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朝计划生育基本国策策

世界经济经历了一个区域性交流到全球化发展的过程。阅读下列材料,完成有关问题。材料一& 中国古代的对外交流历史悠久,源远流长。从汉朝丝绸之路的开辟到明朝前期的郑和下西洋,我国一直实行和平、开放的对外政策。材料二& 16世纪初,世界上原来互相隔绝的地区沟通起来。欧洲和亚洲、非洲、美洲之间的贸易日益发展,世界市场扩大了。美国的特产玉米、马铃薯等迅速传到亚、非、欧三洲。非洲的咖啡传到欧美,亚洲的茶叶等传到了欧美。材料三 &今天,我们一起享受着人类共同的文明成果。欧洲人用着韩国制造的手机,日本人喝着美国生产的可口可乐,中国人开着日本品牌的汽车……20世纪90年代以来,经济全球化趋势进一步加强。经济全球化是社会生产力和科学技术发展的客观要求和必然结果。跨国公司有力地促进了世界经济的发展和全球化进程。材料四 胡锦涛同志在“十七大”报告中指出:“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把‘引进来’和‘走出去’更好地结合起来,扩大开放领域……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新优势。”(1)材料一中丝绸之路的开通与啊个历史事件有关?(1分)(2)宋代的海外贸易空前繁荣,请你结合有关史实说明其繁荣状况。(1分)(3)据材料三指出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特点(1分)及促成这种特点的因素(2分)。(4)本世纪初,中国积极“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的最重大举措是什么?(1分)&
世界经济经历了一个区域性交流到全球化发展的过程。阅读下列材料,完成有关问题。材料一&中国古代的对外交流历史悠久,源远流长。从汉朝丝绸之路的开辟到明朝前期的郑和下西洋,我国一直实行和平、开放的对外政策。材料二& 16世纪初,世界上原来互相隔绝的地区沟通起来。欧洲和亚洲、非洲、美洲之间的贸易日益发展,世界市场扩大了。美国的特产玉米、马铃薯等迅速传到亚、非、欧三洲。非洲的咖啡传到欧美,亚洲的茶叶等传到了欧美。材料三 &今天,我们一起享受着人类共同的文明成果。欧洲人用着韩国制造的手机,日本人喝着美国生产的可口可乐,中国人开着日本品牌的汽车……20世纪90年代以来,经济全球化趋势进一步加强。经济全球化是社会生产力和科学技术发展的客观要求和必然结果。跨国公司有力地促进了世界经济的发展和全球化进程。材料四 胡锦涛同志在“十七大”报告中指出:“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把‘引进来’和‘走出去’更好地结合起来,扩大开放领域……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新优势。”(1)材料一中丝绸之路的开通与啊个历史事件有关?(1分)(2)宋代的海外贸易空前繁荣,请你结合有关史实说明其繁荣状况。(1分)(3)据材料三指出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特点(1分)及促成这种特点的因素(2分)。(4)本世纪初,中国积极“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的最重大举措是什么?(1分)
世界经济经历了一个区域性交流到全球化发展的过程。阅读下列材料,完成有关问题。
材料一& 中国古代的对外交流历史悠久,源远流长。从汉朝丝绸之路的开辟到明朝前期的郑和下西洋,我国一直实行和平、开放的对外政策。
材料二& 16世纪初,世界上原来互相隔绝的地区沟通起来。欧洲和亚洲、非洲、美洲之间的贸易日益发展,世界市场扩大了。美国的特产玉米、马铃薯等迅速传到亚、非、欧三洲。非洲的咖啡传到欧美,亚洲的茶叶等传到了欧美。
材料三 &今天,我们一起享受着人类共同的文明成果。欧洲人用着韩国制造的手机,日本人喝着美国生产的可口可乐,中国人开着日本品牌的汽车……20世纪90年代以来,经济全球化趋势进一步加强。经济全球化是社会生产力和科学技术发展的客观要求和必然结果。跨国公司有力地促进了世界经济的发展和全球化进程。
材料四 胡锦涛同志在“十七大”报告中指出:“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把‘引进来’和‘走出去’更好地结合起来,扩大开放领域……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新优势。”
(1)材料一中丝绸之路的开通与啊个历史事件有关?(1分)
(2)宋代的海外贸易空前繁荣,请你结合有关史实说明其繁荣状况。(1分)
(3)据材料三指出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特点(1分)及促成这种特点的因素(2分)。
