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群冰到底是什么东西西?

溶沟田_百度百科
声明:百科词条人人可编辑,词条创建和修改均免费,绝不存在官方及代理商付费代编,请勿上当受骗。
溶沟田是一种岩溶地质(karren field),即在岩溶平原或坡立谷中分布有大面积的石牙,与溶槽呈纵横交织的基岩裸露或半裸露的岩溶景观。
溶沟田岩溶地质学术语
karren field
在岩溶平原或坡立谷中分布有大面积的石芽,与溶蚀裂隙呈纵横交织的基岩裸露或半裸露的岩溶景观。在黔中、鄂西高原上常见之。
溶沟田岩溶学词典
袁道先主编(地质出版社1988年出版)
1.aeration zone, vadose zone[包气带]又称渗流带。丰水期地下水位以上、大气降水或地表水沿可溶岩的裂隙、管道运动的地带。此带水流常不具静水压力,且不连续。常形成近于垂直的洞穴。在局部非可溶岩层之上可形成上层滞水及相应的水平洞穴。
2.allogenic water[外源水] 来源于非可溶岩地区进入岩溶区的水流。常具有较低的碳酸盐饱和指数,对岩溶地貌和洞穴的发育有特殊的作用。
3.arid region karst[干旱区岩溶] 干旱气候条件下发育的岩溶。干旱区降水量小,地面植被稀少,故地表地下岩溶微弱,一般只有溶痕、干谷等形态,且发育不完全。在热带干旱区,因降雨后常跟随强烈的蒸发。
4.bare karst[裸露型岩溶] 缺少植物和土层覆盖,可溶岩裸露地表的地区所发育的岩溶。
5.blind valley[盲谷] 岩溶地区沿有出口的地表河谷地表有常流河或间歇河,其水流消失在河谷末端陡壁下的落水洞中而转入地下河
6.blue hole[溶潭] 在可溶岩地区,成潭状或井状、水深较大的天然地下水露头。常年或仅雨季时出流,有的属承压性质。潭水常与地下河有关。源于深部缓流带的潭则受静水压力影响,地下水位高出附近水位。有的动态较稳定,受气候影响较小。
7.buried karst[埋藏型岩溶] 已成岩的非可溶性岩层之下的可溶岩类岩层所发育的岩溶。这种岩溶一般不反映于地表。
8.calcareous plate[钙板] 由洞底片状薄层水流动时析出CaCO3形成的状似薄板的沉积物。
9.calcareous sinter[泉钙华] 由泉水沉积的石灰华。
10.calcareous tufa[石灰华] 又称钙华,是在地表由岩溶水沉积成的大孔隙性次生碳酸钙。其成因是由于岩溶地区的地下水或地表水,在适宜的环境下,且往往在植物作用影响下,导致碳酸盐过饱和沉积而成。有的可堆积成巨大的石灰华台地,如云南中甸的白水台。
11.cave biotic deposit[洞穴生物堆积] 主要由动物粪便及骨骼所形成的土状洞穴堆积物。常常成为洞内磷酸盐矿物的主要来源。在热带、亚热带的洞穴中甚为常见。
12.cave collapse deposit[洞穴崩塌物] 在洞内伴随岩溶作用过程从洞顶、洞壁、洞口崩塌的块石、碎石、角砾堆积物的通称。有时可和洞底的钙板、粘土混杂胶结成角砾岩。
13.cave coral[石珊瑚] 在钟乳石和石笋的表面,由于毛细管水渗出而形成的状如珊瑚的碳酸钙沉积物。有的是由石膏组成。
14.cave flag[石旗] 由洞顶或内侧洞壁上连续性水流形成的一层薄而透亮的旗帜状CaCO3沉积物。
15.cave flower, pop corn[石花] 呈丛花状散布在洞壁或其它洞穴堆积物表面的雾滴水少沉积。亦可因气温、湿度变化,产生密集的成簇状的凝结水珠所析出碳酸钙沉积形成。
16.cave lotus[石荷叶] 洞内水池表面的薄钙片。其下有倒圆锥形的“根”,伸至池底,是池水逐渐缓慢升高时沉积形成的。
17.cave pearl[穴珠] 直径0.1-10厘米的球状碳酸钙沉积物。具同心圆结构,核心常为小粒的燧石、砂或粘土。是碳酸钙在动荡的水下环境围绕某种核心不断沉淀而成。
18.cave shield[石盾] 又叫调色板(palette)。一种由上下两块平行的板组成的外形似盾状的洞穴次生碳酸钙沉积物。多出现于洞壁及洞顶。有时可见数盾连生。石盾是由略具承压性质的裂隙水从裂口流出时形成的。从裂隙口开始,形成上下两个板面,并向外呈环形逐层生长。若流量较大,从石盾周缘裂口流出的水、或向下形成石钟乳,或石幔,并与盾面组成一种“圆顶蚊帐”的形态。石盾盾面可有各种产状,但受供水裂隙产状和渗透水压力大小控制。
