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经中尼哥底母的信仰历程活多少岁?

(本章根据:约3:1-17)
尼哥底母是犹太国一个位高权重的长官,受过高等教育,才学非凡,在议会中也很受尊敬。他与人一样曾深受耶稣教训的感动。他虽拥有财富、学问和声望,奇怪的是,他却被平凡的拿撒勒人所吸引。救主口中发出的教训,大大地感动了他,他想多学一点这奇妙的真理。
基督在洁净圣殿时使行的威权,曾激起祭司和首领们坚决的仇恨。他们畏惧这陌生人的权柄。这个不知名的加利利人竟如此大胆,这是不能容忍的。他们决意制止他的工作。但不是所有人都赞同这样做的,因为有些人不敢反对这显然受上帝圣灵感动的一位。他们还记得,以前的众先知曾因责备以色列人的首领而被杀。也知道犹太人之所以受异邦的压制,就是因为他们顽固不化,不肯接受上帝责备的结果。他们怕祭司和首领们谋害耶稣是步列祖的后尘,使新的灾祸临到他们的国家。尼哥底母也有这样的顾虑。在犹太公会的一次议会中,讨论对耶稣应取的方针时,他劝大家要慎重和缓。他恳请大家注意,若耶稣果真赋有上帝所赐的权柄,那么拒绝他的警告是危险的。众祭司不敢轻视这劝告,就暂时没有公开反对救主。
自从听见耶稣讲论之后,尼哥底母就切心研究有关弥赛亚的预言,他越研究就越坚信,耶稣就是要来的那一位。他同许多其他以色列人一样,看到圣殿中污秽亵渎的情形,心中非常悲痛。当耶稣把做买卖的人赶出圣殿时,他看到了当时的情景:上帝能力的奇妙表现,救主接纳穷人,医治病人。他看见了人们欢乐的面容,听到了他们颂赞的话语,他不能怀疑拿撒勒的耶稣就是上帝所差来的。
尼哥底母很想与耶稣会晤,但不敢公开去找他。让一个犹太人的官长承认自己同情一位尚未成名的教师,未免太丢面子了。况且,犹太公会若知道他去访问耶稣,必会对他加以蔑视和申斥。他还想,如果公开去访问,别人会效仿;故此他决意暗暗地去见耶稣。他打听到救主在橄榄山下榻的地方,等到合城夜阑人静时,才去找他。
在基督面前,尼哥底母感到一种特别的胆怯,便佯作镇静,摆出一副严肃的样子作掩饰,开口说:“拉比,我们知道你是由上帝那里来作师傅的,因为你所行的神迹,若没有上帝同在,无人能行。”他想先恭维基督作师傅的天才和行异迹的神能,来为谈话铺路。他说这话的意思是要表示信任耶稣,也想取得耶稣的信任。其实这样的话反倒显明他不信任,因他不承认耶稣是弥赛亚,只说他是上帝那里差来的师傅。
耶稣并不领谢他的恭维,却定睛望着他,像是在那里审查他的内心。他看出在他面前是一个寻求真理的人,他明白尼哥底母的来意。于是为要加强他心中已有的感悟,就直截了当并郑重和蔼地说:“我实实在在地告诉你,人若不是从上头生的,就不能见上帝的国。”(约3:3)
尼哥底母到主面前来,本想和他讨论一番,但耶稣却揭示了真理的根本原则。他对尼哥底母说:你所需要的,不是理论知识,而是属灵的更新;不是满足你的好奇心,而是获得一颗新心。你必须从上头得到新的生命,然后才能欣赏天上的事。若不发生这种改变,使一切都化旧为新,你来和我讨论我的权柄或使命,对你得救不会有任何帮助。
尼哥底母曾听过施洗约翰讲论悔改受洗的道理,以及他向民众指出那将要用圣灵施洗的一位。他自己也觉得犹太人的灵性冷淡,在很大程度上他们被固执的私见和属世的野心所控制。他希望弥赛亚的来临能使全局有所改观。可是施洗约翰那使人省察己心的信息,没能使他自觉有罪。尼哥底母是个严格的法利赛人,素以善行自豪,他的乐善好施和对圣殿经费的慷慨捐助,使他深孚众望。他也自认为一定会得蒙上帝的喜悦。但想到竟然有个纯洁的国度,是他现在连看都不配看的,这使他感到惊异。
对耶稣所讲重生的比喻,尼哥底母并不陌生。犹太人往往将悔改相信犹太教的异教徒比作初生的婴孩。所以,尼哥底母理应明白耶稣的话不是照字面解释的。然而,因他生来就是以色列人,就自以为必在上帝国里有份的。他觉得自己无需改变,难怪听到救主的话就惊奇。这些话是那么切合地用在他身上,使他起了反感。法利赛人的骄傲和寻求真理的诚意在他心里发生了矛盾。他希奇基督为什么不尊重他作为以色列官长的地位,而竟这样对他说话。
由于惊奇,尼哥底母镇定不住了,便用满含讽刺的话回答基督说:“人已经老了,如何能重生呢?”当锐利的真理刺入良心时,尼哥底母就与众人一样,显出是个不领会上帝圣灵之事的属血气的人,他心中对于属灵的事毫无反应。因为唯有属灵的人,才能看透属灵的事。
