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国三地无争站,兴师动众造句八十万.(河边钓鱼)

中国哲学书电子化计划
-> 卷九 该单位所属于的资料已删除。若要还原,请参考历史页面并透过“修改”功能还原其标题及其它资料。《卷九》[] [] []《出军四一》1 救乱诛暴,平定天下,是用兵的目的。然而兵有各种,如「义兵」、「应兵」、「忿兵」、「贪兵」、「骄兵」,要懂得根据其不同的性质,采取不同的应对办法。用兵必然要择将,将既已择,那就要赋予威权,放手使用,决不能轻易干涉。这是「出师」的第一步,也是胜利的基础。2 【经文】3 夫兵者,凶器也。战者,危事也。兵战之场,立尸之所,帝王不得已而用之矣。故曰:救乱诛暴,谓之义兵,兵义者王。敌加于己,不得已而用之,谓之应兵,兵应者胜。争恨小,故不胜。愤怒者,谓之忿兵,兵忿者败。利人土地宝货者,谓之贪兵,兵贪者破。恃国之大,矜人之众,欲见威于敌,谓之骄兵,兵骄者灭。4 5 是知圣人之用兵也,非好乐之,将以诛暴讨乱。夫以义而诛不义,若决江河而溉萤火。临不测之渊而欲堕之,其克之必也。所以必优游恬泊者,何重伤人物。故曰:「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不以德来,然后命将出师矣。6 夫将者,国之辅也,人之司命也。故曰:将不知兵,以其主与敌也;君不择将,以其国与敌也。将既知兵,主既择将,天子居正殿而召之,曰:「社稷安危一在将军,今某国不臣,愿烦将军应之。」乃使太史卜斋择日,授以斧钺。君入太庙,西面而立,将军北面而立。君亲操钺,持其首,授其柄,曰:「从是以上至天者,将军制之。」乃复操柄,授与刃,曰:「从是以下至渊者,将军制之。」将既受命,拜而报曰:「臣闻国不可从外理,军不可从中御。二心不可以事君,疑志不可以应敌。臣既受命,专斧钺之威,臣不敢还诸。」乃辞而行,凿凶门而出。故司马法曰:「进退唯时,无曰寡人。」7 孙子曰:「将在军,君命有所不受。」古语曰:「阃以内,寡人制之;阃以外,将军制之。」《汉书》曰:「唯闻将军之命,不闻天子之诏。」8 故知合军聚众,任于阃外,受推毂之寄,当秉旄之重。无天于上,无地于下,无敌于前,无君于后,乃可成大业矣。故曰:将能而君不御者胜,此之谓也。9 【译文】10 兵械,是凶器;战争,是危险之事;战场,是尸体横列的地方。因此帝王不得已才通过战争解决纷争。11 所以说,拯救纷乱,诛伐暴虐的,称之为「义兵」,统帅正义者可以称王。12 敌人侵犯我,不得已起而抗争的称之为「应兵」,这种反抗侵略、保卫家园的军队一定获胜;如奋争之意、愤恨之情不足,则不能取胜。因愤怒而发动战争的,称之为「忿兵」,士兵心怀怨恨则要失败。贪图他国土地,看重别人财物的,称之为「贪兵」,士兵贪婪,必然要被攻破。依仗国大人多,想向敌人显示威风的,称之为「骄兵」,士兵骄做自得,就会被消灭。13 14 由此可知,圣人用兵打仗,不是自己有什么偏好,而是以此来诛杀暴虐、讨伐逆乱。以仁义之师讨伐不义,就如同放开江河水浇灭萤火一样。自己占据有利地形,在下有不测深渊的悬崖边上将敌手推下去,那是一定会成功的。15 所以内心自信、从容恬适的人,是不看重战场上伤了多少人的。因此说,荒居远处的人如不顺服,那么就要完善文教德化使他们归来。如果完善了文教德化,还不能使他们归顺,那就要命令将军出兵,用武力使他们归顺。16 将帅,是国君的辅佐,负有保护人命的职责。所以说,为将的不了解兵,无异于把自己的君主交给了敌人;为君的不懂得选择将,等于是把自己的国家交给了敌人。将帅既已知兵,君主既已选好了大将,天子就要避开正殿,在偏殿召见准备任命的大将,告诉他说:「国家的安危都寄托在了将军身上,现在某国不愿臣服,希望将军前去讨伐。」于是命令太史准备占卜。太史先斋戒三日,选择吉日,把斧锁授给将军。国君进入太庙正殿的大门,站在东侧,面向西,进入君位。将军随后跟人,面向北而立,居于臣位。这时,国君亲手捧著锁,持著斧钺的首端,而将柄端交给将军,说:「从这里往上直到天宇,都由将军全权管理。」接著又拿起斧,拿著斧柄而将斧刃授予将军,说:「从这里往下直到大海的深渊,也由将军将军全权管理。」将军接受了任命,向君主拜谢说:「臣听说国家大事,处理决断都必须依靠君王,不能受外面的干预,军队中的事,变化多端,处理决断都必须依靠将领,君王不能遥控作战。如果臣下不是忠心耿耿,便不能报效君王;如果臣下犹疑不决,便不能迎敌应战。臣既然接受任命,负责指挥战争,臣不敢活著回来。」于是辞别国君而行,通过象徵必死决心的凶门出发。所以在司马穰苴撰写的兵书《司马法》中说:「进攻退守唯看时机,不能考虑国君的意见如何。」孙子说:「将在外,君主的命令可以不听。」古语说:「城门以内,由国王控制;城门以外,由将帅控制。」《汉书》说:「只听将军的命令,不闻天子的圣旨。」17 由此可知,集结军队,在城后接受命令,即使接受的是推动车轮的任务,也应当把它看作和持掌军旗一样重要。全军将士都要做到上不受天时的限制,下不受地形的阻隔,前边敌人不敢阻挡,后面没有君王的牵制,唯军令是从,这样,才可以成就伟大的功业。所以说,将军自由发挥自己的才能,而国君不去随意乾预,才能取得胜利。这些名言说的都是这个意思。《练士四二》1 精干简练,各取所长,因能授职,是择士的要旨。要想成就大业,就必须懂得选择人才,使用人才,让各种人都能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优势,施展自己的才干,让他真正成为自己事业的辅佐。2 【经文】3 夫王者诉师,必简炼;英雄知士高下,因能授职。各取所长,为其股肱羽翼,以成神威,然后万事毕矣。4 腹心一人,谋士五人,天文三人,地形三人,兵法九人,通粮四人,奋威四人,鼓旗三人,股肱四人,通材三人,权士三人,耳目七人,爪牙五人,羽翼四人,游士八人,伟士二人,法算二人,方士二人。5 军中有大勇、敢死乐伤者,聚为一卒。有勃气壮勇暴强者,聚为一卒。有学于奇正、长剑、雕弧,接武齐列者,聚为一卒。有破格舒钩,强梁多力,能溃破金鼓,绝灭旌旗者,聚为一卒。有能逾高超远,轻足善走者,聚为一卒。有故王臣失势,欲复见其功者,聚为一卒。有死罪之人,昆弟为其将报仇者,聚为一卒。有贫穷忿怒,将快其志者,聚为一卒。有故赘婿人虏,欲昭迹扬名者,聚为一卒。有辨言巧辞,善毁誉者,聚为一卒。6 有故胥靡免罪之人,欲逃其耻者,聚为一卒。有材伎过人,能负重行数百里者,聚为一卒。7 夫卒强将弱曰「弛」,吏强卒弱曰「陷」,兵无选锋曰「北」。必然之数矣。故曰:兵众孰强,士卒孰练,知之者胜,不知者不胜。不可忽也。8 【译文】9 有帝王德行的人统帅军队,一定是精心训练士兵。英雄的将帅善于了解人才,并按其才能高下授予职位。取人之所长,让他成为自己的有力辅佐,以成就神威。这样,其他一切事情就都好办了。10 军中要选心腹一人,谋士选五人,管天文气象的三人,懂地理的三人,通晓兵法的九人,管理粮草的四人,振奋军威的四人,执掌鼓旗的三人,得力干将选四人,学识渊博的三人,懂得权谋的三人,侦探选七人,爪牙选五人,羽翼选四人,间谍选八人,伟士选二人,管财务的二人,方士选二人。11 要把军中有超人勇气,不畏冒死负伤的,编为一队。12 把善于鼓舞士气,强壮勇敢,敢于面对强敌的士兵,编为一队。把熟悉兵书、剑法、箭法和能使队列齐整的,编为一队。把善于跳跃,善于使用挠钩能打破常规作战,强悍有力,击破敌人金鼓,拔取敌人族旗的,编为一队。把能越高涉远,善于长途奔走的,编为一队。把王臣中失去往日威势,想再次建立功业的,编为一队。把阵亡将士的兄弟要杀敌报仇的,编为一队。把有因贫穷而愤怒,内心抑郁,想使心志痛快的,编为一队。把有的因家中男子被虏为人质,招婿入门,想掩盖耻辱、远扬名声的,编为一队。把能说会道,善于诋毁他人、赞誉亲近的,编为一队。13 把被免罪的囚徒想洗涮耻辱的,编为一队。有才技过人,能背负重物,行走数百里的,编为一队。14 士卒强健,将军怯弱的军队叫「弛军」,官官强健,士卒怯弱的叫「陷军」,没有精锐部队做骨干,叫「败军」,这三类军队都会失败,那是必然的。所以说,士卒中哪些人强健,哪些人干练,了解的人胜利,不了解的就失败。这是千万不可忽视的。《结营四三》1 安营扎寨,要择地择时。这样才能会利避害,出师顺利,获得成功。2 【经文】3 太公曰:「出军征战,安营置阵,以六为法。」将军身居九天之上。竟一旬复徙,开牙门,常背建向破,不饮死水,不居死地,不居地柱,不居地狱,无休天灶,无当龙首。故曰:凡结营安阵,将军居青龙,军鼓居逢星,士卒居明堂,伏兵于太阴,军门居天门,小将居地户,斩断居天狱,治罪居天庭,军粮居天牢,军器居天藏。此谓法天结营,物莫能害者也。4 5 【译文】6 姜太公说:「出军征战,安顿营寨,布置阵法,应当以六为法度。」将军身居九天之上。满一旬要迁徒,敞开牙门,背建向破,不饮用滞流之水,不在墓间设帐,不在下中之高处、高中之下处、谷口或山峰的端头札营。所以说,凡是结营布阵,将军居于青龙,军鼓居于逢星,士卒居于明堂,伏兵设在太阴,军门设在天门,小将居于地户,斩断设在天狱,治罪设在天庭,军粮放在天牢,军械放在天藏。这是效法天道安营札寨。只要这样做了,外部自然条件就不能侵害军队。7 道德四四》1 身先士卒,德高为范,是为将者最可贵的品格。将领虽有威权,却不能时时靠权威压人。更多的时候应以礼待人,以诚感人,以德服人。这样才会真正地赢得士兵,进而赢得民众,从而为胜利奠定最坚实的基础。2 【经文】3 夫兵不可出者三:不和于国,不可以出军;不和于军,不可以出阵;不和于阵,不可以出战。故孙子曰:一曰道。道者,令民与上同意者也。故可与之死,可与之生,而人不畏危。[危,疑也。言主上素有仁施于下,则士能致前赴敌,故与处存亡之难,不畏倾危之败。若晋阳之围,沈灶生蛙,而民无叛疑也。4 黄石公曰:「军井未达,将不言渴;军幕未办,将不言倦。冬不服裘,夏不操扇,是谓礼。将与之安,与之危,故其众可合而不可离,可用而不可疲。