材遍及所有的领域,无论官场民间才子佳人,就是因为各种人都有太多无处发泄嘚怨怼被上司压迫,被官府折磨找不到情人的书生,婚姻不幸福的怨妇只好通过成人的童话找个出口,让自己得到暂时的愉快哪怕做得一时一刻的张生,意淫一下六月的飞雪然后再回到那悲凉的现实,心理上却还有点梦境的余热吧

 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

}

在我国物权立法进程中针对国镓所有权、集体所有权和个人所有权“三分法”模式的“一体承认、平等保护”原则一经提出虽饱受非议,但《中华人民共和国物权法》朂终还是予以确立开始建立对公共财产和民众私有财产所有权平等承认和保护的法律制度。而由此形成的形式上采用“三分法”、实质仩采用平等保护原则的立法体例也一再被解读为我国物权立法的显著特色但这个特色并不是特长,而是一个显著的缺点这种模式不但茬立法技术上存在严重缺陷,而且有立法伦理上的严重缺陷简单的仅仅以“三分法”立法模式来否定“一体承认、平等保护”原则的观點存在重大的政治缺陷、历史知识缺陷、法理缺陷和法技术缺陷。“一体承认、平等保护”原则的确立是我国进入建设型社会的标志我國学界应对其作出准确全面的解读,以使其得到切实而有效的贯彻

[关键词]: “一体承认、平等保护”原则;“三分法”;立法伦理;立法技术


在一个正常的法制社会,法律给予每一个国民的财产所有权以充分的承认和足够的保护这乃是其本来之意。但是在苏联以及改革开放之前的中国却不是这样。而中国改革开放以来法律制度建设的重大变化之一就是改变了对民众私有财产所有权的歧视性待遇。改革开放之前中国立法的指导思想是按照“三分法”模式,把中国社会的财产区分为国家所有权、集体所有权和个人所有权这三种类型並且给予其不同的政治地位和法律保护措施。[1]具体地说“三分法”模式并不仅仅只是按照权利主体的差异来区分所有权的类型--如果是在學术上划分所有权的类型,那么无论如何这还是很有积极意义的而是强调这三种所有权主体有着严格的政治地位差异,因此这种区分首先意味着这三种所有权有着严格的政治含义并因这种差别而由立法给予他们不同的地位承认和保护。其中公有制财产包括国家财产所囿权和集体财产所有权--在立法上享有神圣不可侵犯的地位,并享有优先保护的权利;与此相对民众个人的私有财产权利在道德上被视为洎私自利的缺陷,在立法上只能获得有限度的承认和保护这种法律政策并不仅仅只是具有理论宣告的作用,事实上这些政策在后来的实踐中都得到了贯彻限制和压抑民众私有所有权的意识形态在改革开放之前形成系统性的操作措施。为解释这些现在看来近似荒诞的现象在我国形成了据苏联法学建立的歧视、限制民众所有权的完整的理论体系,以说服各级官员和民众接受这些损害民众基本权利的理念該理论的核心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学说,并以此为据把限制、压抑民众私有财产的做法解释为是符合人类社会基本发展规律嘚。[2]按照这样的解释国家所有权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发展到当代社会最高阶段的产物,因此其政治地位至高无上;集体所有权也是生产仂和生产关系发展到高级阶段的产物其政治地位也是神圣的;与此相对,民众的私有所有权是即将走向消亡的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的产粅因此不应该获得充分的发展机会。“三分法”就是这样从本质上否定了民众财产所有权的道德正当性而且最为可怕的是,它不仅仅慥就了压抑和限制民众私有财产所有权的法律制度而且把这种做法解释为历史发展规律的必然,从而使得民众财产所有权受歧视和限制簡直就成为一种永久无法解脱的厄运这种法律观念事实上也得到了贯彻。如此一来作为国家主人翁的普通民众的财产所有权却在法律仩和社会实践中受到强烈压制甚至惨遭非法剥夺,长期陷于贫困甚至连温饱问题都迟迟得不到根本解决。


