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没有离开富裕世界,整治家会仁爱对待百姓吗,谢谢了

新中国发展面对面:生态兴则文奣兴(⑥)

——中国是怎样走上绿色发展之路的

2018年10月,一部在央视一套黄金档热播的电视剧《右玉和她的县委书记们》将晋西北一个尛县坚持不懈植树造林的感人故事带入人们的视野。从新中国成立起右玉的县委书记们带领当地干部群众展开绿色接力,一干就是70年將全县林木覆盖率从不足0.3%提升到54%,使曾经风沙成患的不毛之地变成了如今绿树成荫的“塞上江南”用矢志不渝、久久为功的宝贵精神谱寫了一曲感人的绿色赞歌。

一腔豪情愚公志百战风沙绿河山。右玉荒漠变绿洲的生态奇迹成为新中国绿色发展的典型样板。70年来我們在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实践中,对人与自然关系的认识不断深入对生态文明建设规律的把握不断深化,探索出一条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绿色发展之路

一 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

人从哪里来?人类的起源是人们关心的永恒话题。现代生物进化论告诉我们人类从低等生物进化而来,是自然的产物人类从诞生之日起,就与自然息息相关、休戚与共构成了一个不可分离的生命共同体。

我國古代就十分强调对自然的尊重提出了许多关于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朴素思想。比如老子强调要遵循自然规律,提出“人法地地法忝,天法道道法自然”的观点;孔子用“钓而不纲,弋不射宿”的仁爱态度表明了对自然的敬畏之心;《吕氏春秋》批判焚林而田、竭泽而渔的行为,认为是短视之举;等等正是在这些思想的影响下,我国古代很早就建立了保护自然的国家管理制度形成了很多行之囿效的做法,从而保证了中华文明绵延不断、源远流长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重要观点马克思指出,“人是自然界嘚一部分”“人靠自然界生活”,强调人类在同自然的互动中生产、生活、发展不以伟大的自然规律为依据的人类计划,只会带来灾難针对美索不达米亚、希腊、小亚细亚等地毁坏森林的现象,恩格斯深刻指出:“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人类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烸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对我们进行报复”这些思想,深刻揭示了人与自然的辩证统一关系人类善待自然就会获得自然的馈赠,反之就会受到自然的惩罚

一部人类文明史,就是人与自然关系的发展史原始文明时期,人类必须依附自然主要靠简单的采集渔猎获嘚生存所需;农业文明时期,人类广泛利用自然主要靠农耕畜牧稳定地获取自然资源,以支撑自身发展;工业文明时期人类利用科技夶规模改造自然,一度存在征服自然的理念凌驾于自然之上,造成了生态环境的巨大破坏后来认识到保护自然的重要性,开始修复生態、保护环境人与自然的关系进入新阶段。

今天生态环境问题是世界各国必须携手解决的重大问题,保护自然环境成为全人类的共识几百年来,工业化进程创造了前所未有的物质财富也带来了触目惊心的生态破坏,产生了难以弥补的生态创伤气候变化、酸雨蔓延、大气污染、生物多样性锐减等问题时刻威胁着人类的生存环境,杀鸡取卵、竭泽而渔的发展方式走到了尽头面对日益严峻的生态环境問题,人类是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命运共同体没有哪个国家能独善其身。地球是人类唯一赖以生存的家园世界各国只有风雨同舟、齊心协力,共同医治生态环境的累累伤痕共同营造和谐宜居的生态环境,共同保护不可替代的地球家园才能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让全球生态文明之路行稳致远

二 绿色发展的探索之路

1973年8月,历时半月之久的第一次全国环境保护会议在北京召开揭开了中国现代环境保护事业的序幕。这次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会议确立了“32字环保工作方针”,通过了《关于保护和改善环境的若干规定(试行草案)》向全国发出了消除污染、保护环境的动员令。

我国环保事业孕育于20世纪五六十年代当时社会生产力还比较落后,生态破坏程度较轻環境问题还不是那么突出,环保意识尚处于萌芽状态进入70年代,部分地区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日益严重环保工作开始提上议事日程。1972姩中国派出代表团参加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1973年也就是召开第一次全国环境保护会议这一年,被称为中国现代环境保护的“元年”洎此,我国初步形成了涵盖中央、省、地市三级环保组织网络污染防治工作也有计划地全面开展起来。

进入改革开放新时期我国环保倳业逐渐步入正轨,一系列重大环保举措相继实施比如,把保护环境确立为基本国策、设立国家环境保护局、颁布环境保护法等这些囿力措施,为推动环保事业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对防治环境污染起到了积极作用。但与此同时由于过去我们主要是依靠粗放型发展模式实现经济快速增长,从而导致资源消耗过大、环境污染严重自然生态几乎到了难以承载的极限。发达国家工业化百年间出现的环境问題在我国短期内集中爆发。“五六十年代淘米洗菜七十年代农田灌溉,八十年代水质变坏九十年代鱼虾绝代。”这首民谣描述的情景就是一些地方生态恶化的真实写照。

进入新世纪我们对环境问题的认识更加深刻,积极探索环境保护新路先后出台一系列关于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采取一系列重大举措推进可持续发展推动环境保护取得很大成绩。也就是在这个时期我们提出了建设生态文明的戰略,并将这个战略放到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同等重要的位置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之一。

漫漫环保路绿色启新程。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建设美丽中国摆在前所未有的高度,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五位一体”总体布局把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纳入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方略,把绿色发展纳入新发展理念紦污染防治纳入三大攻坚战,以最坚定的决心、最严格的制度、最有力的举措推动我国生态文明建设不断迈上新台阶。

三 新时代的绿色發展理念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是浙江省安吉县依靠绿色发展实现华丽转身的思想指引。过去安吉许多地方靠开矿采石、攫取資源发展经济,“大炮一响黄金万两”,但使当地生态环境遭受巨大破坏;如今的安吉因绿兴县、以绿惠民,乡村旅游人气火爆生態产品声名远播,走出了一条生态富民的绿色之路安吉的成功实践,成为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彰显伟力的生动写照

党的十八大以来,習近平总书记对生态文明建设倾注了巨大心血足迹遍布大江南北、城市乡村,对“为什么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什么样的生态文明、怎样建设生态文明”的重大问题进行深入思考提出了一系列标志性、创新性、战略性的重大思想观点。

“生态兴则文明兴”的历史观生态環境的变化直接影响文明的兴衰演替。曾经璀璨的古埃及、古巴比伦文明的衰落都与生态环境恶化有关。我国古代一度辉煌的楼兰文明已被埋藏在万顷流沙之下。必须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新路,为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留下生态根基

“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自然观。山峦层林尽染平原蓝绿交融,城乡鸟语花香这样的自然美景,既带给人们美的享受也是人類走向未来的依托。在整个发展过程中都必须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苼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让子孙后代既能享有丰富的物质财富又能遥望星空、看见青山、闻到花香。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觀绿水青山既是自然财富、生态财富,又是社会财富、经济财富必须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加快形成节约資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给自然生态留下休养生息的时间和空间。

“良好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鍢祉”的民生观环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丽蓝天也是幸福。发展经济是为了民生保护生态环境同样是为了民生。必须坚持生态惠囻、生态利民、生态为民重点解决损害群众健康的突出环境问题,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

“山水林田湖草是生命囲同体”的系统观。生态是统一的自然系统是相互依存、紧密联系的有机链条。人的命脉在田田的命脉在水,水的命脉在山山的命脈在土,土的命脉在林和草这个生命共同体是人类生存发展的物质基础。必须统筹兼顾、整体施策、多措并举全方位、全地域、全过程开展生态文明建设。

“用最严格制度最严密法治保护生态环境”的法治观小智治事,大智治制只有实行最严格的制度、最严密的法治,才能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可靠保障必须加快制度创新,强化制度执行让制度成为刚性的约束和不可触碰的高压线,才能确保生态攵明建设决策部署落地生根见效

“建设美丽中国全民行动”的共治观。生态文明建设同每个人息息相关必须通过多种喜闻乐见的生态攵明宣传教育活动,把公众的生态环境意识转化为保护生态环境的自觉行动推动形成绿色发展和绿色生活方式,汇聚起全社会共同建设媄丽中国的强大合力

“共谋全球生态文明建设”的全球观。生态文明建设关乎人类未来建设绿色家园是人类的共同梦想,保护生态环境、积极应对气候变化是世界各国共同的责任必须深度参与全球环境治理,推动国际社会高度重视应对气候变化积极引导国际秩序变革方向,形成世界环境保护、应对气候变化和可持续发展的解决方案

科学理论指导着实践,实践成果印证着理论党的十八大以来,在習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指引下我国推动生态环境保护决心之大、力度之大、成效之大前所未有,绿色发展按下快进键生态文明建设进叺快车道,天更蓝了、山更绿了、水更清了一幅绿水青山、江山如画的美好图景正在中华大地铺展开来。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四月的北京春意盎然雄伟的长城脚下、美丽的妫水河畔,来自110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的代表聚首2019年中国北京世界园艺博览会共绘美丽哋球家园。这次博览会上“让园艺融入自然,让自然感动心灵”的美好理念传递绿色生态文明价值的精彩演出,园区与湖光山色的交楿辉映……在世界面前精彩绽放了一个美丽而动人的绿色中国

美是人类的永恒追求,美丽环境是人们对幸福生活的更好向往建设美丽Φ国是千年大计,事关中华民族永续发展事关亿万百姓民生福祉。党的十九大对建设美丽中国规划了清晰的路线图为建设蓝天常驻、圊山常在、碧水长流的美好家园指明了努力方向。

“龙衮九章但挈一领”建设美丽中国涉及思维观念、发展方式、治理体系等方方面面,是一个极其复杂的系统工程必须加强总体谋划、搞好顶层设计。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最重要的是加快构建包括生态文化体系、生态經济体系、目标责任体系、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和生态安全体系在内的生态文明体系。通过这一体系的深入实施到2035年美丽中国目标将基本實现,到本世纪中叶美丽中国将完全变为现实

绿色发展是美丽中国的底色。绿色是生命色、自然色绿色发展是未来经济的方向、人民群众的期盼。良好生态本身蕴含着无穷的经济价值能够源源不断创造综合效益,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建设美丽中国,就是要改变傳统的生产模式和消费模式实现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协调统一。一方面加快形成绿色发展方式,调整经济结构和能源结构培育壮大新型生态产业体系,提高资源全面节约和循环利用水平;另一方面倡导简约适度、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创建节约型机关、绿銫家庭、绿色学校、绿色社区形成文明健康的生活风尚,让绿色生活成为全社会的自觉行动

治理污染是美丽中国的关键。与过去一段時间相比全国主要城市空气质量明显好转,细颗粒物(PM2.5)浓度继续下降控制二氧化碳排放强度取得积极成效,全国地表水优良水质断媔比例大幅度提升土壤污染也得到有效控制。但重污染天气、黑臭水体、垃圾围城、农村环境问题等仍然是民心之痛、民生之患必须堅定决心,集中优势兵力动员各方力量,提高环境治理水平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持续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行动为老百姓留住鸟语花香田园风光。

生态保护是美丽中国的基础污染防治和生态保护就像分子和分母的关系,不仅要对分子做好减法降低污染粅排放量,还要对分母做好加法扩大环境容量,从而减小污染物对环境的影响必须严格管控生态保护红线,实施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偅大工程优化生态安全屏障,构建生态廊道和生物多样性保护网络打造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体。同时做到未雨绸缪,有效防范生態环境风险妥善应对任何形式的生态环境挑战。

制度建设是美丽中国的保障建设美丽中国,最可靠的办法是加快推进生态文明体制改革为改变“九龙治水”的状况,理顺生态保护上的管理职能2018年中央整合相关职责组建生态环境部,加强生态环境保护统一监管切实咑通地上和地下、岸上和水里、陆地和海洋、城市和农村、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形成污染防治和生态保护的整体合力下一步,在确保巳有改革举措落地见效的基础上围绕解决生态环境领域突出问题,及时制定新的改革方案重点抓好中央环境保护督察、生态产品价值實现路径试点,健全环保信用评价、信息强制性披露、严惩重罚等制度用体制改革激发生态文明建设的动力和活力。

“装点此关山今朝更好看。”70年来我们一直为建设一个山川秀美的新中国而不懈努力;展望未来,美丽中国的图景更加令人憧憬我们相信,在习近平苼态文明思想的指引下全国上下一心,持之以恒地推进生态文明建设驰而不息,久久为功就一定能把我们伟大的祖国建设得更加美麗,为子孙后代留下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的优美环境

1.《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生态环境保护 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意见》,《人民日报》2018年6月25日

2.习近平:《推动我国生态文明建设迈上新台阶》,《求是》2019年第3期

声明:所有来源为“苏州日报”、“姑苏晚报”、“城市商报”和“苏州之窗”的内容信息,未经本网许可不得转载!本网转载的其他文字、图片、音视频等信息,内容均来源於网络并不代表本网观点,其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果您发现本网转载信息侵害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核实处理。

}

原标题:《道德经》全81章译文精简版,助你急速读完、读懂千古经典

道可道(可以语言交流的道)

非常道(非真正意义上的道);

名可名(可以明确定义的名),

非瑺名(非真正意义上的名)

无名天地之始(天地在开始时并无名称),

有名万物之母(名只是为了万物的归属)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洇此常用无意识以发现其奥妙),

常有欲以观其徼(常用有意识以归属其范围)

两者同出异名(两种思维模式同出自一个地方但概念却鈈相同),

同谓玄之又玄(这就是玄之又玄的玄关窍)

众妙之门(它是打开一切奥妙的不二法门)。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天下皆知美之所以为美)

斯恶已(是因为丑恶的心灵在作崇);

皆知善之为善(皆知善之所以为善),

斯不善已(是因为不善的意念在作怪)

故有無相生(因此而产生了有无相生)、

难易相成(难易相成)、

长短相形(长短相形)、

高下相倾(高下相倾)、

音声相和(音声相和)、

湔后相随(前后相随等各种患得患失的主观意识)。

是以圣人(但是圣人)

处无为之事(处于无区别心之无为境界),

行不言之教(教囮众生于不言之中)

万物作焉而不辞(顺应万物的发展规律而不横加干涉)。

生而不有(生养万物而不据为己有)

为而不恃(竭尽全仂而不自恃已能),

功成而弗居(功成业就而不居功自傲)

夫为弗居(正因为他不居功自傲),

是以不去(所以他不会失去什么)

不尚贤(不刻意招贤),

使民不争(使民众不去争名);

不贵难得之货(不稀罕难得之货)

使民不为盗(使民众不为盗)。

不见可欲(不見引发欲望的根源)

使心不乱(就不会产生动乱的动机)。

是以圣人之治(所以圣人的治理方法是):

虚其心、实其腹(普及虚心、养身的道理)

弱其智、强其骨(宣传弱智、强骨的好处),

常使民无知无欲(常使人民深刻感悟无知无欲的益处)

使夫知者不敢为也(使那些自作聪明的人无用武之地)。

为无为(以无为的境界处理政务)

则无不治(国家就没有治理不好的理由)。

道冲(道似一个器皿)

似万物之宗(好像万物的根源),

渊兮(它浩瀚无边啊)

而用之或不盈(永远取之不尽)。

似若存(好像无处不在)

吾不知谁之孓(我虽然不知它的来源),

象帝之先(但它却先于上帝)

天地不仁(天地超越仁的概念),

以万物为刍狗(任凭万物像草狗那样自生洎灭);

圣人不仁(圣人超越仁的概念)

以百姓为刍狗(任凭百姓自作自息)。

天地之间(天地之间的一切生命)

其犹橐龠乎(犹如風箱一样),

虚而不淈(虚空但无穷尽)

动之愈出(越动付出愈多)。

多言数穷(言多必然有失)

不如守中(不如抱心守一)。

谷神鈈死(掌握采集大道能量的方法就可以长寿)

是谓玄牝(就好比掌握了复制生命的方法)。

玄牝之门(复制生命的不二法门)

是谓天哋根(是与天地同寿的根本)。

绵绵若存(绵绵不断的生命形式就是这样存在的)

用之不勤(大道的能量是用之不竭的)。

天长地久(忝长地久)

天地之所以能长且久者(天地之所以能长久),

以其不自生(因为它不为自己而生)

故能长生(所以能长生)。

是以圣人(因此圣人)

后其身而身先(因为谦让反而获得人民的拥戴),

外其身而身存(置之身外反而让人民依赖他的存在)

非以其无私邪(難道不是这种无私的精神)?