接之以礼,厉之以辞,则士死之。是以含蓼问疾,越王伯于诸侯;吮疽恤士,吴起凌于敌国。阳门痛哭,胜三晋之兵;单醪投河,感一军之士。勇者为之斗,智者为之忧。视死若归,计不旋踵者,以其恩养素畜,策谋和同也。故曰:畜恩不倦,以一取万。语曰:积恩不已,天下可使。此道德之略也。5 【译文】6 兵不可以出动有三种原因:国中不和,不可以出军;军中不和,不可以出阵;阵中不和,不可以出战。孙子说:放在第一位的是「道」。所谓「道」,是使民众与国君的意愿相一致,这样,民众在战争中就可以为国君出生入死而不怕危险。7 黄石公说:「军井还没有凿成,将帅不说口渴;军中幕帐还未安置好,将帅不说疲劳,冬天不穿皮衣,夏天不用扇子,这就是将帅的礼法。只要将帅与士卒同苦乐、共安危,士卒就会团结一心,不可离异,这支队伍就不怕苦,不怕累,特别能战斗。将帅如果以礼对待,以言辞激励,那么士卒就愿意为知遇之恩而万死不辞。因此,越王勾践为了报仇,口含辛辣的蓼,问伤养死,抚慰百姓,最终称雄于诸侯;吴起为生病的士兵吸吮浓疮,体恤士卒,最终凌驾在敌国之上。看守宋国国门阳门的士卒死了,子罕人城痛哭,感动全城百姓,晋国因此不敢讨伐;楚庄王有酒不独饮,而把它投在河中,令军士迎流共饮,三军为之感动。这样,勇敢者愿为之战斗,智慧者愿为之忧虑。在战场上视死如归,决计不退缩的原因,就是因为上级平日里有恩德于己,计策和谋略与自己心愿相一致。所以说,平日里对士卒不断地积畜恩德,就可以在战场上得到「以一破万」的功效。有俗语说:不断地积畜恩德,整个天下都会为你所驱使。这就是对「道德」一词的简明概括?《禁令四五》1 有令则行,有禁则止,是治军的关键。但这一切的真正实施还有待于将领平时的所作所为。如能体贴下情,殷切地关心士卒,士卒就会赴汤蹈火,再所不辞。如放纵士率如骄子,那就会难以驾御,无法使用。所以,在关键时刻,为将者要果敢行事,要有快刀斩乱麻的决心和勇气。2 【经文】3 孙子曰:「卒来专亲而罚之,则不服。不服,则难用。卒已专亲而罚不得,则不可用矣。」故曰:视卒如婴儿,故可与之赴深溪;视卒如爱子,故可与之俱死。厚而不能使,爱而不能令,乱而不能治,譬若骄子,不可用也。4 《经》曰:「兵以赏为表,以罚为里。」又曰:「令之以文[文,惠也],齐之以武,是谓必取。」故武侯之军禁有七:一曰轻,二曰慢,三曰盗,四曰欺,五曰背,六曰乱,七曰误,此治军之禁也。5 若期会不到,闻鼓不行,乘宽自留,回避务止,初近而后远,唤名而不应,军甲不具,兵器不备,此谓「轻军」。受令不传,传之不审,以惑吏士。金鼓不闻,旌旗不睹,此谓之「慢军」。6 食不廪粮,军不部兵,赋赐不均,阿私所亲,取非其物,借贷不还,夺人头首,以获功名,此谓「盗军」。若变易姓名,衣服不鲜,金鼓不具,兵刃不磨,器仗不坚,矢不著羽,弓弩无弦,主者吏士,法令不从,此所谓「欺军」。叩金不止,按旗不伏,举旗不起,指麾不随,避前在后,纵发乱行,折兵弩之势,却退不斗。或左或右,扶伤■死,因托归还,此谓「背军」。出军行将,士卒争先,纷纷扰扰,军骑相连,咽塞道路,后不得前,呼唤喧哗,无所听闻,失行乱次,兵刃中伤,长将不理,上下纵横,此谓「乱军」。屯营所止,问其乡里,亲近相随,共食相保,呼召他位,越入他位,乾误次第,不可呵止。7 度营出入,不由门户,不自启白。奸邪所起,知者不告,罪同一等。合人饮食,呵私所受,大言惊语,疑惑吏士,此谓「误军」。8 斩断之后,万事乃理。所以乡人盗笠,吕蒙先涕而后斩。马逸犯麦,曹公割发而自刑。故太公曰:「刑上极,赏下通。」孙子曰:「法令孰行,赏罚孰明,以此知胜。」此之谓也。9 【译文】10 孙子说:「如果士卒没有亲近依附之前就处罚他,士卒就不服气。不服气,就难以使用。士卒既已亲近依附了将帅,仍不执行军纪军法,这种士卒也不能使用。」所以说,将帅对士卒能象对待婴儿一样体贴,士卒就可以跟随将帅一起赴汤蹈火;将帅对士卒能象对待自己的爱子一样,士卒就可以与将帅同生共死。但是,如果对士卒过分厚养而不使用他们,一味溺爱而不以军纪军法约束他们,违犯了军法也不严肃处理,这样的军队,就好比「骄子」11 一样,是不能用来打仗的。《经》说:「士卒以奖赏为表,以惩罚为里。」12 又说:「要用恩惠来命令他,以法令来约束他,这样就一定能取胜。」所以武侯治军有七条禁令:一是「轻」,二是「慢」,三是「盗」,四是「欺」,五是「背」,六是「乱」,七是「误」。这七种情况是治军必须禁止的。13 如果有期约而不到,听到鼓声不进攻,趁机滞留,有避忌就止步不前。14 开始时靠前,后来便落后,呼唤姓名不答应,盔甲没有,兵器不准备,这叫做「轻军」。接受命令不去传达,传达时又不细心,致使吏士疑惑。不听金鼓的号令,不看旌旗的指示,这叫做「慢军」。吃饭却不储存粮食,驻扎却不部署士兵,赏赐、分配不公平,袒护亲信,夺取不属于自己的东西,借贷不还,抢夺他人割取的首级,用以邀功,这叫做「盗军」。又如改名换姓,衣冠不整,金鼓不备,兵刃不磨,武器不修整,箭不插羽毛,弓弩没有弓弦,从上到下不听法令,这叫做「欺军」。听到击鼓不进攻,鸣金不收兵,按下旗帜不倒伏,举起旗帜不起立,帅旗所指却不跟随,躲在后面向前。随意放箭,胡乱行进,损折兵弩的威势,退却不斗。有时借著扶助伤者、运送死者的机会,趁机逃跑,这叫做「背军」。兵行将出之时,士卒却争著向前,纷纷扰扰,一片混乱。骑兵相互勾连,堵塞道路,后面的部队不能向前,呼唤喧哗,嘈杂之声四起,没有行列,次序混乱,兵刃误伤他人,军官也不去管理,上下纵横纷乱,这叫做「乱军」。屯兵宿营,就四处打听同乡,亲近的彼此相随,一起进食,相互担保,呼召别人,窜丧他人的位置,破坏秩序,不听别人的制止。不从门户出入军营,不向上级请假。奸邪之事发生,知情者不报告,罪责是相同的。和人一同饮食,呵斥他人,故意发出惊人之语,使吏士疑惑,这叫做「误军」。15 决断之后,诸多事情才会有条理。所以同乡人偷盗斗笠,吕蒙悲涕之后将他斩杀;马惊踏坏了麦田,曹操割下头发表示自罚。所以姜太公说:16 「刑罚、奖赏对上对下一视同仁,一切就都通畅了。」孙子说:「只要看法令谁执行得好,谁赏罚分明,就能知谁能取得胜利。」说的就是这个道理!《教战四六》1 要想取得战场上的胜利,就要注意平时的严格训练。平时的训练越过硬,越井然有序,在战场上取胜的可能性也就越大。2 【经文】3 孔子曰:「不教人战,是谓弃之。」故知卒不服习,起居不精,前击后解,与金鼓之音相失,百不当一,此弃之者也。故领三军教之战者,必有金鼓约令,所以整齐士卒也。4 教令操兵起居,旌旗指麾之变。故教使一人学战,教成合之十人。十人学战,教成合之百人。渐至三军之众。5 大战之法,为其校阵,各有其道。左校青龙,右校白虎,前校朱雀,后校玄武,中校轩辕。大将之所处,左锋右戟,前盾后弩,中央鼓旗,兴动俱起。闻鼓则进,闻金则止。随其指麾,五阵乃理。6 。8 故曰:治众如治寡,分数是也;斗众如斗少,形名是也。言不相闻,故为鼓铎;视不相见,故为旌旗。9 夫金鼓旌旗,所以一人耳目也。。于是气厉青云,虽赴汤蹈火,可也。11 此教战之法也。12 【译文】13 孔子说:「不教人学习打仗,这就等于把他丢弃了一样。」由此知道士卒不练兵,对战斗时的饮食起居之事不熟悉,前面一遭到攻击后面便已瓦解,行动与金鼓之声不协调,一百人也抵不上一个人,这就是「丢弃」的意思。14 所以率领三军教导他们习武打仗,一定要有金鼓约定命令,统一行动。15 教练、命令部队的起居行动,用旌旗来指挥他们变化。一个人学会了作战技能和方法,就楞以再教另外十个人;十个人学会,就可以再教一百人。16 由此渐渐扩展到三军。17 大战的方法,首先要懂得布阵。布阵各有其道。左边的校官的青龙旗指示东方,右校的白虎旗指示西方,前校的朱雀旗指示南方,后校的玄武旗指示北方,中校的轩辕旗居于中央。大将的所处之地,左面有矛,右面有戟,前面有盾,后面有弩,中央处是鼓与旗,一有行动,一齐高举。士兵听到击鼓就进攻,听到鸣金就收兵。只有跟随著大将的指挥,五阵才能有条不紊。18 19 所以,治理百万雄兵和治理少量部队的原则相同,只要把部队以五为基数分开;与大部队的敌军作战与小股部队相遇的战斗原则也是相同的,只要有旌旗和金鼓作号令。20 前后言语不能相闻,所以要有鼓铎来传令;首尾不能相顾,所以要用旌旗为信号。21 金鼓旌旗,是用来统一作战行动的。因此,鼙鼓金铎,是用来作用于听觉的;旌旗麾章,是用来作用于视觉的;禁令刑罚,是用来警戒军心的。听觉是用声音振奋起来的,所以鼙鼓金铎的声音不能不清晰;视觉是用颜色来刺激的,所以军旗不能不鲜明;军心要靠刑罚来激励,所以刑罚不能不威严。22 如果这种威权不确立,即使是胜利了也要终归失败。所以说,将帅指挥,部队就得服从,将帅指向哪里,部队就得拼死向前。这样,阵势虽然纷乱,士兵听到的虽然是一片喧器,然而队伍却不会乱;战场上虽然一片混沌,但是阵势部署周密,应付裕如,任何情况下都不会被攻破。这就是指挥大军作战的方法。23 士卒既已受了训练,战法熟悉了,武器锋利了,将军于是手执帅旗在众人面前宣誓。在这样的时候,将士同仇敌忾,气冲云天,即使是赴汤蹈火,也没有做不到的。这就是军训的方法。《天时四七》1 天时、地利、人和,是取胜的重要保证。孙子说:「知天知地,胜乃天究。」所谓得天时,就是要了解自然,把握自然,利用自然,在最适宜的自然条件下制订规划,采取行动,从而取得最大的效益,最佳的成果。2 【经文】3 孙子曰:二曰天时。天时者,阴阳、寒暑时制也。」司马法曰:「冬夏不兴师,所以兼爱。」吾人太公曰:「天文三人,主占风气,知天心去就。」4 敌《经》曰:「能助三生,临刃勿惊,从孤击虚,一女当五丈夫。」故行军必背太阴、向太阳,察五纬之光芒,观二曜之薄蚀,必当以太白为主,辰星为候。合宿有必斗之期,格出明,不战之势。避以日耗,背以月刑。以王击困,以生击死,是知用天之道,顺天行诛,非一日也。5 若细雨沐军,临机必有捷;回风相触,道还而无功。云类群羊,必走之道;气如惊鹿,必败之势。黑云出垒,赤气临军,六穷起风,三刑起雾,此皆见师之出而不见其入也。若烟非烟,此庆云也;若星非星,此归邪也;若雾非雾,此泣军也;若雷非雷,此天鼓也。