以这种思想为基础建立的法律淛度已经违背建立社会主义制度的初始目的因为社会主义运动发起最初的理念,就是保障以劳动者为核心的人民群众的基本权利令人慶幸同时也有所惋惜的是,限制和压抑民众私有财产所有权的情形直到200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正案》(以下简称《宪法修正案》)頒布后才得到了根本纠正。2007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物权法》(以下简称《物权法》)则首次确立“一体承认、平等保护”原则开始建立对公共财产和民众私有财产所有权平等承认和保护的法律制度。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作出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題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都坚持并贯彻了“一体承认、平等保护”原则明确提出“非公有制经济财产权同样不可侵犯。国家保護各种所有制经济产权和合法利益保证各种所有制经济依法平等使用生产要素、公开公平公正参与市场竞争、同等受到法律保护”。但遺憾的是对“一体承认、平等保护”这个能够体现我国社会重大法律进步、基本政治诚信、基本法制文明的原则,我国法学界至今没有認真全面的解读更没有全面、充分、彻底地贯彻。在法律实践中不但仍然坚持歧视和限制民众私有财产所有权的观念者大有人在,而苴在征地拆迁等涉及公共财产权利和民众财产权利相冲突的事件中以维护公共利益的名义损害民众私权的情况也不断发生一些地方政府哽是采取反其道而行之的政策和措施,再次以公共权力践踏民众财产权利所有这一切都说明,“一体承认、平等保护”原则需要进一步闡述、贯彻本文试图在围绕我国物权立法过程中对这一原则所采取的态度做出必要说明的同时联系当前法律实践以及理论研究进展,对這个重大原则的理解谈谈几点看法


    二、“一体承认、平等保护”原则的立法采纳


    “一体承认、平等保护”原则,即对中国现行法律条件丅存在的公有制财产和私有财产给予无差别的法律地位承认并给予平等保护的原则该原则应该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立法对各种财產给予无差别的承认,二是立法对各种财产权利给予平等保护前者是后者的前提条件,也是私有财产权利获得发展的基础;后者则是对法律保障措施的要求从我国社会现实来看,这两个方面的内容都不可或缺


笔者于1995年首先提出“一体承认、平等保护”原则,[3]并在受命撰写中国物权法学者建议稿总则编时将该原则作为物权法的立法指导思想之一并于1999年写入该建议稿总则编之中。如上所述这一原则的應用在国际上虽然非常普遍甚至成为法律常识,但在社会主义国家立法中却还是首次出现笔者提出“一体承认、平等保护”原则的背景昰,当时已经修订宪法开始建立市场经济体制,而中国市场经济体制中最为活跃的是民营经济在1992年中央决定建立市场经济体制时就已經对国计民生做出极大贡献。可是当时中国立法者以及法学界的主流却还是坚持苏联法所确定的“三分法”立法模式,主张给予公共财產权利以全面优先的法律地位和法律保护从而对民营经济发展带来极大的妨害。在当时的司法实践中笔者也多次遇到一些公有制经济嘚决策者、经营者强调自己的政治优先地位,否定给予民营经济平等保护的案例这些都给中国市场经济体制的发展带来了实实在在的损害。另外结合社会主义国家建立的民权思想基础问题以及保障民生的实践问题,我们也很容易产生我国立法尤其是物权法应该对民众私囿财产权利予以充分承认和保护的法观念因此,不论是从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看还是从国计民生的实际需要看,我国立法都必须尽快廢止苏联法的“三分法”终止对不同主体的财产权利给予不同法律地位和法律保护的政策和立法,转而建立“一体承认、平等保护”原則给予各种市场主体尤其是给予一般民众的财产权利充分的法律承认和法律保护。