然而救主并不用辩论来对付辩论。他举起手来,以镇定严肃的态度,用更肯定的语气将真理打入尼哥底母的心,说:“我实实在在地告诉你,人若不是从水和圣灵生的,就不能进上帝的国。”尼哥底母知道,基督所说的是指水的洗礼和上帝的灵使心意更新的事。他感悟到:这对他说话的,就是施洗约翰所预言的那一位。
耶稣接着说:“从肉身生的,就是肉身,从灵生的,就是灵。”人心生来是恶的,“谁能使洁净之物出于污秽之中呢?无论谁也不能。”(伯14:4)世人的发明决不能为犯罪的心灵找到救法。“原来体贴肉体的,就是与上帝为仇,因为不服上帝的律法,也是不能服。”“从心里发出来的,有恶念、凶杀、奸淫、苟合、偷盗、妄证、谤渎。”(罗8:7;太15:19)人心的泉源必须先行净化,然后才能得出纯洁的溪流。想靠自己守律法的功德来登天的人,是在尝试不可能的事。一个人仅仅拥有严格守法的宗教和敬虔的外貌,是不可靠的。基督徒的人生不是旧生活的修理或改良,而是本质的变化。要对私心和罪恶看自己是死的,随而代之以全新的生活。这种变化,只有靠圣灵的运行才能实现。
尼哥底母还是不大理解,耶稣便以风为比喻来说明他的意思。他说:“风随着意思吹,你听见风的响声,却不晓得从哪里来,往哪里去。凡从圣灵生的,也是如此。”
风来树动,枝叶沙沙作响,这是人听得见的,但是看不见风的形状,也不知道它从哪里来,往哪里去。圣灵在人心中的运行也是如此。人不能解释圣灵的行动,正如不能解释风的行动一样。一个人或许不能说出悔改的确切时间或地点,也不能追溯悔改过程的全部情况。但这并不能证明他没有悔改。借着一种像风那样看不见的能力,基督时时刻刻都在人心中作工。受惠的人也许完全不觉得,而这种能力却渐渐潜移默化,引人归向基督。这样的感化也许是从默想耶稣,或查考《圣经》,或听传道人的讲论而来的。及至圣灵来作更直接的呼唤时,心灵便豁然开朗,快乐地归顺基督了。许多人称之为顿悔。殊不知这是上帝的灵长久熏陶的结果,一种持久忍耐的过程。
风虽不能见,但其效果是看得见、摸得着的。照样,圣灵在人心中作工,人感受到其拯救功能之后,就必在其行动上表现出来。上帝的灵住在人心里,就能改变人的整个生活。罪恶的思想丢开了,不良的行为抛弃了;仁爱、谦让及和平,代替了愤怒、嫉妒与纷争;忧愁变成了喜乐。容貌也反映出天上的光辉。虽然没有人看到上帝为人卸下重担,也没有人见到从天上射下的光芒,但人因信投靠上帝时,恩惠、福气就临到他了。如此,人眼所看不见的能力,就按上帝的形象造出一个新人。
人类有限的智力无法领会救赎的大工。其奥秘超出人的智能以外。然而一个出死入生的人,却能体会到这是神能的事实。救赎之工的开端,我们能从今生的个人经历中体验,而救赎之工的成果,将延续到永远。
耶稣正说话的时候,真理的几线光芒透入了这位官长的心。圣灵温良驯服的影响感动了他。但他还没完全领悟救主的话。他所注意到的是重生的方法,而不是重生的必要。故此他诧异的问道:“怎能有这事呢?”
耶稣问他:“你是以色列人的先生,还不明白这事吗?”身负民间宗教导师之责的人,实在不应该在这么重要的真理上毫无所知。耶稣的话中有训诫,就是说,尼哥底母不该因平实的真理之言而反感,却应为自己属灵的愚昧而惭愧。但基督讲话的态度是那么严肃、郑重,而声调和神色表露出是那么诚恳的挚爱,以致尼哥底母虽然感到自惭形秽,却不认为耶稣冒犯了他。
当耶稣说明自己的使命是要建立一个属灵的而不是属世的国度时,尼哥底母心中又感到不安了。耶稣看出了他的心情,就接着说:“我对你们说地上的事,你们尚且不信,若说天上的事,如何能信呢?”如果尼哥底母不能领会基督解释上帝恩典在人心中作工的教训,又怎能明了他荣耀天国的性质呢?他既不了解基督在地上工作的性质,当然就不能明白他在天上的工作了。
被耶稣赶出圣殿的犹太人,自称是亚伯拉罕的子孙。可是,他们一见救主的面就逃跑了,因为受不住他身上所彰显的上帝的荣光。这就证明他们没有受上帝恩典的陶冶,不配参加殿中神圣的崇祀。他们固然勤于保持圣洁的外表,却忽略了内心的圣洁。他们虽然拘泥于律法的字句,却经常违背律法的教义。他们最迫切需要的正是基督对尼哥底母所讲解的改变,就是心灵的新生,罪的除净,以及知识和圣洁的复兴。
以色列人对重生之道的盲目,是无可推诿的。以赛亚受圣灵感动写道:“我们都像不洁净的人,所有的义都像污秽的衣服。”大卫曾祈祷说:“上帝啊,求你为我造清洁的心,使我里面重新有正直的灵。”上帝也曾借以西结应许说:“我也要赐给你们一个新心,将新灵放在你们里面,又从你们的肉体中除掉石心,赐给你们肉心。我必将我的灵,放在你们里面,使你们顺从我的律例,谨守遵行我的典章。”(赛64:6;诗51:10;结36:26-27)