(4)本世纪初,中国积极“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的最重大举措是什么?(1分)
世界经济经历了一个区域性交流到全球化发展的过程。阅读下列材料,完成有关问题。材料一&中国古代的对外交流历史悠久,源远流长。从汉朝丝绸之路的开辟到明朝前期的郑和下西洋,我国一直实行和平、开放的对外政策。材料二& 16世纪初,世界上原来互相隔绝的地区沟通起来。欧洲和亚洲、非洲、美洲之间的贸易日益发展,世界市场扩大了。美国的特产玉米、马铃薯等迅速传到亚、非、欧三洲。非洲的咖啡传到欧美,亚洲的茶叶等传到了欧美。材料三 &今天,我们一起享受着人类共同的文明成果。欧洲人用着韩国制造的手机,日本人喝着美国生产的可口可乐,中国人开着日本品牌的汽车……20世纪90年代以来,经济全球化趋势进一步加强。经济全球化是社会生产力和科学技术发展的客观要求和必然结果。跨国公司有力地促进了世界经济的发展和全球化进程。材料四 胡锦涛同志在“十七大”报告中指出:“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把‘引进来’和‘走出去’更好地结合起来,扩大开放领域……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新优势。”(1)材料一中丝绸之路的开通与啊个历史事件有关?(1分)(2)宋代的海外贸易空前繁荣,请你结合有关史实说明其繁荣状况。(1分)(3)据材料三指出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特点(1分)及促成这种特点的因素(2分)。(4)本世纪初,中国积极“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的最重大举措是什么?(1分)
精英家教网新版app上线啦!用app只需扫描书本条形码就能找到作业,家长给孩子检查作业更省心,同学们作业对答案更方便,扫描上方二维码立刻安装!我国城市素质教育改革的基本动态──对实施素质教育的战略思考
5年前 [12-27 00:57 周一]
&&&&&&& 我国城市素质教育改革的基本动态──对实施素质教育的战略思考
&&& 背景:进入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我国社会进入了一个非常发展时期。这个时期的主要特点是:城市规模迅速扩大,是我国城市发展速度最快的时期。由于城市人口的急剧膨胀和各项事业的迅速发展,特别是中小城市得到了迅速发展,迫使城市不断扩大学校教育的规模(海口年人口年均增长达到 8.8%,“八五”期间中小学生年均增长 7.9%);城市的高速现代化和经济、科技的竞争,要求不断延长人口受教育年限和切实提高教育质量。从总体上看,城市教育发展水平还远远满足不了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需要。一方面是经济的快速发展对人才的需要越来越是多样化,多层次化,多规格化;另一方面学校人才培养的单一化还远远满足不了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矛盾日益突出。同时,学校教育培养方法和手段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对人才素质的要求还存在着较大的偏差,尤其是应试教育严重地制约着城市教育的健康发展。
  特点和内容:城市学校教育改革与发展应该是以实施素质教育为核心,以面向当地经济建设为宗旨,在基础教育办学方向和质量标准、职业教育自我完善的良性运行机制、学校德育工作、教劳结合原则的贯彻等四个方面实行重点突破,这是在变应试教育为素质教育过程是带有全局性的问题。解决城市基础教育办学方向和教育质量的问题,是坚持把经济建设扭转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轨道上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重要内容之一。
  一、改革招生考试制度
  以进行“择校”为主要目的和手段的小学升初中考试,不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阻碍了基础教育的健康发展。第一,小学毕业升学考试使学校教育中应试教育的倾向日益严重,加重了小学生课业负担,不利于学生全面发展;第二,小学毕业生由于其生理和心理均处于发育期,单一的文化考试结果不能说明学生素质的高低,以这种考试结果高低确定学生升学的学校,是不均等;第三,从客观上讲,条件好的初中升学压力更大,不利于对薄弱初中的改造;第四,初中生毕业升学考试由于受部门所有制的影响,在招生过程中沟通不够协调不够,使初中毕业生升学的多次选择机制尚未形成。上述原因造成了城市学校片面追求升学率的现象长期得不到解决。“片追”是应试教育的最主要特征。“片追”的典型特征是“考什么,教什么”和“考什么,学什么”,严重妨碍了基础教育上水平、讲效益、求质量。通过改革招生考试制度,把基础教育从应试教育转入素质教育的轨道,已经成为城市学校教育改革和发展的一个重大课题。