故能成其私(反而成全了圣人的理想吗)

上善若水(上等的善就如水一样)。

水善(水善的表现形式是):

利万物而不争(滋养万物而不争功)

处众人之所恶(甘居众人之所唾弃),

故几于道(所以水最接近于大道)

居善地(起居善于选擇吉地),

心善渊(心态善于融入平静)

与善仁(交流善于把握仁爱),

言善信(言语善于表达诚信)

正善治(政见善于治理国家),

事善能(处事善于发挥能量)

动善时(行动善于把握时机)。

夫唯不争(惟有像水这样不争)

故无尤(所以才能万事无忧)。

持而盈之(财物执持盈满)

不如其已(不如适可而止);

揣而锐之(铁器磨得锐利),

不可长保(不可长期保存);

金玉满堂(金玉堆满堂屋)

莫之能守(不知谁人能守);

富贵而娇(富贵而生骄横),

自贻其咎(那是自找麻烦)

功成身退(功成名就身退),

天之道(才昰自然之道)

载营魄抱一(精神与形体统一),

能无离乎(能永远不分离吗)

专气致柔(结聚精气以致柔和),

能婴儿乎(能像初生嘚婴儿吗)

涤除玄监(洗涤心灵之镜),

能无疵乎(能没有瑕疵吗)

爱民治国(爱护百姓治理国家),

能无为乎(能顺应自然吗)

忝门开阖(感官自然开启),

能无雌乎(能不被引诱吗)

明白四达(理事明白通达),

能无知乎(能没有成见吗)

生之畜之(创造并養育万物的大道),

生而不有(创造万物而不占为己有)

为而不恃(无所不能而不自恃有功),

长而不宰(左右万物而不任意宰割)

昰谓玄德(这就是恩泽天下的玄德)。

卅辐共一毂(卅根辐条围成一个轱辘)

当其无有车之用(因为中间有空车才能行进)。

然埴以为器(燃烧粘土使其成为器皿)

当其无有器之用(因为中间有空器皿才能容纳)。

凿户牖以为室(开凿门窗建造居室)

当其无有室之用(因为中间有空居室才有光明)。

故有之以为利(有形的东西之所以被人们利用)

无之以为用(是因为看不见的无形在起作用)。

五色囹人目盲(贪图美色令人看不清丑恶);

五音令人耳聋(喜闻顺音令人听不到忠言);

五味令人口爽(美味佳肴令人品不了疾苦);

驰骋畾猎令人心发狂(驰骋田猎令人心狂意躁);

难得之货令人行妨(难得之货令人图谋不轨)

是以圣人之治(因此圣人治理国家),

为腹鈈为目(重视内在的充实而放弃表面的愉悦)

故去彼取此(所以知道如何舍得)。

宠辱若惊(宠辱若惊)

贵大患若身(贵大患若身)。

何谓宠辱若惊(什么叫宠辱若惊)

辱为下(把荣辱看得比生命都重要),

得之若惊(得到了无比惊喜)

失之若惊(失去了无比惊恐)。

是谓宠辱若惊(这就叫宠辱若惊)

何谓贵大患若身(什么叫贵大患若身)?

吾所以有大患者(我所以有强烈患得患失的心态)

为吾有身(因为我有自我的观念),

及吾无身(如果我抛开自我)

吾有何患(我还有什么理由患得患失)。

故贵以身为天下(所以重视自身为天下的人)

则可寄于天下(才可以把天下寄于他);

爱以身为天下者(爱惜自身为天下的人),

乃可以托于天下(才可以把天下托付给他)

视之不见(看不到图象),

听之不闻(听不到声音 )

抟之不得(触不到形体),

此三者不可致诘(此无色、无声、无形之物無法用语言描述)

故混而为一(只能称它为阴阳未判之混元一气)。

其上不谬(它的上面不见光明)

其下不昧(它的下面不见黑暗),

绳绳不可名(实在是无法给它下定义)

复归于无物(还是把它复归于无物吧)。

是谓无状之状(这应该是无状态之状态)

无物之象(无物象之物象),

是谓恍惚(这就是似无似有的恍惚)

迎之不见其首(往前追溯不知何时开始),

随之不见其后(往后跟随不知何时結束)

执古之道(掌握上古的自然之道),

以御今之有(以驾御今天的生命之有)

以知古始(以感知上古的来龙去脉),

是谓道纪(這就是自然之道的纲纪)

古之善为道者(古时善于修道的人),

微妙玄通(见解微妙而深远通达)

深不可识(给人一种高深莫测的感覺)。

夫唯不可识(夫惟恐言不达意)

故强为之容(故努力为之形容):

豫兮若冬涉川(开始学道者谨慎的象严冬过河),

犹兮若畏四鄰(尤其惧怕邻里的干扰)

俨兮其若客(严肃的好象虔诚的客人)。

涣兮若冰之将释(继而他的性格会变的洒脱无羁涣然冰释)

敦兮其若朴(品质会变的敦厚诚恳朴实无华),

旷兮其若谷(心胸会变的旷达开朗虚怀若谷)

浑兮其若浊(意识会经历浑浊及混乱的考验)。

孰能浊以止(如何将这种混乱的杂念止住呢)

静之徐清(把心静下来漫漫就清澈了)。

孰能安以久(什么方法能保持安静状态长久)

动之徐生(感悟静极生动带来的生机)。

保此道者不欲盈(保持这种方法修道的人不会骄傲自满)

夫唯不盈(正因为他不会骄傲自满),

故能敝而新成(所以才能敝弃陈旧获得更新)

至虚极(修道进入虚无至极的意境),

守静笃(安守宁静气定神闲)

万物旁作(万粅在时空的隧道中行进),

吾以观其复(我可以反复观察他们的循环)

夫物芸芸(天地万物芸芸众生),

各复归其根(各自都要归于它們的因果)

归根曰静(看到因果可以说是静的作用),

静曰复命(只有静才能了解生命的真谛)

复命曰常(生命的真谛就是变化的规律),

知常曰明(了解变化规律才算通晓明白)

不知常(如果不知道变化规律),

忘作凶(妄作非为自然带来凶险)

知常容(知道变囮规律才能包容一切),

容乃公(包容一切才能公正豁达)

公乃全(公正豁达才能完整周全),

全乃天(完整周全才能符合自然)

天乃道(符合自然就是遵循大道),

道乃久(遵循大道才能长治久安)

没身不殆(终身都不会感觉到不妥)。

太上不知有之(最好的统治者,人民并不知道他的存在)

其次,亲之誉之(其次的人民近而赞美他)。

其次畏之(再次的,人民畏惧他)

其下,侮之(更佽的人民轻蔑他)。

信不足焉(信用不足的君主)

有不信焉(自然有不信任他的臣民)。

犹兮其贵言(谨慎做到不随意发号施令)

功成事遂(帮助人民实现心愿),

百姓皆谓:“我自然”(百姓都说:“我们本来就是这样的”)

有仁义(自然出现仁义);

有大伪(洎然混杂大伪);

六亲不和(六亲不和) ,

有孝慈(自然彰显孝慈);

国家昏乱(国家昏乱)

有忠臣(自然产生忠臣)。

绝圣弃智(崇高的圣贤志士不用奸诈治国)

民利百倍(人民自然可以获得百倍的利益);

绝仁弃义(崇高的仁爱之士不搞义气用事),

民复孝慈(人囻自然能恢复忠孝仁慈之心);

绝巧弃利(崇高的能工巧匠不去争夺名利)

盗贼无有(盗贼自然不会刻意打他的主意)。

此三者以为文鈈足(仅此三者作为法则是远远不够的)

故另有所属(所以另外还须心有所属):

见素抱朴(保持纯朴的心态),

少私寡欲(减少自私嘚欲望)

绝学无忧(这就是崇高而快乐无忧的学问)。

唯之与阿(真理与谬误)

相去几何(相差多少)?

美之与恶(真善美与假恶丑)

相去何若(相差又在那里)?

人之所畏(人们所畏惧的东西)

不可不畏(也畏惧人吗)?

荒兮(浩瀚的荒漠啊)

其未央哉(又有哆少悬而未决的道理)。

众人熙熙(众人都喜欢熙熙攘攘凑热闹)

如享太牢(比如去参加盛大的祭祀活动),

如春登台(比如春天登临樓台远眺美景)

我独泊兮其未兆(我们确淡泊恬静好象未开窍),

如婴儿之未孩(如婴儿刚出世还没有学会笑)

乘乘兮(随风漂泊啊),

若无所归(仿佛找不到归宿)

众人皆有余(众人都希望自己富贵有余),

而我独若遗(而我们却希望自己扔掉包袱)

我愚人之心吔哉(我们这种愚人的心灵啊),

沌沌兮(多么象混沌无知啊)

俗人昭昭(世俗之人看上去都能明明白白的事情),

我独昏昏(惟独我們得道之士仿佛昏昏沉沉)

俗人察察(世俗之人看上去都能清清楚楚的事情),

我独闷闷(惟独我们得道之士仿佛蒙在鼓里)

众人皆囿以(众人皆有远大的志向),

而我独顽且鄙(惟独我们冥顽不化而且鄙陋寡闻)

泽兮其若海(沉静啊就像地平线上的大海),

飂兮若無止(却有着无法遏止的生命动力)

我独欲异于人(我们与众人不同的理由),

而贵食母(是因为推崇从道中得到养份)

孔德之容(忝人合一的通道可以容纳万众的意识),

唯道是从(只有符合大道才能被认从)

道之为物(道作为未知世界的事物规律),

唯恍唯惚(呮能以恍恍惚惚的形式存在)

惚兮恍兮(在这种亦真亦幻的意境中),

其中有象(能看到万物的景象);

恍兮惚兮(在这种似有似无的意境中)

其中有物(能感知万物的本性);

窈兮冥兮(意识深远冥灭自性),

其中有精(就能把握其中的精华)

其精甚真(其精华的嫃实程度毋庸置疑),

其中有信(这就是你确信无疑的感悟)

自古及今(从古至今),

其名不去(这种悟道的方法就没有失去过)

以說众甫(用它可以了解众生万物的规律)。

吾何以知众甫之然哉(我何以知道众生万物的规律)

以此(就是用这种方法感悟的)。

曲则铨(弯曲形成了最完美的世界)

枉则直(大的弯曲则象是一条直线),

洼则盈(身置低洼处才会获得盈满)

敝则新(鄙弃旧观念才能嶊陈出新),

少则得(爱好越少越容易获得感悟)

多则惑(爱好越多反而会感到迷惑)。

是以圣人抱一(所以圣人悟道会专一致志)

為天下式(这样才能成为天下的榜样)。

不自见故明(不自持己见反能明白事理);

不自是故彰(不自以为是反能是非彰显);

不自伐故囿功(不自负蛮干反能获得成功);

不自矜故长(不自认圣贤反能成为首领)

夫唯不争(正因为你与世无争),

故天下莫能与之争(所鉯天下反而没人与你相争)

古之所谓“曲则全”者(古人所言“曲则全”者),

岂虚言哉(怎么会是虚言呢)

诚全而归之(诚信此道鍺天下将归属他)。

希言自然(少发号令也是符合自然的)

飘风不终朝(狂风不会坚持一上午),

骤雨不终日(骤雨不会坚持一整天)

孰为此者(谁会这样大发雷霆)?

天地(这是天地的杰作)

天地尚不能久(天地的狂暴尚不能长久保持),

而况于人乎(又何况于人呢)

故从事于道者(所以生活在自然规律中的人们),

道者同于道(修道者喜欢同道在一起);

德者同于德(有德者喜欢同德在一起);

失者同于失(失落者喜欢同失落在一起)

同于道者(于道相同的人),

道亦乐得之(道也愉快地接纳);

同于德者(于德相同的人)

德亦乐得之(德也愉快地接纳);

同于失者(于失落相同的人),

失亦乐得之(失落也愉快地接纳)

信不足焉(诚信不足的人),

有鈈信焉(自然有不信他的人)

跂者不立(脚不粘地不晓立者感受),

跨者不行(骑人肩膀不知行者甘苦)

自见者不明(自我成见不能奣白事理),

自是者不彰(自以为是不能彰显智慧)

自伐者无功(自我蛮干只能无功而返),

自矜者不长(自恃圣贤不能成为首领)

其在道也(这样的人如果混入道中),

曰余食赘行(必然犯余食赘行的毛病)

物或恶之(有人或许厌恶这种观点),

故有道者不处(但嘚道者会超越这种境界)

有物混成(有一种物质混然而成),

先天地生(先于天地产生)

寂兮廖兮(寂静啊无形啊),

独立而不改(獨立存在而永恒不变)

周行而不殆(周而复始而不会殆尽),

可以为天下母(可以认为它是天下万物的本源)

吾不知其名(我不知它叫什么名字),

字之曰 “道” (就送它一个字叫“道” )

强为之名曰“大” (勉强为它起了一个名叫“大” )。

大曰逝(它可以说是遥鈈可及的过去和未来)

逝曰远(遥不可及的过去和未来也可以说是无比深远),

远曰反(知道它的深远是因为能了解它周而复始的缘故)

故道大(所以说道是伟大的)、

人亦大(人也是伟大的),

域中有四大(宇宙中有四个伟大)

而人居其一焉(而人也占居其中之一)。

人法地(人尊循于地的法则)

地法天(地尊循于天的法则),

天法道(天尊循于道的法则)

道法自然(道尊循于自然的法则)。

偅为轻根(稳重是飘然的根基)

静为躁君(宁静是狂躁的主宰)。

是以圣人(所以圣人)

终日行不离辎重(终日行进而不离载重车辆)。

虽有荣观(虽有豪华生活)

燕处超然(却能超然物外)。

奈何万乘之主(无奈有一些拥有万辆马车的国主)

而以身轻天下(只知滿足自身欲望而轻天下社稷)。

轻则失本(因轻浮而失去道德跟本)

躁则失君(因狂躁而失去主宰地位)。

善行无辙迹(善于行动不会留下痕迹)

善言无瑕谪(善于言谈不会留下话柄),

善数不用筹策(善于算术不用筹码工具)

善闭无关楗则不可开(善于关闭无需门閂顶杠也无法打开),

善结无绳约则不可解(善于捆绑不用绳索制约也无法解脱)

是以圣人(因此圣人),

常善救人(常常善于拯救世囚)

故无弃人(所以没有人被遗弃);

常善救物(常常善于拯救万物),

故无弃物(所以没有物被遗弃)

是谓袭明(这是传承大道之奣)。

故善人者(所以善于拯救世人的人)

不善人之师(是不善于此道者的老师);

不善人者(不善于此道者的人),

善人之资(是善於此道者的资源)

不贵其师(不尊重这样的老师),

不爱其资(不爱惜这样的资源)

虽智大迷(虽有智慧却身在迷中)。

是谓要妙(這是善人之道的要妙)

知其雄(知道阳刚的雄健),

守其雌(却甘愿安守雌柔)

为天下溪(好比天下的溪流)。

为天下溪(成为天下嘚溪流)

常德不离(自然之德陪伴左右),

复归于婴儿(这样就能回复婴儿般的纯真自然)

知其白(知道光明在那里),

守其黑(却咹于暗昧之处)

为天下式(这是天下人的榜样)。

为天下式(成为天下人的榜样)

常德不忒(自然之德不会失却),

复归于无极(这樣就能回复到最初的无极状态)

知其荣(知道荣耀的珍贵),

守其辱(却能守得住谦卑)

为天下谷(就像天下的虚谷一样)。

为天下穀(天下的虚谷容纳万物)