19.cave, cavern[溶洞] 岩溶作用所形成的空洞的通称。而国外洞穴工作者则专指人可进入者。溶洞按成因可分为包气带洞、饱水带洞和深部承压带洞等。包气带洞的形成过程是:从裂隙、落水洞和竖井下渗的水,在包气带内,沿着各种构造面不断向下流动,同时扩大空间,从而形成大小不一、形态多样的洞穴。起初这样下渗的水所千百万的溶洞,彼此是孤立的,随着溶洞的不扩大,水流不断集中,岩溶作用不断地进行,孤立的溶洞便逐渐沟通,这使许多小溶洞合并成为溶洞系统。饱水带洞是在饱水带内地下水面附近发育的溶洞,有的学者指现了此类洞穴有迷宫式展布,层面网状溶沟、洞顶悬吊岩和溶痕等特征。当地壳上升,河流下切,地下水面下降,洞穴脱离地下水位,就形成干溶洞。这时洞内有各种碳酸钙的化学沉积物。深部承压带洞则以分布较局限,并受裂隙、节理、层理等构造形迹控制为特征。成因不同的溶洞在展布形式,纵横断面特征,洞壁溶蚀侵蚀蚀痕(speleogen),沉积物特征方面,都有不同的标志。
20.coastal mill[海磨坊] 一种滨海的岩溶形态及水文地质现象。由于现今海水淹没早期形成的复杂地下通道,其内部受陆地上淡水补给,因为咸淡水比重不同,产生内吸作用,而导致通道进口端海水向地下大量消落。有的地方可以用水的直通通在洞的进口处建立磨坊。
21.collapse karst gorge[岩溶嶂谷] 在岩溶地区,由于地下河或大型水平溶洞顶板崩塌,或由断头河溯源侵蚀,形成两壁直立的长条状深独谷,有时称为岩溶箱状谷,这类河谷上有不少天生桥保留。有常年或间歇性水流。
22.conduit flow[管道流] 岩溶化岩层中除扩散流外在各种地下管道中赋存运动着的地下水流。
23.corrosion[溶蚀] 水对可溶性,岩石的化学侵蚀作用。在大面积范围内主要是气体、水与碳酸盐类岩石的化学反应,有时还包括其它作用导致的溶解过程。
24.covered karst[覆盖型岩溶] 被松散堆积物覆盖的岩溶。
25.crystal needle[晶针] 呈细针状的晶体。系在洞壁或其它洞穴物细孔中的水、析出碳酸钙或硫酸钙,形成它们的针状晶体。
26.curtain drapery, bacon[石幔] 又称石帐幕、石帘,为饱含碳酸钙的薄层水由洞顶或洞壁流出,沉积成波状或褶状的流,形如布幔。
27.deep karst[深部岩溶] 在深部缓流带内发育或存在于深部缓流带的岩溶。包括水压作用下发育的深部洞穴,受硫化矿体影响发育的深部溶洞以及埋藏在深部的古岩溶。
28.deep slow flow zone[深部缓流带] 在饱水带之下向远方排泄的深部岩溶水带。它受当地排水基准面的影响很弱,并在一定水头压力作用下缓慢径流。深部缓流带可形成深部岩溶,岩溶化程度一般微弱,以溶蚀裂隙和溶孔为主。但在适宜的构造和水质条件下它亦可发育规模巨大的洞穴。
29.diffuse flow[扩散流] 岩溶含水层中沿裂隙呈扩展状运动的地下水。
30.dissolution pore[溶孔] 可溶岩中直径小于几厘米的小孔。它多是沿成岩孔隙、构造解理扩大溶蚀形成的。它可以分散成单个出现,也可以由许多溶孔组合成蜂巢状。
31.doline, cloup, sotch[漏斗] 呈漏斗形或碟状的封闭洼地,较大者又称斗淋。漏斗直径在几米到百米,深几米到几百米。成因有二,一类是地表水沿节理裂隙溶蚀而成的溶蚀漏斗,底部往往被溶蚀残余物质所充填,有的底部有落水洞。另一类是溶洞顶板塌陷而成的塌陷漏斗,横断面呈筒状。有岩溶漏斗、灰岩坑、溶斗、盘坑、盆坑等别称。在峰丛地区发育的巨型漏斗称弄。
32.dolomite powder[白云石粉] 亮晶白云岩经过风化溶蚀后所残留的松散状白云石粉砂及砂粒。
33.dripstone [滴石]由洞中滴水形成的方解石及其它矿物沉积。滴石可形成各种形态,其具有代表性的有钟乳石,石笋、石柱等。
34.dry valley[干谷] 岩溶地区干涸的或间歇性有水的河谷。为以前的地表排水道,后因地壳上升或气候变化,侵蚀基准面下降,发育了更深的地下排水系统,使地表原来的河道成为干谷。谷底较平坦,并有漏斗、落水洞分布,常覆盖有松散堆积物。当地表河被地下河袭夺时,也可在地表留下干谷。
35.estavelle[消溢水洞]
36.fluviokarst [流水岩溶] 以地表流水作用为主形成的岩溶。常见于有外源水的岩溶区,或碳酸盐岩不纯或厚度不大的地区,后者也称半岩溶(Merokarst)。
37.flowstone[流石] 由洞内流水所形成的方解石及其它矿物沉积。由于基底形态、水流状态不同,可形成各种形态,其具代表性的有边石、、石旗、钙板等。
38.footcave[脚洞] 沿地下水面发育形成的水平性洞穴。它是在峰林平原、岩溶盆地、谷地中的石峰脚下由经常泛滥的洪水侵蚀、溶蚀发育的溶洞。其成因可分为流入型的进水洞和流出型的出水洞两种。洞壁常有边槽、流痕、窝穴等形态,是通道式的洞穴。是流水岩溶的一种指示形态,与河曲旁蚀作用形成的岩层状的侧洞不同。
