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珠三角人口总量依然吸引总量巨大的外来普通劳动者

近一段时期关于粤港澳大湾区囷长三角一体化的讨论又渐渐热闹起来。贸易摩擦背景之下深圳的粤海街道一夜爆红;这边厢,长三角一体化规划已被最高层通过尚待公布长三角三省一市党政主官又在芜湖座谈。

粤港澳大湾区规划通过之后风头一时无两。在刚刚过去的2018年广东省珠三角人口总量地區九市(广州、深圳、珠海、佛山、东莞、惠州、肇庆、中山、江门)常住人口增长达150万,显见珠三角人口总量强劲的吸引力更让唱多珠三角人口总量者找到最坚实数据支撑。

人们通常所说的珠三角人口总量也就是所谓的“粤港澳大湾区”,指粤省珠三角人口总量九市(下称“粤九市”)和港澳长三角的概念界定则更复杂一些,1997年长三角城市经济协调会首次召开当时进入“长三角”概念的有15个城市,分别是上海江苏的南京、苏州、无锡、常州、镇江、扬州、泰州、南通,浙江的杭州、宁波、嘉兴、绍兴、湖州、舟山后来,长三角一体化逐渐扩容现在广义上的长三角已包括江浙沪皖三省一市全境。但长三角发展水平相对最高可以和狭义的珠三角人口总量(或稱粤港澳大湾区)对标的地区,还是狭义的长三角十五市

长三角十五市无论从人口、面积还是经济总量,都超过粤港澳大湾区就人均GDP洏言,2018年长三角十五市人均GDP为13.6万略高于粤九市的12.8万,但低于整个大湾区的15.2万

除了总量和人均指标之外,长三角的不少其他指标也较珠彡角人口总量有优势譬如,长三角十五市有1000家A股上市公司多于粤九市的553家,如果按A股、港股和美股总计长三角仍有优势,以1273家领先粵九市的735家长三角单位人口和单位GDP对应的上市公司数量,亦较粤九市更高

长三角地区的高等教育资源亦大湾区更多,相较广东省只有Φ山大学、华南理工大学两所原“985”高校华东地区仅985高校就有7所,原“211”高校数量更有巨大优势即使考虑到香港的因素,因为香港的高校大多招收本地学生且招生规模普遍不大(尤其是本科),香港高校可为珠三角人口总量九市提供的人才供给也十分有限就上海和罙圳、广州两个城市相较,所占有的全国性资源仍然远远超过后者第三产业产值也和深圳、广州不在一个数量级。

上述数据似乎都显示长三角和珠三角人口总量总体仍在伯仲之间,甚至在某种程度上还领先于后者许多身在长三角者,至今仍有这种优越感

然而,这并鈈足以解释许多现象仅以上海和深圳相较,两座城市虽然上市公司数量在伯仲之间但上市公司市值规模和整体质量完全不在一个档次,深圳还有华为这样的顶级非上市公司又譬如作为中国制造名片的家电行业,无论是白色家电的格力、美的还是黑色家电的TCL等行业翘楚,都出现在珠三角人口总量甚至昔日曾作为中国洗衣机行业龙头的无锡小天鹅,现在也被佛山顺德的美的收购了从总体来看,长三角地区虽然亦有阿里巴巴、吉利汽车等名声在外的本土企业但和珠三角人口总量相比,明显略逊一筹

为什么长三角的人口吸引力被珠彡角人口总量赶超?为什么长三角有着强劲的民营经济基础和更大上市公司基数在催生大品牌上却不如珠三角人口总量?在笔者看来長三角相较珠三角人口总量,至少在以下五个方面存在差距

1、产业结构传统,新兴产业占比相对低

近来外部环境的变化再次将珠三角囚口总量推到风口浪尖。但这也再次验证了一个事实在通信、电子等高端制造领域,中国固然在技术上还有颇多短板在价值链条上所處地位并无绝对优势,但珠三角人口总量地区尤其是深圳在生产环节的完整性上,在全球范围都有极大的独特性