尼哥底母从前读这些经文,好像雾里看花,一知半解,现在才开始领会其中的真谛。他看出:单在外表严格顺从律法的字句,不能使人具有进天国的资格。依照人的看法,他可称得上是个正人君子。但在基督面前,他发觉自己的心是污秽的,自己的生活是不洁净的。
这时,尼哥底母渐渐被基督吸引了。救主向他解释重生之道,他就渴望自己心中能发生这种改变,但用什么方法来成就呢?耶稣回答了他这未发出的问题:“摩西在旷野怎样举蛇,人子也必照样被举起来,叫一切信他的都得永生。”
尼哥底母对这件事是熟悉的。那被举起来之蛇的象征向他说明了救主的使命。当以色列民被火蛇咬伤,行将丧命时,上帝吩咐摩西造一铜蛇,在会众之间高高举起,然后向全营宣告:凡被咬的,一望这蛇就必得活。众人知道铜蛇本身没什么力量帮助他们。它原是基督的象征。被举起来医治他们的既是伤害人之火蛇的像,照样,有一位要“成为罪身的形状”来作他们的救赎主。(罗8:3)许多以色列人以为献祭之礼本身就有使他们从罪中得释放的功能。上帝却要他们知道,这种礼节像铜蛇一样,本身毫无价值。其目的是要引领他们转向救主。无论是医好他们的创伤,或是赦免他们的罪恶,除了信靠上帝所赐的独生子之外,他们不能为自己做什么。必须仰望基督才能得生。
被蛇咬的人,或许因迟疑而不仰望,或许要问,这条铜蛇怎会有救人的效能呢?要作科学的解释,但没有解释,他们必须接受上帝借摩西所吩咐他们的话。拒绝仰望,就必灭亡。
心灵得到启发,不是由于争辩和讨论。我们必须仰望才能得生。尼哥底母领受了这教训,存记在心。从此,他就用新的方法来查考《圣经》,不再是为了学理上的讨论,而是为要使心灵得到生命。他顺服了圣灵的引导,就开始得见天国了。
现今有千千万万的人,需要学习那举起的铜蛇所教导给尼哥底母的真理。他们想靠顺从上帝的律法来获得上帝的恩宠。当有人教他们仰望耶稣,并相信唯有靠他的恩典才能得救时,他们就惊呼:“怎能有这事呢?”
我们必须像尼哥底母一样,甘愿按照罪魁进入新生的方式来进入新生。除了基督之外,别无拯救。“因为在天下人间,没有赐下别的名,我们可以靠着得救。”(徒4:12)我们因信而领受上帝的恩典,但信心不是我们的救主,它不能赚得什么。信心是我们用来握住基督的一只手,用以领取他的功劳,就是医治罪恶之方。若没有上帝的灵来帮助,自己连悔改也难以做到。《圣经》论到基督说:“上帝且用右手将他高举,叫他作君王,作救主,将悔改的心和赦罪的恩赐给以色列人。”(徒5:31)悔改的心和赦罪的恩,同样都是基督所赐的。
那么,怎样才能得救呢?——“摩西在旷野怎样举蛇”,人子也照样被举起来,使一切被那蛇咬伤的人,都可以仰望得生。“看哪,上帝的羔羊,除去世人罪孽的。”(约1:29)从十字架上发出的光,显明了上帝的爱,他的爱吸引我们来就他。只要我们不抗拒这种吸引,自然就会被引到十字架下,来悔改我们那钉死了救主的罪。于是,因着信,上帝的灵就在我们心中产生新的生命。我们的思想、愿望,便会顺从基督的旨意,我们的心思意念也要在我们的里面,按那叫万有归服自己的大能者的形象而变得焕然一新了。于是,上帝的律法就必写在我们的心版上和意念中,我们就能和基督一同说:“我的上帝啊,我乐意照你的旨意行。”(诗40:8)
耶稣在与尼哥底母会谈时,揭示了救恩的计划和他降世的使命。在他以后的一切讲论中,没有一次像这样将凡要承受天国的人心中所必须成就的工作,一步一步地解释得这么圆满。基督在工作之初,就向犹太公会中的一位议员,将真理展开,而他正是一个最能受教并专任民间教师的人。但是以色列人的一般领袖却不欢迎这光。尼哥底母将这真理藏在心中,历三年之久,没有一点明显的效果。
然而,耶稣知道他的种子是撒在何等的土壤里。那天夜里在幽静的山冈上,单独对一位听者所讲的话没有落空。尼哥底母虽然没有立时公开承认基督,但他时时留心耶稣的为人,揣摩他的教训。在公会中,他屡次打消祭司们杀害耶稣的计谋。到末后耶稣在十字架上被举起来时,尼哥底母就想起橄榄山上的教言:“摩西在旷野怎样举蛇,人子也必照样被举起来,叫一切信他的都得永生。”那次秘密会谈中所射出来的光,照亮了髑髅地的十字架,尼哥底母就明白:耶稣是世人的救赎主。
救主升天之后,当门徒因遭逼迫而分散时,尼哥底母毅然挺身而出。在基督死后,他用自己的财富维持了犹太人想立即消灭的幼小教会。在危难之时,那曾一度慎重疑虑的人,竟成了坚固的磐石,时时鼓励门徒的信心,供给他们推进传福音工作的经费。先前尊敬他的人,现在反过来蔑视他迫害他了。就世上的财物而言,他虽然变得贫穷了,然而,那晚与耶稣谈话时所生发的信心,却一点没有动摇。
尼哥底母将那次与耶稣会谈的情形告诉了使徒约翰,由约翰笔录下来,垂训后世。其中的真理,在今天,与当夜这位犹太官长去向卑微的加利利教师求问生命之道时一样重要。