  ──改革小学毕业升学制度。进入八十年代后期和九十年代以来,首批城市教育综合改革实验城市率先取消小学毕业生升学考试,实行就近入学的办法(除少数省部属师范院校附属学校及个别学校),后又逐步推广到其它47个国家级和55个省级城市教育综合改革实验城市。据对首批20个实验城市的不完全统计,到 1994年没有实行“按片招生,就近入学”的小学由1987年的90%下降到 5%。这一改革影响之大,发展速度之快,在我国教育发展史上还是第一次。大多数实验城市的基本做法是:在政府统筹下,首先将市区小学入学人口进行摸底,根据人口分布情况,结合学校布局,进行就近划片安排入学学校;其次,取消小学毕业考试,实行就近升入初中;第三,加大对薄弱初中改造的力度,采取适度倾斜的政策,在师资、基建和教育投入方面不断增加,尽快改善薄弱初中的面貌;第四,对中小学教育教学进行改革,使素质教育真正成为学校教育的内容,并对教育进行质量监控。改革取得了明显的成果。改革的目的在于全面实行由升学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使全体小学毕业生得到全面的发展和享有平等的受教育权利。
  大连:1983年取消重点初中考试,允许学生自由报志愿;1984年采取了划片报志愿的做法;1985年采取了划片报一个志愿的做法;1986年义务教育法颁布后,采取了对口直升的做法;1987年宣布解放五路小学,可以不参加区统考;1988年宣布三好学生不参加区统考,解除学校排队和对比;1990年宣布废除一切统考,包括毕业考试;1996年在全市 9所小学废除了低年级的一切考试。
  广东省:从今年开始凡准毕业的小学生一律就近升入初中,城市市区按市辖区划片招生就近入学,县以上重点中学和省市一级学校,不得在所属范围内择优录取初中新生。小学毕业考核,可在县级教育部门指导下由学校命题(农村小学可由学区或中心小学负责命题)。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每学期只进行一次由学校命题的学期或学年考试,评定学生成绩也主要以平时考查为主。
  ──改革初中升学制度。到八十年代中期,大多数实验城市开始进入普及高中阶段教育的时期。对高中阶段教育,学生的选择应该是多样的和多次的,以适应社会不断发展和学生自身发展的需要。高中阶段的教育是确定个人职业的重要时期,所以要形成学生升学分向选择的机制,改革初中升学制度的目的在于创造更多的机会,更为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实验城市的基本做法是:明确高中阶段升学考试管理权限在市级教育行政部门,成立统筹和协调管理机构,对升学考试进行统一管理,采取“一考四录”的办法,扩大考生选择报考普通高中、职业高中、技工学校和普通中专的权力,扩大保送生、推荐生的比例。
  大连:1986年开始就对初中升高中进行大胆改革。减少考试科目,先是免考生物,后又取消政治考试;减少考试次数,取消升学考试,实行毕业考试“一考四录”,只有一张卷子;降低考试难度,提倡教育要面对全体学生,要保底,反响十分强烈;保送优秀生,把入学权交给初中校长,做到学生评议推荐、任课教师审核、校务会讨论决定张榜公布,重点高中不干涉;实行初中年段会考,学完一科全市统考一科,合格者才能参加升学考试;招生指标到校,把重点高中50%的指标分配到各学校;增加理、化实验和外语口语的考试,引导学校全面抓教学质量,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表达能力。
  广东省:在中学阶段,除初中毕业年级的毕业考试外,一律废除其它年级任何形式的统一考试,对于初、高中招生,采取“两试合一”的考试制度,即初中毕业水平考试和高中阶段招生考试合一。
  二、改善学校教育的薄弱环节
  一是促进学校均衡发展。一些城市为根治产生薄弱学校的土壤,进行彻底地划片招生,甚至将普通高中也全部划片。二是针对基础教育中的艺术教育、劳动技术教育和实验教学、阅读教学等薄弱环节,各实验城市都在教师的配备、质量的提高、课程教材建设、教学常规管理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富有成效的改革,使学校中的艺术教育、劳动技术教育生动活泼地开展起来,促进了素质教育的深入发展。上海市自1995年将 230所基础薄弱的学校列入重点扶持的对象,规划到今年基本消除薄弱学校,使基础教育的整体办学水平得到进一步提高。为此,上海市教委筹措 3个亿,同时要求区县一级也必须投入相应比例的配套资金。
  三、构建基础教育质量标准体系