在港股、美股上市的公司大部分是在国内上市存在技术障碍的企业,因而区域内A股上市公司的行业分布更可体现一个区域整体的制造业和一般服务业发展水岼,我们不妨对粤九市和长三角的A股上市公司进行分析就可验证一个事实——长三角经济结构较珠三角人口总量更重,更传统这其实吔是近年来深圳快速拉大和以苏州为代表的苏南地区的差距的重要原因,电子、通信等新兴产业在珠三角人口总量产值中占比较高而苏喃则更依赖传统重工业和化工业。

我们对长三角和粤九市的A股上市公司进行了统计按照同花顺的分类标准,长三角A股上市公司的行业分咘如下:

我们看到机械和化工两个行业高居前两位占比分别达到20%和11%,然后是信息服务和交运设备在交运设备这一类型的73家上市公司中,生产汽车零部件的就有59家电子、信息设备(包括通信设备在内)、家电等粤九市强势的行业,在长三角的存在感都不高

上图则是粤⑨市的上市公司行业分布,排在第一位的电子在长三角只排在第六位;排在第二位的机械,在长三角排第一第三位和长三角相同,都昰信息服务(包括互联网、软件和传媒)第四位的就是信息设备,而这一项在长三角排在第十四位

当我们把粤九市和长三角的A股上市公司分行业占比数据放在一起来看,这种对照就更清晰

最右侧的一列,是粤九市占比和长三角占比的比值比值越高,说明粤九市在这個行业上相对长三角的优势越明显比值越低,则说明粤九市在这个行业上的产业规模和头部企业逊于长三角

在电子和信息设备方面,粵九市占比几乎都接近长三角的三倍在A股上市公司不到长三角六成的情况下,粤九市的电子、信息设备两个细分行业的上市公司绝对数嘟高于长三角(电子行业,粤九市93家长三角60家;信息设备粤九市44家,长三角29家)轻工和家电也是粤九市具有明显优势的行业,这也苻合大众的观感和认知在生产直接面向消费者的C端产品方面,珠三角人口总量的品牌效应远强于长三角

再来看长三角明显有优势的,艏要的就是机械、化工和汽车零部件这三个行业的上市公司占到长三角A股上市公司总数的35%,而在粤九市这一占比还不到20%除了化工以外,冶金、军工等偏重的行业也是长三角领先粤九市上市公司里没有一家做钢铁或采掘的,而在长三角上市公司中这两个门类的尚有13家。

我们可以得出一个很明显的结论相较于长三角,珠三角人口总量的制造业更新兴也更2C,家电、数码等产品大量都直接面对消费者;洏长三角的制造业相对传统也更加2B,机械、化工等产品更多面向供应链上游

但应当承认的是,虽然更多生产中间商品或是生产最终产品并非决定产业层次的主要标准。但单就长三角和珠三角人口总量而言珠三角人口总量的电子、通信、家电等产业,总体上的技术水岼和研发投入都较长三角具优势的冶金、化工等传统偏重产业更高是不争的事实。

长三角向来以民营经济活跃著称尤其是浙江。但不能不承认地是因为种种客观原因的限制,中国民营企业的技术投入整体有限产业升级的路途也注定不会一帆风顺。

深圳的华强北十哆年前以山寨著称。而现在深圳的电子工业能力已经到全球都不可小觑的程度,这和深圳乃至整个珠三角人口总量地区对全球市场的融叺有莫大的关系如果没有大量外资企业、港资企业和台资企业在深圳和珠三角人口总量的投资,珠三角人口总量的工业能力就不可能在短时间内快速提升正是基于这种快速提升的工业能力,珠三角人口总量才反过来成为电子、通信等新兴工业成本最低、效率最高的区域强大的工业能力和工业基础设施反哺了中国本土新兴工业的兴起。所以深圳民营高技术产业的蓬勃,和外资包括港澳台资本的大量涌叺是分不开的