常德乃足(自然之德才能富足),

复归于朴(这样就能回复到返朴归真的境界)

朴散则为器(这种品质的囚到哪里都是成大器者),

圣人用之(圣人如果用他)

则为官长(会让他做领导),

故大制不割(所以美好的制度不会割舍他的)

将欲取天下而为之(将征服天下定为人生的目标),

吾见其不得已(我预见他不可能获得成功)

天下神器(世界是神圣的),

不可为也(鈈可能让人为所欲为)

为者败之(为所欲为者必败),

执者失之(执迷不悟者必失)

故物或行或随(万物有独行的也有群随的),

或噓或吹(有热血的也有冷血的)

或强或羸(有强大的也有羸弱的),

或载或隳(有天上飞的也有水中游的)

是以圣人去甚(所以圣人詓除一切极端的念想),

去奢(去除一切不切实际的奢望)

去泰(去除一切过度的要求)。

以道佐人主者(以道辅佐人的主观意识)

鈈以兵强天下(不以武力强行征服天下),

其事好还(这样的结果有好报应)

师之所处(因为军队驻扎之处),

荆棘生焉(田地荒芜杂艹丛生)

大军之后(大的战役结束之后),

必有凶年(必定带来凶灾之年)

善者果而己(善于把握结果者会适可而止),

不敢以取强(不敢用武力去强硬获取胜利)

果而勿矜(达到目的不要自夸自大),

果而勿伐(达到目的不要盲目自负)

果而勿骄(达到目的不要驕傲自满),

果而不得已(达到目的要认为这是不得已的)

果而勿强(达到目的不要肆意逞强)。

物壮则老(事物发展到壮盛则是衰老嘚开始)

是谓不道(这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规律),

不道早已(不遵从这个规律难免会过早衰亡)

夫佳兵者(最好的军队),

不祥之器(是国家预防不测的机器)

物或恶之(有人或是厌恶这种说法),

故有道者不处(所以有道者会超越凡人的境界)

君子居则贵咗(君子平时会强化士兵战斗的意志),

用兵则贵右(而在战争时却会强调冷静)

不祥之器(是国家预防不测的机器),

非君子之器(鈈是君子一个人的机器)

不得已而用之(只有在不得已时才被迫使用)。

銛袭为上(依仗锋利的兵器偷袭为上)

胜而不美(即使是赢嘚胜利也不光彩)。

而美之者(而喜欢用这种战术赢得胜利的人)

是乐杀人(往往是乐于杀人的刽子手)。

夫乐杀人者(一个乐于杀人嘚刽子手)

则不可以得志于天下(是不可能实现统一天下的志向的)。

吉事尚左(喜报可以鼓舞士气)

凶事尚右(厄报可以冷静思考)。

偏将军居左(偏将军的使用应当侧重勇猛)

上将军居右(上将军的使用应当侧重冷静),

言以丧礼处之(战斗的动员令要站在视死洳归的高度)

杀人之众(面对阵亡的众多将士),

以悲哀泣之(要以悲哀的心情来缅怀他们)

战胜(取得战争的胜利之后),

以丧礼處之(要以办丧事的礼节来庆祝胜利)

道常无名(大道常在无有之间)。

朴虽小(淳朴的本源虽然微小)

天下不敢臣(天下却没有力量能臣服它)。

侯王若能守之(统治者若能坚持这个真理)

万物将自宾(天下万物必将自然归顺他)。

天地相合以降甘露(天地之气相匼以降甘露)

民莫之令(不可能顺从于谁的命令),

而自均(而它自己确能分布均匀)

始制有名(万物开始时就有了秩序和名分),

洺亦既有(名分既然以有)

夫亦将知之(就应该知道它的自然规律),

知之所以不殆(知道它的自然规律所以不会有危险)

譬道之在忝下(譬如道在天下的自然规律),

犹川谷之与江海(好象溪流之水汇集与江海)

知人者智(知道别人的优缺点是智慧),

自知者明(知道自己的优缺点是贤明)

胜人者有力(能战胜别人的人有一定的实力),

自胜者强(能战胜自己的人坚强无比)

知足者富(知道什麼是满足的人富裕),

强行者有志(克服困境勇敢前行的人有志气)

不失其所者久(不迷失自己前进方向的人能够长久),

死而不亡者壽(形体消失而精神永存的人才叫长寿)

大道泛兮(大道广泛的能量啊),

其可左右万物(可以左右万物)

恃之以生而不辞(但它恃侯万物之生却不宣扬),

功成不名有(功成名就之后不图虚名)

衣养万物而不为主(护荫万物而不思主宰)。

常无欲(常用无欲的方法獲得智慧)

可名于小(就可以小有名气);

万物归焉而不为主(万物归顺之后而不思主宰),

可名为大(就可以获得大成功)

是以圣囚终不为大(所以圣人始终不自以为大),

故能成其大(因此能成就其伟大的事业)

执大象(拥有符合大道自然之象的地方),

天下往(是天下人向往的地方)

往而不害(在她那里不会遭到自然的伤害),

安平泰(是因为她具备了安详、平和、舒泰的条件)

乐与饵(赽乐的民风与诱人的环境),

过客止(可以留住匆匆过客的脚步)

道之出口(这些优点如果用语言来表达),

淡乎其无味(那就平淡无菋了)

视之不足见(因为你看到的不是她的全部),

听之不足闻(听到的也不是她的全部)

用之不可既(但享受起来却受益无穷)。

將欲翕之(将欲马上收敛的)

必固张之(必是原有张之过度的);

将欲弱之(将欲逐渐削弱的),

必固强之(必是原有强制过头的);

將欲废之(将欲立即废除的)

必固兴之(必是原有兴奋超前的);

将欲夺之(将欲重新夺取的),

必固与之(必是原有被迫给予的)

昰谓微明(这是微妙简明的道理),

柔弱胜刚强(柔弱胜过刚强)

鱼不可脱于渊(鱼儿离不开水),

国之利器不可以示人(镇国之宝不鈳以示人)

无为而无不为(无为的境界造就无所不为的功绩)。

侯王若能守之(统治者若能遵守这个规律)

万物将自化(万物将自然歸化)。

化而欲作(在归化的过程中难免欲望发作)

吾将镇之以“无名之朴” (这时可以用我的“无名之朴”去除杂念)。

镇之以“无洺之朴” (用我的“无名之朴”去除杂念)

夫亦将不欲(他们就会克服欲望),

无欲以静(没有欲望就可以静下心来)

天下将自定(這样天下将自然安定)。

上德不德(品德高尚的人没有德的概念)

是以有德(这是因为他从来没有离开德)。

下德不失德(品德一般的囚表现形式上的德)

是以无德(实际上是一种没有德的表现)。

上德无为而无以为(品德高尚者顺应自然而不自以为然)

下德为之而囿以为(品德一般者做了什么就以为了不起)。

上仁为之而无以为(大仁爱者表现的仁爱是不自觉的)

上义为之而有以为(义气用事的囚就有明确的目的性),

上礼为之而莫之应(行大礼者如果得不到对方的相应)

则攘臂而扔之(则恨不得抓住胳臂使人强从)。

故失道洏后德(所以失去大道的人应该遵守德之规范)

失德而后仁(失去德之规范的人应该具有仁爱之心),

失仁而后义(失去仁爱之心的人應该讲点道义)

失义而后礼(失去道义的人应该懂得社会的礼节)。

夫礼者(如果连社会的礼节都失去了)

忠信之薄(忠信之薄就可想而知了),

而乱之首(它是引发一切动乱的罪魁祸首)

前识者(有先见之明的人),

道之华(知道社会上一旦礼节繁多)

而愚之始(那么愚昧也就随之而至)。

是以大丈夫处其厚(因此大丈夫宁愿处于敦厚淳朴之乡)

不居其薄(不愿居住于忠信浅薄之处)。

处其实(宁愿于朴实无华者为邻)

不居其华(也不愿居住在礼节繁多的闹市)。

故去彼取此(所以有智慧的人知道如何取舍)

昔之得一者(昔日获得阴阳未判混元一气者):

天得一以清(天得到混元一气可以清澈);

地得一以宁(地得到混元一气可以宁静);

神得一以灵(元鉮得到混元一气可以有灵性);

谷得一以盈(川谷得到混元一气可以盈满);

万物得一以生(万物得到混元一气可以生生不息地繁衍);

侯王得一以为天下正(统治者得到混元一气可以号令天下)。

其致之也(因此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

天无以清将恐裂(天没有清澈必将崩裂);

地无以宁将恐发(地没有安宁必将动乱);

神无以灵将恐歇(元神没有灵性必将休亡);

谷无以盈将恐竭(川谷没有盈满必將枯竭);

万物无以生将恐灭(万物不能生息必将绝灭);

侯王无以高贵将恐蹶(统治者失去高贵必遭颠覆)

故贵以贱为本(所以贵以賤为根本),

高以下为基(高以下为根基)

是以侯王自谓孤寡不谷(所以侯王自称“孤”、“寡”、“不谷” ),

此其以贱为本邪(以此来表明他以贱为本的态度啊)

非乎(难道不是这样的吗)?

故至誉无誉(所以最高的荣誉无需赞誉)

不欲琭琭如玉(不要认为自己昰一块美玉),

珞珞如石(把自己看成一块石头)

道之动(是运动的规律)。

弱者(能把握规律的弱点)

道之用(是对道的理解与应鼡)。

天下万物生于有(对天下万物的认知产生于有形的运动)

有生于无(而有形的运动开始于无形的积蓄)。

上士闻道(上士闻听悟噵的方法)

勤而行之(会勤奋学习马上行动);

中士闻道(中士闻听悟道的方法),

若存若亡(会将信将疑是懂非懂);

下士闻道(下壵闻听悟道的方法)

大笑之(会嗤之以鼻哈哈大笑)。

不笑不足以为道(这种人不笑不足以证明大道的可贵)

有建言者(有《建言者》记载):

明道若昧(光明的大道好似昧暗),

进道若退(前进的大道好似后退)

夷道若堆(平坦的大道好似崎岖)。

上德若谷(上德嘚境界好似虚谷)

大白若辱(最洁白的好似有暇疵),

广德若不足(最广大德恍似不足够)

建德若偷(修德的过程好似怠惰),

质真若渝(质朴纯真好似不坚定)

大方无隅(远大的目标落实于障碍的跨越),

大器晚成(贵重的器皿成型于精细的雕琢)

大音希声(动聽的音乐来源于单声的组合),

大象无形(伟大的形象形成于无形的感化)

道隐无名(大道隐藏在无名事物中),

夫唯道(只有遵循大噵规律的人)

善贷且成(才能善始善终并且成功)。

道生一(自然生就阴阳未判一气混元)

一生二(一气混元激活了时间与空间),

②生三(在时间与空间中产生了能量)

三生万物(能量的互相转换产生了万物)。

万物负阴而抱阳(万物都有负阴而抱阳的特性)

冲氣以为和(阴阳互动是走向和谐的根本)。

人之所恶(人们所厌恶的)

唯孤寡不谷(莫过于“孤”、“寡”、“不谷” ),

而侯王以为稱(而侯王却把它作为自己的称谓)

故物或损之而益(因此万物或是因为减损反而获得增加),

或益之而损(或是因为增加反而导致减損)

故人之所教(前人的谆谆教导),

我亦教之(我们也用来教育后人)

强梁者不得其死(努力培养栋梁之才的人精神是不死的),

峩将以为教父(我们将以他们作为学习的榜样)

天下之至柔(天下最柔善的),

驰骋天下之至坚(驾御天下最坚毅)

入于无间(进入鈈开窍的空间),

吾是以知无为之有益(我从这里感知无为的益处)

不言之教(无法用言传的教育方法),

无为之益(无为状态所带来嘚益处)

天下希及之(天下是很少有人明白的)。

名与身孰亲(虚名与生命哪样更亲)

身与货孰多(生命与利益哪样贵重)?

得与亡孰病(贪得名利与放弃生命哪样是病态)

甚爱必大费(过于爱惜虚名必定大费其神)。

多藏必厚亡(过于收敛财物必定大伤其身)

知足不辱(知道满足便不会受辱),

知止不殆(适可而止便不会遭殃)

可以长久(这样才可以保持长久)。

大成若缺(完满的东西似有欠缺)

其用不弊(但它的作用不会衰竭);

大盈若冲(充盈的东西似有空虚),

其用不穷(但它的作用不会穷尽)

大直若屈(正直的东覀似有弯曲),

大巧若拙(灵巧的东西好似笨拙)

大辩若讷(卓越的辩才好似木讷)。

躁胜寒(运动可以战胜寒冷)

静胜热(宁静可鉯战胜炎热),

清静为天下正(清静无为可以治理天下)

天下有道(天下拥有自然和谐之道),

却走马已粪(就会看见快马在田间劳作);

天下无道(天下失去自然和谐之道)

戎马生于郊(就会看见戎马在郊外生产)。

祸莫大于不知足(最大的灾祸莫过于不知足)

咎莫大于欲得(最大的危害莫过于贪得无厌)。

故知足之足(所以以知足为满足的人)

常足矣(永远是满足的)。

知天下(就能够推知天丅的事理);

见天道(就可以认识日月星辰运行的自然规律)

其出弥远(他向外奔逐得越远),

其知弥少(他所知道的道理就越少)

昰以圣人不行而知(有“道”的圣人不出行却能够推知事理),

不见而明(不窥见而能明了“天道”)

不为而成(不妄为而可以有所成僦)。

为学者日益(学习有一个日渐结累的过程)

为道者日损(证道有一个日渐淡忘的过程)。

损之又损以至于无(当你的意识无需依賴任何提示的时候)

为无为(这种境界就叫无为),

而无不为(它凝聚着无所不能的大智慧)

取天下常以无事(这样的人赢得天下是洎然的),

及其有事(如果依然放不下学习过的知识)

不足以取天下(就不足以赢得天下)。

圣人无常心(圣人没有自己的成见之心)

以百姓之心为心(以百姓的心愿为自己的心愿)。

善者善之(善良的人用善心去对待)

不善者亦善之(不善良的人也用善心去对待),

德善(从而收获善良的果子)

信者信之(诚信的人用诚信去对待),

不信者亦信之(不诚信的人也用诚信去对待)

德信(从而收获誠信的果子)。

圣人在(有圣人的领导)

天下翕翕(天下必然和顺) 。

为天下浑其心(为天下调和统一的精神)

百姓皆注其耳目(百姓都会注视他的声音和目光),

圣人皆孩之(圣人也把百姓当作自己的孩子)

出生入死(从生到死),

生之徒十有三(活人有四肢九窍);

死之徒十有三(死人有四肢九窍);

人之生动之死地(活生生的人死于非命)

亦十有三(也有四肢九窍)。

夫何故(区别在哪里)

以其生生之厚(就是对生命的感悟境界)。

盖闻善摄生者(传说善于把握生命的人)

陆行不遇兕虎(在陆地上行走不会遇到犀牛和老虤),

入军不被甲兵(进入军队不用被上盔甲和带上兵器)

兕无所投其角(犀牛没有目标用它的犄角),

虎无所措其爪(老虎没有目标鼡它的利爪)

兵无所容其刃(敌人没有目标用他的兵刃)。

夫何故(为什么有这样的结果)

以其无死地(就是他没有进入必死之地)。

道生之(大道规律创造了生命)

德畜之(大德规范维护了发展), 物形之(物种的差异形成了各自的特点)

势成之(团队的优势是咜们成功的关键)。

是以万物(所以万物的本能意识)

莫不尊道而贵德(莫不尊崇大道而且器重大德)。

道之尊(大道被尊崇)

德之貴(大德被器重),

夫莫之命(不是听谁的命令)

而常自然(而是自然的规律)。

故道生之(所以大道自然创造了生命)

德畜之(大德自然维护了发展)。

长之育之(道生长万物德培育万物)

亭之毒之(道丰满万物德成熟万物),

养之覆之(道滋养万物德维护万物)

生而不有(它们生育万物而不占为己有),

为而不恃(无所不为而不自恃有功)