  实施素质教育必须建立相应的教育质量标准体系,制订基础教育的质量标准,不能仅仅着眼于学生素质的评价,必须充分考虑直接影响基础教育实际水平的一切重要变量,并根据这些变量列出相应的质量项目的标准。首先,城市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需求对人才基本素质的要求是构建基础教育质量标准的主要依据。城市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的变化多种多样,不同的人才在教育内容和教育方法上也存在着明显的差异。基础教育不但要为学生奠定合格公民的素质基础,也要为他们成为专门人才准备条件。其次,学生身心发展的需要是构建基础教育质量标准的重要前提。在不同时期,由于学生的生理成熟和心理发展水平的不同,在认知、情感等方面都表现出不同的年龄特征。在构建基础教育质量标准时必须做到:适应学生身心发展的顺序性,适应学生身心发展的阶段性,适应学生身心发展的个别差异性。第三,国家颁发的课程计划、教学大纲和教科书是构建基础教育质量标准的基本依据。第四,基础教育质量标准是由三部分组成,即:教育基本条件质量标准(包括人、财、物等因素);教育过程质量标准(又称教育工作质量标准);教育产品质量标准(又称学生发展标准)。制定教育质量标准时既要注意直接显示质量的结果变量,又要重视直接决定质量的原因变量。实践证明,制定科学的质量标准对于质量的结果评价与过程评价、科学性与可行性相结合,对于指导教育的决策和实践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四、关于素质教育的几个问题
  (一)应试教育问题。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的根本区别是:应试教育面向的是升学有望的少数学生,而且往往着眼于这些学生智育方面的发展,忽视德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教育。应试教育的最大弊端是:考什么教师就教什么,教师教什么学生就学什么,把少数学生从多数学生中用考试的方法选拔出来送入高一级学校作为学校教育工作的唯一目标,是一种明显的淘汰式教育。应试教育忽略了学生身心发展的需要,忽略了学生个性的发展,忽略了学生特长的培养。使教师成为教书的机器,学生也就成为学习的机器。
  从教育发展史上考察,它是天才教育体系中的一种模式,也是我国封建社会科举制度“学而优则仕”的一种延续。无论是天才教育也称为英才教育还是科举制度,都是为少数人服务的一种教育形式,两者不同的前者表现为群体教育形式,后者表现为个体教育形式。天才教育是自十六世纪起到二十世纪中叶在西方国家十分盛行的一种教育模式,而科举制度是自我国隋朝至清朝实行的一种选拔人才的制度,对推动当时的社会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进入二十世纪特别是自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由于经济的高速发展,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的周期日益缩短,对人的素质要求越来越高,过去那种掌握一门技术就可以应付一生的时代已一去不复返。代替而来的是信息化、高科技化的社会。在这样一个社会条件下,人应该具备一个什么样的素质才能适应这个社会呢?这个问题已经引起世界各国的普遍关注。
  日本:日本的教育素有“考试地狱”之说,日本的社会也素有“学历社会”之说。有资料表明,日本八十年代初的高中教育入学率高达95%,巩固率也在90%,这么高的普及率的教育是不是就没有问题了?不是的。这90%以上的学生所学习的内容却是为其中40%的尖子生所设计的那种深度、难度极大的课程,其结果是学生的课业负担不断加重,考试竞争不断加剧。日本临时教育审议会在一份报告中说:“日本经济的高速发展带来了偏重学历的社会风气。人们为了进入一流的企业、一流的学校而开展了激烈的竞争。家长、教师和学生都不得不卷入这种只重分数、偏重智育的教育中,忽视了对学生个性发展的指导”。还说:“学校存在过于激烈的考试竞争,使学生之间、教师之间、师生之间失去了正常的谈心和交流思想的机会,有时失去友情和相互间的信赖。”日本教育的弊端不仅表现在“考试地狱”上,除此之外还有其它表现,如欺侮弱小同学、逃学、校内暴力、教师体罚、青少年道德行为不良等等,这在日本被称为“教育荒废”。这些问题在八十年代初引起了日本政府的高度重视。为此,日本明确提出面向二十一世纪的教育目标:一是培养宽广的胸怀,健康的体魄,丰富的创造能力(其中:宽广的胸怀是指在德、智、体协调的发展过程中,追求真、善、美;丰富的创造力指在艺术、科学、技术各领域中的能力);二是培养自由、自律、自主、自立与公共精神;三是培养“在国际事务能干的人”,即能在艺术、学识、文化、体育、科学、技术、经济、社会等各个领域“为国际社会做出贡献”的日本人。教育按这新培养目标去进行改革。