39.fossil karst[化石岩溶] 地下岩溶空间已全部被充填,与现代地下水循环系统关系不密。
40.frigid karst[温带岩溶] 在温带气候条件下形成的岩溶。本带气温、雨量和降水强度都低于热带,所以地表岩溶发育程度也低于热带,但蒸发量也较热带为低,又有融雪水的缓慢渗透,因而地下岩溶比较发育,温带岩溶以溶洞、干谷、浅封闭洼地和岩溶裂隙泉为主要形态,也有地下河。
41.gallery[地下廊道]洞穴中近于水平的窄长的地下通道,人可进入。
42.geode[晶孔] 被次生矿物晶簇所充填或半充填的溶孔。
43.glaciokarst [冰川岩溶]在最近地质历史时期经受冰川作用影响地区的岩溶;或现代分布区,由融冰水,融雪水,有时兼有霜冻作用影响产生的岩溶。
44.grike, gryke[溶蚀裂隙] 地表水沿可溶性岩石的节理裂隙流动,不断地进行溶蚀和侵蚀,使岩石表面形成槽形,是为溶蚀裂隙。溶蚀裂隙底部往往被土及碎石所充填,宽十余厘米至2米,深由数厘米至3米。裂隙之间的夹板状溶蚀面称为溶面(clint)。
45.gypsum karst breccia[膏溶角砾岩] 夹有蒸发岩的碳酸盐岩,经岩溶作用产生的混合角砾岩。由于石膏遇水极易溶蚀成洞穴,引起顶板岩石的压裂塌落,其塌落的岩石角砾与残留的石膏混合胶结成角砾岩。
46.gypsum karst[石膏岩溶] 发育在石膏、硬石膏层及与石灰岩、白云岩、岩盐共生但以石膏层为主的岩层中的岩溶。
47.helictite[卷曲石] 螺旋状钟乳石。它可能是由饱含碳酸钙的水从洞壁或的毛细管状细孔渗出而沉积的,可向水平方向或向上弯曲。
48.heligmite[螺旋状石笋] 由或洞底向上长的卷曲石。
49.heterogeneity of karst[岩溶不均匀性] 岩溶化岩体中各种岩溶形态的分布、规模和组合在空间上的差异性。它是岩溶发育和分布的基本特征,并给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及与岩溶有关的流体及固体矿产的勘探评价带来特殊的复杂性。岩溶的不均匀性存在程度的差别,它们受可溶岩的成岩作用、岩性、构造、岩溶化岩体所处的水动力条件以及溶蚀作用方式等诸因素所制约。
50.high mountain karst, alpine karst[高山岩溶] 在森林线以上发育的岩溶。
51.immersion surface of karst water[岩溶地下水浸流面] 在岩溶含水层中具有水力联系但呈不规则分布的饱水带顶界在。不规则的分布受储水空间的不均匀展布所制约。
52.isolated peak, hun[孤峰] 兀立在岩溶平原或盆地上的孤立石峰。峰体低矮,相对高度由数十米至百余米不等。
53.isolated peak-plain[孤峰-平原] 石峰稀散,孤立在岩溶平原上的地貌组合形态。石峰相对高度在100米以下,甚至不到数十米,它是在较强的流水岩溶作用下所形成的。
54.karren[溶痕] 地表水沿可溶性岩石表面进行溶蚀所形成微小的形态。
55.karrenfeld[溶沟田] 在岩溶平原或坡立谷中分布有大面积的石牙,与溶槽呈纵横交织的基岩裸露或半裸露的岩溶景观。
56.karst aquifer[岩溶含水层] 含地下水的岩溶化岩层,其中地下水的富集和运移是受各种岩溶形态所控制的。其基本特征是其中地下水分布的不均匀性。岩溶含水层有的情况下不具有统一地下水面;有的情况下也大致具有统一地下水面。
57.karst base level[岩溶基准面] 岩溶作用向地下深入所能达到的下限。一种是指排水基准面,一种是指可溶岩的底板。
58.karst basin[岩溶盆地] 亦称坡立谷(polje),是有松散沉积物覆盖的大型岩溶洼地。坡立谷通常指平底,周围被山封闭,具有地表灌和地下排水系统的大型封闭洼地,底部或边缘常有泉、地下河出没。岩溶盆地常沿主要构造线发育。
59.karst breccia[岩溶角砾岩] 与岩溶作用有关的由单一或多种岩石成分重新胶结的角砾岩的通称。
60.karst collapse breccia pipe[岩溶陷落柱] 埋藏型岩溶区的地下溶洞的顶部岩层及覆盖层失去支撑,发生塌陷和剥落所产生上小下大的锥状陷落体。陷落所波及的高度从几十米至几百米,呈直径数十米至数百米的圆形或椭圆形或长条形。在地表表现为盆状凹陷或丘状凸起,其物质组成和结构均与周围完整岩层截然不同。岩溶陷落柱主要分布于我国华北地区,常与石膏层的分布在关,它的形成可能是下伏硬石膏层水化膨胀、溶蚀、导致围岩塌陷的结果。它切断煤层,可成为井下突水来源,影响矿山生产。