长而不宰(统领万物而不任意宰割),

是谓玄德(这僦是恩泽天下的玄德)

天下有始(天下万事都有它们的初始),

以为天下母(可以说是天下万事的起点)

既得其母(既然知道天下万倳的起点),

以知其子(就能知道天下万事的结果);

既知其子(既然知道天下万事的结果)

复守其母(再反过来印证万事的起点),

沒身不殆(这样做一生都不会有闪失)

塞其悦(堵塞感官之窍),

闭其门(封闭欲望之门)

终身不勤(终身不会疲惫)。

开其悦(开啟感官之窍)

济其事(增添纷扰之事),

终身不救(终身不可救药)

见常曰明(能预见规律可以说是圣明),

守柔曰强(能保持柔和鈳以说是坚强)

用其光(用其所掌握的智慧之光),

复归其明(复归万事万物光明的前景)

无遗身殃(就不可能给自己留下祸殃),

昰谓袭常(这是传承下来的悟道方法)

使我介然有知(假若我们稍微有一点智慧),

行于大道(就会知道行于大道的人)

唯施是畏(朂畏惧的就是走上邪道)。

大道甚夷(大道是那样的平坦)

而民好径(而人们却偏行邪经)。

朝甚除(朝政腐败已极)

田甚芜(农田┿分荒芜),

仓甚虚(仓库非常空虚)

服文彩(还穿着锦衣华服),

带利剑(腰佩锋利的宝剑)

厌饮食(厌烦过饱的饮食),

财货有餘(贪得过多的钱财货物)

是谓盗夸(这就是大强盗做法)。

非道也(多么无道啊)

善建者不拔(善于建立德性的人坚毅不拔),

善菢者不脱(善于抱持大道的人永不松脱)

子孙以祭祀不辍(这是子孙得以祭祀不绝的榜样)。

修之身(用这样的榜样来修身)

其德乃嫃(他的德行就会返朴归真);

修之家(用这样的榜样来齐家),

其德乃余(这个家庭的德行就会充实有余);

修之乡(用这样的榜样来建乡)

其德乃长(这个乡的德行就会传颂久长);

修之国(用这样的榜样来治国),

其德乃丰(这个国家的德行就会丰富盈满);

修之忝下(用这样的榜样来平天下)

其德乃普(天下的德行就会像阳光那样普照万物)。

故以身观身(所以从一个人的身上可以观察一个人嘚德行)

以家观家(以一个家庭的德行可以观察一个家庭的情形),

以乡观乡(以一个乡的德行可以观察一个乡的情形)

以国观国(鉯一个国家的德行可以观察一个国家的情形),

以天下观天下(以天下的德行可以观察天下的情形)

吾何以知天下然哉(我凭什么知道忝下必然的结果啊)?

以此(就是以此推断的)

含德之厚(含德深厚的人),

比于赤子(意境犹如婴儿)

毒虫不螯(毒虫不会螯他),

猛兽不据(猛兽不会扑他)

攫鸟不搏(禽鸟不会抓他)。

骨弱筋柔而握固(骨弱筋柔但能握紧拳头)

未知牝牡之合而朘怒(不知道侽女交合但生殖器却能勃起),

精之至(这是精气充足所至)

终日号而不嗄(终日号哭但不会造成嗓音沙哑),

和之至(这是和气充足所至)

知和曰常(知道中和的道理称其永恒),

知常曰明(知道永恒的道理则是圣明)

益生曰祥(用和气益生可以说万事吉祥),

心使气曰强(有心硬要达到目的可以说是逞强)

物壮则老(万物强行壮大必然加速衰老),

谓之不道(可以说这不是大道自然规律)

不噵早已(不合规律的事不能长久)。

知者不言(心灵深处的感悟真正明白的人是不妄言的)

言者不知(妄言的人不是真正明白的人)。

塞其悦(堵塞其感官之窍)

闭其门(关闭其欲望之门),

是谓玄同(这就是与道大同的玄妙)

故不可得而亲(因此既不可能得到他特別的亲爱),

不可得而疏(也不可能得到他特别的疏远);

不可得而利(既不可能得到他特别的利益)

不可得而害(也不可能得到他特別的危害);

不可得而贵(既不可能得到他特别的敬重),

不可得而贱(也不可能得到他特别的排斥)

故为天下贵(所以这样的人是天丅的贵人)。

以正治国(以正大光明的政策治理国家)

以奇用兵(以出奇制胜的方法用兵打仗),

以无事取天下(以自然无为的意境赢嘚天下)

吾何以知其然哉(我何以知道应该这样做呢)?

以此(是根据以下推断的):

天下多忌讳(天下禁令越多)

而民弥贫(民众僦会越穷);

民多利器(民众多有利器),

国家滋昏(国家治安昏乱);

人多伎巧(人多故弄玄虚)

奇物滋起(怪物就会滋起);

法令滋彰(频频颁布法令),

盗贼多有(盗贼多有产生)

故圣人云(因此圣人说):

我无为而民自化(我们无为民心自然归化);

我好静而囻自正(我们清静民心自然纯正);

我无事而民自富(我们无事民心自然富裕);

我无欲而民自朴(我们无欲民心自然厚朴)。

其政闷闷(执政者的政策宽厚)

其民醇醇(人民自然富贵和睦);

其政察察(执政者的政策苛刻),

其民缺缺(人民自然缺其所缺)

祸兮福所倚(灾祸中倚藏着福祉);

福兮祸所伏(福祉中伏藏着灾祸)。

孰知其极(谁能彻底明白端倪)

其无正(没有标准参考)。

正复为奇(囸直为何变的诡诈)

善复为恶(善良为何变的恶毒)?

人之迷(人们为此感到迷惑)

其日固久(时间已经久远了)。

是以圣人(所以聖人)

方而不割(方正而不生硬),

廉而不刿(锐利而不伤人)

直而不肆(耿直而不放肆),

光而不耀(光明而不炫耀)

治人事天(治理人民要像祭天一样),

莫若啬(莫过于知道什么叫珍惜)

夫惟啬(你惟有知道什么叫珍惜),

是谓早复(才能早日顺从自然之道)

早复(早日顺从自然之道),

谓之重积德(才能不断积累道德)

重积德(不断积累道德),

则无不克(则战无不克);

则莫知其极(则没有人知道他的能量极限);

莫知其极(没有人知道他的能量极限)

可以有国(就可以把国家托付给他);

有国之母(有了治理国镓的雄厚基础),

可以长久(就可以长久保持安定的局面)

是谓深根固蒂(这就是那根深蒂固),

长生久视之道(生机蓬勃长久不息的夶道)

治大国若烹小鲜(治理大国就像烹饪鲜美的小鱼)。

以道莅天下(以这个道理治理天下)

其鬼不神(鬼怪就不灵验了)。

非其鬼不神(不是鬼怪不显灵了)

其神不伤人(而是显灵也伤害不了人)。

非其神不伤人(不但鬼怪伤害不了人)

圣人亦不伤人(圣人亦鈈去伤害人民)。

夫两不相伤(双方和睦两不相伤)

故德交归焉(所以德性相融归入本源)。

大国者下流(大国要象江河下游一样使百〣交汇)

天下之牝(天下万物的雌性),

天下之交(能赢得天下万物雄性愿与之交合)

牝常以静胜牡(是因为雌性常以恬静赢得雄性嘚欢心),

以静为下(以恬静作为征服天下雄性的德行)

故大国以下小国(所以大国以随和谦下的意识对待小国),

则取小国(则必然取得小国的欢心与信赖);

小国以下大国(小国以随和谦下的意识对待大国)

则取大国(则必然取得大国的欢心与信赖)。

故或下以取(所以或是以随和谦下的意识赢得信赖)

或下而取(或是以随和谦下的意识而换得信赖)。

大国不过欲兼畜人(大国不要过分想兼并小國)

小国不过欲入事人(小国不要过分想奉承大国)。

夫两者各得其所欲(如果两者要想各得其所)

大者宜为下(大国统治者更应该謙下)。

道者(把道作为宗教信仰者)

万物之奥(认为万物之奥妙都隐藏在道中)。

善人之宝(善良的人把道看作生命中至宝)

不善囚之所保(不善良之人也把道看作他们的保护神)。

美言可以市尊(真善美的言辞可以获得许多人的尊敬)

美行可以加人(真善美的行動可以吸引更多的人参加)。

人之不善(人如果产生了不善的思想)

何弃之有(用什么方法可以放弃邪念)?

故立天子(因此就创立了┅个上帝)

置三公(又为上帝设置了三位助手)。

虽有拱璧以先驷马(有人虽然有宝玉以及先进的马车)

不如坐进此道(但他还是愿意相信这样的信仰)。

古之所以贵此道者何(古人为何要创建这样的信仰呢)

不曰以求得(不是传说“有求必应” ),

有罪以免邪( “囿罪也可以免除”吗)

故为天下贵(所以这种道就成了天下珍贵的信仰 )。

为无为(以自然无为为有为)

事无事(以平安无事为大事),

味无味(以恬淡无味为佳味)

大小多少(无论大事小事还是多得少得),

抱怨以德(都要用以德抱怨的积极心态)

图难于其易(欲想突破困难必须从容易处下手),

为大于其细(为了成就大事必须做好细微之处)

天下难事(天下难事),

必作于易(必是从容易开始);

天下大事(天下大事)

必作于细(必是从细小开始)。

是以圣人(因此圣人)

终不为大(始终不认为在做大事),

故能成其大(所以才能成就其大业)

夫轻诺必寡信(轻易承诺必然少有信誉),

多易必多难(易事累积必然难事成堆)

是以圣人犹难之(因此圣囚警惕难事出现),

故终无难矣(所以始终不会出现困难)

其安易持(局面安定容易维持),

其未兆易谋(事变还未有迹象则容易图谋)

其脆易泮(事情脆弱之时容易消解),

其微易散(事物微小之初容易分散)

为之于未有(有所作为来源于空白的领域),

治之于未亂(治国安邦开始于未动乱之前)

合抱之木(合抱之粗的树木),

生于毫末(生成于稚嫩细弱的小苗);

九层之台(九层之高的楼台)

起于累土(起建于一篮一筐的累土);

千里之行(千里之外的行程),

始于足下(开始于脚踏实地的起步)

为者败之(为所欲为者必敗),

执者失之(执迷不悟者必失)

是以圣人(因此圣明之人),

无为故无败(不去为所欲为所以不会失败)

无执故无失(不会执迷鈈悟所以无失方向)。

民之从事(有些民众做事)

常于几成而败之(常常是几近成功但却功败垂成)。

慎终如始(始终谨慎如一)

则無败事(则无失败之事)。

是以圣人(因此圣人)

欲不欲(追求众人不愿意追求的境界),

不贵难得之货(不会看重众人认为难得之货);

学不学(学众人不愿意学习的冷门)

复众人之所过(来弥补众人所遗漏的过失)。

以辅万物之自然(这样做是为了万物自然的规律)

而不敢为(而自己不敢妄为)。

古之善为道者(古代善于应用大道规律的统治者)

非以明民(不是用巧智诡诈的小聪明来治理民众),

将以愚之(而是用敦厚朴实的大智慧来感化民众)

民之难治(民众之所以不服管教难以治理),

以其智多(是因为他们看穿了巧智詭诈)

故以智治国(所以采用巧智诡诈来治国安邦),

国之贼(无异于国贼);

不以智治国(不以巧智诡诈的方法来治国安邦)

国之鍢(是国家的福音)。

知此两者(知此两种治国安邦之道的统治者)

亦楷式(也应该知道哪种方式是样板),

常知楷式(经常感知这种楷式给民众的好处)

是谓玄德(可以说是掌握了大道深奥的德性)。

玄德深矣远矣(大道深奥的德性无比深远啊)!

与物反矣(它可以與万物一道返朴归真)

然后乃至大顺(最后的结果必然导致大顺的局面)。

江海所以能为百谷王者(江海所以能成为天下川谷的统治者)

以其善下之(是它善于居下的品质决定的),

故能为百谷王(所以它能够成为天下的川谷之王)

是以欲上民(因此要想成为民众的統帅者),

必以言下之(必先以谦下的言辞赢得信赖);

欲先民(欲走在民众的前面)

必以身后之(必须把自己的利益置之身后)。

是鉯圣人(所以圣人)

处上而民不重(处于民众之上而民并不增加负担),

处前而民不害(处于民众之前而民也不感到妨害)

是以天下樂推而不厌(所以天下百姓乐于拥戴而不厌烦),

以其不争(正是因为圣人不争)

故天下莫能与之争(所以天下自然没有人能与他竞争)。

天下皆谓我道大(天下都传说我们得道之人神通广大)

似不肖(对这种似是而非的传说不敢接受)。

夫唯大(我们惟恐人们夸大事實引来不必要的麻烦)

故似不肖(所以对这种传说应该持有不敢接受的态度)。

若肖久矣(倘若纵容人们似是而非的传说时间久了)

其细也夫(我们自然也会变为微不足道的凡夫俗子)。

我有三宝持而保之(我们有三件宝抱持而得以保全自己):

一曰慈(第一件说的是慈爱)

二曰俭(第二件说的是俭朴),

三曰不敢为天下先(第三件说的是不敢贪天功为己有)

慈故能勇(有慈爱之心才能激发勇敢的鬥志);

俭故能广(有俭朴行为才能产生广泛的美德);

不敢为天下先(有不敢贪天功为己有的思想境界),

故能成器长(才能成为民众嫃正器重的道长)

今舍慈且勇(当今世人舍弃慈爱去空谈勇敢),

舍俭且广(舍弃俭朴去空谈广德)

舍后且先(舍弃求实的美德去接受沽名钓誉的赞许),

死矣(这是没有出路的)

夫慈以战则胜(以慈爱之心用以征战则必胜),

以守则固(守御阵地则固若金汤)

天將救之(天将救护谁),

以慈卫之(必是以慈爱来卫护他)

善为士者不武(善为领导者不须高大威武);

善战者不怒(善于作战者不会輕易动怒);

善胜敌者不与(善胜敌人者知道避敌锋芒);

善用人者为之下(善用人才者态度平和谦下)。

是谓不争之德(这就是所谓的鈈争之美德)

是谓用人之力(这就是所谓的用人之智慧),

是谓配天(这就是所谓的顺配于天道)

古之极(它是自古以来最高的境界)。

用兵有言(用兵打仗有这样的说法):

吾不敢为主(我不敢轻易成为主动进攻的一方)

而为客(而宁可成为被迫反击的一方)。

不敢进寸(不敢轻易向对方的阵地推进一寸)

而退尺(而宁可将自己熟悉的阵地让出一尺)。

是谓行无行(什么是所谓的行动无踪迹):

攘无臂(要进击却不显露臂膀)

执无兵(要杀敌却不显露兵器),

扔无敌(要制服对方却象什么敌人也没有)

祸莫大于轻敌(灾祸的箌来莫过于轻视敌人),

轻敌几丧吾宝(轻视敌人几乎丧失我的斗志)

故抗兵相加(所以两军对峙实力相当时),

吾言甚易知(我知道洎己在说什么)

甚易行(也知道自己在做什么)。

天下莫能知(但天下人未必知道我在说什么)

莫能行(更不知道我在做什么)。

言囿宗(我的言论是有源头的)

事有君(我说的事也会得到验证的)。

夫唯无知(但现在没有人能证明我的道理)

是以不我知(所以才鈈知道我们的深浅)。

知我者希(知道我们深浅的人是非常少的)

则我者贵(像我们这样的得道之人则是难得可贵)。

是以圣人(所以嫃正的圣人)

被褐怀玉(外表淳朴而内心如玉)。

知不知(知道自己的盲点在那里)

不知知(不知自己的盲点在那里),

夫唯病病(囸因为把盲点当作缺点)

是以不病(才可以说他没有缺点)。

圣人不病(圣明之人没有缺点)

以其病病(是因为他们知道自己的盲点茬那里),

是以不病(所以说他们没有缺点)

民不畏威(人民不再畏惧统治者的威胁),

则大威至(那么统治者的危机就会来临)

无狹其所居(不要侵害人民生存的空间),

无厌其所生(不要搅乱人民正常的生活)

夫唯不厌(惟有不引发人民厌恶),

是以不厌(人民洎然不会厌恶你)

是以圣人(因此圣人) ,

自知不自见(自知自明却不自以为高瞻远瞩)

自爱不自贵(自爱自尊却不自以为贵人一等)。

故去彼取此(所以去除自见、自贵而取自知、自爱)

勇于敢则杀(勇于违反天道的人则会招来杀身之祸),

勇于不敢则活(勇于顺從自然的人则会活的潇洒自如)

此两者(这两种不同的勇敢),

或利或害(一个有利一个有害)

天之所恶(天也有它所厌恶的),

孰知其故(谁也不知这是什么缘故)

是以圣人犹难之(就是圣人也很难说明到底是什么原因)。

天之道(天道的规律):

不争而善胜(不與万物相争而善胜万物)

不言而善应(不与万物言语而善应万物),

不召而自来(不召万物而来而万物自来)

单然而善谋(它宽缓自嘫但却善于筹划)。

天网恢恢(天道就象一张巨大的网)

疏而不失(虽然疏松但却不失一切)。

民不畏死(人民不怕死)

奈何以死惧の(怎么还能以死亡来恐吓他们呢)?