  美国:美国既是一个高度发达的国家,又是一个犯罪率最高的国家;他的教育普及在全世纪可以称为最高的国家之一,但教育上的负面影响在全世界也是少有的,中小学生中吸毒、酗酒、暴力、性混乱、自杀、自私、种族歧视等,这除了有美国的社会根源外,还因为在美国忽视道德教育,学校没有专职德育教师,没有有效的教育课程,缺乏科学评估,导致道德教育软弱无力。为此,1985年美国组织 400多名优秀的科学家、教授以及一些科学、教育机构的负责人,用四年的时间,制定了《普及科学──美国2061计划》,因为1985年恰好是充满宇宙奥秘的哈雷慧星掠过地球的一年,而时过76年后也就是2061年地球人将亲眼再度看到哈雷慧星回归。“2061计划”是被美国人认为“最雄心勃勃”的教育计划,其核心思想就是要提高全体美国儿童的科学、数学和技术的素养,这是今日美国儿童面对下一个世纪的最重要的基础。“2061计划”一旦实现,不仅将使美国的基础教育发生根本性变化,而且将给美国的国民素质、社会经济、科技、文化等方面带来难以估量的深远影响。因为在经济和科技等方面长期处于世界领先地位的美国,已经发现自己“正在被全世界的竞争者超越”,担心自己将成为“工业恐龙”,于是向全民发出呼吁:“我们的国家正处于危险之中”,指出“在今后的十年中,我们将有广阔的改革教育的机会。但如果坐失良机,未能成功地迈入二十一世纪,那么这个机会就将一去不复返。”
&&& 香港:1993年─1996年间,香港教育统筹委员会先后公布了《学校教育目标》和《优质学校教育》两个文件和报告书,对教育目标进行修正,认为学校教育基本目标是“令每个儿童的潜质得以发展,日后成为有独立思考能力和关注社会事务的成年人,具备知识、技能,处事态度成熟,过充实的生活,对社会做出积极的贡献”。同时,认为必须将教育目标转化成可以度量的教育质素指标。在刚刚就任香港特别行政区行政长官董建华的施政报告中,教育是他阐述的重要内容之一。
&&& 新加坡:为了使教育更加适应二十一世纪对不同人才规格的需要,新加坡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新措施,如加大对中小学电脑教学的投入,许多学校已开始用国际互联因特网进行教学。早在1993年新加坡政府为了加强学校电脑课、音乐课教学,为所有 6─16岁的学生设立了一项基金──教育储备金,1993年政府用这笔储备金给每位学生50元,1996年增加到 130元,1997年又增加到 160元,用于学校电脑的装备和音乐教学设备的增加。去年,新加坡总理吴作栋推出了一个教育政策全盘改革计划,目的是为年轻一代迈向二十一世纪做准备。目前,新加坡现有 21000多名教师中已有8400多名接受了教育现代化教学技术的训练,新加坡教育部正组织训练教师使用因特网。目前,新加坡所有小学和部分中学已装备了电脑设备,一些条件较好的学校已开始利用因特网进行教学。
  六十年代,美国总统肯尼迪有句非常有影响的话,他在1961年的国会上明确提出:美国的教育进步有多快,美国整个国家的进步就有多快;人们的头脑是最根本的资源。这一主张在社会各界引起强烈的反响,成为六十年代世界教育改革的主题。
  历史进入八十年代以来,各国的政治家、企业家、军事家、科学家、教育家又把目标对准21世纪的战略地位,他们越来越认识到现行的教学计划、教课书是根据昨天的需要而设计的。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的教育价值必将发生变化。当今世界的一切成果都说明了在全球进行着才能的再分配,教育改革的目的必须是充分发挥个人的才能。基于这种认识,许多国家采取三项措施以适应21世纪的需要,即增加教育投资作为基本国策,以开展人脑资源作为教育改革的重点,以吸收各国优秀人才头脑(借脑工程)作为政策导向。总之,千方百计地提高人的素质,也就是“人的才能”,发挥人才在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纲要》把这一认识上升到规律的高度:“世界范围的经济竞争、综合国力的竞争,实质上是科学技术的竞争和民族素质的竞争。从这个意义上说,谁掌握了面向21世纪的教育,谁就能在二十一世纪的国际竞争中处于战略主动地位。”把教育作为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素质作为教育改革的根本目标。
  所有这些是应试教育所无法完成的。我们现在这样激烈地批评应试教育,并不是要全面地否定过去几十年教育,而是要面向二十一世纪,克服现行教育的种种弊端,使我们的下一代更能适应未来社会的需要,使我们中华民族更加强大。
  (二)对素质教育的理解。什么是素质?科学定义理解包含两方面,一是指先天具有的遗传素质,主要是通过遗传获得,即解剖生理特点,包括神经系统、感觉器官、运动器官、大脑的特点等,这些特点主要是通过遗传获得,是先天的;二是指一个人在出生以后通过环境的影响或教育训练而形成的基本品质、基本能力,主要包括人的思想、知识、身体、心理品质等。我们现在讨论的素质一般都是指第二种含义。这第二种含义的素质主要有四个最基本的特征:一是内在性,即素质是人自身具有的品质,是人在生长、学习、实践过程中,把外界获取的物质、能量、信息加以内化,逐步积淀而成的,是机体化、机能化、心灵化的东西,而不是人的资历、学历、地位、身份之类的外在属性。二是主体性,即素质是在人接触外部世界的活动过程中作为主体的属性表现出来和发生作用的品质,而不是人身上那些与人的主体性活动无关的品质。这种主体性的特征是素质最本质的特征。三是基本性,即素质是人自身具有的能够对人的主体性活动发生作用的品质中最主要、最具有迁移作用的部分,而不是具体的知识技能、思想观念、行为方式。四是稳定性,即素质是以较为固定的思想倾向、智能特征、行为习惯表现出来,因而能够在人的活动中持久地发生作用的品质,而不是那些偶发、变化不定的思想、行为特征。
