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 资本论在资本论第一卷第一版序言中是怎样阐述资本论的研究对象和最终目的的

君,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呢~~
[课程]资本论作业题
扫扫二维码,随身浏览文档
手机或平板扫扫即可继续访问
[课程]资本论作业题
举报该文档为侵权文档。
举报该文档含有违规或不良信息。
反馈该文档无法正常浏览。
举报该文档为重复文档。
推荐理由:
将文档分享至:
分享完整地址
文档地址:
粘贴到BBS或博客
flash地址:
支持嵌入FLASH地址的网站使用
html代码:
&embed src='/DocinViewer--144.swf' width='100%' height='600' type=application/x-shockwave-flash ALLOWFULLSCREEN='true' ALLOWSCRIPTACCESS='always'&&/embed&
450px*300px480px*400px650px*490px
支持嵌入HTML代码的网站使用
您的内容已经提交成功
您所提交的内容需要审核后才能发布,请您等待!
3秒自动关闭窗口资本论(卡尔·马克思著作)_百度百科
?卡尔·马克思著作
[zī běn lùn]
(卡尔·马克思著作)
《资本论》是2004年出版的图书,作者是。全称《资本论·》,是的重要,同时也是马克思研究的巅峰之作。马克思在这部著作里,以的基本思想为指导,通过深刻分析,揭示了的,这样就使得到了科学验证和进一步的丰富发展。《资本论》首版出版于日的。我们学习《资本论》的意义是:运用唯物史观的观点和方法,将归结为生产关系,将生产关系归结于的高度,从而证明社会形态的发展是一个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这就更好地提高了我们的自觉性认识,为探索具体的物质生产和社会生产的运动规律打下扎实基础,作好了充足的思想准备。[1]
资本论全书目录
资本论第一卷
资本的生产过程[2]
第一篇 商品和货币
或商品流通
第二篇 货币转化为资本
第三篇 绝对的生产
劳动过程和过程
剩余价值率
剩余和剩余价值量
第四篇 的生产
相对剩余价值的概念
和工场手工业
第五篇 绝对剩余价值和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
绝对剩余价值和相对剩余价值
劳动力价格和剩余价值的量的变化
剩余价值率的各种公式
第六篇 工资
劳动力的价值或价格转化为工资
的国民差异
第七篇 资本的积累过程
简单再生产
剩余价值转化为资本
的一般规律
所谓原始积累
现代殖民理论
资本论第二卷
资本的流通过程[3]
第一篇  资本形态变化及其循环
伟大思想家——马克思
流通时间和费用
第二篇  资本周转
时间和周转次数
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
预付资本的总周转。周转的周期
关于和的理论。重农学派和亚当·斯密
关于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的理论。李嘉图
周转时间对预付资本量的影响
可变资本的周转
剩余价值的
第三篇 社会总资本的再生产和流通
前人对这个问题的阐述
资本论第三卷
资本主义生产的总过程[4]
第一篇 剩余价值转化为利润和剩余价值率转化为利润率
1、成本价格和利润
3、利润率和剩余价值率的关系
4、周转对利润率的影响  5、不变资本使用上的节约
6、价格变动的影响
7、补充说明
第二篇 利润转化为平均利润
8、不同生产部门的资本的不同构成和由此引起的利润率的差别  9、一般利润率()的形成和商品价值转化为生产价格  10、一般利润率通过竞争而平均化。市场价格和市场价值。超额利润  11、工资的一般变动对生产价格的影响 12、补充说明
第三篇 利润率趋向下降的规律
13、本身 14、起反作用的各种原因 15、规律的内部矛盾的展开
第四篇 商品资本和货币资本转化为商品经营资本和货币经营资本(商人资本)
16、商品经营资本 17、商业利润 18、商人资本的周转。价格
19、货币经营资本 20、关于商人资本的历史考察
第五篇 利润分为利息和企业主收入。生息资本
21、生息资本 22、利润的分割。利息率。“自然”利息率 23、利息和企业主收入   24、资本关系在生息资本形式上的外表化 25、信用和虚拟资本
26、货币资本的积累,它对利息率的影响   27、信用在资本主义生产中的作用 28、流通手段和资本。图克和富拉顿的见解
29、的组成部分   30、货币资本和现实资本。I 31、货币资本和现实资本。II(续)
32、货币资本和现实资本。III(续完)   33、信用制度下的流通手段 34、通货原理和1844年英国的银行立法
35、贵金属和汇兑率   36、以前的状态
第六篇 超额利润转化为地租
38、:概论
39、级差地租的第一形式(级差地租I)
40、级差地租的第二形式(级差地租II)   41、级差地租II--第一种情况:生产价格不变 42、级差地租II--第二种情况:生产价格下降   43、级差地租II--第三种情况:生产价格上涨。结论
44、最坏耕地也有级差地租 45、绝对地租   46、建筑地段的地租。矿山地租。土地价格 47、资本主义地租的产生