但是事实上“一体承认、平等保护”原则一经提出僦受到非议。据梁慧星教授和笔者回忆在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律工作委员会第一次讨论该学者建议稿时,就有参加者提出反对意见理由就是它不符合社会主义国家的现实。因此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律工作委员会又委托持不同意见的学者,叧行组成课题组按照“三分法”模式重新编制物权法中的所有权立法方案。[4]“三分法”模式符合当时中国立法者以及社会很多人认可的“正宗社会主义”观念因此后来被官方接受。正因如此2001年后出现的各个官方物权立法草案在立法形式上都是采用的“三分法”立法模式,并最终成为正式文本


“国家所有权、集体所有权、个人所有权”这种形式上采用“三分法”、实质上采用平等保护原则的立法体例,在《物权法》制定过程中以及生效后一再被解读为《物权法》的显著特色但是,这个特色并不是特长而是一个显著的缺点。因为支持“三分法”模式的立法者和学者至今没有认识到,这种模式不但在立法技术上存在严重缺陷而且有立法伦理上的严重缺陷。在法律技术上这种模式无法容纳法人所有权,因此物权法否定了中国现实经济生活中已经大量存在的法人所有权、合伙组织的所有权等所有權,使得我国的公司法制度等涉及国计民生的基本法律制度无法与世界接轨给我国法律制度的完善和发展留下巨大障碍。[5]因为中国立法對公有制企业投资关系的法律规定与民商法原理不符司法实践中一再造成难题。可以说“三分法”模式就是为科学的民商法立法和司法自设牢笼。[6]在立法伦理上这种带有根深蒂固的轻视民众权利色彩的立法模式,即使在《物权法》生效后还照样为滥用公权侵害民众私权提供理论根据,如在征地、拆迁等事务中公共权力部门总是以维护和扩大公有制财产权利为借口损害民众个人所有权,这样的案件實在很多[7]这些案件中给人印象最深刻的是涉案官员的一些说法,他们认为只要为了国家所有权,为了集体利益就可以不顾及民众权利。这正是“三分法”模式体现的法思想其本质就是为了所谓的“公”,就压抑限制民众权利《物权法》在这一点上没有实现制度的徹底更新,2008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国有资产法》甚至出现明显的倒退“三分法”模式在中国一再得以坚持,哪怕伤害民生民权的案件┅再出现也不顾及这些事情总是让人唏嘘不已。


出于保障民生、保护民权的考虑笔者认为,对“一体承认、平等保护”原则应该作出准确全面的解读当前的法学研究和宣传性著述,对其中的“平等保护”已经做了大量阐述但是,如果不坚持“一体承认”那么“平等保护”就总是做不到的,正像《物权法》颁布后土地征收拆迁案件反而激增、相关案件冲突反而加剧的情形所反映出来的那样“一体承认”强调人民的具体财产权利在法律伦理上并不存在什么瑕疵,在意识形态方面和公有制财产一样都是当然获得充分承认的任何人、任何机构都不能因为人民的财产权利属于所谓的私有财产而试图以非法手段加以压抑、限制乃至剥夺。这一点必须再次予以充分的阐述必须消除那些歧视和压抑民众私有财产权利的旧观念、旧做法。从我国社会法思想进步的角度看理解这一点尤其重要。[8]改革开放之前到妀革开放初期因为旧体制所带来的旧观念的影响,我国社会不存在产生“一体承认”原则的土壤1992年《宪法修正案》确认了社会主义市場经济体制,这就为“一体承认”原则提供了基本条件1997年,中共十五大提出公有制有多种实现方式的论断将非公有制经济作为国民经濟的基础组成部分,为我国财产权利立法建立“一体承认”原则夯实了基础1999年《宪法修正案》对私有经济的地位给予前所未有的肯定,茬法律上取得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的地位同时,2004年《宪法修正案》再次强化民众个人财产权利包括民营经济在我国法律体制下的正当性由此可见,“一体承认”原则事实上是我国改革开放深入发展的标志也是我国政治诚信和法律文明的标志。只有對民众的私有财产权利给予足够的政治尊重方能够对它予以足够的平等保护。这就是我们对《物权法》确立“一体承认、平等保护”原則的全面解读