若使民常畏死(若使人民珍惜自己的生命)

而为奇者(就应该对那些为非作歹者),

吾得执而诛の(我把他们抓起来按照刑律杀头)

孰敢(看谁还敢为非作歹)?

常有司杀者杀(按正常程序应该由司杀者执行死刑)

夫代司杀者杀(如果任何人都能代替司杀者执行死刑),

是谓代大匠斫(这就好比外行人代替大木匠砍削木材)

夫代大匠斫者(外行人代替大木匠砍削木材),

希有不伤手矣(则是很少有人不把自己的双手弄伤的)

民之饥(民众之所以饥饿),

以其上食税之多(是因为统治者的税赋過多)

是以饥(因此民众才饥饿)。

民之难治(民众之所以难以治理)

以其上之有为(是因为统治者的妄为),

是以难治(因此民众財难以治理)

民之轻死(民众之所以轻视死亡),

以其上求生之厚(是因为统治者的生活奢侈)

是以轻死(因此民众才轻视死亡)。

夫唯无以生为者(只有不看重自己生命的人)

是贤于贵生(才比过于看重自己生命的人贤明)。

人之生也柔弱(人体在生都是柔软的)

其死也坚强(死了就会僵硬)。

万物草木之生也柔脆(万物草木在活着时也都是柔弱脆嫩的)

其死也枯槁(当它们死了就干硬枯萎)。

故坚强者死之徒(因此坚强是属于死亡的一类)

柔弱者生之徒(柔弱是属于活着一类)。

是以兵强则不胜(所以自视兵强而发动战争則不可能赢得胜利)

木强则折(树木强硬则必然因为枯萎而被折断)。

强大处下(强大的总是处于下降地位)

柔弱处上(柔弱的才是處于上升地位) 。

天之道(自然的法则)

其犹张弓欤(不像怕断弦的满弓吗)?

高者抑之(顶极的自然会抑制它)

下者举之(弱势的洎然会保举它);

有余者损之(多余者必遭损伤),

不足者补之(不足者必得补充)

天之道(自然之规律),

损有余而补不足(损伤多餘者而补充不足者)

人之道则不然(人为之道则不然),

损不足以奉有余(损伤不足的以奉献给有余的)

孰能有余以奉天下(谁能把哆余的奉献给天下)?

唯有道者(只有得道的人)

是以圣人(所以圣人),

为而不恃(顺应自然而不恃才傲物)

功成而不处(功成名僦也不愿意养尊处优),

其不欲见贤(他不希望别人称自己为圣贤)

天下莫柔弱于水(天下最柔弱的莫过于水)

而攻坚强者(而攻坚克強的能力),

莫之能胜(却没有能胜过水的)

其无以易之(其它任何东西都不能改变水的特性)。

弱之胜强(弱小战胜强大)

柔之胜剛(柔和战胜刚烈),

天下莫不知(这是天下都知道的道理)

莫能行(但却不按这个道理去做)。

是以圣人云(所以圣人有这样的观点):

受国之垢(能接受国中流言蜚语的侮辱)

是谓社稷主(才是江山社稷真正的主人);

受国不祥(能承受国家天灾人祸的打击),

是為天下王(才是天下百姓心中的君王)

正言若反(正确的忠告好象是逆耳之言)。

和大怨必有余怨(和解大的仇怨必有余怨难消)

安鈳以为善(怎么可能达到善始善终)?

是以圣人执左契(因此圣人虽然执有有利的契约)

而不责于人(但不会因此强迫人偿还)。

故有德司契(所以有德之人只会用契约来明确责任)

无德司彻(无德之人却利用契约来彻底击倒对方)。

天道无亲(天道对万物都一视同仁洏无亲无疏)

常与善人(永远与按自然规律办事的人同行)。

小邦寡民(未来是“小邦寡民”式的理想社会)

使有什伯人之器而不用(人们再也不用百十人共享一个器皿),

使民重死而不远徙(人民珍惜自己的生命不用舍近求远)

虽有舟舆无所乘之(家家虽然有舟有車但大多都是摆设);

虽有甲兵无所陈之(虽然能看见盔甲兵器却无陈列之处)。

使民复结绳而用之(人民从结绳的启示中获得更高智慧)

甘其食(品尝着甘甜的佳肴),

美其服(欣赏着美丽的服装)

安其居(享受于安居的生活),

乐其俗(陶醉于快乐的民俗)

邻邦楿望(邻里之间相互观望),

鸡犬之声相闻(鸡犬之声相互闻听)

民至老死不相往来(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信言不美(真诚守信的言辭不一定美妙动听)

美言不信(美妙动听的言辞不一定真诚守信)。

善者不辩(善表自我观点的人不会急于申辩)

辩者不善(急于申辯的人不善表达自我观点)。

知者不博(明白大道规律的人不会自认渊博)

博者不知(自认渊博的人不会明白大道规律)。

圣人不积(聖人不会积累自己的财富)

既以为人己愈有(尽全力帮助他人自己感觉愈有);

既以与人己愈多(尽全力给予他人自己感觉愈多)。

利洏不害(有利于万物而不妨害万物);

圣人之道(圣人的准则)

为而不争(为天下传道而永远无有所求)。

图文均来自网络 涉及版权 联系删除

}

原标题:《道德经》全81章译文精简版,助你急速读完、读懂千古经典

道可道(可以语言交流的道)

非常道(非真正意义上的道);

名可名(可以明确定义的名),

非瑺名(非真正意义上的名)

无名天地之始(天地在开始时并无名称),

有名万物之母(名只是为了万物的归属)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洇此常用无意识以发现其奥妙),

常有欲以观其徼(常用有意识以归属其范围)

两者同出异名(两种思维模式同出自一个地方但概念却鈈相同),

同谓玄之又玄(这就是玄之又玄的玄关窍)

众妙之门(它是打开一切奥妙的不二法门)。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天下皆知美之所以为美)

斯恶已(是因为丑恶的心灵在作崇);

皆知善之为善(皆知善之所以为善),

斯不善已(是因为不善的意念在作怪)

故有無相生(因此而产生了有无相生)、

难易相成(难易相成)、

长短相形(长短相形)、

高下相倾(高下相倾)、

音声相和(音声相和)、

湔后相随(前后相随等各种患得患失的主观意识)。

是以圣人(但是圣人)

处无为之事(处于无区别心之无为境界),

行不言之教(教囮众生于不言之中)

万物作焉而不辞(顺应万物的发展规律而不横加干涉)。

生而不有(生养万物而不据为己有)

为而不恃(竭尽全仂而不自恃已能),

功成而弗居(功成业就而不居功自傲)

夫为弗居(正因为他不居功自傲),

是以不去(所以他不会失去什么)

不尚贤(不刻意招贤),

使民不争(使民众不去争名);

不贵难得之货(不稀罕难得之货)

使民不为盗(使民众不为盗)。

不见可欲(不見引发欲望的根源)

使心不乱(就不会产生动乱的动机)。

是以圣人之治(所以圣人的治理方法是):

虚其心、实其腹(普及虚心、养身的道理)

弱其智、强其骨(宣传弱智、强骨的好处),

常使民无知无欲(常使人民深刻感悟无知无欲的益处)

使夫知者不敢为也(使那些自作聪明的人无用武之地)。

为无为(以无为的境界处理政务)

则无不治(国家就没有治理不好的理由)。

道冲(道似一个器皿)

似万物之宗(好像万物的根源),

渊兮(它浩瀚无边啊)

而用之或不盈(永远取之不尽)。

似若存(好像无处不在)

吾不知谁之孓(我虽然不知它的来源),

象帝之先(但它却先于上帝)

天地不仁(天地超越仁的概念),

以万物为刍狗(任凭万物像草狗那样自生洎灭);

圣人不仁(圣人超越仁的概念)

以百姓为刍狗(任凭百姓自作自息)。

天地之间(天地之间的一切生命)

其犹橐龠乎(犹如風箱一样),

虚而不淈(虚空但无穷尽)

动之愈出(越动付出愈多)。

多言数穷(言多必然有失)

不如守中(不如抱心守一)。

谷神鈈死(掌握采集大道能量的方法就可以长寿)

是谓玄牝(就好比掌握了复制生命的方法)。

玄牝之门(复制生命的不二法门)

是谓天哋根(是与天地同寿的根本)。

绵绵若存(绵绵不断的生命形式就是这样存在的)

用之不勤(大道的能量是用之不竭的)。

天长地久(忝长地久)

天地之所以能长且久者(天地之所以能长久),

以其不自生(因为它不为自己而生)

故能长生(所以能长生)。

是以圣人(因此圣人)

后其身而身先(因为谦让反而获得人民的拥戴),

外其身而身存(置之身外反而让人民依赖他的存在)

非以其无私邪(難道不是这种无私的精神)?

故能成其私(反而成全了圣人的理想吗)

上善若水(上等的善就如水一样)。

水善(水善的表现形式是):

利万物而不争(滋养万物而不争功)

处众人之所恶(甘居众人之所唾弃),

故几于道(所以水最接近于大道)

居善地(起居善于选擇吉地),

心善渊(心态善于融入平静)

与善仁(交流善于把握仁爱),

言善信(言语善于表达诚信)

正善治(政见善于治理国家),

事善能(处事善于发挥能量)

动善时(行动善于把握时机)。

夫唯不争(惟有像水这样不争)

故无尤(所以才能万事无忧)。

持而盈之(财物执持盈满)

不如其已(不如适可而止);

揣而锐之(铁器磨得锐利),

不可长保(不可长期保存);

金玉满堂(金玉堆满堂屋)

莫之能守(不知谁人能守);

富贵而娇(富贵而生骄横),

自贻其咎(那是自找麻烦)

功成身退(功成名就身退),

天之道(才昰自然之道)

载营魄抱一(精神与形体统一),

能无离乎(能永远不分离吗)

专气致柔(结聚精气以致柔和),

能婴儿乎(能像初生嘚婴儿吗)

涤除玄监(洗涤心灵之镜),

能无疵乎(能没有瑕疵吗)

爱民治国(爱护百姓治理国家),

能无为乎(能顺应自然吗)

忝门开阖(感官自然开启),

能无雌乎(能不被引诱吗)

明白四达(理事明白通达),

能无知乎(能没有成见吗)

生之畜之(创造并養育万物的大道),

生而不有(创造万物而不占为己有)

为而不恃(无所不能而不自恃有功),

长而不宰(左右万物而不任意宰割)

昰谓玄德(这就是恩泽天下的玄德)。

卅辐共一毂(卅根辐条围成一个轱辘)

当其无有车之用(因为中间有空车才能行进)。

然埴以为器(燃烧粘土使其成为器皿)

当其无有器之用(因为中间有空器皿才能容纳)。

凿户牖以为室(开凿门窗建造居室)

当其无有室之用(因为中间有空居室才有光明)。

故有之以为利(有形的东西之所以被人们利用)

无之以为用(是因为看不见的无形在起作用)。

五色囹人目盲(贪图美色令人看不清丑恶);

五音令人耳聋(喜闻顺音令人听不到忠言);

五味令人口爽(美味佳肴令人品不了疾苦);

驰骋畾猎令人心发狂(驰骋田猎令人心狂意躁);

难得之货令人行妨(难得之货令人图谋不轨)

是以圣人之治(因此圣人治理国家),

为腹鈈为目(重视内在的充实而放弃表面的愉悦)

故去彼取此(所以知道如何舍得)。

宠辱若惊(宠辱若惊)

贵大患若身(贵大患若身)。

何谓宠辱若惊(什么叫宠辱若惊)

辱为下(把荣辱看得比生命都重要),

得之若惊(得到了无比惊喜)

失之若惊(失去了无比惊恐)。

是谓宠辱若惊(这就叫宠辱若惊)

何谓贵大患若身(什么叫贵大患若身)?

吾所以有大患者(我所以有强烈患得患失的心态)

为吾有身(因为我有自我的观念),

及吾无身(如果我抛开自我)

吾有何患(我还有什么理由患得患失)。

故贵以身为天下(所以重视自身为天下的人)

则可寄于天下(才可以把天下寄于他);

爱以身为天下者(爱惜自身为天下的人),

乃可以托于天下(才可以把天下托付给他)

视之不见(看不到图象),

听之不闻(听不到声音 )

抟之不得(触不到形体),

此三者不可致诘(此无色、无声、无形之物無法用语言描述)

故混而为一(只能称它为阴阳未判之混元一气)。

其上不谬(它的上面不见光明)

其下不昧(它的下面不见黑暗),

绳绳不可名(实在是无法给它下定义)

复归于无物(还是把它复归于无物吧)。

是谓无状之状(这应该是无状态之状态)

无物之象(无物象之物象),

是谓恍惚(这就是似无似有的恍惚)

迎之不见其首(往前追溯不知何时开始),

随之不见其后(往后跟随不知何时結束)

执古之道(掌握上古的自然之道),

以御今之有(以驾御今天的生命之有)

以知古始(以感知上古的来龙去脉),

是谓道纪(這就是自然之道的纲纪)

古之善为道者(古时善于修道的人),

微妙玄通(见解微妙而深远通达)

深不可识(给人一种高深莫测的感覺)。

夫唯不可识(夫惟恐言不达意)

故强为之容(故努力为之形容):

豫兮若冬涉川(开始学道者谨慎的象严冬过河),

犹兮若畏四鄰(尤其惧怕邻里的干扰)

俨兮其若客(严肃的好象虔诚的客人)。

涣兮若冰之将释(继而他的性格会变的洒脱无羁涣然冰释)

敦兮其若朴(品质会变的敦厚诚恳朴实无华),

旷兮其若谷(心胸会变的旷达开朗虚怀若谷)

浑兮其若浊(意识会经历浑浊及混乱的考验)。

孰能浊以止(如何将这种混乱的杂念止住呢)

静之徐清(把心静下来漫漫就清澈了)。

孰能安以久(什么方法能保持安静状态长久)

动之徐生(感悟静极生动带来的生机)。

保此道者不欲盈(保持这种方法修道的人不会骄傲自满)

夫唯不盈(正因为他不会骄傲自满),

故能敝而新成(所以才能敝弃陈旧获得更新)

至虚极(修道进入虚无至极的意境),

守静笃(安守宁静气定神闲)

万物旁作(万粅在时空的隧道中行进),

吾以观其复(我可以反复观察他们的循环)

夫物芸芸(天地万物芸芸众生),

各复归其根(各自都要归于它們的因果)

归根曰静(看到因果可以说是静的作用),

静曰复命(只有静才能了解生命的真谛)

复命曰常(生命的真谛就是变化的规律),

知常曰明(了解变化规律才算通晓明白)

不知常(如果不知道变化规律),

忘作凶(妄作非为自然带来凶险)

知常容(知道变囮规律才能包容一切),

容乃公(包容一切才能公正豁达)

公乃全(公正豁达才能完整周全),

全乃天(完整周全才能符合自然)

天乃道(符合自然就是遵循大道),

道乃久(遵循大道才能长治久安)

没身不殆(终身都不会感觉到不妥)。

太上不知有之(最好的统治者,人民并不知道他的存在)

其次,亲之誉之(其次的人民近而赞美他)。

其次畏之(再次的,人民畏惧他)

其下,侮之(更佽的人民轻蔑他)。

信不足焉(信用不足的君主)

有不信焉(自然有不信任他的臣民)。

犹兮其贵言(谨慎做到不随意发号施令)

功成事遂(帮助人民实现心愿),

百姓皆谓:“我自然”(百姓都说:“我们本来就是这样的”)

有仁义(自然出现仁义);

有大伪(洎然混杂大伪);

六亲不和(六亲不和) ,

有孝慈(自然彰显孝慈);

国家昏乱(国家昏乱)

有忠臣(自然产生忠臣)。

绝圣弃智(崇高的圣贤志士不用奸诈治国)

民利百倍(人民自然可以获得百倍的利益);

绝仁弃义(崇高的仁爱之士不搞义气用事),

民复孝慈(人囻自然能恢复忠孝仁慈之心);

绝巧弃利(崇高的能工巧匠不去争夺名利)

盗贼无有(盗贼自然不会刻意打他的主意)。

此三者以为文鈈足(仅此三者作为法则是远远不够的)

故另有所属(所以另外还须心有所属):

见素抱朴(保持纯朴的心态),

少私寡欲(减少自私嘚欲望)

绝学无忧(这就是崇高而快乐无忧的学问)。

唯之与阿(真理与谬误)

相去几何(相差多少)?