61.karst collapse[岩溶塌陷] 因岩溶作用而产生的地面塌陷现象。可分为基岩塌陷和上覆土层塌陷两种。前者由于下部岩体中的洞穴扩大而导致顶板岩体的塌落;后者则由于上覆土层中的土洞顶板因自然或人为因素失去平衡而产生下陷或塌落。由基岩洞穴发展成的塌陷,常产生深达十几米到数百米的井筒状塌陷漏斗;由土洞发展成的塌陷,也产生深几米到10-20米的圆形陷坑,或碟形、盆形、锥形塌陷漏斗。塌陷漏斗附近的土体或岩体常伴随产生缝隙,称塌陷裂缝,宽数厘米至1米不等,长可达数十米至数百米。
62.karst declogging[岩溶突水] 储集和运动于岩溶含水层中的地下水流,当被人工揭露或受自然因素影响而骤然产生的大量涌水现象。岩溶突水常伴随涌沙涌泥,危及安全。
63.karst depression[岩溶洼地] 与漏斗不易严格划分,一般说来,岩溶洼地较平坦,覆盖着松散沉积物,可利于耕种,漏斗则多为不规则的圆形,底部平坦面积较小,在生产上以底部长径100米为两者之间的分界。洼地可以由漏斗扩大而成,而几个洼地又可进一步扩大合并成为合成洼地(uvala),保留底部不规则的形态。岩溶洼地底部除了有落水洞外,也可有小河小溪,它们是周边泉水汇集而成,可在一端没于落水洞中。洼地常沿构造带发育为串珠状的圆洼地,以后合并成长条状的合成洼地。
64.karst drainage base level[岩溶排水基准面] 岩溶水的最低排泄位置。一般指当地排泄岩溶地下水的最低河、湖水面或海平面。
65.karst engineering geology[岩溶工程地质学] 研究有关的岩溶作用和岩溶现象与各种工程建设相互关系及其勘察评价、预测和有害作用的防治方法的学科。
66.karst environment[岩溶环境] 围绕着人类的、受到岩溶条件制约的、由空气、水、岩土、生物、能量等所组成的环境系统。其基本特点是地球化学的富钙性,大气圈、水圈、生物圈都具有地表、地下双层结构。它导致地形崎岖,土层贫瘠,水资源分布极不均匀,干旱又易涝,生产量和环境容量均较低。岩溶环境同沙漠边缘地区一样,被环境科学家称为一种脆弱环境。
67.karst fault block mountain[岩溶断块山地] 又称岩溶块状山,是发育在断裂错动上升区的岩溶地形。常见于新生代差异性升降运动强烈的区域。断块山地之间,有的形成断陷盆地。山地多呈条状或块状分布,边缘为断层发育,山地方向与趋向一致,断崖悬立、岩石裸露,相对高差常达500-1000米以上。
68.karst formation[岩溶堆积物] 各种与岩溶作用有关的堆积物的通称。包括洞穴化学沉积物、洞穴其它成因的堆积物及地表岩溶堆积物。
69.karst gas explosion[岩溶气爆] 岩溶管道中的气水压力作用破坏周围岩土的突发现象。存在于封闭条件较好的洞穴中的自由气体,由于地下水位的大幅度涨落,造成洞内气体压缩,产生热能,当积聚能量超过周围岩体强度时,而引起周围岩体或土层破裂、塌陷、以致穿孔。是一种释放能量并伴有巨响的机械破坏作用。气爆多沿岩体的软弱结构面发生。在利用天然溶蚀洼地修建水库时,这种作用常因库水位的涨落而引起岩体塌陷穿孔。气爆现象也可在自然界发生。
70.karst geomorphology[岩溶地貌学] 研究岩溶地貌的特征及其发生、发展和分布规律以及有关的改造、利用、预测问题的学科。
71.karst hanging valley[岩溶悬谷] 岩溶地区高悬于主谷谷坡上呈“U”形的干谷。因近期地壳上升形成。
72.karst hill[岩溶丘陵] 由岩溶作用形成的丘陵。起伏不大,相对高差通常在100-150米,坡度小于45°,已不具峰林形态。以黔北鄂西高原最为典型。常与溶蚀洼地组合成亚热带岩溶区的主要类型。
73.karst hills-depression[岩溶丘陵-洼地] 岩溶丘陵和岩溶洼地及干谷组成的组合地形。岩溶丘陵为岩溶洼地及干谷所分割,沟谷及洼地的底部一般较为平坦,发育着漏斗与落水洞,并大部分为松散堆积所覆盖。这种组合地形,常分布在河间地带与分水岭地带。
74.karst hydrodynamic unit[岩溶水动力单元] 又称岩溶含水系统,岩溶地下水域或岩溶水文地质单元。指具有统一补给边界,统一地下径流场的某一岩溶地下水系的流域范围。
75.karst hydrogenology[岩溶水文地质学] 研究内容与岩溶水文学相近的学科。从地质学角度研究岩溶地区的地下水的形成、赋存、分布和运动规律及其水资源评价和勘察、开发治理。在欧美一些国家岩溶水文学也包括岩溶水文地质学的研究内容。
76.karst hydrology[岩溶水文学] 研究岩溶地区的水文结构,化学成分的形成,地表水和地下径流的分布、运移、排泄规律,及其观测、预测、水文分析和岩溶地区水资源评价的学科。