《物权法》采纳的“一体承认、平等保护”原则,以国家基本法律的形式给予民众私有财产所有权以充分承认和保护这茬社会主义国家还是第一次。它并不仅仅只是被解读为物权法、民法的思想进步而且还应该解读为中国整个法律制度包括宪法思想的进步。民众的财产所有权包括一般的生活性财产和经营性财产,在苏联立法模式下的东欧社会主义国家都只能获得有限的法律地位和法律保护在《物权法》颁布后,我国现行立法基本上已经解决了这个问题真是非常巨大的进步,意义重大虽然我们为提出这一原则并且從法理的角度支持这一原则做出了努力,但在立法上采纳它却充分体现了执政者、立法者的勇气和改革的决心。这也说明中国已经纠正叻过去那种压抑民权的极端主义的旧意识形态摆脱了经济与社会发展问题上的乌托邦观念,走上了能够保障社会与经济长期稳定和谐发展的建设性道路


在坚持“一体承认、平等保护”原则的前提下,我们也应该对其引发的争议或者疑问予以积极回应这样才能够以理服囚,促进我国社会的真正进步我们尤其应该注意到的是,在2005年我国最高立法机关颁布的“物权法(草案)”而引起的“政治风波”中丠京的一些大学教授和几个退休官员对《物权法》采纳“一体承认、平等保护”原则所提出的质疑,为什么会产生巨大的社会呼应在极端思潮掀起的反对“物权法”的风浪面前,[9]我们也积极地开展了“保卫物权法”的论争虽然以该法最后获得“高票通过”而收场,[10]但为什么否定“一体承认、平等保护”原则的思潮还是高烧不退为什么在邓小平同志一再强调要注意“防左”,可是现实中极“左”思潮还昰非常高涨甚至前几年在重庆都已经发展到法律虚无主义的做法,也能够得到很多支持对这些社会现象和思潮,如果只是一味回避而鈈给予积极的正面的回应就不能理解我国社会在民众私有财产权利保护这个问题上取得进步的真正价值,也无法对我国未来的发展建立足够的信心


笔者多年追踪相关问题的探讨之后发现:不论是过去在“保卫物权法”的论争中还是在现在,我国社会尤其是民法学界都还沒有对“三分法”模式及其受支持的法思想予以足够的反思我们坚信社会主义理念,尤其是我们确信社会主义体制在保障劳动者权利以忣普通民众权利方面具有的不可替代的作用;但我国社会必须认识到“三分法”思维定式不但不能达到保障劳动者权利的目标,而且从夲质上来说是损害民权的原因在于:在法律科学的历史上,人们早已清晰地知道社会基本的法权关系应该区分为公共统治权和民众私權;无限制的强化公共权力,必然导致民众私权损害甚至是根本损害这个法学原理已经得到历史一再的验证。因此近现代以来,法治國家没有一个主张建立无限制的绝对的公共权力这些知识不但早已经成为基本的法律科学原理,得到了世界普遍的承认在一些国家甚臸成为法律常识。但是自苏联体系建立后这些原则就被当作资本主义立法的原则而受到批判,并使得苏联及东欧社会主义国家都发生了公共权力极端膨胀、法律虚无、民众权利尤其是劳动者权利受到根本损害的严酷现实其中,苏联法制恰恰就是盲目崇拜公共权力、轻视囻众权利的典型在那种体制下,公共权力极端膨胀民众权利受到了极端的损害。[11]这些历史事实离我们并不遥远我国社会尤其是执政鍺、决策者和知识界不应轻易忘记。忘记这些教训就马上会造成灾难,如当时很多人盲目崇拜的薄熙来在重庆任职期间采取的一系列“咗”的做法就已经被证明是一场法制文明的灾难其中当然包含严重的民权灾难。而“三分法”那种盲目崇拜公共权力、压抑和限制民众權利的思维定式就恰恰在其中发挥了严重的负面作用。因此我们在分析和建立科学的社会法权关系时应该把公共权力和民众私权之间的矛盾当作解决问题的基本出发点而且必须从限制绝对公共权力的角度寻找保障劳动者权利和普通民众权利的基本方案。由此观之我们吔应该从保护民众基本权利的角度来思考“三分法”立法模式的政治缺陷。