  什么是素质教育?概括地讲包括两点:一是以提高国民整体素质为根本目的;二是以发展学生的全面素质为办学宗旨。学生的全面发展包括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劳动技能素质、身体心理素质等方面,使学生学会做人,学会生活,学会学习,学会劳动,具备现代社会的适应能力和生存能力。
  实施素质教育就是要解决人的素质问题,那么人的基本素质应包括那些方面呢?中小学素质教育的培养目标都应包括那些基本要素呢?概括地讲应该把以下七种素质作为实施素质教育培养目标的基本要素,即学生的身体素质、心理素质、科学素质、品德素质、审美素质、劳动素质和交往素质。如初中阶段这些素质应该有其特定的内容:
  ──身体素质。包括良好的生活和卫生习惯、浓厚的体育活动爱好、正常的发育、良好的体能、健康的体质、较强的适应性等。这是适应环境和改造环境的需要,是人的其他各项素质形成和发展的生理基础。虽然现代社会高度发展的科学技术大大减轻了人们的体力劳动负担,但无论是学习和掌握先进的科学技术,还是适应紧张的社会生活和工作,都离不开强健的体质。而且,良好的身体素质是人的全面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是获得个人幸福、家庭幸福的必要条件。对于少年儿童来说这一点尤为重要。现在的问题是,一方面要纠正教育工作中只重视智育而轻视体育的偏向,另一方面要纠正体育教学中只重运动技能训练而轻视体质培养的偏向,使学生的身体素质真正得到发展。
  ──心理素质。包括广泛的兴趣、积极的情绪、奋发向上的进取心、健康的情感、坚强的意志等。这是适应环境、赢得学习和生活成功的必要条件,是培养造就人的社会文化素质的基础。当今社会生活的一个显著特点是发展迅速,变化复杂,竞争激烈等。对每个人来说,不但机遇与挑战同在,而且往往成功与挫折并存,这就需要有较强的心理适应性和心理承受能力。对于生活在社会转型的年代而且大多为独生子女的学生来说,良好的心理素质显得格外重要。现在的问题是要坚决克服那种轻视甚至忽视心理素质培育的倾向,改变那种把心育“挂靠”在德育上的不良倾向,纠正那种混淆学生中的心理问题和品德问题、用道德教育取代心理教育的现象,确立心育在学校教育中的独立地位,建立学校心育体系,真正按照少年儿童心理发展的特点和规律来解决他们的心理问题,使他们的心理素质获得健康发展。
  ──科学素质。包括旺盛的求知欲、良好的学习习惯、正确的学习方法、必要的知识技能结构、一定的智能基础、积极的创造精神等。这是学生将来认识与改造自然和社会、迎接科学技术高速发展的挑战所必需的素质,是获取谋生手段和发展自身的必要条件。在对学生科学素质的培养上,最重要的是要纠正那种只重知识而轻视智能、轻视实践、轻视学法、轻视创造的偏向。教育不是把学生培养成为书呆子,而是要把他们培养成为创造型的人才。
  ──品德素质。包括良好的品格素养、健康的思想情操、正确的政治方面、远大的理想抱负等。这是调节个人行为、处理个人与他人和个人与社会关系所必需的,是学生成长为一个合格的现代化公民最重要的条件,是学会做人的根本。要培养学生良好的品德素质,既要纠正那种一味拔高德育标准而不顾少年儿童品德发展规律和德育工作规律的做法,坚持德育的先进性和科学性的统一;也要纠正那种重灌注轻内化、重形式轻效果的做法,使德育工作真正收到实效。
  ──审美素质。包括良好的审美意识、健康的审美情趣、一定的审美创美能力等。良好的审美素质可以帮助人追求真理、发扬善性、增进健康,从而促进人的各项素质的发展,是少年儿童塑造健康人格从而按照美的规律来塑造自己的必要条件。要克服那种视美育可有可无的偏见,同时要纠正那种把美育局限于艺术教育的狭隘看法。不只是要加强以美育为主要任务的艺术教育,也不只是要挖掘各育、各类课程中的美育因素,而且整个学校教育都要按照美的规律来安排、来进行,使学生在美的教育中不断发展自己的审美素质和其他各项素质。
  ──劳动素质。包括热爱劳动的态度、自觉劳动的习惯、一定的生活自理能力和简单的劳动技能等。这是少年儿童将来投身改造自然的物质生产劳动和改造社会的精神生产劳动的基础,也是通过实践促进其他各项素质形成和发展的需要。当前少年儿童劳动素质的低下确实令人担忧。要克服那种重智轻劳的偏向,保证和加强劳动课程,强化日常劳动教育和锻炼。在具体安排上,一方面要纠正那种把学生劳动局限于体力劳动而排除脑力劳动的片面性,另一方面要懂得学生的劳动必须有“动手”这一内容,不能用脑力劳动代替体力劳动;一方面要纠正那种只抓简单劳动而忽视技术训练的片面性,另一方面也不能因强调技术训练而忽视日常的劳动锻炼。总之,要从劳动观念、态度、习惯、知识、技能各方面加强劳动教育和训练,为使学生成为合格的劳动者打下基础。