77.karst lake[岩溶湖] 大型封闭洼地中的圈套常年积水体。岩溶湖的形成有不同情况:有的由于漏斗或落水洞的淤塞聚水而成;有的是直接与地下含水层有联系的湖,这种湖终年有水,水量稳定。
78.karst landscape[岩溶景观] 岩溶地区各种地表、地下自然形态的综合景象,其主要特征因地而异。有溶沟石牙、干沟大泉、溶蚀洼地、峰林、地下水系网,以及的植被等。我国桂林的峰林、北方的干沟和大泉、云南路南的石林,都是岩溶景观的代表。
79.karst mineral deposit[岩溶矿床] 通过岩溶作用而产生的机械、化学和生物化学堆积的各种金属与非金属矿床和由各种岩溶空间(如洞穴、洼地、溶沟、溶槽、溶孔等)自然的固体或流体矿床。
80.karst peneplain[岩溶准平原] 地面起伏渐小,发育到准平原阶段的岩溶平原。岩溶准平原属同一形态类型,而岩溶准平原则强调了岩溶循环演变的阶段性。
81.karst phenomena[岩溶现象] 岩溶作用下产生在地表和地下的各种现象。
82.karst plain[岩溶平原] 岩溶地区近乎水平的地面。在湿润的气候条件下,由于长期经受流水岩溶作用,使岩溶盆地面积不断扩大,可达数百km,地表为溶蚀残余的红土或冲积层覆盖的呈现出平缓起伏的平原地形,局部散布着岩溶孤峰。
83.karst planation surface[岩溶夷平面] 岩溶准平原经过抬升而成的地貌现象。它反映夷平面形成时期,岩溶是以水平溶蚀、河流侧蚀的方式为主进行的,属于流水岩溶。后期的地壳上升运动,将这个较平坦的地面置于不同的高度上;抬升后的岩溶作用,可使岩溶夷平面支离破碎。在岩溶夷平面分布的地方,当条件有利的情况下,有可能形成风化壳矿床。
84.karst plateau[岩溶高原] 岩溶化的高原。岩溶高原内有明暗交替的河流、漏斗、盲谷、溶蚀洼地、岩溶盆地等发育,地下水往往从高原边缘的陡崖下流出。
85.karst processes[岩溶作用] 水对可溶性岩石进行以化学溶蚀作用为特征,包括水的机械侵蚀和崩塌作用以及物质的携出、转移和再沉积的综合地质作用。
86.karst spring, karst emergence[岩溶泉] 岩溶水向地表流出的天然露头。岩溶泉的地表,地下补给范围称岩溶泉域。
87.karst stone column[岩溶石柱] 沿碳酸盐岩岩体垂直裂隙或溶槽等进行溶蚀,侵蚀后残留的上下直径大致一致的柱状岩体。在三峡石牌、北京西山拒马河十渡两岸白云岩中发育有典型的溶柱,高达十米至数十米。
88.karst tectonic basin[岩溶断陷盆地] 新生代断裂活动形成的岩溶盆地。盆地周边沿断裂带山坡陡峻,有断层崖或三角面等痕迹遗留,比高数百米至千米以上,向上与高原面陡接。盆地形态较为规则,边界平直,呈长条状或方形,面积数十至数百km底部平坦,有较厚的新生界堆积。部分盆地中有天然湖泊发育。盆地的基底以及周围山地的基岩大部分为可溶岩类。周围山地中溶沟、溶槽、封闭洼地等形态发育,而盆地深部可溶岩中溶洞发育,常含丰富的承压岩溶水,有的地区可自流。
89.karst valley[岩溶槽谷] 有流水作用参与形成的长条状的岩溶洼地。其发育主要受构造、岩性控制。以川东最为典型。
90.karst water[岩溶水] 赋存于岩溶化岩体中的地下水的总称。碳酸盐岩岩溶水常有较高的方解石或白云石饱和指数。又称岩溶地下水。
91.karst window, regard[岩溶天窗] 地下河或溶洞顶部通向地表的透光部分。
92.karst zonality[岩溶地带性] 不同气候带内所表现的岩溶气候形态组合,即岩溶的地带性。但地带性岩溶也同时受地形、岩性、构造等非地带性因素的影响。
93.karstic network, conduit network[洞穴网] 在岩溶化岩体中,人可进入和不能进入的互相连通的洞穴管道系统。
94.karstic water table[岩溶地下水面] 在岩溶含水层的饱水带顶部,具有连续性的较规则的地下水面,即岩溶潜水面。这个面的各部位具有程度不同的水力联系。在地下水呈浸流面特征的地段,地下水面系潜在的承压水力面与潜水面的统一体。由地下水位差而造成地下水在平面上的运动趋势能,可在地下水位等高线图上反映出。有的岩溶工作者认为:地下水在岩溶通道中常是孤立存在的,因此岩溶化岩体中不存在统一地下水面。岩溶地下水面上呈槽状的低水位地带,称岩溶地下面凹槽。它反映地下河或地下集中径流带的存在。
95.karstification[岩溶化] 可溶岩地区造成各种地表及地下形态的发生及演化的的一切作用。
96.karstology[岩溶学] 研究岩溶的地质学与地理学之间的边缘科学。它从许多不同学科领域研究岩溶现象及其形成过程和岩溶的改造作用。它研究的内容包括:岩溶发育的基础理论、岩溶地貌、岩溶洞穴、岩溶水文地质和工程地质、岩溶水文学、岩溶矿床、岩溶地区的生物地球化学、岩溶区的环境及综合开发利用等。