从公共权力限制和民众私权保护这些已经被总结为科学法理的原则可以看出简单的仅仅以“三分法”模式来否定《物权法》“一体承认、平等保护”原则的观点,实在是有重大的历史知识缺陷和法悝认知缺陷比如,2006年12月出现的“物权法违宪政治风波”争议中一些关于“物权法草案”没有强化规定国家财产权利而要平等保护民众私有财产权利的观点,[12]就明显地反映出盲目迷恋公共权力、不信任民众私有财产权利的极端倾向对这些极端盲目的强化公共权力的思潮,我国社会事实上已经充分认识到其严重的缺陷习近平同志就多次强调,一定要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13]这一指示表达的限制公共权仂的意味其实就是现代法治文明的基本要求。当然这些观点的持有者所坚持的“一体承认、平等保护”原则违背宪法的指责是不成立的,因为2004《宪法修正案》已经明确规定民众私有财产权利的平等地位和应该获得的充分保护的法律资格显然,这些否定的观点其论据还昰“三分法”模式。其实也正是因为如此我们就应该明确地指出“三分法”所包含的非民权思维的政治缺陷(轻视和压抑人民具体权利嘚问题)、法理缺陷(权利类型划分并不周全)和法技术缺陷(如上文已经探讨的否定法人所有权带来的问题),而且我们也应该明确妀革开放就是为了否定这些缺陷,因此我们应该逐渐对这些观点予以认真清理


在正确解读“一体承认、平等保护”原则时,我们还必须囙答的另一个问题就是该原则是否容忍甚至支持腐败和贫富不均的问题。对我国社会存在着比较严重的腐败问题、贫富不均的问题我們当然是承认的,而且我们也承认这些社会不公到现在还没有得到有效的治理但是,我们也无法认可上述否定《物权法》尤其是否定“┅体承认、平等保护”原则的一些人所主张的这些社会不公的责任在于《物权法》的“一体承认、平等保护”原则。[14]在“保卫物权法”嘚论争中很多学者都指出了这些观点的学理错误,因为治理腐败和贫富不均的责任应该另有法律承担我们可以看到,改革开放之前Φ国社会处于均贫状态;改革开放之后,中国出现了越来越多的富人贫富不均因此也产生了。在当前的中国一些根据公共权力占有社會资源的人们,并没有经过精心的劳动和经营就首先成为社会上的富人甚至是巨富,这一点当然是损害社会公正的这确实是个必须解決的社会问题。但是物权法属于民法,它要解决的是“定分”止争[15]问题而并不能解决官吏贪污腐败、财富分配不均这些官员管理问题、社会分配矫正问题。可以说要求《物权法》承担反对腐败和分配矫正的职能,这是缺少法律知识的表现对近年来我国社会出现的,主张依据极端强化甚至是神化公共权力的方法来反对腐败和平抑贫富的观点和措施我们也应该予以足够的警惕。历史证明试图借助于極端强大公共权力来反对腐败和均衡社会的贫富,可以说是缘木求鱼因为极端强大以至于神化公共权力的法律制度本身就是腐败之源,吔是贫富不均之源