庆云开,有德;归邪,有降人;泣军,多杀将;天鼓,多败军。是知风云之占,岁月之候,其来久矣。6 故古者初立将,始出门,首建牙之时,必观风云之气。7 。9 若风不旁勃,旌旗晕晕,顺风而扬举,或向敌终日,军行有功,胜候也。10 。12 若逆风来应,气旁勃,牙杠折,阴不见日,旌幡激扬,败候也。13 26 如风不从旁兴起,旌旗四周有光晕顺风飘升,或者向敌军方向终日飘扬,这是军队建立功业、大获全胜的徵兆。27 29 如果逆风吹来,云气勃兴,牙旗旗杆折断,天气阴沉不见太阳,旌幡激烈飘扬,这是失败的徵兆。30 31 如果士卒不尊敬主将,互相谈论的都是妖言怪事,在这种情况下,应当赶紧修明德操,详审法令,修缮盔甲,磨硕武器,勤劳军务,虔诚地宣誓,来避免上天的震怒,然后选择吉日,祭祀牙旗,备好全猪、全牛、全羊,震响鼓锋之声,诚心告启,预备回答上天的责问,同时观察有何吉祥的应验,并占卜凶吉。如果人喜马跃,旌旗都前指向高陵,金铎的声音激扬清亮,鼙鼓的声音宛转鸣响,这就证明得到了神明的助佑,就可以安抚军心,军队就能用以作战了。32 如果任贤使能,不用占卜事情也会顺利;军令严明、法度详审,不卜筮计谋也能成功;封赏有功劳的人,不用祷告也能吉祥;如能与士卒同甘共苦,讨伐逆乱就能成功。还有「五助」可以在指挥作战时灵活运用:一是助谋,二是助势,三是助怯,四是助疑,五是助地。这五项,是帮助夺取战争胜利的辅助方法。所以说,知地知天,才能大获全胜。不能不认真研究的。《地形四八》1 孙子说:「地形者,兵之助也。」善战者,必须善于利用地形者。做为将领,要了解地形,研究地形,制定在各种地形条件下的行动规则。这样,取胜就有了更坚实的保证,取胜的机会也会更多。2 【经文】3 孙子曰:「三曰地利。地利者,远近、险易、广狭、生死也。敌不知山林险阻、沮泽之形者,不能行军。不用向导,不能得地利。故用兵有散地、有轻地、有争地、有交地、有衢地、有重地、有汜地、有围地、有死地。诸侯自战其地,为散地。入人之地而不深者,为轻地。5 我得则利、彼得亦利者,为争地。我可以往,彼可以来,为交地。诸侯之地三属,先至而得天下之众者,为衢地。入人难返之地深,背城邑多者,为重地;行山林、险阻、沮泽,凡难行之道者,为汜地;所由入者隘,所以归者迂,彼寡可以击吾众者,为围地。疾战则存,不疾则亡者,为死地。8 是故散地无战,轻地则无止,争地则无攻,交地则无绝,衢地则合交,重地则掠,汜地则行,围地则谋,死地则战。」9 又有六地,有通、有挂、有支、有隘、有险、有远。我可以往,彼可以来,曰通。居通地,选处其高阳,利粮道,以战则利。可以往,难以反,曰挂。挂形曰敌无备,出而胜之;敌有备,出而不胜,难以反,不利。我出而不利,彼出而不利,曰支。支形曰敌虽利我,我无出,引而去也,令敌半出而击之,利。隘形曰我先居之,必盈之而待敌;若敌先居之,盈而勿从也,不盈而从之。险形曰我先居之,必居高阳以待敌;若敌先居,则引而去之,匆从也。夫远形,钩势,难以挑战,而不利。凡此六者,地之道也。10 皆将之至任,不可不察。故曰:深草蓊秽者,所以遁逃也;深谷阻险者,所以止御车骑也;隘塞山林者,所以少击众也;沛泽杳冥者,所以匿其形也。11 丈五之沟,渐车之水,山林石径,泾川丘阜,草木所在,此步兵之地,车骑二不当一。丘陵漫衍相属,平原广野,此车骑之地,步兵十不当一。平越相远,仰高临下,此弓弩之地,短兵十不当一。两阵相近,平越浅草,可前可后,此长戟之地,剑盾三不当一。萑苇竹萧,草木蒙笼,林叶茂接,此矛铤之地,长戟二不当一。曲道相伏,险厄相薄,此剑盾之地。故曰:地形者,兵之助。又曰:用兵之道,地利为宝。赵奢趋山,秦师所以败。韩信背水,汉兵由其克胜。此用地利之略也。12 【译文】13 孙武说:「第三要看地利。所谓地利,是指路程的远近,地势的险易,地域的宽广和狭窄以及是否有利于攻守进退等。不知山林的险阻、沼泽的形势,不能行军。不用向导,不能获得地利。14 用兵有散地、轻地、争地、交地、衢地、重地、汜地、围地、死地之分。15 诸侯在自己的领地上与敌作战,这样的地区叫「散地」。进入敌境不深的地区,叫「轻地」。我先占领对我有利,敌先占领对敌有利的地区,叫「争地」。我军可以去,敌军可以来的地区,叫「交地」。敌我双方和其它诸侯国接壤的三角地区,先到就可以结交诸侯并取得援助的,叫「衢地」。深入道险难返的地区,背后又有许多城镇,这种地形叫「重地」。山林、险阻、沼泽等道路难行的地区,叫「汜地」16 上说:「到了汜地,要迅速穿过它」]。进入时的道路狭隘,退出时的道路迂远,敌人以少数兵力能击败我众多兵力的地区,叫「围地」。迅速奋战则能生存,否则就会被消灭的地区,叫「死地」。18 由以上分析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在「散地」不宜作战,在「轻地」不可停留,遇「争地」不可强攻。在「交地」则各部要互相连接,防止被敌人切断,在「衡地」19 则应结交邻国,在「重地」则应夺取物质,就地补给,在「汜地」就要迅速通过,在「围地」就要巧设奇谋,在「死地」就要迅猛奋战,死中求生。20 地理形势又可分六种:有「通」、「挂」、「支」、「隘」、「险」、「远」等。凡是我可以去,敌人可以来的,叫做「通」。处在「通」地,要抢先占据地势高而向阳的地方,并保持粮道畅通,这样与敌交战就有利。凡是易进难返的地方叫「挂」,在「挂形」地区,敌军如无防备,就要出击战胜它;如果敌人有防备,我出击不能取胜,又难以撤回,这就于我不利]。凡是我出击不利,敌出击也不利的地方,叫作「支」。在「支形」地区,敌人虽然以利诱我,也不要出击,最好是带领部队假装离去,诱敌出动一半时,我突然发起进攻,这样有利。在称作「隘形」的这种狭窄的山谷地带,我若先敌占据,就要用重兵堵塞隘口,等待敌人来攻。如果敌军己先我占据隘口,并以重兵据守,那就不要进攻;如敌军没有重兵把守,就要迅速攻占。。在「险形」地区,如我先敌占领,要占据地势高而向阳的地方待击敌人。如果敌人已先占领,那就主动撤退,不要进攻。在「远形」22 地区,双方势均力敌,不宜挑战,勉强作战,于我不利。以上是关于利用地形的原则,领会运用是将帅的重要一课,不可不认真研究。姜太公说,有让部队紧靠茂密的野草地段的,这是为了遁逃做准备;有占据溪水深谷险要处的,这是为了阻挡敌军的战车骑兵;有把队伍派往隘口要塞山林中的,这是为了以少击多;有把队伍送到杂草丛生的湖泊河泽及幽暗处的,这是为了隐蔽自己的行动。23 有丈五宽的壕沟,浸漫战车的河水,山林,石径,有常流水的河川以及草木生长的地方,适合用步兵作战,在这类地段,一个步兵可敌二辆战车或骑兵。丘陵绵延相连,平原旷野,这是适于战车、骑兵作战的地方,在这种地方,十个步兵抵挡不了一个骑兵。居高临下,远离平原,适于弓弯手作战,在这种地方,十个使用短兵器的抵挡不了一个弓箭手。两军阵地接近,平原浅草处,可前攻可后撒的地方,适于使用长戟作战,在这种地方,一个使戟的可敌三个使剑盾的。芦苇竹蒿丛生,草木葱笼,林莽相接,森林茂盛之处,适于使用长矛作战,在这种地方,二个使长戟的抵挡不了一个使长矛的。到处是曲折的道路,险要的隘口,这是适于剑盾作战的地方。所以说,用兵的原则,最重要的是善于利用地形的辅助作用。当年秦兵围困赵国的阏与,赵奢去救援,先占据了北山,秦军后至,攻山不得,赵奢乘机反攻,大败秦军。24 韩信背水列阵,汉军前临大敌,后无退路,都拼死作战,结果战胜了赵军。25 这就是善于利用地形作战的典型例证。《水火四九》1 孙子说:「以火佐攻者明,以水佐攻者强。」中国古代军事家较早认识到了水、火在军事进攻中的重要作用。采用水攻、火攻要因地、因时,要注意把握自然环境,特别是注意把握气候条件。2 【经文】3 《经》曰:「以水佐攻者强,以水佐攻者明。」是知水火者,兵之助也。4 故火攻有五:一曰火人,二曰火积,三曰火辎,四曰火库,五曰火燧。5 行火必有因,烟火素具。发火有时,起火有日。时者,天之燥也;日者,宿在箕、壁、盈、轸也,凡此四宿者,风起之日。6 。9 太公曰:「强弩长,兵所以逾水战。」孙子曰:「水可以绝,谓灌城也。」10 又曰:「绝水,必远水。客绝水而来,勿迎之于水内,令敌半渡而击之,利。欲战,无附于水而迎客也,谓处水上之军。」故曰:以水佐攻者强。11 何以言之?昔韩信定临淄、走齐王田广,楚使龙且来救齐。齐王广、龙且并军与信合战。夹潍水阵,韩信乃夜令人为万馀囊,盛沙壅水上流,引军半渡,击龙且,佯不胜,还走。龙且果喜曰:「固知信怯也。」遂追信渡水,信使决壅囊,水大至。龙且军大半不得渡,即急击之,杀龙且。龙且水东军散走。此反半渡之势。14 15 卢绾佐彭越攻,下梁地十馀城。项羽闻之,谓其大司马曹咎曰:「谨守城皋,即汉挑战,慎勿与战。」汉果挑楚军,楚军不出,使人辱之大司马怒,渡汜水。卒半渡,汉击,大破之。此欲战无附于水势也。17 故知水火之变,可以制胜,其来久矣。秦人毒泾上流,晋军多死;荆王烧楚积聚,项氏以擒;曹公决泗于下邳,吕布就戮;黄盖火攻于赤壁,魏祖奔衂。此将之至任,盖军中尤急者矣,不可不察。18 【译文】19 《经》上说:「用水来辅助进攻,威势强大。用水来辅助进攻,效果显著。」因此说,水与火,是用兵强有力的辅助。20 火攻有五种:一是焚烧敌军人马,二是焚烧敌军的粮草积聚,三是焚烧敌军的辎重,四是焚烧敌军的仓库,五是焚烧敌军的补给线。21 实施火攻必须具备一定的条件,发火器材必须平日里准备好。发火还要选择有利的时候,起火要选准有利的日期。所谓有利的时候,指的是天气乾燥。所谓有利的日期,指月亮运行到「箕」、「壁」、「翼」、「轸」四个星宿的位置,凡是月亮运行到这四个星宿位置时,就是起风的日子。22 25 姜太公说:「弓弩强劲,是长武器,可以用于水战。」孙武说:「可以让河水绝堤,用来淹灌敌城。」又说:「横渡江河,要在离河流稍远的地方驻扎,这样可以有进退回旋的馀地。如果敌军渡河来攻,不要在水中迎击,而要乘它部分已渡、部分未渡时予以攻击,这样比较有利。如果要与已渡河的敌军交战,那就不要靠近江河迎击它。这是水战的原则。」