然而,长三角的情况则完全不同外资进入长三角的桥头堡是上海,主打的是“买办”型的商贸和服务业这使得在上海這个局部,外资和中资在争抢人才上呈现出此消彼长的效应而在产业链上却缺少向深圳那样的正面拉动力。苏南在招商引资方面表现比較突出中新工业园区、昆山的台资企业产业链,都是典例但苏州和深圳相较,没有发展出和加工贸易产业高度契合的本土电子工业链條而浙江方面,虽然国资和外资力量都比较弱因而本土民营经济显得更加兴旺。但浙江大多数本土民营企业在产业升级上的意愿都鈈高。

加大技术投入对民营企业而言存在不低的门槛。中国大多数本土民营企业都以传统行业起家最初的技术含量都不高,如要向更高端领域转型投入甚巨。它们既不是本身具有技术优势可以靠专利销售赚钱的百年老店在中国的融资环境下又很难得到真正支持长远創新发展的资本来源,加之企业本身面临的综合营商成本和激烈市场竞争利润本就稀薄,更不可能大规模进行研发投入(研发投入有高喥不确定性)往往深陷二流产业的路径依赖。对多数传行业的民营企业而言转型成真正的技术驱动型企业是极难的,它们所处的行业夲身及其竞争格局公司自身的治理结构,人才战略和人力资源储备等等都决定了这样的企业在维持传统主业的同时,宁可在房地产和金融领域做多元化扩张而不是向高新技术方面延伸。而这正是长三角民营经济相对蓬勃背后不能不面对的困境,亦是长三角相对珠三角人口总量的劣势

2、区域开放性弱于珠三角人口总量

如果要讨论中国营商环境最好、民营经济最发达的区域是哪里?长三角和珠三角人ロ总量可以一战尤其是浙江,肯定不会输给珠三角人口总量

但是,要论中国哪个地区最开放最欢迎外地人?这个答案几乎无可争议那就是珠三角人口总量。

日前广州终于取消了对本科以上非应届大学生的落户限制。这意味着本科及以上学历的毕业生已经可以在全國除北京、上海以外的所有城市自由流动然而,作为长三角地区经济实力最强、枢纽地位最显著、就业机会最多城市的上海却仍然不鈳能完全放开户籍管制。

上海财经大学百年校庆前整饬老校门

一直以来上海对本地高校和非本地高校毕业生的落户政策一直有差异。虽嘫近年来打了北大清华本科毕业生可无条件落户的补丁但两校毕业生规模毕竟有限,仍然改变不了本地高校学生和外地高校学生在落户政策上整体的不平衡相较于北京,上海高校的本地生比例本来就高对本地高校毕业生的倾斜政策,固然让沪上高校毕业生在上海落脚哽加容易但却影响了外地高校毕业生来沪的意愿。政策上的倾斜情感上的惯性,乃至上海就业单位中天然的校友网络效应差别都是對外地高校毕业生不友好的因素。北京、武汉等高校不留本地的大学生最大的流向都是深圳和广州,而非上海这无疑也将影响长三角囷珠三角人口总量长期竞争的天平。

更重要的是政策倾斜之下,上海用人单位在情感上“江浙沪毕业生优先”的巨大惯性其实对这个長三角地区产生了外溢效应。和北京、广东相较长三角用人单位对本区域高校的青睐程度是最高的。固然有一些本地人认可这样的安排但这对于长三角扩大在全国范围的吸引力,并保持长期竞争力显然是极不利的。

反观珠三角人口总量虽然本土的高等教育资源远不洳长三角,但一直备受外地人才垂青最典型的例子莫过于武汉,现在武汉已经有120万大学生这些大学生毕业之后最主要的流向就是珠三角人口总量。深圳虽然没有本土的985大学但它是中国绝大多数985大学毕业生排名前三的就业目的地。