游客对该书籍的评论  只有本站会员才可以评论 
共0页,共0条您当前的位置:&>&&>&
效法尼哥底母
约3:1-6;7:45-52;19:38-42
   约3:1-6;7:45-52;19:38-42
  圣经上关于尼哥底母事迹的记载不多,仅见《约》这三处经文,讲到尼哥底母,第一处是约3:1-6,主同他讲了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就是重生的问题。尼哥底母来问神迹的问题,主耶稣却告诉他先要重生然后才能得永生。从这里我们看到主耶稣是很重视个人布道的,现在中国的教会也重视个人布道,这也是我国教会迅速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主耶稣有一些很重要的道理是向一个人讲的,如重生的问题向尼哥底母一个人讲,还有活水的道理,神是个灵等很重要的道理,也是向一个人讲的,而且这个人是被人所不齿的撒玛利亚妇人。第二次是约7:45-52是尼哥底母为主作了一次辩护。第三次是讲到主耶稣被钉死后,尼哥底母拿了没药和沉香来膏主的身体,参与了耶稣的安葬。今天,我们一同靠着主的恩典与肢体分享一个主题《效法尼哥底母》。
  一、尼哥底母其人
  1.他是法利赛人:现在我们一听到法利赛人就认为不好,其实开始时是好的,文士以斯拉是这个教门的创始人,他们严格遵守摩西律法的条文,但到了耶稣时代,已经变质,沦为假冒为善,所以耶稣常常责备他们(太23章),因此他们与耶稣的冲突越来越明显。那么法利赛人为什么不好呢?因为他们是典型的律法主义者,但是又不可能全部遵守,那怎么办呢?只好假冒为善,因此耶稣责备的是他们的假冒为善,只有外在而没有内里实在的东西。但从遵守律法来说,法利赛人是犹太教中最优秀的阶层,它的数目从来没有超过6000人,尼哥底母是法利赛人,保罗也是法利赛人,但他们比较开明,乐意接受新鲜事物。
  2.他是犹太人的官:一个有地位的人,用现在的话讲他是一个政zh i家(约3:1)。这是指公会,公会是犹太人由70人组成的最高法庭,但没有权力判死刑,只能是民事方面的事,所以当要判主耶稣死刑时只能到罗马的巡抚本丢彼拉多那里去。而且这个组织也是犹太教的异端裁判所,是一个犹太人很有权威的机构。尼哥底母就是这70个人当中的一个,他是个德高望重的人。
  3.他是教育家:&以色列人的先生&,很有学问,而且他还是个很熟悉律法的人。
  4.他是个有钱人:他买得起100斤的沉香和没药,这是要有钱的人才买得起的(约19:39)。
  5.他是个谦卑的人:许多人都说尼哥底母比耶稣年岁大许多,年长的人有他的长处,他见多识广,有丰富的经验,处事老练。但他能主动来找耶稣,证明他是个谦卑的人,不耻下问。太5:3
  6.他是个追求真理的人:这样一个有钱、有势、有德、有学问的人,他依然感到心灵的深处缺少一样东西,不能使他得到满足,促使他夜里来见耶稣,虚心向耶稣请教,希望在夜间的黑暗中找到光明,让空虚的心灵得到满足。这一点,对一个人非常重要。
  有一首灵歌《主使我满足》,歌词写到:金钱不能使我满足,地位不能使我满足,亲人不能使我满足,父母不能使我满足,我心中的空虚,无法再忍受,世上没有什么能让我满足。唯有主的爱是那样的美好,k是我一生最好的朋友,从孩童到少年,从少年到白头,我什么都不要,只要耶稣。主美好从孩童到少年从少年到白头我什么都不要,只要耶稣。
&&&&&& 二、谦卑慕道夜间见主(约3:1-6)
  1.渴求真理使人谦卑:孔子说:&朝闻道,夕死足亦&。尼哥底母夜里来见耶稣的故事看似平淡,其实非常动人。首先,这个尼哥底母身份特殊,他是法利赛人,又是犹太人的官,年纪可能比耶稣还大许多,而耶稣是个被犹太人弃绝,宗教领袖所不齿的无名小辈。然而,在一个夜晚,尼哥底母悄悄来到耶稣的住所,承认耶稣是神的使者,并向耶稣虚心求教,这是何等的谦卑。
  2.慕道夜间见主:当时,法利赛人与耶稣的冲突越来越公开化、白炽化,在这种险恶的环境下,有一个能够明察真伪的人。他一直在一旁悄悄地观察着耶稣的行为,思考着他的言论。在众口一词的斥责与批判中,他没有&表态&,也没有被强大的社会舆论所左右。他夜间来见主,可能白天事务多,更可能他有意避开那些敌对势力,甘心牺牲自己的休息时间来见主。尼哥底母来到耶稣寄宿的小屋里,是顶着巨大的社会压力来的,他是担着风险来到这里的。因为这间小屋里有真理。好一个有胆有识的尼哥底母!耶稣降世,不虚此行!