97.labyrinth cave, maze cave[迷宫式溶洞] 由各种方向、规模、度相互连通的溶洞年组成的,常常是近于水平的洞穴系统。
98.lapie[溶沟] 由溶痕扩大而成的溶蚀沟道。
99.light through cave [穿洞]抬升脱离地下水位的或大部分已脱离一下水位的地下河、地下廊道,伏流或洞穴,其两端成开口状,并透光者。
100.lily pad[云盆] 圆形或浑圆形盘状的水下碳酸钙沉积物。分布在平底的较为开阔的溶洞中。盘顶面大致位于一个水平面上。常和边石,边石坝相位出现。
101.mineral deposit bearing karst water[岩溶充水矿床] 开拓时受岩溶水直接或间接影响的岩溶矿床或非岩溶矿床。按水文地质条件复杂程度可分:简单、中等、复杂、极复杂等类型。
102.Mineral saturation indices [矿物饱和指数] 表示溶液对某种矿物的溶解能力的热力学指标。以某种矿物在溶液中的离子的活度积与其平衡常数之比的对数值来表示。
103.mixture corrosion[混合溶蚀] 两种以上碳酸钙浓度不同或温度不同的饱和溶液混合时产生的溶蚀作用。在饱和的碳酸盐溶液中,水中CaCO3与CO2处于动态平衡。当两种以上碳酸钙浓度不同的或温度不同的饱和溶液混合时,则破坏了这种平衡。由于混合后溶液达到平衡时所需的CO2比原来两种平衡溶液中的CO2含量为少,导致CO2释放,因而产或加强对可溶岩的溶蚀,这种作用称混合溶蚀。
104.moonmilk[月奶石] 一种乳白色、含水量高、可塑的、乳酪状的洞穴堆积。在其形成中微生物起着重要作用。
105.natural bridge[天生桥] 地下河与溶洞的顶、板崩塌后,横跨沟谷的残留顶板。其两端与地面连接,中间悬空而呈桥状。广义地说,一切横跨沟谷或河流上的岩体都可称天生桥。
106.notch[边槽]脚洞壁上或可溶岩岩壁上近于水平的溶沟。边槽常有上下数层,系地表水或地下水溶蚀的结果。反映了过去和目前的水位。另外,形态类似边槽而延伸短,中部深入侧壁,两端沿洞壁尖灭的弧形槽,称为蚀龛(niche),系曲流作用造成。
107.palaeokarst[古岩溶] 非现代营力环境下形成的岩溶。
108.peak cluster[峰丛] 联座的峰林。峰与峰之间常形成“U”形的马鞍形地貌。
109.peak cluster-depression[峰丛-洼地] 峰丛与洼地的组合地形。主要分布在桂西北和云南、贵州高原边缘的斜坡地带,以及红水河、南盘江、北盘江及其一极支流两侧。海拔200-1000米左右,峰丛相对高度最大可达600米。其间的岩溶洼地深陷,呈圆筒状,在广西称作弄。
110.peak forest[峰林] 在热带地区,气候高温潮湿,碳酸盐类岩石被强烈溶蚀,石峰突起,并有地下排水系统,组成广义上的峰林地形。狭义的峰林在国外称圆锥状岩溶(kegelkarst)和塔状岩溶(tower karst, turmkarst)指高耸林立的石灰岩山峰,分散或成群出现在平地上,远望如林,称之为峰林。其个体为石峰。峰体相对高差100-200米,坡度很陡,一般均在45°以上,有的地方依构造方向排列,其表面发育石牙与溶沟。
111.peak forest-plain[峰林-平原] 石峰与其平原相间出现的地貌组合形态。属流水岩溶。
112.peak forest-valley[峰林谷地] 峰林与谷地的组合形态。峰林间为谷地,且其中有漏斗、落水洞分布,并有季节性或常年性水流。
113.perched karst[悬挂岩溶] 发育于包气带内,不透水层之上的岩溶。
114.phytokarst[植物岩溶] 因植物的作用而产生的岩溶作用过程或形态的统称。植物放出或吸收CO2,加速水对碳酸盐矿物的溶蚀或水中碳酸盐的沉积;植物分泌的有有机酸;以及植物本身的钻孔作用,都能导致植物岩溶的产生。常见的植物岩溶形态有溶盘(corrosional pan),洞口石刺,洞口或洞外钟乳石,常表现向光性,地表河中的钙华坝,以及一些显微形态等。
115.ponor, sink hole, swallow hole[落水洞] 消泄地表水的近于垂直的或倾斜的洞穴。它是流水沿裂隙进行溶蚀、侵蚀作用以及塌陷而形成。分布于溶蚀洼地、岩溶沟谷和坡立谷底部,也有分布在斜坡上的。其形态不一,浓度可达100米以上。有的有松散堆积物充填,没有明显的入口。在我国尚有消水洞、消洞等地方性名称。广义上的美国术语sinkhole则与欧洲术语doline是同义语。