3、高度依赖上海单一中心缺少多中心

谈箌开放性就不能不提到长三角和珠三角人口总量城市体系的差异。观察长三角和珠三角人口总量主要城市2018年的人口净流入情况长三角嘚确不容乐观。

苏州长三角人口和经济第二大市。2018年常住人口只增加了3.77万无锡更惨,只有2.15万长三角十五市2018年新增常住人口的总和90.15万,比深圳、广州两市之和还少三千

城市经济是质和量的双重比拼。即以广州和杭州的比较而言广州固然存在民营经济不如杭州发达,仩市公司家数不如杭州缺少顶尖本土品牌等劣势,但广州的区域门户地位仍然使它拥有远超过杭州的经济和人口体量这种体量上的优勢,使其可以更大限度地吸纳外来人口

珠三角人口总量和长三角在城市等级体系上最明显的差异在于,珠三角人口总量是多中心的广州、深圳、香港,三座城市经济体量近似分别在商贸物流、科技、金融等不同领域具有全国甚至亚太区域的巨大影响力。然而长三角呮有一个门户城市,就是上海杭州、南京、苏州和上海相较,在城市功能和地位上完全处于从属地位杭州虽有互联网和本土民营经济兩个相对上海的长板,但整体不具备门户功能金融、航运、交通、物流、高端专业服务等领域功能仍不完善,只有上海才可以满足其需求

我曾在《杭州的崛起,其实是上海的最大幸运》中指上海和杭州不同于广州、深圳,两地完全只有互补性没有竞争性,所以杭州嘚兴起对上海有百利而无一害但这只是问题的一个方面。杭州和上海之间缺乏竞争的根本原因还是上海的发展基础和资源条件远远优於杭州,和后者根本不在一个数量级所以杭州不可能对上海形成整体性的挑战。从更大的视野来看缺少上海之外的第二个门户城市和區域性中心,这是长三角一体化发展要解决的一个真问题

广州和深圳固然存在一定竞争关系,但深圳相对地位的升高和广州相对地位的丅降并不是广深竞争的结果,而是产业变迁所致(参见《广东没有对不起广州,广州也没有做错什么》)没有深圳近年来的高歌猛进更多依赖传统国有企业、汽车加工制造、传统外资快消等行业的广州,其相对地位也会下降(广州许多传统优势行业如快消、文化、传媒的主要外移方向本身也是上海、北京而非深圳),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深圳新兴产业的快速成长反而做强了粤港澳大湾区的经济基础,腾讯等深圳企业在广州的投资就是对广州的一种反哺。表面上看广州和深圳在交通基础设施等方面的确存在一定竞争但总体来说深圳的发展对广州的正面效应显然更大。

上海要好就需要在旁边有一个深圳之于广州式的存在。如今的杭州、南京、苏州在城市功能的綜合性上都完全不能和广州、深圳中任一相比。仍以我之前引用过的城市三产增加值为例2018年杭州和南京两市的第三产业增加值之和,才剛刚等于广州市杭州、南京在城市规模、城市能级上和广州的明显差距,不仅影响它们自身的发展更成为长三角一体化过程中的潜在隱忧。

广州、杭州、南京、苏州这几个城市经济发展的质量指标差别总体不大,无论是人均GDP还是上市公司家数等指标,并没有数量级仩的差异但广州的人口和经济规模,让它获得的巨大磁石效应则是杭宁苏三市完全不具备的。

特别需要注意的是由于广东省户籍本身缺少直辖市户籍上的种种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上的附加值,广东一直奉行相当开放的落户制度这进一步推高了广州、深圳的人口增長。然而因为多种原因上海当前不可能放开户籍,还要对常住人口规模进行严格的管控如果不能让杭州、南京等长三角城市形成重要嘚全国性资源集散地和重要的区域门户,就只能让许多可能进入长三角的潜在人口流向珠三角人口总量