所以说,用水来辅助进攻,威势强大。26 为什么这样说呢?当年韩信平定临淄,齐王田广败走,楚派龙且前来营救。齐王田广、龙且把军队合在一起与韩信作战龙且与韩信在潍水两岸列阵,韩信在夜里命令士兵制成万馀条口袋,盛放上沙子堵在了潍水上游。让军队部分渡河,攻击龙且,佯装不能取胜,撤退逃跑。龙且果然高兴他说:「我早就知道韩信胆怯了。」丁是横渡潍水迫击韩信。韩信让人移开盛沙的口袋,一时间河水汹涌而来。龙且的军队大半不能上岸,韩信立刻出击,杀掉了龙且。龙且潍水东面的军队四散逃走。这正是反用「半渡之势」的生动战例。28 30 卢绾辅佐彭越进攻,拿下梁地十馀座城。项羽听说后对大司马曹咎说:31 「小心地把守城皋,就是汉军来挑战,也千万不要和它交战。」汉军果然来挑战,楚军坚守不出。汉军便叫人羞辱曹咎,曹咎大怒,便率军渡汜水。士兵正在渡河,汉军发起攻击,楚军大败。这就是准备迎战时不要靠近河小的道理。32 所以了解水、火的变化,可以出奇制胜,由来已久了。秦人在泾水上流投毒,晋军多有死者;荆王焚烧楚的粮草,项氏所以被擒;曹操在下邳决开了泗水,吕布因此被杀;黄盖在赤壁采用火攻,曹操被迫逃窜。懂得利用水、火辅助作战,是将军的重要职责,懂得在作战中灵活巧妙地运用,尤其重要。《五间五十》1 间谍的出现,是军事发展史上的重要事件。间谍的使用,使战争不再是简单的军事对抗,而成为双方智力的较量。使用间谍,必须机智果敢,精心细致,以防止被敌人欺骗和利用。孙子认为:「非圣智不能用间,非仁义不能使间,非微妙不能得间之宝。」实在是中的之言。2 【经文】3 《周礼》曰:「《巡国传》:『谍者,反间也。』」吕望云:「间,构飞言,聚为一卒。」是知用间之道,非一日也。5 故间有五间:有因间,有内间,有反间,有生间,有死间。五间俱起,莫知其道。因间者,因其乡人而用之者也。内间者,固其官人而用之者也。反间者,因敌间而用之者也。生间者,反报者也。死者间,为诳事于外,令吾间知之,而传于敌间者也。6 8 昔汉西域都护班超,初为将军长史,悉发诸国步骑二万五千击莎车,莎车求救龟兹。龟兹王遣左将军发温宿、姑墨、尉头合五万人助之。超召部曲及于阗疏勒王议曰:「兵少不敌,计莫如各解散去。于阗王从此东,长史亦从此西归。夜半闻鼓声使发。」众皆以为然。乃阴缓擒得生口,生口归,以超言告龟兹。龟兹闻之喜,使左将军将万骑于西界遮超,温宿王将八千骑干东界遮于阗王。人定后,超密令诸司马,勒兵励士。至鸡鸣,驰赴莎车军营掩覆之,胡皆惊走,斩首五千级,莎车遂降。9 又,耿弇讨张步,步闻之,乃寿其大将费邑军历下,又分兵屯,祝阿别于太山钟城,列营数十以待弇。弇渡河,先击祝阿,拔之,故开围一角,令其众得奔钟城。钟城人闻祝阿已溃,大惧,遂空壁亡去。费邑分遣其弟敢守巨里,弇进兵,先胁巨里,多伐树木,扬言以填塞坑堑。数日有降者,言邑闻弇欲攻巨里,谋来救之。弇乃严令军中趣治攻具,后三日当悉攻巨里。阴缓生口,令得亡归,归者以弇期告邑。邑至日果自将来救之,弇喜谓诸将曰:「吾所修攻具者,欲诱致邑耳。今来,适我所求也。」即分三千人守巨里,自引精兵止岗阪,乘高合战,大破之,临阵斩邑。此用因间之势也。12 晋时,益州牧罗尚遣隗伯攻李雄于郫城,迭有胜负。雄乃募武都人朴泰,鞭之见血,使谲罗尚,欲为内应,以火为期。尚信之,悉出精兵,遣隗伯等率领从泰。李雄先使李骧于道设伏,泰以长梯倚城而举火,伯军见火起,皆争缘梯。泰又以绳汲上尚军百馀人,皆斩之。雄因放兵,内外击之,大破尚军。此用内间之势也。13 郑武公欲伐胡,先以子妻胡。因问群臣曰:「我欲用兵,谁可伐者?」14 大夫关期思曰:「胡可伐。」武公怒而戮之曰:「胡,兄弟之国,子言伐之,何也?」胡君闻之,以郑为亲已而不备郑。郑袭胡,取之此用死间之势也。15 陈平以金纵反间于楚军,间范增,楚王疑之。此用反间者也。故知三军之亲,莫亲于间,赏莫厚于间,事莫密于间。非圣智莫能用间,非密微莫能得间之宝。此三军之要,唯贤哲之所留意也。16 【译文】17 《周礼》说:「《巡国传》称:『所谓谍,就是反间。』」吕望说:「间,就是制造散布流言飞语,这些人可以组成一支独立的队伍。」由此可知,使用间谍,由来己久。18 19 所用间谍有五种:有「因间」,有「内间」,有「反间」,有「生间」,有「死间」。五种间谍都使用起来,就能使敌人摸不著头脑而无所适从。所谓「因间」,是指利用敌国乡里人做间谍。所谓「内间」,是指收买敌国的官吏做间谍。所谓「反间」,是指利用或收买敌方派来的间谍为我效力。所谓「生间」,是指派往敌方侦察后,能活著回来报告敌情的人。所谓「死间」,是指故意散布虚假情况,让我方间谍知道而传给敌方的间谍,敌人上当后往往将其处死。20 22 当年汉朝西域都护班超,刚刚任将军长史,将手下的步兵、骑兵二万五千人都派出去攻打莎车国,莎车向龟兹求救。龟兹王派遣左将军把温宿王、姑墨王、尉头王共五万人联合起来帮助莎车。班超召集所属部队及于阗疏勒王商议说:「我军兵少不能与敌人对抗,不如先让各部解散。于阗王从这里向东,我从这里西归。半夜里听到鼓声出发。」大家都同意这一意见。班超暗中释放了捉来的俘虏。俘虏回去后把班超的话告诉了龟兹王。龟兹王听后大喜,派左将军带领一万名骑兵在西面伏击班超,温宿王率领八千名骑兵在东面伏击于阗王。夜深人静后,班超却秘密命令各部激励士兵,准备行动。23 到了鸡鸣时,一齐奔赴莎军军营,来势迅猛,胡兵惊慌奔逃。班超的军队斩杀了五千多敌人。于是莎车被迫投降。24 同样的例子还有,耿弇讨伐张步,张步听说之后,使派遣大将费邑住扎在历下,又分兵屯守,祝阿另在太山钟城,布列了几十个兵营等待耿弇。耿渡过黄河,先围攻、打败了祝阿,然后故意网开一面,让被围困的祝阿的士兵能奔逃到钟城。钟城的守军听说祝阿已经溃败,非常惊恐,于是集体逃亡。费邑派遣自己的弟弟费敢把守巨里,耿进兵,首先威胁巨里,并大量砍伐树木,扬言要填塞坑堑、铺平道路,进攻巨里。不多时,有来投降的人,说费邑听说耿要进攻巨里,正打算前来救助。耿于是严令军队赶快准备进攻用的器械,说三天后部队都要去进攻巨里。耿同时又把投降者释放,让他回去。投降者回去后便将耿进攻巨里的日期告诉了费邑。到了这天,费邑果然亲自带领著部队来救助巨里。耿弇高兴地对自己的将领说:「我之所以要让你们准备攻城的器械,正是引诱费邑来巨里的。现在他来了,我求之不得的。」随即分兵三千人把守巨里,自己却领著精锐部队驻扎在高岗、山坡,借高峻的地势和费邑交占,使费邑大败,在阵前斩了费邑。这是使用「因间」所产生的作用。28 晋时,益州牧罗尚派遣隗伯在郫城攻打李雄,彼此都有胜负。李雄于是招募武都人朴泰,用鞭子抽得朴泰鲜血淋漓,然后让他投奔罗尚,诡称在罗尚进攻时做内应,以举火为信号。罗尚相信了朴泰,调动全部精兵让隗伯等率领跟随朴泰。李雄先派李骧在道路上埋伏,朴泰登上长梯靠著城墙,举起火把,隗伯的军队看见火把,都争著攀梯而上。朴泰又用绳子吊上来百馀名罗尚的士兵,都杀掉了。李雄乘机从城内放出兵,内外夹击,使罗尚惨遭失败。这是使用「内间」所产生的作用。29 郑武公准备攻伐胡人,先把女儿嫁给胡人首领,然后询问大臣:「我准备发动战争,谁是可以讨伐的对象?」大夫关期思说:「胡人可讨伐。」郑武公大怒,说:「胡,是兄弟之国,你却说可以讨伐,是何用意?」于是杀掉了关期思。胡人听说后,认为郑国和自己非常友好,因此不去防备郑国。30 郑国乘机袭击胡,夺取了胡的地域。这是使用「死间」所产生的作用。32 陈平用重金在楚军中大行「反间」计,离间范增,楚王因此怀疑他,范增愤然而去。这是使用「反间」计。33 所以军队中的亲信,没有比间谍再亲信的了,奖赏没有比间谍更优厚的了,事情没有比间谍更机密的了。不是才智过人的将帅不能使用间谍,不是用心精细、手段巧妙的将帅不能悟得间谍的宝贵。这是三军的要害所在,是贤德圣哲所格外留意的。《将体五一》1 将领,是军队的大脑和灵魂。他既是军事行动的组织者,又是指挥者。2 在他手里掌握的不只是千万人的性命,甚至是国家的安危。因此他要具备超人的智慧、非凡的勇气。「勇」、「智」、「仁」、「信」、「必」五种品质必须具备,这样,才有可能在血与火的对抗中立于不败之地。3 【经文】4 《万机论》曰:「虽有百万之师,临时吞敌,在将也。」吴子曰:「凡人之论将,恒观之于勇。勇之于将,乃万分之一耳。」故《六韬》曰:「将不仁,则三军不亲;将不勇,则三军不为动。」孙子曰:「将者,勇、智、仁、信、必也。」勇,则不可犯;智,则不可乱;仁,则爱人;信,则不欺人;必,则无二心。此所谓「五才」者也。5 三军之众,百万之师,张设轻重,在于一人,谓之气机。道狭路险,名山大塞,十人所守,千人不过,是谓地机。善行间谍,分散其众,使君臣相怨,是谓事机。车坚舟利,士马闲习,是谓力机。此所谓「四机」者也。6 夫将可乐而不可忧,谋可深而不可疑。将忧则内疑,谋议则敌国奋。以此征伐,则可致乱。7 故将能清能静,能平能整,能受谏,能听讼,能纳人,能采善言,能知国俗,能图山川,能裁厄难,能制军权。危者安之,惧者欢之,叛者还之,冤者原之,诉者察之,卑者贵之,强者抑之,敌者残之,贪者丰之,欲者使之,畏者隐之,谋者近之,谗者覆之,毁者复之,反者废之,横者挫之,服者活之,降者说之,获城者割之,获地者裂之,获国者守之。获厄塞之,获难屯之,获财散之。敌动伺之,敌强下之,敌凌假之,敌暴安之,敌悖义之,敌睦携之,顺举挫之,因势破之,放言过之,四纲罗之。此为将之道也。8 故将拒谏,则英雄散;策不纵,则谋士叛;善恶同,则功耻倦;将专己,则下归咎;将自臧,则下少功;将受谗,则下有离心;将贪财,则奸不禁;将内顾,由士卒淫。将有一,则众不服;有二,则军无试;有三,则军乖背;有四,则祸及国。9 《军志》曰:将谋欲密,士众欲一,攻敌欲疾。将谋密,则奸心闭;士众一,则群心结;财入营,则众奸会。将有此三者,军必败。10 将无虑,则谋士去;将无勇,则吏士恐;将迁怒,则军士惧。虑也,谋也,将之所重;勇也,怒也,将之所用。故曰:必死,可杀也;必生,可虏也;忿速,可侮也,廉洁,可辱也;爱人,可烦也。此五者,将军之过,用兵之灾。11 故凡战之要,先占其将而察其才。