116.pseudokarst[假岩溶] 有些学者把主要由非化学溶蚀作用产生的在形态上类似岩溶的现象,统称为假岩溶。如黄土地区的土林、天生桥等。
117.rate of karst filling[岩溶充填率] 充填物体积与孔洞体积之百分比。根据充填率的多少,可分:全充填、半充填和少量充填。
118.rate of karstification[岩溶率] 一定范围内岩溶空间的规模和密度。岩溶率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岩溶发育的强度及方式,分为:①点岩溶率:单位面积内岩溶空间形态的个数;②线岩溶率:单位长度上岩溶空间形态的百分比;③面岩溶率:单位面积上岩溶空间形态面积的百分比;④体岩溶率:孔洞体积占测量可溶岩体积之百分比;⑤钻孔岩溶揭露率:在一定深度或层位的条件下,揭露到孔洞的钻孔占勘探钻孔总数的百分比。
119.reculee[断头河] 在岩溶地区,由陡壁下流出的岩溶泉或地下河形成的河流。
120.red bed karst[红层岩溶] 在钙质或其它可溶性物质胶结的、或含有碳酸盐岩砾石成分的红色碎屑岩中形成的岩溶。红层岩溶的地表形态也称为丹霞地形。
121.rimestone dams [边石坝]横切地下河或地表河,或围绕泉水形成的拦河坝状边石,石坝形成后,使地下河道或地表河道成为阶状,如有水流活动,则常出现一系列的石坝与水潭。
122.rimstone[边石] 水流过洞底积水塘时,在其边缘形成的碳酸钙沉积。小边石群状如梯田称石田。
123.rock pendant[悬吊岩] 洞穴内仅次于洞顶或洞壁的母岩突出物。有的状如钟乳,可称其为钟乳状吊岩。洞顶悬吊岩多形成于洞穴发育的饱水阶段。而洞壁悬吊岩,则常在洞穴的包气带阶段形成。
124.rock salt karst[岩盐岩溶] 发育在岩盐及其它卤化物岩中的岩溶。它所形成的岩溶形态一般较石膏和碳酸盐岩的形态为复杂。如云南禄丰附近。
125. rock shelter[岩屋] 悬岩或陡坎下的浅溶洞,又称岩龛。主要是由地表水冲蚀,溶蚀或风蚀的结果,或由山区生物化学、融冻作用、差异风化而形成的近似于水平的洞穴。一般宽度大于高度3-5倍,深度不超过10米。
126.salt tufa[盐华] 由盐泉沉积的疏松状盐类沉积物。为非晶质疏松堆积或细小晶粒之集合。主要矿物成分为方解石、、、芒硝等。
127.saturation zone, phreatic zone[饱水带]又称潜流带。岩溶含水层枯水其地下水位以下的地带。它的上限及厚度与补给――排泄区的相对位置和高差有关。水流常具有连续性和静水压力。按其在地下水面以下的深度,可分浅饱水带和深饱水带。浅饱水带常常是岩溶强烈发育的地带。一些近于水平的洞穴,常发育在当时地此带的地下水在面附近,深饱水带与深部缓流带成渐变关系。
128.seasonal fluctuation zone[季节交替带] 又称过渡带。由于季节变化而引起地下水位升降波动的地带。是仅次于包气带与饱水带之间的过渡地带。当雨季潜水面升高时,构成饱水带的一部分;旱季潜水面下降,则成为包气带的一部分,形成周期性的交替。
129.shaft, karst pit[竖井] 一种垂向深井状的通道。浓度由数十米至数百米。因地下水位下降,渗流带增厚,由落水洞进一步向下发育或洞穴顶板塌陷而成。底部有水的,叫天然井、岩溶井、溶井或天坑等。
130.siphon, water trap[岩溶倒虹吸管] 充水的,倒U型的,在一定距离后又圳出水面的、进出口有水位差的地下岩溶通道。
131.soda straw[鹅管] 上下直径变化不大,呈细长条状的。
132.soil cave[土洞] 发育在可溶岩上覆土层中的空洞。其形成需有易被潜蚀的土层,其下有排泄、储存潜蚀物的岩溶通道。当地下水位在岩土交界面附近作频繁升降时,常产生水对土层的潜蚀而形成土洞。
133.solutional cap rock[溶帽山] 山顶或接近山顶溶蚀残留的碳酸盐岩体,其下为非可溶性岩层,形成似帽顶的山体。这类地形在山东由中寒武统灰岩及下伏页岩组成,当地称为崮。
134.solutional cavity[溶穴] 直径一般小于50cm的穴孔。常因岩石组成物质不,经溶蚀而成。
135.solutional ripple, flute[流痕] 由紊流水的溶蚀和作用,在洞壁(或洞外岩壁)上形成的一种波状凹入的形态。流痕常成群出现。其剖面不对称,迎水面缓而较长,背水面陡而较短,故可用以确定形成时水流流向,流痕的波长由1-2厘米至大于1米。其大小与水的流速成反比。英国洞穴工作者称流痕为贝窝(scallop)。目前国内有人按波长由小到大把流痕分为流纹、波痕、贝窝几种类型,只把发育比较成熟的波痕才称为贝窝,但国外却通常使用flute, scallop等词,没有更详细的分类。