  3.耶稣与尼哥底母谈重生(约3:3-8):尼哥底母来要与耶稣谈神迹,因为犹太人是要神迹(林前1:22),法利赛人也曾向耶稣求过神迹(太12:38-40),耶稣却与他谈重生这一至关重要的真理,耶稣降世的目的不是行神迹(行神迹只是更好地见证神,让人可以信),而是要将自己的百姓从罪恶里救出来(太1:21),让人得生命,约10:10我来了,是要叫羊(或作&人&)得生命,并且得的更丰盛。尼哥底母见到耶稣后,就重生了,得着了新生命。
  尼哥底母在真理面前还有&困惑&,每一个没有得到真理的人都有&困惑&。走进真理的小屋,就是为了解除这&困惑&的。有&困惑&的人走进真理的小屋,本身就已经在解除&困惑&了!当尼哥底母敲响小屋的门时,耶稣感到了欣慰。
  这真理就是要赋予尼哥底母的,他寻找,神就让他找到了(太7:7)。这次见主,尼哥底母得到了重生,神给我们的总是超过我们所求所要。
  4.人子必需被举起来:约3:14-15&摩西在旷野怎样举蛇,人子也必照样被举起来,15叫一切信他的都得永生(或作&叫一切信的人在他里面得永生&)。&犹太人的&弥赛亚观&是有一天,弥赛亚会突然从天而降,大有能力,带领以色列人推翻罗马帝国的统治,建立独一的以色列王国。主耶稣要纠正犹太人错误的&弥赛亚观&,向尼哥底母说明:基督必需先受害。
  三、行公义为主辩护(约7:45-52)
  尼哥底母见到耶稣后生命是有改变的,我们怎么知道他有改变呢?那就是第二处圣经所讲的,他曾经替耶稣作了一次辩护。祭司长叫差役去抓耶稣(约7:32),差役没有把他抓回来,约7:45-49差役回到祭司长和法利赛人那里,他们对差役说:&你们为什么没有带他来呢?&46差役回答说:&从来没有像他这样说话的。&47法利赛人说:&你们也受了迷惑吗?48官长或是法利赛人岂有信他的呢?49但这些不明白律法的百姓是被咒诅的。&
  1.尼哥底母为主辩护:50-51内中有尼哥底母,就是从前去见耶稣的,对他们说:51&不先听本人的口供,不知道他所作的事,难道我们的律法还定他的罪吗?&尼哥底母过去是怕犹太人,所以在夜里去见耶稣,但现在他敢于当着祭司长和法利赛人的面站出来为耶稣辩护,这不能不说是他生命的长进。
  在众口铄金时,尼哥底母不与他们同流合污,坚持自己的观念。
  2.受责后默默无声:52他们回答说:&你也是出于加利利吗?你且去查考,就可知道加利利没有出过先知。&
  在强大的敌对势力中,尽管尼哥底母的辩护显得那么苍白无力,寡不敌众,而且在遭到法利赛人的责备后他就没有再说什么。虽然如此,但对于尼哥底母这样一个人来说,不能不说是一个很可贵的改变,就是说他从暗暗的做门徒到公开的站出来了,敢于在众人面前见证自己的信仰了。他也许想起主跟他说&人子也要被举起来&的话,知道耶稣要替众人死亡。马利亚听道后用香膏膏主,尼哥底母当去为主预备香料。
  四、好怜悯厚礼葬主(约19:38-42)
  十字架有着巨大的吸引力,&人子被举起来,就要吸引万人来归他&(约12:32)。主耶稣被钉十字架时,门徒四散逃亡;死在十字架后,亲人不在身旁。尼哥底母无力阻止耶稣上十字架,但他可以尽上自己的本分,来厚葬耶稣。十架的大爱吸引并彻底地改变了尼哥底母的生命,当主耶稣钉死后,尼哥底母不能再沉默,他公开自己基督徒的身份,在众人面前安葬耶稣。
  1.爱心的奉献:爱使人乐意付出,100斤左右的沉香和没药是个不小的花费,但尼哥底母觉得用在耶稣身上值得:他的奉献是一种不求回报的真实奉献。罗12:1-2。他奉献的不仅是礼物,而是全身。
  2.信心的行动:尼哥底母带着100斤左右的沉香和没药来膏耶稣的身体,他以一个王的规格厚葬了耶稣。这事无论如何是不可能在暗中进行的,为什么?因为罗马当局一定会很快知道这件事,他这样做,一是在政zh i上冒了很大的风险,为什么?耶稣是罗马当局以政zh i犯判处死刑的,所以耶稣的十字架上写的是&犹太人的王&。在那时只有该撒是王,因此耶稣被视为政zh i犯,尼哥底母这样做,得罪了罗马当局,二是得罪了犹太人当局,犹太人以异端将耶稣送上十架,所以尼哥底母这样做既得罪了罗马当局,又使犹太公会的同事们感到十分的难堪和恼火,但尼哥底母没有考虑这些后果,他愿意为主的缘故牺牲一切,甚至于他的生命。他认识到主耶稣既为他死,他就应为主活,因此他不愿再做一个暗暗的门徒。