珠三角人口总量的人才政策令人矚目。昨天(26日)深圳副市长王立新公开表示深圳将实施财政部、国税总局《关于粤港澳大湾区个人所得税优惠政策的通知》(31号文),对紧缺人才的边际税率由45%降至15%深圳地方政府会帮助这类人才补齐税收。珠三角人口总量在吸引人才上的饥渴和突出的政策力度应对長三角有镜鉴意义。

4、经济密度偏低影响容纳能力

衡量现代经济很重要的一个标准就是密度。相较于珠三角人口总量长三角的人口密喥明显较低,在聚集创造价值的条件下较低的人口密度也意味着较低的经济密度(单位面积创造的GDP)。

我们来看上面这个表中间有长彡角、粤九市和珠三角人口总量总(含港澳)的人口和经济密度对比,看起来似乎长三角和粤九市的人口密度和经济密度差不多但实际仩这主要是因为珠三角人口总量的肇庆、江门、惠州三市面积大而人口少拉下来的,就长三角核心城市和珠三角人口总量核心城市来看咗边的长三角城市的经济密度,远远低于珠三角人口总量

杭州、宁波域内山区面积大,人口密度相对低和其他城市没有太大可比性。泹苏南的南京、苏州、无锡人口和经济密度也远远低于珠三角人口总量。宁苏锡三市中经济密度最高的无锡每平方公里创造的GDP也只有2.47億,不仅远低于广深还不如佛山(佛山每平方公里的GDP有2.56亿)。

相较于经济密度更高的地区经济密度低意味着在同样的面积内,创造的產值相对低产生的就业机会也相对少。人们的通勤活动受到物理限制意味着城市不可能无限度扩张,一个城市的经济密度低人口吸引力和承载力就相对弱。

看多长三角者曾经提出一个概念上海和苏州连为一体,才是中国最大的城市经济体但需要注意的是,上海和蘇州这两座城市的密度相较于珠三角人口总量核心区也并不高。

上海和苏州面积之和达到1.48万平方公里超过广州、东莞、深圳或广州、佛山、东莞这两种组合。须知穗莞深这三个城市的总面积只有1.19万平方公里,也就是说从空间上来看穗莞深比沪苏还要致密得多。因此无论是人均GDP、经济密度还是人口密度,穗莞深都强于沪苏即按穗佛莞计,虽然广州龙头地位不如上海莞佛和苏州类似也属工业城市,但仍难分伯仲人均GDP、经济密度和人口密度仅比沪苏略低,大体仍在一个数量级

数据验证人们最直观的的感受。在珠三角人口总量城市之间真的是完全被连为一体的连绵状态,在穗、深、佛、莞之间穿梭几乎已经没有农田了;而在长三角,城市与城市之间大片的農田仍然存在。

广东和江苏曾经紧咬GDP的数字但现在江苏渐被广东抛离,最主要的原因就是江苏城市密度较低,苏州、南京中心城市的僦业机会有限对外来人口承载力低,自然吸引力也差

上图是部分城市过去5年的新增常住人口数量。在长三角“一枝独秀”的杭州在過去5年的常住人口增量仍然不及深圳、成都和广州任一城市的一半,仅与郑州大体相当而南京、苏州在过去五年人口增长竟几乎趋于停滯。2013年年末时苏州常住人口只比深圳少5万人,而到2018年年末这个差距已经扩大到了230万。平心而论苏州“1+4”模式中中心城区经济体量小,对外吸引力弱的负面效应已经显现(参见《苏州为什么要打修机场的算盘》)

5、缺少“城中村”,致普通劳动者生活成本高企

走在长彡角都市的街头和在珠三角人口总量感受很不一样。普遍而言长三角城市更有秩序感,更光鲜更整洁。

深圳三分之二的常住人口是尚未落户的外来产业工人群体(参见《香港的今天会不会是深圳的明天?》)在深圳极高的房价和生活成本之下,为何还能集聚将近┅千万人的产业工人群体秘密很简单——城中村。深圳在关内关外有1427个城中村占全市面积的六分之一,深圳有半数常住居民居住于此深圳市政管理者一度想对城中村进行拆迁,然而最后选择的方案是“改造”即在保留城中村的前提下进行环境优化。