136.speleology[洞穴学] 探查、研究人可进入的洞穴的科学。岩溶洞穴是洞穴学研究的主要对象,它与岩溶研究密切相关。研究内容主要包括:洞穴地貌和地质洞穴物理、化学和水文气象、洞穴生物和考古、洞穴文化艺术、洞穴的勘测技术、洞穴制图与摄影及洞穴生态环境与保护等。
137.speleothem[洞穴化学沉积物] 洞穴中由水的作用造成的各种次生矿物沉积物的通称。主要类型有滴石、流石、凝结水或雾水沉积、水下沉积、毛细管水沉积等。
138.spherical stalactites[石葡萄] 成因同石珊瑚,状如葡萄的碳酸钙或石膏沉积物。
139.stalactite[钟乳石] 自溶洞顶部向下次生的一种以碳酸钙为主的沉积。开始只成为一小突起附在洞顶,以后逐渐增长。具有同心圆状结构。中心部分有一空管,形状如钟乳。
140.stalacto-stalagmite, column[石柱] 钟乳石往下长,与对应的石笋上长相连接后所形成的柱状体。
141.stalagmite[石笋] 洞顶的水滴落到底板后,形成由下而上增长的碳酸钙沉积,形如笋状。
142.stone cake[石饼] 外形似饼的穴珠。
143.stone fan[石扇] 形态似扇的流石类沉积物。在洞穴内由线状水流突变为片状水流时,或在地下河出口的漫流地段均可形成。
144.stone forest, crevice karst[石林] 由密集林立的锥柱状,锥状,塔状岩体组合成的景观。其间多为溶蚀裂隙。隙坡直立,坡壁上部有平行的溶沟。以云南的路南石林最为典型。石林相对高度一般20米左右,高者可达50米。一般认为是土壤水沿质纯厚层石灰岩表面及节理裂隙溶蚀产生的,上部受雨水作用改造。
145.stone hill[石丘] 相对高度更小的孤峰。孤峰进一步遭受溶蚀,侵蚀,使大面积的平原上只留下个别蚀余残丘(pepino hill),其相对高度只有十数米至数十米。
146.stone teeth[石芽] 地表水沿可溶性岩石的节理裂隙进行溶蚀,侵蚀形成溶蚀裂隙纵横交错,其间残存的牙状岩体。高度一般不超过3米。
147.subterranean river [地下河]又称暗河。具有主要特性的岩溶地下通道。它是地下径流集中的通道,常具紊流运动特征,并有自己的汇水范围。其动态变化明显受当地大气降水影响。地下河的规模和地下河系的完善程度决定于岩溶作用的方式和程度。由地下河的干流及其支流组成的地下通道系统称地下河系(system of subterranean river)。
148.subtropical karst[亚热带岩溶] 亚热带气候条件下形成的岩溶。我国的亚热带有明显的干季和雨季,年降水量在800mm以上,雨季主要集中在夏季。在这种气候条件下,岩溶发育以各种岩溶洼地,溶蚀盆地、漏斗及岩溶丘陵为其特征,并有一些大的洞穴及地下河系。
149.swallet steam[伏流] 为地表河流经过地下的潜伏段。其与地下河的主要区别在于伏流有明显的进出口,且进口水量为出口水量的主要来源。而地下河则无明显进口。有的伏流规模很大。如长江支流清江,地下伏流10余公里才流出于地表。
150.terra rossa[蚀余红土] 碳酸盐岩溶蚀后残留的富含Al2O3和Fe2O3的粘性土类。
151.travertine[洞穴次生碳酸钙] 洞穴中由水的作用造成的各种胶结较好的结晶质碳酸钙。
152.tropical karst[热带岩溶] 在湿润的热带地区发育的岩溶。因其具有岩溶发育的最高水分有效性,地表与地下岩溶均强烈发育。
153.underground lake[地下湖] 即暗湖。在天然洞穴中具有开阔自由水面的比较平静的地下水体。它往往和地下河相连通,或在地下河的基础上局部扩大而成,起着储存和调节地下水的作用。
154.valley bottom circulation zone[谷底循环带] 河床以下,地下水具倒虹吸循环作用的地带。在这个带,由于河水流动减压,地下水从谷底排向河中,流向流上。地下水承压,其循环深度可远低于河谷谷底。河谷谷底下的深部岩溶的发育,常受此种倒虹吸管循环作用的影响。
155.waterfall calcareous tufa[瀑水钙华] 在碳酸盐岩岩溶区地表河的瀑布壁上沉积的钙华层。它顺瀑布水流线往下增长,呈垂幔状、肺叶状等。其成因与河水水质及瀑布地段特殊的物理、化学、生物条件有关。瀑水钙华的堆叠常能架空成较大空洞。}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时间到底是什么东西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