  ──交往素质。包括参与社会政治生活、人际交往、群体合作等方面所要求的素质。人都是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从事各种活动的,在交往中获得大量间接经验,促进着个体心理的成熟和素质的发展。当今我国社会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由封闭向开放转型,个人与他人、个人与社会的物质、政治、思想文化等方面的联系越来越密切,人与人之间的交往越来越频繁、广泛、深刻和复杂,因而人的交往素质显得格外重要。学校教育就一定要克服那种只教学生埋头读书、独善其身的偏向。要通过教学和各种活动教育、训练学生乐群合作、热心参与、善于交往、善于应变、既能适应社会环境又能参与改造社会环境的品质,为学生将来更好地适应新时代的社会和社会生产劳动打下基础。
  教育发展是有其自身内在规律的。基础教育发展的基本规律应该是什么呢?教育界对基础教育的性质认识也是逐步深化的,其基本的发展轨迹是:由强调传授知识 ──经重视开发智力和培养能力──到注意培养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再到素质教育。这是基本规律,实践中自觉遵循,努力按规律办事,只有这样才能事半功倍。
  (三)转变和更新思想观念。教育思想、教育观念决定着教育改革方向,决定着教育的质量。目前,一些人对素质教育的内涵理解不深,把握不准,导致不少中小学以偏代全,认为素质教育是一个筐,什么都可以往里装。如以课外活动、以所谓的“办特色教育”代替素质教育。这是不可取的。我们首先要从思想观念上认清应试教育在指导思想和培养目标上存在的弊端,从对国家对民族未来负责的战略高度,确立正确的教育观、质量观和人才观,树立正确的素质教育观,明确“不求人人升学,但求个个成才”──促进学生个性健康发展的素质教育培养目标。实施素质教育是一项全方位的工作,是贯彻“两全”的具体体现,同时也一项长期的工作。但素质教育也仅仅是一种提法,是贯彻“两全”的一个比较科学的提法,但它不能代替“两全”,更不是“两全”的代言。素质教育作为一种思想是科学的;作为一种改革的思路,方向是正确的。这一点大家不可忽视。
  (四)关于课程改革问题。从宏观上看,改革学校的课程设置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核心问题。对于学校来讲,实施素质教育也要把课程改革作为突破口。许多地方都在唱素质教育的高调,却在实践中没有很好地体现在课程设置和教材之中,主要原因是现行教材中许多新知识、新理论没有及时补充到教材中来,在教材编写的体例上,也是基本上按照知识系列编写,还没有一套按照素质教育需要的系列来编写教材。这也是在培养学生素质方面还没有一个比较明确的阶段性目标。如小学阶段应该达到一个什么样的素质标准,初中阶段应该使学生达到什么样的素质标准,高中阶段应该使学生达到什么样的素质标准?等等。目前,课程改革的重点是调整、优化课程结构,即“优化学科课程,加强活动课程,开发隐形课程”,从单一的必修课变为必修和选修相结合的新型课程设置模式。从各地的改革经验看,把必修课作为课程的基础,时间上占课时总量的75─80%,完成国家规定的各门学科的教学计划。把选修课作为必修课的延伸和补充,时间上占课时总量的10─15%,其教学目标是使学生特长、爱好及个性得到充分的发展。在加强活动课方面,一般分为两类:一类是通过组织大型的集体活动,进一步实施德、体、美和劳动教育等方面的教学计划,同时还可以利用多种形式,安排学生多方面的社会实践活动;另一类可以在选修课的基础上的提高和拔尖活动,培养学生的个性特长,活动课的时间分布占课时总量的10%左右。
  对于选修课的设计,必须着眼于全体学生,必须满足于全体学生需要的课程设计,必须符合素质教育要求。选修课的开设,还必须着眼于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没有个性和特色的选修课,也是不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一些学校把选修课分为四大类,即艺术类、体育类、科技类和劳动类,每一类又包含数门的具体课程。每个学生都可以根据自己的志愿,在某个时间内选择 1门,初中三年下来,绝大多数学生都应该完成 3门或 3门以上的选修课程。目前,一些实施素质教育较好的学校可以开设出20─30门选修课程, 100%的学生都参加了选修课。
  对于活动课,从实施素质教育的角度上看,它不同于我们过去传统的课外活动,一般课外活动没有纳入学校的课程计划,是游离于课程结构之外。我们现在所要抓的活动课,其内容应该是侧重于必修课和选修课没有兼顾到或者兼顾不多的一些方面。如为了增强学生的环境意识,学校可以通过组织活动课的形式,开展环境教育,活动课的形式不受时间和空间限制,课堂、操场、图书馆、公园等任何地方都可以成为开展活动的好场所。这种活动课不同于过去的课外活动还在于:活动课是学校课程体系的一部分,有课时计划,有专任教师,有明确活动目的和教学目标,甚至还应该有必要的考查等等。