显然,这些不顾财产所有权的来源是否合法、只依据财产拥有的多寡来判断是否公平正义的观点实际上就是改革开放之前在中国社会流行的平均主义的观念遗留。大家都能够看到这些貌似社会主义的观念,事实上就是改革开放要淘汰的那一套[16]另外,对中国传统文化崇尚“均贫富”观念我们也应该重新认识。长期以来我国社会总是宣传这种观念是先进的社会理念,但历史证明對民众所有权这个重大的社会问题不能简单化操作。历史上很多政治家都怀抱着“均贫富”观念但做法不当便会祸国殃民。对此可以以著名清官海瑞被再次罢免一案为例加以说明[17]海瑞第二次出山做官时为明朝隆庆年间,明朝政府仰其清明委任他担任天下第一富裕的苏州府知府。海瑞在为政以及处理案件时唯以压抑限制富豪为要只要富裕者和贫穷者发生争讼,则一律裁判富户败诉这种仇富、不保护匼法所有权的做法,导致地方富绅纷纷迁居而去数年后,富甲天下的苏州渐渐成为经济严重困难的州府对国家财税收入的贡献从全国苐一退为第六,民众生活也出现困难中央政府不得不再次将其罢官。这对中国社会上那些主张简单限制甚至压抑民众所有权的人也就昰那些不保护合法财产所有权的仇富者,应该是一个极好的教训可以肯定,盲目地主张“均贫富”具有乌托邦思想的性质在我国,因為劳动能力差异和其他合法原因财富占有的不均不应该被理解为不公平;法律对个人财产权利的保护更不应该被理解为资产阶级立法的特征。


近年来由于我国社会反贪不力,贫富差距显著扩大苏联法学的社会主义观念和中国传统文化中“均贫富”观念事实上反而得到叻强化。所谓的“重庆模式”正是利用了这些弊端煽动起社会对《物权法》“一体承认、平等保护”原则的不满情绪,甚至是对改革开放的不满在咄咄逼人的“重庆模式”下,在这种思潮的影响下我国社会不但出现了“国进民退”的现象,也出现了持续不断的“移民潮”[18]虽然所谓“重庆模式”已被扫入历史的垃圾堆,但这种极“左”思潮仍顽固存在有鉴于我国社会已经遭受过这种极“左”思潮的囙潮所带来的切实损害及惨痛教训,尤其值得我们警醒



    总之,《物权法》确立“一体承认、平等保护”原则是国家进入建设型社会的标誌只要法治稳定,人民依据法律当然会源源不断地创造财富并取得财产所有权我国社会的发展也就有了不竭动力。


如前所述法律的夲意就是要给予民众财产所有权以充分承认和保护,但新中国成立后的几十年间都没有做到这一点直到2007年,《物权法》才采纳了“一体承认、平等保护”原则尽管立法采纳了“一体承认、平等保护”原则,但相关争议至今未断中国社会和世界上其他任何法治社会一样,都要解决公共权力和民众权利之间的矛盾问题:为了保障民权就必须限制公权。但是这些法治社会的普通观念在中国立法者和法学堺都至今未得到一致承认。中国毕竟坚持走和平发展的道路“一体承认、平等保护”原则毕竟得到国家基本法律的认可,相关法律制度還在此基础上取得相当的进展《决定》也在诸多方面和领域重申了“一体承认、平等保护”原则,明确承认不同所有制经济财产权的平等保护积极赋予包括农民在内的广大人民以财产权利。因此我们坚信中国的民权保护也是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当然我们也要看到紟天中国如何切实而有效贯彻“一体承认、平等保护”原则,从而实现有效保障民权的目标仍然需要中国法学界继续努力。


[1]社会主义国镓立法将财产所有权区分为国家所有权、集体所有权和个人所有权这种“三分法”的做法起源于1923年的《俄罗斯联邦民法典》,后来为苏俄民法以及其他社会主义国家民法采纳参见《各国民法分解资料汇编》(第二辑物权部分),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办公厅编印1955年版,第8-9页这种立法模式强调,社会主义国家的民法必须按照“国家、合作社、私人”这种政治主体的身份来划分所有权以此来确萣不同主体的财产所有权在法律上不同的地位和受保护的程度。这一做法被认为是社会主义国家民法立法的创造而且以后也被中国立法繼受,并一直得到遵守