第七篇 各种收入及其源泉
48、的公式
49、关于生产过程的分析
50、竞争的假象
51、分配关系和生产关系
52、   弗·恩格斯《资本论》第三卷增补
资本论第四卷
剩余价值理论
第一册[《》手稿目录]
 [总的评论]  [第一章]詹姆斯·斯图亚特爵士[区分“让渡利润”和财富的绝对增加]  [第二章]重农学派  [第三章]亚当·斯密  [第四章]关于生产劳动和非生产劳动的理论  [第五章]奈克尔[试图把资本主义制度下的阶级对立描绘成贫富之间的对立]  [第六章]魁奈的经济表(插入部分)  [第七章]兰盖[对关于工人“自由”的资产阶级自由主义观点的最初批判]  第一册·附录[5]
  第二册[第八章]洛贝尔图斯先生。新的地租理论(插入部分)  [第九章] 对所谓李嘉图地租规律的发现史的评论[对洛贝尔图斯的补充评论](插入部分)  [第十章]李嘉图和亚当·斯密的费用价格理论(批驳部分)  [第十一章]李嘉图的地租理论  [第十二章]级差地租表及其说明  [第十三章]李嘉图的地租理论(结尾)  [第十四章]亚·斯密的地租理论  [第十五章]李嘉图的剩余价值理论  [第十六章]李嘉图的利润理论  [第十七章]李嘉图的积累理论。对这个理论的批判。从资本的基本形式得出危机  [第十八章]李嘉图的其他方面。约翰·巴顿  第二册·附录[6]
  第三册[第十九章]托·罗·马尔萨斯
[第二十章]的解体  [第二十一章]以理论为依据反对政治经济学家的无产阶级反对派  [第二十二章]  [第二十三章]舍尔比利埃  [第二十四章]  第三册·附录[7]
资本论释义
《资本论》创造了一个崭新的思想体系。其研究世界的方法源于、早期理论和。像一样,相信能够用一个辩证法公式概括人类的进化历程。他认为,所有哲学家所做的一切都在于致力于解释世界,但他同时认为,问题的关键在于如何改变世界。[8]
马克思在黑格尔的基础之上,颠覆了传统的“”,建立了一个现实中得以的最大的思想体系,一个影响到地球50%以上人口的学说体系。 《资本论》以唯物史观的基本思想为指导,通过深刻分析,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发展的规律,同时也使唯物史观得到了科学的验证和进一步的丰富和发展。它运用唯物史观的观点和方法,将社会关系归结为生产关系,将生产关系归结于生产力的高度,从而证明了社会形态的发展是一个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自然历史过程。《资本论》内容宏大,理论深奥。[1]
为了让所有对《资本论》有兴趣的读者都能读懂此书,本词条采用文字和图释结合的方式对其中的知识点做详尽说明。凡精美彩图,均指向特定的知识点,这样关联起来,更加方便读者理解其中的精义。
资本论评价
《资本论》主标题为”资本论“,副标题为“”,是大体系缔造者中的最后一个人——卡尔·马克思经济学说中最主要的著作。
19世纪50年代后期,马克思认为伴随着1857年爆发的经济危机必然会出现革命的新高潮。他立即着手总结自己15年来经济研究的成果,以便从思想上武装战斗的工人阶级。按照马克思的计划,他以《》命名的巨著共六分册:①资本;②;③雇佣劳动;④国家;⑤对外贸易;⑥世界市场。[9]
该书是这部巨著的第一分册的前两章。后来马克思改变了写作这部巨著的原定计划,而着手写作《资本论》,是“工作接续”。他把《政治经济学批判》第一分册的内容加以概括写进了&&第一篇中,并把它称为《资本论》的“初篇”。
《资本论》被誉为:马克思一生最伟大的主要理论著作。马克思主义理论宝库中光辉灿烂的科学巨著。[10]
资本论诞生
1848年欧洲大革命失败以后,马克思和恩格斯到了巴黎,他们认真地总结了革命失败的经验教训,从中认识到,要建立无产阶级政权,必须打碎旧的国家机器,建立无产阶级领导的工农联盟。这对于指导今后的工人运动具有重要意义。由于马克思领导了工人运动,他也成了巴黎“不受欢迎的人”。1849年夏末,马克思第四次接到“驱逐出境”的命令,以前,政府、政府、法国政府均曾驱逐过他。为此,马克思曾愤然退出普鲁士国籍,要做一个没有国籍的“”。
马克思在巴黎住在百合花大街45号,这一天,几个警察奉命向他宣读了,这对于当时的马克思来说无异于雪上加霜。这并不是因为法国不欢迎他,而是因为他此时正陷入“”,自己家的所有积蓄已全部用作革命经费,连家具也早已变卖,仅有的一套银质餐具也送进了当铺。而且,妻子又即将分娩,此时被赶走,困难可想而知。 但是,既然不为所容,就只有另奔他国了。马克思携带全家,变卖掉所有日常用品,来到了著名的雾都伦敦。来英国之前,马克思一家是两手空空,到了伦敦,仍然是身无分文。因此,他们一次又一次地因为付不起房租而被迫举家迁移。
开始,他们住在伦敦大街4号,每周房租6英镑,这对马克思一家来说,简直是不让他们吃饭了!因拖欠房租,房东叫来了警察,收走了马克思一家的全部东西,甚至连婴儿的摇篮、女儿的玩具也没留下。
他们搬进了累斯顿大街的一个旅馆,租金每周5镑,不久,他们又被主人赶走。1850年5月,马克思搬进迪安大街45号,不久,又因房租迁到了这条街的28号,一家七口 住在两个狭窄的小房间里。
这年的12月,马克思领到了一张英国的阅览证,从此,阅览室成了他的半个家,他每天从上午9点一直工作到下午8点左右,回到家里还要整理阅读材料所记录的笔记,一般情况,他都是到深夜二三点钟才休息。他曾对别人说,我为了为工人争得每日8小 时的工作时间,我自己就得工作16小时。那么,马克思在伦敦博物馆里都做了些什么呢?