因刑用权,则不劳而功兴也。其将愚而信人,可谋而诈;贪而忽名,可货而赂;轻变,可劳而困;上富而骄,下贫而磔,可离而间;将怠士懈,可潜而袭。智而心缓者,可迫也;勇而轻死者,可暴也;急而心速者,可诱也;贪而喜利者,可袭也、可遗也。仁而不忍于人者,可劳也;信而喜信于人者,可诳也;廉洁而不爱人者,可侮也;刚毅而自用者,可事也;懦心喜用于人者,可使人欺也。此皆用兵之要,为将之略也。12 【译文】13 《万机论》说:「即使有百万军队,在战斗打响时想要吞没敌人,关键还在于将领。」吴起说:「常人在评论将领时,常把『勇』看成一个重要的衡量标准。其实,『勇』对于一个将领来说,只占他所具备品质的万分之一。」14 所以《六韬》说:「为将的不仁爱,三军就不会亲和;为将的不勇猛,三军就不会主动向前。」孙子说:「做为一个将领,要具有勇、智、仁、信、必五种品格。」有勇,就不可侵犯;有智,就不能使他迷乱;有仁,就懂得爱人;有信,就不会欺诳他人;有必,就不会产生二心。这就是通常所称的「五才」。15 虽有百万之众的军队,但安排布置、权衡轻重,还要有一个总的指挥,这就是关系到士气之盛衰的「气机」。道路狭窄险峻,有名山大塞阻隔,十个人把守,千人也休想通过,这就是能否认识利用地形的「地机」。善于使用间谍,离间众人,使敌国君臣相互怨恨,这就是陷敌于不战自乱的「事机」。16 战车坚固、舟船轻便,战士武艺娴熟,战马久经教练习惯于奔驰这些是发挥战斗力的「力机」。这就是人们通常所说的「四机」。17 为将的要乐观,不可忧愁,谋略要深藏但不可犹疑。将有忧愁,军队内部就会产生有怀疑;实行谋略有迟疑,敌国就会振奋,在这种情况下作战,那只会导致失败混乱。18 所以为将的要清廉,要镇静,能公平能严整,能接受意见,能判断是非曲直,能广纳人才,能听取善言,能了解敌国风俗,能图画山川地形,能叛断艰难险阻,能控制军权。危难者使他安全,恐惧者使他高兴,叛逃者使他回还,含冤者要平反,申诉者要明察,位卑者要厚待他,强壮者要抑制,敌对者要杀掉他,贪婪者要满足他,有欲望的要利用他,畏惧做前锋的,要安排他到部队的后面,有谋略的亲近他,专门说别人坏话的要除掉他,缺损的官职要及时补上,反叛者要杀掉,横暴者要打击,顺服者要饶恕他,投降者要使之心悦诚服,占领城池者要割出一块奖给他,获取别人领地的要划出一块赐给他,获取敌国后要守卫。夺取了要塞,就要防守;夺取险要之地,就要屯兵把守;夺取了财物,就要分散给众人。敌人有行动,就要注意观察,敌人士气强盛,就要想办法消磨他,敌人攻势凌利,要避开他,敌人越是暴怒,就越要安定我军,敌人和睦,要离异他,顺应敌人的举动挫败他,要善于分析客观形势、利用有利条件消灭敌人,要会夸大恶言,使敌人出错,然后围而歼之。20 上述种种,都是做为一个将领必须具备的能力。21 所以说,将领不听从别人的意见,英雄就会离他而去;不采纳谋士的计策,谋士就会背叛他;为善为恶一样看待,有功之臣就无心向上;将专断,下级就会怨恨;将居功称能,下级就不会积极立功;将听信谗言,下难就会产生离异之心;将贪,奸佞之事就难以禁绝;将恋妻妾,士卒就放荡。以上种种,将占其一,士卒就不服;占其二,军纪就无法执行;占其三,部队就会反叛作乱;占其四,祸乱就将危及国家。22 《军志》上说:「将领的谋略要机密周全,全军要团结如一人,攻击敌人要疾速。」将领的谋略机密周全,好心就无机可逞;全军上下团结如一人,就会众志成城;非法的财物进入军营,奸佞之人就会结党营私。将领如有这三种行为,军队一定要失败。24 将无主见,谋士就会离去;将无勇,军士就会惊恐;将迁怒于人,军士就会惧怕。主见、谋略,是将帅所依重的;勇气、怒气,是将帅所慎用的。所以说,有勇无谋,只知死拼,就可能被敌诱杀;临阵畏怯,贪生怕死,就可能被敌俘虏;急躁易怒,一触即跳,就可能被敌凌侮而妄动;廉洁好名,过于自尊,就可能被敌污辱而失去理智;只知爱护民众,就可能被烦扰而陷于被动。以上五点,是将帅容易犯的过失,是用兵的灾祸。25 所以说作战最重要的,首先是要看将领及其才能。依据法度使用权力,就会不劳而功成。如敌方将领愚钝而轻信别人,可使用计谋欺诈他;如贪婪而不顾名声,可用重金贿赂他;如轻举妄动,就设法使他劳顿窘困;如上富贵而骄纵,下贫穷而有异心,就可以离间他们;如敌人将帅倦怠、士卒松懈,就可以偷袭。如将领聪明而反应迟缓,就要使他急迫;如勇猛又轻生,就欺凌他;如急躁易激动,就要诱惑他;如贪功好利,就要袭击他、贿赂他。如果因仁爱而对敌不狠,就要用敌人的残暴教育他;如廉洁却又不爱他人,就要凌侮他;如刚毅又喜欢自以为是,就要假装顺从他;如果内心懦弱、喜欢被别人驱使,就要让人去欺诈他。以上所说的这些,都是用兵的要旨,为将帅者必须了解。《料敌五二》1 孙子说:「兵者,诡道也。」因而在采取具体的军事行动前,做出准确、明白的判断就显得格外重要了。「料敌如神」,从来就是对良将的赞美。2 【经文】3 夫两国治戎,交和而舍,不以冥冥决事,必先探于敌情。故孙子曰:「胜兵先胜而后战。」又曰:「策之而知得失之计,候之而知动静之理。」因形而作,胜于众,用兵之要也。4 若欲先知敌将,当令贱而勇者,将轻锐以尝之。观敌之来,一起一坐,其政以理。其追北,佯为不及;其见利,佯为不知。如此者,将必有智,勿与轻敌。。若其众哗旗乱,其卒自止自行,其兵或纵或横。其追北,恐不及;见利,恐不得。如此者,将必无谋,虽众可获〔凡敌上气清而疏散者,将怯弱。前大而后小,将性不明也〕。5 故曰:敌近而静者,恃其险也;敌远而挑人者,欲人之进也;众树动者,来也众;草多障者,疑也;鸟起者,伏也;禽骇者,覆也;尘卑而广者,徒来也;散而条远者,薪来也;少而往来者,营军也。6 辞卑而益备者,进也;辞强而进驱者,退也。无约而请和者,谋也;半进半退者,诱也;杖而立者,饥也;汲而先饮者,渴也;见利不进者,劳也;乌集者,虚也;夜呼者,恐也;军扰者,将不重也;旗动者,乱也;吏怒者,倦也;粟马食肉,军无悬簟,不及其舍者,穷寇也;淳淳翕翕,徐与人言者,失其众也;俗赏者,害也;数罚者,困也;数顾者,失其群也;来委谢者,欲休息也。兵怒而相近,久而不合,又不相去,必谨察之。7 敌来新到,行阵未定,可击也;阵虽定,人马未食,可击也;涉长道,后行未息,可击也;行阪涉险,半隐半出,可击也;涉水半渡,可击也;险道狭路,可击也;旌旗乱动,可击也;阵数移动,可击也;人马数顾,可击也。凡见此者,击之而勿疑。8 然兵者,诡道也。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故匈奴示弱,汉祖有平城之围;石勒藏锋,王浚有幽州之陷。即其效也,可不慎哉!9 【译文】10 两国发生了战争,双方军队营垒相对峙,此时形势不明,不能随意做出判断,一定要先探清敌人的情况。所以孙子说:「取胜之兵,首先是在刺探军情方面取胜,而后才在战场与敌人交锋。」又说:「认真分析判断,以求明了敌人作战计划的优劣长短;仔细观察,以求了解敌人活动的规律。」根据敌情变化灵活运用战法,可以少胜多,这是用兵打仗的要旨。11 如果要先了解敌方将领的情况,最好是让军中贫贱又勇敢的人,带领著轻便精锐的人马去观察敌情。观察敌军初来,如果一起一坐,治理得有条有理;如果敌军追逐败退者,假装赶不上;看见财利,假装不知道——这样的部队,它的将领一定非常精明,不可以轻视。如敌军喧哗,旌旗散乱,士卒行动随便,纵横坐卧,在追击败军时,惟恐赶不上,看见财利,惟恐得不到。这样的军队,它的将领一定属于无谋之辈,即使其军人数众多,与之交战,也是可以取胜的。12 所以说,敌军近前却很安静,是有险峻的地形可依凭;敌军远道而来向我挑战,是企图引诱我军前行;树丛摇动得面积大,敌军来的多;草丛中多处设置障碍,是用来疑惑我军的;有鸟惊起,则有埋伏;言辞强硬而又做出进攻的样子,是要撤退;敌军没有事先约定就来求和,必有计谋;敌军呈半进半退之势,是引诱我向前;敌军持手中武器站立,是饥饿之旅;敌军找水争饮,是饥渴之旅;见到财利却不向前,是因为过度劳困;敌营有乌雀集聚,说明营中己空;敌人夜间有惊呼声,说明敌军心中恐惧;军营骚动,是将领没有威严;旌旗摇动,是敌军中起了混乱;军吏时常发怒,是过度疲倦之症候;敌人用粮食喂马,杀牲口吃肉,收拾起炊具不再返回营地,是准备决一死战的表示;敌军将领低声下气和士兵说话,是其将领不得人心的表现;再三奖赏士卒的,说明敌将已没有其他办法;再三重罚下属的,是敌军已陷于困境;再三环顾,是丢失了队伍;敌军借故派使者来谈判,言词委婉的,是想休兵息战。敌军盛怒前来,却久不接战,又不离去,必须谨慎观察其意图。14 凡是以下情况,均可以毫不迟疑地攻击敌军:15 敌军刚刚来到,行阵还未来得及布列;行阵虽已布列,但人马还未来得及进食;长途跋涉,后到的部队还未休息;行进于岗坡险阻之地;处在半隐半显状态;半部渡水;正在险狭之路上行进;旌旗乱动;敌阵频繁移动;敌军人马再三返顾。16 然而,用兵打仗,是一种诡诈的行为。能攻却要显出不攻的样子,要打却要显出不打的样子。匈奴故意示弱,汉高祖不了解真情,被围困在了平城;石勒故意藏起锋芒,王浚不知道实况,被攻陷在了幽州。这都是前年之鉴,不谨慎行吗?《势略五三》1 要战胜敌人,不仅要有强大的军事实力,还要善于造成威猛难当、气盖山河的态势。勇敢与怯弱,彼此依存,在一定条件下是可以转化的。「势」2 强者,「怯」可以化为「勇」,少能胜多、弱能胜强;「势」弱者,「勇」3 可以变成「怯」,虽有百万之众,也脆弱异常,不堪一击。4 【经文】5 孙子曰:「勇怯,势也;强弱,形也。」又曰:「水之弱,至于漂石者,势也。」何以明之?6 昔曹公征张鲁,定汉中,刘晔说曰:「明公以步卒五千讨诛董卓,北破袁绍,南征刘表。九州百郡,十并其八,威震天下,势慑海外。今举汉中,蜀人望风,破胆失守,推此而前,蜀可传檄而定也。刘备,人杰也,有智而迟,得蜀日浅,蜀人未附。今破汉中,蜀人震恐,其势自倾。以公之神明,因其倾而压之,无不克也。若小缓之,诸葛亮明于理而为相,关羽、张飞勇冠三军而为将,蜀人既定,据险守要,则不可犯也。今不取,必为后忧。」