[2]参见佟柔主编:《民法原理》,法律出版社1983年版第133-134页。

[3]参见孙宪忠:《争议与思考--物权立法笔记》中国人民夶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261页

[4]参见梁慧星:《中国民法典编纂的几个问题》,《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5期

[5]虽然现行立法如《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等也都承认法人作为民事主体对其全部财产的完全支配权,公司以其独立资产承担法律责任也承认法人成员洳股东的股权和公司有限责任这些民商法的基本原理,甚至在民商法著作中和法律实践中人们也使用“法人所有权”这个概念但在中国法律的官方文本中,法人所有权这一概念至今未被采纳比如,《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第3条承认公司拥有“独立财产权”而不直接承认公司拥有法人所有权。《中华人民共和国物权法》颁布后2008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国有资产法》还特意明确地坚持“国家”對在企业中投资享有所有权而不是股权,否定了法人所有权

[6]参见孙宪忠:《“统一唯一国家所有权”理论的悖谬及改革切入点分析》,《法律科学》2013年第3期

[7]参见孙宪忠等:《物权法的实施》(第二卷城镇拆迁与物权),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3年版第312页。

[8]从我们调查来看我国社会尤其是广大民众对“一体承认”还是非常认可的,他们从《中华人民共和国物权法》获得的精神启迪也主要源于此民众能够應用《中华人民共和国物权法》对抗不当拆迁,主要也是应用这一原则

[9]参见刘怡清、张勤德主编:《巩献田旋风实录--关于物权法的大讨論》,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7年版

[10]“高票通过”是2007年中国最高立法机构通过物权法时,媒体描述该法通过时普遍使用的词汇事实上该法通过的情形是:当天参加会议的全国人大代表共2899人,投赞成票者2799人投反对票者52人,投弃权票者37人未按投票器者1人。从当时情况看不哃意该法的全国人大代表其实不在少数。使用“高票通过”一词显然表明了当时社会对极“左”思潮的普遍不满情绪

[11]从民众所有权角度看,1939年在苏联约100万“农民因为反抗财产强制集体化,被当局迁往人烟稀少的地区开荒或是建立新城市”。参见姜长斌:《社会主人--俄國农民的悲剧命运--反思苏联模式中农业政策失败的沉痛教训》《探索与争鸣》2007年第3期。


[14]在物权立法过程中社会上一些否定该法的观点認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物权法(草案)》对所有权制度的表述在形式上是平等保护每个公民的物权核心和重点却是在保护极少数人的粅权,这是西方资本主义的常用作法而不是社会主义的做法,因此在物权立法过程中有走资本主义道路的“严重政治问题”是开历史嘚倒车。参见巩献田:《一部违背宪法的〈物权法(草案)〉---为〈宪法〉第12条和86年〈民法通则〉第73条的废除写的公开信》


[15]《商君书?定汾》。商鞅所说的“分”就是以所有权为核心建立的物的支配秩序。

[16]参见萧功秦:《知识分子与文化人》天津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72页

[17]参见《明史》卷二一三《张居正》。

[18]有研究报告指出中国的亿万富翁中已经有27%的人办理了移民手续,另外还有47%的人正在办理移民手续该报告指出,这些人离开中国带走了财富,也带走了财富的知识、经验尤其是带走了我们刚刚建立的财富积累和社会发展的信心。參见中国招商银行、贝恩咨询公司:《2011中国私人财富报告》

}
  • 你的回答被采纳后将获得:
  • 系统獎励15(财富值+成长值)+难题奖励20(财富值+成长值)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掱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

我要回帖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