原来他是在认真编著《资本论》。他每天所摘录的大量资料,都是在为写作《资本论》做准备的。其实,早在1843年,马克思就开始研究了,只不过到这时,他把主要精力集中运用到了这部书上。据传有人统计,在世界一流的伦敦博物馆所藏图书中,马克思阅读过的书籍有1500多种,他所摘的内容和整理的笔记有100余本。为了更好地完成《资本论》,他广泛收集有关各学科资料,如、、解剖学,更不用说、、法律学了。总之,只要与《资本论》有关,不管多么艰难,他也要寻找下去,研究下去。甚至连“”他都一本本阅读了。“蓝皮书”是专门发给议员的报告材料,因其封面为蓝色,所以叫它蓝皮书。英国议会的蓝皮书每到一定时候就会下发到议员手中,对于议员来说,此书并没有多大用处,所以它实际上就是一本又一本的废纸,在废纸堆里,经常可以见到这种小册子。但对于马克思来说,情况就完全不同了。因为他要从的角度去研究资本主义剥削工人的本质,所以,这些官方材料是弥足珍贵的。它里面记录着英国每年、每阶段的经济报告及经济政策,因此是研究资本主义经济的第一手资料。马克思非常认真地阅读着,不时地把其中重要的资料摘录下来。
资本论出版
马克思在不知疲倦地工作着。1856年10月,马克思迁居到伦敦西北的肯蒂士镇,这样,离更远了。但马克思并未间断工作,他仍然没日没夜地在博物馆里工作着。饿了,啃一口干面包,渴了,喝一杯白开水,疲倦了,就站起来跳两下,然后继续工作。不管是刮风下雨,他也从未因天气问题而不到博物馆去。终于,1867年,《资本论》第一卷出版了。马克思怀着无比兴奋的心情紧紧地捧住了这部刚刚出版的著作。
《资本论》的出版,是史上的一件重要大事,它迎来了无产阶级的新的斗争历程。在这部书中,马克思通过大量事实,详细而深刻地分析了资本主义的发展历史,揭穿了资本主义迅速发展的“秘密”,暴露了资本主义残酷剥削工人阶级的丑恶本质,也指出了工人阶级之所以极其贫困的原因。
书中一个重要的理论,就是“”学说,马克思指出,干活付钱,这是错误的认识,就是说工人干活,资本家付给他钱,看来这并没有什么不对,但是实际上,这不是“等价交换”,工人为资本家劳动所创造的财富远远大于自己所得的报酬,如一个工人一天劳动所得为8元钱,而他在一天之内为资本家所创造的利润远远不止8元,可能是16元,也可能是24元,还可能更高。这怎么能是“”呢?那么这多余的部分,即这个工人工资之外的8元或16元或更高的数额,就是“剩余价值”,资本家无偿地剥削走了。马克思把这个“账”算清以后,资本家剥削工人的本质、手段、诀窍就给暴露出来了,这使广大工人阶级更认清了资本家的方法,从而为自己争取更高的待遇准备了充足了条件。[11]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断然指出,资本主义必然灭亡和无产阶级的必然胜利都是不可改变的,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这就为的革命斗争提供了理论武器,增强了无产阶级革命斗争的决心和信心。[1]
资本论内涵
《资本论》的研究对象是什么?马克思指出:“我要在本书研究的,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以及和它相适应的和。”对于马克思这句话中的“”的含义,在我国经济学界存在着不同的理解,有的把它理解为生产关系,有的把它理解为和生产关系的统一,有的把它理解为劳动方式,也有的把它理解为用什么工具进行生产,等等。究其原因,“”一词是一个多义词,马克思在不同的场合使用它时,就有不同的含义。因此,作为《资本论》研究对象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含义,只能以全书的中心内容和主题为根据,才能做出恰如其分的解释。
《资本论》就是论资本,而资本是带来的价值,没有剩余价值就不存在资本,而没有资本也就不能带来剩余价值。所以,我们说资本是《资本论》的中心内容,也可以说,它的中心内容是。纵观《资本论》四卷,其中第一卷的中心是分析剩余价值的生产问题,第二卷的中心是分析剩余价值的实现问题,第三卷的中心是分析剩余价值的分配问题,第四卷是的发展史。可见,《资本论》是研究资本家如何工人所创造的剩余价值,以及剩余价值的实现和分配问题。所以,在《序言》中提到的“资本主义方式”,是指以资本主义所有制为基础的生产资料与劳动力相结合的方式,这属于广义的生产关系,它包括生产、交换、分配和消费等各方面的关系。而“和它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则是指直接生产过程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即狭义的生产关系,它从属于广义的生产关系。资产阶级古典经济学家把政治经济学看成是研究财富的科学,马克思第一次确定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生产关系,这是和根本对立的。
《资本论》是以英国作为研究的主要对象。马克思说:“这种生产方式的典型地点是英国。因此,我在理论阐述上主要用英国作为例证。”这是因为当时的是资本主义发展比较早和比较成熟的国家。但是,《资本论》所揭示出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产生、发展和灭亡的规律,并不只限于英国,对于其他都是适用的。《第一版序言》第5―9段就是说明这个问题。马克思特别提出,对德国来说,“这正是说的阁下的事情。”当时,德国的资本主义虽然有了一定的发展,但在政治上封建贵族还占统治地位,在经济上还存在农奴制。因此,在德国,不仅存在着“现代的灾难”,即资本主义剥削,而且还存在“古老的陈旧的生产方式以及伴随着它们的过时的社会关系和政治关系还在苟延残喘”,不仅受“活人”即资本主义剥削,而且受“死人”即封建制度的。“死人抓住活人”,即封建主义阻碍了资本主义的发展。所以,“不仅苦于资本主义生产的发展,而且苦于资本主义生产的不发展。”[13]