7 曹公不从。居七日,蜀降者说:「蜀中一日数十惊。」备斩之而不能禁也。8 曹公延问晔曰:「今尚可击否?」晔曰:「今已小定,未可击也。」9 又,太祖征吕布,至下邳。布败,固守城,攻不拔,太祖欲还,荀攸曰:10 「吕布,勇而无谋。今三军皆北,其锐气衰。三军以将为主,主衰则军无奋意。夫陈宫有智而迟,今及布气之未复,宫谋之未定,进急攻之,布可拔也。」11 乃引沂泗灌城,城溃,生擒布。以此观之,当是时,虽诸葛之智,陈宫之谋,吕布之勇,关张之劲,无所用矣。此谓「勇怯,势也。强弱,形也。」12 故兵有三势,善战者,恒求之于势。势之来也,食其缓颊,下齐七十馀城;谢石渡淝,摧秦百万之众。势之去也,项羽有拔山力,空泣虞姬;田横有负海之强,终然刎颈。13 故曰:战胜之威,人百其倍;败兵之卒,没世不复。故「水之弱,至于漂石」,此势略之要也。14 【译文】15 孙子说:「勇怯,是『形势』造成的,强弱,是由军事实力决定的。」16 又说:「水性是非常柔弱的,却能把冲走石块,这是由于水势强大的缘故。」17 为什么这样说呢?18 从前曹操征伐张鲁,平定汉中,刘晔曾建议说:「您以五千名步兵讨伐董卓,向北攻破袁绍,向南征服刘表。天下的州郡,十有八九被兼并,因而威震天下,声扬海外。现在占领汉中,蜀人望风丧胆,城池失守,照这样向前推进,蜀地用一纸檄文就能平定。刘备,是人中之杰,虽有智慧却是后来的,得到蜀地的时间短,蜀人尚未依附他。现在攻破汉中,蜀人得知后非常震恐,形势对刘备非常不利。以您的神明,如果乘著形势对刘备不加紧攻伐,没有不胜的。如果稍一松懈,有明察事理的诸葛亮为相,有勇冠三军的关羽、张飞为将,蜀人一旦安定了,据守险要,那就不能轻易侵犯了。今日不攻取,一定会成为后患的。」曹操不听从。过了七天,投降魏的蜀人不断劝说刘备:19 「大势己去,蜀中人惧怕曹操,一日内惊恐数十次。」刘备连续斩杀劝降者,却不能禁止。这时,曹操叫来刘晔说:「现在是否还用进攻?」刘晔说:「现在蜀地已初步平定,不用进攻了。」20 曹操征伐吕布,到了下邳。吕布失败坚守下邳城不出。因为不能取胜,曹操准备回返,荀攸说:「吕布,有勇而无谋。现在他的各路军队都失败了,他的锐气大衰。三军以将领为主帅,主帅锐气衰减,他的军队必然失去了战斗力。吕布的谋士陈宫虽有智慧却是后来的,现在乘著吕布的元气尚未恢复,陈宫的计谋尚未商定,只要连续进攻,吕布可以除掉。」曹操听了荀攸的建议,引来沂水、泗水灌下邳城,城被大水冲得崩溃了,活捉了吕布。由此来看,在那样的时候,就是有诸葛亮的智慧,陈宫的谋略,吕布的骁勇,关羽、张飞的劲健,也是没有用的。这就是所谓「勇怯,势也;强弱,形也。」21 所以说,用兵打仗有「三势」。善于用兵打仗的人,最会捕抓有利于我的形势。形势到来,郦食其劝说齐王田广,攻克了齐国七十馀座城;谢安淝水一战,打垮了前秦百万大军。如果大势已去,项羽纵有拔山之力,只能与虞姬相对而哭泣;田横有背负大海的壮志,最终还是被迫自杀。22 所以说,有胜利带来的威势,斗志会增加百倍。而败军的士卒,再难振奋。所以说,水性至柔至弱,却能冲走石块,这就是「势略」的要旨。《攻心五四》1 善攻者,先攻其心,后攻其城。攻心者,智也;攻城者,力也。以智服人,恒久;以力压人,暂短。所以孙子认为,攻城是下策,攻心才是上策。2 【经文】3 孙子曰:「攻心为上,攻城为下。」何以明之?4 战国时有说齐王曰:「凡伐国之道,攻心为上,攻城为下。心胜为上,兵胜为下。是故圣人之伐国、攻敌也,务在先服其心。何谓攻其心?绝其所恃,是谓攻其心也。今秦之所恃为心者,燕、赵也,当收燕、赵之权。今说燕、赵之君,匆虚言空辞,必将以实利,以回其心,所谓攻其心者也。」5 沛公西入武关,欲以二万人击秦嶢关下军。张良曰:「秦兵尚强,未可轻也。臣闻其将屠者子,贾竖易动以利。愿沛公且留壁,使人先行,为五万人具食,益张旗帜诸山上,为疑兵。令郦食其持重宝啖秦将」。秦将果欲连和,俱西裘咸阳,沛公欲听之。良曰:「此独其将欲叛,士卒恐不从。不从,必危,不如因其懈击之。」沛公乃引兵击秦军,大破之。6 【译文】7 孙子说:「以攻心为上策,以攻城为下策。」为什么这样说呢?8 战国时有人劝说齐王:「攻打一国的方法,以攻心为上策,以攻城为下策。心胜为上,兵服为下。所以圣智之人讨伐他国、战胜敌人,最要紧的是先使其心服。什么叫「攻心」呢?断绝他的凭恃就是「攻心」。现在秦所凭恃为心的,是燕国、赵国,应收回燕、赵的权力。如今劝说燕国、赵国的国君,不要只用空言虚辞,一定要给他们实利,用来回转他们的心,这就是所说的『攻心』。」9 沛公刘邦向西进入武关,想用二万人攻打秦晓关的守军,张良进言说:10 「秦兵还很强盛,不能轻敌。我听说嶢关的军官是屠户的儿子。商贩出身的家伙容易利诱。希望沛公暂且安寨不动,派人先去,准备五万人的供给以张声势,再在一些山头上布满旗帜,以为疑兵,叫郦其食带著值钱的珍宝去贿赂秦军的将领。」秦军将领果然要求联合起来一同西进袭击咸阳。沛公准备听从这个要求,张良说:「这不过是那些将领想叛变罢了,恐怕部下的兵士是不听从指挥的。部下不听从肯定会出危险,不如乘其懈怠进攻。」沛公于是领兵袭击,大破秦军。《伐交五五》1 正面进攻往往会把自己暴露在敌手下,而且费人、费力。于是有些时候,采用迂回、侧攻的方式反而能取得料想不到的胜利。2 【经文】3 孙子曰:「善用兵者,使交不得合。」何以明之?4 昔楚莫敖将盟贰、轸,郧人军于蒲骚,将以随、绞、州、蓼伐楚师,莫敖患之。斗廉曰:「郧人军于其郊,必不诫,且日虞四邑之至。君次于郊郢,以御四邑。我以锐师宵加于郧,郧有虞心而恃其城,莫有斗志。若败郧师,四邑必离。」莫敖从之,遂败郧师于蒲骚。5 汉宣帝时,先零与罕、开、羌解仇,合党为寇。帝命赵充国行诛罕开,充国守便宜,不从,上书曰:「先零,羌虏,欲有背叛,故与罕开解仇,然其私心不能忘,恐汉兵至而罕开背之也。臣愚以为其计,常欲赴罕开之急,以坚其约。先击罕、羌,先零必助之,今虏马肥粮方饶,击之,恐不能伤害,适使先零得施德于罕羌也,坚其约,合其党,虏交坚党合,诛之用力数倍,臣恐国家忧累,由十数年,不二三岁而已。先诛先零,则罕开之属,不烦兵,服矣。」帝从之,果如策。6 魏太祖伐关中贼,每一部到,太祖辄喜。贼破之后,诸将问其故。太祖曰:「关中道远,若各依险阻片之,不一二年不可定也。皆来集,众虽多,莫能相服,军无适主,一举可灭,为攻羌易,我是以喜。」语曰:连鸡不俱栖,可离而解。曹公得之矣。比伐交者也。7 【译文】8 孙子说:「善于用兵打仗者善将威势施加于敌国,使其无法与他国结盟。」9 为什么这样说呢?10 从前楚国的莫敖要与贰国、轸国结盟,郧人却在蒲骚埋伏军队,将和随、绞、州、蓼几国联合起来讨伐楚军,莫敖非常担扰。斗廉说:「郧人在其城郊驻军,一定不会诫备,况且日日候望著随、绞等国军队的到来。您在城郊驻军,以抵御随、绞等国的军队。我率领精锐部队乘著黑夜攻打郧人,郧人有担扰之心就要依凭其城,因而不会有斗志。如果能打败郧人的军队,随、绞等国就会和郧离异。」莫敖听从了这个建议,于是在蒲骚打败了郧人的军队。11 汉宣帝时,先零部落与罕、开、羌解开了仇怨,联合起来为寇贼。宣帝命令赵充国先去讨伐罕、开,赵充国出于对国事的考虑,因而不听从,于是上书给宣帝:「先零,是羌的敌人,想背叛,所以和罕、开解开了仇怨,然而其内心却不能忘记,担心汉朝军队到来,罕、开背叛了它。我以为先零是这样打算的,它要为罕、开解急,使其约守更坚固。如果先攻击罕、羌,先零一定要来协助他们,现在敌人正处在马肥粮足之时,攻击它,恐怕也不能给罕、羌以致命打击,反倒使先零有机会施德惠给罕、羌,使其盟约更牢固,团结更紧密,这样一来,要想打败他们,就得花更多的力气。我担心国家因此出现困难,会长达十数年,而不是二三年。如果先讨伐先零,那么罕、开等不用发兵,也会顺服。」宣帝听从了赵充国的建议,果然不出所料。12 魏太祖曹操讨代关中贼寇,每当一个地方的贼寇出来,太祖就非常高兴。13 贼寇被消灭之后,各路将领问太祖高兴的原因,太祖说:「关中道路遥远,如果贼寇据守险要地形抵抗,要讨伐它,不用一二年时间是不能平定的。现在他们自动聚集前来,人虽多,但彼此不服气,使各部没有统一的指挥,这样就可以一举消灭,比攻打羌人容易得多,我因此高兴。」谚语说:如果用绳子绑在一起的鸡不能一起上架栖息,那就可以分开它们,逐个瓦解。曹操是深得比中道理的。这就是所谓的「伐交」。《格形五六》1 为了机动有效地歼灭敌人,有意不与敌人正面交锋,而是突袭其后方根据地。这样就会取得事半功倍、一箭双雕的效果。这其中为军事家同声称许的著名战倒,就是「围魏救赵」。2 【经文】3 孙子曰:「安能动之。」又曰:「攻其所必趋。」何以明之?4 昔楚子围宋,宋公使如晋告急。晋狐偃曰:「楚始得称,而新婚于卫,若伐曹、卫,楚必救之,则齐、宋免矣」。果如其计。5 魏伐赵,赵急请救于齐。齐威王以田忌为将,以孙膑为师,居辎车中为计谋,田忌欲引兵之赵,孙子曰:「夫解杂乱纠纷者,不控拳;救斗者,不博戟。批亢捣虚,形格势禁,则自为解耳。令梁赵相攻,轻兵锐卒必竭于外,老弱疲于内。君不若引兵疾走大梁,据其街路,冲其方虚,彼必释赵而自救,是我一举解赵之围,而弊于魏也。」田忌从之,魏果去邯郸。6 又,曹操为东郡太守治东武阳,军顿丘,黑山贼于毒等攻东武阳。太祖欲引兵西入山,攻毒本屯,诸将皆以为当还自救,曹操曰:「昔孙膑救赵而攻魏,耿弇欲走西安攻临淄。使贼闻我西而还,则武阳自解。不还,我能破虏家,虏不能拨武阳,必矣。」乃引毒闻之,果弃武阳还,曹操要击,大破之。7 初,关侯围楚襄阳,曹操以汉帝在许,近贼,欲徙都。司马宣王及蒋济说曹操曰:「刘备、孙权外亲内疏,关侯得志,权必不愿也。可遣人劝蹑其后,许割江南以封权,则楚围自解。」曹操从之,侯遂见擒。8 此言攻其所爱,则动矣。是以善战者,无知名,无勇功。不争白刃之前,不备已失之后。此之谓矣。9 【译文】10 孙子说:「怎么样才能使敌军移动呢?那就要攻击他必定要去援救的地方」。为什么这样说呢?11 从前楚国军队围攻宋国,宋王派使者到晋国求救。