  (五)教师。实施素质教育对教师的要求是越来越高,传统的教学要求教师一支粉笔一本书就可以应付教学活动了。现在则不然,除了要求教师具备一定的学历基础外,还要具备扎实的课堂教学基本功,还要一专多能,使大多数教师能上 1门必修课,开 1─ 2门的选修课,指导 1─ 2门的课外活动课。随着教学设备条件的改善,还要求教师必须掌握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实施素质教育,就是要解决让每一个学生都得到全面发展,这首先要求教师必须提高授课质量,真正解决课堂效益和效率问题,腾出时间和空间指导学生全面发展。这要求教师必须由传统的“经验型”向“科研型”转变。课堂是教学重心,也要实现由“教学型”向“学教型”的转变。
  长期以来,教师在传统教育教学思想的束缚下,一切教学活动都是为了如何提高考试成绩,一切教学活动都是为了如何教给学生更多的知识,如何提高考试成绩,以追求高分为最终目标。这种把考试成绩绝对化,作为教育价值的取向标准,必然使教育教学过程变成一个知识传授的恶性膨胀过程,致使教师成了“教书机器”,学生成为“学习机器”。即使是进行一些教改项目,也是以加快“教书机器”主动轮的转速,达到提高“学习机器”被动轮转速为目的。这样的教改、教学重心仍在教的一侧,它势必严重地扭曲了我们的培养目标和教育过程,我们的教育方针也难以全面贯彻落实。
  如何真正使教学重心转移到学生学这方面来,以极大地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是需要长期研究和探索的重大课题。有一个例子对我们认识“学教型”的重要性有一定的启示。大家知道,小孩学步在生活中是常见的事,基本有两种,一是父母在前牵着小孩手,引导学步,其主要是怕小孩摔跤或走错方向,这时小孩的走路是完全被动的,这即为“教学型”的以教为主;另一是小孩在前走,父母在后照顾左右,小孩的走向主要依据自己对前方兴趣点而定,是主动的,家长视其小孩情况或加以指导、纠正,或在前方设玩具作剌激点,吸引孩子向某方向前进。这是“学教型”的以学为中心,而教是为学提供其发展所需的各种有利条件。以上例子我们可以看出,第一种学步方式,虽达到了学步的目的,但在学步过程中,养成了依赖、被动,缺乏主动性和个性;而第二种学步方式,以同样达到学步目的的同时,在学步过程中,培养了孩子的独立性、主动性,并发展了个性。这两种截然不同的教育结果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必须改进教学方法,转移教学重心,以实现学生主动发展、全面提高的培养目标。
  英国有个学者叫杰维斯.菲恩的,他写了一篇文章题目是《怎样成为一名优秀的教师》,他认为,一位优秀的教师,应该具有开放的思维、乐观的精神和丰富的创造力。教师要善于不断从教学实践中总结经验,并广泛吸收他人的思想精华。
  (六)素质教育模式。严格地讲,实施素质教育应该是全方位的。实施素质教育就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但由于一些学校在贯彻“两全”上还存在着相当大的差距,为解决这个问题,探索实施素质教育的突破口,一些学校首先选择了特色教育、实验教学作为突破口,如愉快教育、成功教育、希望教育、差异教育等,这些实验只局限于提高课堂效率,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对学生其它素质提高的作用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和探索。也就是说,办特色教育,搞实验教学,仅仅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一个突破口,仅仅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一个方面,是在学科类课程改革上所做的积极探索,并不可代替素质教育。这一点大家必须有一个清醒的认识。素质教育是全方位的,学科类课程要有突破口,活动类课程改革也要有突破口,隐形性课程改革也要有突破口,学校量化管理也要有突破口,对教师、对学生的评价也要有突破口。因此,素质教育模式是一个实践探索的过程。
  (七)构建素质教育评价体系。在现代教育管理中,评价是其重要组成部分。没有科学的教育评价就没有现代的现代管理。评价决定着教育的导向,不同的评价目标、评价标准和评价方式将引导教育向着不同的方向发展。应试教育的评价目标则是升学率,标准是考分,这样势必造成学生片面发展。实施素质教育就是要根据素质教育的内涵和要求,制定相应的评价目标、评价标准和评价方式方法。这方面汨罗市有一整套的比较成功的做法。从海口情况看,由于是处于起步阶段,素质教育的评价体系的构建不要过于求高、求全、求细,应先粗后细,不断深入,不断细化,逐步形成对素质教育进行多形式、多角度、全方位的动态评价体系。
我的中华家庭教育网
您尚未登录系统}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中国基本国策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