尽管德国和英国相比有这样的差异,但《资本论》所揭示的规律在资本主义发展程度不同的国家都必然发挥作用,“工业较发达的国家向工业较不发达的国家所显示的,只是后者未来的景象。”和英国相比,德国等欧洲大陆虽然还比较落后,但英国的变革过程达到一定程度后,一定会波及到欧洲大陆。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无产阶级革命不可避免。但是,这种革命是用暴动的形式还是用较少流血的和平方式,要由工人阶级的政治觉悟、组织程度和力量壮大等情况来决定。
根据,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二者是对立统一的关系,从来不存在没有生产力的生产关系,也不存在没有生产关系的生产力,所以研究生产关系必须联系生产力的发展状况,决不能孤立地研究生产关系。在《资本论》及其手稿中,常常可以看到马克思关于技术、自然科学等问题的深湛见解,但它是把生产力当作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决定者和推动力来研究的。[1]
在《资本论》中,马克思不仅从与的相互作用中来研究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而且还从生产关系的总和(即)与的相互作用中来研究生产关系。在谈到《资本论》时,曾把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比做“骨骼”,而把适合于这种生产关系的上层建筑比做“血”和“肉”。要使骨骼有血有肉,就必须联系上层建筑来研究生产关系,但其实质,仍然是以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作为对象和研究对象。
《资本论》以生产关系作为研究对象,其最终目的是要“揭示现代社会的经济运动规律。”揭示出这些规律,也就同时揭示出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产生、发展和灭亡的规律。“社会经济形态的发展是一种自然历史过程”,是一种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过程,即使探索到了它的发展规律,“还是既不能跳过也不能用法令取消自然的发展阶段。”但是,无产阶级在的斗争中,认识和运用,却能减轻革命过程中的痛苦。[14]
资本论阶级性
政治经济学
在《资本论》第一版序言的第10-11段和第二版跋的第5至15段,马克思分析了的。
政治经济学研究的对象是,在阶级社会中生产关系就是阶级关系,因此政治经济学具有强烈的阶级性。无产阶级有无产阶级的政治经济学,资产阶级有资产阶级的政治经济学。马克思指出:“政治经济学所研究的材料的特殊性,把人们心中最激烈、最卑鄙、最恶劣的感情,把代表私人利益的复仇女神召唤到战场上来反对自由的科学研究。”[14]
不同时期政治经济学的发展情况,是和当时的形势密不可分的。政治经济学作为一门,是在资本主义出现以后才产生的。15世纪末,随着早期资本主义商品流通的发展,出现了重商主义学派。从17世纪中叶开始,又出现了资产阶级的古典政治经济学。在英国,始于,发展于,至大卫·李嘉图而登峰造极。在法国,始于布阿吉尔贝尔,中间有、杜尔哥,最后有小资产阶级经济学家西斯蒙第。古典政治经济学产生于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阶级斗争尚未充分发展的时期,因此它还能在一定程度上深入到生产关系的本质中去,揭露资本主义的一些矛盾,包含了一些科学的因素。例如,古典学派的最后代表李嘉图指出了资本主义社会阶级利益的对立在分配领域中的表现,“有意识地把阶级利益的对立、工资和利润的对立、利润和地租的对立当作他的研究的出发点。”马克思指出:“只要政治经济学是资产阶级的政治经济学,就是说,只要它把资本主义制度不是看作历史上过渡的发展阶段,而是看作社会生产的绝对的最后的形式,那就只有在阶级斗争处于潜伏状态或只是在个别的现象上表现出来的时候,它还能够是科学。”但是,古典政治经济学有一个共同的错误,这就是,不把资本主义看作是一种历史现象,而是看作永恒不变的社会,把资本主义经济规律看作适用于一切社会的规律。这是由他们的阶级立场决定的。所以,古典学派发展到时,“资产阶级的也就达到了它的不可逾越的界限。”
1820年到1830年,“这是李嘉图的理论庸俗化和传播的时期,同时也是他的理论同旧的学派进行斗争的时期。”李嘉图的(1817年)发表不久,就引起了批评,引起了李嘉图学派及其反对者之间的论战。有的人把它普及开来,有的人利用它来反对重商主义等旧学派,有的人把它作为反对资产阶级的武器,有的人在捍卫李嘉图学说的过程中把它庸俗化了。但是,正如马克思所说的,在当时这一论战还带有“公正无私的性质。”这是因为当时的大工业刚刚脱离幼年时期,资产阶级同封建势力的斗争还是主要的问题,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还没有成为主要矛盾。然而,这场论战与18世纪下半叶魁奈死后、重农学派和反对者之间的争论相比,已经逊色得很多。1830年是古典政治经济学和庸俗经济学在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发展史中更替其支配地位的分水岭。马克思指出:“1830年,最终决定一切的发生了。”“法国和英国的资产阶级夺得了政权。从那时起,阶级斗争在实践方面和理论方面采取了日益鲜明的和带有威胁性的形式。它敲响了科学的资产阶级经济学的丧钟。问题不再是这个或那个原理是否正确,而是它对资本有利还是有害,方便还是不方便,违背警章还是不违背警章。不偏不倚的研究让位于豢养的文丐的争斗,公正无私的科学探讨让位于辩护士的坏心恶意。”局限于描述资本主义社会的表现现象,抹煞资本主义的矛盾,为资本主义辩护。随着1848年革命而引起的英国工人运动的高涨,在英国出现了庸俗经济学家。他的特点是,妄图在不触动的条件下,在分配领域实行某些,调和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之间不可调和的矛盾。当时庸俗经济学的另一派代表是法国的巴师夏,他代表热衷于自由贸易的法国工商业资本家的观点,企图把资本主义描述成一个和谐的社会。[15]