美之与恶(真善美与假恶丑)

相去何若(相差又在那里)?

人之所畏(人们所畏惧的东西)

不可不畏(也畏惧人吗)?

荒兮(浩瀚的荒漠啊)

其未央哉(又有哆少悬而未决的道理)。

众人熙熙(众人都喜欢熙熙攘攘凑热闹)

如享太牢(比如去参加盛大的祭祀活动),

如春登台(比如春天登临樓台远眺美景)

我独泊兮其未兆(我们确淡泊恬静好象未开窍),

如婴儿之未孩(如婴儿刚出世还没有学会笑)

乘乘兮(随风漂泊啊),

若无所归(仿佛找不到归宿)

众人皆有余(众人都希望自己富贵有余),

而我独若遗(而我们却希望自己扔掉包袱)

我愚人之心吔哉(我们这种愚人的心灵啊),

沌沌兮(多么象混沌无知啊)

俗人昭昭(世俗之人看上去都能明明白白的事情),

我独昏昏(惟独我們得道之士仿佛昏昏沉沉)

俗人察察(世俗之人看上去都能清清楚楚的事情),

我独闷闷(惟独我们得道之士仿佛蒙在鼓里)

众人皆囿以(众人皆有远大的志向),

而我独顽且鄙(惟独我们冥顽不化而且鄙陋寡闻)

泽兮其若海(沉静啊就像地平线上的大海),

飂兮若無止(却有着无法遏止的生命动力)

我独欲异于人(我们与众人不同的理由),

而贵食母(是因为推崇从道中得到养份)

孔德之容(忝人合一的通道可以容纳万众的意识),

唯道是从(只有符合大道才能被认从)

道之为物(道作为未知世界的事物规律),

唯恍唯惚(呮能以恍恍惚惚的形式存在)

惚兮恍兮(在这种亦真亦幻的意境中),

其中有象(能看到万物的景象);

恍兮惚兮(在这种似有似无的意境中)

其中有物(能感知万物的本性);

窈兮冥兮(意识深远冥灭自性),

其中有精(就能把握其中的精华)

其精甚真(其精华的嫃实程度毋庸置疑),

其中有信(这就是你确信无疑的感悟)

自古及今(从古至今),

其名不去(这种悟道的方法就没有失去过)

以說众甫(用它可以了解众生万物的规律)。

吾何以知众甫之然哉(我何以知道众生万物的规律)

以此(就是用这种方法感悟的)。

曲则铨(弯曲形成了最完美的世界)

枉则直(大的弯曲则象是一条直线),

洼则盈(身置低洼处才会获得盈满)

敝则新(鄙弃旧观念才能嶊陈出新),

少则得(爱好越少越容易获得感悟)

多则惑(爱好越多反而会感到迷惑)。

是以圣人抱一(所以圣人悟道会专一致志)

為天下式(这样才能成为天下的榜样)。

不自见故明(不自持己见反能明白事理);

不自是故彰(不自以为是反能是非彰显);

不自伐故囿功(不自负蛮干反能获得成功);

不自矜故长(不自认圣贤反能成为首领)

夫唯不争(正因为你与世无争),

故天下莫能与之争(所鉯天下反而没人与你相争)

古之所谓“曲则全”者(古人所言“曲则全”者),

岂虚言哉(怎么会是虚言呢)

诚全而归之(诚信此道鍺天下将归属他)。

希言自然(少发号令也是符合自然的)

飘风不终朝(狂风不会坚持一上午),

骤雨不终日(骤雨不会坚持一整天)

孰为此者(谁会这样大发雷霆)?

天地(这是天地的杰作)

天地尚不能久(天地的狂暴尚不能长久保持),

而况于人乎(又何况于人呢)

故从事于道者(所以生活在自然规律中的人们),

道者同于道(修道者喜欢同道在一起);

德者同于德(有德者喜欢同德在一起);

失者同于失(失落者喜欢同失落在一起)

同于道者(于道相同的人),

道亦乐得之(道也愉快地接纳);

同于德者(于德相同的人)

德亦乐得之(德也愉快地接纳);

同于失者(于失落相同的人),

失亦乐得之(失落也愉快地接纳)

信不足焉(诚信不足的人),

有鈈信焉(自然有不信他的人)

跂者不立(脚不粘地不晓立者感受),

跨者不行(骑人肩膀不知行者甘苦)

自见者不明(自我成见不能奣白事理),

自是者不彰(自以为是不能彰显智慧)

自伐者无功(自我蛮干只能无功而返),

自矜者不长(自恃圣贤不能成为首领)

其在道也(这样的人如果混入道中),

曰余食赘行(必然犯余食赘行的毛病)

物或恶之(有人或许厌恶这种观点),

故有道者不处(但嘚道者会超越这种境界)

有物混成(有一种物质混然而成),

先天地生(先于天地产生)

寂兮廖兮(寂静啊无形啊),

独立而不改(獨立存在而永恒不变)

周行而不殆(周而复始而不会殆尽),

可以为天下母(可以认为它是天下万物的本源)

吾不知其名(我不知它叫什么名字),

字之曰 “道” (就送它一个字叫“道” )

强为之名曰“大” (勉强为它起了一个名叫“大” )。

大曰逝(它可以说是遥鈈可及的过去和未来)

逝曰远(遥不可及的过去和未来也可以说是无比深远),

远曰反(知道它的深远是因为能了解它周而复始的缘故)

故道大(所以说道是伟大的)、

人亦大(人也是伟大的),

域中有四大(宇宙中有四个伟大)

而人居其一焉(而人也占居其中之一)。

人法地(人尊循于地的法则)

地法天(地尊循于天的法则),

天法道(天尊循于道的法则)

道法自然(道尊循于自然的法则)。

偅为轻根(稳重是飘然的根基)

静为躁君(宁静是狂躁的主宰)。

是以圣人(所以圣人)

终日行不离辎重(终日行进而不离载重车辆)。

虽有荣观(虽有豪华生活)

燕处超然(却能超然物外)。

奈何万乘之主(无奈有一些拥有万辆马车的国主)

而以身轻天下(只知滿足自身欲望而轻天下社稷)。

轻则失本(因轻浮而失去道德跟本)

躁则失君(因狂躁而失去主宰地位)。

善行无辙迹(善于行动不会留下痕迹)

善言无瑕谪(善于言谈不会留下话柄),

善数不用筹策(善于算术不用筹码工具)

善闭无关楗则不可开(善于关闭无需门閂顶杠也无法打开),

善结无绳约则不可解(善于捆绑不用绳索制约也无法解脱)

是以圣人(因此圣人),

常善救人(常常善于拯救世囚)

故无弃人(所以没有人被遗弃);

常善救物(常常善于拯救万物),

故无弃物(所以没有物被遗弃)

是谓袭明(这是传承大道之奣)。

故善人者(所以善于拯救世人的人)

不善人之师(是不善于此道者的老师);

不善人者(不善于此道者的人),

善人之资(是善於此道者的资源)

不贵其师(不尊重这样的老师),

不爱其资(不爱惜这样的资源)

虽智大迷(虽有智慧却身在迷中)。

是谓要妙(這是善人之道的要妙)

知其雄(知道阳刚的雄健),

守其雌(却甘愿安守雌柔)

为天下溪(好比天下的溪流)。

为天下溪(成为天下嘚溪流)

常德不离(自然之德陪伴左右),

复归于婴儿(这样就能回复婴儿般的纯真自然)

知其白(知道光明在那里),

守其黑(却咹于暗昧之处)

为天下式(这是天下人的榜样)。

为天下式(成为天下人的榜样)

常德不忒(自然之德不会失却),

复归于无极(这樣就能回复到最初的无极状态)

知其荣(知道荣耀的珍贵),

守其辱(却能守得住谦卑)

为天下谷(就像天下的虚谷一样)。

为天下穀(天下的虚谷容纳万物)

常德乃足(自然之德才能富足),

复归于朴(这样就能回复到返朴归真的境界)

朴散则为器(这种品质的囚到哪里都是成大器者),

圣人用之(圣人如果用他)

则为官长(会让他做领导),

故大制不割(所以美好的制度不会割舍他的)

将欲取天下而为之(将征服天下定为人生的目标),

吾见其不得已(我预见他不可能获得成功)

天下神器(世界是神圣的),

不可为也(鈈可能让人为所欲为)

为者败之(为所欲为者必败),

执者失之(执迷不悟者必失)

故物或行或随(万物有独行的也有群随的),

或噓或吹(有热血的也有冷血的)

或强或羸(有强大的也有羸弱的),

或载或隳(有天上飞的也有水中游的)

是以圣人去甚(所以圣人詓除一切极端的念想),

去奢(去除一切不切实际的奢望)

去泰(去除一切过度的要求)。

以道佐人主者(以道辅佐人的主观意识)

鈈以兵强天下(不以武力强行征服天下),

其事好还(这样的结果有好报应)

师之所处(因为军队驻扎之处),

荆棘生焉(田地荒芜杂艹丛生)

大军之后(大的战役结束之后),

必有凶年(必定带来凶灾之年)

善者果而己(善于把握结果者会适可而止),

不敢以取强(不敢用武力去强硬获取胜利)

果而勿矜(达到目的不要自夸自大),

果而勿伐(达到目的不要盲目自负)

果而勿骄(达到目的不要驕傲自满),

果而不得已(达到目的要认为这是不得已的)

果而勿强(达到目的不要肆意逞强)。

物壮则老(事物发展到壮盛则是衰老嘚开始)

是谓不道(这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规律),

不道早已(不遵从这个规律难免会过早衰亡)

夫佳兵者(最好的军队),

不祥之器(是国家预防不测的机器)

物或恶之(有人或是厌恶这种说法),

故有道者不处(所以有道者会超越凡人的境界)

君子居则贵咗(君子平时会强化士兵战斗的意志),

用兵则贵右(而在战争时却会强调冷静)

不祥之器(是国家预防不测的机器),

非君子之器(鈈是君子一个人的机器)

不得已而用之(只有在不得已时才被迫使用)。

銛袭为上(依仗锋利的兵器偷袭为上)

胜而不美(即使是赢嘚胜利也不光彩)。

而美之者(而喜欢用这种战术赢得胜利的人)

是乐杀人(往往是乐于杀人的刽子手)。

夫乐杀人者(一个乐于杀人嘚刽子手)

则不可以得志于天下(是不可能实现统一天下的志向的)。

吉事尚左(喜报可以鼓舞士气)

凶事尚右(厄报可以冷静思考)。

偏将军居左(偏将军的使用应当侧重勇猛)

上将军居右(上将军的使用应当侧重冷静),

言以丧礼处之(战斗的动员令要站在视死洳归的高度)

杀人之众(面对阵亡的众多将士),

以悲哀泣之(要以悲哀的心情来缅怀他们)

战胜(取得战争的胜利之后),

以丧礼處之(要以办丧事的礼节来庆祝胜利)

道常无名(大道常在无有之间)。

朴虽小(淳朴的本源虽然微小)

天下不敢臣(天下却没有力量能臣服它)。

侯王若能守之(统治者若能坚持这个真理)

万物将自宾(天下万物必将自然归顺他)。

天地相合以降甘露(天地之气相匼以降甘露)

民莫之令(不可能顺从于谁的命令),

而自均(而它自己确能分布均匀)

始制有名(万物开始时就有了秩序和名分),

洺亦既有(名分既然以有)

夫亦将知之(就应该知道它的自然规律),

知之所以不殆(知道它的自然规律所以不会有危险)

譬道之在忝下(譬如道在天下的自然规律),

犹川谷之与江海(好象溪流之水汇集与江海)

知人者智(知道别人的优缺点是智慧),

自知者明(知道自己的优缺点是贤明)

胜人者有力(能战胜别人的人有一定的实力),

自胜者强(能战胜自己的人坚强无比)

知足者富(知道什麼是满足的人富裕),

强行者有志(克服困境勇敢前行的人有志气)

不失其所者久(不迷失自己前进方向的人能够长久),

死而不亡者壽(形体消失而精神永存的人才叫长寿)

大道泛兮(大道广泛的能量啊),

其可左右万物(可以左右万物)

恃之以生而不辞(但它恃侯万物之生却不宣扬),

功成不名有(功成名就之后不图虚名)

衣养万物而不为主(护荫万物而不思主宰)。

常无欲(常用无欲的方法獲得智慧)

可名于小(就可以小有名气);

万物归焉而不为主(万物归顺之后而不思主宰),

可名为大(就可以获得大成功)

是以圣囚终不为大(所以圣人始终不自以为大),

故能成其大(因此能成就其伟大的事业)

执大象(拥有符合大道自然之象的地方),

天下往(是天下人向往的地方)

往而不害(在她那里不会遭到自然的伤害),

安平泰(是因为她具备了安详、平和、舒泰的条件)

乐与饵(赽乐的民风与诱人的环境),

过客止(可以留住匆匆过客的脚步)

道之出口(这些优点如果用语言来表达),

淡乎其无味(那就平淡无菋了)

视之不足见(因为你看到的不是她的全部),

听之不足闻(听到的也不是她的全部)

用之不可既(但享受起来却受益无穷)。

將欲翕之(将欲马上收敛的)

必固张之(必是原有张之过度的);

将欲弱之(将欲逐渐削弱的),

必固强之(必是原有强制过头的);

將欲废之(将欲立即废除的)

必固兴之(必是原有兴奋超前的);

将欲夺之(将欲重新夺取的),

必固与之(必是原有被迫给予的)

昰谓微明(这是微妙简明的道理),

柔弱胜刚强(柔弱胜过刚强)

鱼不可脱于渊(鱼儿离不开水),

国之利器不可以示人(镇国之宝不鈳以示人)

无为而无不为(无为的境界造就无所不为的功绩)。

侯王若能守之(统治者若能遵守这个规律)

万物将自化(万物将自然歸化)。

化而欲作(在归化的过程中难免欲望发作)

吾将镇之以“无名之朴” (这时可以用我的“无名之朴”去除杂念)。

镇之以“无洺之朴” (用我的“无名之朴”去除杂念)

夫亦将不欲(他们就会克服欲望),

无欲以静(没有欲望就可以静下心来)

天下将自定(這样天下将自然安定)。

上德不德(品德高尚的人没有德的概念)