  约18:28众人将耶稣从该亚法那里往衙门内解去,那时天还早,他们自己却不进衙门,恐怕染了污秽,不能吃逾越节的筵席。但尼哥底母不怕触摸死尸染了污秽(民19:11),约一4:18爱里没有惧怕;爱既完全,就把惧怕除去,因为惧怕里含着刑罚。惧怕的人在爱里未得完全。
  3.盼望的实在:尼哥底母以认识耶稣为至宝,他虽然当时并不明白耶稣必要复活的真理,但他深信耶稣就是犹太人盼望已久的弥赛亚。
  尼哥底母用沉香和没药膏主这个行动告诉当时的人们,也告诉后世的基督徒,他是主耶稣的门徒,是主内的一个亲爱的弟兄。十字架的爱和功效实在是太奇妙了,它使软弱的成为刚强,使一个懦夫成为一个何其勇敢的基督精兵。尼哥底母用行动见证了他的信心,他的爱心的行动,必带给他无上的荣耀。
  五、与主同行奖赏在天
  圣经上没有记载耶稣复活后尼哥底母的事,但我们有理由相信,他会更加爱主,为主而活。
  1.记载在圣经上:神感动使徒约翰的心,把尼哥底母的事迹记载在《约》。其它三福音都记载了约瑟安葬耶稣的事,却没有提到尼哥底母,人会忘记,但神不会忘记尼哥底母的劳苦。使徒约翰是主最爱的门徒,他体贴主的心。林前8:3若有人爱神,这人乃是神所知道的。林前15:58所以,我亲爱的弟兄们,你们务要坚固,不可摇动,常常竭力多作主工,因为知道你们的劳苦,在主里面不是徒然的。
  2.神、人纪念:尼哥底母人的奉献,不求回报,却一定有回报。神会纪念他的劳苦。今天基督徒在受难日纪念耶稣为我们钉死的时候,一定会同时想到尼哥底母在主耶稣身上所做的这么好的一件事!
  3.公义冠冕天上存留:提后4:7-8那美好的仗我已经打过了,当跑的路我已经跑尽了,所信的道我已经守住了。8从此以后,有公义的冠冕为我存留,就是按着公义审判的主到了那日要赐给我的,不但赐给我,也赐给凡爱慕他显现的人。
  弥6:8世人哪,耶和华已指示你何为善,他向你所要的是什么呢?只要你行公义,好怜悯,存谦卑的心,与你的神同行。尼哥底母已经行在神的心意上。
  让我们效法尼哥底母,由贫乏走向丰富,由幼稚走向成熟,由软弱走向刚强,为主作那美好的见证!
热门关键词排行榜
&&&&&&&&&&&&&&&&&&&&&&&&&&&&&&&&&&&&&&&&&&&&&&&&&&&&&&&&&&&&【生命灵粮】圣经中活在他人阴影下的几个人
【生命灵粮】圣经中活在他人阴影下的几个人
 出2:11-15;王下19:1-3;太27:21-26  生活中,总有人很在意他人对自己的评价,很在乎自己的面子,因此使自己活在了他人的阴影中。我们从圣经中看几个活在他人阴影下的人。&  一.神人摩西&  1.见左右没有人:出2:11-12后来摩西长大,他出去到他弟兄那里,看他们的重担,见一个埃及人打希伯来人的一个弟兄。12他左右观看,见没有人,就把埃及人打死了,藏在沙土里。&  此时40岁的摩西学了埃及人一切的学问,说话行事都有才能。但我们看到他性格中软弱的一面,他很在意他人对他的评价,他想为本族的人伸冤时,先看看左右有人没有,他见到左右没有人,就动手打死了那个欺负他同胞的埃及人。&  2.这事必是被人知道了:出2:13-15第二天他出去,见有两个希伯来人争斗,就对那欺负人的说:“你为什么打你同族的人呢?”14那人说:“谁立你作我们的首领和审判官呢?难道你要杀我,像杀那埃及人吗?”摩西便惧怕,说:“这事必是被人知道了。”15法老听见这事,就想杀摩西,但摩西躲避法老,逃往米甸地居住。&  当摩西劝那个欺负自己同胞的人时,那人说到摩西杀死埃及人的事,他以为没有人知道,但还是被人知道了。摩西就惧怕“这事必是被人知道了。”因惧怕法老,他逃往米甸,在那里开始了长达40年的牧羊生涯,直到合乎主用,神才呼召他,使他作了以色列人杰出的领袖。&  二.先知以利亚&  1.以利亚与巴力的先知决战迦密山:王上18章记载了神的先知以利亚与巴力的450个先知决战迦密山的故事,他勇敢地向以色列人证明了耶和华是神,归正了百姓的信仰,我们看到了一个英雄无畏的以利亚。&  2.