资本论方法论
在《资本论》第二版跋文的第16至27段,马克思说明了《资本论》的方法论。
总的来说,《资本论》的方法就是唯物主义辩证法。但要真正掌握它,并不是轻而易举的。马克思说:“人们对《资本论》中应用的方法理解得很差。”例如,有人说马克思是“形而上学地研究经济学”,“是整个英国学派的演绎法”;有人说他用的是批判的分析法;也有人说他的研究方法是“”的,而叙述方法是的“辩证法”等等。对于人们的种种议论,马克思在第二版跋中作了回答,其中特别详细引证了俄国资产阶级经济学家对《资本论》方法的评论。这段评论包括以下几个要点:一、马克思特别注意研究资本主义社会经济发展的规律;二、马克思把看作是受一定的客观规律支配的自然历史过程;三、这些规律不仅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反而决定人的意志;四、马克思特别强调研究每个社会特有的经济规律;五、马克思阐明了支配着一定社会机体的产生、生存、发展和死亡以及为另一更高的机体所代替的特殊规律,等等。对于考夫曼的上述评论,马克思满意地认为,他所描述的“正是辩证方法”。把唯物辩证法应用到政治经济学中来,是马克思的首创。“就本来意义上说,辩证法就是研究对象的本质自身中的矛盾。” 马克思就是运用矛盾分析方法,来研究资本主义经济,揭露资本主义矛盾,揭示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根本对立。
《资本论》的方法,不仅是的,而且是的。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马克思已经“说明了我的方法的唯物主义基础。”马克思研究方法的唯物主义基础表现在,他把社会经济形态的发展看作“是一种自然历史过程”,在研究经济运动规律时,不是从观念出发,而是从客观事实出发。针对有人把马克思的唯物主义辩证法与黑格尔的混为一谈的错误,马克思指出:“我的辩证方法,从根本上来说,不仅和的辩证方法不同,而且和它截然相反。在黑格尔看来,思维过程,即他称为观念而甚至把它变成独立主体的思维过程,是现实事物的创造主,而现实事物只是思维过程的外部表现。我的看法则相反,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的头脑并在人的头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16]
在黑格尔那里,物质和精神的关系被颠倒了,因而他的辩证法是“倒立着的”,并且被“神秘化了。”马克思批判了黑格尔的错误,吸收了他的辩证法中的科学成分,在唯物主义基础上,创立了科学的唯物辩证法。这两种辩证法对起着不同的作用。黑格尔的唯心主义辩证法,“在其神秘形式上,成了德国的时髦东西,因为它似乎使现存事物显得光彩。”这是因为黑格尔运用唯心主义辩证法,企图论证普鲁士制度的合理性,起着维护统治阶级的反动作用。马克思的唯物主义辩证法则“引起资产阶级及其夸夸其谈的代言人的恼怒和恐怖。”这是“因为辩证法在对现存事物的肯定的理解中同时包含对现存事物的否定的理解,即对现存事物的必然灭亡的理解;辩证法对每一种既成的形式都是从不断的运动中,因而也是从它的暂时性方面去理解;辩证法不崇拜任何东西,按其本质来说,它是批判的和革命的。”唯物主义辩证法在肯定资本主义制度必然产生的同时,又论证了它灭亡的必然性。
马克思把的基本原理运用于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创立了《资本论》的方法论体系。从具体到抽象,再从抽象上升到具体的方法就是马克思在《资本论》中运用的主要方法之一,是唯物主义辩证法的具体运用。
研究政治经济学必须运用抽象力。马克思在《第一版序言》中指出:“分析经济形式,既不能用显微镜,也不能用化学试剂。二者都必须用抽象力来代替。”这就是说,《资本论》使用的方法同自然科学使用的实验方法是不相同的,因为《资本论》的研究对象是社会,它既不能使用显微镜,也不能使用化学试剂,而只能运用抽象力。[17]
什么是抽象呢?就政治经济学来说,抽象就是从具体的、大量的经济现象出发,经过思维的加工,抽象出一些简单的范畴。正如马克思所说的,“研究必须充分地占有材料,分析它的各种发展形式,探寻这些形式的内在联系。只有这项工作完成以后,现实的运动才能适当地叙述出来。”马克思这段话,对于如何进行研究工作,讲得很清楚:(1)占有材料;(2)进行分析;(3)探寻内在联系,这就是通常所说的由具体到抽象的方法。但这还不是抽象的全过程,在一定阶段的研究工作完成之后,还要采取适当的形式,把研究的结果叙述出来。
什么是适当的叙述形式呢?马克思在《》中作了阐述。他在总结了政治经济学史上的经验教训之后认为,由抽象上升到具体的思维形式才是唯一正确的叙述形式。 这就是把已经取得的研究成果,进行逻辑加工,并按照事物本身的客观规律叙述出来。由抽象上升到具体的叙述方法,是以详细占有材料并进行大量研究为前提的,所以它只是在形式上不同于研究的方法。
资本论基本观点