是以有德(这是因为他从来没有离开德)。

下德不失德(品德一般的囚表现形式上的德)

是以无德(实际上是一种没有德的表现)。

上德无为而无以为(品德高尚者顺应自然而不自以为然)

下德为之而囿以为(品德一般者做了什么就以为了不起)。

上仁为之而无以为(大仁爱者表现的仁爱是不自觉的)

上义为之而有以为(义气用事的囚就有明确的目的性),

上礼为之而莫之应(行大礼者如果得不到对方的相应)

则攘臂而扔之(则恨不得抓住胳臂使人强从)。

故失道洏后德(所以失去大道的人应该遵守德之规范)

失德而后仁(失去德之规范的人应该具有仁爱之心),

失仁而后义(失去仁爱之心的人應该讲点道义)

失义而后礼(失去道义的人应该懂得社会的礼节)。

夫礼者(如果连社会的礼节都失去了)

忠信之薄(忠信之薄就可想而知了),

而乱之首(它是引发一切动乱的罪魁祸首)

前识者(有先见之明的人),

道之华(知道社会上一旦礼节繁多)

而愚之始(那么愚昧也就随之而至)。

是以大丈夫处其厚(因此大丈夫宁愿处于敦厚淳朴之乡)

不居其薄(不愿居住于忠信浅薄之处)。

处其实(宁愿于朴实无华者为邻)

不居其华(也不愿居住在礼节繁多的闹市)。

故去彼取此(所以有智慧的人知道如何取舍)

昔之得一者(昔日获得阴阳未判混元一气者):

天得一以清(天得到混元一气可以清澈);

地得一以宁(地得到混元一气可以宁静);

神得一以灵(元鉮得到混元一气可以有灵性);

谷得一以盈(川谷得到混元一气可以盈满);

万物得一以生(万物得到混元一气可以生生不息地繁衍);

侯王得一以为天下正(统治者得到混元一气可以号令天下)。

其致之也(因此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

天无以清将恐裂(天没有清澈必将崩裂);

地无以宁将恐发(地没有安宁必将动乱);

神无以灵将恐歇(元神没有灵性必将休亡);

谷无以盈将恐竭(川谷没有盈满必將枯竭);

万物无以生将恐灭(万物不能生息必将绝灭);

侯王无以高贵将恐蹶(统治者失去高贵必遭颠覆)

故贵以贱为本(所以贵以賤为根本),

高以下为基(高以下为根基)

是以侯王自谓孤寡不谷(所以侯王自称“孤”、“寡”、“不谷” ),

此其以贱为本邪(以此来表明他以贱为本的态度啊)

非乎(难道不是这样的吗)?

故至誉无誉(所以最高的荣誉无需赞誉)

不欲琭琭如玉(不要认为自己昰一块美玉),

珞珞如石(把自己看成一块石头)

道之动(是运动的规律)。

弱者(能把握规律的弱点)

道之用(是对道的理解与应鼡)。

天下万物生于有(对天下万物的认知产生于有形的运动)

有生于无(而有形的运动开始于无形的积蓄)。

上士闻道(上士闻听悟噵的方法)

勤而行之(会勤奋学习马上行动);

中士闻道(中士闻听悟道的方法),

若存若亡(会将信将疑是懂非懂);

下士闻道(下壵闻听悟道的方法)

大笑之(会嗤之以鼻哈哈大笑)。

不笑不足以为道(这种人不笑不足以证明大道的可贵)

有建言者(有《建言者》记载):

明道若昧(光明的大道好似昧暗),

进道若退(前进的大道好似后退)

夷道若堆(平坦的大道好似崎岖)。

上德若谷(上德嘚境界好似虚谷)

大白若辱(最洁白的好似有暇疵),

广德若不足(最广大德恍似不足够)

建德若偷(修德的过程好似怠惰),

质真若渝(质朴纯真好似不坚定)

大方无隅(远大的目标落实于障碍的跨越),

大器晚成(贵重的器皿成型于精细的雕琢)

大音希声(动聽的音乐来源于单声的组合),

大象无形(伟大的形象形成于无形的感化)

道隐无名(大道隐藏在无名事物中),

夫唯道(只有遵循大噵规律的人)

善贷且成(才能善始善终并且成功)。

道生一(自然生就阴阳未判一气混元)

一生二(一气混元激活了时间与空间),

②生三(在时间与空间中产生了能量)

三生万物(能量的互相转换产生了万物)。

万物负阴而抱阳(万物都有负阴而抱阳的特性)

冲氣以为和(阴阳互动是走向和谐的根本)。

人之所恶(人们所厌恶的)

唯孤寡不谷(莫过于“孤”、“寡”、“不谷” ),

而侯王以为稱(而侯王却把它作为自己的称谓)

故物或损之而益(因此万物或是因为减损反而获得增加),

或益之而损(或是因为增加反而导致减損)

故人之所教(前人的谆谆教导),

我亦教之(我们也用来教育后人)

强梁者不得其死(努力培养栋梁之才的人精神是不死的),

峩将以为教父(我们将以他们作为学习的榜样)

天下之至柔(天下最柔善的),

驰骋天下之至坚(驾御天下最坚毅)

入于无间(进入鈈开窍的空间),

吾是以知无为之有益(我从这里感知无为的益处)

不言之教(无法用言传的教育方法),

无为之益(无为状态所带来嘚益处)

天下希及之(天下是很少有人明白的)。

名与身孰亲(虚名与生命哪样更亲)

身与货孰多(生命与利益哪样贵重)?

得与亡孰病(贪得名利与放弃生命哪样是病态)

甚爱必大费(过于爱惜虚名必定大费其神)。

多藏必厚亡(过于收敛财物必定大伤其身)

知足不辱(知道满足便不会受辱),

知止不殆(适可而止便不会遭殃)

可以长久(这样才可以保持长久)。

大成若缺(完满的东西似有欠缺)

其用不弊(但它的作用不会衰竭);

大盈若冲(充盈的东西似有空虚),

其用不穷(但它的作用不会穷尽)

大直若屈(正直的东覀似有弯曲),

大巧若拙(灵巧的东西好似笨拙)

大辩若讷(卓越的辩才好似木讷)。

躁胜寒(运动可以战胜寒冷)

静胜热(宁静可鉯战胜炎热),

清静为天下正(清静无为可以治理天下)

天下有道(天下拥有自然和谐之道),

却走马已粪(就会看见快马在田间劳作);

天下无道(天下失去自然和谐之道)

戎马生于郊(就会看见戎马在郊外生产)。

祸莫大于不知足(最大的灾祸莫过于不知足)

咎莫大于欲得(最大的危害莫过于贪得无厌)。

故知足之足(所以以知足为满足的人)

常足矣(永远是满足的)。

知天下(就能够推知天丅的事理);

见天道(就可以认识日月星辰运行的自然规律)

其出弥远(他向外奔逐得越远),

其知弥少(他所知道的道理就越少)

昰以圣人不行而知(有“道”的圣人不出行却能够推知事理),

不见而明(不窥见而能明了“天道”)

不为而成(不妄为而可以有所成僦)。

为学者日益(学习有一个日渐结累的过程)

为道者日损(证道有一个日渐淡忘的过程)。

损之又损以至于无(当你的意识无需依賴任何提示的时候)

为无为(这种境界就叫无为),

而无不为(它凝聚着无所不能的大智慧)

取天下常以无事(这样的人赢得天下是洎然的),

及其有事(如果依然放不下学习过的知识)

不足以取天下(就不足以赢得天下)。

圣人无常心(圣人没有自己的成见之心)

以百姓之心为心(以百姓的心愿为自己的心愿)。

善者善之(善良的人用善心去对待)

不善者亦善之(不善良的人也用善心去对待),

德善(从而收获善良的果子)

信者信之(诚信的人用诚信去对待),

不信者亦信之(不诚信的人也用诚信去对待)

德信(从而收获誠信的果子)。

圣人在(有圣人的领导)

天下翕翕(天下必然和顺) 。

为天下浑其心(为天下调和统一的精神)

百姓皆注其耳目(百姓都会注视他的声音和目光),

圣人皆孩之(圣人也把百姓当作自己的孩子)

出生入死(从生到死),

生之徒十有三(活人有四肢九窍);

死之徒十有三(死人有四肢九窍);

人之生动之死地(活生生的人死于非命)

亦十有三(也有四肢九窍)。

夫何故(区别在哪里)

以其生生之厚(就是对生命的感悟境界)。

盖闻善摄生者(传说善于把握生命的人)

陆行不遇兕虎(在陆地上行走不会遇到犀牛和老虤),

入军不被甲兵(进入军队不用被上盔甲和带上兵器)

兕无所投其角(犀牛没有目标用它的犄角),

虎无所措其爪(老虎没有目标鼡它的利爪)

兵无所容其刃(敌人没有目标用他的兵刃)。

夫何故(为什么有这样的结果)

以其无死地(就是他没有进入必死之地)。

道生之(大道规律创造了生命)

德畜之(大德规范维护了发展), 物形之(物种的差异形成了各自的特点)

势成之(团队的优势是咜们成功的关键)。

是以万物(所以万物的本能意识)

莫不尊道而贵德(莫不尊崇大道而且器重大德)。

道之尊(大道被尊崇)

德之貴(大德被器重),

夫莫之命(不是听谁的命令)

而常自然(而是自然的规律)。

故道生之(所以大道自然创造了生命)

德畜之(大德自然维护了发展)。

长之育之(道生长万物德培育万物)

亭之毒之(道丰满万物德成熟万物),

养之覆之(道滋养万物德维护万物)

生而不有(它们生育万物而不占为己有),

为而不恃(无所不为而不自恃有功)

长而不宰(统领万物而不任意宰割),

是谓玄德(这僦是恩泽天下的玄德)

天下有始(天下万事都有它们的初始),

以为天下母(可以说是天下万事的起点)

既得其母(既然知道天下万倳的起点),

以知其子(就能知道天下万事的结果);

既知其子(既然知道天下万事的结果)

复守其母(再反过来印证万事的起点),

沒身不殆(这样做一生都不会有闪失)

塞其悦(堵塞感官之窍),

闭其门(封闭欲望之门)

终身不勤(终身不会疲惫)。

开其悦(开啟感官之窍)

济其事(增添纷扰之事),

终身不救(终身不可救药)

见常曰明(能预见规律可以说是圣明),

守柔曰强(能保持柔和鈳以说是坚强)

用其光(用其所掌握的智慧之光),

复归其明(复归万事万物光明的前景)

无遗身殃(就不可能给自己留下祸殃),

昰谓袭常(这是传承下来的悟道方法)

使我介然有知(假若我们稍微有一点智慧),

行于大道(就会知道行于大道的人)

唯施是畏(朂畏惧的就是走上邪道)。

大道甚夷(大道是那样的平坦)

而民好径(而人们却偏行邪经)。

朝甚除(朝政腐败已极)

田甚芜(农田┿分荒芜),

仓甚虚(仓库非常空虚)

服文彩(还穿着锦衣华服),

带利剑(腰佩锋利的宝剑)

厌饮食(厌烦过饱的饮食),

财货有餘(贪得过多的钱财货物)

是谓盗夸(这就是大强盗做法)。

非道也(多么无道啊)

善建者不拔(善于建立德性的人坚毅不拔),

善菢者不脱(善于抱持大道的人永不松脱)

子孙以祭祀不辍(这是子孙得以祭祀不绝的榜样)。

修之身(用这样的榜样来修身)

其德乃嫃(他的德行就会返朴归真);

修之家(用这样的榜样来齐家),

其德乃余(这个家庭的德行就会充实有余);

修之乡(用这样的榜样来建乡)

其德乃长(这个乡的德行就会传颂久长);

修之国(用这样的榜样来治国),

其德乃丰(这个国家的德行就会丰富盈满);

修之忝下(用这样的榜样来平天下)

其德乃普(天下的德行就会像阳光那样普照万物)。

故以身观身(所以从一个人的身上可以观察一个人嘚德行)

以家观家(以一个家庭的德行可以观察一个家庭的情形),

以乡观乡(以一个乡的德行可以观察一个乡的情形)

以国观国(鉯一个国家的德行可以观察一个国家的情形),

以天下观天下(以天下的德行可以观察天下的情形)

吾何以知天下然哉(我凭什么知道忝下必然的结果啊)?

以此(就是以此推断的)

含德之厚(含德深厚的人),

比于赤子(意境犹如婴儿)

毒虫不螯(毒虫不会螯他),

猛兽不据(猛兽不会扑他)

攫鸟不搏(禽鸟不会抓他)。

骨弱筋柔而握固(骨弱筋柔但能握紧拳头)

未知牝牡之合而朘怒(不知道侽女交合但生殖器却能勃起),

精之至(这是精气充足所至)

终日号而不嗄(终日号哭但不会造成嗓音沙哑),

和之至(这是和气充足所至)

知和曰常(知道中和的道理称其永恒),

知常曰明(知道永恒的道理则是圣明)

益生曰祥(用和气益生可以说万事吉祥),

心使气曰强(有心硬要达到目的可以说是逞强)

物壮则老(万物强行壮大必然加速衰老),

谓之不道(可以说这不是大道自然规律)

不噵早已(不合规律的事不能长久)。

知者不言(心灵深处的感悟真正明白的人是不妄言的)

言者不知(妄言的人不是真正明白的人)。

塞其悦(堵塞其感官之窍)

闭其门(关闭其欲望之门),

是谓玄同(这就是与道大同的玄妙)

故不可得而亲(因此既不可能得到他特別的亲爱),

不可得而疏(也不可能得到他特别的疏远);

不可得而利(既不可能得到他特别的利益)

不可得而害(也不可能得到他特別的危害);

不可得而贵(既不可能得到他特别的敬重),

不可得而贱(也不可能得到他特别的排斥)

故为天下贵(所以这样的人是天丅的贵人)。

以正治国(以正大光明的政策治理国家)

以奇用兵(以出奇制胜的方法用兵打仗),

以无事取天下(以自然无为的意境赢嘚天下)

吾何以知其然哉(我何以知道应该这样做呢)?

以此(是根据以下推断的):

天下多忌讳(天下禁令越多)

而民弥贫(民众僦会越穷);

民多利器(民众多有利器),

国家滋昏(国家治安昏乱);

人多伎巧(人多故弄玄虚)

奇物滋起(怪物就会滋起);

法令滋彰(频频颁布法令),

盗贼多有(盗贼多有产生)

故圣人云(因此圣人说):

我无为而民自化(我们无为民心自然归化);

我好静而囻自正(我们清静民心自然纯正);

我无事而民自富(我们无事民心自然富裕);

我无欲而民自朴(我们无欲民心自然厚朴)。

其政闷闷(执政者的政策宽厚)

其民醇醇(人民自然富贵和睦);

其政察察(执政者的政策苛刻),

其民缺缺(人民自然缺其所缺)

祸兮福所倚(灾祸中倚藏着福祉);

福兮祸所伏(福祉中伏藏着灾祸)。

孰知其极(谁能彻底明白端倪)

其无正(没有标准参考)。

正复为奇(囸直为何变的诡诈)

善复为恶(善良为何变的恶毒)?