晋国的狐偃说:「楚刚刚得到曹国,又新近和卫国缔结婚姻,如果攻打曹、卫,楚军一定会救援,这样宋国和齐国就可解围了。」后果如狐偃所料。12 魏国攻打赵国,赵国向齐国求救。齐威王让田忌为将、孙膑为军师去救齐,在去救齐路上的战车中,二人商量计谋,田忌打算领兵直接去解救赵国。13 孙膑则说:「解开乱丝,不能用拳头;劝人停止斗殴,不能伸手。只要抓住要害,造成一种阻止纠缠、争执的形势,纷争就会自己解开。现在魏国正在进攻赵国,它的精锐部队一定全开往国外,年老体弱的士兵留守国土。您不如带兵直奔大梁,占据魏都的大路,冲击它空虚的后方。这样,魏军一定会放弃赵国,返回来拯救自己。这样一来,我们既救赵国,又击败了魏国。」14 田忌听从孙膑的建议,带兵急奔大梁,魏军果然离开了邯郸。15 曹操做了东郡的太守,治理东武阳,屯兵在顿丘,黑山的贼寇于毒等攻击东武阳。曹操打算领兵从西面人山,攻击于毒的大本营,各部的将领都认为应该返回东武阳自救。曹操说:「当年孙膑围魏救赵,耿弇想奔向西安却去攻打临淄。如果使贼寇听说我向西攻击其大本营而撤退,那么东武阳的危急就可以解除了。如果贼寇不撒退,我能攻破敌人的老窝,而敌人却不能拨取东武阳。就这样定了。」于毒听说后,果然放弃了东武阳西还,曹操伏兵半路拦截,大败于毒。16 关羽围困襄阳,曹操因为汉帝在许都靠近贼寇,打算迁都。司马宣王、蒋济都劝说曹操:「刘备和孙权是外亲内疏。关羽得志,孙权肯定心里不痛快。可以派人劝说孙权紧随关羽之后,攻击关羽,答应割取江南给孙权,这样襄阳之困就可以解除了。」曹操听从了这个建议,关羽果然被孙权擒获。17 这里说的是要进攻敌人的要害之处,敌人肯定要有行动。所以,善于打仗的人,他取得胜利,既显不出智谋的名声,也看不出勇武功劳。不在白刃搏杀之前争斗,不在进攻机会己失之后才防备,说的就是这个道理。《蛇势五七》1 善于用兵打仗者,要懂得分化、瓦解敌人。在特殊的情况下,甚至要网开一面,避免把敌人逼急了,负隅死战,由此给自己带来不必要的伤害。2 【经文】3 语曰:「投兵散地,则六亲不能相保;同舟而济,胡越何患乎异心。」4 孙子曰:「善用兵者,譬如率然。」何以明之?5 汉宣帝时,先零为寇,帝命赵充国征之。引兵至先零所在,虏以屯聚解弛,望见大军,弃车重,欲渡湟水,道厄狭,充国徐驱之。或曰:「逐利行迟。」充国曰:「此穷寇,不可迫也。缓之,则走不顾;急之,则还致死。」6 诸校皆曰:「善。」果赴水溺死者数百,于是破之。7 袁尚既败,遂奔辽东,众有数千。初,辽东太守公孙康恃远不服,曹公既破乌丸,或说公:「遂征之,尚兄弟可擒也。」公曰:「吾方使康斩送尚、熙首,不烦兵矣。」公引兵还。康果斩送尚、熙,传其首。诸将或问曰:「公还而斩尚、熙,何也?」公曰:「彼素畏尚、熙,其急之,则并力,缓之,则自相图,其势然也。」8 曹公征张绣,茍攸曰:「绣与刘表相恃为强,然绣以游军仰食于表,表不能供也,其势必离。不如缓军以待之,可诱而致也。若急之,则必相救。」9 曹操不从,进至穰,与绣战。表果救之,军不利矣。10 故孙子曰:「故善用兵者,譬如率然;率然者,常山之蛇,击其头则尾至,击其尾则首至,击其中则首尾俱至。」或曰:「敢问兵可使如率然乎?」11 孙子曰:「可矣。夫吴人与越人相恶,当其同舟而济,如左右手。是故放马埋轮,不足恃也;齐勇若一,政之道也。」此之谓矣。12 【译文】13 谚语说:「把士卒放在自己的领地内和敌人作战,士卒在危急时就容易逃散,因此在这种情况下,即使是六亲也不能彼此相保。而在风雨飘摇中同处一只船上,即使是曾经相互仇视的胡人和越人,也不用担心他们在此时会存有异心。」孙子说:「善于打仗的人,就象能首尾相顾的常山蛇『率然』一样。」为什么这样说呢?14 汉宣帝时,先零部落反叛,宣帝命令赵充国去征伐。赵充国领兵到先零的所在地,先零因此溃散,看到汉军逼近,他们便慌忙丢弃了装备物质,想渡过湟水,先零败逃的道路险狭,赵充国在后面慢慢地驱赶他们。有人说:15 「为什么追逐敌人这样迟缓。」赵充国说:「这是『穷寇』,不能把他们逼急了。如果慢慢地追逐,他们就逃跑了不再回顾;如果逼急了,他们会狗急跳墙,拼死一战的。」听了赵允国的话后,部下都说「是这样」。果然,在渡河时就有数百名先零人淹死,于是先零被赵充国打得大败。16 三国时,袁尚因为失败,逃奔到了辽东,手下仍有数千人。当时的辽东太守公孙康依仗著自己地方僻远,不顺服曹魏。曹操这时已经打败了乌丸,有人劝说曹操:「要紧接著讨伐辽东,袁尚兄弟就能被擒获。」曹操说:「我要让公孙康自己杀掉袁尚、袁熙,送来他们的首级,不用动兵。」曹操于是领兵而回。后来公孙康果然杀掉了袁尚兄弟,并送来了首级。将领中有人问曹操:「您领兵返回,公孙康却杀了袁熙、袁尚,这是因为什么?」曹操说:17 「公孙康平时就畏惧袁尚兄弟。我如果逼急了,公孙康就会和袁尚兄弟合起来抵抗;如果松缓一下,他们就会自相残杀。这是形势决定的。」18 曹操要征伐张绣,荀攸劝谏说:「张绣与刘表相互依凭而逞强,然而张绣是领著的散兵游勇向刘表求食。长久下去,刘表是不会提供的,最终两人一定会离异。不如先暂缓征伐,看一下情况,引诱他前来。如果逼急了,刘表一定会来救援。」曹操不听,进军到了穰,与张绣作战。刘表果然来救助张绣,使曹操非常被动。19 孙武说:「善于用兵打仗的人,就象『率然』一样。『率然』是常山的一种蛇,打它的头,尾就来救应;打它的尾,头就来救应;打它的中部,头和尾都来救应。」有人说:「请问军队可以使它象『率然』一样吗?」孙子回答:「可以。吴国人和越国人虽然相互仇视,可是,当他们同船渡河时,如遇到大风,也能如左右手一样相互援救。因此,想用系住马匹、埋住车轮的办法来稳定军队,那是靠不住的。要使士卒整齐一致,奋勇杀敌,就要靠组织指挥得法。」说的正是这个道理。《先胜五八》1 善于用兵打仗者,要尽可能创造条件,争取主动。在条件不成熟时,就要设法避开敌人的锋芒,而后等待机会,寻求机会,最终战胜敌人。2 【经文】3 孙子曰:「善用兵者,先为不可胜,以待敌之可胜。」何以明之?4 梁州贼王国围陈仓,乃拜皇甫嵩、董卓,各率二万人拒之。卓欲速进赴陈仓,嵩不听。卓曰:「智者不缓时,勇者不留决。速战则城全,不救则城灭。全灭之势,在于此也。」嵩曰:「不然。百战百胜,不如不战而屈人之兵。是以先为不可胜,以待敌之可胜。不可胜在此,可胜在彼彼守不足,我攻有馀。5 有馀者,动于九天之上;不足者,陷于九地之下。今陈仓虽小,城守固备,非九地之陷也;王国虽强,而攻我之所不救,非九天之势也。夫势非九天,攻者受害;陷非九地,守者不拔。国今已蹈受害之地,而陈仓保不拔之城。6 我可不烦兵动众,而取全胜之功,将何救焉?「遂不听。王国围陈仓,自冬迄春八十馀日,城坚守固,竟不能拔。贼众疲弊,果自解去。7 嵩进兵击之,卓曰:「不可。兵法:穷寇勿迫,归众勿追。今我追国,是迫归众、追穷寇也。困兽犹斗,蜂虿有毒,况大众乎?」嵩曰:「不然,前吾不击,避其锐也。。今而击之,待其衰也。所击疲师,非归众也;国众且走,莫有斗志。以整击乱,非穷寇也。」遂独进兵击之,使卓为后拒。连战,大破。国走而死。卓大惭恨8 青州黄巾众百馀万人,东平刘岱欲击之。鲍永谏曰:「今贼众百万,百姓皆震恐,士卒无斗志,不可敌也。观贼众,群辈相随,军无辎重,唯以抄掠为资。今若畜士众之力,先为固守,彼欲战不得,攻则不能,其势必离散。9 然后选精锐,既据其害击之,可破也。」岱不从,果为贼所败。10 晋代王开攻燕邺城,慕容德拒战代师,败绩,德又欲攻之,别驾韩潭进曰:「昔汉高祖云:吾宁斗智,不能斗力。是以古人先胜庙堂,然后攻战。11 今代不可击者四,燕不宜动者三:代悬军远入,利在野战,一不可击也;深适近畿,顿兵死地,二不可击也;前锋既败,后阵方固,三不可击也;彼众我寡,四不可击也。官军自战其地,一不宜动;动而不胜,众心难固,二不宜动;城郭未修,敌来无备,三不宜动。比皆兵机也。深沟高垒,以逸待劳。12 彼千里馈粮,野无所掠,久则三军靡费,攻则众旅多弊,师老衅生,详而图之,可以捷也。」德曰:「韩别驾之言,良、平之策也。」16 采取守势,是因为取胜条件不足;我们进攻,是因为取胜条件有馀。取胜条件有馀的,象动作于高不可测的天上一样,使敌人元从防备;取胜条件不足的,就象陷在深深的地下一样,难有大的进展。现在,陈仓虽然小,防守牢固,并没有到了『九地之陷』的因境;王国虽然强盛,进攻我军不准备去援救的地方,也没有具备『九天之势』。如果没有具备『九天之势』,那么进攻者就要受害;如果还不到『九地之陷』的困境,那么陈仓就不会被攻破。17 这样,我军不用兴师动众,就可以大获全胜,又有什么必要迅速进攻呢?」18 皇甫嵩因此不听董卓的建议。王国围困陈仓,从冬到春有八十馀天,但陈仓防守牢固,不能攻破。久战不胜,王国的军队疲惫不堪,最终还是撤退了。19 这时候,皇甫嵩要进兵攻击王国。董卓说:「不行,兵法上说:『穷寇勿迫,归众勿追。』现在我们追击王国,是逼迫归众,追击穷寇。困境中的野兽还要搏斗,马蜂蝎子是有毒的,更何况是众多的人呢?」皇甫嵩说:「不对,以前我不攻击王国,是回避他的锐气。对方有实力要多防备,强盛要避开,精锐的士卒不要轻易进攻,这都是用兵打伐的要旨。现在进攻他,是因他已衰颓。我们现在进攻的是疲乏之师,而不是『归众』;王国的人虽多但都想逃走,我们以严整之师攻击混乱,并非追击穷寇。」皇甫嵩于是单独领兵攻击王国,让董卓在后。皇甫嵩连战告捷,大败敌军,王国在逃跑中被杀。20 董卓因此惭愧,心中忌恨皇甫嵩。21 青州的黄巾起义军有一百多万人,东平的刘岱打算发起进攻。鲍永劝谏说:「现在黄中有百万之众,百姓都惊恐害怕,士兵也没有斗志,这样是不可能取胜的。我看黄巾军众多,一群群相随著,军中又无物质装备,唯以四处抢掠为物质来源。现在我们如果积畜士卒的力量,先稳固防守,黄巾不能交战、不能进攻,其凶猛之势就会逐渐被瓦解。然后我们选取精锐部队,占据险要地势攻击它,就可以战胜敌人。」刘岱不听从鲍永的建议,强行进攻,结果被黄巾打败。22 晋代王开攻燕的邺城,慕容德抵御代王的军队,结果大败。慕容德还要进攻,别驾韩潭劝说:「当年汉高祖说:我宁可去较量智慧,不愿去和对手较量力气。