马克思在这部作品中对古典经济学家,如、等人的理论进行了仔细的分析和批判,提出了全新的观点,同时吸收了黑格尔的辨证法方法,也受到了法国者、等人的影响。马克思自己认为他的目的是:“用辨证的方法,经过批判,得出一个科学的结论”,通过分析资本主义的发展过程,“找出现代社会的运动规律”,为现代工人运动提供科学的依据。为此,他在伦敦的中埋头钻研经济材料达12年。
马克思认为,最主要的不公平在于对劳动的剥削,劳动者得到的报酬要低于他们所生产的价值,其剩余价值被拥有生产资料的雇主获得,生产资料的个人占有与生产产品的社会化矛盾必然会导致周期性地经济危机发生。他力图揭示资本积累的过程和对社会发展的影响,他认为“商品”是资本主义社会的最,商品的流通和对利润的追求会导致社会中经济与道德的冲突和分裂,主观的和客观的经济价值会分道扬镳,政治经济学应该研究价值的分配方式,使经济学的发展符合法律和。
马克思认为政治经济学家应该按照去研究资本主义的发展规律,“社会的经济发展规律如同自然科学一样”,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人们应该了解这种规律,依照客观规律行事。商品生产要进行社会化,要有意识地控制商品生产,以使其达到最大的利用度。
《资本论》提供的是认识世界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而不是现成的教条,《资本论》的理论也需要在实践中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发展。[14]
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完善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特别是经济理论,要把握以下四点:
1.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中的某些重要观点,由于种种原因过去被忽视简单化了,如关于科技劳动和管理劳动作为生产劳动创造的观点,关于多种财产权及其内部构成关系的观点等,这些观点的重要价值已日益为人们所认识,需要我们从现实出发进一步加以研究和阐释。
2.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论述中有一些与当时现实相符,但随着的发展变化,已与当前现实不符的具体观点,应当实事求是地加以改变。
3.我们在社会主义实践中遇到的新情况和新问题,面临的新任务,应当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进行与时俱进的新的探索与研究,作出科学的说明,如走中、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落实科学发展观等问题。
4.需要力求准确理解和把握《资本论》的基本理论,减少误解与错解。应当区分哪些是附加于马克思的甚至错解了的东西,特别是要划清同空想社会主义、小资产阶级社会主义以及的根本区别,坚持在的基础上发展和创新理论。
资本论书目结构
马克思在第一版序言中指出:“这部著作的第二卷将探讨资本的流通过程(第二册)和总过程的各种形式(第三册),第三卷即最后一卷(第四册)将探讨理论史。”马克思在日给的信中写道:
全部著作分为以下几部分:“第一册:资本的生产过程。第二册:资本的流通过程。第三册:总过程的各种形式。第四册 理论史。”[18]
出版的《资本论》的分卷情况,和马克思当时的设想不尽相同。《资本论》第一卷出版后,马克思继续进行第一卷的修改和译文校订工作,并对第二卷和第三卷的手稿进行反复修改,但由于活动占用马克思大量的时间和他自己身体状况的恶化,第二、三卷未能及时出版,他就逝世了。马克思逝世后,恩格斯继承马克思未竟的事业,把《资本论》“第二册”、“第三册”整理为第二卷和第三卷,并分别于1885年和1894年出版。恩格斯在世时,曾打算整理出版《资本论》第四卷(理论史),可惜他未能实现这个愿望,后来由整理它当作独立著作于1904年、1905年、1910年分三卷出版。把它作为 《资本论》的第四卷编入《》。 但是,考茨基把它作为一部与《资本论》平行的独立著作,命名为《》。
《资本论》以为中心贯穿全书,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恩格斯说过:“马克思的整本书都是以剩余价值为中心的”。
《资本论》第一卷是研究资本的生产过程,这是暂时撇开流通过程和分配过程来研究资本的生产过程,中心是分析剩余价值的生产问题。
《资本论》第二卷是研究资本的流通过程,这是在资本生产过程的基础上来研究资本的流通过程,是资本的生产过程和流通过程的统一,中心是分析剩余价值的实现问题。
《资本论》第三卷是研究资本主义生产总过程,研究资本的各种具体形式(如、等)和剩余价值的各种具体形式(如、利息、地租等),这是资本的生产过程、流通过程和分配过程的统一,中心是分析剩余价值的分配问题。
《资本论》第四卷是系统地分析批判资产阶级的政治经济学说,中心是分析剩余价值的学说史。
《资本论》中心突出,结构严密,是一个非常完整的科学体系。用马克思自己的话说,《资本论》是“一个艺术的整体。”
接下来,我们引用《资本论》二版跋文对该书结构的精辟总结:
“在马克思看来,只有一件事情是重要的,那就是发现他所研究的那些现象的规律。而且他认为重要的,不仅是在这些现象具有完成形式和处于一定时期内可见到的联系中的时候支配着它们的那种规律。在他看来,除此而外,最重要的是这些现象变化的规律,这些现象发展的规律,即它们由一种形式过渡到另一种形式,由一种联系秩序过渡到另一种联系秩序的规律。他一发现了这个规律,就详细地来考察这个规律在社会生活中表现出来的各种后果……所以马克思竭力去做的只是一件事:通过准确的科学研究来证明一定的社会关系秩序的必然性,同时尽可能完善地指出那些作为他的出发点和根据的事实。为了这个目的,只要证明现有秩序的必然性,同时证明这种秩序不可避免地要过渡到另一种秩序的必然性就完全够了,而不管人们相信或不相信,意识到或没有意识到这种过渡。马克思把社会运动看作受一定规律支配的自然历史过程,这些规律不仅不以人的意志、意识和意图为转移,反而决定人的意志、意识和意图……既然意识要素在文化史上只起着这种从属作用,那末不言而喻,以文化本身为对象的批判,比任何事情更不能以意识的某种形式或某种结果为依据。这就是说,作为这种批判的出发点的不能是观念,而只能是外部的现象。批判将不是把事实和观念比较对照,而是把一种事实同另一种事实比较对照。对这种批判唯一重要的是,把两种事实尽量准确地研究清楚,使之真正形成相互不同的发展阶段,但尤其重要的是,同样准确地把各种秩序的序列、把这些发展阶段所表现出来的联贯性和联系研究清楚……但是有人会说,经济生活的一般规律,不管是应用于现在或过去,都是一样的。马克思否认的正是这一点。在他看来,这样的抽象规律是不存在的……根据他的意见,恰恰相反,每个历史时期都有它自己的规律。一旦生活经过了一定的发展时期,由一定阶段进入另一阶段时,它就开始受另外的规律支配。总之,经济生活呈现出的现象,和生物学的其他领域的发展史颇相类似……旧经济学家不懂得经济规律的性质,他们把经济规律同物理学定律和化学定律相比拟……对现象所作的更深刻的分析证明,各种社会机体象动植物机体一样,彼此根本不同……由于各种机体的整个结构不同,它们的各个器官有差别,以及器官借以发生作用的条件不一样等等,同一个现象却受完全不同的规律支配。例如,马克思否认人口规律在任何时候在任何地方都是一样的。相反地,他断言每个发展阶段有它自己的人口规律…… 生产力的发展水平不同,生产关系和支配生产关系的规律也就不同。马克思给自己提出的目的是,从这个观点出发去研究和说明资本主义经济制度,这样,他只不过是极其科学地表述了任何对经济生活进行准确的研究必须具有的目的……这种研究的科学价值在于阐明了支配着一定社会机体的产生、生存、发展和死亡以及为另一更高的机体所代替的特殊规律。马克思的这本书确实具有这种价值”。[19]
资本论历史贡献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研究了的发生和发展,揭露了它的内在本质和矛盾,指出的必然性和共产主义的必然性。其基础是,马克思根据这一学说揭示了资本主义的秘密,科学地论证了无产阶级必然要为实现和消灭人剥削人的现象而斗争。《资本论》以深沉的笔触揭示了资本主义积累的普遍规律,对资本主义及其辩护士进行了严厉的指控,是具有鲜明的的著作。马克思的思想武装了全体工人阶级,并在上完成了一个伟大的革命。全书所的有关政治学、社会学、历史和文化的研究,都反映着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观和阶级斗争学说。因此,《资本论》也是一部天才的哲学著作,同时,以其对英国社会经济历史的高度概括又可称得上是一部伟大的历史著作。
就这部书的历史意义,曾说:“自地球上有和工人以来,没有一本像我们面前这本书那样,对于工人具有如此重要的意义。资本和劳动的关系,是我们现代全部社会体系所赖以旋转的轴心,这种关系在这里第一次作了科学的说明,而这种说明之透彻和,只有一个才能做到,这个人就是马克思,他攀登到最高点,把现代社会关系的全部领域看得一览无遗。”[20]
《资本论》是一百多年前的著作,当今世界的形势已发生巨大的变化,但它的基本理论仍然是今天的人们宝贵的精神财富。马克思的思想已经获得全人类的意义,他不仅为19世纪的人类所拥有,为20世纪的人类所重视,而且,作为人类的一笔宝贵的思想遗产,在以后人类各个世纪中,它都将被继承、被发扬光大。
《资本论》这部巨著第一次深刻地分析了资本主义的全部发展过程,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宝库中光辉灿烂的科学巨著。[14]
资本论中译本
1930年3月,上海昆仑书店出版马克思的主要经典著作《资本论》的第1卷,第1分册(即第1卷的第1篇),由()根据德文版参照日文版翻译。
1932年8月、1933年1月,在北平东亚书店出版《资本论》的第2、3、4分册,包括第1卷的全部,由翻译。1932年9月,北平国际学社出版《资本论》的上册,由王慎明()、译。
1934年5月,出版《资本论》第1卷第1分册(即第1卷第1、2篇),译,千家驹校。
1936年6月,北平世界名著译社出版《资本论》第1卷中册(即第3篇第8章至第4篇第13章)。世界名著译社出版《资本论》第1卷下册(即第5篇第14章至第7篇第25章),右铭、玉枢译。
七年间,经过平、沪两地的进步学者和出版者的努力,但仍然只翻译出版了《资本论》的第1卷或第1卷的一部分。
计划和合作翻译三大卷的《资本论》,可是没有一家书店敢于承担。他找到艾思奇,和上海读书生活出版社的、商量,尽管该社财力有限,仍决定接受出版,于是和郭大力签订了约稿合同,每月分别支付两位译者预支版税80元。第1卷译好后,抗日战争爆发,读书生活出版社大部职工迁去汉口、重庆,郑易里、少数人留在上海。
郭大力只好回到江西赣州老家继续从事翻译。译就一部分便寄往汉口黄洛峰,黄洛峰再寄给上海的郑易里。第1卷还请了校阅认可,再由郑易里核校、编辑、整理。读书生活社从汉口迁重庆后,郭大力便将译稿直接寄给上海的郑易里。不到两年,3卷全部译完。读书生活出版社黄洛峰学习在“孤岛”的上海创造三个月出版《全集》20大卷的奇迹的经验,决定利用上海“租界”的特殊条件在上海出版《资本论》,专门派了万国钧等从武汉来上海,安排《资本论》的出版事宜,第1版出版3000套。请郭大力从来上海,与郑易里共同主持《资本论》的编辑出版工作。由、看校样。也是用了3个月时间,突击完成《资本论》三大卷的出版工作。8月31日出版第1卷;9月15日,出版第2卷;9月30日出齐了第3卷。从此,《资本论》全译本问世了。