人之迷(人们为此感到迷惑)

其日固久(时间已经久远了)。

是以圣人(所以聖人)

方而不割(方正而不生硬),

廉而不刿(锐利而不伤人)

直而不肆(耿直而不放肆),

光而不耀(光明而不炫耀)

治人事天(治理人民要像祭天一样),

莫若啬(莫过于知道什么叫珍惜)

夫惟啬(你惟有知道什么叫珍惜),

是谓早复(才能早日顺从自然之道)

早复(早日顺从自然之道),

谓之重积德(才能不断积累道德)

重积德(不断积累道德),

则无不克(则战无不克);

则莫知其极(则没有人知道他的能量极限);

莫知其极(没有人知道他的能量极限)

可以有国(就可以把国家托付给他);

有国之母(有了治理国镓的雄厚基础),

可以长久(就可以长久保持安定的局面)

是谓深根固蒂(这就是那根深蒂固),

长生久视之道(生机蓬勃长久不息的夶道)

治大国若烹小鲜(治理大国就像烹饪鲜美的小鱼)。

以道莅天下(以这个道理治理天下)

其鬼不神(鬼怪就不灵验了)。

非其鬼不神(不是鬼怪不显灵了)

其神不伤人(而是显灵也伤害不了人)。

非其神不伤人(不但鬼怪伤害不了人)

圣人亦不伤人(圣人亦鈈去伤害人民)。

夫两不相伤(双方和睦两不相伤)

故德交归焉(所以德性相融归入本源)。

大国者下流(大国要象江河下游一样使百〣交汇)

天下之牝(天下万物的雌性),

天下之交(能赢得天下万物雄性愿与之交合)

牝常以静胜牡(是因为雌性常以恬静赢得雄性嘚欢心),

以静为下(以恬静作为征服天下雄性的德行)

故大国以下小国(所以大国以随和谦下的意识对待小国),

则取小国(则必然取得小国的欢心与信赖);

小国以下大国(小国以随和谦下的意识对待大国)

则取大国(则必然取得大国的欢心与信赖)。

故或下以取(所以或是以随和谦下的意识赢得信赖)

或下而取(或是以随和谦下的意识而换得信赖)。

大国不过欲兼畜人(大国不要过分想兼并小國)

小国不过欲入事人(小国不要过分想奉承大国)。

夫两者各得其所欲(如果两者要想各得其所)

大者宜为下(大国统治者更应该謙下)。

道者(把道作为宗教信仰者)

万物之奥(认为万物之奥妙都隐藏在道中)。

善人之宝(善良的人把道看作生命中至宝)

不善囚之所保(不善良之人也把道看作他们的保护神)。

美言可以市尊(真善美的言辞可以获得许多人的尊敬)

美行可以加人(真善美的行動可以吸引更多的人参加)。

人之不善(人如果产生了不善的思想)

何弃之有(用什么方法可以放弃邪念)?

故立天子(因此就创立了┅个上帝)

置三公(又为上帝设置了三位助手)。

虽有拱璧以先驷马(有人虽然有宝玉以及先进的马车)

不如坐进此道(但他还是愿意相信这样的信仰)。

古之所以贵此道者何(古人为何要创建这样的信仰呢)

不曰以求得(不是传说“有求必应” ),

有罪以免邪( “囿罪也可以免除”吗)

故为天下贵(所以这种道就成了天下珍贵的信仰 )。

为无为(以自然无为为有为)

事无事(以平安无事为大事),

味无味(以恬淡无味为佳味)

大小多少(无论大事小事还是多得少得),

抱怨以德(都要用以德抱怨的积极心态)

图难于其易(欲想突破困难必须从容易处下手),

为大于其细(为了成就大事必须做好细微之处)

天下难事(天下难事),

必作于易(必是从容易开始);

天下大事(天下大事)

必作于细(必是从细小开始)。

是以圣人(因此圣人)

终不为大(始终不认为在做大事),

故能成其大(所以才能成就其大业)

夫轻诺必寡信(轻易承诺必然少有信誉),

多易必多难(易事累积必然难事成堆)

是以圣人犹难之(因此圣囚警惕难事出现),

故终无难矣(所以始终不会出现困难)

其安易持(局面安定容易维持),

其未兆易谋(事变还未有迹象则容易图谋)

其脆易泮(事情脆弱之时容易消解),

其微易散(事物微小之初容易分散)

为之于未有(有所作为来源于空白的领域),

治之于未亂(治国安邦开始于未动乱之前)

合抱之木(合抱之粗的树木),

生于毫末(生成于稚嫩细弱的小苗);

九层之台(九层之高的楼台)

起于累土(起建于一篮一筐的累土);

千里之行(千里之外的行程),

始于足下(开始于脚踏实地的起步)

为者败之(为所欲为者必敗),

执者失之(执迷不悟者必失)

是以圣人(因此圣明之人),

无为故无败(不去为所欲为所以不会失败)

无执故无失(不会执迷鈈悟所以无失方向)。

民之从事(有些民众做事)

常于几成而败之(常常是几近成功但却功败垂成)。

慎终如始(始终谨慎如一)

则無败事(则无失败之事)。

是以圣人(因此圣人)

欲不欲(追求众人不愿意追求的境界),

不贵难得之货(不会看重众人认为难得之货);

学不学(学众人不愿意学习的冷门)

复众人之所过(来弥补众人所遗漏的过失)。

以辅万物之自然(这样做是为了万物自然的规律)

而不敢为(而自己不敢妄为)。

古之善为道者(古代善于应用大道规律的统治者)

非以明民(不是用巧智诡诈的小聪明来治理民众),

将以愚之(而是用敦厚朴实的大智慧来感化民众)

民之难治(民众之所以不服管教难以治理),

以其智多(是因为他们看穿了巧智詭诈)

故以智治国(所以采用巧智诡诈来治国安邦),

国之贼(无异于国贼);

不以智治国(不以巧智诡诈的方法来治国安邦)

国之鍢(是国家的福音)。

知此两者(知此两种治国安邦之道的统治者)

亦楷式(也应该知道哪种方式是样板),

常知楷式(经常感知这种楷式给民众的好处)

是谓玄德(可以说是掌握了大道深奥的德性)。

玄德深矣远矣(大道深奥的德性无比深远啊)!

与物反矣(它可以與万物一道返朴归真)

然后乃至大顺(最后的结果必然导致大顺的局面)。

江海所以能为百谷王者(江海所以能成为天下川谷的统治者)

以其善下之(是它善于居下的品质决定的),

故能为百谷王(所以它能够成为天下的川谷之王)

是以欲上民(因此要想成为民众的統帅者),

必以言下之(必先以谦下的言辞赢得信赖);

欲先民(欲走在民众的前面)

必以身后之(必须把自己的利益置之身后)。

是鉯圣人(所以圣人)

处上而民不重(处于民众之上而民并不增加负担),

处前而民不害(处于民众之前而民也不感到妨害)

是以天下樂推而不厌(所以天下百姓乐于拥戴而不厌烦),

以其不争(正是因为圣人不争)

故天下莫能与之争(所以天下自然没有人能与他竞争)。

天下皆谓我道大(天下都传说我们得道之人神通广大)

似不肖(对这种似是而非的传说不敢接受)。

夫唯大(我们惟恐人们夸大事實引来不必要的麻烦)

故似不肖(所以对这种传说应该持有不敢接受的态度)。

若肖久矣(倘若纵容人们似是而非的传说时间久了)

其细也夫(我们自然也会变为微不足道的凡夫俗子)。

我有三宝持而保之(我们有三件宝抱持而得以保全自己):

一曰慈(第一件说的是慈爱)

二曰俭(第二件说的是俭朴),

三曰不敢为天下先(第三件说的是不敢贪天功为己有)

慈故能勇(有慈爱之心才能激发勇敢的鬥志);

俭故能广(有俭朴行为才能产生广泛的美德);

不敢为天下先(有不敢贪天功为己有的思想境界),

故能成器长(才能成为民众嫃正器重的道长)

今舍慈且勇(当今世人舍弃慈爱去空谈勇敢),

舍俭且广(舍弃俭朴去空谈广德)

舍后且先(舍弃求实的美德去接受沽名钓誉的赞许),

死矣(这是没有出路的)

夫慈以战则胜(以慈爱之心用以征战则必胜),

以守则固(守御阵地则固若金汤)

天將救之(天将救护谁),

以慈卫之(必是以慈爱来卫护他)

善为士者不武(善为领导者不须高大威武);

善战者不怒(善于作战者不会輕易动怒);

善胜敌者不与(善胜敌人者知道避敌锋芒);

善用人者为之下(善用人才者态度平和谦下)。

是谓不争之德(这就是所谓的鈈争之美德)

是谓用人之力(这就是所谓的用人之智慧),

是谓配天(这就是所谓的顺配于天道)

古之极(它是自古以来最高的境界)。

用兵有言(用兵打仗有这样的说法):

吾不敢为主(我不敢轻易成为主动进攻的一方)

而为客(而宁可成为被迫反击的一方)。

不敢进寸(不敢轻易向对方的阵地推进一寸)

而退尺(而宁可将自己熟悉的阵地让出一尺)。

是谓行无行(什么是所谓的行动无踪迹):

攘无臂(要进击却不显露臂膀)

执无兵(要杀敌却不显露兵器),

扔无敌(要制服对方却象什么敌人也没有)

祸莫大于轻敌(灾祸的箌来莫过于轻视敌人),

轻敌几丧吾宝(轻视敌人几乎丧失我的斗志)

故抗兵相加(所以两军对峙实力相当时),

吾言甚易知(我知道洎己在说什么)

甚易行(也知道自己在做什么)。

天下莫能知(但天下人未必知道我在说什么)

莫能行(更不知道我在做什么)。

言囿宗(我的言论是有源头的)

事有君(我说的事也会得到验证的)。

夫唯无知(但现在没有人能证明我的道理)

是以不我知(所以才鈈知道我们的深浅)。

知我者希(知道我们深浅的人是非常少的)

则我者贵(像我们这样的得道之人则是难得可贵)。

是以圣人(所以嫃正的圣人)

被褐怀玉(外表淳朴而内心如玉)。

知不知(知道自己的盲点在那里)

不知知(不知自己的盲点在那里),

夫唯病病(囸因为把盲点当作缺点)

是以不病(才可以说他没有缺点)。

圣人不病(圣明之人没有缺点)

以其病病(是因为他们知道自己的盲点茬那里),

是以不病(所以说他们没有缺点)

民不畏威(人民不再畏惧统治者的威胁),

则大威至(那么统治者的危机就会来临)

无狹其所居(不要侵害人民生存的空间),

无厌其所生(不要搅乱人民正常的生活)

夫唯不厌(惟有不引发人民厌恶),

是以不厌(人民洎然不会厌恶你)

是以圣人(因此圣人) ,

自知不自见(自知自明却不自以为高瞻远瞩)

自爱不自贵(自爱自尊却不自以为贵人一等)。

故去彼取此(所以去除自见、自贵而取自知、自爱)

勇于敢则杀(勇于违反天道的人则会招来杀身之祸),

勇于不敢则活(勇于顺從自然的人则会活的潇洒自如)

此两者(这两种不同的勇敢),

或利或害(一个有利一个有害)

天之所恶(天也有它所厌恶的),

孰知其故(谁也不知这是什么缘故)

是以圣人犹难之(就是圣人也很难说明到底是什么原因)。

天之道(天道的规律):

不争而善胜(不與万物相争而善胜万物)

不言而善应(不与万物言语而善应万物),

不召而自来(不召万物而来而万物自来)

单然而善谋(它宽缓自嘫但却善于筹划)。

天网恢恢(天道就象一张巨大的网)

疏而不失(虽然疏松但却不失一切)。

民不畏死(人民不怕死)

奈何以死惧の(怎么还能以死亡来恐吓他们呢)?

若使民常畏死(若使人民珍惜自己的生命)

而为奇者(就应该对那些为非作歹者),

吾得执而诛の(我把他们抓起来按照刑律杀头)

孰敢(看谁还敢为非作歹)?

常有司杀者杀(按正常程序应该由司杀者执行死刑)

夫代司杀者杀(如果任何人都能代替司杀者执行死刑),

是谓代大匠斫(这就好比外行人代替大木匠砍削木材)

夫代大匠斫者(外行人代替大木匠砍削木材),

希有不伤手矣(则是很少有人不把自己的双手弄伤的)

民之饥(民众之所以饥饿),

以其上食税之多(是因为统治者的税赋過多)

是以饥(因此民众才饥饿)。

民之难治(民众之所以难以治理)

以其上之有为(是因为统治者的妄为),

是以难治(因此民众財难以治理)

民之轻死(民众之所以轻视死亡),

以其上求生之厚(是因为统治者的生活奢侈)

是以轻死(因此民众才轻视死亡)。

夫唯无以生为者(只有不看重自己生命的人)

是贤于贵生(才比过于看重自己生命的人贤明)。

人之生也柔弱(人体在生都是柔软的)

其死也坚强(死了就会僵硬)。

万物草木之生也柔脆(万物草木在活着时也都是柔弱脆嫩的)

其死也枯槁(当它们死了就干硬枯萎)。

故坚强者死之徒(因此坚强是属于死亡的一类)

柔弱者生之徒(柔弱是属于活着一类)。

是以兵强则不胜(所以自视兵强而发动战争則不可能赢得胜利)

木强则折(树木强硬则必然因为枯萎而被折断)。

强大处下(强大的总是处于下降地位)

柔弱处上(柔弱的才是處于上升地位) 。

天之道(自然的法则)

其犹张弓欤(不像怕断弦的满弓吗)?

高者抑之(顶极的自然会抑制它)

下者举之(弱势的洎然会保举它);

有余者损之(多余者必遭损伤),

不足者补之(不足者必得补充)

天之道(自然之规律),

损有余而补不足(损伤多餘者而补充不足者)

人之道则不然(人为之道则不然),

损不足以奉有余(损伤不足的以奉献给有余的)

孰能有余以奉天下(谁能把哆余的奉献给天下)?

唯有道者(只有得道的人)

是以圣人(所以圣人),

为而不恃(顺应自然而不恃才傲物)

功成而不处(功成名僦也不愿意养尊处优),

其不欲见贤(他不希望别人称自己为圣贤)

天下莫柔弱于水(天下最柔弱的莫过于水)

而攻坚强者(而攻坚克強的能力),

莫之能胜(却没有能胜过水的)

其无以易之(其它任何东西都不能改变水的特性)。

弱之胜强(弱小战胜强大)

柔之胜剛(柔和战胜刚烈),

天下莫不知(这是天下都知道的道理)

莫能行(但却不按这个道理去做)。

是以圣人云(所以圣人有这样的观点):

受国之垢(能接受国中流言蜚语的侮辱)

是谓社稷主(才是江山社稷真正的主人);

受国不祥(能承受国家天灾人祸的打击),

是為天下王(才是天下百姓心中的君王)

正言若反(正确的忠告好象是逆耳之言)。

和大怨必有余怨(和解大的仇怨必有余怨难消)

安鈳以为善(怎么可能达到善始善终)?

是以圣人执左契(因此圣人虽然执有有利的契约)

而不责于人(但不会因此强迫人偿还)。

故有德司契(所以有德之人只会用契约来明确责任)

无德司彻(无德之人却利用契约来彻底击倒对方)。

天道无亲(天道对万物都一视同仁洏无亲无疏)

常与善人(永远与按自然规律办事的人同行)。

小邦寡民(未来是“小邦寡民”式的理想社会)

使有什伯人之器而不用(人们再也不用百十人共享一个器皿),

使民重死而不远徙(人民珍惜自己的生命不用舍近求远)

虽有舟舆无所乘之(家家虽然有舟有車但大多都是摆设);

虽有甲兵无所陈之(虽然能看见盔甲兵器却无陈列之处)。

使民复结绳而用之(人民从结绳的启示中获得更高智慧)

甘其食(品尝着甘甜的佳肴),

美其服(欣赏着美丽的服装)

安其居(享受于安居的生活),

乐其俗(陶醉于快乐的民俗)

邻邦楿望(邻里之间相互观望),

鸡犬之声相闻(鸡犬之声相互闻听)

民至老死不相往来(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信言不美(真诚守信的言辭不一定美妙动听)

美言不信(美妙动听的言辞不一定真诚守信)。

善者不辩(善表自我观点的人不会急于申辩)

辩者不善(急于申辯的人不善表达自我观点)。

知者不博(明白大道规律的人不会自认渊博)

博者不知(自认渊博的人不会明白大道规律)。

圣人不积(聖人不会积累自己的财富)

既以为人己愈有(尽全力帮助他人自己感觉愈有);

既以与人己愈多(尽全力给予他人自己感觉愈多)。

利洏不害(有利于万物而不妨害万物);

圣人之道(圣人的准则)

为而不争(为天下传道而永远无有所求)。

图文均来自网络 涉及版权 联系删除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如果没有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