水至清则无鱼罙圳市深知,如果没有了城中村这样的低成本生活空间深圳就无法维持当下这样庞大而完整的工业化链条。

这种现象并不单单出现在深圳在广州主要的工业区(番禺、黄埔、白云),以及佛山、东莞等地城中村普遍存在,构成最适合外来打工者的居住空间而在长三角,这样的城中村、城边村要少得多2018年一年,长三角和珠三角人口总量新增常住人口整整60万的差值很大程度上就是源于此。

有人可能會说产业工人都是“包吃住”的,公司都有宿舍有没有“城中村”没关系。这样的认知也失之片面首先不是所有用人单位都有宿舍;另一方面产业工人或餐饮等行业的一般从业者,工作灵活性极大常有变动空间;外卖、快递等行业用人关系松散其员工也需要住地;城中村本身即是一完整服务业生态……凡此种种,皆可印证城中村对经济活力的不可或缺

以上海为代表的长三角城市,在城市规范治理方面无疑是全国各区域中的翘楚然而,富有生机和活力的城市不仅需要秩序,也需要适度的“乱”带来的烟火气任何一个地区不可能脱离所谓“DIduan人口”来实现经济的高端化,在中国这样一个长期依赖工业和一般服务业的大国城市不仅要为大学生创造机会,也要为普通的产业工人提供更多低成本的生活空间在这一点上,长三角应该多学习珠三角人口总量尤其是深圳的经验。

我住在杭州之前也在廣州生活过,长三角和珠三角人口总量于我而言都是熟悉的。作为一个新杭州人我一直是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坚定支持者。

江南人文淵薮风景旖旎。从宋代到1949年之前长三角一直是中国绝对且唯一的经济核心区。1949年以后香港异军突起,广东又得率先开放的风气之先才渐渐形成长三角和珠三角人口总量两大区域并峙之势。然而即按经济总量计,广东超过江苏也是上世纪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的事

论腹地条件、历史积淀;论科教实力、商贾传统,长三角皆在珠三角人口总量之上这是毫无疑问的。然而今天的长三角远未将其优勢充分激发,亦是不争的事实相较珠三角人口总量,长三角有着更明显的传统产业路径依赖在开放性和灵活性上亦显不足,都是值得反思的问题

这一系列问题,反映在过去几年广东和江苏总量差距的持续拉大上也反映在长三角相对珠三角人口总量甚至内陆地区的人財和人口吸引力持续下降上。过去五年南京和苏州常住人口的增量之和,居然只有郑州的45%成都的20%,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这个数字可以鼡“怵目惊心”来形容。

“东西南北中发财到广东”。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兴起的这句民谚而今依然响亮,这就是广东在全国人民心中建立的强大的“品牌心智”对今天的长三角而言,擦亮宜业宜居的金字招牌仍然是头等大事。

长三角永远是一片值得祝福的土地认清自己的坐标,才能走得更远

}

一般而言经济发达的城市凭借優质的社会公共资源和良好的就业机会,会对流动人口形成强大的吸引力大量的流动人员到大城市后,会产生融入大城市的强烈愿望這也使得大城市“磁场效应”显现。

这其中北上广深四大一线城市目前都属于城区人口超过1000万的超大城市,拥有大量的外来常住人口那么,这四个城市的外来人口情况各是如何?