出书后,读书生活出版社用20大箱运往广州,不幸随着广州沦陷,全部遭受损失。只好一小包一小包分散运往内地、延安、解放区。1939年读书生活出版社决定请郑易里带了特大皮箱装着《资本论》的全部纸型,绕道越南海防去内地,不料途中被扣。幸有在越南的留学法国老友乔丕成说项才得以放行。经过昆明,长途跋涉到了重庆,受到读书生活出版社经理黄洛峰的欢迎。重庆没有白报纸,只好用土纸印了一版。新中国成立后,译者对该书再次作了校订,由出版。
马克思恩格斯列宁著作编译局根据恩格斯校订的德文版翻译,并参照了苏共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研究院校订的俄文译文,在翻译过程中参考了、的译本,后来收入年出版的第23~25卷内。
资本论中国化的解读和运用
以前,《资本论》和实践渐渐合流。《资本论》到中国来,首要解决的问题是“学和用”。[21]
贵在“善读”、“善用”和“善于转化”。善读者,不拘泥于文本诠释学,善于创造性地把历史唯物主义方法引入马克思的文本研究。善用者,结合和的实际,善于创造“中国化的”发展的新境界。善转化者,不教条对待马克思主义创始人的工作成果,进行民族历史文化的内涵深挖,例如寻求“”的中华转化——和发生学的讲述体系。
中国化的解读的要点有三:一是区分政治经济学的对象和,二是从上区分物和事,三是区分物的科学和事的科学。针对这一点,《资本论》第一卷研究讲述“历史发生学”[22]
,《资本论》第二卷研究讲述“”[23]
,《资本论》第三卷研究讲述“现象发生学”[24]
,《资本论》第四卷研究讲述“认识发生学”[25]
。概言之,就是坚持以“事的科学”审查《资本论》逻辑,进而做到马克思所言“我的辩证方法”真正为我所用。其作为和的,成为和世界共同的历史财富。
在中华历史-思维-语言的工作感召下,进入以来,我国《资本论》研究方兴未艾,渐渐迎来理论创新时代。为迎接研究新高潮,推进原典解读与批判的结合,推进的建设行动,2014年12月出版学术专著《保卫&资本论& 》。
书中正式进一步提出“”这一概念,以此寻求中国的原创思维和《资本论》的多路向发展。可以毫不夸张地说,这一研究填补了同类作品的空白:从批判转向建设,从逻辑转向历史,通过工作涵容中国历史,达成对马克思之后的世界历史的新理解。这种统一历史的“”“”视野的研究进路创造性地规定了“”,以极高的智慧统一了人类生产的“历史”和“逻辑”,清晰说明了,批判地吸纳了一般意义的体系。其大大拓展了《资本论》的既有研究领域,因而,使之能够切实获取“重读”与“重写”双重意蕴的理论拓展能力,这种互构的运动方向也是这部伟大作品自身所具有的内在的理解张力。[26]
马克思 .《资本论》 .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04年 .
马克思 .《资本论》第一卷 .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04年 .
马克思 .《资本论》第二卷 .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04年 .
马克思 .《资本论》第三卷 .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04年 .
马克思 .《剩余价值理论》第一册 .北京 :人民出版社 ,1975年 .
马克思 .《剩余价值理论》第二册 .北京 :人民出版社 ,1975年 .
马克思 .《剩余价值理论》第三册 .北京 :人民出版社 ,1975年 .
马克思和恩格斯 .《马恩选集》第一卷 .北京 :人民出版社 ,1995:57 .
马克思和恩格斯 .《马恩选集》第二卷 .北京 :人民出版社 ,1995:33 .
.《中国社会科学报》.[引用日期]
.新浪网.[引用日期]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上传下载专区 - 人大经济论坛. [引用日期]
马克思 .《资本论》第一卷 .北京 :人民出版社 , .
马克思 .《资本论》第一卷 .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04:10 .
马克思 .《资本论》第一卷 .北京 :人民出版社 , .
马克思 .《资本论》第一卷 .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04:22 .
马克思 .《资本论》第一卷 .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04:8 .
马克思 .《资本论》第一卷 .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04:13 .
马克思 .《资本论》第一卷 .北京 :人民出版社 , .
马克思和恩格斯 .《马恩文集》第三卷 :人民出版社 ,2010 :79 .
王亚南 . 《&资本论&的学与用》 .《中国经济问题》1961年第3期 .
许光伟 . 《&资本论&第一卷的逻辑:历史发生学》 .《当代经济研究》2011年第7期 .
许光伟 . 《&资本论&第二卷的逻辑:系统发生学》 .《当代经济研究》2012年第1期 .
许光伟等 . 《&资本论&第三卷的逻辑:现象发生学》 .《经济评论》2012年第1期 .
许光伟 . 《&资本论&第四卷的逻辑:认识发生学》 .《当代经济研究》2012年第10期 .
许光伟. 《保卫&资本论&——经济形态社会理论大纲》 .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14年}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资本论第一版序言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