因此古人先在庙堂上出谋划策,然后才采取军事行动。现在代王不可以击的原因有四个,燕不宜采取行动的原因有三个:代王孤军深入,有利于旷野作战,这是一不可攻;敌军进入到首都附近,把士兵布置在了『疾战则存,不疾战则亡』的『死地』,这是二不可攻;前锋虽然失败,后面阵地仍然牢固,这是三不可攻;敌人众多,我军兵力少,这是四不可攻。我军在自己的地域作战,这是不能行动的原因之一;行动了却不能取胜,军心难以稳定,这是不能行动的原因之二;城郭未能修整,敌人来进攻不能防备,这是不能行动的原因之三。这些都是用兵的机要。不如深挖沟,高垒墙,充分得到休整后再迎击敌人。敌人从千里外运输粮食,田野里又难有所获,时间长了敌军耗费巨大,进攻多有不便。我们现在要尊老护幼,小心谨慎地图谋攻破敌人,才能获胜。」慕容德说:「韩潭的建议,有如当年张良、陈平的计策。」围师五九》1 网开一面,因势导之,是善战者面对被围困敌人灵活采取的策略。这样做的目的是,避免敌人因绝望而拼死一战,给我方带来不该有的灾害和麻烦。2 【经文】3 孙子说:「围师必阙。」何以明之?4 黄巾贼韩忠据宛,朱俊、张超围之。结垒起土山以临城,因鸣鼓攻其西南,贼悉众赴之,乃掩其东北,乘城而入。忠退保小城乞降,诸将欲听之。5 俊曰:「兵有形同而势异者。昔秦项之际,民无定主,故赏附以劝来耳。今海内一统,唯黄巾造寇,纳降无以劝善,讨之足以惩恶。今若受之,更开逆意。贼利则进,战钝则乞降,纵敌长寇,非良计也。」因急攻之,不克。俊登土山顾谓张超曰:「吾知之矣。贼今外围周固,连营逼急,乞降不受,欲出不得,所以死战也。万人一心,犹不可当,况十万乎?其害甚矣!不如撒围,并兵入城,忠见解围,势必自出,出则意散易,破之道也。」既而解围,忠果出战,遂破忠等。6 魏太祖国壶关,下令曰:「城拔皆坑之。」连月不下,曹仁言于太祖曰:7 「围城必示之门,所以开其生路也。今公许之必死,将人人自为守,且城固而粮多,攻之则士卒伤,守则引日持久,今顿兵坚城之下,以攻必死之虏,非良计也。」太祖从之,城降。此围师之道也。8 [凡降人之气如人十十五五,皆叉手低头。又,云相向,或有气上黄下白,名曰善气。所临之军欲求和退。凡城中有白气如旗者,不可拔。或有黄云临城,有大喜庆。或有青色如牛头触人者,城不可屠。或城中气出东方,其色黄,此天铖也,不可伐,伐者死。或城上气如火烟,主人欲出战,其气无极者,不可攻。或有气如杵形,从城中向外者,内兵欲突出,主人胜,不可攻。9 或城上有云分为两彗状者,攻不可得。或有蒙气绒城不入者,外兵不得入。10 凡攻城有诸气从城中出入吾军上者,敌气也。凡攻城围邑,过旬不雷雨者,城有辅,疾去之,勿攻也,此皆胜气也。凡攻城围邑,赤气在城上,黄气四面绕之,城中有大将死,城降。或城上有赤气如飞鸟,急攻之,可破。或有气出入者,人欲逃。或有气如灰,气出而覆其军上者,士多病,城屠。或城上无云气,土卒散。或城营上有赤气如众人头,下多死丧流血。攻城有白气绒城而入者,急攻可得。若有屈虹从城外入城者,三日内城屠。此皆败气也。11 【译文】12 孙子说:「包围敌人,要留有缺口。」为什么这样说呢?13 黄中军的首领之一韩忠占据宛城,朱俊、张超包围了他们,并垒土成山、君临宛城,在鸣鼓声中攻打宛城的西南,敌人均向西南奔赴,朱俊、张超于是进攻宛城的东北,攀上城墙进入城中。韩忠退进了小城中要求投降,其他将领准备答应。朱俊说:「用兵有表面相同而性质不同的。当初秦政暴虐、项羽起兵之际,百姓没有固定的君主,所以用奖赏归附的人来争取民众。现在海内统一,只有黄中反叛,如果同意投降就不能让人从善,讨伐韩忠,足以达到惩恶的目的。现在如果接受了敌人的投降,就再次纵容了叛逆。再说,叛贼看形势有利就进攻,失利便乞降,纵容助长敌逆,也不是好的主意。」14 于是加紧了进攻,却不能取胜。朱俊登上土山看著张超说:「我现在知道敌人拼死抵抗的原因了。叛贼眼下被四面围困、逼迫,乞求投降不被接受,想出逃又不行,所以才拼死抵抗。万众一心,尚且不可抵抗,更何况是十万人呢?这样下去危害更大。不如撤去包围,合并各路部队人城。韩忠看见包围已解除,一定会自己出来,出来之后其斗志就会减弱,这正是打败叛贼的途径。」」解围之后,韩忠果然从小城中出来作战,结果被朱俊、张超打得大败。15 曹操包围壶关,下达命令说:「如果拔取了壶关城,要把城里的人都活埋了。」结果接连几个月不能攻克壶关。曹仁这时对曹操说:「包围城池同时一定要指出逃跑的缺口在什么地方,这是为了给逃跑者一条活路。现在您扬言要活埋全部守城人,这样城中人人都会坚守阵地。况且壶关城固,城中粮食又多,强攻就会造成士卒的更大伤亡,把守又会旷日持久。现在屯兵在坚固的城墙下,进攻发誓死战的敌人,这不是上策。」曹操听从了曹仁的建议,于是壶关城的守军便投降了。这就是围困敌人应采取的正确办法。16 《变通六十》1 制造假象,蒙骗敌人,是战胜敌人的重要法宝。孙膑当年就利用对手的狂妄骄横,用「增灶」迷惑敌人,诱其轻进,结果在马陵道上一举歼灭了不可一世的庞涓,给中国军事史增添了又一个辉煌的战例,至今为人传诵。2 【经文】3 孙子曰:「善动敌者,形之,敌必从之。」何以明之?4 魏原赵攻韩,齐田好为将而救之,直走大梁。魏将庞涓去韩而归,齐军已过而西矣。孙膑谓田忌说:「彼三晋之兵,素悍勇而轻齐,齐号为怯。善用兵者,固其势而利导之。兵法曰:百里而趋利者蹶其将军。使齐军人魏地为十万灶,明日为五万灶,明日为三万灶。」涓喜曰:「吾固知齐卒怯也。5 入吾地三日,士卒亡已过半。」乃弃其步兵,与轻锐倍日并行逐之。膑度其暮至马陵,道狭而多险,可伏兵。乃斫大树白书之曰:「庞涓死树下」。令善射者万弩夹道而伏,期曰「见火举而发」。涓夜至斫木下,见白书,乃钻火烛之读书。齐军万弩俱发,魏军大乱,涓乃自到,曰:「果成竖子之名也。」6 虞诩荐武都郡,羌率众遮诩于陈仓崤谷,诩令吏士各作两灶,日增倍之,羌不敢逼。或问曰:「孙子减灶而君增之,兵法,日行三十里,以戒不虞。7 今且行二百里,何也?」诩曰:「虏众既多,吾徐行则易为所及,疾行则彼不测之。且虏见吾灶多,谓郡兵来至。孙子见弱,吾示强,势不同也。」8 故曰:料敌在心,察机在目,因形而作,胜于众,善之善者矣。此变通之理也。9 【译文】10 孙子说:「要想调动敌人,就要会用假象欺骗敌人,敌人一定会上当的。」11 有什么事例可以证明这一点呢?12 魏国与赵国联兵攻打韩国。田忌率兵,直奔大梁。魏国大将庞涓知道以后,急忙离开韩国,赶回魏国。这时,齐国的军队已经开到西边去了。孙膑对田忌说:「那三晋的战士,素日勇猛凶悍,轻视齐国;而齐国的军队却号称怯懦。善于作战的人,要会顺应形势,加以正确的引导。兵法上说:走一百里路程争利,如没有后援,就一定会使领兵的大将受挫。应该让我们的军队,在进入魏国境内的第一天,筑十万个大灶台;第二天筑五万个灶台,第三天筑三万个灶台。」庞涓看到后高兴地说:「我本来就知道齐军怯懦,进入魏国以后只有三天,逃跑的就超过半数。」庞涓扔下他的步兵,带著精锐的轻装骑兵,昼夜兼程,追逐齐军。13 孙膑估计庞涓以这样的速度行军,在天黑的时候就会赶到马陵。马陵的道路狭窄,两边尽是绝壁,可以埋伏军队。孙膑又把一棵大树的皮砍下一块,露出白色的木质,在上面写下了「庞涓死于此树下」的字样。又命令一万名射箭能手,埋伏在道路两边,约定说:「晚上看见点起火来,就一起放箭。」14 庞涓果然在夜里来到了这棵树下,看见白色的木质上有字,就钻木取火,照著去看。这时,齐军万箭齐发,魏军一片混乱。庞涓知道败局已定,就自杀了。临死前他说:「这一仗可成就了这小子的名声。」15 虞诩被举荐为武都郡守,羌族首领率领著人马在陈仓的崤谷拦截虞诩。16 虞诩让手下每人各筑两个灶台,一天增加一倍。羌兵看到日渐增多的灶台,不敢向前追赶。有人问虞诩说:「孙膑当年是每天减少灶台,您却每天增加。17 兵法上说,每天最好行进三十里,以防备不测。您却行进了二百里,这是为什么?」虞诩说:「敌军人数众多,我如行军缓慢,就会被追赶上,而疾速行军,敌军难测我军的行动,况且敌人看到我们的灶台不断增多,以为是郡里的兵马来了。孙膑是故意显示其弱小,我则是显示强大,形势各有不同。」18 19 所以说,要用心估量对手,用眼观察关键之所在,然后根据不同的情况制定不同的策略,这样就会避免因追随别人、因循旧例而失败。这就是变通的道理。《利害六一》1 利与害,相辅相成,彼此依存。能化害为利者,必是智者、勇者。韩信「背水一战」,大获全胜,就是化害为利的典范。没有卓绝的胆识,没有对敌我双方情况的深入充分了解,是不敢也不会采用如此战术的。2 【经文】3 孙子曰:「陷之死地而后生,投之亡地而后存。」又曰:「杂于利而务可伸,杂于害而患可解。」何以明之?4 汉将韩信攻赵,赵盛兵井陉口。信乃引兵未至井陉口三十里,止舍。夜半传发,选轻骑二千人,持一赤帜,从间道草山而望见赵军。诫之曰:「赵见吾走,必空壁逐吾,若疾入赵壁,拔赵帜,立汉赤帜。」令其裨将传飧,曰:「今日破赵会食。」诸将皆莫信,佯应曰:「诺。」信谓军吏曰:「赵已先据便地为壁,且彼未见我大将旗鼓,未肯击前行,恐吾至阻险而还。」5 信乃使万人出行,倍水阵。赵军望见大笑之。平旦,信建大将之旗鼓,鼓行出井陉口。6 赵开壁攻击下,大战良久。于是信与张耳弃旗鼓,走水上。水上军开壁入之,复疾战。赵空壁争汉旗鼓,逐韩信、张耳。韩信、张耳已入水上军。军皆殊死战,不可败。信所出奇兵二千骑,共候赵空壁逐利,则驰入赵壁,皆拔赵帜,立汉赤帜两千。赵军不得信等,欲还归壁,壁皆汉赤帜,而大惊,以为汉皆已得赵主将矣,遂乱,遁走,赵将虽击斩之,不能禁也。于是汉兵夹击,大破之,斩成安君泜水上,擒赵王歇。8 诸将效首虏,留贺,因问信曰:「兵法:右背山陵,前左水泽。今者将军令臣等反背水阵,曰破赵会食,臣等不服。然竟以胜,此何术也?」信曰:9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兴师动众打一生肖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