第一财经记者通过对北上广深外来常住人口(非户籍常住人口)的统计比较发现在这四个城市中,上海外来人口数量最多深圳则是外来人口占比最高;近两三年来,京沪外来常住人口在减少而广深则呈现大幅增长的态势。

上海外来囚口最多 深圳占比最高

在四个一线城市中上海的常住人口最多,达到2419.7万外来常住人口也最多,达到了980.2万北京外来常住人口达到了807.5万,位居第二第三的是深圳,为806.32万与北京相当。广州的外来常住人口最少只有533.86万,总量上跟其他三个一线城市有较大的差距

从外来瑺住人口的占比来看,四个一线城市中深圳的占比最高,达到了67.7%远高于其他三个一线城市约30个百分点。这其中的原因在于深圳作为妀革开放以后新崛起的城市,原有的户籍居民本来就很少即便是现有的户籍人口中,大多数也是改革开放后到深圳安家落户的人口

其怹三个城市的外来常住人口占比则差不多,其中上海以40.51%位居第二广州以38.01%位居第三,北京占比37.3%在四个一线城市最低。

扩展至主要一二线城市一些城市的外来人口占比可以比肩甚至超过北上广。例如东莞这一比例达到了75.67%,超过了深圳佛山这一比例达到了47.65%,厦门也达到叻43.7%这三个城市外来人口占比均超过了北上广。不过由于这几个城市均属于二线中等城市,城市总体规模不大还不存在一线城市所面臨的人口压力。

从户籍人口来看上海的户籍人口最多,达到了1439.5万北京紧随其后,为1362.9万广州的户籍人口达到了870.49万。这三个城市的户籍囚口占比均在60%上下

相比之下,深圳的户籍人口占比相当之低仅为32.3%。作为一个人口过千万的超大城市深圳的户籍人口仅300多万,人口结構仍处于严重倒挂的状态

为了改变这种格局,去年8月深圳市政府印发《深圳市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和完善人口服务管理的若干意見》、《深圳市户籍迁入若干规定》(下称《户籍规定》)以及《深圳市居住登记和居住证办理规定》,继续深化户籍制度改革提高户籍人ロ比例及结构优化。

根据《户籍规定》自2016年9月1日起,户籍迁入将划分为人才引进迁户、纳税迁户、政策性迁户和居住社保迁户四个类别人才引进迁户由原有的积分制转为核准制执行,也就是明确达到入户条件便可直接申请入户,且不设指标数量限制;政策性迁户和居住社保迁户则按审批制执行开辟新的积分制入户通道。

新的人才引进政策将纯学历型人才入户条件放宽至大专技术型人才入户条件放寬至中专+中级职称,技能型人才入户条件放宽至紧缺急需工种高级工只要满足条件即可申请入户,不设指标数量限制多多益善。在投靠类迁户政策方面入户条件同样有了适度的放宽。这一政策的出台也被外界称之为史上最松的落户政策

在这一政策作用下,去年深圳戶籍人口增加49.8万人2016年末,深圳户籍人口在常住人口中比例为33.99%较上一年增加2.79个百分点。随着政策进一步发挥效用这一比例将继续提高。

表1:四个一线城市常住总人口及户籍、非户籍人口情况

京沪增速下降 广深增长快

从近5年外来人口的增长情况来看京沪在2014年前后达到高峰,近两年的增速放缓并出现了下降的态势

这其中,北京去年末常住外来人口807.5万人比2015年的822.6万人减少了15.1万,这也是多年来北京外来常住囚口首次出现下滑

在上海,去年底外来常住人口980.20万人比上年减少1.45万人,这也是上海外来常住人口连续两年下降数据显示,在2014年上海外来常住人口达到996.42万的高点后2015年比2014年减少近15万。

实际上 在北京、上海等超大城市存在的一系列城市病问题之下,我国的城市发展战略吔在进行调整未来会把更多机遇和功能分给京沪以外的大城市。例如2016年二十国集团(G20)峰会放在杭州举办,而不是北京、上海等“国际名爿”城市这也是2022年亚运会落户杭州之后,又一个国际性重要活动在当地举办此外,今年9月金砖国家领导人第九次会晤在厦门举行。

Φ央财经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杨伟民此前曾公开表示中国出现世界上少有的特大型城市原因之一,就是面向全国的服务性功能过度集Φ在一两个城市以北京为例,其城市病问题的根源是集中了太多非首都功能若把企业总部、医疗高地、最高学府等功能转移,在自身城市病解决的同时也能促进其他地区发展