耶洗别威吓以利亚:王上19:1亚哈将以利亚一切所行的和他用刀杀众先知的事,都告诉耶洗别。2耶洗别就差遣人去见以利亚,告诉他说:“明日约在这时候,我若不使你的性命像那些人的性命一样,愿神明重重地降罚与我。”&  当亚哈把以利亚的事告诉王后耶洗别,耶洗别威吓以利亚,要在明天杀了他为巴力的先知们报仇。&  3.以利亚逃命:王上19:3以利亚见这光景,就起来逃命,到了犹大的别是巴,将仆人留在那里。&  以利亚听到耶洗别威吓的话,立即吓得魂不附体,起来逃命。当他逃到西奈山上时,神向他显现,赐给他新的使命,他才开始了奔跑新的路程。&  三.夜里来见耶稣的尼哥底母&  1.尼哥底母夜访耶稣:约3:1-3有一个法利赛人,名叫尼哥底母,是犹太人的官。2这人夜里来见耶稣,说:“拉比,我们知道你是由神那里来作师傅的,因为你所行的神迹,若没有神同在,无人能行。”3耶稣回答说:“我实实在在地告诉你:人若不重生,就不能见神的国。”&  我们看到法利赛人尼哥底母,这人夜里来见耶稣,他是个有立场的人,他不与那些狂热的法利赛人同流合污,在暗中观耶稣的行动,听基言,知道了耶稣是由神那里来的,但很在意他人的评价,不敢白天来见耶稣,而在夜间来见耶稣。耶稣知道他的需要,直接了当地给他谈重生,这次访问,使尼哥底母得到了重生。&  2.尼哥底母安葬耶稣:约19:39又有尼哥底母,就是先前夜里去见耶稣的,带着没药和沉香约有一百斤前来。&  耶稣活着时,尼哥底母暗暗作门徒,但耶稣十字架的大爱强烈地吸引了他,耶稣死后,他不再暗暗作门徒,而是公然站出来安葬耶稣,他为耶稣备了一份厚礼:没药和沉香约有一百斤,以一个王的规格安葬了耶稣。&  四.信耶稣的官长们&  1.官长们信了耶稣:约12:42虽然如此,官长中却有好些信他的,只因法利赛人的缘故,就不承认,恐怕被赶出会堂。&  约12:37他虽然在他们面前行了许多神迹,他们还是不信他。犹太人心里刚硬,不信耶稣是弥赛亚,但这些大有见识的官长们却仍好些信他的,但他们都是顾自己面子与地位的人,怕被法利赛人赶出会堂,不敢在人前承认自己是信耶稣的。&  2.他们爱人的荣耀:约12:43这是因他们爱人的荣耀过于爱神的荣耀。&  这些人爱人的荣耀过于神的荣耀,他们得了人的荣耀。因此就不能得神的荣耀了。&  五.生来是瞎眼人的父母&  1.耶稣治好生来瞎眼的:约9:1-7耶稣过去的时候,看见一个人生来是瞎眼的。……6耶稣说了这话,就吐唾沫在地上,用唾沫和泥抹在瞎子的眼睛上,7对他说:“你往西罗亚池子里去洗”(“西罗亚”翻出来,就是“奉差遣”)。他去一洗,回头就看见了。&  这里用简单的笔墨记载了耶稣用唾沫和泥抹在瞎子的眼睛上治好了生来是瞎眼的人。&  2.法利赛人盘问被治好的人:约9:13-17。面对法利赛人的盘问,被治好的人勇敢地为耶稣做见证。&  3.瞎子的父母不敢为主做见证:约9:18-23犹太人不信他从前是瞎眼,后来能看见的,等到叫了他的父母来,19问他们说:“这是你们的儿子吗?你们说他生来是瞎眼的,如今怎么能看见了呢?”20他父母回答说:“他是我们的儿子,生来就瞎眼,这是我们知道的。21至于他如今怎么能看见,我们却不知道;是谁开了他的眼睛,我们也不知道。他已经成了人,你们问他吧!他自己必能说。”22他父母说这话,是怕犹太人,因为犹太人已经商议定了,若有认耶稣是基督的,要把他赶出会堂。23因此他父母说:“他已经成了人,你们问他吧!”&  我们看到,这对生来是瞎眼人的父母却惧怕犹太人,面对犹太人的盘问,他们怕被赶出会堂,不敢为耶稣做见证,只见证这人生来是瞎眼的。&  六.埋葬耶稣的约瑟&  1.约瑟暗中作门徒:约19:38这些事以后,有亚利马太人约瑟,是耶稣的门徒,只因怕犹太人,就暗暗地作门徒。&  约瑟是个有钱财有身份的财主,但他惧怕犹太人,耶稣在世时,他只是暗暗作门徒。&  2.安葬耶稣:约19:38-42他来求彼拉多,要把耶稣的身体领去。彼拉多允准,他就把耶稣的身体领去了。……40他们就照犹太人殡葬的规矩,把耶稣的身体用细麻布加上香料裹好了。41在耶稣钉十字架的地方有一个园子,园子里有一座新坟墓,是从来没有葬过人的。42只因是犹太人的预备日,又因那坟墓近,他们就把耶稣安放在那里。