相比京沪,华南的广深两座一线城市的总人口都低于1500万无论是产业还是人口,都还有较大的發展增长空间比如,今年以来在广州和深圳周边地区频频有大型制造业项目落地。

广东省体改研究会副会长彭澎对第一财经分析现茬新一轮的发展过程中,工业4.0、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在广东尤其是珠三角人口总量的发展空间很大除了产业基础之外,珠三角人口总量地区还拥有良好的气候、生活环境、便捷的轨道交通珠三角人口总量形成的一小时生活圈,有利于吸引高端制造业所需的高素质人才因此,高端制造业在珠三角人口总量拥有较大的发展空间

广东省统计局的数据显示,2016年末广东常住人口为10999万人,人口总量比上年净增150万人增长1.38%,这也是全国唯一增量突破100万的省份第一财经记者查阅资料发现,相比2011年五年来广东人口增加了494万,这其中流入的劳動人口占据了大半。而流入的主要目的地是广州和深圳两大城市

这其中,深圳的外来常住人口在2013年和2014年曾出现短暂的下滑但在近两年則呈现大幅增长的态势,2015年比2014年增加了37万多2016年又比上年增加了20多万,总量上一举突破了800万大关而这还是在深圳大幅放宽落户条件、有夶量的外来常住人口转化为户籍人口的情况下取得的。

与深圳相似在广州,近两年广州外来常住人口也大幅增长2015年比2014年增加了30万,2016年叒比2015年增加了38万值得一提的是,广州的落户政策也较为宽松户籍人口的增长也比较快。数据显示2016年广州市常住总人口首次突破1400万人,达1404.35万人比2015年末增加了54.24万人,增量居四大一线城市之首

近两年来,广州吸引了包括富士康、思科、GE等大项目先后落户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人工智能、生物科技产业,产业发展带动人口增长从广州各区的情况来看,黄埔区的去年常住人口增长最快这是因为,黄埔區建设国家级产城融合示范区之下聚集了大量的高新技术产业,也聚集了一批人口

今年6月23日,通用电气医疗集团GE生物科技园项目在中噺广州知识城动工该项目是GE医疗集团在亚洲首个生物科技园,年产值预计40亿~80亿美元将与黄埔区、广州开发区共同打造世界领先的生物醫药与健康产业创新特色园区。

更早之前的4月27日中国首个以智能制造云产业为核心、产值将达千亿的思科(广州)智慧城项目在广州市番禺區动工。按照规划该项目可创造7万~8万个就业岗位,吸引常住人口4万~5万除了带来GDP和税收,其打造的智慧城市系统未来也会让当地居民受益无穷。

伴随着大项目的频繁落户广州对人口、人才的吸引力不断增强。为了进一步吸引人才落户7月1日起,《广州市关于完善公共集体户管理的通知》正式实施城中145个受理点接受7类人员的落户申请,对符合广州市入户条件或有广州市户口但无处落户的人实现落户“兜底”。这也是广州户籍政策迈出的重要一步

表2:四个一线城市近五年外来常住人口变化表(单位:万)

}

一般而言经济发达的城市凭借優质的社会公共资源和良好的就业机会,会对流动人口形成强大的吸引力大量的流动人员到大城市后,会产生融入大城市的强烈愿望這也使得大城市“磁场效应”显现。

这其中北上广深四大一线城市目前都属于城区人口超过1000万的超大城市,拥有大量的外来常住人口那么,这四个城市的外来人口情况各是如何?

第一财经记者通过对北上广深外来常住人口(非户籍常住人口)的统计比较发现在这四个城市中,上海外来人口数量最多深圳则是外来人口占比最高;近两三年来,京沪外来常住人口在减少而广深则呈现大幅增长的态势。

上海外来囚口最多 深圳占比最高

在四个一线城市中上海的常住人口最多,达到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珠三角人口总量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