&  耶稣十字架的大爱有强烈的吸引力,耶稣死后,他勇敢地站出来,去求来耶稣的身体,把耶稣安葬在自己的新坟墓里。&  七.罗马巡抚彼拉多&  1.巡抚彼拉多不愿意判耶稣死刑:太27:21-22巡抚对众人说:“这两个人,你们要我释放哪一个给你们呢?”他们说:“巴拉巴。”22彼拉多说:“这样,那称为基督的耶稣,我怎么办他呢?”他们都说:“把他钉十字架!”&  我们看到,巡抚彼拉多三次向犹太人见证查不出耶稣有什么罪来,耶稣即无本罪,也无原罪,根本就没有触犯罗马的法律,他不想杀害无辜的耶稣,承担流无辜人血的罪,想方设法释放耶稣,一再向犹太人询问怎么办耶稣。&  2.彼拉多金盆洗手:太27:23-24巡抚说:“为什么呢?他作了什么恶事呢?”他们便极力的喊着说:“把他钉十字架!”24彼拉多见说也无济于事,反要生乱,就拿水在众人面前洗手,说:“流这义人的血,罪不在我,你们承当吧!”&  巡抚彼拉多不想判耶稣死刑,但这些犹太人要求把耶稣钉在十字架上,彼拉多怕百姓生乱,就违心地把耶稣判了死刑。彼拉多绝不能因着他金盆洗手而脱去杀害耶稣的罪责。&  3.耶稣被判死刑:太27:25-26众人都回答说:“他的血归到我们和我们的子孙身上。”26于是彼拉多释放巴拉巴给他们,把耶稣鞭打了,交给人钉十字架。&  在犹太人的要求下,巡抚把耶稣判了死刑,耶稣为了担当全人类的罪被钉死在十字架上。&  八.巡抚腓力斯&  1.腓力斯指望保罗送他银钱:徒24:26腓力斯又指望保罗送他银钱,所以屡次叫他来,和他谈论。&  巡抚腓力斯听了保罗讲论公义、节制和将来的审判,甚觉恐惧,他愿意听见保罗讲道,但他却不思悔改,反而指望保罗送他银钱。&  2.腓力斯留保罗在监里:徒24:27过了两年,波求非斯都接了腓力斯的任。腓力斯要讨犹太人的喜欢,就留保罗在监里。&  巡抚腓力斯愿意讨犹太人的喜悦,就把无辜的保罗留在监狱里。&  九.巡抚非斯都&  1.非斯都要讨犹太人的喜悦:徒25:9但非斯都要讨犹太人的喜欢,就问保罗说:“你愿意上耶路撒冷去,在那里听我审断这事吗?”&  非斯都明知犹太人要杀害保罗的阴谋,他为了讨犹太人喜欢,问保罗是否愿意上耶路撒冷去,好叫犹太人在路上杀害保罗。&  2.保罗上告于凯撒:徒25:10-12保罗说:“我站在凯撒的堂前,这就是我应当受审的地方。我向犹太人并没有行过什么不义的事,这也是你明明知道的。11我若行了不义的事,犯了什么该死的罪,就是死,我也不辞。他们所告我的事若都不实,就没有人可以把我交给他们。我要上告于凯撒。”12非斯都和议会商量了,就说:“你既上告于凯撒,可以往凯撒那里去。”&  但保罗决定上告了凯撒,使犹太人的计谋落了空,非斯都只好把保罗押送到罗马。感谢神,在暗中保护了保罗。&  十.彼得与巴拿巴&  1.彼得怕犹太人:加2:11-12后来,矶法到了安提阿,因他有可责之处,我就当面抵挡他。12从雅各那里来的人未到以先,他和外邦人一同吃饭;及至他们来到,他因怕奉割礼的人,就退去与外邦人隔开了。&  我们看到,当使徒彼得来到安提阿教会时,他和外邦人一起吃饭,但当雅各那里的犹太人来到后,他怕犹太人,就退去与外邦人隔开了,这里一个领袖不当做的事。&  2.巴拿巴也随伙装假:加2:13其余的犹太人也都随着他装假,甚至连巴拿巴也随伙装假。&  每个人都是有影响力的人,彼得的举动,影响了其他人,其他的犹太人也随着彼得装假,甚至连教会的主要领袖巴拿巴也随伙装假,给外邦信徒留下很不好的印象。&  3.保罗责备彼得:加2:14但我一看见他们行的不正,与福音的真理不合,就在众人面前对矶法说:“你既是犹太人,若随外邦人行事,不随犹太人行事,怎么还勉强外邦人随犹太人呢?”&  保罗,这位外邦人的使徒,在关键的时刻勇敢地站了出来,责备了彼得行的不正。当时的场景一定使彼得很难堪,但他不计前嫌,知错就改,在书信中给保罗以高度的评价(彼后3:15-16)。
发表评论:
馆藏&12685
TA的最新馆藏}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尼哥底母的信仰历程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